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83902A - 成像设备和辅助记录介质单元 - Google Patents
成像设备和辅助记录介质单元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383902A CN101383902A CNA2008102123053A CN200810212305A CN101383902A CN 101383902 A CN101383902 A CN 101383902A CN A2008102123053 A CNA2008102123053 A CN A2008102123053A CN 200810212305 A CN200810212305 A CN 200810212305A CN 101383902 A CN101383902 A CN 10138390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ain body
- recording medium
- unit
- side terminal
- terminal par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76—Television signal recording
- H04N5/765—Interface circuits between an apparatus for recording and another apparatus
- H04N5/77—Interface circuits between an apparatus for recording and another apparatus between a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a television camera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Accessories Of Camera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成像设备,其包括设备主体和辅助记录介质单元。所述设备主体包括:主体侧记录和再现单元,其容纳主记录介质;以及安装部分,其中设置第一主体侧端子部分和第二主体侧端子部分,其中,容纳辅助记录介质的辅助记录介质单元与第一主体侧端子部分连接,第二主体侧端子部分从与所述主体侧端子部分的相同的信号线分支出。辅助记录介质单元包括:单元侧记录和再现单元,其容纳辅助记录介质;单元侧端子部分,其与第一主体侧端子部分连接;以及操作单元,其用于操作所述单元侧记录和再现单元。辅助记录介质单元可以可拆卸方式安装在安装部分上。当辅助记录介质单元安装在安装部分上时,第二主体侧端子部分被封闭。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其中使用主记录介质和辅助记录介质的成像设备,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其中容纳辅助记录介质的辅助记录介质单元以可拆卸方式安装在其成像设备主体上的成像设备,以及涉及辅助记录介质单元。
背景技术
在诸如数字摄像机或视频摄像机的成像设备中,常常设置用于安装诸如用于发射辅助光的闪光灯或用于记录声音的麦克风的附件的附件插座。现有的成像设备的这类附件插座包括:保持部分,用于将附件连接到平坦安装表面;以及设置在安装表面上的端子部分,用于供电到附件并与附件交换信号。插入附件插座中的连接器被设置在附装到成像设备的附件中。连接器包括:附装部分,其附装到附件插座的保持部分;以及设置在附装部分中的连接部分,其用于供电到附件并与附件交换信号。
通过如下方式将连接器被插入附件插座:在连接器的附装部分压靠附件插座的安装表面的情况下沿安装表面直线滑动连接器并将附装部分与附件插座的保持部分配合。附件的连接部分在附装部分由保持部分保持的情况下与附件插座的端子部分电连接(例如参见日本专利No.3528845和JP-A-2007-6282)。
在用于商业用途的视频摄像机和用于高水平业余使用者的高端视频摄像机中,存储在视频摄像机主体中的诸如DVD或BD之类的DV带或光盘被用作主记录介质。此外,还提出了一种视频摄像机,其中,容纳辅助记录介质的辅助记录介质单元以可拆卸方式安装在设备主体上,以预备用于诸如在主记录介质中发生记录错误以及记录超出记录容量之类的情形。在此辅助记录介质单元中,存储卡被用作记录介质。当辅助记录介质单元被安装在视频摄像机上时,辅助记录介质单元被供应视频摄像机主体的电力,并被驱动。利用这样的辅助记录介质单元,通过将辅助记录介质单元从设备主体取下然后将辅助记录介质连接到编辑装置,可以独立于视频摄像机来编辑记录数据。因此,还可以通过仅仅使用辅助记录介质单元来编辑记录数据,并行地进行成像和编辑。
在这样的视频摄像机中,当设置在辅助记录介质单元中的连接部分被连接到视频摄像机主体侧的端子部分时,驱动电力被供应,并且信息信号被传输到辅助记录介质单元。但是,除了连接到辅助记录介质单元的端子部分之外,例如,基于IEEE 1394标准的通信端子也可以被从用于供应信息信号和驱动电力的传输通路分出。当这样的连接端子和用于辅助记录介质单元的端子部分被同时使用时,因为多个外部设备被连接到同一传输通路,所以操作可能性被破坏。
发明内容
因此,理想的是提供一种成像设备,其包括:用于与外部设备连接的从相同的传输路径分支出的多个通信端子;以及辅助记录介质单元,其可以防止多个外部设备被同时连接到多个通信端子。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成像设备,其包括设备主体和辅助记录介质单元。所述设备主体包括:主体侧记录和再现单元,其容纳主记录介质,并在所述主记录介质中记录信息信号和/或从所述主记录介质再现信息信号,以及安装部分,其中设置第一主体侧端子部分和第二主体侧端子部分,其中,容纳辅助记录介质的辅助记录介质单元与所述第一主体侧端子部分连接,所述第二主体侧端子部分从与所述主体侧端子部分的相同的信号线分支出。所述辅助记录介质单元包括:单元侧记录和再现单元,其容纳辅助记录介质,并在所述辅助记录介质中记录信息信号和/或从所述辅助记录介质再现信息信号;单元侧端子部分,其与所述第一主体侧端子部分连接;以及操作单元,其用于操作所述单元侧记录和再现单元。所述辅助记录介质单元可以可拆卸方式安装在所述安装部分上。当辅助记录介质单元安装在所述安装部分上时,所述第二主体侧端子部分被封闭。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辅助记录介质单元,其连接到成像设备主体的安装部分。所述成像设备主体包括主体侧记录和再现单元和安装部分,其中,所述主体侧记录和再现单元容纳主记录介质并在所述主记录介质中记录信息信号和/或从所述主记录介质再现信息信号,在所述安装部分中设置有第一主体侧端子部分和第二主体侧端子部分,其中,容纳辅助记录介质的单元主体的单元侧端子部分与所述第一主体侧端子部分连接,所述第二主体侧端子部分从与所述第一主体侧端子部分的相同的信号线分支出。所述辅助记录介质单元包括:单元侧记录和再现单元,其容纳辅助记录介质,并在所述辅助记录介质中记录信息信号和/或从所述辅助记录介质再现信息信号;单元侧端子部分,其与所述第一主体侧端子部分连接;以及操作单元,其用于操作所述单元侧记录和再现单元。所述单元主体可以可拆卸方式安装在所述安装部分上,并且当所述单元主体安装在所述安装部分上时,所述第二主体侧端子部分被封闭。
利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成像设备和辅助记录介质单元,第一主体侧端子部分和第二主体侧端子部分被禁止同时连接到其它外部设备。因此,可以防止不同的外围设备同时连接到从相同的传输路径分支出的第一主体侧端子部分和第二主体侧端子部分,并维持通信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其左侧表面示出了便携式成像设备的透视图;
图2是从其右侧表面示出了便携式成像设备的透视图;
图3是示出了便携式成像设备的顶视图;
图4是从其正面示出了便携式成像设备的分解透视图;
图5是从其后面示出了便携式成像设备的分解透视图;
图6是示出了镜头座的正视图;
图7是示出了预载构件的透视图;
图8A和图8B是示意性示出了其中便携式成像设备被抓握的状态的正视图和侧视图;
图9是示出了在设备主体上安装插座适配器的方向的正视图;
图10A-10D是示出了插座适配器和附装到插座适配器的附件的透视图,其中,图10A是附件的透视图,图10B是插座适配器的透视图,图10C是附装有附件的插座适配器的透视图,以及图10D是示出了附装有附件的设备主体的透视图;
图11是从其后侧示出了插座适配器的透视图;
图12是附装到设备主体的遮光斗的实例的透视图;
图13是示出了附装有其中附件被附装到插座适配器的遮光斗的成像设备的侧视图;
图14是示出了麦克风夹持器的透视图;
图15A-15C是附装有外部麦克风的麦克风夹持器的剖视图;
图16是示出了其中夹持件被彼此锁定的麦克风夹持器的透视图;
图17是示出了安装有面向成像设备的后侧的外部麦克风的成像设备的透视图;
图18是示出了镜头盖的透视图;
图19是示出了镜头盖的透视图;
图20是示出了镜筒的透视图;
图21是示出了附装有镜头盖的镜筒的剖视图;
图22是示出了镜筒的由推挤构件沿转动方向推挤的部分的剖视图;
图23是示出了镜筒的由推挤构件沿转动方向推挤的部分的剖视图;
图24是示出了推挤构件的透视图;
图25是示出了镜头盖被附装到其上并从其拆卸的镜筒的透视图;
图26是示出了辅助记录介质单元的透视图;
图27是示出了其中存储卡被插入其中并从其拆卸的辅助记录介质单元的透视图;
图28是从其后侧示出了辅助记录介质单元的透视图;
图29是辅助记录介质单元的侧视图;
图30A是设置有单元侧端子部分的支撑板的透视图;
图30B是示出了由单元主体的轴承支撑的支撑板的视图;
图31是示出了设备主体的安装部分的透视图;
图32是示出了外部连接端子被从其暴露的安装部分的透视图;
图33是示出了安装有辅助记录介质单元的安装部分的透视图;
图34A是在主体端子被盖子封闭的情况下的主体侧端子部分的透视图;
图34B是在主体端子暴露的情况下的主体侧端子部分的透视图;
图35是成像设备的功能框图;
图36A-36C是示出了附装到适配器的辅助记录介质单元的视图,其中,图36A示出了单元主体和适配器,图36B示出了电池和适配器,图36C示出了附装有单元主体和电池的适配器;
图37A和37B是示出了肩载型成像设备的成像状态的正视图和侧视图;
图38是从其正面示出了肩载型成像设备的分解透视图;
图39是从其后面示出了肩载型成像设备的分解透视图;
图40A和40B是示出了取景器组件的视图,其中,图40A是示出了其中取景器构件和目镜构件是分离的状态的透视图,图40B是示出了其中目镜构件被连接到取景器构件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41是示出了其中取景器构件和目镜构件是连接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42A是示出了连接到取景器构件的目镜构件的正视图;
图42B是沿图42A中的线D-D所取的剖视图;
图43是示出了肩载型成像设备中安装部分被封闭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44是示出了封闭安装部分的盖构件的透视图;
图45是示出了肩载型成像设备中安装部分被打开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46是示出了辅助记录介质单元被安装在肩载型成像设备中的安装部分上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47是示出了辅助记录介质单元被安装在肩载型成像设备中的安装部分上的状态的侧视图;以及
图48是示出了辅助记录介质单元被安装在肩载型成像设备中的安装部分上的状态的顶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成像设备和辅助记录介质单元。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成像设备1包括设备主体2和镜筒3,其中镜筒3以可拆卸方式附装到成像设备主体2,并且安装有成像镜头。成像设备1是所谓的便携式成像设备,其中,摄像机操作者通过抓握设置在镜筒3中的抓握部分利用一只手握持该成像设备。较之过去的镜筒更换型成像设备中采用的安放和保持在摄像机操作者肩上的肩载型成像设备,成像设备1的尺寸和重量被明显减小了。
镜筒3以可拆卸方式附装到成像设备1。具有不同放大倍数等的多种镜筒3被预备作为更换镜头。可以根据需要附装和使用合适的镜筒3。如后面所述的,抓握部分被形成在镜筒3中。包括抓握部分的镜筒3可从设备主体拆卸。
图1所示的便携式成像设备1和图37A和37B所示的肩载型成像设备200两者都被提供作为用于商业用途或用于高水平业余使用者的高端型号。利用该成像设备可以进行高质量影像成像。在这样的成像设备1和200中,包括带状记录介质的数字视频带(诸如能够进行HDV记录的DV盒)被用作可插入设备主体和从其拆卸的主记录介质。由成像镜头获取的诸如移动图像和静态图像之类的图像由诸如CMOS或CCD之类的固态成像器件转换为电信号,并且声音被转换为电信号。电信号被记录在带盒中。转换成电信号的图像被显示在诸如液晶显示器的显示装置上。
作为用于成像设备1和200的主记录介质,还可以使用DV盒以外的其它磁带,包括诸如CD、DVD和BD的光盘,磁光盘以及诸如硬盘之类的磁盘,或者诸如半导体存储器之类的记录介质。而且,如后面所述的,在成像设备1和200中,容纳存储卡的辅助记录介质单元以可拆卸方式被安装作为与主记录介质独立的辅助记录介质。
下面将说明便携式成像设备1的细节。然后,将说明肩载型成像设备200的细节。
如图1-3所示,成像设备1包括基本长方体形状的设备主体2以及安装有成像镜头并且以可拆卸方式附装到设备主体2上的镜筒3。如图4和5所示,成像设备1安装有充当驱动电源的诸如锂离子二次电池之类的电池组4以及辅助记录介质单元5,所述辅助记录介质单元5安装在设备主体2上,并且容纳除主记录介质之外的辅助记录介质。作为外部附件,在方向性上较之内置麦克风更优异的外部麦克风6和设置有其它附件被附装到其上的附件插座的插座适配器7可安装在设备主体2上。镜头盖9可附装到镜筒3。
镜筒3被安装在其上的镜头座10被形成在设备主体2的前表面2a上。镜头座10具有与形成在镜筒3的后表面3b中的体座41配合的安装环11。如图6所示,在安装环11中,与体座41的外周配合的配合部分12被形成在内周表面中。当操作手柄13被操作而旋转时,用于将安装环11与体座41配合和脱离的操作被执行。
用于防止镜头座10和镜筒3的配合松脱的预载构件14被形成在镜头座10附近。如图6和7所示,预载构件14包括操作件16a和弹性构件17,所述操作件16a从基本盘状的主体部分16的一部分延伸,弹性构件17附装到设置在主体部分16的外周的平坦部分中,并且与镜筒3的外周表面接触。主体部分16以可转动的方式附装到设备主体2的前表面2a上。当操作件16a由摄像机操作者操作时,主体部分16被转动。附装到主体部分16的弹性构件17被形成为基本弓形形状。安装在镜头座10上的镜筒3的外周表面位于弹性构件17的转动轨迹上。
在镜筒3被安装在镜头座10上之前,这样的预载构件14的弹性构件17被转动到较之镜筒3的安装位置更缩回的位置。当镜筒3被安装时,预载构件14的操作件16a被摄像机操作者转动,并且其弹性构件17被压靠在镜筒3的外周表面上。结果,预载构件14可以防止镜筒3和镜头座10的配合松脱。
如图2所示,用于执行成像设备1的各种操作的操作单元15被设置在设备主体2的右侧表面2b上。
如图1和3所示,记录和再现由镜筒3获取的视频的记录和再现单元20被形成在设备主体2的左侧表面2c上。当镜筒3被安装在设备主体2上时,设置在镜筒3中的抓握部分42被延伸到设备主体2的左侧表面2c。
记录和再现单元20包括走带单元和头单元,其中,用作成像设备1的主记录介质的诸如小型DV盒的带盒被插入所述走带单元中并被驱动,所述头单元将信息信号记录在带盒中,并且从带盒中再现信息信号。在记录和再现单元20中,形成倾斜表面20a,所述倾斜表面20a被形成为在设备主体2的左侧表面2c上隆起,并且从设备主体2的后表面2d侧到前表面2a侧从高到低地向左侧表面2c侧倾斜。当镜筒3被安装在设备主体2上时,记录和再现单元20与延伸到设备主体2的左侧表面2c的抓握部分42靠近。在此情况下,因为向左侧表面2c倾斜的倾斜表面20a被设置在设备主体2的前表面2a侧,所以记录和再现单元20不会干扰抓握抓握部分42的摄像机操作者。摄像机操作者可以顺利地进行抓握操作和成像操作。
在这样的记录和再现单元20中,当形成设备主体2的外壳的盖构件21根据操作按钮21a的滑动操作而向侧面转动时,走带单元被暴露到外部。带盒被插入设备主体2的后表面2d侧并从其拆卸。如图3所示,插入走带单元中的带盒被保持为以与倾斜表面20a相同的方式朝向设备主体2的前表面2a侧倾斜到左侧表面2c侧。
在设备主体2的后表面2d,形成充当成像设备1的驱动源的电池组4被容纳在其中的电池容纳部分22以及后面所述的辅助记录介质单元5被安装在其上的安装部分23。电池容纳部分22和安装部分23从设备主体2的后表面2d被连续形成到前表面2a侧。在电池组4被容纳之后,安装辅助记录介质单元5,以从后表面2d侧覆盖电池组4。
在这样的电池容纳部分22中,从设置在设备主体2的后表面2d中的开口25到前表面2a侧形成容纳空间。如图5所示,配合凸起26被形成在电池容纳部分22的内侧,其中,所述配合凸起26与形成在电池组4的外周表面中的配合凹入28配合。当电池组4被插入时,电池组4从开口25向前表面2a侧插入并滑动到下表面侧,配合凹入28从而与配合凸起26配合。没有示出的主体侧端子部分被形成在电池容纳部分22的下表面部分上。当电池组4被插入时,主体侧端子部分被连接到电池侧端子部分。
在开口25中,摄像机操作者的手指可以被插入其中的插入部分27被形成在上表面侧,以延伸到电池容纳部分22内部。结果,摄像机操作者可以拾取电池组4,并且将电池组4插入并滑动到电池容纳部分22的一定深度。如图3所示,因为电池组4被附装在设备主体2的一定深度中,所以电池组4被进一步附装在设备主体2的前表面2a侧并且紧邻记录和再现单元20。
容纳在电池容纳部分22中的电池组4通过将上壳体4a和下壳体4a组合来形成,其中,多个锂离子电池型单电池被容纳在上壳体4a中,并且在下壳体4b中,包括连接到保护电路并且单电池的正电极和负电极被连接到其上的电极端子以及交换诸如剩余电力和容量的各种信息的信息端子的电池端子部分被暴露到外部。与形成在电池容纳部分22中的配合凸起26配合的配合凹入28形成在下壳体4b中。
作为电池组4,准备了其中容纳大量单电池的大容量L号电池和其中容纳少量单电池的轻的S号电池。两种电池都可以被容纳在电池容纳部分22中,并且根据使用情况被适当地使用。
下面将与辅助记录介质单元5一起详细描述形成在设备主体2的后表面2d上的安装部分23。
把手部分30被形成在设备主体2的上表面2e上。把手部分30沿前后方向形成在设备主体2的上表面2e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心。在成像和运送过程中,摄像机操作者可以通过抓握把手部分30以足够的平衡握持设备主体2。如图2所示,把手部分30包括:前腿部分30a,其在设备主体2的前表面2a侧向前倾斜;后腿部分30b,其设置在设备主体2的后表面侧;以及抓握部分30c,其连接前腿部分30a和后腿部分30b。在抓握部分30c中,设置记录按钮和变焦杆,所述记录按钮和变焦杆即使在抓握部分30c被抓握时也可以被操作。还设置三角架和各种附件可以被附装到其上的附装孔30d。
包括操作板的台座部分31被形成在抓握部分30c前方。显示从镜筒3获取的视频的液晶显示板32以可转动方式设置在台座部分31上。液晶显示板32由设置在台座部分31的端部的铰链机构支撑,并且可在其显示表面与台座部分31的操作板相对的关闭位置和显示表面向外定向以暴露操作板的显示位置之间转动。在显示位置上,液晶显示板32可以从设备主体2上方向着任意方向(即前、下和后)定向。可以应付任何成像姿势,并且可以使得正被成像的人可以可视地识别视频。
如图4所示,插座适配器7被附装到其上的插座附装部分33被形成在台座部分31的前表面上。外部麦克风6被附装到其上的麦克风夹持器34被形成为突起在台座部分31的设备主体2的左侧表面2c侧。后面将与插座适配器7和外部麦克风6一起详细描述插座附装部分33和麦克风夹持器34。
用于可视地识别从镜筒3获取的视频的取景器单元35被设置在抓握部分30c的后方。取景器单元35包括显示单元36和目镜构件37,所述显示单元36被设置成基本平行于设备主体2的光轴方向地向后表面2d侧突起,并且包含显示所获取的视频的诸如LCD的显示板以及设置成以可拆卸方式附装到显示单元36的目镜构件37。在显示单元36中,LCD暴露到外部,并且用于连接到目镜构件37的连接件和用于操作连接件的操作按钮被形成。在目镜构件37中,形成连接到显示单元36的连接部分、改变LCD的放大倍数的镜头组、沿光轴方向移动镜头组的移动构件以及摄像机操作者将眼睛置于其上的眼杯。
因为显示单元36可被转动到抓握部分30c的后端的上部,所以取景器单元35可以应付任何成像姿势。在取景器单元35中,因为目镜构件37可以以可拆卸方式附装到显示单元36,所以可以根据使用情况采用具有不同眼杯和镜头组的各种目镜单元。
用于附装三角架的螺纹孔(没有示出)被设置在设备主体2的下表面2f中更靠近前表面2a。连续到设置在后表面2d中的开口25的下表面开口38被形成在下表面2f的后表面2d侧。下表面开口38与上述的插入部分27一起形成在插入和拆卸电池组4时摄像机操作者的手指被插入其中的空间。
附装到该设备主体2的前表面2a的镜筒3将被说明。镜筒3被形成为圆筒形状。镜头盖9被附装到其上的盖座110被形成在前表面3a上。安装在形成在设备主体2的前表面2a上的镜头座10的体座41被设置在镜筒3的后表面3b上。体座41被插入穿过镜头座10的安装环11,并且可以与形成在安装环11的内周表面中的配合部分12配合。
在将镜筒3安装在设备主体2上时充当成像设备1的抓握部分的抓握部分42被形成在镜筒3的左侧表面3c上。摄像机操作者用右手抓握抓握部分42,并且执行成像操作。在抓握部分42中,形成抓握主体43和支撑部分44,所述抓握主体43被形成为基本长方体形状,并由摄像机操作者的手掌和包括拇指在内的手指抓握,所述支撑部分44被形成为从抓握主体43的后表面侧向侧面隆起,并支撑在摄像机操作者的拇指和食指之间。
在抓握主体43中,成像开始按钮、用于改变放大倍数的变焦杆等被设置在摄像机操作者的手指被置于其上的上表面和后表面上。摄像机操作者可以用右手握持设备主体2,并且在此状态下执行各种操作。在抓握主体43中,辅助摄像机操作者对成像设备1的抓握的抓握带45被设置在其侧面。抓握带45上跨抓握主体43的前表面部分和支撑部分44之间,从而支撑抓握抓握主体43的摄像机操作者的右手的背面。结果,摄像机操作者可以容易地利用右手进行对成像设备1的抓握和成像操作。
在这样的抓握部分42中,如图3所示,较之镜筒3的后表面3b进一步沿后表面方向形成凸起。当镜筒3被安装在设备主体2上时,凸起延伸到设备主体2的左侧表面2c。结果,当镜筒3被安装在设备主体2上时,抓握部分42位于成像设备1的重心附近。因此,如图8A和8B所示,当摄像机操作者抓握抓握部分42时,因为成像设备1的重心被支撑,所以可以以足够的平衡支撑成像设备1,并且减小了摄像机操作者的负担。
如上所述,因为成像设备1是用于仅仅通过用一只手抓握抓握部分42来握持整个成像设备1的便携式,所以理想的是,摄像机操作者可以以足够的平衡握持成像设备1。在成像设备1中,镜筒3以可拆卸方式附装到设备主体2。具有不同放大倍数的各种镜筒3可以被安装在成像设备1上。尽管只有一个设备主体2,但是镜筒3根据其类型具有不同的尺寸和重量。因此,成像设备1的重量平衡依赖于安装在设备主体2上的镜筒3。但是,无论安装什么镜筒3,期望成像设备1可以以足够的平衡被握持。
在这点上,因为抓握部分42从后表面3b进一步沿后表面方向突出,并且延伸到设备主体2的左侧表面2c,所以抓握部分42被设置在成像设备1的设备主体2和镜筒3上方。无论安装什么镜筒3,抓握部分42位于成像设备1的重心附近。因此,摄像机操作者通过抓握抓握部分42而支撑成像设备1重心的附近。摄像机操作者可以在保持平衡的同时握持成像设备1,并且减小手臂的负担。
如图8A所示,在成像设备1中,因为记录和再现单元20被形成在设备主体2的抓握部分42延伸到其的左侧表面2c侧,所以重心处于设备主体2的左侧表面2c侧。因此,因为重心偏向抓握部分42侧,所以摄像机操作者通过抓握抓握部分42来支撑成像设备1的重心。摄像机操作者可以在保持平衡的同时握持成像设备1,并且减小手臂的负担。
在成像设备1中,电池容纳部分22被设置在较之形成在设备主体2的后表面2d中的开口25进一步的深度处。如图3所示,具有较大重量的电池组4被进一步附装到前表面2a侧。因此,在成像设备1中,重心进一步处于前表面2a侧。摄像机操作者通过抓握抓握部分42支撑重心。
在成像设备1中,麦克风夹持器34被形成为从台座部分31向设备主体2的左侧表面2c侧突出。如后面所述的,外部麦克风6被附装到左侧表面2c侧。结果,在成像设备1中,因为重心进一步偏向设备主体2的左侧表面2c侧,所以摄像机操作者通过抓握延伸到左侧表面2c侧的抓握部分42支撑重心。
这样,在成像设备1中,采用了其中重心在设备主体2的抓握部分42延伸到其的左侧表面2c侧偏向前表面2a侧的布局。因此,摄像机操作者通过抓握抓握部分42支撑重心。摄像机操作者可以在保持平衡的同时减轻对摄像机操作者的手臂的负担。
抓握部分42的与设备主体2的左侧表面2c相对的内侧表面被设计成在镜筒3被安装在设备主体2上时与设备主体2的左侧表面2c大致对齐。因此,在成像设备1中,即使当镜筒3被更换时,向设备主体2的左侧表面2c侧突出的抓握部分42也不会干扰设备主体2,并且镜筒3可以被安装在设备主体2上。
在设备主体2中,因为用于附装三角架的螺纹孔被设置在下表面2f的前表面2a侧,所以三角架被附装在重心附近。因此,成像设备1可以以足够的平衡被附装到三角架,并且可以在防止摇摆的同时进行稳定的成像。
下面说明形成在设备主体2的台座部分31中的插座附装部分33和附装到插座附装部分33的插座适配器7。插座附装部分33被设置在台座部分31的前表面上。如图9所示,插座附装部分33通过沿图9中的箭头S的方向从设备主体2的左侧表面2c侧滑动插座适配器7而被附装和拆卸。
插座附装部分33包括支撑表面部分33a和配合表面部分33b,所述支撑表面部分33a形成为椭圆形状,并且支撑插座适配器7的适配器主体7a,所述配合表面部分33b与插座适配器7的引导部分7b配合。在支撑表面部分33a中,形成第一螺纹孔50,形成在适配器主体7a中的第一附装螺钉56被插入第一螺纹孔50中。配合表面部分33b向下从支撑表面部分33a向设备主体2的左侧表面2c侧倾斜。在配合表面部分33b中,形成引导凸起51,形成在引导部分7b中的引导轨道58在所述引导凸起51上滑动。引导凸起51是矩形凸起。引导轨道58与其配合的凹槽形成在引导凸起51的上侧和下侧。当引导轨道58与引导凸起51配合并滑动时,插座适配器7被附装到插座附装部分33以及从其拆卸。在引导凸起51中,在引导凸起51的基本中心形成第二螺纹孔52,形成在插座适配器7的引导部分7b中的第二附装螺钉59被插入第二螺纹孔52中。
如图10A-10D和图11所示,附装到这样的插座附装部分33以及从其拆卸的插座适配器7包括适配器主体7a和引导部分7b,其中,各种附件附装到所述适配器主体7a,所述引导部分7b由插座附装部分33引导。适配器主体7a的截面被形成为椭圆形,这与插座附装部分33的支撑表面部分33a基本相同。附件被附装到其上的附件插座55形成在适配器主体7a的上表面上。在附件插座55中,彼此相对的一对配合壁被形成在设备主体2的从前到后的方向上。各种附件从被形成为开口端的前表面侧插入和拆卸。
用于操作第一附装螺钉56的第一附装操作单元57被形成在适配器主体7a的右侧表面上,其中,所述第一附装螺钉56旋紧在插座附装部分33的支撑表面部分33a中。第一附装螺钉56从与插座附装部分33的支撑表面部分33a的附装表面暴露到外部,并且由第一附装操作单元57与第一螺纹孔50旋紧,所述第一螺纹孔50设置在支撑表面部分33a中。用于操作第一附装螺钉56的第一附装操作单元57以可转动方式形成在适配器主体7a的右侧表面上。当第一附装操作单元57由摄像机操作者转动时,第一附装操作单元57旋转第一附装螺钉56,并且将第一附装螺钉56旋入形成在支撑表面部分33a中的第一螺纹孔50中,或者旋松第一附装螺钉56。
与插座附装部分33的配合表面部分33b配合的引导部分7b延伸到适配器主体7a的左侧表面。在引导部分7b中,在形成在配合表面部分33b中的引导凸起51上滑动的引导轨道58形成在与配合表面部分33b相对的后表面上。在引导轨道58中,一对与形成在引导凸起51的上侧和下侧的凹槽配合的轨道部分被从左下到右上地形成。轨道部分与引导凸起51的相应的凹槽配合并且滑动,由此插座适配器7被附装到插座附装部分33。
在引导部分7b中,旋入形成在配合表面部分33b中的第二螺纹孔52中的第二附装螺钉59被形成在该对轨道部分之间,并且用于操作第二附装螺钉59的第二附装操作单元60被形成在前表面中。在第二附装操作单元60中,操作转盘以可旋转的方式形成在引导部分7b的前表面中。当第二附装操作单元60被摄像机操作者旋转时,第二附装螺钉59被旋入第二螺纹孔52中或被旋松。
如图9所示,这样的插座适配器7从设备主体2的左侧表面2c侧将引导轨道58与引导凸起51配合,并滑动引导轨道58,从而使得适配器主体7a与插座附装部分33的支撑表面部分33a接触,并且使得引导部分7b与插座附装部分33的配合表面部分33b接触。在此,在插座适配器7中,适配器主体7a的第一附装螺钉56与设置在支撑表面部分33a中的第一螺纹孔50相对,引导部分7b的第二附装螺钉59与设置在配合表面部分33b中的第二螺纹孔52相对。引导部分7b的内侧表面与引导凸起51的端面接触,由此调控插座适配器7的滑动区域。
此后,摄像机操作者旋转第一附装操作单元57和第二附装操作单元60,从而将第一附装螺钉56旋入第一螺纹孔50,将第二附装螺钉59旋入第二螺纹孔52,并且插座适配器7被附装到插座附装部分33。当拆卸插座适配器7时,旋转第一附装单元和第二附装操作单元60,以旋松第一附装螺钉56和第一螺纹孔50以及第二附装螺钉59和第二螺纹孔52,然后将引导轨道58从引导凸起51滑动到设备主体2的左侧表面2c侧。
如图10A和10C所示,在插座适配器7中,各种附件被附装到附件插座55。图10A是附装到插座适配器7的附件的实例,并且示出了无线麦克风的接收器61。在接收器61中,接收天线62垂直设置在主体61a的上表面上,并且与附件插座55的附装部分63形成在主体61a的下表面上。
在附装部分63中,与附件插座55配合的配合部分65以及保持配合部分65和附件插座55的配合的锁定环66被形成在支腿部分64中。在配合部分65中,形成一对配合件,其与附件插座55的一对配合壁配合。配合件与该对配合壁配合并滑动,从而执行与附件插座55的配合和从附件插座55脱离。锁定环66是环状构件,在其内周表面刻有螺纹槽。配合环66被旋入支腿部分64的其中也刻有螺纹槽的外周表面上,并且被旋转来上升和下降。当配合部分65与附件插座55配合时,配合环66下降并将配合部分65压靠在附件插座55上,或者覆盖配合部分65以将配合部分65锁定到附件插座55。
在图10C所示的其中诸如接收器61的附件被附装到附件插座55的状态中,插座适配器7可以被附装到插座附装部分33和从其拆卸。换句话说,如图9所示,插座适配器7从设备主体2的左侧表面2c侧沿图9中的作为设备主体2的宽度方向的箭头S方向滑动,以附装到插座附装部分33和从其拆卸。插座适配器7根据第一附装操作单元57和第二附装操作单元60的操作被附装到插座附装部分33和从其拆卸。第一附装操作单元57和第二附装操作单元60两者都可操作用于其中将附件附装到附件插座55的状态和可操作用于其中将插座适配器7附装到插座附装部分33的状态。因此,在成像设备1中,通过在其中附件被附装到附件插座55的状态下将插座适配器7从插座附装部分33取下,可以将附件与插座适配器7一起进行附装和拆卸。
如图12和13所示,诸如遮光斗(mat box)70之类的外部部件可以被附装到镜筒3的前表面侧。遮光斗70包括:基部72,旋入形成在设备主体2的下表面2f中的用于附装三角架的螺纹孔的附装螺钉71被形成在其中;壁73,其用于调节长度;盖74,其设置在镜筒3的前表面侧;以及夹持器76,在镜筒3的前表面上偏光过滤器75插到所述夹持器76和从其拆卸。插入开口76a被形成在夹持器76的上表面侧。偏光过滤器75沿夹持器76的上下方向插入和拆卸。
在这样的遮光斗70中,盖74被布置在插座适配器7的前方。因此,除非在插座适配器7和遮光斗70之间的空间中存在足够余地,否则当附装到附件插座55的附件向前滑动时,附件与遮光斗70碰撞并且可能不能被拆下。如果每当附装和拆卸附件时都拆下遮光斗70,那么附装和拆卸工作是复杂的。
在此,在成像设备1中,插座适配器7沿设备主体2的宽度方向滑动,以附装到插座附装部分33和从其拆卸。在成像设备1中,用于将插座适配器7附装到插座附装部分33和从其拆卸的第一附装操作单元57设置在适配器主体7a的右侧表面上,并且第二附装操作单元60设置在引导部分7b的前表面上。因为即使在其中附件被附装到附件插座55和遮光斗70被附装到镜筒3的状态下,也可以操作两个操作单元,所以可以将附件连同插座适配器7一起从设备主体2拆下。因此,在成像设备1中,可在不与遮光斗70发生干扰的情况下附装和拆卸附件,可提高可操作性。
当偏光过滤器75被插入和拆卸时,因为可以附件可以连同插座适配器7一起被从设备主体2拆下,所以较之在从附件插座55拆下附件之后再拆下插座适配器7,可以简化工作。在其中没有附装插座适配器7的状态下,因为插座附装部分33被形成在从偏光过滤器75的插入和拆卸区域向后表面侧后缩的位置上,所以在不与插座附装部分33发生碰撞的情况下插入和拆卸偏光过滤器75。
下面将说明形成在台座部分31的左侧表面2c侧的麦克风夹持器34。用于代替设备主体2的内置麦克风的外部麦克风6被附装到麦克风夹持器34上。外部麦克风6具有单向性,用于在成像处于远处的对象时可以捕捉远处的声音。如图14所示,外部麦克风6包括:声音收集部分6a,其形成为圆筒形状;抓握部分6b,其形成为从声音收集部分6a连续设置的圆筒形状并较之声音收集部分6a更细;以及线缆部分6c,其连接到抓握部分6b的与声音收集部分6a的相反一侧的端部。线缆部分6c的与抓握部分6b相反一侧的端部以可拆卸方式连接到暴露在台座部分31的左侧表面上的麦克风端子78。
如图14-16所示,夹持这样的外部麦克风6的麦克风夹持器34包括第一夹持件80和第二夹持件81,所述第一夹持件80和第二夹持件81具有通过将圆筒体沿其轴向分成两半所获得的形状。夹持件80和81两者通过处于在将夹持件组合成圆筒形状时的一个接触部分中的铰链装置82以可转动方式连接。
用于连接到台座部分31的连接构件83被连接到第一夹持件80的外周上。第一夹持件80经由连接构件83连接到台座部分31。因此,在麦克风夹持器34中,第二夹持件81通过铰链装置82利用与第一夹持件80接触的接触部分作为支轴转动。结果,在麦克风夹持器34中,第一夹持件80和第二夹持件81分别从上侧和下侧夹紧外部麦克风6的抓握部分6b。
在第一夹持件80和第二夹持件81中,形成用于夹紧外部麦克风6的锁定机构85。锁定机构85包括锁定臂86和形成在第一夹持件80的外周上的用于操作锁定臂86的操作件87,并包括形成在第二夹持件81的外周上的锁定凸起88,所述锁定臂86被锁定到所述锁定凸起88。
锁定臂86被形成为基本矩形形状。其沿纵向的一端由操作件87以可转动方式支撑。其沿纵向的另一端可以被锁定到形成在第二夹持件81中的锁定凸起88。操作件87的一端由第一夹持件80的外周以可转动方式支撑。操作件87的作为自由端的另一端被转动以将锁定臂86和锁定凸起88配合和脱离。锁定凸起88突出地设置在第二夹持件81的外周上。锁定臂86被锁定在其中的锁定槽形成在与第一夹持件80相反的一侧的端面中。
在向上转动第二夹持件81以将外部麦克风6的抓握部分6b布置在第一夹持件80的内表面上之后,将第二夹持件81向下转动,以将其锁定到第一夹持件80,由此锁定机构85保持外部麦克风6的抓握部分6b。具体地,锁定臂86被锁定在锁定凸起88的锁定槽中,并且操作件87被转动到第一夹持件80的外周表面侧,由此锁定机构85限制锁定臂86的转动。当拆下外部麦克风6时,将操作件87从第一夹持件80的外周表面向上转动,并且将锁定臂86从锁定凸起88的锁定槽解开,由此锁定机构85允许第二夹持件81转动。
这样,在麦克风夹持器34中,第一夹持件80和第二夹持件81由锁定机构85锁定,以附装和拆卸外部麦克风6。因此,对于外部麦克风6的附装和拆卸工作可以通过简单地执行对于操作件87的转动操作来简单地完成。因此,例如,如图17所示,当在声音收集部分6a朝向后表面侧定向的情况下再次将外部麦克风6附装到麦克风夹持器34以将成像设备1放回存储箱时,或者当将成像设备1从存储箱取出并且在声音收集部分6a朝向前表面侧定向的情况下再次附装外部麦克风6时,可以容易和快速地进行对于外部麦克风6的附装和拆卸工作。
支撑外部麦克风6的抓握部分6b的弹性片90被形成在所述麦克风夹持器34的第一夹持件80和第二夹持件81的内表面上。弹性片90具有弹性凸起91,并且利用弹性凸起91支撑抓握部分6b,从而防止由于振动等导致的噪声经由麦克风夹持器34传递到外部麦克风6,并水平地支撑外部麦克风6。
这样的弹性片90通过模制诸如橡胶的弹性树脂来形成,并包括粘附到第一夹持件80和第二夹持件81的各内周表面上的片部分92以及模制在片部分92上并且与外部麦克风6的抓握部分6b接触的多个弹性凸起91。当麦克风夹持器34的第一夹持件80和第二夹持件81被锁定机构85锁定时,弹性片90利用弹性凸起91从上下方向支撑外部麦克风6的抓握部分6b。
例如,四个弹性凸起91以相等的间隔被布置在各个片部分92中。当第一夹持件80和第二夹持件81彼此抵靠时,弹性凸起91彼此相对,并且从上下方向支撑抓握部分6b。在粘附到第一夹持件80的第一弹性片90a中,两个设置在设备主体2的前表面2a侧的弹性凸起91a被形成得高于设置在设备主体2的后表面2d侧的两个弹性凸起91b以及粘附到第二夹持件81上的第二弹性片90b的各个弹性凸起91b。
因此,如图15A所示,当第一夹持件80和第二夹持件81彼此抵靠时,麦克风夹持器34利用弹性凸起91a支撑抓握部分6b的前侧,其中所述弹性凸起91a形成在从下侧支撑外部麦克风6的抓握部分6b的第一弹性片90a的前侧。因此,在外部麦克风6中,防止了声音收集部分6a由于其自重而垂下,并且使得声音收集部分6a保持水平。
如图15B所示,在麦克风夹持器34中,在前表面侧高出的台阶93可以被设置在从下侧支撑外部麦克风6的抓握部分6b的第一夹持件80的内表面和第一弹性片90a上,由此前表面2a侧的弹性凸起91a的高度可以被设置得加高。在此情况下,形成在第一弹性片90a的前表面侧的两个弹性凸起91a的高度只需要与设置在后表面侧的两个弹性凸起91b以及第二弹性片90b的各个弹性凸起91b的高度相同。利用此结构,在外部麦克风6中,抓握部分6b的前表面侧被支撑得较高,并且防止了声音收集部分6a由于其自重而下垂并使其保持水平。在此情况下,如上面的情形一样,从下方支撑抓握部分6b的前侧的弹性凸起91a可以被形成得高于其它弹性凸起91b。
在第一夹持件80中,除了在内表面上设置台阶以外,也可以设置朝向前表面侧升高的倾斜表面。在第一夹持件80中可以形成在前表面侧较高的台阶或斜面,并且可以在第二夹持件81中形成在后表面侧较低的台阶或斜面。
而且,如图15C所示,在麦克风夹持器34中,形成在粘附到第一夹持件80上的第一弹性片90a的前表面侧以及粘附到第二夹持件81的第二弹性片90b的后表面侧的各个弹性凸起91a可以被设定得较高,而形成在第一弹性片90a的后表面侧以及第二弹性片90b的前表面侧的各个弹性凸起91b可以被设定得较低。利用此结构,在外部麦克风6中,抓握部分6b的前表面侧被支撑得较高,而其后表面侧被支撑得较低。防止了声音收集部分6a由于其自重而下垂并使其保持水平。
所有弹性凸起91被形成为半球形,并且从其顶部支撑外部麦克风6的抓握部分6b。因此,外部麦克风6的抓握部分6b与弹性凸起91的接触面积被最小化。因此,麦克风夹持器34可以使得由于振动等导致的噪声部更不容易经由第一夹持件80和第二夹持件81传递。
下面说明附装到镜筒3的前表面的镜头盖9。镜头盖9根据需要被附装,以防止不必要的光入射到镜筒3中。如图18和19所示,镜头盖9被形成为整体上基本为长方体的柱体。镜头盖9包括:配合部分100,其形成在轴向上的一端侧上并且与镜筒3的前端配合;一对以可转动方式形成在内表面侧的上下盖;以及打开封闭杆103,其用于打开和封闭所述一对上下盖。
配合部分100与形成在镜筒3的前表面周边的盖座110配合。如图20所示,在盖座110中,形成沿外周方向垂直设置的多个引导壁111-114以及设置在引导壁111和112之间并且镜头盖9的配合凸起119与其配合和从其脱离的配合凹入115。
第一引导壁111包括:引导部分111a,其沿外周方向垂直设置;以及限制部分111b,其从引导部分111a的一端连续地沿光轴方向垂直设置,从而与镜头盖9的引导凹入118的侧壁接触并限制镜头盖9的转动区域。在第一引导壁111中,引导槽116被形成在引导部分111a和镜筒3的前端面之间,所述引导槽116的一端由限制部分111b封闭,并且另一端是开口的。形成在镜头盖9的配合部分100中的配合壁121从开口端配合到引导槽116中,并且镜头盖9的转动被引导。
第二引导壁112与第一引导壁111的限制部分111b相邻设置,由此,镜头盖9的配合凸起119配合在其中和从其脱离的配合凹入115被形成在第二引导壁112和第一引导壁111之间。第二引导壁112限制第二引导壁112和第一引导壁111之间的配合凸起119的转动,从而限制镜头盖9的转动并将镜头盖9保持在预定的配合位置。
第三引导壁113和第四引导壁114与第一引导壁111一起在以基本相等的间隔布置的情况下形成在镜筒3的前表面上。如在第一引导壁111的引导部分111a中一样,引导槽116被形成在第三引导壁113和第四引导壁114和镜筒3前端面之间。在镜头盖9的配合部分100中形成为以相等的间隔布置的配合壁121被配合到引导槽116中,并且镜头盖9的转动被引导。
如图18和19所示,安装在这样的盖座110上的镜头盖9的配合部分100包括:引导凹入118,盖座110的各个引导壁111、113和114在其中滑动;引导凸起119,其以可拆卸方式配合到引导凹入115中;以及推挤构件120,其布置在引导凹入118中,并且推挤第一引导壁111和第三引导壁113的端面。
引导凹入118被形成在从镜头盖9的内周表面开始垂直设置的配合壁121和镜头盖9的内周表面上暴露在后表面侧的端面122之间。引导凹入118以相等间隔与盖座110中的以相等间隔布置的引导槽116相关地布置在镜头盖9的内周表面上。当镜头盖9被安装在盖座110上时,盖座110的第一引导壁111、第三引导壁113和第四引导壁114在相应的引导凹入118中滑动。
当镜头盖9被安装在盖座110上时,各个配合壁121引导从各个引导槽116的开口端侧插入的镜头盖9的转动。在这些配合壁121中,配合在设置在第一引导壁111和镜筒3的前端面之间的引导槽116中的配合壁121A在由引导部分111a引导的同时在引导槽116中滑动,并与限制部分111b接触,由此进一步滑动被限制。
配合凸起119在支撑在镜头盖9的内周表面的一部分中,而能够沿轴向上升和下降。配合凸起119被配合在盖座110的配合凹入115中,从而限制镜头盖9的转动。配合凸起119具有略小于配合凹入115的宽度的宽度,并可顺畅地配合及脱离。配合凸起119一般在后表面方向上被没有示出的施压构件施压,以配合在配合凹入115中。在配合凸起119中,形成暴露在镜头盖9的后表面上的解脱按钮124。当解脱按钮124被按压时,配合凸起119克服施压构件的压力沿前表面方向移动,以从配合凹入115脱离。
当镜头盖9被安装在盖座110上时,这样的引导凸起119被第一引导壁111的引导部分111a按压。当镜头盖9被转动时,配合凸起119从引导部分111a上方滑动到配合凹入115,并且被施压构件的压力沿后表面方向返回。结果,如图21-23所示,配合凸起119位于与第一引导壁111和第二引导壁112相同的高度,并且配合在形成在第一引导壁111和第二引导壁112之间的配合凹入115中。结果,镜头盖9被转动到如图1等所示的预定位置,被限制转动并且保持在该位置。
当摄像机操作者按压解脱按钮124时,配合凸起119克服施压构件的压力移动到前表面侧,并且从与第一引导壁111和第二引导壁112相同的高度回缩。结果,镜头盖9被允许转动,并且可以从盖座110拆下。
在配合部分100中,推挤构件120被形成在引导凹入118中。如图24所示,推挤构件120被形成为基本长方体形状的块构件。倾斜表面125被形成在与设置在盖座110中的引导壁111相对的位置上。倾斜表面125相对于镜头盖9的转动方向倾斜,由此在面上设定了与镜头盖9的转动方向相同的法向。
这样的推挤构件120被容纳在形成在引导凹入118中的容纳部分126中。较之倾斜表面125处于更远远端侧的远端部分被插过端面122的形成引导凹入118的下部,由此防止推挤构件120从容纳部分126掉出。推挤构件120被支撑在弹簧构件127的端部,其中所述弹簧构件127被支撑在所述镜头盖9的内周表面中,由此允许推挤构件120在容纳部分126中沿镜头盖9的转动方向摆动。
在推挤构件120中,当镜头盖9被安装在盖座110上时,如图21和23所示,在引导凹入118中滑动的第一引导壁111的引导部分111a的端面111c与倾斜表面125接触。在第一引导壁111中,因为与倾斜表面125接触的引导部分111a的端面111c具有沿与倾斜表面125相同的方向上的倾斜度,所以倾斜表面125和端面111c彼此形成面接触。在推挤构件120中,倾斜表面125利用弹簧构件127的推挤力推挤引导部分111a的端面111c。
如上所述,倾斜表面125和引导部分111a的与倾斜表面125形成面接触的端面111c相对于镜头盖9的转动方向倾斜,从而与镜头盖9的转动方向相同的法向被设定在该面上。换句话说,镜头盖9由推挤构件120的推挤力沿转动方向推挤。在此,因为配合凸起119被配合在配合凹入115中,所以镜头盖9的转动被基本限制。当镜头盖9受到推挤构件120的推挤力时,可以防止相对于转动方向的后冲。
类似地,如图21和22所示,推挤构件120也被形成在第三引导壁113在其中滑动的引导凹入118中。倾斜表面也被形成在第三引导壁113的端面上。第三引导壁113由推挤构件120沿转动方向推挤。第三引导壁113受到的推挤力与第一引导壁111受到的推挤力方向相同。因此,各个推挤构件120使得推挤力沿相同方向作用在镜头盖9上。结果,可以更有效地防止镜头盖9的后冲。
也可以通过将形成在推挤构件120中的倾斜表面沿镜头盖9的转动方向上倾斜并将倾斜表面的法向倾斜以与转动方向相交,来获得沿转动方向的推挤力并防止镜头盖9的后冲。
当上述镜头盖9被安装在盖座110上时,首先,形成在其上表面上的盖指示128被设定在形成在镜筒3的外周表面上的镜头指示129上,并且配合部分100被施加到镜筒3的前表面。在此,在镜头盖9中,配合凸起119压靠设置在盖座110中的第一引导壁111的引导部分111a。
接着,如图25所示,镜头盖9相对于镜筒3转动。结果,在镜头盖9中,设置在盖座110中的各个引导壁111、113和114在引导凹入118中滑动,并且各个配合壁121配合在设置在盖座110中的引导槽116中并滑动,由此转动操作被引导。
当镜头盖9被转动到如图1等所述的预定位置时,如图21所示,配合壁121与限制部分111b接触,并且由引导部分111a施压的配合凸起119配合在配合凹入115中,由此进一步的转动被限制。在此,因为配合凸起119被施压构件沿镜头盖9的后表面方向弹起,所以配合凸起119配合在配合凹入115中。可以使得摄像机操作者感觉到镜头盖9被安装在盖座110上了。
当镜头盖9被安装在盖座110上时,第一引导壁111和第三引导壁113的各个端面被设置在引导凹入118中的推挤构件120沿镜头盖9的转动方向推挤。因此,镜头盖9相对于转动方向的后冲被有效地防止。
当镜头盖9被从盖座110拆下时,暴露在镜头盖9的后表面上的解脱按钮124被按压。结果,配合凸起119从配合凹入115回缩,并且允许镜头盖9转动。在此状态下,镜头盖9被沿与用于安装镜头盖9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以将各个配合壁121和设置在盖座110中的各个引导槽116脱离,即各个引导凹入118和各个引导壁111、113和114被脱离。于是,可以将镜头盖9从盖座110拆下。
下面说明形成在设备主体2的后表面2d中的安装部分23和安装在安装部分23上的辅助记录介质单元5。除了容纳在设备主体2的记录和再现单元20中的带盒之外,辅助记录介质单元5以可拆卸方式插入设备主体2中。辅助记录介质单元5被用于与主记录介质并行地记录成像数据,以对记录和再现单元20中的带盒中的记录错误进行预备,并且用于对诸如记录超出带盒的记录容量的情形进行预备。在将辅助记录介质单元5从设备主体2拆下之后,如果辅助记录介质单元5被连接到编辑装置,则可以独立于成像设备1来编辑记录数据。因此,还可以通过成像设备1执行成像并通过使用仅仅辅助记录介质单元5进行并行编辑,来编辑记录数据。
如图26和27所示,在辅助记录介质单元5中,例如,存储卡131以可拆卸方式被容纳在基本长方体形状的单元主体130中作为辅助记录介质。除了存储卡131之外,例如盘状记录介质(诸如DVD、BD、硬盘以及磁光盘)可以被用作辅助记录介质单元5中的辅助记录介质。
在单元主体130中,盖构件132被形成在前表面130a上,并且以右长边作为支轴而被支撑,以自由地开合。在盖构件132中,锁定到单元主体130侧的锁定部分133被形成在左侧表面132a上。锁定部分133包括没有示出的锁定件和解锁杆135,所述锁定件与设置在单元主体130侧的锁定件134配合,而所述解锁杆135滑动锁定件并将锁定件从锁定件134解锁。在盖构件132中,用于编辑存储卡131的记录数据的编辑按钮136被形成在前表面132b上。
在单元主体130中,当盖构件132被打开时,存储卡131被插入其中的卡容纳部分137被暴露。在卡容纳部分137中,用于将存储卡131从卡容纳部分137推出的弹出按钮138被形成在一端。在这样的单元主体130中,在其中辅助记录介质单元5被安装在设备主体2的安装部分23上的状态下,可以打开和关闭盖构件132并插入和拆下存储卡131。
此外,在单元主体130中,监视器139被形成在前表面130a的上部中。监视器139显示关于存储卡131的编辑状态等。此外,在单元主体130中,将辅助记录介质单元5从安装部分23解脱以使得辅助记录介质单元5可以被从设备主体2拆下的解脱杆140被形成在上表面130b上。
在单元主体130中,如图28所示,在与设备主体2的安装部分23相对的后表面130c中形成:单元侧端子部分141,其连接到形成在安装部分23中的主体侧端子部分163;防错插部件142,其防止单元侧端子部分141被错误插入非主体侧端子部分163的其它端子中;配合件143,其实现与安装部分23的配合;以及配合突出件144,其将单元主体130与安装部分23配合。
在单元侧端子部分141被插入主体侧端子部分163并且配合件143被插入设置在安装部分23中的配合槽部分164之后,单元主体130被向下滑动,由此单元侧端子部分141和主体侧端子部分163被连接,并且配合件143配合在配合槽部分164中。
单元侧端子部分141例如是基于IEEE1394标准的通信端子。当单元侧端子部分141被连接到设备主体2的主体侧端子部分163时,声音、视频等信息信号以及驱动信号被从设备主体2供应。如图29所示,单元侧端子部分141被形成为从后表面130c突出,以可插入主体侧端子部分163中。与单元侧端子部分141相关联,如图31所示,形成在安装部分23中的主体侧端子部分163被形成在较之设备主体2的后表面2d更深的位置处,使得主体端子174可以通过插入单元侧端子部分141而被连接。结果,防止了非单元侧端子部分141的端子被连接到主体侧端子部分163。
如图30A和30B所示,这样的单元侧端子部分141被形成在以可摆动方式支撑在单元主体130中的支撑板150中,并且包括:基部部分151,其从支撑板150的主表面突出地设置;单元端子152,其形成在基部部分151的上部中;一对连接引导件153,其垂直设置在单元端子152两侧;以及装配凸起154,其形成在基部部分151的上侧表面上并且装配在主体侧端子部分163的装配壁部分173中。
因为支撑板150被支撑成与单元主体130的后表面130c基部平齐,所以基部部分151从后表面130c突出。结果,在基部部分151中,形成在其上部中的单元端子152被插入到单元端子152可以连接到形成在安装部分23的一定深度处的主体侧端子部分163的主体端子174的位置。
因为垂直设置在单元端子152的两侧的连接引导件153形成在单元主体130的从上到下的方向上,所以连接引导件153沿插入主体侧端子部分163中的单元侧端子部分141的滑动方向形成。连接引导件153由设置在后面所述的主体侧端子部分163的主体端子174的两侧的引导凹入176引导,由此引导单元侧端子部分141的滑动,并且保证单元端子152和主体端子174的顺利插入和拆卸。
形成在基部部分151的上侧表面上的装配凸起154被形成为不规则形状,并且可以被装配在主体侧端子部分163的与装配凸起154对应设置的装配壁部分173的不规则形状中。因此,当装配凸起154装配在装配壁部分173中时,单元侧端子部分141可以被插入主体侧端子部分163中。
与单元侧端子部分141一起形成在支撑板150上的防错插部件142被形成为基本长方形板状,并且垂直设置在单元侧端子部分141附近,例如在单元侧端子部分141下方约几厘米处。当单元侧端子部分141被插入主体侧端子部分163时,防错插部件142被插入安装部分23的开口25中。因为防错插部件142垂直设置在单元侧端子部分141附近,所以防错插部件142可以防止单元侧端子部分141插入非主体侧端子部分163的其它端子中。
在单元侧端子部分141和防错插部件142被设置在其上的支撑板150中,如图30A和30B所示,形成主表面部分156、在其中形成有由单元主体130支撑的支撑轴157的侧表面部分158以及锁定到单元主体130的后表面130c的锁定侧边159。
支撑轴157被形成在主表面部分156下方,并且由形成在单元主体130中的轴承部分160以可转动方式支撑。因此,支撑轴157可以沿在图30A中的箭头Z方向摆动。形成在主表面部分156的上部的锁定侧边159被锁定到单元主体130,并且主表面部分156与单元主体130的内部结构接触,由此支撑板150的沿Z方向的摆动范围被限制。因为支撑轴157在相对于轴承部分160有微小的间隙的情况下被沿轴向支撑,所以支撑板150也可以沿图30B中的箭头X方向摆动。
这样,支撑板150被允许沿图30A中的箭头X和箭头Z的方向摆动,并且被限制为不能沿作为单元侧端子部分141的滑动方向的上下方向摆动。结果,当摄像机操作者将单元侧端子部分141插入到主体侧端子部分163并且执行单元端子152和主体端子174的定位时,可以通过允许单元侧端子部分141摆动而减小单元侧端子部分141上的载荷。在辅助记录介质单元5中,因为单元端子152相对于主体侧端子部分163的沿滑动方向的摆动被限制,所以可以确保单元端子152和主体端子174之间的可靠连接,并且防止在设备主体2摆动时单元端子152从主体端子174脱离。具体地,成像设备1不仅仅在静态下使用。成像设备1可以与摄像机操作者一起移动,或者有时可以由摄像机操作者在跑动的同时使用。在此情况下,因为支撑板150摆动,所以可以吸收振动和冲击,并且确保单元侧端子部分141和主体侧端子部分163之间的连接。而且,当将辅助记录介质单元5从安装部分23拆下时,因为单元侧端子部分141的沿滑动方向的摆动被限制,所以可以可靠地从主体端子174拆下单元端子152。因为沿箭头X方向和箭头Z方向的摆动被允许,所以可以减小单元侧端子部分141和主体侧端子部分163上的载荷。
形成在单元主体130的后表面130c上的配合件143被沿单元主体130相对于安装部分23的滑动方向形成在宽度方向的两侧。在配合件143中,形成凸起143a,所述凸起143a配合在形成在安装部分23侧同时垂直地间隔开的配合槽部分164中。凸起143a被形成为朝向单元主体130下部延伸,从配合槽部分164的开口到单元主体130的上部的开口端插入,并且当单元主体130向下滑动时被夹持在配合槽部分164中。当配合件143由配合槽部分164夹持时,单元主体130被安装在安装部分23上。
因为被夹持在配合槽部分164中的凸起143a被设置在两个位置上同时被垂直地间隔开,并且是连续的,所以配合件143被垂直地设置成长的形状。因此,与当仅仅垂直地设置被夹持在配合槽部分164中的凸起143a时所获得的强度相比,保证了配合件143的强度。即使在因为配合件143被垂直地设置在单元主体130的后表面130c上使得其与其周围的构件碰撞时,配合件143也不容易断裂。
接地端子162被形成在配合件143附近。当单元主体130被安装在安装部分23上时,接地端子162与形成在安装部分23中并且连接到设备主体2的地的端子接触。
用于将单元主体130与安装部分23配合的配合突出件144限制安装在安装部分23上的单元主体130沿向上方向上的滑动,其中配合件143和配合槽部分164沿该向上方向脱离。配合突出件144从单元主体130的后表面130c向安装部分23侧突出。当单元主体130被安装在安装部分23上时,配合突出件144配合在设置在安装部分23侧的配合凹入165中。结果,在其中配合件143被配合在配合槽部分164中的状态下,单元主体130被限制不能在上下方向上滑动,并防止了从安装部分23脱离。
配合突出件144与设置在单元主体130的上表面130b上的解脱杆140相关联。当解脱杆140被按压时,配合突出件144回缩到单元主体130中。因此,在其中解脱杆140被按压并且配合突出件144和配合凹入165脱离的状态下,单元主体130被滑动到安装部分23的上部。结果,可以将配合件143从配合槽部分164拉出,并且将单元主体130从安装部分23拆下。
下面说明这样的辅助记录介质单元5被安装于其上的安装部分23。如图31-33所示,安装部分23被设置在开口在设备主体2的后表面2d中的开口25中并围绕开口25。在安装部分23中,形成单元侧端子部分141被连接到其上的主体侧端子部分163、单元主体130的配合件143被配合在其中的配合槽部分164、配合突出件144被配合在其中的配合凹入165、从与主体侧端子部分163的信号线相同的信号线分支出的外部连接端子166以及一组各种输出端子167。
主体侧端子部分163被形成在开口在设备主体2的后表面2d中的端子凹入170中的较小深度的位置上。如图34A和34B所示,主体侧端子部分163包括金属框架171和设置在框架171中的端子单元172。框架171和端子单元172被一体地拧紧在端子凹入170中。
框架171形成长方体柱状构件。在一个主体表面上开口并且与单元侧端子部分141配合的装配壁部分173被形成在框架171中。装配壁部分173具有与形成在单元侧端子部分141中的装配凸起154的不规则形状相对应的不规则形状。当装配凸起154装配在装配壁部分173中时,单元侧端子部分141被插入框架171中。
在一体地设置在框架171的内部空间中的端子单元172中,形成连接到单元侧端子部分141的单元端子152的主体端子174、封闭主体端子174的盖子175以及形成在单元侧端子部分141中的连接引导件153在其中滑动的引导凹入176。
在框架171中,沿作为单元主体130的滑动方向的上下方向形成倾斜表面177。主体端子174形成在倾斜表面177的顶部。当主体端子174不被使用时,主体端子174被由端子单元172支撑以可在单元主体130的滑动方向上滑动的盖子175覆盖,并且防止了粘附灰尘和由于与金属部件接触而导致的短路。盖子175通常由未示出的推挤构件沿用于封闭主体端子174的向上方向推挤。当单元侧端子部分141被插入框架171中并且向下滑动时,盖子175被连接引导件153按压并且使得主体端子174面向外侧,从而可以将主体端子174连接到单元端子152。
引导凹入176被设置在主体端子174的两侧,并且形成在单元侧端子部分141中的连接引导件153在引导凹入176中滑动。引导凹入176沿单元侧端子部分141的滑动方向形成在端子单元172的侧壁和主体端子174之间。当滑动连接引导件153时,引导凹入176引导单元侧端子部分141的滑动,并且使得单元端子152和主体端子174可以可靠连接。
这样的主体侧端子部分163被插入框架171中,同时单元侧端子部分141将装配凸起154装配在装配壁部分173中。结果,在主体侧端子部分163中,连接引导件153位于引导凹入176中,并且单元端子152位于倾斜表面177的下端。如图34B所示,当单元主体130在安装部分23上向下滑动时,在主体侧端子部分163中,在连接引导件153由引导凹入176引导的同时,单元端子152在倾斜表面177上滑动。在连接引导件153按压盖子175并且暴露主体端子174之后,单元端子152和主体端子174连接。此时,在单元主体130中,配合件143在安装部分23的配合槽部分164中滑动,凸起143a被夹持在夹持在配合槽部分164中,并且配合突出件144被配合在配合凹入165中。
当将主体侧端子162从单元侧端子部分141脱离时,单元主体130在安装部分23上向上滑动。因此,单元侧端子部分141在由框架171中的引导凹入176引导的同时向上滑动,并且主体端子174和单元端子152脱离。当配合凸起154从配合壁部分173突出时,单元侧端子部分141被从主体侧端子部分163拆下。如图34A所示,在主体侧端子部分163中,盖子175向上滑动并且主体端子174被遮蔽。
当主体侧端子部分163被附装到单元侧端子部分141和从其拆卸时,如上所述,单元侧端子部分141可在除主体端子174和单元端子152的连接方向之外的任意方向上摆动。因此,不会有异常的力施加到主体侧端子部分163,防止了主体侧端子部分163断裂。即使在设备主体2在其中单元侧端子部分141被附装到主体侧端子部分163的状态下摆动时,因为单元侧端子部分141摆动,所以对主体端子174和单元端子152的冲击被吸收。因为,可以维持连接可靠性。
与形成在单元主体130中的配合件143配合的配合槽部分164形成在开口25的内侧表面上,所述开口25开口在设备主体2的后表面2d中。配合槽部分164包括:插入部分164a,其形成在开口25的内侧表面的两侧,并且配合件143的凸起143a插入穿过其;以及夹持部分164b,其夹持插入穿过插入部分164a的凸起143a。
插入部分164a从后表面2d形成到开口25的内部。夹持部分164b从插入部分164a的下表面侧向下形成。在单元主体130的配合件143的凸起143a被插入穿过插入部分164a之后,配合槽部分164滑动到安装部分23的下部,由此凸起143a被压入夹持部分164b中。结果,配合槽部分164夹持配合件143的凸起143a。防止了从安装部分23掉落单元主体130。
在配合槽部分164中,当将单元主体130从安装部分23拆下时,因为单元主体130向上滑动,所以配合件143的凸起143a从夹持部分164b滑动到插入部分164a。当对凸起143a的夹持被解除时,单元主体130被拔出到设备主体2的后表面2d,由此配合件143也被从配合槽部分164拔出。
在各个配合槽部分164中形成接地开口179,其中形成在单元主体130中的接地端子162被插入接地开口179中。在接地开口179中,设备主体2中的连接到地的端子被暴露。当单元主体130被安装在安装部分23上时,接地端子162被插入并连接到设备主体2的地。
设置在单元主体130中的配合突出件144被插入其中的配合凹入165被形成在开口25上方。配合凹入165的尺寸允许配合突出件144插入。当配合突出件144被插入时,配合凹入165限制单元主体130向上滑动。当配合突出件144根据解脱杆140按压而回缩到单元主体130中时,配合凹入165与配合突出件144解脱,并且允许单元主体130滑动。
如图32所示,在单元主体130被安装时的单元主体130的突起表面中形成外部连接端子166,所述外部连接端子166从与形成主体侧端子部分163的相同的信号线分支出。外部连接端子166是基于诸如IEEE1394标准的用于连接外围设备的连接标准的连接端子,并且具有不同于主体侧端子部分163的物理形状。外部连接端子166由端子盖180打开和封闭,所述端子盖180由形成在开口25的长边侧的铰链机构支撑,而能够开合。当外部连接端子166被使用时,如图32所示,在摄像机操作者将端子盖180转动到开口25侧的情况下,外部连接端子166被暴露到外部。当外部连接端子166不被使用时,如图31所示,外部连接端子166被端子盖180封闭,防止了灰尘的粘附和由于与金属部件接触导致的短路。
如图33所示,因为由铰链机构支撑的端子盖180的长边被设置在安装在安装部分23上的单元主体130的突起表面上,所以当单元主体130被安装在安装部分23上时,打开操作被限制。因此,当单元主体130被安装在安装部分23上并且单元侧端子部分141被连接到主体侧端子部分163时,外部连接端子166的使用被禁止。只有在将单元主体130从安装部分23拆下的状态下,端子盖180被打开,从而可以使用外部连接端子166。如图32所示,在端子盖180被打开的状态下,单元主体130不能被安装在安装部分23上,并且主体侧端子部分163被禁止使用。换句话说,设备主体2被构造成禁止主体侧端子部分163和外部连接端子166被同时连接到其它外部设备。
这是因为由于主体侧端子部分163和外部连接端子166是由同一总线分支出来的,所以如果不同的外围设备被同时连接到其上,则可能破坏通信的可靠性。辅助记录介质单元5连接到其上的设备主体2的功能框图被示于图35中。如图35所示,在设备主体2中,主体侧端子部分163和外部连接端子166由连接到总线182的IEEE 1394接口181分支出。容纳在电池容纳部分22中的电池组4的电力经由IEEE 1394接口181和经由主体侧端子部分163以及外部连接端子166被供应到诸如辅助记录介质单元5的外部设备。
辅助记录介质单元5使用电池组4的电力作为驱动电源,记录由存储卡131中的控制单元185从单元侧端子部分141输入的信息信号,并且根据编辑按钮136的操作执行如下:在存储卡131中进行记录、对于记录数据进行编辑操作、在监视器139上进行显示等。
在设备主体2中,系统控制器183与记录和再现单元20、镜筒3、液晶显示板32、取景器单元35的显示单元36以及输出端子组167经由总线182连接。各个相关的部分由接收来自操作单元15的操作命令的系统控制器183驱动。
在安装部分23中,诸如AV输出端子的输出端子组167被形成在外部连接端子166的下方。输出端子组167也由端子盖打开和封闭,防止了灰尘的粘附和短路。封闭输出端子组167的端子盖被支撑在单元主体130的突起表面的外部。因此,即使在单元主体130被安装在安装部分23上的状态下,端子盖也可以被转动并且输出端子组167可以被使用。
下面说明利用从设备主体2拆下的辅助记录介质单元5执行对记录在存储卡131中的数据的编辑的方法。当执行存储卡131中的数据的编辑时,因为电源没有内置在单元主体130中,所以如图36A-36C时,辅助记录介质单元5经由适配器190连接到电池组4,并且获得驱动电源。
适配器190被形成为基本长方体形状。单元安装表面190a被设置在适配器190的一个表面上,并且电池连接凹入190b被设置在另一表面上,其中,辅助记录介质单元5的单元主体130被安装在所述单元安装表面190a上,电池组4被连接到所述电池连接凹入190b。如图36A所示,单元安装表面190a具有与设置在设备主体2的后表面2d中的安装部分23相同的构造。单元安装表面190a包括:插入凹入192,其中防错插部件142被插入其中;配合槽部分193,其与配合件143配合;以及配合凹入194,其中配合突出件144被配合在其中。
因为适配器侧端子部分191具有与主体侧端子部分163相同的构造,所以对构造的详细说明被省略。当单元侧端子部分141被连接到适配器侧端子部分191时,驱动电力被从电池组4供应到单元主体130。插入凹入192被形成在适配器侧端子部分191下方,与防错插部件142相对应。
配合槽部分193是用于将单元主体130安装在单元安装表面190a上的部分。因为配合槽部分193具有与配合槽部分164相同的构造,所以对构造的详细说明被省略。在配合件143插入配合槽部分193之后,通过沿向下方向滑动配合件143,凸起143a被夹持在配合槽部分193中,并且单元主体130被安装在单元安装表面190a上。
当单元主体130被安装在单元安装表面190a上时,配合突出件144被插入配合凹入194。因为配合凸起144被配合在配合凹入194中,所以单元主体130沿单元安装表面190a的上下方向的滑动被限制,并且单元主体130在适配器190上的安装被维持。当设置在上表面130b上的解脱杆140被按压时,配合凸起144从配合凹入194回缩,并且单元主体130可以沿单元主体130从单元安装表面190a脱离的向上方向滑动。
如图36B所示,电池连接凹入190b具有与电池容纳部分22相同的构造。与电池组4的外部形状相对应的凹入被形成在电池连接凹入190b中。在电池连接凹入190b中,形成在电池组4的外周表面中的配合凹入28与其配合的配合凸起196被形成在内侧表面上。当电池组4被附装时,电池组4被插入并滑动到下表面侧,由此配合凹入28与配合凸起196配合。没有示出的电池侧端子部分被形成在电池连接凹入190b的下表面部分中。当电池组4被附装时,电池组4被连接到电池侧端子部分。
在适配器190中,基于诸如USB或IEEE 1394的预定通信标准的外部连接端子197被形成在侧表面190c上。例如,外部记录装置被连接到外部连接端子197。外部连接端子197将辅助记录介质单元5的编辑数据输出到外部记录装置。当编辑装置被连接到其上时,外部连接端子197执行辅助记录介质单元5的存储卡131中记录的数据的编辑。外部连接端子197从连接部分198的下表面198a暴露到外部,其中,所述连接部分198被形成为突出到适配器190的侧表面190c上。其电缆的一端连接到外部设备的连接器199从下方连接到外部连接端子197。在适配器190中,用于实现与外部设备的连接的外部连接端子197被暴露在连接部分198的下表面198a上,并且连接器199被从下方连接到外部连接端子197。因此,可以容易地收集布线,而不用对电缆进行弯曲、扭曲等。
在这样的适配器190中,如图36C所示,当单元主体130被安装在单元安装表面190a上并且电池组4被连接到电池连接凹入190b时,电池组4的电力被从适配器侧端子部分191供应到单元侧端子部分141。辅助记录介质单元5可以接收电力,并且执行存储卡131中记录的各种数据的简单编辑。利用辅助记录介质单元5,因为在将辅助记录介质单元5从设备主体2拆下的状态下可以进行数据的编辑,所以可以在由成像设备1继续进行成像的同时同时并行地执行所获取的视频和声音的粗略编辑。因为存储卡131中记录的数据的编辑被执行,所以较之通过使用带盒进行的编辑,可以更高效和迅速地执行编辑操作。
在适配器190中,除了使用电池组4之外,也可以设置DC电缆端子195,以经由DC适配器接收家用电力,并且将电力供应到辅助记录介质单元5。
下面说明与成像设备1具有相同的镜筒3的肩载型成像设备200。如图37A和37B到图39所示,成像设备200包括大于上述便携式成像设备1的设备主体的设备主体201。可以进行HDV记录的磁带盒被容纳在设备主体201中作为主记录介质。作为用于成像设备200的主记录介质,还可以使用DV盒以外的其它磁带,包括诸如CD、DVD和BD的光盘,磁光盘以及诸如硬盘之类的磁盘,或者诸如半导体存储器之类的记录介质。
在设备主体201中,除了主记录介质之外,可以安装辅助记录介质单元5。结果,设备主体201可以预备诸如在主记录介质中发生记录错误和记录超出记录容量之类的情形,并且在主记录介质和容纳在辅助记录介质单元5中的存储卡131中保存各种数据作为保留。
成像设备200包括:设备主体201,其被形成为基本长方体形状并且在成像过程中安放在摄像机操作者的右肩上;以及镜筒202,其设置在设备主体201的前表面201a上。镜筒202以可拆卸方式附装到成像设备200。多种具有不同放大倍数等的镜筒202可以被预备作为更换镜头。可以根据需要安装和使用最佳的镜筒202。抓握部分203被形成在镜筒202中。包括抓握部分203的镜筒202可从设备主体拆卸。
在镜筒202中,镜头盖204以可拆卸方式安装在其前表面上。镜筒202的构造与镜筒3的相似,不同之处在于抓握部分203的位置。镜头盖204构造与上述的镜头盖204的相同。因此,对于镜筒202和镜头盖204的详细说明将被省略。
在设备主体201中,用于执行各种操作的操作单元205被设置在右侧表面201b上。辅助记录介质单元5被安装在其上的安装部分206被设置在左侧表面201c上。诸如锂离子二次电池之类的电池组207以可拆卸方式附装到后表面201d。成像设备200是用于商业用途的成像设备。具有大容量的大电池被用于电池组207,因为电池组207需要可持续长时间的使用。
在设备主体201中,把手部分208被形成在上表面201e上。把手部分208沿前后方向形成在设备主体201的上表面201e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心。在成像和运送过程中,摄像机操作者可以通过抓握把手部分208以足够的平衡握持设备主体201。各种附加被附装到其上的附件插座208a被形成在把手部分208的上表面上。用于可视地识别由镜筒202的成像镜头获取的视频的取景器组件209被设置在把手部分208的前方。
在这样的设备主体201中,充当主记录介质的磁带盒被容纳以及记录和再现单元210被设置在较之安装部分206更靠在后表面201d侧,所述记录和再现单元210将信息信号记录在磁带盒中和从磁带盒再现信息信号。记录和再现单元20包括走带单元和头单元,其中,磁带盒被插入所述走带单元中并被驱动,所述头单元将信息信号记录在磁带盒中,并且从磁带盒再现信息信号。在记录和再现单元210中,插入和拆卸开口被暴露在设备主体201的上表面201e上,其中,磁带盒通过所述插入和拆卸开口插入和拆卸。形成用于打开和封闭插入和拆卸开口的打开和封闭盖212。当带盒被插入走带单元中时,打开和封闭盖212被转动以暴露插入和拆卸开口,并且带盒被纵向地插入。
在成像设备200中,具有不同记录容量的大小两种磁带盒被预备作为主记录介质。两种磁带盒可以被插入记录和再现单元210的插入和拆卸开口中。
在设备主体201中,戴在摄像机操作者的右肩上的肩垫211被形成在下表面201f上。当摄像机操作者执行成像时,如图37B所示,摄像机操作者将设备主体201置于右肩上,并且利用右手抓握设置在镜筒202中的抓握部分203。摄像机操作者通过利用右肩支撑整个成像设备200的重量来保持平衡,并且利用抓握抓握部分203的右手执行成像方向、视角等的调节。
在成像设备200中,附装到镜筒202的抓握部分203被形成在镜筒202的前表面侧。因此,即使当重心位于设备主体201侧并且成像设备200被置于摄像机操作者的肩上时,摄像机操作者可以利用抓握部分203容易地执行角度调节。
下面说明设置在把手部分208的前方的取景器组件209。如图40A和40B所示,取景器组件209包括:主体单元213,其附装到设备主体201的前表面;以及显示单元214,其由主体单元213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并且取景器组件209整体形成基本L形形状。
主体单元213包括基本长方体形状的壳体。与设备主体201连接的连接部分215被设置在主体单元213的后表面侧。外部麦克风216被附装到其上的麦克风夹持器217被设置在设备主体201的左侧表面201c上。外部麦克风216和麦克风夹持器217的构造与外部麦克风6和麦克风夹持器34的相同。因此,对外部麦克风216和麦克风夹持器217的详细说明将被省略。在主体单元213中,用于执行各种操作的操作开关、操作按钮等被排列在其中的操作单元218被设置在设备主体201的前表面201a侧。
这样的主体单元213由连接线缆219连接到设备主体201。由镜筒202获取的视频数据和由记录和再现单元210和辅助记录介质单元5再现的视频数据被供应到主体单元213。主体单元213在显示单元214上显示视频数据。
在主体单元213中,显示单元214被设置在设备主体201的右侧表面201b侧。如图40A和40B所示,显示单元214包括:取景器构件221,其包含显示在镜筒202中获取的视频和由记录和再现单元210和辅助记录介质单元5再现的视频数据的小液晶监视器220;液晶显示板222,其设置在取景器构件221的上表面上;以及目镜构件223,其以可拆卸方式设置在取景器构件221中并用于可视地识别液晶监视器220。
取景器构件221包括:支撑部分221a,其由主体单元213支撑并且附装有液晶显示板222;以及连接部分221b,其与目镜构件223连接。支撑部分221a的基本长方体壳体的一个侧表面由主体单元213支撑。液晶显示板222被附装到其上的铰链机构225和用于编辑显示在液晶显示板222上的视频的操作面板单元226被形成在支撑部分221a的上表面上。
连接部分221b整体上具有直径与目镜构件223的直径基本相同的圆柱形状,并且包含液晶监视器220,所述液晶监视器220沿与目镜构件223相反的方向定向,并且由目镜构件223可视识别。一对连接爪231在液晶监视器220暴露于其上的基板230上跨液晶监视器220被垂直设置为彼此相对。在连接爪231中,形成向内突出的锁定凸起231a。目镜构件223通过将锁定凸起231a锁定在目镜构件223的连接孔241中而被连接到取景器构件221。在连接部分221b中,切口部分233被形成在围绕基板230垂直设置的外周壁232上,切口部分233与连接爪231相对,并且目镜构件223被插入通过所述切口部分233。
在这样的取景器构件221中,支撑部分221a由主体单元213支撑,以可在上下方向上转动。摄像机操作者根据需要转动取景器构件221,从而以最佳方向使用目镜构件223。
目镜构件223包括:圆筒状夹持器235,其连接到取景器构件221的连接部分221b;镜头盒236,其附装到夹持器235的内部;以及摄像机操作者将眼睛置于其上的眼杯237。在夹持器235中,框架板238被形成在圆筒内,并且镜头盒236被旋紧到框架板238上。框架板238的主表面是开口的,并且容纳在镜头盒236中的镜头组239从开口暴露。
一对连接臂240与设置在取景器构件221的连接部分221b中的连接爪231相关联地沿夹持器235的外周延伸。连接臂240配合在设置在连接部分221b的外周壁232中的切口部分233中。配合孔240a被形成在连接臂240的末梢端部分处。连接爪231的锁定凸起231a被锁定到其上的锁定件242被配合在配合孔240a的内侧上。
锁定件242被形成为基本长方体盒状。沿内外方向间隔可的一对侧壁242a被设置在锁定件242中。连接爪231的配合凸起231a被锁定到其的连接孔241被形成在内侧壁242a中。配合在连接臂240的配合孔240a中的凸起244被形成在外侧壁242b中。在锁定件242中,如图41和图42A和42B所示,内侧壁242a总是由片簧245向外推挤。因此,当锁定件242被连接到连接部分221b时,内侧壁242a的连接孔241由连接爪231的锁定凸起231a施压,并且防止了锁定件242脱离。片簧245由形成在夹持器235中的未示出的支撑部分支撑,从而总是将锁定件242向外侧推挤,并且配合连接臂240的配合孔240a和外侧壁242b的凸起244。
在夹持器235中,用于调节容纳在镜头盒236中的镜头组239的焦点的变焦杆246被形成在外周的一部分中。镜头盒236放大和示出设置在连接部分221b中的液晶监视器220上的显示。当目镜构件223被连接到取景器构件221时,镜头盒236与液晶监视器220相对。
眼杯237由诸如形成为杯状的橡胶的弹性构件制成,并且接合在夹持器235的外周上。眼杯237覆盖摄像机操作者的眼睛和眼睛周围的区域,从而防止外部光入射到夹持器235中。
由设置在取景器构件221的支撑部分221a中的铰链机构支撑的液晶显示板222显示由镜筒202获取的视频和由记录和再现单元210和辅助记录介质单元5再现的视频数据。摄像机操作者使用液晶显示板222显像视频,同时可视地识别目前所获取的视频或检查所获取的视频。
液晶显示板222由设置在支撑部分221a的上表面上的铰链机构225以可转动方式支撑,并且由摄像机操作者调节到最佳角度。因此,液晶显示板222可以不仅设置到摄像机操作者侧,而且可以例如设置到设备主体201的前表面201a侧,即被成像的人的那侧。结果,被成像的人可以检查他或她在视频中的样子。
根据设置在支撑部分221a中的操作面板单元226的操作,诸如逐帧步进、快进以及暂停的各种再现操作被应用到显示在液晶显示板222上的再现视频。
在这样的取景器组件209中,因为取景器构件221和目镜构件223是分离的,所以如图40A所示,设置在连接部分221b中的液晶监视器220被暴露到外部。因此,例如,因为利用目镜构件223摄像机操作者采用镜头组239放大的视频中视角被切换,所以摄像机操作者也可以直接可视地识别液晶监视器220的视频。摄像机操作者可以用具有拥有不同形状和由不同材料制成的眼杯237的目镜构件223来更换目镜构件223,以改善使用性。而且,因为通过拆下目镜构件223将液晶监视器220直接暴露到外部,所以可以容易地擦掉附着到液晶监视器220的灰尘。
下面说明对于取景器构件221和目镜构件223的附装和拆卸。目镜构件223的附装通过如下方式完成:从取景器构件221和目镜构件223分离的状态将设置在目镜构件223的夹持器235中的连接臂240插入穿过形成在取景器构件221的连接部分221b的外周壁232中的切口部分233,以将连接臂240装配在切口部分233中。结果,从基板230垂直设置的连接爪231被插入配合在连接臂240的内侧中的锁定件242的内侧壁242a和外侧壁242b之间。形成在连接爪231的末梢端的锁定凸起231a锁定到设置在锁定件242的内侧壁242a中的连接孔241。这时,锁定凸起231a被压入到连接孔241中,同时锁定件242抵抗片簧245的推挤力向内侧轻微弯曲。
结果,目镜构件223被连接到取景器构件221。这时,在取景器组件209中,目镜构件223的夹持器235和取景器构件221的连接部分221b的外周壁232被连接而彼此基本平齐。此外,在取景器组件209中,设置在连接部分221b中的液晶监视器220和目镜构件223的镜头盒236的镜头组239彼此相对。可以经由镜头组239放大和可视地识别液晶监视器220的视频。
当将目镜构件223从取景器构件221拆下时,首先,将摄像机操作者用拇指和食指等捏住一对连接臂240的末梢端并且将连接臂240压到内侧。结果,锁定件242抵抗片簧245的推挤力朝向内侧推挤。内侧壁242a的连接孔241和连接爪231的锁定凸起231a解锁。在此状态下,当连接臂240被从切口部分233拔出时,连接臂240被从锁定件242的内侧壁242a和外侧壁242b之间的拔出。目镜构件223可以与取景器构件221分离。
这样,摄像机操作者同时按压设置在目镜构件223的夹持器235的两个相对位置上的一对连接臂240,以附装和拆卸连接臂240。因此,仅仅通过按压连接臂240中的一个不会松脱与连接爪231的连接。可以防止错误地将目镜构件223从取景器构件221脱离。
因为摄像机操作者在捏住目镜构件223的一对连接臂240的同时执行对取景器组件209的附装和拆卸操作,所以摄像机操作者利用手握持眼杯237。因此,可以可靠地握持目镜构件223和可靠地执行到取景器构件221的附装和从其的拆卸。
下面说明设备主体201的辅助记录介质单元5被安装于其上的安装部分206。如图43-46所示,在成像设备200中,安装部分206被设置设备主体201的左侧表面201c上偏向前表面201a侧的位置上。如图43所示,当没有安装辅助记录介质单元5时,安装部分206由盖构件250封闭。如图46所示,在盖构件250被拆下之后,辅助记录介质单元5被安装在安装部分206上。因为用于成像设备200的辅助记录介质单元5与安装在成像设备1上的辅助记录介质单元5相同,所以对辅助记录介质单元5的详细说明将被省略。
如图45所示,安装部分206被形成在设备主体201的左侧表面201c中形成为基本矩形的凹入表面部分中,并且包括:主体侧端子部分251,辅助记录介质单元5的单元侧端子部分141被插入到其上;配合槽部分252,单元主体130的配合件143被配合在其中;配合凹入253,配合凸起144被配合在其中;外部连接端子254,其从与主体侧端子部分251的相同的信号线分支出;以及螺纹孔255,盖构件250被旋紧到其上。
因为主体侧端子部分251具有与成像设备1的主体侧端子部分163的相同,所以对主体侧端子部分251的详细说明将被省略。主体侧端子部分251被形成在开口在安装部分206中的端子凹入256中很浅深度上的位置处。当安装单元侧端子部分141时,主体侧端子部分251传输从镜筒202获取得视频、声音等等各种数据,并且将电池组207的电力供应到辅助记录介质单元5作为驱动电力。
插入凹入257被开口在主体侧端子部分251的下方,其中,突出地设置在单元主体130中的防错插部件142被插入插入凹入257中。
因为单元主体130的配合件143被配合在其中的配合槽部分252具有与成像设备1的配合槽部分164相同的构造,所以对配合槽部分252的详细说明被省略。两个配合槽部分252与单元主体130的配合件143相关联地沿辅助记录介质单元5的滑动方向形成在安装部分206中,以在宽度方向上间隔开。
在各个配合槽部分252中,形成接地开口258,其中,形成在单元主体130中的接地端子162被插入接地开口258中。设备主体201中连接到地的端子被暴露在接地开口258中。当单元主体130被安装在安装部分206时,接地端子162被插入并连接到设备主体201的地。
配合凸起144被配合在其中的配合凹入253紧邻主体侧端子部分251形成,并且具有用于允许配合凸起144插入的尺寸。当配合凸起144被插入时,配合凹入253限制单元主体130向上滑动。当配合凸起144根据解脱杆140按压而回缩到单元主体130中时,配合凹入253与配合突出件144解脱,并且允许单元主体130滑动。
从与主体侧端子部分163的相同的信号线分支出的外部连接端子254从安装部分206的一部分暴露,并且设置在安装在安装部分206上的辅助记录介质单元5的突出表面中。外部连接端子254是基于诸如IEEE1394标准的用于连接外围设备的连接标准的连接端子。如图43所示,外部连接端子254经设置在盖构件250中的端子盖259暴露到外部,并且即使在安装部分206被盖构件250封闭的状态下也可以被使用。当不使用外部连接端子254时,外部连接端子254由端子盖259封闭,以防止了灰尘的粘附和由于与金属部件接触导致的短路
外部连接端子254被形成在单元主体130的突出表面中,并且在单元主体130安装在安装部分206的状态下禁止被使用。在外部设备被连接到外部连接端子254的状态下,单元主体130被禁止安装在安装部分206上。换句话说,就像上述的成像设备1的主体侧端子部分163和外部连接端子254,外部连接端子254被禁止与主体侧端子部分251同时连接到其它外部设备。
这是因为如同在设备主体2中,在成像设备200中,由于主体侧端子部分251和外部连接端子254是由同一总线分支出来的,所以如果不同的外围设备被同时连接到其上,则可能破坏通信的可靠性。
如图44所示,封闭上述安装部分206的盖构件250被形成为具有与安装部分206基本相同的形状的盘状构件,并且包括配合在螺纹孔255中的配合螺钉260和与外部连接端子254相关联地设置的端子盖259。
在盖构件250中,配合在配合槽部分252中的一对肋261被设置在与安装部分206相反的后表面上。在肋261被配合在配合槽部分252中时,盖构件250与安装部分206配合。如同单元主体130的配合件143,肋261沿上下方向以长的形状设置,以保证强度。因此,即使肋261与其周围的构件碰撞,因为肋261垂直地设置在盖构件250的后表面上,所以肋261也不容易断裂。
配合螺钉260是用于将盖构件250安装在安装部分206上的螺钉。配合螺钉260的螺钉部分260a与安装部分206的螺纹孔255相关联地突出在盖构件250的与安装部分206相对的后表面250a上。用于旋转螺钉部分260a的转盘部分260b暴露在盖构件250的表面250b上。
与外部连接端子254相关联地设置的端子盖259的一端由诸如橡胶的弹性构件制成并且通过没有示出的连接构件锁定到盖构件250。端子盖259装配在开口在盖构件250的端子孔262中。可以通过拆下端子盖259而将外部连接端子254暴露到外部。
如图46所示,辅助记录介质单元5以可拆卸方式安装在安装部分206上。作为对于辅助记录介质单元5的安装和拆卸操作,如将辅助记录介质单元5安装在成像设备1的安装部分206和将辅助记录介质单元5从其拆卸的操作,在单元侧端子部分141被插入主体测端子部分251并且配合件143被插入配合槽部分252之后,单元主体130被向下滑动。结果,单元端子152和主体测端子部分251的主体端子被连接,并且配合件143的凸起143a被夹持在配合槽部分252中。此时,单元主体130的配合突出件144配合在配合凹入253中,以限制单元主体130的向上滑动。
当将单元主体130从安装部分206拆下时,摄像机操作者按压解脱杆140,从而将配合突出件144回缩到单元主体130中,并且将配合突出件144从配合凹入253解脱。结果,单元主体130被允许在安装部分206上向上滑动。在配合件143和配合槽部分252解脱和单元端子152和主体侧端子部分251的主体端子解脱之后,单元主体130被从安装部分206拆下。
在这样的成像设备200中,如图47和48所示,安装部分206被设置在设备主体201的左侧表面201c的前侧。因此,辅助记录介质单元5位于摄像机操作者的相反一侧。如图37B所示,安装部分206被设置在肩垫211和抓握部分203之间,不会与摄像机操作者的手臂发生干扰。
因此,在成像设备200中,即使在成像期间,辅助记录介质单元5可以由摄像助手等安装在安装部分206上和从其拆卸。在成像设备200中,即使在成像期间,存储卡131可以由摄像助手等插入安装在安装部分206上的单元主体130中和从其拆卸。结果,在成像设备200中,当存储卡131的容量短缺或者当记录在存储卡131中的数据被编辑时,可以更换存储卡131或单元主体130,而不用中止成像。
如上所述,在辅助记录介质单元5中,单元侧端子部分141被设置在其上的支撑板150以可摆动方式被支撑。因此,即使当单元主体130被安装在安装部分206上和从其拆卸时或者当设备主体201在成像期间摆动时,因为支撑板150摆动,所以振动和冲击被吸收。因此,保证了单元侧端子部分141和主体侧端子部分251之间的连接的可靠性。
在成像设备200中,其中存储卡131被用作辅助记录介质的辅助记录介质单元5被安装在设备主体201的前表面201a侧。其中带盒被用作主记录介质的记录和再现单元210被设置在设备主体201的后表面201d侧。在成像设备200中,外部麦克风216被附装到其上的麦克风夹持器217被设置形成在设备主体201的前表面201a侧的取景器组件209的主体部分213中。
这样,在成像设备200中,外部麦克风216被布置在设备主体201的左侧表面201c侧。但是,因为记录和再现单元210与外部麦克风216间隔开,所以记录和再现单元210的走带单元中的电机的操作声不会被外部麦克风216收集。在成像设备200中,辅助记录介质单元5被附装在外部麦克风216附近。但是,因为存储卡131被用作辅助记录介质单元5中的辅助记录介质,所以在记录和再现期间不会产生大的操作声,并且外部麦克风216不会收集噪声。
在成像设备200中,因为内置麦克风被包含在设备主体201的前表面201a侧并与记录和再现单元210间隔开,内置麦克风不会收集记录和再现单元210的走带单元中的电机的操作声等。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到,可以想到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和替换,这取决于设计要求和其它因素,只要这些修改、组合、子组合和替换,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和其等同物内即可。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发明包含与2007年9月5日向日本专利局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JP2007-230826相关的主题,该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被包含于此。
Claims (12)
1.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设备主体;以及
辅助记录介质单元,
所述设备主体包括:
主体侧记录和再现单元,其容纳主记录介质,并在所述主记录介质中记录信息信号和/或从所述主记录介质再现信息信号,以及
安装部分,其中设置第一主体侧端子部分和第二主体侧端子部分,其中,容纳辅助记录介质的辅助记录介质单元与所述第一主体侧端子部分连接,所述第二主体侧端子部分从与所述主体侧端子部分相同的信号线分支出,并且
所述辅助记录介质单元包括:
单元侧记录和再现单元,其容纳辅助记录介质,并在所述辅助记录介质中记录信息信号和/或从所述辅助记录介质再现信息信号;
单元侧端子部分,其与所述第一主体侧端子部分连接;以及
操作单元,其用于操作所述单元侧记录和再现单元,所述辅助记录介质单元可以可拆卸方式安装在所述安装部分上,其中
当所述辅助记录介质单元安装在所述安装部分上时,所述第二主体侧端子部分被封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安装部分设置在所述设备主体的与成像表面侧相反一侧的后表面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
所述第一主体侧端子部分是向所述辅助记录介质单元传送电力和/或信息信号的通信端子,并且
所述第二主体侧端子部分是用于基于通信标准与外围设备连接的连接端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辅助记录介质是可以可拆卸方式附装到辅助记录介质单元主体的存储卡。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辅助记录介质单元被安装以从所述设备主体的后侧覆盖容纳在所述设备主体中的电池组。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
防错插部件被突出地设置在所述单元侧端子部分附近,所述防错插部件用于防止所述单元侧端子部分插入所述第一主体侧端子部分之外的其它端子部分中,并且
插入部分形成在所述安装部分中,其中,所述防错插部件插入所述插入部分。
7.一种辅助记录介质单元,其连接到成像设备主体的安装部分,所述成像设备主体包括主体侧记录和再现单元以及安装部分,其中,所述主体侧记录和再现单元容纳主记录介质并在所述主记录介质中记录信息信号和/或从所述主记录介质再现信息信号,在所述安装部分中设置有第一主体侧端子部分和第二主体侧端子部分,其中,容纳辅助记录介质的单元主体的单元侧端子部分与所述第一主体侧端子部分连接,所述第二主体侧端子部分从与所述第一主体侧端子部分相同的信号线分支出,
所述辅助记录介质单元包括:
单元侧记录和再现单元,其容纳辅助记录介质,并在所述辅助记录介质中记录信息信号和/或从所述辅助记录介质再现信息信号;
单元侧端子部分,其与所述第一主体侧端子部分连接;以及
操作单元,其用于操作所述单元侧记录和再现单元,所述单元主体可以可拆卸方式安装在所述安装部分上,其中
当所述单元主体安装在所述安装部分上时,所述第二主体侧端子部分被封闭。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辅助记录介质单元,其中所述辅助记录介质单元安装在形成在所述成像设备主体的与成像表面侧相反一侧的后表面上的所述安装部分上。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辅助记录介质单元,其中
当所述单元侧端子部分连接到所述第一主体侧端子部分时,驱动电力被供应到所述辅助记录介质单元,并且
当所述辅助记录介质单元被安装在所述安装部分上时,所述辅助记录介质单元封闭所述第二主体侧端子部分,所述第二主体侧端子部分是用于基于通信标准与外围设备连接的连接端子。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辅助记录介质单元,其中所述辅助记录介质是可以可拆卸方式附装到辅助记录介质单元主体的存储卡。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辅助记录介质单元,其中当所述辅助记录介质单元经由适配器与电池连接时,记录在所述辅助记录介质中的信息信号可以被编辑。
12.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辅助记录介质单元,其中,防错插部件被突出地设置在所述单元侧端子部分附近,所述防错插部件用于防止所述单元侧端子部分插入所述第一主体侧端子部分之外的其它端子部分中。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7230826 | 2007-09-05 | ||
JP2007230826A JP4428428B2 (ja) | 2007-09-05 | 2007-09-05 | 撮像装置及び補助記録媒体ユニット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383902A true CN101383902A (zh) | 2009-03-11 |
Family
ID=400955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A2008102123053A Pending CN101383902A (zh) | 2007-09-05 | 2008-09-05 | 成像设备和辅助记录介质单元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090060465A1 (zh) |
EP (1) | EP2034720A3 (zh) |
JP (1) | JP4428428B2 (zh) |
KR (1) | KR20090025161A (zh) |
CN (1) | CN101383902A (zh) |
TW (1) | TW200920106A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761808A (zh) * | 2011-04-28 | 2012-10-31 | 索尼公司 | 噪声消除单元 |
CN105514702A (zh) * | 2014-10-08 | 2016-04-20 | 蒂雅克股份有限公司 | 连接器结构 |
CN112004472A (zh) * | 2018-04-05 | 2020-11-27 |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 X射线管装置 |
JP2021032952A (ja) * | 2019-08-20 | 2021-03-0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撮像装置システム、撮像装置、アクセサリ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199251B2 (en) * | 2008-07-07 | 2012-06-12 | Woodman Labs, Inc. | Camera housing with integrated expansion module |
CN102801904B (zh) * | 2012-07-27 | 2015-12-09 | 浙江宇视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球形摄像机 |
CN102946511B (zh) * | 2012-11-20 | 2015-11-25 | 浙江宇视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恢复默认配置的方法及球形摄像机 |
DE102013218222A1 (de) | 2013-09-11 | 2015-03-12 | Arnold & Richter Cine Technik Gmbh & Co. Betriebs Kg | Sucher- und Bedieneinheit |
JP6980576B2 (ja) * | 2018-03-19 | 2021-12-1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撮像装置 |
JP7198660B2 (ja) * | 2018-12-27 | 2023-01-04 | 株式会社トプコン | ホットシューアダプタの補助アダプタ |
JP7191679B2 (ja) * | 2018-12-27 | 2022-12-19 | 株式会社トプコン | ホットシューアダプタ |
JP2022129930A (ja) * | 2021-02-25 | 2022-09-0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撮像装置及び操作部材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548547B1 (en) * | 1991-11-21 | 1998-04-15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nformation signal processing apparatus |
JPH1075390A (ja) * | 1996-06-27 | 1998-03-17 | Nikon Corp | 電子撮像装置 |
JP2002359763A (ja) * | 2001-06-01 | 2002-12-13 | Fuji Photo Film Co Ltd | デジタルカメラ用スタンド |
JP3528845B2 (ja) | 2003-01-20 | 2004-05-24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ビデオカメラ |
JP2006165851A (ja) * | 2004-12-06 | 2006-06-22 | Sony Corp | 撮像装置 |
US20090019224A1 (en) * | 2005-02-02 | 2009-01-15 | Pocrass Alan L | Data Storage and Transfer Device and Method |
JP2007006282A (ja) | 2005-06-24 | 2007-01-11 | Sony Corp | 記録システム、撮像装置、記録装置及び再生システム並びに記録方法及び再生方法 |
JP4923242B2 (ja) | 2006-03-01 | 2012-04-25 | 国立大学法人山口大学 | ウィレマイト結晶の製造方法及びウィレマイト結晶を母結晶とした蛍光物質の製造方法 |
-
2007
- 2007-09-05 JP JP2007230826A patent/JP4428428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8
- 2008-08-06 TW TW097129858A patent/TW200920106A/zh unknown
- 2008-08-27 EP EP08163052A patent/EP2034720A3/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8-09-04 US US12/204,059 patent/US20090060465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8-09-04 KR KR1020080087098A patent/KR20090025161A/ko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08-09-05 CN CNA2008102123053A patent/CN101383902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761808A (zh) * | 2011-04-28 | 2012-10-31 | 索尼公司 | 噪声消除单元 |
CN105514702A (zh) * | 2014-10-08 | 2016-04-20 | 蒂雅克股份有限公司 | 连接器结构 |
CN105514702B (zh) * | 2014-10-08 | 2018-03-30 | 蒂雅克股份有限公司 | 连接器结构 |
CN112004472A (zh) * | 2018-04-05 | 2020-11-27 |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 X射线管装置 |
JP2021032952A (ja) * | 2019-08-20 | 2021-03-0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撮像装置システム、撮像装置、アクセサリ |
JP7362348B2 (ja) | 2019-08-20 | 2023-10-1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撮像装置システム、撮像装置、アクセサリ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09065395A (ja) | 2009-03-26 |
JP4428428B2 (ja) | 2010-03-10 |
EP2034720A2 (en) | 2009-03-11 |
KR20090025161A (ko) | 2009-03-10 |
TW200920106A (en) | 2009-05-01 |
US20090060465A1 (en) | 2009-03-05 |
EP2034720A3 (en) | 2010-01-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383902A (zh) | 成像设备和辅助记录介质单元 | |
JP4424398B2 (ja) | 撮像装置 | |
JP4453731B2 (ja) | 撮像装置 | |
EP0589571B1 (en) | Connecting apparatus for a video tape recorder having a built-in camera | |
US8063969B2 (en) | Imaging device | |
US20230283868A1 (en) | Image capture device | |
KR20070068267A (ko) | 전자 장치 | |
US7471335B2 (en) | Imaging unit, camera body and camera system | |
CN100588002C (zh) | 用于电子设备的电池锁定机构 | |
JP2009065397A (ja) | シューアダプタ及び撮像装置 | |
JP2009065396A (ja) | 撮像装置 | |
JP2007174585A (ja) | クレードル装置 | |
US20070147788A1 (en) | Electronic apparatus | |
JP2009063774A (ja) | 撮像装置及びレンズフード | |
JP2006228471A (ja) | 電子機器のバッテリーロック機構 | |
JP2009063776A (ja) | 撮像装置 | |
JP2005079760A (ja) | 電子機器用接続装置 | |
JP3930471B2 (ja) | 映像撮影装置 | |
JP4244801B2 (ja) | 電子機器 | |
JP2022070374A (ja) | 映像表示装置 | |
JP2009086130A (ja) | 電池駆動電子機器 | |
JP2006203352A (ja) | ビデオカメラ | |
JP2006064715A (ja) | カメラ | |
US20200177774A1 (en) | Imaging apparatus | |
JP2021013156A (ja) | 表示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Open date: 200903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