CN101567401B - 太阳能电池模块 - Google Patents

太阳能电池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67401B
CN101567401B CN200910135237XA CN200910135237A CN101567401B CN 101567401 B CN101567401 B CN 101567401B CN 200910135237X A CN200910135237X A CN 200910135237XA CN 200910135237 A CN200910135237 A CN 200910135237A CN 101567401 B CN101567401 B CN 10156740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lar cell
lateral electrode
conductive region
back side
li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3523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67401A (zh
Inventor
平茂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o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5674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674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674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6740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4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 H01L31/042PV modules or arrays of single PV cells
    • H01L31/05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 means between PV cells inside the PV module, e.g. series connection of PV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4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 H01L31/042PV modules or arrays of single PV cells
    • H01L31/05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 means between PV cells inside the PV module, e.g. series connection of PV cells
    • H01L31/0504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 means between PV cells inside the PV module, e.g. series connection of PV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ries or parallel connection of solar cells in a module
    • H01L31/0516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 means between PV cells inside the PV module, e.g. series connection of PV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ries or parallel connection of solar cells in a module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terconnection of back-contact so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2Details
    • H01L31/0224Electrodes
    • H01L31/022408Electrodes for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 H01L31/022425Electrodes for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for solar cells
    • H01L31/022441Electrod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ack-contact solar cel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太阳能电池模块。连接部件(20)的第一部分(21)的第一表面(21S)包括第一导电区域(21a),连接部件(20)的第二部分(22)的第二表面(22S)包括第二导电区域(22a)。第一导电区域(21a)沿一个太阳能电池(10)具有的n侧电极(32)形成,并与n侧电极(32)电连接。第二导电区域(22a)沿另一个太阳能电池(10)具有的p侧电极(34)形成,并与p侧电极(34)电连接。第一导电区域(21a)与第二导电区域(22a)电连接。

Description

太阳能电池模块
相关申请的交叉参考
本申请基于并要求申请日为2008年3月21日的日本专利申请JP2008-110785号的优先权,其所有内容均被引入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太阳能电池模块,其包括具有在光电变换部的背面上形成的n侧电极和p侧电极的太阳能电池。
背景技术
太阳能电池将清洁且取之不尽的太阳光直接变换为电。从而,太阳能电池作为新的能源受到期待。
每1个太阳能电池的输出为数W左右。从而,在使用太阳能电池作为住宅、楼宇等的电源的情况下,使用具备沿排列方向排列的多个太阳能电池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多个太阳能电池通过配线件相互电连接。
以往,提出了以下的所谓背面接合型的太阳能电池,其在光电变换部的背面侧沿排列方向形成有多个n型区域和多个p型区域(参照日本特开2005-191479号公报)。各n型区域和各p型区域,在与排列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交替形成。在各n型区域上,形成有用于收集由光电变换部生成的电子的n侧电极。在各p型区域上,形成有用于收集由光电变换部生成的空穴的p侧电极。
此处,第一太阳能电池的各n侧电极和与第一太阳能电池相邻的第二太阳能电池的各p侧电极,通过配线件电连接。具体而言,第一太阳能电池的各n侧电极的一端部,连接到在光电变换部的背面上形成的n侧集电部。第二太阳能电池的各p侧电极的一端部,连接到在光电变换部的背面上形成的p侧集电部。配线件与n侧集电部和p侧集电部连接。
如此,现有的背面接合型的太阳能电池具有在光电变换部的背面上形成的n侧集电部和p侧集电部。
发明内容
但是,从光电变换部的背面中形成有n侧集电部和p侧集电部的区域难以收集载流子。因此,存在难以提高载流子的收集效率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太阳能电池模块,其能够通过形成在背面上的n侧电极和p侧电极高效地收集载流子。
本发明的一个特征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具备电连接沿排列方向排列的第一太阳能电池和第二太阳能电池的连接部件,第一太阳能电池和第二太阳能电池分别具有:光电变换部,其具有射入光的受光面和在受光面的相反侧设置的背面;在光电变换部的背面上沿排列方向形成的n侧电极;和在光电变换部的背面上沿排列方向形成的p侧电极,连接部件具有:第一部分,其具有与第一太阳能电池具有的光电变换部的背面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部分,其具有与第二太阳能电池具有的光电变换部的背面相对的第二表面,第一表面包括沿第一太阳能电池具有的n侧电极形成的第一导电区域,第二表面包括沿第二太阳能电池具有的p侧电极形成的第二导电区域和沿第二导电区域形成的第二绝缘区域,第一导电区域与n侧电极电连接,第二导电区域与p侧电极电连接,第一导电区域与第二导电区域电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特征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第一太阳能电池具有的n侧电极与第二太阳能电池具有的p侧电极,通过第一导电区域和第二导电区域电连接。从而,能够沿排列方向遍及第一太阳能电池的大致全长地形成n侧电极。同样,能够沿排列方向遍及第二太阳能电池的大致全长地形成p侧电极。结果,能够从第一太阳能电池和第二太阳能电池高效地收集载流子。
在本发明的一个特征的太阳能电池模块中,也可以是如下方式:具备设置在连接部件与第一太阳能电池之间、以及连接部件与第二太阳能电池之间的粘接层,粘接层的母材是具有绝缘性的树脂材料。在此情况下,也可以是如下方式:粘接层包含具有导电性的多个粒子,粘接层在与背面大致垂直的方向上具有导电性,在与背面大致平行的方向上具有绝缘性。此外,也可以是如下方式:多个粒子各自的直径小于第一太阳能电池所具有的n侧电极与p侧电极的间隔,且小于第二太阳能电池所具有的n侧电极与p侧电极的间隔。
在本发明的一个特征的太阳能电池模块中,也可以是如下方式:第一导电区域,在第一表面上,被沿第一导电区域形成且具有绝缘性的第一绝缘区域夹着,在第二表面上,第二导电区域被沿第二导电区域形成并具有绝缘性的第二绝缘区域夹着。
在本发明的一个特征的太阳能电池模块中,也可以是如下方式:第一部分配置在第一太阳能电池的排列方向中央部,第二部分配置在第二太阳能电池的排列方向中央部。
在本发明的一个特征的太阳能电池模块中,也可以是如下方式:连接部件具有由导电性材料形成的第三部分,第三部分与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电连接,在第三部分与第一太阳能电池之间、以及第三部分与第二太阳能电池之间配置有绝缘性树脂材料。
在本发明的一个特征的太阳能电池模块中,也可以是如下方式:第一部分覆盖第一太阳能电池所具有的光电变换部的背面的大致全部区域,第二部分覆盖第二太阳能电池所具有的光电变换部的背面的大致全部区域。
在本发明的一个特征的太阳能电池模块中,也可以是如下方式: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被一体成形。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太阳能电池模块,其能够通过形成在背面上的n侧电极和p侧电极高效地收集载流子。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模块1的侧面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串(string)101的背面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串101的上表面图。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10的背面图。
图5是图4的L-L截面图。
图6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部件20的上表面图。
图7是图2的M-M截面图。
图8是图2的N-N截面图。
图9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模块2的侧面图。
图10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串102的背面图。
图11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串102的上表面图。
图12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部件50的上表面图。
图13是图10的P-P截面图。
图14是图10的Q-Q截面图。
图15是图10的R-R截面图。
图16是图10的S-S截面图。
图17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模块3的侧面图。
图18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串103的上表面图。
图19是第三实施方式的连接部件60的上表面图。
图20是图19的部分放大图。
图21是图18的T-T截面图。
图22是图18的U-U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利用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以下的附图的记载中,对于相同或类似的部分标注相同或类似的符号。但是应该注意,附图是示意性的,各尺寸的比率等与实际不同。因此,具体的尺寸等应该参照以下的说明加以判断。此外,附图相互之间当然也包括相互的尺寸的关系和比率不同的部分。
[第一实施方式]
(太阳能电池模块的结构)
参照图1,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结构。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模块1的侧面图。
如图1所示,太阳能电池模块1包括太阳能电池串101、受光面侧保护部件11、背面侧保护部件12、密封部件13。
太阳能电池串101具备多个太阳能电池10和连接部件20。如图1所示,多个太阳能电池10沿排列方向排列。多个太阳能电池10通过连接部件20相互电连接。关于太阳能电池串101的结构,在后文中叙述。
受光面侧保护部件11配置在太阳能电池模块1的上表面侧。受光面侧保护部件11保护多个太阳能电池10的受光面侧。受光面保护部件11能够由具有透光性和耐气候性的玻璃、塑料等形成。
背面侧保护部件12配置在太阳能电池模块1的背面侧。背面侧保护部件12保护多个太阳能电池10的背面侧。背面侧保护部件12能够由具有耐气候性的玻璃、塑料、树脂膜的单层体、或将金属箔夹在树脂膜之间的叠层体等形成。
密封部件13在受光面侧保护部件11与背面侧保护部件12之间密封多个太阳能电池10。密封部件13能够由EVA、EEA、PVB等透光性树脂形成。
(太阳能电池串的结构)
图2是太阳能电池串101的背面图。图3是太阳能电池串101的上表面图。如图2和图3所示,多个太阳能电池10相互通过连接部件20连接。以下,说明太阳能电池10和连接部件20的结构。
图4是太阳能电池10的背面图。图5是图4的L-L截面图。如图4所示,太阳能电池10具有光电变换部30、n侧电极32、和p侧电极34。
光电变换部30具有光射入的受光面和设置在受光面的相反侧的背面。光电变换部30由具有n型或p型的导电性的单晶Si、多晶Si等结晶类半导体材料、GaAs、InP等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等一般的半导体材料构成。
如图5所示,光电变换部30包括形成在背面侧的n型区域36和p型区域38。光电变换部30通过受光面的受光而生成载流子。所谓载流子,是指光被光电变换部30吸收而生成的空穴和电子。n型区域36和p型区域38,沿排列方向遍及太阳能电池10的大致全长地形成。n型区域36和p型区域38在与排列方向大致正交的正交方向上交替地形成。
n型区域36是通过在光电变换部30的背面掺入杂质(磷等)而形成的高浓度的n型扩散区域。电子集中在n型区域36中。
p型区域38是通过在光电变换部30的背面掺入杂质(硼、铝等)而形成的高浓度的p型扩散区域。空穴集中在p型区域38中。
n侧电极32形成在n型区域36上。从而,n侧电极32沿排列方向遍及太阳能电池10的大致全长地形成。n侧电极32是用于收集集中于n型区域36的电子的收集电极。n侧电极32例如能够通过溅射银、或印刷树脂型导电性膏料、烧结型导电性膏料等而形成。
p侧电极34形成在p型区域38上。从而,p侧电极34沿排列方向遍及阳能电池10的大致全长地被形成。p侧电极34是用于收集集中于p型区域38的空穴的收集电极。p侧电极34能够与n侧电极32同样地形成。
图6是连接部件20的上表面图。如图6所示,连接部件20具有第一部分21、第二部分22、和第三部分23。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连接部件20以玻璃环氧树脂等绝缘性材料为基材而被构成。
第一部分21具有与一个太阳能电池10所具有的光电变换部30的背面接合的第一表面21S。第一表面21S包括具有导电性的第一导电区域21a、和具有绝缘性的第一绝缘区域21b。第一导电区域21a沿一个太阳能电池10所具有的n侧电极32形成。第一导电区域21a与一个太阳能电池所具有的n侧电极32电连接。第一导电区域21a被第一绝缘区域21b夹着。
第二部分22具有与另一个太阳能电池10所具有的光电变换部30的背面接合的第二表面22S,其中,该另一个太阳能电池10与上述一个太阳能电池10相邻。第二表面22S包括具有导电性的第二导电区域22a、和具有绝缘性的第二绝缘区域22b。第二导电区域22a沿另一个太阳能电池10所具有的p侧电极34形成。第二导电区域22a与另一个太阳能电池10所具有的p侧电极34电连接。第二导电区域22a被第二绝缘区域22b夹着。
第三部分23是连接部件20中的被第一部分21和第二部分22夹着的部分。因此,第三部分23具有露出在一个太阳能电池10与另一个太阳能电池10之间的第三表面23S(参照图3)。第三表面23S包括具有导电性的第三导电区域23a、和具有绝缘性的第三绝缘区域23b。
此处,如图6所示,第一导电区域21a和第二导电区域22a通过第三导电区域23a电连接。
图7是图2的M-M截面图。如图7所示,连接部件20的第一部分21具有形成在连接部件20的基材(绝缘材料)上的导电体24。第一导电区域21a是导电体24的表面。第一导电区域21a与一个太阳能电池10所具有的n侧电极32相对。第一绝缘区域21b是连接部件20的基材(绝缘材料)的表面。第一绝缘区域21b与p侧电极34相对。
此处,在一个太阳能电池10与连接部件20(第一部分21)之间,设置有粘接层40。粘接层40将连接部件20接合在一个太阳能电池10上。作为这样的粘接层40,能够使用各向异性导电膜(ACF)。
具体而言,粘接层40包含作为母材的具有绝缘性的树脂、和具有导电性的多个粒子。作为粘接层40的母材,例如能够使用丙烯酸树脂、柔软性高的聚氨基甲酸乙酯类等热固化性树脂粘接剂,此外还能够使用在环氧树脂、丙烯酸树脂或氨基甲酸乙酯(Urethan)树脂中混合固化剂的2种液体反应类粘接剂等。作为具有导电性的粒子,能够使用镍、镀金的镍等。
这样的粘接层40在与一个太阳能电池10的背面大致垂直的垂直方向上具有导电性,在与背面大致平行的方向上具有绝缘性。从而,一个太阳能电池10所具有的n侧电极32与第一导电区域21a电连接。另一方面,一个太阳能电池10所具有的p侧电极34与第一导电区域21a电分离。
其中,粘接层40中包含的多个粒子各自的直径,优选小于一个太阳能电池10所具有的n侧电极32与p侧电极34的间隔α(参照图7)。
图8是图2的N-N截面图。如图8所示,连接部件20的第二部分22具有形成在连接部件20的基材(绝缘材料)上的导电体24。第二导电区域22a是导电体24的表面。第二导电区域22a与另一个太阳能电池10所具有的p侧电极34相对。第二绝缘区域22b是连接部件20的基材(绝缘材料)的表面。第二绝缘区域22b与n侧电极32相对。
而且,在另一个太阳能电池10与连接部件20(第二部分22)之间,还设置有粘接层40。从而,另一个太阳能电池10所具有的p侧电极34与第二导电区域22a电连接。另一方面,另一个太阳能电池10所具有的n侧电极32,与第二导电区域22a电分离。
其中,粘接层40中包含的多个粒子各自的直径,优选小于另一个太阳能电池10所具有的n侧电极32与p侧电极34的间隔β(参照图8)。
(作用和效果)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连接部件20的第一部分21的第一表面21S包括第一导电区域21a,连接部件20的第二部分22的第二表面22S包括第二导电区域22a。第一导电区域21a沿一个太阳能电池10所具有的n侧电极32形成,并与n侧电极32电连接。第二导电区域22a沿另一个太阳能电池10所具有的p侧电极34形成,并与p侧电极34电连接。第一导电区域21a与第二导电区域22a电连接。
这样,一个太阳能电池10所具有的n侧电极32与另一个太阳能电池10所具有的p侧电极34,通过第一导电区域21a和第二导电区域22a电连接。从而,在一个太阳能电池10具有的光电变换部30的背面上,能够沿排列方向遍及一个太阳能电池10的大致全长地形成n侧电极32。同样,在另一个太阳能电池10具有的光电变换部30的背面上,能够沿排列方向遍及另一个太阳能电池10的大致全长地形成p侧电极34。结果,能够从一个太阳能电池10和另一个太阳能电池10高效地收集载流子。
此外,第一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模块1具备设置在连接部件20与一个太阳能电池10之间、以及连接部件20与另一个太阳能电池10之间的粘接层40。粘接层40包含具有绝缘性的树脂材料、和具有导电性的多个粒子。粘接层40在与光电变换部30的背面大致垂直的垂直方向上具有导电性。
从而,在一个太阳能电池10中,能够实现连接部件20与n侧电极32的电连接,同时能够确保n侧电极32与p侧电极34的绝缘性。同样,在另一个太阳能电池10中,能够实现连接部件20与p侧电极34的电连接,同时确保n侧电极32与p侧电极34的绝缘性。
此外,多个粒子各自的直径,小于一个太阳能电池10的n侧电极32与p侧电极34的间隔α,且小于另一个太阳能电池10的n侧电极32与p侧电极34的间隔β。从而,通过在其之间配置粒子,能够抑制n侧电极32与p侧电极34短路。
[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第二实施方式。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连接部件分离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通过导电体电连接。
(太阳能电池模块的结构)
参照图9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结构。图9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模块2的侧面图。
如图9所示,太阳能电池模块2具备太阳能电池串102。太阳能电池串102包括多个太阳能电池10、缓冲部件14、和连接部件50。
(太阳能电池串的结构)
图10是太阳能电池串102的背面图。图11是太阳能电池串102的上表面图。如图10和图11所示,多个太阳能电池10分别通过连接部件50被连接。以下,说明连接部件50的结构。其中,各太阳能电池10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图12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部件50的上表面图。如图12所示,连接部件50具有第一部分51、第二部分52、和第三部分53。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连接部件50以铜薄板等导电性材料为基材而被构成。
第一部分51具有与一个太阳能电池10所具有的光电变换部30的背面接合的第一表面51S。第一表面51S包括具有导电性的第一导电区域51a、和具有绝缘性的第一绝缘区域51b。第一导电区域51a沿一个太阳能电池10所具有的n侧电极32形成。第一导电区域51a与一个太阳能电池10具有的n侧电极32电连接。第一导电区域51a被第一绝缘区域51b夹着。其中,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第一部分51被配置在一个太阳能电池10的排列方向中央部。
第二部分52具有与另一个太阳能电池10具有的光电变换部30的背面接合的第二表面52S。第二表面52S包括具有导电性的第二导电区域52a、和具有绝缘性的第二绝缘区域52b。第二导电区域52a沿另一个太阳能电池10具有的p侧电极34被形成。第二导电区域52a与另一个太阳能电池10具有的p侧电极34电连接。第二导电区域52a被第二绝缘区域52b夹着。其中,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第二部分52被配置在另一个太阳能电池10的排列方向中央部。
第三部分53是将第一部分51与第二部分52电连接的导电体。第三部分53在一个太阳能电池10与另一个太阳能电池10之间露出(参照图11)。
图13是图10的P-P截面图。如图13所示,连接部件50的第一部分51具有导电体54和绝缘体55。第一导电区域51a是导电体54的表面。第一导电区域51a与一个太阳能电池10具有的n侧电极32相对。第一绝缘区域51b是绝缘体55的表面。第一绝缘区域51b与p侧电极34相对。
图14是图10的Q-Q截面图。如图14所示,连接部件50的第二部分52具有导电体54和绝缘体55。第二导电区域52a是导电体54的表面。第二导电区域52a与另一个太阳能电池10具有的p侧电极34相对。第二绝缘区域52b是绝缘体55的表面。第二绝缘区域52b与n侧电极32相对。
其中,绝缘体55能够通过对第一部分21的表面有选择地实施绝缘处理而形成。此外,在太阳能电池10与连接部件50之间设置有粘接层40。从而,一个太阳能电池10具有的n侧电极32与第一导电区域51a电连接。另一方面,一个太阳能电池10具有的p侧电极34与第一导电区域51a电分离。
图15是图10的R-R截面图。如图15所示,连接部件50的第一部分51的第一导电区域51a通过粘接层40与一个太阳能电池10具有的n侧电极32电连接。
图16是图10的S-S截面图。如图16所示,第一部分51的第一绝缘区域51b通过粘接层40与一个太阳能电池10具有的p侧电极34电连接。第一绝缘区域51b与p侧电极34电分离。
此外,如图16所示,在第三部分53与一个太阳能电池10之间,配设有缓冲部件14。缓冲部件14与密封部件13同样地能够由EVA、EEA、PVB等树脂材料形成。
(作用和效果)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电区域51a沿一个太阳能电池10具有的n侧电极32形成,与n侧电极32电连接。第二导电区域52a沿另一个太阳能电池10具有的p侧电极34形成,与p侧电极34电连接。第一导电区域51a与第二导电区域52a电连接。
从而,能够遍及一个太阳能电池10的大致全长地形成n侧电极32,且能够遍及另一个太阳能电池10的大致全长地形成p侧电极34。结果,能够从一个太阳能电池10和另一个太阳能电池10高效地收集载流子。
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部分51被配置在一个太阳能电池10的排列方向中央部,第二部分52被配置在另一个太阳能电池10的排列方向中央部。从而,能够缩短载流子在n侧电极32或p侧电极34的内部移动的距离。结果,能够降低n侧电极32或p侧电极34的内部的载流子的电阻损失。
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部分51配置在一个太阳能电池10的排列方向中央部,第二部分52配置在另一个太阳能电池10的排列方向中央部。从而,能够抑制连接部件50被按压在一个太阳能电池10和另一个太阳能电池10的排列方向端部。结果,能够抑制在一个太阳能电池10和另一个太阳能电池10的端部产生裂缝、缺口。
此外,在第三部分53与一个太阳能电池10之间、以及第三部分53与另一个太阳能电池10之间,配设有缓冲部件14。从而,能够抑制因具有导电性的第三部分53接触太阳能电池10而使得太阳能电池10破损。此外,能够抑制第三部分53与太阳能电池10之间的短路的发生。
[第三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第三实施方式。在第三实施方式中,连接部件覆盖太阳能电池的背面侧。
(太阳能电池模块的结构)
参照图17,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结构。图17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模块3的侧面图。
如图17所示,太阳能电池模块3具备太阳能电池串103。太阳能电池串103具有多个太阳能电池10和连接部件60。
(太阳能电池串的结构)
图18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串103的上表面图。如图18所示,太阳能电池串103的上表面图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串101相同。但是,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多个太阳能电池10配置在连接部件60上。连接部件60覆盖多个太阳能电池10的背面侧。以下,说明连接部件60的结构。其中,各太阳能电池10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图19是第三实施方式的连接部件60的上表面图。图20是图19的部分放大图。如图19所示,连接部件60具有第一部分61、第二部分62、和第三部分63。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第一部分61、第二部分62和第三部分63以绝缘性材料为基材被一体成形。
第一部分61具有与一个太阳能电池10所具有的光电变换部30的背面接合的第一表面61S。如图20所示,第一表面61S包括具有导电性的第一导电区域61a、和具有绝缘性的第一绝缘区域61b。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电区域61a具有与一个太阳能电池10所具有的n侧电极32对应的形状(参照图4)。即,第一导电区域61a具有与排列方向上的一个太阳能电池10的宽度同等的长度。第一导电区域61a与一个太阳能电池10所具有的n侧电极32电连接。
第二部分62具有与另一个太阳能电池10所具有的光电变换部30的背面接合的第二表面62S。第二表面62S包括具有导电性的第二导电区域62a、和具有绝缘性的第二绝缘区域62b。第二导电区域62a具有与另一个太阳能电池10所具有的p侧电极34对应的形状(参照图4)。即,第二导电区域62a具有与排列方向上的另一个太阳能电池10的宽度同等的长度。第二导电区域62a与另一个太阳能电池10具有的p侧电极34电连接。
第三部分63是连接部件60中的被第一部分61和第二部分62夹着的部分。第三部分63具有在一个太阳能电池10与另一个太阳能电池10之间露出的第三表面63S(参照图18)。第三表面63S包括具有导电性的第三导电区域63a、和具有绝缘性的第三绝缘区域63b。
此处,如图20所示,第一导电区域61a与第二导电区域62a,通过第三导电区域63a电连接。
图21是图18的T-T截面图。如图21所示,连接部件60的第一部分61具有在连接部件60的基材(绝缘材料)上形成的导电体64。第一导电区域61a是导电体64的表面。第一导电区域61a与一个太阳能电池10具有的n侧电极32相对。第一绝缘区域61b是连接部件60的基材的表面。
此处,在一个太阳能电池10与第一部分61之间,设置有粘接层45。粘接层45将第一部分61与一个太阳能电池10接合。作为这样的粘接层45,能够使用具有绝缘性的树脂粘接剂。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导电体64与n侧电极32直接相接,且导电体64与p侧电极34直接相接。从而,粘接层45也可以在垂直方向上不具有导电性。具体而言,作为粘接层45,能够使用丙烯酸树脂、柔软性高的聚氨基甲酸乙酯类等热固化性树脂接合剂,此外还能够使用在环氧树脂、丙烯酸树脂或氨基甲酸乙酯树脂中混合固化剂的2种液体反应类粘接剂等。
图22是图18的U-U截面图。如图22所示,连接部件60的第二部分62具有形成在连接部件60的基材(绝缘材料)上的导电体64。第二导电区域62a是导电体64的表面。第二导电区域62a与另一个太阳能电池10所具有的p侧电极34相对。第二绝缘区域62b是连接部件60的基材的表面。
而且,在另一个太阳能电池10与第二部分62之间,也设置有粘接层45。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导电体64与p侧电极34直接相接,且导电体64与n侧电极32直接相接。
(作用和效果)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电区域61a沿一个太阳能电池10具有的n侧电极32形成,并与n侧电极32电连接。第二导电区域62a沿另一个太阳能电池10具有的p侧电极34形成,并与p侧电极34电连接。第一导电区域61a与第二导电区域62a电连接。
从而,能够遍及一个太阳能电池10的大致全长地形成n侧电极32,且能够遍及另一个太阳能电池10的大致全长地形成p侧电极34。结果,能够从一个太阳能电池10和另一个太阳能电池10高效地收集载流子。
此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第一部分61覆盖一个太阳能电池10具有的光电变换部30的背面的大致全部区域,第二部分62覆盖另一个太阳能电池10具有的光电变换部30的背面的大致全部区域。从而,在将连接部件60贴在太阳能电池10上时,能够对太阳能电池10整体均匀地施加压力。从而,能够抑制太阳能电池10的破损。
此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连接部件60作为多个太阳能电池10的支撑部件起作用。具体而言,连接部件60覆盖各太阳能电池10的光电变换部30的背面大致全部区域。从而,通过将多个太阳能电池10与连接部件60粘接,能够使制造工序中太阳能电池10的处理变得容易。此外,由此,能够抑制在制造工序中太阳能电池10上产生裂缝、缺口。
此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第一部分61和第二部分62被一体成形。通过在第一部分61上配置一个太阳能电池10,在第二部分62上配置另一个太阳能电池10,能够将一个太阳能电池10与另一个太阳能电池10电连接。从而,能够简化太阳能电池模块3的制造工序。
此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电区域61a遍及一个太阳能电池10所具有的n侧电极32的大致全长地被连接。同样,第二导电区域62a遍及另一个太阳能电池10所具有的p侧电极34的大致全长地被连接。从而,能够降低n侧电极32与连接部件60之间、以及p侧电极34与连接部件60之间的电阻。
(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被记载,但不应当理解为构成该公开的一部分的论述和附图限定本发明。根据该公开,很明显,本行业的从业者能够想到各种替代实施方式、实施例和运用技术。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所谓的背面接合型的太阳能电池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在背面上形成有n侧电极和p侧电极的太阳能电池。具体而言,例如能够应用于以下方式的太阳能电池,该太阳能电池具有:形成在受光面上的受光面侧收集电极、贯通光电变换部的通孔电极、和形成在背面上的背面侧收集电极。在此情况下,由受光面侧收集电极收集的载流子,通过通孔电极被运送至背面侧。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n型区域36和p型区域38是通过在半导体基板内扩散杂质而形成的区域,但是n型区域36和p型区域38也可以是n型和p型的导电层。
此外,虽然上述实施方式中没有特别提及,但是第三导电区域的形状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形状。本发明并不限定第三导电区域的形状。
此外,虽然上述实施方式中没有特别提及,但是在使用10cm见方的太阳能电池10的情况下,能够在光电变换部30的背面上各形成数百个n侧电极32和p侧电极34。
此外,在上述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中,使用各向异性导电膜作为粘接层40,但是也可以使用绝缘性的树脂粘接剂。在此情况下,优选令n侧电极和p侧电极的高度较高。由此,能够使n侧电极与第一导电区域接触,使p侧电极与第二导电区域接触。
此外,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在连接部件60上配置有4个太阳能电池10,但是在连接部件60上配置的太阳能电池10的个数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在1个连接部件60上配置1个太阳能电池10。
此外,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使用绝缘性的树脂粘接剂作为粘接层45,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用各向异性导电粘接剂(粘接层40)。
这样,本发明当然包括此处未记载的各种实施方式等。因此,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仅根据上述说明由权利要求的范围的发明特征确定。
[实施例]
以下,列举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进行具体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下述实施例所示的内容,在不变更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变更并加以实施。
(实施例)
首先,洗净尺寸100mm见方的n型单晶硅基板。接着,在n型单晶硅基板的受光面上形成钝化(passivation)层。接着,使用CVD法,在n型单晶硅基板的背面上形成i型非晶硅层。
接着,使用喷墨法,在i型非晶硅层上沿规定方向交替地形成包含n型扩散材料的n型涂敷层和包含p型扩散材料的p型涂敷层。此时,两者遍及n型单晶硅基板的背面全长地形成。令n型涂敷层与p型涂敷层的间隔为50μm,令n型涂敷层和p型涂敷层各自的宽度为150μm。
接着,向n型涂敷层和p型涂敷层照射YAG激光器的3倍频激光。由此,通过使n型扩散材料和p型扩散材料在n型单晶硅基板中扩散,形成多个n型区域和多个p型区域。
接着,利用丝网印刷法,在各n型区域上和各p型区域上配置以银为主成分的导电性膏料。使配置导电性膏料的间隔为50μm,令导电性膏料的宽度为150μm。
接着,通过对设置在玻璃环氧基板上的铜薄膜进行蚀刻,以图6所示的图案形成导电区域。使导电区域的间隔为250μm,导电区域的宽度为150μm。
接着,如图2、7、8所示,使用各向异性导电膜将玻璃环氧基板的一端部压接在一个太阳能电池的背面上。接着,使用各向异性导电膜将玻璃环氧基板的另一端部压接在另一个太阳能电池的背面上。由此,通过玻璃环氧基板,电连接一个太阳能电池的各n侧电极与另一个太阳能电池的各p侧电极。通过反复进行该工序,制作成太阳能电池串。
使用EVA将这样的太阳能电池串密封在玻璃和PET膜之间,由此,制作成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模块。
(比较例)
在比较例中,在n型单晶硅基板的背面上,形成与各n侧电极连接的n型集电部、和与各p侧电极连接的p型集电部。通过配线件连接一个太阳能电池的n型集电部与另一个太阳能电池的p型集电部。其他与实施例相同。
(输出测定)
对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和比较例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输出进行了测定。
测定结果为,实施例与比较例相比,输出提高了约1%。这是因为在实施例中,能够在背面全部区域上形成n侧电极和p侧电极。另一方面,在比较例中,因为形成有n侧集电部和p侧集电部,所以载流子的收集效率降低。如上所述,确认到利用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模块,能够从太阳能电池高效地收集载流子。

Claims (9)

1.一种太阳能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
包括电连接沿排列方向排列的背面接合型的第一太阳能电池和背面接合型的第二太阳能电池的连接部件,
所述第一太阳能电池和所述第二太阳能电池分别具有:
光电变换部,其具有受光面和设置在所述受光面的相反侧的背面,且包括形成在背面侧的n型区域和p型区域,该n型区域和p型区域在与所述排列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交替地形成;
在所述光电变换部的所述背面上,沿所述排列方向形成的n侧电极,该n侧电极形成在所述n型区域上;和
在所述光电变换部的所述背面上,沿所述排列方向形成的p侧电极,该p侧电极形成在所述p型区域上,
所述连接部件具有:
第一部分,其具有与所述第一太阳能电池具有的所述光电变换部的所述背面相对的第一表面;和
第二部分,其具有与所述第二太阳能电池具有的所述光电变换部的所述背面相对的第二表面,
所述第一表面包括:沿所述第一太阳能电池具有的所述n侧电极形成的第一导电区域;和具有绝缘性的第一绝缘区域,所述第一导电区域被所述第一绝缘区域夹着,
所述第二表面包括:沿所述第二太阳能电池具有的所述p侧电极形成的第二导电区域;和具有绝缘性的第二绝缘区域,所述第二导电区域被所述第二绝缘区域夹着,
所述第一导电区域与所述第一太阳能电池具有的所述n侧电极电连接,
所述第二导电区域与所述第二太阳能电池具有的所述p侧电极电连接,
所述第一导电区域与所述第二导电区域电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
包括设置在所述连接部件与所述第一太阳能电池之间、或所述连接部件与所述第二太阳能电池之间的粘接层,
所述粘接层的母材是具有绝缘性的树脂材料。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粘接层包含具有导电性的多个粒子,
所述粘接层在与所述背面大致垂直的方向上具有导电性,在与所述背面大致平行的方向上具有绝缘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粒子各自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太阳能电池具有的所述n侧电极与所述p侧电极的间隔,且小于所述第二太阳能电池具有的所述n侧电极与所述p侧电极的间隔。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电区域,在所述第一表面上,被沿所述第一导电区域形成并具有绝缘性的2个所述第一绝缘区域夹着,
所述第二导电区域,在所述第二表面上,被沿所述第二导电区域形成并具有绝缘性的2个所述第二绝缘区域夹着。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分配置在所述第一太阳能电池的排列方向中央部,
所述第二部分配置在所述第二太阳能电池的排列方向中央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件具有通过导电性材料形成的第三部分,
所述第三部分与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电连接,
在所述第三部分与所述第一太阳能电池之间、以及所述第三部分与所述第二太阳能电池之间,配置有绝缘性树脂材料。
8.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分覆盖所述第一太阳能电池具有的所述光电变换部的所述背面的大致全部区域,
所述第二部分覆盖所述第二太阳能电池具有的所述光电变换部的所述背面的大致全部区域。
9.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被一体成形。
CN200910135237XA 2008-04-21 2009-04-21 太阳能电池模块 Active CN10156740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10785A JP4948473B2 (ja) 2008-04-21 2008-04-21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08110785 2008-04-21
JP2008-110785 2008-04-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67401A CN101567401A (zh) 2009-10-28
CN101567401B true CN101567401B (zh) 2013-12-04

Family

ID=409516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35237XA Active CN101567401B (zh) 2008-04-21 2009-04-21 太阳能电池模块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196776B2 (zh)
EP (1) EP2112696B1 (zh)
JP (1) JP4948473B2 (zh)
KR (1) KR101537116B1 (zh)
CN (1) CN101567401B (zh)
TW (1) TW201001730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1024534A1 (ja) * 2009-08-27 2011-03-03 独立行政法人産業技術総合研究所 多接合光電変換装置、集積型多接合光電変換装置、並びにその製造方法
EP2510550A4 (en) * 2009-12-09 2014-12-24 Solexel Inc HIGH-EFFECT PHOTOVOLTAIC SOLAR CELL STRUCTURES WITH REAR-SIDE CONTACTS AND METHODS OF MAKING USING THREE-DIMENSIONAL SEMICONDUCTOR ABSORBERS
DE102010007131A1 (de) * 2010-02-05 2011-08-11 Reinhausen Plasma GmbH, 93057 Solarzellenstring und Verfahren zu dessen Herstellung
JP5445419B2 (ja) 2010-09-27 2014-03-19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642591B2 (ja) 2011-02-28 2014-12-17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WO2013005475A1 (ja) * 2011-07-04 2013-01-10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太陽電池
JP2014212140A (ja) * 2011-08-30 2014-11-1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セル接続構造体、および太陽電池セルアレイ
JP5942136B2 (ja) * 2011-08-31 2016-06-2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WO2013030992A1 (ja) * 2011-08-31 2015-03-23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JP6037176B2 (ja) * 2011-08-31 2016-11-3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EP2752888A4 (en) * 2011-08-31 2015-11-04 Sanyo Electric Co METHOD FOR PRODUCING A SOLAR CELL MODULE AND SOLAR CELL MODULE
WO2013031296A1 (ja) 2011-08-31 2013-03-07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EP2752887A1 (en) 2011-08-31 2014-07-09 Sanyo Electric Co., Ltd. Method for producing solar cell module
WO2013094502A1 (ja) * 2011-12-22 2013-06-27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WO2013137204A1 (ja) * 2012-03-16 2013-09-19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5934978B2 (ja) * 2012-04-23 2016-06-1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DE112012006473T5 (de) 2012-06-07 2015-03-05 Sanyo Electric Co., Ltd Solarzelle, Solarzellenmodul, Solarzellenherstellungsverfahren und Solarzellenmodulherstellungsverfahren
KR101890324B1 (ko) * 2012-06-22 2018-09-2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태양 전지 모듈 및 이에 적용되는 리본 결합체
WO2014030225A1 (ja) * 2012-08-22 2014-02-27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DE102012220221B4 (de) 2012-11-07 2024-03-07 Meyer Burger (Germany) Gmbh Solarzellenanordnung und Verfahren zu deren Herstellung
JP6114029B2 (ja) * 2012-12-19 2017-04-12 順司 廣兼 光起電力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141223B2 (ja) * 2013-06-14 2017-06-0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受光素子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DE112014004468B4 (de) 2013-09-25 2022-02-03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Solarzelle, Solarzellenmodul und Solarzellen-Herstellungsverfahren
CN104600132A (zh) * 2013-10-30 2015-05-06 英稳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极结构与使用电极结构的太阳能电池
TWI496299B (zh) * 2013-10-30 2015-08-11 Inventec Solar Energy Corp 電極結構與使用電極結構的太陽能電池
CN105226110B (zh) * 2014-06-26 2017-02-15 英稳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太阳能电池元件
CN110137159B (zh) * 2019-06-18 2021-08-20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太阳能电池模块
JP2021136280A (ja) * 2020-02-25 2021-09-1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配線シート、配線シート付き太陽電池セル、およ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WO2021232715A1 (zh) * 2020-05-21 2021-11-25 晶澳太阳能有限公司 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组件及制备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56792A (zh) * 1998-03-02 2000-06-1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三维器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15962A (ja) * 1990-05-09 1992-01-21 Sharp Corp 太陽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111813B2 (ja) * 1994-07-05 2000-11-27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可撓性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US5972732A (en) * 1997-12-19 1999-10-26 Sandia Corporation Method of monolithic module assembly
JP2000323208A (ja) * 1999-03-10 2000-11-24 Sharp Corp インターコネクタ、その形成方法およびその接合装置
US20050115602A1 (en) * 2003-11-28 2005-06-02 Kyocera Corporation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cell and array, and photo-electric generation system
JP2005191479A (ja) 2003-12-26 2005-07-14 Sekisui Jushi Co Ltd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05340362A (ja) * 2004-05-25 2005-12-08 Sharp Corp 太陽電池セルおよ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US7390961B2 (en) * 2004-06-04 2008-06-24 Sunpower Corporation Interconnection of solar cells in a solar cell module
WO2006123938A1 (en) 2005-05-19 2006-11-23 Renewable Energy Corporation Asa Method for interconnection of solar cells
JP2006324590A (ja) * 2005-05-20 2006-11-30 Sharp Corp 裏面電極型太陽電池とその製造方法
US20070095384A1 (en) * 2005-10-28 2007-05-03 Farquhar Donald S Photovoltaic modules and interconnect methodology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JP2007264230A (ja) * 2006-03-28 2007-10-11 Epson Imaging Devices Corp 電気光学装置、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JP5025184B2 (ja) * 2006-07-28 2012-09-12 京セラ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素子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並びに、これらの製造方法
WO2008078741A1 (ja) * 2006-12-26 2008-07-03 Kyocera Corporation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56792A (zh) * 1998-03-02 2000-06-1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三维器件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7-264230A 2007.10.11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90260672A1 (en) 2009-10-22
EP2112696A3 (en) 2012-04-04
US9196776B2 (en) 2015-11-24
EP2112696B1 (en) 2018-03-07
KR20090111280A (ko) 2009-10-26
CN101567401A (zh) 2009-10-28
JP2009266848A (ja) 2009-11-12
TW201001730A (en) 2010-01-01
JP4948473B2 (ja) 2012-06-06
KR101537116B1 (ko) 2015-07-15
EP2112696A2 (en) 2009-10-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67401B (zh) 太阳能电池模块
US11595000B2 (en) High efficiency configuration for solar cell string
EP1990839A2 (en) Solar cell module
US20140124013A1 (en) High efficiency configuration for solar cell string
JP2011003724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CN102132420A (zh) 太阳能电池模块、太阳能电池和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
US8497419B2 (en) Solar cell module
KR101145927B1 (ko) 태양전지 모듈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01645470A (zh) 太阳能电池模块
KR20150100146A (ko) 태양 전지 모듈
JP2009267270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US20230044021A1 (en) Solar cells having junctions retracted from cleaved edges
JP5362201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5617853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EP2418686A1 (en) Solar cell and solar cell module
KR102419880B1 (ko) 태양전지 및 디자이너블 슁글드 스트링 구조를 갖는 태양전지 모듈의 제조 방법
KR102298434B1 (ko) 태양 전지 모듈과 그 제조 방법
KR102374147B1 (ko) 태양 전지 모듈
KR102327041B1 (ko) 태양 전지 모듈
KR101231277B1 (ko) 태양전지 모듈
JP2012070015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KR20150086121A (ko) 태양 전지 모듈
KR20150062792A (ko) 태양 전지 모듈 및 태양 전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