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20220A - 闩锁防护装置 - Google Patents

闩锁防护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20220A
CN101420220A CNA2007101668547A CN200710166854A CN101420220A CN 101420220 A CN101420220 A CN 101420220A CN A2007101668547 A CNA2007101668547 A CN A2007101668547A CN 200710166854 A CN200710166854 A CN 200710166854A CN 101420220 A CN101420220 A CN 1014202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urce
drain electrode
transistor
signal
volt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16685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曾仁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inbond Electronic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Winbond Elec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inbond Elec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Winbond Electronics Corp
Priority to CNA200710166854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420220A/zh
Publication of CN1014202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2022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tal-Oxide And Bipolar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s (AREA)
  •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闩锁防护装置,包括第一晶体管、检测模块以及处理模块。第一晶体管的第一源/漏极耦接一焊垫,且其基体及第二源/漏极耦接第一电压。检测模块检测第一晶体管的第一源/漏极与第二源/漏极间的端电压,当端电压大于触通电压时,则产生第一信号。处理模块耦接检测模块与第一晶体管的栅极之间,处理模块将第一信号进行逻辑处理,并产生启动信号至第一晶体管的栅极以使第一晶体管导通。

Description

闩锁防护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闩锁防护装置,且特别是关于一种利用额外路径导引电流,避免发生闩锁现象的装置。
背景技术
互补式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ilicon,CMOS)技术在集成电路工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存在于互补式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内部的寄生电路效应(或称之为闩锁现象)往往是造成芯片自我破坏的主要因素,因而必须透过抗闩锁的工艺技术,或者布局技术来防止闩锁现象的发生。
在此为方便阐述闩锁现象的发生,便以互补式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工艺的反相器作说明。图1A绘示反相器的示意图。请参照图1A,反相器100包括P型晶体管M1以及N型晶体管M2。P型晶体管M1的栅极接收输入信号Vin,其第一源/漏极耦接系统电压VDD,其第二源/漏极产生输出信号Vout。N型晶体管M2的栅极接收输入信号Vin,其第一源/漏极耦接P型晶体管M1的第二源/漏极,其第二源/漏极耦接接地电压VSS。
图1B绘示图1A中反相器100的布局截面图。请参照图1B,在N型阱(N-well)中,P+扩散区(diffusion)111、112以及多晶硅113分别形成P型晶体管M1的第一源/漏极、第二源/漏极以与栅极。在P型基底(P-substrate)中,N+扩散区121、122以及多晶硅123分别形成N型晶体管M2的第一源/漏极、第二源/漏极以与栅极。为了避免基体效应(body effect),通常会将P型晶体管M1的基体耦接系统电压VDD(如N+扩散区114所示),以及将N型晶体管M2的基体耦接接地电压GND(如P+扩散区124所示)。
从图1B可以得知,除了预期的P型晶体管M1与N型晶体管M2之外,还包含了PNP晶体管M3、NPN晶体管M4以及电阻R_nw、R_sub所组成的寄生电路130,或称之为硅控整流器(silicon-controlled rectifier,SCR)。
图1C绘示图1B中寄生电路130的示意图。请参照图1B及图1C,当PNP晶体管M3的集电极有电流流过,且使NPN晶体管M4的基极与发射极间的电压至约0.7伏特时,NPN晶体管M4便会导通。由于NPN晶体管M4的共发射极电流的放大作用,使得NPN晶体管M4的集电极产生一个大电流流经电阻R_nw,因而提高了PNP晶体管M3的发射极与基极间的电压。此时,当PNP晶体管M3的发射极与基极间的电压至约0.7伏特时,PNP晶体管M3也会导通,且导通电流流经电阻R_sub,提高了NPN晶体管M4基极电压,造成正回授的情形发生,称之为闩锁现象。
一般而言,存在电路内部的瞬时电流或者电压,例如:激活电源或者外部电压超出正常操作范围等情况下,都有可能会触发闩锁现象。为使正常电路操作下不致发生闩锁现象,在工艺选择上最常见的方法有外延晶片(epitaxial wafer)以及退化阱区(retrograde well)等,以降低基底电阻及阱区电阻。而在布局技术上为设置充足的基底接点(substrate contact)(如P+扩散区124)及阱区接点(如N+扩散区114),以降低基底电阻及阱区电阻,或者设置防护圈(guard ring)来降低寄生晶体管的增益β,但如此却也增加了布局面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闩锁防护装置,其能避免闩锁现象的发生,以保护电路正常运作。
本发明提出一种闩锁防护装置包括第一晶体管、检测模块以及处理模块。第一晶体管的第一源/漏极耦接焊垫,其基体及第二源/漏极耦接第一电压。检测模块用以检测第一晶体管的第一源/漏极与第二源/漏极间的端电压,当端电压大于触通电压时,则产生第一信号。处理模块耦接检测模块与第一晶体管的栅极之间,用以将第一信号进行逻辑处理,并产生启动信号至第一晶体管的栅极以使第一晶体管导通。
本发明另提出一种闩锁防护装置包括第一及第二晶体管、第一及第二检测模块以及第一及第二处理模块。第一晶体管的第一源/漏极耦接焊垫,其基体及第二源/漏极耦接第一电压。第二晶体管的第一源/漏极耦接第一晶体管的第一源/漏极,其基体及第二源/漏极耦接第二电压。第一检测模块用以检测第一晶体管的第一源/漏极与第二源/漏极间的第一端电压,当第一端电压大于触通电压时,则产生第一信号。第二检测模块用以检测第二晶体管的第二源/漏极与第一源/漏极间的第二端电压,当第二端电压大于触通电压时,则产生第二信号。第一处理模块耦接第一检测模块与第一晶体管的栅极之间,用以将第一信号经逻辑处理,并产生第一启动信号至第一晶体管的栅极以使第一晶体管导通。第二处理模块耦接第二检测模块与第二晶体管的栅极之间,用以将第二信号经逻辑处理,并产生第二启动信号至第二晶体管的栅极以使第二晶体管导通。
本发明为当检测到晶体管的第一源/漏极与第二源/漏极间的端电压大于触通电压时,则实时地导通晶体管,以形成另一路径来导引电流,避免过多电流通入寄生电路而导致闩锁现象。
附图说明
图1A为反相器的示意图。
图1B为图1A中反相器的布局截面图。
图1C为图1B中寄生电路的示意图。
图2A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闩锁防护装置。
图2B为本发明实施例图2A中检测模块的电路图。
图2C为本发明实施例图2A中处理模块的示意图。
图3A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闩锁防护装置。
图3B为本发明实施例图3A的检测模块的电路图。
图3C为本发明实施例图3A中处理模块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闩锁防护装置。
符号说明:
Vin:输入信号
Vout:输出信号
VDD:系统电压
VSS:接地电压
M1~M2、TP1~TP6、TN1~TN6、T1~T2:晶体管
M3~M4:寄生晶体管
R_nw、R_sub:寄生电阻
I:电流
SP1~SP4、SN1~SN4、S1~S2:信号
EP1、EN1、E1~E2:启动信号
DP1、DN1、D1~D2:寄生二极管
IP1~IP2、IN1~IN3:反相器
NP1:与非门
OR1:或非门
100:反相器
111~112、124:P+扩散区
114、121~122:N+扩散区
113、123:氧化层
130:寄生电路
200、300、400:闩锁防护装置
210、310、410、420:检测模块
220、320、430、440:处理模块
230、330、450:焊垫
具体实施方式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图2A绘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闩锁防护装置。请参照图2A,闩锁防护装置200包括晶体管TP1、检测模块210以及处理模块220,其中晶体管TP1为P型晶体管。晶体管TP1的第一源/漏极耦接焊垫230(例如为输入焊垫或者输出焊垫),其基体及第二源/漏极耦接第一电压(在此为系统电压VDD)。检测模块210检测晶体管TP1的第一源/漏极与第二源/漏极间的端电压。当端电压大于一触通电压Vd时,检测模块210便产生信号SP1。处理模块220耦接检测模块210与晶体管TP1的栅极之间,其将信号SP1进行逻辑处理,并产生启动信号EP1至晶体管TP1的栅极以使晶体管TP1导通。
由于在工艺及布局中两种不同介质,或者相同介质但掺杂量不同所形成的接口可视为一二极管,因此晶体管TP1的第一源/漏极与第二源/漏极间通常存在一寄生二极管DP1,其中寄生二极管DP1的阳极端及阴极端分别为晶体管TP1的第一源/漏极及第二源/漏极。
当外界噪声经由焊垫230传导至第一电压时,会使得寄生二极管DP1导通,而导通的电流流入寄生硅控整流器的电路,便很有可能会发生闩锁现象。因此,本实施例利用检测模块210检测晶体管TP1的第一源/漏极与第二源/漏极间的端电压。当端电压大于触通电压Vd使寄生二极管DP1为顺偏时,例如:0.7伏特,检测模块210便产生信号SP1。而处理模块220将信号SP1进行逻辑处理后产生启动信号EP1,并将其传送至晶体管TP1的栅极使晶体管TP1导通。如此一来,导通的晶体管TP1便能实时地导引电流,避免过多的电流通入寄生电路而产生闩锁现象。
接着详细叙述检测模块210的电路运作。图2B绘示本发明实施例图2A中检测模块210的电路图。请参照图2B,检测模块210包括晶体管TP2~TP6,其中晶体管TP2、TP3、TP6为N型晶体管,晶体管TP4、TP5为P型晶体管。晶体管TP2的栅极、第一源/漏极及第二源/漏极分别耦接晶体管TP1的第一源/漏极、晶体管TP6的第一源/漏极及晶体管TP4的第一源/漏极。晶体管TP3的栅极及第一源/漏极分别耦接晶体管TP1的第二源/漏极及晶体管TP2的第一源/漏极,晶体管TP3的第二源/漏极产生信号SP1。
晶体管TP4的栅极及第二源/漏极分别耦接晶体管TP2的第二源/漏极及第一电压(在此为系统电压VDD)。晶体管TP5的栅极、第一源/漏极及第二源/漏极分别耦接晶体管TP4的栅极、晶体管TP3的第二源/漏极及第一电压。晶体管TP6的栅极及第二源/漏极分别耦接第一电压及第二电压(在此为接地电压VSS)。
检测模块210为晶体管TP2、TP3形成的差动对(differential pair),以及晶体管TP4、TP5形成的电流镜所共同组成的CMOS差动放大器。当晶体管TP2与晶体管TP3的栅极电压差(即晶体管TP1的第一源/漏极与第二源/漏极间的端电压)大于触通电压Vd时,晶体管TP3的第二源/漏极便会产生逻辑高准位的信号SP1。此信号SP1再经处理模块220进行逻辑处理后,便能产生启动信号EP1使晶体管TP1导通。
以下便详加说明处理模块220的运作。图2C绘示本发明实施例图2A中处理模块220的示意图。请参照图2C,处理模块220包括反相器IP1~IP2以及与非门NP1。由实施例图2B的叙述可以得知,当晶体管TP1的第一源/漏极与第二源/漏极间的端电压大于触通电压Vd时,检测模块210会产生逻辑高准位(即“1”)的信号SP1。为了方便说明,于图2C中标示各信号的逻辑准位。信号SP1经反相器IP1后产生逻辑低准位(即“0”)的信号SP2。信号SP2与具第一电压准位的信号SP3(在此为系统电压VDD的逻辑高准位)经与非门NP1后产生逻辑高准位的信号SP4,且信号SP4再经反相器IP2后产生逻辑低准位的启动信号EP1,以使晶体管TP1导通。
虽然本实施例的晶体管TP1为以P型晶体管实施之,然不局限于此范围,仍可以其它组件替换之,例如:N型晶体管。以下另举一实施例说明。图3A绘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闩锁防护装置。请参照图2A与图3A,图3A与图2A不同之处在于晶体管TN1为N型晶体管,其第一源/漏极耦接焊垫330,其基体及第二源/漏极耦接第二电压(在此为接地电压VSS)。而晶体管TN1的第一源/漏极及第二源/漏极间也存在一寄生二极管DN1,其中寄生二极管DN1的阳极端及阴极端分别为晶体管TN1的第二源/漏极及第一源/漏极。
本实施例的运作如上述实施例图2A的叙述,当检测模块310检测到晶体管TN1的第一源/漏极与第二源/漏极间的端电压大于触通电压Vd使寄生二极管DN1顺偏时,便产生信号SN1。处理模块320将信号SN1经逻辑处理后产生启动信号EN1,并将其传送至晶体管TN1的栅极使晶体管TN1导通,以实时地导引电流。
在此本实施例的检测模块310可以参考实施例图2B实施之。图3B绘示本发明实施例图3A的检测模块310的电路图。请参照图3A与图3B,由于寄生二极管DN1的阳极端及阴极端分别为晶体管TN1的第二源/漏极及第一源/漏极,因此此处将晶体管TN2的栅极及晶体管TN3的栅极分别耦接晶体管TN1的第二源/漏极及第一源/漏极,以检测晶体管TN1的第二源/漏极与第一源/漏极间的端电压是否大于触通电压Vd。如上述实施例图2B的叙述,当晶体管TN1的第一源/漏极与第二源/漏极间的端电压大于触通电压Vd时,检测模块310会产生逻辑高准位的信号SN1。而信号SN1经处理模块320进行逻辑处理后,便能产生启动信号EN1使晶体管TN1导通。
图3C绘示本发明实施例图3A中处理模块320的示意图。请参照图3C,处理模块320包括反相器IN1~IN3、或非门OR1。为了方便说明,于图3C中标示各信号的逻辑准位。逻辑高准位(即“1”)的信号SN1经串联方式耦接的反相器IN1、IN2后产生逻辑高准位信号SN2。信号SN2与具有第二电压准位(在此为接地电压VSS的逻辑低准位(即“0”))的信号SN3经或非门OR1后产生逻辑低准位的信号SN4,再经反相器IN3后产生逻辑高准位的启动信号EN1,以使晶体管TN1导通。
为使本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能根据上述实施例的教示,加以应用于各电路之中。以下将另举实施例说明。图4绘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闩锁防护装置。请参照图4,闩锁防护模块400包括晶体管T1~T2、检测模块410、420以及处理模块430、440,其中晶体管T1为P型晶体管,晶体管T2为N型晶体管。晶体管T1的第一源/漏极耦接焊垫450(例如为输入焊垫或者输出焊垫),晶体管T1的基体及第二源/漏极耦接第一电压(在此为系统电压VDD)。晶体管T2的第一源/漏极耦接晶体管T1的第一源/漏极,晶体管T2的基体及第二源/漏极耦接第二电压(在此为接地电压VSS)。
由于晶体管T1的第一源/漏极与第二源/漏极间存在寄生二极管D1,当外界噪声经由焊垫450传导至第一电压时,会使得寄生二极管D1导通,而导通的电流流入寄生硅控整流器的电路,便很有可能发生闩锁现象。因此检测模块410检测晶体管T1的第一源/漏极与第二源/漏极间的端电压,当此端电压大于触通电压Vd时,则产生信号S1。同理,晶体管T2的第一源/漏极与第二源/漏极存在寄生二极管D2,由检测模块420检测晶体管T2的第二源/漏极与第一源/漏极间的端电压,当此端电压大于触通电压Vd时,则产生信号S2。
处理模块430耦接检测模块410与晶体管T1的栅极之间,其将信号S1经逻辑处理,并产生启动信号E1至晶体管T1的栅极,以使晶体管T1导通。而处理模块440耦接检测模块420与晶体管T2的栅极之间,其将信号S2经逻辑处理,并产生启动信号E2至晶体管T2的栅极,以使晶体管T2导通。如此一来,当寄生二极管D1、D2其一触通时,便使对应的晶体管导通以导引电流,避免过多电流流入寄生硅控整流器的电路而导致闩锁现象。
在此,本实施例的检测模块410、420可分别以实施例图2B、实施例图3B实施之,而处理模块430、440可分别以实施例图2C、实施例图3C实施之,故不加以赘述。值得一提的是,当焊垫450为一输入焊垫时,闩锁防护装置400可应用作为一静电放电防护装置。因此,当静电流通入焊垫450时,透过检测模块410、420与处理模块430、440的相互运作,便能实时地导通晶体管T1或晶体管T2,以导引静电流至系统电压轨线VDD或接地电压轨线VSS。
另外,当焊垫450为一输出焊垫时,闩锁防护装置400可应用作为一输出缓冲器。请参照图2C与图3C,此时,处理模块430内的信号SP3与处理模块440内的信号SN3便为前级驱动器(未绘示)的控制信号,此前级驱动器为本领域具通常知识者所熟识的技艺,故不加以赘述。
综上所述,由于晶体管的工艺及布局技术中,无可避免的会产生额外的寄生硅控整流器的电路。当过多的电流通入寄生硅控整流器的电路时,便很有可能会发生闩锁现象,导致原本的电路误动作或者内部组件毁损。因此,本实施例的闩锁防护装置便利用检测模块检测晶体管的第一源/漏极与第二源/漏极间的端电压,当端电压大于触通电压时,便实时地导通晶体管,以导引电流至电压轨线。如此一来,即能避免闩锁现象的发生,以及保护电路正常运作。
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习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少许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范围所界定者为准。

Claims (15)

1.一种闩锁防护装置,该闩锁防护装置包括:
一第一晶体管,其第一源/漏极耦接一焊垫,其基体及第二源/漏极耦接一第一电压;
一检测模块,用以检测该第一晶体管的第一源/漏极与第二源/漏极间的一端电压,当该端电压大于一触通电压时,则产生一第一信号;以及
一处理模块,耦接该检测模块与该第一晶体管的栅极之间,用以将该第一信号进行逻辑处理,并产生一启动信号至该第一晶体管的栅极以使该第一晶体管导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闩锁防护装置,其中该检测模块包括:
一第二晶体管,其栅极耦接该第一晶体管的第一源/漏极,其第一源/漏极耦接一第二电压;
一第三晶体管,其栅极耦接该第一晶体管的第二源/漏极,其第一源/漏极耦接该第二晶体管的第一源/漏极,其第二源/漏极输出该第一信号;
一第四晶体管,其栅极及第一源/漏极耦接该第二晶体管的第二源/漏极,其第二源/漏极耦接该第一电压;以及
一第五晶体管,其栅极耦接该第四晶体管的栅极,其第一源/漏极耦接该第三晶体管的第二源/漏极,其第二源/漏极耦接该第四晶体管的第二源/漏极。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闩锁防护装置,其中该检测模块还包括:
一第六晶体管,其栅极耦接该第一电压,其第一源/漏极耦接该第二晶体管的第一源/漏极,其第二源/漏极耦接该第二电压。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闩锁防护装置,其中该第一电压为一系统电压,且该第二电压为一接地电压。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闩锁防护装置,其中该检测模块包括:
一第二晶体管,其栅极耦接该第一晶体管的第二源/漏极,其第一源/漏极耦接该第一电压;
一第三晶体管,其栅极耦接该第一晶体管的第一源/漏极,其第一源/漏极耦接该第二晶体管的第一源/漏极,其第二源/漏极输出该第一信号;
一第四晶体管,其栅极及第一源/漏极耦接该第二晶体管的第二源/漏极,其第二源/漏极耦接一第二电压;以及
一第五晶体管,其栅极耦接该第四晶体管的栅极,其第一源/漏极耦接该第三晶体管的第二源/漏极,其第二源/漏极耦接该第四晶体管的第二源/漏极。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闩锁防护装置,其中该检测模块还包括:
一第六晶体管,其栅极耦接该第二电压,其第一源/漏极耦接该第二晶体管的第一源/漏极,其第二源/漏极耦接该第一电压。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闩锁防护装置,其中该第一电压为一接地电压,且该第二电压为一系统电压。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闩锁防护装置,其中该处理模块包括:
一第一反相器,接收该第一信号,并产生一第二信号;
一与非门,接收该第二信号与一第三信号,并产生一第四信号;以及
一第二反相器,接收该第四信号,并产生该启动信号。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闩锁防护装置,其中该第三信号为该第一电压的准位。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闩锁防护装置,其中该第三信号为一前级驱动器产生的控制信号。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闩锁防护装置,其中该处理模块包括:
一第一反相器,接收该第一信号;
一第二反相器,其输入端耦接该第一反相器的输出端,并产生一第二信号;
一或非门,接收该第二信号与一第三信号,并产生一第四信号;以及一第三反相器,接收该第四信号,并产生该启动信号。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闩锁防护装置,其中该第三信号为该第一电压的准位。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闩锁防护装置,其中该第三信号为一前级驱动器产生的控制信号。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闩锁防护装置,其中该焊垫为一输入焊垫。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闩锁防护装置,其中该焊垫为一输出焊垫。
CNA2007101668547A 2007-10-22 2007-10-22 闩锁防护装置 Pending CN10142022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2007101668547A CN101420220A (zh) 2007-10-22 2007-10-22 闩锁防护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2007101668547A CN101420220A (zh) 2007-10-22 2007-10-22 闩锁防护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20220A true CN101420220A (zh) 2009-04-29

Family

ID=406308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7101668547A Pending CN101420220A (zh) 2007-10-22 2007-10-22 闩锁防护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420220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80921A (zh) * 2017-12-27 2019-07-05 华润矽威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开关恒流控制器及开关恒流电源驱动电路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80921A (zh) * 2017-12-27 2019-07-05 华润矽威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开关恒流控制器及开关恒流电源驱动电路
CN109980921B (zh) * 2017-12-27 2020-12-25 华润矽威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开关恒流控制器及开关恒流电源驱动电路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942007B2 (ja) 半導体集積回路
US7795637B2 (en) ESD protection circuit
JP4303761B2 (ja) 半導体回路及びその動作方法
US6867461B1 (en) ESD protection circuit
JP4746346B2 (ja) 半導体装置
CN100444378C (zh) 静电防护电路
US7394630B2 (en)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protection device for mixed voltage interface
US20070183104A1 (en) ESD protection device and integrated circuit utilizing the same
US6954098B2 (en) Power-rail ESD clamp circuit for mixed-voltage I/O buffer
US20070228410A1 (en) Current-Triggered Low Turn-On Voltage SCR
US6650165B1 (en) Localized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protection for integrated circuit input/output pads
US11742657B2 (en)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protection circuit
US6847512B2 (en) Electrostatic breakdown prevention circuit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
CN108538831B (zh) 一种用于输入输出端口和电源钳位的scr器件
JPH10173499A (ja) 出力ドライバ回路及び半導体装置
US7746610B2 (en) Device for discharging static electricity
US7760477B1 (en) CDM performance of high speed CLK inputs
CN101420220A (zh) 闩锁防护装置
US6414532B1 (en) Gate ground circuit approach for I/O ESD protection
CN114498572B (zh) 一种cmos工艺兼容的接口芯片掉电保护电路及方法
US7589566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provided with antenna ratio countermeasure circuit
US20090174470A1 (en) Latch-up protection device
WO2005104326A2 (en)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protection circuits
CN101394081A (zh) 低电容的静电放电保护设计
CN101409547A (zh) 用于防止集成电路中的骤回的设备和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9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