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91146B - 移动通信、模式切换方法及网络切换方法 - Google Patents

移动通信、模式切换方法及网络切换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91146B
CN101491146B CN2007800270009A CN200780027000A CN101491146B CN 101491146 B CN101491146 B CN 101491146B CN 2007800270009 A CN2007800270009 A CN 2007800270009A CN 200780027000 A CN200780027000 A CN 200780027000A CN 101491146 B CN101491146 B CN 10149114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munication
ground information
objective ground
network
setting patter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8002700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91146A (zh
Inventor
押目晴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Corp filed Critical Kyocer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4911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911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911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9114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40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6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operation in multiple networks or having at least two operational modes, e.g. multi-mode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18Selecting a network or a communication servi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06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 H04M1/0208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characterized by the relative motions of the body parts
    • H04M1/0214Foldable telephones, i.e.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26Devices for calling a subscriber
    • H04M1/27Devices whereby a plurality of signals may be stored simultaneously
    • H04M1/274Devices whereby a plurality of signals may be stored simultaneously with provision for storing more than one subscriber number at a time, e.g. using toothed disc
    • H04M1/2745Devices whereby a plurality of signals may be stored simultaneously with provision for storing more than one subscriber number at a time, e.g. using toothed disc using static electronic memories, e.g. chips
    • H04M1/27453Directories allowing storage of additional subscriber data, e.g. metadat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2250/00Details of telephonic subscriber devices
    • H04M2250/06Details of telephonic subscriber devices including a wireless LAN interfa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Abstract

为了根据使用方式仅输入输出必要的信息,移动电话机具备:连接于第1网络、与连接于第1网络的装置通信用的无线电路(22);连接于与第1网络不同的第2网络,与连接于第2网络的装置通信用的无线LAN电路(23);和设定模式切换部(21),切换成可使无线电路(22)及无线LAN电路23激活的第1设定模式和可仅使无线电路(22)及无线LAN电路(23)中无线电路激活的第2设定模式之一。

Description

移动通信、模式切换方法及网络切换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移动通信终端、模式切换方法及网络切换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种可连接于无线LAN的移动通信终端及由该移动通信终端执行的模式切换方法及网络切换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利用无线通信的局域网(下面称为「无线LAN」)普及,可将连接于无线LAN的无线通信终端利用为IP(互联网协议)电话机。现有的移动电话机具备无线连接于电话事业者提供的网络通信后通话等通信功能,但除该通信功能之外,还可搭载无线连接于无线LAN进行通信的功能,将移动电话机利用为IP电话机。可是,期望不必将全部的移动电话机用作IP电话机,根据移动电话机用户的希望,可选择是否用作IP电话机的移动电话机。 
移动电话机具有电话簿功能,存储使呼叫通信对方的电话机用的电话号码与通信对方的姓名等关联的电话簿数据。如果使用该电话簿数据,则不必记住分配给通信对方的电话机的电话号码,是方便的。在将移动电话机用作IP电话机时,为了呼叫可连接于无线LAN的其他IP电话机,必需呼叫分配给该IP电话机的电话号码,但该电话号码与电话事业者分配给移动电话机的那个不同。因此,电话簿数据必需分别存储分配给移动电话机的电话号码和分配给IP电话机的电话号码(下面称为「内线号码」)。 
虽然不是可利用移动电话机和IP电话机的移动电话机,但将2种电话号码存储在1个电话簿数据中的信息处理装置记载在特开平10-126851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特开平10-126851号公报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在具备至少具有公众模式和收发器模式2种通话模式的电话功能的信息处理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具备:存储部件,将上述公众模式下使用的通常的电话号码和上述收发器模式下使用的内线号码与姓名相对应后存储;指定通话对方的姓名的指定部件;内线号码判断部件,判断是否将由该指定部件指定的通话对方的姓名所对应的内线号码存储在上述存储部件中;和通话模式切换部件,在该内线号码判断部件的结果、即对应于上述通话对方的姓名的内线号码存储在上述存储部件中时,切换成上述收发器模式,从上述存储部件读出对应于上述通话对方的姓名的内线号码,呼叫该内线号码,在对应于上述通话对方的姓名的内线号码未存储于上述存储部件中时,切换成上述公众模式,从上述存储部件读出对应于上述通话对方的姓名的通常的电话号码,呼叫该电话号码。
可是,将现有的信息处理装置适用于也可利用为IP电话机的移动电话机,产生如下问题。即,存在当移动电话机的用户不期望将移动电话机用作IP电话机时,即便显示分配给IP电话机的电话号码,也会显示无用的信息的问题。尤其是,移动电话机因小型而限制显示画面的大小,所以最好是不显示无用的信息。 
并且,存在如下问题,即,用于将移动电话机连接于无线LAN后通信的协议虽然在OSI层模块的下位层中被标准化,但存在上位层中因多种无线LAN而不同的情况。 
专利文献1:特开平10-126851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问题而作出,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切换可连接的网络的移动通信终端。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根据使用方式仅输入输出必要的信息的移动通信终端。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连接于多个无线LAN的移动通信终端。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切换移动通信终端可连接的网络的移动通信终端的模式切换方法。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连接于多个无线LAN的网络切换方法。 
本发明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而作出,根据本发明的某个方面,移动通信终端具备:连接于第1网络,用于与连接于第1网络的装置进行通信的第 1通信部件;连接于与第1网络不同的第2网络,用于与连接于第2网络的装置进行通信的第2通信部件;切换部件,切换成第一设定模式和第二设定模式中的某一个设定模式,其中,第一设定模式能将第1及第2通信部件激活,第二设定模式能仅将第1及第2通信部件中第1通信部件激活;通信目的地信息存储部件,通信目的地信息存储部件包含存储第1通信目的地信息的区域和存储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的区域,第1通信目的地信息用于为了与连接于第1网络的装置进行通信而识别该装置,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用于为了与连接于第2网络的装置进行通信而识别该装置;和输入输出控制部件,根据切换成第1及第2设定模式中的哪一个模式,来控制通信目的地信息存储部件中存储的第1及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的输入输出。 
根据该方面,在切换成第1设定模式时,可与连接于第1网络或第2网络的装置进行通信,在切换成第2设定模式时,可仅与连接于第1网络的装置进行通信。因此,仅通过切换设定模式,就可限制可连接的网络。结果,可提供能够容易地切换可连接的网络的移动通信终端。 
最好是,还具备:通信目的地信息存储部件,通信目的地信息存储部件包含存储第1通信目的地信息的区域和存储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的区域,第1通信目的地信息用于为了与连接于第1网络的装置进行通信而识别该装置,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用于为了与连接于第2网络的装置进行通信而识别该装置;和输入输出控制部件,根据切换成第1及第2设定模式中的哪一个模式,来控制通信目的地信息存储部件中存储的第1及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的输入输出。 
根据本发明,对用于为了与连接于第1网络的装置通信而识别该装置的第1通信目的地信息、和用于为了与连接于第2网络的装置通信而识别该装置用的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进行存储,根据切换成第1及第2设定模式中的哪一个模式,来控制第1及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的输入输出。因此,可提供可根据使用方式仅输入输出必要的信息的移动通信终端。 
最好是,输入输出控制部件包括显示部件,在切换成第1设定模式时,显示第1及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中第1及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在切换成第2设定模式时,仅显示第1及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中第1通信目的地信息。 
最好是,所述输入输出控制部件包括: 
变更受理部件,在切换成第1设定模式时,受理第1及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中的至少一个信息的变更,在切换成第2设定模式时,仅受理第1及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中第1通信目的地信息的变更;和变更部件,按照由变更受理部件受理的变更,来变更通信信息存储部件中存储的第1及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 
最好是,变更部件在切换成第2设定模式时,按照受理的变更来变更第1通信信息,并删除与该第1通信信息关联的第2通信信息。 
最好是,输入输出控制部件包括:第1登记部件,在切换成第1设定模式时,受理第1及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中的至少一个信息的追加,将该受理的第1及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中的至少一个信息追加并存储在通信信息存储部件中;和第2登记部件,在切换成第2设定模式时,仅受理第1及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中第1通信目的地信息的追加,将该受理的第1通信目的地信息追加并存储在通信信息存储部件中。 
最好是,还具备用于与外部装置进行通信的第3通信部件,输入输出控制部件包括发送部件,在控制第3通信部件,切换成第1设定模式时,将第1及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中第1及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发送至外部装置,在切换成第2设定模式时,仅将第1及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中第1通信目的地信息发送至外部装置。 
最好是,第2网络包括多个局域网,通信目的地信息存储部件所包括的存储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的区域存储与多个局域网分别对应的多种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还具备选择受理部件,受理从多个局域网中对某一个局域网的选择,输入输出控制部件在切换成第1设定模式、且由选择受理部件受理了选择时,控制多种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中与从多个局域网中选择出的局域网对应的种类的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的输入输出。 
最好是,第2网络包括多个局域网,移动通信终端还具备:应用程序存储部件,存储与多个局域网每一个对应的应用程序;选择受理部件,受理从多个局域网中对某一个局域网的选择;和应用程序启动部件,在切换成第1设定模式时,根据由选择受理部件从多个局域网中任选一个,执行与该选择出的局域网对应的应用程序。 
最好是,第1网络是通信运营商提供的通信网,第2网络是无线LAN(Local Area Network)。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移动通信终端具备:连接于多个局域网中的某一个局域网,用于与连接于该连接的局域网的装置进行通信的通信部件;应用程序存储部件,存储与多个局域网每一个对应的应用程序;选择受理部件,受理从多个局域网中对某一个局域网的选择;和应用程序启动部件,根据由选择受理部件从多个局域网中任选一个,执行与该选择的局域网对应的应用程序。 
根据该方面,由于若受理从多个局域网中对某一个局域网的选择,则执行对应于选择的第2网络的应用程序,所以即便在多个局域网中通信协议不同,也只要存储各自对应的应用程序即可。结果,可提供能够容易地连接于多个无线LAN的移动通信终端。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模式切换方法是由移动通信终端执行的模式切换方法,该移动通信终端具备:连接于第1网络,用于与连接于第1网络的装置进行通信的第1通信部件;连接于与第1网络不同的第2网络,用于与连接于第2网络的装置进行通信的第2通信部件,模式切换方法包括:切换成第一设定模式和第二设定模式中的某一个设定模式的步骤,其 中,第一设定模式能将第1及第2通信部件激活,第二设定模式能仅将第1及第2通信部件中第1通信部件激活;对用于为了与连接于第1网络的装置进行通信而识别该装置的第1通信目的地信息进行存储的步骤;对用于为了与连接于第2网络的装置通信而识别该装置的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进行存储的步骤;和根据切换成第1及第2设定模式中的哪一个模式,对通信目的地信息存储部件中存储的第1及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的输入输出进行控制的步骤。 
根据该方面,可提供能够容易地切换移动通信终端可连接的网络的模式切换方法。 
最好是,还包括:对用于为了与连接于第1网络的装置进行通信而识别该装置的第1通信目的地信息进行存储的步骤;对用于为了与连接于第2网络的装置通信而识别该装置的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进行存储的步骤;和根据切换成第1及第2设定模式中的哪一个模式,对通信目的地信息存储部件中存储的第1及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的输入输出进行控制的步骤。 
最好是,对输入输出进行控制的步骤在切换成第1设定模式时,显示第1及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中第1及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在切换成第2设定模式时,仅显示第1及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中第1通信目的地信息。 
最好是,对输入输出进行控制的步骤包括:在切换成第1设定模式时,受理第1及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中的至少一个信息的变更,在切换成第2设定模式时,仅受理第1及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中第1通信目的地信息的变更的步骤;和按照受理的变更,对存储的第1及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进行变更的步骤。 
最好是,进行变更的步骤包括:在切换成第2设定模式时,按照受理到的变更来变更第1通信信息,并删除与该第1通信信息关联的第2通信信息的步骤。 
最好是,控制输入输出的步骤包括:在切换成第1设定模式时,受理第1及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中的至少一个信息的追加,追加并存储该受理的第1及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中的至少一个信息的步骤;和在切换成第2设定模式时,仅受理第1及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中第1通信目的地信息的追加,追加并存储该接收到的第1通信目的地信息的步骤。 
最好是,移动通信终端还具备用于与外部装置进行通信的第3通信部件,对输入输出进行控制的步骤包括:在控制第3通信部件,切换成第1设定模式时,将第1及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中第1及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发送至外部装置,在切换成第2设定模式时,仅将第1及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中第1通信目的地信息发送至外部装置的步骤。 
最好是,第2网络包括多个局域网,通信目的地信息存储部件所包括的存储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的区域存储与多个局域网分别对应的多种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还具备选择受理部件,受理从多个局域网中对某一个局域网的选择,输入输出控制部件在切换成第1设定模式、且由选择受理部 件受理了选择时,控制多种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中与从多个局域网中选择出的局域网对应的种类的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的输入输出。 
最好是,第2网络包括多个局域网,移动通信终端还包括应用程序存储部件,存储与多个局域网每一个对应的应用程序,模式切换方法包括步骤:受理从多个局域网中对某一个局域网的选择;和在切换成第1设定模式时,根据从多个局域网中任选一个,执行与该选择出的局域网对应的应用程序。 
最好是,第1网络是通信运营商提供的通信网,第2网络是无线LAN(Local Area Network)。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网络切换方法是由移动通信终端执行的网络切换方法,该移动通信终端具备:连接于多个局域网中的某一个局域网,用于与连接于该连接的局域网的装置进行通信的通信部件;和应用程序存储部件,存储与多个局域网每一个对应的应用程序,网络切换方法包括步骤:受理从多个局域网中对某一个局域网的选择;和根据从多个局域网中任选一个,执行与该选择的局域网对应的应用程序。 
根据该方面,可提供能够容易地连接于多个无线LAN的网络切换方法。 
本发明的一种移动通信终端,具备:连接于第1网络,用于与连接于所述第1网络的装置进行通信的第1通信部件;连接于与所述第1网络不同的第2网络,用于与连接于所述第2网络的装置进行通信的第2通信部件;切换部件,切换成第一设定模式和第二设定模式中的某一个设定模式,其中,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能将所述第1及第2通信部件激活,所述第二设定模式能仅将所述第1及第2通信部件中所述第1通信部件激活;通信目的地信息存储部件,所述通信目的地信息存储部件包含存储第1通信目的地信息的区域和存储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的区域,所述第1通信目的地信息用于为了与连接于所述第1网络的装置进行通信而识别该装置,所述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用于为了与连接于所述第2网络的装置进行通信而识别该装置;和显示部件,在切换成所述第1设定模式时,显示所述第1及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中所述第1及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在切换成所述第2设定模式时,仅显示所述第1及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中所述第1通信目的地信息。 
本发明的由移动通信终端执行的模式切换方法,所述移动通信终端具备:连接于第1网络,用于与连接于所述第1网络的装置进行通信的第1通信部件;连接于与所述第1网络不同的第2网络,用于与连接于所述第2网络的装置进行通信的第2通信部件,所述模式切换方法包括:切换成第一设定模式和第二设定模式中的某一个设定模式的步骤,其中,所述第一设定模式能将所述第1及第2通信部件激活,所述第二设定模式能仅将所述第1及第2通信部件中所述第1通信部件激活;对用于为了与连接于所述第1网络的装置进行通信而识别该装置的第1通信目的地信息进行存 储的步骤;对用于为了与连接于所述第2网络的装置通信而识别该装置的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进行存储的步骤;和在切换成所述第1设定模式时,显示所述第1及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中所述第1及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在切换成所述第2设定模式时,仅显示所述第1及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中所述第1通信目的地信息的步骤。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通信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之一中的移动电话机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移动电话机的功能之一例的功能框图。 
图4是表示移动电话机的控制部之功能的示意功能框图。 
图5是表示EEPROM的存储区域的一例的图。 
图6是表示地址簿数据的格式的一例的图。 
图7是表示通信控制处理的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图。 
图8是表示地址簿数据显示变更处理的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图。 
图9是表示在第1设定模式下的地址簿数据显示画面的一例的图。 
图10是表示在第2设定模式下的地址簿数据显示画面的一例的图。 
图11是表示地址簿数据追加处理的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图。 
图12是表示地址簿数据传输处理的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图。 
图13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的EEPROM的存储区域的一例的图。 
图14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的地址簿数据的格式的一例的图。 
图15是表示通信控制处理的流程之一例的另一流程图。 
图16是表示在第1设定模式下的地址簿数据显示画面之一例的另一图。 
符号说明 
1…移动电话机、2…显示侧部、3…操作侧部、10…通信系统、11…第1扬声器、12…第2扬声器、13…话筒、14…操作键、16…话筒端子、17…耳机端子、19…红外线通信部、21…控制部、22…无线电路、23…无线LAN电路、24…摄像头(camera)、26…通信I/F、27…卡(card)I/F、27A…快闪存储器(flash memory)、28…编码部、29…切换部、30…显示控制部、31…ROM、32…RAM、33…EEPROM、51…设定模式切换部、52…通信控制部、53…地址簿显示部、54…地址簿变更部、55…地址簿追加部、56…地址簿传输部、100~102…接入点、110…LAN缆线、112…VoIP服务器、115…互联网、116…计算机、200…移动电话系统、201…基站装置、202…通信网、300…无线LAN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下面的说明中,对同一部件附以同一符号。这些部件的名称及功能也相同。因此,不重复其详细的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通信系统的示意图。参照图1,通信系统10包括移动电话系统200和无线LAN系统300。移动电话系统200是通信运营商提供的系统,这里,作为其一例,包括通信网202、连接于该通信网202的基站装置201和与基站装置201进行无线通信的移动电话机1。这里,便于说明,示出1个基站装置201,但台数只要为1个以上即可,不限定台数。基站装置201是用作通信网202的中继器的无线站装置。移动电话机1在位于基站装置201的可通信区域时,与基站装置201进行无线通信,连接于通信网202。这里,将通信运营商提供的通信网202称为第1网络。 
无线LAN系统300包括移动电话机1、3台接入点(AP)100~102、VoIP(Voice Internet Protocol)服务器112、网关(G/W)111。AP100~102、VoIP服务器112和G/W111分别连接于LAN缆线110,由这些构成可互相发送接收数据的第2网络。这里,便于说明,示出3台接入点100~102,但台数只要为1个以上即可,不限定台数。接入点100~102是用作LAN的中继器的无线站装置。移动电话机1可与接入点100~102的任一个进行无线通信,若与接入点100~102的任一个进行无线通信,则移动电话机1连接于第2网络,可与VoIP服务器112、G/W111进行通信。 
第2网络经G/W111与互联网115连接。因此,移动电话机1可在连接于第2网络的期间,与连接于互联网115的计算机116进行通信。 
接入点100~102通常在地面固定设置,确定各自可通信区域。移动 电话机1在位于接入点100的可通信区域100A内时,可与接入点100进行无线通信,但在位于可通信区域100A之外时,不能与接入点100进行无线通信。移动电话机1在位于接入点101的可通信区域101A内时,可与接入点101进行无线通信,但在位于可通信区域101A之外时,不能与接入点101无线通信。移动电话机1在位于接入点102的可通信区域102A内时,可与接入点102进行无线通信,但在位于可通信区域102A之外时,不能与接入点102进行无线通信。 
接入点100的可通信区域100A、接入点101的可通信区域101A和接入点102的可通信区域102A存在3者重叠的区域、2者重叠的区域和不重叠的区域。在移动电话机1存在于图1示出的位置时,该位置被包含在接入点100~102的可通信区域100A~102A全部重叠的区域。因此,移动电话机1可与接入点100~102均进行无线通信。在移动电话机1与接入点100~102之一进行通信时,例如使用SSID(Service Set Identifier)、ESSID(Extended SSID)等识别符。由此,移动电话机1即便位于可通信区域100A~102A重叠的区域内,也可与移动电话机1从接入点100~102中选择的一个接入点进行无线通信。 
VoIP服务器112对移动电话机1和连接于第2网络的对方装置之间的通信进行中继。对方装置包括连接于第2网络的计算机、IP电话机、与接入点100~102之一进行通信的其他移动电话机。VoIP服务器112存储使预先识别移动电话机1用的装置识别信息、与预先分配给该移动电话机1的内线号码相关联的用户表格,在移动电话机1连接于第2网络的阶段,使分配给该移动电话机1的IP地址与分配给移动电话机1的内线号码相关联。例如,说明对第1移动电话机分配第1装置识别信息及第1内线号码,对第2移动电话机分配第2装置识别信息及第2内线号码的情况。第1移动电话机若连接于第2网络,则由DHCP(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Protocol)服务器分配第1IP地址,从DHCP服务器取得第1IP地址。之后,若第1移动电话机向VoIP服务器112请求登记第1IP地址,则VoIP服务器112使第1内线号码与第1IP地址相关联。同样地,第2移动电话机若连接于第2网络,则由DHCP服务器分配第2IP地址,从DHCP服务器取得第2IP地址。之后,若第2移动电话机向VoIP服务器112请求登记第 2IP地址,则VoIP服务器112使第2内线号码与第2IP地址相关联。第1移动电话机1若将第2内线号码发送至VoIP服务器112,则VoIP服务器对第1及第2移动电话机之间进行中继,在第1及第2移动电话机之间可进行发送接收IP数据包的通信。由此,第1及第2移动电话机各自用作IP电话机,可进行通话。并且,第1移动电话机也可将第2内线号码发送至VoIP服务器112,从VoIP服务器取得分配给第2移动电话机的第2IP地址,在第1移动电话机和第2移动电话机之间直接发送接收IP数据包。 
图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之一中的移动电话机的外观立体图。图2(A)表示打开姿势的移动电话机的外观,图2(B)表示闭合姿势的移动电话机的外观。参照图2(A)及图2(B),移动电话机1包含操作侧部3和显示侧部2。操作侧部3在内侧面配置电源键14A、包含十个数字键及通话键等的操作键14和话筒13,在右侧面配置话筒端子16及耳机端子17。显示侧部2在内侧面配置液晶显示装置(LCD)15、构成听筒(receiver)的第1扬声器11和摄像头24,在外侧面配置摄像头24A、小型LCD15A和第2扬声器12。另外,这里示出移动电话机1具备LCD15的例子,但也可使用有机EL(ElectroLuminescence)显示器替代LCD15。操作侧部3和显示侧部2由铰链机构可旋转地联结,操作侧部3和显示侧部2自由开闭。折叠移动电话机1、操作侧部3和显示侧部2在闭合状态时的移动电话机1的状态是闭合姿势,打开移动电话机1、操作侧部3和显示侧部2在打开状态时的移动电话机1的状态是打开姿势。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移动电话机的功能之一例的功能框图。参照图3,移动电话机1包含:用于控制整个移动电话机1的控制部21;与天线22A连接的无线电路22;与天线23A连接的无线LAN电路23;用于处理声音数据的编解码部28;用于切换编解码部28的输入输出的切换部29;各自连接于切换部29的话筒13、第1扬声器11、第2扬声器12、话筒端子16及耳机端子17;摄像头24;接收用户的操作输入的操作键14;红外线通信部19、通信接口(I/F)26;用于控制LCD15的显示的显示控制部30;用于存储控制部21执行的程序等的ROM(Read Only Memory)31;用作控制部21的作业区域的RAM(Random Access Memory)32;非易失性地存储地址簿数据、电子邮件等的EEPROM(Electronically Erasable and Programmable ROM)33和卡接口(I/F)27。 
无线电路22与连接于通信网202的基站装置201进行无线通信。基站装置201利用天线22A接收从天线发送的无线信号。无线电路22输入由天线22A接收到的无线信号,将解调无线信号后的声音信号输出至编解码部28。并且,无线电路22从编解码部28输入声音信号,将调制声音信号后的无线信号输出至天线22A。从天线22A发送的无线信号由基站装置201的天线接收,被输入到基站装置201。 
无线LAN电路23与接入点100~102的任一个进行无线通信。接入点100~102之一发送的无线信号由天线23A接收。无线LAN电路23输入由天线23A接收到的无线信号,将解调无线信号后的声音信号输出至编解码部28。并且,无线LAN电路23从编解码部28输入声音信号,将调制声音信号后的无线信号输出至天线23A。从天线23A发送的无线信号由接入点100~102之一接收。 
编解码部28解码从无线电路22或无线LAN电路23输入的声音信号,将解码后的数字的声音信号转换成模拟并放大,且输出至切换部29。并且,编解码部28经切换部29从话筒13或话筒端子16输入模拟的声音信号,将声音信号转换成数字并编码,且将编码后的声音信号输出至无线电路22或无线LAN电路23。 
切换部29由控制部21控制,对面向编解码部28的声音信号的输入输出进行切换。切换部29将从编解码部28接收到的声音信号输出至耳机端子17、第1扬声器11及第2扬声器12之一。在耳机连接于耳机端子17时,将从编解码部28接收到的声音信号输出至耳机端子17。在耳机未连接于耳机端子17时,如果移动电话机1是免提方式,则将从编解码部28接收到的声音信号输出至第2扬声器12,如果移动电话机1不是免提方式,则将从编解码部28接收到的声音信号输出至第1扬声器。通过用户操作操作键14,移动电话机1被设定成免提方式。并且,即便移动电话机1以打开姿势通信状态时未被设定成免提方式,若移动电话机1的状态变化成闭合姿势,控制部21也设定成免提方式。因此,如果移动电话机1以打开姿势通话状态时未被设定成免提方式,则切换部29将从编解码部28接收到的声音信号输出至第1扬声器11,但若移动电话机1的状态变 化成闭合姿势,则将从编解码部28接收到的声音信号输出至第2扬声器12。 
切换部29将话筒13或话筒端子16之一输出的声音信号输出至编解码部28。切换部29在话筒连接于话筒端子16时,将从话筒端子16接收到的声音信号输出至编解码部28,在话筒未连接于话筒端子16时,将从话筒13接收到的声音信号输出到编解码部28。 
显示控制部30由控制部21控制,根据从控制部21输入的指示控制LCD15,在LCD15中显示操作画面或图像。LCD15中显示的图像包含运动图像和静止图像。 
在卡I/F27上安装可拆卸的快闪存储器27A。控制部21经卡I/F27可对快闪存储器27A进行存取。另外,这里说明将控制部21执行的程序存储于ROM31中的例子,但也可将程序存储在快闪存储器27A中,从快闪存储器27A读出程序后由控制部21执行该程序。作为存储程序的记录媒体,不限于快闪存储器27A,也可是软盘、盒式磁带、光盘(CD-ROM(Compact Disc-ROM)/MO(Magnetic Optical Disc)/MD(MiniDisc)/DVD(Digital Versatile Disc))、IC卡、光卡、掩膜ROM(mask ROM)、EPROM(Erasable Programmable ROM)、EEPROM(Electronically EPROM)等半导体存储器等。并且,也可将移动电话机1经无线电路22或无线LAN电路23连接于互联网,从连接于互联网的计算机下载程序,控制部21执行。这里说的程序,不仅是控制部21可直接执行的程序,还包含源程序、压缩处理后的程序、加密后的程序等。 
摄像头24具备透镜及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Semiconductor)传感器等光电转换元件,将由透镜聚光的光在CMOS传感器中成像,CMOS传感器光电转换所接受的光,将图像数据输出至控制部21。摄像头24由控制部21控制,根据来自控制部21的指示开始拍摄,将得到的静止图像数据或运动图像数据输出至控制部21。摄像头24具备执行用于提高图像数据的画质的图像处理的图像处理电路;将图像数据从模拟转换成数字的A/D转换电路。控制部21将摄像头24输出的静止图像数据或运动图像数据输出至显示控制部30,在LCD15中显示,或以压缩编码方式来编码静止图像数据或运动图像数据,存储在安装于EEPROM34 或卡I/F27的快闪存储器27A。摄像头24在移动电话机1用作可视电话时,拍摄移动电话机1的用户。 
红外线通信部19以红外线为媒体发送接收数据。例如根据IrDA(Infrared Data Association)标准,在与外部设备之间发送接收数据。另外,这里示出了以红外线为媒体发送接收数据的例子,但也可利用使用了电磁波的无线通信与外部设备进行通信。 
通信I/F26是用于将移动电话机1与计算机连接的接口。通信I/F可是串行接口,也可是并行接口。若外部的计算机经通信缆线连接于通信I/F26,则控制部21可与外部的计算机通信。 
图4是表示移动电话机的控制部的功能的示意功能框图。控制部21包含:设定模式切换部51;用于控制无线电路22及无线LAN电路23的通信控制部52;用于显示存储在EEPROM33中的地址簿数据的地址簿显示部53;用于变更地址簿数据的地址簿变更部54;用于追加地址簿数据的地址簿追加部55;和用于将地址簿数据发送至其他装置的地址簿传输部56。 
设定模式切换部51切换移动电话机1的设定模式。设定模式包含可使无线电路22及无线LAN电路23激活的第1设定模式、和可仅使无线电路22激活的第2设定模式。设定模式切换部51将切换后的设定模式写入EEPROM33的设定模式存储区域。若用户在操作键14输入切换设定模式的指示,则设定模式切换部51受理来自操作键14的切换设定模式的指示,改写设定模式存储区域。并且,设定模式切换部51也可以从连接于通信I/F26的外部计算机输入预定的指示为条件,改写设定模式存储区域。 
这里,说明存储在EEPROM中的数据。图5是表示EEPROM的存储区域的一例的图。参照图5,EEPROM33包含用于存储设定模式的设定模式存储区域、用于存储地址簿数据的地址簿数据存储区域、和用于存储其他数据的其他存储区域。设定模式存储区域存储设定移动电话机1的设定模式。 
图6是表示地址簿数据的格式的一例的图。参照图6,地址簿数据包含识别信息、第1信息和第2信息的项目。识别信息的项目是用于识别通信对方的姓名。识别信息不限于姓名,只要是可识别通信对方的信息即可。 第1信息的项目包含与第1网络相关联的信息,包含分配给第1网络中由姓名项目特定的人所有的移动电话等设备、用于识别该设备的电话号码和电子邮件地址。第2信息包含与第2网络相关联的信息,包含分配给第2网络中由姓名项目特定的人所有的移动电话等设备、用于识别该设备的内线号码和即时(instant)消息号码。即时消息号码是在连接于第2网络的多个装置执行发送接收即时消息用的程序时,为了在多个装置间发送接收数据而确定对方用的号码。 
返回图4,通信控制部52读出存储在EEPROM33的设定模式存储区域中的设定模式,根据读出的设定模式,确定是否使无线电路22及无线LAN电路23激活。具体地说,在设定模式为第1设定模式时,使无线电路22及无线LAN电路23激活,但在设定模式为第2设定模式时,使无线电路22激活,但不使无线LAN电路23激活。因此,移动电话机1在第1设定模式时,接收来自连接于第1网络或第2网络的装置的呼叫,可进行通话,对连接于第1网络或第2网络的其他装置发起呼叫,可进行通话。并且,移动电话机1在第1设定模式时,可经第1网络发送接收电子邮件,可经第2网络发送接收即时消息。 
另外,在设定模式为第2设定模式时,移动电话机1接收来自连接于第1网络的装置的呼叫,可进行通话,对连接于第1网络的其他装置发起呼叫,可进行通话,但不接收来自连接于第2网络的装置的呼叫,不能对连接于第2网络的其他装置发起呼叫。并且,移动电话机1在设定模式为第2设定模式时,可经第1网络发送接收电子邮件,但不能经第2网络发送接收即时消息。 
若用户在操作键14输入显示地址簿数据的指示,则地址簿显示部53受理来自操作键14的显示指示,读出存储在EEPROM33中的地址簿数据,控制显示控制部30,在LCD15中显示。地址簿显示部53读出存储在EEPROM33的设定模式存储区域中的设定模式,根据读出的设定模式,使显示的地址簿数据的项目不同。具体地说,地址簿显示部53在设定模式为第1设定模式时,显示识别信息、第1信息及第2信息的项目,但在设定模式为第2设定模式时,显示识别信息及第1信息的项目,不显示第2信息的项目。因为在第2设定模式时,由于通信控制部52不使无线LAN 电路23激活,所以不能连接于第2网络,故不需要第2信息的项目。 
若用户在操作键14输入变更地址簿数据的指示,则地址簿变更部54从操作键接收变更后的地址数据,将存储在EEPROM33中的地址簿数据改写为变更后的地址数据。地址簿变更部54读出存储在EEPROM33的设定模式存储区域中的设定模式,因读出的设定模式不同,使变更的地址簿数据的项目不同。具体地说,地址簿显示部53在设定模式为第1设定模式时,受理关于识别信息、第1信息及第2信息的项目的变更,但在设定模式为第2设定模式时,受理关于识别信息及第1信息的项目的变更,不受理第2信息的项目的变更。在第2设定模式时,由于通信控制部52不使无线LAN电路23激活,所以不能连接于第2网络,从而不需要第2信息的项目。在受理地址簿数据的变更时,在LCD15中显示用于受理变更的变更受理画面,但在第2设定模式时,由于不必显示第2信息的项目,所以可有效地利用LCD15的显示区域。 
另外,地址簿变更部54在第2设定模式时,不受理关于第2信息的项目的变更,但也可在变更识别信息及第1信息的项目时,删除对应于两者的第2信息。删除包括将第2信息改写成例如空白或NULL的处理。另外,也可在由设定模式切换部51将设定模式从第1设定模式切换成第2设定模式的时候,删除地址簿数据的第2信息的项目。并且,成为删除第2信息的项目的对象的地址簿数据不限于单一的情况,也可以将多个地址簿数据作为对象。例如,在地址簿数据地址簿归纳分组多个地址簿数据时,可按分组为单位删除第2信息的项目,也可删除地址簿数据中包含的全部地址簿数据的第2信息的项目。 
若用户在操作键14输入追加新的地址簿数据的指示,则地址簿追加部55从操作键接收新的地址簿数据,对存储在EEPROM33中的地址簿数据追加并写入新的地址数据。地址簿追加部55读出存储在EEPROM33的设定模式存储区域中的设定模式,根据读出的设定模式,使追加的地址簿数据的项目不同。具体地说,地址簿追加部55在设定模式为第1设定模式时,受理所追加的地址簿数据的识别信息、第1信息及第2信息的项目,但在设定模式为第2设定模式时,受理所追加的地址簿数据的识别信息及第1信息的项目,而不受理第2信息的项目。因为在第2设定模式时,由 于通信控制部52不使无线LAN电路23激活,所以不能连接于第2网络,故不必追加存储第2信息的项目。在受理地址簿数据的追加时,在LCD15中显示追加数据受理画面,但由于在第2设定模式时不必显示第2信息的项目,所以可有效地利用LCD15的显示区域。 
若用户在操作键14输入将地址簿数据发送至其他设备的指示,则地址簿传输部56受理来自操作键的传输指示,读出存储在EEPROM33中的地址簿数据,输出至红外线通信部19或通信I/F26。地址簿传输部56读出存储在EEPROM33的设定模式存储区域中的设定模式,根据读出的设定模式,使发送的地址簿数据项目不同。具体地说,地址簿传输部56在设定模式为第1设定模式时,读出识别信息、第1信息及第2信息的项目,并将这些项目输出至红外线通信部19或通信I/F26,但在设定模式为第2设定模式时,读出识别信息及第1信息的项目,输出至红外线通信部19或通信I/F26,而不发送第2信息的项目。因为在第2设定模式时,由于通信控制部52不使无线LAN电路23激活,所以不能连接于第2网络,故不需第2信息的项目。并且,是因为在第2设定模式时,地址簿变更部54不变更第2信息的项目,地址簿追加部55不追加第2信息的项目,所以防止发送变更前的旧的第2信息的项目。另外,连接有红外线通信部19或通信I/F26的传输目的地的外部装置具备不能处理第2信息的情况,地址簿传输部56既便在设定模式为第1设定模式时,也可读出识别信息及第1信息的项目,输出至红外线通信部19或通信I/F26,不发送第2信息的项目。 
图7是表示通信控制处理的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图。通信控制处理是通过控制部21执行存储在ROM31中的通信控制程序,由控制部21执行的处理。参照图7,控制部21判断是否受理了连接于第1网络的指示。如果受理了该指示,则处理进入步骤S02,否则,处理进入步骤S05。连接于第1网络的指示包含对分配给可连接于第1网络的电话机的电话号码的呼叫指示、电子邮件的发送指示。 
在步骤S02中,控制无线电路22,连接于第1网络。而且,如果是呼叫指示,则在与被叫方的电话机之间建立线路,如果是电子邮件的发送指示,则发送电子邮件。而且,判断通信是否结束(步骤S03)。如果通信未 结束,则为待机状态,如果通信结束了,则处理进入步骤S04。通信结束是通话结束或电子邮件的发送结束。在下一步骤S04中,切断在步骤S02中建立的线路,处理进入步骤S05。 
在步骤S05中,判断是否受理了连接于第2网络的指示。如果受理了这种指示,则处理进入步骤S06,否则处理进入步骤S11。连接于第2网络的指示包含对分配给可连接于第2网络的电话机的内线号码的呼叫指示、即时消息的发送指示。 
在步骤S06中,判断是否设定成第1设定模式。控制部21读出存储在EEPROM33的设定模式存储区域中的设定模式,判断读出的设定模式是否是第1设定模式。如果设定成第1设定模式,则处理进入步骤S07,但如果设定成第2设定模式,则处理进入步骤S08。在步骤S08中,执行错误处理,处理进入步骤S11。错误处理是用于告知用户不能接受连接于第2网络的指示的处理,例如,蜂鸣声的处理、在LCD15中显示错误消息的处理等。 
在步骤S07中,控制无线LAN电路23,连接于第2网络。而且,如果是呼叫指示,则与被叫方的电话机建立线路,如果是即时消息的发送指示,则发送即时消息。而且,判断通信是否结束(步骤S09)。如果通信未结束,则为待机状态,如果通信结束了,则处理进入步骤S10。通信结束是通话结束或即时消息发送结束。在下一步骤S10中,切断步骤S07中建立的线路,处理进入步骤S11。 
在步骤S11中,判断是否受理了关闭移动电话机1的电源的指示,如果受理了关闭电源的指示,则结束处理,否则将处理返回至步骤S01。 
图8是表示地址簿数据显示变更处理的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图。地址簿数据显示变更处理是通过控制部21执行存储在ROM31中的地址簿数据显示变更程序,由控制部21执行的处理。参照图8,控制部21判断是否受理了用于显示地址簿数据的地址簿数据显示指示(步骤S21)。若用户在操作键14输入地址簿数据显示指示,则控制部21受理来自操作键14的地址簿数据显示指示。受理地址簿数据显示指示之前为待机状态(步骤S21为否),如果受理地址簿数据显示指示,则处理进入步骤S22。 
在步骤S22中,从EEPROM33的地址簿数据存储区域读出地址簿数 据。这时,在存储有多个地址簿数据时,可从多个地址簿数据中读出用户选择的地址簿数据,也可依次一个一个地读出多个地址簿数据。并且,也可一次读出多个地址簿数据。 
在步骤S23中,判断是否设定成第1设定模式。控制部21读出存储在EEPROM33的设定模式存储区域中的设定模式,判断读出的设定模式是否是第1设定模式。如果设定成第1设定模式,则处理进入步骤S24,但如果设定成第2设定模式,则处理进入步骤S25。在步骤S24中,在LCD15中显示步骤S22中读出的地址簿数据的识别信息的项目、和第1信息及第2信息的项目两者,处理进入步骤S26。另外,在步骤S25中,在LCD15中显示步骤S22中读出的地址簿数据的识别信息的项目、和第1信息及第2信息中的第1信息的项目,处理进入步骤S26。在设定成第2设定模式时,由于不能使无线LAN电路23激活,所以在移动电话机1中不使用与第2网络相关联的第2信息的项目。因此,可不显示第2信息的项目,仅对用户提供必要的信息。并且,可通过不显示无用的信息,有效地利用LCD15的显示区域。 
在步骤S26中,判断是否受理了变更指示。若用户在操作键14输入变更指示,则控制部21受理来自操作键14的变更指示。如果受理了变更指示,则处理进入步骤S27,否则将处理返回至步骤S21。在步骤S27中,判断是否设定成第1设定模式。控制部21读出存储在EEPROM33的设定模式存储区域中的设定模式,判断读出的设定模式是否为第1设定模式。如果设定成第1设定模式,则处理进入步骤S28,但如果设定成第2设定模式,则处理进入步骤29。在步骤S28中,受理对步骤S22中读出的地址簿数据的识别信息的项目、和第1信息及第2信息的项目两者之至少一个的变更,处理进入步骤S30。另外,在步骤S29中,受理对步骤S22中读出的地址簿数据的识别信息的项目、和第1信息及第2信息的项目中的第1信息的项目之至少一个的变更,处理进入步骤S30。在设定成第2设定模式时,由于不能使无线LAN电路23激活,所以在移动电话机1中不使用与第2网络相关联的第2信息的项目。因此,不受理第2信息的变更,以便可防止用户进行无用的作业。 
在步骤S30中,判断是否受理了登记指示。若用户在操作键14输入 登记指示,则控制部21从操作键14受理登记指示。如果受理了登记指示,则处理进入步骤S31,否则,结束处理。在步骤S31中,判断是否设定成第1设定模式。控制部21读出存储在EEPROM33的设定模式存储区域中的设定模式,判断读出的设定模式是否为第1设定模式。如果设定成第1设定模式,则处理进入步骤S32,但如果设定成第2设定模式,则处理进入步骤S33。 
在步骤S32中,利用步骤S28中受理的变更后的地址簿数据,来更新地址簿数据。具体地说,利用步骤S28中受理的变更后的地址簿数据的识别信息的项目、第1信息的项目和第2信息的项目,分别重新写入即存储在EEPROM33的地址簿数据存储区域中的对应的地址簿数据的识别信息的项目、第1信息的项目和第2信息的项目。 
另外,在步骤S33中,利用步骤S29中受理的变更后的地址簿数据,来更新地址簿数据。具体地说,利用步骤S29中受理的变更后的地址簿数据的识别信息的项目和第1信息的项目,分别重新写入存储在EEPROM33的地址簿数据存储区域中的对应的地址簿数据的识别信息的项目和第1信息的项目。在下一步骤S34中,删除存储在EEPROM33的地址簿数据存储区域中的对应的地址簿数据的第2信息的项目。具体地说,将第2信息的项目改写成空白或NULL。 
图9是表示第1设定模式下的地址簿数据显示画面的一例的图。该地址簿数据显示画面是在图8的步骤S24中在LCD15中显示的画面。第1设定模式下的地址簿数据显示画面显示图6示出的地址簿数据的全部项目的数据。作为识别信息显示姓名,显示第1信息的电话号码及电子邮件地址,显示第2信息的内线号码及即时消息号码(IM)。另外,在图中,在内线号码中作为IP电话的电话号码示出全球电话号码,但内线号码也可使用在无线LAN系统300中确定的、例如4位的号码。 
图10是表示第2设定模式下的地址簿数据显示画面的一例的图。该地址簿数据显示画面是在图8的步骤S25中在LCD15中显示的画面。第2设定模式下的地址簿数据显示画面显示图6示出的地址簿数据项目中识别信息的项目和第1信息的项目。显示姓名作为识别信息,显示第1信息的电话号码及电子邮件地址。不显示第2信息的内线号码及即时消息号码 (IM)。 
图11是表示地址簿数据追加处理的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图。地址簿数据追加处理是通过控制部21执行存储在ROM31中的地址簿数据追加程序,由控制部21执行的处理。参照图11,控制部21判断是否受理了用于追加地址簿数据的地址簿数据追加指示(步骤S41)。若用户在操作键14输入地址簿数据追加指示,则控制部21受理来自操作键14的地址簿数据追加指示。受理地址簿数据追加指示之前为待机状态(步骤S41为否),如果受理了地址簿数据追加指示,则处理进入步骤S42。 
在步骤S42中,判断是否设定成第1设定模式。控制部21读出存储在EEPROM33的设定模式存储区域中的设定模式,判断读出的设定模式是否为第1设定模式。如果设定成第1设定模式,则处理进入步骤S43,但如果设定成第2设定模式,则处理进入步骤S45。在步骤S43中,受理地址簿数据的识别信息的项目、和第1信息及第2信息的项目两者之至少一个,处理进入步骤S44。在步骤S44中,将步骤S43中受理的地址簿数据追加写入至EEPROM33的地址簿数据存储区域中。 
另外,在步骤S45中,仅受理地址簿数据的识别信息的项目、和第1信息及第2信息的项目中的第1信息的项目,处理进入步骤S46。在步骤S46中,将步骤S45中受理的地址簿数据追加写入至EEPROM33的地址簿数据存储区域中。这时,在步骤S45中,由于不受理第2信息,所以追加写入的地址簿数据的第2信息的项目写入空白或NULL。在设定成第2设定模式时,由于不使无线LAN电路23激活,所以在移动电话机1中不使用与第2网络相关联的第2信息。因此,在受理地址簿数据的追加登记时不受理第2信息,以便可防止用户进行无用的作业。 
图12是表示地址簿数据传输处理的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图。地址簿数据传输处理是通过控制部21执行存储在ROM31中的地址簿数据传输程序,由控制部21执行的处理。参照图12,控制部21判断是否受理了用于传输地址簿数据的地址簿数据传输指示(步骤S51)。若用户在操作键14输入地址簿数据传输指示,则控制部21受理来自操作键14的地址簿数据传输指示。受理地址簿数据传输指示之前为待机状态(步骤S51中为否),如果受理了地址簿数据传输指示,则处理进入步骤S52。 
在步骤S52中,判断是否设定成第1设定模式。控制部21读出存储在EEPROM33的设定模式存储区域中的设定模式,判断读出的设定模式是否为第1设定模式。如果设定成第1设定模式,则处理进入步骤S53,但如果设定成第2设定模式,则处理进入步骤S54。在步骤S53中,发送包含地址簿数据的识别信息的项目、和第1信息及第2信息两者的地址簿数据。具体地说,从EEPROM33的地址簿数据存储区域中读出地址簿数据,向红外线通信部19或通信I/F26输出读出的地址簿数据,发送至红外线通信部19或通信I/F26。 
在步骤S54中,发送包含地址簿数据的识别信息的项目、和第1信息及第2信息的项目中的第1信息的地址簿数据。具体地说,从EEPROM33的地址簿数据存储区域中读出地址簿数据,向红外线通信部19或通信I/F26输出读出的地址簿数据的识别信息的项目和第1信息的项目,发送至红外线通信部19或通信I/F26。因此,不发送第2信息的项目。在设定成第2设定模式时,由于不使无线LAN电路23激活,所以在移动电话机1中不使用与第2网络相关联的第2信息。在第2设定模式中,由于地址簿数据的变更或追加不以第2信息为对象,所以在传输地址簿数据时,不发送第2信息,可提高发送的数据的可靠性。 
如上所述,第1实施方式中的移动电话机1利用设定模式切换部51将设定模式切换成第1设定模式和第2设定模式的任一方,在EEPROM33的设定模式存储区域中存储设定模式。如果存储在EEPROM33的设定模式存储区域中的设定模式为第1设定模式,则由于通信控制部52不使无线电路22及无线LAN电路23激活,所以可与连接于第1网络或第2网络的装置进行通信。并且,如果存储在EEPROM33的设定模式存储区域中的设定模式为第2设定模式,则由于通信控制部52使无线电路22激活,但不使无线LAN电路23激活,所以可仅与连接于第1网络的装置进行通信。因此,可通过仅切换设定模式,限制可连接的网络。 
并且,如果存储在EEPROM33的设定模式存储区域中的设定模式为第1设定模式,则地址簿显示部53显示地址簿数据的第1信息的项目和第2信息的项目,如果是第2设定模式,则仅显示地址簿数据的第1信息的项目和第2信息的项目中第1信息的项目。因此,可根据使用方式使显 示的地址簿数据的项目不同,仅显示必要的信息。 
可提供可输入输出的移动通信终端。 
另外,如果存储在EEPROM33的设定模式存储区域中的设定模式是第1设定模式,则地址簿变更部54受理地址簿数据的第1信息的项目和第2信息的项目的变更,并进行变更,如果是第2设定模式,则仅受理地址簿数据的第1信息的项目和第2信息的项目中第1信息的项目的变更,并进行变更。因此,可根据使用方式使地址簿数据的可变更项目不同,以便防止进行不必要信息的变更作业。 
另外,如果存储在EEPROM33的设定模式存储区域中的设定模式为第1设定模式,则地址簿追加部55受理存储地址簿数据的第1信息的项目和第2信息的项目的追加,并进行追加,如果是第2设定模式,则仅受理存储地址簿数据的第1信息的项目和第2信息的项目中第1信息的项目的追加,并进行追加。因此,可根据使用方式使地址簿数据的可追加项目不同,防止进行追加不必要信息的作业。 
并且,如果存储在EEPROM33的设定模式存储区域中的设定模式为第1设定模式,则地址簿传输部56发送地址簿数据的第1信息的项目和第2信息的项目,如果是第2设定模式,则仅发送地址簿数据的第1信息的项目和第2信息的项目中第1信息的项目。因此,可根据使用方式使发送的地址簿数据的项目不同,不发送不必要的信息,以便提高发送的地址簿数据的精度。 
<第2实施方式> 
第2实施方式中的通信系统10在具备多种第2网络方面,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通信系统10不同。下面主要说明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通信系统10不同的方面。 
第2实施方式中的通信系统10具有与无线LAN系统300同样的结构,包含通信协议不同的其他种类的无线LAN系统。例如,如果无线LAN系统300为公司内建立的第1LAN,则存在与其不同在家庭内构成的第2LAN的情况。这里,作为第2网络,以存在第1LAN及第2LAN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但包含于第2网络中的无线LAN只要是多个即可,不限于2个。包含于第2网络中的无线LAN包含通信运营商提供的无线LAN。 
包含于第2网络中的第1LAN及第2LAN分别具有用于与移动电话机1进行无线通信的接入点,但存在用于第1LAN中的通信协议与用于第2ALN中的通信协议不同的情况。因此,移动电话机1为了使用1个无线LAN电路23连接于第1LAN及第2LAN,通过事先将对应于两者的应用程序存储在EEPROM33中,连接时启动对应的应用程序,来应对通信协议的差异。这里,将连接于第1LAN时启动的应用程序称为第1LAN对应应用程序,将连接于第2LAN时启动的应用程序称为第2LAN对应应用程序。 
移动电话机1从连接于互联网115的计算机116下载第1LAN对应应用程序及第2LAN对应应用程序,存储在EEPROM33中。 
图13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的EEPROM的存储区域之一例的图。参照图13,与图5示出的存储区域不同的方面在于追加了用于存储第1LAN对应应用程序的区域、和用于存储第2LAN对应应用程序的区域。 
图14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的地址簿数据的格式之一例的图。参照图14,与图6不同的方式在于地址簿数据的第2信息的项目包含对应于第1LAN的项目、和对应于第2LAN的项目。第1LAN的项目包含与第2网络的第1LAN相关联的信息,包含分配给第1LAN中由姓名项目确定的人所具有的移动电话机等设备的内线号码和即时消息号码。第2LAN的项目包含与第2网络的第2ALN相关联的信息,包含分配给第2LAN中用姓名项目确定的人所具有的移动电话机等设备的内线号码和即时消息号码。 
通信控制部52若在设定成第1设定模式时收到连接于第1LAN的指示,则从EEPROM33中读出第1LAN对应应用程序并执行该程序。由此,移动电话机1连接于第1LAN。并且,通信控制部52若在设定成第1设定模式时收到连接于第2LAN的指示,则从EEPROM33中读出第2LAN对应应用程序并执行该程序。由此,移动电话机1连接于第2LAN。 
图15是表示通信控制处理的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图。参照图15,与图7示出的通信控制处理不同的方面在于替代步骤S07,追加了步骤S101、S102、S103、S07A及S07B。其他的处理由于与图7示出的通信控制处理相同,所以这里不重复说明。 
控制部21在步骤S06中,如果设定成第1设定模式,则处理进入步 骤S101,否则,如果设定成第2设定模式,则处理进入步骤S08。 
在步骤S101中,判断步骤S05中受理的连接指示是否是对应于第1LAN。如果是连接于第1LAN的指示,则处理进入步骤S102,否则,如果是连接于第2LAN的指示,则处理进入步骤S103。在步骤S102中,启动第1LAN对应应用程序。具体地说,从EEPROM33中读出第1LAN对应应用程序并执行该程序。而且,控制无线LAN电路23连接于第1ALN(步骤S07A),处理进入步骤S09。另一方面,在步骤S103中,启动第2LAN对应应用程序。具体地说,从EEPROM33中读出第2LAN对应应用程序并执行该程序。而且,控制无线LAN电路23连接于第2LAN(步骤S07B),处理进入步骤S09。 
在第2实施方式中的移动电话机1中,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移动电话机1一样,执行地址簿数据显示变更处理、地址簿数据追加处理、地址簿数据传输处理,但仅第2信息除了第1LAN项目之外,还追加第2LAN项目的方面不同。 
图16是表示第1设定模式下的地址簿数据显示画面之一例的另一图。第1设定模式下的地址簿数据显示画面显示图14示出的地址簿数据的全部项目的数据。作为识别信息,显示姓名,显示第1信息的电话号码及电子邮件地址。并且,作为第2信息,显示第1LAN(公司LAN)项目的内线号码及即时消息号码(IM)、和第2LAN(家庭用LAN)项目的内线号码及即时消息号码(IM)。 
另外,连接于第1LAN也可仅显示第2信息的项目中第1LAN项目,不显示第2LAN项目。同样地,连接于第2LAN中,也可仅显示第2信息的项目中第2LAN项目,不显示第1LAN项目。并且,连接于第1LAN也可仅变更、追加或发送第2信息的项目中第1LAN项目,不变更、追加或发送第2LAN项目。同样地,连接于第2LAN中,也可仅变更、追加或发送第2信息的项目中第2LAN,不变更、追加或发送第1LAN项目。 
如上所述,第2实施方式中的移动电话机1将对应于第1LAN及第2LAN各自的第1LAN应用程序及第2LAN应用程序存储在EEPROM33中,在切换成第1设定模式时,若选择第1LAN,则执行第1LAN应用程序,若选择第2LAN应用程序,则执行第2LAN应用程序。因此,即便在 第1LAN和第2LAN中通信协议不同时,也可通过1个无线LAN电路23连接于第1LAN和第2LAN之一。 
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应认为在全部方面为示例,没有限制。本发明的范围不是上述的说明,而是意图由权利要求范围示出、包含在与权利要求范围均等的含义及范围内的全部变更。 

Claims (18)

1.一种移动通信终端,具备:
连接于第1网络,用于与连接于所述第1网络的装置进行通信的第1通信部件;
连接于与所述第1网络不同的第2网络,用于与连接于所述第2网络的装置进行通信的第2通信部件;和
切换部件,切换成第1设定模式和第2设定模式中的某一个设定模式,其中,所述第1设定模式能将所述第1及第2通信部件激活,所述第2设定模式能仅将所述第1及第2通信部件中所述第1通信部件激活;
通信目的地信息存储部件,所述通信目的地信息存储部件包含存储第1通信目的地信息的区域和存储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的区域,所述第1通信目的地信息用于为了与连接于所述第1网络的装置进行通信而识别该装置,所述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用于为了与连接于所述第2网络的装置进行通信而识别该装置;和
输入输出控制部件,根据切换成所述第1及第2设定模式中的哪一个模式,来控制所述通信目的地信息存储部件中存储的所述第1及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的输入输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通信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入输出控制部件包括显示部件,在切换成所述第1设定模式时,显示所述第1及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中所述第1及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在切换成所述第2设定模式时,仅显示所述第1及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中所述第1通信目的地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通信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入输出控制部件包括:
变更受理部件,在切换成所述第1设定模式时,受理所述第1及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中的至少一个信息的变更,在切换成所述第2设定模式时,仅受理所述第1及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中所述第1通信目的地信息的变更;和
变更部件,按照由所述变更受理部件受理的变更,来变更所述通信目的地信息存储部件中存储的所述第1及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通信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更部件在切换成所述第2设定模式时,按照所述受理的变更来变更所述第1通信目的地信息,并删除与该第1通信目的地信息关联的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通信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入输出控制部件包括:
第1登记部件,在切换成所述第1设定模式时,受理所述第1及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中的至少一个信息的追加,将该受理的所述第1及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中的至少一个信息追加并存储在所述通信目的地信息存储部件中;和
第2登记部件,在切换成所述第2设定模式时,仅受理所述第1及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中所述第1通信目的地信息的追加,将该受理的所述第1通信目的地信息追加并存储在所述通信目的地信息存储部件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通信终端,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用于与外部装置进行通信的第3通信部件,
所述输入输出控制部件包括发送部件,控制所述第3通信部件,在切换成所述第1设定模式时,将所述第1及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中所述第1及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发送至外部装置,在切换成所述第2设定模式时,仅将所述第1及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中所述第1通信目的地信息发送至外部装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通信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网络包括多个局域网,
所述通信目的地信息存储部件所包括的存储所述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的区域存储与所述多个局域网分别对应的多种所述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
所述移动通信终端还具备选择受理部件,受理从所述多个局域网中对某一个局域网的选择,
所述输入输出控制部件在切换成所述第1设定模式、且由所述选择受理部件受理了选择时,控制所述多种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中与从所述多个局域网中选择出的局域网对应的种类的所述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的输入输出。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通信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网络是通信运营商提供的通信网,
所述第2网络是无线LAN(Local Area Network)。
9.一种由移动通信终端执行的模式切换方法,所述移动通信终端具备:连接于第1网络,用于与连接于所述第1网络的装置进行通信的第1通信部件;连接于与所述第1网络不同的第2网络,用于与连接于所述第2网络的装置进行通信的第2通信部件,
所述模式切换方法包括:
切换成第1设定模式和第2设定模式中的某一个设定模式的步骤,其中,所述第1设定模式能将所述第1及第2通信部件激活,所述第2设定模式能仅将所述第1及第2通信部件中所述第1通信部件激活;对用于为了与连接于所述第1网络的装置进行通信而识别该装置的第1通信目的地信息进行存储的步骤;
对用于为了与连接于所述第2网络的装置通信而识别该装置的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进行存储的步骤;和
根据切换成所述第1及第2设定模式中的哪一个模式,对所述通信目的地信息存储部件中存储的所述第1及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的输入输出进行控制的步骤。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模式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对输入输出进行控制的步骤在切换成所述第1设定模式时,显示所述第1及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中所述第1及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在切换成所述第2设定模式时,仅显示所述第1及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中所述第1通信目的地信息。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模式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对输入输出进行控制的步骤包括:
在切换成所述第1设定模式时,受理所述第1及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中的至少一个信息的变更,在切换成所述第2设定模式时,仅受理所述第1及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中所述第1通信目的地信息的变更的步骤;和
按照所述受理的变更,对所述存储的所述第1及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进行变更的步骤。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模式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行变更的步骤包括:在切换成所述第2设定模式时,按照所述受理到的变更来变更所述第1通信目的地信息,并删除与该第1通信目的地信息关联的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的步骤。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模式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对输入输出进行控制的步骤包括:
在切换成所述第1设定模式时,受理所述第1及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中的至少一个信息的追加,追加并存储该受理的所述第1及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中的至少一个信息的步骤;和
在切换成所述第2设定模式时,仅受理所述第1及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中所述第1通信目的地信息的追加,追加并存储该接收到的所述第1通信目的地信息的步骤。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模式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通信终端还具备用于与外部装置进行通信的第3通信部件,
所述对输入输出进行控制的步骤包括:
控制所述第3通信部件,在切换成所述第1设定模式时,将所述第1及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中所述第1及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发送至外部装置,在切换成所述第2设定模式时,仅将所述第1及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中所述第1通信目的地信息发送至外部装置的步骤。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模式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网络包括多个局域网,
所述通信目的地信息存储部件所包括的存储所述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的区域存储与所述多个局域网分别对应的多种所述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
所述移动通信终端还具备选择受理部件,受理从所述多个局域网中对某一个局域网的选择,
所述对输入输出进行控制的步骤包括:在切换成所述第1设定模式、且由所述选择受理部件受理了选择时,控制所述多种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中与从所述多个局域网中选择出的局域网对应的种类的所述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的输入输出的步骤。
16.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模式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网络是通信运营商提供的通信网,
所述第2网络是无线LAN(Local Area Network)。
17.一种移动通信终端,具备:
连接于第1网络,用于与连接于所述第1网络的装置进行通信的第1通信部件;
连接于与所述第1网络不同的第2网络,用于与连接于所述第2网络的装置进行通信的第2通信部件;
切换部件,切换成第1设定模式和第2设定模式中的某一个设定模式,其中,所述第1设定模式能将所述第1及第2通信部件激活,所述第2设定模式能仅将所述第1及第2通信部件中所述第1通信部件激活;
通信目的地信息存储部件,所述通信目的地信息存储部件包含存储第1通信目的地信息的区域和存储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的区域,所述第1通信目的地信息用于为了与连接于所述第1网络的装置进行通信而识别该装置,所述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用于为了与连接于所述第2网络的装置进行通信而识别该装置;和
显示部件,在切换成所述第1设定模式时,显示所述第1及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中所述第1及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在切换成所述第2设定模式时,仅显示所述第1及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中所述第1通信目的地信息。
18.一种由移动通信终端执行的模式切换方法,所述移动通信终端具备:连接于第1网络,用于与连接于所述第1网络的装置进行通信的第1通信部件;连接于与所述第1网络不同的第2网络,用于与连接于所述第2网络的装置进行通信的第2通信部件,
所述模式切换方法包括:
切换成第1设定模式和第2设定模式中的某一个设定模式的步骤,其中,所述第1设定模式能将所述第1及第2通信部件激活,所述第2设定模式能仅将所述第1及第2通信部件中所述第1通信部件激活;
对用于为了与连接于所述第1网络的装置进行通信而识别该装置的第1通信目的地信息进行存储的步骤;
对用于为了与连接于所述第2网络的装置通信而识别该装置的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进行存储的步骤;和
在切换成所述第1设定模式时,显示所述第1及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中所述第1及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在切换成所述第2设定模式时,仅显示所述第1及第2通信目的地信息中所述第1通信目的地信息的步骤。
CN2007800270009A 2006-05-16 2007-05-07 移动通信、模式切换方法及网络切换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9114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136092A JP4781904B2 (ja) 2006-05-16 2006-05-16 携帯通信端末およびモード切換方法
JP136092/2006 2006-05-16
PCT/JP2007/059451 WO2007132686A1 (ja) 2006-05-16 2007-05-07 携帯通信、モード切換方法およびネットワーク切換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91146A CN101491146A (zh) 2009-07-22
CN101491146B true CN101491146B (zh) 2011-05-25

Family

ID=386937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27000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91146B (zh) 2006-05-16 2007-05-07 移动通信、模式切换方法及网络切换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8340114B2 (zh)
JP (1) JP4781904B2 (zh)
KR (1) KR101057230B1 (zh)
CN (1) CN101491146B (zh)
WO (1) WO200713268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81904B2 (ja) * 2006-05-16 2011-09-28 京セラ株式会社 携帯通信端末およびモード切換方法
JP5448434B2 (ja) * 2008-12-11 2014-03-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US9384295B2 (en) * 2009-01-22 2016-07-05 Adobe Systems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viewing collaborative documents
KR20110063297A (ko) 2009-12-02 2011-06-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휴대용단말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SE538295C2 (sv) * 2012-08-07 2016-05-03 Klaus Drosch Apparat och metod för skyddande av lagrad data
JP5743224B2 (ja) * 2012-12-20 2015-07-01 Necプラットフォームズ株式会社 電話交換機システム
CN104885439B (zh) * 2012-12-21 2017-08-04 塔嘉信股份公司 位置信息服务系统、利用电子标签的位置信息服务方法以及便携式信息终端
JP2015164240A (ja) * 2014-02-28 2015-09-10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通信機器、撮像装置、サーバ、通信システム、通信方法、及び通信プログラム
CN106688223B (zh) * 2014-11-28 2019-09-03 艾可慕株式会社 终端装置、终端设定系统以及终端设定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89340A (zh) * 2002-08-30 2004-04-14 ���Ͽع����޹�˾ 集成无线接入网络控制器及选择无线接入网络的方法
US20050249171A1 (en) * 2004-05-06 2005-11-10 Adrian Buckley Apparatus, and associated method, for facilitating WLAN selection by a mobile node
CN1705400A (zh) * 2004-05-27 2005-12-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多模终端自动选择网络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26851A (ja) 1996-10-15 1998-05-15 Toshiba Corp 電話機能付き情報処理装置及び通話処理方法
JPH10294782A (ja) * 1997-04-18 1998-11-04 Sony Corp 携帯電話装置
JP3529621B2 (ja) * 1997-05-12 2004-05-24 株式会社東芝 ルータ装置、データグラム転送方法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US6961584B2 (en) * 2000-03-22 2005-11-01 Mlr, Llc Tiered wireless, multi-modal access system and method
US7167484B2 (en) * 2001-03-22 2007-01-23 Oxford Semiconductor, Inc. Centralized coordination point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s using multiple protocols
JP2003091467A (ja) 2001-07-13 2003-03-28 Internatl Business Mach Corp <Ibm> コンピュータ装置、携帯情報機器、ネットワーク接続の登録方法、ネットワーク接続の選択方法、ネットワークの設定方法、記憶媒体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20040003060A1 (en) 2001-07-13 2004-01-01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network connection registration and selection
JP4005784B2 (ja) 2001-10-12 2007-11-14 株式会社東芝 移動通信端末装置とそのシステム選択方法
US7200117B2 (en) * 2002-01-31 2007-04-03 Sun Microsystems, Inc. Method of optimizing network capacity and fault tolerance in deadlock-free routing
US20040151162A1 (en) * 2002-05-20 2004-08-05 Kumar Ramaswamy Multi-network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JP4239058B2 (ja) 2002-05-22 2009-03-18 ソニー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無線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のプログラム及び無線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の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記録媒体
US20040192222A1 (en) * 2003-03-26 2004-09-30 Nokia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semi-simultaneously coupling an antenna to transceivers
CN101156463B (zh) * 2003-11-19 2015-11-25 黑莓有限公司 为wlan启用无线通信设备提供网络广播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JP4257195B2 (ja) * 2003-12-12 2009-04-22 京セラ株式会社 マルチバンド通話方式を備える携帯電話機における発信方法
US7103388B2 (en) * 2003-12-16 2006-09-05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Expedited communicati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system and method
JP4564819B2 (ja) * 2004-10-19 2010-10-20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データ送信装置、データ送信方法、データ送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録媒体
US8819144B2 (en) * 2005-10-14 2014-08-26 Blackberry Limited Method, device, software and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for forwarding messages between message handling services
US8000747B2 (en) * 2006-04-03 2011-08-16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Communications device and method for associating contact names with contact methods
JP4781904B2 (ja) * 2006-05-16 2011-09-28 京セラ株式会社 携帯通信端末およびモード切換方法
US8014760B2 (en) * 2006-09-06 2011-09-06 Apple Inc. Missed telephone call management for a portable multifunction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89340A (zh) * 2002-08-30 2004-04-14 ���Ͽع����޹�˾ 集成无线接入网络控制器及选择无线接入网络的方法
US20050249171A1 (en) * 2004-05-06 2005-11-10 Adrian Buckley Apparatus, and associated method, for facilitating WLAN selection by a mobile node
CN1705400A (zh) * 2004-05-27 2005-12-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多模终端自动选择网络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汪浩 等.一种基于PHS移动台的PHS/GSM双模手机设计方案.《电子设计应用》.2005,(第5期),92-93.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090023386A (ko) 2009-03-04
US8780773B2 (en) 2014-07-15
US20130143619A1 (en) 2013-06-06
WO2007132686A1 (ja) 2007-11-22
JP2007311852A (ja) 2007-11-29
US8340114B2 (en) 2012-12-25
CN101491146A (zh) 2009-07-22
JP4781904B2 (ja) 2011-09-28
KR101057230B1 (ko) 2011-08-16
US20090245215A1 (en) 2009-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91146B (zh) 移动通信、模式切换方法及网络切换方法
CN101494474B (zh) 自动连接蓝牙车载免提设备的方法和终端设备
JP5122201B2 (ja) 携帯端末及びプログラム
US7162276B2 (e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rminal having hands-free speech state and computer program for switching over to hands-free speech state
FR2720583A1 (fr) Procédé d&#39;enregistrement de stations de base auprès d&#39;un combiné dans un système de télécommunications de la deuxième génération, et dispositif associé.
US20070123245A1 (en)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terminal device
US7269444B2 (en) Portable terminal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US8108001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 simplified mobile phone
CN101203007A (zh) 通信终端
CN101188635A (zh) 声音通话装置
US8457592B2 (en) Configurable communications device
JP2001157264A (ja) 無線通信端末及びそれに用いる自動機能設定方法
JP4415799B2 (ja) 無線通信端末
JP2002291044A (ja) 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端末
JP2010516083A (ja) 複数のネットワークで動作可能な電話装置により電話接続を行う方法
GB2393881A (en) Remotely accessing information stored in a mobile phone
KR100832337B1 (ko) 인터넷 가상저장공간을 이용한 휴대폰의 데이터 관리방법
WO2003061309A2 (en) Improvements relating to digit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JP3816787B2 (ja) 電話システム,サーバ・コンピュータおよび電話装置
KR100606813B1 (ko) 이동통신 단말기의 pim 정보 교환 방법 및 시스템
KR101387853B1 (ko) 블루투스 장치 검색 방법 및 장치
JP2011176863A (ja) 携帯通信端末
JP2010166473A (ja) 移動無線通信方法及びそれに使用する移動無線通信装置
JP2004134977A (ja) ハンズフリー装置
KR20050095251A (ko) 이동통신 단말기의 음성통화 중 멀티미디어 데이터 송수신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525

Termination date: 2020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