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84622B - 带有舌针而没有沉降片的针织机 - Google Patents

带有舌针而没有沉降片的针织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84622B
CN101484622B CN200780025219.5A CN200780025219A CN101484622B CN 101484622 B CN101484622 B CN 101484622B CN 200780025219 A CN200780025219 A CN 200780025219A CN 101484622 B CN101484622 B CN 10148462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knitwear
holding element
bar
needle
knitting mach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8002521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84622A (zh
Inventor
T·罗纳迪
E·罗纳迪
F·罗纳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toni SpA
Original Assignee
Santoni Sp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ITMI20071096 external-priority patent/ITMI20071096A1/it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toni SpA filed Critical Santoni SpA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EP2007/005881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08003463A1/en
Publication of CN1014846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846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846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8462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一种带有舌针而没有沉降片的针织机(101),在针床(102)的两个容纳相应针(5)的相邻槽(103)之间包含的区域中的至少一些区域中包括针织品保持元件(106),该针织品保持元件具有形成用于针织品的止动台肩(107)的部分(106a);针织品保持元件(106)可根据命令从第一位置转移到第二位置,在该第一位置,针织品保持元件不与所形成的针织品相干涉,在该第二位置,在面向针织品形成平面(104)的区域中,针织品保持元件以部分(106a)插入两个相邻针(5)之间,从而保持位于两个相邻针(5)之间的针织品部分,在针从针床(102)的抽出运动过程中阻止针(5)夹带针织品,该抽出运动用来将先前形成的针织品环释放到其针杆(5b)上和/或配合针织机的喂纱或落纱处分配的纱线。

Description

带有舌针而没有沉降片的针织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带有舌针而没有沉降片的针织机。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带有舌针的针织机通常装备有沉降片,沉降片与针协配以形成针织品。
更具体地说,沉降片形成针织品形成平面,位于两个相邻针之间的针织品部分搁置在该针织品形成平面上,而当所述针以其末端或其针杆的一部分从针织机的针床中抽出以配合在针织机的喂纱或落纱处分配的纱线并形成新的针织品环时,所述针在配合针织机喂纱或落纱处的纱线之后,缩回针床以形成新的针织品环,降低先前形成的针织品环,并在针杆上张紧针织品环。沉降片与针织品的配合实现该步骤中的在针杆上张紧针织品环,还防止针织品环跟随针的抽出运动,确保打开针舌并使环通过所述针舌下方。牵引已经形成的针织物通常有助于沉降片在针杆上的针织品环张紧作用,通常借助于小直径圆型针织机中的气动牵引装置和借助于其它针织机中的机械装置来实施这种牵引。
通常,沉降片位于合适设置的槽中,槽在针床的端部直接形成在针床中或固定至针床的支承元件中,针从该端部突出以配合针织机的喂纱或落纱处的纱线。通常借助于合适设置的凸轮来致动沉降片,凸轮面向针床的其中容纳沉降片的区域,并且由于针床相对于这些凸轮的运动而限定可被沉降片的从针床中突出的踵部配合的路径。
在许多类型的高机号(gauge)针织机中,针之间的空间急剧减小,而没有沉降片。
在这些针织机中,由于尺寸要求所引起的沉降片缺失会引起问题和缺点。在被针织的纱线突然断裂时,沉降片的缺失实际上阻止自动恢复形成针织品,并迫使手动干预以在由于纱线断裂已经失去针织品的针的针杆上释放新的针织品环。
而且,由于在这些针织机中,当所述针以其末端从针床中抽出以配合针织机的喂纱或落纱处的纱线时,针杆上的针织品环张紧作用排它性地由针织物张紧装置来实施,还由于配合针织品的针的较大数量,这种张紧不足以确保针织品环在所述针从针床抽出时通过针舌下方,引起针织品差错。
为了限制这些问题,在一些情况下,这些针织机被致动成在各种情况下、在针织机的喂纱或落纱处移动每两个相邻针的仅仅一个针以进行针织,从而未用来形成针织品的针在进行针织的相邻针所形成的针织品环上实施保持作用。然而,这个方案具有不能完全利用针织机的生产潜力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带有舌针而没有沉降片的针织机,该针织机确保针织品的正确形成而无需因此限制进行针织的针,从而能完全利用其生产潜力。
在该目的的范围之内,本发明的一目标是提供一种针织机,即使该针织机具有非常高的机号,仍可确保操作中的高可靠性。
本发明的另一目标是提供一种针织机,即使在针的一部分上突然失去纱线的情况下,该针织机仍能自动恢复针织。
这个目的以及这些目标和其它目标将在下文中变得更加显而易见,它们通过一种带有舌针而没有沉降片的针织机来实现,该针织机包括针床,在该针床的一个表面上有多个并排的槽,这些槽在针床的限定针织品形成平面的侧面上的其纵向端部中的一个端部处是开口的,每个槽容纳针,该针可被致动成沿着相应槽往复运动,该往复运动包括抽出运动和缩回运动,借助于该抽出运动,针以其末端和其针杆的一部分穿过相应槽的所述纵向端部从针床抽出,以将先前形成的针织品环释放到其针杆上和/或配合针织机的喂纱或落纱处分配的纱线,而借助于该缩回运动,针以其末端缩回相应槽,以通过降低先前形成的针织品环形成新的针织品环从而形成针织品,其特点在于,在针床的两个相邻槽之间包含的区域中的至少部分区域中,针织机包括针织品保持元件,针织品保持元件具有形成用于针织品的止动台肩的部分,每个针织品保持元件可根据命令从第一位置转移到第二位置,在该第一位置,针织品保持元件不与所形成的针织品相干涉,在该第二位置,在面向所述针织品形成平面的区域中,针织品保持元件以所述部分插入两个相邻针之间,从而保持位于两个相邻针之间的针织品部分,在所述针的抽出运动过程中阻止针夹带针织品,针织机设有用于致动针织品保持元件的致动装置,从而以与相邻针的致动相协调的方式将针织品保持元件从所述第一位置转移到所述第二位置和反之。
附图说明
从根据本发明的针织机的两个较佳的但非排它性的实施例的描述中,借助于附图中的非限制性例子来示例,本发明的进一步特征和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显而易见,在附图中:
图1至4是在第一实施例中根据本发明的针织机的图,更具体地说:
图1是沿着平行于针床的槽的侧面的平面所取的、根据本发明的针织机的示意剖视图,针织品保持元件处于第一位置;
图2是类似于图1的、根据本发明的针织机的示意剖视图,针织品保持元件处于第二位置;
图3是沿着图2的线III-III所取的剖视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针织机的一部分的示意的和局部分解的立体图;
图5至16是在第二实施例中根据本发明的针织机的图,更具体地说: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针织机的一部分的示意立体图,省略了一些元件以使其更加清楚,该图以分解图示出了针、两个针织品保持元件、以及对应的致动装置;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针织机的一部分的示意立体图,省略了一些元件以使其更加清楚,两个针织品保持元件处于第一位置;
图7是沿着平行于容纳针的针床的槽的侧面的平面所取的、根据本发明的针织机的一部分的示意剖视图,针织品保持元件处于第一位置;
图8是沿着图7的线VIII-VIII所取的、示意放大剖视图,省略了用于致动针织品保持元件的装置;
图9是类似于图7的、根据本发明的针织机的一部分的剖视图,针织品保持元件处于第二位置;
图10是类似于图7和9的、两个针织品保持元件的剖视图;
图11是两个针织品保持元件的侧视图;
图12是针织品保持元件的一结构变型的立体图;
图13是图12的针织品保持元件的结构变型的侧视图;
图14是类似于图8的针织机的剖视图,图12和13所示类型的针织品保持元件配装在该针织机上;
图15是在针床的一结构变型中、根据本发明的针织机的一部分的示意立体图,省略了一些元件以使其更加清楚,该图以分解图示出了一些针、以及两个图5至11所示类型的针织品保持元件;
图16是在图15所示的针床的结构变型中、根据本发明的针织机的一部分的示意立体图,省略了一些元件以使其更加清楚,两个针织品保持元件处于第一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所示的实施例涉及圆型单针床针织机,但是根据本发明的方案也可采用双针床针织机和直线针织机。
参见附图,根据本发明的带有舌针而没有沉降片的针织机在两个实施例中总的用附图标记1、101来标示,且为了简化仅仅示出局部,该针织机包括针床2、102,在针床的一面上有多个并排的槽3、103,这些槽在针床2、102的形成针织品形成平面4、104的侧面上的其纵向端部中的一个端部处是开口的,该针织品形成平面即在针织品环形成过程中针织品环的部分搁置于其上的平面,这将在下文变得更加显而易见。
针5设置在槽3、103中的每个槽中,且可以本身已知的方式沿着相应的槽3、103被致动成往复运动,该往复运动包括抽出运动和缩回运动,借助于该抽出运动,针5以其末端5a和其针杆5b的一部分从形成在针织品形成平面4、104中的槽3、103的纵向端部抽出,以将先前形成的针织品环释放到其针杆5b和/或配合针织机的喂纱或落纱处分配的纱线,借助于该缩回运动,针5以其末端5a缩回槽3、103,因此形成新的针织品环并降低先前形成的针织品环以形成针织品。
根据本发明,在两个相邻槽3、103之间包含的针床2、102的至少部分区域、较佳地在针床2、102的两个相邻槽3、103之间包含的每个区域中,针织机包括针织品保持元件6、106、156,该针织品保持元件具有部分6a、106a、156a,该部分形成用于针织品的止动台肩7、107、157。所述针织品保持元件6、106、156可根据命令从第一位置转移到第二位置,在该第一位置,该针织品保持元件不与所形成的针织品相干涉,在该第二位置,在面向针织品形成平面4、104的区域中,该针织品保持元件以其部分6a、106a、156a插入两个相邻针5之间,从而借助于止动台肩7、107、157保持位于两个相邻针5之间的针织品部分,从而在针的抽出运动过程中阻止针5夹带针织品。针织机设有用于致动针织品保持元件6、106、156的致动装置,从而以与针5的致动相协调的方式将针织品保持元件从第一位置转移到第二位置和反之。
更具体地说,针织品保持元件6、106、156具有薄片形状,且设置在平行于其间设置该针织品保持元件的槽3、103的侧壁的平面上。针织品保持元件6、106、156可在其布置平面上相对于针床2、102摆动,从而如上所述从第一位置转移到第二位置和反之。
针织品保持元件6、106、156面向针床2、102的其中形成槽3、103的表面,且设置在基本垂直于所述表面的平面上。假如针床2、102由圆筒构成,即假如针织机是圆型针织机,则针织品保持元件6、106、156设置在圆筒的径向平面上,即设置在通过圆筒轴线的平面上。
针织品保持元件6、106、156具有形成部分6a、106a、156a并突出超过针织品形成平面4、104的纵向端部。针织品保持元件6、106、156的所述纵向端部朝向针床2、102突出,从而形成止动台肩7、107、157,且其侧面朝向针织品形成平面4、104。
在第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4所示,针织品保持元件6的与部分6a相反向的端部6b相对于板片或薄片9枢转,该板片或薄片在两个相邻槽3之间包含的区域中固定至针床2。更具体地说,板片9在两个相邻槽3之间部分地插入其中形成槽3的针床2的表面中。
板片9和针织品保持元件6的端部6b之间的枢转较佳地由板片9的朝向针床2的钩状部分9a来实施,该钩状部分9a与针织品保持元件6的端部6b相匹配,该端部6b相应地成形为类似离开针床2的钩。这样,针织品保持元件6围绕枢转轴线10相对于板片9枢转,该枢转轴线10定向成基本垂直于针织品保持元件6的布置平面,该针织品保持元件6可围绕所述枢转轴线10相对于板片9摆动从而从第一位置转移到第二位置和反之。
针织品保持元件6以其从相对于板片9枢转的端部6b开始的一部分容纳在形成在针床2中的容纳室11中。
而且,针织品保持元件6在其朝向针床2的侧面上、在其平行于槽3的纵向延伸范围的延伸范围的中间区域中具有导向踵部12,在针织品保持元件6从第一位置转移到第二位置时,该导向踵部插入室13,该室13形成在针床2的面向针织品保持元件6的表面中。在针织品保持元件6从第一位置转移到第二位置和反之时,导向踵部12在两个相邻针5的针杆5b之间滑动。
用于致动针织品保持元件6的致动装置包括致动凸轮14,该致动凸轮面向针织品保持元件6的远离针床2的侧面,该针床可以本身已知的方式相对于致动凸轮14沿着图3中箭头20所示的致动方向被致动,该致动方向基本垂直于槽3的纵向延伸范围。致动凸轮14具有致动型面14a,该致动型面沿着致动方向20相对于致动凸轮14与针床2的运动相协调地逐渐接近针床2。在针床2相对于致动凸轮14的运动过程中,致动凸轮14的致动型面14a在与枢转轴线10隔开的区域22配合针织品保持元件6,致使针织品保持元件6围绕枢转轴线10相对于板片9沿着使其端部6a朝向针床2运动的转动方向转动,即如上所述致使针织品保持元件6从第一位置转移到第二位置。
在相邻的针5开始其抽出运动时或就在相邻的针5开始所述抽出运动之前,致动凸轮14设置成作用在针织品保持元件上,这将在下文变得更加显而易见。
针织品保持元件6的致动装置还包括弹性装置15,该弹性装置弹性地抵抗由致动凸轮14所引起的针织品保持元件6从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的转移,并且在致动凸轮14的动作终止时,通过弹性作用使针织品保持元件6从第二位置转移到第一位置。
弹性装置15较佳地由弹性的柔性翼片16构成,该翼片与针织品保持元件6形成一体。弹性的柔性翼片16从针织品保持元件6的朝向针床2的侧面延伸出来,并在两个相邻槽3之间包含的区域中搁置抵靠针床2。
更具体地说,在相对于部分6a的相反侧上,弹性的柔性翼片16以其端部中的一个端部在导向踵部12的连接区域连接至针织品保持元件6的本体,并以其相反端部搁置抵靠容纳室11的底部,该翼片161在相对于针织品形成平面4的相反侧上沿着相对于槽3的纵向延伸范围倾斜的方向设置。
应该注意,板片9的钩状部分9a的凸部形成用于与其匹配的针织品保持元件6的端部6b的支承件19,所述支承件19限定针织品保持元件6围绕枢转轴线10从第二位置转移到第一位置的转动弧。弹性的柔性翼片16与由钩状部分9a形成的支承件19的组合作用具有以下效果:即使没有致动凸轮14,也可将针织品保持元件6保持在容纳室11中。
较佳的是,在针织机上进行需要去除致动凸轮14的干预过程中,设置附加的装置以保持针织品保持元件6并将针织品保持元件6保持在容纳室11内。
所述附加的保持装置包括可弹性延伸的金属丝状元件17,该金属丝状元件17与针床2相关联,且在与枢转轴线10隔开的区域中配合针织品保持元件6的远离针床2的侧面。在金属丝状元件17的接触区域,针织品保持元件6上有一凹陷18,金属丝状元件17可插入该凹陷。
在第二实施例中,如图5至16所示,针织品保持元件106、156在其朝向针床102的侧面上具有中间部分121、171,该中间部分较佳地成形为类似圆扇形,且在两个相邻槽103之间包含的区域中搁置在针床102的其上形成槽103的表面上。中间部分121、171形成针织品保持元件106、156相对于针床102的摆动轴线110、160。摆动轴线110、160定向成基本垂直于针织品保持元件106、156的布置平面,该针织品保持元件可围绕所述摆动轴线110、160相对于针床102摆动,从而从第一位置转移到第二位置或反之。
用于致动针织品保持元件106、156以使其从第一位置转移到第二位置或反之的致动装置包括至少一个致动凸轮114,该致动凸轮面向针床102的其上设置槽103的表面。针床102可沿着基本垂直于槽103的纵向延伸范围的致动方向相对于致动凸轮114被致动,所述致动凸轮114具有型面114a、114b,这些型面构造成在设置在相对于摆动轴线110、160的相反两侧上的两个区域122a、122b、172a、172b交替地作用在针织品保持元件106、156上,从而使针织品保持元件106、156围绕摆动轴线110、160相对于针床102沿一个方向或沿相反方向摆动,以使针织品保持元件106、156从第一位置转移到第二位置或反之。
在所述的第二实施例中,存在带有双型面114a、114b的单个致动凸轮114,但是也可设置两个单独的致动凸轮,每个致动凸轮具有相应的型面114a、114b,这些型面分别作用在针织品保持元件106、156的区域122a、172a或区域122b、172b。
型面114a、114b构造成与针床102相对于致动凸轮114或两致动凸轮的致动方向相协调,逐渐移动朝向针床102或远离针床102。更具体地说,在型面114b的一部分逐渐移离针床102时,型面114a的一部分逐渐接近针床102,而在型面114b的一部分逐渐接近针床102时,型面114a的一部分逐渐移离针床102,从而型面114a致使针织品保持元件106、156围绕摆动轴线110、160摆动以从第一位置转移到第二位置,而同时型面114b允许这种摆动,并且型面114b致使针织品保持元件106、156围绕摆动轴线110、160摆动以从第二位置转移到第一位置,而同时型面114a允许这种摆动。
适宜的是,设置用于保持针织品保持元件106、156的装置,从而在保持过程中当去除致动凸轮114时可保持其中间部分121、171与针床102相接触。这些保持装置包括金属丝状元件117,该金属丝状元件是可弹性延伸的且例如由弹簧金属丝构成,该弹簧金属丝与针床102相关联且配合针织品保持元件106、156的远离针床102的侧面。较佳的是,在针织品保持元件106、156的所述侧上,在部分121、171的中间区域有凹入的基座118、168,金属丝状元件117可搁置在该基座中。
槽103较佳地至少在靠近针织品形成平面104处由薄片123来限定,这些薄片插入形成在针床102的本体中的相互平行的狭缝124。所述薄片123从针床102的本体突出,每个针5设置在两个相邻薄片123之间。
为了简化和更加清楚,图5仅仅示出了两个薄片123,图6、15和16仅仅示出了四个薄片123,但这不会改变以下事实:狭缝124和薄片123沿着针床102的整个表面分布以形成槽3。
每个针织品保持元件106、156以其中间部分121、171插入容纳薄片123中的一个薄片的狭缝124中,并以其中间部分121、171搁置在相应狭缝124的底部上,如图7和9所示。
每个针织品保持元件106、156成形为以其中间部分121、171插入容纳薄片123的狭缝124中,该针织品保持元件设计成以其诸部分中的一部分面向薄片123的远离针床102的侧面,并且每个针织品保持元件106、156成形为以其构成突出超过针织品形成平面104的部分106a、156a的端部越过所述薄片123。
薄片123中的每个薄片在与针织品形成平面104隔开的区域具有突出部123a,该突出部从针床102的其上形成槽3的表面突出较多,针织品保持元件106、156以其部分125、175插入两个相邻薄片123的突出部123a之间。
侧向限定槽103的薄片123较佳地在靠近其远离针床102侧面处、更具体地说在突出部123a处彼此连接成对。在各种情况下,每个针5设置在相互连接的两个相邻薄片123之间和设置在彼此不连接的两个相邻薄片123之间。
在图5至11以及图15和16中所示的实施例中,针织品保持元件106也靠近其远离针床2的侧面至少两两地彼此连接。在图5至11所示的实施例中,相互连接的两个针织品保持元件106设置在狭缝124中,狭缝124容纳不相互连接的两个薄片123。
两个薄片123之间以及两个或多个针织品保持元件106之间的连接较佳地为相互连接的薄片123或针织品保持元件106彼此刚性联接。这种连接可通过如图所示一体设置相互连接的两个或多个元件、或通过焊接、或借助于铆钉或枢轴或其它已知类型的连接元件来实现。
这样,人们可获得成对针织品保持元件106,针织品保持元件106作为整体具有增大的厚度,且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对于变形有较大的抵抗力。
可供选择的是,为了进一步增大针织品保持元件106对于变形的抵抗力,甚至可相互连接多于两个相邻的保持元件106。
在图5至11和图15和16所示的实施例中,针织品保持元件106的插入两个相邻薄片之间的部分125由彼此连接的每对针织品保持元件106的较窄区域构成。更具体地说,每对相互连接的针织品保持元件106在其外侧上在相应薄片123的突出部123a处具有凹陷126,凹陷126减小针织品保持元件106在部分125处的厚度,这样,部分125可插入两个相邻薄片123之间,这两个相邻薄片123相互不连接且设置在狭缝124中,两个相互连接的针织品保持元件106设置在所述狭缝124中。两个相邻薄片123之间的部分125的插入允许:即使在针织品保持元件106围绕摆动轴线110摆动以从第一位置转移到第二位置或反之的过程中也可使针织品保持元件106保持正确定位。
应该注意,成对薄片123的连接以及成对或更多的针织品保持元件106的连接可实现这些元件对于变形的更高抵抗力,这在高机号针织机的情况下是尤其有用的,在高机号针织机中,单个薄片123和单个针织品保持元件106的厚度确实是比较小以使这些元件易于变形。
如图12至14所示的针织品保持元件156的结构变型设计成较佳地与不相互连接成对的薄片123一起使用。在该结构变型中,针织品保持元件156沿其纵向延伸范围在设计成处于薄片123的突出部123a的高度的区域具有两个双折皱173、174,以将位于这对双折皱173、174之间的部分175设置在与针织品保持元件156的其余部分的布置平面平行且侧向隔开的平面上。这样,部分175相对于设置在所述狭缝124中的薄片123的突出部123a侧向地设置,且部分175可插入设置在所述狭缝124的薄片123的突出部123a与相邻薄片123的突出部123a之间。
还是在该结构变型中,两个相邻薄片123的两个突出部123a之间的部分175的插入允许:即使在针织品保持元件156围绕摆动轴线160摆动以从第一位置转移到第二位置或反之的过程中也可使针织品保持元件106保持正确定位。
图14示出了在设有相互连接成对的薄片123的针织机上使用针织品保持元件156。为此,每两个薄片123就有一针织品保持元件156,该针织品保持元件以其部分175插入两对薄片123之间,每对薄片由两个相互连接的薄片123构成。假如薄片123不相互连接成对,则每个薄片123可设置一针织品保持元件156。在这种情况下,针织品保持元件156以其部分175插入两个相邻薄片123之间。
还在该结构变型中,针织品保持元件156可相互连接成一对、三个或更大的组。
为了完整地进行描述,应该注意,在未被薄片123和针织品保持元件106、156占据的区域,附加的薄片127插入形成在针床102的本体中的狭缝124中,所述附加的薄片在所述区域侧向地限定槽103。
重要的是要指出,在根据本发明的针织机中,针织品保持元件6、106、156设计成设置在针床2、102的两个相邻槽3、103之间包含的空间处,从而利用该空间以有利于针织品保持元件6、106、156的厚度。这种改进与两个或多个相邻针织品保持元件6、106、156的相互连接结合起来允许:即使在高机号的针织机中,也可设置足够牢固的针织品保持元件。
针5可在每个槽3、103内滑动,这些槽可由薄片或板片9、123、127或由翅片来侧向限定,这些薄片或板片插入形成在针床2、102的本体中的狭缝或室124中,这些翅片与针床2、102形成一体。在两种情况下,针织品保持元件6、106、156各设置在两个相邻槽3、103之间包含的空间处,只要在针织品保持元件6、106、156占据的区域缺失或中断薄片或板片9、123、127或翅片,其中针织品保持元件6、106、156可以其中间部分或翼片16、121、171插入针床2、102的容纳薄片或板片9、123、127的所述狭缝124中或插入针床2、102中特别设置的狭缝中,或者针织品保持元件6、106、156也可简单地在两个相邻槽3、103之间包含的区域搁置抵靠针床2、102的表面而在所述区域不设置狭缝124和翅片。在这种情况下,针织品保持元件6、106、156在任何情况下都可通过针5来引导,并且通过可供选择地将导向踵部12或其部分125、175分别插入室13中或薄片123的突出部123a之间来引导。
如图15和16所示,这些图涉及针床102的一变型,针织品保持元件106也可搁置在凹入区域102b的底部上,该凹入区域102b形成在针床102的其中设置槽103的表面上。在图15和16中,针织机的与图5至11中已经描述的元件相对应的元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标示。应该注意,在图15和16中示出了与图5至11所示的针织品保持元件相同的针织品保持元件106,但是也可使用与图12至14所示的针织品保持元件相同的针织品保持元件156。
在所有的实施例中,尽管较佳地为了实现最优的针织品保持,针床2、102的在两个相邻槽3、103之间包含的所有区域被针织品保持元件6、106、156占据,即针织品保持元件6、106、156处于两个相邻针5之间,但是根据要求和针织机的机号,甚至只有这些区域中的一些区域可被针织品保持元件6、106、156占据,即如图14所示每两个针有一针织品保持元件6、106、156。
较佳的是,根据本发明的针织机由如图所示的单针筒圆型针织机构成,且针床2、102由具有垂直轴线2a、102a的圆筒构成,圆筒的槽3、103形成在其侧面上且定向成平行于其轴线2a、102a。
在这种情况下,针床2、102可被致动成围绕其自身轴线2a、102a相对于致动凸轮14、114转动。
较佳的是,根据本发明的针织机的机号基本上在每英寸32针和60针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针织机关于针织品保持元件6、106、156的操作如下。
在针织品的生产过程中,针5以其末端5a和以其针杆5b的一部分从相应槽3、103中周期地抽出,以将先前形成的针织品环释放到针舌5c下方的其针杆5b上和/或配合针织机的喂纱或落纱处分配的纱线,然后缩回相应槽3、103以形成新的针织品环,同时连接所形成的针织品环的针织品部分搁置在针织品形成平面4、104上。在针5缩回槽3、103中的缩回运动过程中,在针床2、102的槽3、103之间的区域设置的针织品保持元件6、106或156由于翼片16接触抵靠室11的底部或由于致动凸轮114的型面114b作用在区域122b或172b而保持在第一位置,从而不与所形成的针织品相干涉,如图1、6、7和16所示。
在针5缩回针床2、102的相应槽3、103中之后,就在开始针5的抽出运动之前或在开始针5的抽出运动开始时,由于致动凸轮14的型面14a作用在区域22上或由于致动凸轮114的型面114a作用在区域122a或172a上,针织品保持元件6、106或156运动到第二位置,从而使止动台肩7、107或157面向针织品形成平面4、104。在该位置,针织品保持元件6、106或156形成类似于梳子的形式,该梳子保持由针5承载的针织品环,防止针织品环跟随针5的抽出运动。这样,当针5以其针舌5c(因此是确保打开的)移动超过被针织品保持元件6、106或156保持的针织品环时,针织品环被保持成靠近针织品形成平面4、104,如图2和9所示。
由于这个事实,即使在针织品的牵引减小或不足的情况下,也可正确形成针织品,并且假如馈送给针的纱线断裂,也可无需手动干预就能恢复针织。
实际上,已经发现,根据本发明的针织机完全实现了预期目的,因为尽管没有设置沉降片,但是由于存在针织品保持元件,即使在高机号的情况下也可没有问题地采用该针织品保持元件,所以确保正确形成针织品而无需因此对活动的针施加限制,因此允许完全利用其生产潜力。
在如上所述的示例性实施例中,与具体例子相关所述的各特征实际上可与其它示例性实施例中存在其它不同特征互换。
而且,应该注意,在申请专利的过程中发现为已知的任何事物都可不要求保护且是放弃保护的主题。
因此设想的针织机可有多种修改和变型,所有这些都在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之内;所有的细节还可用其它技术上的等同元素来替换。
本申请要求意大利专利申请第MI2006A001320号和第MI2007A001096号的优先权,在此以参见的方式引入其内容。
在任一权利要求中所提到的技术部件后都跟有附图标记,包含这些附图标记仅仅是为了增加权利要求书的可理解性,因此这些附图标记对于借助于这些附图标记识别的每个元件的解释并没有任何限制作用。

Claims (29)

1.一种带有舌针而没有沉降片的针织机,包括针床(2,102),在所述针床的一个表面上有多个并排的槽(3,103),所述槽在所述针床(2,102)的限定针织品形成平面(4,104)的侧面上的其纵向端部中的一个端部处是开口的,每个槽(3,103)容纳针(5),所述针可被致动成沿着相应槽往复运动,所述往复运动包括抽出运动和缩回运动,借助于所述抽出运动,所述针(5)以其末端(5a)和其针杆(5b)的一部分穿过所述相应槽(3,103)的所述纵向端部从所述针床(2,102)抽出,以将先前形成的针织品环释放到其针杆(5b)上和/或配合所述针织机的喂纱或落纱处分配的纱线,而借助于所述缩回运动,所述针(5)以其末端(5a)缩回入所述相应槽,以通过降低先前形成的针织品环形成新的针织品环从而形成针织品,所述针床(2,102)的在两个相邻槽(3,103)之间包含的区域中的至少部分区域中,所述针织机包括针织品保持元件(6,106,156),所述针织品保持元件具有形成用于针织品的止动台肩(7,107,157)的部分(6a,106a,156a),每个针织品保持元件(6,106,156)可根据命令从第一位置转移到第二位置,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针织品保持元件不与所形成的针织品相干涉,在所述第二位置,在面向所述针织品形成平面(4,104)的区域中,所述针织品保持元件以所述部分(6a,106a,156a)插入两个相邻针(5)之间,从而保持位于两个相邻针(5)之间的针织品部分,在所述针(5)的所述抽出运动过程中阻止所述针(5)夹带所述针织品,所述针织机设有用于致动所述针织品保持元件(6,106,156)的致动装置(14,114),从而以与所述相邻针(5)的致动相协调的方式将所述针织品保持元件从所述第一位置转移到所述第二位置或者反之,其特征在于,每个针织品保持元件(6,106,156)在靠近其远离所述针床(2,102)的侧面处刚性地连接于至少一个相邻的针织品保持元件(6,106,156)。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织机在所述针床(2,102)的两个相邻槽(3,103)之间包含的所述区域中的每个区域处包括针织品保持元件(6,106,156)。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织品保持元件(6,106,156)具有薄片形状且设置在一平面上,所述平面与所述槽(3,103)的侧面相平行且设置在所述槽(3,103)的侧面之间;所述针织品保持元件(6,106,156)能在其布置平面上摆动,从而从所述第一位置转移到所述第二位置或者反之。
4.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一项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织品保持元件(6,106,156)设置在所述针床(2,102)的其中有所述槽(3,103)的表面上,所述针织品保持元件(6,106,156)具有形成所述部分(6a,106a,156a)并突出超过所述针织品形成平面(4,104)的纵向端部;所述针织品保持元件(6,106,156)的所述纵向端部朝向所述针床(2,102)突出以形成所述止动台肩(7,107,157),且其侧面朝向所述针织品形成平面(4,104)。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织品保持元件(6)在其与形成所述止动台肩(7)的所述部分(6a)相反向的纵向端部处枢转安装于板片或薄片(9),所述板片或薄片在两个相邻槽(3)之间包含的区域中固定至所述针床(2),所述针织品保持元件(6)相对于所述板片(9)的枢转轴线(10)设置成垂直于所述针织品保持元件(6)的布置平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片(9)和所述针织品保持元件(6)的与形成所述止动台肩(7)的所述部分(6a)相反向的所述纵向端部(6b)之间的枢转由所述板片的朝向所述针床(2)的钩状部分(9a)来提供,所述钩状部分与所述针织品保持元件(6)的相应地为钩状且相对于所述针床(2)朝向与形成所述止动台肩(7)的所述部分(6a)相反方向的所述纵向端部(6b)相匹配。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装置包括致动凸轮(14),所述致动凸轮面向所述针织品保持元件(6)的远离所述针床(2)的侧面,所述针床(2)可相对于所述致动凸轮(14)沿着垂直于所述槽(3)的纵向延伸范围的致动方向(20)被致动,所述致动凸轮具有致动型面(14a),所述致动型面沿着所述致动方向逐渐接近所述针床(2),所述致动型面(14a)可配合所述针织品保持元件的与所述枢转轴线(10)隔开的区域(22),从而致动所述针织品保持元件(6)围绕所述枢转轴线(10)的摆动,以使所述针织品保持元件(6)从所述第一位置转移到所述第二位置。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装置包括弹性装置(15),所述弹性装置弹性地抵抗所述针织品保持元件(6)从所述第一位置到所述第二位置的转移。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装置(15)包括弹性的柔性翼片(16),所述翼片与所述针织品保持元件(6)形成一体,所述翼片(16)从所述针织品保持元件(6)的朝向所述针床(2)的侧面突出,并在两个相邻槽(3)之间包含的区域中搁置抵靠所述针床(2,102)。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织品保持元件(6)在其朝向所述针床(2)的侧面上、在其纵向延伸范围的中间区域中具有导向踵部(12),在所述针织品保持元件(6)从所述第一位置转移到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导向踵部可插入室(13),所述室形成在所述针床(2)的面向所述针织品保持元件的表面中,在所述针织品保持元件从所述第一位置转移到所述第二位置或者反之时,所述导向踵部在两个相邻针(5)的所述针杆(5b)之间滑动。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织品保持元件(6)的从其相对于所述板片(9)枢转的端部(6b)开始的一部分容纳在形成在所述针床(2)中的容纳室(11)中,所述翼片(16)搁置在所述容纳室(11)的底部上。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保持所述针织品保持元件(6)的保持装置(17),以抵抗所述弹性装置(15)的作用将所述针织品保持元件保持在所述容纳室(11)中。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装置包括支承件(19),所述支承件由所述板片(9)的所述钩状部分(9a)形成以用于与其匹配的所述针织品保持元件(6)的所述纵向端部(6b),所述支承件(19)限定所述针织品保持元件(6)借助于所述弹性的柔性翼片(16)的作用围绕所述枢转轴线(10)从所述第二位置转移到所述第一位置的转动弧。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织品保持元件(106,156)具有中间部分(121,171),所述中间部分在两个相邻槽(103)之间包含的区域中搁置抵靠所述针床(102)的其中形成所述槽的表面,所述中间部分(121,171)形成所述针织品保持元件(106,156)相对于所述针床(102)的摆动轴线(110,160),所述摆动轴线(110,160)定向成垂直于所述针织品保持元件(106,156)的布置平面,所述针织品保持元件(106,156)能围绕所述摆动轴线(110,160)相对于所述针床(102)摆动,从而从所述第一位置转移到所述第二位置或反之。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部分(121,171)成形为圆扇形。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织品保持元件(106,156)以所述中间部分(121,171)搁置抵靠所述针床(102)的其中形成所述槽的表面的凹入区域(102b)。
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用于致动所述针织品保持元件(106,156)从所述第一位置转移到所述第二位置或反之的所述致动装置包括至少一个致动凸轮(114),所述致动凸轮面向所述针床(102)的其中形成所述槽(103)的表面,所述针床(102)可相对于所述至少一个致动凸轮(114)沿着垂直于所述槽(103)的纵向延伸范围的致动方向被致动,所述至少一个致动凸轮具有型面(114a,144b),所述型面适于在设置在相对于所述摆动轴线(110,160)的相反侧上的两个区域(122a,122b,172a,172b)交替地作用在所述针织品保持元件(106,156)上,从而使所述针织品保持元件(106,156)围绕所述摆动轴线(110,160)相对于所述针床(102)沿一个方向或沿相反方向摆动,以使所述针织品保持元件(106,156)从所述第一位置转移到所述第二位置或反之。
18.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槽(103)至少在靠近所述针织品形成平面(104)处由薄片来侧向界定,所述薄片(123)插入形成在所述针床(102)的本体中的平行狭缝(124)中,所述薄片(123)从所述针床(102)的所述本体突出。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织品保持元件(106,156)以所述中间部分(121,171)插入容纳所述薄片(123)中的一个薄片的狭缝中,并以所述中间部分(121,171)搁置在所述狭缝的底部上。
2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织品保持元件(106,156)以其诸部分中的一个部分面向所述薄片(123)的远离所述针床(102)的侧面,所述薄片设置在其中插入所述针织品保持元件的所述中间部分(121,171)的相同狭缝(124)中,并且所述针织品保持元件(106,156)以其突出超过所述针织品形成平面(4,104)的纵向端部越过所述薄片(123)。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薄片(123)中的每个薄片在与所述针织品形成平面(4,104)隔开的区域具有突出部(123a),
所述突出部从所述针床(102)的其中形成所述槽(103)的表面进一步突出,所述针织品保持元件(106,156)以其诸部分(125,175)中的一个部分插入两个相邻薄片(123)的所述突出部(123a)之间。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织品保持元件(156)沿其纵向延伸范围有两个双折皱(173,174),以将其插入两个相邻薄片(123)的所述突出部(123a)之间的部分设置在与所述针织品保持元件(156)的其余部分的布置平面平行且隔开的平面上,所述其余部分的布置平面与所述两个相邻薄片(123)中的一个薄片的布置平面相一致。
23.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侧向界定所述槽(103)的所述薄片(123)在靠近其远离所述针床(2,102)的侧面处相互连接成对,每个针在各种情况下设置在相互连接的两个薄片(123)之间和设置在相互不连接的两个薄片(123)之间。
24.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薄片(123)刚性地相互连接成对。
25.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每个针织品保持元件(6,106,156)在靠近其远离所述针床(102)的侧面处连接于至少一个相邻的针织品保持元件(6,106,156),两个相互连接且相邻的针织品保持元件(6,106,156)以其中间部分(121,171)容纳在所述针床(2,102)的两个狭缝中,所述两个狭缝容纳不相互连接的两个薄片(123)。
26.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每对相互连接的针织品保持元件(6,106,156)在其外侧在相应相邻薄片(9,123)的所述突出部(123a)处具有凹陷(126),所述薄片设置在所述针床(2,102)本体的容纳所述两个相互连接且相邻的针织品保持元件(6,106,156)的所述相同狭缝中,所述凹陷(126)形成具有减小的厚度且在相应的突出部(123a)处插入两个相邻薄片(9,123)之间的部分。
2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织机的机号在每英寸32针和60针之间。
2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织机是圆型针织机,所述针床(2,102)由圆筒构成,在所述圆筒中,所述槽(3,103)形成在所述圆筒的侧面上,且纵向地和平行于所述圆筒的轴线地定向。
29.一种针织品保持元件(6,106,156),用于如权利要求1-28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带有舌针(5)而没有沉降片的针织机。
CN200780025219.5A 2006-07-07 2007-07-03 带有舌针而没有沉降片的针织机 Active CN10148462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ITMI2006A001320 2006-07-07
ITMI20061320 ITMI20061320A1 (it) 2006-07-07 2006-07-07 Macchina per maglieria con aghi a linguetta e senza platine di abbattitura ad elevata affidabilita' di funzionamento
ITMI20071096 ITMI20071096A1 (it) 2007-05-30 2007-05-30 Macchina per maglieria con aghi a linguetta e senza platine di abbattitura, ad elevata affidabilita' di funzionamento.
ITMI2007A001096 2007-05-30
PCT/EP2007/005881 WO2008003463A1 (en) 2006-07-07 2007-07-03 Knitting machine with latch needles and without sinker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84622A CN101484622A (zh) 2009-07-15
CN101484622B true CN101484622B (zh) 2013-06-12

Family

ID=402747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25219.5A Active CN101484622B (zh) 2006-07-07 2007-07-03 带有舌针而没有沉降片的针织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1484622B (zh)
IT (1) ITMI2006132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1402415B1 (it) * 2010-10-26 2013-09-04 Santoni & C Spa Macchina per maglieria, particolarmente ad elevata finezza.
CN104862872B (zh) * 2014-02-24 2017-08-25 山德霓股份公司 针织圆纬机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43472A (en) * 1968-08-13 1972-02-22 Harry Apprich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a looped fabric
US3754416A (en) * 1969-12-30 1973-08-28 H Apprich Apparatus for the production of knit goods
US4576018A (en) * 1983-06-03 1986-03-18 Terrot Strickmaschinen Gmbh Stitch-forming machine
EP0421242A2 (en) * 1989-10-03 1991-04-10 MEC-MOR S.r.l. Knitting machine with stitch retention sinkers
EP0683257A1 (en) * 1994-05-16 1995-11-22 MEC-MOR S.p.A.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with knitting retention sinkers
CN1319691A (zh) * 2000-03-29 2001-10-31 Sipra专利发展合作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特别是按相对技术工作的针织机的沉降片和用这种沉降片装备的针织机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43472A (en) * 1968-08-13 1972-02-22 Harry Apprich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a looped fabric
US3754416A (en) * 1969-12-30 1973-08-28 H Apprich Apparatus for the production of knit goods
US4576018A (en) * 1983-06-03 1986-03-18 Terrot Strickmaschinen Gmbh Stitch-forming machine
EP0421242A2 (en) * 1989-10-03 1991-04-10 MEC-MOR S.r.l. Knitting machine with stitch retention sinkers
EP0683257A1 (en) * 1994-05-16 1995-11-22 MEC-MOR S.p.A.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with knitting retention sinkers
CN1319691A (zh) * 2000-03-29 2001-10-31 Sipra专利发展合作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特别是按相对技术工作的针织机的沉降片和用这种沉降片装备的针织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84622A (zh) 2009-07-15
ITMI20061320A1 (it) 2008-01-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11293B (zh) 高可靠性的带有舌针的无沉降片式针织机
EP2372002B1 (en) Knitting machine with latch needles and without sinkers
TWI583840B (zh) 針織機,特別是具有一高隔距者
EP2196569B1 (en) Weft knitting machine
CN101484622B (zh) 带有舌针而没有沉降片的针织机
CN101448987B (zh) 嵌花花纹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横机
CN101469483A (zh) 横机及其移圈方法、其三角机构
EP0683257B1 (en)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with knitting retention sinkers
CN101490324A (zh) 可动沉降片和横机
US20040221620A1 (en) Knitting machine, in particular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and control jack suitable for same
CN101939473B (zh) 用于袜类针织机的、将针织组织从针自身转移至相邻针的针
EP0681046B1 (en) Flat-bed knitting machine with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formation and casting off of stitches
CN101415872B (zh) 用于袜类或类似物的圆型针织机
CN101939475B (zh) 用于袜类针织机的、将针织组织从针自身转移至相邻针的针
CN101939474B (zh) 用于袜类针织机的、将针织组织从针自身转移至相邻针的针
CN211057361U (zh) 一种双针筒织机成圈机构
JP5232862B2 (ja) 円形靴下編み機における編み目の移動のためのプッシャー
US20090126409A1 (en) Device for knitting reverse and face stitches on a common needle bed
EP1236821A1 (en) Needle selection device in hosiery knitting machines or the like, particulary for medium- and large- diameter circular machines
ITFI20110159A1 (it) "macchina monocilindro da maglieria priva di platine e relativo procedimento"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