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15107A - 投影机、电子设备以及投影机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投影机、电子设备以及投影机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15107A
CN101515107A CNA2009100080378A CN200910008037A CN101515107A CN 101515107 A CN101515107 A CN 101515107A CN A2009100080378 A CNA2009100080378 A CN A2009100080378A CN 200910008037 A CN200910008037 A CN 200910008037A CN 101515107 A CN101515107 A CN 1015151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mentioned
summit
projector
keystone dist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91000803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15107B (zh
Inventor
田村明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5151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151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151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1510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5Projectors using an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 but not peculiar thereto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ransforming Electric Information Into Light Information (AREA)
  • Projection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在投影图像的投影机中,能够简单地修正梯形失真。本发明提供一种投影机,其具有配置有多个像素并以像素为单位调制来自光源31的光的光调制单元(液晶光阀32),其中,在与操作部(操作面板13、遥控器3)的操作相应地对投影在投影面上的图像进行梯形失真修正时,将光调制单元的最大像素区域和图像形成区域同时投影在投影面上,其中该最大像素区域是能够形成图像的最大区域,该图像形成区域形成有成为梯形失真修正的对象的图像。

Description

投影机、电子设备以及投影机的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投影面上投影图像的投影机、具备该投影机的电子设备以及投影机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在利用投影型显示装置这样的投影机在屏幕上投影图像、运动图像等的情况下,如果投影机的光源与屏幕的投影面不正对,则图像会失真为梯形。以往,已知有修正该图像的梯形的失真(所谓的梯形失真)的投影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特开2003-198995号公报
梯形失真修正,例如通过使显示在LCD等光调制单元上的大致矩形形状的图像,以投影在投影面上的图像成为矩形形状的方式变形来实现,但是,显示在光调制单元上的图像的可变形的范围是确定的。但是,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技术中,因为这样的可变形的范围不可知,所以存在不知道怎样进行梯形失真修正适宜的问题。特别地,在单独地调整4个顶点的梯形失真修正的情况下,因为不知道对哪个顶点应该怎样进行调整,所以存在调整困难这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投影图像的投影机中,简易地修正梯形失真。
[方式1]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方式1的投影机,具有配置有多个像素并以上述像素为单位调制来自光源的光的光调制单元,其中:在与操作部的操作相应地对投影在投影面上的图像进行梯形失真修正时,将上述光调制单元的最大像素区域和图像形成区域同时投影在上述投影面上,其中该最大像素区域是能够形成图像的最大区域,该图像形成区域形成有成为上述梯形失真修正的对象的图像。
如果采用上述结构,则在操作操作部以进行梯形失真修正时,光调制单元的能够形成图像的最大区域即最大像素区域、和形成有成为梯形失真修正的对象的图像的图像形成区域同时被投影在投影面上。因此,因为能够得知可以修正的范围,所以能够简单地修正梯形失真。
[方式2]方式2的投影机,在方式1的投影机中,在进行上述梯形失真修正时,将修正界限范围投影在上述投影面上,该修正界限范围具有表示缩小上述图像的修正的界限范围的矩形形状。
如果采用上述结构,则在进行梯形失真修正时,修正界限范围被投影在投影面上。其结果,因为能够得知可以缩小图像的范围,所以能够简单地进行梯形失真修正。
[方式3]方式3的投影机,在方式2的投影机中,将表示上述修正界限范围的顶点、上述最大像素区域的顶点的图形投影在上述投影面上。
如果采用上述结构,则表示修正界限范围的顶点、最大像素范围的顶点的图形被投影在投影面上。其结果,因为能够得知可以修正图像的最大范围和最小范围,所以能够简单地进行梯形失真修正。
[方式4]方式4的投影机,在方式3的投影机中,将以上述修正界限范围的顶点、上述最大像素区域的顶点为对角的矩形区域作为上述图像的顶点能够移动的区域投影在上述投影面上。
如果采用上述结构,则能够移动图像的顶点的范围被投影。其结果,在指定图像的顶点进行梯形失真修正时,因为能够得知顶点的可移动范围,所以能够简单地进行梯形失真修正。
[方式5]方式5的投影机,在方式4的投影机中,将表示上述图像的顶点的图形投影在上述投影面上。
如果采用上述结构,则表示图像的顶点的图形被投影的投影面上。其结果,因为图像的顶点被明示,所以能够可靠地得知顶点的可移动范围中的顶点位置,能够简单地进行梯形失真修正。
[方式6]方式6的投影机,在方式1至5的任意一项的投影机中,在上述梯形失真修正结束时,将上述光调制单元的上述最大像素区域中除去了上述图像形成区域之外的区域设置为非投影状态。
如果采用上述结构,则在梯形失真修正结束了的情况下,最大像素区域中除去了图像形成区域之外的区域被设置为非投影状态。因此,通过防止不需要的区域的投影,能够提高所投影的图像的观看性。
[方式7]方式7的电子设备,具备方式1至6的任意一项的投影机。
如果采用上述结构的电子设备,则能够得到与方式1至6的投影机相同的作用以及效果。
防式8]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方式8的投影机的控制方法,该投影机具有配置有多个像素并以上述像素为单位调制来自光源的光的光调制单元,在该投影机的控制方法中:在与操作部的操作相应地对投影在投影面上的图像进行梯形失真修正时,将上述光调制单元的最大像素区域和图像形成区域同时投影在上述投影面上,其中该最大像素区域是能够形成图像的最大区域,该图像形成区域形成有成为上述梯形失真修正的对象的图像。
如果采用上述构成,则在操作操作部以进行梯形失真修正时,光调制单元的能够形成图像的最大区域即最大像素区域、和形成有成为梯形失真修正的对象的图像的图像形成区域同时被投影在投影面上。因此,因为能够得知可以修正的范围,所以能够简单地修正梯形失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投影机系统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2是表示存储在存储部中的投影条件表的构成例子的图;
图3是表示投影机的设置状态与投影状态的关系的图;
图4是表示投影机的设置状态与梯形失真的关系的图;
图5是表示液晶光阀的显示状态和梯形失真修正的例子的图;
图6是表示液晶光阀的显示状态和梯形失真修正的另一例子的图;
图7是表示液晶光阀的显示状态与投影图像的对应例子的图;
图8是表示顶点可移动区域的显示例子的图;
图9是表示投影机10的工作的流程图;
图10是表示液晶光阀的顶点可移动区域的显示例子的图;
图11是表示液晶光阀的显示状态与投影图像的对应例子的图;
图12是表示梯形失真修正后的液晶光阀的状态的图;
图13是表示顶点可移动区域的另一方式的图;
图14是表示顶点可移动区域的另一方式的图;以及
图15是表示顶点可移动区域的另一方式的图。
符号说明
1:投影机系统,2:图像供给装置,3:遥控器(操作部),4:屏幕(投影面),4A:最大投影区域,4B:图像投影区域,10:投影机,11:控制部,12:存储部,12A:投影条件表,13:操作面板(操作部),14:操作信号处理部,21:图像信号处理部,22:OSD处理部,23:梯形失真修正部,24:液晶光阀驱动部,25:聚焦控制部,26:变焦(ズ一ム)控制部,31:光源,32:液晶光阀(光调制单元),32A:最大像素区域,32B:图像形成区域,33:投影透镜。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机系统1的概略结构的方框图。
投影机系统1具备以下部件而构成:输出图像信号的图像供给装置2;根据从图像供给装置2输出的图像信号投影图像的投影机10。由投影机系统1投影的图像可以是静止图像以及运动图像之一,以下说明的图像包含静止图像和运动图像双方。
投影机10具备控制投影机10的各部分的控制部11,该控制部11通过读出并执行存储在存储部12中的控制程序,来实现投影机10的各种功能。在此,控制部11虽然是构成投影机10自身的部分,但也可以看作作为投影机10的控制装置发挥作用。
投影机10具备以下部件:具备有由用户操作的开关、按钮等操作元件的操作面板13(对应于权利要求中的“操作部”);根据操作面板13中的操作生成操作信号并输出到控制部11的操作信号处理部14。此外,操作信号处理部14具备接收用户所操作的遥控器3(对应于权利要求中的“操作部”)发送的无线信号,检测遥控器3中的操作的功能,并且其生成与遥控器3的操作相应的操作信号并输出到控制部11。
存储部12存储控制部11所执行的控制程序,并且存储与投影机10的工作有关的各种设定值等。作为存储在存储部12中的各种设定值,例如有表示投影机10所投影的图像的尺寸、位置等的信息。
图2是示意地表示作为存储在存储部12中的信息的一例的投影条件表12A的构成。
图2所示的投影条件表12A按图像的每一种类存储将表示所投影的图像的尺寸的信息与表示图像的位置的信息对应起来的投影条件信息。在图2的例子中,在投影条件表12A中,关于3种图像,存储了投影条件信息。例如,在与电影对应的投影条件信息中,图像的尺寸(显示尺寸)是对角80英寸,图像的位置为(X,Y)=(960,540)。
在此,图像的位置,在投影机10投影图像的屏幕4(对应于权利要求中的“投影面”)(图3)的投影面上,表示为如后面所述使用假想地设置的X-Y正交坐标系而得到的相对位置。该X-Y正交坐标系,以屏幕4的中心为原点O沿着投影面展开,由在投影面的横方向、即长边方向上延伸的X轴、在投影面的纵方向即短边方向上延伸的Y轴构成。投影条件表12A的图像的位置,是图像右上角在上述X-Y正交坐标系中的位置坐标。
此外,在投影条件表12A中,在与新闻对应的投影条件信息中,图像的尺寸设定为对角40英寸,图像的位置设定为(X,Y)=(430,322),在与家庭摄影视频对应的投影条件信息中,图像的尺寸设定为对角67英寸,图像的位置设定为(X,Y)=(720,540)。
投影条件表12A,以用户能够用简单的操作指定图像的尺寸、位置等的方式来使用。即,用户能够通过在包含于投影条件表12A中的多个投影条件信息中选择任意一个,来简单地对投影机10指定图像的尺寸以及位置。此外,如图2所示,也可以以成为用户选择投影条件信息时的参考的方式,设置为在投影条件表12A中包含图像的纵横比的构成。进而,以相同的目的,在投影条件表12A中,也可以与图像的种类一同包含表示图像的信号形式(1080i、1080p、540p等)的信息。
在此,图像的位置,并不限于在屏幕4的投影面上的坐标位置,而也可以确定为以图像的纵方向的尺寸Sy和横方向的尺寸Sx为基准的相对位置。例如,将从基准位置向上方移动了纵尺寸Sy的1/4的位置表示为+Sy/4,将从基准位置向右方移动了横尺寸Sx的1/4的位置表示为+Sx/4。
在本实施方式的存储部12中,作为初始值,存储图像尺寸S0(例如,60英寸)、图像位置(X0,Y0)=(±0,±0)。如果采用该初始值,则将尺寸S0英寸的图像显示在屏幕4的投影面的中心。
此外,投影机10,如图1所示,具备由按照控制部11的控制处理图像信号的图像信号处理部21、OSD处理部22以及梯形失真修正部23组成的图像处理部。
进而,投影机10具备光学系统,该光学系统具备有:具备发光体的光源31(对应于权利要求中的“光源”)、对光源31所发出的光进行调制的液晶光阀32(对应于权利要求中的“光调制单元”)、向屏幕4(图3)投影透过了液晶光阀32的光的投影透镜33。此外,投影机10具备光学驱动部,该光学驱动部包含驱动液晶光阀32的液晶光阀驱动部24、驱动投影透镜33进行聚焦调整的聚焦控制部25以及驱动投影透镜33进行变焦调整的变焦控制部26。
图像信号处理部21按照控制部11的控制,实施从图像供给装置2输入的图像信号的A/D变换处理、使图像信号的分辨率与液晶光阀32的分辨率一致的分辨率变换处理等各种处理,从而生成数字图像数据,并输出到OSD处理部22。
OSD处理部22生成将表示投影机10的工作状态的文字、符号等或者进行画质调整等时的菜单图像等OSD(On Screen Display,屏幕显示)图像重叠在从图像信号处理部21输入的图像数据上而成的合成图像数据,并输出到梯形失真修正部23。
作为梯形失真修正单元的梯形失真修正部23,修正在投影机10相对屏幕4以倾斜的状态进行投影的情况下产生的失真(以下,称为梯形失真)。具体地,因为使液晶光阀32以补偿梯形失真的形状显示从梯形失真修正部23输入的合成图像数据,所以使合成图像数据的显示形状变形。并且,梯形失真修正部23将处理后的合成图像数据输出到液晶光阀驱动部24。
液晶光阀驱动部24根据从梯形失真修正部23输入的合成图像数据,使图像显示在液晶光阀32的透射型液晶面板上。
聚焦控制部25按照控制部11的控制,使投影透镜33的聚焦机构(图示省略)工作,进行聚焦调整。具体地,通过使构成投影透镜33的聚焦透镜在光轴方向上移动,来调整聚焦状态。聚焦控制部25也可以检测聚焦的调整量,即聚焦透镜的移动量(聚焦量),在此情况下,将所检测的聚焦量输出到控制部11。聚焦量的检测,能够通过使用检测使聚焦透镜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的旋转凸轮机构(图示省略)的旋转量的旋转编码器、电位计等检测机构来实现。或者,也可以根据作为聚焦机构的驱动源的步进电机的步进数来检测聚焦量。
此外,变焦控制部26按照控制部11的控制,使投影透镜33所具备的变焦机构(图示省略)工作,通过使变焦透镜沿着光轴移动,使投影时的放大、缩小倍率(以下,称为变焦率)改变,从而以由控制部11所指定的变焦率来投影图像。此外,变焦控制部26还作为检测焦点距离、即变焦透镜的移动量(变焦量)的变焦量检测部发挥作用,并且其将所检测的变焦量输出到控制部11。作为检测变焦量的方法,与检测聚焦量的方法同样,能够通过使用检测用于使变焦透镜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的旋转凸轮机构(未图示)的旋转量的旋转编码器、电位计等检测机构来实现。或者,也可以根据作为变焦机构的驱动源的步进电机的步进数来检测变焦量。
光源31具备例如高压水银灯、超高压水银灯等灯类、其他的发光体而构成。
液晶光阀32由将多个像素配置成矩阵状而成的透射型液晶面板构成。液晶光阀32由液晶光阀驱动部24驱动,其通过使配置成矩阵状的各像素中的光的透射率改变来构成图像。
在此,在将投影机10构成为3LCD式投影机的情况下,配置与R、G、B这3色对应的3块液晶光阀32、进行光源31的光的分配以及聚光的棱镜等。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便于理解,仅作为一例说明具备1块液晶光阀32的结构。
投影透镜33组合由1块或者多块透镜组成的透镜组而构成,并且其具有能够通过由聚焦控制部25驱动来执行聚焦调整的结构。此外,投影透镜33由变焦控制部26驱动,具有能够放大或者缩小由透过了液晶光阀32的光形成的图像的结构。
而且,该投影机10的光学系统也可以设置为除了液晶光阀32以及投影透镜33之外,还包含调整光分布的透镜阵列、调整偏振光的偏振调整元件、反射镜、棱镜、防尘玻璃等的结构,但是,在此省略其图示以及说明。
以下,说明投影机10投影图像时的工作。
图3是表示投影机10的设置状态与屏幕4的投影状态的关系的图。在该图3中,示出将投影机10设置在水平面上的例子。图3(A)表示液晶光阀32中的像素的状态,图3(B)表示投影机10与屏幕4的位置关系,图3(C)表示屏幕4上的投影状态。
此外,图4是表示投影机10的设置状态与投影在屏幕4上的图像的梯形失真的关系的图,图5是表示梯形失真修正的例子的图。图4(A)以及图5(A)表示液晶光阀32中的像素的状态,图4(B)以及图5(B)表示投影机10与屏幕4的位置关系,图4(C)以及图5(C)表示屏幕4上的投影状态。
在这些图3~图5中用虚线表示的格子状的图案是为了表示液晶光阀32的能够形成图像的最大区域即最大像素区域32A以及使光透过从而实际上形成图像的区域即图像形成区域32B、与在屏幕4上能够投影的最大区域即最大投影区域4A以及实际上被投影图像的区域即图像投影区域4B的对应性而辅助附加的线,而并不表示实际上形成有或者显示有这种格子状的图案。
图3所示的状态相当于例如将投影机10设置在水平面上并且将屏幕4沿着垂直方向配置的情况。在该例子中,如图3(B)所示,投影机10的光轴10L相对于屏幕4的投影面是垂直的。换句话说,光轴10L与屏幕4的投影面的法线是平行的。
因此,如图3(A)所示,在液晶光阀32的配置有像素的最大像素区域32A中,配置有长方形的图像形成区域32B,显示在该图像形成区域32B的图像被投影在正规的形状的最大投影区域4A上。在此,所谓正规的形状,一般是纵横比Sx∶Sy是4∶3或者16∶9的长方形。
与此相对,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将投影机10相对于水平的设置面5以角度θ(≠0)设置成朝上,其光轴10L成为向上倾斜。将这样以光轴10L成为向上倾斜的状态进行投影的情况称为“仰投影(あおり投写)”,将角度θ称为“仰角”。在屏幕4的投影面是垂直的情况下,仰角θ等于屏幕4的投影面与垂直于光轴10L的假想平面6所成的角度。
在该图4所示的状态下,如图4(A)所示那样长方形的图像形成区域32B所被投影到的最大投影区域4A,失真为梯形。该失真是所谓的梯形失真,失真的大小伴随着仰角θ的增大而增大。
因而,如果利用投影机10进行梯形失真修正,则如图5(A)所示那样,使用液晶光阀32的变形了的图像形成区域32B,来抵消最大投影区域4A的梯形失真。图5(A)的图像形成区域32B,是上边短下边长的梯形,以便补偿最大投影区域4A的失真(上边长,下边短)。通过以适合于该图像形成区域32B的方式,利用梯形失真修正部23(图1)使合成图像数据变形并显示在图像形成区域32B上,并利用光源31的光进行投影,来投影如图5(C)的图像投影区域4B那样,与原本的合成图像数据相同纵横比的长方形的图像。在此,图像形成区域32B的上边与下边的比(上边的长度/下边的长度)大致为最大投影区域4A的上边与下边的比(上边的长度/下边的长度)的倒数。
如果进行该梯形失真修正,则能够在屏幕4上投影正规形状的图像投影区域4B,但是,另一方面,因为图像形成区域32B仅能使用最大像素区域32A的一部分,所以投影在屏幕4上的图像尺寸比最大投影区域4A小。可以明了,图像投影区域4B比最大投影区域4A要小。因此,如果执行梯形失真修正,则如果变焦率固定不变,则图像会缩小。而且,在图5(C)中,为了参考附加了阴影线来图示最大投影区域4A,但是,该阴影线的部分相当于最大像素区域32A的非透射部分,实际上并不能观看到。
图4以及图5是投影机10相对于水平的设置面5以角度θ设置成朝上的情况的例子,但是,在投影机10向左右方向(水平方向)倾斜地设置的情况下,也会产生梯形失真。图6是从箭头P的方向看图3所示的投影机10的图。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在屏幕4的投影面的法线与光轴10L在水平方向上倾斜角度φ(≠0)的状态下设置投影机10。
在该图6所示的状态下,与图4(A)同样,长方形的图像形成区域32B所被投影到的最大投影区域4A,在水平方向上失真为梯形。
因而,如果利用投影机10进行梯形失真修正,则如图6(A)所示那样,使用液晶光阀32的变形了的图像形成区域32B,来抵消最大投影区域4A的梯形失真。图6(A)的图像形成区域32B,是左边短右边长的梯形,以便补偿最大投影区域4A的失真(左边长,右边短)。通过以适合于该图像形成区域32B的方式,利用梯形失真修正部23(图1)使合成图像数据变形并显示在图像形成区域32B上,并利用光源31的光进行投影,来投影如图6(C)的图像投影区域4B那样,与原本的合成图像数据相同纵横比的长方形的图像。在此,图像形成区域32B的左边与右边的比(左边的长度/右边的长度)大致为最大投影区域4A的左边与右边的比(左边的长度/右边的长度)的倒数。
此外,在这样的梯形失真修正中,投影在屏幕4上的图像尺寸比最大投影区域4A小这一点与上述的情况是同样的。在图6(C)中,为了参考附加了阴影线来图示最大投影区域4A,但是,该阴影线的部分相当于最大像素区域32A的非透射部分,实际上并不能观看到。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工作。
图7以及图8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工作的概略的图。当在水平方向以及垂直方向上分别具有倾斜度地配置投影机10的情况下,投影在屏幕4上的图像,如图7(A)所示,在左右方向(水平方向)以及上下方向(垂直方向)的各个上产生梯形失真。如图7(B)所示,用户能够通过操作操作面板13等,手动地使液晶光阀32的图像形成区域32B的4个顶点移动,来进行调整,以便投影在屏幕4上的图像投影区域4B变成大致长方形。此时,在进行放大图像的修正的情况下,最大像素区域32A为最大的范围,在进行缩小图像的修正的情况下,预先确定的修正界限范围(使图像边保持纵横比边缩小的矩形的区域)为最小的范围。即,在进行梯形失真修正的情况下,图像的修正范围被限定在以最大像素区域32A为最大,以修正界限范围为最小的范围内。
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进行梯形失真修正时,如图8(B)(以及后面说明的图11)所示,在液晶光阀32的最大像素区域32A的4角上,显示作为以最大像素区域32A的各顶点、修正界限范围的各顶点为对角的矩形的顶点可移动区域41~44。而且,顶点可移动区域41~44,如字面含义那样,表示图像的顶点可以移动的范围。其结果,如图8(A)所示,在屏幕4上,显示与这些顶点可移动区域41~44对应的顶点可移动区域51~54。通过参照这样的顶点可移动区域51~54,用户能够观看到成为修正对象的图像的4个顶点的移动范围,并调整图像投影区域4B以便成为长方形。即,在图8的例子中,因为在左右方向上充分存在余量,上下方向的余量小,所以如果以左上方的顶点与顶点可移动区域51的上边接触,右下方的顶点接触到顶点可移动区域53的下边的方式进行调整,则能够在将图像的尺寸保持为最大的状态下修正梯形失真。
以下,参照图9所示的流程图,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详细的工作。首先,如果从图像供给装置2提供预定的图像信号,则图像信号处理部21对从图像供给装置2提供的图像信号实施上述A/D变换处理等而生成数字的图像数据,并输出到OSD处理部22。在OSD处理部22中,将文字信息等重叠在图像数据上并输出。梯形失真修正部23对从OSD处理部22输出的图像数据实施梯形失真修正并输出到液晶光阀驱动部24。此外,梯形失真修正部23将存在于图像形成区域32B的周围的区域(以下,称为“周边区域”)设置为通常的状态、即非透射状态,并输出到液晶光阀驱动部24。即,因为图像形成区域32B的尺寸比液晶光阀32的最大像素区域32A要小,所以以不将从最大像素区域32A中除去图像形成区域32B之外的区域(=周边区域)投影在屏幕4上的方式,将周边区域设置成非透射的状态。而且,此时,因为梯形失真修正还未执行,所以从梯形失真修正部23输出未进行修正的原图像的图像数据。液晶光阀驱动部24根据从梯形失真修正部23输出的图像数据,在液晶光阀32的透射型液晶面板上显示图像。液晶光阀32根据所显示的图像的像素,对从光源照射的白色光进行调制,并入射到投影透镜33。投影透镜33将从液晶光阀32射出的光投影在屏幕4上。此时,在投影机10相对于屏幕4在垂直方向以及水平方向上分别具有倾斜度的情况下,在屏幕4上,投影不是图7(A)所示那样的长方形的、具有梯形失真的图像。
在这样的情况下,在用户操作操作面板13或者遥控器3的、用于进行梯形失真修正的操作元件的情况下,在图9所示的步骤S1,判定为进行了梯形失真修正的指示(步骤S1:是),前进到步骤S2。而且,在判定为未进行梯形失真修正的指示的情况下(步骤S1:否),结束图9所示的处理。
在步骤S2,控制部11对梯形失真修正部23发出指示,使其将存在于图像形成区域32B的周围的周边区域从通常的状态即非透射状态设置成透射状态。其结果,梯形失真修正部23,将最大像素区域32A中除去图像形成区域32B之外的区域(=周边区域)从非透射状态设置成透射状态。这样生成的图像数据被提供给液晶光阀驱动部24,并显示在液晶光阀32上。其结果,因为在液晶光阀32上,如图10(A)所示,最大像素区域32A中除去图像形成区域32B之外的区域被设置成透射状态,所以在屏幕4上,随对应于图像形成区域32B的图像一同,周边区域被投影。而且,此时,周边区域也可以具有某种显示颜色(例如,蓝色)。
在步骤S3,控制部11对梯形失真修正部23发出指示,使其显示顶点可移动区域。更详细地,控制部11参照存储在存储部12中的投影条件表12A,选择与从图像供给装置2提供的图像信号对应的投影条件信息,对梯形失真修正部23发出指示,使其显示与该投影条件对应的顶点可移动区域。
图11是表示显示在液晶光阀32上的顶点可移动区域的一例的图。在图11的例子中,在液晶光阀32的4角上,显示了具有矩形形状的4个顶点可移动区域41~44(施加了阴影线的范围)。这些顶点可移动区域41~44的一个顶点(顶点41a~44a)以与最大像素区域32A的4个顶点重合的方式配置。此外,位于顶点41a~44a的对角的顶点41b~44b以与图像形成区域32B的修正界限范围(进行使图像缩小的修正时的最小范围)的顶点重合的方式配置。而且,修正界限范围,例如以在保持纵横比的状态下使最大像素区域32A成为缩小到70%的范围的方式设定。其结果,顶点可移动区域41~44被设定为与最大像素区域32A相似形状。而且,也可以将修正界限范围设定得与上述不同。
这样显示在液晶光阀32上的顶点可移动区域41~44,被投影在屏幕4上。图12是表示显示在液晶光阀32上的图像与投影在屏幕4上的图像的关系的图。在图12的例子中,投影机10相对于屏幕4在水平方向以及垂直方向上分别具有倾斜度地配置。其结果,投影在屏幕4上的最大投影区域4A,如图12(A)所示,成为不是长方形而是具有失真的四边形。此外,图像投影区域4B也同样,成为具有失真的四边形。此外,在最大投影区域4A内的四角上,显示施加了阴影线的顶点可移动区域51~54。进而,因为最大投影区域4A中除去图像投影区域4B之外的区域被投影透过了液晶光阀32的周边区域的光,所以该部分也可以观看到。
在步骤S4,控制部11判定是否图像的任意一个顶点被指定了,在被指定了的情况下前进到步骤S5,在此外的情况下重复同样的处理。例如,在操作操作面板13或者遥控器3的操作元件,指定了图像的4个顶点中的任意一个的情况下,判定为“是”从而前进到步骤S5。
在步骤S5,确定在步骤S4指定的成为移动的对象的顶点(以下,称为“移动对象顶点”)。例如,当在步骤S4指定了图像的右上角的顶点的情况下,将右上角的顶点确定为移动对象顶点。
在步骤S6,检测针对操作面板13或者遥控器3的操作元件的操作量。例如,检测操作面板13的预定的操作元件(例如,光标按钮)被操作的时间作为操作量。并且,在步骤S7,根据在步骤S6求得的操作量(操作时间)、预先设定的参数(例如,预先设定的每单位时间的移动量)求取移动对象顶点的移动量。例如,当对在x方向上移动的操作元件操作了“0.2”秒钟的情况下,每单位时间的移动量是“50”坐标时,作为向x方向的移动量,求得“10”(=50×0.2)。
在步骤S8,判定移动后的顶点的位置是否在顶点可移动区域内,当在顶点可移动区域内的情况下(步骤S8:是),前进到步骤S10,在此外的情况下(S8:否),前进到步骤S9。例如,在顶点移出了顶点可移动区域的情况下,前进到步骤S9,在此外的情况下前进到步骤S10。
在步骤S9,控制部11,以移动后的顶点的位置收纳在顶点可移动区域内的方式限制顶点的位置。例如,在右上角的顶点向着图像形成区域32B的中心移动,并且移出到顶点可移动区域外的情况下,将顶点的位置限制为收纳于顶点可移动区域内。通过该处理,以使各顶点始终收纳在顶点可移动区域内的方式进行控制。
在步骤S10,控制部11根据在步骤S7或者步骤S9确定的移动量,对梯形失真修正部23进行指示,使其对图像数据进行梯形失真修正。即,控制部11根据在步骤S7或者步骤S9确定的移动量,指示梯形失真修正部23,以使移动对象顶点移动,并且图像收纳在由移动后的移动对象顶点与其之外的顶点形成的区域中的方式,使图像数据的形状变形。梯形失真修正部23,根据来自控制部11的指示,对图像数据进行修正。而且,因为对顶点可移动区域41~44不执行该修正,所以只是图像数据的形状根据用户的操作变形。
在梯形失真修正部23中,进行了修正后的图像数据被提供给液晶光阀驱动部24,对液晶光阀32显示。这样显示在液晶光阀32上的图像,由投影透镜33投影在屏幕4上。其结果,在顶点被移动的情况下,显示在液晶光阀32上的图像的形状变形,与其相应地投影在屏幕4上的图像变形。
在步骤S11,判定是否进行了确定修正的操作,在进行了确定的操作的情况下(步骤S11:是),前进到步骤S12,在此外的情况下(步骤S11:否),返回步骤S4重复与前述的情况同样的操作。例如,在用户操作了操作面板13或者遥控器3的确定按钮的情况下,前进到步骤S12,例如,在进行了使顶点进一步移动的操作的情况或者进行了移动其他的顶点的操作的情况下,返回步骤S4进行与前述的情况同样的处理。
在步骤S12,将顶点可移动区域41~44设置成非显示的状态。即,控制部11对梯形失真修正部23进行指示,使其将顶点可移动区域41~44设置成非显示的状态。其结果,梯形失真修正部23将顶点可移动区域41~44设置为非显示的状态。由此,顶点可移动区域51~54从屏幕4上消失。
在步骤S13,将周边区域设置成非透射状态。即,控制部11对梯形失真修正部23进行指示,使其将周边区域设置成非透射的状态。其结果,因为显示在液晶光阀32上的信息,如图10(B)所示,其周边区域变成非透射的状态,所以在屏幕4上不投影周边区域,其成为不能观看到的状态。即,仅图像被投影在屏幕4上。并且,处理结束。
通过以上的处理,例如在初始的状态如图12所示具有梯形失真的状态下投影的图像,通过其各顶点被进行调整,变成如图8所示那样长方形的状态。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如果采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则在指示了梯形失真修正的情况下,将顶点可移动区域51~54显示在屏幕4上,来明示顶点的可移动范围。因此,用户能够容易知道应该怎样进行修正。例如,在图12(A)的例子中,因为顶点虽然在左右方向(水平方向)上有余量,但在上下方向(垂直方向)上没有余量,所以如果如图8所示那样以在上下方向上最大限度地收纳图像的方式进行调整(以成为最大限度上下宽度的方式调整左上方的顶点、右下方的顶点),并且适宜调整左右方向的长度,则能够保持最大的投影尺寸并且进行梯形失真修正。
以上,根据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虽然将顶点可移动区域51~54表示为施加了阴影线的区域,但是,除此之外还有各种显示方式。例如,如图13(A)所示,可以显示表示顶点可移动区域的顶点的标记(在图13(A)的例子中是圆)。而且,在图13(A)的例子中,成为调整的对象的顶点所属的顶点可移动区域的圆的显示颜色发生改变,来明示调整对象。而且,也可以不改变显示颜色,而例如进行闪烁显示。图13(B)是显示表示顶点可移动区域的长方形,此外,用实线表示成为调整对象的长方形,用虚线表示其以外的长方形的例子。此外,图13(C)不是用单线而是用双线表示图13(B)的长方形的例子。这样,通过用双线表示,边界变得更明确。
图14(A)是与图13(B)同样的显示例子,其是显示表示图像的顶点的图形(在该例子中是圆)的例子。而且,在该例子中,强调显示图像的移动对象顶点,而其以外的顶点则采用通常的显示。这样,通过显示表示顶点的图形,能够使调整点更明确,并且明确地示出顶点可移动区域中的当前的顶点位置。图14(B)是显示表示顶点可移动区域的4个顶点的括弧的例子。此外,图14(C)是仅显示图14(B)中存在于与最大像素区域32A的顶点和修正界限范围的顶点对应的位置上的括弧的例子。如图14(B)、(C)所示,如果显示明示顶点位置的括弧,则与显示四边形的情况相比,能够不会降低观看性地明示可移动范围。
图15(A)是显示顶点可移动区域的对角线的例子。这样,通过显示对角线,也能够示出顶点的可移动范围。此外,图15(B)是显示连结图像的各顶点与顶点可移动区域的各顶点的箭头的例子。在该例子中,因为通过使顶点移动,箭头也随之移动,所以能够更正确地掌握从当前位置开始的可以移动的范围。图15(C)是未明示顶点可移动区域,而是仅明示了周边区域的例子。即,在图15(C)的情况下,最大像素区域32A中除去图像形成区域32B以外的区域(周边区域),并不是非透射状态,而是设置成透射状态。因此,在屏幕4上显示与周边区域对应的区域。在这种方法中,虽然仅能够得知顶点的可移动区域的最大区域,但通过参照这种显示,可以进行图像的梯形失真修正。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虽然说明了液晶光阀32的最大像素区域32A是横长的长方形的情况,但最大像素区域32A的形状是任意的,例如为了在图像形成区域32B的上下方向的位置上具有自由度,也可以设置成纵长的长方形。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对投影机10的光轴10L与最大像素区域32A的中心一致的结构进行了图示以及说明,但也可以设置成使最大像素区域32A相对于光轴10L能够相对移动的结构。
此外,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虽然是独立地调整4个顶点的情况,但也可以不是顶点而是以边为对象进行调整。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显示顶点可移动区域,也可以使调整范围变得明确。
此外,在图9所示的流程图中,与移动量相应地使顶点集中地移动,但也可以不集中地使其移动,而是逐渐地使顶点移动。在这样的情况下,在进行了移动操作的情况下,在顶点存在于顶点可移动区域内的期间,与操作相应地随时修正图像,在达到了顶点可移动区域的边界的情况下,停止图像的变形。利用这样的方法,也能够执行梯形失真修正。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液晶光阀32中像素配置成矩阵状的情况,但也可以采用蜂窝形状地配置像素而成的结构。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使用具备有透射型液晶显示面板的液晶光阀32的结构,但本发明并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反射型液晶显示面板用作为液晶光阀32,并且也可以代替液晶光阀32,而使用数字微镜器件(DMD(注册商标))等。这些反射型液晶面板以及数字微镜器件中的像素配置,可以是矩阵状也可以是蜂窝状。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向着配置在投影机10的外部的屏幕4投影图像的例子,但也可以采用例如,如所谓的背投显示装置那样,对配置在与投影机10同一框体中的透射型的屏幕4投影图像的结构。此外,除了背投显示装置外,也可以在具备投影图像的功能的电子设备中应用投影机10。进而,当然也可以设置成将图像供给装置2以及投影机10收纳在同一框体中的结构。
此外,在以上的说明中,描述了用于执行投影机10的功能的控制程序存储在了存储部12中的情况,但可以将该控制程序存储在RAM、ROM等半导体存储介质,FD、HD等磁性存储型记录介质,CD、CDV、LD、DVD等光学读取方式记录介质,MO等磁性记录型/光学读取方式记录介质上,该记录介质不管是电子、磁性、光学等读取方法的哪一个,只要是可以用计算机读取的记录介质,就可以是任何的记录介质。并且,也可以设置成这样的结构:通过利用控制部11读取并执行记录在这些记录介质上的控制程序,进而,在投影机10中,通过设置作为通信接口的网络接口,并从该网络接口经由网络下载并执行控制程序,来实现上述的功能。此外,也可以设置成在图像供给装置2中设置网络接口,从该网络接口经由网络下载图像数据并输出到投影机10的结构,有关其他的具体的结构,当然可以在不损害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中任意改变。

Claims (8)

1.一种投影机,具有配置有多个像素并以上述像素为单位调制来自光源的光的光调制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与操作部的操作相应地对投影在投影面上的图像进行梯形失真修正时,将上述光调制单元的最大像素区域和图像形成区域同时投影在上述投影面上,其中该最大像素区域是能够形成图像的最大区域,该图像形成区域形成有成为上述梯形失真修正的对象的图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机,其特征在于:
在进行上述梯形失真修正时,将修正界限范围投影在上述投影面上,该修正界限范围具有表示缩小上述图像的修正的界限范围的矩形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投影机,其特征在于:
将表示上述修正界限范围的顶点、上述最大像素区域的顶点的图形投影在上述投影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投影机,其特征在于:
将以上述修正界限范围的顶点、上述最大像素区域的顶点为对角的矩形区域作为上述图像的顶点能够移动的区域投影在上述投影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投影机,其特征在于:
将表示上述图像的顶点的图形投影在上述投影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投影机,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梯形失真修正结束时,将上述光调制单元的上述最大像素区域中除去了上述图像形成区域之外的区域设置为非投影状态。
7.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具备权利要求1至6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投影机。
8.一种投影机的控制方法,该投影机具有配置有多个像素并以上述像素为单位调制来自光源的光的光调制单元,其特征在于,在该投影机的控制方法中:
在与操作部的操作相应地对投影在投影面上的图像进行梯形失真修正时,将上述光调制单元的最大像素区域和图像形成区域同时投影在上述投影面上,其中该最大像素区域是能够形成图像的最大区域,该图像形成区域形成有成为上述梯形失真修正的对象的图像。
CN2009100080378A 2008-02-19 2009-02-19 投影机、电子设备以及投影机的控制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1510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36979A JP2009200557A (ja) 2008-02-19 2008-02-19 プロジェクタ、電子機器、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の制御方法
JP036979/2008 2008-02-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15107A true CN101515107A (zh) 2009-08-26
CN101515107B CN101515107B (zh) 2011-01-12

Family

ID=409547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008037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15107B (zh) 2008-02-19 2009-02-19 投影机、电子设备以及投影机的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480237B2 (zh)
JP (1) JP2009200557A (zh)
CN (1) CN101515107B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25950A (zh) * 2009-09-18 2011-04-20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投影型影像显示装置
CN102271237A (zh) * 2011-02-25 2011-12-07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投影装置及其矫正梯形失真的方法
CN103037186A (zh) * 2011-09-28 2013-04-10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投影仪控制装置及投影仪控制方法
CN103259995A (zh) * 2012-02-16 2013-08-2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投影仪以及投影仪的控制方法
CN103888701A (zh) * 2012-12-19 2014-06-2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投影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04349095A (zh) * 2013-08-09 2015-02-11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图像调整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5049762A (zh) * 2015-07-09 2015-11-11 山西寰烁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投影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1105502A1 (ja) * 2010-02-24 2011-09-01 京セラ株式会社 携帯電子機器および投影システム
US20110321111A1 (en) * 2010-06-29 2011-12-2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ynamic layout of content for multiple projectors
US8992028B2 (en) * 2011-04-14 2015-03-31 Microvision, Inc. Free form optical redirection apparatus and devices using same
JP5997882B2 (ja) * 2011-07-21 2016-09-2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の制御方法
JP6127366B2 (ja) * 2012-03-07 2017-05-1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の制御方法
US9316890B2 (en) * 2012-08-01 2016-04-19 Ricoh Company, Ltd. Projector positioning
JP6103855B2 (ja) * 2012-08-14 2017-03-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投影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並びに記憶媒体
JP6208930B2 (ja) * 2012-08-14 2017-10-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投影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並びに記憶媒体
JP6164820B2 (ja) 2012-10-11 2017-07-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その制御方法、及び画像投影システム
US9696145B2 (en) * 2013-05-13 2017-07-04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Opportunistic structured light
JP6345316B2 (ja) * 2017-06-14 2018-06-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記憶媒体
JP6784280B2 (ja) * 2018-06-27 2020-11-1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の制御方法
JP7167503B2 (ja) * 2018-06-27 2022-11-0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20034765A (ja) * 2018-08-30 2020-03-05 ソニー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7482067B2 (ja) 2021-03-10 2024-05-13 株式会社東芝 検査装置及び検査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39655A (ja) * 2003-07-17 2005-02-10 Sanyo Electric Co Ltd 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及び当該装置の出荷時調整方法
CN1645244A (zh) * 2004-01-20 2005-07-2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投影机及其中的变焦调整方法
CN1713069A (zh) * 2004-06-16 2005-12-2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投影机和图像修正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352913B2 (en) * 2001-06-12 2008-04-01 Silicon Optix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rrecting multiple axis displacement distortion
JP2003198995A (ja) 2001-12-25 2003-07-11 Toshiba Corp 投射型表示装置
JP3742027B2 (ja) * 2002-04-08 2006-02-01 Necビュー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投射映像の歪補正方法、歪補正プログラム及び投射型映像表示装置
JP3761491B2 (ja) * 2002-05-10 2006-03-29 Necビュー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投射映像の歪補正方法、歪補正プログラム及び投射型映像表示装置
JP3844076B2 (ja) * 2003-03-07 2006-11-0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システム、プロジェクタ、プログラム、情報記憶媒体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
CN100403157C (zh) * 2003-07-17 2008-07-16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投影型图像显示器和该显示器的出厂时的调整方法
JP3772870B2 (ja) * 2003-08-25 2006-05-10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投影装置、投影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05192188A (ja) * 2003-12-03 2005-07-14 Seiko Epson Corp プロジェクタ
US20050162445A1 (en) * 2004-01-22 2005-07-28 Lumapix Method and system for interactive cropping of a graphical object within a containing region
US7144115B2 (en) * 2004-04-14 2006-12-05 Sharp Laboratories Of America, Inc. Projection system
JP3925521B2 (ja) * 2004-08-19 2007-06-0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スクリーンの一部の辺を用いたキーストーン補正
JP2006201673A (ja) * 2005-01-24 2006-08-03 Seiko Epson Corp プロジェクタ
JP3880609B1 (ja) * 2006-02-10 2007-02-1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投影方法及びプロジェクタ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39655A (ja) * 2003-07-17 2005-02-10 Sanyo Electric Co Ltd 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及び当該装置の出荷時調整方法
CN1645244A (zh) * 2004-01-20 2005-07-2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投影机及其中的变焦调整方法
CN1713069A (zh) * 2004-06-16 2005-12-2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投影机和图像修正方法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25950A (zh) * 2009-09-18 2011-04-20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投影型影像显示装置
CN102271237A (zh) * 2011-02-25 2011-12-07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投影装置及其矫正梯形失真的方法
CN103037186A (zh) * 2011-09-28 2013-04-10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投影仪控制装置及投影仪控制方法
CN103037186B (zh) * 2011-09-28 2015-12-02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投影仪控制装置及投影仪控制方法
CN103259995A (zh) * 2012-02-16 2013-08-2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投影仪以及投影仪的控制方法
TWI588588B (zh) * 2012-02-16 2017-06-21 精工愛普生股份有限公司 投影機及投影機之控制方法
CN103259995B (zh) * 2012-02-16 2018-08-2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投影仪以及投影仪的控制方法
CN103888701A (zh) * 2012-12-19 2014-06-2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投影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03888701B (zh) * 2012-12-19 2018-05-0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投影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04349095A (zh) * 2013-08-09 2015-02-11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图像调整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4349095B (zh) * 2013-08-09 2017-08-29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图像调整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5049762A (zh) * 2015-07-09 2015-11-11 山西寰烁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投影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480237B2 (en) 2013-07-09
JP2009200557A (ja) 2009-09-03
CN101515107B (zh) 2011-01-12
US20090207323A1 (en) 2009-08-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15107B (zh) 投影机、电子设备以及投影机的控制方法
CN102202200A (zh) 投影装置以及投影装置的投影方法
US20060197920A1 (en) Projector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US20060285080A1 (en) Projector and projection method
US7530695B2 (en) Projector
JP2010109585A (ja) プロジェクタ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の制御方法
JP2015132747A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06313979A (ja) プロジェクタ、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の制御方法
JP2006251604A (ja) テーブル型ディスプレイ
JP2010250041A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05192188A (ja) プロジェクタ
JP2012165091A (ja) マルチプロジェクションシステム、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5386883B2 (ja) プロジェクタ、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の制御方法
JP2009036884A (ja) 投射型表示装置及び表示方法
JP2006295361A (ja) プロジェクタ及びその画像形成方法
JP2008193280A (ja) プロジェクタ、電子機器、プロジェクタの制御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の制御方法
JP2017032650A (ja) 投射型表示装置及び投射型表示システム
JP2006285016A (ja) プロジェクタ
JP2012173378A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08112035A (ja) プロジェクタ
JP4412932B2 (ja) 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及び当該装置の出荷時調整方法
JP2020136909A (ja) 投写画像の調整方法、及び投写装置
JP2013105170A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の制御方法
JP5224639B2 (ja) 投射型映像表示装置
JP6179642B2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112

Termination date: 2021021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