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01424B - 冷冻集装箱 - Google Patents

冷冻集装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01424B
CN101501424B CN2007800299492A CN200780029949A CN101501424B CN 101501424 B CN101501424 B CN 101501424B CN 2007800299492 A CN2007800299492 A CN 2007800299492A CN 200780029949 A CN200780029949 A CN 200780029949A CN 101501424 B CN101501424 B CN 10150142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engine
container
freezing
fuel ta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8002994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01424A (zh
Inventor
山崎辰雄
野口英明
高桥洋介
松冈功治
佐藤孝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ma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nma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17718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8008520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17718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8007137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17718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8007136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17718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8008515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17718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8008518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17717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8008513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17718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8008516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Yanma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nmar Co Ltd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07/057592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08001528A1/ja
Publication of CN1015014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014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014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0142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 Cold Air Circulating Systems And Constructional Details In Refrigerators (AREA)

Abstract

一种冷冻集装箱,通过用压缩机(11)使制冷剂循环的冷冻单元(4),进行集装箱(3)内的温度管理,其中,在进行冷凝器面积比蒸发器面积大的热交换器类的配置时,将上述冷凝器以使其通风方向成为与集装箱端面大致相对的方向的方式配置在上述冷冻单元最上部侧,将上述冷凝器用风扇以送风方向成为在大致铅直方向且大致向下吹的方式配置在蒸发器收纳空间下方,并且在上述冷凝器的集装箱侧通风空间下方,与上述冷凝器邻接地设置上述冷凝器用风扇,在上述冷凝器正下方的上述冷冻单元外面,设置具有向下方的导风部的排风口,将上述蒸发器以使其通风方向成为大致铅直方向的方式、配置在与上述冷凝器的集装箱侧通风空间邻接并在上述集装箱内开口的空间。

Description

冷冻集装箱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冷冻集装箱的设备布置结构的技术。 
背景技术
以往,在集装箱的开口的一个端面上具有冷冻单元的冷冻集装箱的技术是公知的技术。冷冻单元在一个壳体内具有压缩机、电子部件箱以及热交换器等的设备。冷冻单元为了与集装箱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将蒸发器配置在集装箱内部侧,为了与外部气体进行热交换,而将冷凝器配置在外部侧。 
例如,专利文献1在图3中,公开了冷冻集装箱用冷冻单元的热交换器类的布置结构。专利文献1的热交换器布置结构是将蒸发器配置在壳体上部,将冷凝器配置在蒸发器的下部,在各个热交换器的上方配置送风风扇,使各热交换器上的通风方向与冷冻单元的高度方向大致一致地构成。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6-094343号公报 
通常,在冷冻循环中,冷凝能力必须与蒸发能力相等。另一方面,虽然蒸发器因为设置在作为密封空间的箱内,所以能够使蒸发器风扇达到比较高的转速,但是,在冷凝器与外部气体进行热交换的关系上,冷凝器风扇因为与箱外连通,所以从需要较好噪音对策等的观点来看,不允许达到蒸发器用风扇那样的高转速。因此,在专利文献1的热交换器布置结构中,在作为大型冷冻集装箱用而使用的情况下,冷凝器面积庞大,冷冻单元的进深方向扩大。即,侵占了集装箱内部的货物装载空间。 
另一方面,若使热交换面积大致相同,则需要使冷凝器风扇风量和蒸发器风扇风量相同。但是,在该情况下,不能使风扇转速达到蒸发器风扇那样的高速旋转,所以,风扇个数或者风扇直径增大。这样,风扇个数或风扇直径的增大伴随着收纳空间的增加,不能实现冷冻单元的紧凑化。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是提出一种在冷凝器面积与蒸发器面积相比较大的冷冻单元中,能够使冷冻单元紧凑化的冷凝器的布置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如上,接着说明用于解决该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是一种冷冻集装箱,通过用压缩机使制冷剂循环的冷冻单元,进行集装箱内的温度管理,其中,在进行冷凝器面积比蒸发器面积大的热交换器类的配置时,将上述冷凝器以使其通风方向成为与集装箱端面大致相对的方向的方式配置在上述冷冻单元最上部侧,将上述冷凝器用风扇以送风方向成为在大致铅直方向且大致向下吹的方式配置在蒸发器收纳空间下方,并且在上述冷凝器的集装箱侧通风空间下方,与上述冷凝器邻接地设置上述冷凝器用风扇,在上述冷凝器正下方的上述冷冻单元外面,设置具有向下方的导风部的排风口,将上述蒸发器以使其通风方向成为大致铅直方向的方式、配置在与上述冷凝器的集装箱侧通风空间邻接并在上述集装箱内开口的空间。 
再有,在本发明中,上述冷凝器用风扇的安装托架构成为能够以集装箱侧为支轴,向大致铅直下方摆动。 
本发明是一种冷冻集装箱,通过用压缩机使制冷剂循环的冷冻单元,进行集装箱内的温度管理,其中,使上述冷冻单元的驱动源之一为发动机,在设置该发动机用的燃料箱时,将上述冷冻单元在高度方向分成三部分,将上述冷冻单元的热交换器类和它们的送风风扇配置在上部,将上述发动机和上述冷冻单元的制冷剂设备配置在中央部,将上述燃料箱配置在下部。 
再有,在本发明中,上述燃料箱长度方向尺寸与上述冷冻集装箱端面的宽度方向尺寸大致相同。 
再有,在本发明中,使上述冷冻单元的驱动源之一为发动机,在设置该发动机用的燃料箱时,将上述燃料箱配置在上述冷冻单元下段,上述集装箱端面的集装箱相反侧罩覆盖至上述燃料箱上部。 
再有,在本发明中,将上述燃料箱构成为能够以集装箱侧的上述燃料箱的安装框架为支轴向下方摆动。 
再有,在本发明中,在上述冷凝器用风扇下方,配置作为上述冷冻单元的驱动源之一的发动机,在上述发动机下方设置上述发动机用的燃料箱,设置覆盖上述发动机的周围和上述燃料箱上部的罩,在上述罩和上述燃料箱侧面之间设置间隙,在上述冷凝器正下方的上述冷冻单元外面设置具有向下方的导风部的排风口,在上述排风口下方隔离配置上述间隙。 
再有,在本发明中,使上述发动机的收纳空间相对于上述冷凝器用风扇,在集装箱端面上看在左右方向位移。 
再有,在本发明中,在上述冷冻单元的高度方向的右中央部配置作为上述冷冻单元的驱动源之一的发动机,在上述发动机下方设置上述发动机用的燃料箱,设置覆盖上述发动机的周围和上述燃料箱上部的罩,在上述罩和上述燃料箱侧面之间设置间隙,在发动机收纳空间内在上述冷冻单元侧面设置散热器风扇,设置将由上述散热器风扇从上述间隙吸引的外部气体向上述发动机收纳空间引导的导入部,将与上述发动机连接的吸气管的开口设置在上述导入部附近。 
再有,在本发明中,将上述冷冻单元的制冷剂设备设置在与发动机收纳空间相同的层,通过隔壁划分制冷剂设备收纳空间和上述发动机收纳空间,将上述发动机的排气消音器设置在上述制冷剂设备收纳空间内部的上方,将上述冷冻单元控制装置配置在上述发动机收纳空间上方。 
再有,在本发明中,将作为上述冷冻单元的驱动源之一的发动机安装在具有相同高度的水平面的部件上,在上述冷冻集装箱上部的框架上设置重物吊起用设备的安装台。 
再有,在本发明中,将上述冷冻单元的操作面板在上述冷冻单元侧面,配置在上述操作面板下边位于上述冷冻集装箱的高度方向中心线附近的位置。 
发明效果 
作为本发明的效果,可发挥下述所示那样的效果。 
在本发明中,由于热交换面积大的冷凝器与冷冻单元的端面相对置,所以,能够抑制冷凝器对集装箱内的货物装载空间的侵占。即,能够维持集装箱的装载容量。另外,与使冷凝器和蒸发器的热交换面积大致相同而增加冷凝器用风扇风量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风扇转速、风扇数量,并实现节电化。再有,由于还能够抑制风扇电动机的驱动电流的增加,所以,能够防止风扇电动机的热劣化。再有,与将冷凝器风扇收纳在冷冻单元的壳体内,将冷凝器用风扇配置在冷冻单元的上部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冷冻单元的高度。 
再有,在本发明中,容易将冷凝器风扇以及冷凝器风扇电动机从冷冻单元取出,能够提高维护性。 
再有,在本发明中,通过向下方吹出来自冷凝器的排热,能够防止卡车发动机周围的热气上升到冷冻集装箱,可将没有受到卡车发动机周围排热的影响的空气作为冷凝器冷却风吸入,提高了冷凝器的热交换效率。 
再有,在本发明中,即使是在冷冻集装箱装载于卡车的情况下,燃料箱位于最下部,作业人员也能够容易接近燃料箱。即,能够提高供油作业效率。 
另外,将发动机和压缩机配置在相同的层,能够使这些重物的安装框架共用化。即,能够通过共用化来削减零件个数,能够削减零件管理工时、组装工时。 
再有,在本发明中,能够实现燃料箱的极大化,使冷冻集装箱在无供油的情况下长期运转。 
再有,在本发明中,能够使燃料箱的罩轻量化,可提高拆装作业性。即,与完全覆盖燃料箱的罩相比,能够使罩轻量,能够容易地拆装罩。另外,因为通过发动机罩包覆燃料箱上部,所以,与另行设置燃料箱罩的情况相比,能够削减零件品种。 
再有,在本发明中,能够将燃料箱的容积(高度)形成得校大,能够容易地进行燃料箱的维护。即,即使是在将加油口设置在燃料箱上面的情况下,通过在将燃料箱安装到摆动支轴上后使燃料箱摆动,也能够使加油口避开冷冻单元的框架。即,没有必要抑制用于确保加油口的安装空间的燃料箱高度。另外,没有必要将冷冻单元仅提高加油口的空间的量,可抑制冷冻单元的高度方向的尺寸。 
再有,在本发明中,能够抑制冷凝器冷却风作为发动机冷却风或者发动机燃烧空气再还流。 
再有,在本发明中,能够避免作为发动机冷却风的取入口的间隙处于冷凝器冷却风的排风口的正下方,能够拟制冷凝器冷却排风作为发动机冷却风以及燃烧空气再还流。 
再有,在本发明中,将从发动机收纳空间侧面下方吸引的新鲜外部气体作为发动机燃烧空气进行吸气,能够抑制燃烧效率降低。另外,将散热器风扇设置在发动机收纳空间侧面,能够实现省空间化。 
再有,在本发明中,能够将高温的排气消音器和冷冻单元控制装置隔离,能够实现控制装置的热保护。 
再有,在本发明中,在作业人员拆下发动机等重物时,仅携带链式葫芦等的重物提升用设备就能够进行作业,能够提高维护性。另外,在发动机拆装作业中,因为发动机安装在没有凹凸的面上,所以,能够容易地滑动,能够提高维护性。 
再有,在本发明中,操作面板为侧面配置,即使是在装载于卡车等的状态下,也能够容易地操作。另外,操作面板配置在集装箱的上半部分区域,即使是在集装箱放置在地面被降雪埋没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少埋没操作部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冷冻集装箱装载于卡车上的状态的侧视图以 及后视图。 
图2是冷冻单元的正视图。 
图3是冷冻单元的从左前方看到的立体图。 
图4是冷冻单元的从右前方看到的立体图。 
图5是冷冻单元的拆下了外板的状态的正视图。 
图6是冷冻单元的拆下了外板的状态的后视图。 
图7是表示冷凝器以及蒸发器的配置的图5中的AA剖视图。 
图8是表示转动了图7中的冷凝器风扇托架的状态的AA图。 
图9是表示排气尾管的构成的图5中的BB剖视图。 
图10是表示排气尾管的出口构造的图5中的CC剖视图。 
图11是表示排气尾管的支撑构造的图9中的DD剖视图。 
图12是表示排气尾管的支撑构造的图9中的EE剖视图。 
图13是表示排气尾管的排水构造的图9中的FF剖视图。 
图14是表示将发动机取出到冷冻单元外的状态的冷冻单元的右侧视图。 
图15是设置了用于接近操作部的梯子和把持部的冷冻集装箱的右侧视图。 
图16是表示操作部的构成的图15中的GG剖视图。 
图17是表示燃料箱转动了的状态的冷冻单元的右侧视图。 
图18是表示燃料箱的底部构造的图9中的FF剖视图。 
图19是表示电源电缆收纳箱的正视图。 
图20是从下方看安装了除霜加热器的蒸发器的立体图。 
图21是从图20中的X方向看的侧视图。 
图22是表示冷冻单元的制冷剂回路构成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23是表示两温度带集装箱的构成的侧视图。 
图24是表示后室控制单元的立体图。 
图25是表示后室控制单元的图24中的HH剖视图。 
符号说明 
1冷冻集装箱 
3集装箱 
4冷冻单元 
11压缩机 
22发动机 
23燃料箱 
101上部 
102中央部 
103下部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将本发明的冷冻集装箱装载于卡车上的状态的侧视图以及后视图,图2是冷冻单元的正视图,图3是冷冻单元的从左前方看到的立体图。 
图4是冷冻单元的从右前方看到的立体图,图5是冷冻单元的拆下了外板的状态的正视图,图6是冷冻单元的拆下了外板的状态的后视图。 
图7是表示冷凝器以及蒸发器的配置的图5中的AA剖视图,图8是表示转动了图7中的冷凝器风扇托架的状态的AA图,图9是表示排气尾管的构成的图5中的BB剖视图。 
图10是表示排气尾管的出口构造的图5中的CC剖视图,图11是表示排气尾管的支撑构造的图9中的DD剖视图,图12是表示排气尾管的支撑构造的图9中的EE剖视图。 
图13是表示排气尾管的排水构造的图9中的FF剖视图,图14是表示将发动机取出到冷冻单元外的状态的冷冻单元的右侧视图,图15是设置了用于接近操作部的梯子、把持部的冷冻集装箱的右侧视图。 
图16是表示操作部的构成的图15中的GG剖视图,图17是表示燃料箱转动了的状态的冷冻单元的右侧视图,图18是表示燃料箱的底 部构造的图9中的FF剖视图。 
图19是表示电源电缆收纳箱的正视图,图20是从下方看安装了除霜加热器的蒸发器的立体图,图21是从图20中的X方向看安装了除霜加热器的蒸发器的侧视图。 
图22是表示冷冻单元的制冷剂回路构成的制冷剂回路图,图23是表示两温度带集装箱的构成的侧视图,图24是表示后室控制单元的立体图。 
图25是表示后室控制单元的图24中的HH剖视图。 
首先,简单说明有关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冷冻集装箱。集装箱是用于货物运输的大型容器。运输业者使用集装箱,从一处到另一处进行连贯运输,谋求节省经费以及防止破损·盗窃。另外,冷冻单元是供给低温空气、使物品冷却·冷冻的机械。即,冷冻集装箱是通过冷冻单元使集装箱内部成为低温度来用于货物运输的大型容器。冷冻集装箱能够将集装箱内部设定成冷冻或者冷藏等的各种低温度带。冷冻单元进行运转控制,以使集装箱内部达到设定的温度。 
这样一来,冷冻集装箱能够运输冷冻食品、冰激凌、鲜鱼或者水果等的各种各样的货物。另外,冷冻集装箱因为以连贯运输为目的,所以能够对应船舶、铁道或者卡车的运输。例如,图1表示装载于卡车2的冷冻集装箱1。 
如图1所示,冷冻集装箱1由集装箱3和冷冻单元4构成。集装箱3与通常的集装箱(非冷冻集装箱)相比,使用具有隔热性的部件而构成。 
集装箱3的构成是一侧端面开口,另一侧端面具有能够开闭的门5。在开口的端面安装着由框架6支撑的冷冻单元4。另一方面,能够从构成有能够开闭的门5的端面取出、放入货物。 
这里,简单说明冷冻单元4。后面,为了简化说明,在集装箱3上安装了冷冻单元4的冷冻集装箱1中,将露出于外部的面作为冷冻单元4的正面,从而记述背面(=露出于集装箱内部的面)、左右、宽度、进深以及高度。 
如图5以及图6所示,冷冻单元4在一个单元内构成冷冻循环。更详细地说,冷冻单元4具有吸入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的压缩机11、使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冷凝成高温·高压的液体制冷剂的冷凝器12、使高温·高压的液体制冷剂滞留的接收器19、使高温·高压的液体制冷剂膨胀成低温·低压的液体气体制冷剂的膨胀阀113(参照图22)、使低温·低压的液体气体制冷剂向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蒸发的蒸发器13。冷凝器12是使用由冷凝器风扇电动机14驱动的冷凝器风扇16、通过箱外空气对制冷剂进行冷却的空冷式热交换器。蒸发器13是通过蒸发器风扇电动机15、使用蒸发器风扇17使蒸发热从箱内空气吸收到制冷剂,以此对箱内空气进行冷却的空冷式热交换器。 
另外,冷冻单元4具有向压缩机11供给电源的发电机21、驱动发电机21的发动机22、存储发动机22的燃料的燃料箱23、由吸气管32以及空气滤清器33构成的吸气系统31、由排气管42以及消音器43构成的排气系统41。再有,冷冻单元4具有电子部件箱51以及电源电缆52。电子部件箱51具有控制发动机22、压缩机11等的设备的电控单元(Electronic Control Unit)(下称ECU)50、设定箱内温度等的操作面板94。 
通过形成这样的构成,由发动机22驱动发电机21,利用由发电机21供给的电来驱动压缩机11、冷凝器风扇电动机14或者蒸发器风扇电动机15等,进行冷冻单元4的温度控制。再有,也可以通过外部商用电源供给电、进行驱动。 
下面,详细说明本实施例的冷冻单元4的各部分的构成。接着,详细说明具有利用冷冻单元4的蒸发器的过冷却回路的制冷剂回路构成。再有,详细说明冷冻集装箱1的集装箱3的两温度带控制构造。 
另外,下面将进行冷冻单元4的保养·检修的人员、操作冷冻单元4的温度设定的人员等、处理冷冻单元4的人员统称为作业人员。 
首先,使用图5至图7,说明冷冻单元4的整体的布置结构。 
如图5至图7所示,冷冻单元4通过在壳体61上配置设备而构成。 壳体61在高度方向上大致分割为上部101、中央部102以及下部103三部分而构成。中央部102在宽度方向上分割为右中央部102a以及左中央部102b两部分而构成。 
在上部101,在正面侧配置冷凝器12、冷凝器风扇电动机14以及冷凝器风扇16,在背面侧配置蒸发器13、蒸发器风扇电动机15以及蒸发器风扇17。在中央部102上,发动机系统配置在右中央部102a上,制冷剂系统配置在左中央部102b上。即,发动机系统以及制冷剂系统配置在同一层。在下部103上配置着燃料箱23。 
通过形成为这样的构成,例如即使是在冷冻集装箱1装载于卡车2上的情况下,燃料箱23以及加油口36(参照图3)也处于作业人员容易接近的高度。即,作业人员能够容易地进行供油作业。这样一来,在冷冻单元4中,提高了维护性。 
另外,由于作为重物的发电机21、发动机22以及压缩机11配置在同一层,所以,可以将发电机21、发动机22的安装台板作为共用框架62而构成。由于通过安装台板的共用化能够削减零件个数,所以能够削减零件管理工时、组装工时。 
另外,如图5至图7所示,燃料箱23配置在壳体61的下部103上。燃料箱23形成为其长度方向的长度与壳体61的宽度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 
通过形成这样的构成,由于燃料箱23能够在壳体61内的所给予的空间中确保最大容积,所以,能够实现长时间的无加油运转。 
另外,如图5所示,送油管28通过供给泵24以及滤油器25,与发动机22和燃料箱23连接。这里,供给泵24是将在燃料箱23中储存的燃料向发动机22供给的泵。另外,滤油器25是对供给的燃料进行过滤的过滤器。供给泵24以及滤油器25在壳体61的下部103相邻地配置在燃料箱23的右侧。 
通过形成这样的构成,供给泵24能够抑制与燃料箱23的高低差,提高供给泵24的燃料送油效率。 
接着,使用图5至图7,详细说明冷冻单元4的热交换器布置结 构。 
如图5至图7所示,在壳体61的上部101中,分别使冷凝器12位于正面侧,使蒸发器13位于背面侧,通过隔热壁63a、63b、63c以侧面剖视大致为“コ”字状的方式包围蒸发器13。 
冷凝器12以比蒸发器13大的热交换面积形成。冷凝器12以箱外空气在贯通集装箱3的端面的方向(图7中的箭头P)流动的方式配置。并且,蒸发器13以箱内空气向铅直方向(图7中的箭头Q)流动的方式配置。 
通过形成为这样构成,能得到下述的优点。通常,在冷冻循环中,根据冷凝能力=压缩机能力+蒸发能力的关系,冷凝能力需要为比蒸发能力大的能力。因此,使冷凝器的热交换面积比蒸发器大。在该情况下,若使冷凝器成为上述的蒸发器那样的配置,则冷冻单元4的进深尺寸增大。另一方面,若使热交换面积大致相同,则需要使冷凝器风扇风量与蒸发器相比增加。但是,在该情况下,风扇个数、风扇直径或者风扇转速增大。于是,风扇个数、风扇直径的增大伴随着收纳空间的增加,不能实现冷冻单元4的紧凑化。另外,由于风扇转速增大,所以消耗电力增大。再有,因为电流产生的发热量也增加,所以,风扇电动机的热劣化也提前。 
因此,通过使冷凝器的热交换面积比蒸发器大,同时,在冷凝器中使箱外空气的流出入面与集装箱端面相对,在蒸发器中使箱内空气的流出入面与水平面相对,可抑制冷凝器的风扇风量增加,实现冷冻单元4的紧凑化。 
另外,如图7所示,冷凝器风扇16在冷凝器12的背面下方,在隔热壁63c的下方,以风扇轴为铅直方向配置。通过这样的构成,冷凝器冷却风在以贯通集装箱3的端面的方式通过了冷凝器12后,被导向下方。 
另外,通过形成上述的构成,例如,与在冷冻单元4的上部设置冷凝器风扇16以及冷凝器风扇电动机14的构成相比,能够抑制冷冻单元的高度。 
再有,冷凝器冷却风通过图2所示的导风部65排出到单元外的下方。通过形成这样的通风结构,即使例如冷冻集装箱1装载于卡车2上,卡车发动机位于冷冻单元4的前下方,也能够将冷凝器冷却风排出到卡车发动机侧,所以,能够降低卡车发动机周围的热气向冷冻单元4侧上升。 
另外,如图6至图8所示,冷凝器风扇电动机14由托架60支撑。如图8所示,托架60构成为以被壳体61支撑的进深侧为支轴。这样,托架60构成为,在其后部在左右水平方向设置枢支轴,能够向下转动(图8中箭头L)。 
通过形成这样的构成,作业人员不必将冷凝器12拆下,即可容易地更换或者检修冷凝器风扇电动机14以及冷凝器风扇16。这样一来,在冷冻单元4中,提高了冷凝器风扇电动机14以及冷凝器风扇16的维护性。 
另外,如图7所示,蒸发器13由安装台64支撑。安装台64设置在构成壳体61的隔热壁63c上。另外,隔热壁63c为了降低通过蒸发器13的箱内空气的流动阻力,以越趋近集装箱内部下方开口越大的方式形成。这里,安装台64构成为,使上部为水平地支撑蒸发器13,下部与隔热壁63c的倾斜相匹配地倾斜,能够设置在隔热壁63c上。 
通过形成这样的构成,例如,在作业人员为了更换或者检修蒸发器13而将蒸发器13拆下时,能够防止蒸发器13滑落。这样一来,在冷冻单元4中,提高了蒸发器13的维护性。 
接着,使用图2至图5或者图7,说明冷冻单元4的冷凝器12的通风构成。 
如图2至图4所示,下部发动机罩68设置在冷冻单元4的正面。下部发动机罩68的构成是,在配置了发动机22的右中央部102a上,包覆大致下方和下部103的大致上方。即,是覆盖发动机22的前方和燃料箱23的上部前方的构成。这样,下部发动机罩68在与燃料箱23之间形成间隙R。 
通过形成这样的构成,导风部65和间隙R在冷冻单元4的高度 方向确保一定的距离。另一方面,导风部65和间隙R在冷冻单元4的宽度方向也确保一定的距离。这样一来,通过防止从导风部65排出的冷凝器冷却风通过间隙R向右中央部102a还流,从而在冷冻单元4中,可提高发动机22的冷却性能、吸气效率。 
另外,如图5所示,散热器风扇26设置在冷冻单元4的右中央部102a的右侧面,即,冷冻单元4的右侧面。由散热器风扇26吸引的冷却风通过间隙R向右中央部102a导入,通过发动机22和发电机21的共用框架62之下,从隔壁66附近的导入部32a向右中央部102a流入,向开口部9流出(图2至图5以及图7中的箭头S)。 
通过形成这样的构成,冷却风能够按照发电机21、发动机22的排热温度从低温到高温的顺序进行冷却。因此,提高了发电机21的冷却效率。 
另外,因为是将散热器风扇26设置在中央部102上,所以能够抑制冷冻单元4的高度。 
接着,使用图2至图6或者图9至图13,详细说明发动机22的吸排气系统的构成。 
如图5所示,吸气管32从与导入部32a相对的开口部导入外部气体。 
通过形成这样的构成,能够吸引散热器风扇26所产生的冷却风的一部分。 
另外,如图5或者图6所示,隔壁66设置在中央部102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隔壁66将配置发动机系统的右中央部102a和配置制冷剂系统的左中央部102b隔开。消音器43在左中央部102b的上方,安装在隔壁66上。另外,电子部件箱51配置在上部101的右侧。 
通过形成这样的构成,能够将消音器43和电子部件箱51隔离。这样一来,电子部件箱51能够防止受到消音器43所产生的发动机排热的影响。即,在电子部件箱51中,实现了热保护。 
另外,如图2至图4所示,面板67设置在配置有制冷剂系统的左中央部102b的正面。面板67形成有能够通风的网孔67a。 
通过形成这样的构成,左中央部102b不需要特别设置风扇等,能够自然换气。这样一来,在冷冻单元4中,提高了制冷剂控制设备(例如电磁阀或者电子膨胀阀等)以及消音器43的冷却效率。 
另外,如图5所示,排气管42以将来自发动机22的排气排出到外部的方式配置。排气管42从消音器43开始,利用排气尾管44将排气向外部排出。排气尾管44在上部101,在冷凝器12和电子部件箱51之间构成在铅直方向。再有,如图9所示,排气尾管44将排气方向作为冷冻单元4的背面侧。 
通过形成这样的构成,能够将排气尾管44收纳在冷冻单元4内,在冷冻单元4的上端,能够将发动机22的排气排出。另外,排出方向例如在装载于卡车2上的情况下,能够与卡车2的行进方向反向。这样一来,在冷冻单元4中,可防止发动机排气的再吸引。 
另外,如图9以及图10所示,排气尾管44的出口部在冷冻单元4的顶部,由罩70包覆。该罩70是仅在排气方向开口的简易的构成的罩。另外,排气尾管44在冷冻单元4的顶部,在壳体61的贯通部周缘设置有防水堰71。该防水堰71接近排气尾管44设置。 
通过形成这样的构成,可阻止雨水侵入排气尾管44。另外,贮存在冷冻单元4的顶部的雨水不能从排气尾管44的壳体61贯通部周缘侵入到壳体61内部。这样一来,在冷冻单元4中,可实现防止雨水的侵入。 
另外,如图9至图12所示,排气尾管44在壳体61内部构成。排气尾管44在冷凝器12和电子部件箱51之间,具有配设在铅直方向的铅直部分44a(参照图5)。该铅直部分44a由壳体61防振支撑。更详细地说,排气尾管44相对于壳体61,借助支撑部件73以及弹性部件74由托架72支撑。 
通过形成这样的构成,即使是在排气尾管44因长期劣化或者因排热而变形的情况下,托架72也能够吸收排气尾管44的热变形,并且支撑排气尾管44。这样一来,在冷冻单元4中,能够防止排气管42的破损,提高耐久性。 
另外,如图5所示,排气尾管44在冷凝器12的下方,具有在水平方向配设的水平部分44b。再有,如图13所示,在水平部分44b上设置冷凝水排出口45。冷凝水排出45与排水管46连接。另外,排水管46虽未图示出,但设置成能够向冷冻单元4外部排水。 
另外,冷凝水排水口45设有阶梯差,能够捕捉冷凝水。 
通过形成这样的构成,即使是在发动机22停止后,排气尾管44的管内温度降低,在排气尾管44内部产生了结露水的情况下,冷凝水排出口45也能够迅速地将结露水向冷冻单元4外部排出。这样一来,在冷冻单元4中,可防止因结露水向发动机22逆流而产生故障。 
接着,使用图14,详细说明发动机22的维护装置。 
如图14所示,发动机22在维护时,由安装在拆装式托架76上的链式葫芦77吊下,由此从冷冻单元4上拆下。拆装式托架76的构成是,例如由H型钢形成,由螺栓等可拆装于壳体61的上端部。在维护时,以拆装式托架76的一端向前方突出的方式拆下螺栓,进行更换。 
另外,共用框架62是发动机22、发电机21的共用框架。这里,在共用框架62上形成没有凹凸的水平的安装面。 
通过形成这样的构成,因为作业人员使用拆装式托架76以及链式葫芦77,能够容易地水平移动发动机22,所以能够或是向冷冻单元4外拉出,或是推入冷冻单元4内。该交换机构不仅针对发动机22,针对发电机21或者压缩机11等的重物也同样可行。这样一来,在冷冻单元4中提高了维护性。 
接着,使用图15以及图16,详细说明操作部91。 
如图15所示,冷冻单元4在右侧面设置有操作部91。操作部91以操作部91的下边位于冷冻单元4的中央线附近的方式配置。 
通过形成这样的构成,例如即使是在冷冻单元4装载于卡车2上的情况下,作业人员也能够从驾驶席下来,从侧面容易地操作操作部91。 
另外,通过上述的构成,例如,即使是在冷冻集装箱1被降雪埋没的情况下,也不存在埋没操作部91的情况。即,作业人员能够容易 地操作操作部91。这样一来,在冷冻单元4中,提高了操作性。 
另外,如图15所示,框架6在右侧面设置梯子部92以及把持部93。梯子部92从框架6的下端一直设置到操作部91。另外,把持部93以位于操作部91的附近的方式设置在框架6上。另外,梯子部92是作业人员能够放脚的程度的简易的部件。 
通过形成这样的构成,例如,即使是在冷冻单元4装载于卡车2上的情况下,作业人员也能够容易地接近操作面板94进行操作。这样一来,在冷冻单元4中,提高了操作性。 
另外,如图16所示,操作部91构成操作面板收纳室95。操作面板收纳室95将进深面局部开口。在该开口面上,嵌入设置操作面板94。像这样,通过将操作面板94收纳在操作面板收纳室内,能够防止日光反射或者背后的景色反映在操作面板94的表面上。这样一来,在操作部91中,提高了识别性。 
另外,通过形成上述的构成,操作面板94能够通过操作面板94的防水处理和操作面板收纳室95的防水处理,进行双重的防水处理。这样一来,在操作部91中,可实现防止雨水侵入。 
另外,如图16所示,操作面板收纳室95由门96包覆表面。门96相对于侧板转动自由地枢支上端,能够向上开地进行开闭。 
通过形成这样的构成,例如,若作业人员打开门96,则门96成为遮檐,能够防止雨水的浸入。另外,若操作人员放开手,则门96靠自重关闭,因此能够防止忘记关闭。 
另外,如图16所示,操作面板94更详细地说,通过衬垫99以及索环100插入设置于在操作面板收纳室95的进深面上开口的开口部。即,在操作面板94向操作面板收纳室95安装的安装面周缘上夹装有衬垫99,在将操作面板94固定于操作面板收纳室95的螺栓上外嵌索环100,进行防振支撑。另一方面,门96经由衬垫98包覆安装于在操作面板收纳室95的表面开口的开口部周缘。 
通过形成这样的构成,能够相对于操作面板94,通过门96以及操作面板94周缘这两者进行密封。这样一来,在操作面板94中,可 实现防止雨水侵入。 
另外,如图16所示,门96在大致中央部设置有透明的窗97。 
通过形成这样的构成,作业人员不必开闭门96,就可以仅对操作面板94的显示进行确认。这样一来,在操作部91中,可提高操作性。 
接着,使用图2至图4,图17以及图18,详细说明燃料箱23的构成。 
如图2至图4所示,燃料箱23配置在壳体61的下部103上。下部发动机罩68在冷冻单元4的表面,一直包覆到中央部102的下半面以及下部103的大致上部。 
通过形成这样的构成,与罩覆盖下部103的整个面的情况相比,能够使下部发动机罩68轻量。即,作业人员容易拆装下部发动机罩68。这样一来,在冷冻单元4中,提高了维护性。 
另外,通过形成上述的构成,与将下部103的整个面分割而由罩包覆的情况相比,仅通过一张下部发动机罩68就可将燃料箱23的上部隐蔽。这样一来,削减了冷冻单元4的零件个数。 
另外,如图17所示,燃料箱23由将其周围构成为框状的框架35承载。框架35构成为,通过支轴枢支下端的进深侧(冷冻单元4的背面侧),相对于壳体61上下自由转动(图17中的箭头M)。 
通过形成这样的构成,在制造时,组装作业人员在将燃料箱23承载于框架35上的状态下,通过将后部枢支、提升燃料箱23、固定前部这样的容易的工序,就能够将燃料箱23安装到壳体61上。这样一来,在制造冷冻单元4时,提高了组装性。 
另外,通过形成上述的构成,即使是在燃料箱23的上部设置了加油口36的情况下,也能够将燃料箱23的高度形成为与壳体61的下部103的高度相等。这样一来,在冷冻单元4中,增大了燃料箱23的容积。 
然后,若在共用框架62上设置加油口36的突出开口部,则如图7或者图8所图示那样,即使共用框架62与加油口36在高度方向重合,也能够安装燃料箱23。因此,与将共用框架62仅提高了加油口 36的高度的量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冷冻单元4的高度。 
另外,通过形成上述的构成,在进行燃料箱23的检修时,作业人员通过解除框架35的前部的固定、使之向下方转动,就能使燃料箱23的上部朝向前方。即,作业人员能够容易地检修燃料箱23的上部。这样一来,在冷冻单元4中,提高了燃料箱23的维护性。 
另外,如图18所示,燃料箱23在内部具有滤网27。滤网27设置在送油管28的燃料箱23侧前端。滤网27通过弹性体29,凹状地设置在形成于燃料箱23的底部的凹部23a上。 
通过形成这样的构成,供给泵24能够直至燃料箱23的最底部吸引燃料。这样一来,在燃料箱23中,提高了有效容积。 
通过形成上述的构成,即使在对燃料箱23施加了振动的情况下,或者是在滤网27上存在尺寸误差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弹性体29,缓和燃料箱23的底部与滤网27的振动·冲撞。这样一来,在燃料箱23中,提高了可靠性。 
接着,使用图19,详细说明电源电缆52的收纳。 
如图19所示,冷冻单元4具有电源电缆52,以便能够从商用电源等供给电力。冷冻单元4在由火车或者船舶运送的情况下等,也有利用通过该电源电缆52进行的外部商用电源等的供给而驱动的情况。电源电缆52在非使用时,以卷绕状态收纳在位于壳体61的右下方的电源电缆收纳箱54中。 
另外,电源电缆52在前端具有电源插头53。然后,在电源电缆收纳箱54中,在左端设置收纳筒55。收纳筒55设置成前端朝向斜上方。在电源电缆52收纳在电源电缆收纳箱54中的情况下,电源插头53收纳在收纳筒55中。 
通过形成这样的构成,例如在雨天时,能够防止水蓄留在非使用时的电源插头53的内部。 
接着,使用图20以及图21,详细说明除霜加热器80。 
如图20所示,以防止蒸发器13附着霜为目的,具有除霜加热器80。另外,在图20中,为了容易分辩,蒸发器13省略了翅片以及管 而进行图示。除霜加热器80由通过通电而发热的圆棒状的发热体形成。 
如图21所示,蒸发器13在两端的蒸发器框13a以及翅片(未图示出)的下端形成切口13b。切口13b是与除霜加热器80的截面形状相吻合的半长孔形状。除霜加热器80通过嵌设在切口13b中而安装。 
通过形成这样的构成,例如在进行除霜加热器80的更换等时,作业人员仅通过从切口13b压下或者嵌入除霜加热器80的操作,就能容易地从蒸发器13拆装除霜加热器80。这样一来,在除霜加热器80中,提高了维护性。 
另外,如图20以及21所示,除霜加热器80为将一侧U字型折返的构成。 
通过形成这样的构成,能够将除霜加热器80的配线汇集在另一侧。这样一来,在制造冷冻单元4时或者更换除霜加热器80时,提高了作业性。 
另外,如图20以及21所示,除霜加热器80在蒸发器框13a的外侧,从下方通过按压部件81固定两端部。 
通过形成这样的构成,在安装后,可防止除霜加热器80从切口13b落下。即,通过简易的构成,可固定多个除霜加热器80,并且能够防止脱落。这样一来,在除霜加热器80中提高了安全性。 
接着,使用图22,详细说明冷冻单元4的制冷剂回路构成。 
如图22所示,在冷冻单元4的制冷剂回路中,蒸发器13、蒸发器风扇17、蒸发器风扇电动机15配置在集装箱内部107,此外的部件配置在集装箱外部106。作为构成制冷剂回路的设备,除了上述的压缩机11、冷凝器12、膨胀阀113、接收器19以及蒸发器13以外,在蒸发器13和压缩机11之间,安装有用于使压缩机吸入制冷剂蓄留或者进行气液分离的蓄能器117,和调整制冷剂循环量的开度调整阀116。另外,蒸发器13是包含有蒸发器13m和过冷却热交换器13n两个热交换器的结构。再有,过冷却旁通路径112通过电磁阀111,使冷凝器12出口和接收器19入口短路。另外,吸入旁通路径114通过 电磁阀115,与开度调整阀116并列地构成。 
通过形成这样的构成,由压缩机1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向冷凝器12流动,向外部气体进行放热,冷凝。然后,液化了的制冷剂通过路径112流入接收器19内,由于膨胀阀113的节流作用,急剧地减压而成为雾状,向蒸发器13流动。然后,通过与制冷剂的蒸发相伴的吸热作用,对集装箱3内部进行冷冻·冷藏,将气化了的制冷剂向压缩机11吸入。 
如图22所示,过冷却热交换器13n作为配置在集装箱内部107的蒸发器13的一部分构成。过冷却是指对由冷凝器12冷凝的高压·高温的制冷剂液体进行冷却的作用。通过过冷却效果,能够使蒸发器13的入口热函降低,提高蒸发器能力。 
另外,在不需要过冷却的低负荷运转(例如,冷藏运转)的情况下,使电磁阀111为ON,通过过冷却旁通路径112,使制冷剂不在过冷却热交换器13n中流动的运转成为可能。 
通过形成这样的构成,能够省略另外的过冷却热交换器(例如,设置在箱外侧106的与吸入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过冷却热交换器)的配置。这样一来,在冷冻单元4中,节约了箱外侧106的空间。 
另外,与为了用集装箱内部107的低温空气对循环制冷剂的全量进行过冷却,而将过冷却用的制冷剂分支的情况相比,冷冻效率好。 
另外,如图22所示,开度调整阀116通过调整压缩机11吸入的吸入制冷剂量,来调整制冷剂回路整体的制冷剂循环量。冷藏运转与比冷冻运转相比,以小的制冷能力进行运转。因此,在冷藏运转时,关闭电磁阀115,仅通过由开度调整阀116调整的制冷剂量进行运转。另一方面,在冷冻运转时,因为需要大的冷冻能力,所以打开电磁阀115,使用旁通路径114和开度调整阀116的路径这两者,确保制冷剂循环量。 
这样一来,在需要大流量的制冷剂循环量的冷冻运转中,还一并使用旁通路径114,在小流量的制冷剂循环量就足够的冷藏运转中,进行开度调整阀116的开度调整,可实现提高响应性和提高开度调整 的精度的并存。 
另外,这里,冷冻运转是将箱内空气温度保持在零度以下的运转,冷藏运转是将箱内空气温度保持在比零度高的状态(=水分没有冻结的低温状态)的运转。 
接着,使用图23至图25,详细说明两温度带集装箱7。 
如图23所示,两温度带集装箱7是具有前室3a和后室3b两个不同的温度带的空间的集装箱3。前室3a作为冷冻用,配置在集装箱3的冷冻单元4侧。前室3a由来自冷冻单元4的冷却风直接冷却。另一方面,后室3b作为冷藏用,配置在集装箱3的门5侧。后室3b通过由后室单元130进行温度控制的冷却风而冷却。 
另外,如图24所示,后室单元130由在集装箱3的宽度方向,在中央配置在前室3a冷气吸引室125的左右的加热·混合室126构成。送风风扇122设置在管道120的前室3a冷气吸引室125的开口部。另外,送风风扇121设置在加热·混合室126的吸引开口部。 
通过形成这样的构成,从前室3a经由管道120向后室3b输送的冷冻空气,和由后室3b的加热·混合室126的加热器单元123加热的空气,在向加热·混合室126的导风管道129的流出部近前的混合空间混合,该混合风经由导风管道129向后室3b的底板供给。 
下面,详细说明后室单元130的构成。 
如图24所示,在管道120以及前室3a冷气吸引室125的内部,流动着温度与在后室3b循环的冷藏空气温度相比低的冷冻空气。因此,管道120以及前室3a冷气吸引室125是全周由隔热材料(省略图示)包围的结构。 
通过形成这样的构成,能够防止在管道120以及前室3a冷气吸引室125的后室3b侧结露。这样一来,能够防止在后室3b的顶板上产生结露,货物浸湿。 
另外,如图25所示,加热·混合室126在底部具有排放盘127。这是因为:在加热·混合室126中,由于从管道120吸引的前室3a的冷冻空气和由送风风扇121吸引的后室3b的冷藏空气混合,产生结露水。 
通过形成这样的构成,排水盘127能够将产生的结露水导入到导风管道129,从导风管道129导入到集装箱3的底板。导入到底板的结露水从集装箱3的排水槽(未图示出)向集装箱外排出。这样一来,在后室3b中,可防止货物浸湿。 
另外,如图24所示,送风风扇121、122、121是分别将三台直径相同的风扇排列成一列,共九台风扇,在集装箱3的宽度方向排列配置。 
通过形成这样的构成,因为能够减小各个风扇,所以,能够抑制后室单元130的高度尺寸。这样一来,在后室3b中,能够扩大用于运出运入货物的有效高度。 
另外,图24以及图25所示的加热器单元123是发热体140以及支撑部件141一体化的构成。 
通过形成这样的构成,在制造时或者更换加热器单元123时,作业人员能够容易地拆装加热器单元123。这样一来,在加热器单元123中,提高了组装性以及维护性。 
另外,如图24以及图25所示,在管道120的送风风扇122近前,设置闸门128。闸门128由板状的弹性体构成,其上部固定在管道120的上边。闸门128构成为在下部附加压铁,紧密接触下边。 
通过形成这样的构成,闸门128的下部能够向送风风扇122侧转动。即,在通过送风风扇122吸引前室3a的冷冻空气的情况下,吹起闸门128,前室3a和前室3a冷气吸引室125连通,但是,在送风风扇122停止时,闸门128关闭,隔断前室3a和前室3a冷气吸引室125。这样一来,在管道120中,防止除了送风风扇122的强制吸引以外,前室3a的冷冻空气自然流入后室3b。 
产业上实用性 
本发明能够用于在集装箱的开口的一个端面具有冷冻单元的冷冻集装箱。 

Claims (12)

1.一种冷冻集装箱,通过用压缩机使制冷剂循环的冷冻单元,进行集装箱内的温度管理,其特征在于,
在进行冷凝器面积比蒸发器面积大的热交换器类的配置时,
将上述冷凝器以使其通风方向成为与集装箱端面大致相对的方向的方式配置在上述冷冻单元最上部侧,
将上述冷凝器用风扇以送风方向成为在大致铅直方向且大致向下吹的方式配置在蒸发器收纳空间下方,并且在上述冷凝器的集装箱侧通风空间下方,与上述冷凝器邻接地设置上述冷凝器用风扇,
在上述冷凝器正下方的上述冷冻单元外面,设置具有向下方的导风部的排风口,将上述蒸发器以使其通风方向成为大致铅直方向的方式、配置在与上述冷凝器的集装箱侧通风空间邻接并在上述集装箱内开口的空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冻集装箱,其特征在于,上述冷凝器用风扇的安装托架构成为能够以集装箱侧为支轴,向大致铅直下方摆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冻集装箱,其特征在于,使上述冷冻单元的驱动源之一为发动机,在设置该发动机用的燃料箱时,将上述冷冻单元在高度方向分成三部分,将上述冷冻单元的热交换器类和它们的送风风扇配置在上部,将上述发动机和上述冷冻单元的制冷剂设备配置在中央部,将上述燃料箱配置在下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冻集装箱,其特征在于,上述燃料箱长度方向尺寸与上述冷冻集装箱端面的宽度方向尺寸大致相同。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冻集装箱,其特征在于,使上述冷冻单元的驱动源之一为发动机,在设置该发动机用的燃料箱时,将上述燃料箱配置在上述冷冻单元下段,上述集装箱端面的集装箱相反侧罩覆盖至上述燃料箱上部。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冻集装箱,其特征在于,将上述燃料箱构成为能够以集装箱侧的上述燃料箱的安装框架为支轴向下方摆动。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冻集装箱,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冷凝器用风扇下方,配置作为上述冷冻单元的驱动源之一的发动机,在上述发动机下方设置上述发动机用的燃料箱,设置覆盖上述发动机的周围和上述燃料箱上部的罩,在上述罩和上述燃料箱侧面之间设置间隙,在上述冷凝器正下方的上述冷冻单元外面设置具有向下方的导风部的排风口,在上述排风口下方隔离配置上述间隙。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冻集装箱,其特征在于,使上述发动机的收纳空间相对于上述冷凝器用风扇,在集装箱端面上看在左右方向位移。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冻集装箱,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冷冻单元的高度方向的右中央部配置作为上述冷冻单元的驱动源之一的发动机,在上述发动机下方设置上述发动机用的燃料箱,设置覆盖上述发动机的周围和上述燃料箱上部的罩,在上述罩和上述燃料箱侧面之间设置间隙,在发动机收纳空间内在上述冷冻单元侧面设置散热器风扇,设置将由上述散热器风扇从上述间隙吸引的外部气体向上述发动机收纳空间引导的导入部,将与上述发动机连接的吸气管的开口设置在上述导入部附近。
10.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冻集装箱,其特征在于,将上述冷冻单元的制冷剂设备设置在与发动机收纳空间相同的层,通过隔壁划分制冷剂设备收纳空间和上述发动机收纳空间,将上述发动机的排气消音器设置在上述制冷剂设备收纳空间内部的上方,将上述冷冻单元控制装置配置在上述发动机收纳空间上方。
11.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冻集装箱,其特征在于,将作为上述冷冻单元的驱动源之一的发动机安装在具有相同高度的水平面的部件上,在上述冷冻集装箱上部的框架上设置重物吊起用设备的安装台。
12.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冻集装箱,其特征在于,将上述冷冻单元的操作面板在上述冷冻单元侧面,配置在上述操作面板下边位于上述冷冻集装箱的高度方向中心线附近的位置。
CN2007800299492A 2006-06-27 2007-04-04 冷冻集装箱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0142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77185/2006 2006-06-27
JP2006177184A JP2008008518A (ja) 2006-06-27 2006-06-27 冷凍コンテナ
JP177187/2006 2006-06-27
JP2006177179A JP2008008514A (ja) 2006-06-27 2006-06-27 冷凍コンテナ
JP177184/2006 2006-06-27
JP177182/2006 2006-06-27
JP2006177178A JP2008008513A (ja) 2006-06-27 2006-06-27 エンジン駆動式冷凍コンテナ
JP177178/2006 2006-06-27
JP177179/2006 2006-06-27
JP2006177185A JP2008007137A (ja) 2006-06-27 2006-06-27 エンジン駆動式冷凍コンテナ
JP177180/2006 2006-06-27
JP2006177181A JP2008008516A (ja) 2006-06-27 2006-06-27 エンジン駆動式冷凍コンテナ
JP2006177182A JP2008007136A (ja) 2006-06-27 2006-06-27 エンジン駆動式冷凍コンテナ
JP2006177187A JP2008008520A (ja) 2006-06-27 2006-06-27 冷凍コンテナ
JP2006177180A JP2008008515A (ja) 2006-06-27 2006-06-27 冷凍コンテナ
JP177181/2006 2006-06-27
PCT/JP2007/057592 WO2008001528A1 (fr) 2006-06-27 2007-04-04 Récipient réfrigérant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01424A CN101501424A (zh) 2009-08-05
CN101501424B true CN101501424B (zh) 2011-01-12

Family

ID=390668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29949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01424B (zh) 2006-06-27 2007-04-04 冷冻集装箱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08008514A (zh)
CN (1) CN10150142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112620A (ja) * 2010-11-26 2012-06-14 Yanmar Co Ltd コンテナ冷凍装置
CN203959038U (zh) 2014-05-16 2014-11-26 单位45有限公司 特种陆路冷藏箱
CN109969630A (zh) * 2017-12-27 2019-07-05 青岛中集特种冷藏设备有限公司 保温集装箱
JP2019124424A (ja) * 2018-01-18 2019-07-2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凍装置
CN109329357B (zh) * 2018-11-21 2024-04-09 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 一种全自动鸡肠收集卸料保鲜装置
WO2023073889A1 (ja) * 2021-10-28 2023-05-04 三菱重工サーマ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輸送用冷凍機ユニット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7553B (zh) * 1985-10-17 1990-04-11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用于运输箱的致冷设备
CN1461725A (zh) * 2002-05-31 2003-12-17 蜻蛉工业株式会社 集装箱用冷冻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16253A (en) * 1998-05-04 1999-06-29 Carrier Corporation Compact trailer refrigeration unit
JP2000310475A (ja) * 1999-04-27 2000-11-07 Sanyo Electric Co Ltd 冷却装置
JP2001099538A (ja) * 1999-09-30 2001-04-13 Sanyo Electric Co Ltd 低温ショーケース
JP2004003705A (ja) * 2002-05-31 2004-01-08 Seirei Ind Co Ltd コンテナ用冷凍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7553B (zh) * 1985-10-17 1990-04-11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用于运输箱的致冷设备
CN1461725A (zh) * 2002-05-31 2003-12-17 蜻蛉工业株式会社 集装箱用冷冻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1-99538A 2001.04.13
JP特开2004-3705A 2004.01.08
JP特开2006-71252A 2006.03.16
JP特开2006-71253A 2006.03.16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8008514A (ja) 2008-01-17
CN101501424A (zh) 2009-08-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53895B (zh) 致冷单元
CN101501424B (zh) 冷冻集装箱
KR101102333B1 (ko) 멀티 냉각방식 p.c.m 축냉 시스템
CN1928467B (zh) 电冰箱
KR101472689B1 (ko) 하이브리드 서브타입 차량용 냉동기 시스템
KR101206323B1 (ko) 공기순환 냉각방식 축냉시스템
CN1648562A (zh) 冰箱
CN101501414A (zh) 冷冻集装箱
CN100554829C (zh) 静音制冰装置
CN1310794A (zh) 制冷运输方法
JP5076231B2 (ja) 保冷車の保冷方法、保冷システム
CN101479542A (zh) 冷冻集装箱
JP2008008516A (ja) エンジン駆動式冷凍コンテナ
CN101501425A (zh) 冷冻集装箱
US4959971A (en) Refrigerant piping system for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N207196998U (zh) 一种利用化霜废水的高效太阳能热泵气化液化天然气系统
WO2008001528A1 (fr) Récipient réfrigérant
CN208887195U (zh) 造雪及送雪系统以及用于造雪及送雪系统的空气冷却器
JP2008007136A (ja) エンジン駆動式冷凍コンテナ
JP2008008515A (ja) 冷凍コンテナ
JP2018136075A (ja) 製氷装置及び氷の製造方法
WO2013172651A1 (ko) 브라인 순환을 이용한 축냉장치
JP2008008513A (ja) エンジン駆動式冷凍コンテナ
JP2008008518A (ja) 冷凍コンテナ
JP2008007137A (ja) エンジン駆動式冷凍コンテ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112

Termination date: 2011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