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88680B - 旋转电机的定子 - Google Patents

旋转电机的定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88680B
CN101488680B CN2009100033042A CN200910003304A CN101488680B CN 101488680 B CN101488680 B CN 101488680B CN 2009100033042 A CN2009100033042 A CN 2009100033042A CN 200910003304 A CN200910003304 A CN 200910003304A CN 101488680 B CN101488680 B CN 10148868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 rod
rod group
bonding conductor
stator
coolant 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00330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88680A (zh
Inventor
前田进
中西良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4886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886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886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8868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2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cooling medium between the conduc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12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arranged in slo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Windings For Motors And Gen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得到一种旋转电机的定子,该定子能够减轻定子线圈末端的导体连接部的材料使用量和重量,更好地抑制振动,且热阻减少,抑制通电电流产生的发热。该定子包括:配置在狭缝的内径侧的第一、第二线材组;配置在狭缝的外径侧的第三、第四线材组;以及在径向连接它们的连接导体,在该定子中包括连接导体(41),该连接导体(41)的一端部夹在第一及第二线材组(21)、(22)的突出端部相互之间并与它们相互连接,另一端部夹在第三及第四线材组(33)、(34)的突出端部相互之间并与它们相互连接,而且在该一端部及另一端部具有与设置在线材组相互之间的冷却剂流通路径连通的轴向的贯穿孔(41a)、(41b)。

Description

旋转电机的定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可以较为理想地用于多相发电机等的旋转电机的定子,更详细而言,涉及定子线圈端部的连接装置的改进。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旋转电机的定子,有一种定子的结构为:插入定子铁心的狭缝内的定子线圈由四组线材组构成,若在从狭缝端部向转子的轴向凸出的线圈端将四组线材组一并连接,则由于在线材组间会流有较大的循环电流,所以将每两个线材组分为一组,在定子线圈端通过导电性块体将每两个线材组间相互连接,狭缝内的其它定子线圈和每两个线材组通过连接导体在径向连接。另外,连接导体设置在线材组的外侧侧面(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US7088020号公报(第1页、图1、图6)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平6-14483号公报(第1页、图3)
发明内容
在如上所述构成的以往的旋转电机的定子中,为了在定子线圈端将相邻的分为两个线材组间电连接,需要设置导电性块体。而且,由于将利用导电性块体一并连接的定子线圈端、以及与狭缝内的其它定子线圈和每两个线材组连接的连接导体设置于线材组的外侧侧面,因此存在的问题是:在该连接部分中沿周方向存在双层的连接导体和导电性块体,材料的使用量增加。另外,由于这样在定子线圈端具有导电性块体和连接导体,因此存在的问题是:重量增加,不利于抑制振动。另外,由于通电时的电流因为电阻减小和集肤效应而相当的部分会流过连接导体的内侧约10mm(渗透深度),因此在连接导体的定子铁心侧产生较多的损耗,但在如上所述的以往结构中,冷却该部分用的散热路径由于是例如连接导体→连接导体和线材组的接合面→线材组→导电性的块体和线材组的接合面→导电性的块体这么长,因此热阻增大,温度上升很高,在定子线圈末端的前端加工的绝缘材料有可能变质。因此,存在通电电流受到限制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解决如上所述的以往技术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是得到一种旋转电机的定子,该旋转电机的定子减轻从定子线圈的狭缝凸出的线圈末端部分的径向的连接部的材料使用量,故而减轻重量,抑制振动,而且热阻减小,抑制由于通电电流而产生的发热。
本发明所涉及的旋转电机的定子包括:
设置有线圈插入的狭缝的定子铁心;为了构成上述线圈、在上述狭缝从狭缝端部向轴向凸出以两列两段插入内径侧的第一及第二线材组和外径侧的第三及第四线材组;预设在上述第一线材组和上述第二线材组之间的在轴向形成冷却介质的流通路径、并且从狭缝端部凸出的长度比上述第一及第二线材组要短的第一冷却剂流通部件;预设在上述第三线材组和上述第四线材组之间的在轴向形成冷却介质的流通路径、并且从狭缝端部凸出的长度比上述第三及第四线材组要短的第二冷却剂流通部件;以及连接上述第一及第二线材组的凸出端和上述第三及第四线材组的凸出端的连接导体,
上述连接导体夹在上述第一及第二线材组的凸出端间,在该被夹部位具有与上述第一冷却剂流通部件的流通路径连通的轴向的贯穿孔;并夹在上述第三及第四线材组的凸出端间,在该被夹部位具有与上述第二冷却剂流通部件的流通路径连通的轴向的贯穿孔。
本发明中,由于使用的连接导体在夹在内径侧的第一及第二线材组的凸出端间的部位具有与第一冷却剂流通部件的流通路径连通的轴向的贯穿孔;并在夹在外径侧的第三及第四线材组的凸出端间的部位具有与第二冷却剂流通部件的流通路径连通的轴向的贯穿孔,因此不需要导电性块体,所以削减了材料,削减了定子线圈末端前端的重量,有利于抑制振动。并且,由于对连接导体设置通风用的贯穿孔,因此连接导体的损耗产生部和贯穿孔之间的热阻变小,所以能够抑制温度上升,使通电电流的容许值增加。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大致上半部的主要部分剖视示意图。
图2是从图1的箭头A方向观察图1的右侧的线圈端部的图。
图3是从图1的箭头B方向观察图1的右侧的线圈端部的图。
图4是说明流过图1的右侧的线圈端部的电流路径的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旋转电机的定子主要部分的定子线圈端部的连接部的侧视示意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的线圈端部的连接导体为直线形时的连接部的侧视示意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的线圈端部的连接导体为交叉形时的连接部的侧视示意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旋转电机的定子主要部分的定子线圈端部的连接部的说明示意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旋转电机的定子主要部分的定子线圈端部的连接部的说明示意图。
标号说明
1定子铁心、2内径侧线圈、21第一线材组、22第二线材组,25第五线材组、26第六线材组、201第一冷却剂流通部件、201a流通路径、203第三冷却剂流通部件、203a流通路径、3外径侧线圈、33第三线材组、33a内径侧表面、34第四线材组、37第七线材组、38第八线材组、302第二冷却剂流通部件、302a流通路径、304第四冷却剂流通部件、304a流通路径、4连接导体、41、43、45、47第一连接导体,42、44、46、48第二连接导体、4a、4b、41a、41b、42a、42b、43a、43b、44a、44b、45a、45b、46a、46b、47a、47b、48a、48b贯穿孔、5线圈、6定子线圈支承装置、7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图4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旋转电机的定子,图1是表示定子的大致上半部的主要部分的剖视示意图,图2是从图1的箭头A方向观察图1的右侧的线圈端部的图,图3是从图1的箭头B方向观察的图,图4是说明流过该线圈端部的电流路径的图。另外,各图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或者相当的部分。图中,旋转电机的定子形成为包围转子(未图示)的圆筒状,包括:设置中心部侧(图的下方侧)插入线圈的狭缝(未图示)的定子铁心1;由配置于狭缝的内径侧(图的下方侧)并从该狭缝的端部向转子轴向凸出的内径侧线圈2、配置于狭缝的外径侧(图的上方侧)并从该狭缝的端部向转子轴向凸出的外径侧线圈3、和在径向相互连接内径侧线圈2及外径侧线圈3的凸出端部的连接导体4形成的线圈5;固定线圈5的凸出部的定子线圈支承装置6;以及壳体7等。
上述内径侧线圈2包括:第一线材组21;在周方向与该第一线材组21隔开规定间隔预设的第二线材组22;装入这些第一及第二线材组21及22之间(上述规定的间隔部分)、从狭缝端部的凸出长度比第一及第二线材组21及22要短并在内部沿轴向形成冷却介质的流通路径201a的第一冷却剂流通部件201;通过未图示的间隔物与这些第一及第二线材组21及22并设的第五线材组25;在周方向与该第五线材组25隔开规定间隔预设的第六线材组26;装入这些第五及第六线材组25及26之间、从狭缝端部的凸出长度比第五及第六线材组25及26要短并在内部沿轴向形成冷却介质的流通路径203a的第三冷却剂流通部件203;以及与以往相同的、省略详细图示的绝缘覆盖物。
上述外径侧线圈3也与内径侧线圈2一样,包括:第三线材组33;在周方向与该第三线材组33隔开规定间隔预设的第四线材组34;装入这些第三及第四线材组33及34之间、从狭缝端部的凸出长度比第三及第四线材组33及34要短并在内部沿轴向形成冷却介质的流通路径302a的第二冷却剂流通部件302;通过未图示的间隔物与这些第三及第四线材组33及34并设的第七线材组37;在周方向与该第七线材组37隔开规定间隔预设的第八线材组38;装入这些第七及第八线材组37及38之间、从狭缝端部的凸出长度比第七及第八线材组37及38要短并在内部沿轴向形成冷却介质的流通路径304a的第四冷却剂流通部件304;以及与以往相同的、省略详细图示的绝缘覆盖物。也可以将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这四组线材组21、22、33、34以两列两段插入一个狭缝内。
上述内径侧线圈2及外径侧线圈3的端部利用第一连接导体41及第二连接导体42(除需要区别两者时以外,以下称为连接导体4)在径向大致并行地相互连接。更具体而言,第一连接导体41的一端部(图3的下部)夹在上述第一及第二线材组21、22的凸出端间,将这些第一及第二线材组21、22相互连接,其另一端部(图3的上部)夹在上述第三及第四线材组33、34的凸出端间,将这些第三及第四线材组33、34相互连接,且在上述一端部的夹在第一及第二线材组21、22的部位设置与第一冷却剂流通部件201的流通路径201a连通的轴向的贯穿孔41a,在上述另一端部的夹在第三及第四线材组33、34的部位设置与第二冷却剂流通部件302的流通路径302a连通的轴向的贯穿孔41b。同样,第二连接导体42的一端部夹在上述第五及第六线材组25、26的凸出端间,将这些第五及第六线材组25、26相互连接,其另一端部夹在上述第七及第八线材组37、38的凸出端间,将这些第七及第八线材组37、38相互连接,且在一端部的夹在第五及第六线材组25、26的部位设置与第三冷却剂流通部件203的流通路径203a连通的轴向的贯穿孔42a,在另一端部的夹在第七及第八线材组37、38的部位设置与第四冷却剂流通部件304的流通路径304a连通的轴向的贯穿孔42b。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1中,为了便于制造,采用不对线材或者线材组进行额外的加工就能在线材组的延长线连接的结构,将连接导体4(41、42)的厚度T41(图2)形成得与冷却剂流通部件(201、203、302、304)的宽度T相同。另外,除上述之外,内径侧线圈2和外径侧线圈3的各凸出部分及连接导体4与以往结构相同,除了成为冷却风的流通路径的线材组相互的间隙部C及设置于连接导体4的贯穿孔41a、41b、42a、42b的部分以外,被未图示的绝缘部件进行绝缘覆盖,通过定子线圈支承装置6固定于定子铁心1。另外,说明了线圈5的图1的右侧端部的径向的连接构造,但左侧端部的径向的连接构造也一样,如图1的箭头D所示,通过未图示的强制送风单元使例如空气、氢气等冷却介质通过设置于线圈5内部的流通路径201a、203a、302a、304a及设置于连接导体4的贯穿孔41a、41b、42a、42b,进行循环而构成。
如上所述构成的实施方式1中,设置于构成内径侧线圈2的第一及第二线材组21、22的相互端部间的第一连接导体41的一端部、以及设置于构成外径侧线圈3的第三及第四线材组33、34的相互端部间的第一连接导体41的另一端部分别兼具有以往的导电性块体的功能,相互电连接第一及第二线材组21、22的端部,另一方面,相互电连接第三及第四线材组33、34的端部,且在径向将内径侧线圈2、外径侧线圈3的端部相互串联连接。因此,不需要将在周方向相邻的线材组相互连接的以往的导电性块体。所以,削减了材料的使用量,同时削减了线圈5的端部(线圈末端部)的总重,有利于抑制振动。另外,由于在连接导体4的一端部及另一端部设置了与狭缝部分设置的冷却剂流通部件201、203、302、304的流通路径201a、203a、302a、304a连通的通风用的轴向的贯穿孔41a、41b、42a、42b,因此还能确保冷却性。
另外,由于未使用以往的导电性块体,因此连接部分减少,所以电流路径缩短,发热减少,而且还可以使该连接部分的热阻减少。由于将连接导体通过通风孔直接冷却,可以消除以往的冷却路径中热阻最大的连接导体和线材组的接合面的热阻的影响,因此连接导体4产生的热量在贯穿孔41a、41b、42a、42b中散热时的散热路径E(图3)的热阻大幅减少,所以可以抑制温度上升,可以使发电机的容许电流增加。另外,如图4的箭头F所示,通电时的电流集中在连接导体4的定子铁心侧(图4的左侧)、第一及第二线材组21、22的外径侧表面的G部、以及第三及第四线材组33、34的内径侧表面的H部,虽然流过连接导体4的I所示的部分(约10mm),但通过将贯穿孔41a、41b、42a、42b设置在离开该电流的集中部分10mm以上,可以避免发热的问题。
如上所述,总之,实施方式1包括:设置有插入线圈5的狭缝的定子铁心1;为了构成上述线圈5、而在上述狭缝内从狭缝端部向轴向凸出那样插入两列两段的内径侧的第一及第二线材组21及22和外径侧的第三及第四线材组33及34;预设在第一线材组21和第二线材组22之间的在轴向形成冷却介质的流通路径201a、并且从狭缝端部凸出的长度比第一及第二线材组21及22要短的第一冷却剂流通部件201;预设在第三线材组33和第四线材组34之间的在轴向形成冷却介质的流通路径302a、并且从狭缝端部凸出的长度比第三及第四线材组33及34要短的第二冷却剂流通部件302;以及作为连接导体4连接第一及第二线材组21及22的凸出端和第三及第四线材组33及34的凸出端的第一连接导体41,该第一连接导体41夹在第一及第二线材组21及22的凸出端间,在该被夹着的部位具有与上述第一冷却剂流通部件201的流通路径201a连通的轴向的贯穿孔41a;并夹在上述第三及第四线材组33及34的凸出端间,在该被夹着的部位具有与上述第二冷却剂流通部件302的流通路径302a连通的轴向的贯穿孔41b。若采用这样构成的实施方式1,则由于将从狭缝端部向轴向凸出的内径侧线圈2的端部和外径侧线圈3的端部利用如上所述在夹在凸出端间的部位具有轴向的贯穿孔41a、41b的连接导体4(41)在径向连接,所以不需要导电性块体。因此,削减了使用的材料,削减了线圈5端部的重量,从而有利于抑制振动。另外,由于在连接导体4设置直接通风用的贯穿孔41a、41b、42a、42b,因此连接导体4的中央部的损耗产生部分和通风用的贯穿孔41a、41b、42a、42b间的热阻减小,可以得到抑制温度上升、能够使通电电流的容许值增加的效果。另外,由于抑制发热,因此可以防止未图示的绝缘材料的变质,并且由于削减了使用的材料,因此也降低了费用。
实施方式2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旋转电机的定子主要部分的定子线圈端部的连接部的侧视示意图,相当于从与实施方式1的图3相同的方向观察的图。该实施方式2表示将在径向相互连接图1所示的配置于狭缝的内径侧的内径侧线圈2的端部、与配置于狭缝的外径侧的外径侧线圈3的端部的连接导体4构成为交叉形的例子。图中,内径侧线圈2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反,在从图的右侧到左侧以第一线材组21、第二线材组22、第五线材组25、第六线材组26的顺序预设线材组,外径侧线圈3的预设方式与实施方式1相同。然后,连接第一连接导体43和第二连接导体44,使得从轴向观察内径侧线圈2的端部和外径侧线圈3的端部相互为交叉状。另外,将这样的连接称为交叉形连接。另外,在交叉部分在转子的轴向(图5的纸面的前后方向)预设互相错开的第一连接导体43和第二连接导体44,使其互相不接触。
即,连接导体4的第一连接导体43的一端部(图的下方)配置于第一及第二线材组21及22的凸出端部相互之间,将这些第一及第二线材组21及22相互连接;其另一端部(图的上方)配置于第三及第四线材组33及34的凸出端部相互之间,将这些第三及第四线材组33及34相互连接。而且在该一端部设置与第一冷却剂流通部件201的流通路径201a(参照图2)连通的轴向的贯穿孔43a,在另一端部设置与第二冷却剂流通部件302的流通路径302a(参照图2)连通的轴向的贯穿孔43b。第二连接导体44的连接也一样,在一端部(图的下方)设置与第三冷却剂流通部件203的流通路径203a连通的轴向的贯穿孔44a,在另一端部设置与第四冷却剂流通部件304的流通路径304a连通的轴向的贯穿孔44b。而且,不使用以往的导电性块体,使连接导体4具有导电性块体的功能,另外,为了便于制造,不对线材进行额外的加工就能在线材组的延长线上连接,将交叉形的连接导体4(43、44)的厚度T43、T44形成得与冷却剂流通部件201、203、302、304的宽度T(参照图2)相同等,这些结构与实施方式1一样。
如上所述构成的实施方式2中,与实施方式1同样不需要导电性块体,削减了材料的使用量,同时削减线圈5的线圈末端部前端部的重量,有利于抑制振动。此外,由于交叉形的第一及第二连接导体43及44可以比线材组的外侧彼此连接的以往结构中的长度要短,因此加上不需要导电性块体而使材料削减,则削减量比实施方式1更大。所以,线圈5的前端部的重量的削减量也比实施方式1要大,有利于抑制振动。另外,由于其结构是各交叉形的第一及第二连接导体43及44的一端部及另一端部被相邻的各线材组夹住那样连接,因此可以去掉以往的交叉形的连接导体的与各线材组连接的部分,可以使该部分的热阻减少。特别是,由于使各交叉形的连接导体和各线材组的接合面的热阻的影响大幅减小,因此交叉形的连接导体4产生的热量在贯穿孔43a、43b、44a、44b中散热时的散热路径X的热阻大幅减少,所以可以抑制温度上升,可以使发电机的容许电流增加。
实施方式3
图6及图7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图,图6是表示连接导体为直线形时的定子线圈端部的连接部的侧视示意图,图7是表示连接导体为交叉形时的定子线圈端部的连接部的侧视示意图,都相当于从与实施方式1的图3相同的方向观察的图。在上述实施方式1、2中,是将线圈5的端部的取决于相互各线材组的连接导体4的径向的连接部分的宽度形成得与冷却剂流通部件的宽度T大致相同而构成,但在该实施方式3的直线形中,将连接导体4的第一连接导体45的宽度T45、和第二连接导体46的宽度T46(T45=T46)形成得比冷却剂流通部件的宽度T(参照图2)要厚;在交叉形中,将连接导体4的第一连接导体47的宽度T47、和第二连接导体48的宽度T48(T47=T48)都形成得比冷却剂流通部件的宽度T(参照图2)要厚,通过减小连接导体4的电阻,来降低产生的损耗。此外,由于可以使从连接导体4产生损耗的中央部到通风用的贯穿孔45a、45b、46a、46b的散热路径E的截面积、或者到通风用的贯穿孔47a、47b、48a、48b的散热路径X的截面积增加,使热阻减少,因此可以抑制连接导体4的温度上升。如上所述,若采用实施方式3,则与实施方式1、2相比,可以使发电机的容许电流进一步增加。
实施方式4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旋转电机的定子主要部分的定子线圈端部的连接部的说明示意图。该实施方式4将设置于连接导体4的一端部及另一端部的与线材组的连接部分的通风用的贯穿孔如图8所示形成为圆形的贯穿孔4a、4b,且在径向配置为交叉状,使贯穿孔4a、4b的数量比实施方式3要多。另外,图8表示上半部,但下半部的构成也一样。由于其它的结构与实施方式3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如上所述构成的实施方式4中,由于通过增大连接导体4的贯穿孔4a、4b部分的表面积,使冷却面积增加,向流过贯穿孔4a、4b的冷却气体传递的热量增加,因此可以抑制连接导体4的温度上升,所以可以得到与实施方式3相比能够进一步增加发电机的容许电流的效果。
实施方式5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旋转电机的定子主要部分的定子线圈端部的连接部的说明示意图。该实施方式5是在上述实施方式4的设置于连接导体4的多个贯穿孔4b内,使得与外径侧线圈3的端部的连接部的最靠近内径侧(图的下方侧)的贯穿孔4bi向连接导体4的另一端部侧(图的上方侧)移动,设置于从第三(第四)线材组33(34)的内径侧表面33a的位置离开尺寸L(L=10mm)以上的位置,使得与图中没有表示的内径侧线圈2的端部的连接部的最靠近外径侧(图的上方侧)的贯穿孔(4a)向一端部侧(图的下方侧)相同移动,以避开在图中用许多点所示的流过连接导体4的电流的集中部K。另外,贯穿孔4b(4a)相互的间隔比实施方式4要窄。
如上所述构成的实施方式5中,通过将设置于连接导体4的通风用的贯穿孔4b(4a)位于避开电流的渗透深度的位置,由于贯穿孔4b(4a)未阻碍电流的流动,损耗降低,因此与实施方式4相比,可以使发电机的容许电流进一步增加。

Claims (8)

1.一种旋转电机的定子,其特征在于,包括:
设置有线圈插入的狭缝的定子铁心;
为了构成所述线圈、而对所述狭缝从狭缝端部向轴向凸出,以两列两段插入内径侧的第一及第二线材组和外径侧的第三及第四线材组;
预设于所述第一线材组和所述第二线材组之间的在轴向形成冷却介质的流通路径、并且从狭缝端部凸出的长度比所述第一及第二线材组要短的第一冷却剂流通部件;
预设于所述第三线材组和所述第四线材组之间的在轴向形成冷却介质的流通路径、并且从狭缝端部凸出的长度比所述第三及第四线材组要短的第二冷却剂流通部件;
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及第二线材组的凸出端和所述第三及第四线材组的凸出端的连接导体,
所述连接导体夹在所述第一及第二线材组的凸出端间,在该被夹着的部位具有与所述第一冷却剂流通部件的流通路径连通的轴向的贯穿孔;并夹在所述第三及第四线材组的凸出端间,在该被夹着的部位具有与所述第二冷却剂流通部件的流通路径连通的轴向的贯穿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电机的定子,其特征在于,将设置于所述连接导体的轴向的贯穿孔设置在从所述第一及第二线材组的外径侧表面及所述第三及第四线材组的内径侧表面离开10mm以上的位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转电机的定子,其特征在于,将所述连接导体的周方向的厚度形成得比所述冷却剂流通部件的周方向的厚度要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转电机的定子,其特征在于,将设置于所述连接导体的轴向的贯穿孔以圆形的截面配置为交叉状。
5.一种旋转电机的定子,其特征在于,包括:
设置有多个狭缝的定子铁心;
插入各狭缝的多个线圈,对所述狭缝从狭缝端部向轴向凸出,以四列两段插入内径侧的第一、第二、第五及第六线材组与外径侧的第八、第七、第四及第三线材组;
预设于所述第一线材组和所述第二线材组之间的在轴向形成冷却介质的流通路径、并且从狭缝端部凸出的长度比所述第一及第二线材组要短的第一冷却剂流通部件;
预设于所述第三线材组和所述第四线材组之间的在轴向形成冷却介质的流通路径、并且从狭缝端部凸出的长度比所述第三及第四线材组要短的第二冷却剂流通部件;
预设于所述第五线材组和所述第六线材组之间的在轴向形成冷却介质的流通路径、并且从狭缝端部凸出的长度比所述第五及第六线材组要短的第三冷却剂流通部件;
预设于所述第七线材组和所述第八线材组之间的在轴向形成冷却介质的流通路径、并且从狭缝端部凸出的长度比所述第七及第八线材组要短的第四冷却剂流通部件;
连接所述第一及第二线材组的凸出端和所述第三及第四线材组的凸出端的第一连接导体;以及
连接所述第五及第六线材组的凸出端和所述第七及第八线材组的凸出端的第二连接导体,
所述第一连接导体夹在所述第一及第二线材组的凸出端间,在该被夹着的部位具有与所述第一冷却剂流通部件的流通路径连通的轴向的贯穿孔;并夹在所述第三及第四线材组的凸出端间,在该被夹着的部位具有与所述第二冷却剂流通部件的流通路径连通的轴向的贯穿孔,
所述第二连接导体夹在所述第五及第六线材组的凸出端间,在该被夹着的部位具有与所述第三冷却剂流通部件的流通路径连通的轴向的贯穿孔;并夹在所述第七及第八线材组的凸出端间,在该被夹着的部位具有与所述第四冷却剂流通部件的流通路径连通的轴向的贯穿孔。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旋转电机的定子,其特征在于,将设置于所述连接导体的轴向的贯穿孔设置在从所述第一、第二、第五、第六线材组的外径侧表面及所述第三、第四、第七、第八线材组的内径侧表面离开10mm以上的位置。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旋转电机的定子,其特征在于,将所述连接导体的周方向的厚度形成得比所述冷却剂流通部件的周方向的厚度要大。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旋转电机的定子,其特征在于,将设置于所述连接导体的轴向的贯穿孔以圆形的截面配置为交叉状。
CN2009100033042A 2008-01-17 2009-01-16 旋转电机的定子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8868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07602 2008-01-17
JP2008007602A JP4749432B2 (ja) 2008-01-17 2008-01-17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JP2008007602 2008-01-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88680A CN101488680A (zh) 2009-07-22
CN101488680B true CN101488680B (zh) 2011-08-10

Family

ID=407946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003304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88680B (zh) 2008-01-17 2009-01-16 旋转电机的定子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898127B2 (zh)
JP (1) JP4749432B2 (zh)
CN (1) CN101488680B (zh)
DE (1) DE102009004332B4 (zh)
FR (1) FR2926686B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3204047B4 (de) 2013-03-08 2018-08-30 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V. Elektrische Einrichtung mit einer Spule
EP2884631A1 (en) * 2013-12-11 2015-06-17 Alstom Technology Ltd Winding for an electric machine
CN108462263B (zh) * 2018-03-29 2024-04-30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电机、压缩机及制冷设备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78359A (en) * 1974-10-30 1976-08-31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oration Coil end insulation for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US5270598A (en) * 1992-04-15 1993-12-14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Solid connector for stator phase winding and method of assembly
CN1171647A (zh) * 1996-05-02 1998-01-28 亚瑞亚·勃朗勃威力有限公司 气冷式电机
JP2725775B2 (ja) * 1988-01-30 1998-03-11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分割固定子を用いた回転電機
US6577038B2 (en) * 2000-12-26 2003-06-10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Stator bar header with hollow strand package
US7088020B2 (en) * 2003-03-26 2006-08-08 Siemens Power Generation,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solidating conductive strands of a stator coil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87182C (zh) *
DE1020408B (de) * 1953-01-27 1957-12-05 Gen Electric Einrichtung fuer die Kuehlmittelfuehrung in dynamoelektrischen Maschinen
US3192423A (en) * 1962-11-29 1965-06-29 Gen Electric Coil end connecting means for split windings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US4117358A (en) * 1976-12-06 1978-09-26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Combined electrical and coolant distribution system for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having internally cooled stator windings
ATE39202T1 (de) * 1984-09-07 1988-12-15 Bbc Brown Boveri & Cie Anschlussvorrichtung der staenderwicklungsstaebe elektrischer maschinen.
ES2064812T3 (es) * 1991-06-15 1995-02-01 Asea Brown Boveri Maquina electrica refrigerada por gas.
US5323079A (en) 1992-04-15 1994-06-21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Half-coil configuration for stator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78359A (en) * 1974-10-30 1976-08-31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oration Coil end insulation for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JP2725775B2 (ja) * 1988-01-30 1998-03-11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分割固定子を用いた回転電機
US5270598A (en) * 1992-04-15 1993-12-14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Solid connector for stator phase winding and method of assembly
CN1171647A (zh) * 1996-05-02 1998-01-28 亚瑞亚·勃朗勃威力有限公司 气冷式电机
US6577038B2 (en) * 2000-12-26 2003-06-10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Stator bar header with hollow strand package
US7088020B2 (en) * 2003-03-26 2006-08-08 Siemens Power Generation,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solidating conductive strands of a stator coil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7898127B2 (en) 2011-03-01
DE102009004332B4 (de) 2016-01-21
CN101488680A (zh) 2009-07-22
JP2009171747A (ja) 2009-07-30
FR2926686B1 (fr) 2017-05-05
DE102009004332A1 (de) 2009-07-30
FR2926686A1 (fr) 2009-07-24
US20090184590A1 (en) 2009-07-23
JP4749432B2 (ja) 2011-08-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1237991A1 (zh) 扁线定子组件及电机
CN100438281C (zh) 无铁心直线电动机
JP4108257B2 (ja) 交流発電機
CN103534902B (zh) 旋转电机的定子
CN108702052A (zh) 定子、马达以及压缩机
US6346754B1 (en) Electric rotating machine
WO2013077264A1 (ja) 回転電機
US11557934B2 (en) Interior bus bar for electric machine winding
CN101488680B (zh) 旋转电机的定子
US2742583A (en) Dynamoelectric machine with gas jet cooled lead conductors and terminal bushings
EP1455433A1 (en) Multi-path Cooling of a Turbo-Generator Rotor
KR100373590B1 (ko) 종축을따라뻗은,수직축을따라쌓아진다수의도체바아를갖춘장치
JP2006320104A (ja) 電動機のコイル冷却構造
CN113783323B (zh) 一种电机定子冷却结构
JP2009118575A (ja) モータの配電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8072102B2 (en) Stator of a turbo generator
JP2004135386A (ja) 液冷式中空導線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気機械
JP2010028923A (ja) 回転電機
US3749952A (en) Rotor for electric machines, particularly turbogenerators
US2900538A (en)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US2965775A (en) Dynamo electric machines
CN110176835A (zh) 旋转电机
CN216599309U (zh) 一种具有冷却结构的电机、空压机及车
CN220401507U (zh) 定子、扁线电机和车辆
JP5239449B2 (ja) 回転電機の円筒形回転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