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03942B - 复合操作型开关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复合操作型开关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03942B
CN101303942B CN2008100962773A CN200810096277A CN101303942B CN 101303942 B CN101303942 B CN 101303942B CN 2008100962773 A CN2008100962773 A CN 2008100962773A CN 200810096277 A CN200810096277 A CN 200810096277A CN 101303942 B CN101303942 B CN 10130394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vable member
functional unit
slide
elastomeric element
pressing ope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09627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03942A (zh
Inventor
小原启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ps Alp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ps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ps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ps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3039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039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039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0394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易小型化的复合操作型开关装置。使可保持滑动操作和按压操作的使操作部件(13)自动地复位到初始位置的复位机构具有:向操作部件(13)的滑动方向延伸且在其方向上可弹性变形的弹性部件(19)、相对于盒体(1)保持可向和操作部件同方向移动、且使弹性部件(19)的复位力相对于操作部件(13)可传递地接触的可动部件(17、18)。在每个可动部件(17、18)和操作部件(13)的接触位置形成有:将弹性部件(19)的复位力作为滑动操作后的复位力赋予操作部件(13)的第一传递部(21、28)、将弹性部件(19)的复位力作为按压操作后的复位力赋予操作部件(13)的第二传递部(24、31)。

Description

复合操作型开关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复合操作型开关装置,其结构为:具备自初始位置可进行滑动操作和按压操作的操作部件,生成对应于该操作部件的操作方向的电信号,操作部件自动地复位到初始位置。
背景技术
作为复合操作型开关装置,有在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的现有技术。该现有技术具备:盒体、相对于盒体自规定的初始位置可滑动操作和按压操作地保持的操作部件、与操作部件的滑动操作连动的滑动操作用开关元件、与操作部件的按压操作连动的按压操作用开关元件、使操作部件自动地复位到初始位置的复位机构。
复位机构具备:作为产生滑动操作后的操作部件的复位力的弹性部件的螺旋弹簧、与作为产生按压操作后的操作部件的复位力的弹性部件的所述螺旋弹簧不同的螺旋弹簧。这两个螺旋弹簧在相互交叉的方向上延伸。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229781公报
对复合操作型开关装置期待小型化。在上述的现有技术中,由于两个螺旋弹簧在相互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因此,在将复合操作型开关装置进行小型化的情况下,须将这两个螺旋弹簧中的至少一方的螺旋弹簧进行小型化。可是,当将螺旋弹簧小型化时,操作部件的复位力就会变小,因此,复位力的确保和复合操作型开关装置的小型化两者难以兼得。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考虑了上述的实际状况而开发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易小型化的复合操作型开关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结构如下。
本发明的复合操作型开关装置具备:盒体;操作部件,其相对于所述盒体保持自初始位置可进行滑动操作和向与该滑动操作方向交叉的方向的按压操作;与所述操作部件的滑动操作连动的滑动操作用开关元件;与所述操作部件的按压操作连动的按压操作用开关元件;使所述操作部件自动地复位到所述初始位置的复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机构具备:向所述操作部件的滑动方向延伸且在其方向上可弹性变形的弹性部件;可动部件,和所述操作部件的操作一起相对于所述盒体可滑动移动地保持、且使所述弹性部件的复位力相对于所述操作部件可传递地接触,在所述操作部件和所述可动部件的接触位置形成有:将所述弹性部件的复位力作为滑动操作后的复位力赋予所述操作部件的第一传递部、将所述弹性部件的复位力作为按压操作后的复位力赋予所述操作部件的第二传递部。
如此构成的本发明通过在可动部件和操作部件之间利用第一传递部或第二传递部将弹性部件的复位力传递给操作部件,而将一个弹性部件的复位力作为对滑动操作和按压操作之双方的操作部件的复位力。即,由于本发明可以由一个弹性部件作为滑动操作和按压操作双方的操作部件的复位力的产生源,因此,容易小型化。
在上述复合操作型开关装置中,优选:所述弹性部件以对所述可动部件施与弹性力的方式配置在所述盒上,所述第一传递部由形成于所述可动部件的第一传递面和与该第一传递面抵接的所形成于述操作部件的第一传递承受面构成,所述第一传递面和所述第一传递承受面在所述操作部件的滑动操作方向上相对,所述第二传递部由形成于所述可动部件的第二传递面和与该第二传递面抵接的形成于所述操作部件的第二传递承受面构成,所述第二传递面和所述第二传递承受面在所述操作部件的滑动操作方向和按压操作方向的中间方向上相对。
在如此构成的本发明中,由用弹性部件进行弹性施力的第一、第二传递面和第一、第二传递承受面构成第一、第二传递部,因此,不增加零件数量而以简单的结构,就能够将操作部件复位到初始位置。
另外,上述复合操作型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形成方式也可以是:在所述可动部件上设置所述滑动操作用开关元件的可动接点,与该可动接点对应的固定接点设置在所述盒体上,所述第一传递部将伴随滑动操作而产生的所述弹性部件的弹性力作为在所述滑动操作用开关元件中所述可动接点被推向所述固定接点的方向的力而赋予所述可动部件。
在如此构成的本发明中,第一传递部将操作部件的滑动操作时的弹性部件的弹性力作为滑动操作用开关元件中可动接点被推向固定接点的方向的力而赋予可动部件。由此,利用弹性部件的弹性力,能够确保可动接点和固定接点的接触压。
另外,上述复合操作型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形成方式也可以是:在所述可动部件上设置所述按压操作用开关元件的可动接点,与该可动接点对应的固定接点设置在所述盒体上,所述第二传递部将伴随按压操作而产生的所述弹性部件的弹性力作为在所述按压操作用开关元件中所述可动接点被推向所述固定接点的方向的力而赋予所述可动部件。
在如此构成的本发明中,由于第二传递部的结构为将操作部件的按压操作中的弹性部件的弹性力作为按压操作用开关元件中可动接点被推向固定接点的方向的力而赋予可动部件,因此,利用弹性部件的弹性力,能够确保可动接点和固定接点的接触压。
进而,上述复合操作型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机构也可以具备:作为在所述操作部件的滑动方向上具有间隔且相对的所述可动部件的第一、第二可动部件;保持在这两个第一、第二可动部件间的所述弹性部件;在所述第二可动部件向接近所述第一可动部件的方向移动时,限制所述第一可动部件向远离所述第二可动部件的方向的移动的第一限制机构;在所述第一可动部件向接近所述第二可动部件的方向移动时,限制所述第二可动部件向远离所述第一可动部件的方向的移动的第二限制机构。
在如此构成的本发明中,由于自第一可动部件传递给操作部件的复位力和自第二可动部件传递给操作部件的复位力为相反的方向,因此,能够实现操作部件的滑动操作可以自初始位置向相反的两个方向进行的复合操作型开关装置。
特别是在上述复合操作型开关装置中,所述第一限制机构优选具备:第一抵接部,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可动部件且在所述操作部件的滑动方向上与相对的所述盒体的内壁抵接;第一承受部,其设置于所述盒体的所述内壁且承受所述第一抵接部,所述第二限制机构具备:第二抵接部,其设置于所述第二可动部件且在所述操作部件的滑动方向上与相对的所述盒体的内壁抵接;第二承受部,其设置于所述盒体的所述内壁且承受所述第二抵接部。
在如此构成的本发明中,由于在第一、第二可动部件上设置有作为第一、第二限制机构的第一、第二抵接部,因此,能够高精度地决定并可靠地限制限制位置。
另外,上述复合操作型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也可以是:在所述操作部件上设置向和按压操作方向相反方向凹陷的凹部,所述第一、第二可动部件可滑动地保持于该凹部,在所述操作部件的滑动方向上相对的所述凹部的内壁部中的一方的内壁部和所述第一可动部件的接触位置形成有所述第一传递部及第二传递部,在与所述一内壁部相对的另一内壁部和所述第二可动部件的接触位置形成有所述第一传递部及所述第二传递部。
进而,上述复合操作型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也可以是:所述弹性部件具有导电性,所述滑动操作用开关元件及所述按压操作用开关元件中至少一方在构成其自身的电路中包含所述弹性部件。
在如此构成的本发明中,能够简单地进行构成滑动操作用开关元件及按压操作用开关元件中至少一方的电路的指导。
根据本发明,由于可以由一个弹性部件作为滑动操作及按压操作的双方的操作部件的复位力的产生源,因此,能够提供易小型化的复合操作型开关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外观的四面图,(a)为主视图,(b)为侧视图,(c)为俯视图,(d)为仰视图。
图2是将本实施方式分解且从正面侧看时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将本实施方式分解且从背面侧看时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从本实施方式中去掉罩体后的状态的二面图,(a)为主视图,(b)为侧视图。
图5是图2、3所示的盒主体的主视图。
图6是本实施方式的包含图4(b)的VI-VI剖面的立体图。
图7是图4(b)的VII-VII剖面图。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具备的操作部件向左方向进行了滑动操作后的状态的与图4(a)对应的主视图。
图9是图8所示的状态的与图6对应的立体图。
图10是图8所示的状态的与图7对应的剖面图。
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具备的操作部件进行了按压操作后的状态的与图4(a)对应的主视图。
图12是图11所示的状态的与图6对应的立体图。
图13是图11所示的状态的与图7对应的剖面图。
图14是图11的XIV-XIV剖面图。
符号说明
1         盒体
2         盒主体
2a        上部
2b        下部
2c        背部
2d        右侧部
2e        左侧部
3         收纳部
4         切口
5、6、7   导向用突出部
8A、8B    导向槽
9、10     退出部
11        罩
12        开口部
13        操作部件
14、15    导向用突出部
16        凹部
17        第一可动部件
17a、17b  导向用突出部
18        第二可动部件
18a、18b    导向用突出部
19          弹性部件
20          接触位置
21          第一传递部
22          平坦面(第一传递承受面)
23          平坦面(第一传递面)
24          第二传递部
25          平坦面(第二传递承受面)
26          平坦面(第二传递面)
27          接触位置
28          第一传递部
29          平坦面(第一传递承受面)
30          平坦面(第一传递面)
31          第二传递部
32          平坦面(第二传递承受面)
33          平坦面(第二传递面)
34          第一导电部件
35          可动接点(第一抵接部)
36          嵌入部
37          可动接点
37a         突起部
38          第二导电部件
39          可动接点(第二抵接部)
40          嵌入部
41          可动接点
41a         突起部
42          固定接点(第一承受部)
43、45      固定接点
44          固定接点(第二承受部)
42a~45a    端子
50    假想平面
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之一实施方式用图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外观的四面图,(a)为主视图,(b)为侧视图,(c)为俯视图,(d)为仰视图。图2是将本实施方式分解而从正面侧看时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将本实施方式分解而从背面侧看时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从本实施方式中去掉罩后的状态的二面图,(a)为主视图,(b)为侧视图。图5是图2、3所示的盒主体的主视图。图6是本实施方式的包含图4(b)的VI-VI剖面的立体图。图7是图4(b)的VII-VII剖面图。另外,在图1中,规定了本实施方式的正面、侧面、上面及下面,但是,本实施方式的姿势,不局限于此。
本实施方式具备盒体1和操作部件13。盒体1由盒主体2和罩11构成。在盒主体2上形成有用于收容操作部件13的下述的构成零件的凹的收纳部3。罩11覆盖收纳部3并安装在盒主体2上。在盒主体2的上部2a形成有切口4,操作部件13插通于由该切口4和罩11形成的开口部12。
在操作部件13上形成有向盒主体2的背部2c方向突出并向图1(a)及图4(a)的左右方向延伸的两个导向用突出部14、15。在盒主体2的背部2c的内面形成有向操作部件13的方向突出并向左右方向延伸的三个导向用突出部5、6、7。操作部件13的导向用突出部14、15可滑动地嵌入盒主体2的上部2a和导向用突出部5、6、7之间。在操作部件13位于左右方向的盒主体2的中央的状态下,操作部件13的导向用突出部14、15形成为,可分别通过盒主体2的导向用突出部5、6之间及导向用突出部6、7彼此之间。即,操作部件13利用操作部件13的导向用突出部14、15、盒主体2的上部2a和盒主体2的导向用突出部5、6、7,相对于盒体1可以从规定的初始位置(图1、4所示的位置)向不同的两个方向即图1(a)及图4(a)的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可移动地保持。
下面,在图1(a)及图4(a)中,将自初始位置向下方向对操作部件13进行操作的操作称为按压操作,将从初始位置向右方向或左方向对操作部件13进行操作的操作称为滑动操作。
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部件13的按压操作为:将自开口部12向外方突出的操作部推入收纳部3内的操作、向与滑动操作方向正交交叉的方向进行操作。
在盒1内设置有使操作部件13自动地复位到初始位置的复位机构。该复位机构具备:第一、第二可动部件17、18,其相对于盒体1可沿与操作部件13相同方向滑动地保持且具有间隔地对置;保持在这两个第一、第二可动部件17、18之间并在操作部件13的滑动方向上可弹性变形的弹性部件19,如螺旋弹簧。在第一、第二可动部件17、18各自的背面分别形成有向盒主体2的背部2c的方向突出的导向用突出部17a、18a和导向用突出部17b、18b。在盒主体2上形成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导向槽8A、8B。第一可动部件17以将导向用突出部17a、17b分别可滑动地嵌入导向槽8A、8B的状态载置于下部2b。第二可动部件18也以将导向用突出部18a、18b分别对应地可滑动地嵌入导向槽8A、8B的状态载置于下部2b。
在操作部件13上形成有向与按压操作方向相反方向凹陷的凹部16。第一、第二可动部件17、18可滑动地保持于该凹部16。在左右方向相对的凹部16的内壁部中的一方(右侧)的内壁部和第一可动部件17的接触位置20形成有第一、第二传递部21、24。在与所述一方的内壁部相对的另一方的内壁部和第二可动部件18的接触位置27形成有第一、第二传递部28、31。如图4(a)所示,接触位置20、27关于沿与操作部件13的滑动方向正交的方向扩展的假想平面50,为面对象。
在图4(a)中,右侧的第一传递部21以将弹性部件19的复位力作为滑动操作后的复位力赋予操作部件13的方式形成。该第一传递部21包括由形成于操作部件13的平坦面构成的第一传递承受面22和由形成于第一可动部件17的平坦面构成的第一传递面23。操作部件13的第一传递承受面22位于以第一可动部件17为基准的弹性部件19的相反侧。第一可动部件17的第一传递面23位于第一可动部件17的弹性部件19的相反侧。即,第一传递面23和第一传递承受面22在操作部件13的滑动操作方向上对置,这两个第一传递承受面22、第一传递面23进行面接触。左侧的第一传递部28与右侧的第一传递部21同样地构成为,包括由形成于操作部件13的平坦面构成的第一传递承受面29和由形成于第二可动部件18的平坦面构成的第一传递面30。
在图4(a)中,右侧的第二传递部24形成为,将弹性部件19的复位力变换为与按压操作方向反方向的力并作为按压操作后的复位力赋予操作部件13。该第二传递部24包括由形成于操作部件13的平坦面构成的第二传递承受面25和由形成于第一可动部件17的平坦面构成的第二传递面26。从正面看,操作部件13的第二传递承受面25自构成第一传递部21的第一传递承受面22向与按压操作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且向弹性部件19侧倾斜。第一可动部件17的第二传递面26也自构成第一传递部21的第一传递面23向与按压操作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且向弹性部件19侧倾斜。即,第二传递面26和第二传递承受面25在操作部件13的滑动操作方向和按压操作方向的中间方向上对置,该第二传递承受面25、第二传递面26进行面接触。左侧的第二传递部31与右侧的第二传递部24同样地构成为,包括由形成于操作部件13的平坦面构成的第二传递承受面32和由形成于第二可动部件18的平坦面构成的第二传递面33。
在第一、第二可动部件17、18上分别通过嵌入成形设置有金属制的第一、第二导电部件34、38。在第一导电部件34上形成有自第一可动部件17向盒主体2的右侧部2d的方向延伸的可动接点35。在第二导电部件38上形成有自第二可动部件18向盒主体2的左侧部2e的方向延伸的可动接点39。在盒主体2的右侧部2d设置有与可动接点35接触及离开的固定接点42。在盒主体2的左侧部2e设置有与可动接点39接触及离开的固定接点44。
在第一导电部件34上形成有自第一可动部件17向弹性部件19侧突出且嵌入弹性部件19的一端(右侧)的嵌入部36。在第二导电部件38上形成有自第二可动部件18向弹性部件19侧突出且嵌入弹性部件19的另一端(左侧)的嵌入部40。弹性部件19通过其两端分别对应地嵌入各嵌入部36、40而支撑第一、第二可动部件17、18。另外,弹性部件19具有导电性,第一、第二导电部件34、38经由弹性部件19而导通。
复位机构还具备:在第二可动部件18向接近第一可动部件17的方向移动时,限制第一可动部件17向离开第二可动部件18的方向移动的第一限制机构;在第一可动部件17向接近第二可动部件18的方向移动时,限制第二可动部件18向离开第一可动部件17的方向移动的第二限制机构。第一限制机构由设置在第一可动部件17上且与作为盒主体2的内壁即右侧部2d抵接的第一抵接部的可动接点35、和设置于盒主体2的右侧部2d且作为接住第一抵接部(可动接点35)的第一承受部的固定接点42构成。第二限制机构由设置在第二可动部件18上且与作为盒主体2的内壁即左侧部2e抵接的第二抵接部的可动接点39、和设置于盒主体2的左侧部2e且作为接住第二抵接部(可动接点39)的第二承受部的固定接点44构成。在图中,42a为自固定接点42导出的端子,44a为自固定接点44导出的端子。
在第一导电部件34上形成有和可动接点35平行延伸且含有向盒主体2的背部2c的方向突起的突起部37a的可动接点37。在盒主体2的背部2c的内面设置有与可动接点37的突起部37a接触及离开的固定接点43。在第二导电部件38上形成有和可动接点39平行延伸且含有向盒主体2的背部2c的方向突起的突起部41a的可动接点41。在盒主体2的背部2c的内面设置有与可动接点41的突起部41a接触及离开的固定接点45。在图中,43a为自固定接点43导出的端子,45a为自固定接点45导出的端子。
本实施方式具备检测操作部件13自初始位置向右方向进行滑动操作的情况并生成电信号的检测装置。该检测装置由含有固定接点42、可动接点35、弹性部件19、可动接点41、固定接点45的开关元件(以下称“第一滑动操作用开关元件”)构成。另外,本实施方式具备检测操作部件13自初始位置向左方向进行滑动操作的情况并生成电信号的检测装置。该检测装置由含有固定接点44、可动接点39、弹性部件19、可动接点37、固定接点43的开关元件(以下称“第二滑动操作用开关元件”)构成。
本实施方式具备检测自初始位置的按压操作并生成电信号的检测装置。该检测装置由含有固定接点43、可动接点37、弹性部件19、可动接点41、固定接点45的开关元件(以下称“按压操作用开关元件”)构成。
操作部件13的右侧的第一传递承受面22位于以第一可动部件17为基准的弹性部件19的相反侧,兼作限制第一可动部件17的移动的第一限制部。操作部件13的左侧的第一传递承受面29位于以第二可动部件18为基准的弹性部件19的相反侧,兼作限制第二可动部件18的移动的第二限制部。在盒主体2的下部2b设置有在按压操作时第一、第二限制部分别插入的退出部9、10。
如图4(a)所示,在右侧的第一传递部21中,操作部件13的第一传递承受面22及第一可动部件17的第一传递面23从上面看时向盒主体2的背部2c延伸且向离开弹性部件19的方向倾斜。即,第一传递部21形成为:将伴随滑动操作而产生的弹性部件19的弹性力作为在第一滑动操作用开关元件中可动接点37被推向固定接点43的方向的力而赋予第一可动部件17。
在左侧的第一传递部28中也是操作部件13的第一传递承受面29及第二可动部件18的第一传递面30从上面看时向盒主体2的背部2c延伸且向离开弹性部件19的方向倾斜。即,第一传递部28形成为:将伴随滑动操作而产生的弹性部件19的弹性力作为在第二滑动操作用开关元件中可动接点41被推向固定接点45的方向的力而赋予第二可动部件18。
如图4(a)所示,在右侧的第二传递部24中,操作部件13的第二传递承受面25及第一可动部件17的第二传递面26从上面看时向盒主体2的背部2c延伸且向离开弹性部件19的方向倾斜。即,第二传递部24形成为:将伴随按压操作方向而产生的弹性部件19的弹性力作为按压操作用开关元件中可动接点37被推向固定接点43的方向的力而赋予第一可动部件17。
在左侧的第二传递部31中也是操作部件13的第二传递承受面32及第二可动部件18的第二传递面33从上面看时向盒主体2的背部2c的内面延伸且向离开弹性部件19的方向倾斜。即,第二传递部31形成为:将伴随按压操作而产生的弹性部件19的弹性力作为在按压操作用开关元件中可动接点41被推向固定接点45的方向的力而赋予第二可动部件18。
这样所构成的本实施方式如下面的“(1)、(2)”进行动作。
(1)作为滑动操作型开关装置的动作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具备的操作部件向左方向进行滑动操作的状态的与图4(a)对应的主视图。图9是图8所示的状态的与图6对应的立体图。图10是图8所示的状态的与图7对应的剖面图。
对操作部件13的滑动操作时的动作,以操作部件13向左方向进行滑动操作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由于操作部件13向右方向进行滑动操作的情况和左方向的情况同样,故省略。
当对位于初始位置的操作部件13赋予左方向的操作力时,设置于第二导电部件38的可动接点39和设置于盒主体2的固定接点44就作为第二限制机构发挥功能。即,通过可动接点39与固定接点44抵接而阻止第二可动部件18的移动。在该状态下,操作部件13和第一可动部件17一起使弹性部件19压缩变形并移动,同时通过第一可动部件17与第二可动部件18抵接而停止。
此时,第一导电部件34的可动接点37与设置于盒主体2的固定接点43接触。另外,第二导电部件38的可动接点41离开设置于盒主体2的固定接点45。另外,由于弹性部件19的弹性力由第一传递部22被分散为将第二可动部件18向左方向按压的力和向盒主体2的背部2c的方向按压的力,因此,第二导电部件38的可动接点39为被推向固定接点44的状态,第一导电部件34的可动接点37为被推向固定接点43的状态。由此,固定接点44和固定接点43经由可动接点39、弹性部件19及可动接点37在稳定的状态下导通,并且生成与操作部件13向左方向滑动操作对应的情况的电信号。
当取消对操作部件13的左方向的操作力时,弹性部件19边将第一可动部件17和操作部件13推回边进行复位。与此同时,可动接点37离开固定接点43而不生成对应于向左方向的滑动操作的电信号。另外,在取消将第二可动部件18向左方向按压的力的同时,取消将第二可动部件18向盒主体2的背部2c的方向按压的力。从而,操作部件13复位于初始位置。
(2)作为按压操作型开关装置的动作
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具备的操作部件进行按压操作的状态的与图4(a)对应的主视图。图12是图11所示的状态的与图6对应的立体图。图13是图11所示的状态的与图7对应的剖面图。图14是图11的XIV-XIV剖面图。
当对位于初始位置的操作部件13赋予下方向的操作力时,操作部件13利用自身的第二传递承受面25、32使第一、第二可动部件17、18向二者克服弹性部件19的弹性力而彼此接近的方向移动,同时向下方向移动,通过第一、第二可动部件17、18彼此抵接而停止。
此时,可动接点37与固定接点43接触,可动接点41与固定接点45接触。另外,弹性部件19的弹性力在第二传递部24传递到第一可动部件17,由此第一可动部件17被推向盒主体2的背部2c的方向,由此,可动接点37被推向固定接点43。同样,弹性部件19的弹性力在第二传递部31传递到第二可动部件18,由此第二可动部件18被推向盒主体2的背部2c的方向,由此,可动接点41被推向固定接点45。其结果是固定接点43和固定接点45经由可动接点37、弹性部件19及可动接点41而在稳定的状态下进行导通,并且生成对应于操作部件13按压操作的情况的电信号。
当取消对操作部件13的下方向的操作力时,弹性部件19边将第一、第二可动部件17、18和操作部件13推回边复位。与此同时,可动接点37自固定接点43离开,可动接点41自固定接点45离开,并且生成对应于按压操作的电信号。另外,取消将第一可动部件17向盒主体2的背部2c的方向按压的力及将第二可动部件18向盒主体2的背部2c的方向按压的力。另外,操作部件13复位于初始位置。
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获得如下的效果。
在作为复合操作型开关装置的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弹性部件19的复位力在每个第一、第二可动部件17、18和操作部件13之间,由第一传递部21、28或第二传递部24、31传递到操作部件13,由此,将一个弹性部件19的复位力分成对滑动操作和按压操作双方的操作部件13的复位力。即,可以用一个弹性部件19作为滑动操作和按压操作双方的操作部件13的复位力的产生源,因此,能够提供易达到小型化的复合操作型开关装置。
在作为复合操作型开关装置的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一滑动操作用开关元件、第二滑动操作用开关元件及按压操作用开关元件共用弹性部件19,因此,可以减轻伴随设置这些开关元件的电路的复杂化。
在作为滑动操作型开关装置的本实施方式中,每个第一、第二滑动用开关元件在构成其自身的电路上含有弹性部件19,因此,可以简单地进行构成每个第一、第二滑动操作用开关元件的电路的环绕。
在作为滑动操作型开关装置的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传递部21将伴随滑动操作而产生的弹性部件19的弹性力作为在第一滑动操作用开关元件中可动接点37被推向固定接点43的方向的力而赋予第一可动部件17。同样,第一传递部28将伴随滑动操作而产生的弹性部件19的弹性力作为第二滑动操作用开关元件中可动接点41被推向固定接点45的方向的力而赋予第二可动部件18。由此,在滑动操作时,利用弹性部件19的弹性力,能够确保可动接点37和固定接点43的接触压力及可动接点41和固定接点45的接触压力。
在作为滑动操作型开关装置的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只在滑动操作时,将接触压赋予可动接点35、37、39、41,因此,能够防止可动接点35、37、39、41的接触不良。
在作为滑动操作型开关装置的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弹性部件19支撑在第一可动部件17和第二可动部件18之间且第一、第二可动部件17、18可滑动,因此,弹性部件19的端部和盒体1之间无间隙,可以防止弹性部件19的端部进入任何处。由此,不易引起操作部件13的动作不良。
在作为滑动操作型开关装置的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限制机构由设置于第一可动部件17且与盒主体2抵接的第一抵接部(可动接点35)和设置于盒主体2且阻止第一抵接部的第一承受部(固定接点42)构成,第二限制机构由设置于第二可动部件18且与盒主体2抵接的第二抵接部(可动接点39)和设置于盒主体2且阻止第二抵接部的第二承受部(固定接点44)构成。由此,可以用简单的构造可靠实现第一、第二可动部件17、18的移动。
在作为滑动操作型开关装置的本实施方式中,可动接点35兼作第一抵接部,固定接点42兼作第一承受部,可动接点39兼作第二抵接部,第二固定接点兼作所述第二承受部。由此,可以利用弹性部件19的弹性力确保对每个固定接点42、44的每个可动接点35、39的接触压。
在作为滑动操作型开关装置的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一滑动操作用开关元件的可动接点35、41设置在第一、第二可动部件17、18上,对应这两个可动接点35、41的固定接点42、45设置在盒主体2上,因此,能够可靠地生成对应于来自初始位置的操作部件13的向右方向的滑动操作的电信号。同样,由于第二滑动操作用开关元件的可动接点39、37设置在第一、第二可动部件17、18上,对应这两个可动接点39、37的固定接点44、43设置在盒主体2上,因此,能够可靠地生成对应于来自初始位置的操作部件13的向左方向的滑动操作的电信号。
在作为滑动操作型开关装置的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滑动操作用开关元件中,在固定接点42和固定接点45的导通路线上含有弹性部件19,因此,可以简单地设计设置于盒主体2的固定接点42、45的形状。在第二滑动操作用开关元件中,在固定接点44和固定接点43的导通路线上含有弹性部件19,因此,可以简单地设计设置于盒主体2的固定接点44、43的形状。另外,由于第一、第二滑动操作用开关元件共用弹性部件19,因此,可以减轻伴随设置第一、第二滑动操作用开关元件的回路的指导的复杂化。
在作为按压操作型开关装置的本实施方式中,弹性部件19向与操作部件13的按压操作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且在其交叉的方向上可以弹性变形,并且该弹性部件19的复位力在每个第二可动部件17、18和操作部件13之间利用第二传递部24、31变换为和按压操作方向相反方向的力而传递给操作部件13。由此,可以提供确保操作部件13的充分的复位力和操作部件13的按压操作方向的尺寸的缩小化两者兼备的容易的按压操作型开关装置。
在作为按压操作型开关装置的本实施方式中,第二传递部24将伴随按压操作方向而产生的弹性部件19的弹性力作为在按压操作用开关元件中可动接点37被推向固定接点43的方向的力而赋予第一可动部件17。同样地,第二传递部31将伴随按压操作方向而产生的弹性部件19的弹性力作为在按压操作用开关元件中可动接点41被推向固定接点45的方向的力而赋予第二可动部件18。由此,在按压操作时,利用弹性部件的弹性力可以确保可动接点37和固定接点43的接触压及可动接点41和固定接点45的接触压。另外,由于它们的接触压只有在按压操作时才赋予可动接点37、41,因此,可以防止可动接点37、41的接触不良。
在作为按压操作型开关装置的本实施方式中,弹性部件19具有导电性,且按压操作用开关元件在构成自身的回路上含有弹性部件19。由此,可以提高构成按压操作用开关元件的电路的形状的自由度。
在作为按压操作型开关装置的本实施方式中,在操作部件13位于初始位置时,操作部件13的第一传递承受面22、29作为限制第一、第二可动部件17、18在彼此分离的方向上移动的第一、第二限制部发挥功能。而且,在按压操作时,形成限制部的操作部件13的部分插入退出部9、10。由此,可以使得在操作部件13上设置限制部和按压操作方向上的操作部件13的可动范围的确保两者并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传递部21、28、第二传递部24、31都由进行面接触的两个平坦面构成,但是,只要是能够将弹性部件19的复位力作为操作部件13的滑动操作和按压操作双方的复位力而传递的结构即可。即,不局限于本发明的第一、第二传递部由平坦面构成的结构,也可以为由形成于操作部件的凸曲面和设置于可动部件且与其凸曲面进行滑动连接的凹曲面构成的结构。
另外,第一、第二传递部21、24只要以将可动接点37推向固定接点43的力赋予第一可动部件17的方式构成即可,第一、第二传递部28、31只要以将可动接点41推向固定接点45的力赋予第二可动部件18的方式构成即可。即,本发明的第一、第二传递部不局限于由平坦面构成的结构,也可以为由形成于操作部件的凸曲面和设置于可动部件且与其凸曲面滑接的凹曲面构成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接点37、41设置在第一、第二可动部件17、18的背面侧,固定接点43、45设置在盒主体2的背部2c,但是,本发明的第一、第二滑动操作用开关元件的配置不局限于此。与可动接点37、41相应的结构也可以设置在第一、第二可动部件17、18的下面侧,与固定接点43、45相应的结构也可以设置在盒主体2的下部2b。
另外,关于固定接点和可动接点的接点结构也不局限于本实施方式,也可以将固定接点作成设置于盒主体2的内底面的公共的固定接点及切换用固定接点,也可以将可动接点作成与这些固定接点滑动连接的滑动触头。
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部件13的滑动操作为直线性的操作,但是,本发明的滑动操作不局限于直线性,也可以为圆弧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用操作部件13直接按压第一、第二可动部件17、18进行操作,但是,本发明的第一、第二可动部件和操作部件的关系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为如下的关系:在每个第一、第二可动部件和操作部件之间设置橡胶等缓冲部件,由操作部件通过缓冲部件间接按压第一、第二可动部件。

Claims (7)

1.一种复合操作型开关装置,其具备:盒体;操作部件,该操作部件相对于所述盒体可保持自初始位置的滑动操作和沿与该滑动操作方向交叉的方向的按压操作;与所述操作部件的滑动操作连动的滑动操作用开关元件;与所述操作部件的按压操作连动的按压操作用开关元件;使所述操作部件自动地复位到所述初始位置的复位机构,所述复合操作型开关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复位机构具备:
弹性部件,其在所述操作部件的滑动方向上延伸且在该方向上可弹性变形;
可动部件,其保持为可与所述操作部件的操作一同相对于所述盒体滑动移动、且相对于所述操作部件可传递所述弹性部件的复位力地与所述操作部件接触,
在所述操作部件和所述可动部件的接触位置形成有:第一传递部,将所述弹性部件的复位力作为滑动操作后的复位力赋予所述操作部件;第二传递部,将所述弹性部件的复位力作为按压操作后的复位力赋予所述操作部件,
所述弹性部件以对所述可动部件施加弹性力的方式配置于所述盒体,
所述第一传递部由形成于所述可动部件的第一传递面、和与该第一传递面抵接的形成于所述操作部件的第一传递承受面构成,所述第一传递面和所述第一传递承受面在所述操作部件的滑动操作方向上对置,
所述第二传递部由形成于所述可动部件的第二传递面和与该第二传递面抵接的形成于所述操作部件的第二传递承受面构成,所述第二传递面和所述第二传递承受面在所述操作部件的滑动操作方向和按压操作方向的中间方向上对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操作型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可动部件上设置有所述滑动操作用开关元件的可动接点,与该可动接点对应的固定接点设置于所述盒体,
所述第一传递部形成为,将伴随滑动操作而产生的所述弹性部件的弹性力作为在所述滑动操作用开关元件中所述可动接点被推向所述固定接点的方向的力赋予所述可动部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操作型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可动部件上设置有所述按压操作用开关元件的可动接点,与该可动接点对应的固定接点设置于所述盒体,
所述第二传递部形成为,将伴随按压操作而产生的所述弹性部件的弹性力作为在所述按压操作用开关元件中所述可动接点被推向所述固定接点的方向的力而赋予所述可动部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操作型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复位机构具备:
第一、第二可动部件,其作为所述可动部件在所述操作部件的滑动方向上具有间隔且对置;
所述弹性部件,其保持在该第一、第二可动部件间;
第一限制机构,其在所述第二可动部件向接近所述第一可动部件的方向移动时,限制所述第一可动部件向远离所述第二可动部件的方向的移动;
第二限制机构,其在所述第一可动部件向接近所述第二可动部件的方向移动时,限制所述第二可动部件向远离所述第一可动部件的方向的移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复合操作型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限制机构具备:第一抵接部,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可动部件且在所述操作部件的滑动方向上与相对的所述盒体的内壁抵接;第一承受部,其设置于所述盒体的所述内壁且承受所述第一抵接部,
所述第二限制机构具备:第二抵接部,其设置于所述第二可动部件且在所述操作部件的滑动方向上与相对的所述盒体的内壁抵接;第二承受部,其设置于所述盒体的所述内壁且承受所述第二抵接部。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复合操作型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操作部件上设置有向与按压操作方向相反的方向凹陷的凹部,所述第一、第二可动部件可滑动地保持于该凹部;
在所述操作部件的滑动方向上,在相对的所述凹部的内壁部中的一方的内壁部与所述第一可动部件的接触位置,形成有所述第一传递部及第二传递部;
在与所述一方的内壁部相对的另一方的内壁部和所述第二可动部件的接触位置,形成有所述第一传递部及所述第二传递部。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操作型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件具有导电性,所述滑动操作用开关元件及所述按压操作用开关元件中至少一方在构成其自身的电路中包含所述弹性部件。
CN2008100962773A 2007-05-10 2008-05-08 复合操作型开关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0394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126015A JP4857183B2 (ja) 2007-05-10 2007-05-10 複合操作型スイッチ装置
JP2007-126015 2007-05-1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03942A CN101303942A (zh) 2008-11-12
CN101303942B true CN101303942B (zh) 2010-12-08

Family

ID=401137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096277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03942B (zh) 2007-05-10 2008-05-08 复合操作型开关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857183B2 (zh)
CN (1) CN10130394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69774A (zh) * 2010-11-04 2011-08-31 无锡大星电子有限公司 双向开关装置
JP5910082B2 (ja) * 2011-12-28 2016-04-27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多方向スイッチおよび操作入力装置
CN103632877B (zh) * 2012-08-23 2016-06-08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多方向开关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78863A (en) * 1992-02-06 1995-01-03 Toyodenso Kabushiki Kaisha Electric switch
CN1205532A (zh) * 1997-07-16 1999-01-2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能在滑动和推压方向操作的开关装置和其装配方法
CN1855337A (zh) * 2005-04-28 2006-11-01 星电株式会社 滑动操作式开关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29121A (ja) * 1988-07-19 1990-01-31 Hisao Funahara タッチスイッチ
JP3793290B2 (ja) * 1996-02-07 2006-07-05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複合操作型電気部品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78863A (en) * 1992-02-06 1995-01-03 Toyodenso Kabushiki Kaisha Electric switch
CN1205532A (zh) * 1997-07-16 1999-01-2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能在滑动和推压方向操作的开关装置和其装配方法
CN1855337A (zh) * 2005-04-28 2006-11-01 星电株式会社 滑动操作式开关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平10-241499A 1998.09.11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03942A (zh) 2008-11-12
JP4857183B2 (ja) 2012-01-18
JP2008282683A (ja) 2008-11-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0966009A2 (en) Pushbutton switch and input device using the same
CN101303942B (zh) 复合操作型开关装置
US5833048A (en) Rocker switch especially for vehicles
EP1209710A3 (en) Contact mecahnism for electronic overload
CA2440297A1 (en) Switch unit
CN104425919A (zh) 连接器
KR20070006980A (ko) 슬라이드모듈 및 이를 구비한 이동통신 단말기
EP1830542A2 (en) Spring loaded sliding mechanism for a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CN101752130B (zh) 带固定接点壳体及具备该壳体的滑动开关
CN109616817B (zh) 一种终端
CN108701561B (zh) 电气开关
TWI691985B (zh) 開關及操作裝置
CN202712006U (zh) 开关装置
TWI665696B (zh) switch
JP2006310226A (ja) マイクロスイッチ
CN113750520A (zh) 手柄
CN209015957U (zh) 一种复位键结构
CN210120069U (zh) 开关结构和方向盘
JP7077876B2 (ja) スイッチ及び操作装置
JP6575661B1 (ja) スイッチ
JP5006293B2 (ja) スライド操作機構およびこの機構を備えたスライド操作型スイッチ装置
CN104078262B (zh) 滑动开关
CN201430733Y (zh) 滑盖式便携电子设备的滑动结构
CN213150622U (zh) 按键及键盘
CN209461339U (zh) 按键单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ALPS ELECTRIC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Alps Electric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120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