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06704A - 跨乘式车辆的散热器罩和设置有散热器罩的跨乘式车辆 - Google Patents
跨乘式车辆的散热器罩和设置有散热器罩的跨乘式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306704A CN101306704A CNA2008100932674A CN200810093267A CN101306704A CN 101306704 A CN101306704 A CN 101306704A CN A2008100932674 A CNA2008100932674 A CN A2008100932674A CN 200810093267 A CN200810093267 A CN 200810093267A CN 101306704 A CN101306704 A CN 10130670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adiator
- breather port
- straddle
- core surface
- type vehic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P1/00 - F01P9/00
- F01P11/10—Guiding or ducting cooling-air, to, or from, liquid-to-air heat exchang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7/00—Motorcycle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of motor or engine
- B62M7/12—Motorcycle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of motor or engine with the engine beside or within the driven whee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2/00—Motorised scoot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2050/00—Applications
- F01P2050/16—Motor-cycl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5/00—Pumping cooling-air or liquid coolants
- F01P5/02—Pumping cooling-air; Arrangements of cooling-air pumps, e.g. fans or blowers
- F01P5/06—Guiding or ducting air to, or from, ducted f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进气效率的跨乘式车辆的散热器罩和设置有散热器罩的跨乘式车辆。散热器罩(24)(跨乘式车辆的散热器罩)以罩住芯体表面(23a)的外侧(箭头R的方向的一侧上)的方式相对于散热器(23)布置,散热器(23)的芯体表面(23a)布置在箭头R的方向(车辆的横向),并且所述散热器罩设置有多个通风孔(前通风孔(24b)、后通风孔(24c)和下通风孔(24d)),所述通风孔形成为与芯体表面(23a)相对并分别沿着不同的方向开口。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跨乘式车辆的散热器罩和设置有散热器罩的跨乘式车辆,更具体地,涉及包括通风口的跨乘式车辆的散热器罩和设置有散热器罩的跨乘式车辆。
背景技术
传统地,在速可达型小型车辆(跨乘式车辆)中公知设置有格栅(散热器罩)的车辆(例如,参见专利文件1)。专利文件1公开一种速可达型小型车辆,其包括散热器和格栅,该散热器具有芯体表面,芯体表面布置在沿着行驶方向而非车身横向方向具有预定角度的状态中,该格栅布置在散热器的芯体表面的外侧。速可达型小型车辆的格栅由多个板状构件和多个进气口形成,该板状构件形成为在沿着行驶方向而非车身的横向方向具有预定的角度的状态,该进气口分别形成在多个板状构件之间以大致沿着一个方向开口。
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型登记No.2576872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对于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速可达型小型车辆(跨乘式车辆)的格栅(散热器罩),多个进气口大致沿着一个方向开口,使得空气仅仅从一侧流入。因而,造成难以提高用于冷却安装在速可达型小型车辆上的散热器的空气的进气效率这样的问题。
为了解决以上所述的问题已经思考了本发明,并且其目的是提供能够提高用于冷却散热器的空气的进气效率的跨乘式车辆的散热器和设置有该散热器的跨乘式车辆。
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本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跨乘式车辆的散热器罩包括多个通风孔,散热器罩相对于芯体表面布置在车辆的横向方向上的散热器布置,以罩住芯体表面的外侧,通风孔形成为面向芯体表面,并分别沿着不同的方向开口。
利用第一方面的跨乘式车辆的散热器罩,多个通风孔设置成罩住芯体表面布置在车辆横向方向上的散热器的芯体表面的外侧,并分别沿着不同方向开口,由此分别沿着不同方向开口的多个通风孔能够在多个方向上吸入用于冷却散热器的空气。结果,可以提高用于冷却散热器的空气的吸入效率。
在第一方面的跨乘式车辆的散热器罩中,优选地,通风孔包括沿着行驶方向开口的第一通风孔,和沿着与行驶方向相反的方向开口的第二通风孔。利用这种构造,可以易于在行驶方向上和在与行驶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均吸入用于冷却散热器的空气。
优选地,第一方面的跨乘式车辆的散热器罩还包括导流构件,导流构件设置在散热器的一侧上以将从多个通风孔吸入来冷却散热器的空气引导到散热器的芯体表面。利用这种构造,可以禁止从多个通风孔吸入来冷却散热器的空气进入散热器的非芯体表面的其它部分,使得可以提高散热器的冷却效率。
优选地,在第一方面的跨乘式车辆的散热器罩中,通风孔包括第一通风孔,其沿着行驶方向开口以吸入行驶风的至少一部分,和第二通风孔,其沿着与行驶方向相反的方向开口以将布置在散热器的与芯体表面相反的表面上的进气风扇的吸入风吸入。利用这种构造,可以易于使行驶风从第一通风孔流入以吸入用于冷却散热器的空气,并使进气风扇的吸入风从第二通风孔流入以吸入用于冷却散热器的空气。
优选地,在其中通风孔包括第一通风孔和第二通风孔的跨乘式车辆的散热器罩中,第一通风孔成设置成在行驶方向上沿着相对于车辆宽度方向倾斜预定角度的方向开口,以及第二通风孔设置成在与行驶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沿着相对于车辆宽度方向倾斜预定角度的方向开口。利用这种构造,可以使行驶风易于从在行驶的方向相对于车辆宽度方向倾斜预定角度的方向开口的第一通风孔流入,并且使进气风扇的吸入风易于从在与行驶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沿着相对于车辆宽度方向倾斜预定角度的方向开口的第二通风孔流入。
优选地,其中通风孔包括第一通风孔和第二通风孔的跨乘式车辆的散热器罩还包括设置在第一通风孔上的多个第一板状构件,以及设置在第二通风孔上的多个第二板状构件,并且多个第一板状构件布置成其相对于芯体表面的倾斜角度小于多个第二板状构件的相对于芯体表面的倾斜角度。利用这种构造,可以禁止溅起的泥土等进入第一通风孔,与在与行驶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开口的第二通风孔相比较溅起的泥土易于沿着行驶方向进入第一通风孔。
优选地,在其中多个第一板状构件设置在第一通风孔上的跨乘式车辆的散热器罩中,多个第一板状构件分别布置成从俯视图观察彼此不重叠。利用这种构造,可以禁止行驶风的向内流动不受妨碍,同时禁止泥土等从第一通风孔进入内部。
优选地,其中通风孔包括第一通风孔和第二通风孔的跨乘式车辆的散热器罩还包括设置在第二通风孔下方以罩住散热器的芯体表面的下部的壁部分,通过第二通风孔吸入进气风扇的吸入风,并且通风孔还包括第三通风孔,其设置在壁部分上以沿着能够吸入行驶风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向上开口。利用这种构造,除了第一通风孔以外第三通风孔还能够使行驶风流入,使得可以进一步提高进气效率。
优选地,在其中通风孔包括第三通风孔的跨乘式车辆的散热器罩中,第一通风孔布置成面向芯体表面的行驶方向的部分,第二通风孔布置成面向芯体表面的上部的与行驶方向相反的方向的部分,并且第三通风孔布置成面向芯体表面的下部的与行驶方向相反的方向的部分。利用这种构造,第一通风孔能够吸入用于冷却芯体表面的沿着行驶方向的一侧的空气,第二通风孔能够吸入用于冷却芯体表面的上部与行驶方向相反一侧的部分的空气,并且第三通风孔能够吸入用于冷却芯体表面的下部的与行驶方向相反的方向的部分的空气。
优选地,在其中通风孔包括第三通风孔的跨乘式车辆的散热器罩中,第三通风孔形成为沿着行驶方向倾斜向下延伸。利用这种构造,第三通风孔易于将行驶风引导到散热器的芯体表面的下方,其中散热器设置成面向散热器罩。
优选地,在其中通风孔包括第三通风孔的跨乘式车辆的散热器罩中,还设置导流构件,其设置在壁朝着散热器的一侧上以将从第一通风孔和第三通风孔吸入的行驶风引导到散热器的芯体表面的下部。利用这种构造,导流部分可以禁止从第三通风孔流入的行驶风向后流动,使得从第三通风孔流入的行驶风可以有效地引导到散热器的芯体表面的下部。
优选地,其中通风孔包括第一通风孔和第二通风孔的跨乘式车辆的散热器罩还梁部分,其设置在第一通风孔和第二通风孔之间以将第一通风孔和第二通风孔分隔。利用这种构造,可以提高机械强度来抵抗来自外部的冲击。
在此情况下,优选地,梁部分形成为沿着与散热器的芯体表面相反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突起到最外部。利用这种构造,可以扩大散热器的芯体表面和散热器罩的背面之间的空间,使得吸入到散热器的芯体表面和散热器罩的背面之间的空间中的空气可以对流。由此,可以在散热器的整个芯体表面上分配被吸入的空气,使得可以提高散热器的冷却效率。
优选地,第一方面的跨乘式车辆的散热器罩,还包括罩住散热器的散热器帽的帽盖部分。利用这种构造,可以易于保护散热器的散热器帽。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跨乘式车辆包括芯体表面布置在车辆横向方向上的散热器和布置成罩住散热器的芯体表面的外部并包括多个通风孔的散热器罩,通风孔形成为面向芯体表面并分别沿着不同方向开口。利用这种构造,可以获得包括散热器罩的跨乘式车辆,利用这种散热器罩,可以提高用于冷却散热器的空气的进气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摩托车的整体构造的侧视图。
图2是图示图1所示的根据实施例的摩托车的散热器的周边的构造的横截面视图。
图3是图示图1所示的根据实施例的摩托车的散热器罩的构造的立体视图。
图4是图示图1所示的根据实施例的摩托车的散热器罩的构造的前视图。
图5是沿着图4中的线100-100所取的横截面视图。
图6是沿着图4中的线200-200所取的横截面视图。
图7是图示图1所示的根据实施例摩托车的散热器罩的构造的立体视图。
图8是图示图1所示的根据实施例的摩托车的散热器罩的构造的后视图。
图9是图示图1所示的根据实施例的摩托车的散热器罩的构造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摩托车的整体构造的侧视图。图2至图9是图示在图1中所示的根据实施例的摩托车的散热器罩的周边的构造的视图。此外,将速可达型摩托车作为本发明的跨乘式车辆的示例来描述本实施例。在附图中,FWD表示摩托车行驶方向的前方。将参照图1至图9将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摩托车1的构造。
对于本发明实施例的摩托车1,如图1所示,主框架3固定到头管2的下部。主框架3从其下部向后延伸。头管2和主框架3构成车身框架。
此外,把手4安装到头管2的上部以能够转动。此外,覆盖头管2的前方的前罩5设置在头管2的前方。此外,具有用于吸收竖向冲击的悬架的一对前叉6布置在头管2的下方。前轮7可旋转地安装到该对前叉6的下部。此外,前挡板8布置在前轮7的上方。
此外,脚踏板9布置在主框架3的中央部分的上方。此外,座椅19布置在主框架3的后部的上方。此外,发动机11布置在主框架3的后部的下方。如图2所示,发动机11包括曲轴箱12、安装在曲轴箱12的前方(箭头FWD方向)的气缸13和以关闭气缸13的前方(箭头FWD方向)开口的方式安装的气缸盖14。
曲轴15可旋转地布置在曲轴箱12上以沿着车辆宽度方向(箭头L方向和箭头R方向)延伸。连杆17安装到曲轴15并用于连接布置在气缸13中的活塞16和曲轴15。此外,变速机构18设置在曲轴15的箭头L方向一侧。此外,发电单元19设置在曲轴15的箭头R方向一侧。发电单元19包括与曲轴15一起旋转的旋转构件20,旋转构件20安装到曲轴15的箭头R方向的一端。此外,进气风扇21设置在旋转构件20上,并与旋转构件20一起绕旋转构件20的旋转轴线旋转。随着曲轴15旋转,进气风扇21与旋转构件20一起旋转,由此起着使空气从下文所述的后通风孔24c沿着F1的方向流动,并使空气绕进气风扇21沿着F2方向流动的作用。
此外,铝制支架22安装到曲轴箱12在箭头R方向的一侧以覆盖进气风扇21。此外,散热器23安装到支架22在箭头R方向的一侧。具体地,散热器23布置成芯体表面23a面向箭头R的方向(车辆的横向),并且芯体表面23a的相反侧上的表面部分23b与进气风扇21相对。即,散热器23布置成使得进气风扇21造成的空气流动方向(F1方向)大致垂直于芯体表面23a。
此处,在本实施例中,树脂制成的散热器罩24布置在散热器23在箭头R的方向的一侧,以罩住芯体表面23a的外侧(沿着箭头R方向的一侧)。此外,散热器罩24是本发明的“跨乘式车辆的散热器罩”的示例。如图3和4所示,散热器罩24由四个螺杆插入孔24a形成。如图2所示,螺杆构件25通过螺杆插入孔24a拧入支架22的螺纹孔22a中,由此将散热器罩24安装到支架22。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散热器罩24设置有前通风孔24b、后通风孔24c和下通风孔24d。此外,前通风孔24b是本发明的“第一通风孔”的示例,后通风孔24c是本发明的“第二通风孔”的示例。此外,下通风孔24d是本发明的“第三通风孔”的示例。此外,前通风孔24b、后通风孔24c和下通风孔24d构成了本发明的通风孔。此外,前通风孔24b、后通风孔24c和下通风孔24d分别形成与散热器23(参见图4)的芯体表面23a相对,并沿着不同方向开口。
前通风口24b沿着行驶方向(箭头FWD方向)开口,并形成为吸入至少一部分行驶风F3(参见图1和图4)。具体地,前通风孔24b设置在散热器罩24的前侧(沿着箭头FWD方向的一侧)以在行驶方向(箭头FWD方向)上沿着相对于车辆宽度方向(箭头L方向和箭头R方向)(参见图3)倾斜预定角度的方向开口。此外,如图4所示,前通风孔24b布置成与散热器23的芯体表面23a沿着行驶方向(箭头FWD方向)的部分相对以起着将空气(行驶风F3)引导到芯体表面23a沿着行驶方向(箭头FWD方向)的部分的作用。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前通风孔24b设置有多个板状构件(散热片)24e,板状构件24e与散热器罩24一体化。多个板状构件24e分别布置成从前通风孔24b的开口的前方向后和倾斜向上延伸,并且从俯视图观察彼此不重叠。此外,多个板状构件24e分别相对于芯体表面23a形成预定的倾斜角度。此外,如图5和图6所示,多个板状构件24c(参见图5)分别布置成具有的预定的倾斜角度小于后通风孔24c(参见图6)的板状构件24f相对于芯体表面23a倾斜的预定倾斜角度。即,前通风孔24b的板状构件24e(参见图5)布置成与后通风孔24c的板状构件24f(参见图6)相比,泥土等难以进入散热器罩24的内部(箭头L的方向)。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后通风孔24c如图3和图4所示形成为与行驶方向(箭头FWD方向)相反地开口,并吸入进气风扇21(参见图2)的吸入风F1(参见图2)。具体地,如图3所示,后通风孔24c设置在散热器24的后方以在与行驶方向(箭头FWD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沿着相对于车辆宽度方向(箭头L的方向和箭头R的方向)(参见图2)倾斜预定角度的方向开口。此外,如图4所示,后通风孔24c布置成面向散热器23的芯体表面23a的上部的与行驶方向(箭头FWD方向)相反一侧,并起着将空气(吸入风F1)(参见图2)引导到芯体表面23a的上部的与行驶方向(箭头FWD方向)相反的部分的作用。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后通风孔24c设置有多个板状构件(散热片)24f,这些散热片与散热器罩24一体化。多个板状构件24f分别布置成从后通风孔24c的开口的前方向后和倾斜向上延伸,并且从俯视图观察彼此不重叠。此外,多个板状构件24f分别形成在相对于芯体表面23a倾斜预定角度处。此外,如图5和图6所示,多个板状构件24f(参见图6)分别布置成具有的预定的倾斜角度大于前通风孔24b的板状构件24e(参见图5)相对于芯体表面23a倾斜的预定倾斜角度。即,后通风孔24c的板状构件24f(参见图6)布置成与前通风孔24b的板状构件24e(参照图5)相比使得空气易于进入散热器罩24的内部(箭头L的方向)。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4所示,下通风孔24d设置成沿着能够吸入前通风孔24b的下方的行驶风F4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向在后通风孔24c的下方开口。具体地,壁部分24g形成为沿着箭头R的方向(参见图3)突起并罩住散热器23的芯体表面23a的下部,壁部分24g设置在后通风孔24c的下方,并且下通风孔24d形成在后通风孔24c和壁部分24g之间。此外,下通风孔24c形成为沿着行驶方向(箭头FWD方向)倾斜向下延伸。下通风孔24d布置成面向散热器23的芯体表面23a的下部的与行驶方向(箭头FWD方向)相反侧,并布置成将空气(行驶风F4)(参见图1)引导到芯体表面23a的下部的与行驶方向(箭头FWD方向)相反的部分。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8所示,导流部分24h形成为引导空气从下通风孔24d流动到散热器23(参见图8)的芯体表面23a的下部,并在散热器罩24的壁部分24g的背面侧(箭头L的方向)(参见图7)设置在散热器罩24上。此外,导流部分24h是本发明的“导流构件”的示例。导流部分24h设置成在壁部分24g的背面侧(箭头L的方向)(参见图7)上突起,并包括从下通风孔24d的后端附近向下延伸的后导流部分24i以及向前(箭头FWD方向)和倾斜向下延伸的下导流部分24j。后导流部分24i起着将空气引导到散热器23(参见图8)的下部分的与行驶方向(箭头FWD方向)相反的部分同时禁止从下通风孔24d流动的空气(行驶风F4)(参见图8)向后流动的作用。此外,下导流部分24j起着将空气引导到散热器23(参见图8)的下部分的与行驶方向(箭头FWD方向)相反的部分同时禁止从下通风孔24d流动的空气(行驶风F4)(参见图8)向下流动。此外,至少下导流部分24j的一部分形成在壁部分24g所包括的两个表面之间的交界部分24k上。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用于分隔前通风孔24b和后通风孔24c的梁部分241设置在前通风孔24b和后通风孔24c之间。如在图3和图9所示,梁部分241形成为在前通风孔24b和后通风孔24c之间竖向延伸,并形成为在散热器23的与芯体表面23a相反的一侧(箭头R方向一侧)上突起到最外面。此外,帽盖部分24m形成为罩住散热器帽23c(参见图6),并设置在散热器罩24的后上部分上。
此外,后轮26可旋转地设置在发动机11的后方。此外,后挡板27安装在后轮26的上方以罩住后轮26的上部。此外,排气管28连接到发动机11。排气管28指向后方并连接到消音器29。
在本实施例中,如上所述,通过在散热器23上设置多个沿着不同方向开口的通风孔(前通风孔24b、后通风孔24c和下通风孔24d),其中散热器23的芯体表面23a布置在箭头R的方向上(车辆的横向),以罩住芯体表面23a的外部(箭头R的方向),沿着不同方向开口的多个通风孔(前通风孔24b、后通风孔24c和下通风孔24d)可以沿着多个方向吸入用于冷却散热器23的空气。结果,可以提高用于冷却散热器23的空气的进气效率。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通风孔上设置前通风孔24b(其沿着行驶方向(箭头FWD方向)开口并吸入行驶风F3的至少一部分)和后通风孔24c(其沿着与行驶方向(箭头FWD方向)相反的方向开口并吸入布置在散热器23的与芯体表面23a相反的表面(箭头L的方向)上的进气风扇21的吸入风F1),可以易于使行驶风F3从前通风孔24b流入以吸入用于冷却散热器23的空气,并使进气风扇21的吸入风F1从后通风孔24c流入以吸入用于冷却散热器23的空气。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使多个板状构件24e相对于芯体表面23a的倾斜角度小于板状构件24f相对于芯体表面23a的倾斜角度,可以禁止溅起的泥土等沿着行驶方向(箭头FWD方向)进入前通风孔24b,与后通风孔24e沿着与行驶方向(箭头FWD方向)相反的方向开口相比,溅起的泥土易于沿着行驶方向(箭头FWD方向)进入前通风孔24b。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多个板状构件24e布置成从俯视图中观察彼此不重叠,可以禁止行驶风F3到内侧的流动不受妨碍,同时禁止泥土等从前通风孔24b进入内部。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壁部分24g上设置下通风孔24d(下通风孔设置成沿着能够吸入至少行驶风F4一部分的方向开口),除了前通风孔24b以外下通风孔24d还能够使行驶风F4流入,使得可以进一步提高进气效率。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前通风孔24b布置成与芯体表面23a的行驶方向(箭头FWD方向)的部分相对,将后通风孔24c布置成与芯体表面23a的上部的与行驶方向(箭头FWD方向)相反的部分相对,并且将下通风孔24d布置成与芯体表面23a的与行驶方向(箭头FWD方向)相反的部分相对,前通风孔24b能够将用于冷却芯体表面23a的行驶方向(箭头FWD方向)一侧的空气吸入到内部,后通风孔24c能够将用于冷却芯体表面23a的上部的与行驶方向(箭头FWD方向)相反的部分的空气吸入到内部,并且下通风孔24d能够将用于冷却芯体表面23a的下部的与行驶方向(箭头FWD方向)相反的部分的空气吸入到内部。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导流部分24h,其中导流部分24h设置在壁部分24g的朝着散热器23的一侧(箭头L的方向)上以将从下通风孔24d流入的空气引导到散热器23的芯体表面23a的下部,导流部分24h可以禁止从下通风孔24d流入的行驶风F4向后流动,使得从下通风孔24d流入的行驶风F4可以有效地引导到散热器23的芯体表面23a的下部。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形成梁部分241以在散热器23的与芯体表面23a的相反侧(箭头R的方向一侧)上突起到最外面,可以扩大散热器23的芯体表面23a和散热器罩的背面之间的空间,使得吸入的空气可以在散热器12的芯体表面23a和散热器罩24的背面之间的空间中对流。由此,可以在散热器23的整个芯体表面23a上分配吸入的空气,使得可以提高散热器23的冷却效率。
此外,应该想到此处公开的实施例在所有方面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不是由以上所述的实施例的描述表示,而是由权利要求限定,权利要求的等同的意义和范围内的所有改变都意在包括在其中。
尽管本实施例将速可达型摩托车示出为设置有散热器罩的跨乘式车辆的示例,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而是可以应用到其它车辆,诸如三轮车、ATV(全地形车)等,只要它们包括设置有散热器罩的跨乘式车辆即可。
此外,尽管本实施例示出了其中前通风孔沿着行驶方向开口以吸入行驶风的至少一部分的示例,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而是可以将通风孔形成为通过例如导管吸入行驶风的至少一部分,只要通风孔能够吸入行驶风的至少一部分即可。
此外,在本实施例示出了其中散热器的芯体表面布置在车身的横向方向的示例,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而是可以将散热器的芯体表面在行驶方向上或者在与行驶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沿着相对于车辆的宽度方向倾斜预定角度的方向布置。
此外,尽管本实施例示出了其中通风孔设置在三个位置处的示例,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而是可以将通风孔设置在四个或者更多位置处,或者可以设置在仅仅两个位置处。
此外,尽管本实施例示出了其中进气风扇的吸入风通过后通风孔被吸入,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而是可以使除了进气风扇的吸入风以外的空气诸如行驶风等流入后通风孔中。
此外,尽管本实施例示出了其中板状构件布置在前通风孔和后通风孔的示例,但是本不限于此,而是可以将板状构件布置在下通风孔上。
此外,尽管本实施例示出了其中形成为将从下通风孔流动的空气引导到散热器的芯体表面的下部的导流部分设置在散热器罩的背面侧上并且导流部分包括后导流部分(其从下通风孔的后端的附近向下延伸)和下导流部分(其连接到后导流部分的下端并向前和倾斜向下延伸),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而是可以将导流部分设置在散热器罩的除了后导流部分和下导流部分以外的背面侧上,例如,散热器罩的背面侧上的后通风孔的后方。
此外,尽管本实施例示出了其中帽盖部分设置成罩住散热器的散热器帽的方式,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罩住散热器的散热器帽的帽盖部分的设置不是必不可少的。
Claims (15)
1.一种跨乘式车辆的散热器罩,其包括多个通风孔,所述散热器罩相对于芯体表面布置在所述车辆的横向方向上的散热器布置,以罩住所述芯体表面的外侧,所述通风孔形成为面向所述芯体表面,并分别沿着不同的方向开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乘式车辆的散热器罩,其中,所述通风孔包括:
第一通风孔,沿着行驶方向开口,以及第二通风孔,其沿着与所述行驶方向相反的方向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跨乘式车辆的散热器罩,还包括导流构件,所述导流构件设置在所述散热器的一侧上以将从所述多个通风孔吸入来冷却所述散热器的空气引导到所述散热器的所述芯体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乘式车辆的散热器罩,其中,所述通风孔包括:
第一通风孔,其沿着所述行驶方向开口以吸入行驶风的至少一部分,以及
第二通风孔,其沿着与所述行驶方向相反的方向开口以将布置在所述散热器的与所述芯体表面相反的表面上的进气风扇的吸入风吸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跨乘式车辆的散热器罩,其中,所述第一通风孔设置成在所述行驶方向上沿着相对于车辆宽度方向倾斜预定角度的方向开口,以及
所述第二通风孔设置成在与所述行驶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沿着相对于所述车辆宽度方向倾斜预定角度的方向开口。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跨乘式车辆的散热器罩,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第一通风孔上的多个第一板状构件,以及
设置在所述第二通风孔上的多个第二板状构件,并且
其中,所述多个第一板状构件布置成其相对于所述芯体表面的倾斜角度小于所述多个第二板状构件的相对于所述芯体表面的倾斜角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跨乘式车辆的散热器罩,其中,所述多个第一板状构件分别布置成从俯视图观察彼此不重叠。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跨乘式车辆的散热器罩,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通风孔下方以罩住所述散热器的所述芯体表面的下部的的壁部分,通过所述第二通风孔吸入所述进气风扇的所述吸入风,并且
其中,所述通风孔还包括:
第三通风孔,其设置在所述壁部分上以沿着能够吸入所述行驶风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向上开口。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跨乘式车辆的散热器罩,其中,所述第一通风孔布置成面向所述芯体表面的所述行驶方向的部分,
所述第二通风孔布置成面向所述芯体表面的上部的与所述行驶方向相反的方向的部分,并且
所述第三通风孔布置成面向所述芯体表面的下部的与所述行驶方向相反的方向的部分。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跨乘式车辆的散热器罩,其中,所述第三通风孔形成为沿着所述行驶方向倾斜向下延伸。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跨乘式车辆的散热器罩,还包括导流构件,其设置在所述壁朝着所述散热器的一侧上以将从所述第一通风孔和所述第三通风孔吸入的行驶风引导到所述散热器的所述芯体表面的所述下部。
12.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跨乘式车辆的散热器罩,还包括梁部分,其设置在所述第一通风孔和所述第二通风孔之间以将所述第一通风孔和所述第二通风孔分隔。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跨乘式车辆的散热器罩,其中,所述梁部分形成为沿着与所述散热器的所述芯体表面相反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突起到最外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乘式车辆的散热器罩,还包括罩住所述散热器的散热器帽的帽盖部分。
15.一种跨乘式车辆,包括:
散热器,具有沿车辆的侧向布置的芯体表面;以及
散热器罩,布置成罩住所述散热器的所述芯体表面的外侧,并且包括多个通风孔,所述通风孔形成为面向所述芯体表面,并分别沿着不同的方向开口。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7-131630 | 2007-05-17 | ||
JP2007131630A JP2008284992A (ja) | 2007-05-17 | 2007-05-17 | 鞍乗型車両のラジエータカバー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鞍乗型車両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306704A true CN101306704A (zh) | 2008-11-19 |
CN101306704B CN101306704B (zh) | 2013-06-12 |
Family
ID=397176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100932674A Active CN101306704B (zh) | 2007-05-17 | 2008-05-19 | 跨乘式车辆的散热器罩和设置有散热器罩的跨乘式车辆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1992514B1 (zh) |
JP (1) | JP2008284992A (zh) |
CN (1) | CN101306704B (zh) |
AT (1) | ATE513704T1 (zh) |
BR (1) | BRPI0801488B1 (zh) |
ES (1) | ES2366761T3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556132A (zh) * | 2012-01-20 | 2012-07-11 | 美固龙金属制品(中国)有限公司 | 购物车的小儿坐板和儿童座位 |
WO2020238132A1 (zh) * | 2019-05-31 | 2020-12-03 | 赛格威科技有限公司 | 全地形车 |
CN112238917A (zh) * | 2019-07-19 | 2021-01-19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跨骑型车辆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0076751A (ja) * | 2008-08-29 | 2010-04-08 | Yamaha Motor Co Ltd | 自動二輪車 |
JP2012017085A (ja) * | 2010-06-11 | 2012-01-26 | Yamaha Motor Co Ltd | 鞍乗型車両 |
ES2535417T3 (es) * | 2012-10-08 | 2015-05-11 | Yamaha Motor Co., Ltd. | Vehículo del tipo de montar a horcajadas |
JP6038844B2 (ja) * | 2014-06-26 | 2016-12-07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型車両用内燃機関の冷却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1233186A (ja) * | 1989-01-27 | 1989-09-18 | Yamaha Motor Co Ltd | スクータ形自動二輪車のエンジン冷却装置 |
JP2576872Y2 (ja) | 1990-10-05 | 1998-07-16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スクータ型小型車両のエンジン冷却装置 |
JPH09249170A (ja) * | 1996-03-15 | 1997-09-22 | Yamaha Motor Co Ltd | スクータ型車両 |
JP3791897B2 (ja) * | 2000-12-05 | 2006-06-28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スクータ型車両における車体前部の導風構造 |
JP3696508B2 (ja) * | 2000-12-28 | 2005-09-21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ラジエータ装置 |
-
2007
- 2007-05-17 JP JP2007131630A patent/JP2008284992A/ja active Pending
-
2008
- 2008-05-14 ES ES08251703T patent/ES2366761T3/es active Active
- 2008-05-14 EP EP08251703A patent/EP1992514B1/en active Active
- 2008-05-14 AT AT08251703T patent/ATE513704T1/de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8-05-15 BR BRPI0801488-4A patent/BRPI0801488B1/pt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8-05-19 CN CN2008100932674A patent/CN101306704B/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556132A (zh) * | 2012-01-20 | 2012-07-11 | 美固龙金属制品(中国)有限公司 | 购物车的小儿坐板和儿童座位 |
WO2020238132A1 (zh) * | 2019-05-31 | 2020-12-03 | 赛格威科技有限公司 | 全地形车 |
CN112238917A (zh) * | 2019-07-19 | 2021-01-19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跨骑型车辆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BRPI0801488A2 (pt) | 2009-01-06 |
CN101306704B (zh) | 2013-06-12 |
BRPI0801488B1 (pt) | 2018-05-02 |
JP2008284992A (ja) | 2008-11-27 |
ATE513704T1 (de) | 2011-07-15 |
EP1992514A1 (en) | 2008-11-19 |
ES2366761T3 (es) | 2011-10-25 |
EP1992514B1 (en) | 2011-06-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306704B (zh) | 跨乘式车辆的散热器罩和设置有散热器罩的跨乘式车辆 | |
CN100450863C (zh) | 车辆 | |
US7654357B2 (en) | Radiator coil mounted on a motorcycle | |
EP2077219B1 (en) | Front fender of motorcycle and motorcycle | |
US9834266B2 (en) | Body cover for straddle type vehicle, and straddle type vehicle including same | |
JP2007062643A (ja) |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冷却構造および自動二輪車 | |
JP2006213249A (ja) | 自動二輪車 | |
JP2009107569A (ja) | 自動二輪車用カウル及び自動二輪車 | |
US9004211B2 (en) | Radiator exhaust structure for saddle type vehicle | |
US8776923B2 (en) | Air guide structure for saddle type vehicle | |
US20170183059A1 (en) | Motorcycle | |
EP2161187A1 (en) | Motorcycle | |
EP2055624A2 (en) | Vehicle with unit swing engine and radiator | |
JP3157144U (ja) | 自動二輪車 | |
EP1958860B1 (en) | Motorcycle with an air duct member | |
JP2020015387A (ja) | 鞍乗型車両 | |
JP2020015386A (ja) | 鞍乗型車両 | |
JP2011011570A (ja) | 自動二輪車のフロントカウリング | |
US20140238635A1 (en) | Radiator structure for two-wheeled vehicle | |
US20230192213A1 (en) | Straddle-type vehicle | |
JP2010083218A (ja) | 車体前部の走行風導入構造 | |
US20220315154A1 (en) | Saddle-ride vehicle | |
JP5236401B2 (ja) | 自動二輪車 | |
TWI547392B (zh) | With the effect of cooling wind guide locomotive | |
JP2017074847A (ja) | 自動二輪車のフロントフェンダの導風構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