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01414A - 冷冻集装箱 - Google Patents

冷冻集装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01414A
CN101501414A CNA2007800298663A CN200780029866A CN101501414A CN 101501414 A CN101501414 A CN 101501414A CN A2007800298663 A CNA2007800298663 A CN A2007800298663A CN 200780029866 A CN200780029866 A CN 200780029866A CN 101501414 A CN101501414 A CN 1015014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eezing
container
freezing unit
addition
evaporime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8002986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松冈功治
佐藤孝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ma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nma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nma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nma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5014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0141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refrigeration units with respect to devices or objects to be refrigerated, e.g. infrared detectors
    • F25D19/003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refrigeration units with respect to devices or objects to be refrigerated, e.g. infrared detectors with respect to movable contain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PVEHICLES ADAPTED FOR LOAD TRANSPORTATION OR TO TRANSPORT, TO CARRY, OR TO COMPRISE SPECIAL LOADS OR OBJECTS
    • B60P3/00Vehicles adapted to transport, to carry or to comprise special loads or objects
    • B60P3/20Refrigerated goods vehic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2Evapor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7/00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or removing deposits or corrosion,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 F25B47/006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or removing deposits or corrosion,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for preventing fros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6/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condenser circuits
    • F25B6/04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condenser circuits arranged in seri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3/00General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F25D23/003General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for cooling refrigerating machiner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为一种通过用压缩机(11)使致冷剂循环的冷冻单元(1)对集装箱(3)内进行温度管理的冷冻集装箱(1),其结构是,将冷凝器(12)出口通路一分为二,旁通通路(114)经由电磁阀(115)与膨胀阀(113)连接,另一通路依次从膨胀部和作为蒸发器(13)的一部分的过冷却热交换器(13n)的通路通过后,与上述膨胀阀(113)连接,在过冷却运转时关闭上述电磁阀(115)。

Description

冷冻集装箱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冷冻集装箱的致冷剂回路结构的技术。
背景技术
过去,在集装箱的开口的一侧端面配设冷冻单元的冷冻集装箱的技术已经公知。冷冻单元,能够从冷冻到冷藏在与集装箱的装载货物相应的广泛的温度区域内对集装箱内部进行冷却。但是,在设定为-30℃(冷冻)和设定为0℃附近的低温(冷藏)时,冷却负荷大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冷冻单元为了用1台压缩机应对广泛的冷却负荷,配备有过冷却器。所谓过冷却,就是对冷凝器冷凝的高压·高温致冷剂液体起到冷却的作用。凭借过冷却效果,可以降低蒸发器的入口焓,提高蒸发器能力即冷却能力。
例如,专利文献1的图1(标记6为过冷却热交换器)中公开了在压缩机吸入致冷剂和来自接收器的液体致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从而对液体致冷剂进行过冷却的致冷剂回路结构。另外,还公开了在冷藏(チルド)运转状态下为了限制致冷剂回路的冷冻能力而将膨胀阀完全打开的结构。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323980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如专利文献1所述,把过冷却器作为单个独立的热交换器设置的结构需要另外的设备配置空间。另外,将膨胀阀完全打开以限制致冷剂回路的冷冻能力的结构,由于在致冷剂循环量上与冷冻运转时相同,因此,缺少对压缩机负荷的降低量。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是,提出一种能够在冷冻集装箱中省略作为热交换器的过冷却器的致冷剂回路结构和能够限制致冷剂循环量的致冷剂回路结构。
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如上所述,下面就解决该课题的手段进行说明。
本发明为一种冷冻集装箱,通过用压缩机使致冷剂循环的冷冻单元对集装箱内进行温度管理,其结构是:将冷凝器出口通路一分为二,一条通路经由开关阀与膨胀阀连接,另一条通路依次通过膨胀部和蒸发器的一部分的通路后与上述膨胀阀连接,在过冷却运转时关闭上述开关阀。
本发明的冷冻集装箱,通过用压缩机使致冷剂循环的冷冻单元对集装箱内进行温度管理,其结构是:并列设置2条上述压缩机的吸入通路,一条通路经由开关阀与上述压缩机连接,另一条通路经由开度调整阀与上述压缩机连接,冷冻运转时打开上述开关阀,冷藏运转时关闭上述开关阀。
发明效果
本发明可以产生如下所述的效果。
本发明把与冷冻运转等低温环境下的集装箱内连通的蒸发器的一部分作为过冷却器使用,可以省去设置作为另行的热交换器的过冷却器。另外,因为是利用集装箱内部的低温空气对循环致冷剂的总量进行过冷却,因此,与将过冷却用的致冷剂分路的情况相比冷冻效率好。
本发明能够提高在冷冻运转时和冷藏运转时致冷剂循环量调整的反应敏感性及开度调整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冷冻集装箱装载于卡车上的状态的侧视图和背面图。
图2是冷冻单元的正视图。
图3是冷冻单元的左前方观看的透视图。
图4是冷冻单元的右前方观看的透视图。
图5是冷冻单元的卸下外板的状态的正视图。
图6是冷冻单元的卸下外板的状态的背面图。
图7是表示冷凝器以及蒸发器的配置的图5中的AA剖视图。
图8是表示转动图7中的冷凝器风扇支架的状态的AA图。
图9是表示排气尾管的结构的图5中的BB剖视图。
图10是表示排气尾管的出口结构的图5中的CC剖视图。
图11是表示排气尾管的支承结构的图9中的DD剖视图。
图12是表示排气尾管的支承结构的图9中的EE剖视图。
图13是表示排气尾管的排水结构的图9中的FF剖视图。
图14是表示把引擎取出冷冻单元外的状态的冷冻单元的右侧视图。
图15是设置有用于接近操作部的梯或把持部的冷冻集装箱的右侧视图。
图16是表示操作部的结构的图15中的GG剖视图。
图17是表示燃料箱转动状态的冷冻单元的右侧视图。
图18是表示燃料箱的底部结构的图9中的FF剖视图。
图19是表示电源电缆收纳箱的正视图。
图20是从下方观看安装有除霜加热器的蒸发器的透视图。
图21是该蒸发器在图20中的由X方向观看的侧视图。
图22是表示冷冻单元的致冷剂回路结构的致冷剂回路图。
图23是表示2温度区域集装箱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24是表示后室控制单元的透视图。
图25是表示后室控制单元的图24中的HH剖视图。
标记说明
1  冷冻集装箱
3  集装箱
4  冷冻单元
12 冷凝器
13  蒸发器
13n 过冷却热交换器
113 膨胀阀
114 旁通通路
115 电磁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发明的实施方式予以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冷冻集装箱装载于卡车上的状态的侧视图及背面图;图2为冷冻单元的正视图;图3是冷冻单元的左前方观看的透视图。
图4是冷冻单元的右前方观看的透视图;图5是冷冻单元的卸下外板的状态的正视图;图6是冷冻单元的卸下外板的状态的背面图。
图7是表示冷凝器以及蒸发器的配置的图5中的AA剖视图;图8是表示转动图7中的冷凝器风扇支架的状态的AA图;图9是表示排气尾管的结构的图5中的BB剖视图。
图10是表示排气尾管的出口结构的图5中的CC剖视图;图11是表示排气尾管的支承结构的图9中的DD剖视图;图12是表示排气尾管的支承结构的图9中的EE剖视图。
图13是表示排气尾管的排水结构的图9中的FF剖视图;图14是表示把引擎取出冷冻单元外的状态的冷冻单元的右侧视图;图15是设置有用于接近操作部的梯或把持部的冷冻集装箱的右侧视图。
图16是表示操作部的结构的图15中的GG剖视图;图17是表示燃料箱转动状态的冷冻单元的右侧视图;图18是表示燃料箱的底部结构的图9中的FF剖视图。
图19是表示电源电缆收纳箱的正视图;图20是从下方观看安装有除霜加热器的蒸发器的透视图;图21是该蒸发器在图20中的由X方向观看的侧视图。
图22是表示冷冻单元的致冷剂回路结构的致冷剂回路图;图23是表示2温度区域集装箱的结构的侧视图;图24是表示后室控制单元的透视图。
图25是表示后室控制单元的图24中的HH剖视图。
首先,就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冷冻集装箱作简单说明。集装箱是用于运输货物的大型容器。运输经营者利用集装箱从一地至另一地进行联运,以节减费用并防止破损·被盗。另外,冷冻单元是供应低温空气从而对物品进行冷却·冷冻的机械。即,冷冻集装箱是利用冷冻单元将集装箱内部设成低温从而用于运输货物的大型容器。冷冻集装箱可以将集装箱内部设定成冷冻或冷藏等各种低温区域。冷冻单元进行运转控制以便达到集装箱内部设定的温度。
这样,冷冻集装箱就可以运输冷冻食品、冰淇淋、鲜鱼或水果等各种货物。另外,由于冷冻集装箱的目的在于联运,因而被设计成能够对应船舶、铁路或卡车的运输。例如,图1表示了装载于卡车2上的冷冻集装箱1。
如图1所示,冷冻集装箱1由集装箱3和冷冻单元4构成。集装箱3和通常的集装箱(不是冷冻集装箱)相比,由具有隔热性的部件构成。
集装箱3设计成在一侧端面开口,另一侧端面具有可以开关的门5的结构。在开口的侧端面上安装由框架6支承的冷冻单元4。另一方面,能够从构成可以开关的门5的侧端面取出和放入货物。
在此,就冷冻单元4进行简单说明。后面,为了简化说明,对于集装箱3上安装有冷冻单元4的冷冻集装箱1,把露出外部的面作为冷冻单元4的正面,对背面(=露出在集装箱内部的面)、左右、宽度、进深以及高度予以记述。
如图5及图6所示,冷冻单元4在一个单元内构成冷冻循环。更详细地说,冷冻单元4包括:吸入低温·低压的气体致冷剂将其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体致冷剂的压缩机11、将高温·高压的气体致冷剂冷凝为高温·高压的液体致冷剂的冷凝器12、存储高温·高压的液体致冷剂的接收器19、使高温·高压的液体致冷剂膨胀为低温·低压的液体气体致冷剂的膨胀阀113(参照图22)、将低温·低压的液体气体致冷剂蒸发为低温·低压的气体致冷剂的蒸发器13。冷凝器12是采用由冷凝器风扇电动机14驱动的冷凝器风扇16用库外空气冷却致冷剂的空冷式热交换器。蒸发器13为通过蒸发器风扇电动机15利用蒸发器风扇17从库内空气中由致冷剂吸收蒸发热从而对库内空气进行冷却的空冷式热交换器。
另外,冷冻单元4包括:向压缩机11供应电源的发电机21、驱动发电机21的引擎22、存储引擎22的燃料的燃料箱23、由吸气管32及空气滤清器33构成的吸气系统31、由排气管42以及消音器43构成的排气系统41。而且,冷冻单元4包括电控箱51及电源电缆52。电控箱51具有控制引擎22或压缩机11等设备的电子控制单元(Electronic Control Unit)(以下,简称ECU)50和设定库内温度的操作面板94。
通过设置这种结构,由引擎22驱动发电机21,由发电机21供应的电驱动压缩机11、冷凝器风扇电动机14或蒸发器风扇电动机15等,进行冷冻单元4的温度控制。并且,还可以由外部商用电源供电进行驱动。
下面对本实施例的冷冻单元4的各部分的结构作详细说明。接着对具有使用冷冻单元4的蒸发器的过冷却回路的致冷剂回路结构作详细明。然后再对冷冻集装箱1的集装箱3的2温度区域控制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另外,下面将从事冷冻单元4的保养·检查的人员、对冷冻单元4的温度设定进行操作的人员等、操作冷冻单元4的人员,统称为作业人员。
首先,利用图5至图7对冷冻单元4的整体配置结构作说明。
如图5至图7所示,冷冻单元4通过在壳体61上配置设备构成。壳体61的结构是在高度方向上大体分为上部101、中央部102以及下部103三部分。中央部102的结构是在宽度方向上两分为右中央部102a以及左中央部102b。
在上部101上,在正面侧配置冷凝器12、冷凝器风扇电动机14以及冷凝器风扇16,在背面侧配置蒸发器13、蒸发器风扇电动机15以及蒸发器风扇17。在中央部102上,于右中央部102a处配置引擎系统,于左中央部102b处配置致冷剂系统。也就是说,引擎系统以及致冷剂系统配置在同一层级上。在下部103配置燃料箱23。
通过设置这种结构,即使在例如冷冻集装箱1装载在卡车2上的情况下,燃料箱23及加油口36(参照图3)也会位于作业人员容易接近的高度。即,作业人员容易进行加油作业。这样,便提高了冷冻单元4维护性。
另外,由于作为分量重的发电机21、引擎22以及压缩机11配置在同一层级上,因此,可以将发电机21或引擎22的安装台床设成共用框架62。通过安装台床的共用化,可以减少零部件数量进而削减零部件管理工时或组装工时。
另外,如图5至图7所示,燃料箱23配置在壳体61的下部103。燃料箱23形成为将长度方向的长度与壳体61的宽度方向的长度基本一致。
通过设置这种结构,燃料箱23可以在壳体61内的所能给予的空间内确保最大容积,实现长时间的无加油运转。
另外,如图5所示,送油管28通过输油泵24及滤油器25与引擎22和燃料箱23相连接。在这里,输油泵24是将存储在燃料箱23中的燃料供应给引擎22的泵。另外,滤油器25是对供应的燃料进行过滤的过滤器。输油泵24以及滤油器25在壳体61的下部103与燃料箱23的右侧邻接地配置。
通过设置这种结构,输油泵24可以抑制和燃料箱23之间的高低差,提高输油泵24的燃料供给效率。
接着,利用图5至图7对冷冻单元4的热交换器的配置结构予以详细说明。
如图5至图7所示,在壳体61的上部101,分别将冷凝器12配置于正面侧,将蒸发器13配置于背面侧,由隔热壁63a·63b·63c从侧面剖面观看基本呈“コ”字形地将蒸发器13围住。
冷凝器12和蒸发器13相比由较大的热交换面积形成。冷凝器12配置成能够使库外空气沿贯通集装箱3的侧端面的方向(图7中的箭头P)流动。另外,蒸发器13配置成能够使库内空气沿竖直方向(图7中的箭头Q)流动。
通过设置这种结构,可以获得以下长处。通常,在冷冻循环中,由于冷凝能力=压缩机能力+蒸发能力的关系,冷凝能力需要比蒸发能力大的能力。因此,冷凝器的热交换面积设置得比蒸发器大。在这种情况下,假如把冷凝器像上述蒸发器那样设置,冷冻单元4的进深尺寸就会变大。另一方面,若将热交换面积设置为基本相同,就需要增加比蒸发器大的冷凝器风扇风量。然而,这样的话,风扇数量、风扇直径或风扇转速就会增大。而且,风扇数量或风扇直径的增大会导致收纳空间的增大,而无法实现冷冻单元4的小型化。另外,风扇转速的增大会加大消耗的电力。并且由于电流的发热量的增加还会使得风扇电动机过早出现因热导致的老化现象。
因此,使冷凝器的热交换面积大于蒸发器,同时,冷凝器使库外空气的流出流入面与集装箱侧端面相对,蒸发器使库内空气的流出流入面与水平面相对向,这样,便得以抑制冷凝器的风扇风量的增加,实现冷冻单元4的小型化。
另外,如图7所示,冷凝器风扇16以风扇轴为竖直方向配置在冷凝器12的背面下方即隔热壁63c的下方。通过设置这种结构,冷凝器冷却风在贯通集装箱3的侧端面地通过冷凝器12后,被导向下方。
另外,通过设置成上述结构,与将冷凝器风扇16及冷凝器风扇电动机14设置在例如冷冻单元4的上部的结构相比,可以抑制冷冻单元的高度。
并且,冷凝器冷却风通过图2所示的导风部65被排向单元外的下方。通过设置这种通风结构,即使在例如冷冻集装箱1装载在卡车2上、卡车引擎位于冷冻单元4的前下方时,由于能够将冷凝器冷却风排出到卡车引擎侧,因此,可以降低卡车引擎周围的热气向冷冻单元4侧上升。
另外,如图6至图8所示,冷凝器风扇电动机14由支架60支承着。如图8所示,支架60将壳体61支承的进深侧作为支承轴构成。而且,支架60在其后部沿左右水平方向设置枢支轴,形成可以向下转动的结构(图8中箭头L)。
通过设置这种结构,作业人员能够在不取下冷凝器12的情况下,很容易地更换或检查冷凝器风扇电动机14以及冷凝器风扇16。这样,便提高了冷冻单元4的冷凝器风扇电动机14以及冷凝器风扇16的维护性。
另外,如图7所示,蒸发器13由安装台64支承。安装台64设置在构成壳体61的隔热壁63c上。另外,为了降低通过蒸发器13的库内空气的流动阻力,隔热壁63c形成为越往集装箱内部下方开口就越大。在此,安装台64构成为使上部保持水平以支承蒸发器13,使下部随着隔热壁63c的倾斜而倾斜,以便能够设置于隔热壁63c上。
通过设置这种结构,可以在例如作业人员为更换或检查蒸发器13而拆卸蒸发器13时,防止蒸发器13滑落。这样,便提高了冷冻单元4的蒸发器13的维护性。
下面,利用图2至图5或图7对冷冻单元4的冷凝器12的通风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2至图4所示,下部引擎罩68设置在冷冻单元4的正面。下部引擎罩68构成为覆盖配置有引擎22的右中央部102a的大体下方和下部103的大体上方的结构。即,构成覆盖引擎22的前方和燃料箱23的上部前方的结构。而且,下部引擎罩68在和燃料箱23之间形成缝隙R。
通过设置这种结构,在导风部65和缝隙R之间确保了冷冻单元4的高度方向的一定的距离。另一方面,在导风部65和缝隙R之间也确保了冷冻单元4的宽度方向的一定的距离。这样,通过防止由导风部65排出的冷凝器冷却风从缝隙R向右中央部102a回流,便提高了冷冻单元4的引擎22的冷却性能或进气效率。
另外,如图5所示,散热器风扇26设置在冷冻单元4的右中央部102a的右侧面即冷冻单元4的右侧面。由散热器风扇26吸引的冷却风由缝隙R导入右中央部102a,并从引擎22和发电机21的共用框架62的下方通过,然后由隔壁66附近的导入部32a流入右中央部102a,再流出到开口部9(图2至图5及图7中的箭头S)。
通过设置这种结构,冷却风可以对发电机21、引擎22的排热温度按照由低温到高温的顺序进行冷却。因此,便提高了发电机21的冷却效率。
另外,由于散热器风扇26设置在中央部102,因此,能够抑制冷冻单元4的高度。
下面,利用图2至图6或图9至图13,对引擎22的吸排气系统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5所示,吸气管32从与导入部32a相对的开口部导入空气。
通过设置这种结构,可以吸引散热器风扇26带来的部分冷却风。
另外,如图5或图6所示,隔壁66设置在中央部102的宽度方向的大体中央的位置。隔壁66将配置有引擎系统的右中央部102a和配置有致冷剂系统的左中央部102b隔开。消音器43安装在左中央部102b的上方的隔壁66。另外,电控箱51配置在上部101的右侧。
通过设置这种结构,可以将消音器43和电控箱51隔离开。这样,可以避免电控箱51受到消音器43的引擎排热的影响。即实现了对电控箱51的热保护。
另外,如图2至图4所示,面板67设置在配置有致冷剂系统的左中央部102b的正面。面板67形成有能够通风的网眼67a。
通过设置这种结构,左中央部102b能够不用特以设置风扇等地实现自然换气。这样,便提高了冷冻单元4的致冷剂控制设备(例如,电磁阀或电子膨胀阀等)以及消音器43的冷却效率。
另外,如图5所示,排气管42设置成能够将源自引擎22的排气排向外部。排气管42通过排气尾管44从消音器43向外部排气。排气尾管44在上部101的冷凝器12和电控箱51之间沿竖直方向构成。并且,如图9所示,排气尾管44把排气方向设置为冷冻单元4的背面侧。
通过设置这种结构,可以将排气尾管44收纳于冷冻单元4内并在冷冻单元4的上端排出引擎22的排气。另外,在例如装载于卡车2上的情况下,排出方向可以设置成与卡车2的行进方向相反的方向。这样,便避免了冷冻单元4的引擎排气的再吸引。
另外,如图9及图10所示,排气尾管44的出口部,在冷冻单元4的顶棚部由罩70所覆盖。该罩70为仅向排气方向开口的简易结构的罩。另外,排气尾管44在冷冻单元4的顶棚部的壳体61的贯通部周缘设置有防水堤71。该防水堤71紧接排气尾管44设置。
通过设置这种结构,阻止了雨水进入排气尾管44。另外,积存在冷冻单元4的顶棚部的雨水不会从排气尾管44的壳体61贯通部周缘渗入壳体61内部。这样,实现防止雨水渗入冷冻单元4。
另外,如图9至图12所示,排气尾管44形成在壳体61内部。排气尾管44在冷凝器12和电控箱51之间具有沿竖直方向配设的竖直部分44a(参照图5)。该竖直部分44a被防振支承在壳体61上。详细地说,排气尾管44相对于壳体61通过支承部件73及弹性部件74由支架72支承着。
通过设置这种结构,即使在排气尾管44经过长年的老化或因受热变形的情况下,支架72也能够在吸收排气尾管44的热变形的同时支承排气尾管44。这样,便可防止冷冻单元4中的排气管42的破损,提高耐久性。
另外,如图5所示,排气尾管44在冷凝器12的下方具有沿水平方向配设的水平部分44b。并且,如图13所示,在水平部分44b上设置有排水排出口45。排水排出口45与排水软管46连接。另外,排水软管46虽未图示,但设置成能向冷冻单元4外部排水。
另外,排水排出口45设置有级差以便能够捕捉到排水。
通过设置这种结构,即使在引擎22停止后排气尾管44的管内温度下降,致使排气尾管44内部产生结露水的情况下,排水排出口45也可以迅速地将结露水排出到冷冻单元4外部。这样,就防止了冷冻单元4中因结露水向引擎22倒流导致的不良情况发生。
接着,利用图14对引擎22的维护方法进行详细的说明。
如图14所示,引擎22在进行维护时,由安装在拆装式支架76上的链动滑轮77悬吊着从冷冻单元4取下。拆装式支架76由例如H型钢形成,在壳体61的上端部通过螺栓等形成能够拆装的结构。维护时,使拆装式支架76的一端向前方突出,以拆下并更换螺栓。
另外,共用框架62为引擎22、发电机21的共用框架。在这里,共用框架62上形成有无凹凸的水平安装面。
通过设置这种结构,作业人员利用拆装式支架76以及链动滑轮77,可以很容易地水平移动引擎22,从而能够将其拉出冷冻单元4外,或将其推进冷冻单元4内。这种更换方法不仅能够用于引擎22,也同样适用于发电机21或压缩机11等的分量重的部件。这样,便提高了冷冻单元4的维护性。
下面,利用图15以及图16对操作部91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5所示,冷冻单元4在右侧面设置有操作部91。操作部91配置成操作部91的下边位于冷冻单元4的中央线附近。
通过设置这种结构,即使在例如冷冻单元4装载在卡车2的情况下,作业人员也可以从驾驶席下来很容易地从侧面对操作部91进行操作。
另外,通过设置上述这种结构,即使在例如冷冻集装箱1被大雪掩埋的情况下,操作部91也不会被埋没。即,作业人员可以很容易地对操作部91进行操作。这样,便提高了冷冻单元4的操作性。
另外,如图15所示,在框架6的右侧面设置有梯部92及把持部93。梯部92从框架6的下端一直设置到操作部91。另外,把持部93以位于操作部91的附近的方式设置在框架6上。另外,梯部92设置成作业人员能够蹬脚的简易形式。
通过设置这种结构,即使在例如冷冻单元4被装载于卡车2上的情况下,作业人员也可以很容易地接近操作面板94进行操作。这样,便提高了冷冻单元4的操作性。
另外,如图16所示,操作部91构成操作面板收纳室95。操作面板收纳室95部分地朝进深面开口。该开口面上嵌装设置有操作面板94。这样,通过将操作面板94收纳于操作面板收纳室内,可以防止日光反射或背后的景色映射到操作面板94的表面。这样,便提高了操作部91的可见性。
另外,通过设置上述这种结构,操作面板94可以起到对操作面板94的防水处理和操作面板收纳室95的防水处理这双重的防水处理的作用。这样,便实现了防止雨水侵入操作部91。
另外,如图16所示,操作面板收纳室95其表面由门96所覆盖。门96相对于侧板自由转动地枢轴支承着上端,形成向上开的可开关的结构。
通过设置这种结构,在例如作业人员打开门96时,门96形成遮檐从而防止雨水的浸入。另外,作业人员手松开后,门96因为自重会关闭,从而防止忘记关门。
另外,如图16所示,更详细地说,操作面板94通过密封垫99以及垫圈100插入设置在朝操作面板收纳室95的进深面开口的开口部上。即,在朝操作面板94的操作面板收纳室95的安装面周缘装填密封垫99,在将操作面板94固定于操作面板收纳室95的螺栓上从外面套设垫圈100,进行防振支承。另一方面,门96通过密封垫98覆盖在朝操作面板收纳室95的表面开口的开口部周缘。
通过设置这种结构,相对于操作面板94可以由门96及操作面板94周缘这两者实施密闭。这样,便防止了雨水侵入操作面板94。
另外,如图16所示,门96在大致中央部设置透明的窗口97。
通过设置这种结构,作业人员不用开关门96,就可以对操作面板94上的显示进行确认。这样,便提高了操作部91的操作性。
接着,利用图2至图4、图17及图18对燃料箱23的结构作详细说明。
如图2至图4所示,燃料箱23配置在壳体61的下部103。下部引擎罩68在冷冻单元4的表面将中央部102的下半面以及下部103的大致上部覆盖住。
通过设置这种结构,和用罩把下部103的整个面覆盖住相比,可以使下部引擎罩68的重量减轻。即,作业人员可以很容易地拆装下部引擎罩68。这样,便提高了冷冻单元4的维护性。
另外,通过设置上述这种结构,与将下部103的整个面分开后由罩覆盖的情况相比,仅用一个下部引擎罩68就可以遮住燃料箱23的上部。这样,便减少了冷冻单元4的零件数量。
另外,如图17所示,燃料箱23承载在其周围构成框状的框架35上。框架35通过支承轴枢轴支承着下端的进深侧(冷冻单元4的背面侧),相对于壳体61上下自由转动地构成(图17中的箭头M)。
通过设置这种结构,在制造时,组装作业人员可以通过在燃料箱23承载于框架35的状态下,枢轴支承后部,抬高燃料箱23,将其前部固定这一容易的工序中,将燃料箱23安装到壳体61上。这样,便提高了冷冻单元4在制造时的组装性。
另外,通过设置上述这种结构,即使加油口36设置在燃料箱23的上部的情况下,也可以将燃料箱23的高度形成为与壳体61的下部103的高度相等。这样,便扩大了冷冻单元4的燃料箱23的容积。
而且,假如在共用框架62上预先设置加油口36的突出开口部,如图7或图8所示,即使共用框架62与加油口36在高度方向上重合也可以安装燃料箱23。因此,与将共用框架62抬高加油口36的高度的量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冷冻单元4的高度。
另外,通过设置上述这种结构,在检查燃料箱23时,作业人员通过解除对框架35的前部的固定使之向下方转动,可以使燃料箱23的上部朝向前方。即,作业人员可以很容易地对燃料箱23的上部进行检查。这样,便提高了冷冻单元4的燃料箱23的维护性。
另外,如图18所示,燃料箱23内部具有滤网27。滤网27设置在送油管28的燃料箱23侧的顶端。滤网27通过弹性体29凹设在形成于燃料箱23的底部的凹部23a上。
通过设置这种结构,输油泵24能够吸引燃料箱23的最底部的燃料。这样便提高了燃料箱23的有效容积。
另外,通过设置上述这种结构,即使在燃料箱23产生振动或者滤网27出现尺寸误差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弹性体29缓和燃料箱23的底部和滤网27之间的振动·冲撞。这样,便提高了燃料箱23的可靠性。
接着,利用图19对电源电缆52的收纳作详细说明。
如图19所示,冷冻单元4为了由商用电源等供应电力而备有电源电缆52。冷冻单元4在通过火车或船舶运输时,有时也通过这种电源电缆52供应的外部商用电源等来驱动。电源电缆52在不用的时候,以被卷起的状态收纳在位于壳体61的右下方的电源电缆收纳箱54内。
另外,电源电缆52前端具有电源插头53。而且,电源电缆收纳箱54的左端设置有收纳筒55。收纳筒55被设置成前端朝向斜上方。当电源电缆52收纳于电源电缆收纳箱54内时,电源插头53呈收纳在收纳筒55中的结构。
通过设置这种结构,可以防止例如在雨天中在不用时电源插头53的内部积水。
接着,利用图20以及图21对除霜加热器80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20所示,出于防止蒸发器13结霜的目的,配置有除霜加热器80。另外,在图20中,为了便于理解,蒸发器13的图示中省略了翅片及管。除霜加热器80由通电发热的圆棒状的发热体形成。
如图21所示,蒸发器13在两端的蒸发器框13a及翅片(未图示)的下端形成有切口13b。切口13b为与除霜加热器80的剖面形状吻合的半长孔形状。除霜加热器80通过嵌合设置于切口13b而实施安装。
通过设置这种结构,例如在更换除霜加热器80等时,作业人员可以通过从切口13b按压除霜加热器80或者仅通过嵌入操作就可以很容易地从蒸发器13上拆装除霜加热器80。这样,便提高了除霜加热器80的维护性。
另外,如图20及21所示,除霜加热器80的一侧为U字型的折返结构。
通过设置这种结构,可以将除霜加热器80的配线集中在另一侧。这样,便提高了在制造冷冻单元4或更换除霜加热器80时的作业性。
另外,如图20以及21所示,在蒸发器框13a的外侧,除霜加热器80的两端部由压紧部件81从下方固定。
通过设置这种结构,安装后可以防止除霜加热器80从切口13b下落。即,通过简易的结构就可以固定多个除霜加热器80并防止其脱落。这样,便提高了除霜加热器80的安全性。
下面,利用图22对冷冻单元4的致冷剂回路结构进行详细的说明。
如图22所示,冷冻单元4的致冷剂回路为,蒸发器13、蒸发器风扇17、蒸发器风扇电动机15配置在集装箱内部107,除此以外配置在集装箱外部106。作为构成致冷剂回路的设备,除了上述的压缩机11、冷凝器12、膨胀阀113、接收器19以及蒸发器13以外,在蒸发器13和压缩机11之间,还设置有储存压缩机吸入致冷剂或用于气液分离的储液器117和调整致冷剂循环量的开度调整阀116。另外,蒸发器13的结构包括蒸发器13m和过冷却热交换器13n这2个热交换器。并且,过冷却旁通通路112通过电磁阀111使冷凝器12出口和接收器19入口短路。并且,吸气旁通通路114通过电磁阀115与开度调整阀116并列形成。
通过设置这种结构,由压缩机11排出的高温·高压气体致冷剂流向冷凝器12,向大气中散热并冷凝。而且,液化了的致冷剂,经过通路112流入接收器19内,在膨胀阀113的节流作用下被急速减压并成为雾状流向蒸发器13。而且,由于致冷剂的蒸发所伴随的吸热作用,对集装箱3内部进行冷冻·冷藏并气化的致冷剂被吸入压缩机11。
如图22所示,过冷却热交换器13n构成配置在集装箱内部107的蒸发器13的一部分。所谓过冷却,就是对由冷凝器12冷凝的高压·高温致冷剂液进行冷却的作用。依靠过冷却效果,可以降低蒸发器13的入口焓,提高蒸发器能力。
另外,在不需要过冷却的低负荷运转(例如冷藏运转)时,也可以这样运行,即把电磁阀111设置为ON,利用过冷却旁通通路112不让致冷剂流入过冷却热交换器13n。
通过设置这种结构,可以省去另外配置过冷却热交换器(例如,在库外侧106设置的和吸入致冷剂进行热交换的过冷却热交换器)。这样,便节约了冷冻单元4的库外侧106的空间。
另外,由于是利用集装箱内部107的低温空气对循环致冷剂的总量进行过冷却,因而,冷冻效率好于将过冷却用的致冷剂分路的情况。
另外,如图22所示,开度调整阀116通过调整压缩机11吸入的吸入致冷剂量,调整致冷剂回路整体的致冷剂循环量。冷藏运转和冷冻运转相比以较少量的冷冻能力进行运转。因此,冷藏运转时关闭电磁阀115,仅依靠开度调整阀116调整的致冷剂量运转。另一方面,冷冻运转时由于需要大的冷冻能力,因此,要打开电磁阀115,利用旁通通路114和开度调整阀116的通路双方来确保致冷剂循环量。
这样,在需要大流量的致冷剂循环量的冷冻运转时,同时使用旁通通路114,在小流量的致冷剂循环量就足以进行冷藏运转时,通过对开度调整阀116进行开度调整,可以同时实现提高反应敏感性和提高开度调整的精度。
另外,在这里,所谓冷冻运转,是指将库内空气温度保持在零度以下的运转,所谓的冷藏运转,是指将库内空气温度保持在高于零度的状态(=水不结冰的低温状态)的运转。
下面,利用图23至图25对2温度区域集装箱7进行详细的说明。
如图23所示,2温度区域集装箱7是包括前室3a和后室3b两个不同温度区域的室的集装箱3。前室3a用于冷冻,配置在集装箱3的冷冻单元4侧。前室3a由来自冷冻单元4的冷却风直接冷却。另一方面,后室3b用于冷藏,配置在集装箱3的门5侧。后室3b由后室单元130进行温度控制的冷却风冷却。
另外,如图24所示,后室单元130由在集装箱3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配置在前室3a冷气吸引室125的左右的加热·混合室126构成。送风风扇122设置在管道120的前室3a冷气吸引室125的开口部。另外,送风风扇121设置在加热·混合室126的吸引开口部。
通过设置这种结构,从前室3a经由管道120被送向后室3b的冷冻空气和由后室3b的加热·混合室126的加热单元123加热的空气在流向加热·混合室126的导风管道129的流出部跟前的混合空间被混合后,该混合风经导风管道129供应给后室3b的地面。
下面,对后室单元130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24所示,在管道120及前室3a冷气吸引室125的内部,流动着与在后室3b中循环的冷藏空气温度相比较低的温度的冷冻空气。因此,管道120以及前室3a冷气吸引室125为由隔热材料(图略)包围全周的结构。
通过设置这种结构,可以防止管道120及前室3a冷气吸引室125的后室3b侧结露。这样,便防止了后室3b的顶棚结露而濡湿货物。
另外,如图25所示,加热·混合室126底部具有排水盘127。在加热·混合室126中,由于由管道120吸引的前室3a的冷冻空气和送风风扇121吸引的后室3b的冷藏空气混合在一起,就产生了结露水。
通过设置这种结构,排水盘127可以将产生的结露水导入到导风管道129,并从导风管道129引导至集装箱3的地面。被引导至地面的结露水从集装箱3的排水槽(未图示)被排出集装箱外面。这样,便防止了濡湿后室3b的货物。
另外,如图24所示,送风风扇121·122·121作为把各有3台同直径的风扇排成一排共计9台的风扇,沿集装箱3的宽度方向并列配置。
通过设置这种结构,可以缩小每个风扇,从而抑制后室单元130的高度尺寸。这样,就增加了后室3b的用于搬出搬入货物的有效高度。
另外,图24及图25所示的加热单元123是将发热体140及支承部件141一体化的结构。
通过设置这种结构,在制造时或更换加热单元123时,作业人员可以很容易地拆装加热单元123。这样,便提高了加热单元123的组装性及维护性。
另外,如图24及图25所示,在管道120的送风风扇122跟前,设置有窗板128。窗板128由板状的弹性体构成,其上部固定在管道120的上边。窗板128的下部附有重锤以便与下边贴合。
通过设置这种结构,窗板128的下部可以向送风风扇122侧转动。即,前室3a的冷冻空气被送风风扇122吸引时,将窗板128向上吹起,前室3a与前室3a冷气吸引室125连通,但在送风风扇122停止时,窗板128关闭,前室3a与前室3a冷气吸引室125阻断。这样,便防止了在管道120中送风风扇122的强制吸引之外,前室3a的冷冻空气自然流入后室3b。
产业应用可能性
本发明可以用于在集装箱的开口一侧端面设有冷冻单元的冷冻集装箱。

Claims (2)

1.一种冷冻集装箱,其通过用压缩机使致冷剂循环的冷冻单元对集装箱内进行温度管理,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结构:将冷凝器出口通路一分为二,一条通路经由开关阀与膨胀阀连接,另一条通路依次从膨胀部和蒸发器的一部分的通路通过后与上述膨胀阀连接,在过冷却运转时关闭上述开关阀。
2.一种冷冻集装箱,其通过用压缩机使致冷剂循环的冷冻单元对集装箱内进行温度管理,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结构:并列设置2条上述压缩机吸入通路,一条通路经由开关阀与上述压缩机连接,另一条通路经由开度调整阀与上述压缩机连接,冷冻运转时打开上述开关阀,冷藏运转时关闭上述开关阀。
CNA2007800298663A 2006-06-27 2007-04-04 冷冻集装箱 Pending CN10150141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77183/2006 2006-06-27
JP2006177183A JP2008008517A (ja) 2006-06-27 2006-06-27 冷凍コンテナ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01414A true CN101501414A (zh) 2009-08-05

Family

ID=388452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7800298663A Pending CN101501414A (zh) 2006-06-27 2007-04-04 冷冻集装箱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08008517A (zh)
CN (1) CN101501414A (zh)
WO (1) WO2008001525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50014A (zh) * 2010-11-26 2013-08-14 洋马株式会社 集装箱冷冻装置
CN104334476A (zh) * 2012-06-11 2015-02-04 开利公司 冷藏货物集装箱、用于冷却货物的方法、用于加热货物的方法
CN105135768A (zh) * 2015-09-30 2015-12-09 海信容声(广东)冷柜有限公司 一种制冷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7076473A (zh) * 2014-07-31 2017-08-18 开利公司 冷却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784493B2 (en) 2012-09-24 2017-10-10 Thermo King Corporation Condenser exhaust fan location within a transport refrigeration unit
CN103900282B (zh) * 2012-12-28 2016-10-0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冷冻机组及具有其的冷藏车
DE102016005900A1 (de) * 2016-05-13 2017-11-16 Liebherr-Transportation Systems Gmbh & Co. Kg Transportkälte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157857A (en) * 1981-03-20 1982-09-29 Daikin Ind Ltd Hydraulically driven equipment
JPS57157857U (zh) * 1981-03-31 1982-10-04
JPS6449854A (en) * 1987-08-18 1989-02-27 Daikin Ind Ltd Refrigerator
JP3239804B2 (ja) * 1997-07-07 2001-12-1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コンテナ用冷凍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50014A (zh) * 2010-11-26 2013-08-14 洋马株式会社 集装箱冷冻装置
CN104334476A (zh) * 2012-06-11 2015-02-04 开利公司 冷藏货物集装箱、用于冷却货物的方法、用于加热货物的方法
US9719713B2 (en) 2012-06-11 2017-08-01 Carrier Corporation Refrigerated cargo container, method for cooling a cargo, method for heating a cargo
CN104334476B (zh) * 2012-06-11 2017-12-05 开利公司 冷藏货物集装箱、用于冷却货物的方法、用于加热货物的方法
CN107076473A (zh) * 2014-07-31 2017-08-18 开利公司 冷却系统
CN105135768A (zh) * 2015-09-30 2015-12-09 海信容声(广东)冷柜有限公司 一种制冷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8008517A (ja) 2008-01-17
WO2008001525A1 (fr) 2008-01-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01414A (zh) 冷冻集装箱
CN105004027B (zh) 致冷单元
US7658183B1 (en) Engine air intake and fuel chilling system and method
CN101501424B (zh) 冷冻集装箱
CN101501425A (zh) 冷冻集装箱
CN100554829C (zh) 静音制冰装置
CN107031491B (zh) 冷却装置
US7665314B2 (en) Intermodal air compressor water separator and heat exchanger
JP5076231B2 (ja) 保冷車の保冷方法、保冷システム
JP2008008516A (ja) エンジン駆動式冷凍コンテナ
CN101479542A (zh) 冷冻集装箱
FI92432C (fi) Kompressiojäähdytysjärjestelmä öljynerottimella
JP5448547B2 (ja) 陸上輸送用冷凍装置
KR101131827B1 (ko) 냉장냉동시스템
KR20160119042A (ko) 냉각기를 이용한 유증기 회수장치
WO2008001528A1 (fr) Récipient réfrigérant
JP2008007136A (ja) エンジン駆動式冷凍コンテナ
JP2008008515A (ja) 冷凍コンテナ
JP2008008513A (ja) エンジン駆動式冷凍コンテナ
JP2008008518A (ja) 冷凍コンテナ
CN218672733U (zh) 一种具有保温功能的制冰机
EP4343237A1 (en) Eutectic refrigeration system
EP4303503A1 (en) Multi-compartment transport refrigeration system
JP2008008520A (ja) 冷凍コンテナ
JP7235473B2 (ja) 冷凍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9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