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06414A - 碳化布的制造方法以及由其制得的碳化布 - Google Patents

碳化布的制造方法以及由其制得的碳化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06414A
CN101506414A CNA2007800303407A CN200780030340A CN101506414A CN 101506414 A CN101506414 A CN 101506414A CN A2007800303407 A CNA2007800303407 A CN A2007800303407A CN 200780030340 A CN200780030340 A CN 200780030340A CN 101506414 A CN101506414 A CN 1015064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oth
heating
carbonized
raw fiber
oxidizing atmosphe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8003034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木村武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sahi Trad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IN NIPPON TEX KK
Asahi Trading Co Ltd
Mitsui Global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N NIPPON TEX KK, Asahi Trading Co Ltd, Mitsui Global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SHIN NIPPON TEX KK
Publication of CN1015064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0641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FCHEMICAL FEATURES IN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THREADS, FIBRES, BRISTLES OR RIBBON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CARBON FILAMENTS
    • D01F9/00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of other substances; Manufacture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carbon filaments
    • D01F9/08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of other substances; Manufacture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carbon filaments of inorganic material
    • D01F9/12Carbon filamen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 D01F9/14Carbon filamen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by decomposition of organic filaments
    • D01F9/16Carbon filamen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by decomposition of organic filaments from products of vegetable origin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from cellulose acetate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15/00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 D03D15/20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the fibres or filaments constituting the yarns or threads
    • D03D15/208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the fibres or filaments constituting the yarns or threads cellulose-based
    • D03D15/217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the fibres or filaments constituting the yarns or threads cellulose-based natural from plants, e.g. cott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20/00Solid sorbent compositions or filter aid compositions; Sorbents for chromatography; Processes for preparing, regenerating or reactivating thereof
    • B01J20/28Solid sorbent compositions or filter aid compositions; Sorbents for chromatography; Processes for preparing, regenerating or reactivating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B01J20/28014Solid sorbent compositions or filter aid compositions; Sorbents for chromatography; Processes for preparing, regenerating or reactivating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or physical properti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B01J20/28033Membrane, sheet, cloth, pad, lamellar or ma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20/00Solid sorbent compositions or filter aid compositions; Sorbents for chromatography; Processes for preparing, regenerating or reactivating thereof
    • B01J20/30Processes for preparing, regenerating, or reactivating
    • B01J20/3078Thermal treatment, e.g. calcining or pyrolizing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1/00Woven fabrics designed to make specified articles
    • D03D1/0035Protective fabrics
    • D03D1/0058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resistant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CFINISHING, DRESSING, TENTERING OR STRETCHING TEXTILE FABRICS
    • D06C7/00Heating or cooling textile fabrics
    • D06C7/04Carbonising or oxidising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201/00Cellulose-based fibres, e.g. vegetable fibres
    • D10B2201/01Natural vegetable fibres
    • D10B2201/02Cotton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201/00Cellulose-based fibres, e.g. vegetable fibres
    • D10B2201/01Natural vegetable fibres
    • D10B2201/04Linen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201/00Cellulose-based fibres, e.g. vegetable fibres
    • D10B2201/01Natural vegetable fibres
    • D10B2201/06Jute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201/00Cellulose-based fibres, e.g. vegetable fibres
    • D10B2201/01Natural vegetable fibres
    • D10B2201/08Ramie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201/00Cellulose-based fibres, e.g. vegetable fibres
    • D10B2201/01Natural vegetable fibres
    • D10B2201/10Bamboo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201/00Cellulose-based fibres, e.g. vegetable fibres
    • D10B2201/20Cellulose-derived artificial fibres
    • D10B2201/22Cellulose-derived artificial fibres made from cellulose solutions
    • D10B2201/24Viscose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201/00Cellulose-based fibres, e.g. vegetable fibres
    • D10B2201/20Cellulose-derived artificial fibres
    • D10B2201/28Cellulose esters or ethers, e.g. cellulose acetate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211/00Protein-based fibres, e.g. animal fibres
    • D10B2211/01Natural animal fibres, e.g. keratin fibres
    • D10B2211/04Silk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401/00Physical properties
    • D10B2401/06Load-responsive characteristics
    • D10B2401/062Load-responsive characteristics stiff, shape retention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401/00Physical properties
    • D10B2401/06Load-responsive characteristics
    • D10B2401/063Load-responsive characteristics high strength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Botany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Fibers (AREA)
  • Woven Fabrics (AREA)
  • Treatment Of Fiber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碳化布的制造方法,是以由纤维素系纤维的纱线构成的织布、编布或编织布为原料纤维布,将其加热碳化而制造碳化纤维布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从该布的纵或横的任一方向对含水率小于25%的干燥状态的原料纤维布进行束缚并保持,在这种状态下,在加热炉内氧分压为50mmHg以上的氧化性气氛下,以50~200℃/小时升温到250~350℃的温度范围,然后以氧分压小于50mmHg的非氧化性气氛,以50~200℃/小时的升温速度连续升温到400~750℃的最终加热温度范围,以最终加热温度保持规定时间以进行加热。采用该方法,能够比较容易且经济地制造气味吸附性、绝缘性、耐热性等优异,而且机械强度和柔软性优异的碳化布。

Description

碳化布的制造方法以及由其制得的碳化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碳化布的制造方法以及由其制得的碳化布。详细地说,本发明涉及以纤维素系纤维布为原料,成品率良好且经济地制造碳化布的方法,该碳化布由于机械强度、柔软性、耐化学品性、耐洗涤强度等优异,因此处理容易,并且由于气味吸附性、绝缘性、耐热性等优异,因此能够应用于各种用途。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碳对于气味、有害物质、微生物等具有良好的吸附性乃至捕捉性。
以往,作为这样的用途,使用活性炭和木炭等,但由于赋形性差,限制了商品的拓展。
因此,大量存在例如使这样的活性炭和木炭粉含于片材乃至膜或纤维中而实现制品化的情况,但这样的情况存在比本来的碳自身所具有的特性差的趋势。
此外,以PAN系、沥青系为代表的碳纤维,虽然主要作为构造用复合材料用途使用,但也可以期待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吸附特性和催化特性等,尽管也在研究向这样的用途拓展,但其性能不充分,而且在具有高刚性的同时,断裂伸长率小,具有不耐弯曲的问题,难以加工成片状,而且由于价格高,除了相当特殊的用途以外不能拓展。
然而,除了作为构造材料用途的上述已广泛实用化的PAN系、沥青系的碳纤维以外,迄今进行了想要以各种有机高分子为原料获得碳化纤维的尝试。例如,将以人造丝为中心的纤维素系纤维作为原料而获得碳化纤维的方法也是其中的一种。
再有,纤维素系纤维的情况与PAN系、沥青系的情况不同,由于通过碳化处理时的加热没有熔融而是外表碳化,因此作为其制造工艺,当然也需要不同的工艺。
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惰性气氛下在300℉(约146℃)~500℉(约260℃)的温度范围对粘胶人造丝等纤维素系纤维进行加热,用规定时间加热到500℉,进行部分碳化,从而得到固有纤维密度和拉伸强度良好的半导性碳化纤维。
此外,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以下内容:以约10℃/小时~约50℃/小时的缓慢升温速度将人造丝纤维从100℃加热到450℃,接着以约100℃/小时以上的升温速度加热到900℃,进而加热到约3000℃直至产生实质性的石墨化,从而制造布状柔软的纤维状石墨。
专利文献1和2中所示的技术中,例如,边通入氮气边在惰性气氛下缓慢升温,可靠地进行纤维素的分解反应,但由于该分解反应是放热反应,因此热容易蓄积在原料纤维中,容易产生所谓的失控反应,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在惰性气氛下其处理需要非常长的时间。此外,在碳化煅烧工序中,随着热分解的进行,纤维产生大的结构变化,纤维产生收缩,而与收缩相伴的较大应力集中在结构弱部,碳化煅烧时产生结构弱部的破损或破坏,结果使得到的碳化纤维的机械特性降低。此外,不仅长时间的加热产生能量的消耗,而且需要长时间不断地通入氮气等惰性气体,因此导致制造成本的增加。
此外,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如下技术:将纤维素系纤维布浸渍于磷酸等酸溶液中,进行干燥将溶剂除去后,在氧化气氛中以约100~350℃进行加热,从而部分地且选择性地分解纤维素系物质,得到恒久地脱水的热处理物质,然后,边防止氧化边将该物质加热到碳化温度进行碳化,再利用经氮气净化后的电炉对已碳化的物质进行加热,从而石墨化。
专利文献3中记载的技术如下,即,纤维素系纤维含有与大气中的湿度平衡的通常为约5~20%左右的水分,该水分通过加热而脱去,但在冷却时水分会以非常短的时间被再吸收,而且吸收的水分促进纤维物质的各个长丝上焦油状的表面析出物的形成,妨碍挠性碳质纤维物质的制造,这些焦油状析出物在进一步的热分解中分解,其结果是各个长丝与其他长丝,特别是存在交叉关系的其他长丝粘着,其结果是形成脆、弱的制品,因此如上所述,想要通过得到最初完全脱水的纤维素系纤维,来将其消除。
除了专利文献3中所示的通过使用了磷酸等酸的脱水进行结构变化的方法以外,还已知使用金属氯化物,或如专利文献4中所示那样,使用溴化镁等金属溴化物和硫脲、硫酸铵等氮化合物,在惰性气氛下加热,进行阻燃化的方法。
但是,使用专利文献3中所示的酸溶液、专利文献4中所示的金属溴化物、或金属氯化物处理等的药剂进行纤维素系纤维的前处理的方法,虽然实现了纤维素系纤维的阻燃化所需的加热时间的缩短,但由于成为属于固相的纤维体这样不均一系纤维的处理,因此纤维表面的分子和内部的分子的反应性不同,在极端的情况下,药剂不能到达固体的内部,内部的分子完全不能反应。因此,其改性在纤维的各部位具有不均匀的分布,结果在得到的碳化纤维中其特性在纤维的各部位变得不均匀。
此外,由于纤维素系纤维暴露于专利文献3所示的酸溶液中,因此原料纤维强度降低,结果是得到的碳化纤维的强度等有时也会降低。此外,使用金属氯化物或如专利文献4中所示使用金属溴化物等,采用卤素取代而进行阻燃化时,有时会在碳化处理时产生有毒的气体。
此外,为了提高纤维素系碳纤维的机械强度,还已知使原料纤维含浸硅化合物后,进行碳化处理(例如,参照专利文献5~7。)。
即,已知如下方法:将纤维素系原料纤维浸渍于有机聚硅氧烷等有机硅化合物的有机溶剂溶液中,然后在120~300℃下加热0.4~2小时,用0.050~0.2小时冷却到18~30℃,以变形度0~-10%在上述条件下再次加热,保持在300~400℃区间的变形度-25~+30%加热到180~600℃进行碳化,以及保持-10~+25%的变形度在900~2800℃下进行石墨化的方法(专利文献5);将含有硅的含水纤维素纤维进一步浸渍于安替比林溶液中,在空气中100~150℃下进行热处理,再在惰性气体气氛中在300~900Pa的真空压下以从150℃缓和升温到300~600℃来进行碳化,然后在惰性气体气氛中在1000~2000℃下进行热处理的方法(专利文献6);此外,将纤维素系原料纤维浸渍于有机硅化合物的有机溶剂溶液中,进行包括下列各阶段的热处理的方法(专利文献7),即,以10℃/分~60℃/分的升温速度达到250℃~350℃的温度范围的初期阶段、以2℃/分~10℃/分的升温速度达到350℃~500℃的温度范围的中间阶段、以5℃/分~40℃/分的升温速度升温到500℃~750℃的最终阶段(然后可以进行1000℃~2800℃范围的高温热处理)。
这样含浸硅化合物得到的碳化纤维,虽然确实期待其机械强度的提高,但在纤维的柔软性方面没有达到满足需要的水平,而且由于碳化纤维中残留有硅成分,因此从纤维的热、电或化学特性方面出发,不能期待太良好的碳化纤维。
作为纤维素系纤维的碳化处理,以往,如专利文献1~6中记载那样,已知以“绞纱”状态将纤维素系纤维纱线放入加热炉内以间歇式进行,或者边将纤维纱线在配置于加热炉内的辊等之间牵绕边使其通过而以连续式进行的方法,但与PAN系、沥青系的碳纤维的情况相同,碳化处理后进行织造等而制成布非常地困难。
还进行了使用纤维素系纤维布作为原料,直接对其进行碳化处理而要得到碳化纤维布的尝试。例如,专利文献8的实施例中,还示出了将磷酸溶液处理后的原料布夹持在2片石墨板中,埋入焦炭填料(packing cokes)中,在非氧化性气氛下用1周的时间在900℃下进行碳化。此外,在上述专利文献7中,使用具有多个规定的温度区域的连续炉,连续地对原料布进行处理的方法。
但是,专利文献8中所示的对原料纤维布进行碳化的方法,需要非常长的时间,效率差,与专利文献1和2所示的技术同样地,得到的碳化纤维布的特性也变得不充分。此外,由于制造时经常对原料布面整体施加强的挤压力,因此不能使其理想地追随碳化时布的收缩,有可能招致布部分地破损等。此外,专利文献7中所示的方法,如上所述进行含浸硅化合物的前处理,虽然有望提高机械强度,但在纤维的柔软性方面达不到令人满足的水平,而且由于碳化纤维中残留有硅成分,因此从纤维的热、电或化学特性方面出发,存在问题。此外,使用连续炉的方法,制造装置变得非常大,而且以规定的升温模式进行加热,在某特定的温度区域,配置几个输送辊、转向辊等,需要在将原料布挂在它们之间的基础上进行牵引的操作,在碳化途中断裂拉伸率非常小,为了使不耐弯曲的布连续地通过炉内,需要非常微妙的张力调节,因此操作难度高,而且一旦布断裂,则必须完全将操作中断,因此效率差,制造成品率也差。
如上所述,以往,制造以纤维素系纤维为原料的碳化纤维布的现状是,其制造效率低,而且即使是作为得到的碳化纤维布也没有得到具有足够特性的布。
再有,专利文献1~8中的关联记载部分,由于其关联而引入本说明书中。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3053775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2:美国专利第3107152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3:美国专利第3305315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4:日本国特开昭58-13722号公报
专利文献5:俄罗斯专利第2045472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6:俄罗斯专利第2047674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7:美国专利第6967014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8:国际公开WO00/4921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比较容易且经济地制造机械强度和柔软性优异的碳化布的碳化布的制造方法。本发明的课题还在于提供由于机械强度、柔软性、耐化学品性、耐洗涤强度等优异,因此处理容易,并且由于电磁波吸收能力、电特性乃至介电特性、耐热性、气味吸附性等优异,因此能够适合应用于各种用途的碳化布及其制造方法。
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是一种碳化布的制造方法,是以由纤维素系纤维的纱线构成的织布、编布或编织布为原料纤维布,将其加热碳化而制造碳化纤维布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从该布的纵或横的任一方向对含水率小于25%的干燥状态的原料纤维布进行束缚并保持,在这种状态下,在加热炉内在氧分压为50mmHg以上的氧化性气氛下,以50~200℃/小时升温到250~350℃的温度范围,然后形成氧分压小于50mmHg的非氧化性气氛,以50~200℃/小时的升温速度连续升温到400~750℃的最终加热温度范围,以最终加热温度保持规定时间以进行加热。
本发明的碳化布的制造方法中,优选从加热开始到以最终温度加热结束的加热保持时间总和为10~50小时。
本发明的碳化布的制造方法中,优选在250~750℃的温度范围中,在所述束缚方向根据布的收缩对布施加张力。
本发明的碳化布的制造方法中,优选由氧化性气氛向非氧化性气氛的置换,通过利用由加热的原料纤维布的热分解产生的排气,从原料纤维布的围绕气氛中驱逐含氧气体而进行。
本发明的碳化布的制造方法,还示出如下碳化布的制造方法:原料纤维布在加热炉内以层叠的状态配置。
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还涉及由如下制造方法得到的碳化布,该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以由纤维素系纤维的纱线构成的织布、编布或编织布为原料纤维布,在含水率小于25%的干燥状态下从该布的纵或横的任一方向对该布进行束缚并保持,在这种状态下,在加热炉内在氧分压为50mmHg以上的氧化性气氛下,以50~200℃/小时升温到250~350℃的温度范围,然后形成氧分压小于50mmHg的非氧化性气氛,以50~200℃/小时的升温速度连续升温到400~750℃的最终加热温度范围,以最终加热温度保持规定时间以进行加热。
本发明还示出一种碳化布,其特征在于,由悬臂式硬挺度试验机测定的碳化布的刚软度和原料纤维布的刚软度之比(碳化布的刚软度/原料纤维布的刚软度)为1.2~0.8。
本发明的碳化布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由纤维素系纤维的纱线构成的织布、编布或编织布作为原料,在不对原料布实施任何使用了酸溶液、卤化物或硅化合物等的前处理等的情况下,采用直接导入加热炉,并通过使进行热处理的气氛从氧化气氛不断地变化为非氧化气氛,并连续地使其升温这样比较简单的处理工序,就能够得到碳化纤维布,因此成为在制造成本方面有利的制造方法。此外,本发明的碳化布的制造方法中,上述直到250~350℃的温度范围的升温和其后的直到400~750℃的最终加热温度范围的升温分别以50~200℃/小时的恒定速度进行,因此制造工序中的热控制简单并且能够用短时间得到制品。此外,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中,从该布的纵或横的任一方向束缚保持该原料布,实施加热处理,因此当纤维素系纤维的热分解乃至碳化的进行而产生收缩时,外加适度的张力,更优选在250~750℃的温度范围中在所述束缚方向根据布的收缩对布施加张力,得到的碳化纤维布的机械强度和柔软性提高。
此外,本发明的碳化布采用上述的制造方法就可以制备,因此能够非常廉价地提供,加之这样得到的本发明所涉及的碳化纤维布如上所述具有优异的机械强度和柔软性以及良好的耐化学品性和耐洗涤强度,因此不仅处理性优异,而且具有非常卓越的对气味、有害物质、微生物等的吸附性等,能够适合用于各种用途。
再有,详细的机理并不清楚,但如上所述本发明涉及的碳化纤维布显示出卓越的吸附特性,认为其原因在于继承原料纤维布中的捻丝乃至编织结构,碳化纤维布具有大的表面积,并且在组织内形成宏观和微观上复杂的孔乃至间隙结构。
附图说明
[31]图1A是实施例中得到的碳化纤维布的电子显微镜照片(倍率50倍)。
图1B是实施例中得到的碳化纤维布的电子显微镜照片(倍率3000倍)。
图1C是实施例中得到的碳化纤维布的电子显微镜照片(倍率10000倍)。
图2是实施例中得到的碳化纤维布的TG-DTA图。
图3是实施例中得到的碳化纤维布的拉曼光谱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本发明中,作为原料,使用由纤维素系纤维的纱线构成的织布、编布或编织布。
作为本发明起始原料的纤维素系纤维,可以是棉、麻(包括亚麻、苎麻、马尼拉麻、剑麻、黄麻、洋麻、大麻等各种麻)、绢、及其他、竹、楮、黄瑞香等植物性和动物性的天然纤维素纤维,还可以是粘胶人造丝、铜氨人造丝这样的人造丝纤维,双醋酸酯、三醋酸酯这样的醋酸酯纤维等再生乃至半合成纤维素纤维。
作为起始原料,优选的原料之一为棉。棉纤维通过栽培作为锦葵科植物的棉,回收开花后子房的胚珠的表皮细胞伸长而形成长的棉毛(棉绒)而得到。木棉纤维的主成分是葡萄糖连接为链状的纤维素(纤维蛋白),该纤维是自然界中得到的最纯粹的纤维素(干燥时为88~96%)。木棉纤维的截面是中空的,生的时候为圆形,但干燥后变为扁平,由此产生天然加捻。棉与作为以往碳纤维原料的再生纤维素在形态上不同,形成立体的层叠结构,将其碳化得到的碳化纤维残留棉所具有的特征,即作为木棉纤维结构上的特性的双重纤维素层,成为富于柔软性、强度、吸附性的材料。
棉的纤维素纤维具有胶束状的结构,由纤维素分子具有一定排列的结晶部分和不规则集合的非结晶部分组成,结晶部分参与相互的结合而承担纤维间的结合,由于结晶部分和非结晶部分的混合存在,决定了木棉纤维特有的强度和弹性。木棉的纤维整体具有捻,从外开始由表皮层(由蜡等构成)、纤维素第1层、纤维素第2层这3层构成。第1层的纤维素已全部结晶化,第2层中混合存在有结晶和非结晶。中央存在截面积比为3~4%的称为腔的中空部。如果将其碳化,则表皮层燃烧,纤维素层露出。在碳化棉的表面明确地显现纤维的束,表皮层已被完全地分解除去。碳化的纤维素在纤维方向上排列,形成绳状的结构。在各纤维的束中各处出现间隙,认为该间隙在空间上与下层的已碳化的纤维素相连。显示出高比例吸附性的理由被认为大概是与纤维中的结晶部分和非结晶部分混合存在的结构上的特征、纤维间的配位等有关。这样,棉所具有的自然的捻,在制造碳化纤维时被维持原样,认为原样地维持柔软性、加工的容易性以及强度。
此外,作为在制造机械强度等优异的碳化纤维方面理想的起始原料,可以列举人造丝纤维。
作为原料的布的织法、编法,并无特别限制,可使用例如平织、斜纹织、缎纹织等织法,利用横编、纵编等单面针织、双面针织等编法,或者它们的组合等各种,其中,从得到的碳化布的良好的机械强度和柔软性、以及纤维的多方向的取向性等方面出发,优选为编织物。
此外,作为构成原料的布的纱线,可以是单纤维纱线,也可以是多根纤维的捻丝,从得到的碳化布的良好的机械强度和柔软性、以及纤维的多方向的取向性等方面出发,优选为捻丝。
此外,作为纱线的粗度,受使用的纤维种类所支配,并无特别限制,例如,棉纱的情况下,优选支数为10~100支左右,此外,人造丝纤维等长纤维的情况下,优选5000~10000旦尼尔左右。
此外,作为原料布的厚度,也受使用的纤维种类所支配,并无特别限定,例如,棉布的情况下,厚度为0.05~50mm,优选为0.05~30mm左右。
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中,这样的原料布,不需要实施任何以往公知的使用了磷酸等酸溶液、有机聚硅氧烷等有机硅化合物、溴化镁等卤化物、硫脲、硫酸铵等氮化合物等以阻燃化等为目的的前处理,在干燥状态(含水率小于25%)下直接进行加热碳化处理工序。再有,根据需要,为了除去附着的异物等,可以实施水洗和干燥处理。
本发明的制法中,在干燥状态下将这样的由纤维素系纤维的纱线构成的织布、编布或编织布插入可以控制温度的加热炉中,最初在氧分压50mmHg以上、更优选氧分压100~150mmHg的氧化性气氛下升温到250~350℃的温度范围,然后,形成氧分压小于50mmHg、更优选形成氧分压小于10mmHg的非氧化性气氛下,连续升温到400~750℃的最终加热温度范围,实施在最终加热温度下保持规定时间的热处理,从而制造碳化纤维布。
在此,本发明中,将该原料纤维布以从纵或横的任一方向保持束缚的状态插入加热炉内。
随着纤维素系纤维的热分解乃至碳化进行,布产生收缩,但在本发明中,由于如上所述以从纵或横的任一方向保持束缚的状态收纳原料布,因此根据其收缩的程度对布稳定地施加适度的张力,并无特别限定,具体地,例如,在250~750℃的温度范围中在上述束缚方向根据布的收缩对布稳定地施加0.01N~5.0N左右,更优选0.1N~2.0N的张力。因此,对于碳化的纤维而言,认为碳原子的取向等进展,得到的碳化布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而且具有良好的柔软性。
再有,本发明中所谓从纵或横的任一方向“束缚”原料布,并不是完全地将两端固定,意味着根据布的收缩程度来保持施加上述那样适度的张力。
作为加热炉,只要是可以控制温度的加热炉,并无特别限定,可以使用例如电热炉、煤气炉、炼焦炉等。
此外,一般地,纤维素系纤维含有与大气中的湿度平衡的、通常约5~20%左右的水分,该水分因加热而脱水,冷却时水分会以非常短的时间被再吸收,而且吸收的水分促进纤维物质的各个长丝上焦油状的表面析出物的形成,妨碍挠性碳质纤维物质的制造,这些焦油状析出物在进一步的热分解中分解,其结果是各个长丝与其他长丝,特别是存在交叉关系的其他长丝粘着,其结果是形成脆、弱的制品。本发明中,通过最初在氧分压50mmHg以上的氧化性气氛下,加热到250~350℃的温度范围,使纤维素的分子链结构变化而脱水,然后形成强韧且柔软的纤维结构。
本发明的碳化布的制造方法中,作为升温到上述250~350℃温度范围的条件,为50~200℃/小时,更优选为80~150℃/小时。纤维素系纤维一般在240~250℃左右的温度下开始热分解,但通过在氧化性气氛下以50~200℃/小时的升温条件加热到包含该温度范围的250~350℃的温度范围,从而稳定、可靠且迅速地使纤维素的分子链结构变化而脱水。
此外,为了抑制因纤维素系纤维的热分解而产生的可燃性排气以及因热分解时的放热反应使布燃烧而不能进行碳化的控制,到达该温度范围后,由氧化性气氛置换为非氧化性气氛。
制造途中由氧化性气氛向非氧化性气氛的转换,也可以通过从外部向加热炉内的气氛中供给惰性气体而进行,但优选通过如下进行:利用在约250℃以上的温度范围由纤维的热分解产生的排气,将气氛中的氧分驱逐到加热炉体系外。再有,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利用由原料纤维布产生的分解气体,迅速且充分地置换气氛,加热炉内优选预先形成剩余空间少的状态。
最终的加热温度因要得到的碳化纤维的特性而变动,但在本发明中,为了得到显示良好的绝缘性并且发挥卓越的物质吸附特性的碳化纤维布,设为400~650℃的温度,更优选为400~600℃的温度。
再有,从250~350℃的温度范围直至转换为氧分压小于50mmHg的非氧化性气氛的、达到该最终的加热温度的加热,为了稳定且均匀地充分进行碳化并且产生碳的预期预期排列化,优选在50~200℃/小时,更优选80~150℃/小时的升温速度下进行。
此外,作为在最终温度下的保持时间,并无特别限定,例如,为10~50小时左右,优选为10~30小时,更优选为12~20小时左右。
本发明中,通过以这样的规定升温速度进行加热,能够以比较短的时间得到具有预期预期特性的碳化布。
本发明中,对在这样进行了直至最终温度的预期加热处理之后的冷却条件,并无特别限制,可以是自然冷却,例如,为-10~-100℃/小时左右、更优选-20~-60℃/小时左右的降温条件。然后,将所得的碳化纤维布,根据需要进行端部剪裁等整形处理,从而可以制成制品。
此外,在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原料纤维布在加热炉内以层叠的状态配置而成。这是因为,如果像这样在层叠的状态下配置,则各纤维布的各层间几乎不存在间隙,结果能够使围绕各层的空间非常狭窄,而且如上所述,在加热工序途中由氧化性气氛向非氧化性气氛置换时,能够利用由布产生的排气容易地将氧分从围绕空间驱逐出去,并且如果一旦被驱逐则由于不断产生的排气使得含氧气体的侵入变得几乎不可能,从而能够在布周围形成良好的非氧化性气氛。此外,这样通过各层相互面对,避免布直接与加热炉的传热体或热介质这样的良热传导体接触,由此能够抑制布被急速加热而引起燃烧这样的不理想情况的发生。此外,通过这样层叠配置原料纤维布,一次能进行大量的处理,生产效率提高。再有,作为层叠数,并无特别限定,受原料纤维布的厚度支配,例如可以为2~5000层,优选10~1000层,更优选为100~500层左右。
再有,如果使原料纤维布为层叠状态进行碳化处理,由于热分解时产生的焦油状析出物的影响,在层叠的布界面相互间,碳化的纤维相互燃烧胶着,碳化处理后成为不能层间剥离的块状体,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在观念上能回忆起来的现象,但如果在本发明者发现的上述那样的预预期条件下进行处理,则不会产生这样的现象,碳化处理后,能够将各层间分离,可以制造出原料纤维布的状态几乎以原样保持的状态碳化的布状态。
这样得到的本发明涉及的碳化纤维布,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而且具有毫不逊色于原料布的柔软性,并且不是使用碳纤维将其织造形成织布、编布或编织布,而是通过使用由纤维素系纤维的纱线构成的织布、编布或编织布作为碳化煅烧前的起始原料,由于起始原料的纱线自身柔软并具有自由的方向性,因此与将刚直的碳纤维进行纺织后的制品相比,纤维在面方向上不对齐,在厚度方向上充分配合,因此不仅是面方向而且在厚度方向,压缩强度等也优异,并且对气味、有害物质、微生物等具有良好的吸附能力和绝缘特性。
作为代表的特性,碳化布的体积电阻率为∞Ωcm,采用JIS L 1018 cutslip(カツトスリツプ法)测定的拉伸强度为1.5N以上,更优选为2.0N以上,采用悬臂式硬挺度试验机(Cantilever Softness Tester)测定的碳化布的刚软度与原料纤维布的刚软度之比(碳化布的刚软度/原料纤维布的刚软度)为1.2~0.8,更优选为1.1~0.9。再有,作为拉伸强度,当然期望其值高,而且由于其还会根据布的厚度等而变动,因此作为其上限值,并无特别限定,例如,能够比较容易地得到高达50N左右强度的拉伸强度。
此外,并无特别限定,但从其特性和处理性上出发,本发明的碳化纤维布,代表性地优选厚度为0.001~30mm,每单位面积的质量为20~200g/m2
作为其他特性,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在空气中的燃烧开始温度为400℃以上,用拉曼分光分析法测定的D带(1350cm-1)和G带(1590cm-1)的比(D/G)为0.2~1.0。
实施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具体地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再有,以下的实施例和比较例中记载的特性的测定方法在如下的条件下测定。
<厚度、每单位面积的质量>
厚度采用测微计测定。
每单位面积的质量按照JIS L 1018中规定的内容测定。
<拉伸强度>
按照JIS L 1018 cut slip进行测定。再有,测定条件设为拉伸速度20cm/分,夹具间隔20cm,试料宽度5cm,试验机为定速拉伸型。
<刚软度>
按照JIS L1018 A法(45°悬臂法),利用悬臂式硬挺度试验机(型号:CAN-45)进行测定。
<面方向导电性>
使用四探针式低电阻率计(Loresta GP、三菱化学制)对得到的试验片测定表面9处的电阻(Ω),采用该电阻计换算为体积电阻率(Ω·cm),算出平均值。
<拉曼分光分析>
使用HORIBA Jobin Yvon制LabRam800,使用氩激光的514nm的波长进行测定。
<TG燃烧温度>
使用Mac Science制TG-DTA,边以0.1L/分的流速使空气通过,边以10℃/分的速度升温,测定燃烧行为。燃烧时TG表示减量,DTA表示放热峰,因此将放热峰的峰顶位置定义为燃烧开始温度。
<吸气味性能>
研究对于氨、甲醛、三甲胺和硫化氢的吸收性能。首先,由得到的碳化纤维制作称量6g的样品片。将该样品片装入气体容量13L的干燥器中,向其装入各气体以达到后述表1所示的初期浓度,用检测管测定气体浓度的经时变化。再有,为了比较,使用竹炭6g、备长炭6g,进行同样的气体吸附试验。
<抗菌性试验>
按照财团法人纤维评价协议会中规定的统一试验方法,研究对耐甲氧西林黄色葡萄球菌(MRSA IID 1677)的抗菌性。
按照JIS L 1902(纤维制品的抗菌性试验方法-抗菌效果)的定量试验法(菌液吸收法)进行试验,培养液的活菌数测定法采用发光测定法(ATP法)进行。此外,使用添加了表面活性剂(Tween 80)的试验悬浮液将菌体接种。
再有,团法人纤维评价协议会规定的评价基准如下所述。
(抑菌活性值)=Mb-Mc≥2.2,但Mc≠0
Mb:标准布(尼龙标准白布)的18小时培养后的3个检测体的活菌数的常用对数值的平均值
Mc:抗菌加工布(本实施例中碳化纤维布)的18小时培养后的3个检测体的活菌数的常用对数值的平均值
(杀菌活性值)=Ma-Mc>0
Ma:标准布(尼龙标准白布)的试验菌刚接种后的3个检测体的活菌数的常用对数值的平均值
[实施例1]
采用以下的条件制备碳化纤维布。
作为原材料,使用了宽115mm×厚6mm的棉针织品(单面针织、木村织物株式会社制)。再有,该棉针织品采用悬臂式硬挺度试验机测定的刚软度在纵行方向为17mm,横列方向为16mm。以规定长度将该棉针织品叠层300层,将其配置在加热炉内,采用以下的加热条件进行加热,制造碳化纤维布。
加热条件:室温(15℃±20℃)~600℃  升温速度 100℃/小时
加热保持时间总和:15小时
冷却:自然冷却
再有,加热刚开始后氧分压约为150mmHg左右的氧化性的气氛,在约270℃~300℃左右的温度范围中,由于纤维的热分解产生的排气的影响,成为氧分压小于50mmHg的非氧化性的气氛,这以后将该非氧化性气氛维持到加热结束时。
(结果)
使用电子显微镜对得到的碳化纤维布的表面性状进行观察。将得到的结果示于图1A(倍率50倍)、图1B(倍率3000倍)、图1C(倍率10000倍)。
此外,得到的碳化纤维布的物性如下所述。
体积电阻率:∞Ωcm
拉伸强度:纵行方向3.63N、横列方向2.27N
采用悬臂式硬挺度试验机测定的刚软度:纵行方向18mm、横列方向17mm
厚度:4mm
每单位面积的质量:55.2g/m2
在空气中的燃烧开始温度:439℃
D/G比:0.8
再有,图2中示出求出了空气中的燃烧开始温度的TG-DTA图,图3中示出了求出了D/G比的拉曼光谱图。
此外,将针对除气味性能得到的结果示于表1。
表1
 
0分 15分 30分 60分 120分
碳化纤维布 50ppm 4ppm 2.5ppm 2ppm 2ppm
竹炭 50ppm 40ppm 40ppm 30ppm 26ppm
备长炭 50ppm 40ppm 40ppm 38ppm 36ppm
甲醛 0分 15分 30分 60分 120分
碳化纤维布 15ppm 5ppm 3ppm 2ppm 2ppm
竹炭 15ppm 15ppm 12ppm 9ppm 7ppm
备长炭 15ppm 15ppm 15ppm 12ppm 9ppm
三甲胺 0分 15分 30分 60分 120分
碳化纤维布 20ppm 3.5ppm 2ppm 1ppm 1ppm
竹炭 20ppm 20ppm 20ppm 19.8ppm 19.8ppm
备长炭 20ppm 20ppm 20ppm 20ppm 20ppm
硫化氢 0分 15分 30分 60分 120分
碳化纤维布 10ppm 9ppm 3ppm 2ppm 0ppm
竹炭 10ppm 10ppm 5ppm 3ppm 1ppm
备长炭 10ppm 7ppm 2ppm 0ppm 0ppm
如表1所示,本发明涉及的碳化纤维布对于所有气味物质,均显示高的除气味性能。
其次,将对于抗菌性试验得到的结果示于表2。
表2
 
试料 活菌数 抑菌活性值 杀菌活性值
尼龙标准白布(刚接种后) 2.3×104
尼龙标准白布(18小时后) 9.6×106
碳化纤维布帛(18小时后) 20以下 5.7以上 3.1以上
如表2所示,本发明涉及的碳化纤维布对于MRSA显示出极高的抗菌、杀菌活性。

Claims (7)

1.一种碳化布的制造方法,是以由纤维素系纤维的纱线构成的织布、编布或编织布为原料纤维布,将其加热碳化而制造碳化纤维布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对含水率小于25%的干燥状态的原料纤维布,从该布的纵或横的任一方向进行束缚并保持,在这种状态下,在加热炉内,在氧分压为50mmHg以上的氧化性气氛下,以50~200℃/小时的升温速度升温到250~350℃的温度范围,然后形成氧分压小于50mmHg的非氧化性气氛,以50~200℃/小时的升温速度连续升温到400~750℃的最终加热温度范围,以最终加热温度保持规定时间以进行加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化布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从加热开始到以最终温度加热结束的加热保持时间总和为10~50小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化布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250~750℃的温度范围中,在所述束缚方向对布施加由收缩产生的张力。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化布的制造方法,其中,由氧化性气氛向非氧化性气氛的置换,通过利用由加热的原料纤维布的热分解产生的排气,从原料纤维布的围绕气氛中驱逐含氧气体而进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化布的制造方法,其中,原料纤维布在加热炉内以层叠的状态配置。
6.一种碳化布,其特征在于,采用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制造方法得到。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碳化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碳化布由悬臂式硬挺度试验机测定的碳化布的刚软度和原料纤维布的刚软度之比:碳化布的刚软度/原料纤维布的刚软度为1.2~0.8。
CNA2007800303407A 2007-01-09 2007-12-28 碳化布的制造方法以及由其制得的碳化布 Pending CN10150641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01699/2007 2007-01-09
JP2007001699A JP4355343B2 (ja) 2007-01-09 2007-01-09 炭素化布帛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これにより得られた炭素化布帛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06414A true CN101506414A (zh) 2009-08-12

Family

ID=396086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7800303407A Pending CN101506414A (zh) 2007-01-09 2007-12-28 碳化布的制造方法以及由其制得的碳化布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4355343B2 (zh)
CN (1) CN101506414A (zh)
WO (1) WO2008084730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76899A (zh) * 2019-01-16 2019-04-05 湖南金创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环保固化碳毡及其制备方法
CN113882145A (zh) * 2021-11-17 2022-01-04 湖南东映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表面沉积有热解石墨的碳纤维的制备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36478B2 (ja) * 2009-01-14 2012-05-23 前田 俊克 炭素化布帛の製造方法及び炭素化布帛
CN102774829B (zh) * 2012-07-26 2014-02-05 西安康本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提高聚丙烯腈基石墨毡含碳量的方法
FR3075227B1 (fr) * 2017-12-18 2020-11-13 Association Pour Le Developpement De Lenseignement Et Des Recherches Aupres Des Univ Des Centres De Procede de fabrication d’une fibre de carbone a partir de coton recycle et utilisation de la fibre ainsi obtenue pour la formation d’un article en materiau composit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34435A (ja) * 2000-02-25 2001-08-31 Tokai Senko Kk 炭化セルロース系繊維及び活性炭化セルロース系繊維の連続製造方法及び装置
JP2006016699A (ja) * 2004-06-30 2006-01-19 Le Vert:Kk 繊維炭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76899A (zh) * 2019-01-16 2019-04-05 湖南金创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环保固化碳毡及其制备方法
CN109576899B (zh) * 2019-01-16 2020-07-31 湖南金创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环保固化碳毡及其制备方法
CN113882145A (zh) * 2021-11-17 2022-01-04 湖南东映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表面沉积有热解石墨的碳纤维的制备方法
CN113882145B (zh) * 2021-11-17 2024-02-13 湖南东映碳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表面沉积有热解石墨的碳纤维的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8084730A1 (ja) 2008-07-17
JP4355343B2 (ja) 2009-10-28
JP2008169490A (ja) 2008-07-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83747A (zh) 碳化布的制造方法以及由其制得的碳化布
CN101506414A (zh) 碳化布的制造方法以及由其制得的碳化布
US20160145772A1 (en) Polyacrylonitrile-based precursor fiber for carbon fiber, and production method therefor
JP2001516404A (ja) 炭素繊維製活性布帛の製造法
KR20150050419A (ko) 활성탄소섬유 및 그 제조방법
RU2429316C1 (ru) Способ непрерывного получения из гидратцеллюлозы углеродного волокна в виде однонаправленного жгута
CN101578404A (zh) 碳化布的制造方法以及由其制得的碳化布
CN101506415A (zh) 碳化布的制造方法以及由其制得的碳化布
CN101578406A (zh) 碳化布的制造方法以及由其制得的碳化布
JP4239489B2 (ja) 活性炭担体、触媒担持活性炭および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JP7229788B2 (ja) 活性炭素繊維材料
JP6604118B2 (ja) 炭素繊維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KR20230002184A (ko) 셀룰로오스 섬유 또는 셀룰로오스 유도체 섬유를 이용한 탄소섬유 제조방법
JP2017066540A (ja) 炭素繊維及び炭素繊維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CN101578405A (zh) 碳化布的制造方法以及由其制得的碳化布
JP4239488B2 (ja) 活性炭担体、触媒担持活性炭および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JPH02242920A (ja) 複合金属入り炭素繊維
JPS6158567B2 (zh)
JP4936478B2 (ja) 炭素化布帛の製造方法及び炭素化布帛
JPS5813722A (ja) 活性炭素繊維の製法
JP2017101350A (ja) キュプラ繊維材料を用いた炭素材料の製造方法
KR20110133320A (ko) 전기방사에 의한 탄소나노섬유의 제조방법
KR100487247B1 (ko) 메조포아 표면을 갖는 탄소섬유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JP3934974B2 (ja) 高嵩密度耐炎繊維紡績糸織物及び炭素繊維紡績糸織物、並びに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CN112619599A (zh) 活性炭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PB01 Public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090710

Address after: Ishikawa County, Japan

Applicant after: New Japan Turks

Co-applicant after: Asahi Trading Co., Ltd.

Address before: Ishikawa County, Japan

Applicant before: New Japan Turks

Co-applicant before: Asahi Trading Co., Ltd.

Co-applicant before: Mitsui Global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9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