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57060A - 内窥镜 - Google Patents

内窥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57060A
CN101357060A CN 200810137790 CN200810137790A CN101357060A CN 101357060 A CN101357060 A CN 101357060A CN 200810137790 CN200810137790 CN 200810137790 CN 200810137790 A CN200810137790 A CN 200810137790A CN 101357060 A CN101357060 A CN 10135706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doscope
operating portion
light source
framework
heat transf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810137790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57060B (zh
Inventor
渡边胜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lympu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filed Critical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3570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570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570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5706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002Operational features of endoscopes
    • A61B1/00043Operational features of endoscopes provided with output arrangements
    • A61B1/00045Display arrangement
    • A61B1/00052Display arrangement positioned at proximal end of the endoscope bod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5Flexible endoscopes
    • A61B1/0051Flexible endoscopes with controlled bending of insertion part
    • A61B1/0052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control elements, e.g. hand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4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combined with photographic or television appliances
    • A61B1/042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combined with photographic or television appliances characterised by a proximal camera, e.g. a CCD camera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6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with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 A61B1/0661Endoscope light sources
    • A61B1/0684Endoscope light sources using light emitting diodes [LE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6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with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 A61B1/07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with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using light-conductive means, e.g. optical fibr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12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with cooling or rinsing arrangem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5Flexible endoscopes
    • A61B1/0051Flexible endoscopes with controlled bending of insertion part
    • A61B1/0057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force transmission elements, e.g. control wir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内窥镜。内窥镜(10)具有:插入部(12),其用于插入被检体(S)中;以及操作部(14),其与该插入部的基端部连接,由使用者把持。进而,光源(92)设在操作部的内部。传热框架(76、78、174、180)在操作部的内部配设光源,并且,能够对从光源产生的热进行传递,该传热框架的至少一部分具有电绝缘性。外部散热部(80)与传热框架连接,至少一部分露出至操作部的外部,以将传递至传热框架的热散发到操作部的外部。

Description

内窥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广泛用于各种用途的内窥镜。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的内窥镜的光源,一般有作为与内窥镜连接的外围装置的光源装置。即,光源装置和内窥镜分开设置。近年来,以实现由内窥镜和外围装置构成的内窥镜装置整体的简化(小型化)和节省电力为目的,公知有将LED等搭载在内窥镜中的装置。此时,LED存在下述情况:配置在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前端部,通过照明透镜直接对被检部位进行照明的情况;以及配置在操作部的内部,通过光导纤维将光引导至插入部的前端部的情况。对于前者,LED在尺寸上受到制约,并且,为了使从LED产生的热有效地扩散,需要使插入部的前端部构成为较大。
但是,例如在医疗用内窥镜的情况下,为了降低患者的痛苦而要求使插入部的前端部尽量细,该情况下,LED的配置选择后者(操作部的内部)。该情况下,通常,内窥镜的操作部的外装部件考虑耐药品性、轻量化等而使用工程塑料水密地构成。因此,由于将LED配置在由热传导性差的塑料密闭的操作部内,所以难以使从LED产生的热向外部散热。
进而,如果手术操作者把持的操作部的表面温度由于LED的发光而上升,则在使用中会给手术操作者带来不适感,因此,优选尽量不使来自LED的热传递至把持部。另一方面,为了防止LED的发光效率的降低和LED自身的寿命的缩短,需要使发光时的热散发,需要想办法。
在日本特开平9-122065号公报中公开有下述的结构:利用热泵使从设在操作部内的发光体产生的热向露出至操作部外表面的散热部传递,由此,使热有效地散发到外部。
如日本特开平9-122065号公报所公开的那样,在实现从LED(热源)到操作部的外表面的热导通(热传递)的情况下,一般经由热传导性良好的金属部件。但是,假设在散热用的外部金属等带静电的情况下,该静电通过金属部件的传热路径流入LED,有可能对LED自身或者与LED连接的电路基板造成损伤。
从LED至外部露出金属的路径是经由多个金属框架和部件露出至外部的路径,仅仅考虑传热性。因此,是相对于来自外部的静电等电能较弱的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这种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窥镜,该内窥镜即使在散热用的外部露出金属上带静电等被输入了电能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静电等电能经由传热路径输入至光源(例如LED)和该光源的电路基板等,能够同时获得散热效果和抗电能性。
本发明所述的内窥镜具有:
插入部,其用于插入被检体中;
操作部,其与所述插入部的基端部连接,由使用者把持;
光源,其设在所述操作部的内部;
至少一部分具有电绝缘性的传热框架,所述传热框架将所述光源配设在所述操作部的内部,并且,能够对从所述光源产生的热进行传递;以及
外部散热部,其与所述传热框架连接,至少一部分露出至所述操作部的外部,以将传递至所述传热框架的热散发到所述操作部的外部。
将在如下的说明中阐述本发明的优点,从该说明中会清楚部分优点,或者可以通过实施本发明而获知。本发明的优点可以通过下文特别指出的手段及组合而实现并获得。
附图说明
附图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且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用于与如上给出的概括说明及如下给出的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一起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A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示意立体图。
图1B是示出图1A中用箭头1B表示的部分的示意正面图。
图2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内部(通道、照明光学系统以及观察光学系统)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3是示出把持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操作部的把持部,并使影像显示装置倾斜成期望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4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操作部的示意立体图。
图5A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操作部的操作部主体和把持部的示意纵剖视图。
图5B是沿着图5A中的5B-5B线的示意横剖视图。
图6A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操作部的把持部和防折件的示意纵剖视图。
图6B是沿着图6A中的6B-6B线的示意横剖视图。
图6C是示出将钳子栓装配在设置于图6A所示的把持部上的处置器械贯穿插入口上的状态的示意的局部剖视图。
图7是示出相对于固定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操作部的内部的具有良好的热传导性和电绝缘性的固定部件配设光导束、光源、操作线等的状态的示意立体图。
图8A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操作部的操作部主体和把持部的示意纵剖视图。
图8B是沿着图8A中的8B-8B线的示意横剖视图。
图8C是沿着图8A中的8C-8C线的示意横剖视图。
图9是示出将固定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操作部的内部的具有良好的热传导性和电绝缘性的固定部件以紧密接触的状态卡合在分别具有一对卡定爪的第二框架上的状态的示意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对于内窥镜,列举出在操作部上一体地具有影像显示装置的移动性优异的医疗用的内窥镜进行说明,但也能够适当地应用于工业用内窥镜等医疗用以外的内窥镜。
【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使用图1A至图7对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A和图2所示,作为内窥镜10的主要部分具有:插入部12,其被朝向成为被检体的体腔内的被检部位插入;以及操作部14,其与该操作部12的基端侧连接设置。
如图1A所示,作为操作部12的主要部分具有:硬质的前端硬质部22,其配置在插入部12的前端侧;弯曲部24,其连接在该前端硬质部22的基端侧;以及挠性部26,其具有挠性,形成为细长形状,并连接在弯曲部24的基端侧。挠性部26的基端部连接在操作部14上。
其中,前端硬质部22的基体材料例如为金属材料,在该基体材料的外周面包覆有具有绝缘性的罩。并且,弯曲部24的多个弯曲块和配设在这些弯曲块的外周的筒状的编织层(ブレ一ド)例如是金属材料,在这些弯曲块和编织层的外周包覆有具有绝缘性的薄壁橡胶。另外,挠性部26的柔性件(flex)例如是金属材料,在该柔性件的外周包覆有具有绝缘性的管。进而,前端硬质部22的基体材料和弯曲部24的多个弯曲块中的最前端的弯曲块连接。另外,弯曲部24的多个弯曲块中的最基端的弯曲块和柔性件连接。另外,贯穿插入于插入部12的前端硬质部22、弯曲部24的弯曲块和编织层以及挠性部26的柔性件中的后述的通道62的通道管74使用例如PTFE(聚四氟乙烯)材料等具有绝缘性的管。
如图1A、图3至图6C所示,作为操作部14的主要部分具有:操作部主体32;影像显示装置34,其配设在该操作部主体32的上端;把持部36,其连接在操作部主体32的下端;以及防折件38,其连接在该把持部36的下端,防止挠性部26的压曲。
把持部36设在操作部主体32和插入部12之间,在手术操作者把持内窥镜10时由手术操作者把持。如图3所示,把持部36形成为能够由手术操作者的例如左手的拇指T和左手的其他手指环绕握持的形状。把持部36也可以形成为由手术操作者的右手握持的形状。
如图1A、图3和图4所示,在操作部主体32上配设有:弯曲操作杆42;抽吸按钮44,其具有抽吸接头44a;图像开关46;以及通气接头48。
其中,弯曲操作杆42配设在操作部主体32中的图3中的箭头10f所示的一侧(以下称为前面侧)。抽吸按钮44和图像开关46配设在操作部主体32中的图4中的箭头10b所示的一侧(以后称为背面侧)。另外,通气接头48配设在前面10f侧和背面10b侧的一侧面上。
如图1A和图3所示,弯曲操作杆42具有转动轴42a、臂部42b以及搭指部42c。转动轴42a以在图1A中的左右方向(图3中的与纸面垂直的方向)上贯通操作部主体32的方式配设。该转动轴42a配设在前面10f侧和背面10b侧的另一侧面(通气接头48的相反侧)。进而,该转动轴42a在操作部主体32的内部,固定在卷绕有操作线52的带轮(未图示)上。臂部42b的一端固定在转动轴42a上。另外,臂部42b的另一端与搭指部42c连接。进而,特别地,搭指部42c配设在前面10f侧,并且设置在接近把持部36的位置,以使得握持把持部36的手术操作者能够用例如左手的拇指T进行操作。即,弯曲操作杆42的臂部42b和搭指部42c形成为大致L字状。
另外,如图5A所示,一对操作线52通过各线长调节部56在操作部14的把持部36的内部连接。即,操作线52分别具有第一线52a和第二线52b。
第一线52a的前端固定在弯曲部24的内部的未图示的多个弯曲块中的最前端的弯曲块或者前端硬质部22上,第一线52a的基端通过插入部12的挠性部26并延伸至操作部14的把持部36的内部。
第二线52b的一端固定在操作部主体32的内部的带轮上,另一端延伸至把持部36的内部。进而,这些第一线52a和第二线52b通过线长调节部56以能够调节长度的方式可装卸地连接。另外,在第一线52a中,除去接近线长调节部56的位置和弯曲部24,遍及防折件38和挠性部26的大致全长由线圈状的角度线圈58包覆。这是为了防止第一线52a和后述的固定部件180之间的摩擦、和第一线52a在与其他部件接触时的破损,以保护第一线52a。
在图1A和图4所示的抽吸接头44a上,抽吸装置经由管(都没有图示)连接自如。手术操作者通过使抽吸装置工作并对抽吸按钮44进行操作,从而能够经由管状部件即通道62从体腔内抽吸体液或痰等。另外,如图2所示,通道62以一端(基端)在操作部主体32开口、另一端(前端)在前端硬质部22的前端面开口的方式在操作部14和插入部12内延伸。
设在操作部主体32的背面10b侧的图像开关46具有图像记录开关46a和图像再现开关46b。图像记录开关46a将显示于影像显示装置34的后述的监视器部132上的影像记录在与后述的记录控制电路138(参照图2)连接的记录介质中时接通。图像再现开关46b在对记录于记录介质中的图像进行再现时接通。
并且,在操作部主体32的图1A中的左侧(图4中的右侧)设有通气接头48,所述通气接头48用于在进行内窥镜10的漏水检查时向插入部12和操作部14内送入空气。为了避免在对内窥镜10进行灭菌处理或飞机运输等放置在负压下时,包覆弯曲部24的外周的薄壁橡胶由于负压而破裂,使内窥镜10的内部向大气开放的未图示的帽等在通气接头48上装卸自如。
如图2所示,在内窥镜10的插入部12和操作部14中配设有通道62、照明光学系统64以及观察光学系统66。
通道62具有:插入部12的前端硬质部22的开口部72(参照图1B);通道管74(参照图6A),其连接在该开口部72上并贯穿插入于插入部12;作为传热框架的分支部76(参照图6A);作为传热框架的连接筒78(参照图6A);作为内窥镜10的外部的外部散热部的处置器械贯穿插入口(开口)80(参照图6A);抽吸管路82(参照图5A和图6A);以及抽吸按钮配设部84(参照图5A)。在抽吸按钮配设部84上配设有上述的具有抽吸接头44a的抽吸按钮44(参照图4)。
这些抽吸接头44a和处置器械贯穿插入口80在操作部14的内部连通。即,通过抽吸管路82和分支部76,抽吸按钮配设部84和抽吸接头44a与连接筒78和处置器械贯穿插入口80连通。
进而,抽吸接头44a设置在操作部主体32中的内窥镜10的背面10b侧。抽吸接头44a在从体腔内抽吸体液或痰等液体时使用。另一方面,处置器械贯穿插入口80设置在把持部36中的内窥镜10的背面10b侧。处置器械贯穿插入口80通过在通道62(参照图2)中插拔钳子等处置器械从而相对于体腔内插拔处置器械时使用。
如图6A至图6C所示,分支部76具有:第一接头76a,其连接有通道管74;第二接头76b,其连接有抽吸管路82;以及第三接头76c,其连接有连接筒78。其中,第一接头76a的中心轴和第二接头76b的中心轴大致位于同轴上。另外,在连接筒78上螺合固定有处置器械贯穿插入口80。即,处置器械贯穿插入口80和连接筒78与抽吸按钮配设部84经由分支部76和抽吸管路82在操作部14的内部连通。
另外,分支部76、连接筒78以及处置器械贯穿插入口80由具有良好的热传导性的例如金属材料形成。另一方面,通道管74和抽吸管路82由例如PTFE等具有绝缘性、耐药品性、耐热性的树脂材料形成。
如图2所示,照明光学系统64具有光源92、光导束94以及照明窗96(参照图1B)。观察光学系统66具有观察窗102(参照图1B)、物镜104、像导106、成像透镜108以及摄像元件110。
如图1B所示,照明窗96和观察窗102固定在前端硬质部22上。如图2所示,在照明窗96的基端侧,光导束94的前端固定在前端硬质部22上。在观察窗102的基端,物镜104固定在前端硬质部22上。另外,在物镜104的基端侧,像导106的前端固定在前端硬质部22上。进而,光导束94和像导106通过弯曲部24和挠性部26并延伸至操作部14。
另外,光导束94聚集有多根光导纤维。进而,在这些并列设置的光导纤维的外侧包覆有保护管而形成为束状。如图4、图5A以及图7所示,在光导束94的基端部固定有具有凸缘部94b的光导接头94a。
光源92固定在操作部14的内部。光源92具有LED 92a、LED基座92b以及导线92c。LED基座92b为小径且形成为细长的圆柱状,在一端面上安装有LED 92a。另一方面,导线92c从LED基座92b的另一端面延伸出来并连接在后述的供电控制电路136上(参照图2)。
如图4所示,该LED 92a以与光导束94的基端对置的方式进行配设。此时,LED 92a、光导束94以及照明窗96光连接。因此,由LED 92a发出的光通过光导束94和照明窗96从插入部12的前端射出。
如图4和图5A所示,成像透镜108和摄像元件110固定在操作部主体32中。成像透镜108固定在像导106的基端。另外,在基于成像透镜108的观察像的成像位置上固定有摄像元件110。此时,观察窗102、物镜104、像导106、成像透镜108以及摄像元件110光连接。因此,从照明窗96射出并对被检体S(参照图2)进行照明的光的反射光通过观察窗102、物镜104、像导106、成像透镜108并由摄像元件110拍摄。即,得到观察像。
另外,摄像元件110使用例如CCD、CMOS等。
进而,如图1A、图2至图4所示,在操作部主体32中配设有影像显示装置34。如图1A、图3和图4所示,影像显示装置34由呈大致长方体形状(箱型)的装置主体(框体)122和倾斜杆(搭指部)124形成外框,所述倾斜杆124从该装置主体122的一边的角部以形成平面的方式向内窥镜10的前面10f侧延伸出来。装置主体122和倾斜杆124形成为一体。进而,在装置主体122的表面上配设有显示内窥镜图像的监视器部132。
如图1A和图3所示,装置主体122在操作部14的上端部由图5A所示的转动轴122a枢转支承为能够转动。因此,如图3所示,监视器部132能够相对于操作部主体32在指向上面的方向和指向内窥镜10的前面10f侧的方向之间转动成期望的角度。即,能够使监视器部132倾斜至内窥镜10的使用者容易观察的位置。例如,形成有倾斜杆124的方向优选位于内窥镜10的前面10f侧(接近使用者的位置)。该情况下,倾斜杆124由抓住把持部36的手术操作者的例如左手的拇指T的指腹操作。另外,在倾斜杆124的上表面上形成有多个凸部即防滑件124a。
另外,如图2所示,在装置主体122的内部设置有:电池134;供电控制电路136;具有内部存储器等记录介质(未图示)的记录控制电路138;显示元件控制电路140;以及作为处理电路的摄像元件控制电路142。
电池134连接在供电控制电路136上。供电控制电路136与监视器部132、记录控制电路138、显示元件控制电路140以及摄像元件控制电路142连接。另外,供电控制电路136还与上述的光源92和摄像元件110电连接,对它们提供电力。
供电控制电路136将从电池134提供的电力,分别对光源92、摄像元件110、监视器部132、记录控制电路138、显示元件控制电路140以及摄像元件控制电路142输出与各电路对应的驱动电力。
并且,供电控制电路136构成为包括电源开关152,通过电源开关152的操作进行接通/断开。另外,电池134使用能够相对于后述的容纳部的槽进行装卸的、反复充电使用的二次电池。
向该记录控制电路138供给来自设置在操作部主体32上的图像开关46(参照图4)、以及设置在影像显示装置34上的静止图像记录切换开关156和动态图像记录切换开关158(都参照图1)的输入信号。
根据来自这些各种开关的输入信号,记录控制电路138将内窥镜图像的信号作为静止图像或者动态图像进行记录、再现、静止等控制。即,记录控制电路138将由摄像元件控制电路142信号化后的被检部位S的观察像保存在记录介质中,并根据由再现、静止等图像再现开关46b进行的指示信号的输入,将该保存后的信号输出到显示元件控制电路140。
另外,在记录控制电路138上,不仅上述的内部存储器等记录介质装卸自如,而且能够相对于后述的容纳部的槽进行装卸的外部记录元件等外部记录介质也装卸自如。
显示元件控制电路140将来自记录控制电路138或者摄像元件控制电路142的信号影像化,并使内窥镜图像显示在监视器部132上。并且,记录控制电路138根据从各种开关46、156、158向供电控制电路136的信号输入,对光源92、摄像元件110和摄像元件控制电路142提供电力供给的指示信号。
如图1A和图4所示,在装置主体122的表面上,除了监视器部132之外,还配设有电源开关152、POWER显示灯154、静止图像记录切换开关156以及动态图像记录切换开关158。特别地,如图4所示,电源开关152配设在装置主体122的背面10b侧。并且,POWER显示灯154、静止图像记录切换开关156以及动态图像记录切换开关158配设在例如监视器部132的边缘部。而且,电源开关152和POWER显示灯154与供电控制电路136连接。因此,POWER显示灯154从电源开关152接通电源开始一直点亮,在切断电源的同时熄灭。
静止图像记录切换开关156和动态图像记录切换开关158连接在记录控制电路138上。静止图像记录切换开关156在将要记录的内窥镜图像设定为静止图像时被按压而接通。动态图像记录切换开关158在将要记录的内窥镜图像设定为动态图像时被按压而接通。
在装置主体122中配设有容纳部(未图示)和能够对该容纳部进行开闭的盖体162。在容纳部中分别具有例如用于容纳上述的电池134和未图示的存储卡(例如XD图像卡(XD picture card)(注册商标))等外部记录元件(记录介质)的槽。该外部记录元件能够从记录控制电路138的内部存储器进行数据的交接。用于配设电池134的槽与供电控制电路136连接,用于容纳存储卡的槽与记录控制电路138连接。
另外,配设在装置主体122中的这些结构要素具有水密结构。特别地,开闭的盖体162通过固定爪162a和扣杆(buckle lever)162b相对于装置主体122的容纳部具有可靠的水密结构。
另外,在图1A中,POWER显示灯154、静止图像记录切换开关156以及动态图像记录切换开关158配设在离开倾斜杆124的位置,但也可以设置在倾斜杆124的上表面和监视器部132的边缘部之间。该情况下,能够用把持内窥镜10的把持部36的手的拇指对静止图像记录切换开关156和动态图像记录切换开关158进行操作。
由摄像元件110拍摄到的被检部位S的观察像从摄像元件110输出至摄像元件控制电路142。摄像元件控制电路142将由摄像元件110拍摄到的被检部位S的观察像信号化,并输出至记录控制电路138和显示元件控制电路140。
其次,使用图5A至图7对将光源92配设在操作部14中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5A至图6C所示,操作部14的操作部主体32和把持部36分别具有外装部件32a、36a。这些外装部件32a、36a由具有耐药品性、耐热性、绝缘性的所谓的工程塑料(树脂材料)形成。
在操作部主体32的外装部件32a的端部的外侧和把持部36的外装部件36a的基端部的内侧之间,以利用例如O型圈等密封部件37密封的状态固定。因此,外装部件32a、36a的内部是水密的。
进而,在操作部主体32的外装部件32a上例如配设有上述的抽吸按钮配设部84和弯曲操作杆42的转动轴42a等。
把持部36的外装部件36a形成为筒状,前端侧(插入部12侧)固定有防折件38,基端侧(操作部主体32侧)固定在操作部主体32的外装部件32a上。另外,把持部36的外装部件36a具有用于配设连接筒78和处置器械贯穿插入口80的筒状的延伸部36b。
在操作部主体32的外装部件32a的内侧固定有由例如铝等金属材料等形成的第一框架(夹装板)172。在第一框架172的内侧固定有由例如铝等金属材料等形成的作为传热框架的具有良好的热传导性的一对第二框架174。第二框架174配设在把持部36的外装部件36a的内侧。特别地,第二框架174沿着外装部件36a的前面10f侧和背面10b侧分别从把持部36的前端(插入部12侧)延伸至基端(操作部主体32侧)。即,第二框架174被分割成例如一对等多个。另外,例如一对第二框架174不限于对称形状,根据外装部件36a等的形状形成为各种形状。
各第二框架174分别通过小螺钉173固定在固定于操作部主体32的外装部件32a的内表面上的第一框架172上。如图6B所示,对于第二框架174中接近插入部12的一侧,通道62和处置器械贯穿插入口80汇合的分支部76通过小螺钉175以与第二框架174紧密接触的方式固定在第二框架174上。
在对置的第二框架174之间的空间中,延伸有通道62的抽吸管路82、观察光学系统66的像导106、弯曲操作线52以及照明光学系统64的光导束94。并且,为了将从电池134提供的电力传递至光源92而从供电控制电路136延伸至LED基座92b的导线92c也在对置的第二框架174之间的空间中延伸。
另外,如图5A和图5B所示,在对置的第二框架174之间的空间中,作为传热框架的发光单元固定部件(光源用固定部件)180通过作为安装部件的小螺钉181,以与第二框架174的内周面紧密接触的状态固定在第二框架174的内周面上。即,固定部件180固定在把持部36的外装部件36a的内部。
如图6A所示,在第二框架174的内侧配置有分支部76的第二接头76b。另外,通过螺母79a相对于延伸部36b的内周面的紧固力,连接筒78以牢固地抵靠在分支部76的第三接头76c上的状态连接在分支部76的第三接头76c上。另外,在该连接筒78上通过螺合固定有处置器械贯穿插入口80。
另外,处置器械贯穿插入口80和外装部件36a的延伸部36b之间形成为利用例如O型圈等密封部件79b防止液体浸入内部的水密结构。
另外,在第二框架174的前端配设有第一连接部件176a和第二连接部件176b。
第一连接部件176a通过小螺钉177a连接在第二框架174上。进而,第一连接部件176a连接第二框架174和插入部12的挠性部26。即,以第一连接部件176a的内周面和插入部12的挠性部26的基端部的接头26a的外周面抵接的方式进行固定。
另外,第一连接部件176a的内周面和挠性部26的基端部的接头26a的外周面之间形成为通过例如O型圈等密封部件26b防止液体浸入内部的水密结构。
另外,外装部件36a和第一连接部件176a之间形成为通过例如O型圈等密封部件177c防止液体浸入内部的水密结构。
在第二连接部件176b的外周部一体成形有橡胶材料制的防折件38。第一连接部件176a的外周面和第二连接部件176b的内周面螺合。
进而,这些第一框架172、第二框架174、分支部76、连接筒78、处置器械贯穿插入口80、连接部件176a、176b以及挠性部26的接头26a分别由例如铝等具有良好的热传导性的金属材料形成。成为液体的流路的用标号76、78、80示出的部件(参照图6A)也可以使用不锈钢材料等具有耐腐蚀性的金属材料。
另外,在第二框架174和把持部36的外装部件36a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空间S1。该空间S1起到绝热作用,以防止在上述的第一框架172、第二框架174、分支部76、连接筒78、处置器械贯穿插入口80、连接部件176a、176b以及挠性部26的接头26a上传递的热H传递至外装部件36a的外部。
如图7所示,发光单元固定部件180由例如实心的大致圆柱状的部件形成。该固定部件180由例如氮化铝等具有良好的热传导性并且具有电绝缘性的部件形成。并且,固定部件180具有:从固定部件180的侧方切除而成的U字型贯通孔(凹部)182;照明光学系统用贯通孔184;以及操作线用贯通孔186a、186b。即,在固定部件180中,沿着插入部12的轴向,分别形成有贯通孔182、184、186a、186b。照明光学系统用贯通孔184和操作线用贯通孔186a、186b沿着固定部件180的轴向贯通。
贯通孔182构成管状部件贯穿插入孔,如图5B和图7所示,朝向发光单元固定部件180的大致中央形成为U字型。即,该贯通孔182通过将固定部件180从其侧面朝向大致中心轴去除而形成。
在把持部36内延伸的通道62的抽吸管路82的外周的至少一部分以与贯通孔182的内周紧密接触的方式配设在贯通孔182内。另外,在贯通孔182内与抽吸管路82邻接地配设有像导106。
贯通孔184形成为圆柱状。如图5A所示,该贯通孔184构成发光单元配置空间,贯穿插入有安装有LED 92a的LED基座92b和固定有光导束94的光导接头94a。
光导接头94a从贯通孔184的一端侧(前端侧)插入。进而,光导接头94a的凸缘部94b与贯通孔184的一端面抵接从而被定位。即,光导束94相对于固定部件180被定位。
如图7所示,安装有LED 92a的LED基座92b以LED 92a与光导束94的基端面抵靠的方式从贯通孔184的另一端侧(基端侧)插入。另外,用于对LED 92a提供电力的导线92c连接在LED基座92b上。在这种状态下,光导接头94a和LED基座92b由小螺钉185从固定部件180的侧方固定。因此,来自LED 92a的照明光入射至光导束94。
对于操作线用贯通孔186a、186b,靠插入部12的前端侧为大径,相对于插入部12的前端的远端侧相对于前端侧为小径。即,在贯通孔186a、186b中形成有“台阶”。进而,在形成有台阶的贯通孔186a、186b中的前端侧的大径部分上能够配设包覆有角度线圈58的操作线52的第一线52a,在基端侧的小径部分上仅能够配设不存在角度线圈58的第一线52a。
并且,在贯通孔186a、186b中,在贯通孔186a、186b与固定部件180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狭缝186c、186d。这些狭缝186c、186d形成为能够使操作线52(第一线52a)通过至贯通孔186a、186b、但不能使角度线圈58通过的宽度。即,狭缝186c、186d仅能够插拔操作线52。
另外,如图7所示,固定部件180中的各贯通孔186a、186b的基端侧被切口。即,圆柱状的固定部件180的基端侧的一部分被去除。在该部分上分别配设有一对线长调整部件56。
例如,在从固定部件180卸下操作线52的第一线52a的情况下,在从固定部件180的贯通孔186a、186b向前端侧拉拔角度线圈58的同时,能够从狭缝186c、186d拉拔操作线52的第一线52a。
如上所述,发光单元固定部件180由具有良好的热传导性并且具有电绝缘性的材料(例如氮化铝材料)形成。该固定部件180以与铝材料等具有良好的热传导性的第二框架174紧密接触的状态固定在第二框架174上。具体而言,第二框架174和固定部件180通过小螺钉181固定。
固定部件180一体地具有位于插入部12的前端部侧的圆筒部180a和位于操作部主体32侧的D字部180b。在圆筒部180a上形成有固定部件180的一端面188a。在D字部180b上形成有固定部件180的另一端面188b。并且,在D字部180b上形成有平面部188c。另外,在圆筒部180a和D字部180b的边界上形成有D字状的端面188d。
此处,如图5A所示,装配小螺钉181的四个螺纹孔181a形成在圆筒部180a上。并且,如图7所示,装配用于固定光导接头94a的小螺钉185的螺纹孔185a形成在圆筒部180a上,装配用于固定LED基座92b的小螺钉185的螺纹孔185b形成在D字部180b上。
贯穿插入在插入部12中且在插入部12的前端开口的通道管74的基端与分支部76的第一接头76a连接。
处置器械贯穿插入口80具有在越过手术操作者的把持区域的部分(插入部12的基端附近)从外装部件36a的延伸部36b露出至外部的筒状部(开口)80a。该筒状部80a是向外部散热的散热部。
在处置器械贯穿插入口80的筒状部80a的端部形成有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80b。如图6C所示,在该处置器械贯穿插入口80上能够装卸钳子栓192。
如图6C所示,钳子栓192具有:圆筒状的外装194;以及设在该外装194的内部的第一和第二橡胶阀(阀芯)196、198。这些外装194、第一橡胶阀196和第二橡胶阀198由绝缘性材料形成。
第一橡胶阀196和第二橡胶阀198在外装194的内部以重叠的状态配设。第一橡胶阀196配设成与外装194的前端抵接的状态。该第一橡胶阀196具有狭缝196a。第二橡胶阀198形成有供处置器械(未图示)贯穿插入的例如圆形状的开口198a。在没有贯穿插入处置器械时,第一橡胶阀196的狭缝196a彼此对接,钳子栓192的内部被密闭。另一方面,在贯穿插入有处置器械时,第二橡胶阀198的开口198a的内周缘部紧密接触,由此,钳子栓192的内部被密闭。
钳子栓192的外装194能够与处置器械贯穿插入口80的凸缘部80b卡合。进而,外装194的基端部为喇叭状,即,圆筒形主体的末端部扩大。因此,处置器械贯穿插入口80与钳子栓192的外装194的基端部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S2。传递至处置器械贯穿插入口80的热H从该间隙S2散发。
并且,在装配到处置器械贯穿插入口80上时,一边使钳子栓192的树脂材料制的外装194的内周面的凸部194a弹性变形一边将其压入至越过处置器械贯穿插入口80的凸缘部80b进行装配。如图6C所示,在装配有钳子栓192的状态下,通过两个橡胶阀196、198,管路内部相对于外部(外部气体)闭塞。
另外,在将钳子等贯穿插入于通道管74中时,从钳子栓192的第一橡胶阀196的狭缝(入口)196a插入钳子的前端,使其与第二橡胶阀198的开口198a的边缘部紧密接触的同时变形来贯穿插入。
即使是在将钳子栓192装配于处置器械贯穿插入口80上的状态下,钳子栓192的外装194的端部也不会与把持部36的外装部件36a的延伸部36b抵接,因此,能够确保处置器械贯穿插入口80的筒状部80a与外部的连通。即,能够确保间隙S2
其次,对这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0的作用进行说明。在以下所示的作用中,主要对从配置在操作部14的内部的光源92产生的热H的散热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在将固定部件180固定在第二框架174上的状态下,通道62、照明光学系统64以及观察光学系统66都配设在固定部件180上。进而,在该状态下,这些通道62、照明光学系统64以及观察光学系统66被引导至插入部12的前端侧或者操作部14的操作部主体32侧。因此,能够在使这些通道62、照明光学系统64以及观察光学系统66在操作部14的内部的配置稳定的状态下使用内窥镜10。
进而,接通这样的内窥镜10的电源开关152。当电源开关152接通时,内窥镜10从影像显示装置34的电池134通过供电控制电路136分别被提供电力。
在影像显示装置34成为静止图像记录待机状态时,通过导线92c从供电控制电路136对设在操作部14的把持部36的内部的LED基座92b提供电力,同时对摄像元件110等也提供电力。
当从电池134通过供电控制电路136使光源92的LED 92a发光时,即,发出照明光。从LED 92a发出的照明光入射至光导束94的基端,并被引导至光导束94的前端,通过配置在光导束94的前端的照明窗96射出,对体腔内的被检部位S的期望的范围进行照明。
来自由照明光照射的被检部位S的反射光通过设在前端硬质部22上的观察窗102和物镜104形成观察像。进而,该观察像入射至像导106的另一端,然后,传递至像导106的一端。而后,由反射光形成的观察像从像导106的一端经由设在操作部主体32内的成像透镜108在摄像元件110上成像。因此,观察像通过由摄像元件控制电路142控制的摄像元件110拍摄。
观察像从摄像元件110依次传递至摄像元件控制电路142、显示元件控制电路140、监视器部132,并实时地显示在监视器部132上。
在该状态下,在记录静止图像的情况下,手术操作者使操作部主体32的背面10b侧的图像记录开关46a接通。于是,由摄像元件控制电路142输出的图像信号作为静止图像被记录在记录控制电路138的内部存储器中。然后,当手术操作者按压操作部主体32的背面10b侧的图像再现开关46b时,内部存储器的图像数据由记录控制电路138输出至显示元件控制电路140并在监视器部132上映出图像(显示)。接着,当按压图像再现开关46b时,代替显示静止图像,而在监视器部132上显示观察中的图像。即,观察中的图像实时地显示在监视器部132上。
并且,手术操作者使配置在影像显示装置34的监视器部132的边缘部的动态图像记录切换开关158接通。于是,从静止图像记录待机状态切换至动态图像记录待机状态。在该状态下,观察像也从摄像元件110依次传递至摄像元件控制电路142、显示元件控制电路140、监视器部132,并实时地显示在监视器部132上。
在该状态下,在记录动态图像的情况下,手术操作者使操作部主体32的背面10b侧的图像记录开关46a接通。于是,如上述那样,动态图像被记录在记录控制电路138的内部存储器中。
在动态图像的记录过程中,图像信号由摄像元件控制电路142或者记录控制电路138中的任一个实时地输出至显示元件控制电路140,从而观察图像实时地显示在监视器部132上。
然后,当手术操作者再次按压图像记录开关46a而使其断开时,停止记录。接着,在进行动态图像再现的情况下,手术操作者使图像再现开关46b接通。于是,进行与静止图像再现同样的动态图像再现的控制。在动态图像再现结束时,进行与前述的静止图像再现结束同样的控制,返回上述的起动时的状态。
另外,记录在记录控制电路138的内部存储器中的数据能够传送至上述的外部存储元件。
这样,伴随着使内窥镜10的观察像持续地显示在监视器部132上,LED 92a也持续发光。因此,LED 92a发热。
于是,来自LED 92a的热H传递至LED基座92b。固定有LED基座92b的固定部件180由氮化铝等具有良好的热传导性的材料形成。因此,来自LED 92a的热H通过LED基座92b传递至固定部件180。
由于具有良好的热传导性的金属材料制的第二框架174与固定部件180紧密接触,因此,来自LED 92a的热H从固定部件180进一步传递至第二框架174。另外,同样地,具有良好的热传导性的金属材料制的分支部76固定在第二框架174的前端。因此,来自LED 92a的热H从第二框架174传递至分支部76。
具有良好的热传导性的金属材料制的连接筒78与分支部76紧密接触。因此,来自LED 92a的热H从分支部76传递至连接筒78。在连接筒78上通过螺合而固定有具有良好的热传导性的金属材料制的处置器械贯穿插入口80。因此,来自LED 92a的热H从连接筒78传递至处置器械贯穿插入口80。
此处,处置器械贯穿插入口80配置在内窥镜10的外侧。因此,来自LED 92a的热H通过处置器械贯穿插入口80与外部气体的相互接触而散发至内窥镜10的外侧。由此,使来自LED 92a的热H散发。
另外,此时,即使是在钳子栓192装配于处置器械贯穿插入口80上的情况下,在处置器械贯穿插入口80和钳子栓192的外装194之间形成有间隙S2。因此,热H的散热效果不会产生差异。
并且,来自LED 92a的热H通过固定部件180、第二框架174、分支部76、连接筒78以及处置器械贯穿插入口80散热,由此,能够抑制操作部14的把持部36的内部的从LED 92a通过固定部件180、第二框架174传递至第一框架172的热量。这样,能够抑制固定有第一框架172的操作部主体32的外装部件32a和把持部36的外装部件36a的发热。
并且,由于在第二框架174和把持部36的外装部件36a之间形成有空间S1,因此,热H不会从第二框架174直接传递至外装部件36a,能够抑制把持部36的外装部件36a的发热。
进而,假设由于某些原因而在金属材料制的处置器械贯穿插入口80上带静电。静电分别流过金属材料制的处置器械贯穿插入口80、连接筒78、分支部76、第二框架174、第一框架172。但是,由于固定部件180具有电绝缘性,所以不会通电。因此,能够防止静电输入至LED 92a或者LED基座92b。这样,能够防止静电从LED基座92b通过导线92c输入至供电控制电路136。另外,能够防止静电输入至分别与供电控制电路136连接的电池134、记录控制电路138、摄像元件控制电路142、显示元件控制电路140以及摄像元件110等。
同样,从处置器械贯穿插入口80通过插入部12的前端硬质部22的开口部72贯穿插入高频处置器械(未图示)。此时,有可能由于误使用而导致高频电流流过前端硬质部22的金属材料制的基体材料、弯曲部24的金属材料制的弯曲块或编织层以及挠性部26的金属材料制的柔性件等。该情况下,高频电流有可能流到第二框架174。但是,由于固定部件180具有电绝缘性,所以不会通电。因此,能够防止高频电流输入至LED92a或者LED基座92b。这样,能够防止高频电流从LED基座92b通过导线92c输入至供电控制电路136。另外,能够防止高频电流输入至分别与供电控制电路136连接的电池134、记录控制电路138、摄像元件控制电路142、显示元件控制电路140以及摄像元件110等。
因此,不仅能够可靠地防止由于静电或高频电流等流过而导致LED基座92b或LED 92a破损,而且能够可靠地防止静电或高频电流等流动至供电控制电路136等电路。
如以上说明了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0,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
在使用内窥镜10时,通过将固定部件180固定在操作部14的内部,能够使通道62、照明光学系统64以及观察光学系统66的配置稳定。因此,能够使用内窥镜10进行更稳定的观察或处置等。
即使在使LED 92a持续发光的情况下,也能够使来自LED 92a的热H通过分别由具有良好的热传导性的部件形成的LED基座92b、固定部件180、第二框架174、分支部76、连接筒78以及处置器械贯穿插入口80散发至内窥镜10的外部。
即使在钳子栓192装配于处置器械贯穿插入口80上的情况下,由于在钳子栓192的外装194和处置器械贯穿插入口80之间确保了间隙S2,并且在外装194和把持部36的延伸部36b之间确保了空间(间隙S2),因此能够使热H从处置器械贯穿插入口80可靠地散发至外部。
这样,能够使从LED 92a产生的热H从散热部(处置器械贯穿插入口80的筒状部80a)散发至外部,手术操作者所把持的操作部主体32的外装部件32a和把持部36的外装部件36a为低热传导性的外装部件,从而积极地绝热。因此,能够防止操作部主体32的外装部件32a和把持部36的外装部件36a比其他的部分热等赋予手术操作者不适感的情况。即,能够防止热H由于LED 92a的发热的影响而集中在操作部14的内部。
另外,这样,由于能够使从LED 92a产生的热H有效地散发至内窥镜10的外部,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LED 92a的发光效率的降低,并且能够实现节省电力。这样,能够使LED 92a更加长寿命化。
由于将具有良好的热传导性和绝缘性的部件夹装在从LED 92a至处置器械贯穿插入口80的传热路径上,因此能够维持散热效果,并能够确保相对于外部的抗静电性、抗高频电流性。即,即使为了提高散热效果,操作部14的框架172、174采用金属部件,也能够防止静电或高频电流流过LED 92a和电子电路部件,能够防止设备的破损。
由于包含LED基座92b的发光单元固定部件180使用例如氮化铝材料等具有良好的热传导性和绝缘性的材料,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静电或高频电流从处置器械贯穿插入口80以外的其他路径流入LED基座92b或其他的电气设备。
该情况下,通过在将具有绝缘性的钳子栓192装配在处置器械贯穿插入口80上的状态下使用内窥镜10,能够可靠地防止手术操作者等直接接触例如金属材料制的处置器械贯穿插入口80。因此,能够可靠地避免手术操作者等受到高频电流的影响。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使弯曲部24向上下方向(两个方向)弯曲的情况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是不仅上下方向,向左右方向弯曲的结构也是适合的。
该情况下,例如在固定部件180上进一步形成有与操作线用贯通孔186a、186b并列设置的两个贯通孔,并且,在操作部主体32上也进一步配设有其他的弯曲操作杆(左右方向弯曲用的操作杆)也是适合的。
进而,根据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在内窥镜10的操作部14中具有:光源92;传热框架(分支部76、连接筒78、第二框架174、固定部件180),其至少一部分具有电绝缘性;以及处置器械贯穿插入口(开口)80,其与传热框架连接,并且至少一部分露出至操作部14的外部,使传递至传热框架的热H散发到操作部14的外部。进而,传热框架(分支部76、连接筒78、第二框架174、固定部件180)将光源92配设在操作部14的内部,并且,能够对从光源92产生的热H进行传递。在操作部14的内部的光源92发热时,通过使该热H传递至传热框架和处置器械贯穿插入口80,能够使来自光源92的热H散发至内窥镜10的外部(操作部14的外部)。因此,能够使光源92节省电力,并且能够防止光源92的短寿命化。并且,由于传热框架的至少一部分(固定部件180)具有电绝缘性,所以即使是例如静电等电能输入至处置器械贯穿插入口80等也会被隔断,该静电等电能不会输入至光源92。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光源92受到来自外部的电的影响。因此,即使输入电能,也能够防止静电等电能经由传热路径输入至光源92(例如LED 92a)和该光源92的电路基板等,能够同时获得来自光源92的热的散热效果和光源92等的抗电能性。
上述的内窥镜10的操作部14为上述的具有光源92和传热框架以及处置器械贯穿插入口80的结构,除此之外,传热框架(固定部件180)具有利用绝缘体覆盖光源92的绝缘部。该情况下,通过将作为绝缘部的固定部件180配置在光源92的周围,从而,即使输入了电能,也能够防止电能经由传热路径输入至光源92,能够同时获得散热效果和抗电能性。
上述的内窥镜10的操作部14为上述的具有光源92和传热框架(固定部件180)以及处置器械贯穿插入口80的结构,除此之外,还具有连通操作部14和插入部12的前端硬质部22之间的通道62,处置器械贯穿插入口80具有在操作部14上形成通道62的开口的筒状部80a和凸缘部80b。该情况下,能够使来自光源92的热H从通道62的筒状部80a和凸缘部80b散发到内窥镜10的外部。
具有绝缘性的钳子栓192能够在处置器械贯穿插入口80的筒状部80a和凸缘部80b上进行装卸。钳子栓192具有:大致筒状的外装194,其能够在处置器械贯穿插入口80的筒状部80a和凸缘部80b上进行装卸,并具有凸部(卡合部)194a;以及第一和第二橡胶阀(阀芯)196、198,它们配设在该外装194的内部,隔断通道62的内部与处置器械贯穿插入口80的筒状部80a和凸缘部80b的外部之间的流体的连通。进而,在钳子栓192的外装194与处置器械贯穿插入口80的筒状部80a和凸缘部80b之间具有间隙S2。在该情况下,即使在将钳子栓192装配于处置器械贯穿插入口80的筒状部80a以及凸缘部80b上的状态下,由于在钳子栓192和处置器械贯穿插入口80之间存在间隙S2,所以能够使筒状部80a以及凸缘部80b与内窥镜10的外部(外部气体)接触,因此,能够使在光源92上产生的热H散发。并且,即使在假设高频电流等经由内窥镜10的内部的金属部件等流动的情况下,由于存在具有绝缘性的钳子栓192,从而能够防止内窥镜10的使用者直接接触筒状部80a以及凸缘部80b。并且,在该情况下,也如上述那样,由于传热框架的至少一部分(固定部件180)具有电绝缘性,因此,即使例如高频电流等电能输入至外部散热部等也会被隔断,该高频电流等电能不会输入至光源92。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光源92受到来自外部的电的影响。
钳子栓192的外装194中接近分支部76和连接筒78的一侧的端部相对于处置器械贯穿插入口80的筒状部80a和凸缘部80b扩大成喇叭状。该情况下,由于能够使钳子栓192的外装194与处置器械贯穿插入口80的筒状部80a以及凸缘部80b之间的间隙S2更大,因此能够得到高的散热效率。
操作部14在传热框架(第二框架174)的外侧具有外装部件36a,在传热框架和外装部件36a之间设有空间S1。该情况下,能够防止热H传递至操作部14的外装部件36a,能够防止外装部件36a发热,能够防止赋予使用者不适感。
传热框架(第二框架174、固定部件180)在操作部14的内部,相对于插入部12的前端硬质部22从比光源92更靠远端侧的位置延伸至近端侧。该情况下,通过将传热框架从操作部14的内部的比光源92更靠远端侧的位置配设到近端侧,从而能够使操作部14得到期望的强度,并且,能够使传热路径较长,因此,能够使来自光源92的热H以尽量扩散后的状态传递至处置器械贯穿插入口80。因此,能够使来自光源92(LED92a)的热H更有效地散发。
对于操作部14,传热框架(分支部76、连接筒78、第二框架174、固定部件180)在光源92与处置器械贯穿插入口80之间的至少一部分上具备具有绝缘性并示出良好的热传导性的氮化铝材料(固定部件180)。该情况下,由于氮化铝是良好的热传导性材料,并且是具有电绝缘性的部件,所以,通过将其使用在该传热框架的一部分上,从而即使输入了电能,也能够防止电能经由传热路径输入至光源92,能够同时获得散热效果和抗电能性。
传热框架(分支部76、连接筒78、第二框架174、固定部件180)具有:光源用固定部件180,其用于配设光源92,具有绝缘性并具有良好的热传导性;以及框架(分支部76、连接筒78、第二框架174),其用于配设该固定部件180,并与处置器械贯穿插入口80连接,具有良好的热传导性。该情况下,即使输入了电能,也能够利用光源用固定部件180防止电能经由传热路径输入至光源92,能够同时获得散热效果和抗电能性。
操作部14在框架(分支部76、连接筒78、第二框架174)的外侧具有外装部件36a、以及设在该外装部件36a上的延伸部36b。光源92具有LED 92a。处置器械贯穿插入口80在延伸部36b上具有通道62的开口(处置器械贯穿插入口80)。该情况下,能够使LED 92a持续发光而产生的热H从分支部76和连接筒78传递至外部散热部的通道62的开口并散发至内窥镜10的外部,并且能够防止静电等电能输入至LED 92a,能够实现节省电力,同时能够实现长寿命化。即,即使输入了电能,也能够防止电能经由传热路径输入至LED 92a,能够同时获得LED 92a的散热效果和抗电能性。
传热框架(第二框架174、固定部件180)在操作部14的内部,相对于插入部12的前端硬质部22从比光源92更靠远端侧的位置延伸至近端侧。该情况下,通过将传热框架从操作部14的内部的比光源92更靠远端侧的位置配设至近端侧,能够使操作部14得到期望的强度,并且,能够使传热路径较长,因此,能够使来自光源92的热H以尽量扩散后的状态传递至处置器械贯穿插入口80。从而,能够使热H从光源92(LED92a)更加有效地散发。
【第二实施方式】
其次,使用图8A至图9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对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的部件相同的部件赋予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详细说明。
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为了将发光单元固定部件180固定在第二框架174上,通过使用了小螺钉181的螺纹紧固进行的情况,并对为了将光导接头94a和LED基座92b固定在发光单元固定部件180上而使用小螺钉185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另外,发光单元固定部件180由例如氮化铝等兼具热传导性和电绝缘性的部件形成。
氮化铝是陶瓷材料的一种。陶瓷材料一般为硬且脆的原料,因此难以进行螺纹加工且成本高。另外,即使实施了螺纹加工,在利用小螺钉181将发光单元固定部件180固定在第二框架174上时,或者利用小螺钉185将光导束94、LED基座92b螺纹紧固在发光单元固定部件180上时,在将小螺钉(固定螺钉)相对于发光单元固定部件180拧紧的情况下,存在使固定部件180的螺纹牙破损的情况,因此无法相对于固定部件180牢固地拧紧小螺钉181、185。
对于小螺钉185的固定,只要能够保持直径较小且重量较轻的光导接头94a和LED基座92b即可,因此不需要进行牢固的紧固。另一方面,对于小螺钉181的固定,由于发光单元固定部件180直径粗,并且为了确保部件间的传热性,因此需要提高部件之间的固定强度和密合度,需要在某种程度上确保小螺钉181的拧紧力量。因此,特别是在固定小螺钉181时,为了不使螺纹孔181a破损,需要控制小螺钉181的安装力矩进行组装,组装作业性不好。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A至图9所示,在例如由铝材料等金属材料形成的一对第二框架174上形成有卡定爪174a、174b。这些卡定爪174a、174b是通过使第二框架174的一部分局部地突出并向内侧弯折大致90度而形成的。
卡定爪174a、174b之间的间隔与固定部件180的圆筒部180a的长度(一端面188a和D字状的端面188d之间的长度)大致相等。因此,在将固定部件180夹持在一对第二框架174之间时,固定部件180的圆筒部180a卡合在卡定爪174a、174b之间而被定位。即,在该组装状态下,卡定爪174a的侧部与圆筒部180a的一端面188a抵接。另一方面,卡定爪174b的侧部抵接在与一端面188a对置的D字状的端面188d上而被定位。因此,固定部件180的轴向位置被定位。
另外,卡定爪174b的内表面与平面部188c抵接。因此,固定部件180的周方向的位置也唯一地被确定。
没有设置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用于固定固定部件180和第二框架174的小螺钉(固定螺钉)181。即,在固定部件180上没有设置螺合小螺钉181的螺纹孔181a。
此处,一对第二框架174的一端用固定小螺钉173固定在第一框架172上。另外,如图6B所示,另一端侧用小螺钉175固定在分支部76上,并且用小螺钉177a固定在第一连接部件176a上。
此时,一对第二框架174之间的对置的空间宽度设定为比发光单元固定部件180的外形尺寸稍小一些。这是为了在组装状态下伴随着第二框架174的弹性变形而将固定部件180牢固地夹持在第二框架174的内侧。
另外,固定部件180和光导束94的光导接头94a也可以在凸缘部94b与固定部件180的一端面188a紧密接触的状态下使用热传导性良好的粘接剂等粘接。另一方面,在LED基座92b的外周面上也涂敷热传导性良好的粘接剂来插入照明光学系统用贯通孔184的内部,并在LED 92a和光导束94的基端部抵接的位置将彼此固定。如果形成为这样的结构,能够取消利用小螺钉185进行的固定。
如以上说明了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
由于能够不需要对固定部件180进行螺纹加工,因此能够降低固定部件180的部件的原价。
由于不需要利用小螺钉将固定部件180螺纹紧固在第二框架174上,因此不需要对固定部件180进行伴随着微妙的力矩控制的螺纹紧固作业,能够提高组装作业性。
由于将固定部件180的整体弹性地夹持在由例如铝材料等金属材料形成的第二框架174的卡定爪174a、174b之间,因此能够使部件之间的接触面积更多,并且能够确保高的密合力。这样,能够减小部件之间的热阻,能够实现从LED 92a到处置器械贯穿插入口80的传热性的提高。
另外,如果为了降低部件之间的热阻,而在部件彼此的抵接面上夹装散热复合物(heat compound),则能够进一步提高部件之间的热传导性。
并且,在上述的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第一框架172、第二框架174、分支部76、连接筒78、处置器械贯穿插入口80使用金属材料的情况,但如果是具有适度的刚性和良好的热传导性的部件,则不限于金属材料。例如使用与固定部件180相同的材料也是合适的。
并且,在上述的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使固定部件180为实心的大致圆柱状,但也可以是大致圆锥台状等,只要是第二框架174与固定部件180的外周面紧密接触的形状即可,允许是各种形状。例如在为圆锥台状的情况下,形成为把持部36的防折件38侧的外形比操作部主体32侧的外形小的情况是合适的。
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容易想到其他的优点和变型。因此,本发明在广义上并不局限于这里所示和描述的具体细节及典型实施方式。因而,在不脱离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所限定的一般发明概念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变型。

Claims (14)

1、一种内窥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窥镜具有:
插入部,其用于插入被检体中;
操作部,其与所述插入部的基端部连接,由使用者把持;
光源,其设在所述操作部的内部;
传热框架,其将所述光源配设在所述操作部的内部,并且能够对从所述光源产生的热进行传递,该传热框架的至少一部分具有电绝缘性;以及
外部散热部,其与所述传热框架连接,至少一部分露出至所述操作部的外部,以将传递至所述传热框架的热散发到所述操作部的外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热框架具有利用绝缘体覆盖所述光源的绝缘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窥镜还具有通道,所述通道连通所述操作部和所述插入部的前端部之间;
其中,所述外部散热部具有在所述操作部形成所述通道的开口的接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具有绝缘性的钳子栓能够在所述外部散热部的接头上进行装卸,
所述钳子栓具有:
大致筒状的外装,其能够在所述外部散热部的接头上装卸,并具有卡合部;以及
阀芯,其配设在所述外装的内部,隔断所述通道的内部和所述外部散热部的接头的外部之间的流体的连通,
在所述钳子栓的外装和所述外部散热部的接头之间具有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钳子栓的外装中接近所述传热框架的一侧的端部相对于所述外部散热部的接头扩大成喇叭状。
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部在所述传热框架的外侧具有外装部件和设置于该外装部件的延伸部,
所述光源具有LED,
所述外部散热部在所述延伸部具有所述通道的开口。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窥镜还具有通道,所述通道连通所述操作部和所述插入部的前端部之间;
其中,所述外部散热部具有在所述操作部形成所述通道的开口的接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具有绝缘性的钳子栓能够在所述外部散热部的接头上进行装卸,
所述钳子栓具有:
大致筒状的外装,其能够在所述外部散热部的接头上装卸,并具有卡合部;以及
阀芯,其配设在所述外装的内部,隔断所述通道的内部和所述外部散热部的接头的外部之间的流体的连通,
所述钳子栓的外装和所述外部散热部的接头之间具有间隙。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钳子栓的外装中接近所述传热框架的一侧的端部相对于所述外部散热部的接头扩大成喇叭状。
10、根据权利要求7至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部在所述传热框架的外侧具有外装部件和设置于该外装部件的延伸部,
所述光源具有LED,
所述外部散热部在所述延伸部具有所述通道的开口。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部在所述传热框架的外侧具有外装部件,
在所述传热框架和所述外装部件之间设有空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热框架在所述光源和所述外部散热部之间的至少一部分上具备具有绝缘性并示出良好的热传导性的氮化铝材料。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热框架具有:
光源用固定部件,其用于配设所述光源,具有绝缘性,并且具有良好的热传导性;以及
框架,其用于配设所述光源用固定部件,并且,与所述外部散热部连接,具有良好的热传导性。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热框架在所述操作部的内部,相对于所述插入部的前端从比所述光源更靠远端侧的位置延伸至近端侧。
CN 200810137790 2007-08-03 2008-07-23 内窥镜 Active CN10135706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02804 2007-08-03
JP2007202804A JP5139742B2 (ja) 2007-08-03 2007-08-03 内視鏡
JP2007-202804 2007-08-0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57060A true CN101357060A (zh) 2009-02-04
CN101357060B CN101357060B (zh) 2011-06-08

Family

ID=398703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810137790 Active CN101357060B (zh) 2007-08-03 2008-07-23 内窥镜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840545B2 (zh)
EP (1) EP2020204B1 (zh)
JP (1) JP5139742B2 (zh)
CN (1) CN101357060B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34006A (zh) * 2010-04-01 2013-02-13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内窥镜装置以及内窥镜装置用连接单元
CN103037749A (zh) * 2010-10-25 2013-04-10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内窥镜
CN103491845A (zh) * 2011-12-07 2014-01-01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电子内窥镜
CN106793919A (zh) * 2014-12-25 2017-05-31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内窥镜
CN109106318A (zh) * 2013-12-13 2019-01-01 集成内镜公司 使用导热透镜托架的医学成像设备
CN109124548A (zh) * 2018-07-09 2019-01-04 卓外(上海)医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具备良好热处理的电子内窥镜
CN113164028A (zh) * 2018-12-18 2021-07-23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内窥镜用光源装置和具有该内窥镜用光源装置的内窥镜
WO2021238239A1 (zh) * 2020-05-25 2021-12-02 卓外(上海)医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内窥镜插入部散热结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394136U (en) * 2009-12-24 2010-12-11 Tien-Sheng Chen Probe with image-capturing device
JP6180405B2 (ja) 2011-05-03 2017-08-16 エンドーシー コーポレイションEndosee Corporation ヒステロスコピー及び子宮内膜生検用の方法及び装置
JP5747351B2 (ja) * 2011-12-07 2015-07-15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
US9622646B2 (en) 2012-06-25 2017-04-18 Coopersurgical, Inc. Low-cost instrument for endoscopically guided operative procedures
JP5969853B2 (ja) * 2012-08-03 2016-08-17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
US20160187600A1 (en) * 2014-12-29 2016-06-30 Boston Scientific Scimed,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 light source based on direct coupling from leds
WO2017002424A1 (ja) * 2015-06-29 2017-01-05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
JP6266173B2 (ja) * 2016-01-20 2018-01-24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携帯型内視鏡
WO2018154824A1 (ja) * 2017-02-22 2018-08-30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操作部およびこれを具備する内視鏡
CN110381799B (zh) * 2017-03-08 2021-12-10 安布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内窥镜的手柄
ES2703940B2 (es) * 2018-08-31 2021-02-02 Noruco S L Sistema anti-empañamiento termoregulable mediante microcontrolador para endoscopios rígidos.
WO2023052237A1 (en) 2021-09-28 2023-04-06 Ambu A/S An endoscop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59349A (en) 1986-02-24 1988-07-26 Vitalmetrics, Inc. Surgical instrument having a heat sink for irrigation, aspiration, and illumination
US4874364A (en) * 1988-03-22 1989-10-17 Circon Corporation Inspection instrument channel aspirator and pressure neutralizing device
JPH02200234A (ja) * 1989-01-31 1990-08-08 Olympus Optical Co Ltd 内視鏡用鉗子栓
JPH06315455A (ja) * 1993-05-07 1994-11-15 Olympus Optical Co Ltd 内視鏡
US5420768A (en) * 1993-09-13 1995-05-30 Kennedy; John Portable led photocuring device
US5865727A (en) * 1995-08-25 1999-02-02 Asahi Kogak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Portable endoscope system
JPH09122065A (ja) * 1995-10-30 1997-05-13 Shimadzu Corp 内視鏡
DE19943393C1 (de) * 1999-09-10 2001-01-25 Espe Dental Ag Bestrahlungsgerät für Dentalwerkstoffe
JP3854045B2 (ja) * 2000-07-25 2006-12-06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
JP3658539B2 (ja) * 2000-09-21 2005-06-08 株式会社東芝 窒化アルミニウム多層基板
JP4675001B2 (ja) * 2001-06-28 2011-04-20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装置
CA2479841C (en) * 2002-03-22 2012-03-13 Ethicon Endo-Surgery, Inc. An integrated visualization system
TWI223889B (en) * 2004-01-20 2004-11-11 Opto Tech Corp Light-emitting device capable of preventing electrostatic damage
JP4603291B2 (ja) * 2004-05-21 2010-12-22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装置
JP4171478B2 (ja) * 2005-06-16 2008-10-22 オリンパス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内視鏡用栓体
WO2006034171A1 (en) * 2004-09-17 2006-03-30 Optim, Inc. Methods of mounting an led endoscope illuminator within an endoscope
WO2006046559A1 (ja) * 2004-10-25 2006-05-04 Olympus Corporation 内視鏡装置
DE102005026662A1 (de) * 2005-05-31 2006-12-07 Karl Storz Gmbh & Co. Kg Lichtquelle für die Endoskopie oder Mikroskopie
JP2007044350A (ja) * 2005-08-11 2007-02-22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内視鏡
JP2008011992A (ja) 2006-07-04 2008-01-24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内視鏡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34006A (zh) * 2010-04-01 2013-02-13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内窥镜装置以及内窥镜装置用连接单元
CN103037749A (zh) * 2010-10-25 2013-04-10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内窥镜
CN103491845A (zh) * 2011-12-07 2014-01-01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电子内窥镜
CN103491845B (zh) * 2011-12-07 2016-05-04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电子内窥镜
CN109106318A (zh) * 2013-12-13 2019-01-01 集成内镜公司 使用导热透镜托架的医学成像设备
CN106793919A (zh) * 2014-12-25 2017-05-31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内窥镜
CN109124548A (zh) * 2018-07-09 2019-01-04 卓外(上海)医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具备良好热处理的电子内窥镜
CN113164028A (zh) * 2018-12-18 2021-07-23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内窥镜用光源装置和具有该内窥镜用光源装置的内窥镜
WO2021238239A1 (zh) * 2020-05-25 2021-12-02 卓外(上海)医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内窥镜插入部散热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139742B2 (ja) 2013-02-06
EP2020204B1 (en) 2016-06-01
EP2020204A1 (en) 2009-02-04
US20090036742A1 (en) 2009-02-05
JP2009034421A (ja) 2009-02-19
CN101357060B (zh) 2011-06-08
US8840545B2 (en) 2014-09-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57060B (zh) 内窥镜
CN101392873B (zh) 照明装置和内窥镜
CN101099662B (zh) 内窥镜
US6692431B2 (en) Endoscopic system with a solid-state light source
CA2699750C (en) Endoscope with internal light source and power supply
US6692432B1 (en) Hand-held portable camera for producing video images of an object
JP3514979B2 (ja) 内視鏡装置
US6135947A (en) Endoscope apparatus having light source movable between on and off positions
JP2005027851A (ja) 内視鏡
US6004264A (en) Portable endoscope system
JP4129312B2 (ja) 内視鏡装置
US5735794A (en) Endoscope having external battery connected to battery casing
KR100368093B1 (ko) 광학관찰장치및이를이용하는시스템
CN216535238U (zh) 一种镜头座、远端模块及内窥镜
JP2000189385A (ja) 内視鏡装置
US11406252B2 (en) Portable and sterilizable light source
WO2023092737A1 (zh) 一种镜头座、远端模块、内窥镜和方法
JP2003310547A (ja) 内視鏡装置
JP4689985B2 (ja) 内視鏡装置
JP3462618B2 (ja) 内視鏡の照明装置
JP3439133B2 (ja) 内視鏡装置
JP3798828B2 (ja) 内視鏡
JP3222744B2 (ja) 内視鏡
JP3450521B2 (ja) 簡易型内視鏡装置
JPH11295619A (ja) 内視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1119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Olympus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