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26383A - 冲击缓冲片和采用该冲击缓冲片的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冲击缓冲片和采用该冲击缓冲片的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26383A
CN101326383A CNA2006800465765A CN200680046576A CN101326383A CN 101326383 A CN101326383 A CN 101326383A CN A2006800465765 A CNA2006800465765 A CN A2006800465765A CN 200680046576 A CN200680046576 A CN 200680046576A CN 101326383 A CN101326383 A CN 1013263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ock absorber
mentioned
shocks
damping
she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8004657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桑岛秀树
三谷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3263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2638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33/00Constructional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G11B33/02Cabinets; Cases; Stands; Disposition of apparatus therein or thereon
    • G11B33/08Insulation or absorption of undesired vibrations or soun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00Springs
    • F16F1/36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 F16F1/42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ode of stressing
    • F16F1/422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ode of stressing the stressing resulting in flexion of the spring
    • F16F1/428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ode of stressing the stressing resulting in flexion of the spring of strip- or leg-type sp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7/00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 F16F7/12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using plastic deformation of memb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 Y10T428/24273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including aperture
    • Y10T428/24322Composite web or shee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 Y10T428/24942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including components having sam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 in differing degre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 Y10T428/24942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including components having sam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 in differing degree
    • Y10T428/2495Thickness [relative or absolut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ild & Adolescent Psychology (AREA)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冲击缓冲片具有承受冲击荷载的第一面。由第一缓冲件和第二缓冲件构成。第二缓冲件具有大于第一缓冲件的压缩弹性模量,并配置于第一缓冲件中。第二缓冲件以在相对于第一面实质上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方式配置。在与第一面平行的面中,第一缓冲件的截面积为第二缓冲件的截面积以上。

Description

冲击缓冲片和采用该冲击缓冲片的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对作用于高密度地进行信息的记录/再现的磁盘装置或光盘装置等的盘型记录再现装置(下称盘装置)、供携带的电子装置等的冲击进行缓冲的冲击缓冲片和采用该冲击缓冲片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盘装置等电子设备的小型化、轻型化,供携带的电子设备变得非常多。由于携带时落下等原因而给这样的电子设备造成冲击的机会也随之增加。另外,随着进一步的小型化、轻型化,也存在电子设备携带时的下落高度增加的倾向,从而由此时的下落而造成的冲击也进一步增大。
针对该状况,提出有如下方法,即,首先在电子设备本体的周围粘贴海绵缓冲件等冲击缓冲部件,隔着该冲击缓冲部件而将电子设备本体安装于内置用壳体。但是,根据该结构,为了有效地缓和达到例如1万G以上的非常大的下落冲击的冲击力而确保电子设备本体不受到致命的损伤,需要加大冲击缓冲部件的厚度。若增加冲击缓冲部件的厚度,则施加冲击初期时刻的冲击吸收力增加。但是,由于冲击缓冲部件变形急速地增加,冲击缓冲部件的弹性复原力也急速地增加。随之,缓冲能力急速地降低、缓冲吸收力变弱,从而在短时间内电子设备本体受到比较大的冲击力。另外,若冲击缓冲部件的厚度增加,则内置电子设备本体和冲击缓冲部件的电子设备增大,从而难于实现小型化。
为了解决该问题,在日本特开平11-242881号公报中提出了采用弹性变形率不同的两种冲击缓冲部件。在该结构中,硬质的第二冲击缓冲部件的厚度被设定为大致等于由柔软的第一冲击缓冲部件的压缩所带来的缓冲效果失去时的厚度。
在冲击弱时,仅用柔软的第一冲击缓冲部件柔和地吸收冲击,而在冲击强时,利用第二冲击缓冲部件来吸收未被柔软的第一冲击缓冲部件所吸收的冲击。这样,任一冲击缓冲部件都能够利用各自的弹性变形来吸收冲击。根据该结构,较之单一的冲击缓冲部件,能够有效地对应从弱冲击到强冲击的大范围的冲击。在这样的结构中,硬质的第二冲击缓冲部件也仅利用弹性变形来吸收冲击。但是,在该结构中,在例如达到1万G以上的非常大的下落冲击时,难于有效地缓和该冲击力而使得电子设备本体不受到致命的损伤。
而且,日本特开2004-315087号公报公开了能够显著地提高耐冲击性能的技术。利用图11A、图11B来说明该技术。图11A是内置有盘装置等电子设备的设备的剖面图,图11B是该设备所使用的冲击缓冲部件的示意立体图。
如图11B所示,冲击缓冲部件1118具有单片组装缓冲基材部1118A和缓冲柔软部1118B的结构。如图11A所示,盘装置等电子设备1117隔着冲击缓冲部件1118内置于设备1119内。在该结构中,在施加于设备1119上的冲击弱的情况下,缓冲柔软部1118B柔和地吸收冲击。在冲击强的情况下,缓冲基材部1118A吸收冲击。而且,在冲击为不能被缓冲基材部1118A完全吸收那样的大冲击时,通过弯折缓冲基材部1118A来吸收冲击。由此,也能够吸收例如达到1万G以上的非常大的下落冲击的冲击力。
但是,在冲击超过了该结构的冲击缓冲性能的情况下,可以推断电子设备1117也会损伤。而且,需要将这样的由多个单片构成的冲击缓冲部件1118配置在电子设备1117和设备1119之间的间隙中。因此,需要将各个冲击缓冲部件118安装到电子设备1117上的复杂作业。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冲击缓冲片,该冲击缓冲片即使在受到下落等非常大的冲击时,大的冲击也不会传递到装置本体上、不带来因冲击而导致的致命损伤。另外本发明提供具有该冲击缓冲片的电子设备。本发明的冲击缓冲片具有承受冲击荷载的第一面,并且,包括第一缓冲件和第二缓冲件。第二缓冲件具有大于第一缓冲件的压缩弹性模量,并配置于第一缓冲件中。第二缓冲件以在相对于第一面实质上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方式配置,在与第一面平行的剖面中,第一缓冲件的截面积为第二缓冲件的截面积以上。根据该结构,该冲击缓冲片即使在承受非常大的冲击时也能够较长时间地承受冲击压缩力。因此,将该冲击缓冲片设置于周围的电子设备装置本体所承受的冲击变得非常小。由此,电子设备装置本体不会受到致命的损伤。本发明的电子设备具有电子设备本体、和设置于其周围的上述冲击缓冲片,具有优良的冲击缓冲能力。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的概略剖面图。
图2A是构成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冲击缓冲片的冲击缓冲部件的立体图。
图2B是表示紧密地排列图2A的冲击缓冲部件的冲击缓冲片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C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冲击缓冲片的吸收冲击的一过程的侧视图。
图2D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另一冲击缓冲片的吸收冲击的一过程的侧视图。
图3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冲击缓冲片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
图4A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冲击缓冲部件的示意图。
图4B是表示图4A所示的示意化的冲击缓冲部件动作后的状态的图。
图4C是表示施加在图4A所示的示意化的冲击缓冲部件上的冲击荷载和冲击缓冲部件的耐冲击能的时间变化率随时间变化的图表。
图5A是表示根据现有的配置来配置现有的冲击缓冲部件、从而调查冲击缓冲效果的方法的一个例子的概略侧视图。
图5B是表示根据与本发明实施方式相同的配置来配置现有的冲击缓冲部件、从而调查冲击缓冲效果的方法的一个例子的概略侧视图。
图5C是表示根据现有的配置来配置片状的现有冲击缓冲部件、从而调查冲击缓冲效果的方法的一个例子的概略侧视图。
图5D是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配置来配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冲击缓冲部件、从而调查冲击缓冲效果的方法的一个例子的概略侧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其他电子设备的结构的概略剖面图。
图7A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冲击缓冲片的其它结构的立体图。
图7B是表示在图7A所示的冲击缓冲部件中插入了支撑杆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冲击缓冲片的其它结构的剖面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冲击缓冲片的其它结构的透视立体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冲击缓冲片的其它结构的立体图。
图11A是表示具有现有的冲击缓冲结构的盘装置的结构的概略剖面图。
图11B是图11A所示的现有的冲击缓冲部件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轴承部;2、旋转轴;3、转子中心(rotor hub,转子毂)部;4、旋转磁体;5、电动机底座;6、定子;6A、定子芯;6B、线圈;7、主轴电动机;8、磁盘;9、基板;10、电路基板;11、支撑部件;12、磁头;13、悬挂件;14、支柱;15、上内部盒体;16、下内部盒体;17、磁盘装置本体(电子设备本体);18、42、47、182、冲击缓冲部件;18A、18C、42A、47A、182A、第二缓冲件;18B、42B、47B、182B、第一缓冲件;19、外部壳体;21、端面(第二面);22、端面(第一面);41、模拟装置;43、台;44、45、加速度计;46、箭头;180、180A、180B、186、冲击缓冲片;181、弯曲部;183、孔;184、支撑杆(延伸部);185、基片;1117、电子设备;1118、冲击缓冲部件;1118A、缓冲基材部;1118B、缓冲柔软部;1119、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的概略剖面图。在下述说明中,电子设备以磁盘装置为例进行说明。
轴承部1支撑着旋转轴2使其可自由旋转。转子中心部3固定于旋转轴2上。在转子中心部3的外周下端面侧,利用压入或粘结及其它公知的方法固定有被磁化成多个磁极的旋转磁体4。在电动机底座5上,以与旋转磁体4的内周面对置的方式固定有定子6。定子6具有带有多个磁极齿部的定子芯6A和卷绕在各磁极齿部上的线圈6B。若向线圈6B供给电流,则在旋转磁体4上产生旋转驱动力,从而转子中心部3旋转。由此,构成主轴电动机7。在转子中心部3的凸缘部的上面载置有磁盘8。磁盘8伴随着转子中心部3的旋转而旋转。
搭载有磁盘8的主轴电动机7固定于基板9上。电路基板10通过支撑部件11固定于下内部盒体16。在电路基板10上组装有驱动主轴电动机7旋转并进行旋转控制的电路、以及作为将信号记录到磁盘8中或进行信号的再现的信号处理电路等装置的必要的电子电路。悬挂件13通过支柱14固定于基板9上。悬挂件13是将磁头12定位在规定的磁道位置的摆动部。磁头12以与磁盘8的表面对置的方式配置。磁头12是将信号记录到磁盘8中或进行信号的再现的信号转换元件。
例如在基板9的端缘部,在基板9的向上侧或下侧弯曲的部分上,固定着上内部盒体15和下内部盒体16。上内部盒体15和下内部盒体16形成作为电子设备本体的磁盘装置本体17的外形。由此构成磁盘装置本体17。
配置成片状的冲击缓冲部件18分别对应于磁盘装置本体17外侧的六个面进行固定。也就是说,冲击缓冲片180设置于磁盘装置本体17的周围。冲击缓冲部件18与配置于磁盘装置本体17外侧的外部壳体19的内侧相抵接。由此构成磁盘装置。磁盘装置本体17未必要采用由上内部盒体15和下内部盒体16所包围的结构,可以将冲击缓冲部件18直接固定在进行了弯曲加工等加工的基板9上。
下面,参照附图2A、2B对冲击缓冲部件18和冲击缓冲片180进行说明。图2A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用于电子设备装置即磁盘装置的冲击缓冲部件的结构的立体图。图2B是表示紧密接合地排列图2A的冲击缓冲部件18的冲击缓冲片180的结构的立体图。
冲击缓冲部件18是将交替层叠着第一缓冲件18B和第二缓冲件18A的缓冲件片切断成规定的尺寸而制成的。第二缓冲件18A是通常的聚乙烯片那样的缓冲基材部。第一缓冲件18B是由凝胶等的缓冲部件形成的缓冲柔软部。也就是说,第二缓冲件18A具有大于第一缓冲件18B的压缩弹性模量,并配置于第一缓冲件18B中。压缩弹性模量可以用例如JIS规格中的JIS K7181等来定义。
在此,利用图3来说明冲击缓冲部件18(冲击缓冲片180)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第一缓冲件18B采用以硅氧烷树脂作为主要原料、压缩弹性模量(杨氏模量)为119.5kPa、厚度为2mm的凝胶片。而第二缓冲件18A采用压缩弹性模量为7200kPa、厚度为0.5mm的聚乙烯片。
首先,将凝胶片切断成10cm的方形(S01)。另一方面,将聚乙烯片也切断成10cm的方形(S02)。然后,在聚乙烯片的表面涂敷由合成橡胶类粘结剂构成的粘结剂(S03)。接着,交替层叠各100片的凝胶片和聚乙烯片(S04)。例如在40℃的温度下加热该层叠物30分钟,使粘结剂固化(S05)。在固化后,沿层叠方向切断成厚度为1mm(S06)。由此完成冲击缓冲片180(S07)。
例如由聚乙烯片构成的第二缓冲件18A具有某种程度的硬度。因此,向面内方向按压冲击缓冲部件18时,该第二缓冲件18A弯曲变形。而第一缓冲件18B像橡胶材料那样具有缓冲性能。因此,若按压冲击缓冲部件18,则第一缓冲件18B发生压缩变形。也就是说,第二缓冲件18A的压缩弹性模量大于第一缓冲件18B的压缩弹性模量。这样,冲击缓冲部件18具有组合该第二缓冲件18A和第一缓冲件18B而成的结构。
实现第一缓冲件18B和第二缓冲件18A的压缩弹性模量的大小关系的材料组合多种多样。例如,第一缓冲件18B可以使用硅氧烷类凝胶等一般的凝胶材料、或者天然橡胶、合成橡胶等橡胶材料等。而第二缓冲件18A可以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对二甲酸萘二醇酯(PEN,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四氟乙烯(PTFE)、聚碳酸酯等。
冲击缓冲片180具有相对于图2A中的第二缓冲件18A和第一缓冲件18B成形为一体后而重叠的面垂直、且位于相对的长度方向两侧的端面21、22。端面22是承受冲击荷载的第一面,端面21是与端面22对置的第二面。如图1所示,冲击缓冲片180设置在上内部盒体15或下内部盒体16与外部壳体19之间。也就是说,冲击缓冲片180设置于磁盘装置本体17和外部壳体19之间。端面21、22分别与磁盘装置本体17外侧的面和外部壳体19内侧的面抵接。这样,在冲击缓冲片180中,具有某种程度硬度的第二缓冲件18A和非常柔软且具有缓冲性能的第一缓冲件18B层叠而成形为一体。
在冲击缓冲片180中,厚度相等的第一缓冲件18B和第二缓冲件18A分别作为层形成,并且,在与端面21、22实质上正交的方向上交替层叠配置。此外,第一缓冲件18B和第二缓冲件18A的厚度可以不同。此时,优选层叠方向上的第一缓冲件18B的平均厚度为第二缓冲件18A的平均厚度以上。也就是说,第二缓冲件18A以在相对于端面21、22实质上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方式配置,在与端面21、22平行的剖面中,第一缓冲件18B的截面积为第二缓冲件18A的截面积以上即可。在图2B的结构中,由于第二缓冲件18A的端部从端面21、22上露出,所以,只要使端面21、22中的第一缓冲件18B的面积为第二缓冲件18A的面积以上即可。
在第二缓冲件18A的平均厚度大于第一缓冲件18B的平均厚度的情况下,难于体现作为缓冲件的第一缓冲件18B的效果。此时,冲击缓冲片180如同仅由硬的第二缓冲件18A构成,从而缓冲效果变小。因此,优选第一缓冲件18B和第二缓冲件18A为上述的大小。
第二缓冲件18A和第一缓冲件18B这两者并列地承受冲击。在此,优选将冲击缓冲部件18的缓冲部分的厚度设定为适当值。由此,相对于承受非常大的冲击时的初期冲击,能够由具有某种程度硬度的第二缓冲件18A和具有缓冲性能的第一缓冲件18B并列地承受冲击。在此,冲击缓冲部件18的缓冲部分的厚度为端面21与端面22的距离。
下面,利用图2C对承受了冲击的第二缓冲件18A的变化进行说明。图2C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冲击缓冲片的吸收冲击的一过程的侧视图。
对于承受非常大的冲击时的初期冲击,主要由第二缓冲件18A承受冲击。然后,第二缓冲件18A在中间的弯曲部181弯曲。也就是说,第二缓冲件18A具有弯曲部181,该弯曲部181在端面22上作用荷载的情况下向与端面22平行的方向弯曲变形。第二缓冲件18A不能承受冲击压缩力、在中间部附近的弯曲部181产生压曲(纵弯曲)。
然后,第二缓冲件18A相对于压缩力的回弹力逐渐变小,主要由具有缓冲性能的第一缓冲件18B吸收冲击力。在图2C中,示出了第二缓冲件18A的弯曲方向均为同一方向的例子,但是,也存在第二缓冲件18A具有向不同方向随机弯曲的弯曲部的情况。此时,在第二缓冲件18A上产生了被压缩的部分和膨胀的部分,由于这两部分相对于冲击力发挥出了阻力作用,故能更好地发挥出耐冲击性能的效果。
图2D是表示冲击缓冲片180的冲击吸收的一过程的另一侧视图,表示承受了冲击时的第二缓冲件18A的其它变化。此时,第二缓冲件18A不发生压曲而向图面的左方向倾倒。换言之,第二缓冲件18A向与端面22平行的方向倾倒。此时,产生与第二缓冲件18A相对于外部壳体19从垂直状态到倾倒为止的压曲情况同样的效果。
图4A是示意地表示由第二缓冲件18A和第一缓冲件18B构成的冲击缓冲部件18的动作的图。外部壳体19和下内部盒体16(或上内部盒体15)并列地配置。第二缓冲件18A看作是以弯曲部181作为连接部的刚体,用粗实线表示。第一缓冲件18B用弹簧图形化地表示。图4B表示从外部壳体19作用冲击荷载F时的状态。
图4C是表示施加到冲击缓冲部件18上的冲击荷载F和冲击缓冲部件18的耐冲击能的时间变化率P分别随时间t的变化的图表。当由于装置的落下等而在外部壳体19上作用非常大的冲击荷载F时,发生以下两种弹性变形,即最初、第二缓冲件18A如板簧那样发生弯曲,第一缓冲件18B如橡胶部件那样被压缩。因此,耐冲击能的时间变化率P大致沿着冲击荷载F变化直到时间t1中的图4C的时间t1的点U。当冲击荷载F超过了第二缓冲件18A的线性弹性变形界限而增加时,作为刚体的第二缓冲件18A在弯曲部181发生挠曲、开始弯曲。这只要将第二缓冲件18A以弯曲部181作为连接部地弯曲变形来考虑即可。在该挠曲变形的状态下,第二缓冲件18A的耐冲击能的时间变化率P实质上为恒定地、不发生变化地推移,直至图4C的时间t2的点V。
当冲击荷载F继续增加而超过了第二缓冲件18A挠曲变形的弯曲界限时,第二缓冲件18A无法承受冲击压缩力而在中间部附近的弯曲部181处压曲。即,如图2C所示,第二缓冲件18A在弯曲部181处折曲。此时,如图4B所示,认为第二缓冲件18A成为以弯曲部181为连接部弯曲变形的状态。在这一时刻,冲击缓冲部件18成为压缩了变形量δ的形状。由此,冲击缓冲部件18吸收冲击荷载F。
然后,第二缓冲件18A相对于压缩力的回弹力逐渐减小。主要由具有缓冲性能的第一缓冲件18B吸收冲击荷载F。因此,如图4C的点V右侧所示,耐冲击能的时间变化率P逐渐减小。
在冲击缓冲部件18上施加冲击荷载F、耐冲击能的时间变化率P从点U到点V的状况,与用机械千斤顶抬起重物的情况类似。也就是说,最初需要非常大的力为止的过程相当于图4C中从施加冲击荷载起到点U的过程。当抬起到某种程度时、就会变轻能够以较小的力进行操作为止的过程相当于图4C中从点U到点V的过程。
如上所述,冲击缓冲片180具有将第二缓冲件18A和第一缓冲件18B一体化的结构,其中,第二缓冲件18A由具有某种程度的硬度且具有柔软性的材料形成,第一缓冲件18B由具有缓冲性能的非常柔软的材料形成。当施加非常大的冲击时,第二缓冲件18A在中间部的弯曲部181弯曲、进而压曲,从而吸收冲击力。为了当施加非常大的冲击时在弯曲部181可靠地发生压曲,可以在第二缓冲件18A的中间部(弯曲部181)上设置孔部、切槽、切口的至少一种。
另外,第二缓冲件18A也可以不从端面21、22上露出。此时,只要在第一缓冲件18B压缩变形时第二缓冲件18A桥架在端面21和端面22之间,也能够得到第二缓冲件18A的冲击缓冲效果。但是,在第二缓冲件18A的两端部从端面21、22露出的情况下,第二缓冲件18A的冲击缓冲效果要比上述不从端面露出时的效果更好,故优选。
下面用实验结果对冲击缓冲片180的效果进行说明。在实验中采用图5A~图5D所示的结构。
在图5A的侧视图所示的结构中,现有的冲击缓冲部件42的第二缓冲件42A接合(粘结)于相当于图1的磁盘装置本体17的模拟装置41的外侧面。第二缓冲件42A中与接合于模拟装置41的外侧面的面相对置的面上,接合着第一缓冲件42B。这样,第二缓冲件42A和第一缓冲件42B相对于冲击荷载方向串联配置。也就是说,按照相当于图1中的外部壳体19的台43、第二缓冲件42A、第一缓冲件42B、模拟装置41这样的顺序重叠这些部件。此外,将第二缓冲件42A和第一缓冲件42B相反重叠,也能够得到同样的结果。
在图5B的侧视图所示的结构中,现有的冲击缓冲部件47的第二缓冲件47A和第一缓冲件47B相对于冲击荷载方向并列配置。
在图5C的侧视图所示的结构中,现有的冲击缓冲部件182的第二缓冲件182A接合在模拟装置41的外侧面。在第二缓冲件182A的另一面上接合着第一缓冲件182B。这样,第二缓冲件182A和第一缓冲件182B相对于冲击荷载方向串联配置。
在图5D的侧视图所示的结构中,本发明的冲击缓冲部件18的第二缓冲件18A和第一缓冲件18B相对于冲击荷载方向并列配置。由此配置冲击缓冲片180。冲击缓冲部件42、47、182、18的高度、即台43和模拟装置41之间的间隔设定为均相同。
调查这四种结构的冲击缓冲的差别。下面对实验方法进行简单的说明。在台43的上面安装加速度计44。另外,在模拟装置41的上面分别安装加速度计45。根据台43从100cm高处沿箭头46的方向自然下落时各加速度计44、45的测定值来记录冲击缓冲的时间变化。表1表示获得的结果。
表1
  实验号   参照图  最大冲击值(G)   冲击时间(ms)
  0   (台上)  8000   2.71
  1   图5A  2200   0.94
  2   图5B  1200   1.46
  3   图5C  1600   0.90
  4   图5D  800   1.24
表1表示从记录了加速度计45、48的输出即G值的图表中求得的各最大冲击值和冲击时间。冲击时间是各图表中从冲击开始到振幅为10G以下为止的时间。另外,由安装在台43上面的加速度计44得到的最大冲击值和冲击时间是由四种结构获得的数据的平均值。
在图5A、图5C所示的结构中,第一缓冲件42B、182B和第二缓冲件42A、182A相对于冲击荷载方向串联配置(实验号1和3)。在这些结构中,从受到冲击的初期时刻开始,第一缓冲件42B、182B的缓冲性能就有效地作用。因此,在早期就发挥出缓冲性能。因此,冲击期间短。但是,当受到非常大的冲击力时,第一缓冲件42B、182B的压缩变形大,并且,弹性回弹力随着时间增大。结果,模拟装置41所受到的最大冲击值也变大。最后,成为与刚体的接合大致相同,产生了所谓的触底现象。因此,几乎没有冲击的缓冲效果。
另一方面,在图5B、图5D所示的结构中,第一缓冲件47B、18B和第二缓冲件47A、18A并列配置(实验号2和3)。在这些结构中,在受到冲击压缩力的初期,第二缓冲件47A、18A和第一缓冲件47B、18B并列地承受压缩力。主要由第二缓冲件47A、18A的弹性回弹力作为应对压缩的耐力。而且,当冲击值增加时,第二缓冲件47A、18A无法承受压缩力而压曲,从而第二缓冲件47A、18A的压缩回弹力变小。这样,由第一缓冲件47B、18B来代替第二缓冲件47A、18A承受压缩力。因此,较之冲击缓冲部件42、182那样的、第一缓冲件和第二缓冲件相对于冲击荷载方向串联配置的现有方法,冲击缓冲部件47、18能够长时间地承受住冲击压缩力。因此,缓和冲击力的效果变得非常大。由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冲击缓冲部件18较之冲击缓冲部件47能够在大面积上缓冲冲击,故该冲击缓和效果更加显著。另外,图5A、图5B所示的现有冲击缓冲部件42、47的结果(实验号1、2)和图5C、图5D所示的冲击缓冲部件182、18的结果(实验号3、4)的差异被认为是由于冲击缓冲部件182、18成片状、以平面承受冲击的缘故。由此,冲击缓冲能力进一步提高。在将图5D所示的结构应用到用与图5B所示的结构同等程度的冲击缓冲能力就足以应对的用途中时,第二缓冲件18A可以使用压缩弹性模量小于第二缓冲件47A的材料。因此,从材料成本、阻燃性等冲击缓冲以外的观点来看,对于材料的选择变宽。
在作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图5D的结构中,在相对于冲击荷载方向实质上正交的方向上层叠第二缓冲件18A和第一缓冲件18B而构成冲击缓冲部件18。而且,由冲击缓冲部件18构成冲击缓冲片180。根据这样的结构、配置,模拟装置41所受到的最大冲击值是相当于未采用冲击缓冲部件18的结构(实验号0)的1/10的800G。另外,与现有的结构相比,从大约36%降低到50%。而且,冲击时间也降低到作用于台43上的冲击时间的一半以下。这样示出了并列使用冲击缓冲部件18时的有效性。
而且,相对于图1中箭头D方向或箭头E方向的任一冲击方向,都成为这样的冲击缓冲过程,从而对于任一方向的冲击都可以得到同样的效果。
在以上的说明中,以图1所示的结构作为前提。也就是说,在由上内部盒体15、下内部盒体16所包围的磁盘装置本体17外侧的六个面上,与各面相对应地固定着由多个冲击缓冲部件18所构成的冲击缓冲片180。多个冲击缓冲部件18以大致均匀的密度配置。但是,冲击缓冲部件18的配置方法不限于该实施例,也可以使配置密度变化。
图6表示改变了冲击缓冲部件18的配置方法时的概略剖面图。几乎不存在均匀分配电子设备的重量的情况而是存在重量集中部。在该重量集中部上,高配置密度地配置第二缓冲件18A,从而可以获得更大的冲击缓冲效果。也就是说,优选在发生大冲击荷载的部位高密度地配置第二缓冲件18A。另外,优选在重量大的部件部分密集地配置第二缓冲件18A,在重量小的部件部分稀疏地配置第二缓冲件18A。例如,在支撑部件11、基板9直接固定于上内部盒体15、下内部盒体16的部位等上,密集地配置第二缓冲件18A。优选这样构成冲击缓冲片180A。
另外,在图2A中示出了长方体形状的冲击缓冲部件18,在图2B中示出了紧密排列多个长方体形状的冲击缓冲部件18而一体形成的冲击缓冲片180的层叠结构。但是,本发明的冲击缓冲部件的形状不限定于该实施例。例如,如图7A所例示那样,也可以在层叠冲击缓冲部件18的冲击缓冲片180的中央设置孔183。如图7B所示,可以是从未图示的设备本体延伸的延伸部即支撑杆184插入并固定于孔183中的结构。此时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同样的缓冲效果。
另外,如图2B所示,排列冲击缓冲部件18而构成冲击缓冲片180,但是,如图8所示,也可以用基片185夹入冲击缓冲片180。这样,采用将第一缓冲件18B和第二缓冲件18A形成一体的结构,使得冲击缓冲片180的使用更加简单。基片185是聚乙烯片等的薄材料,若第一缓冲件18B是凝胶材料,则可利用其粘结性而容易地保持固定在基片185上。
而且,如图9所示,也可以将圆筒状的第二缓冲件18C分散配置在凝胶材料的第一缓冲件18B中而构成冲击缓冲片180B。此时,以第二缓冲件18C的圆筒的轴向大致垂直于端面21、22、或者径向大致平行于端面21、22的方式任意配置。关于冲击缓冲片180B,例如作为第一缓冲件18B采用感光性有机片,利用曝光、显影而在该片上形成开口部(贯通孔),在该开口部中填充热固化性的有机树脂材料,然后使之热固化,由此能够形成第二缓冲件18C。
第二缓冲件18C具有大于第一缓冲件18B的压缩弹性模量,并配置于第一缓冲件18B中。第二缓冲件18C可以如图9所示那样以规定的间隔规则地配置,也可以不隔开大间隔地随机配置。优选第二缓冲件18C的平均直径小于其平均配置间隔。换言之,优选第二缓冲件18C以在相对于端面21、22实质上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在平行于端面21、22的剖面中,第一缓冲件18B的截面积为第二缓冲件18C的截面积以上。该理由与图2B的结构相同。
圆筒状的第二缓冲件18C的直径可以都相同,也可以各不相同。第二缓冲件18C不限于圆筒状,可以是棱柱(多角柱)状、半圆柱状、椭圆柱状。另外,即使是配置了外径小而呈纤维状的第二缓冲件18C的冲击缓冲片180,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同样的缓冲效果。另外,在图9所示的第二缓冲件18C的情况下,弯曲方向多为随机方向。
另外,第二缓冲件18C也可以不从端面21、22上露出。在此情况下,只要在第一缓冲件18B压缩变形时第二缓冲件18C桥架在端面21和端面22之间,则也能够得到第二缓冲件18C的冲击缓冲效果。但是,在第二缓冲件18C的两端部从端面21、22露出的情况下,如上所述,第二缓冲件18C的冲击缓冲效果要比上述不从端面露出时的效果更好,故优选。
除了图2B所示的冲击缓冲片180那样、将多个冲击缓冲部件18排列成条状以外,也可以采用图10所示的结构。在图10所示的结构中,将由第二缓冲件18A和第一缓冲件18B构成的细长的一根冲击缓冲部件18卷成涡旋状,由此形成冲击缓冲片186。也就是说,第一缓冲件18B和第二缓冲件18A形成带状,层叠的第一缓冲件18B和第二缓冲件18A卷绕成涡旋状。另外,还可以由第二缓冲件18A和第一缓冲件18B构成圆环状、呈同心圆状固定形成大小不同的多个冲击缓冲部件18,从而形成所谓的带年轮状的西餐点心那样外观的冲击缓冲片。
此时同样,第二缓冲件18B具有大于第一缓冲件18B的压缩弹性模量,并配置于第一缓冲件18B中。第二缓冲件18A以在相对于端面21、22实质上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另外,第一缓冲件18B的平均厚度为第二缓冲件18A的平均厚度以上。也就是说,优选在平行于端面21、22的剖面中,第一缓冲件18B的截面积为第二缓冲件18A的截面积以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磁盘装置17作为电子设备的例子进行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适用于光盘装置、光-磁盘装置、或者其它的供携带的电子设备。
另外,若施加第二缓冲件18A、18C压曲而吸收冲击那样非常大的冲击荷载,则冲击缓冲片180、180A、180B、186的冲击吸收能力变得不充分。因此,此时,优选在冲击缓冲片180、180A、180B、186上安装用于检测第二缓冲件18A、18C已经压曲的传感器。并且,优选将根据压曲的检测信号来督促冲击缓冲片180、180A、180B、186的更换的显示系统设置于电子装置上。
在本发明的冲击缓冲片中,在冲击的初期,缓冲效果小而弹性回弹力比较大。在经过了规定的时间的时刻,弹性回弹力小而缓冲效果变大。该冲击缓冲片能够更长时间地承受冲击压缩力。因此,即使在携带使用采用了该冲击缓冲片的电子设备时、因落下等而施加非常大的冲击的情况下,也不会给电子设备装置带来致命的损伤。该冲击缓冲片能够应用于盘装置等信息记录再现装置、内置有这些装置的便携电子设备、装置等。

Claims (15)

1.一种冲击缓冲片,具有承受冲击荷载的第一面;
具有第一缓冲件、和第二缓冲件,该第二缓冲件具有大于上述第一缓冲件的压缩弹性模量、并配置于上述第一缓冲件中;
上述第二缓冲件以在相对于上述第一面实质上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方式配置,在平行于上述第一面的剖面中,上述第一缓冲件的截面积为上述第二缓冲件的截面积的合计以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缓冲片,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缓冲件由多个第一缓冲件层形成,上述第二缓冲件由多个第二缓冲件层形成;
上述第一缓冲件层和上述第二缓冲件层在与上述第一面实质上正交的方向上交替地层叠,在上述层叠方向上的上述第一缓冲件层的平均厚度为上述第二缓冲件层的平均厚度以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缓冲片,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缓冲件和上述第二缓冲件形成带状,层叠的上述第一缓冲件和上述第二缓冲件具有卷绕成涡旋状、层叠卷绕成同心圆状中的任一结构;
上述第一缓冲件的平均厚度为上述第二缓冲件的平均厚度以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缓冲片,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缓冲件是多个第二缓冲件中的一个,上述多个第二缓冲件分散配置在上述第一缓冲件中。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缓冲片,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缓冲件具有弯曲部,该弯曲部在冲击荷载作用于上述第一面上时向与上述第一面平行的方向弯曲变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冲击缓冲片,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缓冲件从上述弯曲部压曲。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冲击缓冲片,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弯曲部上设置孔、切槽、切口中的至少任一种。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冲击缓冲片,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缓冲件是多个第二缓冲件的一个;
至少一个第二缓冲件的弯曲变形方向不同于其它的第二缓冲件的弯曲变形方向。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缓冲片,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缓冲件在冲击荷载作用于上述第一面上时向平行于上述第一面的方向倾倒。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缓冲片,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缓冲件和上述第二缓冲件形成一体。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缓冲片,其特征在于,上述冲击缓冲片具有与上述第一面对置的第二面,上述第二缓冲件的两端部在上述第一面和上述第二面上露出。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缓冲片,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缓冲件是多个第二缓冲件的一个;
在外部荷载集中的部位,上述第二缓冲件的配置密度大。
13.一种电子设备,具有电子设备本体和设置在上述电子设备本体周围的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缓冲片。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电子设备本体的重量集中部分,第二缓冲件的配置密度大。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子设备本体具有延伸部;
在上述冲击缓冲片上设有收纳上述延伸部的孔;
上述延伸部插入并固定于上述孔中。
CNA2006800465765A 2005-12-12 2006-06-05 冲击缓冲片和采用该冲击缓冲片的电子设备 Pending CN10132638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357388 2005-12-12
JP357388/2005 2005-12-1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26383A true CN101326383A (zh) 2008-12-17

Family

ID=381626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6800465765A Pending CN101326383A (zh) 2005-12-12 2006-06-05 冲击缓冲片和采用该冲击缓冲片的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090047470A1 (zh)
JP (1) JPWO2007069355A1 (zh)
CN (1) CN101326383A (zh)
WO (1) WO2007069355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33821A (zh) * 2015-05-07 2015-08-12 李荣熙 环形悬挂式内隔振的惯性测量组件
CN114614189A (zh) * 2022-03-29 2022-06-10 东莞新能安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模组及电子装置
CN115231133A (zh) * 2022-09-26 2022-10-25 济宁熹安科技信息有限公司 一种农副产品运输箱
CN114614189B (zh) * 2022-03-29 2024-05-24 东莞新能安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模组及电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241850B2 (en) 2011-09-02 2016-01-26 Ferno-Washington, Inc. Litter support assembly for medical care units having a shock load absorber and methods of their use
CN103366787A (zh) * 2012-04-05 2013-10-23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移动硬盘
JP6552799B2 (ja) * 2014-09-25 2019-07-31 東芝三菱電機産業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耐衝撃性電気機器支持装置
EP3377357B1 (de) * 2015-11-19 2019-09-04 Behr-Hella Thermocontrol GmbH Anzeigevorrichtung für eine fahrzeugkomponente
FR3075908B1 (fr) 2017-12-27 2020-09-25 Airbus Operations Sas Systeme d'amortissement comportant un dispositif amortisseur primaire et un dispositif amortisseur secondaire de raideurs differentes, structure et aeronef associes
JP2023166641A (ja) * 2020-10-13 2023-11-22 NatureArchitects株式会社 構造体、ケーシング、振動デバイス、および電子機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28546U (ja) * 1983-08-02 1985-02-26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物入れ装置
FR2672351B1 (fr) * 1991-02-04 1995-01-27 Hutchinson Support elastique a raideur variable.
JPH10196626A (ja) * 1997-01-09 1998-07-31 Shibata Ind Co Ltd 衝撃吸収体および連結体
US6496326B1 (en) * 1999-06-11 2002-12-17 Seagate Technology Llc Noise and vibration reduction in computer disk drives
JP4353346B2 (ja) * 2000-06-01 2009-10-28 富士通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および電子機器向け内蔵ユニット用緩衝部材
CN100470663C (zh) * 2003-03-31 2009-03-1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冲击缓冲部件、冲击缓冲方法以及使用它们的电子机器
JP4360249B2 (ja) * 2003-03-31 2009-11-1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衝撃緩衝部材、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の衝撃緩衝方法およびそれら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JP2004360790A (ja) * 2003-06-04 2004-12-24 Jsp Corp エネルギー吸収部材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33821A (zh) * 2015-05-07 2015-08-12 李荣熙 环形悬挂式内隔振的惯性测量组件
CN104833821B (zh) * 2015-05-07 2017-11-03 深圳导远科技有限公司 环形悬挂式内隔振的惯性测量组件
CN114614189A (zh) * 2022-03-29 2022-06-10 东莞新能安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模组及电子装置
CN114614189B (zh) * 2022-03-29 2024-05-24 东莞新能安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模组及电子装置
CN115231133A (zh) * 2022-09-26 2022-10-25 济宁熹安科技信息有限公司 一种农副产品运输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7069355A1 (ja) 2007-06-21
JPWO2007069355A1 (ja) 2009-05-21
US20090047470A1 (en) 2009-02-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26383A (zh) 冲击缓冲片和采用该冲击缓冲片的电子设备
CN100470663C (zh) 冲击缓冲部件、冲击缓冲方法以及使用它们的电子机器
US20110240402A1 (en) Unit with a sound isolation/vibration isolation structure, array employing the same,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US20130077278A1 (en) Viscoelastic Material for Shock Protection in an Electronic Device
US6556383B2 (en) Disc drive anti-shock suspension cushions
JPH04221142A (ja) 免震支持装置
KR20070087719A (ko) 디스크 드라이브의 완충기 및 이를 포함한 디스크 드라이브어셈블리
US7395931B2 (en) Protective device for reducing the impact of physical shock
CN201097276Y (zh) 硬盘减震支架
JP4360249B2 (ja) 衝撃緩衝部材、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の衝撃緩衝方法およびそれら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TWI324764B (en) Vibration absorber, photodisk device an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corresponding number of vibration absorber
JP2000074143A (ja) 三次元免震装置
CN102237079A (zh) 具有隔音隔震结构的单元、阵列结构及其二者的制造方法
KR20160116999A (ko) 로터 및 그 제조방법, 상기 로터를 포함하는 모터
US6778352B2 (en) Disk drive shock absorption mechanism
CN100357851C (zh) 笔记本电脑及其动态吸振组件
CN101075440A (zh) 包括受控静姿态和加载点接触的柔性件
GB2221561A (en) Pivot mechanism for rotary disc drives
CN102044283B (zh) 硬盘固定支撑架
KR101193542B1 (ko) 자석의 인력을 이용한 진동 절연 장치
JP2006202446A (ja) 電子機器の緩衝機構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携帯機器
JPH0280830A (ja) 高安定性耐震支持構造体
CN2372712Y (zh) 具有吸震装置的硬盘机模组件
CN213535513U (zh) 一种电子信息用绿色缓冲防护托盘
TWI322418B (en) Vibration proof device for an optical disk driv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8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