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08250A - 遮光部件、行头及使用该行头的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遮光部件、行头及使用该行头的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08250A
CN101308250A CNA2008100947449A CN200810094744A CN101308250A CN 101308250 A CN101308250 A CN 101308250A CN A2008100947449 A CNA2008100947449 A CN A2008100947449A CN 200810094744 A CN200810094744 A CN 200810094744A CN 101308250 A CN101308250 A CN 1013082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emitting device
device group
light emitting
wardro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09474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08250B (zh
Inventor
辻野净士
野村雄二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3082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082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082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0825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acsimile Heads (AREA)
  • Printers Or Recording Devices Using Electromagnetic And Radiation Means (AREA)
  • Exposure Or Original Feeding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少产生杂散光的遮光部件、使用该遮光部件并防止了重影的产生的行头及使用该行头并画质的降低小的图像形成装置。本发明的行头包括:头基板,配置有多个将多个发光元件组成小组的发光元件组;透镜阵列,按每个发光元件组设置有在第一方向上与发光元件组相面对的透镜;以及遮光部件,配置在头基板和透镜阵列之间。遮光部件具有在第一方向上隔着空隙层排列的多个遮光板,在各遮光板上设置有向第一方向贯通的导光孔并且该导光孔在第一方向上面对发光元件组,来自所发光元件组的光能够通过与该发光元件组面对设置的导光部而入射到透镜中。

Description

遮光部件、行头及使用该行头的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应用于行头(line head)的遮光部件,对潜像载体的被扫描面进行光的扫描的行头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行头通过对潜像载体,即对感光体的被扫描面进行光的扫描而形成潜像。该行头被用作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电子照相式打印机的光源。作为行头,即光打印机头,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有使用发光元件组的,该发光元件组通过排列多个发光元件,即发光二极管元件(以下称作LED:Light Emitting Diode)而构成(在该专利文献1中“LED阵列”)。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行头中,在排列配置多个发光元件组的同时,对多个发光元件组一对一地面对配置多个成像透镜。而且,还公开了如下结构:在LED阵列之间配置用作遮光部件的遮光板,从而降低来自LED的光向相邻的LED阵列或外部漏光而发生在潜像中出现污斑等的现象,即所谓的交调失真。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文献特开平6-270468号公报(第4页,段落号[0026],图1和图2)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从发光元件射出的光通过与发光元件组相对的成像透镜进行成像,在被扫描面上形成与发光元件对应的点(spot)。在这里,例如当成像透镜的光学倍率为0.5倍时,从发光元件直接射向成像透镜的光量是从发光元件射出的光量的2.5%左右。剩余的光成为产生交调失真及杂散光的原因。
可以通过配置在发光元件和成像透镜之间的遮光部件来降低交调失真。但是,被发光部件自身反射的光以各种入射角度入射到成像透镜中,射向与本应形成点的位置偏离较远的位置。因杂散光,即因这些被反射的光,在应该形成光板的区域以外产生所谓的重影(ghost)。由于重影,在感光体上形成的潜像变得不清晰,通过图像形成装置所得的图像的画质也降低。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少产生杂散光的遮光部件、使用该遮光部件并防止了重影的产生的行头及使用该行头并画质的降低少的图像形成装置。
(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完成上述目的,本发明中的行头包括:头基板,配置有多个将多个发光元件组成小组的发光元件组;透镜阵列,按每个发光元件组设置有在第一方向上与发光元件组相面对的透镜;以及遮光部件,配置在头基板和透镜阵列之间;该行头特征在于,遮光部件具有在第一方向上隔着空隙层排列的多个遮光板,在各遮光板上设置有向所述第一方向贯通的导光孔并且该导光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面对所述发光元件组,在第一方向上配置与发光元件组相面对的各导光孔而形成导光部,来自发光元件组的光能够通过与该发光元件组面对设置的导光部而入射到透镜中。
另外,为了完成上述目的,本发明中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潜像载体和行头,该行头利用透镜将发光元件所放射的光形成像,并曝光潜像载体的表面,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行头包括:头基板,配置有多个将多个发光元件组成小组的发光元件组;透镜阵列,按每个发光元件组设置有在第一方向上与发光元件组相面对的透镜;以及遮光部件,配置在头基板和透镜阵列之间,遮光部件具有在第一方向上隔着空隙层排列的多个遮光板,在各遮光板上设置有向所述第一方向贯通的导光孔并且该导光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面对所述发光元件组,在第一方向上配置与发光元件组相面对的各导光孔而形成导光部,来自发光元件组的光能够通过与该发光元件组面对设置的导光部而入射到透镜中。
另外,为了完成上述目的,本发明中的遮光部件包括在第一方向上隔着空隙层排列的多个遮光板,遮光部件的特征在于,在遮光板上设置有向第一方向贯通的导光孔,以使各个导光孔排列在第一方向上的方式配置多个遮光板,排列在第一方向上的各导光孔形成导光部,光可通过排列在第一方向上的导光部,从而在第一方向上贯通多个遮光板。
在如此构成的发明(行头、图像形成装置、遮光部件)中,设置有排列在第一方向上的多个遮光板,在各遮光板上设置有向第一方向贯通的导光孔。而且,来自发光元件组的光通过与该发光元件组面对设置的各导光孔而入射到透镜中。而且,在该发明中,多个遮光板隔着空隙层排列着,因此有效地防止了由遮光板引起的反射光入射透镜。即,尽管有被设置在遮光板上的导光孔的边缘反射的光的一部分入射到透镜中的情况,但是没有被导光孔的边缘反射而进入空隙层的光的大部分在遮光板的表面上被反射减弱不会入射到透镜中。从而,防止了由遮光部件引起的反射光入射透镜,并可防止杂散光对图像形成的影响(重影等)。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在第一方向上各遮光板之间的空隙层厚度是遮光板厚度的5~30倍。这是因为,在这种构成的情况下,可更有效地防止由遮光部件引起的反射光入射透镜。
另外,也可以包括空隙层规定部件,其被配置在第一方向上相邻的两张遮光板之间,来规定该两张遮光板之间的空隙层在第一方向上的厚度。这是因为,通过具备这种空隙层规定部件,可高精度地设定空隙层的厚度。
另外,也可以在所述多个遮光板之中,在头基板和在第一方向上离头基板最近的遮光板之间设置有间隙。在这种构成的情况下,可以使在导光孔的边缘上被反射的杂散光减少,同时使进入间隙的杂散光增多。而且,进入到该间隙中的光也与进入到空隙层中的光相同,其大部分在遮光板的表面上被反射后减弱而不会入射到透镜中。从而,更有效地防止了由遮光部件引起的反射杂散光入射透镜。
另外,也可以包括间隙规定部件,其被配置在头基板和在第一方向上离头基板最近的遮光板之间,来规定间隙在第一方向上的厚度。这是因为,通过具备这种间隙规定部件,可高精度地设定间隙的厚度。
另外,也可以在第一方向上间隙的厚度比空隙层的厚度还大。通过这种构成,充分确保了间隙的厚度,因此可以使在导光孔的边缘上被反射的光减少,同时使进入间隙的光增多,更有效地防止了由遮光部件引起的反射光入射透镜。
另外,也可以遮光部件具有三张以上排列在第一方向上的遮光板,在各遮光板之间的空隙层之中,在第一方向上越是离头基板近的空隙层,越具有在第一方向上大的厚度。通过这种构成,可向比较远离透镜的空隙层有效地导入杂散光。从而,能够使杂散光在对透镜比较远离配置的遮光板的表面上反射并减弱。因此,更有效地防止了由遮光部件引起的反射光入射透镜。
另外,也可以在面对发光元件组设置的各导光孔之中,在第一方向上越是离发光元件组近的导光孔,越具有宽的宽度。通过这种构成,向透镜有效地导入曝光所需要的光,因此可保证良好的曝光。
另外,也可以在遮光板的表面上实施有防止光的反射的反射防止层。这是因为,通过这种构成,可更可靠地减弱杂散光。
另外,反射防止层也可以是黑色镀层。这是因为,通过这种构成,能够以更简单的构成来形成反射防止层,使行头的制造工序的简单化和行头的低成本化成为可能。
发光元件也可以是有机EL元件,另外,有机EL元件也可以是底部发光型的。即,有机EL元件与LED等相比光量少。特别是,在底部发光型的有机EL元件中更处于光量变少的倾向。因此,对于这种构成,适合通过适用本发明来尽可能防止杂散光对图像的影响。
本发明的遮光部件的特征在于,包括多个遮光板和多个导光孔,该多个导光孔向所述遮光板的厚度方向形成,所述遮光板以连通所述导光孔的方式隔着空隙层而重叠着。
根据该发明,入射到遮光部件的连通的导光孔中的光只在形成于多个遮光板上的导光孔的内表面上被反射。另一方面,射向遮光板之间的空隙层的光被遮光板反射而射向入射方向。而且,射向遮光板之间的空隙层的光经多次反射被减弱。从而,可得到因反射而通过遮光部件的杂散光的产生少的遮光部件。
在本发明中,所述空隙层的厚度优选为所述遮光板的厚度的5~30倍。
在该发明中,与在遮光板的厚度方向上形成的导光孔的内表面的高度相比,空隙层的厚度厚达其5~30倍,因此使在导光孔的内表面上反射的光量比射向空隙层的光量少。从而,可得到因反射而通过遮光部件的杂散光的产生更少的遮光部件。
在本发明中,所述遮光部件优选在重叠的所述遮光板的最外侧的遮光板中任一侧上具备凹部。
在该发明中,在从凹部侧入射的光之中,射向凹部的量多,进一步抑制了在导光孔的内表面上的反射。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凹部的深度比所述空隙层的厚度更深。在该发明中,在光入射附近的导光孔内表面上反射的每单位面积的光反射量比在远离光入射位置的导光孔内表面上反射的多。由于凹部的深度比空隙层的厚度更深,因此在从凹部侧入射的光之中射向凹部的量进一步增多,从而能够得到通过遮光部件的杂散光更少的遮光部件。
在本发明中,优选设置在所述遮光板之间的所述空隙层的厚度随着接近所述凹部而变厚。
在该发明中,随着接近凹部,空隙层的厚度也变厚,因此在从凹部侧入射的光之中射向空隙层的量进一步增多,从而能够得到通过遮光部件的杂散光更少的遮光部件。
在本发明中,优选设置在所述遮光板上的所述导光孔的大小随着接近所述凹部而变大。
在该发明中,能够更多地导入从凹部侧入射的光,并且能够进一步防止从凹部侧入射的光的反射。
本发明的行头包括:基板;多个发光元件组,其具有多个发光元件,并且被离散地排列配置在所述基板上;多个成像透镜,对所述发光元件组一对一地被面对配置,并且各自将属于所面对的所述发光元件组的多个所述发光元件所放射的光成像在被扫描面上;遮光部件,位于所述基板和所述成像透镜之间。所述行头特征在于:所述遮光部件包括多个遮光板和多个导光孔,该多个导光孔向所述遮光板的厚度方向形成;所述遮光板隔着空隙层重叠以使得所述导光孔在所述发光元件组和所面对的所述成像透镜之间相互连通。
根据本发明,发光元件放射的光入射到遮光部件的连通的导光孔中,在形成于多个遮光板上的导光孔的内表面反射。另一方面,射向遮光板之间的空隙层的光被遮光板反射而射向入射方向。而且,射向遮光板之间的空隙层的光经多次反射后减弱。从而,能够得到在导光孔的内表面上反射后通过遮光部件的杂散光的产生少,防止了由入射到成像透镜中的杂散光引起的重影的产生的行头。
在本发明中,所述空隙层的厚度优选为所述遮光板的厚度的5~30倍。
在该发明中,因为具备了具有前述的效果的遮光部件,所以能够得到可更可靠地完成前述的效果的行头。
在本发明中,所述遮光板优选在与所述基板相面对的面上具备凹部。在该发明中,因为具备了具有前述的效果的遮光部件,所以能够得到可更可靠地完成前述的效果的行头。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凹部的深度比所述空隙层的厚度更深。在该发明中,因为具备了具有前述的效果的遮光部件,所以能够得到可更可靠地完成前述的效果的行头。
在本发明中,优选设置在所述遮光板之间的所述空隙层的厚度随着接近所述凹部而变厚。
在该发明中,因为具备了具有前述的效果的遮光部件,所以能够得到可更可靠地完成前述的效果的行头。
在本发明中,优选设置在所述遮光板上的所述导光孔的大小随着接近所述凹部而变大。
在该发明中,因为具备了具有前述的效果的遮光部件,所以能够得到可更可靠地完成前述的效果的行头。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潜像载体,其表面被向副扫描方向运送;以及曝光单元,具有与将所述潜像载体的表面用作被扫描面在该潜像载体表面上形成点的上述的行头相同的构成。
根据该发明,因为图像形成装置具有用作能够完成前述效果的曝光单元的行头,所以能够在用作被扫描面的潜像载体表面上形成防止产生重影的点。从而,能够得到潜像清晰、画质的降低小的图像形成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涉及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部分图;
图2是一次转印单元的简要放大图;
图3是示出行头的简要立体图;
图4是行头的副扫描方向的截面图;
图5是示出微透镜阵列的简要立体图;
图6是微透镜阵列的主扫描方向的截面图;
图7是示出多个发光元件组的配置的图;
图8是玻璃基板、遮光部件及微透镜阵列附近的部分放大截面图;
图9是示出行头的点形成动作的图;
图10是比较了由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形成的图像和用以往的遮光板形成的图像的图;
图11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玻璃基板、遮光部件及微透镜阵列附近的部分放大截面图;
图12是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玻璃基板、遮光部件及微透镜阵列附近的部分放大截面图;
图13是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中的感光体、玻璃基板、遮光部件、以及微透镜阵列附近的部分放大截面图;
图14是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中的行头的部分截面图;
图15是说明通过设置间隙而产生的作用效果的图;
图16是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中的行头的部分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示意性地并且部分地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图。图像形成装置1是使用将调色剂粒子分散到液体载体中而得的液体显影剂来形成图像的装置。而且,对于旋转的部件,用实线箭头示出旋转方向。在图1中,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中间转印带10,其是无接头的中间转印介质;驱动辊11及从动辊12,张挂中间转印带10;二次转印装置14;中间转印带清洁装置15;以及一次转印单元。一次转印单元包括与黄色(Y)、品红色(M)、青色(C)、以及黑色(K)各种颜色对应的一次转印单元50Y、一次转印单元50M、一次转印单元50C、以及一次转印单元50K。下面,对于与各颜色对应的装置和部件,也在各装置和部件等的符号上附上各自表示各颜色的Y、M、C、以及K来进行标记。
而且,虽然没有图示,图像形成装置1与进行二次转印的以往的一般图像形成装置一样,在二次转印装置14的转印材料运送方向上游侧,例如包括容纳纸张等转印材料的转印材料容纳装置、和从该转印材料容纳装置向二次转印装置14运送供应转印材料的辊对。在图1中,用虚线箭头示出了转印材料的运送方向。另外,该图像形成装置1在二次转印装置14的转印材料运送方向上的下游侧包括定影装置和排纸托盘。
在图1中,中间转印带10张挂在相互分开配置的一对驱动辊11和从动辊12上,设置成可向逆时针方向旋转。从提高向纸张等转印材料的二次转印的转印效果的观点出发,优选将该中间转印带10做成弹性中间转印带。
另外,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从中间转印带10的旋转方向上游侧开始以Y、M、C、K的顺序依次配置了各一次转印单元50Y、50M、50C、50K。但是,颜色Y、M、C、K的配置顺序可以任意设定。而且,中间转印带10也能够由中间转印鼓构成。
在中间转印带10的驱动辊11侧设置有二次转印装置14,另外在中间转印带10的从动辊12侧设置有中间转印带清洁装置15。
二次转印装置14具备二次转印辊43。该二次转印辊43使纸张等转印材料与挂在驱动辊11上的中间转印带10抵接,中间转印带10上的各颜色的调色剂像将组合的彩色调色剂像转印到转印材料上。在这种情况下,驱动辊11也作为二次转印时的辅助辊发挥功能。
二次转印装置14包括二次转印辊清洁器46和二次转印辊清洁器回收液贮存容器47。二次转印辊清洁器46由橡胶等弹性体形成。而且,该二次转印辊清洁器46通过与二次转印辊43抵接来刮落除去二次转印后残留在二次转印辊43的表面上的液体显影剂。另外,二次转印辊清洁器回收液贮存容器47回收贮存被二次转印辊清洁器46从二次转印辊43刮落的液体显影剂。
中间转印带清洁装置15具备中间转印带清洁器44和中间转印带清洁器回收液贮存容器45。中间转印带清洁器44通过与中间转印带10抵接来刮落除去二次转印后残留在中间转印带10的表面上的液体显影剂。在这种情况下,从动辊12也作为清洁中间转印带时的辅助辊发挥功能。该中间转印带清洁器44由橡胶等弹性体构成。另外,中间转印带清洁器回收液贮存容器45回收贮存中间转印带清洁器44从中间转印带10刮落的液体显影剂。
各一次转印单元50Y、50M、50C、50K包括:各自对应的显影装置50Y、50M、50C、50K;一次转印装置7Y、7M、7C、7K;以及串联配置的黄色(Y)、品红色(M)、青色(C)、黑色(K)的潜像载体、即感光体2Y、2M、2C、2K。
另外,在各一次转印装置7Y、7M、7C、7K的中间转印带10旋转方向下游侧的各一次转印装置7Y、7M、7C、7K附近各自配置有中间转印带挤压装置13Y、13M、13C、13K。
在图1所示的例中,各感光体2Y、2M、2C、2K都由感光体鼓构成。而且,如图1中实线箭头所示,这些感光体2Y、2M、2C、2K动作时向顺时针方向旋转。而且,各感光体2Y、2M、2C、2K也可以构成为无接头带状。
各一次转印装置7Y、7M、7C、7K各自具备使中间转印带10与各感光体2Y、2M、2C、2K抵接的一次转印用的辅助辊37Y、37M、37C、37K。
下面,以一次转印单元50Y为例详细说明一次转印单元50Y、50M、50C、50K。一次转印单元50M、50C、50K的构成要素只是涉及颜色M、C、K的不同,其余的构成及配置都与一次转印单元50Y相同。
在图2示出了一次转印单元50Y的简要放大图。
在感光体2Y的周围从旋转方向上游开始依次配设有:带电部件3Y、用作曝光单元的行头4Y、显影装置5Y、感光体挤压装置6Y、一次转印装置7Y、以及除电装置8Y。
带电部件3Y例如由带电辊构成。从没有图示的电源装置向带电部件3Y施加与液体显影剂的带电极性同极性的偏压。从而带电部件3Y使感光体2Y带电。
行头4Y例如通过从使用有机EL元件、LED的扫描光学系统等向感光体2Y的表面200照射光来在带电的感光体2Y上形成静电潜像。另外,行头4Y与感光体2Y分开配置。用从行头4Y引出的实线箭头示出了光的照射方向。
而且,扫描光学系统的扫描方向以垂直于图2的纸面的方向为主扫描方向XX、以与主扫描方向XX正交并且与被照射光的感光体2Y的表面200相切的方向为副扫描方向YY。
下面,根据图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行头4Y。图3是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行头4Y的简要立体图。另外,图4是行头4Y沿副扫描方向YY的截面图。
在图3中,行头4Y具有排列在主扫描方向XX上的发光元件组410。发光元件组410具有多个发光元件411。如图2所示,这些发光元件411向通过带电部件3Y而带电的感光体2Y的被扫描面、即表面200照射光,在表面200上形成静电潜像。
在图3中,行头4Y具备以主扫描方向XX为长度方向的壳420,并且在该壳420的两端设置有定位销421和螺钉插入孔422。通过将该定位销421嵌入没有图示的贯穿设置在感光体盖上的定位孔中来使行头4Y相对于感光体2Y定位。感光体盖在覆盖图2所示的感光体2Y的同时,相对于感光体2Y被定位。另外,经螺钉插入孔422将固定螺钉拧入固定在感光体盖的螺钉孔(省略图示)中,从而使行头4Y相对于感光体2Y定位固定。
在图3和图4中,壳420在与感光体2Y的表面200相面对的位置上保持排列了成像透镜的微透镜阵列430,并且在其内部,按照离微透镜阵列430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具有用作遮光部的遮光部件440和用作基板的玻璃基板450。玻璃基板450是透明基板。
在玻璃基板450的背面452(在玻璃基板450具有的两个面之中与面对于遮光部件440的正面451相反侧的面)上设置有多个发光元件组410。如图3所示,在玻璃基板450的背面452上二维并离散地排列配置多个发光元件组410,并且使其在主扫描方向XX和副扫描方向YY上相互只间隔预定的距离。在此,如图3中用圆圈儿圈上的部分所示,多个发光元件411通过二维排列而构成了多个各发光元件组410。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有机EL用作发光元件。即,在实施方式中,在玻璃基板450的背面配置用作发光元件411的有机EL。而且,从多个各发光元件411向感光体2Y方向射出的光经玻璃基板450射向遮光部件440。
发光元件也可以是LED。在这种情况下,基板可以不是玻璃基板,能够将LED设置在正面451。
在图3和图4中,遮光部件440由遮光板445和遮光板442隔着空隙层443叠加形成。在遮光板445上粘贴有遮光板441。在此,空隙层443的厚度大致相同。
在遮光板441和遮光板442上以对多个发光元件组410一对一的方式形成有多个导光孔444。另外,在遮光板445上设置有光圈孔446。
玻璃基板450和与玻璃基板450相面对的遮光板441之间设置有空隙层447。空隙层443和空隙层447的厚度大致相同。
在此,将遮光部件440作为单独体取出时,空隙层447成为凹部(447)。
以使设置在遮光板441和遮光板442上的导光孔444和设置在遮光板445上的光圈孔446连通的方式,隔着空隙层443重叠有遮光板441、442和遮光板445。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将垂直于对玻璃基板450的线平行的线(在图中用单点划线示出)作为中心轴进行连通的方式重叠。
在图3和图4中,发光元件组410的发光元件411放射的光被与该发光元件组410一对一地对应的导光孔444和光圈孔446引导到微透镜阵列430中。然后,如双点划线所示,微透镜阵列430使通过了设置在遮光部件440上的导光孔444的光在感光体2Y的表面200上成像为点。
如图4所示,后背盖470被固定器具460隔着玻璃基板450推压在壳420上。即,固定器具460具有将后背盖470向壳420侧推压的弹性力,同时通过使这种弹性力推压后背盖470来光密性地(即,使光不从壳420内部漏出,以及使光不从壳420外部进入)密闭壳420内部。并且,在图3示出的壳420的长度方向的多处设置有固定器具460。而且,密封部件480覆盖发光元件组410。
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遮光板441的厚度为0.40mm左右,遮光板442、445的厚度为0.03mm。可通过蚀刻加工、压力加工,在遮光板441、442上形成导光孔444和光圈孔446。这些孔的直径各不相同并且为1mm左右,孔间的距离为0.10mm~0.16mm。众所周知,如果材质为金属并且孔间的距离为板厚的1.5倍左右,则可通过压力加工来开出多个孔。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导光孔444的直径全部为1.00mm,使光圈孔446为0.80mm。
形成遮光板441、442及445的材料为金属,例如除了磷青铜还可以使用合成树脂、陶瓷等。
图5是示出微透镜阵列430的简要立体图。图6是微透镜阵列430沿主扫描方向XX的截面图。
微透镜阵列430具有玻璃基板431,同时具有多个透镜对,该透镜对由以夹持玻璃基板431的方式一对一配置的两枚透镜432、433构成。并且,这些透镜432、433可由树脂形成。
在图6中,在玻璃基板431的正面434上配置多个透镜432,并且以与多个透镜432一对一地相对应的方式,在玻璃基板431的背面435上配置多个透镜433。而且,构成透镜对的两个透镜432、433互相共享图中用单点划线示出的光轴OA。而且,这些多个透镜对被配置成与图3示出的多个发光元件组410一对一。并且,在本说明书中,将一对一地成对的透镜432、433和被该透镜对所夹持的玻璃基板431形成的光学系统称作“微透镜ML”。用作成像透镜的微透镜ML对应发光元件组410的配置被二维配置成在主扫描方向XX和副扫描方向YY上相隔预定间隔。
图7是示出多个发光元件组410的配置的图。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副扫描方向YY上排列两行发光元件列L411而构成一个发光元件组410,该发光元件列L411是通过在主扫描方向XX上每隔预定间隔排列四个发光元件411而构成的。即,八个发光元件411对应本图的用双点划线圆形示出的一个微透镜ML的外径位置而构成发光元件组410。而且,多个发光元件组410如下进行配置。
以在副扫描方向YY上排列三行发光元件组列L410(组列)的方式二维配置发光元件组410,该发光元件组列L410是通过在主扫描方向XX上排列预定数量(二个以上)的发光元件组410而构成的。而且,所有发光元件组410配置在互不相同的主扫描方向位置上。并且,以使主扫描方向位置相邻的发光元件组(例如,发光元件组410C1和发光元件组410B1)在副扫描方向上位置互不相同的方式配置多个发光元件组410。
而且,主扫描方向位置和副扫描方向位置意味着各注视位置的主扫描方向成分和副扫描方向成分。而且,在本说明书中,“发光元件组的几何重心”意味着属于同一发光元件组410的所有发光元件411位置的几何重心。在下面,将几何重心的位置表示为几何重心位置E0。
图8示出玻璃基板450、遮光部件440及微透镜阵列430附近的部分放大截面图。在部分放大截面图中一并示出了发光元件组410放射的光的前进状况。
在图8中,对应图7示出的发光元件组410的配置,在遮光部件440上设置导光孔444和光圈孔446a、446b并配置了微透镜ML。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发光元件组410的几何重心位置E0、导光孔444和光圈孔446a的中心轴、以及图6示出的微透镜ML的光轴OA大致一致。而且,发光元件组410放射的光通过对应的导光孔444和光圈孔446b后入射到微透镜阵列430,同时由微透镜ML在图4示出的感光体2Y的表面200上成像为点。
在图8中,在玻璃基板450的背面452上离散地排列配置有多个发光元件组410。
遮光部件440被配置成其一侧面与玻璃基板450的正面451相面对,同时另一侧面与微透镜阵列430相面对。
在发光元件组410放射的光之中,用实线表示从发光元件组410的几何重心位置E0放射的光的光路、用虚线表示从距离几何重心位置E0最远的位置放射的光的光路。双点划线表示被挡断的光。如这种光路所示,从各位置放射的光入射玻璃基板450的背面452后,从玻璃基板450的正面451射出。然后,从玻璃基板450的正面451射出的光通过导光孔444和光圈孔446a、446b,透过微透镜阵列430,最后到达图2和图4中所示的用作被扫描面的感光体2Y表面200。
下面,详细说明光路。
例如,在从位置E1放射的光之中,射向光圈孔446a的光412、413、414通过光圈孔446a后到达微透镜ML。在此,导光孔444直径的大小形成为不妨碍射向光圈孔446a内的光的大小。
光圈孔446a、446b规定入射微透镜ML的光。从而,可通过光圈孔446a、446b来调整光量、焦点深度等。而且,使遮光板441变厚是为了防止向相邻的微透镜ML漏光。
下面,以从位置E1射出的光为例说明射向空隙层443的光。例如,光415、416射向空隙层443,在遮光板442的与玻璃基板450相面对的面被反射。光415、416的光量因反射而减弱。而且,反射的光415、416还在遮光板442的与微透镜阵列430相面对的面被反射。从而,被遮光板442的面多次反射的光的光量进一步减弱。
与导光孔444的内表面的面积相比,空隙层443的厚度厚,因此在导光孔444的内表面被反射的光的光量少。在此,空隙层443的厚度比遮光板441的厚度还厚,优选有5倍以上的,这是因为可减少在导光孔444的内表面被反射的光的光量。空隙层443的厚度的上限为光学系统所规定的从发光元件组410到微透镜阵列430的距离,即,虽然由遮光部件440的厚度和遮光板442的厚度及张数决定,但优选30倍以下。
而且,为了通过反射使光415、416的强度更有效地减弱,在遮光板442的表面上施加反射防止层,例如,可以实施众所周知的黑色镀层。
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是使发光元件组410在图2和图4示出的感光体2Y的表面200上缩小成像的所谓的缩小光学系统。
另外,从发光元件组410的几何重心位置E0放射的光在成为感光体2Y的表面200和图6示出的微透镜ML光轴OA的交点的成像位置上成像。如上述,在本实施方式中,这是因为发光元件组410的几何重心位置E0位于微透镜ML的光轴OA之上。
另外,从位置E1放射的光成像于在图6示出的主扫描方向XX上夹持微透镜ML光轴OA的相反侧位置上。即,微透镜ML是具有翻转特性的所谓的倒立光学系统。
而且,因是缩小光学系统,感光体2Y的表面200上的从几何重心位置E0放射的光的成像位置和从位置E1放射的光的成像位置的距离变成比发光元件组410上的几何重心位置E0和位置E1的距离变短。
在本实施方式中,微透镜ML作为本发明中的“成像透镜”而发挥功能。
图9是示出行头4Y进行的点形成动作的图。由点的集合形成静电潜像。
下面,用图7、图9说明实施方式中的行头进行的点形成动作。而且,为了便于理解发明,在此说明通过在沿主扫描方向XX延伸的直线上排列形成多个点的情况。在本实施方式中,一边在副扫描方向YY上运送感光体2Y的表面200,一边使多个发光元件在预定的定时发光,从而在沿主扫描方向XX延伸的直线上排列形成多个点。
在图7中,对应副扫描方向位置Y1~Y6的各位置,本实施方式的行头4Y在副扫描方向YY上配置有六列发光元件列L411。使位于副扫描方向YY的同一位置的发光元件列L411在大致同一定时发光,并且使位于副扫描方向YY的不同位置的发光元件列L411在互不相同的定时发光。更具体地说,以副扫描方向位置Y1~Y6的顺序,使发光元件列L411发光。然后,一边在副扫描方向YY上运送感光体2Y的表面200,一边以上述的顺序使发光元件列L411发光,从而在表面200的沿主扫描方向XX延伸的直线上排列形成多个点。
用图7、图9说明这种动作。首先,使属于在副扫描方向YY上最上游的发光元件组410A1、410A2、410A3、…的、副扫描方向位置Y1的发光元件列L411的发光元件411发光。通过该发光动作放射的多个光被微透镜ML翻转放大并成像在感光体2Y的表面200上,该微透镜ML是具有上述的翻转放大特性的“成像透镜”。即,在图9的“第一次”的阴影线位置上形成点。
在本图中,空心圆圈表示还没形成并将要形成的点。而且,在本图中,用标记410C1、410B1、410A1、410C2标注的点表示由与各自被标注上的标记对应的发光元件组410形成的点。
接着,使属于在副扫描方向YY上最上游的发光元件组410A1、410A2、410A3、…的、副扫描方向位置Y2的发光元件列L411的发光元件411发光。通过该发光动作而放射的多个光被微透镜ML翻转放大并成像在感光体2Y的表面200上。即,图9,在“第二次”的阴影线位置上形成点。在此,虽然感光体2Y的表面200的运送方向是副扫描方向YY,但是使从副扫描方向YY的下游侧的发光元件列L411开始依次(即,以副扫描方向位置Y1、Y2的顺序)发光。这是为了对应微透镜ML的翻转特性。
接着,使属于从副扫描方向YY的上游侧第二位的发光元件组410B1、410B2、410B3、…的、副扫描方向位置Y3的发光元件列L411的发光元件411发光。通过该发光动作而放射的多个光被微透镜ML翻转放大并成像在感光体2Y的表面200上。即,在图9的“第三次”的阴影线位置上形成点。
接着,使属于发光元件组410B1、410B2、410B3、…的、副扫描方向位置Y4的发光元件列L411的发光元件411发光。通过该发光动作而放射的多个光被微透镜ML翻转放大并成像在感光体2Y的表面200上。即,在图9的“第四次”的阴影线位置上形成点。
接着,使属于在副扫描方向YY上最下游的发光元件组410C1、410C2、410C3、…的、副扫描方向位置Y5的发光元件列L411的发光元件411发光。通过该发光动作而放射的多个光被微透镜ML翻转放大并成像在感光体2Y的表面200上。即,在图9的“第五次”的阴影线位置上形成点。
最后,使属于发光元件组410C1、410C2、410C3、…的、副扫描方向位置Y6的发光元件列L411的发光元件411发光。通过该发光动作而放射的多个光被微透镜ML翻转放大并成像在感光体2Y的表面200上。即,在图9的“第六次”的阴影线位置上形成点。如此,通过执行1~6次的发光动作,在沿主扫描方向XX延伸的直线上排列形成多个点。
下面,返回图2说明显影装置5Y。显影装置5Y通过液体显影剂21Y来显影形成在感光体2Y上的静电潜像。
图2,显影装置5Y分别包括:显影剂供应部16Y;显影辊17Y;压实辊18Y;显影辊清洁器19Y;以及显影辊清洁器回收液贮存部20Y。
显影剂供应部16Y分别包括:显影剂容器22Y,容纳调色剂及由不挥发性的液体载体形成的液体显影剂21Y;显影剂汲取辊23Y;网纹辊(Anilox roller)24Y;以及显影剂控制片25Y。
在被容纳于显影剂容器22Y内部的液体显影剂21Y中,对于调色剂,可使用向被用于调色剂的公知的热可塑性树脂中分散同样公知的颜料等着色剂的例如平均粒径1μm的粒子。而且,要得到低粘性低浓度的液体显影剂,对于液体载体,例如可利用有机溶媒、苯甲基聚硅氧烷、二甲基聚硅氧烷、以及聚二甲基环硅氧烷等燃点210℃以上的硅氧油、矿物油等绝缘性液体载体。并且,液体显影剂21Y是将调色剂粒子与分散剂一起添加到液体载体中并使调色剂固形部分浓度为约20%的显影剂。
显影剂汲取辊23Y是各自汲取显影剂容器22Y内的液体显影剂21Y而向网纹辊24Y供应的辊。显影剂汲取辊23Y向图2中箭头所示的顺时针方向旋转。而且,网纹辊24Y是圆筒形的部件,在表面上均匀地形成了微细并且螺旋状的槽。槽的尺寸例如设定为槽距约130μm、槽深约30μm。当然,槽的尺寸不限定在这些值。网纹辊24Y以与显影辊17Y相同的旋转方向,向图2中箭头所示的逆时针方向旋转。而且,网纹辊24Y也可以跟随显影辊17Y的旋转而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即,网纹辊24Y的旋转方向不是限定的,而是任意的。
显影剂控制片25Y抵接设置在网纹辊24Y的表面上。这些显影剂控制片25Y包括:抵接于网纹辊24Y的表面的、由聚氨酯橡胶等形成的橡胶部;和支撑该橡胶部的金属等质地的板。显影剂控制片25Y用橡胶部刮落除去附着在网纹辊24Y的槽部以外表面上的液体显影剂21Y。因此,网纹辊24Y只将附着在那些槽部内的液体显影剂21Y供应到各显影辊17Y上。
显影辊17Y例如在铁等金属轴的外周上具备了导电性聚氨酯等导电性树脂层和由导电性橡胶形成的预定宽度的圆筒形的导电性弹性体。这些显影辊17Y抵接于感光体2Y,并且向图2中箭头所示的逆时针方向旋转。
压实辊18Y抵接配置在与那些外周表面对应的显影辊17Y的外周表面上。此时,压实辊18Y和显影辊17Y互相吃入预定量。
压实辊18Y向图2中箭头所示的顺时针方向旋转。而且,压实辊18Y通过分别被施加电压,使对应的显影辊17Y带电。在这种情况下,向压实辊18Y的施加电压分别被设定为直流电压(DC)。也可以将向压实辊18Y的施加电压分别设定为向直流电压(DC)叠加了交流电压(AC)的电压。
压实辊18Y在使显影辊17Y带电的过程中,对显影辊17Y上的液体显影剂21Y进行接触转压。
在由压实辊18Y进行的接触转压当中,分别将显影辊17Y上的液体显影剂21Y推压在显影辊17Y上。
在压实辊18Y上分别设置有压实辊清洁器片26Y和压实辊清洁器回收液贮存部27Y。这些压实辊清洁器片26Y抵接于各自对应的压实辊18Y的表面,例如由橡胶等构成,用于刮落除去残留在压实辊18Y上的液体显影剂21Y。而且,压实辊清洁器回收液贮存部27Y由贮存压实辊清洁器片26Y从压实辊18Y刮落的液体显影剂21Y的罐等容器构成。
显影辊清洁器19Y由抵接于显影辊17Y的表面的例如橡胶等构成,并用于刮落除去残留在显影辊17Y上的液体显影剂21Y。而且,显影辊清洁器回收液贮存部20Y分别由贮存显影辊清洁器片19Y从显影辊17Y刮落的液体显影剂21Y的罐等容器构成。
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各自向显影剂容器22Y补给液体显影剂21Y的显影剂补给装置28Y。这些显影剂补给装置28Y分别包括调色剂罐29Y、载体罐30Y、以及搅拌装置31Y。
调色剂罐29Y中分别容纳有高浓度液体调色剂32Y。载体罐30Y中容纳有液体载体(载体油)33Y。而且,搅拌装置31Y形成被供应来自调色剂罐29Y的预定量高浓度液体调色剂32Y和来自载体罐30Y的预定量液体载体33Y的结构。
搅拌装置31Y通过分别混合搅拌被供应的高浓度液体调色剂32Y和液体载体33Y来制作在显影装置5Y中使用的液体显影剂21Y。在这种情况下,优选液体显影剂21Y整体的粘度为100mPas~1000mPas,液体载体(载体油)单独的粘度为10mPas~200mPas。粘度的测定方法例如使用粘弹性测定装置ARES(TA仪器,日本制)测定。在搅拌装置31Y制作的液体显影剂21Y各自被供应到显影剂容器22Y中。
感光体挤压装置6Y包括挤压辊34Y、挤压辊清洁器35Y、以及挤压辊清洁器回收液贮存容器36Y。各挤压辊34Y设置在感光体2Y和显影辊17Y的抵接部(压印部)的感光体2Y旋转方向下游侧。而且,挤压辊34Y对感光体2Y逆向(在图2中逆时针转)旋转,除去感光体2Y上的液体显影剂21Y。
对于挤压辊34Y,都适合使用在金属制芯棒的表面上配置了导电性聚氨酯橡胶等弹性部件和氟树脂制表层的弹性辊。挤压辊清洁器35Y都由橡胶等弹性体形成,并抵接于各自所对应的挤压辊34Y的表面,刮落除去残留在这些挤压辊34Y上的液体显影剂21Y。而且,挤压辊清洁器回收液贮存容器36Y是贮存各自所对应的挤压辊清洁器35Y刮落的液体显影剂21Y的罐等容器。
辅助辊37Y被施加与调色剂粒子的带电极性相反极性的例如-200V,向中间转印带10一次转印由感光体2Y上的液体显影剂21Y形成的像。而且,除电装置8Y除去一次转印后残留在感光体2Y上的电荷。
中间转印带挤压装置13Y分别包括中间转印带挤压辊40Y、中间转印带挤压辊清洁器41Y、以及中间转印带挤压辊清洁器回收液贮存容器42Y。中间转印带挤压辊40Y是回收中间转印带10上的液体显影剂21Y的。中间转印带挤压辊清洁器41Y是挠取分别回收的中间转印带挤压辊40Y辊上的液体显影剂21Y的。这些中间转印带挤压辊清洁器41Y与挤压辊清洁器35Y同样,也是由橡胶等弹性体构成。而且,中间转印带挤压辊清洁器回收液贮存容器42Y是回收贮存在中间转印带挤压辊清洁器41Y上挠取的液体显影剂21Y的。
如果图像形成动作开始,则带电部件3Y使感光体2Y均匀带电。接着,通过行头4Y,在感光体2Y上形成静电潜像。
接着,在显影装置5Y中,黄色(Y)的液体显影剂21Y被显影剂汲取辊23Y汲上来。显影剂控制片25Y使附着在网纹辊24Y上的液体显影剂21Y适量附着到网纹辊24Y的槽内。该网纹辊24Y槽内的液体显影剂21Y被供应到显影辊17Y上。
此时,网纹辊24Y槽内的液体显影剂21Y的一部分向网纹辊24Y的左右两端侧移动。而且,显影辊17Y上的液体显影剂21Y的黄色(Y)调色剂粒子被压实辊18Y的接触压实推压在该显影辊17Y上。
显影辊17Y上的液体显影剂21Y在被压实的状态下,被显影辊17Y的旋转运向感光体2Y一侧。
结束由压实辊18Y的接触压实后残留在压实辊18Y上的液体显影剂21Y被压实辊清洁器片26Y从压实辊18Y上除去。
对形成于黄色(Y)的感光体2Y上的静电潜像,在显影装置5Y中用黄色(Y)的液体显影剂21Y显影,并且在感光体2Y上用黄色(Y)的液体显影剂21Y形成像。完成显影后残留在显影辊17Y上的液体显影剂21Y被显影辊清洁器19Y从显影辊17Y上除去。感光体2Y上的由黄色(Y)的液体显影剂21Y形成的像被挤压辊34Y回收感光体2Y上的液体显影剂21Y,形成黄色(Y)的调色剂像。而且,该黄色(Y)的调色剂像在一次转印装置7Y中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0上。中间转印带10上的黄色(Y)的调色剂像一边被中间转印带挤压辊40Y回收中间转印带10上的液体显影剂21Y,一边被运向图1所示的品红色(M)的一次转印装置7M侧。
在图1中,接着,对形成于品红色(M)的感光体2M上的静电潜像,在显影装置5M中与黄色(Y)的情况一样用品红色(M)的液体显影剂显影,并且在感光体2M上由品红色(M)的液体显影剂形成像。
此时,结束由压实辊18M的接触压实后残留在压实辊18M上的载体被压实辊清洁器片26M从压实辊18M上除去。而且,完成显影后残留在显影辊17M上的液体显影剂被显影辊清洁器19M从显影辊17M上除去。
感光体2M上的由品红色(M)的液体显影剂形成的像被挤压辊34M回收感光体2M上的液体显影剂,形成品红色(M)的调色剂像,该品红色(M)的调色剂像在一次转印装置7M中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0上与黄色(Y)的调色剂像叠加。同样,被叠加的黄色(Y)和品红色(M)的调色剂像被中间转印带挤压辊40Y回收中间转印带10上的液体显影剂,一边被运向青色(C)的一次转印装置7C一侧。下面同样,青色(C)的调色剂像及黑色的调色剂像在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0上依次进行颜色叠加,在中间转印带10上形成全色的调色剂像。
接着,由二次转印装置14将中间转印带10上的彩色调色剂像二次转印到纸张等转印材料的转印面上。被转印到转印材料上的彩色调色剂像被与以往同样的没有图示的定影器定影,形成全色的定影像的转印材料被运送到排纸托盘,结束彩色图像形成动作。
图10是比较了由涉及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形成的图像和用以往的遮光部件形成的图像的图。以往的遮光部件是在遮光部件上设置有一个贯通的导光孔,并且导光孔的内面没有被空隙层分割的遮光部件。
在以往例中,文字的轮廓不清晰,特别是文字的线和线的间隔的形成不好。相反,与以往例相比,在本实施方式中,文字的轮廓清晰,也能够确认出文字的线和线的间隔的形成。
本实施方式有以下的效果。
(1)入射到遮光部件440的连通的导光孔444中的光只在形成于多个遮光板442上的导光孔444的内表面上被反射。另一方面,射向遮光板442之间的空隙层443的光被遮光板442反射而射向入射方向。而且,射向遮光板442之间的空隙层443的光经多次反射被减弱。从而,可得到由反射引起的杂散光的产生少的遮光部件440。
(2)与在遮光板442的厚度方向上形成的导光孔444的内表面的高度相比,空隙层443的厚度厚达其5~30倍,因此可使在导光孔444的内表面上反射的光量比射向空隙层443的光量少。从而,可得到杂散光的产生更少的遮光部件440。
(3)在从凹部447(空隙层447)侧入射的光之中,射向凹部447的量多。从而,能够进一步防止在导光孔444的内表面上的反射。
(4)发光元件411放射的光入射到遮光部件440的连通的导光孔444中,并只在形成于多个遮光板442上的导光孔444的内表面被反射。另一方面,射向遮光板442之间的空隙层443的光被遮光板442反射而射向入射方向。而且,射向遮光板442之间的空隙层443的光经多次反射被减弱。从而,能够得到在导光孔444的内表面上反射后通过遮光部件440的杂散光的产生少,防止了由入射到微透镜ML中的杂散光引起的重影的产生的行头4Y、4M、4C、4K。
(5)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能够完成前述的效果的行头4Y、4M、4C、4K,因此能够在表面200上形成防止了重影的产生的点。从而,能够得到点清晰,画质的降低小的图像形成装置。
(第二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及行头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遮光部件的结构不同。除遮光部件以外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图11是涉及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玻璃基板450、遮光部件490及微透镜阵列430附近的部分放大截面图。
在图11中,本实施方式的遮光部件490的结构的不同之处有:遮光板445和遮光板442之间的空隙层443厚度d1;遮光板442之间的空隙层443厚度d2、d3、d4;以及遮光板442和玻璃基板450之间的空隙层447厚度d5。以使d1、d2、d3、d4、d5之间的关系形成为各自的间隔为d1<d2<d3<d4<d5的方式配置有遮光板442、445。其它的遮光部件490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这种实施方式加上前述的实施方式的效果还具有以下的效果。
(6)在光的入射位置附近的导光孔444的内表面上反射的每单位面积的反射光量比在远离光的入射位置的导光孔444的内表面上反射的每单位面积的反射光量多。凹部447(空隙层447)的深度比空隙层443的厚度深,因此在从凹部447侧入射的光之中使射向凹部447的量进一步增多。从而,能够得到杂散光更少的遮光部件490、防止了由杂散光引起的重影的产生的行头4Y、4M、4C、4K以及画质的降低小的图像形成装置。
(7)随着接近凹部447,空隙层443的厚度也变厚,因此在从凹部447侧入射的光之中使射向空隙层443的量进一步增多。从而,能够得到杂散光更少的遮光部件490、防止了由杂散光引起的重影的产生的行头4Y、4M、4C、4K以及画质的降低小的图像形成装置。
(第三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及行头与第二实施方式相比,遮光部件的结构不同。除遮光部件以外的结构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
图12是涉及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玻璃基板450、遮光部件491及微透镜阵列430附近的部分放大截面图。
在图12中,本实施方式的遮光部件491的构成是导光孔444的大小按每遮光板442而不同的。具体地说,如果将离微透镜430最近的遮光板442的导光孔444的宽度作为w1、朝向玻璃基板450将遮光板442的导光孔444的宽度作为w2、w3、w4,则各自的导光孔的宽度为w1<w2<w3<w4。遮光板445和遮光板442之间的间隔d1、遮光板442之间的间隔d2、d3、d4以及遮光板442和玻璃基板450之间的间隔d5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
这种实施方式加上前述的实施方式的效果还具有以下的效果。
(7)能够更多地导入从凹部447侧入射的光,并且能够进一步抑制从凹部447侧入射的光的反射。
(第四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及行头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遮光部件的结构不同。除遮光部件以外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图13是涉及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感光体2Y、玻璃基板450、遮光部件492、以及微透镜阵列430附近的部分放大截面图。
在图13中,本实施方式的遮光部件492由5张遮光板构成。遮光板448厚度都相同,并且与微透镜阵列430相面对侧的2张遮光板448被粘合起来。遮光板448之间的空隙层449的厚度d6都相同,并且以等间隔的方式配置有遮光板448。另一方面,面对于玻璃基板450的遮光板448和玻璃基板450之间的空隙层447的厚度d7比厚度d6大。其它的遮光部件492的构成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这种实施方式具有以下的效果。
(8)用具有相同厚度、相同导光孔的遮光板448构成了遮光部件492。从而,能够得到容易制造并降低了制造成本的遮光部件492。
(第五实施方式)
图14是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中的行头的部分截面图,并且是图3和图7示出的A-A截面图。即,在本实施方式的行头4Y等中,由在副扫描方向YY上配置于互相不同的位置上的3个发光元件组410(例如,发光元件组410A2、410B2、410C2)构成发光元件组列,构成该发光元件组列的3个发光元件组410在主扫描方向XX上相互错开距离P。其结果,发光元件组列中的3个发光元件组410的排列方向A-A相对于副扫描方向YY倾斜。在此,在图14中示出了这种A-A线的行头4Y等的截面。
如图14所示,在玻璃基板450(头基板)的背面上形成有将多个发光元件441组成小组的发光元件组410。该构成发光元件组410的发光元件411是形成在玻璃基板450的背面的、所谓的底部发光型的有机EL元件。在光的行进方向Doa(第一方向)上,在与玻璃基板450相面对的位置配置有微透镜阵列430。在微透镜阵列430中,在光的行进方向Doa上与发光元件组410相面对的位置上配置有微透镜ML。按每个发光元件组410面对配置有该微透镜ML,由发光元件组410放射的光束入射到面对配置的微透镜ML中。而且,光的行进方向Doa是从发光元件组410朝向微透镜ML的方向,并且是与主扫描方向XX和副扫描方向YY正交或近似正交的方向。
玻璃基板450和微透镜阵列430之间设置有遮光部件440。在该遮光基板440中面对玻璃基板450配置有遮光板442、445。在光的行进方向Doa上排列配置有这些4张遮光板442(442-1、442-2、442-3、442-4)和遮光板445。具体地说,这些遮光板442、445从离玻璃基板450近处开始以遮光板442-4、442-3、442-2、442-1、445的顺序排列着。在这些遮光板442、445的表面上实施有用作防止光的反射的反射防止层的黑色镀层。在各遮光板442、445之间夹插有空隙层规定部件712。该空隙层规定部件712设置在A-A线方向(换言之,副扫描方向YY)的两端,通过该空隙层规定部件712,在光的行进方向Doa上规定各遮光板442、445之间的空隙层443厚度。即,在该实施方式中,遮光板442、445隔着空隙层443在光的行进方向Doa上排列着。而且,各空隙层443在光的行进方向Doa上的厚度d1、d2、d3、d4满足关系式:d1<d2<d3<d4。如此在多个空隙层443之中,越接近玻璃基板450的空隙层,越具有大的厚度。
在多个遮光板442、445之中,在与玻璃基板450最近的遮光板442-4和玻璃基板450之间夹插有间隙规定部件711。该间隙规定部件711设置在A-A线方向(换言之,副扫描方向YY)的两端,通过该间隙规定部件711,在光的行进方向Doa上规定遮光板442-4和玻璃基板450之间的间隙447的厚度d5。而且,间隙447的厚度比各空隙层443的厚度d1~d4大。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被遮光板442-4和间隙规定部件711包围并向玻璃基板450侧开口的空间,形成有凹部。该凹部的深度相当于间隙447的厚度d5。
在遮光板445和微透镜阵列430之间设置有遮光板441。该遮光板441在光的行进方向Doa方向上抵接配置在遮光板445上。
如此,各遮光板442、445、441以各自的厚度方向与光的行进方向Doa平行或近似平行的方式排列着。然后在被排列的各遮光板442、445、441上向该方向Doa贯通形成有导光孔444。按每个发光元件组410设置有该导光孔444,并且在光的行进方向上与发光元件组410相面对地贯穿设置着。因此,对同一个发光元件组295设置的各导光孔444会在光的行进方向上排列。具体地说,各导光孔从离发光元件组410近处开始以导光孔444-4、444-3、444-2、444-1、444-5、444-6的顺序排列着。在此,导光孔444-4、444-3、444-2、444-1是分别设置在遮光板442-4、442-3、442-2、442-1上的导光孔,导光孔444-5是设置在遮光板445上的导光孔,导光孔444-6是设置在遮光板441上的导光孔。如此,通过排列导光孔444-4、444-3、444-2、444-1、444-5、444-6形成有导光孔444P。因此,发光元件组410放射的光束通过面对于该发光元件组410设置的各导光孔444-4、444-3、444-2、444-1、444-5、444-6(换言之,通过导光部444P)入射到微透镜ML中。而且,各导光孔444具有以面对的微透镜ML光轴OA为对称中心的形状。
导光孔444-1、444-2、444-3各自的宽度w1~w3设定为近似相同。导光孔444-4的宽度w4设定为比宽度w1~w3稍微大。而且,导光孔444-5的宽度w5设定为比宽度w1~w4还小。如此,设定了遮光板445的导光孔444-5的宽度w5,因此导光孔444-5作为对射向微透镜ML的入射光进行调节的开口光圈而发挥功能。另外,导光孔444-6的宽度w6设定为了比该导光孔444-5的宽度w5大得足够多,使得通过了导光孔444-5的光束不会被遮光板441不必要地遮挡。
在如上述的第五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在光的行进方向Doa(第一方向)上排列的多个遮光板442、445,在各遮光板442、445上设置有向方向Doa贯通的导光孔444。而且,多个遮光板442、445隔着空隙层443排列着。从而,有效地防止了由遮光板440引起的反射光入射微透镜ML。即,尽管有被设置在遮光板442上的导光孔444的边缘444E反射的光(例如,图14的杂散光SL0)的一部分入射到微透镜ML中的情况,但是没有被导光孔444的边缘444E反射而进入空隙层443的光的大部分在遮光板442的表面上被反射减弱不会入射到微透镜ML中。如果用图14示例,则杂散光SL1、SL3、SL5都不会入射到导光孔444的边缘444E而入射到空隙层443中。从而,这些杂散光SL1、SL3、SL5在遮光板442的背面上被反射而掉转行进方向,因此在遮光板442的正面或者玻璃基板450的正面上再次被反射。如此,杂散光SL1、SL3、SL5被反射多次,因此其大部分被减弱而不会入射到微透镜ML中。如此,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因为在各遮光板442、445之间设置了空隙层443,所以防止了由遮光部件440引起的反射光入射微透镜,并可防止杂散光对图像形成的影响(重影等)。
而且,从上述的讨论能够知道,可以说空隙层443具有使杂散光减弱的杂散光减弱功能。因此,从防止杂散光入射微透镜ML的观点出发,优选使在导光孔444的边缘上被反射的杂散光减少,而使进入空隙层443的杂散光增多。在此,也可以构成为在光的行进方向Doa上各遮光板442、445之间的空隙层443厚度是遮光板442、445厚度的5~30倍。通过如此构成,形成更多的杂散光进入空隙层443,可更有效地防止杂散光入射微透镜ML。
另外,在第五实施方式中,设置有被配置于在光的行进方向Doa上相邻的两张遮光板442、445(例如,遮光板442-3、442-2)之间而规定该两张遮光板442、445之间的空隙层443在方向Doa上的厚度(例如,d3)的空隙层规定部件712。从而,只通过调节该空隙层规定部件712,就可以高精度地设定空隙层443的厚度,使第五实施方式处于合适状态。
另外,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在多个遮光板442、445之中,在光的行进方向Doa上离玻璃基板450(头基板)最近的遮光板442-4和玻璃基板450之间设置有间隙447。从而,可以使在导光孔444的边缘444E上被反射的杂散光减少,同时使进入间隙447的杂散光增多。该理由为如下所述。
图15是说明通过设置间隙而产生的作用效果的图,并且示出在主扫描方向XX上的部分截面。在该图,为了容易理解作用效果,一并记载有用于做比较的、在遮光板442-1和玻璃基板450之间设置了充分大的间隙447的情况(该图,间隔配置)和几乎没设置间隙447的情况(该图,靠近配置)。在此,考虑来自位于发光元件组410的主扫描方向XX端部的发光元件411的杂散光SL0。从该图明显看出,当将从发光元件441看导光孔444的边缘444E的角度为视角θ时,在靠近配置情况下的视角θ1和在间隔配置情况下的视角θ2的大小关系式为:θ1>θ2。在此,视角θ相当于从发光元件411的中心覆盖导光孔444的边缘444E在方向Doa上的厚度d442的角度。即,与靠近配置的情况相比,将遮光板442-1与玻璃基板450间隔配置的情况的视角θ小,因此可将在导光孔444的边缘444E上被反射的杂散光SL0抑制得较少。也就是说,通过设置间隙447,可使在导光孔444的边缘444E上被反射的杂散光SL0减少,另一方面使进入间隙447的光增多。而且,进入到该间隙447中的光也与进入到空隙层443中的光相同,其大部分在遮光板442的表面上被反射后减弱而不会入射到微透镜ML中。从而,更有效地防止了由遮光部件440引起的反射杂散光入射微透镜ML。
另外,在第五实施方式中,设置有被配置于在光的行进方向Doa上与玻璃基板450最近的遮光板442-4和玻璃基板450之间而规定间隙711在方向Doa上的厚度的间隙规定部件711。从而,只通过调节该间隙规定部件711,就可以高精度地设定间隙447的厚度d5,使第五实施方式处于合适状态。
另外,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光的行进方向Doa的间隙447的厚度d5比空隙层443厚度d1~d4大,充分确保了间隙447的厚度d5。从而,可以使在导光孔444的边缘444E上被反射的杂散光SL0减少,另一方面使进入间隙447的光增多,更有效地防止了由遮光部件440引起的反射光入射微透镜ML。
另外,在第五实施方式中,遮光部件440具有三张以上在光的行进方向Doa上排列的遮光板442、445。而且,在各遮光板442、445之间的空隙层443之中,在方向Doa上越是离玻璃基板450近的空隙层443,越具有在方向Doa上大的厚度。从而,可以向比较远离微透镜ML的空隙层443有效地导入杂散光。从而,能够使杂散光在对微透镜ML比较远离配置的遮光板442的表面上反射并减弱。因此,更有效地防止了由遮光部件440引起的反射光入射微透镜ML。
另外,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在遮光板442、445的表面上实施有防止光的反射的反射防止层。从而,可以更可靠地减弱杂散光。而且,该反射防止层为黑色镀层。因此,能够以更简单的结构来形成反射防止层,使行头40Y等的制造工序的简单化和行头40Y等的低成本化成为可能。
另外,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发光元件411为有机EL元件。该有机EL元件与LED等相比光量少。而且,如上述实施方式,在底部发光型的有机EL元件中,更处于光量变少的倾向。因此,对于如此构成发光元件411的行头40Y等,适合通过适用本发明来尽可能防止杂散光对图像的影响。
第六实施方式
图16是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中的行头的部分截面图,并且是图3和图7示出的A-A截面图。在下面,主要对与上述的第五实施方式不同点进行说明,对于共同部分只标注相等标号而省略说明。在第六实施方式中,没有设置间隙规定部件711和空隙层规定部件712,取而代之的是,在A-A线的两端部设置有外框713、713。这些713、713构成为相互朝着内侧面对并在各外框713的内侧具有五个层7131~7135的台阶状。然后在相面对的两个层上以架跨的方式载置遮光板442、445。即,在互相面对的7131、7131上载置有遮光板442-1,在其它的层对7132、7132等上也同样地载置有遮光板442、445。
如此遮光板442、445被载置在台阶状的外框713、713上,因此多个遮光板442、445隔着空隙层443排列着,并且在遮光板442-4和玻璃基板450之间设置有间隙447。如此,在第六实施方式中,作为被遮光板442-4和外框713、713包围并向玻璃基板450侧开口的空间,形成有凹部。该凹部的深度相当于间隙447的厚度d5。而且,由各层7131~7135的高度规定空隙层443厚度和间隙447厚度。
在第六实施方式中,也在各遮光板442、445之间设置有空隙层443,因此防止了由遮光部件440引起的反射光入射微透镜,并可防止杂散光对图像形成的影响(重影等)。
而且,在遮光板442-4和玻璃基板450之间设置有间隙447。从而,可以使在导光孔444的边缘444E上被反射的杂散光减少,另一方面使进入间隙447的杂散光增多。
其它
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变形例。可以在不脱离其宗旨的条件下进行上述以外的种种更改。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在主扫描方向XX上排列预定数量(两个以上)的发光元件组410而构成的发光元件组列L411(组列)在副扫描方向YY上排成三列,二维配置了发光元件组410。但是,配置多个发光元件组410的方式不限定于此,可以适当更改。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涉及本发明的行头,在如图7所示的主扫描方向XX上将多个点排列成直线形而形成。但是,该点形成动作是表示涉及本发明的行头的动作的一例子,该行头可执行的动作不限于此。即,形成的点不需要在主扫描方向XX上排成直线形,例如,可以以与主扫描方向XX具有预定的角度的方式排列形成,也可以形成为Z字形或波浪形。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本发明适用在了彩色图像形成装置中,但是本发明的适用对象不限定于此,也可适用在形成所谓的单色图像的黑白图像形成装置中。
而且,不仅是使用使调色剂粒子分散于不挥发性液体载体中的液体调色剂的图像形成装置,本发明也可适用在使用干式调色剂的图像形成装置中。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发光元件411,使用了底部发光型有机EL元件,但是发光元件411不限定于此。即,也可以将顶部放射型有机EL元件或LED作为发光元件411使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副扫描方向YY上排两列由四个发光元件411形成的发光元件列L411而构成了一个发光元件组410。但是,构成发光元件组410的发光元件列L411的数量和构成发光元件列L411的发光元件411的数量不限定于此。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发光元件组列L410在副扫描方向YY上排成三列,但是发光元件组列L410的列数不限定于此。
另外,在图12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在面对发光元件组410设置的各导光孔444之中,以在光的行进方向Doa上越是离发光元件组(没有相符的标号)近的导光孔444,越具有宽的宽度的方式(即,w1<w2<w3<w4)构成,以向微透镜ML有效地导入曝光所需要的光。但是,这种导光孔444的宽度的设定不是本发明必需的要素,可以适当更改。

Claims (14)

1.一种行头,包括:
头基板,配置有多个将多个发光元件组成小组的发光元件组;
透镜阵列,按每个所述发光元件组设置有在第一方向上与所述发光元件组相面对的透镜;以及
遮光部件,配置在所述头基板和所述透镜阵列之间;
所述行头的特征在于,
所述遮光部件具有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隔着空隙层排列的多个遮光板,
在所述各遮光板上设置有向所述第一方向贯通的导光孔并且该导光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面对所述发光元件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配置与所述发光元件组相面对的所述各导光孔而形成导光部,
来自所述发光元件组的光能够通过与该发光元件组面对设置的所述导光部而入射到所述透镜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头,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各遮光板之间的所述空隙层厚度是所述遮光板厚度的5~30倍。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行头,其特征在于,
包括空隙层规定部件,其被配置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邻的两张遮光板之间,来规定该两张遮光板之间的所述空隙层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厚度。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行头,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多个遮光板之中,在所述头基板和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离所述头基板最近的遮光板之间设置有间隙。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行头,其特征在于,
包括间隙规定部件,其被配置在所述头基板和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离所述头基板最近的遮光板之间,来规定所述间隙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厚度。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行头,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间隙的厚度比所述空隙层的厚度大。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行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光部件具有三张以上排列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所述遮光板,在所述各遮光板之间的所述空隙层之中,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越是离头基板近的空隙层,越具有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大的厚度。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行头,其特征在于,
在面对所述发光元件组设置的所述各导光孔之中,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越是离所述发光元件组近的导光孔,越具有宽的宽度。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行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遮光板的表面上实施有防止光的反射的反射防止层。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行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防止层是黑色镀层。
11.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行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元件是有机EL元件。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行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EL元件为底部发光型。
13.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潜像载体和行头,所述行头利用透镜将发光元件所放射的光形成像,并曝光所述潜像载体的表面,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行头包括:头基板,配置有多个将多个发光元件组成小组的发光元件组;透镜阵列,按每个所述发光元件组设置有在第一方向上与所述发光元件组相面对的所述透镜;以及遮光部件,配置在所述头基板和所述透镜阵列之间,
所述遮光部件具有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隔着空隙层排列的多个遮光板,
在所述各遮光板上设置有向所述第一方向贯通的导光孔并且该导光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面对所述发光元件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配置与所述发光元件组相面对的所述各导光孔而形成导光部,
来自所述发光元件组的光能够通过与该发光元件组面对设置的所述导光部而入射到所述透镜中。
14.一种遮光部件,包括在第一方向上隔着空隙层排列的多个遮光板,所述遮光部件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遮光板上设置有向所述第一方向贯通的导光孔,以使各个所述导光孔排列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方式配置所述多个遮光板,排列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所述各导光孔形成导光部,光可通过排列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所述导光部,从而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贯通所述多个遮光板。
CN2008100947449A 2007-05-14 2008-05-14 行头及使用该行头的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0825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127653 2007-05-14
JP2007127653 2007-05-14
JP2008-067398 2008-03-17
JP2008067398A JP5256796B2 (ja) 2007-05-14 2008-03-17 ラインヘッド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08250A true CN101308250A (zh) 2008-11-19
CN101308250B CN101308250B (zh) 2011-11-09

Family

ID=401247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094744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08250B (zh) 2007-05-14 2008-05-14 行头及使用该行头的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256796B2 (zh)
CN (1) CN101308250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93382B (zh) * 2009-01-30 2012-07-18 惠和株式会社 光学片及使用该光学片的背光单元
CN104570548A (zh) * 2013-10-25 2015-04-29 东芝泰格有限公司 摄像装置及目的物识别扫描仪
CN110816075A (zh) * 2018-08-10 2020-02-21 双叶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印刷头
CN113489926A (zh) * 2016-07-13 2021-10-08 索尼公司 成像装置、成像器件和图像处理装置
CN114127629A (zh) * 2019-07-19 2022-03-01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遮光板、照相机单元以及电子仪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96325B2 (ja) * 2013-07-17 2018-03-20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露光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5622A (ja) * 1983-07-08 1985-01-26 Fuji Xerox Co Ltd 光情報の書込み装置
JPS61169814A (ja) * 1985-01-23 1986-07-31 Matsushita Graphic Commun Syst Inc 記録装置
JPH03157602A (ja) * 1989-11-16 1991-07-05 Nippon Sheet Glass Co Ltd 画像伝送素子及びそれに用いる遮光板の製造方法
JP3129386B2 (ja) * 1994-06-29 2001-01-29 富士通株式会社 光学装置
JPH1058741A (ja) * 1996-08-20 1998-03-03 Fuji Xerox Co Ltd アレイ状光源を備えた画像記録装置
JPH10329361A (ja) * 1997-03-31 1998-12-15 Ricoh Co Ltd 光学装置、開口アレイの製造方法
JPH1148526A (ja) * 1997-07-31 1999-02-23 Kyocera Corp 光プリンタヘッド
JP4495942B2 (ja) * 2003-10-20 2010-07-07 リコー光学株式会社 結像光学系・画像形成装置・プリンターおよび画像読取装置
JP4552600B2 (ja) * 2004-11-04 2010-09-2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露光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80604A (ja) * 2005-09-13 2007-03-29 Seiko Epson Corp 発光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93382B (zh) * 2009-01-30 2012-07-18 惠和株式会社 光学片及使用该光学片的背光单元
CN104570548A (zh) * 2013-10-25 2015-04-29 东芝泰格有限公司 摄像装置及目的物识别扫描仪
CN104570548B (zh) * 2013-10-25 2017-09-29 东芝泰格有限公司 摄像装置及目的物识别扫描仪
CN113489926A (zh) * 2016-07-13 2021-10-08 索尼公司 成像装置、成像器件和图像处理装置
CN110816075A (zh) * 2018-08-10 2020-02-21 双叶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印刷头
US10823902B2 (en) 2018-08-10 2020-11-03 Futaba Corporation Print head
CN114127629A (zh) * 2019-07-19 2022-03-01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遮光板、照相机单元以及电子仪器
CN114127629B (zh) * 2019-07-19 2024-01-05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遮光板、照相机单元以及电子仪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08250B (zh) 2011-11-09
JP2008307885A (ja) 2008-12-25
JP5256796B2 (ja) 2013-08-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08250B (zh) 行头及使用该行头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1846909B (zh) 图像形成单元和设有该图像形成单元的图像形成设备
US8019240B2 (en) Developing apparatus, process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0564045C (zh) 行头以及使用该行头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1339284A (zh) 透镜阵列、行头、以及使用它们的图像形成装置
US9217989B2 (en) Process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EP2012145A2 (en) A lens array, a line head and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line head
US7400843B2 (en) Col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P1992492B1 (en) A line head and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omprising the line head
CN104656392A (zh) 成像装置
US20140161475A1 (en) Recording material image capture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071248B2 (ja)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US10996587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a plurality of developer container each having an engagement portion
JP2009037199A (ja) レンズアレイ、ラインヘッド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KR20110039002A (ko) 화상형성장치
JP2019061060A (ja) レンズアレイ、レンズユニット、露光装置、ledヘッド、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0504647C (zh) 平滑地传递转印介质且抑制预转印的图像形成设备
JP2009196350A (ja) ラインヘッド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044139A (ja) レンズアレイ及びラインヘッド
JP2006330732A (ja) 画像転写ユニット及び電子写真方式の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302538A (ja) 遮光部材、ラインヘッド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302606A (ja) 遮光部材、ラインヘッド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CN102313987B (zh) 光扫描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736476B (zh) 设置有显影辊和厚度调节片的显影装置
JP2010048850A (ja) レンズアレイ及びラインヘッ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1109

Termination date: 20150514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