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83022B - 电子部件 - Google Patents

电子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83022B
CN101383022B CN2008101693806A CN200810169380A CN101383022B CN 101383022 B CN101383022 B CN 101383022B CN 2008101693806 A CN2008101693806 A CN 2008101693806A CN 200810169380 A CN200810169380 A CN 200810169380A CN 101383022 B CN101383022 B CN 10138302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terminal
interpolater
mentioned
electronic unit
b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16938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83022A (zh
Inventor
西川良一
青山博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lly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Hally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llys Corp filed Critical Hally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3830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830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830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8302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种电子部件(1),是将具备内插器侧端子(12)的内插器(10)与基底电路板(20)的表面接合而成的电子部件。基底电路板(20)在板状的基底构件(21)的表面具有形成有多个突出变形部(220)的基底侧端子(22)。电子部件(1)中,突出变形部(220)的前端部分与内插器侧端子(12)接触来确保电导通,并且,在内插器侧端子(12)和基底侧端子(22)之间形成有呈电绝缘性的绝缘性粘结剂的粘结剂配置层(25)。

Description

电子部件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05年12月03日、申请号为200580041649.7、发明名称为“内插器接合装置”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具备内插器(interposer)侧端子的内插器与基底电路板(base circuit sheet)接合而成的电子部件。
背景技术
以往,存在一种例如将IC芯片安装于树脂薄膜的内插器层叠接合于作为基底电路板的天线板的RF-ID媒体。当制作这种RF-ID媒体等电子部件时,有时例如对夹设粘结剂而层叠的内插器和天线板沿着其层叠方向进行加压。这样,作为用于对内插器和天线板进行加压接合的内插器接合装置,例如具有在相互对置的一对冲压模的间隙中配置内插器和天线板,然后,使上述的间隙逐渐减小地进行加压、接合的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特开2003-283120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现有的问题点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分确保内插器和基底电路板的接合强度、提高了可靠性的电子部件。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部件,是将具备内插器侧端子的内插器与基底电路板的表面接合而成的电子部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基底电路板在板状的基底构件的表面即端子形成面上具有形成有多个突出变形部的基底侧端子,
上述基底侧端子与上述内插器侧端子经由突出变形部直接接触,并且,在上述内插器侧端子和上述基底侧端子之间所形成的间隙中形成有呈电绝缘性的绝缘性粘结剂的粘结剂配置层。
本发明的电子部件中,通过上述突出变形部与上述内插器侧端子的直接抵接,能够高可靠性实现上述内插器与上述基底电路板的电连接。另一方面,根据上述粘结剂配置层的绝缘性粘结剂,能够高可靠性实现上述内插器侧端子与上述基底侧端子之间的物理连接即粘结接合。
如上所述,本发明电子部件是上述内插器侧端子与上述基底侧端子电性、物理性高可靠性连接的可靠性高的部件。
附图说明
图1是对实施例1中的内插器接合装置的接合工序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2是表示实施例1中的RF-ID媒体的立体图。
图3是实施例1中的内插器接合装置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实施例1中的内插器接合装置的剖视图(图3中的A-A线向视剖视图)。
图5是表示实施例1中的连续天线板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实施例1中的配置了内插器的连续天线板的截面构造的剖视图(图5中的B-B线向视剖视图)。
图7是对实施例1中的向内插器接合装置供给连续天线板的状态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实施例1中的接合工序后的截面构造的剖视图(与冲压砧的轴心正交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实施例1中的接合工序后的截面构造的剖视图(包含冲压砧的轴心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实施例1中的其他突出部的突出形状的剖视图。
图11是实施例2中的内插器接合装置的侧视图。
图12是对实施例2中的接合头的加压位置进行预料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实施例2中的冲压砧的截面的剖视图(图11中的E-E线向视剖视图)。
图14是表示实施例2中的冲压砧的外周面的主视图(图13中的F向视图)。
图15是表示实施例2中的突出部的立体图(图14中的G向视图)。
图16是实施例2中的其他内插器接合装置的侧视图。
图中:1-电子部件(RF-ID媒体),10-内插器,11-半导体芯片(IC芯片),12-内插器侧端子,13-芯片保持构件,20-基底电路板(天线板),21-基底构件,22-基底侧端子,24-天线图案,220-突出变形部,25-粘结剂配置层,3-内插器接合装置,31-冲压砧(press anvil),310-凸形成部,311-突出部,32-接合头,320-加压面。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中,上述芯片保持构件及上述基底构件可以通过PET薄膜、PPS树脂、PLA树脂、通用工程塑料等合成树脂,纸,无纺布,铝箔、铜箔等金属材料,或玻璃等材料形成。其中,上述芯片保持构件的材料和上述基底构件的材料可以是相同材料的组合,也可以是不同材料的组合。
优选所述基底电路板具有一对基底侧端子,该基底侧端子在与连结一对基底侧端子的假想线垂直的方向上形成有5个突出变形部。另外,优选所述基底电路板具有一对基底侧端子,该基底侧端子在连结一对基底侧端子的假想线的方向上形成有5个或2个突出变形部。
另外,优选上述突出变形部的截面形状的长宽比为1。
另外,优选在上述内插器的外周侧面与上述基底电路板的表面之间形成有由所述绝缘性粘结剂构成的倾斜面。
另外,优选上述突出变形部由从上述基底构件的背面侧朝向上述端子形成面侧的突出变形形成。
另外,优选上述突出变形部是利用前端设有平面部的大致锥状的构件突出变形的部分。
另外,上述突出变形部也可以是利用突出倾斜角D为5度~15度的突出部突出变形的部分。
本发明的电子部件例如可以使用以下的内插器接合装置来制作,所述内插器接合装置具有:在上述内插器侧端子与上述基底侧端子对置的状态下,对层叠了上述内插器的上述基底电路板进行保持的冲压砧;和相对该冲压砧进行相对运动而构成的接合头,上述接合头具有形成为与上述内插器或上述基底电路板的背面抵接来进行加压的加压面,该加压面根据上述接合头相对上述冲压砧的相对运动来扫描上述内插器或上述基底电路板的背面,相对上述基底电路板加压上述内插器侧端子的整个面。
例如,该内插器接合装置,通过上述接合头与上述冲压砧的相对运动来接合上述内插器与上述基底电路板。即,在该内插器接合装置中,积极地灵活运用了保持于上述冲压砧的上述内插器及上述基底电路板、与上述接合头的相对运动。
因此,在上述内插器接合装置中,例如可以同时实施搬送加工部件、向上述接合头进行供给的步骤;和通过接合头加压接合上述内插器的步骤,并且,能够一边实施通过接合头加压接合上述内插器的步骤,一边取出加工后的上述电子部件。因此,根据上述内插器接合装置,可连续、效率极佳地实施本发明的电子部件的加工。
而且,优选上述基底构件由塑性树脂材料构成,上述冲压砧通过设置包括突出部的凸形成部而构成,其中,突出部朝向上述基底电路板的上述基底侧端子的背面区域的一部分突出。
该情况下,通过上述突出部的作用使由上述塑性树脂材料构成的上述基底侧端子的一部分容易地突出变形。而且,可以使其突出前端压接于上述内插器侧端子。因此,能够进一步高可靠性地实现上述内插器与上述基底电路板的电连接,从而能够提高上述电子部件的耐久性。
其中,作为上述塑性材料可以利用PS、PC、PA、PP、PPE(PET)等材料。
另外,通过在上述内插器与上述基底电路板对置而形成的间隙中,至少上述内插器侧端子和上述基底侧端子的间隙中配置的粘结剂,接合上述内插器和上述基底电路板,上述粘结剂优选是具有电绝缘性的绝缘性粘结剂。
该情况下,可以从上述基底侧端子中的形成了上述突出部的上述突出变形部与上述内插器侧端子之间,积极地流出上述绝缘性粘结剂,使内插器侧端子和基底侧端子直接抵接。而且,由此能够可靠性高地实现基底侧端子和内插器侧端子的电连接。另一方面,在上述基底侧端子的非突出部,在与上述内插器侧端子的间隙中原样地残留上述绝缘性粘结剂。因此,通过该残留下的绝缘性粘结剂的粘结接合力,能够可靠性高地实现内插器侧端子与基底侧端子的物理连接,即粘结接合。
其中,作为上述绝缘性粘结剂,可采用热熔性粘结剂、环氧系粘结剂、丙烯酸系粘结剂、弹性粘结剂等。
并且,作为上述绝缘性粘结剂,优选采用热塑性的粘结剂,而且,还优选在上述冲压砧或上述接合头的至少一方中组装加热器。该情况下,通过对热塑性的绝缘性粘结剂进行加热,可提高其流动性。由此,可从上述内插器侧端子和上述基底侧端子直接接触的部分可靠性高地流出上述绝缘性粘结剂,从而能够可靠性良好地实现二者的电连接状态。并且,如果对上述突出变形部分和上述内插器侧端子的接触部位进行加热,则可以使二者热压接。通过热压接,可以使内插器侧端子与基底侧端子直接接触的部位的接合状态更加良好。因此,内插器侧端子与基底侧端子之间的电连接状态变得更加可靠,能够在长期的使用中高可靠性地维持其良好的连接状态。
并且,作为上述绝缘性粘结剂,也可以使用在大气中促进固化的反应型的湿气固化型粘结剂。该情况下,在将实施了基于上述内插器接合装置的加工后的上述电子部件,例如在工厂或仓库内的屋内环境下进行保管等的期间,可以促进上述绝缘性粘结剂的固化。因此,可使上述电子部件中的上述内插器的接合状态更加良好。
另外,也可以按照与上述内插器的整个面对置的方式对上述基底电路板涂敷上述绝缘性粘结剂,然后,加压接合上述内插器和上述基底电路板。该情况下,通过在上述内插器的整个表面附着上述绝缘性粘结剂,可提高上述内插器的接合强度。并且,在上述情况下,当加压上述内插器和上述基底电路板之际,剩余的绝缘性粘结剂会迂回附着于内插器的外周侧面。由此,在内插器的外周侧面与基底电路板的表面之间,可形成由绝缘性粘结剂构成的倾斜面。因此,除了内插器表面之外,还通过附着于其外周侧面的绝缘性粘结剂,可进一步牢固地接合内插器。
而且,优选上述接合头构成为对上述内插器作用超声波振动。
该情况下,通过对上述内插器侧端子与上述基底侧端子直接接触的部位作用超声波振动,可以使内插器侧端子和基底侧端子熔接。并且,通过该超声波接合,可进一步提高内插器侧端子与基底侧端子之间的电连接可靠性,从而能够更加提高其耐久性。
另外,优选上述冲压砧呈近似圆柱形状,在其外表面保持上述基底电路板,并且以上述近似圆柱形状的轴心为中心进行旋转,
上述接合头利用上述冲压砧的旋转,相对上述内插器进行相对运动。
该情况下,可以一边使保持了上述基底电路板的上述冲压砧旋转,一边接合上述基底电路板和上述内插器。即,由于不需要使保持上述基底电路板的上述冲压砧静止,所以,能够一边搬送上述基底电路板一边连续实施加工。
而且,优选上述接合头的上述加压面呈与上述冲压砧的外周面对应的弯曲凹面状,且形成为能够同时加压上述基底侧端子的整个面。
该情况下,在对上述内插器或上述基底电路板的背面进行扫描,相对上述基底电路板对上述内插器侧端子的整个面加压的过程中,可以同时加压上述内插器侧端子的整个面。因此,能够可靠性更高地接合上述内插器侧端子。
另外,优选上述内插器按照隔着上述半导体芯片对置的方式具有一对上述内插器侧端子,上述冲压砧在沿着上述轴心远离的两个位置具有上述凸形成部,并且,在上述各凸形成部与上述基底侧端子对置的状态下保持上述基底电路板。
该情况下,上述凸形成部的上述突出部对上述内插器的上述半导体芯片作用过大的负荷的可能性小。因此,可抑制上述电子部件的初始故障,制作品质高的制品。
而且,优选在上述各凸形成部中,沿着上述冲压砧的周方向设置有上述突出部,该突出部形成为朝向突出方向的前端侧截面积缩小。
该情况下,通过前端窄形状的上述突出部,能够可靠性更高地接合上述内插器侧端子。
并且,优选上述冲压砧在该冲压砧的整个外周面上配置有上述各凸形成部,能够连续实施多个上述内插器的接合。
该情况下,能够连续实施多个上述内插器的接合,从而可以更高效地制作上述电子部件。
另外,优选上述基底电路板是在上述基底构件的表面形成有天线图案的部件,上述内插器是在板状的芯片保持构件的表面安装有RF-ID用的IC芯片的部件。
这里,RF-ID是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缩写。而且,在采用例如上述的内插器接合装置制作RF-ID媒体的情况下,可以极其高效地制造可靠性高且品质优异的制品。尤其是由于RF-ID媒体要求低成本化,所以,生成效率优异的本发明的内插器接合装置的作用效果是特别有效的。另外,也可以使用该内插器接合装置制作接触ID用的ID媒体。
实施例
(实施例1)
本例是有关将内插器10与基底电路板20进行了接合的电子部件1及用于制作该电子部件1的内插器接合装置3的例子。参照图1~图9对该内容进行说明。
本例的内插器接合装置3如图1和图2所示,是一种用于将板状的芯片保持构件13上安装半导体芯片11而构成并具有从该半导体芯片11延伸设置的作为连接端子的内插器侧端子12的内插器10,与由板状的基底构件21构成、在其表面设置了基底侧端子22的基底电路板20接合的设备。
该内插器接合装置3具有:在内插器侧端子12与基底侧端子22对置的状态下,对层叠了内插器10的基底电路板20进行保持的冲压砧31;和构成为相对冲压砧31进行相对运动的接合头32。
这里,该接合头32具有按照与内插器10的背面抵接的方式形成的加压面320而成,该加压面320构成为:根据接合头32相对冲压砧31的相对运动扫描内插器10的背面,至少相对基底电路板20加压内插器侧端子12的整个面。
下面,对该内容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在本例中制作的电子部件1如图2所示,是非接触ID用的RF-ID(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媒体(下面适当记载为RF-ID媒体1)。该RF-ID媒体1将作为半导体芯片11安装了RF-ID用的IC芯片(下面适当记载为IC芯片11)的内插器10、和作为上述基底电路板20设置了天线图案24的天线板(下面适当记载为天线板20)进行层叠接合而成。
如图2所示,内插器10是在由PSF构成的厚度200μm的板状芯片保持构件13的表面安装了IC芯片11的构件。在该芯片保持构件13的表面,设置有与IC芯片11的电极焊点(省略图示)电连接的导电焊点(省略图示)、和从该导电焊点延伸设置的内插器侧端子12。其中,在本例中,导电焊点及内插器侧端子12由导电性墨形成。
另外,作为芯片保持构件13的材质可以替代本例的PSF,而采用PC、加工纸等。而且,为了保护导电焊点和电极焊点的电连接部位,可以利用底部填充材料或封装材料等。并且,作为芯片保持构件13的内插器侧端子12等的形成方法,可替代本例的印刷导电性墨的方法,而采用铜蚀刻、分配(dispense)、金属箔贴附、金属的直接蒸镀、金属蒸镀膜转印、导电高分子层形成等方法。
天线板20如图2所示,在由材质PET构成的厚度100μm的热塑性基底构件21的表面,设置有由导电性墨构成的天线图案24。该天线图案24呈在一处被切断的近似环状。而且,在天线图案24的构成上述一处的两端部,设置有与内插器侧端子12电连接的基底侧端子22。
另外,和形成于上述芯片保持构件13的内插器侧端子12同样,可替代由导电性墨构成的天线图案24,采用通过铜蚀刻箔、分配、金属箔贴附、金属的直接蒸镀、金属蒸镀膜转印、导电高分子层形成等方法形成的天线图案24。而且,作为基底构件21的材质,除了本例的PET之外,可以使用PET-G、PC、PP、尼龙、纸等。进而,作为导电性墨的墨材料可使用银、石墨、氯化银、铜、镍等。
接着,对本例的内插器接合装置3进行说明。本例的内插器接合装置3如图3和图4所示,由大致呈圆柱形状的辊形状的冲压砧31、和相对冲压砧31的外表面设置规定间隙G并具有对置的加压面320的接合头32构成。
冲压砧31如图1、图3及图4所示,构成为将配置了内插器10的连续板状的连续天线板200,保持于近似圆柱形状的外表面。该连续天线板200由连续板状的基底构件21构成,在其表面连续地设置有天线图案24。本例的内插器接合装置3构成为:使用在各天线图案24上配置了内插器10的连续天线板200,连续地实施内插器10的接合。
冲压砧31如图1、图3、图4及图7所示,构成为按照沿着其轴心方向配置一对基底侧端子22的方式保持上述连续天线板200。而且,在冲压砧31的外周面对应于各基底侧端子22设置有两列凸形成部310。该凸形成部310形成为遍布冲压砧31的整个外周而延伸设置的近似圆环状。如图9所示,凸形成部310被设置成与连续天线板200的各基底侧端子22对置。
凸形成部310如图3及图4所示,通过连续地设置按照与轴心方向近似平行的方式延伸设置的条纹状突出部311而成。各突出部311朝向冲压砧31的外周侧突出。在本例中,按照数个突出部311相对各基底侧端子22对置的方式,设定其形成间距(参照图8)。而且,在本例中,设上述突出部311的突出高度hd为400μm。
并且,本例的冲压砧31具有未图示的加热器。而且,构成为可以通过该加热器所产生的热量加热各突出部311。另外,在本例的内插器接合装置3中,通过加热后的突出部311对连续天线板200进行加压。由此,可以使构成连续天线板200的由热塑性材料形成的基底构件21容易、且形状精度高地突出变形。
接合头32如图3及图4所示,像上述那样构成为相对于冲压砧31的各突出部311的突出表面所构成的最外周表面设置230μm的间隙G而对置。并且,本例的接合头32具有未图示的加振单元。该加振单元构成为对接合头32的加压面320作用超声波振动。其中,在本例的情况下,优选将上述间隙G设定为220~250μm。
另外,加压面320被实施作为表面处理的金刚石涂敷处理,来抑制与内插器10的背面的摩擦。替代该处理,对加压面实施特氟隆(R)涂敷等表面处理,或在加压面320的表面配置由碳化钨构成的超硬芯片也是有效的。或者,也可以在接合头32的前端设置旋转辊,将该旋转辊的外周面作为加压面。
接着,对使用了本例的内插器接合装置3的RF-ID媒体1的制作顺序进行说明。当制作将内插器10与天线板20接合的RF-ID媒体1时,如图5所示,首先,通过在连续板状的基底构件21的表面形成天线图案24,来准备上述连续天线板200。然后,利用该连续天线板200,至少对基底侧端子22的表面实施如下工序:设置具有电绝缘性的绝缘性粘结剂250的粘结剂配置层25的粘结剂涂敷工序;配置内插器10的内插器配置工序;利用上述内插器接合装置3来接合内插器10的接合工序。然后,从接合了内插器10的连续天线板200切下各个RF-ID媒体1。
在粘结剂涂敷工序中如图5所示,对连续天线板200的表面中、包含一对基底侧端子22的区域涂敷绝缘性粘结剂250,并设置了粘结剂配置层25。在本例中,按照包含内插器10的配置区域的方式,设置了厚度40~80μm的粘结剂配置层25。其中,本例中作为该绝缘性粘结剂250,使用了具有热塑性且为湿气固化型的热熔性粘结剂(hot melt)(3M公司制造的型号TE-031)。
另外,作为绝缘性粘结剂250除了上述之外,还可以利用环氧系粘结剂、丙烯酸系粘结剂、弹性粘接剂、聚氨酯系粘结剂等。此外,也可以替代湿气固化型的绝缘性粘结剂250,使用热固化型、紫外线固化型、电子束固化型等反应型的粘结剂。
接着,在内插器配置工序中如图5及图6所示,按照基底侧端子22与内插器侧端子12分别对置的方式,在连续天线板200的表面配置内插器10。这里,本例中如上所述,包含内插器10的配置区域而设置了上述粘结剂配置层25。因此,内插器10以其整个表面夹设绝缘性粘接层25而与天线板20对置。
接着,如图7~图9所示,使用本例的内插器接合装置3,实施相对连续天线板200加压接合内插器10的接合工序。如上所述,内插器接合装置3的冲压砧31具有按照与各基底侧端子22的背面对置的方式条纹状连续地设置的突出部311。而且,通过本例的突出高度hd=400μm的突出部311,可以在基底侧端子22上形成突出高度hs=约100μm的突出变形部220。其中,作为突出部311的突出高度hd优选设为100~800μm。该情况下,能够从邻接的突出部311的间隙排出有可能从内插器10与连续天线板200之间流出的绝缘性粘结剂250。
而且,在本例中,使将加压面的表面温度维持为200℃的冲压砧31旋转,将冲压砧31通过连续天线板200保持的内插器10,连续地向接合头32所成的间隙G搬送。如上所述,在本例中,相对于构成连续天线板200的100μm厚的基底构件21、和构成内插器10的200μm厚的芯片保持构件13的组合,将冲压砧31与接合头32的间隙G设定为230μm。因此,如果在连续天线板200的表面配置的内插器10通过上述的间隙,则可以相对连续天线板200加压内插器10。本例的内插器接合装置3利用在这里产生的加压力,牢固地接合内插器10。
根据具备设置了凸形成部310的冲压砧31与接合头32的组合的本例的内插器接合装置3,可以通过突出部311使天线板20中的各基底侧端子22的一部分突出变形。即,如图8及图9所示,可以与在冲压砧31的加压表面以条纹状设置的突出部311对应,在各基底侧端子22上形成条纹状的突出变形部220。而且,基底侧端子22与内插器侧端子12经由该条纹状的突出变形部220直接接触,在该突出变形部220以外的部分,在二者之间形成间隙222。
因此,在该突出变形部220与内插器侧端子12之间流出绝缘性粘结剂250,使得突出变形部220被压接于内插器侧端子12。由此,能够可靠性高地实现内插器侧端子12与基底侧端子22的电连接。另一方面,在各基底侧端子22中的除了突出变形部220之外的非突出部221与对置的内插器侧端子12的间隙222中,完全不流出绝缘性粘结剂250,适量的绝缘性粘结剂250原样地残留。因此,通过残留于该间隙的绝缘性粘结剂250,能够可靠性高地实现内插器侧端子12与基底侧端子22之间的粘结接合,即物理连接。
并且,本例中,在包含内插器10的配置区域的区域设置了粘结剂配置层25。因此,内插器10以其几乎整个表面通过绝缘性粘结剂250与连续天线板200对置。其结果,内插器10被牢固粘结于连续天线板200。
另外,如果使内插器10和天线板20抵接而进行加压,则剩余的绝缘性粘结剂250会迂回附着于内插器10的外周侧面。结果,在内插器10的外周侧面与连续天线板200之间,形成由绝缘性粘结剂250构成的倾斜状倾斜面251。由此,除了内插器10的表面之外,内插器10的外周侧面105也成为粘结面,使得内插器10非常牢固地接合于连续天线板200。
并且,本例的内插器接合装置3,在与由热塑性材料构成的基底构件21抵接的冲压砧31中具备加热器。因此,通过一边使用该冲压砧31加热连续天线板200,一边实施上述接合工序,利用冲压砧31的突出部311能够效率良好且形状精度高地形成上述突出变形部220。而且,可以相对内插器侧端子12热压接突出变形部220,从而能够提高电连接可靠性。
这里,本例中所使用的绝缘性粘结剂250具有热塑性。因此,如果通过加热器加热绝缘性粘结剂250,则可提高其流动性。因此,可以使绝缘性粘结剂250高可靠性地从基底侧端子22的突出变形部220、与内插器侧端子12之间流出,从而能够可靠性良好地实现二者之间的电连接。
而且,上述内插器接合装置3如上所述,具备用于对接合头32进行超声波加振的加振单元。因此,在内插器侧端子12与基底侧端子22直接接触的位置,可通过超声波接合熔接二者,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电连接可靠性。如果组合热压接和基于超声波接合的熔接来接合内插器侧端子12和基底侧端子22,则在长期使用RF-ID媒体1的使用期间,能够高稳定性维持两者间的优越的电连接状态。
并且,本例中所使用的绝缘性粘结剂250是湿气固化型的反应型粘结剂。因此,当实施了上述加压冲压工序之后,在所制作的RF-ID媒体1的保管过程中等,可以完全接近内插器10的接合状态。
另外,作为在冲压砧31的加压表面设置的突出部311的形状,可替代本例的条纹状,形成块状、分布状、十字状、梳形状等各种形状的突出部311。并且,作为凸形成部310,也可以将在冲压砧31的外周面沿其周方向延伸设置的近似圆环状的突出部311沿轴心方向并列配置。
例如,作为块状的突出部311如图10所示,可替代本例的条纹状的一个突出部311(由符号DL表示的形状),在一条直线上设置大致等间隔配置的5个块状的突出形状。该情况下,这些各突出形状分别构成各个突出部311。此时,作为这些突出部311的整体所构成的凸形成部310的配置形状,可以与本例的凸形成部310(参照图3及图4)近似相同。另外,作为各突出部311的截面形状例如可以为400μm(该图中由Wt表示的尺寸)×400μm的正方形。而且,在凸形成部310中,可以将邻接的突出部311的间隔Wh设定为400μm。这里,作为各突出部311的突出倾斜角D优选设定为5度~15度。
此外,本例中按照包含内插器10的配置区域的方式设置了粘结剂配置层25。也可以替代该作法,比内插器10的配置区域小地限定于其内周部来设置粘结剂配置层25。并且,也可以对应于各基底侧端子22,分别独立地形成粘结剂配置层25。
本例的内插器10的接合方法不限定于RF-ID媒体1的制造,在使用了内插器10的各种电子部件的制作中都是有效的。例如,可以在FPC(挠性印刷基板)、纸制计算机(paper computer)、即抛式电气制品等各种电子部件的制造工序中灵活运用。
(实施例2)
本例是以实施例1的内插器接合装置3为基础,主要变更了接合头32的加压面320及冲压砧31的凸形成部310的形状的例子。参照图11~图16对该内容进行说明。
在本例的内插器接合装置3中如图11所示,接合头32与天线板20抵接,冲压砧31与内插器10抵接。
本例的接合头32如图11及图12所示,具有与冲压砧31的弯曲状的外周面对应地形成为弯曲凹状的加压面320。该加压面320在冲压砧31的周方向上的尺寸比内插器10宽。因此,在本例的内插器接合装置3中,能够以冲压砧31搬送内插器10的规定时间通过加压面320同时加压内插器侧端子12的整个面。
如图12所示,在加压面320中,在冲压砧31的轴向的大致中央部,设置有沿上述周方向延伸设置的凹部328。因此,根据该加压面320,对内插器10的IC芯片11作用过大的负荷的可能性小。另外,在加压面320的缘部中,优选冲压砧31的旋转上游侧的缘部329将其角形状预先形成为凸曲面状。该情况下,能够顺畅地将内插器10及天线板20送入加压面320侧。
如图13~图15所示,本例的冲压砧31的各凸形成部310,分别形成在沿周方向延伸设置的大径的基座部319的外周面。各凸形成部310分别具有两列沿周方向排列的突出部315。另外,在图13中省略了接合头32并且由虚线表示了天线板20及内插器10。
本例的突出部315如图15所示,是在前端设置了平面部的近似四角锥状的形状。作为突出部315的形状,除了本例的四角锥状之外,可以形成为三角锥状或圆锥状等各种形状。
另外,在本例的内插器接合装置3中如图16所示,也能够在使接合头32与内插器10抵接、冲压砧31与天线板20抵接的状态下,接合内插器10。

Claims (15)

1.一种电子部件,是将具备内插器侧端子的内插器与基底电路板的表面接合而成的电子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底电路板在板状的基底构件的表面即基底侧端子形成面上具有形成有多个突出变形部的基底侧端子,
所述基底侧端子与所述内插器侧端子经由突出变形部直接接触,并且,在所述内插器侧端子和所述基底侧端子之间所形成的间隙中形成有呈电绝缘性的绝缘性粘结剂的粘结剂配置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底电路板具有一对基底侧端子,该基底侧端子在与连结一对基底侧端子的假想线垂直的方向上形成有5个突出变形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底电路板具有一对基底侧端子,该基底侧端子在连结一对基底侧端子的假想线的方向上形成有5个或2个突出变形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变形部的截面形状的长宽比为1。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部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内插器的外周侧面与所述基底电路板的表面之间形成有由所述绝缘性粘结剂构成的倾斜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变形部由从所述基底构件的背面侧朝向所述基底侧端子形成面侧的突出变形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变形部的截面形状的长宽比为1。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变形部是利用前端设有平面部的大致锥状的构件突出变形的部分。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底电路板具有一对基底侧端子,该基底侧端子在与连结一对基底侧端子的假想线垂直的方向上形成有5个突出变形部。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底电路板具有一对基底侧端子,该基底侧端子在连结一对基底侧端子的假想线的方向上形成有5个或2个突出变形部。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变形部是利用突出倾斜角D为5度~15度的突出部突出变形的部分。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子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底电路板具有一对基底侧端子,该基底侧端子在与连结一对基底侧端子的假想线垂直的方向上形成有5个突出变形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子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底电路板具有一对基底侧端子,该基底侧端子在连结一对基底侧端子的假想线的方向上形成有5个或2个突出变形部。
14.根据权利要求6~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部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内插器的外周侧面与所述基底电路板的表面之间形成有由所述绝缘性粘结剂构成的倾斜面。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底电路板是在所述基底构件的表面形成有天线图案的部件,所述内插器是在板状的芯片保持构件的表面安装有RF-ID用的IC芯片的部件。
CN2008101693806A 2004-12-03 2005-12-03 电子部件 Active CN10138302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351258 2004-12-03
JP2004350841 2004-12-03
JP2004-351258 2004-12-03
JP2004-350841 2004-12-03
JP2004350841 2004-12-03
JP2004351258 2004-12-03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5800416497A Division CN101073296B (zh) 2004-12-03 2005-12-03 内插器接合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83022A CN101383022A (zh) 2009-03-11
CN101383022B true CN101383022B (zh) 2012-08-22

Family

ID=3889952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5800416497A Active CN101073296B (zh) 2004-12-03 2005-12-03 内插器接合装置
CN2008101693806A Active CN101383022B (zh) 2004-12-03 2005-12-03 电子部件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5800416497A Active CN101073296B (zh) 2004-12-03 2005-12-03 内插器接合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0107329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485511B2 (en) * 2015-01-13 2019-11-26 Koninklijke Philips N.V. Interposer electrical interconnect with spring
CN109399114B (zh) * 2018-12-11 2023-12-29 宁波隆威婴儿用品有限公司 一种梳体植粒机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42460A (en) * 1989-06-13 1994-08-3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Outer lead bonding apparatus
US5591298A (en) * 1988-01-19 1997-01-07 Kimberly-Clark Corporation Machine for ultrasonic bonding
CN1331820A (zh) * 1998-12-21 2002-01-16 格姆普拉斯公司 制造无触点芯片卡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10340A (en) * 1998-03-04 2000-01-04 Internati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Solder column tip compliancy modification for use in a BGA socket connector
JP2003168099A (ja) * 2001-11-30 2003-06-13 Oji Paper Co Ltd Icチップ実装体の製造装置
JP3739752B2 (ja) * 2003-02-07 2006-01-25 株式会社 ハリーズ ランダム周期変速可能な小片移載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91298A (en) * 1988-01-19 1997-01-07 Kimberly-Clark Corporation Machine for ultrasonic bonding
US5342460A (en) * 1989-06-13 1994-08-3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Outer lead bonding apparatus
CN1331820A (zh) * 1998-12-21 2002-01-16 格姆普拉斯公司 制造无触点芯片卡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73296B (zh) 2011-07-06
CN101073296A (zh) 2007-11-14
CN101383022A (zh) 2009-03-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97607B (zh) Rfid标签的制造方法和rfid标签
CN100359995C (zh) 电路基板的连接结构体及其制造方法
EP1900025B1 (en) Hybrid conductive coating method for electrical bridging connection of RFID die chip to composite antenna
KR100846272B1 (ko) Rfid 태그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01160597A (zh) 电子零件及该电子零件的制造方法
US7578053B2 (en) Interposer bonding device
US7960752B2 (en) RFID tag
KR20080003192A (ko) Rfid 태그 제조 방법 및 rfid 태그
CN101383022B (zh) 电子部件
TWI360379B (zh)
CN101073297A (zh) 电子部件的制造方法及电子部件的制造装置
JP4754344B2 (ja) Rfidタグ
JP2000299411A (ja) チップ実装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EP1953819A1 (en) Semiconductor package, electronic parts,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02342189A (zh) 芯片部件安装结构、芯片部件安装方法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1836517A (zh) 布线基板的承受台以及使用了它的布线基板的连接装置、连接方法
JP3891743B2 (ja) 半導体部品実装済部品の製造方法、半導体部品実装済完成品の製造方法、及び半導体部品実装済完成品
CA2528797A1 (en) Rfid transponder structure optimized for in-line label construction
JP4209574B2 (ja) 半導体部品実装済部品の製造方法
CN220639269U (zh) 防溢胶压着不良的热敏打印头
JP5171405B2 (ja) インターポーザ接合方法
JP5029026B2 (ja) 電子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06092006A (ja) 非接触通信機器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23077961A (ja) Rfidタグ
JP3724595B2 (ja) 基板の接続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