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05087A - 电动机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动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05087A
CN101505087A CNA2009100074023A CN200910007402A CN101505087A CN 101505087 A CN101505087 A CN 101505087A CN A2009100074023 A CNA2009100074023 A CN A2009100074023A CN 200910007402 A CN200910007402 A CN 200910007402A CN 101505087 A CN101505087 A CN 1015050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nic device
support portion
rotating shaft
base plate
st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91000740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園原宏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Instrument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ankyo Seiki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kyo Seiki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kyo Seiki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5050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0508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7/00Motors with rotor rotating step by step and without interrupter or commutator driven by the rotor, e.g. stepping motors
    • H02K37/02Motors with rotor rotating step by step and without interrupter or commutator driven by the rotor, e.g. stepping motors of variable reluctance typ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6Means for converting reciprocating motion into rotary motion or vice versa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7/00Motors with rotor rotating step by step and without interrupter or commutator driven by the rotor, e.g. stepping motors
    • H02K37/10Motors with rotor rotating step by step and without interrupter or commutator driven by the rotor, e.g. stepping motors of permanent magnet type
    • H02K37/12Motors with rotor rotating step by step and without interrupter or commutator driven by the rotor, e.g. stepping motors of permanent magnet type with stationary armatures and rotating magnets
    • H02K37/14Motors with rotor rotating step by step and without interrupter or commutator driven by the rotor, e.g. stepping motors of permanent magnet type with stationary armatures and rotating magnets with magnets rotating within the armatu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 Manufacture Of Motors, Generators (AREA)

Abstract

一种电动机装置,可在维持较高的驱动对象物的控制精度的状态下缩小电动机装置的高度方向的安装空间。电动机装置(1)包括:具有定子部(30)和从该定子部(30)突出的转轴(22)的电动机本体(10)、以及用于在接受来自该电动机本体(10)的旋转动力的电动机驱动设备上安装该电动机本体(10)的安装板(50),所述安装板(50)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切断加工进行成形,包括:平板状的底板部(52)、从该底板部(52)竖立成形并固接在所述定子部(30)上的定子支撑部(56)、以及与该定子支撑部(56)相对设置的转轴支撑部(54),在底板部(52)、定子支撑部(56)、转轴支撑部(54)的一侧面上,对与所述电动机设备抵接的抵接部实施了倒角加工。

Description

电动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机装置,尤其涉及包括用于在使用电动机作为驱动源的电动机驱动设备上固定电动机本体的安装板的电动机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一种装设在使用电动机作为驱动源的电动机驱动设备(例如包括光学透镜的光头装置等)上的电动机装置。这种电动机装置包括用于将电动机本体固定在电动机驱动设备上的金属制的安装板(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如专利文献1的图2(b)所示,这种电动机装置一般通过使安装板的底板部与电动机驱动设备的框体等抵接进行固定。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0—139057号公报
然而,由于该安装板通过金属板的冲压加工进行成形,因此会在剪切面上产生毛刺或飞边。因此,会因该毛刺或飞边的存在而产生电动机装置倾斜地安装在电动机驱动设备上、或与滑架(carriage)连结的驱动对象物的驱动精度降低这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抑制因安装板上产生的毛刺或飞边而引起的电动机装置的倾斜、提高驱动对象物的驱动精度的电动机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电动机装置包括:具有定子部和从该定子部突出的转轴的电动机本体、以及用于在接受来自该电动机本体的旋转动力的电动机驱动设备上安装该电动机本体的安装板,其主旨在于,上述安装板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切断加工而形成,包括:具有与上述电动机驱动设备抵接的抵接部的平板状的底板部、从该底板部竖立成形并固定在上述定子部上的定子支撑部,对上述抵接部的缘部实施了切削或磨削加工。
采用本发明的电动机装置,通过对安装板的底板部包括的与电动机驱动设备抵接的抵接部的缘部实施切削或磨削加工,将对安装板进行切断加工时产生的缘部的毛刺或飞边去除。因此,不会因抵接部产生的毛刺或飞边而出现电动机装置倾斜地安装在电动机驱动设备上的情况,可高精度地驱动驱动对象物。
这种情况下,上述安装板可包括转轴支撑部,该转轴支撑部以与上述定子支撑部相对的形态从上述底板部竖立成形,对上述转轴的前端予以支撑。
这样构成时,即使是设置有支撑转轴前端用的转轴支撑部且截面呈“コ”形的安装板,也可将电动机装置在相对于电动机驱动设备不倾斜的情况下固定在电动机驱动设备上。因此,可高精度地驱动驱动对象物。
这种情况下,最好上述底板部的一侧面以及、上述定子支撑部或上述转轴支撑部的一侧面是与上述电动机驱动设备抵接的抵接部。另外,最好上述底板部的一侧面、上述定子支撑部的一侧面以及上述转轴支撑部的一侧面均是与上述电动机驱动设备抵接的抵接部。
若像这样将构成安装板的底板部以及定子支撑部或转轴支撑部的一侧面作为与电动机驱动设备抵接的抵接部来安装电动机装置、也就是将电动机装置躺着固定在电动机驱动设备上,则可缩小电动机装置的高度方向的安装空间。此时,如上所述,若不仅是底板部的一侧面,而且是在使定子支撑部和转轴支撑部的一侧面中的任意一方或者双方也与电动机驱动设备抵接的状态下安装电动机装置,则电动机装置与电动机驱动设备的抵接面成为“L”形或“コ”形,从而可使电动机装置的安装状态变得更稳定。此外,由于对作为抵接部的底板部等的一侧面实施了切削或磨削加工,因此也不会因切断加工产生的毛刺或飞边而出现电动机装置倾斜安装的情况。
另外,这种情况下,最好在上述底板部的一侧面上,在分开的位置上成形多个沿平板方向突出的突出部,并至少对该突出部实施上述切削或磨削加工。
若像这样存在沿底板部的平板方向突出的突出部,则无需对安装板的整个一侧面都实施切削或磨削加工,只需对该突出部实施即可。由此,可获得电动机装置能以不倾斜的状态固定在电动机驱动设备上这样的与上述情况相同的效果,且对安装板实施的切削或磨削加工的范围缩小,可降低电动机装置的制造成本。
另外,最好以在上述抵接部上保留平坦面的形态对上述各部位实施上述切削或磨削加工。
这样构成时,可使平坦面与电动机驱动设备抵接来固定电动机装置(可使安装板与电动机驱动设备彼此成面接触),因此,可使电动机装置的安装状态变得更稳定。
采用本发明的电动机装置,通过对安装板的与电动机驱动设备抵接的抵接部的缘部实施切削或磨削加工,来去除对安装板进行切断加工时产生的抵接部的毛刺或飞边。因此,不会因安装板的毛刺或飞边而出现电动机装置倾斜安装的情况,可高精度地驱动驱动对象物。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电动机的结构的图,图1(a)是沿电动机装置的长边方向的俯视图,图1(b)是沿电动机装置的短边方向的输出侧的侧视图,图1(c)是沿电动机装置的长边方向的侧视图(局部剖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电动机装置所包括的电动机本体的放大图。
图3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图3(a)是表示将图1所示的电动机装置安装在电动机驱动设备上后的状态的外观图,图3(b)是沿图3(a)的A—A线剖切的剖视图。
图4(a)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图4(b)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图。
图5是用于说明图3和图4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图。
图6是用于说明对底板部、转轴支撑部和定子支撑部各自的一个侧面的缘部实施的倒角加工的形状的放大剖视图。
图7是表示将底板部的平板面作为与电动机驱动设备抵接的抵接部时将电动机装置安装在电动机驱动设备上后的状态的外观图和剖视图。
(符号说明)
1(1a~1c)电动机装置
10电动机本体
22转轴
30定子部
50安装板
52底板部
53(底板部)的一侧面
53a突出部
53b突出部
54转轴支撑部
551(转轴支撑部)的一侧面
56定子支撑部
57(定子支撑部)的一侧面
72平坦面
101(电动机驱动设备的电动机装置的)安装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电动机装置的实施方式。
图1和图2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电动机装置1的结构的图。此处,图1(a)沿电动机装置1的长边方向的俯视图,图1(b)是沿电动机装置1的短边方向的输出侧的侧视图,图1(c)是电动机装置1的长边方向的侧视图(局部剖视图)。另外,图2是将图1(c)的电动机本体10放大表示的图。
本实施方式的电动机装置1包括:具有转轴22和定子部30的电动机本体10;以及安装板50,该安装板50具有将转轴22输出侧的前端支撑的转轴支撑部54和与该转轴支撑持部54相对设置并固定在定子部30上的定子支撑部56。
电动机本体10是所谓的步进电动机,包括:转轴22和定子部30。转轴22从定子部30突出设置,在其输出侧的相反侧(反输出侧)使用粘结剂等固定有沿周向交替磁化出N极和S极的永磁体24,由此构成转子20。另外,转轴22在输出侧(从定子部30突出的部分)的外周面上形成有丝杠22a(但输出侧轴端221除外)。该转轴22的输出侧轴端221由支撑在安装板50上的输出侧轴承28a进行支撑,反输出侧轴端222由固定在外定子铁心352上的反输出侧轴承28b进行支撑。
另外,电动机本体10具有的定子部30包括在与永磁体24的外周侧相对的位置上沿转轴22的轴线方向重叠配置的第一定子组301和第二定子组302。
如图2所示,第一定子组301和第二定子组302分别包括:卷绕有驱动线圈361、362的内定子铁心341、342;与内定子铁心341、342之间夹有驱动线圈361、362的外定子铁心351、35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线圈361、362是所谓的空心线圈,不使用绕线管。
内定子铁心341、342和外定子铁心351、352在各自的内周缘上形成有多个等间隔地沿轴线方向竖立成形的极齿31。在驱动线圈361、362的内周侧,在内定子铁心341和外定子铁心351、内定子铁心342和外定子铁心352上分别形成的多个极齿31以交替装入的形态形成。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圆环状的驱动线圈361位于第一定子组301的内定子铁心341和外定子铁心351的各极齿31的外周。此处,在本实施方式的驱动线圈361、362的整个表面上覆盖形成有簿绝缘膜(未图示)。因此,即使是省略了绕线管的构造,也不会发生短路。另外,驱动线圈361、362配置在极齿31的周围,但为了防止极齿31的外周面与驱动线圈361、362的内周面彼此直接接触而发生短路,理想的是使两者分离,或者在两者之间设置绝缘部件。
另外,外定子铁心351、352的外周缘被折弯,以覆盖驱动线圈361、362的外周的形态竖立成形,分别作为电动机壳体起作用。下面,将该外定子铁心351、352的覆盖驱动线圈361、362外周的部分分别设为第一电动机壳体321、第二电动机壳体322。这些第一电动机壳体321和第二电动机壳体322通过拉深加工而形成为圆筒形。
在第一电动机壳体321和第二电动机壳体322的两侧壁面上形成有被切去规定大小的第一开口部331,本实施方式的电动机装置1形成为所谓的椭圆形(日文:小判型)。由图1(a)~图1(c)和图2可以明确,驱动线圈361、362从该第一开口部331露出。另外,在第一电动机壳体321和第二电动机壳体322的与第一开口部331不同的位置(图1(a)~图1(c)和图2中下侧的壁面)上形成有被切成规定大小的第二开口部332。端子台40以从该第二开口部332突出的状态固定在内定子铁心341、342上。
端子台40固定在内定子铁心341、342的外周缘上,设置有供电用的端子销42a~42d。该端子台40通过镶嵌成形或压入等而固定在内定子铁心341、342的外周缘。另外,在端子销42a~42d上缠绕有驱动线圈361、362的绕组末端。
另外,在外定子铁心352上通过压入等方法安装有反输出侧轴承28b(径向轴承),该反输出侧轴承28b对转轴22的反输出侧轴端222予以支撑。在外定子铁心352上通过激光焊接等固定有施力部件44。该施力部件44具有施力部44a(板弹簧),利用该施力部44a将转轴22朝输出侧施力。另外,施力部件44还作为反输出侧轴承28b的脱落防止部件起作用。
安装板50是金属板的两端被以大致直角的形态折弯而形成为“コ”形的部件,是通过冲压加工(切断加工)形成的部件。该安装板50是用于将电动机装置1安装到电动机驱动设备上的部件,包括:具有与电动机驱动设备抵接的抵接部的平板状的底板部52、从底板部52竖立形成的转轴支撑部54、以及定子支撑部56。
底板部52是构成安装板50的基础的部分,形成为平板状,与转轴22大致平行。其长边方向的长度与转轴22的丝杠22a的长度、即卡合部件60的行程量大致相同。另外,在底板部52的侧面(一侧面53)上,在分开的位置上形成有多个沿平板方向突出的突出部53a。即,突出部53a之间形成有沿平板方向凹陷的凹部,在本方式中,在底板部52的侧面的三个部位上形成有突出部53a。
转轴支撑部54是从底板部52的输出侧端缘铅垂地竖立形成的部分。在该转轴支撑部54的大致中央形成有轴承安装孔54a,在该轴承安装孔54a内固定有对转轴22的输出侧轴端221予以支撑的输出侧轴承28a。具体而言,输出侧轴承28a是枢轴轴承,包括本体部281和凸缘部282。在该本体部281的中央形成有凹部,嵌入有钢球281a,该钢球281a对被施力部件44朝输出侧施力的转轴22的输出侧轴端221予以支撑。如图1(c)所示,输出侧轴承28a以凸缘部282从转轴支撑部54朝反输出侧突出的状态固定,以防止电动机装置1的全长变长。
定子支撑部56是从底板部52的反输出侧端缘铅垂竖立形成的部分,与转轴支撑部54相对。在其大致中央成形有比转轴22大一圈的贯穿孔56a。通过使转轴22插通贯穿孔56a,将定子支撑部56通过激光焊接等连接到第一电动机壳体321(外定子铁心351)上,来安装安装板50。
这样构成的安装板50大致按如下顺序利用顺送冲压装置来形成。具体而言,在第一工序中,在作为材料的薄金属板上形成转轴支撑部54的轴承安装孔54a和定子支撑部56的贯穿孔56a等。在第二工序中,将金属板形成为安装板50的展开形状。在第三工序中,在规定的部位实施后述的倒角加工(切削或磨削加工)。在第四工序中,将转轴支撑部54和定子支撑部56折弯成“コ”形。最后,将工件间的连接部分切断,便可得到安装板50。
在通过这种工序成形的安装板50的多个部位实施了切削或磨削加工。具体而言,如图1(c)所示,在底板部52的一侧面53(图1(a)中的下侧的侧面)上形成的三个部位的突出部53a的底面侧缘部(一侧面53的底板部52的底面侧的角部)沿电动机装置1的长边方向实施了倒角加工C1。另外,在转轴支撑部54的一侧面551(图1(a)中下侧的侧面)的输出侧缘部(一侧面551的输出侧的角部)沿电动机装置1的高度方向实施了倒角加工C2。通过该倒角加工,可将因上述第一工序中的冲裁加工而在底板部52的一侧面53和转轴支撑部54的一侧面55上形成的毛刺或飞边去除。后面说明对该安装板50实施倒角加工而产生的作用。
另外,卡合部件60与转轴22卡合。卡合部件60是由树脂形成的部件,也称作滑架。在卡合部件60的大致中央设置有卡合孔(未图示),该卡合孔成形为可与转轴22的丝杠22a卡合,即该卡合孔成形有阴螺纹。
该卡合部件60通过转轴22的丝杠22a与未图示的卡合孔卡合而被转轴22支撑。卡合部件60本身与驱动对象物连接,不会与转轴22一起旋转。因此,卡合部件60通过转轴22的旋转而沿转轴22的轴线方向进退移动,与卡合部件60连接的驱动对象物也与转轴22平行地沿规定路径进退移动。
下面,对这样构成的电动机装置1具有的经倒角加工后的安装板50的作用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3(a)是表示将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机装置1a安装在电动机驱动设备上后的状态的图。图3(b)是沿图3(a)的A—A线剖切的剖视图。如图3所示,电动机装置1a在底板部52的一侧面53与电动机驱动设备的电动机安装部100的安装面101抵接的状态下固定。即,底板部52的一侧面53成为与电动机驱动设备抵接的抵接部。
此处,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底板部52的一侧面53上,如上所述,对作为与电动机驱动设备抵接的抵接部的三个部位的突出部53a实施了倒角加工C1,去除了因冲压加工(切断加工)而在突出部53a产生的毛刺或飞边。因此,即使像这样将电动机装置1a躺着载放在电动机驱动设备的电动机安装部100的安装面101上,即,即使将底板部52的一侧面53作为抵接部,也不会因底板部52的一侧面53上产生的毛刺或飞边而出现电动机装置1a倾斜地安装在电动机驱动设备的电动机安装部100的安装面101上的情况。
另外,在电动机驱动设备的电动机安装部100上形成有台阶部102,电动机装置1a在转轴支撑部54的一侧面551与电动机安装部100的安装面101抵接、且转轴支撑部54的输出侧端面552与台阶部102抵接的状态下固定。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定子支撑部56并不是与电动机驱动设备的电动机安装部100的安装面101抵接的抵接面,因此能以电动机本体10的定子部30的一部分位于安装面101下方的形态进行安装。这样,便可缩小图3(a)的高度方向的安装空间。
像这样不只是使底板部52的一侧面53与电动机安装部100抵接,而是在使转轴支撑部54的一侧面551和输出侧端面552也抵接的状态下进行固定,是为了使电动机装置1a的安装状态变得稳定。即,若只是使底板部52的一侧面53与安装面101抵接,则电动机装置1a与电动机驱动设备抵接的抵接部只是底板部52的一侧面53的厚度较薄的部分(细长的直线状),因此,电动机装置1a无法稳定,会产生倾斜。相反,除了底板部52的一侧面53之外,通过将转轴支撑部54的一侧面551也作为与电动机驱动设备抵接的抵接部,电动机装置1a与电动机驱动设备抵接的抵接部成为“L”形,因此,可将电动机装置1a以稳定的状态安装在电动机驱动设备上,防止电动机装置1a相对于安装面101倾斜。另外,若像本实施方式那样使台阶部102与转轴支撑部54的输出侧端面552抵接,则可限制电动机装置1a在转轴22的轴线方向上的移动,使安装状态变得更稳定。
此处,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对转轴支撑部54的一侧面551的输出侧缘部实施了倒角加工C2,冲压加工(切断加工)产生的毛刺或飞边被去除。因此,即使是像这样将转轴支撑部54的一侧面551和输出侧端面552作为与电动机安装部100抵接的抵接部,并在使它们抵接的状态下载放电动机装置1a,也不会因在转轴支撑部54的一侧面551上产生的毛刺或飞边而出现电动机装置1a倾斜地安装在电动机驱动设备的电动机安装部100的安装面101上的情况。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对作为与电动机驱动设备抵接的抵接部的底板部52的一侧面53、转轴支撑部54的一侧面551的缘部实施了倒角加工,因此可防止因冲压加工产生的毛刺或飞边而导致电动机装置1a倾斜。由此,可大幅提高驱动对象物的移动精度。
(第二实施方式)
在图3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将底板部52的一侧面53和转轴支撑部54的一侧面551作为与电动机驱动设备抵接的抵接部,但也可如图4(a)所示地构成电动机装置1b,除了底板部52的一侧面53之外,将定子支撑部56的一侧面57(图4(a)中的下侧的侧面)也作为与电动机驱动设备抵接的抵接部。这样构成时,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电动机装置1b的与电动机驱动设备的电动机安装部100的安装面101抵接的抵接部呈“L”形,因此,可使电动机装置1b的安装状态变得稳定。这种情况下,为了防止电动机装置1b倾斜,
需要对定子支撑部56的一侧面57的反输出侧缘部(一侧面57的反输出侧的角部)进行倒角加工(C3),将毛刺或飞边去除。
(第三实施方式)
在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中,将底板部52的一侧面53和转轴支撑部54的一侧面551、或者底板部52的一侧面53和定子支撑部的一侧面57作为与电动机设备抵接的抵接部,抵接部呈“L”形,但也可如图4(b)所示地构成电动机装置1c,将底板部52、转轴支撑部54和定子支撑部56各自的一侧面53、551、57作为与电动机驱动设备抵接的抵接部。采用这种结构,相对于电动机驱动设备的电动机安装部100的安装面101,抵接部呈“コ”形,因此,可使电动机装置1c的安装状态变得更稳定。另外,需要对底板部52、转轴支撑部54、和定子支撑部56各自的一侧面53、551、57同样地实施切削或磨削加工,将毛刺或飞边去除。
(第一~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在第一~第三实施方式中,在底板部52的一侧面53上形成有作为与电动机驱动设备抵接的抵接部的三个部位的突出部53a,任一突出部53a均形成为与电动机驱动设备的电动机安装部100的安装面101抵接,但最好是进一步像上述的安装板50的成形工序那样,在工件的切开工序中,将三个部位的突出部中的中间的突出部53a作为切断部,将该部分形成为不从底板部52的平板方向突出(参照图5)。若像第一~第三实施方式那样将突出部53a形成在三个部位上并使其沿底板部52的平板方向突出,则任一突出部53a均成为与电动机驱动设备抵接的抵接部,需要对所有的突出部53a均实施倒角加工。即,若将底板部52的一侧面53上的位于中间部的突出部53a相对于其它突出部(图5中符号53b所示的部分)形成为沿平板方向凹陷,则只需对沿该平板方向突出的突出部(图5中符号53b所示的部分)实施倒角加工C1即可,其它部分即使存在毛刺或飞边也没有关系。因此,若将作为最后切断的切断部的突出部53a切断成使其不会成为与电动机驱动设备抵接的抵接部,则可缩小需要实施倒角加工的范围,并且只需使突出部53a两侧的两处突出部53b平行即可,因此,可实现更稳定的设置并削减电动机装置1的制造成本。
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底板部52、转轴支撑部54和定子支撑部56各自的一侧面53、551、57的缘部实施的倒角加工都是在它们分别留有平坦面的状态下实施的。图6是用于具体说明对各部位实施了切削或磨削加工后的缘部(抵接部)的形状的放大剖视图。从图6可知,在底板部52、转轴支撑部54和定子支撑部56(图6中将它们统一用符号70表示)各自的一侧面53、551、57(图6中将它们统一用符号71表示)上以保留平坦面72的状态仅对产生毛刺或飞边的部分实施了倒角加工C1~C3(图6中将它们统一用符号C表示)。这是因为,若像这样保留平坦面72,则即使进行了倒角加工,也能以稳定的状态将电动机装置1载放到安装面101上。因此,为了确保安装板50与安装面101的抵接部尽可能地大,最好将倒角加工限于可将毛刺或飞边完全去除的最小限度,保留尽可能大的平坦面72。
(实施方式的主要效果)
这样,采用第一~第三实施方式的电动机装置1,通过对将电动机本体10安装在电动机驱动设备的电动机安装部100上时作为与安装面101抵接的抵接部的安装板50的一侧面(底板部52的一侧面53、转轴支撑部54的一侧面551和定子支撑部56的一侧面57)实施倒角加工(C1~C3),可将通过冲压加工(切断加工)成形安装板50时产生的毛刺或飞边去除。因此,即使为缩小电动机驱动设备上的电动机装置1的安装空间而将电动机装置1躺着安装在电动机驱动设备的安装面101上,也不会因毛刺或飞边而出现电动机装置1倾斜的情况,可高精度地驱动驱动对象物。
另外,若在安装板50上设置有对转轴22的输出侧轴端221予以支撑的转轴支撑部54,则例如在采用转轴22的输出侧前端221由电动机驱动设备进行支撑的结构时就不会出现因安装板50的抵接部产生的毛刺或飞边而使电动机装置1相对于电动机驱动设备倾斜、转轴22的输出侧前端221在偏离规定位置的状态下被勉强支撑、转轴22挠曲之类的问题。此外,由于安装板50的抵接部的毛刺或飞边被去除,因此即使是设有转轴支撑部54且截面呈“コ”形的安装板50,也不会出现电动机装置1相对于电动机驱动设备倾斜的情况。
另外,不仅是底板部52的一侧面53,而且是在使转轴支撑部54的一侧面551和定子支撑部56的一侧面57中的一方或双方也与电动机驱动设备的安装面101抵接的状态下安装电动机装置1(与电动机驱动设备抵接的抵接部成为“L”形或者“コ”形),因此,电动机装置1的安装状态变得更稳定。
另外,如图5所示,当底板部52上存在比中央凹陷的突出部53a更朝平板方向突出的突出部53b时,仅对该突出部53b实施倒角加工(C1)即可。由此,对安装板50实施的倒角加工的范围缩小,可降低电动机装置1的制造成本。
另外,对上述各一侧面实施的倒角加工C(C1~C3)都是在各一侧面上保留平坦面72的状态下实施的。因此,可使平坦面72与电动机驱动设备抵接来固定电动机装置1,从而可使电动机装置1的安装状态变得更稳定。
(其它实施方式)
上面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作各种改变。
例如,在上述第一~第三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是将底板部52的一侧面53以及转轴支撑部54的一侧面551或定子支撑部56的一侧面57的至少任一方作为与电动机驱动设备抵接的抵接部、也就是将电动机装置1躺着安装在电动机驱动设备上的结构,但也可将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应用于其它安装方法。例如,如图7(a)、图(b)所示,在将安装板50的底板部52的平板面53a作为与电动机驱动设备抵接的抵接部时,也可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这种情况下,从图可知,只需对抵接部即底板部152的平板面53a的缘部进行倒角加工C4即可。另外,这种情况下,如图7(b)所示,对平板面53a的两个缘部实施倒角加工C4。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电动机本体10是步进电动机的结构,但即使是在直流电动机(有刷、无刷均可)等时也可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此外,还说明了安装板50包括底板部52、从底板部52的两端竖立形成的转轴支撑部54和定子支撑部56的结构,但本发明的技术思想也可应用于没设置转轴支撑部54而截面呈“L”形的安装板50。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是仅对底板部52的一侧面53等安装板50一侧的面实施了倒角加工的结构,但在两个侧面上形成倒角时也能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是通过倒角加工将与电动机起动设备抵接的抵接部的毛刺或飞边去除的情况,但此外也可通过切削加工或者滚磨等磨削加工将毛刺或飞边去除。
另外,上面说明的是电动机装置1利用顺送加工冲床进行成形的情况,但上面说明的成形工序只是一例,可根据安装板50的形状等作适当变更。

Claims (6)

1.一种电动机装置,包括:
具有定子部和从该定子部突出的转轴的电动机本体、以及
用于在接受来自所述电动机本体的旋转动力的电动机驱动设备上安装该电动机本体的安装板,
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板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切断加工而形成,包括:具有与所述电动机驱动设备抵接的抵接部的平板状底板部、以及从该底板部竖立成形并固接在所述定子部上的定子支撑部,
对所述抵接部的缘部实施了切削或磨削加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包括转轴支撑部,该转轴支撑部以与所述定子支撑部相对的形态从所述底板部竖立成形,对所述转轴的前端予以支撑。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部的一侧面以及、所述定子支撑部或所述转轴支撑部的一侧面是与所述电动机驱动设备抵接的抵接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部的一侧面、所述定子支撑部的一侧面以及所述转轴支撑部的一侧面均是与所述电动机驱动设备抵接的抵接部。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底板部的一侧面上,在分开的位置上成形有多个沿平板方向突出的突出部,至少对该突出部实施了所述切削或磨削加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装置,其特征在于,以在所述抵接部上保留平坦面的形态对所述抵接部实施所述切削或磨削加工。
CNA2009100074023A 2008-02-08 2009-02-02 电动机装置 Pending CN10150508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28347A JP2009189191A (ja) 2008-02-08 2008-02-08 モータ装置
JP2008028347 2008-02-0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05087A true CN101505087A (zh) 2009-08-12

Family

ID=409544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9100074023A Pending CN101505087A (zh) 2008-02-08 2009-02-02 电动机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090206690A1 (zh)
JP (1) JP2009189191A (zh)
KR (1) KR20090086309A (zh)
CN (1) CN101505087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77070B2 (ja) * 2012-04-18 2016-08-24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モー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72487B2 (ja) * 1998-02-19 2001-06-04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振動モータ
KR20080034298A (ko) * 2006-10-16 2008-04-21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스테핑 모터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090086309A (ko) 2009-08-12
US20090206690A1 (en) 2009-08-20
JP2009189191A (ja) 2009-08-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537964B2 (ja) 回転電機
JP2008104325A (ja) ステータコアおよび回転電機
CN101847921B (zh) 永磁体电动机
CN102714445B (zh) 用于电动机的定子的声学解耦的装置
JP6098614B2 (ja) ロータの製造方法
JP2016093021A (ja) ロータ構造
JP2007244045A (ja) ファンモータ
CN204497871U (zh) 电动机的转子、电动机和空调机
US10177626B2 (en) Brushless motor
JP6901035B2 (ja) 回転電気機械、圧縮機、および回転電気機械の製造方法
EP2696482A2 (en) Claw pole type motor
JP6816720B2 (ja) ステータコアの製造方法、ステータコアの検査方法、ステータコア、およびモータ
JP2011030320A (ja) 回転電機及び回転電機の製造方法
CN101009452B (zh) 电动机及其制造方法
JP2005295744A (ja) 回転電機用ロータ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回転電機用ロータ
CN101505087A (zh) 电动机装置
US20210111600A1 (en) Motor shaft, rotor, motor and blower
JP6101733B2 (ja) 回転電機のロータ
JP6477271B2 (ja) 永久磁石電動機
CN101505086A (zh) 电动机装置
JP2012005311A (ja) 回転電機
JP5134935B2 (ja) 電動機
JP2005295745A (ja) 回転電機用ロータ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回転電機用ロータ
EP1018797A2 (en) Stepping motor
JP5317228B2 (ja) 回転電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9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