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15872B - 用于袜类或类似物的圆型针织机 - Google Patents

用于袜类或类似物的圆型针织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15872B
CN101415872B CN2007800124801A CN200780012480A CN101415872B CN 101415872 B CN101415872 B CN 101415872B CN 2007800124801 A CN2007800124801 A CN 2007800124801A CN 200780012480 A CN200780012480 A CN 200780012480A CN 101415872 B CN101415872 B CN 10141587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n
syringe
cam
connection element
he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8001248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15872A (zh
Inventor
E·罗纳迪
T·罗纳迪
F·罗纳迪
J·安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onati SpA
Original Assignee
Lonati Sp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ITMI20061378 external-priority patent/ITMI20061378A1/it
Application filed by Lonati SpA filed Critical Lonati SpA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IB2007/000883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07113659A2/en
Publication of CN1014158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158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158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1587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袜类或类似物的圆型针织机,该圆型针织机包括至少一个针筒,该针筒具有垂直轴线,并且在其侧面上具有轴向槽。这些轴向槽中的每个轴向槽容纳针(106)和针(106)的致动元件(110),该致动元件可用其端部中的一个端部与设置在相同轴向槽中的针(106)配合。针(106)或致动元件(110)设有固定踵部(103a)和可动踵部(104a),该固定踵部从轴向槽径向地突出,而该可动踵部可根据命令从轴向槽径向地缩回。致动凸轮围绕针筒设置,并且可被固定踵部(103a)和抽出位置中的可动踵部(104a)配合。该针织机尽管具有极少数量的可运动以启动或停用的致动凸轮或者根本没有可运动的致动凸轮,仍可实施已知类型针织机的通常针织。

Description

用于袜类或类似物的圆型针织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袜类或类似物的圆型针织机。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用于袜类或类似物的双针筒圆型针织机通常包括下针筒和上针筒,下针筒具有垂直轴线,而上针筒设置在下针筒上方并与下针筒共轴,所述针筒可被致动成彼此刚性地围绕公共轴线转动。
多个轴向槽形成在下针筒的侧面上和上针筒的侧面上。上针筒的轴向槽与下针筒的轴向槽对准。选择器和滑动件从底部开始大体容纳在下针筒的每个轴向槽中,而上针筒的每个轴向槽容纳滑动件。在两个针筒之间,即在针织区域,在每个轴向槽中有一针,该针设有两个末端或头部,分别是上头部和下头部;可根据人们希望形成平针还是反针,将所述针移入下针筒从而用其上末端进行针织,或者将该针移入上针筒从而用其下末端进行针织。
因为针没有踵部,所以借助设置在下针筒中的滑动件或借助设置在上针筒中的滑动件来致动针,这取决于要形成平针还是反针。
目前在用于袜类或类似物的双针筒圆型针织机中使用的滑动件通常由细长薄片本体构成,该细长薄片本体具有第一纵向侧,该第一纵向侧设计成位于形成在下针筒的侧面上或上针筒的侧面上的轴向槽的底部上。
所述滑动件还设有两个踵部,这些踵部沿着滑动件的纵向延伸范围相互隔开,并且从滑动件的第二纵向侧横向地突出,第二纵向侧与第一侧相反向。
这些踵部用来产生滑动件沿着下针筒或上针筒的相应轴向槽的移动,从而引起在针织机各种类型的针织中致动与所述滑动件相关联的针,或将针从一个针筒转移至另一针筒。
滑动件在其第一纵向侧上、即在朝向容纳滑动件于其中的轴向槽的底部的那侧还设有钩状凸片,根据滑动件处于下针筒还是上针筒,该钩状凸片可配合针的下头部或上头部。
围绕下针筒的侧面且围绕上针筒的侧面设有多个滑动件致动凸轮,这些滑动件致动凸轮限定一系列路径,当针筒被致动成相对于所述凸轮围绕针筒自身轴线转动时,滑动件的踵部就与这些路径配合。由凸轮限定的路径成形成引起滑动件沿着容纳滑动件于其中的针筒的轴向槽移动,并因此致动与滑动件相关联的针。
在目前市场上可购得的用于袜类或类似物的双针筒圆型针织机中,设置了许多凸轮,这些凸轮限定用于滑动件的踵部的路径,以使凸轮可相对于针筒沿着径向移动,从而凸轮可从工作位置转移到不工作位置或反之亦然,在该工作位置中,凸轮靠近针筒从而被滑动件的踵部配合,而在该不工作位置中,凸轮与针筒隔开从而不与滑动件的踵部相干涉,从而允许改变滑动件的踵部的路径,因此改变针织机可实施的针织类型。
这些可动凸轮和相应致动器的存在对于产生各种针织品来说是必须的,但有显著增加整个针织机的结构复杂性的问题。
而且,这些可动凸轮的存在还迫使要在针织机上提供合适设置的致动程序,假如针织机由于停电而突然停机,则该致动程序可进行干涉,并在恢复针织之前回到可动凸轮的正确位置,因为假如针织机不首先回到可动凸轮的正确位置就被重启,那么滑动件的踵部就可能会断裂。
实际上,这些可动凸轮的存在使得必须给针织机设置存储断电时可动凸轮的位置的电子程序,这就构成针织机制造的进一步的复杂性。
类似的但程度较小的问题可在单针筒圆型针织机、即设有单个针筒的针织机中观察到,该针织机使用设有踵部的针和可供选择的副针,踵部从相应轴向槽中突出并配合由针和副针致动凸轮限定的路径,这些致动凸轮围绕针筒设置;一些所述凸轮可沿径向相对于针筒移动,从而凸轮可从工作位置移动到不工作位置或反之亦然,在该工作位置中,凸轮靠近针筒从而被针和/或副针的踵部配合,而在该不工作位置中,凸轮与针筒隔开从而不与针和/或副针的踵部相干涉,从而允许改变滑动件的踵部的路径,因此改变针织机可实施的针织类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宗旨是通过提供一种用于袜类或类似物的圆型针织机来解决上述问题,该圆型针织机可用有限数量的可动凸轮或根本不用可动凸轮来正确地工作。
在该宗旨之内,本发明的一目的是提供一种针织机,在该针织机中,在单针筒针织机情况下围绕一个针筒、或在双针筒针织机情况下围绕两个针筒设置的致动凸轮组相对于已知类型的针织机显著简化。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针织机,尽管围绕针筒的致动凸轮已被简化,但是该针织机仍然能实施在传统型的用于袜类或类似物的圆型针织机中可实施的通常类型的针织。
这一宗旨以及这些目的和其它目的将在下文中变得更加显而易见,它们通过一种用于袜类或类似物的圆型针织机来实现,该圆型针织机包括至少一个针筒,所述针筒具有垂直轴线,并且在其侧面上具有多个轴向槽,所述轴向槽中的每个轴向槽容纳针和针致动元件;所述致动元件可用其端部中的一个端部与设置在相同轴向槽中的所述针配合;所述针或所述致动元件设有至少一个固定踵部,所述固定踵部从所述针筒的侧面径向地突出以配合致动凸轮,所述致动凸轮围绕所述针筒的侧面设置,并限定由于所述针筒被致动成相对于所述致动凸轮围绕所述针筒自身轴线转动而可由所述固定踵部遵循的路径,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元件设有可动踵部,所述可动踵部可根据命令从工作位置移动到不工作位置或反之亦然,在所述工作位置中,所述可动踵部从所述针筒的相应轴向槽径向地突出从而配合所述致动凸轮,而在所述不工作位置中,所述可动踵部被包含在所述针筒的所述轴向槽中从而不配合所述致动凸轮,并且,在所述针织机的至少一个喂纱或落纱处,所述致动凸轮包括:抽出凸轮、缩回凸轮和脱圈凸轮,这些凸轮沿着所述针筒相对于所述致动凸轮的转动方向依次设置;所述抽出凸轮总是可被所述固定踵部配合,以引起相应的针移动到抽出的不工作位置;所述缩回凸轮可排它性地被处于所述工作位置中的所述可动踵部配合,以将所述针或所述致动元件移动到用其固定踵部配合所述脱圈凸轮的高度,所述脱圈凸轮将相应的针从所述抽出的不工作位置转移到缩回位置以形成新的针织环,且降低先前形成的针织环。
附图说明
从根据本发明的针织机的两个较佳的但非排它性的实施例的描述中,借助附图中的非限制性例子来示例,本发明的进一步特征和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显而易见,在附图中:
图1至5是根据本发明的针织机的第一实施例的视图,该针织机由用于袜类或类似物的单针筒圆型针织机构成,更具体地说:
图1是针织机的针筒的一部分的示意轴向剖视图,致动元件的可动踵部处于不工作位置;
图2是针织机的针筒的一部分的轴向剖视图,致动元件的可动踵部处于工作位置;
图3是在针织机的喂纱或落纱处、致动凸轮组的一部分的从其朝向针筒的那侧的平面投影图,标出了当相应针必须排斥针织时,致动元件或相应针的踵部所遵循的路径;
图4是类似于图3的、致动凸轮组的一部分的视图,标出了当针必须在喂纱或落纱处形成针织时,致动元件或相应针的踵部所遵循的路径;
图5是类似于图3的、致动凸轮组的一部分的视图,标出了当相应针必须在喂纱或落纱处形成针织时,致动元件或相应针的踵部所遵循的路径,针筒被致动的转动方向与图4中的方向相反向;
图6至10是根据本发明的针织机的第二实施例的视图,该针织机由用于袜类或类似物的双针筒圆型针织机构成,更具体地说:
图6是针织机的下针筒的一部分的轴向剖视图,致动元件的可动踵部处于不工作位置;
图7是针织机的下针筒的一部分的轴向剖视图,致动元件的可动踵部处于工作位置;
图8是致动凸轮组的可能实施例从其朝向针筒的那侧的平面投影图,标出了当相应针必须排斥针织时,针的致动元件的踵部所遵循的路径;
图9是类似于图8的、致动凸轮组的视图,标出了当相应针必须在喂纱或落纱处形成针织时,针的致动元件的踵部所遵循的路径;
图10是类似于图8的、致动凸轮组的视图,标出了当相应针必须在喂纱或落纱处形成针织时,针的致动元件的踵部所遵循的路径,针筒被致动的转动方向与图9中的方向相反。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至5所示的第一实施例,该第一实施例涉及用于袜类或类似物的单针筒圆型针织机,根据本发明的针织机包括针筒101,该针筒具有垂直轴线101,并且在其侧面上具有多个轴向槽102,每个轴向槽容纳针106和用于针10的致动元件110。
致动元件110包括至少一个连接元件104,该连接元件在其朝向针筒101外侧的侧面上设有至少一个可动踵部104a。连接元件104可在针筒101的径向平面上摆动,从而引起可动踵部104a从图2所示的工作位置转移至图1所示的不工作位置或反之亦然,在该工作位置中,可动踵部104a从针筒101的相应轴向槽102径向地突出,从而配合相应的连接元件致动凸轮109,该连接元件致动凸轮109面向针筒101的侧面,并限定由于针筒101被致动成相对于连接元件致动凸轮109围绕针筒自身轴线101a转动而可由工作位置中的可动踵部104a遵循的路径,而在该不工作位置中,可动踵部104a被包含在针筒101的轴向槽102中,从而不配合连接元件致动凸轮109。
致动元件110还包括选择器105,该选择器设有细长片状本体,并具有部分114,在针织机工作过程中,较佳地在连接元件104可呈现的任何位置,该部分114在连接元件104和容纳选择器105于其中的针筒101的轴向槽102的底部之间突出,从而总是可以借助选择器105作用在连接元件104上。选择器105可以在针筒101的径向平面上摆动,以引起连接元件104沿着使连接元件104的可动踵部104a从不工作位置转移到工作位置的摆动方向摆动。
连接元件104具有细长片状本体,并且连接至针106的纵向端部,该纵向端部与针106的末端或头部相反向。
较佳的是,连接元件104围绕枢转轴线111枢接于针106,该枢转轴线111垂直于径向平面、即插入轴向槽102中的连接元件104的布置平面。连接元件104可相对于针106围绕所述枢转轴线111摆动,从而使可动踵部104a从工作位置转移至不工作位置或反之亦然。
针106在其纵向延伸范围的中间区域中具有固定踵部103a,该固定踵部103a从针筒101的相应轴向槽102中径向地突出,并且可配合针致动凸轮108,针致动凸轮108面向针筒101的侧面,并限定由于针筒101被致动成相对于针致动凸轮108围绕针筒自身轴线101a转动而可由固定踵部103a遵循的路径。
在图1至5所示的实施例中,连接元件104直接枢接于针106,但作为替代形式,它可枢接于设置在连接元件104和针106之间的中间元件,连接元件104和针106设置在针筒101的相同轴向槽102中。在这种情况下,中间元件可以连接至针106,较佳地以双侧连接方式连接至针106,从而将平行于针筒101的轴线101a的交替运动传递给针106。在这种情况下,连接元件104将围绕垂直于径向平面的枢转轴线枢接于中间元件,从而能够相对于中间元件围绕所述枢转轴线摆动,以使可动踵部104a从工作位置转移至不工作位置或反之亦然。连接元件104在其纵向端部附近围绕枢转轴线111枢接于针106或中间元件,而可动踵部104a靠近连接元件104的相反纵向端部。
连接元件104与针106或中间元件之间的枢接较佳地由突出部112和基座113构成,该突出部112位于针106或中间元件相对于容纳针或中间元件于其中的轴向槽102的底部朝向相反方向的那侧,该基座113容纳突出部112并形成在连接元件104中,从而基座113可围绕轴线111转动。
这样,在由于针106或中间元件和连接元件104与相应致动凸轮108、109的配合所产生的、针106或中间元件和连接元件104沿着轴向槽102的滑动中,在针106或中间元件和连接元件104之间建立双侧连接。
较佳的是,连接元件104在其连接至针106或中间元件的端部处具有第二踵部104b,该第二踵部104b朝向针筒101的外侧径向地突出。该第二踵部104b总是从针筒101的侧面突出,并且在特定情况下可以用作由针106、可供选择的中间元件和连接元件104构成的组件的抓持元件,从而在针织机维护过程中更换其。
针致动凸轮108和连接元件致动凸轮109限定可被针106的踵部103和可被连接元件104的工作位置中的可动踵部104a配合的路径。这些路径成形为,引起针106和配合针的连接元件沿着容纳针和连接元件于其中的针筒101的轴向槽102滑动,从而当针筒101被致动成绕其自身轴线相对于所述凸轮转动时,通过针106来形成针织或将针106保持在不被致动或“不工作”的状态。
在针织机的至少一个喂纱或落纱处(其位置在图中用线A标示),针致动凸轮108和连接元件致动凸轮109包括:抽出凸轮128、缩回凸轮132和脱圈(knockover)凸轮129,它们沿着箭头135所示的针筒101绕其自身轴线101a相对于致动凸轮108、109的转动方向依次设置。抽出凸轮128可以总是被固定踵部103配合,以引起相应的针106移动到抽出的不工作位置。缩回凸轮132可以排它性地被连接元件104的处于工作位置的可动踵部104a配合,以将针106移动到用其固定踵部103a配合脱圈凸轮129的高度,脱圈凸轮129将针106从抽出的不工作位置移动到缩回位置以形成新的针织环,且降低先前形成的针织环。
有利的是,根据本发明的针织机可以被致动成绕其自身轴线沿两个转动方向转动,所述喂纱A适于绕其自身轴线101a相对于致动凸轮108、109沿两个转动方向将纱线分配到针织机的针。为此,在所考虑的喂纱A处,还有:抽出凸轮130、缩回凸轮133和脱圈凸轮131,它们沿着箭头136所示的针筒101绕其自身轴线101a相对于致动凸轮108、109的相反转动方向依次设置。抽出凸轮130可以总是被固定踵部103配合,以引起相应的针106移动到抽出的不工作位置。缩回凸轮133可以排它性地被连接元件104的处于工作位置的可动踵部104a配合,以将针106移动到用其固定踵部103a配合脱圈凸轮131的高度,脱圈凸轮131将针106从抽出的不工作位置移动到缩回位置以形成新的针织环,且降低先前形成的针织环。
针致动凸轮108还包括中央凸轮126和中央互补凸轮127,这些凸轮设置在脱圈凸轮130和131之间。
在所示的该实施例中,缩回凸轮132和133形成一体,但是它们也可形成单独的凸轮。
除了针致动凸轮108和连接元件致动凸轮109之外,在凸轮组中,在连接元件致动凸轮109的区域中还有按压器162、163,这些按压器162、163可分别作用在连接元件104上,以引起连接元件在针筒101的径向平面上摆动,并将可动踵部104a从工作位置转移到不工作位置。
这些按压器固定、即刚性联接至凸轮箱或支承件,因此无需操作用的致动器。
参见图6至10中所示的第二实施例,该第二实施例涉及用于袜类或类似物的双针筒圆型针织机,根据本发明的针织机包括下针筒1和上针筒42,下针筒1具有垂直轴线la,而上针筒41设置在下针筒1的上方并与下针筒1共轴。多个相互对准的轴向槽2、43形成在下针筒1的侧面上和上针筒42的侧面上。用于针6的致动元件10、10′容纳在下针筒1和上针筒42的每个轴向槽2、43中,带有双头部或末端的针6设置在针筒1、42之一中靠近针筒1、42的相互面对的轴向端部。
设置在下针筒1中的致动元件10(在下文中称为“下致动元件”)包括滑动件3,该滑动件3在靠近其纵向端部之一处设有用于配合针6的头部的装置。下致动元件10还包括连接元件4,该连接元件4类似于连接元件104,枢接于滑动件3的纵向端部,该纵向端部与可配合针6的端部相反向。
基本上,滑动件3可在概念上比作在以上根据本发明的针织机的第一实施例中所考虑的中间元件。
下致动元件10在连接元件4的下方包括选择器5,该选择器5可在针筒1的径向平面上摆动,从而引起连接元件4沿着产生使连接元件4的可动踵部4a从不工作位置到工作位置转移的摆动方向相对于滑动件3摆动。
当针6设置在上针筒42中时,用于所述针6的相应上致动元件10′容纳在上针筒42的每个轴向槽43内。较佳的是,所述上致动元件10′从下向上包括滑动件3′、连接元件4′和选择器5′,它们较佳地就像参照下针筒1所述的那些元件那样设置。关于上述的轴向槽和容纳于其中的元件,上针筒42基本上像下针筒1那样设置,但处于倒置的位置。为此,在图6和7中,只局部地示出了上针筒42。
针6设有两个末端或头部6a、6a′,根据人们希望形成平针还是反针,将针6转移到下针筒1以用其上末端6a′进行针织,或将针6转移到上针筒42以用其下末端6a进行针织。
因为针6没有踵部,所以根据要形成平针还是反针,借助下致动元件10或借助上致动元件10′来致动针6。
设置在根据本发明的针织机的下针筒1的轴向槽2中的滑动件3、连接元件4和选择器5将在下文描述,考虑到元件3′、4′、5′的位置相对于元件3、4、5的位置是倒置的且滑动件3可配合针6的下头部6a而滑动件3′可配合针6的上头部6a′,这一描述也可较佳地应用到设置在上针筒42的轴向槽43中的滑动件3′、连接元件4′和选择器5′。滑动件3具有细长片状本体,该细长片状本体在靠近其朝向针6的纵向端部处以本身已知的方式设有配合装置,该配合装置由钩状凸片7构成,可配合针6的下头部6a。
滑动件3具有第一纵向侧,该第一纵向侧朝向相应轴向槽2的底部,并且滑动件3在其相反的纵向侧上具有固定踵部3a,该固定踵部3a基本垂直于滑动件3的第一纵向侧、即径向地相对于下针筒1,并从下针筒1的侧面径向地突出,从而配合滑动件致动凸轮8,该滑动件致动凸轮8面向下针筒1的侧面。
滑动件3在其第一纵向侧上靠近其下端部处具有倾斜部分,该倾斜部分允许其在下针筒1的径向平面上摆动,从而借助钩状凸片7来配合或脱开针6的下头部6a。
连接元件4具有细长片状本体,并且连接至滑动件3的纵向端部,该纵向端部与可配合针6的端部相反向。连接元件4在其朝向下针筒1的外侧的那侧上具有至少一个可动踵部4a。
连接元件4可相对于滑动件3在下针筒1的径向平面上摆动,从而使其可动踵部4a从工作位置转移至不工作位置或反之亦然,在该工作位置中,可动踵部4a从相应轴向槽2中径向地突出从而配合连接元件致动凸轮9,而在该不工作位置中,可动踵部4a包含在相应轴向槽2中从而不配合连接元件致动凸轮9。
连接元件4较佳地借助其上纵向端部围绕枢转轴线11枢接于滑动件3的下纵向端部,该下纵向端部与可配合针6的端部相反向,该枢转轴线11垂直于连接元件4布置的径向平面。较佳地借助突出部12和基座13来实施枢接,该突出部12位于滑动件3远离轴向槽2底部的那侧,该基座13可转动地容纳所述突出部,并形成在连接元件4中。
这样,在由于滑动件3或连接元件4与相应致动凸轮8、9的配合所产生的、滑动件3和连接元件4沿着轴向槽2的滑动中,在滑动件3和连接元件4之间建立双侧连接。
适宜的是,连接元件4在其连接至滑动件3的端部处具有第二踵部4b,该第二踵部4b朝向下针筒1的外侧径向地突出。该第二踵部4b可被压向轴向槽2的底部,从而使滑动件3在下针筒1所位于的径向平面上沿一摆动方向摆动,该摆动方向使滑动件设有钩状凸片7的纵向端部、即其朝向针6的端部移离容纳滑动件于其中的下针筒1的轴向槽2的底部,从而使滑动件3与针6的下头部6a脱开。
选择器5也具有细长片状本体,并相对于连接元件4设置在关于滑动件3的相反侧上。
选择器5具有部分14,在针织机工作过程中,较佳地在连接元件4可呈现的任何位置,该部分14在连接元件4和下针筒1的轴向槽2的底部之间突出,从而总是可以借助选择器5作用在连接元件4上。
在两个实施例中,选择器5、105可借助至少一个选择装置的工作,在下针筒的1或针筒101的径向平面上摆动,从而引起连接元件4、104围绕枢转轴线11、111摆动,以将连接元件4、104的可动踵部4a、104a从不工作位置转移到工作位置。
选择器5、105朝向槽2、102底部的那侧具有部分15、115,该部分15、115相对于所述侧的其余部分倾斜,以允许选择器5、105的所述摆动。
选择器5、105在其相反侧上、在与其部分14、114(该部分14、114设置在容纳选择器5、105于其中的轴向槽2、102的底部和连接元件4、104之间)隔开的其纵向延伸区域中具有至少一个可按压区域16a、116a、16b、116b,可朝向轴向槽2、102的底部推动该可按压区域,从而引起选择器5、105的所述摆动,因此引起连接元件4、104的摆动,以使可动踵部4a、104a从不工作位置转移至工作位置。
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有两个可按压区域,分别是:可按压区域16a、116a,该可按压区域16a、116a设置在选择器5、105的纵向端部处,该端部与朝向滑动件3或针106的端部相反向;以及可按压区域16b、116b,该可按压区域16b、116b设置在中间区域。
对于针织机装备的各种选择器,可按压区域16b、116b可在选择器5、105的纵向具有不同的延伸范围或布置,从而根据所述可按压区域16b、116b的延伸范围允许选择器5、105上的多样化动作。
摆动选择器5、105从而引起使连接元件4、104的可动踵部4a、104a从不工作位置转移到工作位置,可借助已知类型的选择装置来实现,诸如在第1,312,277号专利中所披露的装置,其允许一针接一针选择,即能够彼此独立地致动针织机的各个选择器,尤其当两个选择器5、105设置在针筒1或针筒101的两个连续轴向槽2、102中时更是如此。
这种类型的选择装置面向下针筒1或针筒101,并且设有可根据命令作用在可按压区域16a、116a上或可按压区域16b、116b上的按压器或凸轮,该可按压区域16a、116a设置在选择器5、105的与部分14、114相反的纵向端部处,从而引起选择器5、105沿一摆动方向摆动,该摆动方向使连接元件4、104的可动踵部4a、104a从不工作位置转移至工作位置。
在第一实施例中,有两个选择点,在每个选择点处有选择装置,分别是选择装置121和选择装置122,该选择装置121沿着针筒101绕其轴线101a的转动方向135设置在喂纱A的紧邻上游,并用来当针筒101被致动成沿所述转动方向135转动时选择必须在针织机的喂纱A处进行针织的的针106,该选择装置122沿着针筒101绕其轴线101a的相反转动方向136设置在针织机的喂纱A的紧邻上游,并用来当针筒101被致动成沿所述相反转动方向136转动时选择必须在所述喂纱A处进行针织的的针106。
在第二实施例中,对于下针筒1来说,有五个选择点,在每个选择点处都有选择装置,分别是:选择装置21,该选择装21沿着针筒1、42绕其自身轴线的转动方向35设置在针织机的喂纱A的紧邻上游,并且当针筒1、42被致动成有所述转动方向35时,用来选择必须在所述喂纱A处在下针筒1中进行针织的针;选择装置22,该选择装置22沿着针筒1、42绕其自身轴线的相反转动方向36设置在针织机的喂纱A的紧邻上游,并且当针筒1、42致动成有所述相反转动方向36时,用来选择必须在所述喂纱A处在下针筒1中进行针织的针;选择装置23,在将针从一个针筒转移到另一针筒的过程中将使用该选择装置23;以及两个附加的选择装置24、25。
类似地,在上针筒42的每个轴向槽中设置以下部件:滑动件3′、连接元件4′和选择器5′,这些部件较佳地像参见下针筒1所述的滑动件3、连接元件4和选择器5那样设置。滑动件3′、连接元件4′和选择器5′的部件对应于已经关于滑动件3、连接元件4和选择器5描述的部件,已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
也可给上针筒提供类似于上述的选择装置,这些选择装置面向上针筒42的侧面从而作用在设置于上针筒42中的选择器5′上,可供选择的是在数量上较小,因为考虑到当针处于上针筒42时选择针的需求通常较不频繁。具体地说,可设置:类似于选择点21的选择点,该选择点沿着针筒1、42绕其自身轴线la的转动方向设置在针织机的喂纱A的紧邻上游,并且当针筒1、42致动成有所述转动方向35时,用来选择必须在所述喂纱A处进行针织的针6;以及类似于两个附加选择装置24、25的选择装置。
以与关于下针筒1描述的方式相似的方式,设有用于设置在上针筒42中的滑动件3′的滑动件致动凸轮8′和用于连接元件4′的连接元件致动凸轮9′,所述凸轮设置成围绕上针筒42的侧面。
滑动致动凸轮8、8′和连接致动凸轮9、9′构成针6的致动元件10、10′的致动凸轮组,并且限定可被滑动件3、3′的踵部3a和被连接元件4、4′的处于工作位置的可动踵部4a配合的路径。这些路径成形为,使配合路径的滑动件3、3′和连接元件4、4′沿着容纳它们于其中的相应针筒的轴向槽滑动,从而实现通过针6形成针织和针织机的其它工作状态,诸如将针6从下针筒1转移至上针筒42或反之亦然,或当针筒1、42致动成绕其自身轴线相对于凸轮组转动时,将滑动件3、3′保持在用于其所配合的针6的不致动或“不工作”的状态。
应该注意的是,在所示的该实施例中,根据本发明的针织机的凸轮组排它性地包括固定凸轮。
参见第二实施例,图8至10示出了靠近喂纱或落纱A处的、根据本发明的针织机的凸轮组的可能实施例的一部分,在该处假如针6设置在下针筒1中,则针6可以在相对于凸轮组绕其自身轴线沿一个转动方向35或沿相反转动方向36致动针织机的针筒1、42的过程中形成针织品。
为了简要说明,假设针织机只具有所述喂纱A,但这不会改变根据要求针织机可具有多个喂纱或落纱的事实,这些喂纱或落纱可用来在针筒1、42绕其自身轴线沿至少一个转动方向转动的过程中形成针织品。
在所述喂纱A处,将下列部件标示成下针筒1的滑动件8的致动凸轮:中央凸轮26、中央互补凸轮27、在针筒1、42沿一个转动方向35的转动中的抽出(或提升)凸轮28和脱圈(knockover)凸轮29、以及在针筒1、42沿相反转动方向的转动中的抽出(或提升)凸轮30和脱圈凸轮31。
抽出(或降低)凸轮28′和脱圈凸轮29′已经标示在上针筒42的滑动件致动凸轮8′之间。
在下针筒1的连接元件致动凸轮9之间,有缩回(或降低)凸轮32和缩回(或降低)凸轮33,该缩回凸轮32设置在抽出凸轮28和中央凸轮26之间,该缩回凸轮33设置在抽出凸轮30和中央凸轮26之间,缩回凸轮32和缩回凸轮33用来在形成针织品的过程中致动连接元件4和因此的针6。在所示的实施例中,缩回凸轮32和33形成一体,但是它们也可形成单独的凸轮。
在上针筒的连接元件致动凸轮9′之间,有缩回凸轮34和抽出凸轮68,该缩回凸轮34设置在抽出凸轮28′和脱圈凸轮29′之间,缩回凸轮34和抽出凸轮68用来在形成针织品的过程中致动连接元件4′和因此的针6。
应该注意,在沿转动方向35致动针筒的过程中,抽出凸轮28、28′可以总是被滑动件3、3′的固定踵部3a配合,同样在沿相反转动方向36致动针筒的过程中,抽出凸轮30可以总是被滑动件3的固定踵部3a配合,以将相应的针6移动到抽出的不工作位置,而缩回凸轮32、34在沿转动方向35致动针筒转动的过程中,以及缩回凸轮33在沿转动方向36致动针筒的过程中,可以排它性地被工作位置中的可动踵部4a配合,从而将滑动件3或3′带到用其固定踵部配合脱圈凸轮29、29′或31的高度,脱圈凸轮29、29′将相应的针6从抽出的不工作位置移动到缩回位置以形成新的针织环,且降低先前形成的针织环,这将在下文中变得显而易见。
除了滑动件致动凸轮8、8′和连接元件致动凸轮9、9′之外,在凸轮组中还有滑动件致动凸轮8、8′的区域中的按压器53、54、57、60,连接元件致动凸轮9、9′的区域中的按压器61、62、63、64、65、66、67,以及滑动件致动凸轮8、8′和连接元件致动凸轮9、9′之间的中间区域中的按压器55、58,它们可分别作用在滑动件3、3′和连接元件4、4′上,从而引起滑动件和连接元件在针筒1、42的径向平面上摆动。
这些按压器固定、即刚性联接至凸轮箱或支承件,因此无需任何操作用的致动器。
在连接元件致动凸轮9、9′之间,设有主要设计成致动连接元件4、4′和因此的滑动件3、3′的凸轮,从而将针6从一个针筒转移至另一针筒。
具体地说,设置下列凸轮:固定的上部降低凸轮51,该上部降低凸轮51可以被设置在上针筒42中的连接元件4′配合,从而引起将滑动件3′降低到用于配合相应针6的位置;以及固定的下部提升凸轮52,该下部提升凸轮52可以被设置在下针筒1中的连接元件4配合,从而将滑动件3提升到与配合相应针6相对应的位置。
上部降低固定凸轮51和下部提升固定凸轮52沿着针筒绕其自身轴线相对于凸轮组的由箭头35所示的转动方向设置在选择装置23的上游。
沿着转动方向35,在上部降低固定凸轮51和下部提升固定凸轮52的紧邻下游,在所示凸轮和选择装置23之间设有按压器,分别是上部关闭按压器53和下部关闭按压器54,滑动件3′和滑动件3可分别配合这些按压器,滑动件3′和滑动件3可以处于其摆动离开相应轴向槽2的底部的状态,且其端部可与相应针6的上头部6a′和下头部6a相配合。
与选择装置23基本对准的是上部打开按压器55,该上部打开按压器55面向上针筒42的侧面并配合设置在上针筒42中的连接元件4′的踵部4b,从而引起滑动件3′摆动,从而将滑动件3′朝向相应针6的端部移离相应轴向槽2的底部。
再次沿着由箭头35所示的转动方向,在选择装置23的紧邻下游,针筒1的侧面面向下部降低固定凸轮56,该下部降低固定凸轮56可以排它性地被连接元件4配合,该连接元件4设置在下针筒1中并且已经使其可动踵部4a由所述选择装置23移动到工作位置。
沿着由箭头35所示的转动方向,在下部降低固定凸轮56刚刚开始之后,上针筒42的侧面面向上部关闭按压器57,该上部关闭按压器57可配合设置在上针筒42中的滑动件3′,从而引起滑动件3′摆动,以将滑动件3′朝向相应针6的端部移向相应轴向槽2的底部。
沿着由箭头35所示的转动方向,在下部降低固定凸轮56之后,下针筒1的侧面面向下部打开按压器58,该下部打开按压器58可以排它性地被连接元件4的踵部4b配合,该连接元件4设置在下针筒中并且使其可动踵部4a处于不工作位置,即不配合下部降低固定凸轮56。下部打开按压器58设计成引起配合其的滑动件3摆动,从而将滑动件3朝向相应针6的端部移离相应轴向槽2的底部。
最后,再次沿着由箭头35所示的转动方向,在下部打开按压器58的下游,上针筒42的侧面面向上部提升固定凸轮59,该上部提升固定凸轮59可以被设置在上针筒42中的连接元件4′的踵部4a配合,并且下针筒1面向下部关闭按压器60,该下部关闭按压器60可以被滑动件3配合,从而将其上已作用有下部打开按压器58的滑动件3返回到滑动件3朝向针6的端部靠近相应轴向槽2的底部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针织机的操作如下。
图3至5示出了与第一实施例相关的、由针106和连接元件104的踵部103a、104a遵循的路径,而图8至10示出了与第二实施例相关的、由滑动件3、3′和连接元件4、4′的踵部3a、4a、4b遵循的路径。
为了将连接元件4、4′、104的踵部4a、104a的工作位置与不工作位置区分开,处于工作位置的踵部4a、104a画有阴影,而处于不工作位置的踵部没有阴影。
在通常或较常用的双针筒针织机情况下的针筒1、42和单针筒针织机情况下的针筒101绕其自身轴线相对于凸轮组的由箭头35、135所示的转动方向中,当处于下针筒1中、与滑动件3配合的针6在所考虑的喂纱A并不要形成针织品时,在按压器62、162已经将可能处于工作位置的连接元件4、104的踵部4a、104a移动到不工作位置之后,选择装置21、121并不作用在选择器5、105上。由于这个原因,连接元件4、104不用其踵部4a、104a配合缩回凸轮32、132,因此滑动件3或针106在已经用其固定踵部3a、103a配合抽出凸轮28、128之后不再降低,并越过中央凸轮26、126。针6、106因此保持升起在不工作位置,并且不配合在所考虑的喂纱A处分配的纱线,如图3、8所示。
在不工作位置,针6、106抽出,使其从针筒1、101朝上的上末端或仅有的末端处于一位置,在该位置,假如要进行针织,则该末端将配合在喂纱A处分配的纱线,或者使末端处于稍稍升高的位置,从而由针6、106先前形成的任何针织环将自身设置在针6、106的针舌下方的针杆上。
应该注意,即使针织机突然断电从而防止选择装置操作并重设运行的程序,这种情况也会发生。在这种情况下,选择装置的失效不会引起对于针织机的任何损害,因为无论连接元件4、104可能处于其路径的哪个点上,当选择装置失效时,假如连接元件4、104的踵部4a、104a处于工作位置,则一旦它碰到按压器,连接元件4、104就使其踵部4a、104a移动到不工作位置,因此在所考虑的喂纱A处,滑动件3或针106用其踵部3a、103a越过中央凸轮26、126,并且不再降低,除非恢复选择装置的操作。
在第二实施例中,当针6处于上针筒42中且与滑动件3′配合时,类似所述的操作也会发生。图3还示出了对应于设置在上针筒42中的针6的滑动件3′的固定踵部3a和连接元件4′的踵部4a、4b的路径,该针必须不被移动以在所考虑的喂纱A处进行针织。
当双针筒针织机情况下设置在下针筒1中的针6或单针筒针织机情况下设置在针筒101中的针106必须形成针织品且针筒1、42或针筒101被致动成绕其自身轴线沿与通常方向相反的由箭头36、136所示的转动方向转动时,在相应的连接元件4、104(可使其可动踵部4a、104a处于工作位置)已经转到按压器62、162,从而将其可动踵部4a、104a安全转移到不工作位置之后,通过选择装置21、121的干预,使踵部4a、104a回到工作位置。
因此,滑动件3或针106在被抽出凸轮28、128配合而提升之后,由于踵部4a、104a与缩回凸轮32、132的配合而降低。为此,滑动件3的踵部3a或针106的踵部103a配合中央凸轮26、126和因此的脱圈凸轮29、129,如图4和9所示。针6、106与在所考虑的喂纱A处分配的纱线配合,并形成新的针织环,降低先前形成的针织环。
相反当在第二实施例中,与上针筒42中的滑动件3′配合的针必须在所考虑的喂纱A处进行针织时,在相应的连接元件4′(可能使其可动踵部4a处于工作位置)已经转到按压器65,从而将其可动踵部4a安全转移到不工作位置之后,通过选择装置的干预,使踵部4a回到工作位置,该选择装置面向上针筒42的侧面并且类似于在选择装置21。
因此,滑动件3′在被抽出凸轮28′配合而提升之后,由于踵部4a与缩回凸轮34的配合而降低。为此,滑动件3′的踵部3a配合脱圈凸轮29′。图9还示出了对应于设置在上针筒42中的针6的滑动件3′的固定踵部3a和连接元件4′的踵部4a、4b的路径,该针必须被移动以在所考虑的喂纱A处进行针织。
当双针筒针织机情况下设置在下针筒1中的针6或单针筒针织机情况下设置在针筒101中的针106必须形成针织品且针筒1、42被致动成绕其自身轴线沿箭头36所示的转动方向(该转动方向与通常方向相反)转动时,在相应的连接元件4、104(可能使其可动踵部4a、104a处于工作位置)已经转到按压器63、163,从而将踵部4a、104a安全转移到不工作位置之后,通过选择装置22、122的干预,使踵部4a、104a回到工作位置。
因此,滑动件3在其踵部3a被抽出凸轮30配合而提升之后,或针106在其踵部103a被抽出凸轮130配合而提升之后,由于踵部4a、104a与缩回凸轮33、133的配合而降低。为此,滑动件3的踵部3a或针106的踵部103a配合中央凸轮26、126和因此的脱圈凸轮31、131,如图5和10所示。针6、106与在所考虑的喂纱A处分配的纱线配合,并形成新的针织环,降低先前形成的针织环。
在所考虑的喂纱A处,在经过所考虑的喂纱A处的过程中,还可简单地通过使必须形成集圈组织的针转移到不工作位置来产生集圈组织,在后续的转移过程中,根据针筒1、42的转动方向,相反地引起相应滑动件3的踵部3a或相应针106的踵部103a与脱圈凸轮29或31、129或131配合。在第一转移过程中,先前形成的针织环将自身设置在针6、106的针舌下方的针杆上,而另一针织环搁置在针6、106的针杆上。在第二转移过程中,针6、106形成的新的针织环,该新的针织环与所述两个针织环针织在一起,它们同时降低。
这样,即使用单根喂纱或落纱也可形成集圈组织针织品。
借助选择装置21、121和22、122,还可逐渐减少和逐渐增加针来实施针织,这些针被移动以在所考虑的喂纱处进行针织,在传统类型的针织机中通常通过使用称为锤或拾取器和折板的装置来实现针织,从而本发明无需采用这些装置。
在以相同申请人名义申请的共同待审查专利申请中描述了第二实施例中针织机的操作,其涉及将针从一个针筒转移到另一针筒,该专利申请要求2006年3月31日提交的MI2006A-000636的优先权,在此以参见的方式引入其内容。
实际上,已经发现,根据本发明的针织机可完全实现预期的目的,因为它允许减少甚至免除凸轮组中的可动凸轮,但是能基本上实现传统类型的用于袜类或类似物的圆型针织机目前所能实施的所有针织种类。
因此设想的针织机可经受多种修改和变型,所有这些都在本发明原理的范围之内;所有的细节可进一步用其它技术上的等同元件来替换。
实际上,所用的材料以及尺寸可根据要求和现有技术状态而为任意的。
本申请要求意大利专利申请第MI2006A000637号和第MI2006A001378号的优先权,在此以参见的方式引入其内容。
在任一权利要求中所提到的技术特征后都跟有附图标记,包含这些附图标记仅仅是为了增加权利要求书的可理解性,因此这些附图标记对于借助这些附图标记识别的每个元件的解释并没有任何限制作用。

Claims (20)

1.一种用于袜类的圆型针织机,包括至少一个针筒,所述针筒具有垂直轴线,并且在其侧面上具有轴向槽,所述轴向槽中的每个轴向槽容纳针和针致动元件;所述针致动元件可用其端部中的一个端部与设置在相同轴向槽中的所述针配合;所述针或所述针致动元件设有至少一个固定踵部,所述固定踵部从所述针筒的侧面径向地突出以配合致动凸轮,所述致动凸轮围绕所述针筒的侧面设置,并限定由于所述针筒被致动成相对于所述致动凸轮围绕所述针筒自身轴线转动而可由所述固定踵部遵循的路径,其特征在于,所述针致动元件设有可动踵部,所述可动踵部能根据命令从工作位置移动到不工作位置或反之亦然,在所述工作位置中,所述可动踵部从所述针筒的相应轴向槽径向地突出从而配合所述致动凸轮,而在所述不工作位置中,所述可动踵部被包含在所述针筒的所述轴向槽中从而不配合所述致动凸轮,并且,在所述针织机的至少一个喂纱或落纱处,所述致动凸轮包括:抽出凸轮、缩回凸轮和脱圈凸轮,这些凸轮沿着所述针筒相对于所述致动凸轮的转动方向依次设置;所述抽出凸轮总是能被所述固定踵部配合,以引起相应的针移动到抽出的不工作位置;所述缩回凸轮能排它性地被处于所述工作位置中的所述可动踵部配合,以将所述针或所述针致动元件移动到用其固定踵部配合所述脱圈凸轮的高度,所述脱圈凸轮将相应的针从所述抽出的不工作位置转移到缩回位置以形成新的针织环,且降低先前形成的针织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喂纱处适于将纱线分配到所述针,从而沿着所述针筒绕其自身轴线相对于所述致动凸轮转动的两个方向形成针织品;对于所述针筒相对于所述致动凸轮的每个转动方向,在所述喂纱或落纱处有抽出凸轮、缩回凸轮和脱圈凸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中央凸轮设置在所述抽出凸轮和所述脱圈凸轮之间,并且由于所述可动踵部与所述缩回凸轮配合而能被所述固定踵部配合,从而移动所述固定踵部以使所述固定踵部配合所述脱圈凸轮。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针致动元件包括:
-至少一个连接元件,所述连接元件在其朝向所述针筒外侧的那侧上设有所述可动踵部;所述连接元件能够在所述针筒的径向平面上摆动,以使所述可动踵部从所述工作位置转移到所述不工作位置或反之亦然,在所述工作位置中,所述可动踵部从所述针筒的相应轴向槽径向地突出,从而配合相应的连接元件致动凸轮,所述连接元件致动凸轮面向所述针筒的侧面,并形成由于所述针筒被致动成相对于所述连接元件致动凸轮围绕所述针筒自身轴线转动而能由所述工作位置中的所述可动踵部遵循的路径,而在所述不工作位置中,所述可动踵部被包含在所述针筒的所述轴向槽中,从而不配合所述连接元件致动凸轮;以及
-选择器,所述选择器设有一在所述连接元件和容纳所述选择器于其中的所述针筒的所述轴向槽的底部之间突出的部分;所述选择器能够借助至少一个选择装置的动作在所述针筒的径向平面上摆动,从而将所述连接元件的所述可动踵部从所述不工作位置转移到所述工作位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针织机的工作过程中,在所述连接元件所能呈现的任何位置,所述选择器以其所述部分在所述连接元件和容纳所述选择器于其中的所述针筒的所述轴向槽的底部之间突出。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元件围绕枢转轴线枢接于与所述针的末端或头部相反向的所述针的纵向端部,所述枢转轴线垂直于所述径向平面;所述连接元件能够相对于所述针围绕所述枢转轴线摆动,从而使所述可动踵部从所述工作位置转移至所述不工作位置或反之亦然。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在其纵向延伸范围的中间区域中具有固定踵部,所述固定踵部从所述针筒的相应轴向槽中径向地突出,并且可配合针致动凸轮,所述针致动凸轮面向针筒的侧面,并形成由于所述针筒被致动成相对于所述针致动凸轮围绕所述针筒自身轴线转动而可由所述固定踵部遵循的路径。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针致动元件包括中间元件,所述中间元件设置在所述连接元件和所述针之间,所述连接元件和所述针设置在所述针筒的相同轴向槽中;所述连接元件围绕垂直于所述径向平面的枢转轴线枢接于所述中间元件,所述连接元件能够相对于所述中间元件围绕所述枢转轴线摆动,以使所述可动踵部从所述工作位置转移至所述不工作位置或反之亦然。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元件在靠近其纵向端部处围绕枢转轴线枢接于所述针或所述中间元件;所述可动踵部在靠近所述连接元件的相反纵向端部处突出。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针或中间元件与所述连接元件之间的枢接由突出部和基座构成,所述突出部位于所述针或所述中间元件远离容纳所述针或中间元件于其中的所述轴向槽的底部的那侧上,而所述基座可转动地容纳所述突出部并形成在所述连接元件中。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元件在其连接至所述针或所述中间元件的端部处具有第二踵部,所述第二踵部朝向所述针筒的外侧径向地突出。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织机由双针筒针织机构成,所述双针筒针织机具有下针筒和上针筒,所述上针筒设置在所述下针筒上方并与所述下针筒共轴;多个相互对准的轴向槽形成在所述下针筒的侧面上和所述上针筒的侧面上;所述下针筒和所述上针筒的所述轴向槽中的每个轴向槽容纳针致动元件;至少对于所述下针筒来说,所述针致动元件包括:
-滑动件,所述滑动件构成所述中间元件,在靠近其纵向端部中的一个端部处设有用于配合针的头部的装置;
-所述连接元件,所述连接元件枢接于所述滑动件的纵向端部,所述纵向端部与可配合所述针的所述端部相反向;
-所述选择器,所述选择器具有一部分,在所述针织机的工作过程中,在所述连接元件所能呈现的任何位置,所述部分在所述连接元件和容纳所述选择器于其中的所述针筒的所述轴向槽的底部之间突出;所述选择器能够借助至少一个选择装置的动作在所述针筒的径向平面上摆动,从而将所述连接元件的所述可动踵部从所述不工作位置转移到所述工作位置。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设置在所述上针筒中的所述针致动元件也设有可动踵部,所述可动踵部能根据命令从工作位置移动到不工作位置或反之亦然,在所述工作位置中,所述可动踵部从所述针筒的相应轴向槽径向地突出从而配合相应致动凸轮,而在所述不工作位置中,所述可动踵部被包含在所述针筒的所述轴向槽中从而不配合所述致动凸轮,并且,对于所述上针筒来说同样地,在所述针织机的至少一个喂纱或落纱处,所述致动凸轮包括:抽出凸轮、缩回凸轮和脱圈凸轮,这些凸轮根据所述针筒相对于所述致动凸轮的运动依次设置,所述抽出凸轮总是能被所述固定踵部配合,以引起相应的针移动到抽出的不工作位置,所述缩回凸轮能排它性地被处于所述工作位置中的所述可动踵部配合,以将所述针或所述针致动元件移动到用其固定踵部配合所述脱圈凸轮的高度,从而将相应的针从所述抽出的不工作位置移动到所述缩回位置以形成新的针织环,且降低先前形成的针织环。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设置在所述上针筒的所述轴向槽中的所述针致动元件基本像设置在所述下针筒的所述轴向槽中的所述针致动元件那样设置。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元件以其纵向端部中的一个端部枢接于所述滑动件的纵向端部,所述滑动件的所述纵向端部与能围绕垂直于所述径向平面的枢转轴线配合所述针的端部相反向。
16.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件能在所述针筒的径向平面上摆动,以用其纵向端部配合所述针的头部或释放所述针的头部,所述纵向端部与枢接于所述连接元件的纵向端部相反向。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元件在其枢接于所述滑动件的端部具有所述第二踵部,所述第二踵部朝向所述针筒的外侧径向地突出,所述第二踵部能被压向所述轴向槽的底部,从而使所述滑动件在所述径向平面上沿一方向摆动,所述方向使所述滑动件的朝向所述针的纵向端部移离容纳所述滑动件于其中的所述针筒的所述轴向槽的底部。
18.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选择器具有一区域,该区域处于所述选择器的纵向延伸范围中、与在所述连接元件和容纳所述选择器于其中的所述针筒的所述轴向槽的底部之间突出的所述部分间隔开的区域中,该区域能被所述至少一个选择装置压向所述轴向槽的底部,从而使所述选择器摆动,因此使所述连接元件的所述可动踵部从所述不工作位置转移到所述工作位置。
19.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选择装置适于实施一针接一针选择,即彼此独立地致动所述选择器。
20.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织机包括固定按压器,所述固定按压器侧面地面向所述针筒,其中,所述固定按压器作用在所述连接元件上,以使所述连接元件在所述针筒的径向平面上摆动,或者,所述固定按压器分别作用在所述滑动件和所述连接元件上,以使所述滑动件和所述连接元件在所述针筒的所述径向平面上摆动。
CN2007800124801A 2006-03-31 2007-03-27 用于袜类或类似物的圆型针织机 Active CN10141587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ITMI2006A000637 2006-03-31
ITMI20060637 ITMI20060637A1 (it) 2006-03-31 2006-03-31 Macchina circolare per maglieria o per calzetteria o simile a doppio cilindro
ITMI2006A001378 2006-07-14
ITMI20061378 ITMI20061378A1 (it) 2006-07-14 2006-07-14 Macchina circolare per maglieria o per calzetteria o simile
PCT/IB2007/000883 WO2007113659A2 (en) 2006-03-31 2007-03-27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for hosiery or the lik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15872A CN101415872A (zh) 2009-04-22
CN101415872B true CN101415872B (zh) 2011-08-24

Family

ID=402554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124801A Active CN101415872B (zh) 2006-03-31 2007-03-27 用于袜类或类似物的圆型针织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1415872B (zh)
IT (1) ITMI2006063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35060B (zh) * 2013-12-30 2015-12-16 浙江叶晓针织机械有限公司 袜机弯纱三角及三角系统
ITUB20155479A1 (it) * 2015-11-11 2017-05-11 Lonati Spa Procedimento per la preparazione di un manufatto tubolare del tipo calza o simile al prelievo automatizzato al termine della sua formazione su una macchina circolare a doppio cilindro con almeno una alimentazione o caduta e macchina circolare a doppio cilindro per la sua esecuzione.
CN106939467B (zh) * 2017-03-22 2019-03-05 塑晟机械(嘉兴)有限公司 织袜机的三角系统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78710A (en) * 1969-02-25 1972-07-25 Bentley Mach Dev Co Needle operating means in knitting machines
EP0677605A1 (en) * 1994-04-15 1995-10-18 MATEC S.r.l. Selection device for an elastic selector for needles in a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CN1162658A (zh) * 1996-03-19 1997-10-22 株式会社福原精机制作所 压电体控制装置和带有该装置的编织工具控制装置
CN1256329A (zh) * 1998-12-09 2000-06-14 马泰克股份公司 用于双针筒圆型针织机的导针片
CN1693560A (zh) * 2004-05-03 2005-11-09 戚国楚 一种针织机的提花方法及其装置
CN1780950A (zh) * 2003-05-02 2006-05-31 山德霓股份公司 带有改进的针驱动的、尤其是中等直径型式的圆形针织机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78710A (en) * 1969-02-25 1972-07-25 Bentley Mach Dev Co Needle operating means in knitting machines
EP0677605A1 (en) * 1994-04-15 1995-10-18 MATEC S.r.l. Selection device for an elastic selector for needles in a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CN1162658A (zh) * 1996-03-19 1997-10-22 株式会社福原精机制作所 压电体控制装置和带有该装置的编织工具控制装置
CN1256329A (zh) * 1998-12-09 2000-06-14 马泰克股份公司 用于双针筒圆型针织机的导针片
CN1780950A (zh) * 2003-05-02 2006-05-31 山德霓股份公司 带有改进的针驱动的、尤其是中等直径型式的圆形针织机
CN1693560A (zh) * 2004-05-03 2005-11-09 戚国楚 一种针织机的提花方法及其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ITMI20060637A1 (it) 2007-10-01
CN101415872A (zh) 2009-04-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002041B1 (en)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for hosiery or the like
CN101415872B (zh) 用于袜类或类似物的圆型针织机
CN101415873B (zh) 用于袜类或其它针织物品的双针筒圆型针织机
JPS5860046A (ja) 靴下を編む方法及び丸編み機
JP5010674B2 (ja) 靴下類等のための円形編機
CN101415871B (zh) 用于袜类或类似物的圆型针织机
JPH09188947A (ja) 二重シリンダ円形編機
US6609395B2 (en) Double-cylinder circular stocking knitting machine with structurally highly simplified cam box
US6321575B1 (en) System of cams and sinker for terry cloth knitting on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and stocking knitting machines
EP1834016B1 (en) Method for joining portions of knitting produced by at least two mutually spaced groups of needles of a bed, in circular hosiery knitting machines with two beds or the like
CS229020B1 (en) Single-cylinder circular knitting frame
GB2264307A (en) Cam system for double-cylinder knitting machine
JPH11335947A (ja) 標準テリー編み及びサンドイッチ・テリー編み用丸編機のためのシンカー起動カム・セット
GB2105374A (en) Cam system for two cylinder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