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58571A - 可极化电极 - Google Patents

可极化电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58571A
CN101258571A CNA2006800330081A CN200680033008A CN101258571A CN 101258571 A CN101258571 A CN 101258571A CN A2006800330081 A CNA2006800330081 A CN A2006800330081A CN 200680033008 A CN200680033008 A CN 200680033008A CN 101258571 A CN101258571 A CN 1012585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arizable electrode
high molecular
molecular compound
organic high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8003300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58571B (zh
Inventor
须乡望
岩崎秀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rara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urara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raray Co Ltd filed Critical Kurara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2585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585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585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5857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22Electrodes
    • H01G11/24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materials making up or comprised in the electrodes, e.g. form, surface area or porosity;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of powders or particles used theref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22Electrodes
    • H01G11/26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tructure, e.g. multi-layered, porosity or surface fea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22Electrodes
    • H01G11/30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terial
    • H01G11/32Carbon-base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22Electrodes
    • H01G11/30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terial
    • H01G11/48Conductive polym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3Energy storage using capaci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ic Double-Layer Capacitor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在双电层电容器用的、抑制气体生成的效果优异的可极化电极的表面用厚度小于5μm的凝胶形成性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薄膜层被覆。凝胶形成性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是具有-COO-键的有机高分子化合物,优选丙烯酸酯系聚合物,具体有可形成立体络合物的聚甲基丙烯酸烷基酯或聚丙烯酸烷基酯。其中优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也可优选使用聚偏氟乙烯系树脂。双电层电容器包含一对可极化电极和夹持在其中的隔膜,该一对可极化电极的至少一方优选为上述的抑制气体生成的效果优异的可极化电极。

Description

可极化电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用作双电层电容器的电极的可极化电极。
背景技术
作为与以往的电容器相比具有大的电容、与电池相比输出高且循环特性等耐久性优异的蓄电装置,有机系双电层电容器(以下可简称为电容器)受到关注。该双电层电容器使用用以活性炭为原料的一对可极化电极(正极、负极)夹持隔膜而成的层合体,和浸泡该层合体的、将季铵盐溶解于有机溶剂得到的非水电解液。
但是,有机系电容器由于残留的稍许的水分等的影响,在使用中非水电解液分解,产生气体,因此耐久性降低,另外,伴随着气体的生成,活性炭或导电性助剂等微粒移动至非水电解液中,出现漏电流增加或发生短路的问题。并且,在电容器内部大量生成气体时,气体的气泡附着于可极化电极的活性炭表面,在可极化电极的表面发生离子不足,不仅有电容器全体的内阻增加或容量降低的问题,还可能引起电容器的漏液、破裂等事故。
因此,针对这些问题,为了不抑制气体生成本身但减弱生成的气体带来的影响,有人提出了在电容器容器内设置贮气空间(专利文献1);在外壳内封入沸石等干燥剂(专利文献2);在电容器容器中设置气体释放阀(专利文献3)等方案。但是,前两者使电容器的体积增大,后者可能通过释放阀使水分混入到电容器内部。
另一方面,作为抑制气体生成本身的尝试,人们提出了使存在于活性炭粉末表面的羧基、醌基、羟基和内酯基的表面官能团的量为1000μmol/g以下(专利文献4);或向在电容器中使用的非水电解液中添加联苯(专利文献5)的方案。
但是,这些抑制气体生成的方法本身虽然在抑制气体生成的方面可见一定效果,但是在双电层电容器在气体生成增大的环境下,例如在汽车的发动机室等高温环境下或为实现高能量化而在高电压下使用时,有无法充分抑制气体生成的问题。
还有人提出了将双电层电容器的可极化电极表面用有机化合物被覆的技术,当然这并不是从抑制气体生成的角度考虑(专利文献6、专利文献7)。
但是,专利文献6的技术是在炭电极上涂布极性溶剂溶胀性树脂并成膜,发挥隔膜的功能。因此,如果极性溶剂溶胀性树脂层的厚度过薄则发生短路,无法实现隔膜的功能。因此,专利文献6的实施例中,将在电极上形成的极性溶剂溶胀性树脂层的厚度设定为非常厚的10μm左右,并且由于是隔膜,必须用极性溶剂溶胀性树脂层完全被覆电极表面,以防止发生短路。如果将专利文献6的技术应用于双电层电容器的活性炭的可极化电极,则会出现使电容器电阻值升高的结果。
专利文献7的技术是将含有电化学聚合性单体的电极被覆剂被覆在电极表面上,构成电容器,使通过进行电化学聚合形成的聚合膜发挥不降低静电容量而减少漏电流的聚合膜功能。但是,通过专利文献7的技术形成的聚合膜中会残留未反应的单体,这种情况下,伴随着电容器性能随时间的变化或单体的挥发,电容器内压可能升高。另外,专利文献7的技术必须采取繁杂的操作,因此作为工业化制备可极化电极的处理方法是不恰当的。如上所述,不得不说很难将专利文献6或专利文献7的技术应用于抑制双电层电容器的气体生成。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16208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0-321483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实开平1-73921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3-243265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4-146610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00-173875号公报
专利文献7:日本特开2002-64037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无需利用电化学聚合等繁杂的方法、通过简便的方法即可制备的可极化电极,该可极化电极在用于双电层电容器时可大幅抑制气体的生成。
本发明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意外地发现:通过将可在用于双电层电容器的非水电解液中形成凝胶的凝胶形成性有机高分子化合物薄薄地被覆在可极化电极的表面这样极简单的方法,即可以实现上述目的,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提供含有活性炭的可极化电极,其特征在于:其表面被厚度小于5μm的凝胶形成性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薄膜层被覆。
本发明的可极化电极的电极表面被小于特定厚度的非常薄的凝胶形成性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薄层被覆,因此制造上不需要繁杂的操作,并且在应用于双电层电容器时可大幅抑制气体的生成。结果,难以发生非水电解液的漏液或劣化故障,可提供显示良好的耐久性的电容器。并且,在电容器中无需特意设置贮气空间,因此可以提供小型化、高效率的电容器。
附图简述
图1是显示硬币型电容器的一个例子的示意截面图。
图2是实施例1中使用的电极的截面照片。
图3是圆柱型电容器的示意截面图。
图4是图3的圆柱型电容器的A部分的放大图。
图5表示在实施例1-3和实施例2-3的各对照中槽电阻(cellresistance)的变化。
图6表示在实施例1-3和实施例2-3的各对照中静电容量的变化。
图7表示在实施例1-3和实施例2-3的各对照中生成气体量和气体组成的关系。
图8表示在实施例4-5和它们的对照中槽电阻的变化。
图9表示在实施例4-5和它们的对照中静电容量的变化。
图10表示在实施例4-6和比较例1中生成的气体量。
图11是实施例5中使用的电极的截面照片。
图12是比较例2中使用的电极的截面照片。
符号说明
1可极化电极
2可极化电极
3集电器
4集电器
5隔膜
6上盖
7下盖
8垫圈
9有底圆柱状容器
10电极元件
11开口
12盖体
13中空卷芯
14可极化电极
15集电器
16电极片
17隔膜
实施发明的最佳方式
本发明是含有活性炭的可极化电极,其特征在于:其表面被厚度小于5μm的凝胶形成性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薄膜层被覆。
本发明的可极化电极的构成要素——活性炭是通过常规方法将作为活性炭原料的炭质材料活化获得的。上述炭质材料只要可通过活化形成活性炭即可,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从植物系、矿物系、天然系材料和合成系材料等中广泛选择。具体来说,植物系的炭质材料有木材、木炭、椰壳等果壳;矿物系的炭质材料有石油系和/或煤系沥青、中间相沥青、石油焦炭、煤焦炭、沥青焦炭等,天然系材料的炭质材料有棉、麻等天然纤维,人造丝、粘胶人造丝等再生纤维,乙酸酯、三乙酸酯等半合成纤维;合成系材料的炭质材料有尼龙等聚酰胺系,维尼纶等聚乙烯醇系,氯乙烯、聚氨酯、苯酚系等树脂,蔗糖等糖类。
炭质材料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粒状、微粉状、纤维状、片状等各种形状的炭质材料。上述炭质材料被活化形成活性炭,其活化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采用水蒸气、二氧化碳等酸性气体,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氯化钙、氯化锌等试剂活化等公知的活化方法。活性炭的形状也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以粒状、微粉状、纤维状、片状等各种形状使用。
被凝胶形成性有机高分子化合物被覆之前的可极化电极可按照常规方法,由上述的活性炭制备。例如,根据需要向活性炭中添加百分之几至几十的聚偏氟乙烯、聚四氟乙烯、苯乙烯丁烯共聚物等粘合剂,充分混炼,然后加入到模具中加压成型;或者压延制成片状,然后冲压成所需形状;或者涂布在集电器上后干燥、压延,成型为可极化电极。在其混炼时,可根据需要使用醇或N-甲基吡咯烷酮等有机化合物或水等溶剂、分散剂、各种添加物。混炼时可进一步添加碳黑、碳管、碳纤维、科琴黑等导电性材料,使电极的电阻降低。由此可以使可极化电极的内阻降低,使电极体积减小。
混炼或成型时,可以根据需要对活性炭进行加热,但加热至比所需更高的温度时,不仅所使用的粘合剂成分会劣化,也会对与活性炭成分表面结构相关的物性、例如比表面积等产生影响。因此必须考虑其温度条件,通常不超过250℃。
上述成型的被凝胶形成性有机高分子化合物被覆之前的可极化电极的厚度通常为20μm-1mm左右。
本发明的可极化电极的电极表面被凝胶形成性有机高分子化合物薄薄地被覆,这是很重要的,这样,通过用凝胶形成性有机高分子化合物薄薄地被覆电极表面,不会使静电容量降低,也不会使电阻值升高,可以大幅抑制气体的生成。这里所述的凝胶形成性有机高分子化合物表示可在非水电解液中形成凝胶状的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作为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凝胶形态,只要显示凝胶状形态即可,可以是象立体络合物这样的物理凝胶,也可以是通过化学键形成交联结构的化学凝胶。作为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由于凝胶的网状结构变得松散,电解质离子容易向活物质表面移动、内阻不会升高,因此优选与非水电解液具有亲和性的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上述凝胶形成性有机高分子化合物优选具有-COO-键的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具有-COO-键的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有:具有-COO-键的酯化合物、具有-OCOO-键的碳酸酯化合物、具有-CONH-键的酰胺化合物或聚酰胺、具有-NHCOO-键的聚氨酯等。
凝胶形成性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具体例子有:聚乙酸乙烯酯、聚丙烯酸甲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甲基丙烯酸丁酯、聚己内酯、聚乳酸、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碳酸亚乙烯酯、6-尼龙、6,6-尼龙、12-尼龙、聚丙烯酰胺、聚乙烯基吡咯烷酮、聚碳酸亚乙酯、聚碳酸亚丁酯、双酚A-碳酸酯、聚偏氟乙烯、聚氧乙烯、聚氧丙烯、以及它们的共聚物等。
使用碳酸酯系溶剂作为非水电解液时,凝胶形成性有机高分子化合物优选使用具有酯键和/或碳酸酯键的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具有酯键或碳酸酯键的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例子有:丙烯酸酯系聚合物、聚乙酸乙烯酯、聚碳酸酯、聚酯、聚交酯等。其中优选丙烯酸酯系聚合物,其中优选聚甲基丙烯酸烷基酯或聚丙烯酸烷基酯等聚链烯酸烷基酯。其具体例子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甲基丙烯酸乙酯、聚甲基丙烯酸丙酯、聚甲基丙烯酸丁酯、聚丙烯酸甲酯、聚丙烯酸丙酯、聚丙烯酸丁酯等。特别优选使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特别是作为凝胶形成性有机高分子化合物,优选可形成所谓的立体络合物的化合物,该立体络合物由含有一级结构相同、但立体规整性不同的构成部位的两种化合物形成。凝胶形成性良好的立体络合物有:间规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和等规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混合物。具体例子有:含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甲基丙烯酸乙酯、聚甲基丙烯酸丙酯、聚甲基丙烯酸丁酯等的各间规体和等规体的立体络合物。其中,等规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可优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间规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可优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甲基丙烯酸乙酯、聚甲基丙烯酸丙酯、聚甲基丙烯酸丁酯。特别优选等规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和间规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均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情况。
构成立体络合物的等规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等规性”如果过低,则凝胶形成性有降低倾向,因此优选80%以上、更优选90%以上。而构成立体络合物的间规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间规性”过低,则凝胶形成性有降低倾向,因此优选40%以上、更优选50%以上。
从凝胶形成性的角度考虑,立体络合物中的等规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和间规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各存在量是:等规有机高分子化合物优选20-80%质量,更优选25-60%质量,特别优选30-40%质量,间规有机高分子化合物优选20-80%质量,更优选40-75%质量,特别优选60-70%质量。
还可优选使用具有凝胶形成性的聚偏氟乙烯等聚偏氟乙烯系树脂、含有聚氧乙烯单元、聚氧丙烯单元的聚氧亚烷基、和它们的共聚物。使用聚偏氟乙烯时,从溶解性或使凝胶形状的稳定性提高的角度考虑,优选使用共聚了六氟丙烯等的聚偏氟乙烯。
本发明中,可极化电极的表面被凝胶形成性有机高分子化合物被覆。被覆层的厚度过厚则电容器的电阻有增大倾向,因此必须使被覆层的厚度小于5μm,更优选2.5μm以下,进一步优选2.2μm以下。被覆层的厚度过薄,则抑制气体生成的效果有减弱倾向,从膜形成的均匀性角度考虑,也优选0.1μm以上。被覆层的厚度可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干燥状态的电极截面来测定。本发明的被覆层的厚度是指对电极截面测定的最小-最大的厚度。
被覆电极的凝胶形成性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单位面积质量(可改称为涂布量)与凝胶形成性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密度有关,如果过少则抑制气体的效果较差,过多则电阻有增大倾向,因此优选0.01mg/cm2-5.0mg/cm2,更优选0.05mg/cm2-1.0mg/cm2,进一步优选0.10mg/cm2-0.3mg/cm2
可极化电极中可能存在缝隙,在其内部壁面可能有未形成凝胶形成性有机高分子化合物薄膜的情况,但基本上只要在电极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涂布,就可以表现抑制气体的效果。特别是构成双电层电容器时,在与隔膜相接触的一侧表面上形成凝胶形成性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薄层,这从抑制气体生成的效果考虑优选。
用凝胶形成性有机化合物被覆可极化电极的方法有:将凝胶形成性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溶解于有机溶剂,将所得溶液进行喷涂的方法;将电极浸泡在上述溶液中,然后干燥的方法等。或者可以采用刮板法、丝网印刷法、凹槽辊涂法、辊涂法、金属掩模印刷法、静电涂饰法等。还可根据需要通过平板压机、压延辊等进行压延处理。
本发明的可极化电极可用作双电层电容器的电极。电容器的基本结构是包括一对可极化电极和被其夹持的隔膜,通过使用本发明的可极化电极作为一对可极化电极的至少一方,由此可抑制气体的生成。
双电层电容器的形态可选择硬币型、圆柱型、方型、层合型等任意形态,通常是在外壳中形成具有一对可极化电极和在其间具有隔膜的结构,可极化电极和隔膜用非水电解液浸润。并且集电器位于各可极化电极的外壳一侧,外壳是在上盖和下壳之间用密封材料封口,防止电解质溶液泄漏。图1是硬币型电容器的示意截面图,图中,1和2表示可极化电极,3和4表示集电器,5表示隔膜,6表示上盖,7表示下盖,8表示垫圈。
构成双电层电容器的各构成要素除使用本发明的可极化电极之外,可以形成与公知的电容器同样的构成。
集电部件有铝、导电性高分子等。为了降低集电部件的电阻,也可通过导电性高分子或合成树脂与导电性材料的混合物,将作为集电部件的金属箔与可极化电极粘合,将铝等导电性金属或导电性高分子火焰喷射到可极化电极上,作为集电部件。电容器的密封材料例如使用:聚丙烯、丁基橡胶、聚酰胺、聚酯、聚苯硫醚等绝缘体。外壳可例举铝壳、不锈钢壳等。
本发明中使用的非水电解液是将电解质盐化合物溶解于有机系电解质溶剂中所得,电解质为液体时,可不使用溶剂。
电解质盐化合物例如有:四氟硼酸四乙铵、四氟硼酸四甲铵、四氟硼酸四丙铵、四氟硼酸四丁铵、四氟硼酸三甲基乙基铵、四氟硼酸三乙基甲基铵、四氟硼酸二乙基二甲基铵、四氟硼酸N-乙基-N-甲基吡咯烷鎓、四氟硼酸N,N-四亚甲基吡咯烷鎓、四氟硼酸1-乙基-3-甲基咪唑鎓等四氟硼酸铵类,高氯酸四乙铵、高氯酸四甲铵、高氯酸四丙铵、高氯酸四丁铵、高氯酸三甲基乙基铵、高氯酸三乙基甲基铵、高氯酸二乙基二甲基铵、高氯酸N-乙基-N-甲基吡咯烷鎓、高氯酸N,N-四亚甲基吡咯烷鎓、高氯酸1-乙基-3-甲基咪唑鎓等高氯酸铵盐类,六氟磷酸四乙铵、六氟磷酸四甲铵、六氟磷酸四丙铵、六氟磷酸四丁铵、六氟磷酸三甲基乙基铵、六氟磷酸三乙基甲基铵、六氟磷酸二乙基二甲基铵等六氟磷酸铵类等。
有机系电解质溶剂的例子有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酯、碳酸亚乙酯、碳酸亚丙酯等碳酸酯类,乙腈、丙腈等腈类,γ-丁内酯、α-甲基-γ-丁内酯、β-甲基-γ-丁内酯、γ-戊内酯、3-甲基-γ-戊内酯等内酯类,二甲基亚砜、二乙基亚砜等亚砜类,二甲基甲酰胺、二乙基甲酰胺等酰胺类,四氢呋喃、二甲氧基乙烷等醚类,二甲基环丁砜、环丁砜等。这些有机溶剂通常单独使用,也可以制成两种以上的混合溶剂使用。
本发明中,上述电解质盐化合物的浓度只要是在制备非水电解液的阶段电解质盐晶体不析出的范围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使用四氟硼酸三乙基甲基铵等在常温下为固体的盐作为电解质时,电解质的浓度过低,则电解质不足导致静电容量降低,过高则温度降低时有盐的析出,因此优选0.1-6mol/l,更优选0.5-5mol/l,特别优选1.0-2.5mol/l。使用四氟硼酸1-乙基-3-甲基咪唑鎓等离子性液体作为电解质时,只要在所使用的温度范围内不凝固即可,浓度没有上限。在不妨碍本发明效果的范围内还可以添加各种添加剂。
以下,通过实施例具体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受其限定。以下实施例中,凝胶形成性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涂布溶液A-D通过参考例1-4制备。
参考例1:涂布溶液A的制备
向装有搅拌器、冷凝器的三颈烧瓶中加入2g等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i-PMMA,Mw为10万,等规性为93%)、1g间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s-PMMA、KURARAY Co.,LTD制备的PARAPET LW-500,Mw为3.8万,间规性为60%)和297g氯仿,均匀混合,得到涂布溶液A。
参考例2:涂布溶液B的制备
使用1gi-PMMA、2g s-PMMA和297g氯仿,除此之外与参考例1同样地得到涂布溶液B。
参考例3:涂布溶液C的制备
使用1g聚(六氟丙烯共聚偏氟乙烯)(ALDRICH制备,Mn为130000)和99g四氢呋喃,除此之外与参考例1同样地得到涂布溶液C。
参考例4:涂布溶液D的制备
使用10g参考例3中使用的聚偏氟乙烯和40g N-甲基吡咯烷酮,除此之外与参考例1同样地得到涂布溶液D。
实施例1
向酚醛树脂系的活性炭(KURARAY CHEMICAL Co.,LTD制RP20)中混合乙炔黑、聚四氟乙烯,使活性炭∶乙炔黑∶聚四氟乙烯=84∶8∶8的质量比。向所得混合物中进一步加入作为混炼助剂的异丙醇,加压下混炼8分钟,得到聚四氟乙烯被原纤化的混炼物。
将所得混炼物进行粉碎,制成平均粒径约1mm的粉碎粉末,将该粉碎粉末进行压延处理,得到片状成型物。接着将片状成型物压延,制备宽110mm的电极片。将该电极片在宽115mm的铝制集电器的两个表面用含有炭黑和石墨的微粉末的导电糊剂贴合,制成可极化电极,以31/分钟的流量通入30分钟150℃的干燥空气,干燥可极化电极。
对于所得到的可极化电极,使用喷雾器,在负极的活性炭一侧涂布涂布溶液A,然后在50℃下干燥,调节单位面积电极干燥后的涂布质量(凝胶形成性有机高分子化合物)为0.19mg/cm2。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日立制作所制造S-4000)观察干燥状态的电极截面,结果可见厚度0.27μm-2.2μm的涂层。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的电极截面图如图2所示。
接着,经由人造丝系隔膜将两片可极化电极相向配置,制备电极元件,使凝胶形成性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涂布膜位于隔膜一侧。将该电极元件沿长度方向卷绕,装入铝制的有底圆柱状容器的中空卷芯周围,形成电极与隔膜卷绕在卷芯周围的状态,接着,将装有电极元件的有底圆柱状容器在5Pa的减压下、160℃的温度下干燥72小时。
用1.5mol/l四氟硼酸三乙基甲基铵的碳酸亚丙酯溶液浸泡装在上述有底圆柱状容器中的电极元件,将容器的开口部用盖体密封,由此制备图3所示的圆柱型电容器。图3中,9为有底圆柱状容器,10为电极元件,11为容器的开口部,12为盖体,13为中空卷芯。图4是图3的A部分的放大图,14是可极化电极,15是集电器,16是电极片,17是隔膜。
对于所得的圆柱型电容器,在45℃下以2.5V连续施加电压,每隔一定时间测定25℃下的放电性能的变化,在经过2000小时时测定气体生成量。关于放电性能,是以20A充电至2.5V后,测定30A定电流放电时的内阻、静电容量。内阻是从放电电压降低至充电电压的90%之处引出切线算出的。槽电阻和相对静电容量与经过时间的关系分别如图5和图6所示。由这些图可知,涂布溶液导致的槽电阻的增大和槽相对静电容量的减少是很微小的,在实际应用上不会出现问题。
在45℃下,以2.5V经过2000小时后,提取由圆柱型电容器产生的气体,测定其气体量,气体生成量为35ml,相对于后述的比较例1的未处理的62ml,可见有约44%的抑制气体生成的效果。所生成的气体量和使用气相色谱仪进行气体组成分析的结果如图7所示。生成气体的主要成分是氢、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对一氧化碳的抑制效果最高。
实施例2
使用与实施例1中所使用的活性炭同批次的活性炭,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可极化电极。对于所得的可极化电极,使单位面积电极的涂布溶液A干燥后的涂布质量为0.35mg/cm2,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涂布电极,制备圆柱型电容器。与实施例1同样,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干燥状态的电极截面,可见厚度0.26μm-2.5μm的涂层。圆柱型电容器的槽电阻变化和静电容量变化分别如图5和图6所示。使用未涂布凝胶形成性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可极化电极,除此之外均重复本实施例,由此测定的槽电阻和相对静电容量与经过时间的关系一并表示在图5和图6中(实施例2的对照)。
在45℃下,以2.5V经过1000小时后,提取由圆柱型电容器产生的气体,测定其气体量,气体生成量为17ml,相对于后述的比较例1的未处理的30ml,可见有约44%的抑制气体生成的效果。所生成的气体量以及进行气体组成分析的结果如图7所示。使用未涂布凝胶形成性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可极化电极,除此之外均重复本实施例,由此测定的气体量和气体组成分析的结果一并表示在图7中(实施例2的对照)。
实施例3
使单位面积电极的涂布溶液A干燥后的涂布质量为0.41mg/cm2,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可极化电极,制备圆柱型电容器。与实施例1同样地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干燥状态的电极截面,可见厚度为0.28μm-3.0μm的涂层。圆柱型电容器的槽电阻变化和静电容量变化分别如图5和图6所示。使用未涂布凝胶形成性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可极化电极,除此之外重复本实施例,由此测定的槽电阻和相对静电容量与经过时间的关系一并表示在图5和图6中(实施例3的对照)。
在45℃下、以2.5V经过2000小时后,提取由圆柱型电容器产生的气体,测定其气体量,气体生成量为31ml,相对于后述比较例1的未处理的62ml,可见约50%的抑制气体生成的效果。生成的气体量和气体组成分析结果如图7所示。使用未涂布凝胶形成性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可极化电极,除此之外重复本实施例,由此测定的气体量和气体组成分析结果一并表示在图7中(实施例3的对照)。
实施例4
使用涂布溶液B代替涂布溶液A,使单位面积电极的涂布溶液B干燥后的涂布质量为0.25mg/cm2,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可极化电极,制备圆柱型电容器。与实施例1同样地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干燥状态的电极截面,可见厚度为0.24μm-2.4μm的涂层。所得圆柱型电容器的槽电阻和相对静电容量与经过时间的关系分别如图8和图9所示。
在45℃下、以2.5V经过1000小时后,提取由圆柱型电容器产生的气体,测定其气体量,气体生成量为15ml,相对于后述比较例1的未处理的30ml,可见约50%的抑制气体生成的效果。生成的气体量的测定结果如图10所示。使用未涂布凝胶形成性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可极化电极,除此之外重复本实施例,由此得到的气体量的测定结果一并表示在图10中(实施例4的对照)。
实施例5
使用涂布溶液C代替涂布溶液A,使单位面积电极的涂布溶液C干燥后的涂布质量为0.14mg/cm2,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可极化电极,制备圆柱型电容器。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日立制作所制的S-4000)观察干燥状态的电极截面,可见厚度为0.35μm-1.05μm的涂层。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的电极截面图如图11所示。所得圆柱型电容器的槽电阻和相对静电容量与经过时间的关系分别如图8和图9所示。
在45℃下、以2.5V经过1000小时后,提取由圆柱型电容器产生的气体,测定其气体量,气体生成量为14ml,相对于后述比较例1的未处理的30ml,可见约50%的抑制气体生成的效果。生成的气体量的测定结果如图10所示。使用未涂布凝胶形成性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可极化电极,除此之外重复本实施例,由此得到的气体量测定结果一并表示在图10中(实施例5的对照)。
实施例6
涂布在负极和正极两极,除此之外与实施例5同样地得到可极化电极,制备圆柱型电容器。与实施例1同样地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干燥状态的电极截面,可见厚度为0.30μm-1.1μm的涂层。所得圆柱型电容器在1000小时后的相对静电容量为0.93,槽电阻值为2.6mΩ。
在45℃下、以2.5V经过1000小时后,提取由圆柱型电容器产生的气体,测定其气体量,气体生成量为12ml,相对于后述比较例1的未处理的30ml,可见约60%的抑制气体生成的效果。生成的气体量的测定结果如图10所示。使用未涂布凝胶形成性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可极化电极,除此之外重复本实施例,由此得到的气体量测定结果一并表示在图10中(实施例6的对照)。
比较例1
不涂布凝胶形成性有机高分子化合物,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备圆柱型电容器,测定放电性能的变化。测定圆柱型电容器的槽电阻和相对静电容量与经过时间的关系。经过1000小时和2000小时后,与实施例1同样地测定气体生成量,经过1000小时后为30ml(参照图10),经过2000小时后为62ml。
比较例2
使用涂布溶液D代替涂布溶液A,与实施例1同样,将可极化电极调节为单位面积电极干燥后的涂布质量为6.2mg/cm2,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可极化电极,制备圆柱型电容器。与实施例1同样地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干燥状态的电极截面,可见厚度为6.0μm-6.5μm的涂层。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的电极截面图如图12所示。所得圆柱型电容器的槽电阻值为9.0mΩ。使用比较例1所示的未涂布凝胶形成性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电极的电容器内阻为2.1mΩ,这样,在干燥后涂布厚度为5μm以上时,直流的槽电阻增加非常大,输出特性、能量密度降低。
产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可极化电极的电极表面被厚度小于5μm的凝胶形成性有机高分子化合物薄薄地被覆,因此将该可极化电极用于双电层电容器时,可大幅抑制气体的生成。上述电容器难以发生非水电解液的漏液或劣化故障,耐久性优异。并且可以降低电容器的贮气空间容积,因此可以提供小型化且高效率的电容器,在工业上有用。

Claims (9)

1.可极化电极,该可极化电极含有活性炭,其特征在于:其表面被厚度小于5μm的凝胶形成性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薄膜层被覆。
2.权利要求1的可极化电极,其中,该薄膜层的厚度为2.5μm以下。
3.权利要求1或2的可极化电极,其中,该凝胶形成性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是具有-COO-键的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4.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的可极化电极,其中,该凝胶形成性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是丙烯酸酯系聚合物。
5.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的可极化电极,其中,该凝胶形成性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是聚链烯酸烷基酯。
6.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的可极化电极,其中,该凝胶形成性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是可形成立体络合物的化合物。
7.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的可极化电极,其中,该凝胶形成性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是聚甲基丙烯酸烷基酯或聚丙烯酸烷基酯。
8.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的可极化电极,其中,该凝胶形成性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9.权利要求1或2的可极化电极,其中,该凝胶形成性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是聚偏氟乙烯系树脂。
CN2006800330081A 2005-09-08 2006-09-06 可极化电极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5857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60381/2005 2005-09-08
JP2005260381 2005-09-08
PCT/JP2006/317658 WO2007029742A1 (ja) 2005-09-08 2006-09-06 分極性電極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58571A true CN101258571A (zh) 2008-09-03
CN101258571B CN101258571B (zh) 2011-04-27

Family

ID=378358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33008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58571B (zh) 2005-09-08 2006-09-06 可极化电极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00193218A1 (zh)
EP (1) EP1923895A4 (zh)
JP (1) JPWO2007029742A1 (zh)
KR (1) KR20080039849A (zh)
CN (1) CN101258571B (zh)
WO (1) WO2007029742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32354A (zh) * 2010-12-31 2012-01-25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超级电容器及其极片以及该极片的制作方法
CN102543446A (zh) * 2012-01-16 2012-07-04 武汉大学 一种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用电解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108673A1 (en) 2008-04-11 2009-10-14 DuPont Teijin Films U.S. Limited Partnership Plastic film having a high breakdown voltage
CN104521033B (zh) * 2012-03-30 2019-06-14 钟琳达 能量存储器电极及制备方法
US11508956B2 (en) 2020-09-08 2022-11-22 Licap Technologies, Inc. Dry electrode manufacture with lubricated active material mixtur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32019B1 (en) * 1998-11-02 2001-05-15 Lithium Technology Corporation Gel electrolytes for electrochromic and electrochemical devices
JP2000173875A (ja) * 1998-12-02 2000-06-23 Nichicon Corp 電気二重層コンデンサ
JP2000173873A (ja) * 1998-12-02 2000-06-23 Nichicon Corp 電気二重層コンデンサの駆動用電解液
JP4296332B2 (ja) * 1999-05-07 2009-07-15 株式会社豊田中央研究所 電気二重層キャパシ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6586138B2 (en) * 2000-02-04 2003-07-01 Amtek Research International Llc Freestanding microporous separator including a gel-forming polymer
KR100359055B1 (ko) * 2000-04-25 2002-11-07 한국과학기술연구원 박막형 슈퍼 캐패시터 및 그 제조방법
JP2002110473A (ja) * 2000-09-29 2002-04-12 Meidensha Corp 電解質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電気二重層キャパシタ
JP2003217986A (ja) * 2002-01-23 2003-07-31 Meidensha Corp 積層型電気二重層キャパシタ
JP2003217983A (ja) * 2002-01-28 2003-07-31 Mitsubishi Paper Mills Ltd 電気二重層キャパシタ
JP2004172346A (ja) * 2002-11-20 2004-06-17 Kuraray Co Ltd 高分子固体電解質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気二重層キャパシタ
TWI258238B (en) * 2003-11-05 2006-07-11 Lg Chemical Ltd Functional polymer film-coated electrode and electrochemical device using the same
JP2005243303A (ja) * 2004-02-24 2005-09-08 Tomoegawa Paper Co Ltd 電気化学素子用部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電気化学素子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32354A (zh) * 2010-12-31 2012-01-25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超级电容器及其极片以及该极片的制作方法
CN102332354B (zh) * 2010-12-31 2013-06-05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超级电容器及其极片以及该极片的制作方法
CN102543446A (zh) * 2012-01-16 2012-07-04 武汉大学 一种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用电解质
CN102543446B (zh) * 2012-01-16 2013-07-24 武汉大学 一种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用电解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923895A1 (en) 2008-05-21
KR20080039849A (ko) 2008-05-07
EP1923895A4 (en) 2010-03-03
WO2007029742A1 (ja) 2007-03-15
CN101258571B (zh) 2011-04-27
US20100193218A1 (en) 2010-08-05
JPWO2007029742A1 (ja) 2009-03-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296183B1 (ko) 전기 이중층 커패시터용 집전체, 전기 이중층 커패시터용 전극, 전기 이중층 커패시터, 및 그들의 제조 방법
US11551878B2 (en) Electricity storage device
CN102667984B (zh) 双电层电容器
EP2194599B1 (en)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for lithium ion electric storage device, and lithium ion electric storage device using the same
EP2472646A1 (en) Aqueous coating liquid for an electrode plate, electrode plate for an electrical storage devic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n electrode plate for an electrical storage device, and electrical storage device
WO2002093678A1 (fr) Composition a base de gel de polymeres utilisee dans un electrolyte et procede de coulage de solution d'electrolyte non aqueuse
CN101847516A (zh) 一种高比能量有机体系的电容电池
CN101258571B (zh) 可极化电极
CA2499185A1 (en)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lectrical double-layer capacitors, and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cells
EP3279911A1 (en) Hybrid capacitor and separator for hybrid capacitors
CN108701552A (zh) 电化学设备和其中使用的负极及其制造方法
CN110400923A (zh) 电池负极材料、负极材料浆料、负极极片和电化学电池
CN106033696A (zh) 一种电极及其制备方法
CN112908717B (zh) 一种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产品
CN105580098B (zh) 电化学电容器
Kim et al. Combination of alkali-treated soft carbon and activated carbon fiber electrodes for asymmetric electric double-layer capacitor
JP6623538B2 (ja) ハイブリッドキャパシタ用セパレータおよびハイブリッドキャパシタ
Yoke Development of biodegradable solid polymer electrolytes incorporating different nanoparticles for electric double layer capacitor
KR101860755B1 (ko) 전기적 안정성이 우수한 울트라커패시터 전극용 조성물, 이를 이용한 울트라커패시터 전극의 제조방법 및 상기 제조방법을 이용하여 제조된 울트라커패시터
JP2004172346A (ja) 高分子固体電解質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気二重層キャパシタ
JP2516756B2 (ja) 電気二重層コンデンサ
CA3153442A1 (en) Supercapacitor with biasing electrode
KR101137707B1 (ko) 하이브리드 슈퍼커패시터 셀 및 그 제조방법
JP4026226B2 (ja) 電気二重層キャパシタ用電極及び該電極を有する電気二重層キャパシタ
CN106601495A (zh) 纳米共聚苯胺与活性炭构建的三非对称固态电化学电容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427

Termination date: 20140906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