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25815A - 发送接收共用器、发送接收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发送接收共用器、发送接收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425815A CN101425815A CNA2008101728082A CN200810172808A CN101425815A CN 101425815 A CN101425815 A CN 101425815A CN A2008101728082 A CNA2008101728082 A CN A2008101728082A CN 200810172808 A CN200810172808 A CN 200810172808A CN 101425815 A CN101425815 A CN 10142581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rt
- frequency
- duplexer
- resonance
- path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1
- 230000010363 phase shif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9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9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0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7175 bidirectional commun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854 commun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238 attenu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96 convention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31 transform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Control Of Motors That Do Not Use Commut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改变滤波器功能的频率特性且抑制了电路面积的扩大或元件数量的增大的发送接收共用器和发送接收装置。本发明的发送接收共用器具有进行与外部的输入输出的第1端口、第2端口、第3端口,在第1端口和第3端口之间形成第1路径,在第2端口和第3端口之间形成第2路径,在每个路径分别包括移相单元和谐振单元。并且,至少谐振单元的其中一个具有,长度为谐振频率的1波长或者其整数倍的环状导体、多个无源电路、以及一端连接到所述环状导体的不同的部位且另一端连接到所述无源电路的其中一个的多个开关。此外,代替无源电路,也可以仅连接到接地导体。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用于利用电波进行双向通信的通信装置的发送接收共用器、发送接收装置。
背景技术
在利用了电波的无线通信的领域中,存在以不同的频率进行发送和接收的、所谓的频分双向通信。在使用一条天线进行双向通信时,为了防止从本站发送的信号直接闯入接收来自其他站的信号的电路中,使用发送接收共用器。该发送接收共用器的频率特性通常无法变更。因此,在可使用多个频带的通信装置中,为了覆盖多个频带,准备多个发送接收共用器,并通过开关切换这些发送接收共用器(小岩正明,井上文義,岡田隆,“マルチバンド移動端末の開発”,NTT DoCoMoテクニカル·ジヤ—ナル,Vol.14,No.2,PP.31-37,2006年7月.)。
在以往方法的情况下,随着频带的数量增大,存在电路面积扩大,元件数量增大的问题。发送接收共用器一般使用使发送频率的信号通过而反射其以外的信号的滤波器、以及使接收频率的信号通过而反射其以外的信号的滤波器。因此,作为其他方法,还考虑使用可变更频率特性的发送接收共用器,适当地变更频率特性的方法。但是,在一般的频分双向通信中,发送频率和接收频率比较相近,因此需要将滤波器的特性设为窄带。并且,为了将滤波器的特性设为窄带(使传输零点接近谐振频率),不得不采用具备了多个用于滤波器的谐振器的结构。即,终归存在电路面积扩大、元件数量增大的问题。
本发明鉴于这样的状况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改变滤波器功能的频率特性且抑制了电路面积的扩大或元件数量的增大的发送接收共用器,并且提供小型轻量的发送接收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发送接收共用器包括:进行与外部的输入输出的第1端口、第2端口、第3端口,在第1端口和第3端口之间形成第1路径,在第2端口和第3端口之间形成第2路径,在每个路径分别包括移相单元和谐振单元。并且,至少谐振单元的其中一个具有,长度为谐振频率的1波长或者其整数倍的环状导体、多个无源电路、以及一端连接到所述环状导体的不同的部位且另一端连接到无源电路的其中一个的多个开关。环状导体是指端之间相互连接的导体(传输线路),并不是限定形状。即,形状不限于圆形,也可以是多角形或其他的形状。代替无源电路,也可以仅连接到接地导体。开关可以是能够选择多个无源电路或连接到接地导体的端子的元件。此外,谐振单元还可以具有连接到环状导体的3个以上的可变电抗部件。另外,也可以增加发送接收共用器的端口数,从而增加路径数。本发明的发送接收共用器如上述那样至少具有3个端口和两个路径。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发送接收共用器,通过开关的选择,能够实现可改变谐振单元的带宽、或者频带内以及频带外的特性的发送接收共用器。即,可变更滤波器的频率特性。此外,若使用无源电路,则可以容易地使得频率特性偏移,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谐振单元的数量,可期待发送接收共用器的小型化。并且,通过对谐振单元连接3个以上的可变电抗部件,可实现谐振频率也可变以及可改变频带的发送接收共用器。由于是这样的发送接收共用器,因此在发送接收装置中具备了发送接收共用器时,能够使发送接收装置小型轻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发送接收共用器的结构例的图。
图2A是表示谐振单元的结构的图。
图2B是表示无损耗传输线路模型的等效电路的图。
图3是表示单个谐振单元中的电纳斜率(susceptance slope)参数对于θ的变化的图。
图4A是表示将无源电路设为电长度φ为0°的前端短路线路时的谐振单元的频率特性的图。
图4B是表示将无源电路设为电长度φ为20°的前端短路线路时的谐振单元的频率特性的图。
图4C是表示将无源电路设为电长度φ为160°的前端短路线路时的谐振单元的频率特性的图。
图4D是表示将无源电路设为电长度φ为180°的前端短路线路时的谐振单元的频率特性的图。
图5A是表示在每个路径中使用了一个将开关的一端连接到接地导体的谐振单元时的功能结构例的图。
图5B是表示图5A的功能结构的情况下的、发送接收共用器的频率特性的图。
图6A是表示在每个路径中使用了两个将开关的一端连接到接地导体的谐振单元时的功能结构例的图。
图6B是表示图6A的功能结构的情况下的、发送接收共用器的频率特性的图。
图7A是表示在每个路径中使用了一个在开关上连接了无源电路的谐振单元时的功能结构例的图。
图7B是表示图7A的功能结构的情况下的、发送接收共用器的频率特性的图。
图8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发送接收共用器的结构例的图。
图9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发送接收共用器的结构例的图。
图10是表示第5实施方式的发送接收共用器的结构例的图。
图11A是表示将3个可变电抗部件等间隔地连接到环状导体时的、可变更谐振频率的谐振单元的结构例的图。
图11B是表示将3个可变电抗部件每隔90°连接到环状导体时的、可变更谐振频率的谐振单元的结构例的图。
图11C是表示在输入和输出相差180°的环状导体上等间隔地连接了4个可变电抗部件时的、可变更谐振频率的谐振单元的结构例的图。
图12是表示第6实施方式的发送接收共用器的结构例的图。
图13A是从第1实施方式到第6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无源电路的变形例,是表示使用了前端开路的线路的例子的图。
图13B是从第1实施方式到第6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无源电路的变形例,是表示使用了电容器的例子的图。
图14是表示第7实施方式的发送接收共用器的结构例的图。
图15A是表示在前端开路线路上连接了可变电容器的、特性可变的无源电路的具体例子的图。
图15B是表示用开关串联连接了多个线路的、特性可变的无源电路的例子的图。
图15C是表示通过开关来变更线路的短路位置的、特性可变的无源电路的例子的图。
图15D是表示使用可变电容器的、特性可变的无源电路的例子的图。
图16A是表示通过开关选择无源电路的谐振单元的结构例的图。
图16B是表示通过开关选择连接到接地导体的端子或者无源电路的谐振单元的结构例的图。
图17A是表示第8实施方式的发送接收共用器的结构例的图。
图17B是表示第8实施方式的发送接收共用器的谐振单元的具体结构的图。
图18是表示第8实施方式的谐振单元的其他结构例的图。
图19是用于说明特性可变的移相单元的特性的、以及用于表示仿真的模型的图。
图20是表示谐振频率为5GHz、截止频率为6.43GHz和6GHz、θ1和θ2为(θ1,θ2)=(30°,40°)、(150°,140°)、(150°,40°)、(30°,140°)时的特性阻抗ZA的史密斯圆图。
图21是表示谐振频率为5GHz、截止频率为6.43GHz和6GHz、θ1和θ2为(θ1,θ2)=(30°,40°)、(150°,140°)、(150°,40°)、(30°,140°)时的频率特性的图。
图22是表示谐振频率为5GHz、截止频率为6.43GHz和6GHz、θ1和θ2为(θ1,θ2)=(40°,30°)、(140°,150°)、(140°,30°)、(40°,150°)时的特性阻抗ZA的史密斯圆图。
图23是表示谐振频率为5GHz、截止频率为6.43GHz和6GHz、θ1和θ2为(θ1,θ2)=(40°,30°)、(140°,150°)、(140°,30°)、(40°,150°)时的频率特性的图。
图24是表示谐振频率为5GHz、截止频率为5.29GHz和5.62GHz、θ1和θ2为(θ1,θ2)=(10°,20°)、(170°,160°)、(170°,20°)、(10°,160°)时的特性阻抗ZA的史密斯圆图。
图25是表示谐振频率为5GHz、截止频率为5.29GHz和5.62GHz、θ1和θ2为(θ1,θ2)=(10°,20°)、(170°,160°)、(170°,20°)、(10°,160°)时的频率特性的图。
图26是表示谐振频率为5GHz、截止频率为5.29GHz和5.62GHz、θ1和θ2为(θ1,θ2)=(20°,10°)、(160°,170°)、(160°,10°)、(20°,170°)时的特性阻抗ZA的史密斯圆图。
图27是表示谐振频率为5GHz、截止频率为5.29GHz和5.62GHz、θ1和θ2为(θ1,θ2)=(20°,10°)、(160°,170°)、(160°,10°)、(20°,170°)时的频率特性的图。
图28是表示谐振频率为3.43GHz、截止频率为4.33GHz和4.13GHz、θ1和θ2为(θ1,θ2)=(30°,40°)、(150°,140°)、(150°,40°)、(30°,140°)时的特性阻抗ZA的史密斯圆图。
图29是表示谐振频率为3.43GHz、截止频率为4.33GHz和4.13GHz、θ1和θ2为(θ1,θ2)=(30°,40°)、(150°,140°)、(150°,40°)、(30°,140°)时的频率特性的图。
图30是表示谐振频率为3.43GHz、截止频率为4.33GHz和4.13GHz、θ1和θ2为(θ1,θ2)=(40°,30°)、(140°,150°)、(140°,30°)、(40°,150°)时的特性阻抗ZA的史密斯圆图。
图31是表示谐振频率为3.43GHz、截止频率为4.33GHz和4.13GHz、θ1和θ2为(θ1,θ2)=(40°,30°)、(140°,150°)、(140°,30°)、(40°,150°)时的频率特性的图。
图32是表示谐振频率为3.43GHz、截止频率为3.89GHz和3.65GHz、θ1和θ2为(θ1,θ2)=(10°,20°)、(170°,160°)、(170°,20°)、(10°,160°)时的特性阻抗ZA的史密斯圆图。
图33是表示谐振频率为3.43GHz、截止频率为3.89GHz和3.65GHz、θ1和θ2为(θ1,θ2)=(10°,20°)、(170°,160°)、(170°,20°)、(10°,160°)时的频率特性的图。
图34是表示谐振频率为3.43GHz、截止频率为3.89GHz和3.65GHz、θ1和θ2为(θ1,θ2)=(20°,10°)、(160°,170°)、(160°,10°)、(20°,170°)时的特性阻抗ZA的史密斯圆图。
图35是表示谐振频率为3.43GHz、截止频率为3.89GHz和3.65GHz、θ1和θ2为(θ1,θ2)=(20°,10°)、(160°,170°)、(160°,10°)、(20°,170°)时的频率特性的图。
图36是表示谐振频率为5GHz时的仿真结果的一览的图。
图37是表示谐振频率为3.43GHz时的仿真结果的一览的图。
图38A是表示在连接点附近输入输出线路稍微变粗的环状导体和输入输出线路的形状的图。
图38B是表示在环状导体和输入输出线路的连接点附近设置了短截线(stub)的环状导体和输入输出线路的形状的图。
图38C是表示在环状导体和输入输出线路的连接点附近环状导体的宽度变宽的环状导体和输入输出线路的形状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图1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发送接收共用器的结构例。发送接收共用器100具有进行与外部的输入输出的第1端口101、第2端口102、第3端口103。在第1端口101和第3端口103之间形成第1路径,在第2端口102和第3端口103之间形成第2路径。第1路径中包括移相单元110和谐振单元120,在第2线路中包括移相单元130和谐振单元140。并且,至少谐振单元120具有:长度为谐振频率的1波长或者其整数倍的环状导体121、多个无源电路123-1~123-M、一端连接到环状导体121的不同的部位且另一端连接到无源电路123-1~123-M的其中一个的多个开关122-1~122-M(其中,M为2以上的整数)。在图1中,开关122-1~122-M仅配置在环状导体的左侧,但也可以仅配置在右侧,也可以在左右分散配置。在其他的附图中也是同样的。环状导体是指端之间相互连接的导体(传输线路),并不是限定形状。形状不限于圆形,也可以是多角形或其他的形状。无源电路是由一个以上的无源元件或者传输线路构成的电路。无源电路的一部分可以连接到接地导体,也可以设为开路状态。其中一个路径充当使发送频率通过而反射除此以外的频率的滤波器,另一个路径充当使接收频率通过而反射除此以外的频率的滤波器。
图2A表示谐振单元120的结构。图2B表示谐振单元的无损耗传输线路模型的等效电路。Zin是从点P看向环状导体121方向时的谐振单元的输入阻抗。通过求该模型的输入阻抗Zin,说明谐振单元120的作用。在谐振频率fr,设传输线路121-1是电长度为π(在谐振频率fr下的波长的1/2的电长度)且特性阻抗为Z1的线路,传输线路121-2是电长度为θ(在谐振频率fr下的波长的θ/2π的电长度)且特性阻抗为Z2的线路,传输线路121-3是电长度为(π-θ)且特性阻抗为Z3的线路。从该模型可知,将各个传输线路121-1、121-2、121-3的电长度全部相加为2π,即360°。此外,无源电路123-1是电长度为φ且特性阻抗为ZL的线路。
由传输线路121-1以及传输线路121-2组成的路径PA表示到图2A的导通状态的开关122-1的位置为止的顺时针旋转的路径,由传输线路121-3组成的路径PB表示到图2A的导通状态的开关122-1的位置为止的逆时针旋转的路径。
这时,输入阻抗Zin由算式(1)给出。j为虚数单位。
其中,
y11=-jY2cotθ+jY3cotθ
y12=-jY2cscθ+jY3cscθ
y21=-jY2cscθ+jY3cscθ
y22=-jY2cotθ+jY3cotθ
Y2=1/Z2,Y3=1/Z3,YL=1/ZL
其中,L为环状导体的长度,θ=x/L×2π(rad)。由算式(1)可知,在Y2=Y3时,除了θ为0或者π的整数倍以外,Zin为无穷大。此外,在θ为0或者π的整数倍时,Zin=ZL。即,在线路长度(物理长度)x变化时,在将其长度换算成谐振频率中的电长度时,在0或者π的整数倍以外的情况下,谐振频率一定。
下面,图3表示将Z1、Z2、Z2设为50Ω,将电长度φ设为0时的单个谐振单元中的电纳斜率参数对于θ的变化。另外,电纳斜率参数b由以下的算式求得。
其中,B=Im(Yin)
Yin=1/Zin
由图3可知,通过改变θ的值,即设为导通状态的开关,从而可以变更电纳斜率参数而不改变谐振频率。此外,由算式(2)可知,电纳斜率参数表示导纳(admittance)的虚数部分对于频率的变化程度。在电纳斜率参数大时,由于导纳相对于来自谐振频率的差频(difference frequency)较大地变化,因此例如在利用了并联谐振的带通滤波器中,带宽变窄。此外,通过该电纳斜率参数,频带内、频带外的特性被决定。即,通过用于信号选择装置的谐振单元,可改变带宽以及频带内和频带外的特性,并且通过电纳斜率参数的变更,在将中心频率保持一定的同时可变更带宽。另外,关于具有将电长度φ设为0的环状导体的谐振单元,在非专利文献2(Kunihiro Kawai,HiroshiOkazaki,Shoichi Narahashi,“Ring Resonators for Bandwidth and CenterFrequency Tunable Filter”,Proceedings of the 37th European MicrowaveConference,pp.298-301,Oct.2007.)或本申请人的美国申请公开公报US2008-0061909中有详细记载。谐振单元的环状导体的部分具体只要设为这些文献中所示的结构即可。
接着说明移相单元110、130。在发送接收共用器100中,将谐振单元120、140的通带的中心频率分别设为f1、f2。第1路径要使频率f1的信号通过,但要切断频率f2的信号。该要切断的频率f2的信号在第2路径中是要使其通过的信号,因此期望该信号不会进入到第1路径中。为此,将从第3端口103看向第1端口101方向的频率f2中的输入阻抗设为无穷大,这是将频率f2的信号最有效地引导到第2路径的方法。这是因为,即使谐振单元120反射频率f2的信号,谐振单元120的频率f2中的输入阻抗也不一定限于无穷大(开路)。因此,通过移相单元110进行调整,以使第1路径在频率f2中的输入阻抗成为无穷大。第2路径的移相单元130也将从第3端口103看向第2端口102方向的频率f1中的输入阻抗设为无穷大。另外,在制作发送接收共用器的情况下,第1路径以及第2路径的输入阻抗不限于其理想地成为无穷大。因此,这里将输入阻抗设为无穷大是指,实际将输入阻抗没有限制地增大,进行调整以使各个路径的通带中的插入损耗最低。
图4A是表示将无源电路设为电长度φ为0°的前端短路线路时的谐振单元的频率特性的图。图4B是表示将无源电路设为电长度φ为20°的前端短路线路时的谐振单元的频率特性的图。图4C是表示将无源电路设为电长度φ为160°的前端短路线路时的谐振单元的频率特性的图。图4D是表示将无源电路设为电长度φ为180°的前端短路线路时的谐振单元的频率特性的图。电长度φ为0°与没有前端短路线路的状态(将开关122-1的一端连接到接地导体的状态)等效。这时,由图4A可知,谐振单元的频率特性以谐振频率为中心,在其附近大致对称。图4D所示的频率特性与图4A所示的频率特性相近,也以谐振频率为中心,其附近对称。这是因为前端短路线路的电长度φ为180°,前端短路线路与谐振单元所连接的位置也成为短路状态,成为与电长度φ为0°的情况大致相同的条件的原故。并且,如图4B所示,电长度φ为20°的情况下,谐振单元的频率特性以谐振频率为中心偏向低频侧。而且,谐振单元在谐振频率附近的高频侧具有急剧的截止特性。另一方面,如图4C所示,电长度φ为160°的情况下,与图4B相反,谐振单元的频率特性以谐振频率为中心偏向高频侧。而且,谐振单元在谐振频率附近的低频侧具有急剧的截止特性。这样,连接在开关后面的无源电路123-1可以给谐振单元120的频率特性带来在频率轴上的偏移。
发送接收共用器100可通过开关的选择来变更谐振单元的带宽或频带内以及频带外的特性。即,若使用发送接收共用器100,则可变更作为滤波器动作的各个路径的频率特性。若使用无源电路,则可以容易地使得频率特性偏移。此外,无源电路的电长度可以容易设计,以将要使其通过第1路径的频率设为谐振频率,要使其通过第2路径的频率成为传输零点(截止频率)。因此,能够以数量较少的谐振单元容易地实现所要求的频率特性,所以可减小发送接收共用器的电路面积,减少元件数量。
(第2实施方式)
在第2实施方式中,表示3种类型的发送接收共用器,并说明各自的特征。图5A表示在每个路径中使用了一个将开关的一端连接到接地导体的谐振单元时的功能结构例。图5B表示图5A的功能结构的情况下的、发送接收共用器的频率特性。图6A表示在每个路径中使用了两个移相单元和将开关的一端连接到接地导体的谐振单元时的功能结构例。图6B表示图6A的功能结构的情况下的、发送接收共用器的频率特性。图7A表示在每个路径中使用了一个在开关上连接了无源电路的谐振单元时的功能结构例。图7B表示图7A的功能结构的情况下的、发送接收共用器的频率特性。
图5A所示的发送接收共用器200具有进行与外部的输入输出的第1端口201、第2端口202、第3端口203。在第1端口201和第3端口203之间形成第1路径,在第2端口202和第3端口203之间形成第2路径。并且,在每个路径中分别包括移相单元210、230和谐振单元220、240。谐振单元220、240具有长度为谐振频率的1波长或者其整数倍的环状导体221、241;一端连接到环状导体221、241的不同的部位,另一端连接到接地导体的多个开关222-1~M、242-1~M。但是,谐振单元220和谐振单元240的开关数量也可以不一致。
图6A所示的发送接收共用器300具有进行与外部的输入输出的第1端口301、第2端口302、第3端口303。在第1端口301和第3端口303之间形成第1路径,在第2端口302和第3端口303之间形成第2路径。并且,在每个路径中分别包括两组移相单元310、315、330、335和谐振单元320、325、340、345。谐振单元320、325、340、345具有长度为谐振频率的1波长或者其整数倍的环状导体321、326、341、346;一端连接到环状导体321、326、341、346的不同的部位,另一端连接到接地导体的多个开关322-1~M、327-1~M、342-1~M、347-1~M。但是,谐振单元320、325、340、345的开关数量也可以不一致。
图7A所示的发送接收共用器400具有进行与外部的输入输出的第1端口401、第2端口402、第3端口403。在第1端口401和第3端口403之间形成第1路径,在第2端口402和第3端口403之间形成第2路径。并且,在第1路径中包括移相单元410和谐振单元420,在第2路径中包括移相单元430和谐振单元440。谐振单元420、440具有长度为谐振频率的1波长或者其整数倍的环状导体421、441;多个无源电路423-1~423-M、443-1~443-M;一端连接到环状导体421、441的不同的部位,另一端连接到无源电路423-1~423-M、443-1~443-M的任意一个的多个开关422-1~422-M、442-1~442-M。但是,谐振单元420和谐振单元440的开关数量也可以不一致。
例如,考虑区分5GHz和5.1GHz的发送接收共用器。将第1路径设为以5GHz为中心从而通过频带比为1.8%的信号的路径,将第2路径设为以5.1GHz为中心从而通过频带比为1.8%的信号的路径。即,将发送接收共用器200、300、400的第1路径的谐振单元220、320、325、420的谐振频率设为5GHz,将第2路径的谐振单元240、340、345、440的谐振频率设为5.1GHz。此外,无源电路423-1~423-M为5GHz且电长度为0°,无源电路443-1~443-M为5.1GHz且电长度为20°。
在图5B、图6B、图7B中,将第1路径的截止特性表示为S31(从第3端口到第1端口的截止特性),将第2路径的截止特性表示为S32(从第3端口到第2端口的截止特性)。如图5B所示,发送接收共用器200的第1路径的截止特性S31在5GHz时大约为0dB,在5.1GHz时为10dB左右。第2路径的截止特性S32在5GHz时为10dB左右,在5.1GHz时大约为0dB。如图6B所示,通过使用两个谐振单元,发送接收共用器300的第1路径的截止特性S31在5GHz时大约为0dB,在5.1GHz时为20dB左右。第2路径的截止特性S32在5GHz时为20dB左右,在5.1GHz时大约为0dB。这样,通过增加谐振单元的数量,可以使要截止的频率的信号衰减。如图7B所示,发送接收共用器400的第1路径的截止特性S31在5GHz时大约为0dB,在5.1GHz时为50dB左右(传输零点)。第2路径的截止特性S32在5GHz时为50dB左右(传输零点),在5.1GHz时大约为0dB。这样,若使用无源电路423-1~423-M、443-1~443-M,则能够使频率特性偏移,因此容易得到期望的频率特性。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任何一个发送接收共用器,通过开关的选择,都可以实现可改变谐振单元的带宽或频带内以及频带外的特性的发送接收共用器。即,可变更滤波器的频率特性。此外,若使用无源电路,则可以容易地使频率特性偏移,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谐振单元的数量,可期待发送接收共用器的小型化。
选择使用哪一类型的谐振单元或谐振单元的数量,只要根据所要求的频率特性而适当地设计即可。例如,即使是使用无源电路的发送接收共用器,在频代外要求较高的截止特性的情况下,也可以在一个路径中具有多个谐振单元。
(第3实施方式)
图8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发送接收共用器的结构例。发送接收共用器500具有进行与外部的输入输出的第1端口501、第2端口502、第3端口503。在第1端口501和第3端口503之间形成第1路径,在第2端口502和第3端口503之间形成第2路径。并且,在第1路径中包括移相单元510、谐振单元520、移相单元515、谐振单元525,在第2路径中包括移相单元530、谐振单元540、移相单元535、谐振单元545。谐振单元520、525、540、545具有长度为谐振频率的1波长或者其整数倍的环状导体521、526、541、546;多个无源电路523-1~523-M、528-1~528-M、543-1~543-M、548-1~548-M;一端连接到环状导体521、526、541、546的不同的部位,另一端连接到无源电路523-1~523-M、528-1~528-M、543-1~543-M、548-1~548-M的任意一个的多个开关522-1~522-M、527-1~527-M、542-1~542-M、547-1~547-M。但是,谐振单元520、525、540和545的开关数量也可以不一致。
发送接收共用器500在一个路径中包括两个谐振单元。根据这样的结构,即使是在对截止特性的要求高的情况下,也容易满足要求条件。因此,即使是在截止特性的要求条件高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小电路面积,减少元件数量。
(第4实施方式)
图9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发送接收共用器的结构例。在第1实施方式到第3实施方式中,对环状导体的输入和输出为相同的位置。在发送接收共用器600中,对环状导体的输入和输出相差180°。但是,发送接收共用器600具备的结构单元与发送接收共用器400相同。发送接收共用器600具有进行与外部的输入输出的第1端口601、第2端口602、第3端口603。在第1端口601和第3端口603之间形成第1路径,在第2端口602和第3端口603之间形成第2路径。并且,在第1路径中包括移相单元610和谐振单元620,在第2路径中包括移相单元630和谐振单元640。谐振单元620、640具有长度为谐振频率的1波长或者其整数倍的环状导体621、641;多个无源电路623-1~623-M、643-1~643-M;一端连接到环状导体621、641的不同的部位,另一端连接到无源电路623-1~623-M、643-1~643-M的任意一个的多个开关622-1~622-M、642-1~642-M。但是,谐振单元620和谐振单元640的开关数量也可以不一致。此外,也可以设为具有多组移相单元和谐振单元的结构。
发送接收共用器600的情况也与第1实施方式到第3实施方式相同,能够减小电路面积,并减少元件数量。
(第5实施方式)
图10表示第5实施方式的发送接收共用器的结构例。与发送接收共用器400的区别在于,发送接收共用器700中移相单元710、730可变更其特性。发送接收共用器700具备的结构单元与发送接收共用器400相同。发送接收共用器700具有进行与外部的输入输出的第1端口701、第2端口702、第3端口703。在第1端口701和第3端口703之间形成第1路径,在第2端口702和第3端口703之间形成第2路径。并且,在第1路径中包括特性可变的移相单元710和谐振单元720,在第2路径中包括特性可变的移相单元730和谐振单元740。谐振单元720、740具有长度为谐振频率的1波长或者其整数倍的环状导体721、741;多个无源电路723-1~723-M、743-1~743-M;一端连接到环状导体721、741的不同的部位,另一端连接到无源电路723-1~723-M、743-1~743-M的任意一个的多个开关722-1~722-M、742-1~742-M。
在改变了设为导通状态的开关位置,或者改变了无源电路的特性时,第1路径或者第2路径的输入阻抗从无穷大偏移,有可能增大通带的损耗。在这样的情况下,若移相单元710、730的特性为可变,则通过改变移相单元710、730的特性,可将阻抗调整为无穷大,并减少损耗。
(第6实施方式)
从第1实施方式到第5实施方式的发送接收共用器表示了频带一定的情况。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频带被变更的情况下的发送接收共用器。这时,需要变更谐振单元的谐振频率。图11A是表示将3个可变电抗部件等间隔地连接到环状导体时的、可变更谐振频率的谐振单元的结构例的图。图11B是表示将3个可变电抗部件每隔90°连接到环状导体时的、可变更谐振频率的谐振单元的结构例的图。图11C是表示在输入和输出相差180°的环状导体上等间隔地连接了4个可变电抗部件时的、可变更谐振频率的谐振单元的结构例的图。另外,可变电抗部件也可以为5个以上。这些谐振单元820、860、880通过改变可变电抗部件824-1~824-3、864-1~864-3、884-1~884-4的电抗,可变更谐振频率。另外,可变电抗部件824-1~824-3一边使电抗相互一致一边变化。可变电抗部件864-2进行变化,以使其电抗成为可变电抗部件864-1、864-3的电抗的1/2。可变电抗部件884-1~884-4一边使电抗相互一致一边变化。在改变设为导通状态的开关时,传输零点的位置、电纳斜率参数会变化,但这时谐振频率不会变化。即,谐振频率由可变电抗部件的电抗值决定。
图12是使用了具备可变电抗部件的谐振单元的发送接收共用器的结构例。发送接收共用器800具有进行与外部的输入输出的第1端口801、第2端口802、第3端口803。在第1端口801和第3端口803之间形成第1路径,在第2端口802和第3端口803之间形成第2路径。并且,在第1路径中包括特性可变的移相单元810和谐振单元820,在第2路径中包括特性可变的移相单元830和谐振单元840。谐振单元820、840具有长度为谐振频率的1波长或者其整数倍的环状导体821、841;多个无源电路823-1~823-M、843-1~843-M;一端连接到环状导体821、841的不同的部位,另一端连接到无源电路823-1~823-M、843-1~843-M的任意一个的多个开关822-1~822-M、842-1~842-M;以及连接到环状导体821、841的不同的部位的3个可变电抗部件。但是,谐振单元820和谐振单元840的开关数量也可以不一致。
为了在较大地改变了发送接收的频带时也继续切断要截止的信号,特性可变的移相单元810、830改变特性,以使对于其他路径的信号的频带的输入阻抗始终保持较大的值。另外,在频带的变化较小时,输入阻抗几乎不变,所以移相单元810、830的特性也可以一定(不能变更特性的移相单元)。谐振单元也可以是图11B或图11C所示的谐振单元。此外,也可以设为具备了多组的移相单元和谐振单元的结构。在设为具备了多组的结构的情况下,在较大地变更频带时,也希望能够使移相单元的特性可变。
通过设为这样的结构,发送接收共用器800不仅能够得到可减小电路面积且减少元件数量的其他实施方式所示的效果,还可以变更发送接收的频带(中心频率)。
图13A是从第1实施方式到第6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无源电路的变形例,是表示使用了前端开路的线路的例子的图。图13B是从第1实施方式到第6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无源电路的变形例,是表示使用了电容器的例子的图。谐振单元150具有长度为谐振频率的1波长或者其整数倍的环状导体151;多个无源电路(前端开路线路)153-1~153-M;一端连接到环状导体151的不同的部位,另一端连接到无源电路(前端开路线路)153-1~153-M的任意一个的多个开关152-1~152-M。谐振单元160具有长度为谐振频率的1波长或者其整数倍的环状导体161;多个无源电路(电容器)163-1~163-M;一端连接到环状导体161的不同的部位,另一端连接到无源电路(电容器)163-1~163-M的任意一个的多个开关162-1~162-M。
虽然未图示,但可以使用线圈,也可以对这些无源电路(元件)进行组合。特别,若设为包含电抗分量(电容、电感等的阻抗的虚数成分),则可以容易地使频率特性偏移。
(第7实施方式)
图14表示第7实施方式的发送接收共用器的结构例。发送接收共用器900与第2实施方式的发送接收共用器400(图7)的区别在于,无源电路的特性可变。另外,也可以将第4实施方式的发送接收共用器600(图9)的无源电路的特性设为可变。发送接收共用器900具有进行与外部的输入输出的第1端口901、第2端口902、第3端口903。在第1端口901和第3端口903之间形成第1路径,在第2端口902和第3端口903之间形成第2路径。并且,在第1路径中包括移相单元910和谐振单元820,在第2路径中包括移相单元930和谐振单元940。谐振单元920、940具有长度为谐振频率的1波长或者其整数倍的环状导体921、941;多个特性可变的无源电路923-1~923-M、943-1~943-M;一端连接到环状导体921、941的不同的部位,另一端连接到无源电路923-1~923-M、943-1~943-M的任意一个的多个开关922-1~922-M、942-1~942-M。但是,谐振单元920和谐振单元940的开关数量也可以不一致。
图15表示特性可变的无源电路的具体例子。图15A是表示在前端开路线路上连接了可变电容器的、特性可变的无源电路的具体例子的图。图15B是表示用开关串联连接了多个线路的、特性可变的无源电路的例子的图。图15C是表示通过开关来变更线路的短路位置的、特性可变的无源电路的例子的图。图15D是表示使用可变电容器的、特性可变的无源电路的例子的图。也可以对这些进行组合。通过这样变更无源电路的特性,可以调整谐振单元的频率特性的偏移。因此,对于想要变更传输零点的位置的情况(改变要使其通过其他路径的频率的情况)等,这是有效的结构。
此外,也可以是通过开关从几个无源电路中选择一个的结构。图16A是通过开关从3个无源电路中选择1个的例子,图16B是连接到接地导体的端子也包含在选项之一的例子。谐振单元990具有长度为谐振频率的1波长或者其整数倍的环状导体991;多个无源电路(具有多个种类的无源电路的无源电路的组)993-1~993-M;一端连接到环状导体991的不同的部位,另一端连接到无源电路(具有多个种类的无源电路的无源电路的组)993-1~993-M的任意一个,从多个无源电路的组合中选择一个无源电路的多个开关992-1~992-M。除了在多个无源电路的组合中还包含连接到接地导体的端子之外,谐振单元990′与谐振单元990相同。另外,若设为无源电路的阻抗中包含电抗分量(电容、电感等的阻抗的虚数成分),则可以容易地使频率特性偏移。
本实施方式的发送接收共用器也可减小电路面积且减少元件数量。此外,由于可变更无源电路的特性,因此可调整谐振单元的频率特性的偏移。
(第8实施方式)
图17A是表示第8实施方式的发送接收共用器的功能结构例的图。图17B是表示谐振单元1120、1125、1140、1145的具体结构的图。发送接收共用器1100具有进行与外部的输入输出的第1端口1101、第2端口1102、第3端口1103。在第1端口1101和第3端口1103之间形成第1路径,在第2端口1102和第3端口1103之间形成第2路径。并且,在第1路径中包括特性可变的移相单元1110、谐振单元1120、特性可变的移相单元1115、谐振单元1125,在第2路径中包括特性可变的移相单元1130、谐振单元1140、特性可变的移相单元1135、谐振单元1145。发送接收共用器1100还包括用于控制谐振单元1120、1125、1140、1145(具体地说是开关1122-1~1122-2M)和特性可变的移相单元1110、1115、1130、1135的控制单元1190。另外,特性可变的移相单元1110、1115、1130、1135是通过变更电长度来变更特性的结构单元。
谐振单元1120、1125、1140、1145具有输入和输出相差180°的环状导体1121、等间隔地连接到环状导体1121的4个可变电抗部件1124-1~1124-4。谐振单元1120、1125、1140、1145还具有多个无源电路1123-1~1123-2M、一端连接到环状导体1121的不同的部位,另一端连接到无源电路1123-1~1123-2M的任意一个的多个开关1122-1~1122-2M。另外,也可以代替无源电路,将开关的无源电路侧的端子仅连接到接地电极。或者,将无源电路1123-1~1123-2M作为阻抗可变的无源电路。这时,控制单元1190还控制无源电路1123-1~1123-2M。此外,谐振单元1120、1125、1140、1145的开关数量也可以不一致。作为可变电抗部件,例如使用可变电抗器(varactor)即可。
另外,也可以代替谐振单元1120、1125、1140、1145,使用图18所示的谐振单元1160、1165、1180、1185。谐振单元1160、1165、1180、1185包括输入与输出共用的环状导体1161、等间隔地连接到环状导体1161的3个可变电抗部件1164-1~1164-3。谐振单元1160、1165、1180、1185还具有多个无源电路1163-1~1163-2M、一端连接到环状导体1161的不同的部位,而另一端连接到无源电路1163-1~1163-2M的任意一个的多个开关1162-1~1162-2M。
谐振单元1120、1125、1140、1145通过改变可变电抗部件1124-1~1124-4的电抗,可以变更谐振频率。可变电抗部件1124-1~1124-4一边使电抗相互一致一边变化。此外,若改变设为导通状态的开关1122-1~1122-2M,则传输零点位置、电纳斜率参数会变化,但这时谐振频率不会变化。即,谐振频率由可变电抗部件1124-1~1124-4的电抗值决定。传输零点的位置(截止频率)、电纳斜率参数通过将哪个开关1122-1~1122-2M设为导通状态而决定。
特性可变的移相单元1110的特性被调整,以使在第1路径中从要截止的频率f2下的点1104看向第1端口侧的特性阻抗变大(理想的是成为无穷大)。特性可变的移相单元1130的特性被调整,以使在第2路径中从要截止的频率f1下的点1104看向第2端口侧的特性阻抗变大(理想的是成为无穷大)。图19是用于说明特性可变的移相单元1110的特性的图。如上所述,谐振频率f1、f2由可变电抗部件1124-1~1124-4的电抗值决定。并且,传输零点的位置、电纳斜率参数通过将哪个开关1122-1~1122-2M设为导通状态而决定。这时,还决定从特性可变的移相单元1110的谐振单元1120侧的端子看向第1端口侧的谐振频率f2下的特性阻抗ZA。特性可变的移相单元1110进行调整,以使从谐振频率f2(第1路径中要截止的频率f2)下的点1104看向第1端口侧的特性阻抗ZB变大。
接着说明在开关1122-1~1122-2M中,通过决定传输零点的位置和电纳斜率参数,存在等效的开关。在图17B所示的环状导体1121的形状的情况下,连接输入和输出的线的上下、以及通过环状导体1121的中心并与连接输入和输出的线垂直的线的左右为对称的结构。因此,对于所述两条线的任意一个线对称的位置的开关、以及对于环状导体1121的中心对称位置的开关,在对决定传输零点的位置和电纳斜率参数上,大致等效。例如,图19的θ1的位置的开关和θ1+π/2的位置的开关、θ1+π的位置的开关、θ1-π/2的位置的开关(将这样的开关成为“处于对称关系的开关”)大致等效。即,无论将处于对称关系的哪个开关设为导通状态,只要无源电路相同,传输零点的位置和电纳斜率参数就大致相同。但是,从特性可变的移相单元1110的谐振单元1120侧的端子看向第1端口的频率f2下的特性阻抗ZA大多因将处于对称关系的哪个开关设为导通状态而不同。
即,若从处于对称关系的开关中适当地选择开关,则用于增大特性阻抗ZB的移相单元1110的调整变得简单。例如,在被要求多个谐振频率、传输零点的位置(截止频率)、电纳斜率参数的组合的情况下,对每个组合要求连接开关的位置的候选(处于对称关系的开关的位置)。从这些候选中决定连接开关的位置,以使移相单元1110为实现所有组合而必须调整的特性(电长度)的变更量减少即可。这样的位置决定可以通过测定或计算而决定,也可以在每次组合被变更时选择开关的位置,不必限定于这些方法。此外,控制单元1190中也可以预先记录决定的位置信息,也可以记录在每次组合被变更时选择开关的位置的处理。即,控制单元1190选择开关1122-1~1122-2M,使得移相单元1110的特性的变更量减少。
下面,使用图19所示的模型下的仿真结果来具体说明。在该仿真中,将开关连接到环状导体的位置(角度)表示为θ1、θ2。θ1表示将开关安装在谐振单元1120的环状导体上的位置(角度),θ2表示将开关安装在谐振单元1125的环状导体上的位置(角度)。此外,是将开关的无源电路侧的端子仅连接到接地电极的模型。谐振频率、传输零点的位置(截止频率)的组合为4个,即(谐振频率,截止频率)=(5GHz,6.43GHz和6GHz)、(5GHz,5.62GHz和5.29GHz)、(3.43GHz,4.33GHz和4.13GHz)、(3.43GHz,3.89GHz和3.65GHz)。在该仿真中,在将4个可变电抗部件的电抗分别设为0pF的情况下(与没有连接可变电抗部件的状态相同),谐振频率为5GHz。此外,在将4个可变电抗部件的电抗分别设为1pF的情况下,谐振频率为3.43GHz。
图20是表示谐振频率为5GHz、截止频率为6.43GHz和6GHz、θ1和θ2为(θ1,θ2)=(30°,40°)、(150°,140°)、(150°,40°)、(30°,140°)时的特性阻抗ZA的史密斯圆图。图21是表示各个情况下的频率特性的图。在图20中还对截止频率、θ1、θ2的组合(截止频率(GHz),θ1(°)、θ2(°))的每一个,表示了使其特性阻抗ZA成为无穷大所需的电长度φ。另外,这里所示的电长度φ是表示相当于5GHz的波长的多少长度(360°为5GHz下的1波长)。在以下的说明中也希望注意,电长度φ以相当于5GHz的波长的多少长度来表示,而与谐振频率或截止频率无关。图22是表示谐振频率为5GHz、截止频率为6.43GHz和6GHz、θ1和θ2为(θ1,θ2)=(40°,30°)、(140°,150°)、(140°,30°)、(40°,150°)时的特性阻抗ZA的史密斯圆图。图23是表示各个情况下的频率特性的图。
由图21和图23可知,即使变更θ1、θ2的组合,谐振频率、传输零点的位置(截止频率)、电纳斜率参数也几乎不变。在上述的处于对称关系的开关的说明中,说明了1个谐振单元内的特性。但是,由图21和图23可知,即使替换了θ1和θ2,谐振频率、传输零点的位置(截止频率)、电纳斜率参数也几乎不变。这样,谐振频率、传输零点的位置(截止频率)、电纳斜率参数几乎不变的开关的位置(角度)不限于对称的关系。由图20和图22可知,即使是谐振频率、传输零点的位置(截止频率)、电纳斜率参数几乎不变的θ1、θ2的组合,用于使特性阻抗ZA成为无穷大所需的电长度φ也各不相同。
图24是表示谐振频率为5GHz、截止频率为5.29GHz和5.62GHz、θ1和θ2为(θ1,θ2)=(10°,20°)、(170°,160°)、(170°,20°)、(10°,160°)时的特性阻抗ZA的史密斯圆图。图25是表示各个情况下的频率特性的图。图26是表示谐振频率为5GHz、截止频率为5.29GHz和5.62GHz、θ1和θ2为(θ1,θ2)=(20°,10°)、(160°,170°)、(160°,10°)、(20°,170°)时的特性阻抗ZA的史密斯圆图。图27是表示各个情况下的频率特性的图。由图25和图27可知,即使替换了θ1和θ2,谐振频率、传输零点的位置(截止频率)、电纳斜率参数也几乎不变。此外,对比图21、23和图25、27可知,通过变更θ1、θ2的组合,可一边保持谐振频率一定,一边变更传输零点的位置(截止频率)、电纳斜率参数。此外,由图24和图26可知,即使是谐振频率、传输零点的位置(截止频率)、电纳斜率参数几乎不变的θ1、θ2的组合,用于使特性阻抗ZA成为无穷大所需的电长度φ也各不相同。
图28是表示谐振频率为3.43GHz、截止频率为4.33GHz和4.13GHz、θ1和θ2为(θ1,θ2)=(30°,40°)、(150°,140°)、(150°,40°)、(30°,140°)时的特性阻抗ZA的史密斯圆图。图29是表示各个情况下的频率特性的图。图30是表示谐振频率为3.43GHz、截止频率为4.33GHz和4.13GHz、θ1和θ2为(θ1,θ2)=(40°,30°)、(140°,150°)、(140°,30°)、(40°,150°)时的特性阻抗ZA的史密斯圆图。图31是表示各个情况下的频率特性的图。图32是表示谐振频率为3.43GHz、截止频率为3.89GHz和3.65GHz、θ1和θ2为(θ1,θ2)=(10°,20°)、(170°,160°)、(170°,20°)、(10°,160°)时的特性阻抗ZA的史密斯圆图。图33是表示各个情况下的频率特性的图。图34是表示谐振频率为3.43GHz、截止频率为3.89GHz和3.65GHz、θ1和θ2为(θ1,θ2)=(20°,10°)、(160°,170°)、(160°,10°)、(20°,170°)时的特性阻抗ZA的史密斯圆图。图35是表示各个情况下的频率特性的图。从图29~图35中也可知与由图20~图28所确认的内容相同的内容。
即,由图20~图35可知,(1)通过可变电抗部件决定谐振频率,(2)若变更θ1、θ2的组合,则可一边保持谐振频率一定,一边变更传输零点的位置(截止频率)、电纳斜率参数,(3)即使是谐振频率、传输零点的位置(截止频率)、电纳斜率参数几乎不变的θ1、θ2的组合,用于使特性阻抗ZA成为无穷大所需的电长度φ也各不相同。
图36是表示谐振频率为5GHz时的仿真结果的一览的图。图37是表示谐振频率为3.43GHz时的仿真结果的一览的图。例如,为了确保谐振频率为5GHz、截止频率为6.43GHz的特性,将可变电抗部件的电抗C1设为0pF,将θ1和θ2设为(θ1,θ2)=(30°,140°)、(150°,140°)、(140°,30°)、(140°,150°)、(150°,40°)、(30°,40°)、(40°,30°)、(40°,150°)的其中一个即可。并且,对于θ1和θ2的组合,决定移相单元的电长度φ。
在图36以及图37中,电长度φ最短的是45°,最长的是136°。因此,若不考虑电长度φ而决定于θ1和θ2的每个组合,则在最坏的情况下,移相单元必须从45°变化至136°。即,需要91°的变化量。另一方面,若在谐振频率为5GHz、截止频率为6.43GHz时设(θ1,θ2)=(40°,30°)或(40°,150°),在谐振频率为3.43GHz、截止频率为3.65GHz时设(θ1,θ2)=(170°,20°)或(170°,160°),则要求移相单元的变化量可以是48°(70°~118°)。即,只要是最差的情况下的大约一半的变化量就可以。因此,图17A的发送接收共用器1100的控制单元1190选择开关1122-1~1122-2M以使特性可变的移相单元1110、1115、1130、1135的变化量减少,并根据设为导通状态的开关来调整特性可变的移相单元1110、1115、1130、1135。
这样,根据第8实施方式的发送接收共用器1100,则(1)可通过可变电抗部件决定谐振频率,(2)能够选择多个开关的候选,该开关可一边保持谐振频率一定,一边设定为目标传输零点的位置(截止频率)、电纳斜率参数,(3)在从多个开关的候选中选择可减小移相单元的变化量的开关的基础上,可决定移相单元的变化量。
在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到第8实施方式中,没有说明环状导体的详细的形状,所以下面说明环状导体和输入输出线路的连接点附近的优选形状。图38A是在连接点附近输入输出线路稍微变粗的环状导体和输入输出线路的例子。图38B是在环状导体和输入输出线路的连接点附近设置了短截线(stub)的环状导体和输入输出线路的例子。图38C是在环状导体和输入输出线路的连接点附近环状导体的宽度变宽的环状导体和输入输出线路的例子。一般,在直角连接了特性阻抗相同的线路和环(ring)时,连接点附近的特性阻抗比其他部分高。因该特性阻抗的变化而产生阻抗不匹配,若改变设为导通状态的开关,则会产生谐振频率变化的问题。为了减少该阻抗不匹配,通过图38A、图38B、图38C所示的形状来降低连接点附近的阻抗。根据这样的形状,可以减小因环状导体和输入输出线路的连接所引起的阻抗不匹配,并且即使改变了设为导通状态的开关,也能够将谐振频率保持一定。此外,即使是环状导体的输入和输出相差180°的情况下,环状导体和输入输出线路的连接点附近为这样的形状的发送接收共用器也具有相同的效果。
此外,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到第8实施方式中,表示了路径为两个(1个用于发送的路径和1个用于接收的路径)的例子。例如,在用于接收的频带有多个的情况下,也可以增加端口数量并增加路径。这样的发送接收共用器被考虑为是包含了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发送接收共用器的结构。此外,若将这样的发送接收共用器包括在发送接收装置中,则能够使发送接收装置小型化。
Claims (10)
1、一种发送接收共用器,包括:
进行与外部的输入输出的第1端口、第2端口、第3端口,
在第1端口和第3端口之间形成第1路径,
在第2端口和第3端口之间形成第2路径,
在每个路径分别包括移相单元和谐振单元,
至少所述谐振单元的其中一个具有,长度为谐振频率的1波长或者其整数倍的环状导体、多个无源电路、以及一端连接到所述环状导体的不同的部位且另一端连接到所述无源电路的其中一个的多个开关。
2、一种发送接收共用器,包括:
进行与外部的输入输出的第1端口、第2端口、第3端口,
在第1端口和第3端口之间形成第1路径,
在第2端口和第3端口之间形成第2路径,
在每个路径分别包括移相单元和谐振单元,
至少所述谐振单元的其中一个具有,长度为谐振频率的1波长或者其整数倍的环状导体、以及一端连接到所述环状导体的不同的部位且另一端连接到接地导体的多个开关。
3、一种发送接收共用器,包括:
进行与外部的输入输出的第1端口、第2端口、第3端口,
在第1端口和第3端口之间形成第1路径,
在第2端口和第3端口之间形成第2路径,
在每个路径分别包括移相单元和谐振单元,
至少所述谐振单元的其中一个具有,长度为谐振频率的1波长或者其整数倍的环状导体、具有多个种类的无源电路的多个无源电路的组、以及一端连接到所述环状导体的不同的部位且另一端能够选择所述多个种类的无源电路的其中一个的开关。
4、一种发送接收共用器,包括:
进行与外部的输入输出的第1端口、第2端口、第3端口,
在第1端口和第3端口之间形成第1路径,
在第2端口和第3端口之间形成第2路径,
在每个路径分别包括移相单元和谐振单元,
至少所述谐振单元的其中一个具有,长度为谐振频率的1波长或者其整数倍的环状导体、具有多个种类的无源电路的多个无源电路的组、以及一端连接到所述环状导体的不同的部位且另一端能够选择所述多个无源电路的其中一个或者连接到接地导体的端子的开关。
5、如权利要求1、3、4的任一项所述的发送接收共用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无源电路的阻抗中包含电抗成分。
6、如权利要求1、3、4的任一项所述的发送接收共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源电路可变更阻抗。
7、如权利要求1至4的任一项所述的发送接收共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相单元的特性可变,
所述发送接收共用器还包括用于控制所述开关和所述移相单元的控制单元,
所述控制单元选择所述开关,使得所述移相单元的特性的变更量减少。
8、如权利要求1至4的任一项所述的发送接收共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谐振单元还具有连接到所述环状导体的3个以上的可变电抗部件。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送接收共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相单元的特性可变,
所述发送接收共用器还包括用于控制所述开关和所述移相单元的控制单元,
所述控制单元选择所述开关,使得所述移相单元的特性的变更量减少。
10、一种发送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权利要求1至4的任一项所述的发送接收共用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82757/07 | 2007-10-31 | ||
JP2007282757 | 2007-10-31 | ||
JP102365/08 | 2008-04-10 | ||
JP2008102365A JP5086873B2 (ja) | 2007-10-31 | 2008-04-10 | 送受共用器、送受信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425815A true CN101425815A (zh) | 2009-05-06 |
CN101425815B CN101425815B (zh) | 2012-06-06 |
Family
ID=406161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10172808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25815B (zh) | 2007-10-31 | 2008-10-29 | 发送接收共用器、发送接收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086873B2 (zh) |
CN (1) | CN101425815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078159A (zh) * | 2012-12-26 | 2013-05-01 | 成都天奥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收发共用的微波中继通信合路器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726635B2 (ja) * | 2010-08-25 | 2015-06-03 |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 マルチモードフロントエンド回路 |
JP2014175772A (ja) * | 2013-03-07 | 2014-09-22 | Toshiba Corp | 分波器、送信機、受信機及び送受信機 |
JP6334315B2 (ja) * | 2014-08-20 | 2018-05-30 | 株式会社東芝 | 切替装置、送受信装置、及びアンテナ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400002A (en) * | 1992-06-12 | 1995-03-21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Strip dual mode filter in which a resonance width of a microwave is adjusted and dual mode multistage filter in which the strip dual mode filters are arranged in series |
JP3454163B2 (ja) * | 1998-08-05 | 2003-10-06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周波数可変型フィルタ、アンテナ共用器及び通信機装置 |
EP1116338B1 (de) * | 1998-09-25 | 2004-11-24 |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 Programmierbares mobilfunk-endgerät |
JP2001102806A (ja) * | 1999-09-30 | 2001-04-13 | Ikuo Awai | デュアルモードフィルタ及びその設計方法 |
EP1532736A1 (en) * | 2002-05-29 | 2005-05-25 | Ukom, Inc.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tuning using successive aproximation |
-
2008
- 2008-04-10 JP JP2008102365A patent/JP5086873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8-10-29 CN CN2008101728082A patent/CN101425815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078159A (zh) * | 2012-12-26 | 2013-05-01 | 成都天奥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收发共用的微波中继通信合路器 |
CN103078159B (zh) * | 2012-12-26 | 2015-06-17 | 成都天奥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收发共用的微波中继通信合路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5086873B2 (ja) | 2012-11-28 |
CN101425815B (zh) | 2012-06-06 |
JP2009135868A (ja) | 2009-06-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027310B2 (en) | Low-loss tunable radio frequency filter | |
Sánchez‐Soriano et al. | Reconfigurable‐bandwidth bandpass filter within 10–50% | |
EP2034552B1 (en) | Signal selecting device | |
CN101425815B (zh) | 发送接收共用器、发送接收装置 | |
US8942774B2 (en) | Radio-frequency filter comprising an even mode resonance of a same phase inside the bandwidth and an odd mode resonance of a reverse phase outside the bandwidth | |
KR101691264B1 (ko) | 저-손실 동조가능한 무선 주파수 필터 | |
CN114267927B (zh) | 基于相变材料的可切换微波滤波器 | |
EP2056393B1 (en) | Duplexer and transceiver | |
JP4650897B2 (ja) | 周波数可変rfフィルタ | |
JP5062165B2 (ja) | デュアルモードフィルタ | |
KR101303137B1 (ko) | 가변 공진기, 가변 필터 | |
KR102099189B1 (ko) | 주파수 선택표면구조를 이용한 차량용 다중 주파수 대역 잡음 차폐가 가능한 주파수 선택기판 | |
Zhao et al. | Reconfigurable bandstop filter with adjustable bandwidth and center frequency | |
Parui et al. | Improvement of Stopband Performance OF Microstrip Reconfigurable Band Pass Filter By Defected Ground Structur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606 Termination date: 20151029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