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电池组20以及连接至电池组20的笔记本型的个人计算机(PC)30的配置例子的方框图。
电池组20的正端1与负端2分别连接至笔记本型PC30的正端31和负端32。电池组20的时钟端3a与通信端3b分别连接至笔记本型PC30的时钟端33a和通信端33b。电池组20是所谓的智能电池,其能够通过通信端3b执行与笔记本型PC30的通信以发送关于电池组20的状态的信息。当接收到该信息时,笔记本型PC30依据电池组20的状态来控制电流值或电压值的输出,并且通过恒流恒压充电法给蓄电池7充电。在图1中,为了简化笔记本型PC30的配置,只示出了涉及充电的配置。
电池组20主要包括:蓄电池7、温度检测元件8、保护电路9、熔丝10、测量部分11、电流检测电阻器12、CPU13以及充放电控制开关4。电池组20的正端1通过充放电开关4和熔丝10而连接至蓄电池7的正端。负端2通过电流检测电阻器12连接至蓄电池7的负端。
作为本发明的构成要件的、用于检测电压的测量部分对应于测量部分11,用于检测电流和内阻的测量部分对应于CPU13。输出指示充电条件的请求信号的控制器对应于CPU13。寄存初始内阻的存储器对应于存储器14。
蓄电池7是诸如锂离子电池之类的蓄电池,并且具有串联连接的单元块7a、单元块7b和单元块7c的配置,其中每个单元块具有例如以并联方式排列的两个电池单元。例如,可使用其每个电池单元的满充电电压(full chargevoltage)为4.2V的蓄电池作为蓄电池7。
测量部分11测量电池组中所包括的单元块7a、7b和7c的每个电压,并且将测量值提供给CPU13。在下面,每个都具有两个电池单元的单元块7a、7b和7c的各自电压被称作“单元电压”。测量部分11还具有作为调节器的功能,该调节器通过稳定蓄电池7的电压来产生电源电压。
当这些单元块7a、7b和7c中的任何一个的单元电压变为过充电检测电压时,或者当单元电压中的任何一个低于过放电检测电压时,测量部分11通过向充放电控制开关4发送控制信号来防止过充电和过放电。在锂离子电池的情况中,将过充电检测电压设置为例如4.2V±0.5V,并且将过放电检测电压设置为例如2.4V±0.1V。
充放电控制开关4由充电控制FET(场效应管)5和放电控制FET6构成。在充电控制FET5的漏极和源极之间存在寄生二极管5a,并且在放电控制FET6的漏极和源极之间存在寄生二极管6a。寄生二极管5a具有相对于从正端1至蓄电池7的方向中流动的充电电流的反向极性(backward polarity),以及相对于从负端2至蓄电池7的方向中流动的放电电流的正向极性(forwardpolarity)。寄生二极管6a具有相对于充电电流的正向极性,以及具有相对于放电电流的反向极性。
来自测量部分11的控制信号提供给充电控制FET5和放电控制FET6的各自的栅极。在正常的充放电操作中,把控制信号设置在低电平以将充电控制FET5和放电控制FET6转为开启状态。由于充电控制FET5和放电控制FET6是P沟道型的,因此,通过低于源级电势预定值或之上的栅极电势,两者均变成开启状态。
当电池电压变为过充电检测电压时,充电控制FET5被关断以控制使得没有充电电流流动。当电池电压变为过放电检测电压时,放电控制FET6被关断以控制使得没有放电电流流动。
保护电路9监控单元块7a、7b和7c的电压,并且当单元电压超过充电禁止电压(如4.30V)时,为了电池组20的安全,其熔断连接至保护电路9的熔丝10。当熔丝10被熔断,电池组20变为其中既不可能充电也不可能放电的永久故障模式。
CPU13使用电流检测电阻器12来测量电流的大小和方向。此外,CPU13捕获由热敏电阻器等形成的温度检测元件8所测量的电池温度。CPU13通过测量部分11所提供给的电压值和所测电流值来计算各个单元块的内阻值以及温度。这些测量值存储在CPU13中所包括的存储器14中。存储器14可由例如非易失性的电可擦除及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等构成。
单元块7a、7b和7c的初始内阻寄存在存储器14中。每个初始内阻都是在使用电池组20之前所测量的内阻,并且通过在制造电池组20之后的预定时间段内(例如,三个月内)测量该单元块的内阻而得到。寄存初始内阻的特定步骤将在稍后描述。
CPU13使用存储器14中所寄存的各个单元块的初始内阻作为参考值,通过使用这些初始内阻以及从测量部分11所提供的单元块7a、7b和7c的内阻,基于下面的等式(1)来计算蓄电池7的损耗系数。
损耗系数=初始内阻/所测内阻(1)
在等式(1)中,使用单元块7a、7b和7c的内阻中的最大值作为所测内阻,使用呈现最大内阻的单元块的初始内阻作为初始内阻。在具有高内阻的单元块中,该单元电压很可能上升。从而,通过经使用具有高内阻的单元块值来获得损耗系数而减小过充电的可能性变为可能。
此外,CPU13基于所获得的蓄电池7的损耗系数来获得蓄电池7的适当的充电条件,这将在稍后描述。蓄电池7的充电条件包括充电电流值、充电电压值等,并且这些值依据损耗系数而被改变。充电条件也存储在存储器14中,并且每当获得合适的充电条件时被更新。
CPU13监控蓄电池的电压和电流,并且通过通信端3a和通信端33a将指示充电条件的请求信号输出至笔记本型PC30以在所设置的充电条件下准确地给蓄电池7充电。
笔记本型PC30的控制器34根据CPU13所提供的充电条件来控制充电部分35的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确切地,在充电之初,控制器34执行恒流控制以将充电部分35的输出电流保持在CPU13所要求的充电电流值。当从CPU13接收到单元电压已达到预定电压的通知,控制器34从恒流充电切换至恒压充电,并且将来自充电部分35的输出电压保持在CPU13所要求的充电电压值。当从CPU13接收到充电电流值已下降至充电终止的电流值的通知,控制器34停止蓄电池7的充电。
充电部分35通过AC连接器36连接至商用电源,并且通过AC-DC转换将DC电源输出至正端31和负端32。在控制器34的控制下,充电部分35所输出的电流和电压稳定地保持在电池组20所要求的预定电压值和预定电流值。
下面将具体描述依据蓄电池7的损耗系数的充电条件的可变控制。
(1)第一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图解在恒流充电期间依据蓄电池7的损耗系数来变更充电电流值的情况。
图2和3是示出在分别重复充放电500个周期之后的电池组中执行恒流恒压法的充电时,充电电流和单元电压中的变化的例子的图形。在图2和3中,横坐标表示充电时间,纵坐标表示充电电流和单元电压。当电池组由如图1中所示的多个单元块构成时,图2和3中的单元电压指示这些单元块中的最大单元电压值。在图2和3中,箭头I指示充电电流,箭头V指示单元电压。
图2是其中将充电条件固定且在初始设置中的充电条件下执行充电的例子。这里,充电条件如下:初始设置中的恒流充电期间的充电电流值为3300mA(以下称为某些情况中的初始充电电流),初始设置中的恒压充电期间的充电电压值为4200mV(以下称为某些情况中的初始充电电压)。
电流和内阻产生单元电压的上升,如等式所表达:电压上升=充电电流×内阻。所以,由于充放电周期的重复,蓄电池7损耗,并且内阻上升,电压上升与内阻的上升成比例。所以,在图2中所示的例子中,具有不少于4100mV的高压区域占据了全部充电时间2.9小时中的2.8小时。这意味着在充电期间,蓄电池7的97%受控于不少于4100mV的高压状态,因此蓄电池7的损耗增长。
因而,通过依据蓄电池7的损耗系数来执行充电电流的可变控制抑制了单元电压的急剧上升。
根据上面提到的等式(1)可获得损耗系数。例如,当初始内阻为65mΩ,在重复充放电500周期之后所测内阻为128mΩ,根据下面的等式获得损耗系数:
损耗系数=65mΩ/128mΩ≈0.507
根据所获得的损耗系数计算恒流充电期间的新的充电电流值(以下称为某些情况中的可变充电电流)。根据下面的等式(2)可获得可变充电电流值。
可变充电电流=初始充电电流×损耗系数(2)
例如,当初始充电电流为3.3A,损耗系数为0.5,根据下面的等式可获得可变充电电流。
可变充电电流=3.3A×0.5=1.65A
图3示出当通过如此所获得的可变充电电流来执行充电时的例子。如图3中所示,可以通过控制恒流充电期间的充电电流使之为1650mA来抑制单元电压中的急剧上升。在图3中所示的例子中,具有不少于4100mV的高压区域占据了全部充电时间3.7小时中的2.1小时。即,在充电期间蓄电池7变为不少于4100mV的高压状态的比率是57%。
根据图2和3显而易见,通过依据损耗来改变充电电流可以提高蓄电池7进入高压状态的时间比,例如,从97%到57%。因此,其能够抑制蓄电池7的损耗的进程。
在下文将结合图4和5,描述用于寄存初始内阻的过程以及用于依据蓄电池7的损耗的充电电流的可变控制处理的过程中的步骤。
图4是示意性图解用于寄存初始内阻的过程的流程图。图4中所示的过程针对于使用之前(例如,当从工厂发货的时候)的电池组20。在图4中所示的过程中,电池组20处于与能够输出电流和电压的电源设备相连接的状态或类似的状态之中。除非另有说明,否则由CPU13执行以下过程。
首先,在步骤S1中,测量单元11测量单元块7a、7b和7c的每个电压。测量值被提供给CPU13。
其次,在步骤S2中测量电池组20的电流的大小。在步骤S3中测量单元块7a、7b和7c的每个电池温度。
随后,在步骤S4中,通过使用测量部分11提供的电压及所测电流和电池温度来计算这些单元块的初始内阻。
然后,在步骤S5中,判断步骤S4中所获得的每个单元块的初始内阻值偏差是否在所定义的范围之内。如果判断初始内阻值偏差大于所定义的范围,那么过程进入步骤S6。
在步骤S6中,通过例如向电池组20所连接的电源设备发送拒绝消息来告知每个单元块的初始内阻值偏差均大于所定义的范围的事实。由于不满足产品可接受性标准,将不交付并且撤回被告知了拒绝消息的电池组20。
另一方面,如果判断初始内阻值偏差在所定义的范围之内,那么过程进入步骤S7。在步骤S7中,步骤S4中所计算的初始内阻作为参考电阻值而寄存在存储器14中。从而,初始内阻的寄存过程结束。
接下来,结合图5描述依据蓄电池7的损耗的充电电流的可变控制过程中的步骤。在图5中所示的过程中,电池组20连接至例如笔记本型PC30,并且处于可通过恒流恒压法充电的状态中。除非另有说明,否则由CPU13执行以下过程。
首先,在步骤S11中,测量单元11测量单元块7a、7b和7c的每个电压。测量值提供给CPU13。
其次,在步骤S12中测量电池组20的电流的大小。在步骤S13中测量每个单元块7a、7b和7c的电池温度。
随后,在步骤S14中,通过使用测量部分11提供的电压及所测电流和电池温度来计算这些单元块的当前内阻。
然后,在步骤S15中,获得步骤14中所获得的各个单元块的内阻中的最大内阻。
然后,在步骤S16中,根据步骤S14中所获得的单元块的最大内阻与呈现该最大内阻的单元块的初始内阻的比值来获得蓄电池7的损耗系数。使用上面提到的等式(1)计算损耗系数。
然后,在步骤S17中,根据步骤S16中获得的损耗系数和初始充电电流来计算可变充电电流值。使用上面提到的等式(2)计算可变充电电流值。
在步骤S18中,通过向笔记本型PC30的控制器34输出可变充电电流值来执行关于可变充电电流的请求。笔记本型PC30的控制器34根据来自CPU13的关于可变充电电流的请求,控制执行蓄电池7的恒流充电,同时将来自充电部分35的输出电流保持为可变充电电流值。
(2)第二个例子
第二个例子图解依据蓄电池7的损耗系数来变更充电电压的情况。
图6和7示出在分别重复充放电500个周期之后的电池组中执行恒流恒压法的充电时,充电电流和单元电压中的变化的例子。在图6和7中,横坐标表示充电时间,纵坐标表示充电电流和单元电压。当电池组由如图1中所示的多个单元块构成时,图6和7中的单元电压指示这些单元块中的最大单元电压值。在图6和7中,箭头I指示充电电流,箭头V指示单元电压。
图6是当固定充电条件且在初始设置中的充电条件下执行充电的例子。这里,初始充电电流设置为2400mA,初始充电电压设置为4200mV。
如图6中所示,当蓄电池7由于充放电周期的重复而损耗时,那么内阻上升,出现蓄电池7的电压急剧上升。因而,单元电压在开始充电之后迅速进入超过4100mV的高压区域,使得蓄电池7的损耗增长。
因而,通过依据蓄电池7的损耗系数来执行充电电压的可变控制抑制了高压充电区域中的蓄电池7的充电。
如在第一个例子的情况中,根据等式(1)获得损耗系数。例如,当初始内阻为65mΩ,在重复充放电500周期之后所测内阻为85mΩ,根据下面的等式获得损耗系数:
损耗系数=65mΩ/85mΩ≈0.764
根据所获得的损耗系数计算新的充电电压值(以下称为某些情况中的可变充电电压)。例如,假设可变充电电压的偏差范围的上限值是初始充电电压值4.2V,并且其下限是4.0V,根据等式(3)获得可变充电电压值。
可变充电电压=4.0V+(0.2V×(1-损耗系数))(3)
例如,假设损耗系数是0.76,根据下面的等式获得可变充电电压。
可变充电电压=4.0V+(0.2V×(1-0.76))≈4.05V
图7示出当通过如此所获得的可变充电电压来执行充电时的例子。如图7中所示,通过控制充电电压使之为4050mV,阻止了单元电压进入不少于4100mV的剧烈损耗区域。
根据图6和7显而易见,通过依据损耗来改变充电电压,可抑制高压充电区域中的蓄电池7的充电。因此,其能够抑制蓄电池7的损耗的进程。
接下来将结合图8,描述依据损耗的充电电压的可变控制的过程中的步骤。用于获得初始内阻的过程与结合图4所描述的过程一致,因此其描述略过。
图8是示意性图解依据蓄电池7的损耗的充电电压的可变控制过程中的步骤的流程图。在图8中所示的过程中,电池组20连接至例如笔记本型PC30,并且处于可通过恒流恒压充电法充电的状态中。除非另有说明,否则由CPU13执行以下过程。
首先,在步骤S21中,测量单元11测量单元块7a、7b和7c的每个电压。该测量值提供给CPU13。
其次,在步骤S22中测量电池组20的电流的大小。在步骤S23中测量单元块7a、7b和7c的每个电池温度。
随后,在步骤S24中,通过使用测量部分11提供的电压及所测电流和电池温度来计算单元块的当前内阻。
然后,在步骤S25中,获得步骤24中所获得的这些单元块的内阻中的最大内阻。
然后,在步骤S26中,根据步骤S24中所获得的单元块的最大内阻值以及呈现该最大内阻值的单元块的初始内阻值来获得蓄电池7的损耗系数。使用等式(1)计算损耗系数。
然后,在步骤S27中,根据步骤S26中获得的损耗系数以及初始充电电压值来计算可变充电电压值。使用等式(3)计算可变充电电压值。
然后,在步骤S28中,通过向连接至电池组20的笔记本型PC30的控制器34提供可变充电电压值来执行关于可变充电电压的请求。笔记本型PC30的控制器34根据来自CPU13的关于可变充电电流的请求,控制蓄电池7的充电,同时将来自充电部分35的输出电流保持为可变充电电压值。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通过使用各个单元块的初始内阻作为参考值来计算蓄电池7的损耗系数。这使得反映由于保存引起的损耗(例如,当蓄电池7被保存了很长时间)以及计算期望时间处的损耗系数成为可能。其也能够减小由蓄电池7的使用条件中的差异所引起的损耗系数计算的误差。这使得能够准确且高频地计算蓄电池7的损耗系数。
蓄电池7的损耗系数的准确计算提供了准确的充电条件。在所获得的充电条件下,可以准确地给蓄电池7恒流恒压充电。所以,可避免长时间地在高压状态中给蓄电池7充电,因而抑制了蓄电池7的损耗的进程。
此外,通过使用具有多个单元块中的最高内阻的单元的内阻,可计算蓄电池7的损耗系数。所以,即使单元块的内阻中出现偏差,具有高内阻的单元块的蓄电池7也可防止过充电。因而,可进一步提升电池组20的稳定性。
虽然这里已示出并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是在不限制上面的实施例的情况下,可基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做各种修改。
例如,上述实施例中的数值仅通过例子的方式未加限制地进行了引用,如果需要,可使用不同的数值。
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要旨的情况下可以将上述实施例的各个配置组合在一起。
虽然上述实施例中根据下面的等式计算了损耗系数:损耗系数=初始内阻值/所测内阻值,但是也可根据下面的等式来计算损耗系数:损耗系数=(所测内阻值-初始内阻值)/初始内阻值。在这种情况中,使用所获得的损耗系数,通过下面的等式获得内阻的增长率:内阻的增长率=1-损耗系数。然后,可使用所获得的内阻的上升率以及初始充电电流或初始充电电压来计算可变充电电流或可变充电电压。
虽然上述实施例中使用锂离子电池作为蓄电池7,但是不限于蓄电池7,诸如Ni-Cd(镍-镉)电池、Ni-MH(镍金属氢)电池之类的各种类型的电池也是可适用的。
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两个并联的蓄电池串联的排列在三个块中,但是对于电池组中包括的蓄电池的数量和配置没有强加特殊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