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79542A - 冷冻集装箱 - Google Patents

冷冻集装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79542A
CN101479542A CNA2007800242367A CN200780024236A CN101479542A CN 101479542 A CN101479542 A CN 101479542A CN A2007800242367 A CNA2007800242367 A CN A2007800242367A CN 200780024236 A CN200780024236 A CN 200780024236A CN 101479542 A CN101479542 A CN 10147954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freezing unit
freezing
container
temperature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8002423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佐藤孝康
松冈功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ma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nma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nma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nma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4795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7954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PVEHICLES ADAPTED FOR LOAD TRANSPORTATION OR TO TRANSPORT, TO CARRY, OR TO COMPRISE SPECIAL LOADS OR OBJECTS
    • B60P3/00Vehicles adapted to transport, to carry or to comprise special loads or objects
    • B60P3/20Refrigerated goods vehic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particular sources of energ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1/00Self-contained movable devices, e.g. domestic refrigerators
    • F25D11/003Transport contain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 Cold Air Circulating Systems And Constructional Details In Refrig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冷冻集装箱(1),借助使用压缩机(11)使制冷剂循环的冷冻单元(4),进行集装箱(3)内的温度管理。将上述集装箱(3)划分成两个室(3a、3b),低温侧的前室(3a)由冷冻单元(4)直接进行温度调节,高温侧的后室(3b)吸引上述前室(3a)的冷气、与高温侧空气混合或加热而进行温度调节。在上述后室(3b)的上部,设有用隔热材料包围着的前室(3a)冷气吸引室(125),在该前室(3a)冷气吸引室(125)设有送风扇(121)。

Description

冷冻集装箱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冷冻集装箱的2温度带控制单元构造的技术。
背景技术
已往,在集装箱的开口的一端面备有冷冻单元的冷冻集装箱技术是公知的。冷冻集装箱可将集装箱内部设定为冷冻或冷藏等各种低温度带。冷冻集装箱进行运转控制,使得集装箱内部成为设定的温度。在这种冷冻集装箱中,用隔热材料划分集装箱内部而实现2个温度带的2温度带集装箱也是公知的。2温度带集装箱,把由冷冻单元冷却了的空气和把冷冻单元冷却了的空气加热了的空气,分别供给到货物空间。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2温度带集装箱,在该集装箱中,将一个冷冻单元划分为两个室,分别调节各室的温度带。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56431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2温度带集装箱中,将一方调节为约-20℃的冷冻温度带,而使另一方吸引一方的冷气、与高温侧空气混合或加热而调节为约5℃的冷温度带,此时,在冷温度带,货物可能会被结露水弄湿。
为此,要解决的问题是,在把一个冷冻单元划分为二个室而分别调节各室温度带的冷冻集装箱中,在从低温侧吸引冷气并与高温侧空气混合或加热、进行另一侧的温度调节时,要防止货物被结露水弄湿。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如上述,下面,说明解决该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冷冻集装箱,借助使用压缩机使制冷剂循环的冷冻单元,进行集装箱内的温度管理。将上述集装箱划分成两个室,低温侧由上述冷冻单元直接进行温度调节,高温侧吸引上述低温侧的冷气、与高温侧空气混合或加热而进行温度调节。在上述高温侧货物区间的上部,设有用隔热材料包围的空间,在该空间设有冷气吸引用风扇。
本发明技术方案1记载的冷冻集装箱中,在上述高温侧货物区间的上部,设置备有空气循环用风扇和加热器、与上述冷气吸引空间连通、将上述吸引冷气与上述高温侧空气混合的空间,设有把混合气从上述混合空间导引到上述高温侧货物空间的地面上的吹出通路,在上述混合空间的吹出通路开口部设有结露盘。
本发明技术方案2记载的冷冻集装箱中,上述冷气吸引用风扇和上述循环用风扇,分别并排地设置着若干个。
本发明技术方案2记载的冷冻集装箱中,上述加热器,其发热体和支撑部件可以整体地装卸。
本发明技术方案1记载的冷冻集装箱中,在上述冷冻单元上部,设有上述冷气吸引用管道、和与上述冷气吸引用管道分开的、将上述高温侧货物空间与上述低温侧货物空间连通的通气管道,在各管道的至少一方的开口,设有上边侧悬臂地支撑着、下边侧备有重锤的挡风部件。
本发明具有以下效果。
本发明中,可以防止在冷气吸引空间的分隔壁上产生结露。即,可以防止货物被弄湿。
本发明中,除了技术方案1的效果外,还可以把由低温侧货物空间空气与高温侧货物空间空气混合而产生的结露水导引到集装箱地面上,从集装箱的结露水排水沟排出到集装箱外。即,可以防止货物被弄湿。
本发明中,用若干个风扇确保风量,可以抑制各风扇的直径。即,可以尽量抑制因风扇的设置空间而导致的货物空间和货物出入口的减小。
本发明中,可提高加热器的组装作业性。
本发明中,在冷气吸引用风扇停止时,可防止冷气自然地流入高温侧货物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冷冻集装箱装载在卡车上的状态的侧视图和后视图。
图2是冷冻单元的主视图。
图3是冷冻单元的、从左前方看的立体图。
图4是冷冻单元的、从右前方看的立体图。
图5是冷冻单元的、卸下了外板状态的主视图。
图6是冷冻单元的、卸下了外板状态的后视图。
图7是图5中的A-A剖面图,表示冷凝器和蒸发器的配置。
图8是图5中的A-A剖面图,表示将图7中的冷凝器风扇支架转动了的状态。
图9是图5中的B-B剖面图,表示排气尾管的构造。
图10是图5中的C-C剖面图,表示排气尾管的出口构造。
图11是图9中的D-D剖面图,表示排气尾管的支撑构造。
图12是图9中的E-E剖面图,表示排气尾管的支撑构造。
图13是图9中的F-F剖面图,表示排气尾管的排水构造。
图14是冷冻单元的右侧视图,表示把发动机取出到冷冻单元外的状态。
图15是设有靠近操作部的梯子、把持部的冷冻集装箱的右侧视图。
图16是图15中的G-G剖面图,表示操作部的构造。
图17是冷冻单元的右侧视图,表示燃料箱转动后的状态。
图18是图9中的F-F剖面图,表示燃料箱的底部构造。
图19是表示电源电缆收纳箱的主视图。
图20是从下方看的、安装着除霜加热器的蒸发器的立体图。
图21是从图20的X方向看的、安装着除霜加热器的蒸发器的侧视图。
图22是表示冷冻单元的制冷剂回路构造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23是表示2温度带集装箱的构造的侧视图。
图24是表示后室控制单元的立体图。
图25是图24中的H-H剖面图,表示后室控制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冷冻集装箱装载在卡车上的状态的侧视图和后视图。图2是冷冻单元的主视图。图3是冷冻单元的、从左前方看的立体图。
图4是冷冻单元的、从右前方看的立体图。图5是冷冻单元的、卸下了外板状态的主视图。图6是冷冻单元的、卸下了外板状态的后视图。
图7是图5中的A-A剖面图,表示冷凝器和蒸发器的配置。图8是图5中的A-A剖面图,表示将图7中的冷凝器风扇支架转动了的状态。图9是图5中的B-B剖面图,表示排气尾管的构造。
图10是图5中的C-C剖面图,表示排气尾管的出口构造。图11是图9中的D-D剖面图,表示排气尾管的支撑构造。图12是图9中的E-E剖面图,表示排气尾管的支撑构造。
图13是图9中的F-F剖面图,表示排气尾管的排水构造。图14是冷冻单元的右侧视图,表示把发动机取出到冷冻单元外的状态。图15是设有靠近操作部的梯子、把持部的冷冻集装箱的右侧视图。
图16是图15中的G-G剖面图,表示操作部的构造。图17是冷冻单元的右侧视图,表示燃料箱转动后的状态。图18是图9中的F-F剖面图,表示燃料箱的底部构造。
图19是表示电源电缆收纳箱的主视图。图20是从下方看的、安装着除霜加热器的蒸发器的立体图。图21是从图20的X方向看的、安装着除霜加热器的蒸发器的侧视图。
图22是表示冷冻单元的制冷剂回路构造的制冷剂回路图。图23是表示2温度带集装箱的构造的侧视图。图24是表示后室控制单元的立体图。
图25是图24中的H-H剖面图,表示后室控制单元。
先简单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冷冻集装箱。集装箱是用于运送货物的大型容器。运送方使用集装箱从门口送到门口进行连续运送,以节省经费和防止破损、盗窃。另外,冷冻单元是供给低温空气、使物品冷却/冷冻的机械。即,冷冻集装箱是用冷冻单元将集装箱内部形成为低温以用于运送货物的大型容器。冷冻集装箱可以将集装箱内部设定为冷冻或冷藏等各种低温度带。冷冻单元进行运转控制,使集装箱内部成为设定的温度。
这样,冷冻集装箱可以运送冷冻食品、冰激凌、鲜鱼或水果等各种货物。另外,冷冻集装箱,由于以连续运送为目的,所以,可以用船舶、铁路或卡车等运输。例如,图1表示了装载在卡车2上的冷冻集装箱1。
如图1所示,冷冻集装箱1由集装箱3和冷冻单元4构成。集装箱3与通常的集装箱(非冷冻集装箱)相比,用具有隔热性的部件构成。
集装箱3的一侧端面是开口的,另一侧端面备有可开闭的门5。在开口的端面上,安装着支撑在框架6上的冷冻单元4。货物可从由可开闭的门5构成的端面出入。
下面,简单说明冷冻单元4。为了便于说明,下述的在集装箱3上安装着冷冻单元4的冷冻集装箱1中,把露出到外部的面作为冷冻单元4的正面,记载背面(=露出到集装箱内部的面)、左右、宽度、进深、高度。
如图5和图6所示,冷冻单元4在一个单元内构成冷冻循环。具体地说,冷冻单元4备有压缩机11、冷凝器12、储存罐19、膨胀阀113(见图22)、和蒸发器13。压缩机11吸入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将其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冷凝器12使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冷凝成高温/高压的液体制冷剂。储存罐19储存高温/高压的液体制冷剂。膨胀阀113使高温/高压的液体制冷剂膨胀成低温/低压的液气体制冷剂。蒸发器13使低温/低压的液气体制冷剂蒸发成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冷凝器12是用被冷凝器风扇电动机14驱动的冷凝器风扇16、借助库外空气将制冷剂冷却的空冷式热交换器。蒸发器13是用被蒸发器风扇电动机15驱动的蒸发器风扇17、使制冷剂从库内空气中吸收蒸发热而将库内空气冷却的空冷式热交换器。
冷冻单元4还备有将电源供给压缩机11的发电机21、驱动发电机21的发动机22、储存发动机22的燃料的燃料箱23、由吸气管32和空气滤清器33构成的吸气系统31、由排气管42和消音器43构成的排气系统41。另外,冷冻单元4还备有电气件箱51和电源电缆52。电气件箱51备有控制发动机22、压缩机11等机器的电控制单元(下面称为ECU)50、设定库内温度等的操作板94。
根据该构造,发电机21被发动机22驱动,压缩机11、冷凝器风扇电动机14或蒸发器风扇电动机15等被从发电机21供给的电驱动,进行冷冻单元4的温度控制。另外,也可以从外部商用电源供电,进行驱动。
下面,详细说明本实施例的冷冻单元4的各部分构造。先详细说明制冷剂回路构造,该制冷剂回路具有利用冷冻单元4的蒸发器的过冷却回路。另外,还详细说明冷冻集装箱1的集装箱3的2温度带控制构造。
在下面的说明中,把对冷冻单元4进行保养、检查的人员、对冷冻单元4进行温度设定操作的人员等使用冷冻单元4的人员,总称为作业者。
先参照图5~图7,说明冷冻单元4的整体配置构造。
如图5至图7所示,冷冻单元4是把机器配置在箱体61内而构成的。箱体61在高度方向分为上部101、中央部102和下部103三大部分。中央部102在宽度方向又分为右中央部102a和左中央部102b二个部分。
在上部101,冷凝器12、冷凝器风扇电动机14和冷凝器风扇16配置在正面侧,蒸发器13、蒸发器风扇电动机15和蒸发器风扇17配置在背面侧。在中央部102,发动机系统配置在右中央部102a,制冷剂系统配置在左中央部102b。即,发动机系统和制冷剂系统配置在同一层。在下部103,配置着燃料箱23。
根据该构造,即使冷冻集装箱1装载在卡车2上时,燃料箱23和加油口36(见图3)也位于作业者容易靠近的高度。即,作业者可容易地进行加油作业。这样,在冷冻单元4中,提高维修性。
另外,重量大的发电机21、发动机22和压缩机11由于配置在同一层,所以,发电机21、发动机22的安装基座可以采用共同的框架62。安装基座的共同化,可以削减零部件数目,所以,可以减少零部件管理工时和组装工时。
如图5至图7所示,燃料箱23配置在箱体61的下部103。燃料箱23的长边方向长度与箱体61的宽度方向长度大致相同。
根据该构造,燃料箱23在箱体61内的空间中可确保最大容积,所以,可实现长期间不加油的运转。
另外,如图5所示,送油管28通过供给泵24和油过滤器25与发动机22及燃料箱23连接。供给泵24是把储存在燃料箱23内的燃料供给到发动机22的泵。油过滤器25是过滤所供给燃料的过滤器。供给泵24和油过滤器25在箱体61的下部103,邻接燃料箱23右侧地配置着。
根据该构造,可以抑制供给泵24与燃料箱23之间的高低差,提高供给泵24的燃料油输送效率。
下面,参照图5至图7,详细说明冷冻单元4的热交换器配置构造。
如图5至图7所示,在箱体61的上部101,冷凝器12位于正面侧,蒸发器13位于背面侧,用隔热壁63a、63b、63c从侧面看呈大致コ字形地包围着蒸发器13。
冷凝器12的热交换面积比蒸发器13的大。冷凝器12的配置方式是,使库外空气朝着贯穿集装箱3的端面的方向(图7中的箭头P)流动。蒸发器13的配置方式是,使库内空气沿竖直方向(图7中的箭头Q)流动。
该构造具有以下优点。通常,在冷冻循环中,由于冷凝能力=压缩机能力+蒸发能力的关系,所以,冷凝能力要比蒸发能力大。为此,使冷凝器的热交换面积比蒸发器的大。这时,如果将冷凝器像上述蒸发器那样地配置,则冷冻单元4的进深尺寸增大。另一方面,如果热交换面积大致相同,则冷凝器风扇风量要比蒸发器增加。但是,这时,风扇个数、风扇直径或风扇转速增大。因此,风扇个数、风扇直径的增大导致收纳空间增加,从而不能实现冷冻单元4的小型化。另外,风扇转速增大时,消费电力也增加。同时,电流产生的发热量也增加,所以,风扇电动机的热劣化加速。
因此,使冷凝器的热交换面积比蒸发器的大,并且,将冷凝器配置成为使库外空气的流出入面与集装箱端面相向,将蒸发器配置成为使库内空气的流出入面与水平面相向,这样,可以抑制冷凝器的风扇风量增加,实现冷冻单元4的小型化。
另外,如图7所示,冷凝器风扇16配置在冷凝器12的背面下方,且在隔热壁63c的下方,风扇轴呈竖直方向。根据该构造,冷凝器冷却风贯穿集装箱3的端面地通过了冷凝器12后,被导向下方。
另外,根据上述的构造,例如,与把冷凝器风扇16和冷凝器风扇电动机14配置在冷冻单元4上部时相比,可以抑制冷冻单元4的高度。
另外,冷凝器冷却风借助图2所示的导风部65被排出到单元外的下方。根据该通风构造,例如,即使冷冻集装箱1装载在卡车2上、卡车发动机位于冷冻单元4的前下方时,也能将冷凝器冷却风排出到卡车发动机侧,所以,可以减少卡车发动机周围的热气上升到冷冻单元4侧。
另外,如图6至图8所示,冷凝器风扇电动机14由支架60支撑着。如图8所示,支架60以支撑在箱体61上的里侧作为支轴。支架60在其后部设有左右方向的枢支轴,可以朝下转动(图8中的箭头L)。
根据该构造,作业者不必取下冷凝器12就可以对冷凝器风扇电动机14及冷凝器风扇16进行更换或检修。这样,在冷冻单元4中,提高冷凝器风扇电动机14及冷凝器风扇16的维修性。
另外,如图7所示,蒸发器13由安装台64支撑着。安装台64设置在构成箱体61的隔热壁63c上。为了减少通过蒸发器13的库内空气的流动阻力,隔热壁63c形成为越靠近集装箱内部下方、开口越大的形状。安装台64构成为,上部为水平状、支撑着蒸发器13,下部与隔热壁63c的倾斜吻合地倾斜、可设置在隔热壁63c上。
根据该构造,例如,作业者为了更换或检修蒸发器13而要取下蒸发器13时,可以防止蒸发器13滑落。这样,在冷冻单元4中,提高蒸发器13的维修性。
下面,参照图2至图5或图7,说明冷冻单元4的冷凝器12的通风构造。
如图2至图4所示,下部发动机罩68设在冷冻单元4的正面。下部发动机罩68覆盖着配置着发动机22的右中央部102a的大致下方和下部103的大致上方。即,覆盖着发动机22的前方和燃料箱23的上部前方。下部发动机罩68与燃料箱23之间形成了间隙R。
根据该构造,导风部65与间隙R,在冷冻单元4的高度方向确保一定的距离。另外,导风部65与间隙R,在冷冻单元4的宽度方向也确保一定的距离。这样,可以防止从导风部65排出的冷凝器冷却风从间隙R返流到右中央部102a,在冷冻单元4中,提高发动机22的冷却性能和吸气效率。
另外,如图5所示,散热器风扇26配置在冷冻单元4的右中央部102a的右侧面、即冷冻单元4的右侧面。被散热器风扇26吸引的冷却风,从间隙R导入右中央部102a,通过发动机22和发电机21的共同框架62下面,从隔壁66附近的导入部32a流入右中央部102a,然后流出到开口部9(图2至图5及图7中的箭头S)。
根据该构造,冷却风可以按照从发电机21、发动机22的排热温度的低温到高温的顺序冷却。因此,可提高发电机21的冷却效率。
另外,由于把散热器风扇26设置在中央部102,所以,可抑制冷冻单元4的高度。
下面,参照图2至图6或图9至图13,详细说明发动机22的吸排气系统构造。
如图5所示,吸气管32从与导入部32a相向的开口部导入外气。
根据该构造,可以吸引由散热器风扇26形成的冷却风的一部分。另外,如图5或图6所示,隔壁66设在中央部102的宽度方向大致中央。隔壁66把配置着发动机系统的右中央部102a与配置着制冷剂系统的左中央部102b隔开。消音器43在左中央部102b的上方,安装在隔壁66上。另外,电气件箱51配置在上部101的右侧。
根据该构造,可将消音器43与电气件箱51隔离开。这样,可以防止电气件箱51受消音器43产生的发动机排热的影响。即,在电气件箱51中,实现热保护。
另外,如图2至图4所示,板67设在配置着制冷剂系统的左中央部102b的正面。在板67上形成了可通风的网眼67a。
根据该构造,左中央部102b不必设置风扇等就可以自然换气。这样,在冷冻单元4中,提高制冷控制机器(例如电磁阀或电子膨胀阀等)和消音器43的冷却效率。
另外,如图5所示,排气管42把来自发动机22的排气排出到外部。排气管42用排气尾管44从消音器43将排气排出到外部。排气尾管44在上部101中,在冷凝器12与电气件箱51之间沿竖直方向延伸。另外,如图9所示,排气尾管44的排气方向是冷冻单元4的背面侧。
根据该构造,可将排气尾管44收纳在冷冻单元4内,可以在冷冻单元4的上端将发动机22的排气排出。另外,例如装载在卡车2上时,排出方向可以与卡车2的行进方向相反。这样,在冷冻单元4中,防止发动机排气的再吸引。
另外,如图9和图10所示,排气尾管44的出口部,在冷冻单元4的顶部由罩70覆盖着。该罩70是只在排气方向开口的简易构造的罩。另外,排气尾管44,在冷冻单元4的顶部,在贯通箱体61的贯通部周缘设有防水堰71。该防水堰71靠近排气尾管44。
根据该构造,可以阻止雨水侵入排气尾管44内。另外,积存在冷冻单元4顶部的雨水不会从排气尾管44的贯通箱体61的贯通部周缘侵入箱体61内部。这样,在冷冻单元4中,可以防止雨水侵入。
另外,如图9至图12所示,排气尾管44在箱体61内部。排气尾管44在冷凝器12及电气件箱51之间具有沿竖直方向配设的竖直部分44a(见图5)。该竖直部分44a防振地支撑在箱体61上。具体地说,排气尾管44通过支撑件73和弹性件74,由支架72支撑在箱体61上。
根据该构造,即使排气尾管44因老化或排热而变形时,支架72可吸收排气尾管44的热变形地支撑着排气尾管44。这样,在冷冻单元4中,可防止排气管42的破损,提高耐久性。
另外,如图5所示,排气尾管44,在冷凝器12的下方,具有配设成水平方向的水平部分44b。另外,如图13所示,在水平部分44b上设有结露水排出口45。结露水排出口45与结露水软管46连接着。结露水软管46可以排水到冷冻单元4外部(图未示)。
另外,结露水排出口45设有台阶,可以收集结露水。
根据该构造,发动机22停止后,即使排气尾管44的管内温度降低、在排气尾管44内部产生结露水时,结露水排出口45也能迅速地将结露水排出到冷冻单元4外部。这样,在冷冻单元4中,可防止结露水回流到发动机22。
下面,参照图14详细说明发动机22的检修机构。
如图14所示,检修时,发动机22被吊在链动滑轮77上,从冷冻单元4中取出,上述链动滑轮77安装在装卸式支架76上。装卸式支架76例如由H型钢形成,用螺栓等可装卸地安装在箱体61的上端部。检修时,以使装卸式支架76的一端伸出到前方的方式卸下螺栓并再次安装上。
另外,共同框架62是发动机22、发电机21的共同的框架。在共同框架62上形成无凹凸的水平安装面。
根据该构造,作业者用装卸式支架76和链动滑轮77,可以容易地将发动机22水平移动,所以,可以拉出到冷冻单元4外或推入到冷冻单元4内。该更换机构不仅适用于发动机22,对发电机21或压缩机11等的重物也同样适用。这样,在冷冻单元4中,提高检修性。
下面,参照图15和图16,详细说明操作部91。
如图15所示,在冷冻单元4的右侧面设有操作部91。操作部91的下边位于冷冻单元4的中央线附近。
根据该构造,例如,即使冷冻单元4装载在卡车2上时,作业者也可走下驾驶座从侧面容易地操作操作部91。
另外,根据上述的构造,例如,即使冷冻集装箱1被降雪埋没时,操作部91也不被埋没。即,作业者可容易地操作操作部91。这样,在冷冻单元4中,提高操作性。
另外,如图15所示,框架6上,在右侧面设有梯子部92和把持部93。梯子部92从框架6的下端一直设置到操作部91。把持部93设在框架6上,位于操作部91附近。另外,梯子部92是可供作业者踏脚的简易梯。
根据该构造,例如,即使冷冻单元4装载在卡车2上时,作业者也可容易地靠近操作板94进行操作。这样,在冷冻单元4中,提高操作性。
另外,如图16所示,操作部91构成操作板收纳室95。操作板收纳室95的里侧面上局部地开口。操作板94嵌设在该开口面上。这样,把操作板94收纳在操作板收纳室95内,可以防止操作板94的表面反射日光或者反映背后的景色。这样,在操作部91,提高辩认性。
另外,根据上述的构造,通过对操作板94的防水处理和操作板收纳室95的防水处理,操作板94可被双重防水处理。这样,在操作部91,可防止雨水侵入。
另外,如图16所示,操作板收纳室95的表面被门96覆盖住。门96的上端可转动地枢支在侧板上,可以往上开闭门。
根据该构造,例如,作业者打开门96时,门96作为遮檐,可防止雨水侵入。另外,作业者松开手时,门96借助自重关闭,所以,可以防止忘记关门。
更具体地说,如图16所示,在操作板收纳室95的里侧面上设有开口部,操作板94通过密封垫99和垫圈100插设在该开口部内。即,在操作板94往操作板收纳室95上安装的安装面周缘设有密封垫99,在把操作板94固定到操作板收纳室95上的螺栓上外嵌着垫圈100,形成防振支撑。另一方面,门96通过密封垫98,覆盖在操作板收纳室95表面的开口部周缘。
根据该构造,门96和操作板94周缘都可与操作板94密闭。这样,在操作板94,可防止雨水侵入。
另外,如图16所示,在门96的大致中央部设有透明窗97。
根据该构造,作业者不打开门96就可以确认操作板94的显示。这样,在操作部91,提高操作性。
下面,参照图2至图4、图17及图18,详细说明燃料箱23的构造。
如图2至图4所示,燃料箱23配置在箱体61的下部103。下部发动机罩68在冷冻单元4的表面一直覆盖到中央部102的下半面和下部103的大致上部。
根据该构造,与把下部103的整个面覆盖住时相比,可以减轻下部发动机罩68的重量。即,作业者可容易地装卸下部发动机罩68。这样,在冷冻单元4中,提高维修性。
另外,根据上述的构造,与将下部103的整个面分割并用罩覆盖时相比,只用一片下部发动机罩68就可将燃料箱23的上部遮住。这样,可以削减冷冻单元4的零部件数目。
另外,如图17所示,燃料箱23,其周围载置在呈框状的框架35上。框架35,借助支轴枢支着下端的里侧(冷冻单元4的背面侧),可相对于箱体61上下转动(图17中的箭头M)。
根据该构造,在制造时,组装作业者在把燃料箱23载置在框架35上的状态下,枢支住后部,将燃料箱23抬起、将前部固定,可用这样容易的工序把燃料箱23安装在箱体61上。这样,在冷冻单元4的制造时,提高组装性。
另外,根据上述的构造,即使把加油口36设在燃料箱23的上部,也能将燃料箱23的高度形成为与箱体61的下部103的高度相同。这样,在冷冻单元4中,加大了燃料箱23的容积。
如果在共同框架62上设置加油口36的突出开口部,则如图7或图8所示,即使共同框架62在高度方向与加油口36重合,也能安装燃料箱23。因此,与把共同框架62增加相应于加油口36的高度时相比,可以抑制冷冻单元4的高度。
另外,根据上述的构造,在燃料箱23的检修时,作业者解除框架35的前部的固定并朝下方转动,就可以使燃料箱23的上部朝向前方。即,作业者可容易地检修燃料箱23的上部。这样,在冷冻单元4中,提高燃料箱23的维修性。
另外,如图18所示,燃料箱23内部备有粗滤器27。粗滤器27设在送油管28的燃料箱23侧前端。粗滤器27通过弹性体29凹设在形成于燃料箱23底部的凹部23a内。
根据该构造,供给泵24可以吸引到燃料箱23最底部的燃料。这样,燃料箱23中,提高有效容积。
另外,根据上述构造,即使燃料箱23受到振动时或粗滤器27有尺寸误差时,也可由弹性体29缓和燃料箱23的底部与粗滤器27的振动/碰撞。这样,在燃料箱23中,提高可靠性。
下面,参照图19详细说明电源电缆52的收纳构造。
如图19所示,冷冻单元4备有电源电缆52,可从商用电源等供给电力。在冷冻单元4由火车或船舶运送时等,利用该电源电缆52,从外部商用电源等供给电来驱动冷冻单元4。电源电缆52在非使用时,以卷绕的状态收纳在位于箱体61右下方的电源电缆收纳箱54内。
另外,电源电缆52的前端有电源插头53。在电源电缆收纳箱54中,收纳筒55设在左端。收纳筒55的前端朝向斜上方。当电源电缆52收纳在电源电缆收纳箱54内时,电源插头53收纳在收纳筒55内。
根据该构造,例如,在雨天时,可以防止水存留在非使用时的电源插头53内部。
下面,参照图20和图21,详细说明除霜加热器80。
如图20所示,为了防止蒸发器13结霜,备有除霜加热器80。图20中,为了清楚起见,对蒸发器13省略了翅片和管。除霜加热器80由通电时发热的圆杆状发热体形成。
如图21所示,蒸发器13形成有两端的蒸发器框13a和位于翅片(图未示)下端的缺口13b。缺口13b是与除霜加热器80的剖面形状吻合的半长圆孔形状。除霜加热器80嵌设在该缺口13b内。
根据该构造,例如,在除霜加热器80的更换等时,作业者从缺口13b处将除霜加热器80推下或嵌入,可容易地从蒸发器13上装卸除霜加热器80。这样,除霜加热器80中,提高维修性。
另外,如图20和图21所示,除霜加热器80是将一侧折返成U字形的构造。
根据该构造,可以将除霜加热器80的配线集中在另一侧。这样,在冷冻单元4的制造时或除霜加热器80的更换时,提高作业性。
另外,如图20和图21所示,除霜加热器80在蒸发器框13a的外侧用压紧部件81从下方将两端部固定住。
根据该构造,安装后,可防止除霜加热器80从缺口13b落下。即,可用简单的构造固定住若干个除霜加热器80并防止脱落。这样,在除霜加热器80中,提高安全性。
下面,参照图22详细说明冷冻单元4的制冷剂回路构造。
如图22所示,在冷冻单元4的制冷剂回路中,蒸发器13、蒸发器风扇17、蒸发器风扇电动机15配置在集装箱内部107,其余的配置在集装箱外部106。构成制冷剂回路的机器,除了上述的压缩机11、冷凝器12、膨胀阀113、储存罐19和蒸发器13外,还在蒸发器13与压缩机11之间夹设着用于储存压缩机吸入制冷剂或气液分离压缩机吸入制冷剂的存储器117和调节制冷剂循环量的开度调节阀116。另外,蒸发器13包含了蒸发器13m和过冷却热交换器13n这样二个热交换器。另外,过冷却旁通路112通过电磁阀111将冷凝器12出口与储存罐19入口之间短路。另外,吸入旁通路114通过电磁阀115与开度调节阀116并联设置。
根据该构造,从压缩机1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流到冷凝器12,向外气散热而冷凝。然后,液化了的制冷剂经过路径112流入储存罐19内,在膨胀阀113的节流作用下,急剧减压而成为雾状,流到蒸发器13。然后,借助制冷剂蒸发产生的吸热作用,将集装箱3内部冷冻/冷藏,然后气化了的制冷剂被吸入到压缩机11内。
如图22所示,过冷却热交换器13n作为配置在集装箱内部107的蒸发器13的一部分。所谓的过冷却是指把由冷凝器12冷凝了的高压/高温的制冷剂液冷却的作用。借助过冷却效果,使蒸发器13的入口焓降低,可提高蒸发器能力。
另外,在不需要过冷却的低负荷运转(例如冷藏运转)时,也可将电磁阀111成为ON,用过冷却旁通路112使制冷剂不流到过冷却热交换器13n。
根据该构造,可以不必配置另外的过冷却热交换器(例如与设置在库外侧106的吸入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过冷却热交换器)。这样,在冷冻单元4中,节约库外侧106的空间。
另外,由于用集装箱内部107的低温空气将循环制冷剂的全量过冷却,所以,与将过冷却用的制冷剂分支时相比,冷冻效率高。
另外,如图22所示,开度调节阀116调节压缩机11吸入的吸入制冷剂量,可调节制冷剂回路整体的制冷剂循环量。冷藏运转与冷冻运转相比,用小的冷冻能力进行运转。为此,冷藏运转时,关闭电磁阀115,只用由开度调节阀116调节的制冷剂量进行运转。另一方面,冷冻运转时,由于需要大的冷冻能力,所以,打开电磁阀115,用旁通路114和开度调节阀116的路径两者,确保制冷剂循环量。
这样,在需要大流量制冷剂循环量的冷冻运转时,一并使用旁通路114,在只需要小流量制冷剂循环量的冷藏运转时,进行开度调节阀116的开度调节,既可提高响应性,又可提高开度调节精度。
这里,所谓的冷冻运转,是指将库内空气温度保持在零度以下的运转。所谓的冷藏运转,是指将库内空气温度保持在比零度高的状态(=水分不冻结的低温状态)的运转。
下面,参照图23至图25,详细说明2温度带集装箱7。
如图23所示,2温度带集装箱7是具有前室3a、后室3b这样不同的2温度带室的集装箱3。前室3a作为冷冻用,配置在集装箱3的靠冷冻单元4一侧。前室3a被来自冷冻单元4的冷却风直接冷却。后室3b作为冷藏用,配置在集装箱3的靠门5一侧。后室3b被由后室单元130进行温度控制的冷却风冷却。
如图24所示,后室单元130,在集装箱3的宽度方向,在中央,由配置在前室3a冷气吸引室125左右的加热/混合室126构成。送风扇122设在管道120的、朝向前室3a冷气吸引室125的开口部。另外,送风扇121设在加热/混合室126的吸引开口部。
根据该构造,从前室3a经过管道120被送到后室3b的冷冻空气、和被后室3b的加热/混合室126的加热器单元123加热了空气,在加热/混合室126的流向导风管道129的流出部前的混合空间内混合,该混合风经过导风管道129供给到后室3b的地面。
下面,详细说明后室单元130的构造。
如图24所示,管道120和前室3a冷气吸引室125的内部,流动着比在后室3b循环的冷藏空气温度低的冷冻空气。因此,管道120和前室3a冷气吸引室125的全周被隔热材料(图未示)包围着。
根据该构造,可以防止管道120和前室3a冷气吸引室125的靠后室3b一侧的结露。这样,可防止在后室3b顶部产生结露而将货物弄湿。
另外,如图25所示,加热/混合室126在底部备有接露盘127。在加热/混合室126中,由于从管道120吸引的前室3a的冷冻空气与由送风扇121吸引的后室3b的冷藏空气混合,所以,产生结露水。
根据该构造,结露盘127将产生的结露水引导到导风管129,可从导风管129导引到集装箱3的地面。被导引到地面上的结露水从集装箱3的排水沟(图未示)排出集装箱外。这样,在后室3b中,防止货物被弄湿。
另外,如图24所示,送风扇121、122、121是分别将3台同直径的风扇排成一排,共9台风扇。在集装箱3的宽度方向并排配置着。
根据该构造,每个风扇都可以比较小,所以,可抑制后室单元130的高度尺寸。这样,在后室3b,可以加大货物进出的有效高度。
另外,图24和图25所示的加热器单元123是发热体140和支撑部件141成为一体的构造。
根据该构造,制造时或加热器单元123的更换时,作业者可容易地装卸加热器单元123。这样,在加热器单元123中,提高组装性和维修性。
另外,如图24和图25所示,在管道120的送风扇122跟前,设有闸门128。闸门128由板状的弹性体构成,其上部固定在管道120的上边。闸门128的下部附设有锤,可以与下边密接。
根据该构造,闸门128的下部可朝送风扇122侧转动,即,当前室3a的冷冻空气被送风扇122吸引时,将闸门128吹起,前室3a与前室3a冷气吸引室125连通,当送风扇122停止时,闸门128关闭,前室3a与前室3a冷气吸引室125隔断。这样,在管道120中,除了送风扇122的强制吸引外,可防止前室3a的冷冻空气自然地流入后室3b。
本发明可用于在集装箱的开口端面备有冷冻单元的冷冻集装箱。

Claims (5)

1.冷冻集装箱,借助使用压缩机使制冷剂循环的冷冻单元,进行集装箱内的温度管理,其特征在于,将上述集装箱划分成两个室,低温侧由上述冷冻单元直接进行温度调节,高温侧吸引上述低温侧的冷气、与高温侧空气混合或加热而进行温度调节,在上述高温侧货物区间的上部,设有用隔热材料包围的空间,在该空间设有冷气吸引用风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冻单元,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高温侧货物区间的上部,设置备有空气循环用风扇和加热器、与上述冷气吸引空间连通、将上述吸引冷气与上述高温侧空气混合的空间,设有把混合气从上述混合空间导引到上述高温侧货物空间的地面上的吹出通路,在上述混合空间的吹出通路开口部设有结露盘。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冻单元,其特征在于,上述冷气吸引用风扇和上述循环用风扇,分别并排地设置着若干个。
4.如权利要求2记载的冷冻单元,其特征在于,上述加热器,其发热体和支撑部件可以整体地装卸。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冻单元,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冷冻单元上部,设有上述冷气吸引用管道和与上述冷气吸引用管道分开的、将上述高温侧货物空间与上述低温侧货物空间连通的通气管道,在各管道的至少一方的开口设有上边侧悬臂地支撑着、下边侧备有锤的挡风部件。
CNA2007800242367A 2006-06-27 2007-04-04 冷冻集装箱 Pending CN10147954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177188A JP2008008521A (ja) 2006-06-27 2006-06-27 冷凍コンテナ
JP177188/2006 2006-06-2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79542A true CN101479542A (zh) 2009-07-08

Family

ID=388453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7800242367A Pending CN101479542A (zh) 2006-06-27 2007-04-04 冷冻集装箱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08008521A (zh)
CN (1) CN101479542A (zh)
WO (1) WO2008001527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28525A (zh) * 2014-09-17 2014-12-24 太仓京和机电有限公司 一种可对驾驶室进行温度控制的冷冻冷藏车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61898B2 (ja) * 2009-03-31 2015-08-12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2室用冷凍装置
MA35045B1 (fr) 2011-03-22 2014-04-03 Climeon Ab Procédé permettant de convertir une chaleur à basse température en électricité et refroidissement et son système
JP2013024287A (ja) * 2011-07-19 2013-02-04 Taiyo Nippon Sanso Corp 水素ガス充填装置
JP6056923B1 (ja) * 2015-08-28 2017-01-1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コンテナ用冷凍装置
JP7037072B2 (ja) * 2019-02-18 2022-03-1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38048Y2 (zh) * 1981-02-19 1986-11-04
JPH0731056Y2 (ja) * 1989-11-30 1995-07-19 株式会社東芝 ウインド型空気調和機
JPH08166185A (ja) * 1994-11-22 1996-06-25 Zexel Corp 温調機能付き搬送車
JP4297849B2 (ja) * 2004-08-20 2009-07-15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冷凍コンテナ
JP2006057947A (ja) * 2004-08-20 2006-03-02 Yanmar Co Ltd 冷凍コンテナ
JP4231827B2 (ja) * 2004-08-20 2009-03-04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クールコンテナの保冷運転制御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28525A (zh) * 2014-09-17 2014-12-24 太仓京和机电有限公司 一种可对驾驶室进行温度控制的冷冻冷藏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8008521A (ja) 2008-01-17
WO2008001527A1 (fr) 2008-01-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79542A (zh) 冷冻集装箱
US8020407B2 (en) Closed and open loop cryogenic refrigeration system
US6062030A (en) Hybrid temperature control system
US20190128568A1 (en) Water-Cooled Refrigerated Transport System
EP3485200B1 (en) Heat pump apparatus module
US6751966B2 (en) Hybrid temperature control system
KR101206323B1 (ko) 공기순환 냉각방식 축냉시스템
EP0599612A2 (en) Air conditioning and refrigeration apparatus utilizing a cryogen
CN101501424B (zh) 冷冻集装箱
CN101501414A (zh) 冷冻集装箱
CN107923665A (zh) 具有节能器的多隔室运输制冷系统
ES2876271T3 (es) Sistema de refrigeración para transporte y método de funcionamiento
JP2008008516A (ja) エンジン駆動式冷凍コンテナ
JP5076231B2 (ja) 保冷車の保冷方法、保冷システム
CN101501425A (zh) 冷冻集装箱
CN1074118C (zh) 冷藏及冷冻冰箱
ES2225028T3 (es) Circuito de derivacion de un compresor de gas caliente que utiliza un circuito separador de aceite.
WO2008001528A1 (fr) Récipient réfrigérant
JP2008007136A (ja) エンジン駆動式冷凍コンテナ
JP2008008515A (ja) 冷凍コンテナ
JP2008008518A (ja) 冷凍コンテナ
JP2008008513A (ja) エンジン駆動式冷凍コンテナ
JP2008007137A (ja) エンジン駆動式冷凍コンテナ
JP2008008520A (ja) 冷凍コンテナ
CN218672733U (zh) 一种具有保温功能的制冰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090708

C20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deemed to be abandoned or is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