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51706B - 余热锅炉的循环系统 - Google Patents

余热锅炉的循环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51706B
CN101451706B CN2007101782720A CN200710178272A CN101451706B CN 101451706 B CN101451706 B CN 101451706B CN 2007101782720 A CN2007101782720 A CN 2007101782720A CN 200710178272 A CN200710178272 A CN 200710178272A CN 101451706 B CN101451706 B CN 10145170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surface
forced circulation
heat exchanger
waste heat
circul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17827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51706A (zh
Inventor
徐建炎
陈逢胜
张计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ENFI Engineering Corp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ENFI Engineering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ENFI Engineering Corp filed Critical China ENFI Engineering Corp
Priority to CN200710178272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451706B/zh
Publication of CN1014517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517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517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5170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Waste-Gas Treatment And Other Accessory Devices For Furnaces (AREA)

Abstract

一种余热锅炉的循环系统,包括:汽包,汽包上分别设置有进水管,自然循环出水管,强制循环出水管,自然循环回流管,强制循环回流管,和出汽管;自然循环热交换器,设置在余热锅炉自然循环受热面处且进口和出口分别通过自然循环出水管和自然循环回流管与汽包相连;强制循环热交换器,设置在余热锅炉的强制循环受热面处且进口和出口分别通过强制循环出水管和强制循环回流管与汽包相连;和安装在强制循环出水管上的循环泵。本发明克服了单一循环系统存在的缺点,并结合两种循环系统的优点。克服了自然循环受热面布置受限制、清灰效果差等缺点,降低了循环水泵的流量和负荷,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具有积灰轻、体积小、可靠性高、节能等优点。

Description

余热锅炉的循环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余热锅炉的循环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自然循环和强制循环的余热锅炉的混合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
余热锅炉是用于回收热量的设备,例如在有色冶金领域,余热锅炉广泛地用于回收熔炼炉的烟气中的热量。
现有技术中,余热锅炉中的水循环系统均是采用单一的循环方式,即单独采用自然循环或强制循环。中国实用新型专利ZL200170008023.3公开了一种无压自然循环锅炉余烟热回收装置,包括由外壳、吸热器、固定板、热烟气、循环水等组成,吸热器是管式,由一排排的管式或板式吸热器串接通,吸热器装在外壳里,外壳两端连接锅炉余烟排放出入口,余烟经绕吸热器运行对吸热器里的水加热达到再利用,且是开式无压状态下循环常温软化水吸收余热热能。
上述方案是采用自然循环方式,这种自然循环对于受热面结构布置有较高的要求,对于垂直高度较大的受热面效果较好,而对于垂直高度较小的受热面或水平受热面效果较差,影响整个循环系统的工作,而且对流管束清灰效果差,体积庞大,锅炉炉体重量大。另外,例如,对于垂直高度小的受热面,水静热交换后变成水和蒸汽的混合物,由于垂直高度小,因此,水和蒸汽的混合物中的蒸汽无法很好地回流,从而造成蒸汽停留在管路和吸热器内,降低了冷却和余热回收效果。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ZL97200848.9号公开了一种余热锅炉强制循环水装置,包括防水帽、强制循环水泵、取水管、进水管、补水管和阀门,防水帽位于对流受热面尾部取水处,取水管的进口与锅炉再循环管连通,其出口与强制循环水泵进口相通,此取水管外部设有阀门,而强制循环水泵的出口与进水管进口连通,进水管出口与锅炉过热器出口集箱相通,强制循环水泵的出口分流出一根补水管,此补水管的出口与锅炉的混合集箱连通。
上述方案通过一台强制循环水泵来实现强制循环,这种采用单一强制循环系统过分依赖循环水泵,一旦循环水泵停止工作,整个循环系统即会瘫痪,短时间内将会对余热锅炉造成损坏,因此,可靠性较差,辅助设备投资比较高,另外,需要耗费大量的电能,增加了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自然循环和强制循环相结合的混合式循环系统,该混合循环系统将余热锅炉的受热面分成自然循环受热面和强制循环受热面,自然循环受热面采用自然循环,而强制循环受热面采用强制循环,从而克服自然循环无法满足强制循环受热面的问题,这种混合循环系统的能够充分发挥两种循环的优点,两种循环独立运行,即满足了强制循环受热面的要求,整个循环系统又不完全依赖于强制循环,可靠性提高,辅助设备投资低,电能消耗少,成本降低。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出一种余热锅炉的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汽包,所述汽包上分别设置有用于向汽包内供水的进水管,自然循环出水管,强制循环出水管,自然循环回流管,强制循环回流管,和出汽管;自然循环热交换器,所述自然循环热交换器设置在余热锅炉的自然循环受热面处且所述自然循环热交换器的进口和出口分别通过自然循环出水管和自然循环回流管与汽包相连,其中所述自然循环受热面包括余热锅炉炉体的上升段烟道、下降段烟道和对流段烟道的受热面;强制循环热交换器,所述强制循环热交换器设置在余热锅炉的强制循环受热面处,且所述强制循环热交换器的进口和出口分别通过强制循环出水管和强制循环回流管与汽包相连,其中所述强制循环受热面包括余热锅炉炉体的冷却屏、过渡段烟道的受热面和安装在对流段烟道内的对流管束的受热面;和
循环泵,所述循环泵安装在强制循环出水管上。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余热锅炉的循环系统还具有以下技术附加技术特征:
所述自然循环热交换器由设置在自然循环受热面处的热交换管构成,且所述强制循环热交换器由设置在强制循环受热面处的热交换管构成。
自然循环热交换器的热交换管的进口通过分配联箱与自然循环出水管相连且自然循环热交换器的热交换管的出口通过汇集联箱与自然循环回流管相连,及构成强制循环热交换器的热交换管的进口通过分配联箱与强制循环出水管相连且构成强制循环热交换器的热交换管的出口通过汇集联箱与强制循环回流管相连。
所述自然循环热交换器由自然循环受热面处的余热锅炉炉体的壁构成,且所述强制循环热交换器由强制循环受热面处的余热锅炉炉体的壁构成,其中余热锅炉炉体的壁由膜式水冷壁构成。
可选地,所述膜式水冷壁由管和金属棒相互间隔焊接而成。所述膜式水冷壁由管与管相互焊接而成。所述膜式水冷壁由管与板相互焊接而成。
根据本发明的余热锅炉的循环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至少具有如下优点之一:首先,本发明采用自然循环和强制循环相结合的混合循环系统,对于垂直高度较大的自然循环受热面采用自然循环方式,对于垂直高度较小的强制循环受热面采用强制循环方式,这样可以充分的发挥两种循环方式的优点,两者相互补充,消除两者单独使用存在的弊端,例如对于单独的自然循环,受热面布置受限制、对流管束清灰效果差,体积庞大,锅炉炉体重,对于单独的强制循环,余热锅炉可靠性过分依赖循环泵辅助设备投资高,电耗大,成本高;其次,由于采用混合循环方式,强制循环的循环水泵即使出现故障,也不会在短时间内对余热锅炉造成损坏,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再次,混合循环系统的结构更加紧凑、更加节能,具有积灰轻、体积小、辅助设备投资少,成本低的优点。
根据本发明,不但将自然循环和强制循环结合起来,而且将受热面分成自然循环受热面,例如垂直高度较大的受热面,和强制循环受热面,例如垂直高度较小的以及水平的受热面。对于自然循环受热面,自然循环完全能够满足要求,因此无需使用强制循环,减少了对循环泵的使用和依赖,降低了辅助设备的投资和电能的消耗,降低了成本,对于强制循环受热面,通过采用循环泵的强制循环,消除了自然循环无法满足强制循环受热面要求的问题,两种循环又相互补充,消除两者单独使用存在的弊端,同时结合了两者的优点。
本发明附加的特征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余热锅炉的循环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具有根据本发明循环系统的余热锅炉的示意图;
图3是带有一部分分配联箱和汇集联箱的余热锅炉炉体的示意图;
图4是余热锅炉炉体和熔炼炉炉顶的示意图,其中示出炉体的组成部分和受热面的划分;
图5A和5B是安装在炉体对流段烟道内对流管束的示意图;
图6是由膜式水冷壁构成的炉体壁的一个示例的示意图;
图7是由膜式水冷壁构成的炉体壁的另一示例的示意图;
图8是由膜式水冷壁构成的炉体壁的再一示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用于解释本发明,所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面首先参考图1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余热锅炉的混合循环系统,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余热锅炉的循环系统的示意图。
参见图1,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余热锅炉的循环系统包括汽包2,自然循环热交换器4a,强制循环热交换器4b,和循环泵3。
汽包2通过进水管21与水源(未示出)相连,以便水源向汽包内供水(例如除盐脱氧水)。自然循环热交换器4a设置在余热锅炉炉体1上的自然循环受热面处(见图2),且自然循环热交换器4a的进口和出口分别通过自然循环出水管22和自然循环回流管24与汽包2相连。由此,通过自然循环出水管22从汽包2内排出的水在自然循环热交换器4a内与余热锅炉炉体1内的高温烟气热交换后,变成水和蒸汽的混合物,然后通过自然循环回流管24返回汽包2。
强制循环热交换器4b设置在余热锅炉炉体1和熔炼炉炉顶7的强制循环受热面处,且强制循环热交换器4b的进口和出口分别通过强制循环出水管23和强制循环回流管25与汽包2相连,且循环泵3设置在强制循环出水管23上。由此,在循环泵3的作用下,通过强制循环出水管23从汽包2内排出的水在强制循环热交换器4b内与余热锅炉炉体1内的高温烟气热交换后,变成水和蒸汽的混合物,然后通过强制循环回流管25返回汽包2。
汽包2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汽包,汽包主要起到汽水分离的作用,将水蒸气输送到用户,将水留下,继续参加循环。
返回到汽包2内的水与蒸汽的混合物中的水混入汽包2内已有的水中,而蒸汽则位于汽包2内的上部。汽包2内的蒸汽可以通过出汽管26排出,排出的蒸汽例如可以用于居民供暖或发电。
更具体而言,自然循环热交换器4a由设置在余热锅炉炉体1的自然循环受热面处的热交换管构成,且强制循环热交换器4b由设置在余热锅炉炉体1的强制循环受热面处的热交换管构成。同时,在自然循环热交换器4a的进口与自然循环出水管22之间、以及强制循环热交换器4b的进口与强制循环出水管23之间设置分配联箱5,且在自然循环热交换器4a的出口与自然循环回流管24,用于向自然循环热交换器4a和强制循环热交换器4b的各个热交换管分配水。强制循环热交换器4b的出口与强制循环回流管25之间设置汇集联箱6,用于收集分别从自然循环热交换器4a和强制循环热交换器4b的各个热交换管排出的热交换后的水。通过使用分配联箱5和汇集联箱6,可以减少管路和阀门的数量。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图1中示出的自然循环热交换器4a和强制循环热交换器4b都为一个,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根据自然循环受热面和强制循环受热面的个数和分布情况,可以设置任何合适数量的自然循环热交换器4a和强制循环热交换器4b,同样,分配联箱5和汇集联箱6的数量和位置也可以根据具体应用设置。
在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循环系统中,包括两个独立运行的自然循环和强制循环,从而消除了单个循环使用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了二者的优点。
本发明的整个循环系统还包括有取样检测装置、排污装置和各种控制阀门,但这些都属于比较成熟的现有技术,本发明对这些结构不再赘述。
下面参考图2-8描述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循环系统在余热锅炉中的具体应用。在图2-4中,循环系统中的自然循环热交换器4a和强制循环热交换器4b由余热锅炉的炉体1的壁构成,所述壁为膜式水冷壁。
可以理解的是,如果炉体1的壁不是膜式水冷壁,例如由交换管形成的自然循环热交换器4a和强制循环热交换器4b可以分别设置在炉体1的自然循环受热面和强制循环受热面处,从而热交换器就划分为自然循环热交换器4a和强制循环热交换器4b,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自然循环受热面和强制循环受热面处的炉体1的壁分别用作自然循环热交换器4a和强制循环热交换器4b。
自然循环受热面和强制循环受热面的划分的大致原则是:垂直高度较大的受热面为自然循环受热面,垂直高度较小的,异型结构和/或水平的受热面为强制循环受热面。
当然,自然循环受热面和强制循环受热面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例如炉体1的对流段烟道15的受热面可以整体作为自然循环受热面,然而,也可以进一步将对流段烟道15的垂直部分划分为自然循环受热面,而水平部分划分为强制循环受热面,此时,构成水平部分的壁的管和构成垂直部分的管不相互连通。
下面简单描述构成炉体1的壁的膜式水冷壁,如图6-8所示,所谓膜式水冷壁,就是由管(例如钢管)构成的壁,在图6示出的示例中,膜式水冷壁由管16和金属棒(例如圆钢)17相互间隔焊接而成。其中所述管16相互连接在一起,形成循环管路,其内充有循环水。所述金属棒17起到连接的作用,并增加强度,使膜式水冷壁不易发生变形。当然,本发明中的膜式水冷壁也可以是其他的结构,例如,如图7所示,膜式水冷壁是管16与管16直接相互焊接而成,所有的管相互连接,组成循环管路。再如,图8所示,所述膜式水冷壁是管16与板18(例如钢板)相互焊接而成的,所有的管16也是相互连接在一起,形成循环管路。所述板18起到支撑和固定的作用。然而,膜式水冷壁并不限于上述给出的具体示例,例如,在图6示出的结构中,可以在另一侧也用圆钢将相邻的管16焊接起来。膜式水冷壁的外部一般设有保温层。
在图2-3示出的示例中,由膜式水冷壁构成的炉体1的壁本身构成自然循环热交换器4a和强制循环热交换器4b,也就是说,构成自然循环受热面处的膜式水冷壁的管16用作自然循环热交换器4a,而构成强制循环受热面处的膜式水冷壁的管16用作强制循环热交换器4b。每个自然循环热交换器4a和强制循环热交换器4b可以分别使用自己的分配联箱5和汇集联箱6,当然,也可以多个自然循环热交换器4a共用一个分配联箱5和一个汇集联箱6,而多个强制循环热交换器4b共用一个分配联箱5和一个汇集联箱6。
下面参考图4描述余热锅炉的炉体和受热面的划分。
如图4所示,余热锅炉的炉体1包括冷却屏11,上升段烟道12,过渡段烟道13,下降段烟道14和对流段烟道15。冷却屏11位于熔炼炉炉顶7的上方。
由于上升段烟道12,下降段烟道14和对流段烟道15的垂直高度相对较大,因此,上升段烟道12,下降段烟道14和对流段烟道15的受热面划分为自然循环受热面S1。冷却屏11和过渡段烟道13的受热面面划分为强制循环受热面S2。
进而,在对流段烟道15内设置有对流管束8,图5A和图5B示出了对流管束8的示意图。对流管束8的受热面划分为强制循环受热面S2,例如,像膜式水冷壁一样,构成对流管束8的管本身用作强制循环热交换器。另外,熔炼炉炉顶7也可以作为强制循环受热面。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对自然循环受热面和强制循环受热面的划分是相对的,例如,对流段烟道15的受热面也可以进一步划分,对流段烟道15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划分为强制循环受热面,而其侧壁由于垂直高度较大,可以划分为自然循环受热面,也就是说,自然循环受热面和强制循环受热面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和应用进行划分。
如上所述,划分的大体原则是垂直高度较大的受热面,且受热面中的管路基本上沿垂直方向设置,水在管路中的流动性较好,蒸汽不容易滞留在管道内的受热面作为自然循环受热面。而垂直高度较小或者是异形结构的受热面,受热面中的管路基本上沿水平方向设置,水在管路中受到的阻力较大,流动性较差,增强容易滞留在管道内的受热面作为强制循环受热面。
上述炉体1的构成部分仅仅是示例性的,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炉体1可以不设置冷却屏11,上升段烟道12和下降段烟道14,而是过渡段烟道13直接位于熔炼炉炉顶7的上面,且过渡段烟道13的另一端直接与对流端烟道15相连。进而,在过渡段烟道13的位于熔炼炉顶7上面的一端也可以设置冷却屏11,所谓冷却屏,是位于熔炼炉顶部7上面的一小段横向尺寸较大的烟道,也可以与上升段烟道12或过渡段烟道13一体形成。
图2示出了具有根据本发明循环系统的余热锅炉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通过给水管21向汽包2内供给除盐脱氧水。汽包2内的水从自然循环出水管22进入到分配联箱5,分配联箱5可以为多个,水从分配联箱5分别到构成炉体1的上升段烟道12、下降段烟道14和对流段烟道15的膜式水冷壁的管内,水与上述烟道内的高温烟气热交换后变成水与蒸汽的混合物,然后水与蒸汽的混合物进入汇集联箱6,汇集联箱6也可以为多个,然后水与蒸汽的混合物从汇集联箱6经过自然循环回流管24返回到汽包2内,汽包2内可以设置汽水分离器(未示出),分离后的蒸汽经出汽管26排出汽包2,例如用于居民供暖或在经过过热器后供给到发电车间用于发电。例如,上述过热器可以设置在炉体1的对流段烟道15内,蒸汽经过过热器升温后,再经过调温,送到发电车间,如图2所示。
类似地,汽包2内的水从强制循环出水管23在循环泵3的作用下进入到分配联箱5,从分配联箱5分配到构成冷却屏11和过渡段烟道13的膜式水冷壁的管内,以及安装在对流段烟道15内的对流管束8内以及构成熔炼炉炉顶7的膜式水冷壁的管内,水经过热交换后,变成水与蒸汽的混合物,然后进入汇集联箱6,接着从收据联箱6通过强制循环回流管25返回到汽包2内。尽管上述强制受热面的垂直高度较小,或者为异型结构,由于在强制循环出水管23上设置有循环泵3,水在这些强制循环受热面内的流动性也好,蒸汽也不容易滞留在管路内。
根据本发明的循环系统,将水在其中流动性较好的受热面采用自然循环。而将水在其中流动性较差的受热面采用成强制循环。两种循环系统构成混合循环系统,可以克服单一循环系统存在的各种缺点,充分发挥两种循环系统的优点。使得本发明克服了自然循环受热面布置受限制、清灰效果差等缺点,减少了循环水泵的流量,降低循环水泵的负荷,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具有积灰轻、体积小、可靠性高、节能等优点。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变化,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7)

1.一种余热锅炉的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汽包,所述汽包上分别设置有用于向汽包内供水的进水管,自然循环出水管,强制循环出水管,自然循环回流管,强制循环回流管,和出汽管;
自然循环热交换器,所述自然循环热交换器设置在余热锅炉的自然循环受热面处且所述自然循环热交换器的进口和出口分别通过自然循环出水管和自然循环回流管与汽包相连,其中所述自然循环受热面包括余热锅炉炉体的上升段烟道、下降段烟道和对流段烟道的受热面;
强制循环热交换器,所述强制循环热交换器设置在余热锅炉的强制循环受热面处,且所述强制循环热交换器的进口和出口分别通过强制循环出水管和强制循环回流管与汽包相连,其中所述强制循环受热面包括余热锅炉炉体的冷却屏、过渡段烟道的受热面和安装在对流段烟道内的对流管束的受热面;和
循环泵,所述循环泵安装在强制循环出水管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锅炉的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然循环热交换器由设置在自然循环受热面处的热交换管构成,且所述强制循环热交换器由设置在强制循环受热面处的热交换管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余热锅炉的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然循环热交换器的热交换管的进口通过分配联箱与自然循环出水管相连且自然循环热交换器的热交换管的出口通过汇集联箱与自然循环回流管相连,及
强制循环热交换器的热交换管的进口通过分配联箱与强制循环出水管相连且构成强制循环热交换器的热交换管的出口通过汇集联箱与强制循环回流管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锅炉的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然循环热交换器由自然循环受热面处的余热锅炉炉体的壁构成,且所述强制循环热交换器由强制循环受热面处的余热锅炉炉体的壁构成,其中余热锅炉炉体的壁由膜式水冷壁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余热锅炉的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膜式水冷壁由管和金属棒相互间隔焊接而成。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余热锅炉的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膜式水冷壁由管与管相互焊接而成。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余热锅炉的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膜式水冷壁由管与板相互焊接而成。
CN2007101782720A 2007-11-28 2007-11-28 余热锅炉的循环系统 Active CN10145170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7101782720A CN101451706B (zh) 2007-11-28 2007-11-28 余热锅炉的循环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7101782720A CN101451706B (zh) 2007-11-28 2007-11-28 余热锅炉的循环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51706A CN101451706A (zh) 2009-06-10
CN101451706B true CN101451706B (zh) 2010-10-13

Family

ID=407340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782720A Active CN101451706B (zh) 2007-11-28 2007-11-28 余热锅炉的循环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45170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86280B (zh) * 2012-05-08 2015-10-28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一种用于浆态床费托合成反应器的自然循环取热方法及系统
CN103471075A (zh) * 2013-09-23 2013-12-25 中国瑞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强制循环和自然循环并用的铜精炼炉余热锅炉
CN103966418B (zh) * 2014-05-23 2015-12-23 上海宝钢节能环保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加热炉用低位汽包汽化冷却系统
CN104456508A (zh) * 2014-11-27 2015-03-25 江苏太湖锅炉股份有限公司 7形布置结构的余热锅炉
CN104456499A (zh) * 2014-11-27 2015-03-25 江苏太湖锅炉股份有限公司 L型组合受热面余热锅炉结构
CN104878156B (zh) * 2015-06-15 2016-08-31 欧萨斯能源环境设备(南京)有限公司 一种双水室双循环转炉烟道汽化冷却锅炉系统
CN108413375B (zh) * 2018-03-13 2019-09-13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用于亚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紧急冷却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1623337A (zh) * 2020-06-23 2020-09-04 江苏太湖锅炉股份有限公司 自然循环硅铁余热锅炉循环系统
CN114034029A (zh) * 2021-10-28 2022-02-11 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带控制高回路强化汽水分离的汽化冷却系统及其方法
CN114353038A (zh) * 2021-12-03 2022-04-15 上海工业锅炉(无锡)有限公司 一种rto高压余热锅炉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309145A (en) * 1970-04-24 1973-03-07 Foster Wheeler Brown Boilers Dual circulation steam boiler
CN2470675Y (zh) * 2001-03-19 2002-01-09 黑龙江双锅锅炉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锅炉水管结构
CN1230649C (zh) * 2002-03-27 2005-12-07 首钢总公司 余热锅炉给水射流循环装置
CN201103887Y (zh) * 2007-11-28 2008-08-20 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余热锅炉的循环系统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309145A (en) * 1970-04-24 1973-03-07 Foster Wheeler Brown Boilers Dual circulation steam boiler
CN2470675Y (zh) * 2001-03-19 2002-01-09 黑龙江双锅锅炉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锅炉水管结构
CN1230649C (zh) * 2002-03-27 2005-12-07 首钢总公司 余热锅炉给水射流循环装置
CN201103887Y (zh) * 2007-11-28 2008-08-20 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余热锅炉的循环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CN 2470675 Y,全文.
林宗虎,张永照等.热水锅炉手册--设计、结构、强度与运行 1.机械工业出版社,1994,41-42.
林宗虎,张永照等.热水锅炉手册——设计、结构、强度与运行 1.机械工业出版社,1994,41-42.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51706A (zh) 2009-06-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51706B (zh) 余热锅炉的循环系统
CN101451705B (zh) 余热锅炉
CN101343989B (zh) 高干度油田注汽锅炉和高干度蒸汽生产方法
CA2693346C (en) Integral waterwall external heat exchangers
CN101865450B (zh) 海洋平台热采油燃油或燃气注汽锅炉
CN201103887Y (zh) 余热锅炉的循环系统
CN201103886Y (zh) 余热锅炉
CN107036324A (zh) 一种基于热管换热的乏风源热泵井筒防冻系统
CN105571354B (zh) 基于双u型管壳式换热器的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及烟气余热回收方法
CN102071304B (zh) 轧钢步进加热炉水梁汽化冷却简约系统
CN201093900Y (zh) 紧凑式两回程烟管烟气冷凝节能器
CN209445337U (zh) 管壳式蒸汽电锅炉
CN1192188C (zh) 燃烧矿物燃料的蒸汽发生器
CN101761909B (zh) 余热锅炉
CN201155891Y (zh) 排热利用型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用多管束补燃发生器
CN107973356A (zh) 一种锅炉排污热能循环利用系统
CN103574569B (zh) 水泥窑窑头余热锅炉
CN209279239U (zh) 智能固蓄电锅炉和固蓄电锅炉组
CN207317300U (zh) 一种砂工质换热器
CN207439171U (zh) 角管式锅炉
CN201306699Y (zh) 余热锅炉
CN201014756Y (zh) 多次循环太阳能热水器及电热水器保温水箱
CN206724777U (zh) 一种制药设备的余热回收系统
CN111336501A (zh) 一种循环流化床热水锅炉的水流程系统
CN218820286U (zh) 一种导热油加热用锅炉热效率提升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