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52115A - 步行式电动管理机 - Google Patents
步行式电动管理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352115A CN101352115A CNA2008101300633A CN200810130063A CN101352115A CN 101352115 A CN101352115 A CN 101352115A CN A2008101300633 A CNA2008101300633 A CN A2008101300633A CN 200810130063 A CN200810130063 A CN 200810130063A CN 101352115 A CN101352115 A CN 10135211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ploughing
- weeding
- axial region
- batter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9333 wee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2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36544 postur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9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284 res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NJPPVKZQTLUDBO-UHFFFAOYSA-N novaluron Chemical compound C1=C(Cl)C(OC(F)(F)C(OC(F)(F)F)F)=CC=C1NC(=O)NC(=O)C1=C(F)C=CC=C1F NJPPVKZQTLUDB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799 cor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797 qual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971 till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Soil Working Imp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在切换耕耘作业和移动作业时,不必进行阻力杆和移动轮的装卸作业、也不必进行这些部件的安装姿势变更作业的、构造简单的步行式电动管理机。本发明的步行式电动管理机(1),备有机身本体(50)和电动驱动型的耕耘轴部(4),所述机身本体(50)具有上下方向延伸的支承架(5);所述电动驱动型的耕耘轴部(4)支承在上述机身本体(50)的下方。还备有阻力杆(7)和移动轮(6),所述阻力杆(7)在上述耕耘轴部的后方,支承在上述支承架上;所述移动轮(6)在上述耕耘轴部前方且以其旋转轴线位于上述耕耘轴部的旋转轴线上方的方式支承在上述机身本体上。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备有电动驱动型耕耘轴部的步行式电动管理机。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步行式管理机,具有机身本体、支承在上述机身本体下方的耕耘轴部、和设在上述耕耘轴部后方的阻力杆,为了在路上等容易移动,将上述阻力杆可装卸地设在设于上述机身本体上的阻力杆安装部,把相对于上述阻力杆安装部可装卸的移动轮及上述阻力杆,可选择地安装在上述阻力杆安装部上(例如,日本特开2005-341802号公报和日本特开2006-158318号公报,下面称为专利文献1和2)。
在上述专利文献1和2记载的步行式管理机中,在耕耘作业时,把上述移动轮安装在安装着上述阻力杆的上述阻力杆安装部上,由此可以容易地在路上等移动。但是,为了从在上述阻力杆安装部上安装着上述阻力杆的耕耘作业状态,变成在上述阻力安装部上安装着移动轮的移动状态,必须先将上述阻力杆从上述阻力杆安装部上临时取下,然后再把上述移动轮安装到上述阻力杆安装部上,耕耘作业状态和移动状态之间的切换作业很麻烦。
另外,在使上述专利文献1及2记载的步行式管理机在路上等移动时,作业者必须位于上述耕耘轴部的后上方,把设在上述机身本体上的握持部往下方按下,这样,一边将上述耕耘轴部往上方抬起,一边使替换上述阻力杆安装着的上述移动轮接地。
即,专利文献1及2记载的步行式管理机,在路上等移动时,作业者必须保持比耕耘作业时向前弯曲的姿势。
为了解决上述阻力杆及上述移动轮的装卸作业的麻烦,实现移动容易化,现有技术中提出了另一种步行式管理机,该步行式管理机备有上述机身本体、上述耕耘轴部、和旋转架,上述旋转架在上述耕耘轴部的后方,可绕着沿机身前后方向的旋转轴转动地支承在上述机身架上。在上述旋转架的一端侧及另一端侧,分别安装着阻力杆和移动轮(例如,参照日本特开平8-224001号公报,下面称为专利文献3)。
具体地说,专利文献3记载的步行式管理机,在耕耘作业时,将上述旋转架固定为其设置着上述阻力杆的上述一端侧位于下方的作业姿势,并且,在移动时,将上述旋转架固定为其设有上述移动轮的上述另一端侧位于下方的移动姿势。
专利文献3记载的步行式管理机,在耕耘作业状态和移动状态的切换时,与必须装卸上述阻力杆和上述移动轮的专利文献1及2记载的步行式管理机相比,虽然可容易地进行上述切换,但是,在上述切换时,必须变更上述旋转架的姿势。
另外,专利文献3记载的步行式管理机,在路上等移动时,作业者必须保持着向前弯曲的姿势,这一点与专利文献1及2记载的步行式管理机相同。
在现有技术中,还有一种备有耕耘部的步行式电动管理机,上述耕耘部内装着由电池驱动的电动马达(例如,日本特开平5-336801号公报,下面称为专利文献4)。
具体地说,专利文献4记载的步行式电动管理机,具有机身本体、上述电动马达、包含耕耘轴和耕耘滚筒的上述耕耘部、以位于上述耕耘部后方的方式支承在上述机身本体上的移动轮、以位于上述移动轮的后上方的方式支承在上述机身本体上的握持部。在上述移动轮上,载置着作为重量物的电池。
因此,在专利文献4记载的上述步行式电动管理机中,即使在耕耘作业时,重心也位于上述移动轮上。因此,在为了提高耕耘效率而要将荷重加在上述耕耘部上时,必须将上述握持部往上方抬起,这样,增加了作业者的劳动负荷。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而做出的,其第1目的是提供在切换耕耘作业和移动时不必进行阻力杆和移动轮的装卸作业、不必进行这些部件的姿势变更作业的、构造简单的步行式电动管理机。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能实现上述第1目的、并且在路上等移动时作业者不必保持向前弯曲姿势的步行式电动管理机。
本发明的第2目的是提供能减轻作业者的劳力并提高耕耘作业效率的步行式电动管理机。
为了实现上述第1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步行式电动管理机,备有机身本体和电动驱动型的耕耘轴部,所述机身本体具有上下方向延伸的支承架,所述电动驱动型的耕耘轴部支承在上述机身本体的下方;其特征在于,还备有阻力杆和移动轮;所述阻力杆在上述耕耘轴部的后方,支承在上述支承架上;所述移动轮在上述耕耘轴部前方且以其旋转轴线位于上述耕耘轴部的旋转轴线上方的方式支承在上述机身本体上。
根据上述管理机,由于上述移动轮和阻力杆是常设部件,所以,不必进行上述阻力杆和上述移动轮的装卸作业,也不必进行这些部件的姿势变更作业,可以进行使上述耕耘轴部接地的耕耘作业姿势与使上述移动轮接地的路上移动姿势的切换。
另外,由于上述阻力杆配置在上述耕耘轴部后方侧,并且,上述移动轮以上述耕耘轴部为基准位于上述阻力杆的相反侧,且配置在上述耕耘轴部的旋转轴线上方,所以,在耕耘作业中,可尽可能地防止上述移动轮接触地面。即,根据上述管理机,尽管上述移动轮是常设部件,但在耕耘作业时也不必担心上述移动轮接触地面,作业者可用轻松的姿势进行耕耘作业。
在耕耘作业姿势中,上述移动轮的最下点最好位于上述耕耘轴部的旋转轴线上方。
根据该构造,在耕耘作业中,可更有效地防止上述移动轮接触地面。
因此,即使在泥泞柔软的苗圃中,作业者也不必保持费力的姿势,可进行耕耘作业。另外,可有效地防止在耕耘作业中泥土等附着到上述移动轮上,所以,在路上移动时可防止弄脏路面。
上述支承架,在耕耘作业姿势中,最好是越往上方越位于后方的前低后高倾斜状。该构造中,从上述耕耘作业姿势,将上述支承架的上侧向前方转动,使上述支承架成为越往上方越位于前方的前高后低倾斜状,这样,在上述耕耘轴部从地面往上方抬起的状态下,上述移动轮接地。
根据该构造,从前低后高的倾斜姿势,使支承架的上侧向前方转动,使支承架形成为前高后低的倾斜姿势,这样,配置在上述耕耘轴部前方的上述移动轮接地,并且,上述耕耘轴部从地面抬起,可成为在路上移动的姿势。因此,可使路上移动姿势时的上述支承架的上端侧所备有的握持部的上下位置,与耕耘作业姿势时的上述握持部的上下位置尽可能一致,这样,作业者不必保持费力的姿势,可使上述管理机移动。
另外,为了实现上述第2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步行式电动管理机,沿机身宽度方向配置着耕耘轴部,该耕耘轴部内装着由电池驱动的电动马达;其特征在于,备有耕耘架、把手架和电池盒,上述耕耘架具有左右一对耕耘支承管,该一对耕耘支承管在下端部挟持上述耕耘轴部的机身宽度方向两端部,并且上端部直接或间接地连接着;上述把手架,其下端部在机身宽度方向中央连接在上述耕耘架的上端部上,并且在上端部连接着把手部;上述电池盒以包围上述耕耘架和上述把手架的连接部的方式连接在上述耕耘架和上述把手架上;上述把手架,在耕耘作业姿势中,以从下端部越往上端部越位于后方的方式前低后高状地倾斜着;在上述电池盒上设有电池收容部,该电池收容部,在耕耘作业姿势中,使上述电池从平面上看与上述耕耘轴部重叠地收容该电池;耕耘作业姿势中,在上述电池收容部的前下方,配设着移动轮。
根据上述构造,在上述管理机的耕耘作业姿势中,作为重物的上述电池的重量直接作用在上述耕耘轴部上,所以,耕耘作业姿势中的管理机的重心可位于上述耕耘轴部上。因此,可以不费力地把荷重作用在上述耕耘轴部上,可减轻作业者的劳动强度,提高耕耘作业效率。
上述电池收容部、上述移动轮、和上述耕耘轴部最好这样配置:在使上述移动轮接地并且将上述耕耘轴部从地面往上方抬起的路上移动姿势中,装在上述电池收容部内的上述电池,从平面上看与上述移动轮的旋转轴线重叠。
根据上述构造,在从耕耘作业姿势,经由上述把手部使上述管理机整体向前方转动而变化到使上述移动轮接地并且使上述耕耘轴部从地面往上方抬起的路上移动姿势时,作为重物的上述电池位于上述移动轮上。因此,不必将上述管理机保持在费力的姿势,可在由上述移动轮承受上述电池重量的状态下移动管理机。
上述电池收容部,最好在其后方侧开口,可将上述电池从机身后方装入上述电池收容部或从其中取出。
根据该构造,上述电池收容部的开口,朝向在耕耘作业时站在管理机后方侧的作业者。因此,可很容易地辨认是否装上了电池,并且,电池的更换作业也容易。
上述左右一对耕耘支承管,最好具有从支承上述耕耘轴部的下端部相互大致平行地朝上方延伸的平行部、和在从上述平行部的上端部朝前方且机身宽度方向内方侧延伸的上端部中相互直接或间接连接的倾斜部。在该构造中,上述耕耘架还具有连接上述左右一对耕耘支承管之间的加强管。上述电池收容部,贯通由上述左右一对耕耘支承管、上述加强管、及上述把手架围成的空间,朝机身前后延伸。
根据该构造,在电池收容在上述电池收容部内的状态下,上述把手架位于上述电池的上方,上述左右一对耕耘支承管位于上述电池的两侧方,连接上述左右一对耕耘支承管之间的加强管位于上述电池的下方。因此,可将上述电池保持在最适当的重心位置,可有效地保护上述电池不受来自周围的冲击。
阻力杆最好连接在上述加强管上。
根据该构造,可以充分确保上述阻力杆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步行式电动管理机的立体图,表示耕耘作业姿势。
图2是图1所示管理机的左侧面图。
图3是图1所示管理机的局部剖面图。
图4是图1及图2所示管理机的立体图,表示路上移动姿势。
图5是图1及图2所示管理机的左侧面图,实线表示路上移动姿势,虚线表示耕耘作业姿势。
图6是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步行式电动管理机的耕耘作业姿势时的左侧面图。
图7是图6所示管理机的耕耘作业姿势时的立体图。
图8是图6及图7所示管理机中的把手部的内部构造图。
图9是图6及图7所示管理机的后方立体图。
图10是图6~图9所示管理机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图6~图10所示管理机的路上移动姿势时的左侧面图。
图12是图6~图10所示管理机的左侧面图,表示第1收纳姿势。
图13是图6~图10所示管理机的左侧面图,表示第2收纳姿势。
图14是图6~图10所示管理机的第2收纳姿势时的左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步行式电动管理机。
图1和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步行式电动管理机1的立体图和左侧面图。图3是图1和图2所示上述管理机1的局部剖面图。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表示前后左右等方向的词语,如无特别限定,是指以上述管理机1的前进方向为基准的方向。
本实施方式的上述管理机1,如图1和图2所示,备有机身本体50、和支承在该机身本体50下方的电动驱动型耕耘轴部4。上述机身本体50具有上下方向延伸的支承架5。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3所示,上述支承架5具有前后方向延伸的底架54、从该底架54朝后上方延伸的把手架52、从上述底架54朝下方延伸的耕耘轴架51。
上述耕耘轴架51,具有支承上述耕耘轴部4的耕耘轴40两端的左右一对上下延伸片51a、和连接上述左右一对上下延伸片51a的上端部彼此的左右延伸片51b。上述耕耘轴架51从正面看形成为门形。
本实施方式的上述管理机1,备有阻力杆7和左右一对移动轮6。上述阻力杆7在上述耕耘轴部4的后方支承在上述支承架5上;上述左右一对移动轮6,在上述耕耘轴部4的前方,并且,在使上述耕耘轴部4接地的耕耘作业姿势时,以其旋转轴线位于上述耕耘轴部4的旋转轴线(上述耕耘轴40的旋转轴线)上方的方式支承在上述支承架5上。上述左右一对移动轮6,通过沿机身宽度方向的车轴61相互连接着。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阻力杆7可装卸地安装在上述底架54的后端部。
上述移动轮6,通过安装部件62支承在上述支承架5上。
具体地说,如图1和图2所示,上述安装部件62,具有固定在底架54前部下面的左右一对支承片62a、和以沿着机身宽度方向的方式固设在上述左右一对支承片62a之间的中空轴管62b。
上述移动轮6固设在上述车轴61的两端部,该车轴61插入在上述轴管62b内。这样,上述车轴61通过上述安装部件62支承在上述底架54上。
上述耕耘轴部4,具有上述耕耘轴40、筒体部41、驱动部3、和耕耘爪42。上述筒体部41套在上述耕耘轴4外面。上述驱动部3设置在上述筒体部41内,具有将上述耕耘轴40驱动旋转的电动马达(图未示)。上述耕耘爪42不能相对于上述耕耘轴40旋转,而是随着耕耘轴40的旋转耕耘地面。
上述驱动部3,含有把从电动马达输出的驱动力减速的减速机构(图未示)。
上述管理机1,还备有电池2、控制部20和电池盒9。电池2用于驱动配设在底架54上面的电动马达。控制部20控制配设在底架54上面的驱动部3的输出。电池盒9以包围电池2及控制部20的方式安装在上述支承架5上。
上述管理机1,具有连接在上述把手架52上端部的把手部8。
上述把手部8,包含有供作业者握持的握持部83、和通过上述控制部20进行上述驱动部3的输出调整的可人为操作的操作杆84。
如前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管理机1中,上述移动轮6,以上述耕耘轴部4为基准与上述阻力杆7分设在机身前后方向的相反侧,并且,在耕耘作业姿势中,以其旋转轴线位于上述耕耘轴部4的旋转轴线、即上述耕耘轴40的上方的方式,支承在上述机身本体50的支承架5(具体地说是上述底架54)上。
即,上述管理机1,如图2所示,在耕耘作业时,在上述移动轮6的旋转轴线位于上述耕耘轴40的旋转轴线上方的状态下,处于如下的耕耘作业姿势,即,上述耕耘轴部4中的上述耕耘轴40下方的部分和上述阻力杆7的自由端部进入地中。在将上述管理机1形成为上述耕耘作业姿势时,被上述耕耘轴40驱动旋转的上述耕耘爪42耕耘地面。
这样,上述管理机1,在耕耘作业姿势中,上述移动轮6位于上述耕耘轴部4上方,所以,尽管具有常设的移动轮6,但也能提供适合于作业者的耕耘作业性。
即,根据上述构造,在耕耘作业中,能尽可能地防止上述移动轮6与地面接触。因此,再用上述管理机1进行耕耘作业时,作业者不必担心移动轮6与地面接触,可用轻松的姿势进行耕耘作业。
如图2所示,上述移动轮6和上述耕耘轴部4最好这样配置:在耕耘作业姿势时,上述移动轮6的最下点(通过最下点的水平线h2)位于上述耕耘轴部4的旋转轴线(通过上述耕耘轴40的旋转轴线的水平线h1)上方。
根据该构造,在耕耘作业中,即使上述耕耘轴部4的上述耕耘轴40的下方部分进入地中,也能有效地防止上述移动轮6与地面接触。
因此,即使苗圃内有泥泞等的柔软部分,也不必采取将上述移动轮6从地表面往上抬起的姿势,可保持着适合的耕耘作业姿势,可以使该移动轮6不接触地面地进行耕耘作业。另外,在耕耘作业中,可防止泥土等附着在上述移动轮6上,在使移动轮6接地、在路上移动时,可有效地防止弄脏上述路面。
图4表示采取在路上移动姿势的状态下的上述管理机1的立体图。图5表示上述管理机1的左侧面图。在图5中,分别用实线和虚线表示管理机1的路上移动姿势和耕耘作业姿势。
上述管理机1,从上述耕耘轴部4接地且上述移动轮6抬起的耕耘作业姿势,通过转动上述支承架5而使上述移动轮6接地且上述耕耘轴部4抬起,可成为路上移动姿势。
具体地说,在将上述把手架52绕上述耕耘轴部4的耕耘轴40转动、而使上述把手架52的上侧在机身前后方向位于上述耕耘轴40的前方时,上述移动轮6接地。在该状态下,在将上述把手架52绕上述移动轮6的上述车轴60再朝前方转动时,上述耕耘轴部4从地面抬起,这样,上述管理机1成为能用移动轮6在路上移动的上述路上移动姿势。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把手架52,如图1和图2所示,在耕耘作业姿势中,以越往上方越位于后方的前低后高状倾斜。
即,上述把手架52,在耕耘作业姿势中,以如下的状态将其下端部连接在上述耕耘轴架51的上端部上,即,以越往上方越位于后方的方式(耕耘作业姿势中成为约水平状态)相对于上述底架54倾斜的状态。
在上述耕耘作业姿势中,以前低后高状的上述把手架52的上侧位于前方的方式转动上述把手架52,使上述把手架52以越往上方越位于前方的前高后低状倾斜,这样,如图4和图5所示,上述管理机1在移动轮6接地的状态下、采取上述耕耘轴部4从地面往上方抬起的上述路上移动姿势。
在本实施方式中,握住设在上述支承架5上端部的上述把手部8的握持部83,将上述支承架5的上侧(即,上述把手架52的上侧)朝前方转动到上述底架54成为大致垂直的程度,这样,上述管理机1成为可用移动轮6在路上行驶的路上移动姿势。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支承架5制成这样的构造:在上述耕耘作业姿势(图5中虚线所示)和上述路上移动姿势(图5中实线所示)中,设在上述支承架5上端部(上述把手架52的上端部)的上述把手部8的上述握持部83距地面的高度大致相同。
根据该构造,无论是上述耕耘作业姿势还是上述路上行驶姿势,作业者都可以轻松地操作上述管理机1,所以,可有效地减轻作业者的劳动强度。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上述管理机1,备有机身本体50、电动驱动型的上述耕耘轴部4、阻力杆7和移动轮6。上述机身本体50具有上下方向延伸的上述支承架5。电动驱动型的耕耘轴部4支承在上述机身本体50的下方。阻力杆7在上述耕耘轴部4的后方支承在上述支承架5上。移动轮6在上述耕耘轴部4的前方且其旋转轴线以位于上述耕耘轴部4的旋转轴线上方的方式支承在上述机身本体50上。所以,不必进行上述移动轮6和上述阻力杆7的装卸作业,不必进行这些部件的姿势变更作业,就可以进行耕耘作业和路上行驶。
另外,根据上述构造,可防止上述移动轮6对耕耘作业的干扰,可将上述管理机1形成为适合的耕耘姿势,并在该状态下容易地进行耕耘作业。
另外,根据上述构造,不必具备选择地安装上述移动轮6和上述阻力杆7的构造、以及可变更这些部件的姿势的构造,所以,可在防止制造成本的增加同时获得上述效果。
另外,在上述管理机1中,在上述耕耘作业姿势中,上述支承架5的上述把手架52是前低后高的倾斜状态,并且,在上述耕耘作业姿势中,配置在上述耕耘轴4上方的上述移动轮6位于该耕耘轴部4的前方。因此,在使上述移动轮6接地、使上述管理机1在路上行驶时,作业者不必保持向前弯曲的姿势,可以用轻松的姿势使上述管理机1在路上移动。
即,在把上述移动轮配置在上述耕耘轴部后方的管理机中,为了使上述移动轮接地,作业者必须把设在把手架上端部的把手部,放在比上述耕耘轴部接地的耕耘作业姿势时更低的位置。即,作业者必须以将上述握持部保持在比耕耘作业时更低的位置的向前弯曲的姿势使管理机移动。
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前所述,在上端部设有上述把手部8的上述把手架52,在耕耘作业姿势中是前低后高状,并且,上述移动轮6配置在上述耕耘轴部4的前方。
根据该构造,使上述把手架52绕上述耕耘轴部4转动,使上述把手部8位于前方,这样,可以使上述移动轮6接地。因此,作业者不必保持向前弯曲的姿势就可以使上述管理机1移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包含使上述耕耘轴40旋转驱动的电动马达的上述驱动部3,设在上述耕耘轴部4的上述筒体部41内,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上述驱动部3设置在上述机身本体50(电池盒9)内。
另外,在本发明中,上述支承架5的构造、形状并不限定于图示,可采用各种形式。
实施方式2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步行式电动管理机。
图6和图7分别是本实施方式的步行式电动管理机1B的左侧面图和立体图,表示上述管理机1B为耕耘作业姿势的状态。
上述管理机1B,如图6和图7所示,备有机身本体50B、电池2B、和耕耘轴部4B。电池2B装在机身本体50B内。耕耘轴部4B内装有被电池2B驱动的电动马达3B,该耕耘轴部4B以沿着机身宽度方向的方式支承在机身本体50B上。
上述机身本体50B备有支承架5B和电池盒9B。
上述支承架5B,包含耕耘架51B和把手架52B。耕耘架51B支承上述耕耘轴部4B。上述把手架52B,在管理机1B为耕耘作业姿势时,从下端部越往上端部越位于后方地呈前低后高状倾斜。
上述电池盒9B,以包围耕耘架51B与把手架52B的连接部53B(见后述图10)的方式、支承在上述耕耘架51B和上述把手架52B上。
另外,上述管理机1B还备有配设在上述耕耘轴部4B前方侧的左右一对移动轮6B、以位于上述耕耘轴部4B后方侧的方式支承在上述支承架5B上的阻力杆7B、和连接在上述把手架52B上端部52Ba上的把手部8B。
另外,上述把手架52B与上述把手部8B的连接部,由把手连接盒80B覆盖着。
下面,具体说明上述管理机1B的各构成部件。
上述耕耘轴部4B,如图6和图7所示,除了上述电动马达3B外,还备有筒体部41B、耕耘爪42B、和左右一对支承部43B。筒体部41B的旋转轴线沿机身宽度方向配置,由电动马达3B驱动旋转。耕耘爪42B固定在筒体部41B的外周面,与筒体部41B一起绕旋转轴线旋转,用于耕耘地面。左右一对支承部43B以位于筒体部41B两端的方式、支承在耕耘架51B上,将筒体部41B可绕旋转轴线旋转地支承着。
上述电动马达3B,收容在由筒体部41B和左右一对支承部43B围成的内部空间内,并且,以能将筒体部41B驱动旋转的状态支承在上述一对支承部43B的至少任何一方上。
由左右一对支承部43B和筒体部41B围成的上述内部空间内,收容着可将从电动马达3B输出的驱动力减速的减速机构(图未示)。
图8表示上述管理机1B中的上述把手部8B的内部构造图。
本实施方式中,上述把手部8B备有支承部件82B、握持部83B、操作杆84B、和检测机构85B。支承部件82B与上述把手架52B的上端部52Ba连接,并可绕沿机身宽度方向的第1枢支轴81B转动。握持部83B连接在上述支承部件82B上。操作杆84B设在握持部83B上。检测机构85B用于检测有无对上述操作杆84B的人为操作。
具体地说,支承部件82B具有横支承部821B和一对纵支承部822B。横支承部821B以沿机身宽度方向的状态,可绕上述第1枢支轴81B转动地连接在把手架52B的上端部52Ba上。一对纵支承部822B从横支承部821B的机身宽度方向两端部,以耕耘作业姿势为基准朝机身后方伸出。
上述握持部83B,连接上述一对纵支承部822B的自由端部。
本实施方式中,上述握持部83B由上下方向可分离的上握持盒83Ba和下握持盒83Bb构成。
即,上述上和下握持盒83Ba、83Bb,以挟持着上述一对纵支承部822B的自由端的状态相互连接着,这样,形成了作业者可握持的上述握持部83B。
另外,图8表示将上述上握持盒83Ba和上述把手连接盒80B卸下了的状态。
具体地说,上述握持部83B具有分别与上述一对纵支承部822B连接的一对左纵方向握持部832BL和右纵方向握持部832BR、以及连接上述左和右纵方向握持部832BL、832BR之间并且沿机身宽度方向的横方向握持部831B。
上述操作杆84B,以可绕沿上下方向的轴线摆动的状态,支承在上述握持部83B上。
本实施方式中,上述操作杆84B具有相互连动的一对左杆体84BL和右杆体84BR。
具体地说,在上述上和下握持盒83Ba、83Bb中的至少一方的内周面,在上述横方向握持部831B的机身宽度方向中央区域的机身宽度方向一方侧(左侧)及另一方侧(右侧),分别设有大致沿上下方向的左和右枢支轴86BL、86BR。
上述左杆体84BL可摆动地支承在上述左枢支轴86BL上,其一部分从由上述上和下握持盒83a、83Bb形成的上述握持部83B露出到外方。
更详细地说,上述左杆体84BL,具有可摆动地支承在上述左枢支轴86BL上的左枢支部840BL、和从该左枢支部840BL朝机身宽度方向外方侧(左侧)延伸的左横方向杆部841BL。
同样地,上述右杆体84BR可摆动地支承在上述右枢支轴86BR上,其一部分从由上述上和下握持盒83a、83Bb形成的上述握持部83B露出到外方。
更详细地说,上述右杆体84BL,具有可摆动地支承在上述右枢支轴86BR上的右枢支部840BL、和从该右枢支部840BR朝机身宽度方向外方侧(右侧)延伸的右横方向杆部841BR。
上述左和右杆体84BL、84BR,相互连动并可相对于握持部83B移动。
具体地说,上述左杆体84BL,除了上述构造外,还具有从上述左枢支部840BL朝机身宽度方向中央侧(右侧)延伸的左连接部843BL。
同样地,上述右杆体84BR,除了上述构造外,还具有从上述右枢支部840BR朝机身宽度方向中央侧(左侧)延伸的右连接部843BR。
上述左连接部843BL和上述右连接部843BR凹凸卡合着,这样,在上述左和右杆体84BL、84BR中的一方(例如,上述左杆体84BL)被绕对应的枢支轴(上述例中是左枢支轴86BL)操作时,上述左和右杆体84BL、84BR中的另一方(上述例中是右杆体84BR)也绕对应的枢支轴(上述例中是右枢支轴86BR)转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左连接部843BL上设有卡合凸部87B,在上述右连接部843BR上设有供上述卡合凸部87B卡入的卡合凹部(图示例中是长孔)88B。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左和右横方向杆部841BL、841BR上,分别设有从对应的上述枢支部840BL、840BR朝机身宽度方向中央侧延伸的上述左和右连接部843BL、843BR,并且,在使上述连接部上下叠合的状态使它们凹凸卡合,这样,上述左和右横方向杆部841BL、841BR连动地被操作,所以,上述左和右横方向杆部841BL、841BR的操作性不会恶化,可切实地使两杆部连动。
另外,上述左和右杆体84BL、84BR,分别具有从对应的上述横方向杆部的机身宽度方向外端部朝机身前后方向延伸的纵方向杆部。
详细地说,如图8所示,上述左杆体84BL,具有以从上述左横方向杆部841BL的机身宽度方向外端侧(左侧)端部沿着上述左纵方向握持部832BL的方式朝前方延伸的左纵方向杆部842BL。
上述左纵方向杆部842BL,与上述左横方向杆部841Bl一起,作为作业者操作上述左杆体84BL时的操作部。
即,在操作上述左杆体84BL时,作业者也可以操作上述左横方向杆部841BL或上述左纵方向杆部842BL中的任一个。
同样地,上述右杆体84BR具有右纵方向杆部842BR,该右纵方向杆部842BR以从上述右横方向杆部841BR的机身宽度方向外端侧(右侧)端部沿着上述右纵方向握持部832BR的方式朝前方延伸。
上述右纵方向杆部842BR,与上述右横方向杆部841BR一起,作为作业者操作上述右杆体84BR时的操作部。
即,在操作上述右杆体84BR时,作业者也可以操作上述右横方向杆部841BR或上述右纵方向杆部842B 中的任一个。
另外,通过操作上述左纵方向杆部842BL和上述右纵方向杆部842BR而进行的对上述左杆体84BL和上述右杆体84BR的操作,将在后面说明。
上述检测机构85B收容在上述握持部83B内,能检测上述操作杆84B是否被人为地操作。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检测机构85B收容在上述横方向握持部831B的内部空间内,可检测上述右横方向杆部841BR相对于上述横方向握持部831B的相对位置(接离动作)。
即,当上述左或右杆体84BL、84BR中的任一方绕着对应的枢支轴86BL、86BR朝进入握持部83B内的方向转动时(即,在作业者将上述左或右杆体84BL、84BR中的任一方与握持部83B一起握住时),上述左或右杆体84BL、84BR中的作为被检测体作用的一方杆体(本实施方式中是右杆体84BR),与上述检测机构85B相接。
另外,当检测机构85B检测出了对上述操作杆84B的人为操作时,通过管理机1B备有的控制部,上述耕耘轴部4B被驱动。
在上述把手部8B上,最好备有将上述左和右杆体84BL、84BR朝着非操作位置(即,上述左和右杆体84BL、84BR离开握持部83B的、位于最外方的位置)推压的施力部件89B。
如果备有上述施力部件89B,在对操作杆84B的人为操作解除了时,可有效地防止上述检测机构89B的误检测。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上述施力部件89B配设在上述左横方向杆部841BL与上述横方向握持部831B的内周面之间,把上述左横方向杆部841BL从上述横方向握持部831B朝着露出到外方的方向推压。
如前所述,上述左杆体84BL和右杆体84BR,通过上述卡合凸部87B和上述卡合凹部88B连动地连接着,在使任一方杆体绕对应的上述枢支轴转动时,另一方杆体也绕对应的上述枢支轴转动。
因此,只要备有仅对上述左杆体84BL和右杆体84BR中的一方(本实施方式中是左杆体84BL中的左横方向杆部841BL)作用的上述施力部件89B,就可以将上述左杆体84BL和右杆体84BR双方朝非操作位置推压。
另外,只要备有检测上述左杆体84BL和右杆体84BR中的一方(本实施方式中是右杆体84BR中的上述右横方向杆部841BR)的操作位置的检测机构85B,就可以有效地检测有无作业者的人为操作。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左和右杆体84BL、84BR上,在上述左和右横方向杆部841BL、841BR中的后方侧的面上,设有左和右突起部844BL、844BR。
上述左突起部844BL,作为卡住施力部件89B一端部的卡定部件使用。
即,上述施力部件89B,其一端部卡在上述左突起部844BL上,其另一端部卡在握持部83B中的内周面上,这样,将上述左杆体84BL绕上述左枢支轴86BL地朝握持部83B的外方推压。
上述右突起部844BR,作为被上述检测机构85B检测的被检测部件使用。
即,上述检测机构85B,具有与上述右突起部844B相向配置着的检测部851B,通过上述右突起部844BR与上述检测部851B相接,可检测出上述操作杆84B已位于操作位置。
这样,在上述把手部8B中,备有相互连动地绕对应的枢支轴86BL、86BR转动的上述左和右杆体84BL、84BR,将该左和右杆体84BL、84BR中的任一方绕对应的枢支轴86BL、86BR推压的上述施力部件89B,配置在机身宽度方向的一方侧(本实施方式中是左侧),检测上述左和右杆体84BL、84BR中任一方绕对应的上述枢支轴86BL、86BR的转动动作的上述检测机构85B,配置在上述握持部内的机身宽度方向另一方侧(本实施方式中是右侧),这样,可有效地利用上述握持部83B的内部空间。
上述构造的把手部8B,如下述地动作。
通过将上述左和右杆体84BL、84BR中的至少一方,朝着进入握持部83B内的方向操作(即,将上述左和右杆体84BL、84BR中的至少一方与上述握持部83B一起握住),上述左和右杆体84BL、84BR双方可绕对应的上述枢支轴86BL、86BR朝着收容到握持部83B内的方向转动,上述左和右杆体84BL、84BR的该转动动作,由上述检测机构85B检测出,据此,上述耕耘轴部4B被驱动。
另一方面,如果解除对上述左和右杆体84BL、84BR的人为操作(即,从一起握住上述左和右杆体84BL、84BR与上述握持部83B的状态,解除操作力),则借助作用于上述左和右杆体84BL、84BR中的一方的施力部件89B,上述两杆体绕对应的上述枢支轴86BL、86BR从握持部83B朝着向外方露出的方向转动。在上述左和右杆体84BL、84BR的该转动动作(即,上述左和右杆体84BL、84BR位于非操作位置)被上述检测机构85B检测出时,上述耕耘轴部4B的驱动被停止。
如前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左和右杆体84BL、84BR,具有上述枢支部840BL、840BR、和上述左和右横方向杆部841BL、841BR。上述枢支部840BL、840BR,可转动地支承在设在握持部83B中的机身宽度方向中央的上述左和右枢支轴86BL、86BR上。上述左和右横方向杆部841BL、841BR,从上述枢支部840BL、840BR朝机身宽度方向外方延伸。
根据该构造,可以加大上述左和右横方向杆部841BL、841BR的机身宽度方向外端部中的操作行程,这样,可有效地防止上述检测机构85B对上述操作杆84B有无人为操作的误检测。
另外,根据上述构造,可以用尽可能小的操作力,操作上述左和右横方向杆841BL、841BR的机身宽度方向外端部。因此,即使长时间作业也能减轻疲劳。
另外,上述左杆体84BL和右杆体84BR,如前所述,具有从上述左和右横方向杆部841BL、841BR的机身宽度方向外端部沿着上述左纵方向握持部832BL及上述右纵方向握持部832BR朝前方延伸的上述左纵方向杆部842BL和上述右纵方向杆部842BR,通过将上述左和右杆体84BL、84BR与上述把手部8B的横方向握持部831B一起握住,使上述耕耘轴部4B驱动,除了该操作方法外,也可以采用将上述左和右杆体84BL、84BR与上述左和右纵方向握持部832BL、832BR一起握住,使上述耕耘轴部4B驱动的操作方法。
具体地说,在上述把手部8B上设有左引导结构833BL,在上述左杆体84BL位于非操作位置的状态下,在将上述左纵方向杆部842BL朝着对应的上述纵方向握持部832BL推压时,上述左杆体84BL绕着对应的上述左枢支轴86BL朝操作位置转动。
同样地,在上述把手部8B上设有右引导结构833BR,在上述右杆体84BR位于非操作位置的状态下,在将上述右纵方向杆部842BR朝着对应的上述纵方向握持部832BR推压时,上述右杆体84BR绕着对应的上述右枢支轴86BR朝操作位置转动。
具体地说,上述左引导结构833BL,具有设在上述纵方向杆部842BL的机身宽度方向外方侧的卡合面842Ba、和朝向机身宽度方向内方地设在上述纵方向握持部832BL上的引导面832Ba,上述卡合面842Ba和上述引导面832Ba,在上述左杆体84BL绕上述左枢支轴86BL转动时相互滑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引导面832Ba是越往前方越位于机身宽度方向内方地倾斜着。
上述卡合面,是越往前方越位于机身宽度方向内方地倾斜着,在上述左杆体84BL绕上述左枢支轴86BL转动时,与上述引导面卡合。
借助该构造,在上述左杆体84BL位于非操作位置的状态下,在把上述左纵方向杆部842BL朝对应的上述纵方向握持部832BL推压时,上述卡合面842Ba由上述引导面832Ba引导,这样,上述左杆体84BL绕上述左枢支轴86BL朝操作位置转动。
另外,上述右引导结构833BR,以在机身宽度方向中央垂直延伸的假想中央面为基准,与上述左引导结构833BL面对称。
下面,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上述管理机1B中的框架构造及电池收容构造。
图9表示上述管理机1B的后方立体图,图10表示上述管理机1B的分解立体图。
如前所述,上述机身本体50B的上述支承架5B,包含耕耘架51B和把手架52B。耕耘架51B支承上述耕耘轴部4B。把手架52B,在耕耘作业姿势时,从下端部越往上端部越位于后方地呈前低后高状倾斜着。
耕耘架51B,如图10所示,具有左右一对耕耘支承管511B。该耕耘支承管511B在下端部挟持着上述耕耘轴部4B的机身宽度方向两端部的状态下,其上端部直接或间接地相互连接着。
上述把手架52B,其下端部在机身宽度方向中央与上述耕耘架51B的上端部连接着。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左右一对耕耘支承管511B的上端部,挟持着上述把手架52B的下端部,在该状态下,上述一对耕耘支承管511B和上述把手架52B通过螺栓等的紧固部件连接,这样,将上述把手架52B连接在上述耕耘架51B上。
上述左右一对耕耘支承管511B,具有平行部511Ba和倾斜部511Bb。平行部511Ba从支承上述耕耘轴部4B的下端部,相互大致平行地朝上方延伸。倾斜部511Bb从平行部511Ba的上端部朝前上方且朝机身宽度方向内方侧延伸。
上述耕耘架51B,还具有连接上述左右一对耕耘支承管511B之间的加强管512B。
具体地说,上述加强管512B,连接上述左右一对耕耘支承管511B的上述倾斜部511Bb之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加强管512B的形状是,机身宽度方向中央的部分比两端部位于后方侧。
如前所述,上述电池盒9B,如图9和图10所示,以包围上述耕耘架51B与上述把手架52B的上述连接部53B的方式、支承在上述耕耘架51B和上述把手架52B上。
具体地说,上述电池盒9B,具有收容电池2B的电池收容部93B,如图6、图9和图10所示,上述电池收容部93B的构造是,在上述耕耘轴部4B接地且上述移动轮6B位于地面上方的耕耘作业姿势中,收容在电池收容部93B内的电池2B,从平面上看,与上述耕耘轴部4B重叠。
如前所述,本实施方式的上述管理机1B中,电池盒9B具有收容电池2B的电池收容部93B。该电池盒9B,以包围连接上述耕耘架51B的上端部与上述把手架52B下端部的连接部53B的方式、支承在上述支承架5B上。
另外,上述电池盒9B的上述电池收容部93B,以管理机1B的耕耘作业姿势为基准,从平面上看使电池2B与上述耕耘轴部4B重叠地收容着电池2B。
根据该构造的上述管理机1B,在耕耘作业姿势中,作为重物的上述电池2B的重量直接作用在上述耕耘轴部4B上,这样,可使耕耘作业姿势中的管理机1B的重心位于耕耘轴部4B上。因此,可以轻松地将荷重施加在耕耘轴部4B上,可减轻作业者的劳动力,并提高耕耘作业效率。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电池收容部93B具有在后方侧开口的开口部94B。
即,如图6所示,上述电池2B通过上述开口部94B可从机身后方装入电池收容部93B或从其中取出。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上述管理机1B,通过设在电池收容部93B后方侧的开口部94B,可把电池2B从机身后方插入上述电池收容部93B内。
根据该构造,在耕耘作业姿势中,由于上述开口部94B靠近位于管理机1B后方的作业者,所以,即使在耕耘作业中,也能迅速且容易地进行电池2B的更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上述开口部94B将电池2B从机身后方滑动地插入电池收容部93B内,这样,电池2B前端部的电源输出部21B(见图6),通过配设在电池盒9B内的电源输入部95B(见图10)与电动马达3B电气连接。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管理机1B中,如图6所示,上述电池收容部93B的大小是,在装入了电池2B的状态下,电池2B的后端部从电池盒9B向后方突出(至少电池2B的后端部从电池盒9B的上述开口部94B露出到外部)。
根据该构造,作业者可容易地确认是否装入了电池2B,可更加减轻作业者的劳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上述电池盒9B具有可相互分离地连接着的上侧电池盒91B和下侧电池盒92B。
即,上述上侧电池盒91B和上述下侧电池盒92B,以包围上述连接部53地、上下相互连接着的状态,支承在上述耕耘架51B和上述把手架52B上。
上述电池收容部93B形成在上述下侧电池盒92B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上述电池盒9B的构造是,其电池收容部93B贯通由上述左右一对的耕耘支承管511B、上述加强管512B、和上述把手架52B围成的空间,朝机身前后方向延伸。
根据该构造,在电池2B收容在上述电池收容部93B内时,上述把手架52B位于电池2B的上方,左右一对耕耘支承管511B位于电池2B的两侧方,连接左右一对耕耘支承管511B之间的加强管512B位于电池2B的下方,因此,在耕耘作业姿势中,从平面上看,电池2B与耕耘轴部4B重叠,可有效地保护电池2B不受来自周围的冲击。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移动轮6B,在管理机1B的耕耘作业姿势中,配设在电池收容部93B的前下方。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移动轮6B由电池盒9B(更具体地说是上述下侧电池盒92B)支承着。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上述管理机1B,备有相互独立并可旋转的2个车轮,作为上述移动轮6B。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即,例如,也可以备有通过车轴相互连接的一对移动轮、作为上述移动轮6B,或者,也可以备有配设在机身宽度方向中央的一个车轮、作为上述移动轮6B。
图11表示管理机1B的路上移动姿势(上述移动轮6B接地并且上述耕耘轴部4B向上方抬起的姿势)的左侧面图。
本实施方式的上述管理机1B,如前所述,上述移动轮6B位于耕耘轴部4B的前方,并且在耕耘作业姿势中位于上述耕耘轴部4B上方。
根据该构造,在耕耘作业姿势(见图6)中,使越往上方越位于后方的前低后高状的上述把手架52B的上侧朝前方转动,使该把手架52B成为越往上方越位于前方的前高后低状,这样,可成为上述移动轮6B接地且上述耕耘轴部4B从地面往上方抬起的路上移动姿势(见图11)。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经由设在上述把手架52B上端部的上述把手部8B的握持部83B、使上述把手架52B的上侧朝前方转动,上述步行式电动管理机1B通过上述移动轮6B而成为可在路上行驶的路上移动姿势。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把手架52B、上述移动轮6B和上述耕耘轴部4B,如图6及图11所示,在上述耕耘作业姿势和上述路上移动姿势中,设在上述把手架52B上端部的上述把手部8B距地面的高度大致相同。
根据该构造,可尽可能地减少在两姿势间的作业者的姿势变化,可减轻作业者的劳动强度。
如上所述,在上述管理机1B中,由于上述移动轮6B是常设部件,所以,与选择地安装移动轮和阻力杆的管理机相比,或者与通过变更在一端侧和另一端侧支承着移动轮和阻力杆的部件的姿势、来进行耕耘作业姿势和路上移动姿势间的切换的管理机相比,可容易地进行耕耘作业姿势与路上移动姿势的切换。
另外,在上述管理机1B中,上述移动轮6B,位于上述耕耘轴部4B前方,且在耕耘作业姿势中位于上述耕耘轴部4B上方,所以,构造简单,并且能防止移动轮6B对耕耘作业的干扰。另外,根据上述构造,与把移动轮配置在耕耘轴部后上方的管理机相比,可以使路上移动姿势中的握持部83B的上下位置、接近耕耘作业姿势中的上下位置。因此,在路上等的移动时,作业者不必保持向前弯曲的姿势,可减轻移动时的作业者的负担。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管理机1B中,上述电池收容部93B、上述移动轮6B和上述耕耘轴部4B这样地配置:在路上移动姿势中,装在上述电池收容部93B内的电池2B,从平面上看,与上述移动轮6B的旋转轴线重叠。
根据该构造,通过上述把手部8B使上述管理机1B向前方转动,由此,在从耕耘作业姿势朝路上移动姿势变更时,可以方便地将电池2B的重量作用在上述移动轮6B上。即,根据上述构造,在路上行走姿势时,可以容易地使作为重物的电池2B的重心位于上述移动轮6B上,这样,在路上移动时,可减轻作业者的负担。
上述阻力杆7B,在机身宽度方向中央,配设在上述耕耘轴部4B后方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阻力杆7B连接在上述加强管512B上。
具体地说,上述阻力杆7B,包含平板部72B、和从该平板部72B的下端部分支出的左右一对分支部73B。
上述平板部72B,在其板面沿着机身前后方向的状态下,其上端部在上述加强管512B的机身宽度方向中央区域、可绕沿机身宽度方向的第2枢支轴71B转动地连接着。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左右一对分支部73B,以上述管理机1B的机身宽度方向中央为基准面对称。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左右一对分支部73B是杆状体,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即,例如,也可以把上述左右一对分支部73B做成为板状体。
如前所述,上述阻力杆7B的上述平板部72B的上端部,连接在上述耕耘架51B的上述加强管512B上。
这样,上述阻力杆7B通过上述加强管512B与上述耕耘架51B连接,所以,上述阻力杆7B在地中受到阻力时也可保持足够的强度。
如前所述,上述阻力杆7B可绕上述第2枢支轴71B转动。
即,上述阻力杆7B,可以位于以上述管理机1B成为耕耘作业姿势的状态为基准、绕上述第2枢支轴71B旋转而使下端部接地的作业位置、和下端部在把手架52B后方侧位于上方的第1收纳位置。
具体地说,上述阻力杆7B在作业位置,以管理机1B成为耕耘作业姿势的状态为基准,其下端部(上述分支部73B)接地,并且,上述阻力杆7B在上述第1收纳位置时,在上述把手架52B的后面侧52Bb,上述平板部72B与上述把手架52B大致平行。
根据该构造,可实现路上移动姿势中的管理机1B的小型化,同时,在路上移动时,可防止上述阻力杆7B对外部的干扰。
下面,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上述管理机1B收纳时的姿势(收纳姿势)。
图12表示第1收纳姿势中的上述管理机1B的左侧面图。
上述把手部8B,可以成为图6所示的操作位置、和绕上述第1枢支轴81B转动而从上述操作位置靠近上述把手架52B后面侧52Bb的收纳位置。
即,上述把手部8B,在上述操作位置,以上述管理机1B成为耕耘作业姿势的状态为基准,其上述握持部83B位于上述把手架52B上端部后上方,并且,在上述收纳位置时,上述握持部83B靠近上述把手架52B的上述后面侧52Bb。
另一方面,上述阻力杆7B,如前所述,可以位于上述作业位置和上述第1收纳位置。在上述作业位置时,以管理机1B成为耕耘作业姿势的状态为基准,其下端部(上述分支部73B)接地;在位于上述第1收纳位置时,以从上述作业位置接近上述把手架52B的后面侧52Bb的方式绕上述第2枢支轴71B转动,上述平板部52B在上述把手架52B的后方侧与上述把手架52B大致平行。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阻力杆7B在上述作业位置,在从侧面看时上述平板部72B与上述把手架52B大致直交(见图6),并且,在上述第1收纳位置,上述平板部72B与上述把手架52B大致平行。
另外,上述管理机1B最好具有将上述把手部8B和上述阻力杆7B保持在上述作业位置和上述收纳位置的保持构造(例如爪构造、锁定机构等)。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上述管理机1B,使连接在上述把手架52B上端部的上述把手部8B绕上述第1枢支轴81B转动,使上述把手部8B位于接近把手架52B的后面侧52Bb的上述收纳位置,并且,使连接在上述加强管512B上的上述阻力杆7B绕上述第2枢支轴71B转动,使上述阻力杆7B位于接近把手架52B的后面侧52Bb的上述第1收纳位置,这样可成为上述第1收纳姿势,所以,可以使包括把手部8B和阻力杆7B的整体形状尽可能地小型化。
另外,如图12所示,上述管理机1B,在上述把手部8B和上述阻力杆7B分别位于上述收纳位置和上述第1收纳位置的上述第1收纳姿势的状态下,如果上述把手架52B的后面侧52Bb以朝向下方的方式倒伏,则在上述把手部8B是位于地面上方的状态下,上述耕耘轴部4B和上述阻力杆7B接地。
根据该构造,在以倒伏的状态保管上述管理机1B时,可防止作业者握持的上述把手部8B接地而被弄脏。
另外,在上述管理机1B中,在上述第1收纳姿势的状态下,在上述把手架52B的后面侧52Bb朝下方倒伏时,如图12所示,上述电池盒9B位于地面上方。因此,在以倒伏的状态保管上述管理机1B时,可以防止上述电池盒9B接地而被弄脏,同时,在将上述管理机1B倒伏时,可防止上述电池盒9B受到冲击。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上述管理机1B中,如图12所示,上述移动轮6B以位于上述把手架52B的延长线上的方式配设在上述耕耘轴部4B前方。
根据该构造,在使上述管理机1B倒伏时,可防止上述移动轮6B从上述把手架52B的载置平面向上方突出,可以使倒伏状态的管理机1B尽可能小型化。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上述管理机1B,除了上述第1收纳姿势外,还可以有第2收纳姿势。
图13和图14表示第2收纳姿势中的上述管理机1B的左侧面图和左立体图。
如图13和图14所示,上述阻力杆7B除了上述作业位置和上述第1收纳位置以外,还有第2收纳位置。
具体地说,上述阻力杆7B,在上述第2收纳位置中,上述一对分支部73B的自由端部越过上述把手架52B而位于前方侧。
即,上述阻力杆7B,以其平板部72B从上述作业位置接近上述把手架52B的方式绕上述第2枢支轴71B转动,由此成为上述第1收纳位置,从该第1收纳位置,上述平板部72B再接近上述把手架52B地绕上述第2枢支轴71B转动,由此成为上述第2收纳位置,在上述第2收纳位置,上述一对分支部73B的自由端部越过把手架52B,位于前方侧。
对于上述管理机1B,在上述把手部8B和上述阻力杆7B分别位于上述收纳位置和上述第2收纳位置的上述第2收纳姿势的状态下,在上述把手架52B的前面侧52Bf朝下方倒伏时,上述阻力杆7B的上述一对分支部73B,分别作为在机身宽度方向上相互分离的第1和第2接地部73BL、73BR。
即,对于上述管理机1B,在上述把手部8B和上述阻力杆7B分别位于上述收纳位置和上述第2收纳位置的上述第2收纳姿势的状态下,在以上述把手架52B的前面侧52Bf朝向下方的方式使上述管理机1B倒伏时,在上述把手部8B(上述把手连接盒80B)位于地面上方的状态下,上述移动轮6B和上述阻力杆7B接地。
根据该构造,即使在使上述把手架52B的前面侧52Bf朝下方倒伏的状态下保管上述管理机1B时,也能防止作业者握持的上述把手部8B接地而被弄脏。
另外,根据上述构造,在上述管理机1B成为第2收纳姿势的状态下,在使上述把手架52B的前面侧52Bf朝下方倒伏时,上述电池盒9B位于地面上方。
因此,即使在使上述把手架52B的前面侧52Bf朝下方倒伏的状态下保管上述管理机1B时,也能防止上述电池盒9B接地而被弄脏,并且,在使上述管理机1B倒伏时,可防止上述电池盒9B受到冲击。
上面,说明了本发明的步行式电动管理机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方式的限定,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可作各种改进、变更、修正。
Claims (8)
1.一种步行式电动管理机,备有机身本体(50)和电动驱动型的耕耘轴部(4),所述机身本体(50)具有上下方向延伸的支承架(5);所述电动驱动型的耕耘轴部(4)支承在上述机身本体(50)的下方,其特征在于,
还备有阻力杆(7)和移动轮(6);所述阻力杆(7)在上述耕耘轴部的后方,支承在上述支承架(5)上;所述移动轮(6)在上述耕耘轴部前方且以其旋转轴线位于上述耕耘轴部的旋转轴线上方的方式支承在上述机身本体(50)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步行式电动管理机,其特征在于,在耕耘作业姿势中,上述移动轮的最下点位于上述耕耘轴部的旋转轴线上方。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步行式电动管理机,其特征在于,上述支承架,在耕耘作业姿势中,以越往上方越位于后方的前低后高状倾斜;
从上述耕耘作业姿势使上述支承架的上侧朝前方转动,使上述支承架以越往上方越位于前方的前高后低状倾斜,这样,在上述耕耘轴部从地面往上方抬起的状态下,上述移动轮接地。
4.一种步行式电动管理机(1B),沿机身宽度方向配置着耕耘轴部(4B),该耕耘轴部(4B)内装着由电池(2B)驱动的电动马达(3B);其特征在于,
备有耕耘架(51B)、把手架(52B)和电池盒(9B),上述耕耘架(51B)具有左右一对耕耘支承管(511B),该一对耕耘支承管(511B)在下端部挟持上述耕耘轴部的机身宽度方向两端部,并且上端部直接或间接地连接着;上述把手架(52B),其下端部在机身宽度方向中央连接在上述耕耘架的上端部上,并且在上端部连接着把手部(8B);上述电池盒(9B)以包围上述耕耘架和上述把手架的连接部(53B)的方式连接在上述耕耘架和上述把手架上;
上述把手架,在耕耘作业姿势中,以从下端部越往上端部越位于后方的方式前低后高状地倾斜着;
在上述电池盒上设有电池收容部(93B),该电池收容部(93B),在耕耘作业姿势中,使上述电池从平面上看与上述耕耘轴部重叠地收容该电池;
耕耘作业姿势中,在上述电池收容部的前下方,配设着移动轮(6B)。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步行式电动管理机,其特征在于,上述电池收容部、上述移动轮、和上述耕耘轴部这样配置:在使上述移动轮接地并且将上述耕耘轴部从地面往上方抬起的路上移动姿势中,装在上述电池收容部内的上述电池,从平面上看与上述移动轮的旋转轴线重叠。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步行式电动管理机,其特征在于,上述电池收容部,其后方侧开口,可将上述电池从机身后方装入上述电池收容部或从其中取出。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步行式电动管理机,其特征在于,上述左右一对耕耘支承管,具有从支承上述耕耘轴部的下端部相互大致平行地朝上方延伸的平行部(511Ba)、和从上述平行部的上端部朝前方且机身宽度方向内方侧延伸并在上端部中直接或间接连接的倾斜部(511Bb);
上述耕耘架还具有连接上述左右一对耕耘支承管之间的加强管(512B);
上述电池收容部,贯通由上述左右一对耕耘支承管、上述加强管及上述把手架围成的空间,朝机身前后延伸。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步行式电动管理机,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加强管上连接着阻力杆(7B)。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7191643A JP5329781B2 (ja) | 2007-07-24 | 2007-07-24 | 歩行型電動管理機 |
JP2007191643 | 2007-07-24 | ||
JP2007-191643 | 2007-07-24 | ||
JP2007294103 | 2007-11-13 | ||
JP2007294103A JP4968939B2 (ja) | 2007-11-13 | 2007-11-13 | 歩行型電動管理機 |
JP2007-294103 | 2007-11-13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352115A true CN101352115A (zh) | 2009-01-28 |
CN101352115B CN101352115B (zh) | 2012-07-04 |
Family
ID=403053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10130063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52115B (zh) | 2007-07-24 | 2008-07-24 | 步行式电动管理机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329781B2 (zh) |
CN (1) | CN101352115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380665A (zh) * | 2012-05-04 | 2013-11-06 | 苏州科瓴精密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 地面处理工具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8179283U (ja) * | 1982-05-26 | 1983-11-30 | ニユ−デルタ工業株式会社 | 車軸作業形管理機の移動輪 |
JPS59187519U (ja) * | 1983-05-31 | 1984-12-12 | ヤンマー農機株式会社 | 電動管理機 |
JPS6068853U (ja) * | 1983-10-19 | 1985-05-16 | ニユーデルタ工業株式会社 | 管理機のスタンド |
JPS6169901U (zh) * | 1984-10-15 | 1986-05-13 | ||
DE4210816A1 (de) * | 1992-04-01 | 1993-10-07 | Bauer Michael | Handgeführtes Gerät zur Bodenbearbeitung |
CN2409756Y (zh) * | 2000-01-13 | 2000-12-13 | 宋振山 | 微型农田管理机 |
CN2544503Y (zh) * | 2002-02-26 | 2003-04-16 | 阎春高 | 手扶组合轮式多功能田园管理机 |
US7040448B2 (en) * | 2002-06-17 | 2006-05-09 | Schiller-Pfeiffer, Inc. | Hand control mechanism to produce a selectively changeable effect on a continuously variable input shaft |
-
2007
- 2007-07-24 JP JP2007191643A patent/JP5329781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8
- 2008-07-24 CN CN2008101300633A patent/CN101352115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380665A (zh) * | 2012-05-04 | 2013-11-06 | 苏州科瓴精密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 地面处理工具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09022254A (ja) | 2009-02-05 |
CN101352115B (zh) | 2012-07-04 |
JP5329781B2 (ja) | 2013-10-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230026446A1 (en) | Low profile compact tool carriers | |
CN103619697B (zh) | 作业车辆 | |
CN1066245A (zh) | 蓄电池供电式电动车的蓄电池更换系统 | |
EP2404811B1 (fr) | Véhicule automoteur porte-outils | |
JPH11236192A (ja) | バッテリブロックを備えた産業自動車 | |
CN101352115B (zh) | 步行式电动管理机 | |
CN103303407A (zh) | 机动二轮车 | |
JP2510341Y2 (ja) | 農用管理作業機における座席取付構造 | |
JP2004249952A (ja) | 酸素ボンベ2本、アセチレンボンベ1本を同時搭載の車輪の付いた運搬台車。 | |
KR20100078096A (ko) | 수동 조향식 기계 장치의 주행 지지 구조 | |
JP3836220B2 (ja) | 電動三輪運搬車 | |
JPH0810241Y2 (ja) | キャリア着脱式移動作業機 | |
JPH0112450B2 (zh) | ||
CN108496488A (zh) | 步行式插秧机 | |
JP7169886B2 (ja) | 圃場作業機 | |
KR950010364B1 (ko) | 무한궤도를 가지는 이동농기 | |
JP2001025304A (ja) | 歩行型管理機のクローラ走行装置 | |
JP5722592B2 (ja) | 電動乗用草刈機 | |
JPS6033766Y2 (ja) | 田植機 | |
JPH10178858A (ja) | 乗用芝刈機 | |
JPS621855Y2 (zh) | ||
JP2930151B2 (ja) | 自動往復作業車 | |
JPS6133524B2 (zh) | ||
JPH10178805A (ja) | 水田用作業機 | |
JP2020174556A (ja) | 歩行型作業機及び作業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704 Termination date: 20170724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