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41620B - 燃料容器 - Google Patents

燃料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41620B
CN101341620B CN2007800007780A CN200780000778A CN101341620B CN 101341620 B CN101341620 B CN 101341620B CN 2007800007780 A CN2007800007780 A CN 2007800007780A CN 200780000778 A CN200780000778 A CN 200780000778A CN 101341620 B CN101341620 B CN 10134162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uel
servo
shell
follower
container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8000077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41620A (zh
Inventor
松田侑悟
椛泽康成
神谷俊史
藤泽清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sio Computer Co Ltd
Mitsubishi Penci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asio Computer Co Ltd
Mitsubishi Penci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sio Computer Co Ltd, Mitsubishi Pencil Co Ltd filed Critical Casio Comput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3416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416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416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4162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4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 H01M8/04082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f reactant parameters, e.g. pressure or concentration
    • H01M8/04186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f reactant parameters, e.g. pressure or concentration of liquid-charged or electrolyte-charged reacta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4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83/00Containers or packages with special means for dispensing cont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4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 H01M8/04082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f reactant parameters, e.g. pressure or concentration
    • H01M8/04201Reactant storage and supply, e.g. means for feeding, pipes
    • H01M8/04208Cartridges, cryogenic media or cryogenic reservoi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50/00Fuel cell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Specific features of fuel cell system
    • H01M2250/30Fuel cells in portable systems, e.g. mobile phone, laptop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6Combination of fuel cells with means for production of reactants or for treatment of residues
    • H01M8/0606Combination of fuel cells with means for production of reactants or for treatment of residues with means for production of gaseous reactants
    • H01M8/0612Combination of fuel cells with means for production of reactants or for treatment of residues with means for production of gaseous reactants from carbon-containing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10Fuel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 H01M8/1009Fuel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with one of the reactants being liquid, solid or liquid-charged
    • H01M8/1011Direct alcohol fuel cells [DAFC], e.g. direct methanol fuel cells [DMFC]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B90/10Applications of fuel cells in building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50Fuel cel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uel Cell (AREA)
  • Containers And Packaging Bodies Having A Special Means To Remove Contents (AREA)

Abstract

燃料容器(1)具备:容器主体(2),其装有液体燃料(4)、且形成有将液体燃料(4)排出到外部的燃料排出口(24、31);固体状的随动辅助部件(71),其位于容器主体(2)内的液体燃料(4)的末端侧、且随着液体燃料(4)的排出向燃料排出口(24、31)一侧移动;随动体(5),其位于液体燃料(4)的末端侧、填充于由容器主体(2)的内周面和随动辅助部件(71)的外周面所形成的空间内、且随着液体燃料(4)的排出向燃料排出口(24、31)移动。其中,使彼此相向的容器主体(2)的内周面与随动辅助部件(71)的外周面中的至少一个的面为凹凸。

Description

燃料容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装有液体燃料的燃料容器。
背景技术
近年来,手机、笔记本型个人计算机、数码相机、手表、PDA(个人数字助理,personsal digital assistance)、电子笔记本等小型电子设备具有显著的进步和发展。作为电子设备的电源,一直使用称为碱性干电池、锰干电池的一次电池或称为镍-镉蓄电池、镍-氢蓄电池、锂离子电池的二次电池。但是,一次电池和二次电池在从能量利用效率的观点进行验证时,未必说是寻求能量的有效利用。因而,目前来说,为了代替一次电池和二次电池,有关可以实现高能量利用效率的燃料电池的研究和开发正在盛行(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燃料电池由电解质板夹在燃料极和氧化剂极之间而成的燃料电池主体及装有甲醇等液体燃料和水的混合液并与燃料电池主体连接的燃料容器所构成。在燃料容器上形成有连接部,通过该连接部与导入管连接以供给液体燃料。当燃料容器变空时,换为新的燃料容器即可。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93551号
但是,当如上所述将燃料电池的燃料制成盒状供给时,可以预想燃料盒作为消耗品由制品主体厂家等出售供给,并搬运这些消耗品来供给至商店等。另外,即便在使用燃料电池驱动便携用设备时,也变成通过各种方法以搭载于便携用设备的状态来搬运、移动燃料电池,不能发生由于搬运、移动便携用设备或燃料盒时所产生的振动而导致的燃料电池用盒工作故障的不良情况。重要的是使燃料电池用盒带有充分的振动特性,以使得不会由于燃料电池用盒的振动或冲击导致的问题而引起小型便携设备的工作故障。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鉴于上述事实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可以提高振动特性的燃料容器。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发明具备:容器主体,其装有液体燃料,且形成有将所述液体燃料排出到外部的燃料排出口;固体状的随动辅助部件,其位于所述容器主体内的所述液体燃料的末端侧,且随着所述液体燃料的排出向所述燃料排出口侧移动;随动体,其位于所述液体燃料的末端侧,填充于由所述容器主体的内周面和所述随动辅助部件的外周面所形成的空间内,且随着所述液体燃料的排出向所述燃料排出口移动,其中,彼此相向的上述容器主体的内周面与上述随动辅助部件的外周面中的至少一个的面是凹凸的。
本申请发明中,彼此相向的上述容器主体的内周面与上述随动辅助部件的外周面为相互咬合的形状。
本申请发明中,上述容器主体的内周面与上述随动辅助部件的外周面分别为梳齿状。
本申请发明中,上述容器主体的内周面与上述随动辅助部件的外周面中的至少一个的面与该一个面为平滑的情况相比,表面积更大。
附图说明
图1为燃料容器1的立体图。
图2为燃料容器1的分解立体图。
图3为沿着线L-L的纵截面的端面图。
图4为图3端面图中的燃料容器1的前部的放大图。
图5为图3端面图中的燃料容器1的后部的放大图。
图6为沿着线L-L的横截面的端面图。
图7为图6端面图中的燃料容器1的前部的放大图。
图8为图6端面图中的燃料容器1的后部的放大图。
图9A为燃料容器的容器主体2的概略立体图。
图9B为随动辅助部件71的沿着与线L-L垂直的方向的截面的截面图。
图10为前侧内盖部件20的立体图。
图11为前侧内盖部件20的立体图。
图12为将前侧内盖部件20嵌入到外壳10中的状态的正视图。
图13为使前侧外盖部件30与前侧内盖部件20重叠的状态的正视图。
图14为后侧内盖部件40的立体图。
图15为后侧内盖部件40的立体图。
图16为使后侧外盖部件60与后侧内盖部件40重叠的状态的后视图。
图17为包装材料9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8为利用其它的包装材料109包装容器主体2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9为用于说明包装材料109的包装工序的立体图。
图20A为发电单元901的模块图。
图20B为表示变形例的发电单元901的模块图。
图21为收纳有燃料容器1的电子设备101的概略立体图。
图22为表示电子设备101的里面的概略立体图。
图23为表示现有例的燃料容器的容器主体2A的概略立体图。
图24为沿着线L1-L1的横截面的端面图。
图25A为在Z方向上施加振动时的沿着线L1-L1的纵截面的端面图。
图25B为在Y方向上施加振动时的沿着线L1-L1的横截面的端面图。
图25C为在X方向上施加振动时的沿着线L1-L1的横截面的端面图。
图26A为Z方向的振动试验后的沿着线L1-L1的纵截面的要部放大图。
图26B为Y方向的振动试验后的沿着线L1-L1的横截面的要部放大图。
图26C为X方向的振动试验后的沿着线L1-L1的纵截面图。
图26D为X方向的振动试验后的沿着线L1-L1的横截面图。
图27为表示随动辅助部件71A、随动体5A和外壳10A的内周面的关系的容器主体2A的沿着线L1-L1的横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式。但是,在以下所述的实施方式中,为了实施本发明而在技术上加以优选的各种限定,但并非将发明的范围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和图示例。
图1为适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燃料容器1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燃料容器1具备装有液体燃料的大致长方体状的容器主体2和包装容器主体2的包装材料9。
对于容器主体2,使用图1~图8进行说明。这里,图2为燃料容器1的分解立体图。图3为朝向燃料容器1的宽度方向Y观察通过沿着燃料容器1的长度方向X的中心线L且平行于燃料容器1的厚度方向Z的截面的端面图,图4为图3端面图中的燃料容器1的前部的放大图,图5为图3端面图中的燃料容器1的后部的放大图。另外,图6为朝向燃料容器1的厚度方向Z观察通过中心线L且平行于燃料容器1的宽度方向Y的截面的端面图,图7为图6端面图中的燃料容器1的前部的放大图,图8为图6端面图中的燃料容器1的后部的放大图。另外,图6~图8中表示除去了包装材料9的耳部92、93的状态。此外,图9A为表示燃料容器的容器主体2的概略的整体立体图,图9B为随动辅助部件71中朝向燃料容器1的长度方向X观察平行于与中心线L垂直的Y-Z平面的截面的端面图。在附图的关系上,图9A中省略了后述的前侧内盖部件20、后侧内盖部件40、装水管70和随动体7等的图示。
容器主体2具有由合成树脂或金属构成的外壳10,通过在外壳10中安装前侧内盖部件20、前侧外盖部件30、后侧内盖部件40、后侧外盖部件60和装水管70而构成容器主体2。
如图2所示,外壳10为其内侧为中空的大致矩形管状物,外壳10的前端和后端开口,朝向长度方向X观察外壳10时,外壳10形成为矩形框状。外壳10的开口面积在长度方向X上相同。外壳10的外周面为平面,外壳10的内周面从方向X观察时为梳齿状。即,如图9A、图9B所示,在外壳10的内周面上,从外壳10的后端至前端呈直线状地延伸形成以恒定间隔凹陷的矩形状的多个凹部13,在相邻的凹部13间从外壳10的后端至前端呈直线状地延伸形成矩形状的凸部14,这样通过凹部13和凸部14相互不一致地邻接而成为梳齿状的形状。凸部14的宽度小于凹部13的宽度,相邻凸部14和凹部13的高低差H1短于凹部13的宽度W1且长于凸部14的宽度W2。这种外壳10的梳齿状的内周面咬合于后述随动辅助部件71的外周面。另外,外壳10的外周面成为容器主体2的外表面,外壳10的内周面成为容器主体2的内表面,外壳10的外周面与内周面之间的厚壁部成为容器主体2的厚壁部。
另外,外壳10的外周面中的底面和上表面分别凹设有从外周面侧可见的流路凹槽11、12。流路凹槽11、12从外壳10的后端至前端呈直线状地延伸。
作为外壳10,例如要求透光性时,可以举出铝、不锈钢等金属,树脂,有色玻璃,陶器,瓷器等,例如考虑到从外部可见密封于外壳10内部的液体燃料4的透光性、不透气性、制造或组装时的成本降低和制造的容易性等任何情况时,优选可以举出具有上述各特定的聚丙烯、聚乙烯醇、乙烯-乙烯醇共聚树脂、聚丙烯腈、尼龙、玻璃纸、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碳酸酯、聚苯乙烯、聚偏氯乙烯、聚氯乙烯等单独或两种以上的树脂混合物,无色玻璃,或由包含在上述树脂或树脂的混合物表面上涂覆氧化铝、二氧化硅、类金刚石(DLC,Diamond-like Carbon)而成的单层结构、二层结构以上的多层结构所构成的物质。为多层结构时,当至少一层由具有上述性能(不透气性)的树脂构成时,剩余的层即便为透气性的树脂也没有问题,也可以期待弥补上述包装材料的阻气性的效果。
外壳10的前端侧的开口被前侧内盖部件20阻塞,前侧外盖部件30的后面与该前侧内盖部件20的前面相接合。因此,前侧内盖部件20的后面成为容器主体2的前侧的内表面,前侧外盖部件30的前面成为容器主体2的前侧的外表面,前侧内盖部件20的后面与前侧外盖部件30的前面之间的部分成为容器主体2的前侧的厚壁部。
另外,外壳10的后端侧的开口被后侧内盖部件40阻塞,后侧外盖部件60的前面与该后侧内盖部件40的后面相接合。因而,后侧内盖部件40的前面成为容器主体2的后侧的内表面,后侧外盖部件60的后面成为容器主体2的后侧的外表面,后侧内盖部件40的前面与后侧外盖部件60的后面之间的部分成为容器主体2的后侧的厚壁部。
对于前侧内盖部件20,使用图10~图12进行说明。图10为由斜前方观察时的前侧内盖部件20的立体图,图11为从斜后方观察时的前侧内盖部件20的立体图,图12为阻塞外壳10的状态的前侧内盖部件20的正视图。
前侧内盖部件20由第一层21、牢固粘接或固定于第一层21上的第二层22构成。第一层21的周边大于第二层22的周边,第一层21的周边与外壳10的前端面的外缘一致,第二层22的周边与外壳10的前侧开口的内缘一致。
由于第二层22的周边仅外壳10前端的厚壁部分位于比第一层21的周边更靠内侧的位置上,因此在前侧内盖部件20阻塞外壳10的前侧开口的状态下,第二层22嵌合于外壳10的前侧开口,第二层22的周边密合于外壳10的内壁,第一层21的周边与外壳10的前端面的外缘一致,第一层21的边缘部与外壳10的前端面重叠。
在前侧内盖部件20的中央部上穿孔有从第一层21的前面贯穿至第二层22的后面的排水口23,在该排水口23的右边穿孔有从第一层21的前面贯穿至第二层22的后面的燃料排出口24。
另外,在第一层21上形成有狭缝25,通过在第一层21上粘接或固定第二层22,从而狭缝25成为凹槽状。狭缝25由第一层21的上边缘连续地形成至第一层21的下边缘,并按照避开排水口23的方式弯曲,在对应于后述的排气口32的位置处宽度变宽。
在为第二层22的上边缘部、且重叠于狭缝25的上端部的位置上形成有切口26,狭缝25的上端部介由切口26连通于外壳10的流路凹槽11的前端部。在为第二层22的下边缘部、且重叠于狭缝25的下端部的位置上形成有切口27,狭缝25的下端部介由切口27连通于外壳10的流路凹槽12的前端部。
图13为重叠于前侧内盖部件20的前面的状态的前侧外盖部件30的正视图。如图13所示,由于前侧外盖部件30与前侧内盖部件20的第一层21重叠,因此狭缝25被前侧外盖部件30覆盖,形成由狭缝25所产生的流路。在该前侧外盖部件30上,按照燃料排出口31、排气口32和排水口33从前侧外盖部件30的前面贯通至后面的方式而穿孔。排水口33形成于前侧外盖部件30的中央部,燃料排出口31、排水口33和排气口32按顺序沿着燃料容器1的宽度方向排列成一直线状。而且,燃料排出口31与前侧内盖部件20的燃料排出口24相向,排水口33与前侧内盖部件20的排水口23相向,排气口32与狭缝25的宽度较宽的部分相向。
如图1、图2、图3、图6和图7所示,在前侧外盖部件30的前面,燃料排出口31和排气口32设置于各自周围凸出设置的凸头(nipple)部38和凸头部39上,但由于排水口33为贯通孔,因此在未插入装水管70的状态下相对于前侧外盖部件30的前面并未突出,但在装水管70插入到排水口33的状态下,装水管70的前端相对于前侧外盖部件30的前面而凸出设置。前侧外盖部件30的后面在凸头部38和凸头部39处分别凹陷设置。
对于后侧内盖部件40,使用图14~图15进行说明。图14为从斜后方观察时的后侧内盖部件40的立体图,图15为从斜前方观察时的后侧内盖部件40的立体图。
后侧内盖部件40由第一层41、牢固地粘接或固定于第一层41上的第二层42构成。第一层41的周边小于第二层42的周边,第一层41的周边与外壳10的后侧开口的内缘一致,第二层42的周边与外壳10的后端面的外缘一致。
如图5和图8所示,第一层41的周边仅是外壳10的后端的厚壁部分位于比第二层42的周边更靠内侧的位置上,因此在后侧内盖部件40阻塞外壳10的后侧开口的状态下,第一层41嵌合于外壳10的后侧开口,第一层41的周边密合于外壳10的内壁,第二层42的周边与外壳10的周边一致,第二层42的边缘部重叠于外壳10的后端面。
如图14和图15所示,后侧内盖部件40的中央部穿孔有从第一层41的前面贯穿至第二层42的后面的保持口43。在第二层42的保持口43的左右形成有横向狭缝44、45,该横向狭缝44、45与保持口43连接为一体。在第一层41的保持口43的左方和右方上穿孔有透气孔46、47,透气孔46连通于横向狭缝44的端部,透气孔47连通于横向狭缝45的端部。
在第二层42上设置有凸出设置于第一层41一侧的凸头部52,在第一层41上设置有贯通的贯通孔。当凸头部52插入到第一层41的贯通孔中时,其前端成为相对于第一层41的前面而突出的状态。在凸头部52上设置有透气孔51,使后侧内盖部件40的前后透气。
另外,在第二层42上形成有狭缝48,通过在第二层42上粘接或固定第一层41、狭缝48形成为凹槽状。狭缝48从第二层42的上边缘连续地形成至第二层42的下边缘,并按照避开保持口43的方式弯曲,在对应于后述的第2空气导入口62的位置处宽度变宽。
在作为第一层41的上边缘部、且重叠于狭缝48的上端部的位置上形成有切口49,狭缝48的上端部介由切口49连通于外壳10的流路凹槽11的后端部。在作为第一层41的下边缘部、且重叠于狭缝48的下端部的位置上形成有切口50,狭缝48的下端部介由切口50连通于外壳10的流路凹槽12的后端部。
图16为从后侧观察重叠于后侧内盖部件40的后面的状态的后侧外盖部件60的正视图。如图1 6所示,由于后侧外盖部件60重叠于后侧内盖部件40的第二层42,因此狭缝48被后侧外盖部件60覆盖,形成狭缝48所产生的流路。而且,横向狭缝44、45也被后侧外盖部件60覆盖。如图2、图16所示,在后侧外盖部件60上形成有圆形状的压力调整口61,同时形成矩形状的第2空气导入口62。压力调整口61是为了调整形成于后述随动体5、7后方的空间65的压力而用于摄入外部空气的口,形成在与透气孔51相向的位置上,空气导入口62形成在与狭缝48的宽度变宽的部分相向的位置上。
如图2~图8所示,在外壳10内设置有装水管70。装水管70的一端部插入到排水口33和排水口23中,其一端部相比于前侧外盖部件30的前面更向前方突出,该突出部分的突出高度与燃料排出口31的凸头部38和排气口32的凸头部39的突出高度基本相同。另一方面,装水管70的另一端部插入到后侧内盖部件40的保持口43中,但装水管70的后端面并未达到第二层42。因此,在保持口43内产生与保持口43之间的空间,横向狭缝44、45连通至装水管70内。
在燃料排出口31和燃料排出口24内嵌入有止回阀(non-returnvalve)35,该止回阀即便在外壳10上施加外力也会阻止流体从外壳10内经由燃料排出口31和燃料排出口24流向外壳10外部的不需要的流动。止回阀35的外径小于凸头部38的内径,大于燃料排出口31的直径。因此,止回阀35不会从燃料排出口31伸出到外部。具体地说,止回阀35为形成为鸭嘴状的鸭嘴阀,止回阀35以使其鸭嘴状前端朝向外壳10内侧的状态而收纳在凸头部38内和燃料排出口24的凹部中。
在排气口32内嵌入有止回阀36,该止回阀即便在外壳10上施加外力也会阻止流体从燃料容器1内侧的狭缝25经由排气口32流向外部的不需要的流动。止回阀36的外径小于凸头部39的内径,大于排气口32的直径。因此,止回阀35不会从排气口32伸出到外部。具体地说,止回阀36为形成为鸭嘴状的鸭嘴阀,止回阀36以使其鸭嘴状前端朝向外壳10内侧的状态而收纳在凸头部39内和狭缝25内。
在装水管70内、靠近排水口33一侧的端部上嵌入有止回阀73,该止回阀即便介由外壳10在装水管70上施加外力、也会阻止流体从装水管70内流向其端部开口的不需要的流动。具体地说,止回阀73为形成为鸭嘴状的鸭嘴阀,止回阀73以使其鸭嘴状前端朝向后侧内盖部件40的状态而嵌入在装水管70内。
在压力调整口61上嵌入有阻止流体从外壳10内经由透气孔51和压力调整口61向外部的流动的止回阀64。具体地说,止回阀64为形成为鸭嘴状的鸭嘴阀,止回阀64以使其鸭嘴状前端朝向外壳10内侧的状态而嵌入在压力调整口61的周围的凹部中。止回阀64是在比随动体5、7更处于后方的内部空间65的气压明显低于容器主体2外的气压时用于缓冲压力差而允许空气从容器主体2外进入到内部的阀。
止回阀35、36、64、73由具有弹性的材料构成。作为止回阀35、36、64、73的材料,可以举出聚乙烯醇、乙烯-乙烯醇共聚树脂、聚丙烯腈、尼龙、玻璃纸、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碳酸酯、聚苯乙烯、聚偏氯乙烯、聚氯乙烯等合成树脂,天然橡胶、异戊二烯橡胶、丁二烯橡胶、1,2-聚丁二烯橡胶、丁苯橡胶、氯丁二烯橡胶、丁腈橡胶、丁基橡胶、乙丙橡胶、氯磺酰化聚乙烯、丙烯酸橡胶、表氯醇橡胶、多硫化橡胶、有机硅橡胶、氟橡胶、聚氨酯橡胶等橡胶,弹性体。
另外,装水管70贯通于作为没有流动性的固体的随动辅助部件71的贯通孔72。随动辅助部件71为了按照下述方式制成相对于体积很轻的结构,内部成为中空状,所述方式为:随着后述的液体燃料4的消耗,通过与液体燃料4之间的界面的移动所产生的缓和的微小应力的作用而在与外壳10的内壁和装水管70与外壁之间的空间内与液体燃料4之间的界面一起高效地滑动。随动辅助部件71的中央部形成有用于插入装水管70的贯通孔72。另外,随动辅助部件71可以被引至装水管70内,并可以沿着方向X移动。
另外,从方向X观察时,随动辅助部件71的外缘形状为梳齿状。即,如图9A、图9B所示,随动辅助部件71的外周面上在厚度方向上延伸形成有以恒定间隔凹陷的矩形状的多个凹部74,由此,多个矩形状的凸部75延伸形成在厚度方向上,成为各个凸部75相互分离开来的梳齿状形状。在随动辅助部件71的外周面上,凸部75和凹部74相互不一致地邻接,随动辅助部件71的外周面的凸部75对应于凹部13,随动辅助部件71的外周面的凹部74对应于凸部14。凸部75的宽度小于凹部74的宽度,相邻凸部75和凹部73的高低差H2短于凹部74的宽度W3且长于凸部74的宽度W4。另外,凸部14的宽度W2窄于凹部74的宽度W3,凸部74的宽度W4窄于凹部13的宽度W1。
因此,通过将这种随动辅助部件71插入到外壳10内,随动辅助部件71的凸部75配置在形成于外壳10的内周面上的凹部13内,形成于外壳10的内周面上的凸部14配置在随动辅助部件71的凹部74内,凹部13、74和凸部14、75相互咬合。而且,将后述的随动体5填充在形成于这种随动辅助部件71的外周面与外壳10的内周面之间(凹部74、13与凸部14、75之间)的空间内。
作为随动辅助部件71,例如可以举出由聚丙烯、乙烯-乙烯醇共聚树脂、聚丙烯腈、尼龙、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碳酸酯、聚苯乙烯、聚偏氯乙烯、聚氯乙烯、各种橡胶等构成的部件。
在外壳10的内部空间中,比随动辅助部件71更靠前方的位置装有液体燃料4。在外壳10的内部空间中,比液体燃料4更靠后方的位置装有由对液体燃料4亲和性较低的液体、溶剂或凝胶所构成的随动体5,外壳10的内部空间被随动体5阻塞。外壳10的内部空间被随动体5划分为比随动体5更靠前方的区域和比随动体5更靠后方的区域。而且,由于随动体5埋设在随动辅助部件71和外壳10的间隙,因此液体燃料4不会从随动辅助部件71与外壳10之间的间隙泄露。这样,随动辅助部件71处于液体燃料4和随动体5的接触部,随动辅助部件71的后部浸渍于液体燃料4中,随动辅助部件71的后部浸渍于随动体5中。
在装水管70内装有水6。该水6在适用于图20A所示的发电单元901中时,与液体燃料4混合后供给至气化器902中,由于作为移动燃料电池905的电解质膜的质子的载体利用,因此在向电解质膜供给氢之前已供给至电解质膜。另外,水6在适用于图20B所示的发电单元901中时,与液体燃料4混合后供给至气化器906中,由于作为移动燃料电池907的电解质膜的质子的载体利用,因此在向电解质膜供给燃料之前已供给至电解质膜。另外,如图20B所示,将燃料直接供给至燃料电池907时,为了仅直接对水6进行加湿,因此也可不供给至电解质膜。另外,由于在燃料电池905、907中通过引起发电的电化学反应而产生水,因而将该生成水混合于液体燃料4中后供给至气化器902、906,可以再利用于燃料电池905、907的加湿,因而将装水管70所装的水6的量控制在发电单元901在启动时所利用的量。在为装水管70内、比水6更靠后方的位置上装有由液体、溶剂或凝胶所构成的随动体7,装水管70被随动体7阻塞。比随动体7更靠前侧的位置被水6填充,水6和随动体7相接触,水6被随动体7所密封。而且,在装水管70内中比随动体7更靠后方的空间连通于比随动体5更靠后方的空间。
随着液体燃料4从燃料排出口31排出所导致的液体燃料4在后方末端的移动,随动体5在维持与液体燃料4的界面的状态下向液体燃料4一侧移动,在防止液体燃料4的泄露和蒸发的同时,防止空气浸入到液体燃料4中。随动体7随着水6的消耗、在与水6相接触的状态下移动,在防止水6的泄露和蒸发的同时防止空气浸入到水6中。
随动体5对液体燃料4的亲和性低、对液体燃料4不溶解且不扩散,更优选表面能量低于液体燃料4。随动体7对水6的亲和性低、对水6不溶解且不扩散,更优选表面能量低于水6。
随动体5、7具有在剪切应力(或者剪切速度)增大时表观应力减少的结构粘性流体(异常粘性流体)的性质。
作为随动体5、7,可以使用聚二醇、聚酯、聚丁烯、液体石蜡、锭子油(spindle oil)、其它矿油类、二甲基硅油、甲基苯基硅油、其它硅油类、脂肪族金属皂、改性粘土、硅胶、炭黑、天然橡胶、合成橡胶、其它合成聚合物、它们的组合。另外,还可以使用在它们中加入溶剂等而增粘了的产物作为随动体5、7。
这样,由于随动体5、7具有适当粘性,因此即便振动燃料容器1也会持续维持其形状。但是,随动体5虽然随着燃料容器1内的液体燃料4的减少而移动,但一部分有时不会移动而是附着在容器主体2的内周面上,有时保持与液体燃料4的界面的随动体5的量会慢慢减少。因此,当液体燃料4和随动体5的界面面积较大时,如果未设置随动辅助部件71,随着液体燃料4的移动,界面中央的随动体5的厚度变薄,结果陷入液体燃料4露出而易于挥发的状态。但是,固体的随动辅助部件71由于如上所述为梳齿状,因此即便液体燃料4由于振动而移动也不会发生变形。因此,即便随动体5的厚度慢慢变薄,也可以持续存在于与液体燃料4的界面上,以使得液体燃料4不挥发。
这里,特别是如上所述,使外壳10的内周面与随动辅助部件71的外周面为相互咬合的梳齿状时,即便在严酷的条件下(例如加速度为8G、频率为200Hz)下振动也不会变形,与外壳10的内周面与随动辅助部件71的外周面相互为平面时相比较,处于优势地位,对于该理论,举出下述振动试验为例进行说明。
[振动试验]
图23为表示现有例的燃料容器的容器主体2A的概略的整体立体图、图24为沿着图23的线L1-L1的横截面的端面图、图25A为图23的在Z方向上施加振动时沿着线L1-L1的纵截面的端面图、图25B为图23的在Y方向上施加振动时沿着线L1-L1的横截面的端面图、图25C为图23的在X方向上施加振动时沿着线L1-L1的横截面的端面图。另外,在附图的关系上,图23~后述图27中省略了前侧内盖部件20、后侧内盖部件40、装水管70和随动体7等的图示。另外,贯通孔72仅图23进行了图示。
所用的现有例的容器主体2A的外壳10A的内周面与随动辅助部件71A的外周面均为平面,其它与上述本发明的燃料容器1相同,图中,对于相同的构成部分带有相同的数字,仅将英文改为A。
振动试验为根据锂离子电池相关的UN(联合国)的规定草案所进行的试验,是在作为现有例的容器主体2A上施加振动的试验,使以从振动频率7Hz至200Hz的对数扫描的正弦曲线波形从7Hz上升至200Hz为1分钟、上升至200Hz后保持13分钟、之后用1分钟的时间从200Hz降低至7Hz,结束。将该组合计为一次(15分钟),对于图23所示的Z方向、Y方向、X方向的三个方向,分别重复该组合12次。对于X方向,以随动体5A处于液体燃料4A下部的状态使容器主体2A直立地进行试验。试验时间为各方向的共计9小时。对数扫描速度为从7Hz到18Hz将最大加速度维持在1G。达到18Hz后,将振幅保持为0.8(总位移为1.6mm),增加振动直至最大加速度达到8G。之后,增加振动直至200Hz。
[试验结果]
图26A为Z方向的振动试验后的沿着线L1-L1的纵截面图的要部放大图、图26B为Y方向的振动试验后的沿着线L1-L1的横截面图的要部放大图、图26C为X方向的振动试验后的沿着线L1-L1的纵截面图、图26D为X方向的振动试验后的沿着线L1-L1的横截面图。
在燃料容器上进行振动方向Z和振动方向Y的振动试验后的结果为,当为振动方向Z和振动方向Y时,如图26A、图26B所示,随动体5A虽然稍有变形,但不会有液体燃料4A泄露或功能受损的情况。
当为振动方向Z和振动方向Y时,随动体5A不会从随动辅助部件71A剥离,但为振动方向X时,如图26C、图26D所示,随动体5A从随动辅助部件71A上完全地剥离,液体燃料4A泄露到后部侧、引起功能降低。而且,在随动辅助部件71A和前侧外盖部件30A之间产生了气泡81。这种气泡在从燃料排出口31定量地摄取燃料时有可能成为流量检测传感器的检测障碍。
以下说明随动体5A从随动辅助部件71A剥离的原因。当由于振动随动体5A沿着外壳10A的内周面移动时,由于随动体5A是带有粘度的流体,因此在随动体5A和外壳10A的内周面产生速度差,从而与固体的滑动摩擦相同地有产生防碍运动的倾向。从而产生妨碍在外壳10A内周面和随动体5A之间移动的作用力、摩擦力。摩擦力为一般定义为剪切力的矢量。
图27为表示随动辅助部件71A、随动体5A和外壳10A内周面的关系的沿着容器主体2A的线L1-L1的横截面图。
由该图27可知,当将进行振动试验时随动体5A移动时的速度设为(u)、随动辅助部件71A和外壳5A内周面的距离设为(x)、随动体的粘度设为(μ)时,在随动体5A与外壳10A之间发生速度差时所产生的剪切力τ可以通过τ=μ(u/x)求得。
而且,当在随动体5A上施加大于上述剪切力(τ)的力时,随动体5A会引起滑动,从而随动体5A移动。因此,进行上述振动试验的结果为,随动体5A从随动辅助部件71A上剥离的原因是由于大于上述剪切力(τ)的力施加于随动体5A上。作为大于上述剪切力(τ)的力发挥作用的原因,可以由燃料重量(m)和加振速度(a)、通过F=ma求得施加于随动体5A的力(F)。
由于振动试验的影响施加在随动体5A附着在内周面的部分的每单位面积的力(F’)在使随动体5A接触于外壳10A内周面的有效接触面积为(S)时,可以通过F’=F/S求得,每单位面积的力F’按照F’>τ的关系大于随动体5A接触于内周面的剪切力(τ),因此引起随动体5A从随动辅助部件71A上剥离。
因此,由F’=F/A的关系式和F’>τ=μ(u/x)的关系式可知,当减小随动辅助部件71A和外壳10A的内周面的距离(x)时,剪切力(τ)增大,另外,当减小力(F’)而固体间的距离(x)恒定时,若增大有效接触面积(S),则F’减小。由此可认为,有必要抑制随动体5A的变形、为了提高耐振动性而增大随动体5A和外壳10A或随动体5A与随动辅助部件71A的有效接触面积(S)。
因此,如上述本发明那样通过使随动辅助部件71为梳齿状,不会增大随动辅助部件71的形状、随动体5和外壳10与随动辅助部件71的有效接触面积(S)增大,因此施加在随动体5附着于外壳10内周面的部分的每单位面积的力F’减少。结果,剪切力(τ)和每单位面积的力F’之差减少、可以抑制随动体5从随动辅助部件10上剥离。因此,即便相对于振动方向X的振动也不会发生故障,例如如图9A、图9B所示,随动辅助部件71一侧的凹部74的宽度、凸部75的宽度、凹部74和凸部75的高度为1∶1∶1时,则有效接触面积(S)变为3倍,可以获得3倍的刚性。而且,通过使其为梳齿形状,由于将随动辅助部件71、随动体5的容积以不差于现有例的随动辅助部件71A、随动体5A的容积且增大有效接触面积(S),因此没有必要为了增大有效接触面积(S)而增大随动辅助部件71的尺寸或增加随动体5的量,因而基本没有必要减少可以密封在燃料容器1内的液体燃料4的量。
另外,随动辅助部件71一侧的凹部74和凸部75、外壳10一侧的凹部13和凸部14的高度及宽度可以适当变更,可以进行通过分别改变它们的高度和宽度而进一步增大其倍率的设计。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随动辅助部件71的外周面和外壳10的内周面均为梳齿形状,但即便是仅使随动辅助部件71的外周面为梳齿形状的情况、仅使外壳10的内周面为梳齿形状的情况,也可以增大表面积、提高振动特性,抑制剥离等故障。
如上构成的容器主体2如图1~图2所示,通过具有阻气性的包装材料9包装。包装材料9优选对内部进行抽真空后包装容器主体2。包装材料9为在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构成的上层和同样由PET构成的下层间夹有由乙烯-乙烯醇共聚树脂(EVOH)、聚酰胺或聚二醇酸(PGA)或它们中两种以上的混合物所构成的中间层而成的层叠体。这种中间层的阻气性低于PET,由于PET作为中间层的保护膜、防潮膜发挥作用,因此阻气性最依赖于中间层的厚度。作为乙烯-乙烯醇共聚树脂,有EVAL(注册商标,株式会社Kuraray制),从阻气性的观点出发,优选共聚比例低者,特别优选EVAL(注册商标)的L101、F101、H101、E105,作为聚酰胺,有尼龙MXD6(三菱气体化学株式会社制)。
另外,作为包装材料9,可以使用以下的(A)~(E)的任何一种。
(A)由选自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乙烯-乙烯醇共聚树脂、聚酰胺树脂、聚二醇酸、聚丙烯、聚乙烯醇、聚丙烯腈、玻璃纸、聚碳酸酯、聚苯乙烯、聚偏氯乙烯、聚氯乙烯中的1种或2种以上的混合体所构成的树脂薄膜的单层体。
(B)由仅含有一层上述(A)的单层体的多个层构成的层叠体。
(C)由含有多个上述(A)的单层体的多个层构成的层叠体。
(D)具有由选自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乙烯-乙烯醇共聚树脂、聚酰胺树脂、聚二醇酸、聚丙烯、聚乙烯醇、聚丙烯腈、玻璃纸、聚碳酸酯、聚苯乙烯、聚偏氯乙烯、聚氯乙烯中的1种所构成的树脂薄膜和选自上述中其它种所构成的树脂薄膜的多个层的层叠体。
(E)在上述(A)~(D)的上述树脂薄膜的任一个上蒸镀有金属的层叠体。
包装材料9由卷绕在外壳10壳体上的腰身部91、由腰身部91向前方伸出而密封容器主体2的前端面(前侧外盖部件30的前面)的第一耳部92、由腰身部91向后方伸出而密封容器主体2的后端面(后侧外盖部件60的后面)的第二耳部93所构成。通过第一耳部92覆盖燃料排出口31、排气口32和排水口33,通过第二耳部93覆盖压力调整口61和空气导入口62。
腰身部91和第一耳部92之间形成有沿着前侧外盖部件30的前面边缘的剪裁线94,在腰身部91和第二耳部93之间形成有沿着后侧外盖部件60的后面边缘的剪裁线95。通过沿着剪裁线94剪裁包装材料9,第一耳部92可以容易地从腰身部91上分离,通过沿着剪裁线95剪裁包装材料9,第二耳部93可以容易地从腰身部91上分离。腰身部91优选粘接于外壳10的外表面、前侧外盖部件30的边缘、后侧外盖部件60的边缘、前侧内盖部件20的第一层21的边缘、后侧内盖部件40的第二层42的边缘。
未使用时的容器主体2被密封在包装材料9内,因此在可以将液体燃料4从燃料排出口3 1排出或者水6从排水口33排出防患于未然的同时,由于在空气导入口62中空气滤器63未露出,因此可以防止滤器的劣化。
另外,由于包装材9具有阻气性,因此即便容器主体2本身没有阻气性,气化了的燃料也不会泄露。由于容器主体2可以具有阻气性,因此选择容器主体2的材料的范围宽,无论是何种材料均可以作为容器主体2使用。特别是,可以使用阻气性低的树脂作为容器主体2,从而可以减轻容器主体2。
当从容器主体2向搭载有燃料电池等的电子设备中供给水6和液体燃料4时,通过牵拉第一耳部92,沿着剪裁线94将第一耳部92从腰身部91上分离,从而使燃料排出口31、排气口32和排水口33露出。同样,通过牵拉第二耳部93,沿着剪裁线95将第二耳部93从腰身部91上分离,从而使压力调整口61和空气导入口62露出。之后,将残留有腰身部91的状态的容器主体2安装在设备上。
另外,如图17所示,在腰身部91和第一耳部92之间的一部分中加入微小的切口,按照端部与该切口重叠的方式沿着前侧外盖部件30的周边设置剪裁引导带96,通过牵拉该剪裁引导带96,还可以剥离第一耳部92。优选按照流路凹槽11、12不露出的方式在剪裁引导带96的下面设置剪裁线94。
对于后侧,同样在腰身部91和第二耳部93之间的一部分中加入微小的切口,按照端部与该切口重叠的方式沿着后侧外盖部件60的前面周边设置剪裁引导带97,通过将该剪裁引导带97牵拉至后侧外盖部件60的周边方向,还可以剥离第二耳部93。优选按照流路凹槽11、12不露出的方式在剪裁引导带97的下面设置剪裁线95。
作为包装材料9的替代,还可以通过图18所示的包装材料109包装容器主体2。包装材料109由透气不充分的合成树脂形成。包装材料109优选将内部抽真空后包装容器主体2。
利用包装材料109来包装容器主体2通过以下工序完成。如图19所示,按照包装材料109不埋入流路凹槽11、12中的方式将包装材料109缠绕在外壳10上,使包装材料109的腰身部191密合于外壳10的外表面。然后,先将从前侧外盖部件30前面伸出的短边侧的一对耳部192折向内侧,接着折叠长边侧的一对耳部198,然后将耳部192、198重叠的部分粘接。由此,通过耳部192、198覆盖前侧外盖部件30的前面,通过耳部192、198堵塞燃料排出口31、排气口32和排水口33。对于后侧,同样将从后侧外盖部件60的后面伸出的短边侧的一对耳部193折叠,接着折叠长边侧的一对耳部199,然后将耳部193、199重叠的部分粘接。由此,通过耳部193、199覆盖后侧外盖部件60的后面,通过耳部193、199阻塞压力调整口61和空气导入口62。
如上进行包装时,燃料排出口31、排气口32和排水口33被包装材料9的耳部192、198覆盖,空气导入口61、62被耳部193、199覆盖。因此,可以提高装在外壳10内的液体燃料4的保存性。尽管是这种保存性高的包装,结构也很简单。
如图18~图19所示,沿着前侧外盖部件30的前面边缘的剪裁线194形成于包装材料109的同时,沿着后侧外盖部件60的后面边缘的剪裁线195形成于包装材料109上。而且,在使用时,通过沿着剪裁线194剪裁耳部192、98,使燃料排出口31、排气口32和排水口33露出。另一方面,通过沿着剪裁线195剪裁耳部193、199,使空气导入口61、62露出。这样,由于形成剪裁线194、195,使用者在使用燃料容器1时可以简单地剪裁耳部192、193、198、199,可以简单地使燃料排出口31、排气口32、排水口33和空气导入口61、62露出。
由于在剪裁了耳部192、193、198、199的状态下残留的腰身部191缠绕在外壳10上,因此形成上述的空气用流路。而且,通过残留的腰身部191,可以防止通过流路凹槽11、12的空气在到达排气口32之前发生扩散。
在使用时,如上所述,除了前侧外盖部件30的前面和后侧外盖部件60的后面,前侧外盖部件30、前侧内盖部件20、后侧内盖部件40和后侧外盖部件60的边缘及外壳10的整个侧面被腰身部91或腰身部191覆盖,进行包装。而且,其侧面除了流路凹槽11和流路凹槽12之外,其余密合或粘接于腰身部91或腰身部191。通过用腰身部91或腰身部191覆盖流路凹槽11和流路凹槽12,形成使介由空气导入口62获取的来自容器主体2外的空气流向排气口32的流路。
这样,通过在外壳10的外侧侧面上形成流路凹槽11、12,并用1mm以下薄的合成树脂所构成的腰身部91或腰身部191覆盖流路凹槽11、12,由于形成流动空气的流路,因此没有必要将用于流动空气的厚管等设置在容器主体2上。因此,可以增加液体燃料4相对于容器主体2容积的装入量。
残留腰身部91或腰身部191的容器主体2安装在搭载有燃料电池等的电子设备中后将液体燃料4、水6供给至该电子设备,当容器主体2内的液体燃料4变空时,将该容器主体2从该电子设备中取出,将新的燃料容器1的容器主体2安装在该电子设备中。电子设备按照使用液体燃料4利用燃料电池发电、通过该电力工作的方式而设置。以下说明安装有该容器主体2的电子设备。
电子设备中设置有燃料导入管、空气导入管和导水管。燃料导入管对应于燃料排出口31、空气导入管对应于排气口32、导水管对应于装水管70的前端。然后,使容器主体2的前侧外盖部件30的前面朝向电子设备,将容器主体2安装在电子设备中。由此,将燃料导入管插入到燃料排出口31中,进而将燃料导入管插入到止回阀35中,通过燃料导入管,止回阀35打开。同样,将空气导入管插入到排气口32内的止回阀36中,将导水管插入到装水管70内的止回阀73中。由此,容器主体2内的液体燃料4通过燃料导入管后被供给至电子设备中,将装水管70内的水6通过导水管后供给至电子设备。进而,外部的空气通过空气滤器63被吸引至狭缝48中,进而从狭缝48经由流路凹槽11、12、狭缝25、空气导入管被供给至电子设备。
由于燃料排出口31、排气口32和排水口33设置在同一面(即,前侧外盖部件30的前面)上,因此通过一次简单的安装操作,可以将燃料排出口31、排气口32和排水管33同时连接于电子设备。因此,可以容易地进行容器主体2的安装操作。
另外,随着该容器主体2的使用,空气滤器63被堵塞。但是,由于在容器主体2中安装有空气滤器63,因此通过容器主体2的交换,也可以一起交换空气滤器63。因而,即使不检查空气滤器63也可以。
如图3、图6所示,当容器主体2内的液体燃料4减少时,与其相伴,在随动体5中产生剪切应力、随动体5的粘性率降低,随着液体燃料4的消耗,随动体5以接触于液体燃料4的后端侧液面的状态随动于其液面。随动辅助部件71也随着液体燃料4的消耗,一边接触于液体燃料4和随动体5,一边随动于液体燃料4的后端侧液面。
另一方面,当装水管70内的水6减少时,与其相伴,在随动体7中产生剪切应力、随动体7的粘性率降低,随着水6的消耗,随动体7以接触于水6的后端侧液面的状态随动于其液面。当液体燃料4和水6减少时,随动体5及比随动体5更靠后侧的空间被减压,通过该空间的减压,止回阀64打开,空气被供给至该空间,因此该空间基本保持在大气压。另外,随动体7和随动体5由相对于瞬间产生的剪切应力难以移动的材料构成。
电子设备中装有图20所示的发电单元901。发电单元901使用燃料容器1的液体燃料4进行发电,如图20A或图20B所示地构成。无论是图20A、图20B的何种情况,作为液体燃料4的一例,可以举出甲醇,但还可以使用其它醇类、汽油等含有氢元素的化合物。
在图20A的情况下,发电单元901由气化器902、转化器903、一氧化碳除去器904、和燃料电池905构成。
在刚要引起发电工作之前,通过泵将水6供给至燃料电池905的电解质膜,电解质膜预先设定为可以充分移动后述的质子的状态。然后,分别通过泵将液体燃料4和水6供给至发电单元901并进行混合。然后,将液体燃料4和水6的混合液首先供给至气化器902。在气化器902中,所供给的混合液被加热而气化,成为燃料和水的混合气。在气化器902中所产生的混合气被供给至转化器903。
在转化器903中,由气化器902供给的混合气产生氢和二氧化碳。具体地说,如化学反应式(1)所示,混合气通过催化剂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氢。
CH3OH+H2O→3H2+CO2  (1)
在转化器903中,也有甲醇和水蒸气完全不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氢的情况,此时,如化学反应式(2)所示,甲醇与水蒸气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H2+CO2→H2O+CO    (2)
在转化器903中生成的混合气被供给至一氧化碳除去器904。
在一氧化碳除去器904中,由转化器903供给的混合气所含的一氧化碳选择性地氧化、将一氧化碳从混合气中除去。具体地说,从由转化器903供给的混合气中特异性选择的一氧化碳与通过泵由容器主体2的排气口32送入的空气中的氧通过催化剂而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2CO+O2→2CO2    (3)
然后,将混合气由一氧化碳除去器904供给至燃料电池905的燃料极。
在燃料电池905的燃料极中,如电化学反应式(4)所示,由一氧化碳除去器904供给的混合气中的氢气受到燃料极的催化剂的作用而分离为氢离子和电子。氢离子通过燃料电池905的固体高分子电解质膜后传导至空气极,电子由燃料极取出。
3H2→6H++6e-  (4)
通过泵将空气从排气口32送入燃料电池905的空气极。然后,如电化学反应式(5)所示,空气中的氧、通过固体高分子电解质膜后的氢离子和电子发生反应,水作为副产物生成。
6H++3/2O2+6e-→3H2O(5)
如上所述,燃料电池905中,通过发生上述(4)、(5)所示的电化学反应而产生电能。作为所生成的产物的水、二氧化碳、空气等的混合气被排出到外部。
在图20B的情况下,发电单元901由气化器906和燃料电池907构成。
在刚要引起发电工作之前,通过泵将水6供给至燃料电池907的电解质膜,电解质膜预先设定为可以充分移动后述的质子的状态。然后,分别通过泵将液体燃料4和水6供给至发电单元901并进行混合。该混合液在气化器902中气化,成为甲醇和水蒸气的混合气。在气化器906中生成的混合气被供给至燃料电池907的燃料极。
在燃料电池907的燃料极中,如电化学反应式(6)所示,受到燃料极的催化剂作用,由气化器906供给的混合气分离为氢离子、电子和二氧化碳。氢离子通过固体高分子电解质膜后传导至空气极,电子由燃料极取出。
CH3OH+H2O→CO2+6H++6e-  (6)
通过泵将由容器主体2的排气口32送入的空气送至燃料电池907的空气极。然后,如电化学反应式(7)所示,空气中的氧、通过固体高分子电解质膜后的氢离子和从燃料极取出的电子发生反应而生成水。
6H++3/2O2+6e-→3H2O(7)
如上所述,燃料电池907中,通过发生上述(6)、(7)所示的电化学反应而产生电能。作为所生成的产物的水、二氧化碳、空气等的混合气被排出到外部。
装在容器主体2中的水6在发电单元901的初期工作时被使用,但当容器主体2内的水6耗尽时,燃料电池905、907产生的水被送入至气化器902、906中。
当将该发电单元901设置于手机、笔记本型个人计算机、数码相机、PDA(个人数字助理)、电子笔记本等电子设备中时,燃料容器1自由地装卸于电子设备,通过发电单元901产生的电能,电子设备进行工作。
图21和图22表示作为电子设备101使用笔记本型个人计算机的情况。本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101具备具有显示部103的第一框体106、具有输入部107的第二框体108,第一框体106和第二框体108通过铰链结构连接。
另外,在第二框体108中设有自由收纳燃料容器1的收纳部110,在收纳部110中,分别与燃料容器1的燃料排出口31、排气口32和排水口33对应的安装口121、122、123露出。显示部103由背光型液晶显示面板或EL显示面板等构成,根据由控制部输出的电信号进行画面显示,显示文字信息或图像等。输入部107具有功能键、数字键、文字输入键等各种按钮,当按压操作突出于第二框体108外部的按钮时,按钮发生弹性变形,通过使按钮内部的可动接点以可以接触基板上的固定接点的方式进行接触,输出电信号。电子设备101的控制部由CPU(中央处理器)等运算手段和存储器等记忆手段构成,与读入计算机内的软件协同工作,进行输入的电信号的加工或运算。
当将燃料容器1的前侧外盖部件30的外表面朝向电子设备101的收纳部110沿着箭头A的方向插入时,燃料排出口31嵌入到安装口121中,排气口32嵌入安装口122中,装水管70的前端部的排水口33嵌入到安装口123中。与此同时,电子设备101的燃料导入管插入到燃料排出口31中,通过燃料导入管,止回阀35打开,空气导入管插入到排气口32中,止回阀36打开,导水管插入到排水管33中,止回阀73打开。
燃料容器1优选为下述形状:以收纳于电子设备101的状态按照空气滤器63从电子设备101的侧面露出的方式进行设定,不会突出到电子设备101的侧面及下方。将燃料容器1从电子设备101中取出时沿着与箭头A相反的方向牵拉燃料容器1即可。
在这种电子设备101中填装燃料容器1时,由于包装材料9、109的腰身部91、191密闭外壳10,因此也可以提高燃料容器1的密闭性。
以上,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彼此相向的外壳10的内周面与随动辅助部件71的外周面分别为梳齿状,在外壳10一侧的凹部13内配置随动辅助部件71一侧的凸部75,在随动辅助部件71一侧的凹部74内配置外壳10一侧的凸部14,成为相互咬合的形状,因此随动体5和外壳10的内周面及随动辅助部件71的外周面的有效接触面积(S)增大。由此,在随动体5附着于外壳10内周面的部分上所施加的每单位面积的力(F’)减小。因而,可以抑制随动体5从随动辅助部件71上剥离,即便相对于严酷条件下的振动也不会变形,可以提高刚性。其结果,在液体燃料4的填充率不会改变的情况下可以容易地提高振动特性。
另外,本发明并非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良和设计的改变。
例如,形成于外壳10内周面上的凹部13和凸部14、形成于随动辅助部件71外周面上的凹部74和凸部75为矩形状,但只要外壳10一侧的凹部13与随动辅助部件71一侧的凸部75、随动辅助部件71一侧的凹部74与外壳10一侧的凸部14为相互咬合的形状即可,并非局限于矩形状,还可以是山形。
另外,只要增大随动体5和外壳10的内周面及随动辅助部件71的外周面的有效接触面积(S)即可,因此可以并非使外壳10的内周面及随动辅助部件71的外周面均为梳齿状,只要使外壳10的内周面或随动辅助部件71的外周面中的至少一个的面为梳齿状即可。
而且,包装材料9、109的包装工序并非局限于上述工序。
本发明通过增加随动体和燃料容器或随动体和随动辅助部件的有效接触面积,可以抑制随动体的变形,从而提高振动特性。

Claims (4)

1.燃料容器,其具备:
容器主体,其装有液体燃料,且形成有将所述液体燃料排出到外部的燃料排出口;
固体状的随动辅助部件,其位于所述容器主体内的所述液体燃料的末端侧,且随着所述液体燃料的排出向所述燃料排出口侧移动;
随动体,其位于所述液体燃料的末端侧,填充于由所述容器主体的内周面和所述随动辅助部件的外周面所形成的空间内,且随着所述液体燃料的排出向所述燃料排出口移动,
其中,所述随动体由对液体燃料亲和性低、对液体燃料不溶解且不扩散的液体、溶剂或凝胶所构成,彼此相向的所述容器主体的内周面与所述随动辅助部件的外周面中的至少一个的面是凹凸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容器,其中,彼此相向的所述容器主体的内周面与所述随动辅助部件的外周面为相互咬合的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料容器,其中,所述容器主体的内周面与所述随动辅助部件的外周面分别为梳齿状。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燃料容器,其中,所述容器主体的内周面与所述随动辅助部件的外周面中的至少一个的面具有与该至少一个的面为平滑的情况相比更大的表面积。
CN2007800007780A 2006-03-22 2007-03-22 燃料容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4162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078845A JP4846403B2 (ja) 2006-03-22 2006-03-22 燃料容器
JP078845/2006 2006-03-22
PCT/JP2007/055835 WO2007108503A1 (ja) 2006-03-22 2007-03-22 燃料容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41620A CN101341620A (zh) 2009-01-07
CN101341620B true CN101341620B (zh) 2010-10-13

Family

ID=385225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00778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41620B (zh) 2006-03-22 2007-03-22 燃料容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435698B2 (zh)
JP (1) JP4846403B2 (zh)
KR (1) KR100982635B1 (zh)
CN (1) CN101341620B (zh)
WO (1) WO200710850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18986B2 (ja) * 2008-01-31 2013-01-16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燃料電池燃料系システム
JP7298181B2 (ja) * 2019-02-21 2023-06-27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積層体及び床材
JP7298188B2 (ja) * 2019-02-28 2023-06-27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積層体及び壁紙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34913A (zh) * 1996-10-24 1999-11-10 金属能源公司 用于对电化学电源再填充燃料的方法和装置
CN1265065A (zh) * 1997-07-31 2000-08-30 三菱铅笔株式会社 水性圆珠笔用的墨汁随动体及其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68069B2 (ja) * 1999-09-21 2005-07-06 株式会社東芝 燃料電池用液体燃料収容容器および燃料電池
US6558825B1 (en) * 2000-05-12 2003-05-06 Reveo, Inc. Fuel containment and recycling system
US6924054B2 (en) * 2001-10-29 2005-08-02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Fuel supply for a fuel cell
JP3838947B2 (ja) 2002-07-26 2006-10-25 三菱鉛筆株式会社 直接メタノール型燃料電池
US20040067394A1 (en) * 2002-09-30 2004-04-08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Liquid cartridge
JP3858840B2 (ja) * 2003-03-19 2006-12-20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燃料容器
TWI241049B (en) * 2003-03-19 2005-10-01 Casio Computer Co Ltd Fuel container
US20050019641A1 (en) * 2003-06-18 2005-01-27 Toshiyuki Aoyama Fuel tank for fuel-cell and fuel cell system
US7172825B2 (en) * 2003-07-29 2007-02-06 Societe Bic Fuel cartridge with flexible liner containing insert
JP4733351B2 (ja) * 2004-01-20 2011-07-27 株式会社東海 燃料電池用燃料容器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34913A (zh) * 1996-10-24 1999-11-10 金属能源公司 用于对电化学电源再填充燃料的方法和装置
CN1265065A (zh) * 1997-07-31 2000-08-30 三菱铅笔株式会社 水性圆珠笔用的墨汁随动体及其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90130531A1 (en) 2009-05-21
KR20080026199A (ko) 2008-03-24
US8435698B2 (en) 2013-05-07
WO2007108503A1 (ja) 2007-09-27
JP2007257931A (ja) 2007-10-04
KR100982635B1 (ko) 2010-09-15
CN101341620A (zh) 2009-01-07
JP4846403B2 (ja) 2011-1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41620B (zh) 燃料容器
EP1562826B1 (en) Fuel container for fuel cell
JP4250509B2 (ja) 燃料電池用混合タンク及び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KR100875562B1 (ko) 연료 용기, 연료 잔량 측정 장치, 및 연료 잔량 측정 방법
JP4718201B2 (ja) 燃料容器及び燃料残量測定装置
TWI258885B (en) Electricity generating, fuel package and fuel residue measuring device
CN101153618B (zh) 送液装置的连接构造体、燃料电池型发电装置及电子设备
KR100875561B1 (ko) 연료 용기
JP5082400B2 (ja) 燃料容器及び発電装置
JP4741854B2 (ja) 燃料容器
JP4846229B2 (ja) 流体容器
JP4468152B2 (ja) 燃料容器
CN101080839B (zh) 燃料容器、燃料余量测量装置以及燃料余量测量方法
JP4961105B2 (ja) 燃料容器
JP4449385B2 (ja) 発電装置及び燃料貯留モジュール
JP4961106B2 (ja) 燃料容器
JP4096854B2 (ja) 燃料残量測定装置
JP4752559B2 (ja)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JP2005203268A (ja) 液体収納タンク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燃料電池
JP2008091080A (ja)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発電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2009064717A (ja) 吸液構造、発電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2008157961A (ja) 燃料残量測定装置
WO2009087758A1 (ja) 燃料カートリッジ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1013

Termination date: 2016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