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07759B - 预防和治疗脂溢性皮炎的中药组合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预防和治疗脂溢性皮炎的中药组合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07759B
CN101507759B CN2009100810351A CN200910081035A CN101507759B CN 101507759 B CN101507759 B CN 101507759B CN 2009100810351 A CN2009100810351 A CN 2009100810351A CN 200910081035 A CN200910081035 A CN 200910081035A CN 101507759 B CN101507759 B CN 10150775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weight portions
seborrheic dermatitis
prepa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08103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07759A (zh
Inventor
付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0910081035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507759B/zh
Publication of CN1015077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077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077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0775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一种预防和治疗脂溢性皮炎的中药组合物,原料药的重量分配比为:土槿皮20~50重量份、苦参25~45重量份、丁香10~20重量份、肉桂10~20重量份、侧柏叶30~60重量份。本发明经临床观察和实验验证,可有效预防及治疗脂溢性皮炎。在治疗2周后,红斑、瘙痒、鳞屑等症状即出现明显好转,统计学分析表明,本发明试验组药物的总有效率为75.24%,对照组药物(采乐洗剂,西安杨森公司)总有效率为58.10%;治疗4周后,本发明试验组药物总有效率为85.71%,对照组药物总有效率为65.71%,本发明试验组药物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本发明药物在停药后一个月内复发率仅1.9%,与对照组5.7%相比复发率低,在观察期内未出现过敏症状,安全性也较高。本发明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Description

预防和治疗脂溢性皮炎的中药组合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组合物,具体地说是一种能有效起到预防和治疗脂溢性皮炎的中药组合物,以及由该组合物制备的外用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属于中药学领域。
背景技术
一、关于脂溢性皮炎及其危害
脂溢性皮炎(Seborrheic Dermatitis,S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丘疹鳞屑性炎症性皮肤病,常累及头皮、面颈部和躯干上部等皮脂腺丰富的皮肤部位。本病人群的发病率为1%~3%,年轻人为3%~5%,男性多于女性。在AIDS相关疾病的患者中,本病发病率则高达32%~83%。此外本病好发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如精神障碍、帕金森病、脑血管意外、癫痫、中枢神经创伤、面神经瘫痪、脊髓空洞症、四肢瘫痪以及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者;而内分泌疾病引起的肥胖、嗜酒者也易患本病。本病发病机理尚不十分明确,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内分泌失调、免疫异常、精神因素、环境因素(主要为中央空调的使用)、螨虫等微生物感染及饮食辛辣肥腻之品等与本病的发生具有较密切的关联。目前临床上常将轻度的头皮脂溢性皮炎称为头皮单纯糠疹或头皮屑,可仅表现为单纯头皮屑的增多;严重者表现为油腻性鳞屑性地图状斑片,可伴有脱发、渗出和厚痂,脂溢部位均可发生,患者会自觉瘙痒。在全身症状方面,由于头皮引起的瘙痒,患者容易产生烦躁,难以入睡等。
由于脂溢性皮炎是因皮肤油腻而出现红斑、覆有鳞屑,因而中医将该病取名为“白屑风”或“面游风”。《外科正宗·白屑风第八十四篇》指出:“白屑风多生于头、面、耳、项、发中,初期微痒,久则渐生白屑,叠叠飞起,脱而又生”。而《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也记载:“白屑风生于面上,初发面目浮肿,痒若虫行,肌肤干燥,时起白屑,抓后极痒,抓破,热湿盛者浸黄水;风燥盛者津血,痛楚难堪”。白屑风初起头发内,向下延及面目、耳、颈项、腋窝、胸部、肩胛部等部位。白屑风通常有干性与湿性之分。干性发于头皮者,可见头部弥漫、均匀的糠秕样干燥白屑脱落,自觉痒甚,搔抓时脱落更甚,越搔抓越觉奇痒难止,白屑落而又生,日久常伴有头发稀疏脱落。湿性者为略带黄色的红斑或淡红斑,大小不一,边界清楚而边缘不整齐,其上油腻性鳞屑厚积,结成痂皮,有时可伴有糜烂、渗液,严重者全头皮部均覆有油腻性污秽性鳞屑和痂皮,日久也常伴有头发稀疏脱落,甚者眉毛也可脱落。
二、脂溢性皮炎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虽然一般认为脂溢性皮炎的发病是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遗传因素、雄激素增多所致的皮脂分泌亢进、感染因素、免疫缺陷等。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脂溢性皮炎的发病与糠秕马色拉菌有关。
马拉色菌(Malassezia)为嗜脂性担子菌纲酵母菌,是人类和温血动物皮肤上的常驻菌群,几乎在所有成人皮肤上均可培养出。它主要生长在人类皮肤角质层,与皮肤表面存在的三酸甘油酯、游离脂肪酸、皮脂腺有关,其密度随年龄增长因脂质成份的减少而降低。有关研究已经证明,人体皮肤寄生的马拉色菌来源于外界,并随年龄增加寄生密度增高。在某些易感因素的影响下,它与花斑癣、马拉色菌性毛囊炎、脂溢性皮炎、特应性皮炎及一些银屑病的发病密切相关。由于其具有嗜脂性的特点,故常侵犯皮肤浅层角质层引起浅部真菌感染。研究发现,该病在双盲抗真菌药物治疗作用下,可以明显缓解其症状,因而也证明了马拉色菌是导致脂溢性皮炎的主要因素。马拉色菌主要分为7个种,其中糠秕马拉色菌(Malassezia furfur)是引起脂溢性皮炎的主要菌种,其孢子形态变化较大,可长出菌丝。根据其酵母形态的不同,又分为圆形、卵圆形、椭圆形糠秕孢子菌。在体内外营养条件不同的情况下,表现为酵母相或菌丝相,其生长有严格的脂质需求。由于皮脂分泌增多,为皮肤中存在的马拉色菌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来源和增殖条件,马拉色菌的代谢产物刺激甘油三酯释放游离脂肪酸,消耗饱和脂肪酸,遗留不饱和脂肪酸,从而导致皮肤炎症的产生。
三、脂溢性皮炎治疗现状分析
虽然现代医学对脂溢性皮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治疗方法上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由于本病发病机理尚不十分明确,因而截至目前,脂溢性皮炎在临床上都还没有找到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治疗药物。因此,除了传统的饮食调节和对症处理以外,在治疗方法和治疗药物上,主要还是以去脂,杀菌,抗炎,止痒为主。
(一)西医方面
抗真菌药物治疗:(1)酮康唑(Ketoconazole,KCZ):是1976年比利时杨森公司人工合成的咪唑二恶烷衍生物,系光谱抗真菌药物,1978年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浅部和深部真菌病,1982年发现其对头皮糠疹和脂溢性皮炎有效,外用或口服治疗均获成功。在咪唑类抗真菌药中,酮康唑对糠秕孢子菌抑菌活性最强,且具有杀菌活性,是最有效的抗糠秕孢子菌的药物。体内和体外试验证明了KCZ对卵形糠秕孢子菌有很好的效力,1990年美国FDA正式批准2%酮康唑洗剂治疗头皮脂溢性皮炎。90年代,国内一些机构和专家曾就2%酮康唑(采乐,西安杨森公司)洗剂进行了二期临床试验,所得出的结果是2%酮康唑(采乐,西安杨森公司)洗剂对脂溢性皮炎有较好的疗效。其作用机制是通过竞争性抑制真菌羊毛甾醇14 a-脱甲基酶,干扰细胞膜麦角固醇的合成,导致麦角固醇耗竭,使膜完整性、通透性和膜上许多酶活性改变,胞浆内容物渗出而起抑菌作用。酮康唑外用后与头皮角蛋白有高度亲和力,局部浓度高,可持续发挥其抗真菌作用。口服酮康唑可出现恶心、眩晕及肝功能异常,甚至可导致男性乳房发育及抑制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副作用,临床较少用。(2)特比萘芬:特比萘芬(terbinafine)是一种丙烯胺类广谱抗真菌药,通过抑制真菌细胞麦角甾醇合成过程中的鲨烯环氧化酶,并使鲨烯在细胞中蓄积致麦角固醇耗竭,正常细胞膜结构破坏而起杀菌作用。缺点是价格较昂贵。(3)伊曲康唑:对反复发作或局部治疗无效者可口服伊曲康唑(Itraconazole),它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能有效的抑制真菌的数量,是一种合成的二氧戊环三唑类药物,属广谱抗真菌药。其作用机理与其它唑类药物相同,伊曲康唑干扰了细胞色素P-450依赖性酶、14α-去甲基酶的活性,导致真菌细胞中的14α-去甲基酶的堆积和麦角固醇的减少,从而改变了许多膜参与的细胞功能,从而抑制了头皮真菌的感染。由于脂溢性皮炎是一种慢性疾患且部位局限,不适合口服抗真菌药物治疗。(4)环吡酮胺霜、0.77%环吡酮凝胶:膏剂药物在应用于头皮脂溢性皮炎时,在用法上并不方便。(5)4%雷锁辛洗发剂、巯氧吡啶锌洗头剂、硫化硒洗头剂:临床疗效并不十分满意,且易出现头发干燥的副作用,复发率较高。
抗炎药物治疗:常见药物有1%氢化可的松霜等,可以减少局部的炎症反应,从而减轻临床症状。但长期使用此类制剂可导致激素性皮炎和反跳现象,产生药物依赖性皮炎、表皮萎缩、色素沉着等诸多副作用,治疗效果不明显。另外,皮质类固醇激素等外用药物治疗头皮脂溢性皮炎,通常由于头皮有毛发存在,部位特殊,外用霜剂、软膏、液体均不太方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治疗的进行。
免疫抑制或免疫调节剂:新型免疫抑制剂如他克莫司、匹美克莫司。他克莫司是一种子囊霉素衍生物,可抑制T细胞增殖,抑制IL-2、IFN-γ和TNF-α的产生,局部应用可以抑制迟发型变态反应;匹美克莫司属子囊素衍生物,可抑制T细胞活化及释放细胞因子,体外试验显示出一定的抗糠秕马拉色菌和卵圆形糠秕孢子菌的活性和较强的抗炎活性,且没有糖皮质激素样的副作用。研究表明,免疫抑制剂可出现局部烧痛感的副作用,且目前价格较昂贵,临床推广有一定难度。
维A酸类:如0.1%迪维霜、维胺脂胶囊、异维A酸胶丸。内服具有降低皮脂分泌率,调节病变皮肤免疫和炎症反应的作用,但可出现发育畸形的严重不良反应;外用通过减少皮脂腺分泌,减少表面游离脂肪酸而达到治疗脂溢性皮炎的作用,但病人在使用时易出现局部红肿、脱屑,自觉不同程度的灼热感。
(二)中医方面
内治法主要以消风散为主方加减,治以疏风为主,辅以健脾清热除湿,滋阴养血润燥;外治法侧重于清热燥湿,杀虫止痒。中药是我国的一大宝库,人们对中草药抗真菌作用作了较多的研究,肯定了一部分中药的疗效,并应用于临床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发挥了中医药治疗真菌感染性疾病的特色。但同时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药物的选择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即所选用的药物大多为清热解毒燥湿类;研究所用中药多数是水煎剂或粗提物,从中提取出有效成分的为数较少;大型的、系统的、随机的、双盲的、多中心临床试验较少,大都仅仅为临床疗效观察;没有从基础的试验研究开始,而直接上升到临床研究,缺乏基础研究微观方面的证据支持和佐证。所以在中药外用治疗马拉色菌引起的头皮脂溢性皮炎方面尚且存在很大的研究空间和挖掘潜力。
综上所述,目前对于治疗效果好,停药后无复发,无毒副作用,且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廉的预防和治疗脂溢性皮炎的药物仍存在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预防和治疗脂溢性皮炎效果好,毒副作用小,制备方法简单的中药组合物。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上述预防和治疗中药组合物的制剂。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出上述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选用土槿皮、苦参、丁香、肉桂和侧柏叶五味药物组合,将这些药物组合使得各药物产生协同作用,从而能有效起到预防和治疗脂溢性皮炎的功效。五味药物药材简介如下:
土槿皮:为松科金钱松属植物金钱松Pseudolarix amabilis(Nelson)Rehd.[P.kaempferi Gord.],以根皮和近根树皮入药。立夏后采收根皮和近根树皮,晒干平叠。性味辛,温。具有止痒杀虫的功效。用于手脚癣,神经性皮炎,湿疹,癞痢头。
苦参:为豆科植物苦参(Sophora flavescens Ait.)的干燥根。性味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具有清热燥湿,杀虫,利尿的功效。用于热痢,便血,黄疸尿闭,赤白带下,阴肿阴痒,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疥癣麻风。
侧柏叶:为柏科植物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L.)Franco的枝梢及叶含挥发油,油中主要为茴香酮(fenchone)、樟脑、乙酸龙脑酯、萜醇;并含桧酸(junipericacid)槲皮素、杨黄黄素(myricetin)、山柰素、扁柏双黄酮(hinokiflavone)、蜡质等。性味寒,味苦涩。具有凉血止血,生发乌发的功效。
丁香:为桃金娘科蒲桃属植物丁香Eugenia caryophyllata Thunb.[E.aromaticaBaill.;Syzygium aromatica(L)Merr.et Perry],以花蕾和其果实入药。花蕾称公丁香或雄丁香,果实称母丁香或雌丁香。在花蕾开始呈白色,渐次变绿色,最后呈鲜红色时可采集。性味辛,温,具有温中、暖肾、降逆的功效。主治:呃逆、呕吐、反胃、痢疾、心腹冷痛、痃癖、疝气、癣症。
肉桂: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树皮。含挥发油、油中含桂皮醛(cinnamaldehyde)、醋酸桂皮酯(cinnamyl acetate)、丁香酚、桂皮酸、笨丽酸乙酸、桂二萜醇(cinnzeylanol)、乙酰桂二萜醇(cinnzeylanine)。性味大热,味辛、甘。具有补火助阳,引火归源,散寒止痛,活血通经的功效。
本发明的具体技术方案为:
一种预防和治疗脂溢性皮炎的中药组合物,所述中药组合物由下述重量份配比的原料药制成:
土槿皮20~50重量份、苦参25~45重量份、丁香10~20重量份、肉桂10~20重量份、侧柏叶30~60重量份。
上述的预防和治疗脂溢性皮炎的中药组合物,其中,所述中药组合物优选下述重量份配比:
土槿皮30~40重量份、苦参35~45重量份、丁香9~14重量份、肉桂11~16重量份、侧柏叶40~50重量份。
一种预防和治疗脂溢性皮炎的中药制剂,其中,所述中药制剂由上述的中药组合物和药剂学上可接受的辅料制成。
根据给药途径不同,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制成外用制剂,如外用洗发制剂、喷雾剂、外用膏剂和熏洗制剂。但不局限于上述剂型,可按照制药工业中已知的方法,将上述药物组合物按已知方法除菌后制成各种不同的外用剂型。
本发明优选剂型为洗发制剂,制备本发明预防和治疗脂溢性皮炎的中药制剂的方法,其具体制备步骤为:
(1)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各原料药的重量份配比称取原料药,备用;
(2)将五种原料药混合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加8~12重量倍的水,沸腾2~3小时;第二次加6~8重量倍的水,沸腾1~2小时;第三次加4~6重量倍的水,沸腾0.5~1小时;合并三次煎煮液,过滤,除去其中杂质;
(3)将滤液在真空度1.33Kpa(即10mmHg),40~50℃环境下,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2~1.3的浸膏;
(4)利用喷雾干燥方法制成干浸膏粉,即制得本发明的有效药物组份;
(5)将有效药物组份加入至洗发基质中混匀,即制得洗发制剂。有效药物组分和洗发基质的重量体积比为6~8∶100。
本发明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制成适合患者的其他剂型,如发生在头皮之外的其它皮肤上的脂溢性皮炎可以用喷雾剂或者膏剂来进行治疗。
本发明制成的外用洗发制剂性状为棕褐色粘稠液体,有柔合中药香味,无刺激性异味。其用法与用量如下:
(1)湿发后,将本品适量(5~10ml)药物涂于已润湿的头皮上,局部按摩头皮并搓揉3-5分钟,停留10至20分钟,然后用清水洗净,隔日1次,共用4周。
(2)本药物可替代洗发水使用,洗头时不必使用其它洗发护发用品。
本发明的优点与效益:
1.本发明所述的预防和治疗脂溢性皮炎的中药组合物经临床实验验证,可以有效预防及治疗脂溢性皮炎,在治疗2周后患者如红斑、瘙痒、鳞屑等症状即出现明显好转。
2.统计学分析表明,在治疗2周时,本发明试验组药物的总有效率为75.24%,而对照组药物(采乐洗剂,西安杨森公司)的总有效率为58.10%;治疗4周时,本发明试验组药物的总有效率为85.71%,而对照组药物的总有效率为65.71%,虽然在临床观察过程中证明了两种药物对治疗脂溢性皮炎均具有一定的疗效,患者临床总体症状也都得到明显改善和缓解,但本发明试验组药物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药物。
3.统计学分析表明,在治疗2周时,本发明试验组药物作用下的马拉色菌转阴率为11.43%,而对照组(采乐洗剂,西安杨森公司)药物作用下的马拉色菌转阴率为8.57%;治疗4周时,本发明试验组药物作用下的马拉色菌转阴率为61.90%,而对照组(采乐洗剂,西安杨森公司)药物作用下的马拉色菌转阴率为37.14%,虽然在临床观察过程中证明了两种药物对马拉色菌均具有一定抑菌作用,但本发明试验组药物的抑菌作用显著优于对照组药物。
4.本发明药物(洗剂)在停药后1个月内的复发率为1.9%,低于对照组5.7%的复发率。
5.由治疗前后血尿常规的统计结果来看,本发明药物(洗剂)透皮吸收后未对全身状况产生不良影响;并且在治疗过程中产生的相关不良反应较轻,未采取其它治疗措施,说明本发明药物的安全性较高。
6.基础药敏试验(体外药敏试验)也证明本发明药物的混合液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其最小抑菌浓度(MIC值)小于各单味药的最小抑菌浓度。
7.扫描电镜结果表明:本发明药物分别作用于马拉色菌8小时、24小时、48小时后,马拉色菌的超微结构呈现出孢子的连续性破坏表现,从微观角度也进一步说明了本发明药物对马拉色菌具有抑菌或杀菌的作用。
8.根据上述1、2、3、4、5、6、7结论分析证明,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于脂溢性皮炎有很好的疗效,且无过敏症状,安全性较高,因此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和市场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一般资料分析;
图2 210例头皮脂溢性皮炎患者职业分布图;
图3两组首诊时症状严重程度分布图;
图4两组治疗2周时症状严重程度分布图;
图5两组治疗4周时症状严重程度分布图;
图6两组停药4周时症状严重程度分布图;
图7两组各症状各时点积分均值变化折线图;
图8两组治疗2周时各症状的疗效比较图;
图9两组治疗4周时各症状的疗效比较图;
图10试验组治疗2周和治疗4周疗效比较图;
图11对照组治疗2周和治疗4周疗效比较图;
图12两组治疗前后各时点马拉色菌镜检结果分布图;
图13治疗后各时点两组药物抑菌效果比较图;
图14治疗后各时点两组药物抑菌效果变化图;
图15两组治疗2周和4周时综合疗效比较图(一);
图16两组治疗2周和4周时综合疗效比较图(二);
图17各单味药及其等浓度混合液的MIC均值比较图;
图18未经药物作用时马拉色菌孢子丰富(×2000);
图19未经药物作用时马拉色菌孢子胞壁结构完整(×5000);
图20未经药物作用时马拉色菌孢子胞壁结构完整(×10000);
图21未经药物作用时马拉色菌的镜下形态(×10000);
图22 5.5mg/mL中药混合液5作用马拉色菌8小时(×2000);
图23 5.5mg/mL中药混合液5作用马拉色菌8小时(×5000);
图24 5.5mg/mL中药混合液5作用马拉色菌8小时(×10000);
图25 5.5mg/mL中药混合液5作用马拉色菌24小时(×2000)
图26 5.5mg/mL中药混合液5作用马拉色菌24小时(×5000);
图27 5.5mg/mL中药混合液5作用马拉色菌24小时(×10000);
图28 5.5mg/mL中药混合液5作用马拉色菌48小时(×2000);
图29 5.5mg/mL中药混合液5作用马拉色菌48小时(×5000);
图30 5.5mg/mL中药混合液5作用马拉色菌48小时(×10000)。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所用药材均购自中国药材集团公司,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版一部标准。
实施例1本发明药物洗发制剂的制备
(1)按下述重量份配比称取各原料药:
土槿皮20g、侧柏叶30g、苦参25g、丁香10g、肉桂12g。
(2)将各味原料药混合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加8~12重量倍的水,沸腾2~3小时;第二次加6~8重量倍的水,沸腾1~2小时;第三次加4~6重量倍的水,沸腾0.5~1小时;合并三次煎煮液,过滤,除去其中杂质;
(3)将滤液在真空度1.33Kpa(即10mmHg),40~50℃环境下,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2~1.3的浸膏;
(4)利用喷雾干燥方法浸膏制成干浸膏粉,即制得本发明的有效药物组份;
(5)将制得的有效药物组份加入至洗发基质中混匀,即制得洗发制剂,有效药物组份和洗发基质(广州白云区石井歌丽丝化状品厂生产,其主要成份:维它命E、维它命B3、植物角质蛋白、氨基酸硅膜、乳霜;【执行标准】QB/T1974-1994,GDFDA(2002)卫妆准字29-XK-2307,【生产许可证】XK16-108 5765号)的重量体积比为6~8∶100。
实施例2本发明喷雾剂的制备
(1)按下述重量份配比称取各原料药:
土槿皮30g、侧柏叶60g、苦参40g、丁香13g、肉桂10g。
(2)将各味原料药混合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加8~12重量倍的水,沸腾2~3小时;第二次加6~8重量倍的水,沸腾1~2小时;第三次加4~6重量倍的水,沸腾0.5~1小时;合并三次煎煮液,过滤,除去其中杂质;
(3)将滤液在真空度1.33Kpa(即10mmHg),40~50℃环境下,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2~1.3的浸膏;
(4)将70%乙醇缓慢加入上述浸膏中,静置18小时后取上清液,过滤后滤液置室温冷却,第二次醇沉冷却后,加适量蒸馏水,移至冰库冷却,滤过后,制备成清膏液备用;
(5)将适量月桂氮卓酮溶液(透皮促进剂)加入清膏液中,搅拌至分散均匀,分装入喷雾瓶中。
实施例3本发明膏剂的制备
将下述原料药79~90℃烘干后分别粉碎过30目筛,然后按所述重量份配比称取各原料药,最后将各原料药混合均匀,制成本发明药物活性组分,将该活性组分与软膏剂常用基质混合,即制成本发明软膏剂。
原料药及用量:土槿皮50g、侧柏叶40g、苦参30g、丁香10g、肉桂20g。
实施例4本发明洗面奶的制备
(1)按下述重量份配比称取各原料药:
土槿皮40g  侧柏叶50g  苦参35g  丁香20g    肉桂14g
(2)将各味原料药混合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加8~12重量倍的水,沸腾2~3小时;第二次加6~8重量倍的水,沸腾1~2小时;第三次加4~6重量倍的水,沸腾0.5~1小时;合并三次煎煮液,过滤,除去其中杂质;
(3)将滤液在真空度1.33Kpa(即10mmHg),40~50℃环境下,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2~1.3的浸膏;
(4)利用喷雾干燥方法浸膏制成干浸膏粉,即制得本发明的有效药物组份;
(5)按常规方法制备洗面奶,组分如下:
本发明有效药物组分15%、十六-十八醇10%、单硬脂酸甘油酯5%、甘油5%、乙酰化羊毛脂1%、十二烷基硫酸钠1%、香精0.2%、防腐剂0.2%、余量为水。
实施例5本发明浴液的制备
(1)按下述重量份配比称取各原料药:
土槿皮45g、侧柏叶35g、苦参45g、丁香12g、肉桂15g
(2)  将各味原料药混合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加8~12重量倍的水,沸腾2~3小时;第二次加6~8重量倍的水,沸腾1~2小时;第三次加4~6重量倍的水,沸腾0.5~1小时;合并三次煎煮液,过滤,除去其中杂质;
(3)将滤液在真空度1.33Kpa(即10mmHg),40~50℃环境下,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2~1.3的浸膏;
(4)利用喷雾干燥方法浸膏制成干浸膏粉,即制得本发明的有效药物组份;
(5)将上述有效药物组分加入洗浴液基质中,适量加入增稠剂和香精即制得本发明浴液制剂。
上述剂型的制备为本领域公知常识,本发明在此仅举例说明,所有剂型的辅料选择和用量不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对其作适当调整。本发明适用多种外用剂型,在此不一一列举。
本发明临床实验及结果
一、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2008年6月至2008年12月,在北京市某三甲医院皮肤性病科(以下简称:临床研究医院)就诊的220位符合诊疗标准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本发明药物试验组和对照组(采乐洗剂,西安杨森公司),每组110例。
二、诊疗标准
(一)诊断标准
1.临床诊断标准的制定根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6月28日发布,1995年1月1日实施)》;
(2)《口腔、皮肤科疾病诊断标准》周长江、钱学治主编,科学出版社;
(3)《全科医学临床诊断学》尹培达主编,科学出版社;
(4)《现代皮肤性病学》吴志华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
(5)《临床皮肤病学》赵辨主编,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临床诊断标准
(一)西医诊断标准(临床症状):
(1)轻度:头皮部损害为片状灰白色糠秕状鳞屑,基底稍红,轻度瘙痒,可伴少许脱发。皮损面积<2个百分点(2分)。
(2)中度:表现为油腻性鳞屑性地图状斑片,基底潮红,可伴有渗出和厚痂,瘙痒,可伴脱发。2个百分点(2分)≤皮损面积<4个百分点(4分)。
(3)重度:全头部被覆有油腻性鳞屑性红斑,渗出、厚痂,并可有臭味,瘙痒剧烈,可伴严重脱发。4个百分点(4分)≤皮损面积≤6个百分点(6分)。
实验室检查:马拉色菌镜检或培养阳性。
注:皮损面积按照烧伤面积计算,每一个百分点,算一个积分(1分);不足一个手掌面积按照半个积分单位计算。(头皮部面积约占全身面积的6%,所以头皮部总积分为6分)
中医症候诊断标准
(1)风热血燥证:皮损为淡红色斑片,干燥、脱屑、瘙痒,受风加重,或头皮瘙痒,头屑多,毛发干枯脱落;伴口干口渴,大便干燥;舌质偏红,苔薄白,脉细数。
(2)肠胃湿热证:皮损为潮红斑片,有油腻性痂屑,甚至糜烂、渗出;伴口苦,口粘,脘腹痞满,小便短赤,大便臭秽;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二)纳入标准
(1)随机选择在临床研究医院门诊就诊的男女病人,年龄18-65岁;
(2)符合临床诊断标准(临床症状属于中度,中医辨证属肠胃湿热证);
(3)实验室检查马拉色菌阳性;
(4)试验前两周内未用过抗真菌药及其他治疗药物(如皮质类固醇激素);
(5)愿意密切配合,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三)排除标准
(1)过敏体质或严重皮肤过敏的病人;
(2)有严重心脑血管、肝、肾及呼吸系统、造血系统疾病、恶性肿瘤以及精神疾病患者;
(3)头皮合并其它皮肤病者,如下列疾病应于与鉴别:
头部银屑病:损害颜色较鲜红,表面覆有多层银白色的鳞屑。损害处头发呈束状。大多数病人有冬重夏轻现象。身体其它部位常有同样损害。
玫瑰糠疹:主要发生在颈部、躯干及四肢近端,一般不侵犯头部。常有一个较大的前驱疹。皮损呈椭圆形,长轴与肋骨或皮纹走向一致,鳞屑细薄,不带油腻。与皮脂溢出体质无关,往往能自愈。
湿疹:有一定好发部位。无油腻性鳞屑及油性痂皮。皮疹为多形性,常有水疱、渗出,境界往往不清楚,瘙痒剧烈。婴儿脂溢性皮炎需与婴儿异位皮炎相鉴别。后者好发部位是以两颊部为主,头皮较少发生。
(4)试验前二周内用过抗真菌药及其它治疗药物(如皮质类固醇激素);
(5)妊娠、哺乳及可能怀孕者不入选;
(6)凡是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的其它病例。
三、安全性观测
(1)一般体检项目如血、尿常规检查;
(2)不良反应:详细记录不良反应事件出现的时间、症状、程度、是否经过特殊处理以及消失时间等。
四、治疗方法及疗程
(一)观察用药
临床观察试验用药是由临床研究医院制剂室按照本专利所提出的重量份配比和制备工艺要求,配制出规格为100mL/瓶的试验用药1000瓶。其中中药原料土槿皮、侧柏叶、苦参、丁香、肉桂由该院药剂科负责提供,洗发基质购自于在北京市场销售的洗发液(广州市白云区石井歌丽丝化状品厂;主要成份:维它命E、维它命B3、植物角质蛋白、氨基酸硅膜、乳霜;【执行标准】QB/T1974-1994,GDFDA(2002)卫妆准字29-XK-2307,【生产许可证】XK16-108 5765号)。
临床对照药物:采乐洗剂(西安杨森制药公司生产),其中含2%酮康唑成分,规格为50mL/瓶。
(二)用法和用量
试验组:将5~10mL本发明洗发制剂涂于已润湿的头发上,局部按摩头皮并搓揉3-5分钟,停留10-20分钟,然后用清水洗净,隔日1次,共用4周。
对照组:将5~10mL采乐洗剂涂于已润湿的头发上,局部按摩头皮并搓揉3-5分钟,然后用清水洗净,每周2次,共用4周。
(三)复诊及随访
分别在治疗2周、4周时进行疗效判定(包括临床情况及真菌镜检结果)。治疗期间不用任何其他有关药物,如用其他药物应记录在观察表内,同时记录不良反应。随访4周,观察复发情况。
五、疗效评定
(一)疗效性观测
(1)主症变化情况:皮损面积、红斑、脂溢程度、瘙痒程度、鳞屑程度,及对睡眠、工作的影响,以上各项的变化情况。对同一部位治疗前后皮损进行照相,对比其变化。所有病例在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停药4周时分别记录。
(2)次症变化情况:全身症状及舌象、脉象变化情况,同时注意观察脱发情况。至少治疗前后各记录一次。
(3)马拉色菌镜检或培养由阳性变为阴性或由强阳性变为阳性、阴性。
注:马拉色菌镜检(40倍镜):阴性:每视野≤1/3;阳性(+):1/3<每视野≤2/3;阳性(++):每视野>2/3。
(二)疗效判定标准
2.主要指标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症状:按照四级评分,0分=无,2分=轻,4分=中,6分=重。
疗效评价:按痊愈、显效、好转、无效四级标准评定。
(1)红斑
1)痊愈:完全不红;           2)显效:评分等级降低2级;
3)好转:评分等级降低1级;    4)无效:评分等级未下降或加重。
(2)鳞屑
1)痊愈:完全消失;           2)显效:评分等级降低2级;
3)好转:评分等级降低1级;    4)无效:评分等级未下降或加重。
(3)瘙痒
1)痊愈:瘙痒消失;           2)显效:评分等级降低2级;
3)好转:评分等级降低1级;    4)无效:评分等级未下降或加重。
(4)脂溢
1)痊愈:油腻消失;           2)显效:评分等级降低2级;
3)好转:评分等级降低1级;    4)无效:评分等级未下降或加重。
(5)皮损面积
1)痊愈:完全恢复正常皮肤或仅遗留色素沉着;
2)显效:100%>皮损面积缩小≥70%,评分等级降低2级;
3)好转:70%>皮损面积缩小≥30%,评分等级降低1级;
4)无效:皮损面积缩小小于30%或评分无变化。
3.综合疗效判定标准
综合疗效评价是以各症状记分的总积分计算出疗效率,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为:[(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分四级评定:
(1)痊愈:皮损全部消退,临床症状明显减轻,马拉色菌镜检阴性,症状积分减少90%以上;
(2)显效:皮损大部分消退,临床症状明显减轻,马拉色菌镜检接近阴性,症状积分减少60%-89%;
(3)有效:皮损部分消退,临床症状有所改善,症状积分减少30%-59%;
(4)无效:皮损消退不明显,临床症状未减轻或反见恶化,症状积分减少在30%以下。
六、受试者退出试验条件
(1)治疗期间发生某些严重疾病,必须终止干预治疗者;
(2)用药期间发生过敏反应或严重不良事件者;
(3)临床试验过程中不愿继续进行临床试验,提出退出要求者。
七、剔出及脱落病例
(一)剔出及脱落病例标准
(1)剔出病例标准:入选后发现不符合纳入标准者;临床试验期间严重违反研究方案者。
(2)脱落病例标准:发生严重不良事件者;违背研究方案者;失访者;因缺乏疗效自动终止治疗、自动退出、被研究者终止而未完成方案所规定的观察周期者。
(二)脱落病例的处理
(1)发生严重不良事件者,需填写不良事件表,进入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2)失访者,将采取电话等方式,尽可能与受试者联系,询问理由,完成所能完成的评估项目;
(3)因缺乏疗效自动终止治疗而未完成方案所规定的观察周期者计入无效病例;
(4)因自动退出、被研究者终止而未完成方案所规定的观察周期者,记录退出或中止理由;
(5)违背研究方案,严重者予以剔出处理,较轻者完成评估后降级处理。
八、统计学分析及方法
应用SAS8.2统计软件对观察结果和所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各组症状体征缓解程度分析、总有效率分析,两组之间有效率对比有无统计学差异等。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者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方差齐性检验用F检验和Levene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者用秩转换的非参数检验,结果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认为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临床实验结果
一、一般资料
共收集北京市某三甲医院皮肤性病科门诊2008年6月~2008年12月之间病例资料完整者210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本发明药物洗剂组)和对照组(采乐洗剂组),每组105例,各组间病人的基线资料在统计学上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具体情况如下(表1、2、3,及图1、2所示):
表1一般资料分析(一)
Figure G2009100810351D00151
△x2检验     *T-Test
统计学分析:
经x2检验,两组病人在性别、民族、婚况、年龄、病程方面在统计学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表2一般资料分析(二)
Figure G2009100810351D00152
表3一般资料分析(三)
Figure G2009100810351D00161
统计学分析:经x2检验,两组病人在职业分布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二、头皮脂溢性皮炎主要临床症状的统计
(一)各组治疗前、治疗2周、4周、停药4周时各症状4级严重程度出现的频数
表4两组治疗前后各症状4级严重程度出现的频数(例)
Figure G2009100810351D00162
表4所示:两组治疗前各症状严重程度主要集中在轻度、中度和重度;用药2周后集中在无、轻度和中度;用药4周后集中在无、轻度;停药4周后集中趋势基本与用药4周时相同。(如图3、4、5、6所示)
(二)各组治疗前、治疗2、4周、停药4周时各症状的积分情况
1.各组组内相同症状治疗前后积分的比较
表5试验组治疗前后各症状的积分比较(X±S)
Figure G2009100810351D00171
方差分析Dunnett-t检验SNK-q检验各症状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P<0.05
统计学分析:
经SNK-q检验,在红斑、脂溢、瘙痒症状方面:治疗后各时间点积分总体均数均与治疗前症状积分总体均数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2周积分总体均数与治疗后4周、停药8周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4周积分总体均数与停药8周比较差异不显著。
经Dunnett-t检验和SNK-q检验,在鳞屑、皮损面积方面:治疗后各时间点积分总体均数均与治疗前积分总体均数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2周积分总体均数与治疗后4周、停药8周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4周积分总体均数与停药8周比较差异不显著。
统计学分析提示:试验组各症状积分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下降显著,显示出试验组药物治疗头皮脂溢性皮炎有较好的疗效,且在用药过程中显著发挥治疗作用,能够明显改善相关症状;用药4周时症状缓解程度与用药2周时相比较显著;停药4周后未见明显复发,疗效基本保持在用药4周时。(表5、图7所示)
表6对照组治疗前后各症状的积分比较(X±S)
Figure G2009100810351D00172
方差分析Dunnett-t检验SNK-q检验各症状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P<0.05
统计学分析:
经Dunnett-t检验和SNK-q检验,在红斑、脂溢、瘙痒、鳞屑、皮损面积方面:治疗后各时间点积分总体均数均与治疗前积分总体均数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各时间点积分总体均数间比较差异不显著。
统计学分析提示:对照组各症状积分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下降显著,显示出对照组药物治疗头皮脂溢性皮炎有较好的疗效,且在用药后2周内作用明显,能够显著改善相关症状;继续用药2周后症状持续缓解,但缓解程度与前2周相比不明显;停药4周后未见明显复发,疗效基本保持在用药4周时。(表6、图7所示)
2.各组组间相同症状同一时点积分的比较
表7两组各时点各症状的积分比较(X±S)
注:A代表试验组,B代表对照组;方法:T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P<0.01
统计学分析:
首诊时:经T检验,各组各主要临床症状积分均值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
治疗2周时:经T检验,两组红斑、瘙痒、鳞屑、皮损面积积分均值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Wilcoxon秩和检验,两组脂溢积分均值相比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
治疗4周时:经Wilcoxon秩和检验,两组红斑积分均值比较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脂溢积分均值比较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经T检验,两组瘙痒、鳞屑、皮损面积积分均值相比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
停药4周时:各组各主要临床症状积分均值经Wilcoxon秩和检验和T检验,P均<0.01,各组的各主要症状在停药4周时有极显著性差异。
统计学分析提示:两组治疗前各症状严重程度基本一致,具有可比性;治疗2周时在改善脂溢症状方面,试验组药物作用显著优于对照组药物;治疗4周时在改善红斑、脂溢、瘙痒、鳞屑、皮损面积方面,试验组药物作用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药物;停药4周后,试验组药物对以上症状的缓解程度仍然优于对照组药物。(表7、图7所示)
三、头皮脂溢性皮炎主要临床症状疗效评价的统计
(一)治疗2周时主要临床症状疗效评价的比较
表8两组治疗2周时各症状的疗效比较(例)
注:#代表无此症状;痊愈率=痊愈例数/(总例数-#例数);愈显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例数);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例数);方法:x2检验;与对照组相比较:**P<0.01,*P<0.05,△P>0.05
统计学分析:
经x2检验,两组药物在治疗上述各主要症状方面的痊愈率相比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药物在治疗红斑、瘙痒、皮损面积方面的愈显率相比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在治疗鳞屑症状方面的愈显率可见显著性差异(P<0.05),在治疗脂溢症状方面的愈显率比较可见极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药物在治疗红斑、鳞屑方面的有效率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治疗脂溢、瘙痒、皮损面积方面的有效率比较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
统计学分析提示:在用药2周时,两组药物治疗的痊愈率基本相等;两组的愈显率在改善红斑、瘙痒症状及减少皮损面积方面基本相等,在治疗脂溢、鳞屑症状方面,试验组药物的愈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在治疗所有主要症状方面,试验组药物治疗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药物,尤其对脂溢、瘙痒症状的改善及皮损面积的减少效果较好。两组药物治疗头皮脂溢性皮炎在用药2周后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表8、图8所示)
(二)治疗4周时主要临床症状疗效评价的比较
表9两组治疗4周时各症状的疗效比较(例)
Figure G2009100810351D00201
注:#代表无此症状;痊愈率=痊愈例数/(总例数-#例数);愈显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例数);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例数);方法:x2检验;与对照组相比较:**P<0.01,*P<0.05
统计学分析:
经x2检验,两组药物在治疗鳞屑方面的痊愈率相比可见显著性差异(P<0.05),在治疗红斑、脂溢、瘙痒、皮损面积方面的痊愈率比较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在治疗上述所有症状方面的愈显率及有效率相比均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
统计学分析提示:在用药4周时,试验组药物治疗头皮脂溢性皮炎的上述主要症状的痊愈率、愈显率、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药物,说明试验组药物针对各主要症状的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表9、图9所示)
如图10所示:试验组药物在用药2周和用药4周时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且药效在整个用药的过程中稳定上升。
如图11所示:对照组药物在用药2周和用药4周时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且药效发挥较稳定。
四、头皮脂溢性皮炎马拉色菌检查情况的统计
(一)两组治疗前后各时点马拉色菌镜检结果分布的比较
表10两组治疗前后各时点马拉色菌镜检结果分布比较(例)(%)
Figure G2009100810351D00211
方法:x2检验
统计学分析:
两组治疗前的马拉色菌镜检结果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2周时两组镜检结果分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周时和停药4周时,两组镜检结果分布均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
统计学分析提示:两组治疗前马拉色菌的镜检结果分布基本相同;治疗后及停药4周时,两组马拉色菌的镜检结果分布均不同。(如表10、图12所示)
图12所示:两组治疗2周后马拉色菌镜检结果主要为阳性(+),治疗4周时镜检结果主要为阴性(-)和阳性(+),停药4周时镜检结果分布基本保持在用药4周时。表明两组药物均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且抑菌作用在停药4周时仍持续存在。
(二)治疗后各时点两组药物抑菌效果的比较
表11治疗后各时点两组药物抑菌效果的比较(例)
Figure G2009100810351D00212
注:转阴指由强阳性、阳性转为阴性,好转指由强阳性转为阳性;转阴率=转阴例数/总例数;有效率=(转阴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统计学方法:x2检验;与对照组相比较:**P<0.01,*P<0.05,△P>0.05
统计学分析:
治疗2周时两组马拉色菌镜检结果转阴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效率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周时和停药4周时两组马拉色菌镜检结果转阴率及有效率相比均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
统计学分析提示:试验组药物在用药2周时的抑菌作用已较对照组药物的作用强,这种优势在继续用药2周即用药4周时表现更加明显,并且维持至停药4周时。在治疗马拉色菌所致头皮脂溢性皮炎的抑菌效果方面,两组药物均表现出稳定而持续的抑菌作用,试验组药物作用显著优于对照组药物。(如表11、图13、14所示)
五、头皮脂溢性皮炎综合疗效评价的统计
表12  两组治疗2周和4周时综合疗效的比较(例)
Figure G2009100810351D00221
注:痊愈率=痊愈例数/总例数;愈显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方法:x2检验;与对照组相比较:**P<0.01,△P>0.05
统计学分析:
治疗头皮脂溢性皮炎2周时,两组的痊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愈显率及总有效率相比均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4周时两组的痊愈率、愈显率及总有效率相比均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
统计学分析提示:治疗头皮脂溢性皮炎用药2周时,试验组药物的总有效率达到了75.24%,对照组药物的总有效率为58.10%,试验组药物的总体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药物;继续用药2周时,两组药物的总有效率持续升高,分别达到85.71%和65.71%,表明用药过程中药效发挥较稳定,总体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和缓解,两组药物治疗头皮脂溢性皮炎均具有一定的效果,试验组药物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药物。(如表12、图15、16所示)
六、头皮脂溢性皮炎次要临床症状的统计
表13治疗前与治疗4周时次要临床症状的统计(例)
如表13所示:次要伴随症状中失眠和烦躁症状在治疗4周后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七、其它方面的统计
(一)复发情况的统计
表14两组停药4周时复发情况的统计(例)
Figure G2009100810351D00232
统计学分析:经x2检验,两组在停药4周时复发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
(二)安全性观测情况的统计
1.治疗前后血尿常规情况的统计
表15治疗前与治疗4周时血尿常规情况的统计(例)
如表15所示:两组病人的血尿常规检查结果在用药前和用药4周时未见明显变化。
2.不良反应情况
在整个临床观察的过程中,试验组共出现2例不良反应事件,对照组共出现3例不良反应事件。详见下表:
表16不良反应情况统计(例)
(三)剔出及脱落病例的统计
从临床观察开始到结束,共有10位患者剔出及脱落,详见下表:
表17剔出及脱落病例的统计(例)
Figure G2009100810351D00242
(四)其它情况统计
表18其它情况统计(例)
Figure G2009100810351D00243
实验研究
一、材料
(一)试验用药
分别取土槿皮、苦参、丁香、肉桂和侧柏叶中药原料重量份,并分别制备成干浸膏,其中土槿皮、苦参、丁香和肉桂四种中药浸膏加蒸馏水制成混悬液10mL,浓度为0.1g/mL的试验用药;侧柏叶浸膏加蒸馏水制成混悬液10mL,浓度为0.2g/mL试验用药,4℃存放备用。
酮康唑粉:由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含量99.9%,产品批号:PUE561,溶于2.5%二甲基亚砜(MDSO)溶液,控制MDSO终浓度低于1%,酮康唑浓度为1mg/mL。
(二)试验菌种
试验用两株糠秕马拉色菌标准菌株(CBS1878),由北京医科大学真菌实验室提供。
(三)主要仪器
1.药敏试验
比浊仪、高压灭菌锅(SANYO MLS-3020)、水浴箱(北京市医疗设备厂)、恒温培育箱(XMT-152C,重庆四达实验仪器厂)、超净台(造鑫企业有限公司)、显微镜(OLYMPUS-BX6 0F5)、血细胞计数板(玉环县五金光学仪器厂)、一次性玻璃试管(直径20mm,扬州市邗江创新医疗器械厂)、电子天平(沈阳龙腾电子称量仪器有限公司)、双层铁皮电炉(上海武定电器厂,CL-A型220伏1200瓦)、8×12孔圆底酶标板(中国北京化工厂)。
2.扫描电镜试验
JEOL JSM-T300 SCANNING MICROSCOPE(最高加速电压30千伏,理论放大倍数20万倍,分辨率60纳米)
(四)培养基
1.橄榄油固体培养基
(1)原料:葡萄糖20g(汕头市光华化学厂,批号990213,规格为500g/瓶),琼脂17g(青岛水产品加工厂,批号990330,规格为100g/瓶),蛋白胨10g(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990206,规格为250g/瓶),酵母浸膏10g(UNIPATH LTD,ENGLAND,500g/瓶),橄榄油20g(北京市品利食品有限公司),氯霉素0.1g(中国南京第二制药厂,批号980413,规格为250g/瓶),蒸馏水1000mL。
(2)制法:
第一步:称取上述原料溶于蒸馏水中,加热煮沸3次,使混合液充分溶化呈棕橙色均匀半透明状态;
第二步:高温高压灭菌90分钟(15磅,121℃);
第三步:待温度下降到4℃时分装到试管:在试管中倒入5mL培养基制成斜面(此步骤在超净台上操作);
第四步:待培养基冷却凝固后放入4℃冰箱备用。
2.马拉色菌液体培养基
(1)原料:麦芽糖20g,酵母浸膏2g,葡萄糖20g,橄榄油20g,蒸馏水500mL。
(2)制法:
第一步:称取上述原料均匀溶解于蒸馏水中;
第二步:高温高压灭菌90分钟(15磅,121℃);
第三步:待温度下降到室温时放入4℃冰箱备用。
二、方法
(一)药敏试验
参照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制订的M27-A方案中酵母菌微量稀释法,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良,采用含油的培养基作为药敏试验的液基,对马拉色菌进行体外药敏试验。为尽量减少试验误差,每种药物的抑菌试验在相同试验条件下重复10次,结果取均值。分两部分进行:1、单味中药药敏试验研究;2、复方中药药敏试验研究(复方为五种单味中药以相同浓度进行组合的混合液)。同时和1mg/mL的酮康唑溶液进行抑菌效果对照。
1.药液加样
(1)将中药贮备液直接用马拉色菌液体培养基稀释成试验浓度,分别含药液100%、90%、80%、70%、60%、50%、40%、30%、20%、10%;将酮康唑溶液也用马拉色菌液体培养基稀释成试验浓度,分别含药液100%、50%、25%、12.5%、6.25%、3.125%、1.5625%、0.78125%、0.39063%、0.19531%;
(2)将稀释后的药液加入微量稀释板(96孔圆底酶标板),每孔100μL;
(3)每种药同时做2组。
2.菌悬液制备
(1)将标准糠秕孢子菌菌株接种于橄榄油固体培养基上,37℃恒温温箱培养4天;
(2)用无菌生理盐水洗脱菌落,制成菌悬液;
(3)用比浊仪调整其至麦氏4号比浊管浓度;
(4)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其菌含量,并调其浓度为(1.0-2.0)×107CFU/mL;
(5)用马拉色菌液体培养基稀释上一步所得的菌液10倍,使其菌含量为(1.0-2.0)×106CFU/mL;
(6)取制备好的含药96孔板,在含药微孔板中每孔加入上一步之菌液100μL,使其最终菌浓度为(0.5-1.0)×106CFU/mL,各中药药液的终浓度分别为50mg/mL、45mg/mL、40mg/mL、35mg/mL、30mg/mL、25mg/mL、20mg/mL、15mg/mL、10mg/mL、5mg/mL;酮康唑药液的终浓度分别为500μg/mL、250μg/mL、125μg/mL、62.5μg/mL、31.25μg/mL、15.625μg/mL、7.8125μg/mL、3.9063μg/mL、1.9531μg/mL、0.9766μg/mL。同时设一组阴性对照:每孔加入马拉色菌液体培养基200μL;一组阳性对照:每孔加入制备好的菌液100μL及马拉色菌液体培养基100μL。
(7)在摇床上将菌液及药液混匀5min。
3.结果判读及统计
将接种好的微孔培养板置37℃温箱孵育,48h后观察结果,由于马拉色菌为嗜脂性的,菌落浮在液体表面,微黄色,薄薄一层漂浮在透明的液基表面,肉眼观察非常清晰,采用直接法读取数据。结果判断的前提是阳性对照生长良好,阴性对照无菌生长清晰,其它孔随药物浓度梯度升高而菌的生长受到抑制。若存在拖尾现象,则将每孔内生长情况与阳性对照做比较,以生长被抑制80%判定为MIC值。记录试验数据并进行分析。
(二)电镜试验
1.标本的初步制备
(1)将盖玻片切割成约1×1cm2大小数片,标志正反面;
(2)将上述小玻片用蒸馏水初步清洁后,浸入强酸溶液中浸泡48小时捞出,用蒸馏水将玻片上的残留溶液冲洗干净,用95%乙醇浸泡24小时后置无菌环境中自然晾干;
(3)将清洁干净的小玻片逐个置入已接种标准糠秕孢子菌的液体培养基中,37℃恒温孵育箱中培养4~5天;
(4)选取糠秕孢子菌生长较好的玻片,置入不同浓度的中药溶液中于37℃恒温孵育箱中分别作用8、24、48小时;
(上述第3、4步均在无菌超净台中操作)
2.标本的固定及脱水(无菌超净台中操作)
(1)前固定:将上述标本置于2.5%戊二醛溶液中固定2小时以上,用0.1%mmol磷酸缓冲液冲洗三次(每次冲洗间隔10分钟);
(2)后固定:1%锇酸固定1小时后,用0.1%mmol磷酸缓冲液冲洗三次(每次冲洗间隔10分钟);
(3)脱水:分别用30%、50%、70%、90%、100%浓度的乙醇进行梯度脱水(100%浓度加强两次),每次脱水间隔10分钟;
(4)醋酸异戊酯置换乙醇20分钟后,用六甲基氨氮烷干燥1分钟,待挥发后进行粘台,离子溅射仪喷镀、镀金。
3.结果观察
将制备好的标本置于JEOL JSM-T300扫描电镜下观察。
结果
一、体外药敏试验
各单味药及相同浓度不同组合的混合液的药敏试验均在相同试验条件下重复了10次,分别测得MIC值(已换算成生药浓度),取均值后统计如下:(如表18~表23所示)
表18各单味药的MIC均值
Figure G2009100810351D00281
表19各混合液的MIC均值(一)
Figure G2009100810351D00282
注:混合液2-1:土槿皮+侧柏叶;混合液2-2:土槿皮+苦参;混合液2-3:土槿皮+丁香;混合液2-4:土槿皮+肉桂;混合液2-5:侧柏叶+苦参。
表20各混合液的MIC均值(二)
Figure G2009100810351D00283
注:混合液2-6:侧柏叶+丁香;混合液2-7:侧柏叶+肉桂;混合液2-8:苦参+丁香;混合液2-9:苦参+肉桂;混合液2-10:丁香+肉桂。
表21各混合液的MIC均值(三)
注:混合液3-1:土槿皮+侧柏叶+苦参;混合液3-2:土槿皮+侧柏叶+丁香;混合液3-3:土槿皮+侧柏叶+肉桂;混合液3-4:侧柏叶+苦参+丁香;混合液3-5:侧柏叶+苦参+肉桂。
表22各混合液的MIC均值(四)
注:混合液3-6:苦参+丁香+肉桂;混合液3-7:土槿皮+丁香+肉桂;混合液3-8:侧柏叶+丁香+肉桂;混合液3-9:土槿皮+苦参+丁香;混合液3-10:土槿皮+苦参+肉桂。
表23各混合液的MIC均值(五)
注:混合液4-1:土槿皮+侧柏叶+苦参+丁香;混合液4-2:侧柏叶+苦参+丁香+肉桂;混合液4-3:土槿皮+苦参+丁香+肉桂;混合液4-4:土槿皮+侧柏叶+苦参+肉桂;混合液4-5:土槿皮+侧柏叶+丁香+肉桂;混合液5:土槿皮+侧柏叶+苦参+丁香+肉桂。
表18~表23所示:各单味药及混合液在药敏试验中均表现出一定的抑制马拉色菌生长的作用。单味药中,土槿皮的抑菌作用最强(MIC值为10mg/mL),其次是丁香、肉桂和苦参,侧柏叶的抑菌作用最弱(MIC值为45mg/mL);五种单味药混合液中,混合液5的作用最强(MIC值为5.5mg/mL),其次是混合液3-1(MIC值为8.5mg/mL)、混合液2-10(MIC值为9mg/mL)、混合液2-8(MIC值为10.5mg/mL),其余混合液的MIC值在12mg/mL到31mg/mL之间,均具有抑制马拉色菌生长的作用。综上,五种单味药等浓度的混合液(混合液5)与各单味药及其它混合液相比抑菌作用均较强(如图17所示);酮康唑溶液的抑菌作用比较明显,MIC值为6.64μg/mL,显著低于各单味中药及中药混合液的MIC值。
二、扫描电镜试验
(一)未经药物作用时马拉色菌的镜下观察结果
未经药物作用时马拉色菌的镜下形态:可清晰观察到圆形或椭圆形的出芽孢子,即在孢子的一端有乳头状突起,在突起的周围有一环状颈圈样结构包绕,突起扩大后形成小的孢子,与母孢子颈圈样结构相连的部位形成缩窄的柄(芽颈),似哑铃状。孢子较丰富,胞壁结构完整,菌体表面较丰满,未见凹陷和皱缩。(如图18~图21所示)
(二)中药混合液5(浓度为5.5mg/mL)分别作用马拉色菌8小时、24小时、48小时后的镜下观察结果
马拉色菌经中药混合液5(浓度为5.5mg/mL)作用8小时后的镜下形态:细胞壁薄厚不均,菌体表面出现皱缩和凹陷,少量孢子破碎;作用24小时后的镜下形态:部分子孢子与母孢子连接处的芽颈结构受到破坏而断裂,子孢子与母孢子分离,胞浆内蛋白部分溢出,胞壁明显变薄,向内侧凹陷或缺失;作用48小时后的镜下形态:胞浆外溢,菌体细胞破碎、死亡,可见大量碎片及高电子密度的蛋白样凝固状物质。(如图22~图30所示)
扫描电镜结果提示:中药混合液5(浓度为5.5mg/mL)分别作用于马拉色菌8小时、24小时、48小时后,超微结构呈现出孢子的连续性破坏表现,从微观角度说明了本发明药物对马拉色菌具有抑菌或杀菌的作用。

Claims (6)

1.一种预防和治疗脂溢性皮炎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组合物由下述重量份配比的原料药制成:
土槿皮20~50重量份、苦参25~45重量份、丁香10~20重量份、肉桂10~20重量份、侧柏叶30~60重量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防和治疗脂溢性皮炎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组合物由下述重量份配比的原料药制成:
土槿皮30~40重量份、苦参35~45重量份、丁香9~14重量份、肉桂11~16重量份、侧柏叶40~50重量份。
3.一种预防和治疗脂溢性皮炎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制剂由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和药剂学上可接受的辅料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预防和治疗脂溢性皮炎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剂型为外用剂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预防和治疗脂溢性皮炎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用剂型为喷雾剂、外用膏剂、熏洗制剂。
6.一种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预防和治疗脂溢性皮炎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具体制备步骤如下:
(1)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各原料药的重量份配比称取原料药,备用;
(2)将各味原料药混合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加8~12重量倍的水,沸腾2~3小时;第二次加6~8重量倍的水,沸腾1~2小时;第三次加4~6重量倍的水,沸腾0.5~1小时;合并三次煎煮液,过滤,除去其中杂质;
(3)将滤液在真空度1.33Kpa,40~50℃环境下,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2~1.3的浸膏;
(4)利用喷雾干燥方法制成干浸膏粉,即制得有效药物组份。
CN2009100810351A 2009-03-31 2009-03-31 预防和治疗脂溢性皮炎的中药组合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0775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0810351A CN101507759B (zh) 2009-03-31 2009-03-31 预防和治疗脂溢性皮炎的中药组合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0810351A CN101507759B (zh) 2009-03-31 2009-03-31 预防和治疗脂溢性皮炎的中药组合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07759A CN101507759A (zh) 2009-08-19
CN101507759B true CN101507759B (zh) 2011-04-27

Family

ID=410003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081035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07759B (zh) 2009-03-31 2009-03-31 预防和治疗脂溢性皮炎的中药组合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50775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85927A (zh) * 2013-07-16 2013-11-13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 一种治疗动物螨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4055958A (zh) * 2014-07-01 2014-09-24 王龙梅 一种治疗肠胃湿热型脂溢性皮炎的中药搽剂及护理方法
CN108671109A (zh) * 2018-08-10 2018-10-19 因之彩生物科技(武汉)有限公司 一种中药组合物以及治疗和/或护理脂溢性皮炎的产品
CN114946756A (zh) * 2022-05-30 2022-08-30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卫生研究所 一种脂溢性皮炎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及其应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62133A (zh) * 2001-01-04 2002-08-07 杨孟君 纳米癣湿制剂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895443A (zh) * 2006-05-31 2007-01-17 胡红芳 一种治疗脂溢性皮炎的熏洗药物及制备方法
CN101199646A (zh) * 2007-12-18 2008-06-18 周松申 治疗牛皮癣的外用擦剂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62133A (zh) * 2001-01-04 2002-08-07 杨孟君 纳米癣湿制剂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895443A (zh) * 2006-05-31 2007-01-17 胡红芳 一种治疗脂溢性皮炎的熏洗药物及制备方法
CN101199646A (zh) * 2007-12-18 2008-06-18 周松申 治疗牛皮癣的外用擦剂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07759A (zh) 2009-08-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36367B (zh) 一种抗菌消炎止痒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KR101762796B1 (ko) 복합생약추출물의 발효물을 포함하는 탈모방지용 조성물
CN101507759B (zh) 预防和治疗脂溢性皮炎的中药组合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EP4129316A1 (en) Application of radix gentianae macrophyllae and monomer compound thereof in killing mites
CN103251844B (zh) 用于清咽润喉的片剂
CN104352552A (zh) 一种食品、保健品或药物组合物
CN101181540B (zh) 一种药物组合物在制备抗前列腺炎的药物中的应用
WO2021008265A1 (zh) 一种女性更年期抗衰老的软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CN101455715B (zh) 一种用于治疗妇科疾病的栓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850202A (zh) 一种阴道外用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04623068B (zh) 治疗小儿发热惊风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EP4129314A1 (en) Use of dandelion and monomer compounds thereof for killing mites
CN102697855B (zh) 治疗皮肤疾病的药物组合物
CN102429180A (zh) 一种食用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970068A (zh) 一种治疗妇女阴道炎的泡腾片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899553A (zh) 治疗牙齿敏感证的糊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3876862B (zh) 一种抗马拉色菌中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679692A (zh) 一种治疗淋病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2807318B (zh) 1,2,3,4,6-o-五没食子酰葡萄糖在制备预防和/或治疗肺纤维化药物中的应用
KR101491927B1 (ko) 컬러감자 외피 추출물을 유효성분으로 함유하는 아토피 예방 또는 치료용 조성물
CN102988471B (zh) 治疗婴幼儿湿疹的复方甘锌乳及其制备方法
KR20030092519A (ko) 알레르기성 피부질환의 개선 또는 예방용 조성물
KR102248786B1 (ko) 쑥 추출물 및 지유 추출물을 포함하는 여성 청결제
CN106798826A (zh) 麦冬寡糖在制备促进棕色脂肪生成药物中的应用
KR102055264B1 (ko) 상엽 추출물을 포함하는 관절염의 예방 또는 개선용 조성물 및 그 제조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427

Termination date: 2017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