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12279B - 连接器和电连接装置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和电连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12279B
CN101312279B CN2008100977073A CN200810097707A CN101312279B CN 101312279 B CN101312279 B CN 101312279B CN 2008100977073 A CN2008100977073 A CN 2008100977073A CN 200810097707 A CN200810097707 A CN 200810097707A CN 101312279 B CN101312279 B CN 10131227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hasp
pair
section
sock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09770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12279A (zh
Inventor
长田刚
八木隆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ST Mf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ST Mf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ST Mfg Co Ltd filed Critical JST Mf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3122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122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122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1227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 H01R13/7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with built-in switch
    • H01R13/703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with built-in switch operated by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dual-continuity coupling part
    • H01R13/7031Shorting, shunting or bussing of different terminals interrupted or effected on 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 e.g. for ESD protection, line continuity
    • H01R13/7032Shorting, shunting or bussing of different terminals interrupted or effected on 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 e.g. for ESD protection, line continuity making use of a separate bridging element directly cooperating with the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7Snap or like fastening
    • H01R13/6271Latching means integral with the housing
    • H01R13/6273Latching means integral with the housing comprising two latching arm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201/00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R2201/26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vehicle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和电连接装置。所述连接器(8)包括插头元件(3)、短路元件(4)、搭扣于第1搭扣位置和第2搭扣位置的搭扣元件(50)。在搭扣元件(50)位于第2搭扣位置时,处于短路片(4m)移向非短路位置的状态。搭扣元件(50)包括突出地形成的搭扣部(52),短路元件(4)包括搭扣用支承部(41a)。在插头元件(3)嵌插于插座元件(2i)中的状态,在搭扣元件(50)位于第2搭扣位置时,搭扣部(52)和搭扣用支承部(41a)卡合,由此,阻止插座元件(2i)和插头元件(3)的分离。

Description

连接器和电连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连接装置的技术领域,本发明特别是涉及以下搭扣元件设置于插头元件上的连接器和电连接装置,该搭扣元件按照下述方式构成,在插座元件和插头元件不适当地连接时,如果插座元件的电触点相互短路,这些元件适当地连接,则该电接触的短路被解除。
另外,本发明特别是适用于气囊系统。下面主要对气囊系统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可适用于更宽范围的用途和环境。
背景技术
气囊系统包括安装于从车辆的驾驶室内的外部看不到的分隔部分的气囊装配体;电动式或电子式的控制系统,该控制系统和气囊装配体通过束线(加工缆线的制品的总称)而连接。在这里,在气囊装配体上设置使气囊着火用的气囊点火器(スクイブ)(气囊点火装置)。另外,为了使分别安装于相应的规定位置的控制系统和气囊装配体的电连接容易,在上述束线中设置连接装置。作为这样的连接装置,比如,知道有JP特开2002-324638号文献(文献1),JP特许第3650034号文献(文献2)和US第5275575号专利(文献3)中记载的那样的类型。另外,在这样的连接装置中,包括有嵌插于插座元件(第1结构元件)中的插头元件(第2结构元件)。插座元件为充气器的外壳等,具有嵌插插头元件的凹部(插座)。
在上述连接装置中,包括有短路元件,在该短路元件中设置短路片。该短路片为在插头元件和插座元件卡合之前的状态,按照可使2根导线相互电短路的方式设置的金属部件。这样的短路片作为安全机构而设置,该安装机构用于防止在气囊装配体的制造中泄漏的电荷和误连接造成的气囊装配体的误动作。
另外,在上述连接装置的连接适当完成时,作为安全机构的短路片移动到非短路位置。在文献1和文献2中,作为有解除这样的安全装置的机构,公开有具有可在第1搭扣位置和第2搭扣位置之间移动的搭扣元件的连接装置。
此外,在这些连接装置中,形成下述的结构,其中,在双方的结构元件(插头元件和插座元件)完全卡合,并且搭扣元件移动到最终的搭扣位置(第2搭扣位置)的状态之前,电连接未完成。另外,搭扣元件具有防止在连接装置中的双方的结构元件为一体之后,双方的结构元件的连接误脱开的情况的功能。另外,在搭扣元件上设置形成所按压的部分的按压部(顶部)。接着,通过确认按压部相对插头元件主体的上浮高度,可容易确认连接装置的连接状态。
还有,在文献3所述的连接装置中,搭扣元件的压入动作必须要求二个阶段的动作,但是,在文献1和文献2的连接装置中,搭扣元件的压入动作可通过一个阶段的动作进行。
发明内容
但是,在文献1和文献2的技术中,通过搭扣元件和插座元件的卡合,防止插头元件和插座元件的分离(比如,参照文献1的图10,文献2的图13等)。具体来说,在搭扣元件上突出地形成搭扣部,在插座元件的插座的内侧,按照沿圆周方向连续的方式形成搭扣凹部。另外,通过搭扣部进入搭扣凹部的方式,维持插头元件和插座元件的卡合状态,插头元件和插座元件的电连接和机械连接完成。即,在连接完成状态,搭扣元件和插座元件直接卡合。
但是,在这样的结构中,(i)第1搭扣位置(临时卡扣位置)中,搭扣元件相对插头元件主体的上浮高度;(ii)连接装置的连接完成时的搭扣元件的卡合的状态;(iii)一系列的连接动作中的短路解除和连接完成的时刻等依赖于插座的开口的尺寸和搭扣凹部的形状。由此,必须对应于插座元件的形状设计搭扣元件。另外,由于插座元件的形状伴随种类而不同,为了实现连接装置的确实的连接,必须针对每种插座元件设计和制造搭扣元件,这是麻烦的。另一方面,在不针对每种插座元件,进行搭扣元件的设计,而假定插座元件的平均的形状而设计搭扣元件的场合,还考虑伴随插座元件的种类,无法实现确实的连接的情况。
于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不依赖插座元件的形状,可实现容易而确实的连接的连接器和电连接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连接器涉及可与支承一对嵌合元件的插座元件连接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插头元件,该插头元件支承与上述一对嵌合元件电连接的一对被嵌合元件,嵌插于上述插座元件中,并且与上述插座元件卡合;短路元件,其具有使上述一对嵌合元件电短路的短路片,安装于上述插座元件上;搭扣元件,其在第1搭扣位置和第2搭扣位置与上述插头元件搭扣。另外,上述搭扣元件可在上述第1搭扣位置和上述第2搭扣位置之间移动,在上述插头元件嵌插于上述插座元件中的状态,在上述搭扣元件位于上述第2搭扣位置时,处于上述短路片移动到非短路位置的状态,上述搭扣元件和上述短路元件中的一者包括突出地形成的搭扣部,另一者包括按照与该搭扣部卡合的方式形成的搭扣用支承部,在上述插头元件嵌插于上述插座元件中的状态,在上述搭扣元件位于上述第2搭扣位置时,上述搭扣部和上述搭扣用支承部卡合。
按照该方案,在搭扣元件移动到第2搭扣位置时,处于解除嵌合元件的短路,并且搭扣元件安装于短路元件上的状态。另外,插头元件和插座元件直接卡合。由此,在具有搭扣元件的连接器中,搭扣元件的形状不依赖于插座元件的形状,仅仅依赖插头元件和短路元件的形状而确定。由此,(i)第1搭扣位置(临时卡扣位置)的搭扣元件相对插头元件的上浮高度;(ii)电连接装置的连接完成时的搭扣元件的卡合的状态;(iii)一系列的连接动作中的短路解除和连接完成的时刻等可不依赖于插座的形状而设计。由此,与针对每种插座元件,进行搭扣元件的设计和制造的场合相比较,容易进行搭扣元件的设计和制造,另外,可不依赖插座元件的种类,进行确实的连接,如果像上述那样,采用该方案,则可不依赖于插座元件的形状,进行容易而确实的连接。
另外,本发明的连接器涉及可与支承一对嵌合元件的插座元件连接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插头元件,该插头元件支承与上述一对嵌合元件电连接的一对被嵌合元件,嵌插于上述插座元件中,并且与上述插座元件卡合;短路元件,其具有使上述一对嵌合元件电短路的短路片,安装于上述插座元件上;搭扣元件,其在第1搭扣位置和第2搭扣位置与上述插头元件搭扣。另外,上述搭扣元件可在上述第1搭扣位置和上述第2搭扣位置之间移动,在上述插头元件嵌插于上述插座元件中的状态,在上述搭扣元件位于上述第2搭扣位置时,处于上述短路片移动到非短路位置的状态,上述搭扣元件具有突出地形成的2个搭扣部,上述短路元件具有按照与上述2个搭扣部卡合的方式形成的2个搭扣用支承部,在上述插头元件嵌插于上述插座元件中的状态,在上述搭扣元件位于上述第2搭扣位置时,上述2个搭扣部和上述2个搭扣用支承部卡合,上述搭扣元件包括作为所按压的部分的板状的按压部;从上述按压部突出地形成的一对第1支腿部;从上述按压部突出地形成的第2支腿部,上述一对第1支腿部中的每个具有上述搭扣部,上述第2支腿部在上述插头元件嵌插于上述插座元件中的状态,位于上述第2搭扣位置时,通过与上述短路片的接触,使上述短路片处于移动到非短路位置的状态,上述一对第1支腿部按照上述2个搭扣部面对的方式设置。如果采用该方式,(i)可以机械和电学方式将双方的结构元件连接,并且(ii)可通过简单的方案,形成按照解除短路元件的短路状态的方式作用的搭扣元件。
另外,在本发明的连接器中,也可在上述一对第1支腿部上,上述2个搭扣部沿相互的方向突出地形成,上述插头元件包括按照包围上述一对被嵌合元件的周围的方式呈筒状形成的一对端子保护部,上述短路元件包括一对外周壁部,该对外周壁部按照其中嵌插上述一对端子保护部,并且包围上述一对嵌合元件的周围的方式呈筒状形成,上述2个搭扣用支承部设置于上述一对外周壁部上也可。按照该方案,(i)可将双方的结构元件以机械和电方式连接,并且(ii)可通过简单的方案,形成按照解除短路元件的短路状态的方式作用的搭扣元件。另外,可防止嵌合元件的变形。由此,由于不必在各自的部件上设置嵌合元件的变形防止用的端子保护部和外周壁部、形成有搭扣用支承部的部分,故可使电连接装置的结构简单。另外,双方的结构元件的连接动作、短路解除用的搭扣元件的压入动作可通过一系列的动作,并且作为整体而通过一次的动作进行。
此外,在本发明的连接器中,也可这样形成,即,上述短路元件包括沿插头元件相对上述插座元件的嵌插方向而设置的一对壁部,在上述一对壁部的每个中,按照从上述插头元件的一侧起的顺序,上述壁部的端部和上述搭扣用支承部沿上述嵌插方向设置,在上述插头元件嵌插于上述插座元件中的状态,如果按压位于上述第1搭扣位置的上述搭扣元件,则通过上述一对的第1支腿部的每个和上述端部的接触,上述一对第1支腿部弹性地挠曲,由此,解除上述第1搭扣位置的搭扣,上述搭扣元件可移动到上述第2搭扣位置。如果采用该方案,通过简单的装置结构,容易解除搭扣。另外,双方的结构元件的连接动作,与短路解除用的搭扣元件的压入动作可通过一系列的动作,并且作为整体而通过一次的动作进行。
还有,在本发明的连接器中,也可这样形成,即,上述插头元件包括按照包围上述一对被嵌合元件的周围的方式呈筒状形成的一对端子保护部,上述短路元件包括一对外周壁部,该对外周壁部按照其中嵌插上述一对端子保护部,并且包围上述一对嵌合元件的周围方式呈筒状形成,在上述一对外周壁部的每个上,按照从上述插头元件的一侧起的顺序,上述外周壁部的端部和上述搭扣用支承部沿上述嵌插方向设置,在上述插头元件嵌插于上述插座元件中的状态,如果按压位于上述第1搭扣位置的上述搭扣元件,则通过上述一对第1支腿部的前端部的每个,与上述一对外周壁部的端部的每个的接触,由此上述一对第1支腿部弹性地向上述外周壁部的径向外侧挠曲,这样解除上述第1搭扣位置的搭扣,上述搭扣元件可移动到上述第2搭扣位置。如果采用该方案,可防止嵌合元件的变形,并且通过简单的装置结构,容易解除搭扣。
再有,在本发明的连接器中,也可这样形成,即,上述一对第1支腿部在上述插头元件嵌插于上述插座元件中的状态,在上述搭扣元件位于上述第1搭扣位置时,可按照沿上述插头元件相对上述插座元件的嵌插方向的方向突出。如果采用该方案,不依赖插座元件的形状,可进行容易而确实的连接的装置结构能够更简单、并且可靠地实现。另外,双方的结构元件的连接动作、短路片的短路解除用的搭扣元件的压入动作可通过一系列的动作,并且作为整体而通过一次的动作进行。
另外,在本发明的连接器中,也可这样形成,即,上述一对第1支腿部的每个包括突出地形成的搭扣用凸部,上述插头元件具有突出地形成的搭扣支承用凸部,在上述搭扣用凸部和上述搭扣支承用凸部上形成接触面和接触支承面,在上述第1搭扣位置,上述接触面和上述接触支承面相互接触,由此,上述搭扣元件与上述插头元件搭扣。如果采用该方式,搭扣元件搭扣于插头元件上的装置结构可简单而可靠地实现。
此外,在本发明的连接器中,也可这样形成,即,上述接触面和上述接触支承面在上述搭扣元件位于上述第1搭扣位置时,在上述插头元件相对上述插座元件的嵌插方向相互接触。如果采用该方案,伴随对搭扣元件进行的按压,插头元件确实嵌插于插座元件中。
还有,在本发明的连接器中,也可这样形成,即,上述插头元件包括按照包围上述一对被嵌合元件的周围的方式呈筒状形成的一对端子保护部,上述短路元件包括按照其中嵌插上述一对端子保护部,并且包围上述一对嵌合元件的周围的方式呈筒状形成的一对外周壁部,在上述一对外周壁部的每个上,按照从上述插头元件的一侧起的顺序,上述外周壁部的端部和上述搭扣用支承部沿上述嵌插方向设置,在上述插头元件嵌插于上述插座元件中的状态,如果按压位于上述第1搭扣位置的上述搭扣元件,则通过上述一对第1支腿部的前端部的每个与上述一对外周壁部的端部的每个的接触,上述一对第1支腿部弹性地向上述外周壁部的径向外侧挠曲,上述搭扣用凸部与上述搭扣支承用凸部的位置离开,上述接触面和上述接触支承面不接触,由此,解除上述第1搭扣位置的搭扣,其结果是,上述搭扣元件可移动到上述第2搭扣位置。如果采用该方案,可防止嵌合元件的变形,并且容易通过简单的装置结构,解除搭扣。另外,可简单而可靠地实现搭扣元件搭扣于插头元件上的装置结构。另外,伴随对搭扣元件的按压,插头元件确实嵌插于插座元件中。另外,双方的结构元件的连接动作、短路片的短路解除用的搭扣元件的压入动作可通过一系列的动作,并且作为整体而通过一次的动作更可靠地进行。
再有,在本发明的连接器中,也可这样形成,即,上述搭扣元件包括从上述按压部突出地形成的限制部,上述限制部在上述插头元件嵌插于上述插座元件中的状态,在上述搭扣元件位于上述第2搭扣位置时,按照上述插头元件不与上述插座元件脱开的方式限制插头元件的动作。如果采用该方案,可防止插头元件与插座元件脱开的情况。由此,可通过搭扣元件,更加确实防止插头元件与插座元件的分离。
另外,在本发明的连接器中,也可在上述插座元件中,形成凹陷地形成的卡合用凹部,上述插头元件包括按照包围上述一对被嵌合元件的周围的方式呈筒状形成的一对端子保护部,并且包括从上述插头元件的主体部突出地形成的支承部,在上述支承部上,形成与上述卡合用凹部卡合的卡合用凸部,上述限制部插入上述端子保护部和上述支承部之间,从内侧限制上述卡合用凸部与上述卡合用凹部脱开的动作。按照该方案,通过简单的方案,防止插头元件和插座元件的分离。
此外,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电连接装置包括支承一对嵌合元件的插座元件,与上述任意方案所述的连接器,上述连接器与上述插座元件连接。按照该方案,可不依赖于插座元件的形状,实现容易并且确实的连接。
附图说明
根据结合附图的下面的描述,会更加全面地容易得出本发明的其它和另外的目的,特征和优点。
图1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形态的连接器和电连接装置的外观示意图;
图2为更具体地表示图1的连接器和电连接装置的结构的外观示意图;
图3为图2的插头外壳的分解立体图;
图4为图3的底部外壳的立体图;
图5为图2的铁氧体的立体图;
图6为图2的短路元件的立体图;
图7(a),图7(b)为图2的搭扣元件的外观示意图,图7(a)为立体图,图7(b)为主视图;
图8为表示图1的电连接装置的连接动作的初始插入状态的部分剖面立体图;
图9为表示图1的电连接装置的连接动作的第1锁定完成状态的部分剖面立体图;
图10为表示图1的电连接装置的连接动作的第2锁定完成状态的部分剖面立体图;
图11为图2的搭扣元件的侧视图;
图12为表示图1的电连接装置的连接动作的初始插入状态的剖面外观示意图;
图13为表示图1的电连接装置的连接动作的第1锁定动作开始状态的剖面外观示意图;
图14为表示图1的电连接装置的连接动作的第1锁定完成状态的剖面外观示意图;
图15为表示图1的电连接装置的连接动作的,从第1搭扣位置,到第2搭扣位置的转移中途的状态的剖面外观示意图;
图16为表示图1的电连接装置的连接动作的嵌插完成状态的剖面外观示意图;
图17(a)~图17(d)为以示意方式表示图1的电连接装置的连接动作的各阶段的说明图,图17(a)为嵌插前的状态,图17(b)为初始插入状态,图17(c)为从第1搭扣位置,到第2位置的转移中途状态,图17(d)为嵌插完成状态;
图18为表示图1的电连接装置的连接动作的插入完成状态的剖面外观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形态进行说明。
(整体结构)
首先,参照图1,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形态的电连接装置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图1为本实施形态的电连接装置的外观示意图。
像图1所示的那样,电连接装置1包括插座元件2i和连接器8。在本实施形态中,插座元件2i为气囊用充气器的外壳,支承一对插脚(嵌合元件)13。另外,连接器8包括插头元件3,短路元件4和搭扣元件50,与支承一对销13的插座元件2i连接。此外,插头元件3支承与一对插脚13电连接的一对插孔端子(被嵌合元件)30,嵌插于插座元件2i中,并且与插座元件2i卡合。短路元件4具有将一对插脚13电短路的短路片4m,安装于插座元件2i上。另外,搭扣元件50在第1和第2的2个搭扣位置与插头元件3搭扣。
设置于电连接装置1中的连接器8上的一对插孔端子30与2根电线33连接。另外,设置于插座元件2i上的一对插脚13与2个电线17连接。另外,2根电线17与气囊点火器(气囊点火装置)4s连接。气囊点火器4s在提供充分的电能时进行点火动作。另外,像图1中的箭头所示的那样,通过将插头元件3与短路元件4连接,即,一对插孔端子30和一对插脚13电连接,形成可根据图中未示出的气囊控制系统的指令,进行气囊点火器4s的发热的直流电路。接着,通过该发热,使图中未示出的气体发生材料着火,产生气体,图中未示出的气囊展开。
图2为更具体地表示电连接装置1的结构的外观示意图。图2相当于图1的侧视图(沿A-A’线的向视图),对于在图1中给出一对的插脚13和插孔端子30,分别仅仅示出一者。另外,图2表示搭扣元件50搭扣于第1搭扣位置的状态。在图2中,未在外表面露出的内部结构通过虚线表示,此外,2根电线17和气囊点火器4s以省略方式表示。下面对各部分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嵌插方向”表示插头元件3嵌插于插座元件2i中的方向(参照各图中的箭头方向)。
(插座元件)
首先,参照图2等,对插座元件(充气器的外壳)2i和一对插脚13进行具体说明。插座元件2i呈在顶面部处设置倒角的圆柱状,在其外面(图2的顶部)具有插座(凹部)2h。插座2h作为凹部而形成于插座元件2i中,朝向图2的向上方向而开口。另外,在插座2h中,在插座元件2i的顶面部,后述的短路元件4的定位所采用的2个部位的凹部2t按照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方式设置。
通过图12的剖视图,对插座2h的更具体的结构进行说明。在插座2h的开口部的边缘,形成沿周向连续的倾斜面14,另外,在倾斜面14的嵌插方向里侧的插座2h的内周部,形成沿周向连续的卡合用凹部15。卡合用凹部15朝向径向外侧而凹陷地形成。倾斜面14像后述的那样,支承形成于插头元件3上的支承部31a(更具体地说,卡合用凸部31b),按照伴随插头元件3的嵌插动作,相对支承部31a,朝向支承部31a的径向内侧方式作用。另外,卡合用凹部15按照接纳插头元件3的卡合用凸部31b(后述),由此,维持连接器8的卡合状态的方式作用。
(插脚)
一对插脚13通过2根电线17(在图2中省略)而与用于使气囊点火的气囊点火器4s电连接。像上述那样,在插座2h的径向的中间部分,分别按照从插座2h的底面2b到插座元件2i的开口缘部附近立起的方式设置。一对插脚13像这样,通过插座元件2i支承。
(连接器)
下面对连接器8进行具体说明。像上述那样,连接器8包括插头元件3、短路元件4和搭扣元件50。下面对搭扣元件3、短路元件4和搭扣元件50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
(插头元件)
插头元件3包括插孔端子30和插头外壳3h。下面分别对插孔端子30和插脚外壳3h进行说明。
(插孔端子)
参照图2,对插孔端子30进行说明。图2表示在一对插孔端子30中,安装一对电线33的状态。像上述那样,在插头元件3上安装一对插孔端子30,相应的插孔端子30具有相同的形状。
下面对其中一个插孔端子30进行说明。插孔端子30像上述那样,与插脚13电连接,包括呈筒状形成的外周壁部30w,与设置于外周壁部30w中的图中未示出的弹簧部。另外,插孔端子30通过一块金属板,经过各种加工而形成,按照可接纳插脚13的方式形成。另外,插孔端子也可由多个元件构成。
插孔端子30按照从筒状的外周壁部30w,基本呈L字状而改变朝向的方式形成,与电线33连接(参照图2)。电线33带有绝缘外套,在该外套部的端部,内部的导体露出,以便与插孔端子30实现电连接。接着,电线33通过借助任意的方法,比如,将插孔端子30的一部分围绕电线33的导体端部而压接等的方式,安装于插孔端子30上。
弹性部为形成于外周壁部30w的内部,在与插脚13连接时,与插脚13接触的部分。弹性部按照沿外周壁部30w的轴向,呈长条板状而形成。
(插头外壳)
下面参照图3、图4,对插头外壳3h进行说明。图3为插头外壳3h的分解立体图,图4为相当于图3的G向视图(底视图)的,底部外壳3d的立体图。插头外壳3h为用于确保插头元件3的机械强度和结构强度的结构体,在插头外壳3h的内部,安装上述一对插孔端子30。
插头外壳3h包括插入部3i,与箱状的箱部3b,基本呈L形(参照图2)。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插座元件3的主体部”表示插座外壳3h的插入部3i和箱部3b。另外,插头外壳3h由顶部外壳3u和底部外壳3d的2个部件的组合体构成。具体来说,底部外壳3d构成插入部3i和箱部3b(底部),顶部外壳3u构成箱部3b(顶部)(参照图3)。
另外,在箱部3b的内部,在由顶部外壳3u和底部外壳3d夹持的部分,形成箱状空间3f,在这里设置铁氧体35。该铁氧体35为了去除噪音而设置,为具有图5所示的那样的形状的基本箱状的均质体,在其内部,形成相互平行的2个通孔35h。接着,2根电线33按照通过该2个通孔35h的内部,通到插头外壳3h的外部的方式布线。
此外,插头外壳3h按照将一对插孔端子30之间绝缘的方式构成。具体来说,在插头外壳3h上,按照包围相应的插孔端子30的外周壁部30w的径向的周围的方式设置呈筒状的一对端子保护部3g(参照图4)。接着,一对端子保护部3g分别按照在径向剖面,沿外周壁部30w延伸的方式形成。
还有,在插头元件3的箱部3b的顶面位置,形成凹部3k(参照图3)。接着,在顶部外壳3u中,从凹部3k,形成2个通孔32b和通孔32a。另外,在底部外壳3d中,按照在与上述外壳3u组合时与2个通孔32b和通孔32a相对应的方式,同样地形成2个通孔30b和通孔30a。接着,搭扣元件50的各突出部(后述)插入形成于插头外壳3h上的这些通孔中。
再有,像图3,图4和图12所示的那样,插头元件3包括从插头元件3的主体部突出地形成的2个支承部31a,在相应的支承部31a的前端部,形成与卡合用凹部15卡合的卡合用凸部31b。接着,将相应的卡合用凸部31b嵌入卡合用凹部15中,由此,插头元件3与插座元件2i卡合。
另外,在插头元件3中,在底部外壳3d的2个通孔30b的相应的内部,具有突出地形成的2个搭扣接纳用凸部36,在相应的搭扣接纳用凸部36的嵌插方向靠近自己一侧,形成接触支承面36s(参照图3,图8~10,图17(a)~图17(d))。
(短路元件)
下面参照图2、图6,对短路元件4进行说明。短路元件4使一对插脚13电短路,与作为设置于插头元件2i上的圆柱状空间的插座2h卡合。另外,上述“嵌插方向”相当于插座2h的轴向,嵌插方向和插座2h的轴向与插座2h的径向相垂直。
在短路元件4中,形成一对插入孔4h(参照图6),在相应的插入孔4h中,可插入端子保护部3g。另外,相应的插入孔4h按照在径向剖面,沿端子保护部3g延伸的方式形成。
像图2、图6所示的那样,短路元件4具有圆柱状的塑料制的主体部4b,其按照紧紧地嵌入插座2h中的方式成形。另外,在主体部4b的顶面侧部,形成2个突出部4t,该2个突出部4t按照接纳于插座2h的2个凹部2t中的方式设置。相应的突出部4t按照从顶面看,呈半圆柱状的方式形成。另外,通过将2个突出部4t嵌入2个凹部2t中,短路元件4相对插座2h设置于适合的周向位置(旋转方向位置)。另外,主体部4b的2个插入孔4h按照在短路元件4中,至少沿上下方向贯通方式设置。另外,通过设置2个插入孔4h,在将短路元件4插入插座2h中时,短路元件4的插入不因与一对插脚13的接触而受到妨碍。此外,由于2个插入孔4h为插入时的导向件,故在将插头元件3插入短路元件4中时,插头元件3的插入不因与一对插脚13的接触而受到妨碍。
另外,上述短路具体来说,通过支承于短路元件4的内部的短路片4m实现(参照图2,图6)。短路片4m通过弹簧钢这样的具有弹性的导电材料形成。另外,短路片4m作为安全机构而设置,该安装机构用于防止在气囊装配体的制造中泄漏的电荷或误连接造成的气囊组装体的误动作。该短路片4m的一部分朝向与一对插脚13接触的方向而倾斜,在一对插件13之间形成电短回路。短路片4m包括(图2中)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板状的基部4y;在基部4y的顶部弯曲,向倾斜下方伸长的一对支腿部4k;在一对支腿部4k的下方弯曲的沿水平方向延伸的一对接触部4z(参照图2,图6)。相应的支腿部4k朝向离开基部4y的方向,呈台阶状而弯曲,朝向一对插脚13的方向偏置。另外,因一对接触部4z与一对插脚13接触,一对插脚13和短路片4m电连接(参照图2)。另外,在短路元件4中,形成沿嵌插方向贯通的通孔4j(参照图6)。
接着,如果将搭扣元件50插入嵌插于插座元件2i中的状态的插头元件3中,则将后述的搭扣元件50的第2支腿部53插入该通孔4j的内部。然后,如果将搭扣元件50完全插入到第2搭扣位置,则其按压于第2支腿部53的前端部,短路片4m与插脚13离开(参照图2的箭头F方向),由此,解除短路,这样,按照可实现气囊点火器4s的点火动作的方式形成电路。图2表示短路片4m和一对插脚13接触的状态。
然后,短路元件4包括2个搭扣用支承部41a,相应的搭扣用支承部41a按照与搭扣元件50的搭扣部52卡合的方式形成。另外,短路元件4包括2个外周壁部(壁部)4g。下面对一个外周壁部4g进行说明。外周壁部4g按照其中嵌插有端子保护部3g,并且包围插脚13的周围的方式呈筒状形成,在外周壁部4g的内侧,形成插入孔4h。另外,搭扣用支承部41a形成于其外周壁部4g上。
接着,在外周壁部4g上,按照从插头元件3侧起开始的顺序,沿嵌插方向而设置外周壁部4g的端部43与搭扣用支承部41a。具体来说,在外周壁部4g上,贯通槽部42穿过外周壁部4g,并且沿嵌插方向形成。另外,在外周壁部4g上,设置有按照下述方式形成的桥接部41(参照图6,图8),该方式为:在贯通槽部42的上方,将夹持贯通槽部42的两侧的壁元件之间连接。另外,在桥接部41中,嵌插方向最里侧的端部(面对贯通槽部42的端部)构成搭扣用支承部41a。另外,端部43为外周壁部4g的端部,也称为桥接部41的端部。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搭扣用支承部41a、贯通槽部42、桥接部41像这样构成,但是,搭扣用支承部可为搭扣部52挂住这样的结构,不限于这样的形态。
此外,在本实施形态中,搭扣用支承部41a设置于外周壁部4g上,但是,并不限于这样的形态。比如,也可在短路元件上,设置沿嵌插方向形成的壁部,在该壁部中,按照从插头元件3的一侧起的顺序,沿嵌插方向设置壁部的端部、搭扣用支承部。在本实施形态中,该外周壁部4g相当于该壁部。但是,也可作为独立于嵌插有端子保护部的外周壁部的部件,设置壁部,在该壁部上设置搭扣用支承部。
(搭扣元件)
下面参照图7(a),图7(b)、图11等,对搭扣元件50进行说明。图7(a)为搭扣元件50的立体图,图7(b)为主视图。另外,图11为侧视图(关于正面和侧面,参照图7(a)的箭头方向)。搭扣元件50在第1搭扣位置和第2搭扣位置与插头元件3搭扣。另外,搭扣元件50按照可在第1搭扣位置和第2搭扣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式,安装于插头元件3上。另外,在插头元件3嵌插于插座元件2i中的状态,在搭扣元件50位于第2搭扣位置时,短路片4m处于移向非短路位置的状态。
搭扣元件50包括作为所按压的部分的按压部5,从该按压部5,一对第1支腿部51、4个限制部54和第2支腿部53分别沿嵌插方向而突出地形成。即,2个第1支腿部51、4个限制部54和第2支腿部53按照沿嵌插方向(在插头元件3嵌插于插座元件2i中的状态,搭扣元件50位于第1搭扣位置时的嵌插方向)突出的方式形成。
按压部5为从平面看,呈长方形状的(具有短边方向和长边方向)的板状部件。另外,在按压部5上,贯通地形成在一对插孔端子30的导通检查时所采用的2个导通用孔5c。
一对第1支腿部51像图7(a),图7(b)所示的那样,设置于按压部5的纵向的两端部。另外,相应的第1支腿部51在前端部,具有突出地形成的搭扣部52。另外,一对第1支腿部51中的每个按照一对搭扣部52面对的方式设置(参照图7(b),图12~图16)。接着,在一对第1支腿部51中,一对搭扣部52朝向相互的方向而突出地形成。即,在搭扣元件50搭扣于插头元件3上,并且插头元件3嵌插于插座元件2i中的状态,一对搭扣部52朝向插座2h的径向内侧(中心侧)而突出。最好,搭扣部像这样,沿与嵌插方向相垂直的方向突出。
另外,2个搭扣部52与2个搭扣用支承部41a卡合。由此,在搭扣元件50沿嵌插方向压入时,通过该搭扣元件50,阻止插座元件3和插座元件2i的分离。另外,搭扣部也可设置于短路元件上,在此场合,也可对应于此,搭扣用支承部设置于搭扣元件上。
此外,在相应的第1支腿部51的两侧(按压部5的短边方向的两侧),突出地形成一对搭扣用凸部55。另外,相应的搭扣用凸部55的嵌插方向(搭扣元件50搭扣于插头元件3上,并且在插头元件3嵌插于插座元件2i中的状态的嵌插方向)里侧,形成接触面55s(图7(b),图8和图10,图17(a)~图17(d))。
第2支腿部53呈板状。接着,在插头元件3嵌插于插座元件2i中的状态,搭扣元件50位于第2搭扣位置时,第2支腿部53插入上述通孔4i中,通过与短路片4m的接触,使短路片4m移动到非短路位置。另外,在第2支腿部53上,设置突出部53t。突出部53t挂于形成插头元件3上的凹部上,由此用于防止搭扣元件50的脱开。第2支腿部53设置于按压部5的长边侧,其法线方向沿按压部5的短边方向。
4个限制部54在插头元件3嵌插于插座元件2i中的状态,在搭扣元件50位于第2搭扣位置时,按照插头元件3不与插座元件2i脱开的方式限制插头元件3的动作(其具体结构将在后面描述)。接着,在相应的第1支腿部51的两侧(按压部5的短边方向的两侧),每次2个地设置限制部54。
还有,这些突出部插入形成于插头元件3的顶部外壳3u上的2个通孔32b和通孔32a,以及形成于底部外壳3d上的2个通孔30b和通孔30a中。具体来说,在2个通孔32b和2个通孔30b中插入一对第1支腿部51和4个限制部54,在通孔32a和通孔30a中,插入第2支腿部53。
本实施形态的连接器8和电连接装置1像上述那样构成。另外,最好,插头元件3、短路元件4和搭扣元件50除了各种导线和端子以外,通过低导电性的塑料形成。
(连接动作)
下面参照附图,对连接器8和电连接装置1的连接动作进行说明。图8~10表示连接动作的各阶段的部分剖面立体图,图12~图16为表示连接动作的各阶段的剖面外观示意图。另外,图17(a)~图17(d)为在图15A所示的部分附近,以示意方式表示连接动作的各阶段的说明图,图18为表示嵌插完成状态的剖面外观示意图。在这里,图12~图16的剖面相当于图11的B-B’位置的剖面,图17(a)~图17(d)的剖面相当于图11的C-C’位置的剖面,图18的剖面相当于图11的D-D’位置的剖面。
在开始的状态,像图2所示的那样,处于短路元件4预先插入插座元件2i的插座2h的内部,一对插脚13短路的状态。接着,像图2所示的那样,搭扣元件50预先在第1搭扣位置与插头元件3搭扣。图17(a)表示该状态。
在这里,比如,通过手持握插头元件3的箱部3b的侧面,然后,将插入部3i的底端插入插座元件2i的插座2h的内部的状态在图8,图12中示出。图8,12表示相对插座元件2i的插头元件3的初始插入状态。在该状态,相应的支承部31a的卡合用凸部31b与插座2h的入口的倾斜面14接触而停止。在该状态,一对插孔端子30和一对插脚13开始接触,但是,搭扣元件50搭扣于第1搭扣位置,未解除短路状态,由此,一对插孔端子30和一对插脚13的电连接未完成。图17(b)的状态相当于该状态。
如果根据该状态,通过手指,按压比如搭扣元件50的按压部5,则在相应的支承部31a的根部,作用相应的支承部31a的前端部朝向径向内侧的力。图13表示该连接中途的状态。在该状态,相应的支承部31a的前端部的卡合用凸部31b与插座2h的入口的倾斜面14接触,由此,相应的支承部31a向插座2h的径向内侧挠曲(参照图13)。接着,支承部31a像这样挠曲,这样,插头元件3可进入插座2h的内部。图13表示该状态(第1锁定动作开始状态)。
在到目前的动作中,搭扣元件50位于第1搭扣位置。在第1搭扣位置,相应的接触面55s和相应的接触支承面36s相互接触,搭扣元件50与插头元件3搭扣(参照图17(a)、图17(b))。更具体地说,接触面55s和接触支承面36s在搭扣元件50位于第1搭扣位置时,沿插头元件3相对插座元件2i的嵌插方向,相互接触。由此,插座元件3和搭扣元件50形成一体,搭扣元件50按压插头元件3,插头元件3沿嵌插方向而压入插座2h中。
像这样,压入插头元件3,像图9、图14所示的那样,一旦挠曲的相应的支承部31a弹性回复,相应的卡合用凸部31b按照嵌入卡合用凹部15的内部的方式接纳,其结果是,插头元件3与插座元件2i卡合(图9、图14的状态为第1锁定的临时完成状态)。即使在该状态,短路状态尚未解除,由此,一对插孔端子30和一对插座13的电连接未完成。另外,由于第1锁定临时完成,插头元件3按照不容易抽出的程度插入插座元件2i中,但是,连接状态尚不完全。
接着,像图15所示的那样,搭扣元件50从第1搭扣位置,进一步向里压入。具体来说,在第1搭扣位置,相应的接触面55s和相应的接触支承面36s相互接触,由此,搭扣元件50与插头元件3搭扣(参照图17(b))。接着,在插头元件3嵌插于插座2i中的状态,如果按压位于第1搭扣位置的搭扣元件50,则通过相应的第1支腿部51的前端部(搭扣部52)与外周壁部4g的端部43的接触,第1支腿部51弹性地向外周壁部4g的径向外侧(参照图17(c)的H方向)挠曲(参照图15)。接着,像这样,相应的第1支腿部51向外侧挠曲(相应的挠曲部52按照朝向径向外侧的方式挠曲),由此,像图17(c)所示的那样,搭扣用凸部55从搭扣支承用凸部36的位置离开,接触面55s和接触支承面36s不接触。由此,第1搭扣位置的搭扣解除,搭扣元件50可移动到第2搭扣位置。另外,在该状态,“外周壁部4g的径向外侧”与“插座2h的径向外侧”一致。
更具体地说,在相应的第1支腿部51上,前端部的搭扣部52中的插座2h的径向内侧的面相对嵌插方向,按照大概45度倾斜。接着,搭扣部52按照径向内侧的部分位于嵌插方向的更靠近自己的一侧的方式(径向外侧的部分为更靠近嵌插方向的里侧的方式)形成。由于搭扣部52像这样形成,故在搭扣部52的斜面和端部43接触时,第1支腿部51容易向径向外侧挠曲。
另外,在上述短路元件4的说明中提到,也可没有外周壁部4g,而设置单独壁部,但是在这样的场合,上述壁部可像下述这样构成。即,上述壁部可按照下述方式构成,该方式为:在插头元件3嵌插于插座元件2i中的状态,如果按压位于第1搭扣位置的搭扣元件50,则通过相应的第1支腿部51和壁部的端部的接触,相应的第1支腿部51弹性地挠曲,解除第1搭扣位置的搭扣,搭扣元件50可移动到第2搭扣位置。
此外,如果进一步压入搭扣元件50,则像图10,图16,图17(d)所示的那样,处于搭扣元件50移动到第2搭扣位置,插座元件2i和插头元件3的连接完成的状态(嵌插完成状态)。
具体来说,在插头元件3嵌插于插座元件2i中的状态,搭扣元件50位于第2搭扣位置时,2个搭扣部52和2个搭扣用支承部41a卡合,由此,搭扣元件50处于安装于短路元件4上的状态(第2锁定完成状态。参照图16,图17(d))。
接着,比如,前端的尖状部分插入搭扣元件50的按压部5,与插头元件3的凹部3k之间,只要没有仅仅将搭扣元件50拉起等的情况,不能够从插头元件3和插座元件2i,取下搭扣元件50。
此外,在插头元件3嵌插于插座元件2i中的状态,在搭扣元件50位于第2搭扣位置时,4个限制部54按照插头元件3不与插座元件2i脱开的方式,限制插头元件3的动作。更具体地说,4个限制部54的每个插入端子保护部3g和支承部31a之间,从内侧限制相应的卡合用凸部31b要与卡合用凹部15脱开的动作(相应的支承部31a向插座2h的径向内侧挠曲的动作)(参照图18)。由此,相应的限制部54用作插头元件3的脱离防止部。由此,处于临时完成状态的第1锁定完成。限制部除了这样的类型以外,也可为从内侧,(不是支承部31a的整体),仅仅按压比如支承部31a的前端部的类型。
此外,在该状态,一对插脚13完全插入一对插孔端子30的内部。另外,伴随插座元件2i和插头元件3的连接动作,通过插入搭扣元件50的第2支腿部53,接触部4z从一对插脚13退回,也解除短路片4m的一对插脚13之间的短路状态。由此,一对插孔端子30和一对插脚13的电连接完成。即,端子之间的电连接完成。
像这样,通过按压搭扣元件50的一次的动作,经由搭扣元件50,插座元件2i和插头元件3的机械卡合和电连接完成(嵌插完成状态)。另外,可通过搭扣元件50,实现短路状态的解除、连接状态的确认,以及防止插头元件3和插座元件2i的分离。
另外,在图17(a)~图17(d)的底部,端子之间的连接、第1锁定、第2锁定、短路解除的各动作的,从开始到完成的时刻与(a)~(d)的图的位置对应而表示,相应的动作在这样的时刻开始,结束。
(效果)
对通过本实施形态的连接器8和电连接装置1获得的效果进行说明。连接器8为可与支承一对插脚13的插座元件2i连接的连接器,包括支承与一对插脚13电连接的一对插孔端子30,嵌插于一对插座元件2i中,并且与插座元件2i卡合的插头元件3;短路元件4,该短路元件4具有使一对插脚13电短路的短路片4m,安装于插座元件2i中;搭扣元件50,其在第1搭扣位置和第2搭扣位置与插头元件3搭扣。接着,搭扣元件50可在第1搭扣位置和第2搭扣位置之间移动,在插头元件3嵌插于插座元件2i中的状态,在搭扣元件50位于第2搭扣位置时,短路片4m移向非短路位置的状态,搭扣元件50具有突出形成的2个搭扣部52,短路元件4包括按照与该2个搭扣部52卡合的方式形成的2个搭扣用支承部41a,在插头元件3嵌插于插座元件2i中的状态,在搭扣元件50位于第2搭扣位置时,2个搭扣部52和2个搭扣用支承部41a卡合。
在该结构中,在搭扣元件50移动到第2搭扣位置时,处于解除插脚13的短路,并且搭扣元件50安装于短路元件4上的状态。另外,插头元件3和插座元件2i直接卡合。由此,在具有搭扣元件50的连接器8中,搭扣元件50的形状不依赖于插座元件2i的形状,仅仅依赖于插头元件3和短路元件4的形状而确定。由此,(i)第1搭扣位置(临时卡扣位置)的搭扣元件50相对插头元件3的主体的上浮高度;(ii)电连接装置1的连接完成时的搭扣元件50的卡合的状态;(iii)一系列的连接动作的短路解除和连接完成的时刻等可不依赖于插座元件2i的形状而设计。由此,与针对插座元件的每种,进行搭扣元件的设计和制造的场合相比较,搭扣元件的设计和制造容易。另外,可不依赖插座元件的种类,进行确实的连接。像上述那样,形成该方案,则不依赖插座元件的形状,可进行容易并且确实的连接。
此外,在连接器8中,搭扣元件50包括作为所按压的部分的板状按压部5,与从按压部5突出地形成的一对第1支腿部51,与从按压部突出地形成的第2支腿部53,一对第1支腿部51的每个具有搭扣部52,第2支腿部53处于在插头元件3嵌插于插座元件2i中的状态,位于第2搭扣位置时,通过与短路片4m的接触,将短路片4m移动到非短路位置的状态,一对第1支腿部51按照2个搭扣部52相互面对的方式设置。如果采用该方式,(i)可以机械和电方式将双方向的结构元件连接,并且(ii)按照解除短路元件的短路状态的方式作用的搭扣元件可通过简单的结构形成。另外,搭扣元件的形状并不限于这样的类型。
还有,在连接器8中,在一对第1支腿部51中,2个搭扣部52沿相互的方向突出地形成,搭扣元件3包括按照包围一对插孔端子30的周围的方式呈筒状的一对端子保护部3g,短路元件4包括一对外周壁部4g,该外周壁部4g按照在其中嵌插有一对端子保护部3g,并且包围一对插脚13的周围的方式呈筒状形成,2个搭扣用支承部41a设置于一对外周壁部4g上。如果采用该方式,则可(i)以机械和电方式连接双方的结构元件,并且(ii)按照解除短路元件的短路状态的方式作用的搭扣元件可通过简单结构形成。另外,可防止插脚13的变形。由此,插脚的变形防止用的端子保护部和外周壁部、形成有搭扣用支承部的部分不必设置于各自的部件上,由此,电连接装置的结构可以是简单的类型。另外,双方的结构元件的连接动作、短路解除用的搭扣元件50的压入动作可通过一系列的动作,并且作为整体通过一次的动作而进行。
另外,在连接器8中,短路元件4包括作为沿插头元件3与插座元件2i的嵌插方向而设置的一对壁部的一对外周壁部4g,在该一对外周壁部4g的每个上,按照从插头元件3的一侧起的顺序,外周壁部4g的端部43和搭扣用支承部41a沿嵌插方向设置,如果在插头元件3嵌插于插座元件2i中的状态,按压位于第1搭扣位置的搭扣元件50,则通过一对第1支腿部51的每个和端部43的接触,一对第1支腿部51弹性地挠曲,由此,第1搭扣位置的搭扣解除,搭扣元件50可移到第2搭扣位置。由此,通过简单的装置的方案,搭扣的解除容易。另外,双方的结构元件的连接动作,与短路解除用的搭扣元件50的压入动作可通过一系列的动作,并且作为整体通过一次的动作而进行。
此外,像上述那样,壁部也可为外周壁部4g,还可单独设置于外周壁部以外的元件上。
还有,在连接器8中,插脚元件3包括按照包围一对插孔端子30的周围的方式呈筒状的一对端子保护部3g,短路元件4包括一对外周壁部4g,该对外周壁部4g按照在其中嵌插一对端子保护部3g,并且该壁部4g包围一对插脚13的周围的方式呈筒状,在一对外周壁部4g的每个上,按照从插头元件3的一侧起的顺序,该外周壁部4g的端部43和搭扣用支承部41a沿嵌插方向设置,如果在插头元件3嵌插于插座元件2i中的状态,按压位于第1搭扣位置的搭扣元件50,则通过一对第1支腿部51的前端部的每个,与一对外周壁部4g的端部43的每个的接触,一对第1支腿部51向外周壁部4g的径向外侧弹性地挠曲,由此,解除第1搭扣位置的搭扣,搭扣元件50可移动到第2搭扣位置。由此,可防止插脚13的变形,并且通过简单的装置结构,容易解除搭扣。另外,双方的结构元件的连接动作,与短路解除用的搭扣元件50的压入动作可通过一系列的动作,并且作为整体通过一次的动作而进行。另外,并不限于这样的结构。
再有,在连接器8中,一对第1支腿部51在插头元件3嵌插于插座2i中的状态,搭扣元件50位于第1搭扣位置时,朝向沿插头元件3相对插座元件2i的嵌插方向的方向突出。由此,可不依赖于插座元件2i的形状,而容易并且确实的连接的装置方案可更简单并且确实地实现。另外,双方的结构元件的连接动作,与短路片的短路解除用的搭扣元件50的压入动作可通过一系列的动作,并且作为整体通过一次的动作而进行。另外,并不限于这样的结构。
另外,在连接器8中,一对第1支腿部51中的每个具有突出地形成的2个搭扣用凸部55,插头元件3包括突出地形成的4个搭扣支承用凸部36,在相应的搭扣用凸部55和相应的搭扣支承用凸部36上,形成接触面55s和接触支承面36s,在第1搭扣位置,接触面55s和接触支承面36s相互接触,由此,搭扣元件50与插头元件3搭扣。由此,可简单并且确实地实现搭扣元件50与插头元件3的装置结构。另外,并不限于这样的结构。
此外,在连接器8中,接触面55s和接触支承面36s在搭扣元件50位于第1搭扣位置时,在插头元件3与插座元件2i的嵌插方向,相互接触。由此,伴随对搭扣元件50按压的情况,插头元件3可靠地嵌插于插座元件2i中。另外,并不限于这样的结构。
还有,在连接器8中,插头元件3包括按照包围一对插孔端子30的周围的方式呈筒状形成的一对端子保护部3g,短路元件4包括一对外周壁部4g,该对外周壁部4g按照其中嵌插有一对端子保护部3g,并且包围一对插脚13的周围的方式呈筒状形成,在一对外周壁部4g的每个上,按照从插头元件3一侧起的顺序,外周壁部4g的端部43和搭扣用支承部41a沿嵌插方向设置,如果在插头元件3嵌插于插座元件2i中的状态,按压位于第1搭扣位置的搭扣元件50,则通过一对第1支腿部51的前端部的每个,与一对外周壁部4g的端部43的每个的接触,一对第1支腿部51弹性地向外周壁部4g的径向外侧挠曲,搭扣用凸部55与搭扣支承用凸部36的位置离开,接触面55s和接触支承面36s不接触,由此,解除第1搭扣位置的搭扣,其结果是,搭扣元件50可移动到第2搭扣位置。如果采用该方式,则可防止插脚13的变形,并且通过简单的装置结构,容易解除搭扣。另外,搭扣元件50搭扣于插头元件3上的装置结构可简单并且确实地实现。另外,伴随对搭扣元件50的按压,插头元件3可靠地嵌插于插座元件2i中。另外,双方的结构元件的连接动作、短路片4m的短路解除用的搭扣元件50的压入动作可通过一系列的动作,并且作为整体通过一次的动作而进一步确实地实现。另外,并不限于这样的结构。
再有,在连接器8中,搭扣元件50包括从按压部5突出地形成的4个限制部54,相应的限制部54在插头元件3嵌插于插座元件2i中的状态,搭扣元件50位于第2搭扣位置时,按照插头元件3不从搭扣元件2i脱开的方式限制插头元件3的动作。由此,可防止插头元件3与插座元件2i脱开。由此,通过搭扣元件50,可进一步确实地防止双方的结构元件的分离。另外,并不限于这样的结构。
另外,在连接器8中,在插座元件2i中,形成凹陷地形成的卡合用凹部15,插头元件3包括按照包围一对插孔端子30的周围的方式呈筒状形成的一对的端子保护部3g,并且具有从插头元件3的主体部突出地形成的2个支承部31a,在相应的支承部31a上,形成与卡合用凹部15卡合的卡合用凸部31b,相应的限制部54插入端子保护部3g和支承部31a之间,从内侧限制卡合用凸部31b与卡合用凹部15脱开的动作。由此,通过简单的方案,防止插头元件3和插座元件2i的分离。另外,并不限于这样的结构。
此外,电连接装置1包括支承一对插脚13的插座元件2i、连接器8,该连接器8与插座元件2i连接。按照该方案,可不依赖插座元件2i的形状,进行容易而确实的连接。
还有,按照本技术,比如,对于搭扣元件,按照在从插头元件取下的状态、插头元件嵌插于插座元件中,并且搭扣元件位于第2搭扣位置的状态,2个第1支腿部相对按压部的突出角度相同的方式(不在第2搭扣位置挠曲的状态的方式)设计,由此,可不在第1支腿部上施加负荷的情况下,完成嵌插。另外,由此,可延长搭扣元件的使用寿命。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形态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形态,可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而实施。
比如,在上述实施形态中,在搭扣元件上形成一对搭扣部,但是,其也可仅仅为一体。另外,在上述实施形态中,也可在第1支腿部上,2个搭扣部沿相互的方向突出的方式面对地设置,但是,也可2个搭扣部中的每个按照向插座的径向外侧突出的方式设置。在该场合,可在第1支腿部的径向外侧,设置具有搭扣用支承部的壁部等。
另外,在上述实施形态中,通过第2支腿部解除短路,但是,也可形成下述的装置结构,其可在搭扣元件位于第2搭扣位置时,短路片移动到非短路位置的状态,比如,通过第1支腿部,短路片移动到非短路位置。
此外,在上述实施形态中,2个第1支腿部在搭扣元件位于第1搭扣位置时,按照沿嵌插方向的方向突出,但是,并不限于这样的方案,也可沿与嵌插方向相倾斜的方向突出。
还有,在上述实施形态中,插头元件嵌插于插座元件的内侧。此外,插头元件包围插座元件,插头元件和插座元件按照相互嵌合的方式形成。
虽然结合上面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是,显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容易得出许多替换方式,改进方式和变换方式。于是,上述的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是说明性的,是非限定性的。可在不脱离由后面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的实质和范围内,进行各种改变。

Claims (10)

1.一种连接器,其可与支承一对嵌合元件的插座元件连接,其特征在于该连接器包括:
插头元件,其支承与上述一对嵌合元件电连接的一对被嵌合元件,嵌插于上述插座元件中,并且与上述插座元件卡合;
短路元件,其具有使上述一对嵌合元件电短路的短路片,安装于上述插座元件上;
搭扣元件,其在第1搭扣位置和第2搭扣位置与上述插头元件搭扣;
上述搭扣元件可在上述第1搭扣位置和上述第2搭扣位置之间移动;
在上述插头元件嵌插于上述插座元件中的状态,在上述搭扣元件位于上述第2搭扣位置时,处于上述短路片移动到非短路位置的状态;
上述搭扣元件具有突出地形成的2个搭扣部,上述短路元件具有按照与上述2个搭扣部卡合的方式形成的2个搭扣用支承部;
在上述插头元件嵌插于上述插座元件中的状态,在上述搭扣元件位于上述第2搭扣位置时,上述2个搭扣部和上述2个搭扣用支承部卡合;
上述搭扣元件包括作为所按压的部分的板状的按压部;从上述按压部突出地形成的一对第1支腿部;从上述按压部突出地形成的第2支腿部;
上述一对第1支腿部中的每个具有上述搭扣部;
上述第2支腿部在上述插头元件嵌插于上述插座元件中的状态,位于上述第2搭扣位置时,通过与上述短路片的接触,使上述短路片处于移动到非短路位置的状态;
上述一对第1支腿部按照上述2个搭扣部面对的方式设置;在上述一对第1支腿部上,上述2个搭扣部沿相互面对的方向突出地形成;
上述插头元件包括按照包围上述一对被嵌合元件的周围的方式呈筒状形成的一对端子保护部;
上述短路元件包括一对外周壁部,该对外周壁部按照其中嵌插上述一对端子保护部,并且包围上述一对嵌合元件的周围的方式呈筒状形成;
上述2个搭扣用支承部设置于上述一对外周壁部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一对外周壁部沿插头元件相对上述插座元件的嵌插方向而设置;
在上述一对外周壁部的每个中,按照从上述插头元件的一侧起的顺序,上述壁部的端部和上述搭扣用支承部沿上述嵌插方向设置;
在上述插头元件嵌插于上述插座元件中的状态,如果按压位于上述第1搭扣位置的上述搭扣元件,则通过上述一对的第1支腿部的每个和上述端部的接触,上述一对第1支腿部弹性地挠曲,由此,解除上述第1搭扣位置的搭扣,上述搭扣元件可移动到上述第2搭扣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一对外周壁部的每个上,按照从上述插头元件的一侧起的顺序,上述外周壁部的端部和上述搭扣用支承部沿嵌插上述一对端子保护部的方向设置;
在上述插头元件嵌插于上述插座元件中的状态,如果按压位于上述第1搭扣位置的上述搭扣元件,则通过上述一对第1支腿部的前端部的每个,与上述一对外周壁部的端部的每个的接触,由此,上述一对第1支腿部弹性地向上述外周壁部的径向外侧挠曲,这样解除上述第1搭扣位置的搭扣,上述搭扣元件可移动到上述第2搭扣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一对第1支腿部在上述插头元件嵌插于上述插座元件中的状态,上述搭扣元件位于上述第1搭扣位置时,按照沿上述插头元件相对上述插座元件的嵌插方向的方向突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一对第1支腿部的每个包括突出地形成的搭扣用凸部;
上述插头元件具有突出地形成的搭扣支承用凸部;
在上述搭扣用凸部和上述搭扣支承用凸部上形成接触面和接触支承面;
在上述第1搭扣位置,上述接触面和上述接触支承面相互接触,由此,上述搭扣元件搭扣于上述插头元件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接触面和上述接触支承面在上述搭扣元件位于上述第1搭扣位置时,在上述插头元件相对上述插座元件的嵌插方向相互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一对外周壁部的每个上,按照从上述插头元件的一侧起的顺序,上述外周壁部的端部和上述搭扣用支承部沿嵌插上述一对端子保护部的方向设置;
在上述插头元件嵌插于上述插座元件中的状态,如果按压位于上述第1搭扣位置的上述搭扣元件,则通过上述一对第1支腿部的前端的每个与上述一对外周壁部的端部的每个的接触,上述一对第1支腿部弹性地向上述外周壁部的径向外侧挠曲,上述搭扣用凸部与上述搭扣支承用凸部的位置离开,上述接触面和上述接触支承面不接触,由此,解除上述第1搭扣位置的搭扣,其结果是,上述搭扣元件可移动到上述第2搭扣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搭扣元件包括从上述按压部突出地形成的限制部;
上述限制部在上述插头元件嵌插于上述插座元件中的状态,在上述搭扣元件位于上述第2搭扣位置时,按照上述插头元件不与上述插座元件脱开的方式限制插头元件的动作。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插座元件中,形成凹陷地形成的卡合用凹部;
包括从上述插头元件的主体部突出地形成的支承部;
在上述支承部上,形成与上述卡合用凹部卡合的卡合用凸部;
上述限制部插入上述端子保护部和上述支承部之间,从内侧限制上述卡合用凸部与上述卡合用凹部脱开的动作。
10.一种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支承一对嵌合元件的插座元件;
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
上述连接器与上述插座元件连接。
CN2008100977073A 2007-05-21 2008-05-20 连接器和电连接装置 Active CN10131227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133784A JP4903630B2 (ja) 2007-05-21 2007-05-21 コネクタ及び電気的接続装置
JP2007-133784 2007-05-21
JP2007133784 2007-05-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12279A CN101312279A (zh) 2008-11-26
CN101312279B true CN101312279B (zh) 2013-11-13

Family

ID=397142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0977073A Active CN101312279B (zh) 2007-05-21 2008-05-20 连接器和电连接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556516B2 (zh)
EP (1) EP1995827B1 (zh)
JP (1) JP4903630B2 (zh)
KR (1) KR101407167B1 (zh)
CN (1) CN10131227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264726A1 (en) * 2009-04-20 2010-10-21 Tzvika Hershko Fuell consumption reduction device
JP2010277726A (ja) * 2009-05-26 2010-12-09 Jst Mfg Co Ltd バッテリ用コネクタ
EP2288056A3 (en) * 2009-07-22 2012-07-11 Yamaha Corporation Audio signal processing system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devices connected by an audio network
EP2462662A4 (en) * 2009-08-07 2013-04-17 Panasonic Corp PLUG
JP2011185327A (ja) * 2010-03-05 2011-09-22 Kitagawa Ind Co Ltd 固定具
US9325114B2 (en) * 2010-09-01 2016-04-26 Molex, Llc Plug connector
DE102011016481B4 (de) * 2011-04-08 2015-05-13 Temtec Fahrzeugtechnik Entwicklungsgesellschaft Mbh Verriegelungssystem für eine an einem Kraftfahrzeug, einer Ladestation oder einer Wand angeordnete Steckkuppeleinrichtung und Steckkuppeleinrichtung
KR101879473B1 (ko) * 2011-04-22 2018-07-17 델피 인터내셔널 오퍼레이션즈 룩셈부르크 에스.에이 알.엘. 에어백 커넥터 시스템
CN103165995B (zh) * 2011-12-13 2015-10-07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同轴连接器组合
DE102012100103A1 (de) 2012-01-08 2013-07-11 De-Sta-Co Europe Gmbh Trägervorrichtung
JP6156904B2 (ja) * 2012-09-14 2017-07-05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ジャパン合同会社 コネクタ
JP2014110182A (ja) * 2012-12-03 2014-06-12 Jst Mfg Co Ltd 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スクイブの接続装置
JP6749232B2 (ja) * 2016-12-27 2020-09-02 ホシデン株式会社 レセプタクルコネクタおよびカメラユニット
US10153579B2 (en) * 2017-03-27 2018-12-11 Yazaki Corporation Waterproof component
EP3382255B1 (de) * 2017-03-29 2019-07-03 TI Automotive (Fuldabrück) GmbH Rohrleitung umfassend einen verbinder sowie verfahren zum betrieb dieser rohrleitung
EP3396789B1 (en) * 2017-04-27 2021-03-03 Aptiv Technologies Limited Connector for airbag restraint systems
US10374338B2 (en) * 2017-12-22 2019-08-06 Robertshaw Controls Company Connector bridge
EP4203203A1 (en) 2020-09-29 2023-06-28 J.S.T. Mfg. Co., Ltd. Connector structure
EP4300756A1 (en) * 2022-06-29 2024-01-03 Braun GmbH Personal care appliance, power plug, and ki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86746B2 (en) * 2001-04-20 2004-09-07 J.S.T. Mfg. Co., Ltd. Squib connector assembly
US6837725B1 (en) * 2004-01-16 2005-01-04 Deere & Company Connector assembly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75575A (en) * 1992-10-09 1994-01-04 Trw Inc. Electrical connection system with safety interlock
US5944545A (en) * 1997-08-29 1999-08-31 Talley Defense Systems, Inc. Single pin coaxial initiator, retainer and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operation
JP3650034B2 (ja) * 2000-03-01 2005-05-18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掛け止めを有する電気的接続装置
JP2002324638A (ja) * 2001-04-26 2002-11-08 Jst Mfg Co Ltd 掛け止めを有する電気的接続装置
DE10227016B4 (de) * 2002-06-17 2004-06-03 Amphenol-Tuchel Electronics Gmbh Elektrischer Steckverbinder
US6893277B2 (en) * 2003-02-26 2005-05-17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Squib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CPA
DE102004017372B4 (de) * 2004-04-08 2006-01-12 Tyco Electronics Amp Gmbh Elektrischer Steckverbinder mit zwei Steckelementen
US6939152B1 (en) * 2004-07-20 2005-09-06 Su-Lien Chen Microswitch connector
FR2877504A1 (fr) * 2004-11-04 2006-05-05 Tyco Electronics France Sas So Connecteur electrique a interference de formes.
CN2770151Y (zh) * 2004-12-14 2006-04-05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开关连接器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86746B2 (en) * 2001-04-20 2004-09-07 J.S.T. Mfg. Co., Ltd. Squib connector assembly
US6837725B1 (en) * 2004-01-16 2005-01-04 Deere & Company Connector assembly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995827A3 (en) 2011-10-19
EP1995827A2 (en) 2008-11-26
CN101312279A (zh) 2008-11-26
KR20080102991A (ko) 2008-11-26
US7556516B2 (en) 2009-07-07
KR101407167B1 (ko) 2014-06-13
EP1995827B1 (en) 2013-01-09
JP2008288122A (ja) 2008-11-27
US20080293275A1 (en) 2008-11-27
JP4903630B2 (ja) 2012-03-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12279B (zh) 连接器和电连接装置
JP2647336B2 (ja) 電気接続装置
US5314345A (en) Electrical connection system with interlock
EP1130692B1 (en) Electrical connection system
JP3196968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KR20020083142A (ko) 잠금부를 포함하는 전기 커넥터 어셈블리
US8317545B2 (en) Electric connector plug and its assembly method
JP2003527726A (ja) エアバッグ・ガス・ジェネレータ用コネクタ
US20020137397A1 (en) Clamshell connector for airbag gas generator
JP2003203722A5 (zh)
JP6523221B2 (ja) コネクタ
JPH1092517A (ja) コネクタ・アッセンブリ
JP2015011934A (ja) 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スクイブの接続装置
CN103004025A (zh) 可转动的插头式连接器
US6171124B1 (en) Connector
CN1736004B (zh) 带终端位置安全系统的电连接器
JP3607883B2 (ja) 掛け止めを有する電気的接続装置
JP2018018733A (ja) コネクタ
JP6499131B2 (ja) コネクタ
JP6754794B2 (ja) コネクタ
CN101636882A (zh) 具有铁氧体块组件的电连接器
JP3284200B2 (ja)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US7066757B1 (en) Enveloping pin electrical contact system
CN209169449U (zh) 用于高压连接器的连接端子、端子安装组件及连接器
JP2021044075A (ja) 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