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22506B - 作业机的履带架 - Google Patents

作业机的履带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22506B
CN101522506B CN2007800362710A CN200780036271A CN101522506B CN 101522506 B CN101522506 B CN 101522506B CN 2007800362710 A CN2007800362710 A CN 2007800362710A CN 200780036271 A CN200780036271 A CN 200780036271A CN 101522506 B CN101522506 B CN 10152250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center
rest
pin
engagement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8003627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22506A (zh
Inventor
杉本豪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26516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823005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07/068140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08038549A1/ja
Publication of CN1015225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225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225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2250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实现连结脚的轻量化并且充分地确保接合该连结脚的接合面的焊接长度、避免对于作业载荷的应力集中并且实现强度提高的履带架。具备接合在中心架(30)和侧架(7)上而将它们连结的前后一对的左右连结脚(61、71),连结脚(61、71)具备形成为筒状的躯干部(62、72)、设在躯干部(62、72)的一个开口缘上而接合在中心架(30)上的中心接合部(63、73)、和设在躯干部(62、72)的一个开口缘上而接合在侧架(7)上的侧接合部(64、74),中心接合部(63、73)为与中心架(30)的上表面相同的高度或者比上表面更向上方突出。

Description

作业机的履带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旋转作业机等作业机的履带架(track frame)。
背景技术
例如在反铲机等旋转作业机中,作为行进装置而采用左右转动自如地具有作为无限轨道带的履带的履带行进装置,该履带行进装置作为装置主体而具备履带架。该履带架一般具备在中央部具有旋转轴承的中心架、和连结在该中心架的左右两端上的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侧架,所述旋转轴承旋转自如地支承搭载有发动机及机罩等的旋转框架。该侧架在其前后端上具有卷绕履带的惰轮和驱动轮。
在这种履带架中,已知有将由金属板形成的上下板部件通过多片壁板部件焊接接合而构成中心架的结构。此外,在该中心架的侧部,通过这些板部件形成多个脚部,在该脚部的前端部上接合着侧架。
如果这样通过金属板构成中心架,则必须将具有复杂的形状及弯曲的板部件相互通过线接触组装而焊接,容易发生应力集中及焊接品质的不均匀。另一方面,如果为了强度维持而增大各板部件的厚度,则成为重量增加的原因,并不优选。
作为具有能够避免该问题的履带架的旋转作业机,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通过左右各设有前后一对(合计四根)的连结脚将中心架与侧架连结而构成履带架、以便能够充分地支承上部旋转体的载荷的旋转作业机。
专利文献1:特开2005-1652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上述连结脚由于为铸钢制,所以与以往的金属板制的脚部相比具有重量过大的问题。
所以,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连结脚的轻量化并充分确保将该连结脚接合的接合面的焊接长度、避免对于作业载荷的应力集中并实现强度提高的履带架。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在本发明中采用以下的技术手段。
即,本发明的用来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是具备绕旋转轴旋转自如地支承旋转体的中心架、配设在该中心架的侧方的左右一对侧架、和接合在上述中心架及上述侧架上而将它们连结的前后一对的左右连结脚的履带架,上述连结脚具备筒状的躯干部、设在该躯干部的一个上述开口缘上并接合于上述中心架上的中心接合部、和设在上述躯干部的另一个开口缘上并接合在上述侧架上的侧接合部,该中心接合部为与上述中心架的上表面相同高度或者比该上表面更向上方突出。
通过如该结构那样将连结脚构成为筒状,与做成实心构造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轻量化。
此外,由于连结脚的中心接合部为与中心架的上表面相同高度或从该上表面向上方突出并且沿上下方向较长地形成,所以该中心接合部与中心架的接合面沿上下方向延伸,由此能够充分地确保该接合面间的上下方向的焊接长。
上述技术方案的结果是,能够实现连结脚的轻量化并充分确保接合该连结脚的接合面的焊接长、避免对于作业载荷的应力集中并且实现强度提高。
此外,优选的是,上述躯干部由圆弧曲面形成,以使其随着从长度方向中央侧朝向两开口缘而垂直于上述长度方向的方向的截面积变大,上述中心接合部的上下方向尺寸设定得比上述中心架的上下间尺寸大。
由此,连结脚的躯干部为两开口缘间的中央部变细的形状,与不使该中央部变细而将两开口缘间在直线上连结的结构相比能够实现中央部的截面的小型化,能够实现轻量化。另一方面,可以想到使上述中央部的截面小型化带来的连结脚的强度降低,但通过设在躯干部的开口缘的中心接合部或侧接合部具有充分的焊接长度而连接在中心架或侧架上、这些接合部处的支承强度增加,连结脚整体的支承强度维持或提高。
此外,如上所述,通过连结脚的躯干部将上述中央部做成中间变细形状而将两开口缘平滑地连结,能够避免该中途部处的应力集中而在中心架与侧架之间实现经由连结脚的顺利的应力传递。
此外,优选的是,上述侧接合部的沿着上述侧架的前后方向尺寸设定得比上下方向尺寸大。
根据该结构,由于连结脚的侧接合部沿着侧架沿前后方向较长地形成,所以该侧接合部与侧架的接合面沿前后方向延伸,由此能够充分地确保该接合面间的前后方向的焊接长度。
此外,优选的是,上述连结部的躯干部的上表面形成为平坦状并且该上表面的前后缘部形成为倒角状。
由此,能够有效地进行连结部的上部的中心架与侧架7间的应力传递,能够在两接合部及连结脚的上部避免局部的应力集中。
此外,优选的是,上述连结脚的中心接合部使上下端部的任一个为与中心架沿上下方向重合的重合部并且使另一个为在水平方向上与中心架对接的对接部,重合部及对接部通过焊接接合在中心架上。
由此,能够充分地确保中心架与连结脚的中心接合部的焊接长度,能够提高连结脚对于中心架的接合强度。此外,连结脚经由相对于中心架相互正交的两个接合面接合在该中心架上,由此,对于通过作业载荷而在中心架与连结部的接合部上产生的拉伸、压缩、剪切的哪种载荷,该接合部都能够将该载荷有效地传递、分散。
此外,优选的是,上述连结脚的侧接合部在抵接于侧架的侧壁上的抵接部的上端部上突设形成有覆盖于侧架的上壁上的覆盖片,这些抵接部与覆盖片接合在侧架上。
由此,能够充分地确保侧架与连结脚的侧接合部的焊接长度,能够提高连结脚对于中心架的接合强度。此外,连结脚经由相对于中心架相互正交的两个接合面接合在该侧架上,由此,对于通过作业载荷而在侧架7与连结部的接合部上产生的拉伸、压缩、剪切的哪种载荷,该接合部都能够将该载荷有效地传递、分散。
此外,优选的是,上述中心架具备上板部件、下板部件、和支承推土装置的推土托架,上述连结脚接合在上下板部件及推土托架上。
由此,推土托架接合在连结脚上并且连接在构成中心架的上下板部件上。即,连结脚直接接合在中心架上,并且经由推土托架连结在中心架上。由此,推土装置的作业载荷经由推土托架被有效地传递给连结脚及中心架。此外,能够使推土托架负担传递到这些连结脚及中心架上的载荷。
此外,如上所述,通过推土托架进入到连结脚与中心架的接合部中,能够充分地确保该接合部的刚性。此外,作用在连结脚及中心架上的载荷也被传递给推土托架,由此履带架的强度提高。
结果,能够将来自推土装置的载荷有效地传递给连结脚及中心架,并且能够使支承该推土装置的部件负担传递给这些连结脚及中心架的载荷。
此外,优选的是,上述推土托架具备接合在上述上板部件和下板部件上而左右延伸的板状的支承壁,并且在该支承壁的侧端部上具备支承构成上述推土装置的左右一对推土臂的左右一对推土支承部,各推土支承部具备突设在支承壁上的内垫片部、和对置于该内垫片部并通过支承壁的侧端缘而从该支承壁的前方向后方延伸的板状的外垫片部,该外垫片部的上下端部分别接合在上下板部件上,并且内面接合在支承壁上,并且在外面上接合着上述连结脚。
由此,连结脚被接合在外垫片部的外面上,所以能够确保充分的接合面积。此外,由此连结脚的支承强度增大。
此外,由于外垫片部在被支承壁和连结脚夹持的状态下接合在这些支承壁和连结脚上,所以外垫片部的支承强度增大,并且这些外垫片部、连结脚、支承壁间的应力传递变得顺利,能够避免这些外垫片部、连结部、支承壁的接合部分处的局部的应力集中。
此外,优选的是,上述上板部件具有使上述外垫片部的上端面在俯视时稍稍露出的切口部,上述连结脚具备覆盖上述外垫片部的露出的上端面而与上板部件的切口部抵接的嵌合部。
由此,通过连结脚的嵌合部抵接在外垫片部的上端面上,连结脚啮合在外垫片部上,由此连结脚的支承强度进一步提高。此外,上述抵接是面接触,这些连结脚与外垫片部间的支承强度进一步提高。
此外,优选的是,上述连结脚在下端部与上述中心架沿上下方向重合的状态下接合在中心架及上述外垫片部上。
由此,能够确保连结脚相对于中心架的接合面积,能够使连结脚与中心架间的接合强度进一步提高。
进而,优选的是,上述上板部件的左右方向中央部比上述推土托架的支承壁更向前方延伸设置,上述推土托架在左右一对推土支承部之间具备支承构成上述推土装置的推土缸的缸支承部,该缸支承部的上端部具备比上板部件更向前方突出而向上方突出该上板部件的板厚的缸枢轴支承部,并且遍及从接合于上述支承壁上的后端到上述缸枢轴支承部的背部而接合在上板部件上。
由此,通过缸支承部的缸枢轴支承部的背部抵接在上板部件的前端部上,缸支承部啮合在上板部件上,由此缸支承部的支承强度进一步提高。此外,通过缸枢轴支承部突出上板部件的板厚的量,能够使缸支承部整体位于靠上方该板厚的量。由此,能够充分地确保缸支承部下方的空间的高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有关本发明的履带架的俯视图。
图2是履带架的仰视图。
图3是履带架的正视图。
图4是履带架的背面剖视图。
图5是前连结脚的立体图。
图6是后连结脚的立体图。
图7是中心架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前接合部的俯视图。
图9是履带架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履带架的接合状态的正视图。
图11是表示履带架的接合状态的后视图。
图12是履带架的立体图。
图13是反铲机的左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3表示具有具备有关本发明的履带架6的行进装置2的后方小旋转型的反铲机1。该反铲机1具备行进装置2、旋转体3、挖掘装置4、和推土装置5而构成。
行进装置2为在构成作为装置主体的履带架6的左右一对侧架7上旋转自如地支承有驱动轮9a、从动轮9b及多个滚轮10、并且跨越驱动轮9a和从动轮9b而卷装有橡胶制或铁质的履带行进体11、通过液压马达等行进驱动源驱动驱动轮9a的履带行进装置。
在履带架6的上部,经由旋转轴承12以旋转轴X为中心旋转自如地搭载有旋转体3。此外,在履带架6的前部升降自如地安装有推土装置5。
在旋转体3上,搭载有发动机15、机罩16、驾驶席17、操控装置18等。此外,在旋转体3的前部,经由托架19绕纵轴摆动自如地安装着挖掘装置4。
挖掘装置4将动臂21和动臂缸22的各基端部枢轴支承在经由纵轴支承在托架19上的摆动托架20上,将斗杆23枢轴支承在动臂21的前端上而能够通过斗杆缸24摆动,将铲斗25枢轴支承在斗杆23的前端上,能够通过铲斗缸26抄起、倾倒动作。
履带架6如图1~图4及图12所示,具备中心架30、配置在该中心架30的左右侧的一对侧架7、和接合在中心架30和侧架7上而将它们连结的前后一对的左右连结脚61、71而构成。
如图1、图3及图7所示,中心架30具有上板部件31、下板部件32、和立设在该上下板部件31、32的对置内面间的左右一对侧壁33和后壁34。
另外,这些上下板部件31、32、侧壁33及后壁34由铁板、钢板等形成,如图3所示,上板部件31的板厚t比下板部件32的板厚u大。
中心架30构成将上下板部件31、32用侧壁33及后壁34连结的立体构造物,这些侧壁33及后壁34也承担作为上下板部件31、32的肋的作用。
此外,如图1所示,中心架30通过上部的中央部A经由旋转轴承12旋转自如地支承旋转体3。
在上述中央部A的上板部件31上,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圆形的开31c,并且在该开口31d的周围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用来安装旋转轴承12的螺栓孔31d,该部分构成轴承承接部。此外,在上板部件31的前端部上,形成有向从中央部离开的方向延伸的延设部31a。该延设部31a随着从宽度方向侧部朝向中央部一边以凹圆弧状弯曲一边向前方延伸。
此外,如图2所示,在中央部A的下板部件32上,形成有用于中心架30内的点检等的开口32c,在该开口32c的周围,以等间隔形成有多个对应于上述螺栓孔31c的插通孔32d。能够经由该插通孔32d将套筒扳手等工具插入到中心架30内,从中心架30内将用来固定旋转轴承12的螺栓紧固。
推土装置5在左右一对的推土臂40的前端上固接有刮板41,在该刮板41的背部,在用来固定到跨架在左右一对推土臂40上的横架部件42上的连结托架上连结着推土缸43的前端,通过该推土缸43的动作使推土臂40摆动,以使刮板41上下运动。此外,在各推土臂40与刮板41之间设有斜部件40a。
该推土装置5经由推土托架45配备在中心架30的前部。
该推土托架45具备设在中心架30的上板部件31与下板部件32之间而在这些上下板部件31、32之间的前部左右延伸的板状的支承壁46。如图2所示,在该支承壁46的下端部上,通过弯折形成而突设有下板连结部46a,通过将该下板连结部46a接合在下板部件32的前部上,并且将支承壁46的上端部接合在上板部件31的延设部31a上,将上下板部件31、32的前部通过该支承壁46连结。由此,支承壁46兼作为中心架30的前壁。
此外,如图3及图7所示,在支承壁46上,在两侧端部上分别设有支承推土装置5的左右一对的推土臂40的推土支承部47,并且在左右一对推土支承部47之间设有支承推土缸43的缸支承部48。
各推土支承部47具备突设在支承壁46上的内垫片部49、和对置于该内垫片部49并且通过支承壁46的侧端缘从该支承壁46的前方向后方延伸的板状的外垫片部50。该外垫片部50在使后端部对置于中心架30的侧壁33的前端部的状态下配设在中心架30上,由此,外垫片部50兼作为中心架30的侧壁。
此外,外垫片部50在前部具备形成为凸圆弧状并且枢轴支承推土臂40的臂枢轴支承部50a,并且在后部具备从前后方向夹持下板部件32的上下一对夹持部50b。
此外,内垫片部49的前部在对置于外垫片部50的臂枢轴支承部50a的位置上具备与该臂枢轴支承部50a相同形状的臂枢轴支承部49a。
缸支承部48由左右一对板状的垫片部件51形成,在各垫片部件51的前端部上形成有枢轴支承推土缸43的缸枢轴支承部51a。该缸枢轴支承部51a比上板部件31的延设部31a更向前方突出,并且向上方突出该上板部件31的板厚,如图3所示,缸枢轴支承部51a的上端缘与上板部件31的延设部31a的上表面同面地形成。
如图1及图7所示,在中心架30的两侧,形成有用来将前后一对左右连结脚61、71接合的连结脚接合部35。该连结脚接合部35具备设在比上述旋转轴X靠前侧的前接合部36、和设在比旋转轴X靠后侧的后接合部37,这些前后一对接合部设在经由中心线Y左右对称的位置上,所述中心线Y沿前后方向通过旋转轴X。
各前接合部36具备形成在上板部件31的前侧部的切口部31b、突设在下板部件32的前侧部、与上述切口部31b对置的座部32b、侧壁33的前端部、和推土托架45的外垫片部50而形成。
后接合部37具备形成在上板部件31上的切口部31b、设在下板部件32上而与上述切口部31b对置的座部32b、侧壁33的后端部、和后壁34的侧端部而形成。
如图1~图3所示,各侧架7分别在正面截面形状为大致门形、沿前后延伸的支承框55的前后,固接支承从动轮9b的从动轮支承体56、和支承驱动轮9a的驱动轮支承体57而构成。
此外,如图3所示,左右一对侧架7配设在比中心架30靠侧下方,由此,侧架7的支承框55的上表面位于比中心架30的上板部件31靠下方。
如图1所示,各前后一对连结脚8的前连结脚61接合在中心架30的前接合部36上而朝向侧架7的前部延伸,后连结脚71接合在中心架30的后接合部37上而朝向侧架7的后部延伸。通过将各连结脚61、71接合在中心架30的前后的接合部36、37上,前后一对左右连结脚61、71相对于上述中心线对称地配设。
前连结脚61使用铸钢用铸造物制造,如图5所示,具备具有大致四边形的截面形状的筒状的躯干部62、形成在该躯干部62的中心架30侧的端缘上的中心接合部63、和形成在该躯干部62的侧架7侧的端缘上的侧接合部64。
前连结脚61的躯干部62随着朝向两端缘而形成为圆弧曲面的末端展开状,形成为,随着从长度方向中央侧朝向两开口缘,垂直于上述长度方向的方向的截面积变大。此外,该躯干部62的上表面62a形成为平坦状,该上表面的前后缘部形成为倒角状。由此,连结脚61与不使躯干部62的两开口缘间的中央部变细而将两开口缘间在直线上连结的结构相比能够实现中央部的截面的小型化,由此能够实现连结脚62整体的轻量化。
此外,如上所述,连结脚61的躯干部62形成为随着从上述两开口缘朝向中央部而以平滑的凹圆弧状中间变细的形状。通过用该中间变细形状将两开口缘平滑地连结,能够避免躯干部62的中途部的应力集中而在中心架30与侧架7之间实现经由连结脚61的顺利的应力传递。
此外,躯干部62如图3所示,随着从中心架30朝向侧架7而形成为下降倾斜状。此外,如图1及图2所示,躯干部62从中心架30向斜前方延伸。即,该躯干部62形成为从中心架30的侧部向斜前下方斜行的状态。
相对于此,躯干部62的中心架侧的端缘(开口缘)沿着中心架30的侧部形成,由此,该端缘如图1所示,在俯视图中是相对于躯干部62的轴心P以角α倾斜的状态,如图3所示,在正视图中形成为相对于轴心以角β倾斜的状态。由此,设在该端缘上的中心接合部63的与中心架30的抵接面形成得比上述躯干部62的垂直于轴心P的截面D大。
此外,躯干部62的侧架侧的端缘(开口缘)沿着侧架7的支承框55形成,由此,该端缘如图1所示,在俯视图中是相对于轴心P以角γ倾斜的状态,如图3所示,在正视图中形成为相对于轴心P以角δ倾斜的状态。由此,设在该端缘上的侧接合部64的与侧架7的抵接面形成得比上述躯干部62的垂直于轴心P的截面E大。
此外,如图5所示,前连结脚61的中心接合部63形成为使高度方向比宽度方向大的上下长条的截面四边形状的框状。此外,中心接合部63使下端部为与中心架30的下板部件32沿上下方向重合的重合部65,并且使上端部为在水平方向上与中心架30的上板部件31对接的对接部66,将该对接部66与重合部65之间形成为对置于中心架30的侧部而上下延伸的抵接部67。此外,该对接部66比抵接部67更向前方突出而设置,该对接部66的下端部成为覆盖上述推土托架45的外垫片部50的露出的上端面而与上板部件31的切口部31b抵接的嵌合部66a。
此外,该中心接合部63的上表面63a沿着躯干部62的上表面倒角而形成,由此,将躯干部62的上表面62a与中心接合部63的上表面63a平坦地连结。
前连结脚61的侧接合部64通过沿着侧架7的支承框55延伸而形成为使宽度方向比高度方向大的前后长条的矩形状。此外,该侧接合部64具有从躯干部62的侧架7侧的端缘以凸缘状延伸、通过抵接在侧架7的支承框55的侧壁55a上而与该侧壁55a在左右方向上对接的抵接部68,并且具有突设在该抵接部68的上端部上、通过盖到侧架7的支承框55的上壁55b上而与该上壁55b沿上下方向重合的覆盖片69。
后连结脚71使用铸钢用铸造物制造,如图6所示,具备具有大致四边形的截面形状的筒状的躯干部72、形成在该躯干部72的中心架30侧的端缘上的中心接合部73、和形成在该躯干部72的侧架7侧的端缘上的侧接合部74。
后连结脚71的躯干部72随着朝向两开口缘而形成为圆弧曲面的末端展开状,形成为,随着从长度方向中央侧朝向两开口缘,垂直于上述长度方向的方向的截面积变大。此外,该躯干部72的上表面形成为平坦状,该上表面的前后缘部形成为倒角状。由此,连结脚71与不使躯干部72的两开口缘间的中央部变细而将两开口缘间在直线上连结的结构相比能够实现中央部的截面的小型化,由此能够实现连结脚72整体的轻量化。
此外,如上所述,连结脚71的躯干部72形成为随着从上述两开口缘朝向中央部而以平滑的凹圆弧状中间变细的形状。通过用该中间变细形状将两开口缘平滑地连结,能够避免躯干部72的中途部的应力集中,在中心架30与侧架7之间实现经由连结脚71的顺利的应力传递。
此外,如图4及图6所示,后连结脚71的躯干部72也随着从中心架30朝向侧架7而形成为下降倾斜状。此外,如图1及图2所示,躯干部72从中心架30向斜后方延伸,由此,该躯干部72形成为从中心架30的侧部向斜后下方斜行的状态。
相对于此,躯干部72的中心架侧的端缘(开口缘)形成在从中心架30的侧部到后部将角部倒角的位置上,由此,该端缘如图4所示,在后视图中形成为相对于躯干部72的轴心Q以角ζ倾斜的状态。
此外,躯干部72的侧架侧的端缘(开口缘)沿着侧架7的支承框55形成,由此,该端缘如图1所示,是相对于轴心Q在俯视图中以角η倾斜的状态,如图4所示,在后视图中形成为相对于轴心Q以角θ倾斜的状态。由此,设在该端缘上的侧接合部74的与侧架7的抵接面形成得比上述躯干部72的垂直于轴心Q的截面F大。
后连结脚71的中心接合部73形成为使高度方向比宽度方向大的上下长条的截面四边形状的框状。此外,该中心接合部73使下端部为与中心架30的下板部件32沿上下方向重合的重合部75,并且使上端部为在水平方向上与中心架30的上板部件31对接的对接部76,将该对接部76与重合部75之间形成为对置于中心架30的侧部而上下延伸的抵接部77。
后连结脚71的侧接合部74通过沿着侧架7的支承框55延伸而形成为使宽度方向比高度方向大的前后长条状的矩形状。此外,该侧接合部74具有通过从躯干部72的侧架7侧的端缘以凸缘状延伸而抵接在侧架7的支承框55的侧壁55a上而与该侧壁55a沿左右方向对接的抵接部78。此外,在该抵接部78上,在上端部上突设有通过盖到侧架7的支承框55的上壁55b上而与该上壁55b沿上下方向重合的覆盖片79。
此外,该侧接合部74的上表面74a与躯干部72的上表面72a为大致同面,由此,将躯干部72的上表面与侧接合部74的上表面72a平坦地连结。此外,这些前后的连结脚61、71如上所述,中心接合部63、73形成为沿上下方向长条的四边形状,并且侧接合部64、74形成为沿前后方向长条的四边形状,所以将它们连结的躯干部62、72使中心接合部侧的端缘为纵长的四边形状,并且使侧接合部侧的端缘为横长的四边形状,随着从中心接合部侧的端缘朝向侧接合部侧的端缘而使其截面形状从纵长的四边形状平滑地变化为横长的四边形状。
本实施方式由以上的结构构成。为了形成上述履带架6,首先,如图7所示,将侧壁33焊接接合而立设在下板部件32的上表面的两侧部上,并且将形成下板部件32的板材弯折90度而形成后壁34。该后壁34也可以通过将如侧壁33那样的板材焊接接合在下板部件32的上表面的后端部上而立设。
接着,通过将推土托架45的支承壁46的下板连结部46a焊接接合在下板部件32的前部上,将支承壁46立设在下板部件32的前部上。
接着,将缸支承部48的左右一对的垫片部件51焊接接合在该支承壁46的前面的左右方向中央部上,并且,分别将推土支承部47的外垫片部50和内垫片部49焊接接合在支承壁46的两侧部上。此时,如图2所示,左右一对垫片部件51的下端部绕到上述下板连结部46a的背面,通过将该下端部焊接接合在下板连结部46a上,实现这些左右一对垫片部件51的支承强度的提高。
此外,各推土支承部47的内垫片部49越过下板连结部46a而绕到下板部件32的背面,通过将该下端部焊接接合在下板连结部46a及下板部件32上,实现该内垫片部49的支承强度的提高。
此外,如图7所示,将各推土支承部47的外垫片部50配设在规定位置上,并且外垫片部50在使支承壁46的侧端面抵接于内面上的状态下比该支承壁46更朝向下板部件32的后方突出,在该状态下将该支承壁46焊接接合在外垫片部50上。此外,如图2及图7所示,下板连结部46a及下板部件32夹在外垫片部50的上下一对的夹持部50b之间,通过将这些上下一对的夹持部50b分别接合到下板连结部46a及下板部件32上,实现了外垫片部50的支承强度的进一步的提高。
接着,如图7所示,在使上板部件31的各切口部31b对置于下板部件32的各座部32b的状态下,通过将上板部件31焊接接合在侧壁33、后壁34、推土托架45的支承壁46、缸支承部48、左右一对推土支承部47的上端部上,形成中心架30。
此外,通过形成中心架30,形成由上板部件31的切口部31b、下板部件32的座部32b、侧壁33的后端部及后壁34的侧端部构成的后接合部37,并且形成由上板部件31的切口部31b、下板部件32的座部32b、外垫片部50的后部及侧壁33的前部构成的前接合部36。
如图8所示,通过形成中心架30,推土托架45的外垫片部50及侧壁33的前部的上端面的左右方向内方侧覆盖到上板部件31的切口部31b上,而左右方向外方侧露出。这里,仅将覆盖于上板部件31上的左右方向内侧焊接接合在上板部件31上。由此,外垫片部50的下端部被下板部件32支承并且上端部被上板部件31支承,并且从内侧被支承壁46支承,具有极大的支承强度。
此外,缸支承部48的左右一对的垫片部件51如图3所示,缸枢轴支承部51a的上端部与上板部件31的延设部31a的上表面成为同面,并且遍及从该缸枢轴支承部51a的背部到后端部,上端部与延设部31a抵接。由此,该左右一对垫片部件51啮合在延设部31a上,通过将该部位焊接接合在延设部31a上,左右一对垫片部件51的后端部被支承壁46及下板连结部46a支承,并且上端部被上板部件31支承,具有很大的支承强度。
此外,通过缸枢轴支承部51a向上方突出上板部件31的板厚的量,缸支承部48整体位于靠上方该板厚的量。由此,推土装置5的支承位置位于靠上方该板厚的量,并且充分地确保了缸支承部48下方的空间的高度,即使在反铲机1跨越比整地面隆起的土块等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推土装置5及缸支承部48向该土块等的接触。
此外,如果改变看法,则左右一对外垫片部50及缸支承部48的左右一对垫片部件51还作为将上板部件31及下板部件32加强的肋发挥功能,经由具备这些外垫片部50及垫片部件51的推土托架45将这些上下板部件31、32加强。
接着,如图9所示,分别将前连结脚61的中心接合部63接合在中心架30的左右一对前接合部36上,并且将后连结脚71的中心接合部73接合在左右一对后接合部37上。
为了将前连结脚61的中心接合部63接合在中心架30的前接合部36上,如图10所示,首先使前连结脚61从前接合部36的上方(或侧方)接近于该前接合部36,将前连结脚61的中心接合部63定位在该前接合部36上。此时,由于前连结脚61是单体的,所以能够容易地进行位置调节。
由此,中心接合部63的重合部65重合在下板部件32的座部32b上,并且抵接部67的抵接面抵接在外垫片部50的外面及侧壁33的外面上,进而,对接部66与上板部件31的切口部31b对接。此外,通过该对接部66的嵌合部66a覆盖外垫片部50及侧壁33的露出上端面。
接着,对各抵接部位实施焊接接合。如图2所示,重合部65的外周部从下板部件32的座部32b稍稍伸出,通过沿着该外周部实施角焊缝焊接,将重合部65焊接接合在座部32b上。
此外,如图10所示,抵接部67通过角焊缝焊接接合在外垫片部50的外面及侧壁33的外面上。由此,外垫片部50在被支承壁46和中心接合部63夹持的状态下被焊接接合在这些支承壁46和中心接合部63上。此外,对接部66与切口部31b通过对接焊接或角焊缝焊接而接合。这样,前连结脚61的中心接合部63形成为在将下端部载置于下板部件32上的状态下上端部比上板部件31突出的沿上下方向长条状,所以作为上下方向的焊接长可以对外垫片部50(侧壁33)的高度加上上板部件31的板厚,由此能够确保充分的焊接长。由此,能够实现中心架30与前连结脚61的接合部的接合强度(刚性)的提高。
此外,前连结脚61的中心接合部63的抵接部67及对接部66经由上下方向的接合面接合在中心架30的前接合部36上,并且该重合部65经由水平方向的接合面接合在前接合部36上。即,前连结脚61经由相互正交的两个接合面结合在中心架30上。由此,不论通过作业载荷在中心架30与前连结脚61的接合部上作用有拉伸、压缩、剪切的哪种载荷,该载荷都经由该接合部被有效地传递、分散。
此外,前连结脚61不仅接合在侧壁33上,还直接接合在上下板部件31、32及推土托架45的外垫片部50上。因此,作用在前连结脚61上的载荷被有效地传递、分散给这些上下板部件31、32及外垫片部50,前接合部36处的局部的应力集中被缓和。特别是,由于上板部件31具有比下板部件32大的板厚,所以直接接合在该上板部件31上带来的应力传递、分散效果较大。
此外,能够使作用在这些上下板部件31、32及外垫片部50上的载荷也传递给前连结脚61。因而,能够使经由推土托架45传递的推土装置5的作业载荷及经由旋转轴承12传递的挖掘装置4的作业载荷从前连结脚61传递、分散给侧架7。
此外,同样,为了将后连结脚71的中心接合部73接合到中心架30的后接合部37上,如图11所示,首先使后连结脚71从后接合部37的上方(或侧方)接近于该后接合部37,将后连结脚71的中心接合部73定位在该后接合部37上。由此,中心接合部73的重合部75重合在下板部件32的座部32b上,并且抵接部77抵接在侧壁33的后端部及后壁34的侧端部上,进而,对接部76与上板部件31的切口部31b对接。
接着,对各抵接部位实施焊接接合。此时,如图2所示,重合部75的外周部从下板部件32的座部32b稍稍伸出,通过沿着该外周部实施角焊缝焊接,将重合部65焊接接合在座部32b上。
此外,如图11所示,抵接部77通过对接焊接或角焊缝焊接接合在侧壁33的后端部及后壁34的侧端部上。此外,对接部76与切口部31b通过对接焊接或角焊缝焊接接合。这样,后连结脚71的中心接合部73形成为在将下端部载置于下板部件32上的状态下上端部比上板部件31突出的沿上下方向长条状,所以作为上下方向的焊接长,可以对侧壁33(后壁34)的高度加上上板部件31的板厚,能够确保充分的焊接长。由此,能够实现中心架30与后连结脚71的接合部的强度提高。
此外,后连结脚71的中心接合部73的抵接部77及对接部76经由上下方向的接合面接合在中心架30的后接合部37上,并且该重合部75经由水平方向的接合面接合在后接合部37上。即,后连结脚71经由相互正交的两个接合面接合在中心架30上。由此,不论通过作业载荷而在中心架30与后连结脚71的接合部上作用有拉伸、压缩、剪切的哪种载荷,该载荷都经由该接合部被有效地传递、分散。
此外,后连结脚71不仅接合在侧壁33及后壁34上,还直接接合在上下板部件31、32上。因此,作用在后连结脚71上的载荷被有效地传递、分散给这些上下板部件31、32,这些后连结脚71与中心架30的接合部处的局部的应力集中被缓和。
此外,能够使作用在这些上下板部件31、32上的载荷也传递给后连结脚71。
接着,将侧架7接合到前后的各连结脚61、71上。
为了将前连结脚61的侧接合部64接合到侧架7上,如图10所示,使该侧接合部64的抵接部68抵接在侧架7的支承框55的侧壁55a上,并且使覆盖片69抵接在该支承框55的上壁55b上。并且,通过沿着这些抵接部68及覆盖片69的外周部实施角焊缝焊接,将侧接合部64接合在支承框55上。由此,将前连结脚61接合在侧架7上。
这里,由于前连结脚61的侧接合部64沿着侧架7形成为前后方向长条状,所以能够确保充分的焊接长,由此,能够实现侧架7与前连结脚61的接合部的强度提高。
此外,为了将后连结脚71的侧接合部74接合到侧架7上,如图11所示,使该侧接合部74的抵接部78抵接在侧架7的支承框55的侧壁55a上,并且使覆盖片79抵接在该支承框55的上壁55a上,进而,如图9及图12所示,使该抵接部78的后端部及覆盖片79的后端部抵接在驱动轮支承体57上。并且,通过沿着这些抵接部78及覆盖片79的外周部实施角焊缝焊接,将侧接合部74接合在支承框55及驱动轮支承体57上。由此,将后连结脚71接合在侧架7上。
前后连结脚61、71的侧接合部64、74的抵接部68、78经由上下方向的接合面接合在支承框55的侧壁55a上,并且从该抵接部68、78突出的覆盖片69、79经由水平方向的接合面接合在支承框55的上壁55b上。即,前后连结脚61、71经由相互正交的两个接合面接合在侧架7上。由此,不论通过作业载荷而在侧架7与前后连结脚61、71的接合部上作用有拉伸、压缩、剪切的哪种载荷,该载荷都经由该接合部被有效地传递、分散。
此外,后连结脚71的侧接合部74的抵接部78及覆盖片79的后端部经由左右方向的接合面接合在驱动轮支承体57上,能够实现进一步的支承强度的增大。
通过经过以上的工序,如图12所示,左右一对的侧架7经由前后一对的左右连结脚61、71连结在中心架30上,形成履带架6。
根据本实施方式,连结脚61、71的躯干部62、72为两开口缘间的中央部变细的形状,与不使该中央部变细而将两开口缘间在直线上连结的结构相比能够实现中央部的截面的小型化,由此能够实现轻量化。另一方面,可以想到使上述中央部的截面小型化带来的连结脚61、71的强度下降,但通过充分确保中心架30与前后一对的左右连结脚61、71之间的焊接长及侧架7与各连结脚61、71之间的焊接长,这些接合部处的支承强度增加,连结脚61、71整体的支承强度维持或提高。由此,实现中心架30及侧架7与各连结脚61、71的接合部的强度提高,这些接合部及其周围处的应力集中被缓和。
此外,由于各连结脚61、71的躯干部62、72朝向两开口缘形成为末端展开状,所以在成为中间变细状的中央部避免应力集中而顺利地传递应力,另一方面,在成为末端展开状的两开口缘有可能应力集中,但该部分分别经由中心接合部63、73及侧接合部64、74牢固地连结在中心架30及侧架7上。由此,也能够尽量避免躯干部62、72处的应力集中。
此外,如上所述,连结脚61、71的躯干部62、72通过将上述中央部做成中间变细的形状而将两开口缘平滑地连结,能够避免该中途部处的应力集中而在中心架30与侧架7间实现经由连结脚的顺利的应力传递。
此外,如上所述,由于在使各连结脚61、71的中心接合部63、73面接触在中心架30的各接合部36、37上并且使侧接合部64、74面接触在侧架7的支承框55上的状态下实施焊接,所以能够实现焊接品质及焊接强度的提高。由此,能够提高履带架6整体的刚性。
进而,推土托架45的外垫片部51构成前接合部36,该外垫片部51在受支承壁46支承的状态下接合在上下板部件31、32上并接合在前连结脚61上,所以能够将来自推土装置5的载荷有效地传递、分散到前连结脚61及中心架30。此外,也能够使传递到这些前连结脚61及中心架30的载荷传递、分散到外垫片部51,能够实现履带架6整体的刚性的进一步的提高。
此外,如上所述,在完成履带架6的最终工序中通过各连结脚61、71将中心架30与侧架7连结,此外,能够将各连结脚61、71分别安装到中心架30及侧架7上,能够容易地进行各连结脚71、71的与中心架30或侧架7的对位,能够实现生产率的提高。
此外,在组装履带架6的中间工序中不需要将中心架30等通过机械加工切削,不会有被切削材料的产生及随着切削而弄伤中心架30等情况。
以上详细叙述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在将各连结脚61、71的中心接合部63的高度设定为在定位于各接合部36、37的状态下与上板部件31的上表面为同面的高度的情况下,也发挥与本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此外,在采用使各连结脚61、71的中心接合部63、73的上端部为重合部、并且使下端部为对接部、在构成中心架30的接合部的上板部件31上形成座部、在下板部件32上形成切口部的结构的情况下,也发挥与本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此外,各连结脚61、71的躯干部62、72的截面形状并不需要限定于上述四边筒状,可以采用多边筒形状或椭圆筒形状、圆筒形状等。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可以作为作业机的履带架使用。

Claims (6)

1.一种履带架,是具备绕旋转轴旋转自如地支承旋转体的中心架(30)、配设在该中心架(30)的侧方的左右一对侧架(7)、和接合在上述中心架(30)及上述侧架(7)上而将它们连结的前后一对的左右连结脚(61,71)的履带架(6),其特征在于,
上述连结脚(61,71)具备筒状的躯干部(62,72)、设在该躯干部(62,72)的一个的开口缘上并接合于上述中心架(30)上的中心接合部(63,73)、和设在上述躯干部(62,72)的另一个的开口缘上并接合在上述侧架(7)上的侧接合部(64,74),
该中心接合部(63,73)为与上述中心架(30)的上表面相同高度或者比该上表面更向上方突出,
上述中心接合部(63,73)在其上下端部的其中一个具有与上述中心架(30)沿上下方向重合的重合部(65,75)并且在其上下端部的另一个具有在水平方向上与上述中心架对接的对接部(66,76),在上述重合部(65)与上述对接部(66,76)之间具有对置于上述中心架(30)的侧壁而上下延伸的抵接部(67,77)。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履带架,其特征在于,上述对接部(66)比上述抵接部(67)更向前方突出。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履带架,其特征在于,上述躯干部(62,72)由圆弧曲面形成,以使其随着从长度方向中央侧朝向两开口缘而垂直于上述长度方向的方向的截面积变大,上述中心接合部(63,73)的上下方向尺寸设定得比上述中心架(30)的上下间尺寸大。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履带架,其特征在于,上述中心架(30)具备上板部件(31)、下板部件(32)、和支承推土装置的推土托架(45),上述连结脚(61)接合在上板部件(31)、下板部件(32)及推土托架(45)上,
上述推土托架(45)具备接合在上述上板部件(31)和上述下板部件(32)上而左右延伸的板状的支承壁(46),并且在上述支承壁(46)的侧端部上具备支承构成上述推土装置的左右一对推土臂的左右一对推土支承部(47),各推土支承部(47)具备突设在上述支承壁(46)上的内垫片部(49)、和对置于该内垫片部(49)并通过支承壁(46)的侧端缘而从该支承壁(46)的前方向后方延伸的板状的外垫片部(50),该外垫片部(50)的上下端部分别接合在上板部件(31)、下板部件(32)上,并且内面接合在支承壁(46)上,并且在外面上接合着上述连结脚(61)。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履带架,其特征在于,上述上板部件(31)具有使上述外垫片部(50)的上端面的一部分露出的切口部(31b),上述连结脚(61)具备覆盖上述外垫片部(50)的露出的上端面而与上板部件(31)的切口部(31b)抵接的嵌合部(66a)。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履带架,其特征在于,上述连结脚(61)在下端部与上述中心架(30)沿上下方向重合的状态下接合在上述上板部件(31)、下板部件(32)及上述外垫片部(50)上。
CN2007800362710A 2006-09-28 2007-09-19 作业机的履带架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2250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265165A JP4823005B2 (ja) 2006-09-28 2006-09-28 トラックフレーム
JP265164/2006 2006-09-28
JP265165/2006 2006-09-28
JP2006265164A JP4823004B2 (ja) 2006-09-28 2006-09-28 トラックフレーム
PCT/JP2007/068140 WO2008038549A1 (fr) 2006-09-28 2007-09-19 Structure de chenille pour engin de chantier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22506A CN101522506A (zh) 2009-09-02
CN101522506B true CN101522506B (zh) 2012-01-11

Family

ID=393522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36271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22506B (zh) 2006-09-28 2007-09-19 作业机的履带架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823004B2 (zh)
CN (1) CN10152250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610985B2 (en) * 2011-11-14 2017-04-04 Hitachi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Truck frame for construction machine
CN104015804B (zh) * 2014-06-16 2017-11-10 柳工常州机械有限公司 推土机三段式半刚性枢轴台车架
KR101652589B1 (ko) * 2014-11-14 2016-08-30 장진만 독립 구동 방식을 적용한 전동형 미니 포크레인의 모터 장착 구조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94503B2 (ja) * 2003-05-20 2010-01-06 株式会社小松製作所 建設機械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22506A (zh) 2009-09-02
JP2008081017A (ja) 2008-04-10
JP4823004B2 (ja) 2011-11-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997619B2 (en) Track frame for work machine
JPS5812423B2 (ja) ブ−ムコウゾウ オヨビ ソノセイゾウホウホウ
KR20130124168A (ko) 건설기계
KR101837220B1 (ko) 건설 기계의 선회 프레임
CN101522506B (zh) 作业机的履带架
US7338080B2 (en) Truck frame for construction machine
JP3634723B2 (ja) 建設機械の旋回フレーム
JP4617096B2 (ja) 建設機械
JP3947009B2 (ja) 建設機械の旋回フレーム
KR100554367B1 (ko) 건설 기계의 트랙 프레임
JP7105645B2 (ja) キャブおよび作業機械
JP4823005B2 (ja) トラックフレーム
JP2001003389A (ja) 走行装置のトラックフレーム並びにその組立方法
JP3399829B2 (ja) 旋回作業機のトラックフレーム
JP2003129521A (ja) 建設機械の旋回フレーム
JPH09209402A (ja) 旋回式作業車のトラックフレーム
JP4220807B2 (ja) 建設機械のクローラフレーム
JP2002285577A (ja) 旋回フレーム
JP2016141372A (ja) ダンプトラック
JP2003278179A (ja) ブーム枢支部の補強構造
JP2000142499A (ja) 板材の補強構造および該補強構造を用いた作業用走行機体におけるメインフレーム構造
JP4430550B2 (ja) 旋回式建設機械
JP4425061B2 (ja) ドーザ装置
JP3972286B2 (ja) 装軌式車両
JP2006144390A (ja) 旋回作業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111

Termination date: 2012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