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05138A - 混频电路及具备该混频电路的半导体装置、通信装置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混频电路及具备该混频电路的半导体装置、通信装置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05138A
CN101505138A CN200910003305.7A CN200910003305A CN101505138A CN 101505138 A CN101505138 A CN 101505138A CN 200910003305 A CN200910003305 A CN 200910003305A CN 101505138 A CN101505138 A CN 1015051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capacitor
resonant circuit
inductor
mix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00330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久保田晋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5051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0513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DDEMODULATION OR TRANSFERENCE OF MODULATION FROM ONE CARRIER TO ANOTHER
    • H03D7/00Transference of modulation from one carrier to another, e.g. frequency-changing
    • H03D7/14Balanced arrangements
    • H03D7/1425Balanced arrangements with transistor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DDEMODULATION OR TRANSFERENCE OF MODULATION FROM ONE CARRIER TO ANOTHER
    • H03D7/00Transference of modulation from one carrier to another, e.g. frequency-changing
    • H03D7/14Balanced arrangements
    • H03D7/1425Balanced arrangements with transistors
    • H03D7/1433Balanced arrangements with transistors using bipolar transistor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DDEMODULATION OR TRANSFERENCE OF MODULATION FROM ONE CARRIER TO ANOTHER
    • H03D7/00Transference of modulation from one carrier to another, e.g. frequency-changing
    • H03D7/14Balanced arrangements
    • H03D7/1425Balanced arrangements with transistors
    • H03D7/1458Double balanced arrangements, i.e. where both input signals are differential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DDEMODULATION OR TRANSFERENCE OF MODULATION FROM ONE CARRIER TO ANOTHER
    • H03D2200/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etails of demodulation or transference of modulation from one carrier to another covered by H03D
    • H03D2200/0001Circuit elements of demodulators
    • H03D2200/0025Gain control circu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Superheterodyne Receiv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混频电路。混频电路(1)具备差动晶体管对,输入信号(IN1-IN2)输入该差动晶体管对,将输入信号(IN1-IN2)和本振信号(LO1-LO2)混频之后进行输出,混频电路(1)还具备串联谐振电路(2),该串联谐振电路(2)连接在构成上述差动晶体管对的两个晶体管(Q1、Q2)的集电极之间。

Description

混频电路及具备该混频电路的半导体装置、通信装置和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混频电路以及具备该混频电路的半导体装置、通信装置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图2表示现有的混频电路。
输入信号IN1输入晶体管Q1的基极,反转输入信号(inverting input signal)IN2输入晶体管Q2的基极。
本振信号LO1输入晶体管Q3的基极以及晶体管Q6的基极,反转本振信号LO2输入晶体管Q4的基极以及晶体管Q5的基极。
晶体管Q1的发射极、晶体管Q2的发射极与共同的电流源I0的输入端连接,电流源I0的输出端电气接地。
晶体管Q1的集电极与晶体管Q3的发射极以及晶体管Q4的发射极连接,晶体管Q2的集电极与晶体管Q5的发射极以及晶体管Q6的发射极连接。
负载电阻R1的一端连接电源,另一端与晶体管Q3的集电极和晶体管Q5的集电极连接。负载电阻R2的一端连接电源,另一端与晶体管Q4的集电极和晶体管Q6的集电极连接。
输出信号OUT1是从晶体管Q3的集电极和晶体管Q5的集电极的连接点输出。反转输出信号OUT2是从晶体管Q4的集电极和晶体管Q6的集电极的连接点输出。
以下,为便于说明,对输入信号VIN、本振信号VLO以及输出信号VOUT作如下定义。
VIN=IN1  IN2   (1)
VLO=LO1  LO2   (2)
VOUT=OUT1 OUT2  (3)
另外,设电流源I0的电流为I0,设负载电阻R1以及负载电阻R2的电阻值同为R。
晶体管Q1的集电极电流I1以及晶体管Q2的集电极电流I2能够分别用下述式(4)、式(5)来表示。在此,VT=kT/q:热电压;k:波尔兹曼常数;q:电子的单位电荷;T:绝对温度。
I 1 = I 0 2 V T V IN · · · ( 4 )
I 2 = - I 0 2 V T V IN · · · ( 5 )
与上述相同地,晶体管Q3的集电极电流I3、晶体管Q4的集电极电流为I4、晶体管Q5的集电极电流I5以及晶体管Q6的集电极电流I6分别能够用下述式(6)(9)来表示。
I 3 = I 1 2 V T V LO = I 0 4 V T 2 V IN × V LO (∵(4))      …(6)
I 4 = - I 1 2 V T V LO = - I 0 4 V T 2 V IN × V LO (∵(4))      …(7)
I 5 = - I 2 2 V T V LO = I 0 4 V T 2 V IN × V LO (∵(5))      …(8)
I 6 = I 2 2 V T V LO = - I 0 4 V T 2 V IN × V LO (∵(5))      …(9)
从而,输出信号VOUT能够用下述式(10)来进行表示。如式(10)所示,输出信号VOUT中包括输入信号VIN和本振信号VLO的乘积。
V OUT = OUT 1 - OUT 2
= R ( I 3 + I 5 ) - R ( I 4 + I 6 )       …(10)
= RI 0 V T 2 V IN × V LO (∵(6)~(9))
在此,当输入信号VIN的频率为fIN,本振信号VLO的频率为fLO,输出信号VOUT的频率为fOUT时,能够用下述式(11)来表示频率fOUT
fOUT=fIN fLO  (11)
通常,使用图2所示的现有混频电路来降低频率的方法被称为下转频(down converting),几乎应用于所有的接收装置中。
与图2所示的现有混频电路相同的、作为下转频的混频电路的一个示例,在专利文献1(日本国专利申请公开特开2006345009号公报,公开日:2006年12月21日)中揭示了一种宽带域频率倍增器,其中,该宽带域频率倍增器将输入信号的基频变换成其奇数倍的频率,从而,能实现输出振幅的安定化以及寄生特性的提高。
图2所示的现有混频电路中所输入的本振信号VLO大多为大信号。频率为fLO的本振信号VLO和其3次谐波即3fLO的信号同时输入图2所示的混频电路。
近年,面向便携式设备利用者,迅速普及了单波段广播(日本)以及DVB H(欧洲)等的地面数字广播服务,便携式设备自身发出的干扰电波的频率为数字广播频道频率的3倍时,将导致接收效果的显著恶化。
例如,如图3所示,单波段广播(fLO=650MHz)和频率为上述单波段广播的3倍的、便携式电话自身所发出的W CDMA便携式电话干扰波(3fLO=1950MHz)同时被接收时,发生3次谐波的混频,本振信号的3次谐波与上述W CDMA便携式电话干扰波的混频成分被下转频至所期望的带域。
如单波段广播一样,在使用Low IF方式将频带宽为430kHz的期望波下转频至IF频率fIF=500kHz时,如果期望波的频率为fD,本振信号的频率为fLO,能够表示为fD=fLO+fIF。与3倍的期望波频率相关的干扰波的频率fU满足下述式(12)时,接收品质最差。另外,在式(12)成立的情况下,频率为3fLO的本振信号的3次谐波和频率为fU的便携式电话干扰信号之间的混合成分的频率与期望波的频率fD相同。
fU=3fLO fIF=3(fD fIF)fIF=3fD 4fIF       (12)
调谐器不能区分频率相同的信号,而将包括噪声在内的同一频率的信号进行解调。另一方面,调谐器可对频率不同的信号进行区分,从解调对象中去除无用信号。在接收电视广播信号时,便携式电话的信号为无用信号,对该无用信号的处理相同于对噪声的处理。较之于上述无用信号以不同频率出现的情况,在上述无用信号以与电视广播信号相同的频率进行高电平重合的情况下接收性能大幅恶化。
此外,在接收650MHz的数字电视广播时,由于1950MHz的W CDMA干扰波满足fU=3fD,因此,导致单波段广播的视听出现障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进行开发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通过抑制本振信号的3次谐波与干扰波间的混频成分来防止接收性能下降的混频电路、具备该混频电路的半导体装置、通信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混频电路具备接收输入信号的差动晶体管对,将上述输入信号和本振信号混频之后进行输出,该混频电路还具备LC谐振电路,该LC谐振电路连接在构成上述差动晶体管对的两个晶体管的集电极之间。
根据上述发明,能够显著地减小特定频率的增益,即,上述LC谐振电路的谐振频率附近的频率的增益。因此,在上述混频电路中,使上述谐振频率和上述本振信号的3次谐波的频率相等,从而,能够抑制上述本振信号的3次谐波。由此,在具有上述混频电路的系统中,能够抑制上述本振信号的3次谐波和上述干扰波的混频成分,进而能够防止发生由上述混频成分引起的接收性能的恶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混频电路的电路图。
图2是表示现有的混频电路的电路图。
图3是表示由3次谐波的混频所引起的接收性能恶化的示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图1来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混频电路1的电路图。混频电路1包括:晶体管Q1Q6;负载电阻R1、R2;电流源I0;电感器L以及电容器C。
输入信号IN1输入晶体管Q1的基极,反转输入信号IN2输入晶体管Q2的基极。
本振信号LO1输入晶体管Q3的基极和晶体管Q6的基极,反转本振信号LO2输入晶体管Q4的基极和晶体管Q5的基极。
晶体管Q1的发射极、晶体管Q2的发射极与共同的电流源I0的输入端连接,电流源I0的输出端电气接地。
晶体管Q1的集电极与晶体管Q3的发射极以及晶体管Q4的发射极连接,晶体管Q2的集电极与晶体管Q5的发射极以及晶体管Q6的发射极连接。
负载电阻R1的一端连接电源,另一端与晶体管Q3的集电极以及晶体管Q5的集电极连接。负载电阻R2的一端连接电源,另一端与晶体管Q4的集电极以及晶体管Q6的集电极连接。
输出信号OUT1从晶体管Q3的集电极和晶体管Q5的集电极之间的连接点输出。反转输出信号OUT2从晶体管Q4的集电极和晶体管Q6的集电极之间的连接点输出。
由电感器L以及电容器C构成的串联谐振电路被追加设置在晶体管Q1的集电极和晶体管Q2的集电极之间。具体而言,电感器L的一端连接晶体管Q1的集电极,且电感器L的另一端连接电容器C的一端。然后,电容器C的另一端连接晶体管Q2的集电极。
在此,对输入信号VIN、本振信号VLO以及输出信号VOUT作如下定义。
VIN=IN1 IN2    (13)
VLO=LO1  LO2   (14)
VOUT=OUT1 OUT2  (15)
另外,设电流源I0的电流为I0,设负载电阻R1以及负载电阻R2的电阻值同为R。
在串联谐振电路2中流动的电流的频率满足式(16)所示的谐振频率(特征频率)f0时,串联谐振电路2的阻抗Z最小。
f 0 = 1 2 π LC · · · ( 16 )
在串联谐振电路2的阻抗Z低的情况下,从晶体管Q3的发射极和晶体管Q4的发射极所构成的差动对所输出的电流I1’和从晶体管Q5的发射极和晶体管Q6的发射极所构成的差动对所输出的电流I2’之差变小。
在此,假设I1’=I2’=I0/2,晶体管Q3-Q6各自的集电极的电流I3-I6能够用下式(17)-(20)来表示。
I 3 = I 1 ′ 2 V T V LO = I 0 4 V T V LO · · · ( 17 )
I 4 = - I 1 ′ 2 V T V LO = - I 0 4 V T V LO · · · ( 18 )
I 5 = - I 2 ′ 2 V T V LO = - I 0 4 V T V LO · · · ( 19 )
I 6 = I 2 ′ 2 V T V LO = I 0 4 V T V LO · · · ( 20 )
从而,输出信号VOUT能够用下式(21)来表示,在I1’=I2’=I0/2的情况下,混频电路1不输出差动信号。实际上,由于寄生电阻等的影响,串联谐振电路2的阻抗Z的最小值不为0,但是,对于频率为谐振频率f0附近的信号,由于阻抗Z变低,因此,能够减小增益。
VOUT=OUT1-OUT2
    =R(I3+I5)-R(I4+I6)…(21)
    =0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混频电路1由于能够显著地降低串联谐振电路2的谐振频率f0附近的频率的增益,因此,能够通过使谐振频率f0和本振信号VLO的3次谐波相等同来抑制本振信号VLO的3次谐波。从而,在具有混频电路1的系统中,能够抑制本振信号VLO的3次谐波和上述干扰波间的混频成分,能够防止发生由上述混频成分引起的接收性能的恶化。
另外,混频电路1也可以为以下结构:与串联谐振电路2串联地连接有开关,在上述开关被关断的情况下,能够使串联谐振电路2与混频电路1分离。根据上述,能够进行选择是否降低上述特定频率的增益,从而,能够根据期望波的频率和干扰波的频率之间的关系来选择是否抑制上述混频成分。
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容器C的电容值可以不固定,可以是可变值。通过将电容器C的电容值设为可变值,从而能够变更谐振频率f0,进而能够在较广的频率范围内进行上述混频成分的抑制。
另外,混频电路1也可以具备电容值变更部3。电容值变更部3与本振信号VLO的频率对应地使电容器C的电容值发生变化。具体而言,将本振信号VLO输入电容值变更部3,在电容值变更部3检测出本振信号VLO的频率发生变化时,与该频率变化对应地向电容器C输出信号,使电容器C的电容值发生变化。例如,电容值变更部3也可由逻辑电路构成。
对于本振信号VLO的频率的变更,例如可由使用具有混频电路1的调谐器的用户来进行变更。例如,在用户为了观看13频道的节目而操作遥控器设定频道时,为了使本振信号VLO的频率成为与13频道对应的频率,调谐器开始动作。此时,在调谐器内部进行本振信号VLO频率变更处理的同时,电容值变更部3生成用于使电容器C的电容值发生变化的信号,通过向电容器C发送信号,使电容器C的电容值变化。
由此,电容值变更部3能够检测出本振信号VLO的频率变化,与该频率变化对应地向电容器C输出用于使电容值发生变化的信号。因此,由于混频电路1能够与本振信号VLO的频率对应地使电容器C的电容值发生变化,即使本振信号VLO的频率发生变化,也总能选择最适当的谐振频率f0。因此,混频电路1能够抑制本振信号VLO的3次谐波,且即使在使本振信号VLO的频率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在具备混频电路1的系统中,也能够抑制上述混频成分。
在本实施方式的混频电路1中,也可以在半导体基板上形成电感器L和电容器C。由此,能够仅通过IC即可实施抑制上述混频成分的处理。
替代在半导体基板上形成的情况,电感器L和电容器C也可以分别是芯片部件。由此,由于能够实现高Q值(品质因数)的谐振电路,因此,较之于在半导体基板上形成电感器L和电容器C的情况,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混频成分。此外,可以通过WLCSP(wafer level chip size package:晶圆级芯片尺寸封装)再配线来形成电感器L,并且,电容器C可以是芯片部件。较之于在半导体基板上形成电感器L和电容器C的情况,由于不在IC内部形成电感器L,能够进一步缩小芯片面积。
具备本实施方式所记载的混频电路1的半导体装置能够抑制上述混频成分;具备该半导体装置的通信装置能够防止发生由上述混频成分引起的接收性能的恶化。另外,上述通信装置可以是数字电视广播接收机,在接收数字电视广播时,能够防止发生由上述混频成分引起的接收性能的恶化。从而,具备上述任意一个通信装置的电子设备能够防止发生由上述混频成分引起的接收性能的恶化。
(实施方式的总括)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混频电路1具备差动晶体管对的混频电路,输入信号VIN输入该差动晶体管对,输入信号VIN和本振信号VLO混频之后被输出,混频电路1还具备串联谐振电路2,其中,串联谐振电路2连接在构成上述差动晶体管对的晶体管Q1、Q2的集电极之间。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显著地减小特定频率的增益,即,串联谐振电路2的谐振频率f0附近的频率的增益。因此,混频电路1能够通过使谐振频率f0和本振信号VLO的3次谐波的频率相等同来抑制本振信号VLO的3次谐波。由此,在具备混频电路1的系统中,能够抑制本振信号VLO的3次谐波和上述干扰波的混频成分,进而能够防止发生因上述混频成分引起的接收性能的恶化。
在混频电路1中,也可具有与串联谐振电路2串联地连接的开关。
根据上述,在上述开关被切断的情况下,能够使串联谐振电路2与混频电路1分离。从而,能够进行选择是否抑制上述特定频率的增益,根据期望波的频率和干扰波的频率之间的关系,能够进行选择是否抑制上述混频成分。
在混频电路1中,串联谐振电路2的电容器C的电容值可以是可变值。
根据上述,能够变更谐振频率f0,进而能够在较宽的频率范围抑制上述混频成分。
在混频电路1中,还可以具备电容值变更部3,该电容值变更部3根据上述本振信号VLO的频率使上述电容器C的电容值发生变化。
根据上述,在电容值变更部3检测出本振信号VLO的频率发生变化时,对应于该频率变化,向电容器C输出诸如用于使电容器C的电容值发生变化的信号,使得电容值发生变化。这样,混频电路1使电容器C的电容值对应于本振信号VLO的频率变化而发生变化,因此,即使本振信号VLO的频率发生变化,也总能选择最适当的谐振频率f0。因此,混频电路1能够抑制本振信号VLO的3次谐波,即使本振信号VLO的频率发生变化,在具备混频电路1的系统中,也能够抑制上述混频成分。
在混频电路1中,串联谐振电路2所具有的电感器L和电容器C还可以形成在半导体基板上。
根据上述,能够仅通过IC即可实施上述混频成分的处理。
在混频电路1中,串联谐振电路2的电感器L和电容器C也可以分别是芯片部件。
根据上述,由于能够实现高Q值的谐振电路,因此,较之于在半导体基板上形成电感器L和电容器C的情况,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混频成分。
在混频电路1中,也可以用WLCSP(wafer level chip size package)再配线来形成串联谐振电路2的电感器L,并且,串联谐振电路2的电容器C也可以是芯片部件。
根据上述,较之于在半导体基板上形成电感器L和电容器C的情况,由于不在IC内部形成电感器,能够缩小芯片面积。
由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具有混频电路1,所以,能够抑制上述混频成分。
由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通信装置具有上述半导体装置,所以,能够防止发生由上述混频成分引起的接收性能的恶化。
另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通信装置也可以是数字电视广播接收机。由此,在接收数字电视广播时,能够防止发生由上述混频成分引起的接收性能的恶化。
由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具备上述任意一个通信装置,所以,能够防止发生由上述混频成分引起的接收性能的恶化。
以上,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或实施例仅仅是揭示本发明的技术内容的示例,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具体示例,不应对本发明进行狭义的解释,可在本发明的精神和权利要求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来实施之。

Claims (29)

1.一种混频电路,具备接收输入信号的差动晶体管对,将上述输入信号和本振信号混频之后进行输出,该混频电路的特征在于:
还具备LC谐振电路,该LC谐振电路连接在构成上述差动晶体管对的两个晶体管的集电极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频电路,其特征在于:
上述LC谐振电路串联连接开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频电路,其特征在于:
上述LC谐振电路的电容器的电容值为可变值。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频电路,其特征在于:
上述LC谐振电路的电容器的电容值为可变值。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混频电路,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电容值变更部,该电容值变更部根据上述本振信号的频率使上述电容器的电容值发生变化。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混频电路,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电容值变更部,该电容值变更部根据上述本振信号的频率使上述电容器的电容值发生变化。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频电路,其特征在于:
在半导体基板上形成上述LC谐振电路的电感器和电容器。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频电路,其特征在于:
在半导体基板上形成上述LC谐振电路的电感器和电容器。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混频电路,其特征在于:
在半导体基板上形成上述LC谐振电路的电感器和电容器。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混频电路,其特征在于:
在半导体基板上形成上述LC谐振电路的电感器和电容器。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混频电路,其特征在于:
在半导体基板上形成上述LC谐振电路的电感器和电容器。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混频电路,其特征在于:
在半导体基板上形成上述LC谐振电路的电感器和电容器。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频电路,其特征在于:
上述LC谐振电路的电感器和电容器分别是芯片部件。
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频电路,其特征在于:
上述LC谐振电路的电感器和电容器分别是芯片部件。
1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混频电路,其特征在于:
上述LC谐振电路的电感器和电容器分别是芯片部件。
1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混频电路,其特征在于:
上述LC谐振电路的电感器和电容器分别是芯片部件。
1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混频电路,其特征在于:
上述LC谐振电路的电感器和电容器分别是芯片部件。
1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混频电路,其特征在于:
上述LC谐振电路的电感器和电容器分别是芯片部件。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频电路,其特征在于:
上述LC谐振电路的电感器通过WLCSP再配线形成,并且,上述LC谐振电路的电容器是芯片部件。
2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频电路,其特征在于:
上述LC谐振电路的电感器通过WLCSP再配线形成,并且,上述LC谐振电路的电容器是芯片部件。
2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混频电路,其特征在于:
上述LC谐振电路的电感器通过WLCSP再配线形成,并且,上述LC谐振电路的电容器是芯片部件。
22.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混频电路,其特征在于:
上述LC谐振电路的电感器通过WLCSP再配线形成,并且,上述LC谐振电路的电容器是芯片部件。
23.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混频电路,其特征在于:
上述LC谐振电路的电感器通过WLCSP再配线形成,并且,上述LC谐振电路的电容器是芯片部件。
24.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混频电路,其特征在于:
上述LC谐振电路的电感器通过WLCSP再配线形成,并且,上述LC谐振电路的电容器是芯片部件。
25.一种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至2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混频电路。
26.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25所述的半导体装置。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通信装置是数字电视广播接收机。
28.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26所述的通信装置。
2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27所述的通信装置。
CN200910003305.7A 2008-02-08 2009-01-16 混频电路及具备该混频电路的半导体装置、通信装置和电子设备 Pending CN10150513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29700A JP2009188954A (ja) 2008-02-08 2008-02-08 ミキサ回路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半導体装置、通信装置、電子機器
JP2008029700 2008-02-0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05138A true CN101505138A (zh) 2009-08-12

Family

ID=409385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003305.7A Pending CN101505138A (zh) 2008-02-08 2009-01-16 混频电路及具备该混频电路的半导体装置、通信装置和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090201428A1 (zh)
JP (1) JP2009188954A (zh)
CN (1) CN101505138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12508A (zh) * 2017-10-12 2018-01-19 机比特电子设备南京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0.13um SiGeBiCMOS工艺的三次谐波混频器
CN109309480A (zh) * 2018-10-29 2019-02-05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低噪声开关跨导混频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44674B2 (ja) 2010-03-26 2012-10-10 株式会社東芝 周波数変換器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送信機
CN103338008A (zh) * 2013-07-24 2013-10-02 东南大学 一种宽中频的毫米波双平衡无源混频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55815A (en) * 1978-10-02 1981-03-10 National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Electronic switching for AM-FM radio
US5521545A (en) * 1994-10-21 1996-05-28 Motorola, Inc. Collector-injection mixer with radio frequency signal applied to collectors of lower transistor pair
US6157822A (en) * 1999-07-08 2000-12-05 Motorola, Inc. Tuned low power/low noise mixer
KR100374929B1 (ko) * 2000-06-02 2003-03-06 학교법인 한국정보통신학원 주파수 변환 회로
US6404263B1 (en) * 2001-07-11 2002-06-11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ixer having compensation for harmonics of local oscillator signal
US7509111B2 (en) * 2002-04-30 2009-03-24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Integrated circuit having a mixer circuit
US6667649B1 (en) * 2002-05-15 2003-12-23 Ralink Technology,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utilizing a high-performance mixer as a complete receiver
EP1450480A1 (en) * 2003-02-18 2004-08-25 STMicroelectronics S.r.l. Low-noise, high-linearity analog multiplier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12508A (zh) * 2017-10-12 2018-01-19 机比特电子设备南京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0.13um SiGeBiCMOS工艺的三次谐波混频器
CN107612508B (zh) * 2017-10-12 2020-12-22 机比特电子设备南京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0.13um SiGeBiCMOS工艺的三次谐波混频器
CN109309480A (zh) * 2018-10-29 2019-02-05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低噪声开关跨导混频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90201428A1 (en) 2009-08-13
JP2009188954A (ja) 2009-08-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05138A (zh) 混频电路及具备该混频电路的半导体装置、通信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03138746A (zh) Cmos 集成电路和放大电路
Nasr et al. A 50-100-GHz Highly Integrated Octave-Bandwidt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Chipset in ${\hbox {0.35-}}\mu {\hbox {m}} $ SiGe Technology
JP3038459B2 (ja) テレビジョン装置の信号選択回路
US8948714B2 (en) Low noise converter of satellite broadcasting receiver
CN100469114C (zh) 具有多个信号路径的cmos集成的超外差电视接收器
CN101378248A (zh) 低噪声放大器以及包括该低噪声放大器的调谐器
US9094634B2 (en) Amplifier for television tuner chip and method therefor
CN101826854A (zh) 追踪滤波器及其校正装置
CN101465630A (zh) 频率转换装置、双转换频率装置、调谐器及其调制方法
US20040029551A1 (en) Electronic tuner
US8406723B1 (en) Radio frequency filter having an active inductor
EP1198061B1 (en) Low noise block down-converter having temperature characteristic compensating circuit
US20090027563A1 (en) Low noise amplifier
TWI578791B (zh) 訊號處理裝置
US20080068098A1 (en) Vco Device, and Tuner, Broadcast Receiver and Mobile Telephone Using the Same
CN107438168B (zh) 信号处理装置
CN101951234A (zh) 放大器、提高其共模反馈环路相位裕度方法、射频接收芯片
TWI491187B (zh) 衛星接收器
KR101009223B1 (ko) 리플 제거회로를 구비한 튜너
Philippe et al. Advances in Analog and RF IC Design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Chapter 7. Integrated Satellite Low Noise Block Down-converter
JPS63107311A (ja) 可変周波数発振装置
KR101043416B1 (ko) 주파수 혼합기 및 그 구동 방법
JPH0478202A (ja) 周波数混合回路
JPH077452A (ja) チュー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9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