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91864A - 电梯控制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电梯控制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91864A
CN101291864A CNA2006800388523A CN200680038852A CN101291864A CN 101291864 A CN101291864 A CN 101291864A CN A2006800388523 A CNA2006800388523 A CN A2006800388523A CN 200680038852 A CN200680038852 A CN 200680038852A CN 101291864 A CN101291864 A CN 1012918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car
passenger
elevator
do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8003885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91864B (zh
Inventor
樱井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38437009&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01291864(A)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2918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918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918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9186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00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in general
    • B66B1/02Control systems without regulation, i.e. without retroactive action
    • B66B1/06Control systems without regulation, i.e. without retroactive action electric
    • B66B1/14Control systems without regulation, i.e. without retroactive action electric with devices, e.g. push-buttons, for indirect control of movements
    • B66B1/18Control systems without regulation, i.e. without retroactive action electric with devices, e.g. push-buttons, for indirect control of movements with means for storing pulses controlling the movements of several cars or ca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00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in general
    • B66B1/24Control systems with regulation, i.e. with retroactive action, for influencing travelling speed, acceleration, or deceleration
    • B66B1/2408Control systems with regulation, i.e. with retroactive action, for influencing travelling speed, acceleration, or deceleration where the allocation of a call to an elevator car is of importance, i.e. by means of a supervisory or group controller
    • B66B1/2458For elevator systems with multiple shafts and a single car per shaf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3/00Doors, gates, or other apparatus controlling access to, or exit from, cages or lift well landings
    • B66B13/02Door or gate operation
    • B66B13/14Control systems or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10Rollers
    • B65H2404/18Rollers composed of several lay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2201/00Aspects of 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 B66B2201/10Details with respect to the type of call input
    • B66B2201/103Destination call input before entering the elevator ca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2201/00Aspects of 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 B66B2201/20Details of the evaluation method for the allocation of a call to an elevator car
    • B66B2201/211Waiting time, i.e. response tim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2201/00Aspects of 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 B66B2201/20Details of the evaluation method for the allocation of a call to an elevator car
    • B66B2201/231Sequential evaluation of plurality of criteria
    • B66B2201/232Sequential evaluation of plurality of criteria where the time needed for a passenger to arrive at the allocated elevator car from where the call is made is taken into accou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Elevator Control (AREA)
  • Elevator Door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电梯控制系统具有:层站呼梯登记装置,其设置在层站楼层上,可以在层站楼层对其进行操作;层站呼梯自动登记部,其将对层站呼梯登记装置进行了操作的层站楼层作为轿厢呼梯楼层,进行用于使各轿厢中的任意一个停靠在轿厢呼梯楼层上的轿厢呼梯登记;响应选定部,其把响应轿厢呼梯登记的电梯装置选定为选定电梯;乘客移动时间计算部,其以设置在选定电梯的轿厢呼梯楼层上的电梯出入口作为选定出入口,计算与选定出入口对应的乘客移动时间;以及开闭控制部,其根据来自选定电梯和乘客移动时间计算部的信息,控制选定出入口的开闭动作。当选定出入口在轿厢呼梯登记时已处于开门状态时,开闭控制部把选定出入口的开门状态维持到进行轿厢呼梯登记之后、经过乘客移动时间为止。

Description

电梯控制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控制电梯装置的运转的电梯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以往提出过以多个电梯装置作为一组进行运行管理的电梯用组群控制装置。在设置了这种以往的电梯用组群控制装置的建筑物中,在相同楼层上设置与各个电梯装置分别对应的电梯出入口。而且在该楼层上设置有用于由乘客操作而进行轿厢呼梯的呼梯登记指示装置。当对呼梯登记指示装置进行了操作时,分配移动到该楼层的轿厢。
轿厢的分配是通过比较各轿厢到达该楼层的时间和乘客到达各电梯出入口所需的时间来进行的。此时,在轿厢到达该楼层的时间比乘客到达各电梯出入口所需的时间短的情况下,该电梯出入口被排除在分配对象之外。由此,可以分配在乘客到达电梯出入口之后到达的轿厢,可防止乘客错过搭乘轿厢(参见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040524号
但在以往的电梯用组群控制装置中,由于把可能会在早于乘客到达电梯出入口的时间到达的轿厢从分配对象中排除出去,所以即使在例如1台轿厢停靠在该楼层上、其余轿厢位于远离该楼层的位置上需要较长时间到达该楼层的情况下,也会分配位于较远位置上的轿厢。其结果是虽然乘客能够在轿厢到达该楼层之前就到达电梯出入口,但必须在电梯出入口前等待很长时间轿厢才会到达。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可以缩短乘客等待时间,并且能够防止乘客延误搭乘轿厢的电梯控制系统。
本发明的电梯控制系统控制多个电梯装置的运转,其中该多个电梯分别具有:可以停靠在共同的层站楼层的轿厢;和设置在层站楼层上、用于在层站楼层和停靠于层站楼层的轿厢之间进出的电梯出入口,该电梯控制系统具有:层站呼梯登记装置,其设置在层站楼层上,可以在层站楼层进行操作;层站呼梯自动登记部,其以对层站呼梯登记装置进行了操作的层站楼层作为轿厢呼梯楼层,进行用于使各轿厢中的任意一个停靠在轿厢呼梯楼层的轿厢呼梯登记;响应选定部,其根据分别来自层站呼梯自动登记部和各电梯装置的信息,将响应轿厢呼梯登记的电梯装置选定为选定电梯;乘客移动时间计算部,其根据来自响应选定部的信息,把设置在选定电梯的轿厢呼梯楼层上的电梯出入口作为选定出入口,计算乘客从层站呼梯登记装置到选定出入口之间移动所需的乘客移动时间;以及开闭控制部,其根据分别来自选定电梯和乘客移动时间计算部的信息,控制选定出入口的开闭动作,当选定出入口在轿厢呼梯登记时已处于开门状态时,开闭控制部把选定出入口的开门状态维持到进行轿厢呼梯登记之后、经过乘客移动时间为止。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电梯控制系统的结构图。
图2是表示图1的电梯控制系统的功能框图。
图3是用于说明图2的控制系统主体的处理动作的流程图。
图4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中电梯控制系统在计算乘客移动时间时的处理动作的流程图。
图5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3实施方式中电梯控制系统在计算乘客移动时间时的处理动作的流程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第4实施方式中的电梯控制系统的功能框图。
图7是用于说明图6的控制系统主体的处理动作的流程图。
图8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5实施方式中电梯控制系统在计算开门持续极限时间时的处理动作的流程图。
图9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6实施方式中电梯控制系统在计算开门持续极限时间时的处理动作的流程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第7实施方式中的电梯控制系统的结构图。
图11是表示图10的电梯控制系统的功能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中电梯控制系统的结构图。图中,在建筑物中设置有多台(本例中为3台)电梯装置1~3。而且建筑物中设有能够使用各电梯装置1~3的多个层站楼层4。各电梯装置1~3具有能够停靠在各层站楼层4上的轿厢5以及设置在各层站楼层4上、用于在轿厢5与层站楼层4之间进出的电梯出入口6。
各层站楼层4都设有电梯间7。在电梯间7中,在水平方向上隔开间隔设置各电梯装置1~3各自的电梯出入口6。在各电梯出入口6上都设有用于开闭电梯出入口6的一对电梯门8。
各层站楼层4都设有多个(本例中为3个)厅外指示灯9,该厅外指示灯9用于向电梯间7通知预定下一个开门的电梯出入口6,并向电梯间7通知轿厢5已到达的情况。在各电梯出入口6的附近分别设有1个厅外指示灯9。在该例子中,通过厅外指示灯9点亮来进行预定开门的电梯出入口6的通知,通过厅外指示灯9闪烁来进行轿厢5到达的通知。
另外,在各层站楼层4上设有可以在层站楼层4进行操作的层站呼梯登记装置10。本例中,层站呼梯登记装置10设置在用于进出电梯间7内的电梯间出入口上。层站呼梯登记装置10设有用于通过乘客的操作来选择目的地楼层的目的地楼层选择器11和用于进行乘客所选择的目的地楼层的显示的显示器12。目的地楼层选择器具备用于健全人选择目的地楼层的普通用选择器以及配置在普通用选择器下方的、例如用于轮椅使用者等残疾人选择目的地楼层的残疾人用选择器。在普通用选择器和残疾人用选择器上设有多个目的地楼层按钮。
在各电梯装置1~3的轿厢5内设有可以在轿厢5内进行操作的轿厢内呼梯登记装置13。轿厢内呼梯登记装置13上设有用于通过乘客的操作来选择轿厢5的前往楼层的前往楼层选择器、以及显示轿厢5当前位置的显示器(都未图示)。前往楼层选择器上设有多个前往楼层按钮。
分别来自层站呼梯登记装置10和各电梯装置1~3的信息被传输到综合控制各电梯装置1~3的运转的控制系统主体14。控制系统主体14根据分别来自层站呼梯登记装置10和各电梯装置1~3的信息来控制各电梯装置1~3的运转。
控制系统主体14具有:把各电梯装置1~3作为一个组进行运转管理的组群管理控制装置15;以及根据来自组群管理控制装置15的信息,单独控制各电梯装置1~3各自的运转的多台(本例中为3台)控制装置16。
图2是表示图1的电梯控制系统的功能框图。图中,控制系统主体14具有层站呼梯自动登记部17、轿厢内呼梯自动登记部18、响应选定部19、数据库(存储部)20、乘客移动时间计算部21和开闭控制部22。
层站呼梯自动登记部17根据来自各层站呼梯登记装置10的信息,以对层站呼梯登记装置10进行了操作的层站楼层4作为轿厢呼梯楼层,自动执行用于使各电梯装置1~3的轿厢5中的任意一个停靠在轿厢呼梯楼层的轿厢呼梯登记。
轿厢内呼梯自动登记部18根据来自各轿厢内呼梯登记装置13的信息,自动执行用于使该轿厢5停靠在通过轿厢内呼梯登记装置13的操作所选择的前往楼层上的轿厢呼梯登记。
响应选定部19根据分别来自各电梯装置1~3、层站呼梯自动登记部17和轿厢内呼梯自动登记部18的信息,从各电梯装置1~3中把响应层站呼梯自动登记部17进行的轿厢呼梯登记的电梯装置选定为选定电梯。即,响应选定部19针对各电梯装置1~3,对直到轿厢5到达为止的、在轿厢呼梯楼层处的等待时间作为评价值进行计算(进行评价值运算),把评价值最佳的电梯装置选定为选定电梯。即响应选定部19通过进行对各电梯装置1~3的评价值运算,来进行选定电梯的选定。选定电梯的选定是根据各电梯装置1~3的轿厢5的位置和速度、轿厢5是否满员、轿厢5到达轿厢呼梯楼层为止的停靠次数等信息来进行的。在本例子中,通过组群管理控制装置15来进行选定电梯的选定。
预先在数据库20中存储有乘客从层站呼梯登记装置10到各电梯出入口6之间移动所分别花费的时间(乘客移动时间)。
乘客移动时间计算部21根据分别来自响应选定部19和数据库20的信息,将设置在选定电梯的轿厢呼梯楼层上的电梯出入口6设定为选定出入口,计算乘客从层站呼梯登记装置10到选定出入口之间移动所花费的乘客移动时间。乘客移动时间的计算是通过从数据库20中读取出与选定出入口对应的乘客移动时间来进行的。
开闭控制部22根据来自选定电梯的运转信息和来自乘客移动时间计算部21的信息,控制选定出入口的开闭动作。具体而言,当层站呼梯自动登记部17进行轿厢呼梯登记时选定出入口已处于开门状态的时候,在进行了轿厢呼梯登记之后,开闭控制部22维持选定出入口的开门状态,直到经过由乘客移动时间计算部21所计算出的乘客移动时间为止。即,当层站呼梯自动登记部17进行轿厢呼梯登记时选定出入口已处于开门状态的时候,开闭控制部22所进行的控制是,直到操作了层站呼梯登记装置10的乘客到达选定出入口为止,都阻止选定出入口开始关门动作。另外,当经过了乘客移动时间之后结束了选定出入口的开门动作时,开闭控制部22针对选定出入口进行通常的开闭动作的控制、即在预先设定的通常开门时间内维持开门状态。选定出入口的开闭动作是由各台控制装置16根据来自组群管理控制装置15的开闭指令来进行控制的。
控制系统主体14由具有运算处理部(CPU)、存储部(ROM和RAM等)和信号输入输出部的计算机构成。层站呼梯自动登记部17、轿厢内呼梯自动登记部18、响应选定部19、数据库20、乘客移动时间计算部21和开闭控制部22的功能是通过控制系统主体14的计算机来实现的。
即,在计算机的存储部中存储有用于实现层站呼梯自动登记部17、轿厢内呼梯自动登记部18、响应选定部19、乘客移动时间计算部21和开闭控制部22的功能的程序。并且,在存储部中还存储了乘客移动时间和通常的开门时间等信息。运算处理部根据存储在存储部中的程序,执行与控制系统主体14的功能相关的运算处理。
下面说明处理动作。图3是用于说明图2的控制系统主体14的处理动作的流程图。如图所示,当操作了层站呼梯登记装置10时(S1),通过层站呼梯自动登记部17进行把设置了该层站呼梯登记装置10的层站楼层4作为轿厢呼梯楼层的轿厢呼梯登记(S2)。
然后,根据各电梯装置1~3的运转信息、由层站呼梯自动登记部17登记的轿厢呼梯楼层的信息和由轿厢内呼梯自动登记部18登记的前往楼层的信息,通过响应选定部19对各电梯装置1~3进行评价值运算。其结果,从各电梯装置1~3中把响应层站呼梯自动登记部17的轿厢呼梯登记的电梯装置选定为选定电梯(S3)。之后,由层站呼梯登记装置10的显示器12根据来自响应选定部19的信息,进行选定电梯的显示(S4)。
然后,由乘客移动时间计算部21计算从层站呼梯登记装置10到选定出入口(选定电梯的电梯出入口6)的乘客移动时间。乘客移动时间的计算是通过从与各电梯出入口6对应地、事先存储在数据库20中的乘客移动时间中读取出与选定出入口对应的乘客移动时间来进行的(S5)。
之后,由控制系统主体14根据选定电梯的运转信息,判定选定出入口是否为开门状态(S6)。如果判定为选定出入口并非开门状态时,则通过开闭控制部22的控制使选定出入口进行通常的开闭动作,结束处理(S7)。
另外,当判定为选定出入口是开门状态时,则判定层站呼梯自动登记部17进行轿厢呼梯登记之后的时间是否经过了由乘客移动时间计算部21计算出的乘客移动时间(S8)。
当判定为尚未经过乘客移动时间时,则通过开闭控制部22的控制使选定出入口的开门状态维持到经过乘客移动时间为止(S9)。
当判定为经过了乘客移动时间的情况下,通过开闭控制部22的控制,在经过了通常的开门时间之后进行关门动作,结束处理(S10)。
在这种电梯控制系统之中,当层站呼梯自动登记部17进行轿厢呼梯登记时选定出入口已处于开门状态的时候,在进行了该轿厢呼梯登记之后,将选定出入口的开门状态维持到经过乘客移动时间为止,所以能防止电梯出入口6在乘客到达电梯出入口6之前就关门的现象,可以防止乘客错过搭乘轿厢5的情况。另外,由于选定电梯的选定是以所有电梯装置1~3为对象来进行的,所以能高效进行选定电梯的选定,可以实现乘客的等待时间的缩短。
而且,在上述例子中,对于各电梯出入口6分别设置一个存储在数据库20中的乘客移动时间,但也可以对于各电梯出入口6分别存储普通用乘客移动时间和残疾人用乘客移动时间。此时,如下这样进行关于乘客移动时间计算部21进行的乘客移动时间的计算,当通过普通用选择器的操作进行了轿厢呼梯登记时,从数据库20读取普通用乘客移动时间;当通过残疾人用选择器的操作进行了轿厢呼梯登记时,从数据库20读取残疾人用乘客移动时间。这样,即便乘客是残疾人,也能防止其延误搭乘轿厢5。
第2实施方式
并且,在上述例子中,虽然与各电梯出入口6对应的乘客移动时间不会由于轿厢呼梯楼层的拥挤程度而有所不同,然而也可以根据轿厢呼梯楼层的拥挤程度使乘客移动时间不同。
即,在数据库20中存储有时间段信息和乘客移动时间信息,其中该时间段信息中包含各层站楼层4中乘客较拥挤的拥挤时间段和各层站楼层4中不太拥挤的空闲时间段的各自信息;该乘客移动时间信息包含分别对应于拥挤时间段和空闲时间段的乘客移动时间的信息。乘客移动时间信息所包含的乘客移动时间是对应于电梯出入口6而设定的。
乘客移动时间计算部21根据层站呼梯自动登记部17进行轿厢呼梯登记时的信息,选择拥挤时间段和空闲时间段中的某个乘客移动时间,读取所选择的乘客移动时间中与选定电梯对应的乘客移动时间。这样,乘客移动时间计算部21计算出乘客移动时间。其他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下面说明动作。除去计算乘客移动时间时的处理动作,第2实施方式中的处理动作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处理动作相同,所以仅说明计算乘客移动时间时的处理动作。
图4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中的电梯控制系统在计算乘客移动时间时的处理动作的流程图。如图所示,当由乘客移动时间计算部21检测出通过层站呼梯自动登记部17进行轿厢呼梯登记时的时刻之后(S21),由乘客移动时间计算部21从数据库20中读取出时间段信息(S22)。
然后,通过乘客移动时间计算部21对由层站呼梯自动登记部17检测出的时刻与时间段信息进行比较。由此,由乘客移动时间计算部21判定层站呼梯自动登记部17进行的轿厢呼梯登记的时刻是否处于拥挤时间段中(S23)。
在判定为轿厢呼梯登记的时刻处于拥挤时间段的情况下,由乘客移动时间计算部21从数据库20中读取出与拥挤时间段以及选定出入口对应的乘客移动时间(S24)。这样,计算出乘客移动时间。
在判定为轿厢呼梯登记的时刻并不处于拥挤时间段的情况下,由乘客移动时间计算部21从数据库20中读取出与空闲时间段以及选定出入口对应的乘客移动时间(S25)。这样,计算出乘客移动时间。此后的动作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在这种电梯控制系统中,预先在数据库20中设定关于拥挤时间段和空闲时间段的各自的乘客移动时间,通过判定层站呼梯自动登记部17进行轿厢呼梯登记的时刻属于哪个时间段,从而计算与乘客在轿厢呼梯楼层的拥挤程度对应的乘客移动时间,因而能通过简单的结构更为可靠地计算轿厢呼梯楼层的乘客移动时间,可以进一步实现防止乘客错过搭乘轿厢5的情况。
第3实施方式
另外,虽然在上述例子中根据时间段来判定轿厢呼梯楼层的拥挤程度,但也可以根据层站呼梯自动登记部17进行的轿厢呼梯登记的次数来判定轿厢呼梯楼层的拥挤程度。
即,在第3实施方式中,乘客移动时间计算部21检测层站呼梯自动登记部17在每单位时间(例如每分钟)内的轿厢呼梯登记的次数,根据检测出的轿厢呼梯登记的次数,判定轿厢呼梯楼层是否拥挤。即,当层站呼梯自动登记部17在每单位时间内的轿厢呼梯登记的次数比预先设定的基准次数多时,乘客移动时间计算部21判定为轿厢呼梯楼层拥挤,当小于等于基准次数时判定为轿厢呼梯楼层不拥挤。
另外,在数据库20中对应于各电梯出入口6而预先存储有拥挤时的乘客移动时间和不拥挤时的乘客移动时间。乘客移动时间计算部21根据轿厢呼梯楼层是否拥挤的判定结果,选择拥挤时和不拥挤时中的某个乘客移动时间,从所选择的乘客移动时间中读取出与选定出入口对应的乘客移动时间。如此,乘客移动时间计算部21计算乘客移动时间。其他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下面说明动作。除去计算乘客移动时间时的处理动作之外,第3实施方式中的处理动作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处理动作相同,所以仅说明计算乘客移动时间时的处理动作。
图5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3实施方式中的电梯控制系统在计算乘客移动时间时的处理动作的流程图。如图所示,在计算乘客移动时间时,由乘客移动时间计算部21检测层站呼梯自动登记部17在每单位时间内进行的轿厢呼梯登记的次数(S31)。之后,由乘客移动时间计算部21判定检测出的轿厢呼梯登记的次数是否比基准次数多(S32)。
在轿厢呼梯登记的次数比基准次数多的情况下,判定为轿厢呼梯楼层拥挤,由乘客移动时间计算部21从数据库20读取出拥挤时的乘客移动时间(S33)。
在轿厢呼梯登记的次数小于等于基准次数的情况下,判定为轿厢呼梯楼层不拥挤,由乘客移动时间计算部21从数据库20读取出不拥挤时的乘客移动时间(S34)。
这样,在计算出与选定出入口对应的乘客移动时间之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进行处理动作。
这样,乘客移动时间计算部21根据层站呼梯自动登记部17进行的轿厢呼梯登记的次数来判定轿厢呼梯楼层是否拥挤,并根据判定结果计算乘客移动时间,所以即使在团体乘客使用电梯等乘客数量一时增加的情况下,也能通过简单的结构来更可靠地计算出轿厢呼梯楼层处的乘客移动时间,能进一步防止乘客错过搭乘轿厢5。
第4实施方式
另外,在上述例子中,响应选定部19把评价值运算中评价值为最好的电梯装置直接选定作为选定电梯,然而也可以根据评价值运算首先选择作为选定电梯的候选的候选电梯,再根据其它的追加条件,判定是否可以把候选电梯作为选定电梯。
即,图6是表示本发明第4实施方式中的电梯控制系统的功能框图。图中,控制系统主体14具有层站呼梯自动登记部17、轿厢内呼梯自动登记部18、响应选定部19、数据库(存储部)20、乘客移动时间计算部21、开闭控制部22和开门持续极限时间确定部25。
响应选定部19通过对各电梯装置1~3进行评价值运算,从而首先选择作为选定电梯的候选的候选电梯。
在数据库20中,对应于各电梯出入口6预先存储有乘客移动时间以及开门状态持续的极限(最长)时间(开门持续极限时间)。
乘客移动时间计算部21根据分别来自响应选定部19和数据库20的信息,将设置于候选电梯的轿厢呼梯楼层上的电梯出入口6作为候选出入口,计算出乘客从层站呼梯登记装置10移动到候选出入口为止所花费的乘客移动时间。乘客移动时间的计算是通过从数据库20中读取与候选出入口对应的乘客移动时间来进行的。
开门持续极限时间确定部25根据分别来自响应选定部19和数据库20的信息,将设置于候选电梯的轿厢呼梯楼层上的电梯出入口6作为候选出入口,计算关于候选出入口的开门持续极限时间。开门持续极限时间的计算是通过从数据库20中读取与候选出入口对应的开门持续极限时间来进行的。
在各电梯出入口6的开闭动作时,通过控制系统主体14,对各电梯出入口6计时自变为开门状态起的时间。响应选定部19根据由控制系统主体14所计时的时间,求出从候选出入口变为开门状态起直到层站呼梯自动登记部17进行轿厢呼梯登记为止的时间,作为开门持续经过时间,通过在求出的开门持续经过时间上加上由乘客移动时间计算部21计算出的乘客移动时间,从而求得开门持续预定时间。并且,开门持续预定时间是持续候选出入口的开门状态的预定时间。
另外,响应选定部19对根据来自乘客移动时间计算部21的信息而计算出的开门持续预定时间与根据来自开门持续极限时间确定部25的信息而获得的开门持续极限时间进行比较,从而判定是否可以把候选电梯作为选定电梯。即,关于候选出入口,当开门持续预定时间比开门持续极限时间长时,响应选定部19将候选电梯排除在选定电梯的候选之外;当开门持续预定时间处于开门持续极限时间以内时,响应选定部19将候选电梯选定为选定电梯。另外,当从选定电梯的候补中排除了候选电梯时,响应选定部19从不同于所排除的候选电梯的其他电梯装置中选择新的候选电梯。其他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接着说明控制系统主体14的处理动作。图7是用于说明图6的控制系统主体14的处理动作的流程图。如图所示,当操作了层站呼梯登记装置10时(S1),通过层站呼梯自动登记部17进行把设置了该层站呼梯登记装置10的层站楼层4作为轿厢呼梯楼层的轿厢呼梯登记(S2)。
然后,根据各电梯装置1~3的运转信息、由层站呼梯自动登记部17登记的轿厢呼梯楼层的信息和由轿厢内呼梯自动登记部18登记的前往楼层的信息,由响应选定部19对各电梯装置1~3进行评价值运算。由此,从各电梯装置中选择作为选定电梯的候选的候选电梯(S41)。
然后,由乘客移动时间计算部21计算从层站呼梯登记装置10到候选出入口的乘客移动时间t1(S5)。之后,通过控制系统主体14判定候选出入口是否已经成为开门状态(S6)。当判定为候选出入口未成为开门状态的情况下,通过开闭控制部22的控制来进行候选出入口的通常的开闭动作,结束处理(S7)。
另外,当判定为候选出入口已成为开门状态的情况下,通过响应选定部19计算关于候选出入口的开门持续经过时间t2(S42)。此后,通过开门持续极限时间确定部25计算关于候选出入口的开门持续极限时间T(S43)。
之后,对于候选出入口,通过响应选定部19判定对开门持续经过时间t2加上乘客移动时间t1得到的开门持续预定时间(t1+t2)是否比开门持续极限时间T要长(S44)。
当判定为开门持续预定时间(t1+t2)比开门持续极限时间T长的情况下,由响应选定部19把该候选电梯从选定电梯的候选中排除(S45)。此后,选择不同于所排除的候选电梯的新的候选电梯(S41),进行与上述相同的处理。
当判定为开门持续预定时间(t1+t2)在开门持续极限时间T以内的情况下,通过响应选定部19把该候选电梯选定为选定电梯(S3)。之后通过来自响应选定部19的信息,在层站呼梯登记装置10的显示器12上进行选定电梯的显示(S4)。此后,判定层站呼梯自动登记部17进行轿厢呼梯登记之后的时间是否经过了由乘客移动时间计算部21所计算出的乘客移动时间t1(S8)。此后的处理动作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在这种电梯控制系统之中,首先选择作为选定电梯的候选的候选电梯,当候选出入口在层站呼梯自动登记部17进行轿厢呼梯登记时已处于开门状态的情况下,对于候选出入口比较开门持续预定时间与开门持续极限时间,由此判定是否可以把候选电梯作为选定电梯,因此能防止电梯出入口6的开门状态的持续时间极端变长的现象,可以实现防止电梯运行效率降低。
第5实施方式
另外在上述例子中,虽然与各电梯出入口6对应的开门持续极限时间T不会由于轿厢呼梯楼层的拥挤程度而有所不同,然而也可以根据轿厢呼梯楼层的拥挤程度使开门持续极限时间不同。
即,在数据库20中存储有时间段信息和极限时间信息,其中,该时间段信息中包含各层站楼层4中乘客较拥挤的拥挤时间段和各层站楼层4中不拥挤的空闲时间段的各自信息;该极限时间信息包含分别对应于拥挤时间段和空闲时间段的开门持续极限时间的信息。极限时间信息所包含的开门持续极限时间是对应于电梯出入口6而设定的。
开门持续极限时间确定部25根据层站呼梯自动登记部17进行轿厢呼梯登记时的信息,选择拥挤时间段和空闲时间段中的任意一个乘客移动时间,读取所选择的乘客移动时间中与候选出入口对应的开门持续极限时间。这样,开门持续极限时间确定部25计算开门持续极限时间。其他结构与第4实施方式相同。
下面说明动作。除计算开门持续极限时间时的处理动作之外,第5实施方式中的处理动作与第4实施方式中的处理动作相同,所以仅说明计算开门持续极限时间时的处理动作。
图8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5实施方式中的电梯控制系统在计算开门持续极限时间时的处理动作的流程图。如图所示,当由开门持续极限时间确定部25检测出通过层站呼梯自动登记部17进行轿厢呼梯登记时的时刻之后(S51),由开门持续极限时间确定部25从数据库20中读取时间段信息(S52)。
然后,通过开门持续极限时间确定部25对时间段信息与由层站呼梯自动登记部17检测出的时刻进行比较。由此,由开门持续极限时间确定部25判定层站呼梯自动登记部17进行的轿厢呼梯登记的时刻是否处于拥挤时间段中(S53)。
在判定为轿厢呼梯登记的时刻处于拥挤时间段的情况下,由开门持续极限时间确定部25从数据库20中读取与拥挤时间段以及候选出入口对应的开门持续极限时间(S54)。这样,计算出开门持续极限时间。
当判定为轿厢呼梯登记的时刻不处于拥挤时间段的情况下,由开门持续极限时间确定部25从数据库20中读取与空闲时间段以及候选出入口对应的开门持续极限时间(S55)。这样,计算出开门持续极限时间。其后的动作与第4实施方式相同。
在这种电梯控制系统之中,预先在数据库20中设定关于拥挤时间段和空闲时间段的各自的开门持续极限时间,通过判定层站呼梯自动登记部17进行轿厢呼梯登记的时刻属于哪个时间段,从而计算与乘客在轿厢呼梯楼层的拥挤程度对应的开门持续极限时间,因而能通过简单的结构更为可靠地计算候选出入口的开门持续极限时间,可以进一步实现防止乘客错过搭乘轿厢5的情况。
第6实施方式
另外,虽然在第5实施方式中根据时间段来判定轿厢呼梯楼层的拥挤程度,但也可以根据层站呼梯自动登记部17进行的轿厢呼梯登记的次数来判定轿厢呼梯楼层的拥挤程度。
即,在第6实施方式中,开门持续极限时间确定部25检测层站呼梯自动登记部17在单位时间(例如每分钟)内的轿厢呼梯登记的次数,根据检测出的轿厢呼梯登记的次数,判定轿厢呼梯楼层是否拥挤。即,当层站呼梯自动登记部17在单位时间内的轿厢呼梯登记的次数比预先设定的基准次数多时,开门持续极限时间确定部25判定为轿厢呼梯楼层拥挤,当小于等于基准次数时判定为轿厢呼梯楼层不拥挤。
另外,在数据库20中,对应于各电梯出入口6预先存储有拥挤时的开门持续极限时间和不拥挤时的开门持续极限时间。开门持续极限时间确定部25根据轿厢呼梯楼层是否拥挤的判定结果,选择拥挤时和不拥挤时中的某个开门持续极限时间,从所选择的开门持续极限时间中读取与候选出入口对应的开门持续极限时间。如此,开门持续极限时间确定部25计算开门持续极限时间。其他结构与第4实施方式相同。
下面说明动作。除计算乘客移动时间时的处理动作之外,第6实施方式中的处理动作与第4实施方式中的处理动作相同,所以仅说明计算乘客移动时间时的处理动作。
图9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6实施方式中的电梯控制系统在计算开门持续极限时间时的处理动作的流程图。如图所示,在计算开门持续极限时间时,由开门持续极限时间确定部25检测层站呼梯自动登记部17在单位时间内的轿厢呼梯登记的次数(S61)。之后,由开门持续极限时间确定部25判定检测出的轿厢呼梯登记的次数是否比基准次数多(S62)。
在轿厢呼梯登记的次数比基准次数多的情况下,判定为轿厢呼梯楼层拥挤,由开门持续极限时间确定部25从数据库20读取拥挤时的开门持续极限时间(S63)。
在轿厢呼梯登记的次数小于等于基准次数的情况下,判定为轿厢呼梯楼层不拥挤,由开门持续极限时间确定部25从数据库20读取不拥挤时的开门持续极限时间(S64)。
这样,在计算出与候选出入口对应的开门持续极限时间之后,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地进行处理动作。
这样,开门持续极限时间确定部25根据层站呼梯自动登记部17进行的轿厢呼梯登记的次数来判定轿厢呼梯楼层是否拥挤,并根据判定结果计算开门持续极限时间,所以即使在团体乘客使用电梯时等乘客数量一时增加的情况下,也能通过简单的结构来更可靠地计算出候选出入口的开门持续极限时间,能进一步防止乘客错过搭乘轿厢5。
并且,在上述例子中,开门持续极限时间确定部25通过从数据库20读取乘客移动时间之外的开门持续极限时间的信息,从而计算开门持续极限时间,然而也可以仅把乘客移动时间存储在数据库20中,开门持续极限时间确定部25根据从数据库20读取的乘客移动时间的信息,计算出开门持续极限时间。即,也可以作为乘客移动时间的函数来求出开门持续极限时间。此时,开门持续极限时间将根据乘客移动时间而变化。
第7实施方式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第7实施方式中电梯控制系统的结构图。另外,图11是表示图10的电梯控制系统的功能框图。图中,在各层站楼层4上作为层站呼梯登记装置设置有认证装置31,该认证装置31可以获得例如存储在接触式磁卡或非接触式IC卡、非接触标签设备等中的乘客个人信息,用于根据获得的个人信息进行个人认证。
在电梯间7的电梯间出入口设有安全门,该安全门仅在由认证装置31对个人信息进行了认证的情况下才允许进入电梯间7内。此外,还可以在电梯间出入口设置通常上锁并可通过认证装置31的认证而暂时开锁的门。此外,还可以在电梯间出入口设置仅在认证装置31的认证时自动打开电梯间出入口的门。
控制系统主体14还具有对由认证装置31获得的个人信息进行分析的认证信息读取装置32。个人信息中例如包含与各电梯出入口6对应的乘客移动时间和目的地楼层、轿厢呼梯楼层等详细信息。认证信息读取装置32通过对个人信息的分析来检测上述详细信息。
来自认证信息读取装置32的信息被传输到层站呼梯自动登记部17。仅在由认证装置31对乘客进行了认证的情况下,层站呼梯自动登记部17进行轿厢呼梯登记。
另外,乘客移动时间计算部21根据来自认证信息读取装置32的信息,计算与认证装置31所认证的个人信息对应的乘客移动时间。即,乘客移动时间计算部21通过从由认证信息读取装置32所分析的详细信息中读取乘客移动时间的信息,从而计算与个人信息对应的乘客移动时间。其他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由于在这种电梯控制系统中,仅在由认证装置31对乘客进行了认证后才执行层站呼梯自动登记部17进行的轿厢呼梯登记,所以能防止外来人员进行的轿厢呼梯登记,可以提高安全效果。
此外,由于乘客移动时间计算部21计算与认证装置31所认证的个人信息对应的乘客移动时间,所以能针对每个乘客极为详细地设定乘客移动时间,可以进一步可靠地实现防止乘客错过搭乘轿厢5的情况。
此外,虽然在上述例子中,在个人信息里包含了乘客移动时间的信息,但例如也可以把性别和年龄等信息加入个人信息,把与性别和年龄等对应的乘客移动时间的信息分别存储到数据库20中。此时,由乘客移动时间计算部21从数据库20中读取与认证装置31所认证的个人信息对应的乘客移动时间。
此外,虽然在上述第1~第3和第7实施方式中,把本发明应用在统一控制多台电梯装置1~3的电梯控制系统中,但也可以把本发明应用在控制单独的电梯装置的电梯控制系统中。此时,控制系统主体14不具备组群管理控制装置15。而且,由于无需在控制系统主体14中进行选定电梯的选定,所以来自层站呼梯自动登记部17的信息直接被输入到乘客移动时间计算部21。
在这种控制单独的电梯装置的电梯控制系统中,当电梯出入口(选定出入口)6在层站呼梯自动登记部17进行轿厢呼梯登记时已处于开门状态的时候,由于在轿厢呼梯登记之后把电梯出入口6的开门状态持续到经过乘客移动时间为止,所以能防止乘客到达电梯出入口6之前电梯出入口6关门的情况,可以防止乘客错过搭乘轿厢5的现象。
另外,上述第2或第3实施方式的结构也可以应用于第4实施方式的结构中。

Claims (7)

1.一种电梯控制系统,其控制多个电梯装置的运转,其中该多个电梯分别具有:可以停靠在共同的层站楼层的轿厢;和设置在上述层站楼层上、用于在上述层站楼层和停靠于上述层站楼层的上述轿厢之间进出的电梯出入口,其特征在于,该电梯控制系统具有:
层站呼梯登记装置,其设置在上述层站楼层上,可以在上述层站楼层进行操作;
层站呼梯自动登记部,其以对上述层站呼梯登记装置进行了操作的上述层站楼层作为轿厢呼梯楼层,进行用于使各个上述轿厢中的任意一个停靠在上述轿厢呼梯楼层的轿厢呼梯登记;
响应选定部,其根据分别来自上述层站呼梯自动登记部和各个上述电梯装置的信息,将响应上述轿厢呼梯登记的上述电梯装置选定为选定电梯;
乘客移动时间计算部,其根据来自上述响应选定部的信息,把设置在上述选定电梯的上述轿厢呼梯楼层上的上述电梯出入口作为选定出入口,计算乘客从上述层站呼梯登记装置到上述选定出入口之间移动所需的乘客移动时间;以及
开闭控制部,其根据分别来自上述选定电梯和上述乘客移动时间计算部的信息,控制上述选定出入口的开闭动作,
当上述选定出入口在上述轿厢呼梯登记时已处于开门状态时,上述开闭控制部把上述选定出入口的开门状态维持到进行上述轿厢呼梯登记之后、经过上述乘客移动时间为止。
2.一种电梯控制系统,其控制单个电梯装置,该单个电梯装置具有:可以停靠在层站楼层的轿厢;以及电梯出入口,其设置在上述层站楼层上、用于在上述层站楼层和停靠于上述层站楼层的轿厢之间进出,其特征在于,该电梯控制系统具有:
层站呼梯登记装置,其设置在上述层站楼层上,可以在上述层站楼层进行操作;
层站呼梯自动登记部,其以对上述层站呼梯登记装置进行了操作的上述层站楼层作为轿厢呼梯楼层,进行用于使上述轿厢停靠在上述轿厢呼梯楼层的轿厢呼梯登记;
乘客移动时间计算部,其把设置在上述电梯装置的上述轿厢呼梯楼层上的上述电梯出入口作为选定出入口,计算乘客从上述层站呼梯登记装置到上述选定出入口之间移动所需的乘客移动时间;以及
开闭控制部,其根据分别来自上述电梯装置和上述乘客移动时间计算部的信息,控制上述选定出入口的开闭动作,
当上述选定出入口在上述轿厢呼梯登记时已处于开门状态的时候,上述开闭控制部把上述选定出入口的开门状态维持到进行上述轿厢呼梯登记之后、经过上述乘客移动时间为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电梯控制系统还具有开门持续极限时间确定部,该开门持续极限时间确定部将上述电梯出入口持续开门状态的极限时间确定为开门持续极限时间,
上述响应选定部根据分别来自上述层站呼梯自动登记部和各个上述电梯装置的信息,从各个上述电梯装置中选择作为上述选定电梯的候选的候选电梯,将设置在上述候选电梯的上述轿厢呼梯楼层上的上述电梯出入口作为候选出入口,求出开门持续预定时间,通过比较上述开门持续预定时间与上述开门持续极限时间,从而判定是否可以把上述候选电梯作为上述选定电梯,其中该开门持续预定时间是当上述候选出入口在上述轿厢呼梯登记时已处于开门状态时,将从上述候选出入口变为开门状态时起直到进行上述轿厢呼梯登记为止的时间加上上述乘客移动时间而得出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开门持续极限时间确定部求出与上述乘客在上述轿厢呼梯楼层处的拥挤程度对应的上述开门持续极限时间。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乘客移动时间计算部计算与上述乘客在上述轿厢呼梯楼层处的拥挤程度对应的上述乘客移动时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层站呼梯登记装置是可以获得上述乘客的个人信息、且根据上述个人信息进行个人认证的认证装置,
当通过上述个人认证对上述乘客进行了认证时,上述层站呼梯自动登记部进行上述轿厢呼梯登记。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梯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乘客移动时间计算部计算与通过上述认证装置所认证的上述乘客的上述个人信息对应的上述乘客移动时间。
CN2006800388523A 2006-02-21 2006-02-21 电梯控制系统 Active CN10129186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06/303041 WO2007096947A1 (ja) 2006-02-21 2006-02-21 エレベータの制御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91864A true CN101291864A (zh) 2008-10-22
CN101291864B CN101291864B (zh) 2013-08-21

Family

ID=384370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388523A Active CN101291864B (zh) 2006-02-21 2006-02-21 电梯控制系统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7918321B2 (zh)
EP (1) EP1988046B1 (zh)
JP (1) JPWO2007096947A1 (zh)
KR (1) KR100973882B1 (zh)
CN (1) CN101291864B (zh)
WO (1) WO2007096947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45010A (zh) * 2011-12-07 2013-06-12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群管理系统以及电梯群管理方法
CN103261069A (zh) * 2011-01-26 2013-08-2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的组群管理控制装置
CN105984768A (zh) * 2015-01-30 2016-10-05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4555504A (zh) * 2019-10-11 2022-05-27 三菱电机大楼技术服务株式会社 电梯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039195B1 (ko) * 2007-07-25 2011-06-03 미쓰비시덴키 가부시키가이샤 엘리베이터 장치
EP2316771B1 (en) * 2008-08-25 2016-12-1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Elevator group management control device
ES2347118B1 (es) * 2009-04-24 2011-06-16 Smartlift, S.L. Metodo para el control de destino en bateria de ascensores.
ES2352778B1 (es) * 2009-08-06 2011-09-23 Smartlift, S.L Método para el control de tráfico en conjunto de ascensores.
EP2508460A1 (en) * 2009-12-03 2012-10-1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Elevator system
EP2517996B2 (en) * 2009-12-24 2023-06-0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Elevator system
FI124518B (fi) * 2013-11-19 2014-09-30 Kone Corp Hissijärjestelmä
JP6340998B2 (ja) * 2014-08-26 2018-06-13 フジテック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システム
EP3328769B1 (de) * 2015-07-30 2022-03-16 Inventio AG Verriegelungssystem für kabinentüre
US20200087115A1 (en) * 2018-09-14 2020-03-19 Otis Elevator Company Dynamic elevator door control
JP2020125196A (ja) * 2019-02-06 2020-08-20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運転制御システム
JP6841379B2 (ja) * 2019-03-15 2021-03-10 三菱電機ビルテクノサービス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ーの自動呼び登録システム
US20200354196A1 (en) * 2019-05-06 2020-11-12 Otis Elevator Company Self-tuning door timing parameters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445419B1 (de) 1990-02-05 1993-11-10 Inventio Ag Einrichtung zur Auswahl einer Aufzugskabine für Körperbehinderte bei Aufzügen mit Sofortzuteilung von Zielrufen
EP0440967B1 (de) 1990-02-05 1994-03-16 Inventio Ag Gruppensteuerung für Aufzüge mit vom Rufeingabeort auf einem Stockwerk abhängiger Sofortzuteilung von Zielrufen
JPH04317968A (ja) * 1991-02-21 1992-11-09 Otis Elevator Co エレベータにおける乗り込み乗客の到着時刻算出方法
JPH0578068A (ja) * 1991-09-20 1993-03-30 Hitachi Ltd エレベータの戸閉じ開始時間制御方式
JP3112573B2 (ja) * 1992-08-28 2000-11-27 株式会社東芝 エレベータの制御装置
JP3040524U (ja) 1997-02-14 1997-08-26 株式会社斉工舎 二輪車カバー
JPH1171080A (ja) * 1997-08-29 1999-03-16 Toshiba Corp エレベータの制御装置
JP3431475B2 (ja) 1997-12-12 2003-07-28 株式会社シマノ 自転車用フロント変速装置
JP2000016729A (ja) * 1998-06-17 2000-01-18 Otis Elevator Co 群管理エレベーター
US6397976B1 (en) * 1999-10-04 2002-06-04 Otis Elevator Company Automatic elevator destination call processing
JP2002220177A (ja) * 2001-01-24 2002-08-0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ー運転制御システム
JP4226286B2 (ja) 2001-09-03 2009-02-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湿度センサの状態判定装置
FI112062B (fi) * 2002-03-05 2003-10-31 Kone Corp Menetelmä matkustajien allokoimiseksi hissiryhmässä
US6976560B2 (en) 2003-04-12 2005-12-20 William Newby Service/equipment equalization destination system for elevators
JP2005263362A (ja) * 2004-03-16 2005-09-29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エレベータ群管理システムの利用者乗車誘導装置
US7328775B2 (en) * 2004-09-27 2008-02-12 Otis Elevator Company Destination entry system with delayed elevator car assignment
US7849974B2 (en) * 2005-03-18 2010-12-14 Otis Elevator Company Method of dispatching an elevator car
CN101056812B (zh) 2005-04-21 2010-05-0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组群管理控制装置
CN101102952A (zh) * 2005-11-01 2008-01-0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控制系统
WO2007066390A1 (ja) 2005-12-07 2007-06-14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エレベータの制御システム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61069A (zh) * 2011-01-26 2013-08-2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的组群管理控制装置
CN103261069B (zh) * 2011-01-26 2015-06-0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的组群管理控制装置
US9278828B2 (en) 2011-01-26 2016-03-0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Group management control device for elevator
CN103145010A (zh) * 2011-12-07 2013-06-12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群管理系统以及电梯群管理方法
CN103145010B (zh) * 2011-12-07 2015-06-17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群管理系统以及电梯群管理方法
CN105984768A (zh) * 2015-01-30 2016-10-05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5984768B (zh) * 2015-01-30 2018-03-02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4555504A (zh) * 2019-10-11 2022-05-27 三菱电机大楼技术服务株式会社 电梯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988046A4 (en) 2013-01-09
KR20080055885A (ko) 2008-06-19
CN101291864B (zh) 2013-08-21
WO2007096947A1 (ja) 2007-08-30
EP1988046A8 (en) 2009-02-11
US7918321B2 (en) 2011-04-05
JPWO2007096947A1 (ja) 2009-07-09
EP1988046B1 (en) 2018-08-08
KR100973882B1 (ko) 2010-08-03
US20090178890A1 (en) 2009-07-16
EP1988046A1 (en) 2008-1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91864B (zh) 电梯控制系统
CN101272976B (zh) 电梯控制系统
US8439169B2 (en) Elevator group supervision controlling apparatus
CN103237748B (zh) 电梯系统和电梯组群管理系统
CN101674995B (zh) 电梯组群管理控制装置
JP5257451B2 (ja) エレベータの運転制御装置
JP6417290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6416326B1 (ja)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およびエレベータ制御方法
US20120175195A1 (en) Elevator group control system
CN101528579A (zh) 电梯系统
JP2013241230A (ja)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装置および群管理制御方法
JP2022169161A (ja) ロボットの稼働計画策定の支援システム
KR20120049921A (ko) 엘리베이터 시스템
CN108689286B (zh) 电梯系统
JP6833960B1 (ja) エレベータ制御装置およびエレベータ制御方法
CN107000958B (zh) 电梯的组群管理装置
CN110520374B (zh) 电梯使用者移动预测方法和电梯使用者移动预测装置
CN109132740B (zh) 电梯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JP2012148837A (ja)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JP2021011376A (ja) エレベータ遠隔診断方法およびエレベータ遠隔診断装置
JP6833958B1 (ja) エレベータ制御装置およびエレベータ制御方法
JPH11222372A (ja) エレベータ群管理制御装置
JP2006027858A (ja)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方法及び制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