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79614B - 车辆悬架的安装结构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车辆悬架的安装结构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79614B
CN101279614B CN2008100899106A CN200810089910A CN101279614B CN 101279614 B CN101279614 B CN 101279614B CN 2008100899106 A CN2008100899106 A CN 2008100899106A CN 200810089910 A CN200810089910 A CN 200810089910A CN 101279614 B CN101279614 B CN 10127961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spension
suspension links
side members
broken part
car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08991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79614A (zh
Inventor
武田力纪
西隆志
古田俊夫
金本匡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ssan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ssan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ssan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ssan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2796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796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796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7961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在车辆悬架的安装结构及方法中,左右悬架连杆的每一个使左右侧构件的对应的一个与悬架构件联接,并且左右悬架连杆的每一个设置有可破断部,由当向左右前侧构件的至少一个的前端部施加的负载导致驱动单元和驱动轴朝车体的后方移动、使得驱动轴接触左右悬架连杆的对应的一个时所产生的负载使可破断部破断,第一和第二悬架连杆的每一个与驱动轴之间的接触位置比第一和第二悬架连杆的每一个与第一和第二侧构件的对应的一个的连结位置更靠后侧,可破断部设置于第一和第二悬架连杆的每一个的上部。

Description

车辆悬架的安装结构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位于机动车辆前部的车辆悬架的安装结构及方法。 
背景技术
2002年1月9日公开的日本特开2002-2528号公报举例说明了先前提出的位于机动车辆前部的车辆悬架的安装结构。在所公开的先前提出的位于车辆前部的车辆悬架的安装结构中,前侧构件沿车辆的前后(纵向)方向布置在车体的左右侧部。每个前侧构件的前端部被连结到前保险杠加强件。每个前侧构件的后端部朝车体的下侧弯曲,并且被连结到左右侧梁。另外,悬架构件被布置在(左右)前侧构件的下侧以与左右前侧构件相交,通过悬架连杆将悬架构件的左右前端部连结到各前侧构件,并且悬架构件的后端部被连接到各前侧构件。在由左右前侧构件、前保险杠加强件、及悬架构件包围的发动机室中布置有构成驱动单元的发动机和传动装置,并且左右前车轮被连接到沿车体的左右(横向或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驱动轴。应当注意的是,用螺栓将悬架连杆紧固到各前侧构件,并且在各悬架连杆的紧固部处的螺栓贯通孔上设置槽。在从车体前部施加(过高)负载的情况下,各前侧构件的发动机室前后部弯曲。此时,驱动单元向车体的后部移动(后退),并且驱动轴与各悬架连杆干涉。然后,由于悬架连杆的紧固(联接)部存在槽,因此,解除悬架连杆到前侧构件的紧固。从而,即使驱动轴向车体的后部后退,也不会有负载通过悬架构件施加到前侧构件。因此,前侧构件在比悬架构件更靠后的位置处不会弯曲,使得 可以通过使位于发动机室前后部的左右前侧构件发生弯曲来吸收来自车体前部的输入负载。 
发明内容
然而,由于在上述日本专利申请公开案中公开的先前提出的位于车体前部的车辆悬架的安装结构中,在各悬架连杆的紧固(联接)部上设置有槽,因此在悬架的装配作业期间以及车辆的实际行驶期间可能在各悬架连杆中发生由于负载输入导致的变形和断裂(或称作破断)。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车辆悬架的安装结构和方法,当在悬架的装配作业期间和在车辆的实际行驶期间出现负载输入时,该车辆悬架不会变形和断裂(或破断),并且该车辆悬架具有悬架连杆,每个悬架连杆具有可破断部,确保悬架连杆应对来自车体前部的(过高)负载输入而在可破断部万无一失地发生破断(或断裂)。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悬架的安装结构,其包括:第一和第二侧构件,第一和第二侧构件的每一个沿车体的前后方向布置在车体的对应侧部;驱动单元,其被安装于第一与第二侧构件之间的空间;驱动轴,其沿车体的宽度方向从驱动单元延伸,并且被连接到驱动轮;悬架构件,其形成于第一与第二侧构件之间的空间,并且被布置在驱动单元的下后部;以及第一和第二悬架连杆,第一和第二悬架连杆的每一个使第一和第二侧构件的对应的一个与悬架构件连结,并且第一和第二悬架连杆的每一个设置有可破断部,由当向第一和第二侧构件的至少一个的前端部施加的负载导致驱动单元和驱动轴朝所述车体的后方移动、使得驱动轴接触第一和第二悬架连杆的对应的一个时所产生的负载使可破断部破断,第一和第二悬架连杆的每一个与驱动轴之间的接触位置比第一和第二悬架连杆的每一个与第一和第二侧构件的对应的一个的连结位置更靠后侧,可破断部设置于第一和第二悬架连杆的每一个的上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悬架的安装方法,其包括:沿车体的前后方向在所述车体的对应侧部布置第一和第二侧构件的每一个;在第一与第二侧构件之间的空间安装驱动单元;使驱动轴沿车体的宽度方向从驱动单元延伸,并且将驱动轴连接到驱动轮;在第一与第二侧构件之间的空间形成悬架构件,并且将悬架构件布置在驱动单元的下后部;以及通过第一和第二悬架连杆的每一个使第一和第二侧构件的对应的一个与悬架构件连结,并且在第一和第二悬架连杆的对应的一个上设置可破断部,由当向第一和第二侧构件的至少一个的前端部施加的负载导致驱动单元和驱动轴朝所述车体的后方移动、使得驱动轴接触第一和第二悬架连杆的对应的一个时所产生的负载使可破断部破断,第一和第二悬架连杆的每一个与驱动轴之间的接触位置比第一和第二悬架连杆的每一个与第一和第二侧构件的对应的一个的连结位置更靠后侧,可破断部设置于第一和第二悬架连杆的每一个的上部。 
在本发明中,由于确保悬架连杆应对来自车体前部的(过高)输入负载而在各可破断部万无一失地破断,使得由于驱动单元向车体的后部后退导致的车体的变形(量)变小,并且在悬架的装配作业期间和车辆的实际行驶期间由于负载输入导致在可破断部发生变形和破断(变形和断裂)。从以下参照附图的说明中将理解本发明的其它目标和特征。 
附图说明
图1是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优选实施例中车辆悬架的安装结构的平面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车辆悬架的安装结构的左侧视图; 
图3A和图3B是用于说明图1和图2所示的左悬架连杆的可破断部的说明图; 
图4是表示在根据本发明的车辆悬架的安装结构的第一实施例中,每个悬架连杆的安装角度(θ)与负载输入的大小之 间的关系的图表; 
图5A和图5B是在可破断部设置于图1和图2所示的第一实施例中的左右悬架连杆以及未被设置于左右悬架连杆的情况下,向图1和图2所示的悬架施加的负载输入的分析结果; 
图6A和图6B是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优选实施例的情况下左悬架连杆的相同的平面图; 
图7A和图7B是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三优选实施例的情况下左悬架连杆的相同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下文中将参照附图。 
第一实施例
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的车辆悬架的安装结构的第一实施例。在图1中,每个左右前侧构件100L、100R沿车体的前后(纵向)方向布置在车体的左右侧部的对应的一个上,并且左右前侧构件100L、100R的各前端部被连结到前保险杠加强件200。另一方面,左右前侧构件100L、100R的各后端部朝车体的下部弯曲,以便连结到左右侧梁500。悬架构件300被布置在左右前侧构件100L、100R的下部,与左右前侧构件100L、100R相交。悬架构件300的左右前端部300LF、300RF分别通过左右悬架连杆400L、400R连接到左右前侧构件100L、100R。悬架构件300的后端部300LB、300RB分别连接到左右前侧构件100L、100R。也就是说,悬架构件300形成于左右前侧构件100L、100R之间的空间上,并且定位于驱动单元的下后位置。 
在由左右前侧构件100L、100R、前保险杠加强件200、以及悬架构件300包围的发动机室中布置构成驱动单元的发动机600和传动装置700。作为驱动轮的左右前车轮900L、900R被 安装在(连接到)沿车体的左右(宽度)方向延伸的驱动轴800上。图3A和图3B示出左右悬架连杆400L(400R)之一。如图2所示,每个悬架连杆400L(400R)的上端部400LU(400RU)被用螺栓(未示出)通过螺栓贯通孔401(参照图3A和图3B)紧固到每个前侧构件100L(100R)的下部上,并且每个悬架连杆400L(400R)的下端部400LD(400RD)被用螺栓(未示出)通过另一螺栓贯通孔402(参照图3B)紧固到悬架构件300的前端部300LF(300RF)的上部上。在悬架连杆400L(400R)的顶部400T上并且在悬架连杆400L(400R)的上端部400LU(400RU)的螺栓贯通孔401处设置有与螺栓贯通孔401连续的螺栓贯通孔凹部403。此外,在靠近螺栓贯通孔401的悬架连杆400L(400R)的顶部400T上设置有端部凹部404。这些螺栓贯通孔凹部403和端部凹部404被设置成当从车体的前部输入负载时沿向悬架连杆400L(400R)施加的负载输入方向(沿图3B中AF所示的箭头标示方向)对准。 
在本实施例中,这些螺栓贯通孔凹部403、端部凹部404、以及悬架连杆400L(400R)的介于螺栓贯通孔凹部403与端部凹部404之间的部分构成在出现(过高的)输入负载的情况下会破断(或断裂)的可破断部(也称为可断裂部)410。如上所述,参照图3A和图3B,可破断部410位于悬架连杆400L(400R)的上端部400LU(400RU),并且被设置在每个悬架连杆400L(400R)与左右前侧构件100L(100R)的对应的一个之间的紧固(联接)部上。根据上述结构,将可破断部410沿出现负载输入的方向(沿图3B中AF的箭头标示方向)的截面积设置为比可破断部410的每个邻接部(沿图3B中AN1和AN2的箭头标示方向)的截面积小。应注意,右悬架连杆400R和左悬架连杆400L可以采用相同的结构。 
每个悬架连杆400L、400R被布置成具有如下构造:当从图1所示的车体的顶部看时,每个左右悬架连杆400L、400R的伸长方向朝向左右悬架连杆400L、400R的对应的一个以预定角度(θ)与平行于驱动轴800延伸的假想线(由图1中的点划线表示的水平线或横线)相交(像倒置的日语字符(katakana)ハ)。 
图4示出每个悬架连杆400L、400R相对于车体的水平线的预定角度θ与向可破断部410施加的负载输入之间的关系的分析结果。从图4可知,当从车体的前部向可破断部410施加的(过高的)负载输入等于或高于可以使可破断部410确实(positively)破断(断裂)的预定负载输入F0时,可以使可破断部410破断(断裂)的预定角度θ的范围是从22度到62度。因此,每个悬架连杆400L、400R安装成将预定角度θ设定在该角度范围中。从而,可以向可破断部410施加可以确保每个悬架连杆400L、400R的可破断部410破断的负载输入。 
以上述方式布置左右悬架连杆400L、400R,并且在从车体的前部施加的负载输入等于或高于预定负载输入的情况下,由于每个悬架连杆400L、400R与驱动轴800之间的接触位置比上述的连结位置更靠后侧,因此,施加到悬架连杆400L(400R)与前侧构件100L(100R)之间的连结位置的负载提供了拉力负载,从而可以更加确保可破断部410破断。 
另外,由于可破断部410处于驱动轴800的上方,使得从受到负载的部分向可破断部410施加的力矩变大,从而可破断部410变得容易破断(断裂)。此外,可破断部410设置于悬架连杆400L(400R)与前悬架构件100L(100R)之间的联接(紧固)部上、即设置于悬架连杆400L(400R)的(上)端部上。因此,可破断部410的加工变得容易(用于其它(右)悬架连 杆400R的可破断部的加工同样变得容易)。 
图5A和图5B示出在悬架连杆400R上设置可破断部410以及在悬架连杆400R上不设置可破断部的情况下,当从车体的前部施加上述负载输入时,前侧构件100R与悬架构件300的变形状态的分析结果。如图5A和图5B所示,当从车体的前部施加相同的负载输入时,在悬架连杆400R上未设置可破断部的情况下,前侧构件100R的后退(后退距离)显示为101毫米,而在悬架连杆400R上设置可破断部410的情况下,前侧构件100R的后退显示为85毫米。从而,前侧构件100R的变形(量)改进16毫米。另一方面,由于可破断部410未采用槽结构,因此在悬架的装配作业期间和车辆的实际行驶期间不会由于负载输入导致发生可破断部410的变形和断裂(破断)。 
第二实施例
图6A和图6B示出在根据本发明的悬架的安装结构的第二优选实施例中一个悬架连杆400L(400R)的相同的平面图。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仅可破断部411的形状不同于第一实施例的可破断部410,车辆悬架的其它元件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的相同,因此本文将省略对其详细说明,并且下文将仅说明可破断部411的形状。在悬架连杆400L(400R)的顶部400T处并且在悬架连杆400L的上端部400LU的螺栓贯通孔401中设置有与螺栓贯通孔401连续的螺栓贯通孔凹部403。该螺栓贯通孔凹部403被设置成当从车体的前部施加负载输入时沿负载输入方向(沿图6B中AF的箭头标示方向)对准。悬架连杆400L(400R)的顶部400T的介于螺栓贯通孔凹部403与悬架连杆400L的顶部400T之间的部分构成可破断部411,在出现来自车体前部的上述负载输入的情况下该可破断部411会破断(或断裂)。该结构将可破断部411沿负载输入方向(图6B中 箭头标示方向AF)的截面积设置为比可破断部411的邻接部(图6B中AN1和AN2方向)的截面积小。应注意其它(右)悬架连杆400R可以采用相同的结构。如上文所述,可破断部411被设置成可以获得与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的相同的效果。 
第三实施例
图7A和图7B示出在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的相同悬架连杆400L(400R)的相同平面图。在本实施例中,仅可破断部412的形状不同于第一实施例中说明的可破断部410,并且第三实施例中的其它悬架元件与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的相同。因此本文将仅说明可破断部412的形状。 
在悬架连杆400L(400R)的靠近悬架连杆400L(400R)的上端部400LU(400RU)的螺栓贯通孔401的顶部400T上设置端部凹部404。该端部凹部404被设置成在从车体的前部施加上述负载输入的情况下沿向悬架连杆400L(400R)施加的负载输入方向(图7B中箭头标示的AF方向)对准。该螺栓贯通孔401和介于螺栓贯通孔401与端部凹部404之间的部分构成在出现上述负载输入的情况下破断的可破断部412。该结构使得可破断部412沿输入负载方向(图7B中箭头标示的AF方向)的截面积被设置为比可破断部412的邻接部(图7中箭头标示的AN1和AN2方向)的截面积小。应注意在本实施例中其它(右)悬架连杆400R可以采用相同的结构。如上所述,由于设置可破断部412,因此可以获得与第一实施例中说明的相同的优点。 
根据本发明第一、第二和第三实施例的每个实施例的悬架的安装结构,可以获得以下作用和优点(效果)。 
车辆悬架的安装结构包括:第一和第二侧构件,每个第一和第二侧构件沿车体的前后方向布置在车体的对应侧部;驱动单元,其被安装在第一与第二侧构件之间的空间;驱动轴,其 沿车体的宽度方向从驱动单元延伸,并被连接到驱动轮;悬架构件,其形成于第一与第二侧构件之间的空间上,并被布置在驱动单元的下后部;以及第一和第二悬架连杆,每个第一和第二悬架连杆使第一和第二侧构件的对应的一个与悬架构件连结,并且设置有可破断部,由当向第一和第二侧构件的至少一个的前端部施加的负载导致驱动单元和驱动轴朝车体的后方移动、使得驱动轴接触第一和第二悬架连杆的对应的一个时所产生的负载使可破断部破断。应注意术语“第一”对应左侧,而术语“第二”对应右侧。 
根据上述悬架的安装结构,可以确保:每个悬架连杆相对于来自车体前部的负载输入在悬架连杆的可破断部破断,同时减小由于发动机和传动装置的后退导致的车体的变形量,并且在其装配作业期间和实际行驶期间不会发生由于负载输入导致的每个悬架连杆的变形和断裂(破断)。 
此外,由于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第二、和第三实施例的每个实施例中的悬架的安装结构,可破断部设置于每个悬架连杆的上部。根据上述的安装结构,由于驱动轴通常处于车辆的下部并且可破断部处于驱动轴的上部,因此从受到负载的部分向可破断部施加的力矩变大,使得在每个可破断部可以更容易发生破断(断裂)。向每个可破断部施加的力矩具有长的力矩臂,并且使每个悬架连杆与驱动轴倾斜接触(如图1所示),使得可破断部可以更容易发生破断。 
此外,根据每个实施例中的悬架的安装结构,可破断部设置于悬架连杆与侧构件之间的每个悬架连杆的联接部上。由于可破断部设置于联接部上,因此可破断部的加工变得容易。 
在根据本发明的悬架的安装结构中,每个悬架连杆被布置成具有如下构造:当从图1所示的车体的顶部看时,每个悬架 连杆的伸长方向朝向悬架连杆的对应的一个以预定角度(θ)与平行于驱动轴800延伸的横线(水平线)相交。根据上述悬架的安装结构,由于每个悬架连杆与驱动轴的接触位置比每个悬架连杆与左右前侧构件的对应的一个之间的连接位置处于更后部,因此,施加到连接位置的负载提供了拉力负载,从而可以更加确保在可破断部的破断(断裂)。车辆悬架的安装结构包括:第一和第二侧构件,每个第一和第二侧构件沿车体的前后方向布置在车体的对应侧部;驱动单元,其被安装在第一与第二侧构件之间的空间上;驱动轴,其沿车体的宽度方向从驱动单元延伸,并被连接到驱动轮;悬架构件,其形成于第一与第二侧构件之间的空间上,并被布置在驱动单元的下后部;以及第一和第二悬架连杆,每个第一和第二悬架连杆使第一和第二侧构件的对应的一个与悬架构件连结,并且设置有可破断部,当向第一和第二侧构件的至少一个(或两者)的前端部施加的负载等于或高于预定的负载输入(F0)时,由于所产生的负载而使可破断部破断。 
应注意说明上述实施例是为了便于更好地理解本发明,而不是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因此,在上述实施例中公开的每个必要元件包括属于本发明范围的所有设计变形例和等同。例如,每个可破断部410、411、412的形状仅是作为例子,可以任意地设置螺栓贯通孔凹部403和端部凹部404的形状、大小、位置、和数量。另外,由于可破断部410、411、412沿负载输入方向的截面积可以被设置成比邻接部的截面积小,因此螺栓贯通孔401和顶部400T的形状可以被设置成可破断部沿负载输入方向的截面积比包围负载输入方向的可破断部的邻接部的截面积小。 
本申请基于在先日本专利申请No.2007-097229和 No.2007-324186。申请日为2007年4月3日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7-097229和申请日为2007年12月17日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7-324186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包含于此。尽管上面已经参照本发明的特定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以上教示会想到上述实施例的变形和更改。参照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6)

1.一种车辆悬架的安装结构,其包括:
第一和第二侧构件,所述第一和第二侧构件的每一个沿车体的前后方向布置在所述车体的对应侧部;
驱动单元,其被安装于所述第一与第二侧构件之间的空间;
驱动轴,其沿所述车体的宽度方向从所述驱动单元延伸,并且被连接到驱动轮;
悬架构件,其形成于所述第一与第二侧构件之间的空间,并且被布置在所述驱动单元的下后部;以及
第一和第二悬架连杆,所述第一和第二悬架连杆的每一个使所述第一和第二侧构件的对应的一个与所述悬架构件连结,并且所述第一和第二悬架连杆的每一个设置有可破断部,由当向所述第一和第二侧构件的至少一个的前端部施加的负载导致所述驱动单元和所述驱动轴朝所述车体的后方移动、使得所述驱动轴接触所述第一和第二悬架连杆的对应的一个时所产生的负载使所述可破断部破断,所述第一和第二悬架连杆的每一个与所述驱动轴之间的接触位置比所述第一和第二悬架连杆的每一个与所述第一和第二侧构件的对应的一个的连结位置更靠后侧,所述可破断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和第二悬架连杆的每一个的上部,其中,所述驱动单元包括发动机和传动装置,所述车辆悬架还包括沿所述车体的宽度方向从所述第一和第二侧构件的每个前端部延伸的前保险杠加强件,所述驱动轮是左右前车轮,并且所述第一和第二侧构件是左右前侧构件,所述发动机和所述传动装置被布置在由所述前保险杠加强件、所述左右前侧构件、以及所述悬架构件包围的发动机室内,而且,所述可破断部由以下构成:所述第一和第二悬架连杆的每一个的贯通孔凹部,该贯通孔凹部与设置于所述第一和第二悬架连杆的每一个的上端部的螺栓贯通孔连续,通过该螺栓贯通孔将所述第一和第二悬架连杆的每一个的上端部紧固到所述左右前侧构件的每一个的下部;端部凹部,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和第二悬架连杆的每一个的上端部的顶部;以及所述第一和第二悬架连杆的每一个的上端部的介于所述贯通孔凹部与所述端部凹部之间的部分,所述可破断部的沿从所述左右前侧构件的至少一个的前端部施加的负载方向的截面积被设置为比所述可破断部的每个邻接部的截面积小。
2.一种车辆悬架的安装结构,其包括:
第一和第二侧构件,所述第一和第二侧构件的每一个沿车体的前后方向布置在所述车体的对应侧部;
驱动单元,其被安装于所述第一与第二侧构件之间的空间;
驱动轴,其沿所述车体的宽度方向从所述驱动单元延伸,并且被连接到驱动轮;
悬架构件,其形成于所述第一与第二侧构件之间的空间,并且被布置在所述驱动单元的下后部;以及
第一和第二悬架连杆,所述第一和第二悬架连杆的每一个使所述第一和第二侧构件的对应的一个与所述悬架构件连结,并且所述第一和第二悬架连杆的每一个设置有可破断部,由当向所述第一和第二侧构件的至少一个的前端部施加的负载导致所述驱动单元和所述驱动轴朝所述车体的后方移动、使得所述驱动轴接触所述第一和第二悬架连杆的对应的一个时所产生的负载使所述可破断部破断,所述第一和第二悬架连杆的每一个与所述驱动轴之间的接触位置比所述第一和第二悬架连杆的每一个与所述第一和第二侧构件的对应的一个的连结位置更靠后侧,所述可破断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和第二悬架连杆的每一个的上部,其中,所述驱动单元包括发动机和传动装置,所述车辆悬架还包括沿所述车体的宽度方向从所述第一和第二侧构件的每个前端部延伸的前保险杠加强件,所述驱动轮是左右前车轮,并且所述第一和第二侧构件是左右前侧构件,所述发动机和所述传动装置被布置在由所述前保险杠加强件、所述左右前侧构件、以及所述悬架构件包围的发动机室内,而且,所述可破断部由以下构成:所述第一和第二悬架连杆的每一个的贯通孔凹部,该贯通孔凹部与设置于所述第一和第二悬架连杆的每一个的上端部的螺栓贯通孔连续,通过该螺栓贯通孔将所述第一和第二悬架连杆的每一个的上端部紧固到所述左右前侧构件的每一个的下部;所述第一和第二悬架连杆的每一个的上端部的顶部;以及所述第一和第二悬架连杆的每一个的上端部的介于所述贯通孔凹部与所述顶部之间的部分,所述可破断部的沿从所述左右前侧构件的至少一个的前端部施加的负载方向的截面积被设置为比所述可破断部的每个邻接部的截面积小。
3.一种车辆悬架的安装结构,其包括:
第一和第二侧构件,所述第一和第二侧构件的每一个沿车体的前后方向布置在所述车体的对应侧部;
驱动单元,其被安装于所述第一与第二侧构件之间的空间;
驱动轴,其沿所述车体的宽度方向从所述驱动单元延伸,并且被连接到驱动轮;
悬架构件,其形成于所述第一与第二侧构件之间的空间,并且被布置在所述驱动单元的下后部;以及
第一和第二悬架连杆,所述第一和第二悬架连杆的每一个使所述第一和第二侧构件的对应的一个与所述悬架构件连结,并且所述第一和第二悬架连杆的每一个设置有可破断部,由当向所述第一和第二侧构件的至少一个的前端部施加的负载导致所述驱动单元和所述驱动轴朝所述车体的后方移动、使得所述驱动轴接触所述第一和第二悬架连杆的对应的一个时所产生的负载使所述可破断部破断,所述第一和第二悬架连杆的每一个与所述驱动轴之间的接触位置比所述第一和第二悬架连杆的每一个与所述第一和第二侧构件的对应的一个的连结位置更靠后侧,所述可破断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和第二悬架连杆的每一个的上部,其中,所述驱动单元包括发动机和传动装置,所述车辆悬架还包括沿所述车体的宽度方向从所述第一和第二侧构件的每个前端部延伸的前保险杠加强件,所述驱动轮是左右前车轮,并且所述第一和第二侧构件是左右前侧构件,所述发动机和所述传动装置被布置在由所述前保险杠加强件、所述左右前侧构件、以及所述悬架构件包围的发动机室内,而且,所述可破断部由以下构成:螺栓贯通孔,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和第二悬架连杆的每一个的上端部,通过该螺栓贯通孔将所述第一和第二悬架连杆的每一个的上端部紧固到所述左右前侧构件的每一个的下部;端部凹部,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和第二悬架连杆的每一个的上端部的顶部;以及所述第一和第二悬架连杆的每一个的上端部的介于所述螺栓贯通孔与所述端部凹部之间的部分,所述可破断部的沿从所述第一和第二左右前侧构件的至少一个的前端部施加的负载方向的截面积被设置为比所述可破断部的每个邻接部的截面积小。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悬架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破断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和第二悬架连杆的每一个与所述第一和第二侧构件的对应的一个之间的联接部上。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悬架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悬架连杆的每一个被布置成具有如下构造:当从所述车体的顶部看时,所述第一和第二悬架连杆的每一个的伸长方向朝向所述第一和第二悬架连杆的对应的一个以预定角度与平行于所述驱动轴延伸的水平线相交。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悬架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将所述预定角度设定为落入22度到62度的角度范围。
CN2008100899106A 2007-04-03 2008-04-03 车辆悬架的安装结构及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7961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097229 2007-04-03
JP2007097229 2007-04-03
JP2007-324186 2007-12-17
JP2007324186A JP4956794B2 (ja) 2007-04-03 2007-12-17 サスペンション取り付け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79614A CN101279614A (zh) 2008-10-08
CN101279614B true CN101279614B (zh) 2011-03-30

Family

ID=400123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089910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79614B (zh) 2007-04-03 2008-04-03 车辆悬架的安装结构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956794B2 (zh)
CN (1) CN10127961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52829B2 (ja) * 2010-02-15 2014-07-16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下部構造
FR3016554B1 (fr) * 2014-01-20 2016-01-01 Renault Sas Chape de liaison fusible entre le bras de suspension et le berceau moteur
JP2018058400A (ja) * 2016-10-03 2018-04-12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JP6387081B2 (ja) * 2016-12-28 2018-09-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衝突荷重入力時のステー脱落構造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040446B2 (en) * 2002-05-10 2006-05-09 Nissan Motor Co., Ltd. Power train support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57985U (ja) * 1984-02-16 1984-10-23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車体等の組立構造
JP3806286B2 (ja) * 2000-06-15 2006-08-09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
JP3803720B2 (ja) * 2000-06-15 2006-08-02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
JP2003327155A (ja) * 2002-05-09 2003-11-19 Toyota Motor Corp ボルト締結構造及び構造物支持部材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040446B2 (en) * 2002-05-10 2006-05-09 Nissan Motor Co., Ltd. Power train support apparatus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 2002-2527 A,图1-6.
JP 2002-2528 A,全文.
JP平6-329045A 1994.11.29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8273500A (ja) 2008-11-13
JP4956794B2 (ja) 2012-06-20
CN101279614A (zh) 2008-10-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32810B (zh) 操作踏板的后退防止结构
CN102046448B (zh) 车架结构
US7832748B2 (en) Structure supporting a motor vehicle front end assembly comprising coupling means in the form of a hollow body of a mini-cradle with side members, and corresponding vehicle
US9783234B2 (en) Sub frame structure of vehicle
US9944142B2 (en) Wheel suspension for a vehicle axle
CN102971203B (zh) 用于车辆的悬架安装结构
US7448673B2 (en) Subframe structure of vehicle
EP1977956B1 (en) Installation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vehicular suspension
EP0921051A2 (en) Front portion structure of vehicle frame
US20070040414A1 (en) Automotive vehicle front architecture with a partially rotatable structural link
CN101279614B (zh) 车辆悬架的安装结构及方法
CN101104395B (zh) 车辆的前部结构
US10647361B2 (en) Vehicle with high-strength frame members
US20190381845A1 (en) Front lower arm, front suspension device and vehicle
EP3626545A1 (en) Enhanced bumper system
CN101920685B (zh) 车身前部结构
JPH11115818A (ja) フロントサイドメンバ根元部構造
JPH08282534A (ja) 車体サブフレームのエクステンションメンバへの取付け構造
JP3182973B2 (ja) フロントボデーの構造
JP2009179294A (ja) カウルtoピラーブレース
CN210391350U (zh) 一种翻转限位装置和重型卡车
KR20070094182A (ko) 차량의 좌굴 방지를 위한 리어서스펜션
JP2000168624A (ja) 車両の車体前部構造
US20240166269A1 (en) Instrument Panel Carrier For A Motor Vehicle
CN202413679U (zh) 车门防撞梁固定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330

Termination date: 2020040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