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54867B - 片材运送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片材运送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54867B
CN101254867B CN2008100832835A CN200810083283A CN101254867B CN 101254867 B CN101254867 B CN 101254867B CN 2008100832835 A CN2008100832835 A CN 2008100832835A CN 200810083283 A CN200810083283 A CN 200810083283A CN 101254867 B CN101254867 B CN 10125486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per
band
transport
sheet material
transpor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08328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54867A (zh
Inventor
久住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2548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548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548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5486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00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 B65H5/02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belts or chains, e.g. between belts or chains
    • B65H5/021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belts or chains, e.g. between belts or chains by belts
    • B65H5/025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belts or chains, e.g. between belts or chains by belts between belts and rotary means, e.g. rollers, drums, cylinders or balls, forming a transport nip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00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 B65H3/44Simultaneously, alternately, or selectively 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two or more pi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00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 B65H5/06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rollers or balls, e.g. between rollers
    • B65H5/062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rollers or balls, e.g. between rollers between rollers or bal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30Orientation, displacement, position of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301/34Modifying, selecting, changing direction of displacement
    • B65H2301/342Modifying, selecting, changing direction of displacement with change of plane of displace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03Image reproduction devices
    • B65H2801/06Office-type machines, e.g. photocopi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Delivering By Means Of Belts And Rollers (AREA)
  • Feeding Of Articles By Means Other Than Belts Or Roll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片材运送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在保持架(1000)上一体形成有:限制部(1007、1008),其设在保持架(1000)中未图示的带单元(110)与带单元(110)之间,对带轮轴(83a、84a)向长度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以及带导向件(1005),其设在与带轮(83)及带轮(84)的一端相对的限制部(1007、1008)的相对面上,对运送带(82)的带轮轴(83a、84a)向长度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在进行片材卡住处理等时,即使因不熟悉装置的用户等操作而对带施加其脱开方向的外力,也可防止带偏移和带脱开,能进行稳定的片材运送。

Description

片材运送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片材运送装置,具有该片材运送装置的复印机、传真机、打印机、印刷机、喷墨记录装置、扫描仪等图像读取装置,将它们中的至少二种组合形成的复合机等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包含PPC(普通片材复印机)和电子照像复印机等的复印机、传真机、激光打印机等的打印机、印刷机、喷墨记录装置等的图像形成装置,其运送单元(手段)有小型化的倾向,以获得整个装置的小型化,所述运送单元(手段)用于将形成图像的介质,即图像形成介质或片材状记录介质(下面称为“片材”)从片材收纳单元(手段)或叠放片材的片材叠放手段(手段)向图像形成单元(手段)本体运送供给。下面,以收纳片材的片材收纳单元(手段)为例进行说明。
又,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中,一般是与片材尺寸(下面例示称为“用纸尺寸”)和片材种类(下面例示称为“纸种”)相对应的机种。在这样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例如,将由好几种用纸尺寸及纸种构成的片材(下面例示称为“用纸”)预先收纳于片材收纳单元,用户可从适当选择的片材收纳单元运送用纸,或可将由图像形成装置自动选择后的用纸进行运送。因此,在这种结构的场合,由于片材收纳单元更多地占用图像形成装置内的空间,人们更希望要求运送单元小型化。
由此,形成于图像形成装置内的片材收纳单元与图像形成单元本体之间的运送通道取决于两者位置关系,如较大地变更其运送方向就要减小运送通道自身的占有空间。其结果, 在运送通道上,为连续而顺利地变更其运送方向而设置弯曲形状的曲率部,且将该曲率部的曲率半径设定成较小的半径,其程度是可将通常所使用的作为片材的定型记录纸运送至图像形成装置。
作为这种图像形成装置中的片材运送装置,例如,可举出日本专利特开2004-338923号公报所记载的以往技术例子(参照专利文献1)。即,如该公报图6及图7所示,片材运送装置做成了如下结构:在图像形成单元本体的下侧,在各层(阶段)分别配置作为片材收纳单元的供纸盘,所述作为片材收纳单元分别层叠、收纳有所定张数、所定尺寸和纸种的片材。在供纸盘与图像形成单元本体之间,设有向所选择的层(阶段),即供纸盘的大致水平方向拉出单张片材、并将其向上方的图像形成单元本体进行供纸的片材运送装置。
下面,对上述日本专利特开2004-338923号公报的各图进行适当说明。供纸盘内的片材以公知的FRR分离方式被分离成单张送出,并通过具有由上侧导向板及下侧导向板形成的曲率部的运送路径而被运送到图像形成单元本体。所述曲率部由弯曲固定导向构件形成,而弯曲固定导向构件包括上侧导向板及下侧导向板。片材在通过所述曲率部时沿下侧导向板被运送。随着被运送,片材的路径被矫正以被上侧导向板压住,并沿着位于下侧导向板出口处的可弹性变形的导向片到达运送辊对。下面,将上侧导向板及下侧导向板称为“弯曲固定导向构件”。
但是,在上述那样结构的片材运送装置中,若要运送厚纸等的记录纸或如信封那样的刚性大的特殊纸的片材时,由于运送路径的曲率部的曲率半径小,因此,片材随着其曲率产生挠曲、且运送时的阻力比复印用普通纸那样的片材大很多,故无法使刚性大的记录纸和特殊纸等的片材(P)行进,容易发生卡住、运送不良,不能进行稳定的供纸动作。
现进一步详细描述上述动作如下。在片材中,其上述方向的片材前端部(前端侧)到达由上侧导向板及下侧导向板构成的弯曲固定导向构件时,因该弯曲固定导向构件,使片材的成为前端侧的前半部分向其厚度方向弯曲。因此,当运送刚性大的片材时,该刚性大的片材的抗弯曲力增大,妨碍其运送的阻力也增大。因此,刚性大的片材前端部不能到达下 游侧的运送辊对。而如果仅由上游侧的辊对来运送刚性大的片材,若刚性大的片材由弯曲固定导向构件被弯曲时,则仅仅依靠该上游侧的辊对所产生的运送力,相对于弯曲后的刚性大的片材所产生的阻力来说,其作为向运送方向行进的力就不足。因此,容易发生刚性大的片材中心线与运送路径中心线不一致的斜行等的运送不良、和刚性大的片材卡在弯曲固定导向构件上而停止的用纸卡住现象。
为此,在上述日本专利特开2004-338923号公报中,提出了如下一种供纸装置:将从第1运送手段送出的片材运送到其运送方向下游侧、即位于大致垂直方向的第2运送手段,在第1运送手段与第2运送手段之间设置一对直线状导向构件,利用该直线状导向构件的导向来运送片材。根据该供纸装置,由于将导向构件做成直线形状的直线状导向构件而不是弯曲形状的,故可将运送负荷抑制得较低,也就是说可抑制负荷的急剧上升,由此可防止片材堵塞、斜行等的运送不良。
换言之,根据上述供纸装置,可使被运送的片材上的变形部位不集中于因弯曲构件而形成的一个部位的弯曲,而是可分散于作为其运送方向的直线状导向构件的前后端附近的二个部位弯曲。而且,由于将直线状导向构件设置成大致中间角度倾斜姿势,可使该二个部位弯曲的程度成大致均等的相同程度,因此,在运送时可抑制运送负荷的急剧上升。即,由于改变了片材的行进方向,故弯曲的部位变成了从上游侧辊对转到直线状导向构件上的部位、和从直线状导向构件转到下游侧的辊对上的部位这二个部位。至少各自的弯曲程度变小,可确保伴随之在各部位弯曲所产生的阻力较低,避免运送负荷急剧上升。
已知一种供纸装置,具有与上述日本专利特开2004-338923号公报(专利文献1)构成大致相同的第1、第2运送手段,在第1运送手段与第2运送手段之间设置形成有至第2运送手段的倾斜面的翻转导向构件,该翻转导向构件可向第2运送手段动作(参照专利文献2)。
根据该供纸装置,当用纸后端与翻转导向构件接触时,翻转导向构件变位至与用纸后端所接触的方向大致同样方向,通过该变位,吸收用纸后端接触时的冲击,故可降低反弹声。
另外,已知这样一种片材供纸装置,该装置结构为具有收纳片材的多个片材收纳单元、和分别在各片材收纳单元上另外设置的运送通道及片材供纸装置,使这些运送通道的末端与一个共用运送通道合并,同时,设置于收纳有刚性大的片材的片材收纳单元上的运送通道,其末端设置的与所述共用运送通道合并时的第1曲率部的曲率半径,至少设定得比与其他运送通道合并时的其他曲率部的曲率半径大(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
根据该片材供纸装置,在刚性大的片材被运送时,当在运送通道上前进并通过曲率半径大的第1曲率部之际,因不会作与普通片材相同程度的弯曲,与普通片材相比,可充分平缓地进行弯曲并连续前进,故可减少运送时的阻力,片材不会发生停滞、延迟,可使片材到达共用运送通道。
另外,已知这样一种片材翻转装置,所述片材翻转装置设在图像形成装置上,具有用于对由该翻转辊对送入的片材进行运送、导向用的翻转辊对,翻转运送通道具有用于变更片材运送方向的方向变更部位。在该方向变更部位的内侧,向片材运送方向看沿直角方向配置可旋转的辊,从而使送入翻转运送通道的片材与所述辊抵接并将其送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4)。
根据该片材翻转装置,送入的片材在所述方向变更部位,其内侧的接触部位势必与辊接触,而且该辊随着片材的运送方向的行进作从动旋转。由此,与以往的导向板相比,可减轻运送阻力,也就是说,可消除产生于固定的导向构件与移动的片材之间的摩擦阻力,可进行在所述方向变更部位处的运送方向的导向。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4-338923号公报(第1~3页,图1~图7)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5-89008号公报(第2~3页,图4、5)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开平10-129883号公报(第1~2页,图1)
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特开2005-1771号公报(第1~2页,图1)
然而,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片材运送装置中,由于其结构终究是在运送的片材导向件上配置固定构件的结构,因此,移动体,即被运送的片材与固定的导向构件之间的速度差 未被消除,存在以下问题:与导向构件的形状、设置姿势无关,在两者之间势必产生作用在妨碍片材运送方向上的阻力,成为运送负荷。
也就是说,在所述以往的结构中,避免上述运送不良和卡住的效果是不充分的。采用直线状的导向构件,可以说,即使可抑制运送负荷的急剧上升,也无法改变产生运送负荷的现象。尤其是,当运送厚纸和信封等刚性大的用纸(片材)时,上述的运送不良和卡住及用纸后端的反弹声就明显。
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设有翻转导向构件的结构中,即使是作为可向与用纸后端接触的方向变位意义上的可动构件,作为变更该用纸方向的导向件也是固定导向构件。同样,当对该方向进行变更、导向时,用纸与翻转导向构件之间的相对速度差未被消除,产生运送负荷。尤其是,当运送厚纸和信封等刚性大的用纸(片材)时,上述的运送不良和卡住及用纸后端的反弹声就明显。
另外,如专利文献3记载的技术那样,即使曲率半径设定为较大的专用运送通道结构,在该专用运送通道上前进的片材也被平缓地弯曲,若片材从运送通道受到的运送阻力变小,则同样不改变产生运送负荷的现象。尤其,当运送厚纸和信封等刚性大的用纸(片材)时,上述的运送不良和卡住就明显。
另外,如专利文献4记载的技术那样,将辊等的可动构件设置在运送通道的方向变更部位内侧的运送通道部分的所定部位,采用这样的结构,在该运送过程中,即使能利用内侧的辊而特别有效地降低片材前后端之间的中间部分在被支承状态下的两者间的摩擦阻力,但对于如此状态的前后状态,即对于位于该方向变更部位外侧的运送通道部分与片材接触场合的运送负荷仍欠考虑,且尤其谈不上该运送过程的片材前端及片材后端的动向。特别是,当运送厚纸和信封等刚性大的用纸(片材)时,上述的运送不良和卡住现像及用纸后端的反弹声就明显。
据此,本申请人提出一种新颖发明(下面称为“在先申请发明”),其目的在于实现提供一种可解决所述以往技术所存在问题的新型的片材运送装置及具有该片材运送装置的 图像形成装置。根据该发明,可以紧凑、省空间、简单且低成本的结构,实现、提供具有优异的片材种类(纸种)对应性的片材运送装置、具有该片材运送装置的图像读取装置、具有片材运送装置及/或图像读取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除了将上述发明实用化外,鉴于未克服的下述问题,以解决以下问题为目的。
参照所述在先申请发明例子的图4进行说明。如该图所示,第2运送手段包括:驱动侧的夹持辊;以及带运送手段,该带运送手段具有通过运送带而与其相对压接地作为从动侧配置的辊状的带轮、与带轮相对地配置在上游侧的带轮及上述运送带。如后所述,带运送手段的结构是:在现有的从动辊(实质上与辊状的带轮相同)上仅增加了由辊状的带轮及橡胶所构成的平带状的运送带,并设定带轮之间所定的轴间距离,以所定拉伸率张设带的简单结构。此外,由于不需要带运送手段所专用的驱动源,因此是一种极其简单的结构。在该图中,是与第1运送通道连通并以纵向运送通道为界而构成开闭自如的开闭导向件,而纵向运送通道由纵向运送导向面与导向面形成。又,在与运送带背面接触的带轮的外周面及长度方向的两端部,适当设置防止带偏移及脱开用的公知的凸面形状和外环状的凸缘。
在第1运送通道或纵向运送通道发生卡住的场合,在清扫或保养检查等打开开闭导向件,进行卡住处理等时,由于带运送手段是如上所述极其简单的结构,因此,例如根据用户等将卡住片材拉出、取出时的外力方向,尤其外力相对于片材作用于其宽度(横向)方向时,运送带有可能骑在带轮的凸缘上或脱离凸缘(下面称为“带脱开”)。
若未注意到运送带成为偏离带轮的状态或脱开的状态,将开闭导向件闭合进行复印动作,则带轮侧通过运送带而与驱动辊即夹持辊接触、压接。由此,在带偏离的场合,可利用随着复印动作的供纸时夹持辊旋转所产生的回缩作用而使运送带返回到带轮的正常的原来位置。尤其是,在上游侧的带轮上除了上述通常的防止带偏移外的机构,不附加特别的结构。因此,上述的回缩作用不动作,尽管进行了正常的卡住处理,但可以判明,由于带脱开,再次引起卡住并产生破纸,或发生带破损等的可能性很大。即,根据涉及各种供纸动作的包含可靠性、耐久试验等在内的实用化试验可知,虽然在包含供给厚纸等场合的 通常复印动作中不发生带脱开,但在上述那样的场合则发生带脱开。在未设有开闭导向件的装置中,当然也发生与上述同样的问题。
另外,若设置厚度高于带的凸缘,似乎可避免上述问题。但这样的话,则片材的前端部更容易碰到下游侧带轮的凸缘突出部,可能给片材带来损伤,或无法在带的运送面将片材的前端部夹紧。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在例如进行卡住处理等时,即使因不熟悉装置的用户等的操作而使得外力沿带脱开方向施加到带上时,也可防止带偏移和带脱开,可进行稳定的片材运送。
如同上述部分所述,在先申请发明者们对后述例子或参考实施例等所记载的试验等反复进行研究过程中,着眼于移动导向装置(移动导向件)简单结构的构思,以作为无论片材种类如何均不会发生运送不良和卡住,对特别是厚纸和信封等刚性较大片材进行运送的简单结构。在对作为具体手段的结构最简单的带运送手段作了各种研究并具体实用化的过程中,为获得进一步实用化、改良,本发明者反复进行试验研究,解决了上述问题并实现了上述目的。本发明即是以这种试验论证的结果为基础而达成。
为解决上述问题和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每项权利要求的发明中采用了如下所述特征的技术方案和结构。
技术方案1的发明是一种片材运送装置,包括:
运送片材的第1运送手段;
形成夹持部的第2运送手段,配置在第1运送手段的沿片材运送方向下游侧,夹持由第1运送手段运送来的片材向与所述第1运送手段的片材运送方向不同的片材运送方向运送;
形成在第1运送手段与第2运送手段之间的第1片材运送路径;
带运送手段,配置在第1片材运送路径的外廓方向,设有向所述夹持部运送片材的带, 用于将该带保持成可移动、与所述夹持部对向配置的第1带保持旋转构件,及与第1带保持旋转构件对向配置的第2带保持旋转构件;
保持构件,设在第1带保持旋转构件及第2带保持旋转构件的沿片材宽度方向的一端,以所定间隔对第1带保持旋转构件与第2带保持旋转构件进行保持;
限制构件,设在与第1带保持旋转构件及第2带保持旋转构件的一端对向的所述保持构件的对向面上,对所述带沿片材宽度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
技术方案2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片材运送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构件设在所述带的从第1带保持旋转构件至第2带保持旋转构件的移动范围。
技术方案3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片材运送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在第2带保持旋转构件的沿所述片材宽度方向的一端部外周,具有高度低于所述带厚度的第1凸部;
所述带挂绕在第1凸部内侧。
技术方案4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3所述的片材运送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构件沿所述片材宽度方向的长度短于从所述保持构件的对向面至与其对向的所述带的一侧端的距离。
技术方案5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3所述的片材运送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构件沿片材宽度方向的长度与第1凸部沿所述片材宽度方向的长度大致相等或比其小。
技术方案6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4所述的片材运送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在第2带保持旋转构件的旋转轴中心的外周形成第2凸部,该第2凸部与所述保持构件的对向面接触并可旋转。
技术方案7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3至5中任一方案所述的片材运送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构件不与第2带保持旋转构件接触。
技术方案8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至7中任一方案所述的片材运送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带运送手段沿第1带保持构件的所述片材宽度方向断续地配置多个,且所述多个 带运送手段收纳在一体的壳体内。
技术方案9的发明是一种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技术方案1至8中任一方案所述的片材运送装置。
技术方案10的发明是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技术方案1至8中任一方案所述的片材运送装置及/或技术方案9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
根据本发明,可提供一种解决上述问题的新型的片材运送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根据本发明,利用上述结构,在例如进行卡住处理等时,即使因不熟悉装置的用户等的使用,而使外力向带脱开方向施加在带上,也可防止带偏移和带脱开,可进行稳定的片材运送。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适用本发明的具有纸运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结构的概略主视图。
图2所示为图1的纸运送装置及其周围的供纸盘层图,为用纸前端到达带运送手段后的动作状态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3所示为图2的纸运送装置中用纸前端刚到达第2运送手段的夹持部前的动作状态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4是用于说明实施例1的纸运送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5是用于说明有关实施例1的不同纸种运送时间偏差的试验结果的图表。
图6表示适用本发明的纸运送装置的变形例,其中,图6(a)是在第1运送手段上设有带运送手段的例子,图6(b)是在第1、第2运送手段的两装置上分别设有带运送手段的例子,图6(c)是与第1、第2运送手段分开设有带运送手段的例子。
图7所示为适用本发明的与图2不同的纸运送装置及其周围的供纸盘层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8所示为在图7的纸运送装置中用纸前端到达带运送手段后的动作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9所示为图7的纸运送装置中用纸前端刚到达第2运送手段的夹持部前的动作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10是表示适用本发明的又一纸运送装置的主体部分的放大剖视示意图。
图11所示为第1实施形态的纸运送装置中驱动机构的简要立体图。
图12是图11主要部分的概略主视图。
图13(a)所示为第1实施形态的供纸装置本体侧的具体的开闭机构立体示意图,图13(b)所示为除去片材堵塞用纸(卡住片材)时将开闭导向件打开后状态的主要部分的简要剖视图。
图14是从第1实施形态的纸运送装置中夹持辊与运送带所抵接的一侧所视带运送手段时的立体图。
图15是从与抵接一侧相反侧的背面看到图14所示的带运送手段时的立体图。
图16为在第1实施形态的带运送手段的带轮间挂绕运送带而构成的临时组装状态的带单元的立体图。
图17所示为从图16所示的带单元卸下运送带、各带轮轴分别贯通各带轮后状态的立体图。
图18所示为从图14所示的状态将各带轮、各带轮轴和各运送带取下后的保持架内侧的立体图。
图19所示为第1实施形态的带运送手段的各带轮与带导向件之间位置关系的示图,是从与各带轮轴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剖切后的剖视图。
图20所示为图19所示图上绕挂运送带后状态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21是将安装在图18的保持架上的左端带单元予以放大后的示图,是从下方所视上游侧带轮轴的带运送手段的主要部分放大主视图。
图22所示为第1实施形态的带运送手段的各带轮与带导向件之间位置关系的示图,是沿各带轮轴长度方向剖切后的剖视图。
图23是从背面侧所视第1实施形态的纸运送装置中带运送手段安装在运送导向构件上状态的立体图。
图24所示为涉及到第1实施形态的纸运送装置中带运送手段的有关定位调整的部位的局部剖视侧视图。
图25(a)、(b)所示为涉及第1实施形态的纸运送装置中带运送手段的定位调整的轴承滑块的立体图。
图26是涉及第1实施形态的纸运送装置中带运送手段的定位调整的运送导向构件侧的滑动导向部周围的立体图。
图27(a)至(c)所示为第1实施形态的纸运送装置中带运送手段的定位调整作用的简要主视图,图27(d)所示为比较例的定位调整作用的简要主视图。
图28(a)、(b)是对随着用纸运送路径的不同所作的纸运送装置的第1及第2运送手段的配置例子进行说明的简要主视图。
图中符号意义如下:
1-复印机(图像形成装置)
2-图像形成装置本体
3-供纸装置
4-原稿读取装置
5、5A、5B、500-纸运送装置(片材运送装置)
6-第1运送手段
7-第2运送手段
8、800-带运送手段(移动导向手段)
9-排纸盘
10-感光体单元
10A-感光体
11-定影装置
12-显影装置
13-转印装置
21-定位辊对
50-底板(片材叠放手段)
51-供纸盘(片材收纳单元)
60-拾纸辊
61-进给辊(第1运送手段的对向辊的一方)
62-反向辊(第1运送手段的对向辊的另一方)
67-手动托盘
70-运送导向构件(内廓侧,导向构件)
71-运送导向构件(外廓侧,导向构件)
72-运送导向构件(导向构件、纵向运送通道的外廓侧)
72a-纵向运送导向面(导向面)
72b-运送导向肋
72c-开口部
72d-滑动导向部(第1定位调整手段)
72f-狭槽(第2定位调整手段)
73-运送导向构件(从供纸盘向运送路径的导入口形成用)
79-开闭导向件(片材运送装置本体)
80-壳体(片材运送装置本体)
81-夹持辊(旋转构件)
81a-夹持辊的旋转驱动轴
82-运送带(作为第2运送手段的对向辊的一方的带)
82a-运送带的运送面
83-带轮(第1带保持旋转构件)
83a-带轮轴(第1支承构件)
84-带轮(第2带保持旋转构件)
84a-带轮轴(第2支承构件)
110-带单元
111、121-带轮外周面
112、122-凸缘(第1凸部)
123-外端凸缘(第2凸部)
130-轴承滑块(第1定位调整手段)
140-弹簧(弹性构件,赋能构件)
1000-保持架(外壳)
1005-带导向件(限制构件)
1007、1008-限制部(保持构件、保持部、固定构件、固定部)
1200-第2定位调整手段
1201-第1定位调整手段
PA-第1运送通道(第1片材运送路径)
PB-第2运送通道(第2片材运送路径)
R1-运送通道
R2-手动供纸通道
R3-翻转运送通道
S-纸(片材或片材状记录介质、图像形成介质)
SA-通过夹持部后的纸运送方向
X-加压方向
Y-纸宽度方向(片材宽度方向)
Z-上下方向(铅直方向、高度方向)
θ、θ1、θ2-突入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形态的本发明的实施形态(下面称为实施形态)。至于与适用本申请人以前(2006年8月7日的专利申请JP2006-214779号)所提出的新型发明(下面称为“在先发明”)的纸运送装置及搭载了该纸运送装置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例子、实施形态和变形例、实施例等具有相同功能和形状等的构件、结构零件等的结构要素,标上相同符号说明一次之后,省略其说明。为使附图和说明简明化,即使是表示在图中的结构要素,对于在该图中无须特别说明的要素,有时作适当省略。
以图1~图3等为代表,因后述的图4~图10包含了适用上述在先发明的纸运送装置及搭载有该纸运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例子,所以,对该部分进行详细说明。首先参照图1,说明作为图像形成装置一例的复印机1的整体结构。
复印机1是从原稿的表面读取图像而将复印图像形成在作为各种片材状记录介质(下面称为“片材”)的记录纸、复印纸、纸、OHP胶片等上的单色复印机。该复印机1包括:图像形成装置本体2,其具有根据读取的原稿图像进行所定图像形成处理的图像形成部;供纸装置3,其载置该图像形成装置本体2,将作为片材一例的纸S一张张地供给该装置本体2;以及原稿读取装置4,其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2上读取原稿图像,并将该原稿图像信息送出到图像形成装置本体2。
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2的上部,即原稿读取装置4的下方形成空间,并设置对通过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本体2的用纸予以排出、载放的排纸盘9,形成使用纸S从供纸装置3移动 至排纸盘9的作为用纸运送路径(片材运送路径)的用纸运送通道R1(下面称为“运送通道R1”)。该运送通道R1的大部分即从供纸装置3到图像形成装置本体2的上部,在相对大致水平线大致垂直方向,即大致铅直方向延伸。在该运送通道R1上设有确保与最小尺寸的用纸S对应的所定间隔,设有由运送辊对或辊对等构成的若干作为片材运送手段的纸运送手段。这些纸运送手段中的任一个纸运送手段构成为,必定通过夹持等方式对运送通道R1上的纸S进行持续运送。此外,在供纸装置3上设置有将收纳于该供纸装置3各层的用纸S供纸、运送到运送通道R1、作为片材运送装置的纸运送装置5。
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2内,从其运送通道R1的上游侧向着下游侧,依次配置有形成图像的作为图像形成部的感光体单元10和定影装置11。感光体单元10将其生成的调色剂图像转印于在该运送通道R1上从上游侧向下游侧运送而来的用纸S上后,定影装置11将该转印后的调色剂图像定影到用纸S上,该调色剂图像定影后的用纸S被排出到配置于运送通道R1末端的排纸盘9内。
感光体单元10具有作为图像载体的单一鼓状感光体10A,以配置成大致水平的旋转轴为中心,可旋转地支承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2内的未图示的侧板上。感光体10A构成以所定直径形成为圆筒形状的公知的结构。感光体10A的旋转驱动力从设在感光体单元10侧或图像形成装置本体2侧的任一方上的电动机等驱动源得到传递,且以稳定的恒速沿图中箭头所示的旋转方向得到旋转驱动。
在感光体10A周围,沿图中箭头所示方向依次配置显影装置12、转印装置13、感光体清洁装置18、消电装置和充电装置14,在感光体10A的绕逆时针旋转方向回转一周范围内,由上述装置12~14,从其上游至下游依次设定显影位置、转印位置、清洁位置、消电位置和充电位置。
此外,在充电位置与显影位置之间设定潜像形成位置,在该潜像形成位置照射所定的激光,将用于写入与图像信息对应的不可视潜像的曝光装置47配置在稍离开感光体单元10的斜下方。并且,感光体10A绕所定的逆时针被旋转驱动,同时,各装置12~14及曝 光装置47与该感光体10A旋转同步分别实行所定的协同动作,由此实行一系列的图像形成处理。
即,显影装置12具有如显影辊等的合适的公知结构,从显影辊表面生成使调色剂粒子放射状竖起的所谓调色剂刷,使调色剂刷末端的调色剂粒子附着在生成于感光体10A表面上的所定部位、且随着该感光体10A旋转而在圆周上移动并通过显影位置的潜像上,以单色调色剂像使该不可视的潜像可视化。
转印装置13由二个支承辊15、16以及转印带17构成,所述支承辊15、16相对配置在大致上下方向,隔开所定间距,所述转印带17由架设在这些支承辊15、16之间的环形带形成。将感光体10A外周表面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在用纸S上,将转印有未定影的调色剂像的用纸S运送到运送通道R1的下游侧,即,下方的支承辊16,其卷绕转印带17的部分压接在感光体10A的大致右斜下方部位,在感光体10A表面与转印带17接触的部位设定有转印位置。又,上方的支承辊15配置在定影装置11的导入口的跟前。
感光体清洁装置18具有刮板材及/或回转刷(没有图示),所述刮板材确保所定压力,使其前端的刮板边缘与感光体10A上的清洁位置抵接,所述回转刷与该清洁位置接触并随感光体10A旋转从动回转,以将残留在转印后的感光体10A表面上的调色剂或异物等除去。
消电装置是将可作所定强度发光的灯构成为主体,从该灯将消电用的光照射在消电位置,把通过该消电位置的感光体10A表面上的带电状态予以清除,使通过转印位置后的感光体10A的表面电位恢复到初始状态。
定影装置11具有将内置有作为热源的电热加热器等的加热辊31、大致水平方向地与该加热辊31相对配置并施力在该加热辊31侧的加压辊32。当加热辊31利用未图示的电动机等驱动源而得到旋转驱动时,与其接触的加压辊32作从动旋转,同时,在两辊31、32接触的部位确保所定的加热温度和加压力,形成用于使调色剂像定影在用纸上的夹持部。
该图中的符号20是收纳有新调色剂的调色剂瓶等构成的调色剂收纳容器。从该调色剂收纳容器20至显影装置12形成有未图示的调色剂运送路径。在使用显影装置12自身内 的调色剂因显影消耗而不足的场合,即可将新调色剂从调色剂收纳容器20补充到显影装置12。
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2下方,设有与所读取的原稿尺寸对应、通过自动或用户手动设定而可择一选择用纸尺寸(片材尺寸)的供纸装置3。即,供纸装置3构成将作为片材收纳单元的多个供纸盘51、51多层(段)地收纳配置在供纸装置3内,同时可分别将各供纸盘51、51拉出到供纸装置3外的结构,可将纸载置并补充适当张数至各供纸盘51内。各供纸盘51、51内叠放收纳多张纸S,该用纸S作为互不相同的纸种(片材种类),分别对于各种用纸尺寸及用纸运送方向(片材运送方向)而载置成纵或横向排列用纸S。
又,原稿读取装置4具有构成其主体的读取装置本体4A,在该读取装置本体4A的上表面,在所定范围内配置有稿台玻璃57。读取装置本体4A内收纳有将稿台玻璃57面上的所定范围作为扫描对象而对原稿图像进行光学读取的读取装置。该读取装置以读取传感器56为主构成,而读取传感器56至少包括第1行走体53、第2行走体54、成像透镜55及例如CCD。
另外,在原稿读取装置4上,在读取装置体4A的上表面,设置有可在覆盖稿台玻璃57的闭合位置和打开稿台玻璃的打开位置进行开闭的原稿压板58。即,原稿压板58以大于稿台玻璃57的纵横尺寸形成,其一端用未图示的铰链开闭自如地支承在读取装置本体4A的上表面。
根据上述结构,说明复印机1的动作。首先,在用复印机1对原稿进行复印时,用户手动将原稿读取装置4的原稿压板58从闭合位置打开到打开位置,将原稿载置在稿台玻璃57上。接着,将原稿压板58向关闭的方向手动操作,利用该原稿压板58从上方按压放置在稿台玻璃57上的原稿。通过这种操作,可正确地读取原稿面,原稿与稿台玻璃57密接并作平面状展开,原稿被固定于该稿台玻璃57上。
然后,当用户按压预先所设置在复印机1上、设置于未图示的操作画面部上的开始开关,进行接通操作时,则马上开始原稿读取装置4的读取动作,第1行走体53及第2行走体 54利用未图示的驱动机构得以行走。然后,来自第1行走体53光源的光向原稿照射,来自该原稿面的反射光射向第2行走体54。该反射光由第2行走体54的反射镜反射并通过成像透镜55而输入到读取传感器56。其结果,利用读取传感器56使原稿的图像等得到光电变换并被读取。
又,当如上述对开始开关进行接通操作时,感光体单元10的感光体10A开始旋转。根据所读取的原稿图像,在该感光体10A上开始形成调色剂像的动作。即,随着感光体10A的旋转,该感光体10A外周表面的所定部位依次通过分别在充电装置14、曝光装置47、显影装置12、转印装置13、感光体清洁装置18和消电装置之间所设定的各位置,并依次充电成所定的带电状态,生成潜像,被可视化为调色剂像,并转印在用纸S上。之后,除去残留调色剂,消去带电状态,一次循环结束。与形成的图像尺寸对应,持续这种循环,以在感光体10A的旋转方向的外周表面的所定长度的范围内生成调色剂像。
通过按压上述的开始开关,从供纸装置3内收纳有经自动或手动选择的用纸S的供纸层的供纸盘51,通过附设在该供纸层上的纸运送装置5的动作,将单张用纸S通过所定的用纸运送路径(片材运送路径)运送到运送通道R1上。该用纸S由运送辊等朝大致铅直向上方向运送到图像形成装置本体2内的运送通道R1上,用纸S的前端碰到定位辊对21而暂时停止运送。
另一方面,在手动供纸场合,放置在手动托盘67上的用纸S,先通过手动托盘用的供纸辊67A的旋转被送出。当叠放多张用纸S时,由该手动托盘用的分离辊67B、67C分离成单张用纸S,运送到手动供纸通道R2中,再从手动供纸通道R2运送到运送通道R1上,用纸S的前端碰到定位辊对21而暂时停止运送。
定位辊对21以与受旋转驱动的感光体10A上的调色剂像的相对移动一致的正确定时开始旋转,将暂时停止运送的用纸S送入到转印位置。其结果,利用转印装置13将调色剂像转印到该用纸S上。
这样,转印有未定影的单色调色剂像的用纸S由形成运送通道R1一部分的转印装置13 的转印带17被运送到定影装置11,通过该定影装置11所形成的夹持部,由该夹持部施加所定的热和加压,从而将图像定影在用纸S上。图像得到定影的用纸S被切换爪34导向与排纸盘9相通的运送通道R1,并利用各排出辊35~38排出到排纸盘9上,储存在排纸盘9上。然后,用户可在排纸盘9与原稿读取装置4之间,即从装置正面侧的开放部将叠置在排纸盘9上的用纸取出。
另外,当根据用户的设定输入而选择两面复印模式时,在单面图像得到定影的用纸S被切换爪34运送到用纸翻转装置42侧,并利用配置在该用纸翻转装置42内的多个辊对66和未图示的导向构件使纸S在翻转运送通道R3上往复移动,在使纸面作上下方向翻转后,从位于感光体单元10跟前的部位通过定位辊对21而返回到运送通道R1,沿该运送通道R1再被引导到转印位置。此时,在将图像转印在用纸S背面上进行定影后,最终由排出辊35~38排出到排纸盘9上。
(第1例)
以下,对适用在先申请发明的片材运送装置的纸运送装置5(下面称为“第1例”)的特征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2及图3所示,纸运送装置5的用途是,从叠放、收纳在图1所示的供纸装置3的所定层(在本例子中为下层)的供纸盘51内的多张用纸S中拉出一张用纸S。对拉出后的用纸S的用纸运送方向(片材运送方向)进行变更,并供纸到大致铅直朝上方向的图像形成装置本体2。
纸运送装置5主要包括:对用纸S进行运送的第1运送手段6,第2运送手段7,以及第1运送通道PA构成。所述第2运送手段7配置在第1运送手段6的沿用纸运送方向(片材运送方向)下游侧,向与第1运送手段6的用纸运送方向不同的用纸运送方向运送由第1运送手段6送来的用纸S,所述第1运送通道PA形成在第1运送手段6与第2运送手段7之间,作为用纸运送路径(片材运送路径)。
纸运送装置5涉及第1运送手段6及第2运送手段7,它们都分别构成为由一对旋转运送 构件将用纸S夹持并进行运送的夹持运送手段。即,其特征在于,第1运送手段6构成为由进给辊61和反向辊62二个相对配置的旋转运送构件构成的第1旋转运送构件对的结构。第2运送手段7构成为由夹持辊81和架设在辊状带轮83和辊状带轮84之间的运送带82的二个相对配置的旋转运送构件构成的第2旋转运送构件对的结构。该第2旋转运送构件对的一方是带运送手段8(移动导向手段),其设有运送带82,一边保持与用纸S前端接触的状态,一边朝着第2运送手段7的夹持部使纸移动,对其进行导向(运送),且运送面82a作为带移动面,形成在带运送手段8的运送带82上,该运送面82a配置在离开第1运送通道PA外廓方向的位置。
如上所述,由进给辊61和反向辊62构成的第1运送旋转构件对的用纸运送方向,和由夹持辊81和运送带82构成的第2运送旋转构件对的用纸运送方向互相不同。也就是说,第1运送旋转构件对的用纸运送方向设定成图2及图3中的向右斜上方,即大致水平方向,而第2运送旋转构件对的用纸运送方向设定成大致铅直朝上方向。由此,形成在第1运送手段6与第2运送手段7之间的第1运送通道PA,形成曲率半径小的弯曲的曲率部,在该第1运送通道PA使用纸运送方向急剧变化。
这里,严格表示第1及第2运送手段6、7的各用纸运送方向如下:在图4中,连接进给辊61的旋转中心,反向辊62的旋转中心,进给辊61与反向辊62的夹持部中心三点形成线段,第1运送手段6的用纸运送方向设定成相对所述线段的夹持部中心呈正交的大致水平方向。
同样,连接夹持辊81的旋转中心,带轮83的旋转中心,夹持辊81与运送带82的夹持部中心三点形成线段,第2运送手段7的用纸运送方向设定成相对所述线段的夹持部中心呈正交的大致铅直朝上方向。
换言之,在构成为形成于第1运送手段6与第2运送手段7之间并对用纸运送方向进行变更的用纸运送路径中,在构成用纸运送路径、对进行运送的用纸S厚度方向的朝向予以限制的一对相对面中,把与从第1运送手段6送出的用纸S前端抵接一侧的面构成为:至少 将与该用纸S前端抵接的部位作为开始端,并将该用纸运送方向的长度方向上至第2运送手段7为止的所定范围构成为连续且始终向接近于第2运送手段7夹持部的方向移动的运送导向面。该运送导向面由形成于带运送手段8中的运送带82上的带移动面(运送面82a)形成。又,将由沿着第1运送手段6的用纸运送方向的延长线和沿着第2运送手段7的用纸运送方向的延长线所围成的范围作为内廓,将除此以外的部分作为外廓,由上述平坦的带移动面形成的用纸运送的运送带82的运送面82a配置在从内廓偏向外廓方向的位置,并延伸成大致与用纸行进方向交叉。
如图3及图4所示,带运送手段8主要由以下构件构成:运送带82,一对将该运送带82保持成可移动、作为带保持旋转构件的所述辊状的带轮83及辊状的带轮84。
重要的是,将带运送手段8配置成如下状态:使得由第1运送手段6运送来的用纸S的前端与该运送带82的运送面82a抵接(接触)(除保持在带轮83及带轮84上的该运送带82部分)。这样,在图4中,通过配置带运送手段8,使得带轮84的轴中心(带轮轴84a的中心)位于反向辊62下端位置的上方,且位于运送导向构件71的导向面71a下游端的高度下方,用纸S的前端与运送带82的腹部部分(也可称为所谓“有效运送面”部分)冲突,获得运送带82的稳定的适度的弹性变位或变形形态,不会导致用纸S前端的反弹,用纸S前端与运送带82运送面82a(下面称为“带运送面82a”)可靠抵接的状态得到保持,可获得后述的作用效果。
相反,若用纸S的前端配置成也可与运送带82的由带轮83及带轮84所保持的该运送带82部分抵接(接触)的状态,那么,运送带82的由带轮83及带轮84所保持的该运送带82部分一般比运送带82的腹部部分硬,弹性变位和变形形态也小,由此,当用纸S的前端与上述部分抵接时,就会反弹,不能获得稳定的适度的弹性变位和变形形态,这是不希望的。这种情况在应用了后述的在先申请发明的各例子等和应用了本申请发明的实施形态和变形例、实施例等中也是相同的。
另外,如图4所示,带运送手段8配置成如下状态也是重要的:由第1运送手段6运送 来的用纸S的前端以锐角的突入角度θ1进入带运送面82a。通过如此配置带运送手段8,用纸S的前端与上述的运送带8的腹部部分稳定抵接,从而,用纸S的前端与带运送面82a可靠抵接的状态得到保持,可获得后述的作用效果。
用纸S的前端在配置成以大致垂直或直角的突入角度θ1进入带运送面82a时,用纸S前端部与带运送面82a的抵接状态变得不稳定。例如向运送带82行走方向相反的方向折弯,导致反弹,这一点是不希望的(以下相同)。
供纸装置3中的各层的供纸盘51确保平面形状,形成上方开口的大致扁平箱状,可收纳由复印机1可使用处理的最大尺寸的用纸S,在供纸盘51的底面设有作为片材叠放用件的底板50。底板50的图2左侧的基端部安装固定在水平轴50A上,以所定的角度范围转动自如地安装固定在供纸盘51上,即支承成可摆动,图2右侧的自由端部以轴50A为中心可在供纸盘51内摆动。
另外,在供纸盘51的底部形成所定形状的凹部,在该凹部内收纳有上升臂52。上升臂52的基端部以所定的角度范围在所述凹部内转动自如,即固定在水平轴52A上,支承成可摆动。同时,通过从未图示的旋转驱动源将任意旋转方向的旋转驱动力传递给该水平轴52A而使其转动,从而上升臂52以水平轴52A为中心进行摆动,以占有所定倾斜的位置。由此,上升臂52的自由端部将底板50上推,将载放在底板50上的用纸S的最上面的单侧周缘保持成所定的高度。
如上所述,供纸盘51将用纸S叠放收纳在底板50上,并使底板50中的图中右端侧的自由端部上升、倾斜而将用纸S一点一点往上推,逐张供给用纸S,即使叠放张数减少,也可将其最上面维持于所定高度。
如上所述,供纸盘51构成为相对于供纸装置3的本体装卸自如。即,供纸盘51通过如图1所示那样插入安装在供纸装置3的本体内,成为可进行供纸的安装位置,通过从供纸装置3本体向图1中朝离开纸面方向拉出,成为可对用纸S进行补充和对用纸S进行尺寸更换等的脱离位置。
另外,在将供纸盘51拉出时,至少第1运送手段6、第2运送手段7、配置在第1运送手段6与第2运送手段7之间的用纸运送路径(运送通道)还留在本体上。这样,在本例子中是体内排纸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但通过设置移动导向手段,能以与以往技术相同的曲率或比其小的曲率沿上述运送通道进行运送,因此,不会加大装置的宽度方向,可防止体内排纸式优点减弱现象。
拾纸辊60可旋转地支承在供纸装置3本体侧的形成机体外形的壳体80上,以与上升至如此所定高度的用纸S的最上面接触。在沿着拾纸辊60对用纸S的拉出方向的延长线上,设置有将用纸S分离单张进行供纸的供纸分离机构,该供纸分离机构形成使进给辊61与反向辊62确保所定压力相接的夹持部。
如图3详细所示,拾纸辊60一体地固定在与未图示的心轴一体形成的轴60a周围,是与轴60a一起旋转自如的公知结构,或在轴60a与所述心轴之间设置单向离合器(未图示),并被支承,以在非驱动时相对轴60a作自由旋转。对于拾纸辊60的包含外周表面的外周部,使用其摩擦系数相对高于用纸S的例如橡胶等软质的高摩擦材料,以在与用纸S接触时可容易将其拾起。另外,为适当增大摩擦阻力,有时也在拾纸辊60的外周表面部的全周形成大致锯刃状的突起。
在本例中,作为例如不会重叠运送叠放的用纸S,是将用纸S分离成单张进行送出的供纸方式(片材供纸方式),采用了返回分离方式的FRR(Feed Reverse Roller)供纸方式。即,在拾纸辊60拉出二张以上的用纸S的场合,即可将所述用纸分离成与进给辊61接触的一张用纸S和与反向辊62接触的除该一张用纸以外的另一张用纸S,进给辊61将一张用纸S直接向用纸运送方向推进送出,而反向辊62则将另一张用纸向着与用纸运送方向相反的方向推动,返回到叠放的原来位置,且,所述反向辊62不妨碍进给辊61进行的用纸运送。
更具体地说,作为片材分离机构的由FRR供纸方式进行的供纸分离机构的结构设有:在向着用纸运送方向前进的顺向受到旋转驱动的进给辊61;与该进给辊61的下侧抵接、通过转矩限制器传递逆旋转方向的旋转驱动力而作逆向旋转驱动的反向辊62。进给辊61 与底板50上的最上面的用纸S接触,而反向辊62无论是否是二张用纸以上,都与接触进给辊61的用纸S的下表面接触。
进给辊61一体地固定在与未图示的心轴一体形成的轴61a周围,有时与轴61a一起旋转自如,有时则采用如同拾纸辊60的支承方法。对于进给辊61的包含外周表面的外周部,如同拾纸辊60,使用其磨擦系数相对用纸S较高的橡胶等软质的高摩擦材料,以在与用纸S接触时可容易向用纸运送方向将用纸送出。另外,为适当增大摩擦阻力,有时也在进给辊61的外周表面部的全周形成大致锯刃状的突起。
反向辊62与未图示的心轴一体形成,通过所述转矩限制器而与反向辊驱动轴62a一起转动自如地支承在壳体80上。
根据FRR供纸方式,向着与进给辊61相反的旋转方向的弱转矩通过转矩限制器(未图示)赋予反向辊62。因此,在反向辊62与进给辊61接触的状态或单张用纸S进入两辊61、62之间的状态下,反向辊62随着进给辊61而旋转。即,通过所述转矩限制器的作用,例如反向辊62相对于该反向辊驱动轴进行滑动,并与进给辊61相同,反向辊62向供纸方向的顺向进行旋转。另一方面,在离开进给辊61后的状态或二张以上的用纸S进入两辊61、62之间的状态下,反向辊62进行逆旋转。为此,重叠运送的用纸S在进入时,除了最上面的用纸S,即与进给辊61接触的一张用纸S以外、与反向辊62接触的另一张用纸S返回到用纸运送方向的上游侧,由此防止重叠运送用纸S。
因此,从反向辊62供给至与该反向辊62接触的用纸S的运送力,在确保足以使用纸S返回到原来叠放位置的逆向运送力的同时,设定得较小,小于从用于将用纸S顺向推进的进给辊61供给至用纸S的运送力,不会妨碍进给辊61进行的顺向的用纸运送。因此,从进给辊61供给用纸S的运送力因来自反向辊62的逆向运送力而削弱。
该图中的65是与将来自设在供纸装置3本体侧的驱动源的旋转驱动力输出的驱动轴相结合的空转齿轮,通过齿轮之间的啮合或带传动,将由供纸装置3供给的旋转驱动力分配传递到拾纸辊60及进给辊62,分别以所定速度对拾纸辊60及进给辊61进行旋转驱动。
在进给辊61的斜上方,第2运送手段7中第2运送旋转构件对的另一方运送旋转构件即夹持辊81通过与夹持辊81形成一体的旋转驱动轴81a而旋转自如地支承配置在壳体80上。对于包含夹持辊81外周表面的外周部,也与进给辊61相同,使用相对用纸S其摩擦系数高的例如橡胶等软质的高摩擦材料,以在与用纸S接触时能容易地将其向用纸运送方向送出。
在夹持辊81的近旁,配置旋转自如地轴支在壳体80上并与夹持辊81的水平方向相对的所述带轮83,且该带轮83通过运送带82而与该辊81外周面接触。
带轮83与带轮轴83a形成一体,并与带轮轴83a一起旋转自如地支承在壳体80上。在带轮83的左斜下方,配置有旋转自如地轴支承在壳体80上的所述带轮84。带轮84与带轮轴84a形成一体,并与带轮轴84a一起旋转自如地支承在壳体80上。带轮83、84具有将运送带支承成移动、旋转自如的作为带保持旋转构件的功能。带轮轴83a、84a分别是一根连续的轴,可用例如铁等金属制成。
又,带运送手段8的配置不限于前述的配置状态,也可以是如下那样的配置。即,在图3等中,79是作为纸运送装置5本体一部分的、构成为相对于壳体80开闭自如的开闭导向件。该开闭导向件79以壳体80下方的铰链支点轴(未图示)为中心、使运送带82可对于夹持辊81接触、分离自如地构成开闭自如,以便于用户对第1运送通道PA和向大致铅直朝上方向延伸的纵向运送通道等中的用纸堵塞、卡住等进行处理。
在具有这种开闭导向件79的场合,带轮82及带轮84与各带轮轴83a、84a一起旋转自如地支承在开闭导向件79上。
运送带82的一部分如上所述为环形带,架设在各带轮83、84之间。各带轮83、84的轴间距离预先设定。形成于带轮83、84之间的运送带82的直线状带移动面(运送面82a)配置在必然与第1运送手段6送出的用纸S前端接触的位置。这样,在夹持辊81的外周面,以所定压力直接接触卷绕在带轮83外周面上的运送带82的外周面,在该接触部位形成夹持部。更详细地说,未图示的施力手段(例如参照后述的图21所示的弹簧92)安装在对带轮 轴83a进行支承的未图示的轴承构件或支承构件(例如参照后述的图21所示的带支承构件86)上,由此,运送带82受到向着夹持辊81压接方向的施力。
运送带82用弹性构件例如橡胶构件形成,其表面根据该带自身材质,或实施适当的表面处理,对所使用的用纸S(片材)设定所定的摩擦系数。即,对运送带82的与用纸S面对并与该用纸面接触、作为其运送面的带表面设定摩擦系数,避免用纸面与带表面间的滑动接触,能可靠地将运送推进力从带表面传递到用纸面上。
运送带82与用纸运送方向正交的用纸宽度方向的带宽度至少被确保具有与所运送的最大尺寸的用纸宽度大致相同的宽度。即,运送带82的带宽度至少被设定确保具有在所运送的最大尺寸的用纸宽度以上的带宽度。同样,卷绕运送带82的带轮83及与带相对接触的夹持辊81,其各自的用纸宽度方向(轴长度方向)的带轮、辊的长度形成为在所述带宽度以上的长度。由此,从第1运送手段6送出的用纸S必定以其用纸宽度整个区域与运送带82接触,从而可最大限度地确保两者间的接触面积。随之,始终从向用纸运送方向移动的运送带82供给于用纸S的推进力,也就是说使用纸S向其运送方向前进的运送推进力也能将最大限度的力从运送带82传递给用纸S。
在夹持辊81的旋转驱动轴81a上,通过齿轮或带等的驱动力传递手段(未图示),连接着该夹持辊81旋转驱动用所专门设置的电动机等的未图示的旋转驱动源(例如参照图11及图12所示的后述的第1实施形态的驱动机构22)。夹持辊81通过所述驱动力传递手段,从所述旋转驱动源得到旋转驱动并传递所定旋转速度的旋转驱动力。由此,夹持辊81作为驱动辊的同时,与该夹持辊81接触的运送带82及从该带内侧对该运送带82的接触部位予以支承的带轮83,从动于作为驱动辊的夹持辊81的旋转,成为通过带进给驱动的从动带、及通过所述从动带而受旋转驱动的从动辊。当然,带轮84也是通过所述从动带受旋转驱动的从动辊。
如果不那么期望如参照图11及图12进行说明的后述实施形态那样的效果,也可例如,从驱动机构22中除去对夹持辊81进行驱动的驱动系统,将夹持辊81做成从动侧,并用未 图示的驱动机构对运送带82侧进行驱动。
在图2及图3中,70是运送导向构件,设在纸运送装置5的内廓侧的位置,具有略向下方凸状鼓出并与用纸S接触的弯曲固定的导向面70a。71是设在纸运送装置5的外廓侧的位置的运送导向构件,该运送导向构件71具有与运送导向构件70对应而弯曲固定成凹状的导向面71a,且以所定的间隙与运送导向构件70的导向面70a相对配置。运送导向构件70及71都固定在壳体80上。这样,在第2运送手段6与第2运送手段7之间,由运送导向构件70的导向面70a、与该运送导向构件70面对的运送导向构件71的导向面71a及运送带82的运送面82a形成第1运送通道PA。
在图2及图3中,72是运送导向构件,其设在以第2运送手段7为起点向大致铅直朝上方向的纵向运送通道的外廓侧的位置,具有以所定的间隙(开口间隔)与导向面70a面对的纵向运送导向面72a。73是运送导向构件,其形成了从供纸盘51到进给辊61与反向辊62的夹持部的用纸运送路径,同时形成了使用纸S导向进入到该夹持部的导入口。如此,由运送导向构件72的纵向运送导向面72a与运送导向构件70的导向面70a形成与运送通道R1连通的纵向运送通道。另外,运送导向构件70具有横穿将第1运送手段6与第2运送手段7的夹持部之间连接起来的线,并向大致下方(设在外廓的运送导向构件71侧)鼓出的弯曲面(导向面70a),该鼓出程度设定成使用纸S平缓弯曲的程度,以使用纸S的前端一定到达带运送面82a。
在图1中,供纸装置3的上层的装置结构是用以往技术构成的装置,与上述的下层的装置结构的不同之处仅仅在于:使用纸运送装置5’以取代纸运送装置5。纸运送装置5’与纸运送装置5相比,其不同之处仅仅在于,使用第2运送手段7’以取代第2运送手段7。第2运送手段7’与第2运送手段7相比,其不同之处仅仅在于,由作为第2运送旋转构件对的夹持辊81和与其从动旋转的辊(实质上是与带轮83同样的大小和形状)构成。在上层的供纸盘51及纸运送装置5’中,不使用厚纸和信封等刚性较大的用纸S(片材),而是使用刚性较低的用纸S,即普通纸等。
下面,对来自供纸装置3所定层的供纸动作及与该供纸动作关连而被起动的纸运送装置5的运送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叠放在底板50上的用纸S,其最上面由上升臂52的摆动、上升动作而被提起,成为所定高度,首先,通过拾纸辊60的旋转而拉出最上面的用纸S,运送到由进给辊61和反向辊62构成的供纸分离机构。然后,在所述供纸分离机构中,利用进给辊61与反向辊62所产生的联动作用而仅分离出最上面的单张用纸S,该分离后的单张用纸S再被运送到用纸运送路径的下游侧。如图2~图3所示,用纸S的前端与运送带82的带运送面接触,并通过运送带82向箭头方向的移动而得到导向移动。当到达夹持辊81与运送带82的夹持部时,用纸S由夹持辊81和运送带82夹持运送并再向铅直朝上方向运送,最终,用纸S以铅直姿势送出。
更详细地说,由进给辊61和反向辊62的夹持部夹持、从该夹持部送出的用纸S的前端首先如图2所示那样,到达运送带82的带运送面并与其接触。且如图3所示,伴随因运送带82向箭头A方向的行走而使运送面82a向用纸运送方向的移动,从该用纸S的前端侧逐渐弯曲,并随着该弯曲的继续,带运送面82a与用纸面的接触面积扩大。因此,即使用纸S是高刚性的用纸,也可从带运送面82a对用纸面赋予使该用纸S向运送方向前进用的足够的运送推进力。这样,仅由来自第1运送手段6所赋予的运送推进力,由带运送手段8赋予该用纸S,以充分弥补因使高刚性的用纸S作更大弯曲进行运送时所产生的运送阻力而引起推进力不足的部分。因此,至少避免发生第1、第2运送手段6、7之间用纸S的运送不良的现象,可防患于未然,可使该用纸S的前端到达第2运送手段7的夹持部。
另一方面,由于运送带81的运送面82a直接向第2运送手段7的夹持部连续延伸,因此,与带运送面82a接触的用纸S的前端部可靠且顺利地稳定地到达夹持部。换言之,首先,高刚性的用纸S也平缓地弯曲成其前端部一定与带运送面82a接触的程度,且由第1运送手段6运送用纸S,利用该用纸S的前端部与带运送面82a接触并由该带运送面82a所产生的可动的运送导向作用,在从该带运送面82a获得使用纸S向其用纸运送方向前进的所谓第2运 送推进力后,使用纸S作更大地弯曲,以使该用纸S的前端到达第2运送手段7的夹持部。
这样,用纸S的前端到达第2运送手段7,由第1运送手段6及第2运送手段7将用纸S夹持运送以后,由于从两运送手段6、7对用纸S作用以充分的运送力,因此可继续对高刚性的用纸S进行顺利的运送。此外,即使用纸S的后端脱离第1运送手段6而不能获得来自第1运送手段6的运送力,则也可根据从用纸S上的第2运送手段7的夹持部至后端侧的带运送面82a的接触状态,再从带运送面对用纸面补充运送推进力,而且用纸S的弯曲程度逐渐平缓,故可持续进行用纸运送。其结果,作为纸运送装置5,无论该用纸S的刚性如何,都能可靠而稳定地将第1运送手段6所接受的用纸S送出到第2运送手段7下游侧的用纸运送路径。
如上所述,带运送手段8配置在形成于第1运送手段6与第2运送手段7之间的第1运送通道PA的外廓方向,具有保持与用纸S前端接触状态并将用纸S向第2运送手段7移动、导向的作为移动导向手段的功能。
并且,在本例中,作为移动导向手段的带运送手段8,还具有利用运送带82而改变用纸S的运送方向,并将其向第2运送手段7的夹持部进行移动导向的功能。
(实施例1)
下面,说明在先申请发明的参考实施例1(以下简记为“实施例1”)。使用将株式会社理光制“imAgio Neo453”的供纸装置改造为试验用的复印机(在表1中作为“带方式”表示),以及搭载具有以往的纸运送装置(在图1~图3中,与夹持辊81相对接触的运送旋转构件是辊状带轮83,将运送带82及辊状带轮84去除后的装置,相当于图1的供纸装置3所示的以往的纸运送装置5’)的供纸装置的株式会社理光制“imAgio Neo453”的复印机(在表1中作为“以往方式”表示),实施有关用纸供纸运送状态(片材通过状态)的比较试验。试验用的复印机基本结构和规格与具有图1~图3所示纸运送装置5的供纸装置3相同。
在上述带方式中,所述比较试验所用的带运送手段8及其周围的主要构件(包含以往方式)详细如下。
运送带82的材质:乙烯丙烯橡胶(EPDM)
运送带82的硬度:日本工业标准JIS K6253 A型40度
运送带82相对用纸的摩擦系数:2.6
运送带82的带厚:1.5mm
带轮83的直径:13mm
带轮84的直径:7mm
带轮83、84的间隔:13mm(带轮轴83a、84a的轴间距离)
运送带82的拉伸率:7%
各辊60、61、62、81的直径:全部20mm
作为基本的试验条件,作为用纸的刚性强度代用值,使用纸的重量(每平方米重量),将用纸换成6种纸种,在常温环境(23℃,相对湿度50%)下,分别从上述复印机的相同层的供纸盘通过片材。另外,参照图4,加上以下说明的试验条件,实施对不同纸种运送时间的偏差情况进行研究的试验。该运送时间偏差情况的试验结果列于图5,根据图5的试验结果,表1归纳显示了片材通过状态。
在图4中,88表示对由拾纸辊60拾取的用纸S前端进行检测的供纸传感器,89表示对由第2运送手段7(带方式)或夹持辊81与辊状带轮83的辊对(以往方式)运送而来的用纸前端进行检测的纵向运送传感器。供纸传感器88及纵向运送传感器89分别由反射式光电传感器构成。
另外,供纸传感器88与纵向运送传感器89的安装、配置间的运送通道长度,即用纸运送距离(片材运送距离)在带方式及以往方式中均设定为57mm。即,从供纸传感器88的配置部至进给辊61与反向辊62的夹持部的运送通道长度为10mm,从进给辊61与反向辊62的夹持部至第2运送手段7的夹持部(带方式)、或从进给辊61与反向辊62的夹持部至夹持辊81与辊状带轮83的夹持部(以往方式)的运送通道长度是相同的38mm,从第2运送手段7的夹持部(带方式)至纵向运送传感器89的配置部、或从夹持辊81与辊状带轮83的夹持部 (以往方式)至纵向运送传感器89的配置部的运送通道长度是9mm,总计的运送通道长度是57mm。
纸运送装置5的第1运送手段6与第2运送手段7之间的弯曲后的用纸运送路径(第1运送通道PA)中心处的曲率半径,在以往方式及带方式中都设定为约20mm。
在以往方式及带方式中,将拾纸辊60所产生的拾取压力(供纸压力)作为参数,在变换成1.1N与2.2N二个种类的同时,驱动侧的进给辊61及驱动侧的夹持辊81的线速度设定为相同的154mm/s,并变换成五种纸种,用示波器分别对经由从供纸传感器88至纵向运送传感器89的运送通道长度57mm运送的用纸前端的到达时间进行计测,计测后的不同纸种运送时间的偏差结果表示在图5的图线中。
由图5的试验结果可知,作为纸种,当每平方米重量为256g/m2以上时,以往方式的运送时间偏差大(运送时间长),用纸的滑动大。而在本发明的带方式中,运送时间偏差小(运送时间不那么长),用纸的滑动小。另外还可知,若拾取压力小,则运送力下降,但在本发明的带方式的场合,即使拾取压力小,也不那么影响运送时间。这样,在采用本发明的带方式的场合,由于可减小拾取压力,故可减少驱动电动机的电力,其结果装置可小型化。
下面,根据图5的试验结果,对归纳片材通过状态的表1进行说明。
这里,所谓“每平方米重量”,在表示纸、板纸的重量时,相当于图表中表示每一平方米的单张用纸的重量。通常,纸重量小的用纸可以说成“轻纸”或“薄纸”,纸重量大的用纸可以说成“重纸”或“厚纸”。
在表1的试验结果中,用○标记表示“通纸良好”。即,表示供纸传感器88接通并检测用纸(片材)前端后,在所定时间内片材到达纵向运送传感器89,也就是说运送良好的情况。用×标记表示“通纸不良”或“通纸不可”。即,表示供纸传感器88接通并检测用纸前端后,在所定时间内片材不能到达纵向运送传感器89,也就是说运送不良的情况。
表1
  每平方米重量   以往方式   带方式
  80g/m2   ○   ○
  100g/m2   ○   ○
  170g/m2   ○   ○
  210g/m2   ○   ○
  256g/m2   ×   ○
  300g/m2   ×   ○
○表示通纸良好
×表示通纸不良
根据表1的试验结果,当纸种的每平方米重量为256g/m2以上时,以往方式片材通纸不良,而图1~图4所示的本发明的带方式片材通过全部良好。由此,本发明的带方式的显著效果得到确认。
根据片材通过、运送状况的对比观察可知,以往方式的每平方米重量为256g/m2以上时,用纸的刚性变强,难以沿着所述弯曲的用纸运送路径进行弯曲,若用图1~图4进行说明,是因为该用纸的前端碰到与夹持辊81对向接触的辊状带轮83。
另外,作为纸种,在每平方米重量为256g/m2以上的用纸中,使用对其表面部进行涂层处理的用纸和未涂层处理的用纸,也进行了片材通过、运送状况的对比观察,未见有除表1使用结果以外的需特别注意的差别。
从上述实施例1的用纸运送过程的过程结果可知:当从第1运送手段6将每平方米重量为256g/m2以上的高刚性用纸S,经由第1运送通道PA而运送到带运送手段8的带运送面82a时,由于高刚性用纸S的直进运送性高,故可将构成第1运送通道PA的各种导向构件变更成其运送负荷阻力变小的简单形状,或完全不需要各种导向构件。
为此,在仅用刚性较高的用纸S进行运送的纸运送装置的场合,其所需必要的结构是:上述的第1运送手段6;第2运送手段7;以及配置在形成于第1及第2运送手段6、7之间的 第1运送通道PA(该场合不需要导向构件)的外廓方向上、保持与用纸S前端接触的状态,将用纸S向第2运送手段7进行移动导向的带运送手段8(移动导向手段)。
从上述得知,形成第1运送通道PA的上述各种导向构件在对刚性较低的例如普通纸和PPC等的用纸S进行运送的场合,对弥补该刚性低的用纸S的直进性的弱点(与厚纸等刚性较高的用纸S比较时的直进性)可以说是必要的。换言之,由于用纸S的刚性越低,越需弥补其直进性的下降,以使用纸S的前端可靠地与运送带82的运送面82a腹部部分抵接,对形成第1运送通道PA的上述各种导向构件的导向面形状进行设定可以说具有必要性。
换言之,在使用高刚性的用纸S(每平方米重量变大的用纸S)的场合,对在构成上述曲率半径较小的曲率部的用纸运送路径时所使用的各种导向构件的形状、配置等的设计可带来自由度。
运送带82的材质不限于上述比较试验所使用的材质,例如也可是氯丁二烯橡胶、氯基甲酸酯橡胶或硅橡胶。另外,运送带82的各橡胶硬度也可是日本工业标准JIS K6253 A型40~80度。
如上所述,根据图1~图4所示的纸运送装置5及具有该装置的复印机,可提供一种紧凑且省空间的、简单且低成本的装置结构的、具有优异的纸种对应性的纸运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也就是说,基本上是一种在构成第2运送手段的现有的辊上卷挂运送带并重新设置增加带运送手段8的结构,且不需要带运送手段8专用的驱动源、因此是一种非常简单的结构,由此可实现以低成本制成的纸运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根据以往的结构,用纸与运送导向构件70接触所发生的运送阻力大、或因从第1运送手段6至第2运送手段7的第1运送通道PA中的运送负荷等而无法与高刚性纸种对应,发生运送不良。针对这种情况,本纸运送装置5都可与高刚性的纸种相对应,是一种具有优异的纸种对应性的纸运送装置。即,在以往结构中,由于仅将固定构件配置作为纸导向用的结构,故基本上不能消除作为移动体的运送纸与固定的导向构件之间的速度差,势必发生运送阻力。对此,根据所述纸运送装置5及复印机1,不仅能使运送阻力基本消除, 且可主动地赋予运送推进力使纸向下游前进,进行导向(或者通过将第2运送手段7所产生的运送力施加到第1运送手段6的运送力上,可对抗从第1运送手段6至第2运送手段7的第1运送通道PA中的运送负荷,可使纸向下游前进)。也就是说,在纸运送装置5中,纸S与运送带82两者之间所发生的摩擦阻力不是妨碍运送纸S的阻力,而是用于将运送推进力赋予纸S的所谓负阻力,换言之,不是作为妨碍运送用纸S作用的阻力,而是转化为起到对纸S赋予运送推进力这种作用的较佳的负阻力。
而且,在用纸S运送并前进的运送方向,该用纸S的前端在与运送带82的移动面(运送面)抵接后,虽然随着该运送的持续进行,因纸种所发生的刚性程度也有差别,但由于用纸S的前端部面逐渐与运送带82的移动面重合,所以,与带移动面接触的用纸面的面积逐渐增加。为此,与这种接触面积的增大相对应,两者间的阻力增加,能从运送带82向纸S供给比使纸S向运送方向前进大的运送推进力,同时,通过运送带82,使纸S的行进方向朝夹持辊81与运送带82的夹持部改变。也就是说,作为从运送带82移动面(运送面)传递到用纸面上的运送推进力的这种作用力确实得到加强。
因此,即使用纸S的刚性高,也能克服该刚性,使纸S一边适当向其厚度方向变形即弯曲,一边能可靠而稳定地将用纸S向下游的第2运送手段的夹持部运送。这样,由于可对付因用纸S的高刚性而引起的运送不良的主要原因,故能可靠而稳定地持续进行用纸S前端到达第2运送手段夹持部以后的用纸运送。其结果,纸运送装置可对应使用多种多样的纸种,扩充其运送对应能力,获得较高的用纸运送性能。
(第1例的变形例)
图6表示适用在先申请发明的第1例的变形例。
如图6(a)所示,也可将配置在上游侧的第1运送手段6的对向接触辊对的一方作为带运送手段8。又如图6(b)所示,也可将第1运送手段6及第2运送手段7上的对向接触的各辊对中各辊侧的双方作为带运送手段8、8M1。又如图6(c)所示,也可以作为取代配置在上游侧的第1运送手段6的辊对的一方、或是配置在下游侧的第2运送手段7的辊对的一方, 中的任何一方的移动导向手段(移动导向件),在它们二个辊对之间设置另外的独立的带运送手段8M2。
在图6(a)及图6(b)下侧所示的变形例的带运送手段8中,例如,为了不影响到反向辊62的分离作用(为了返回用纸而进行逆时针的旋转),而将反向辊62沿其周向串刺状分割设置,同时在分割的反向辊62间(无反向辊62的部分)的轴的外周侧,通过未图示的滚动轴承等,设置外径小于反向辊62外径的串刺辊状的带轮(未图示)。由此,可驱动运送带82,使其作顺时针向移动旋转,并将纸运送到运送路径下游侧的第2运送手段7及带运送手段8。在进给辊61与反向辊62的夹持部,运送带82设置得比反向辊62外周面低,以不形成其夹持部。由此也可在进给辊61与反向辊62的夹持部的部位将纸分离成单张并送出后,发挥运送带82的上述作用。
因此,根据任一上述变形例,至少可获得与上述第1例相同的作用效果。
(第2例)
现参照图7~图9,说明适用在先申请发明的第2例子。对于与图1~图4所示的纸运送装置5相同的结构要素和构件,标上相同的符号,省略说明或简略化。虽然不特别描述,但本例中未说明的结构,即纸运送装置和其它结构及其动作等是与图1~图4所示的第1例及实施例1的纸运送装置5相同。
与图1~图4所示的纸运送装置5相比,图7~图9所示的纸运送装置5A除了形成在第1运送手段6与第2运送手段7之间的作为第1片材运送路径的第1运送通道PA外,其主要不同点在于:还具有从第2运送手段7上游至第2运送手段所形成的、与第1运送通道PA不同的另外独立的作为第2片材运送路径的第2运送通道PB;第1运送通道PA与第2运送通道PB具有在第2运送手段7的上游并合的并合运送路径(以下称为“合并运送通道”);以及第2运送旋转构件对的一方的带运送手段8偏离第1、第2运送通道A、B的合并运送通道的外廓方向配置。除所述不同点以外,图7~图9所示的纸运送装置5与图1~图4所示的纸运送装置5相同。
即,在带运送手段8中,架设运送带82的一对辊状带轮83、84中的一个带轮84,在带轮83的正下方,间隔所定距离,旋转自如地轴支在壳体80上。由此,带运送面82a形成为第2运送通道PB的外廓方向面。因此,在运送带82的运送面82a一定与由第1运送手段6沿第1运送通道PA运送来的用纸S前端接触,且不会妨碍由未图示的运送手段沿第2运送通道PB运送来的用纸S到达第2运送手段7。
运送导向构件71与图1~图4所示第1例相比,除其在图中右侧面形成纵向运送导向面71c之外,其他相同。运送导向构件72与图1~图4所示的第1例相比,除其配置在向上述纵向运送通道下方延伸的第2运送通道PB的外廓方向上,并形成将从第2运送通道PB的上游侧运送来的用纸S导向带运送面82a的纵向运送导向面72a之外,其他相同。
如上所述,第2运送通道PB包括:运送导向构件71的纵向运送导向面71c,及以所定的开口间隔与该导向面71c相对配置的运送导向构件72的纵向运送导向面72a。
下面,说明图7~图9所示的纸运送装置5A的运送动作。由于用纸S从水平叠放的状态被送出运送到供纸盘51内,故第1运送手段6的供纸分离机构的用纸运送方向称为大致水平方向,但此后必须向与大致水平方向正交的大致铅直朝上方向运送用纸S,以运送到位于上方的图像形成装置本体2的成像部。
因此,如图8所示,在由供纸分离机构将用纸S逐张分离后,运送阻力较小地以平缓的弯曲运送单张用纸S,其前端与运送带82抵接。
运送带82由于向图8中箭头A方向所示的大致铅直正上方向(大致正上方)方向前进移动,故与带82抵接的用纸S前端如图9所示那样,运送到夹持辊81与运送带82的夹持部,并由夹持辊81与运送带82的辊对夹持运送到大致铅直向上方向的下游侧。此时,如上所述,从所述带82向用纸运送方向前进的运送推进力传递作用在用纸S上,同时,因方向由运送带82向夹持辊81与运送带82的夹持部改变,因此,即使用纸S是高刚性也不会发生运送不良,可稳定地进行运送。
如上所述,根据图7~图9所示的纸运送装置5A,即使是具有合并运送通道的纸运送 装置,也具有与参照图1~图4说明的纸运送装置5相同的作用效果,即,具有可稳定运送厚纸等的高刚性用纸S的、优异的纸种对应性,同时,可对应地适用于具有至少第1、第2运送通道PA、PB等二个以上的多个运送通道的纸运送装置,扩大应用范围,即,可以作成具有优异的机种对应性的纸运送装置。
另外,第2例不限于如图7~图9所示那样使用现有的第2运送辊对81、83构成带运送手段8的例子,如同图6(c)所示的第1实施形态的变形例,也可设置与第2运送辊对81、83分体的独立的带运送手段8构成。
(第3例)
现参照图10,说明适用在先申请发明的第3例。对于与第2例相同的结构要素和构件,标上相同的符号,将说明省略或简略化。虽然不特别描述,但第3例中未说明的结构,即纸运送装置和其它结构及其动作等,与图7~图9所示的第2例的纸运送装置5相同。
如图10所示,运送时弯曲的用纸S的后端Se脱离导向构件71的支承时,会因弯曲的用纸S的反力,而发生用纸S的后端Se向该图中所示的箭头B方向移动的反弹现象。尤其对于厚纸那样的刚性强的即高刚性的用纸S,其反力也大,因此就有该反弹所引起的突发声的问题。
也就是说,在该运送过程中,至少由二个支承点支承并强制使纸S弯曲,该纸S的后端Se脱离作为一个支承点的第1运送手段6的夹持部和导向构件71等时,仅其前端侧被支承,用纸S的后端Se因该弯曲的用纸S的弹性恢复力而发生与带运送面82a的瞬时冲突。此时的冲击随着用纸S的刚性强度增高而增大。因此,上述反弹现象使纸S的后端Se与运送带82冲突而发生的突发声不仅使用户感觉不舒服,还有可能导致误认故障。即,无论是否是通常的用纸S还是高刚性的用纸S,如在正常进行用纸运送时发生上述的突发声,有可能导致用户怀疑装置发生故障等的多余担心。
因此,如该图所示,在该第3例的纸运送装置5B中,一对辊式带轮83、84架设运送带82,张紧辊85作为除上述一对辊式带轮83、84及夹持辊81以外的与运送带82接触的构件, 使得该张紧辊85等抵接构件不配置在运送带82的运送面82a侧。由此,使带运送面82a侧的部位或地方具有适度的弹性,上述用纸S的后端Se反弹所引起的冲击由运送带82的弹性作用吸收,从而可实现并提供一种在运送厚纸等高刚性用纸S时也可确保静音效果的纸运送装置5B。
张紧辊85在由带轮对83、84架设、形成于运送带82上的二根直线状部位,轴支在不是一方的运送面82a侧,而在与另一方的相反面侧部位的内周面接触的位置,且可从该位置横穿运送带82向外方变位。该张紧辊85受未图示赋能构件赋能,向图中右方的外方向被按压。由此,使张紧辊85随着运送带82的移动而从动旋转的同时,始终受到所定的施力接触于运送带82的内周面,可使运送带82维持一定的张力,不会使其在周向长度方向松弛。
因此,根据本例的纸运送装置5B,即使在由第2运送手段7将用纸运送方向的该用纸S的前端侧夹持运送,用纸S的后端Se脱离导向构件71的支承,与带运送面冲突的场合,也可像图中双点划线所示那样充分地弹性变形,以使带运送面82a向该冲突方向变位,由此,可吸收用纸S后端Se反弹所引起的冲击,由此,可降低该冲突所引起的突发声的大小,可平缓、抑制纸运送装置动作声的异常。
如上所述,根据第3例的纸运送装置5B,由于在运送的用纸S后端Se与带运送面82a相接处的另一处配置与该带82接触并对其进行支承的、作为抵接构件的张紧辊85,因此,当用纸S按所定弯曲进行运送时,该用纸S的后端Se脱离第1运送手段6的夹持部或导向构件71中的任一个与运送面82a冲突时,可使该冲突部分的运送带82作充分弹性的挠曲。由此,可吸收冲击,降低用纸因冲突所发生的突发声(反弹声)。即,在用纸S后端Se与运送带82的运送面82a接触的场合,抵接构件不妨碍运送带82与用纸S的后端Se所接触处的变形,能充分地使运送带82向用纸S后端Se的接触方向挠曲。
尤其是,在运送厚纸等那样的高刚性用纸S的场合,即使其用纸运送方向的用纸S的后端Se强力冲突并接触运送带82,也能通过运送带82的弹性变形来平缓、吸收该冲突所 引起的冲击,能充分抑制该突发的冲击声。
因此,如上所述,由于可抑制用纸运送时的突发声,故可消除用户的不适感,并可获得避免误认故障发生的静谧性,可提高装置使用性。
另一方面,如上述用纸运送过程所示,当用纸S的前端开始与运送带82的运送面82a侧接触时,即使因这种用纸S前端的接触而不发出突发声,也能期待运送带82的某种程度的弹性变形,因此,可使用纸S的前端作软性抵接,并以此接触状态移动,不会从运送面82a上弹回,即,不会发生反弹。也就是说,由第1运送手段6运送的用纸S的前端,对于向用纸运送方向前进状移动的运送带82的运送面82a,即使开始以倾斜突入角度θ2(参照图8)碰接上述运送带82的运送面82a,也可使用纸S的前端不从运送面82a上反弹,而是使用纸S前端的前进方向跟从运送面82a,沿运送带82前进的方向移动。
第3例不限于图10所示的结构,例如,如果是能获得充分静音效果的运送带变形,则如图10所示结构那样,在一对带轮83、84架设并形成的运送带82上的大致直线状的二个带移动面中,不限定仅在不与第1运送手段6面对的非运送面侧配置张紧辊85,也可选择包括面对的运送面侧在内的二个带移动面中的一个面,在该选择的带移动面上的任一地方配置该张紧辊85。也就是说,无论用纸的厚度方向的刚性强度如何,由于用纸的后端因上述的反弹现象而与带的运送面上接触的地方是大致一定的,因此,在确保允许上述带变形程度的距离而离开该接触地方的运送面上的适当地方,也可使张紧辊85抵接地配置该张紧辊。
另外,在第3例中,在确保上述所定位置的基础上,设有从架设的带内侧向外方推压施力并确保张力用的张紧辊,但是,也可与这种情况相反,做成这样的结构:设置从带外侧向内推压施力并确保张力用的张紧辊。
这种结构场合,除了赋予张力功能外,其结构还可做成可兼用作对带外周面进行清洁的功能。根据兼有这种对带赋予张力功能和对带运送面的清洁功能的张紧辊的结构,因为可将该带的运送面保持清洁,所以可期望更有利于提高图像质量。即,可将带运送 面保持清洁,并同样将与带运送面接触的用纸的面保持清洁。另外,在确保上述所定位置的基础上,也可分别设置张紧辊、清洁辊,而且也可仅设置不以赋予张紧功能为主要功能的而以清洁功能为主的清洁辊。
如上所述,图1~图4、图7~图10所示的各纸运送装置4的运送带82,其用纸宽度方向Y上的运送带82的宽度至少设定、确保与所运送的最大尺寸的用纸宽度大致相同的宽度,即,作为运送带82的带宽度,至少设定、确保带宽度在所运送的最大尺寸的用纸宽度以上。同样,架设运送带82的带轮83、84及与运送带82对向接触的夹持辊81,其各自的纸宽度方向Y(轴长度方向)的带轮、辊长度连续形成为大于等于带宽度的长度。由此,从第1运送手段6送出的用纸S就势必在其用纸宽度整个区域与运送带82接触,能尽量最大限度地确保两者间的接触面积。从而,以下要点可列举为特征:从始终移动于运送方向的运送带82供给用纸S向其运送方向前进的运送推进力,也尽可能将最大限度的力传递至用纸S。对此,根据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等,按以下构成。
(第1实施形态)
参照图11-图27,说明第1实施形态的纸运送装置500。图11及图12简略表示第1实施形态的纸运送装置500中作为第1运送手段6及第2运送手段7的供纸驱动手段(供纸驱动系)的驱动机构22。图11及图12表示纸运送装置500中的第2运送手段7的带运送手段800周围。
与图1~图4、图7~图10所示的各纸运送装置相比,纸运送装置500的主要不同点在于:明确夹持运送手段即第2运送手段7的驱动、从动的关系;取代带运送手段8而使用带运送手段800,沿用纸宽度方向Y断续地构成,以使得该运送带82等与用纸宽度方向Y的用纸S一部分接触;本发明采用特有的防止带偏移及带脱开结构;除本发明外,还包含有关定位调整手段的至少一个发明实施形态。
除了上述不同点外,第1实施形态的纸运送装置500与图7~图10所示的纸运送装置及图1所示的复印机1相同。
纸运送装置500的第2运送手段7的作为形成夹持部的相对辊的一方,由夹持辊81构 成,而该夹持辊81作为通过旋转可传递驱动力的旋转运送驱动手段/旋转构件,所述相对辊的另一方由带运送手段800(移动导向手段)构成,而该带运送手段800配置在形成于第1运送手段6与第2运送手段7之间的用纸运送路径(第1运送通道PA)的外廓方向上,与夹持辊81直接接触而带动回转,具有保持与用纸S前端接触的状态并将用纸S向第2运送手段7的夹持部进行运送(移动/导向)的运送带82。
另外,与图1~图4及图7~图10所示的纸运送装置相比,其运送带82的宽度是在所运送的最大尺寸的用纸宽度以上的长度,带轮83、84、夹持辊81的各长度是在运送带82宽度的长度以上,且分别沿用纸宽度方向Y连续形成的结构,如图11~图15及图23所示,取代上述结构,即,本实施形态的纸运送装置500,其带运送手段800上的运送带82的用纸宽度方向Y是沿用纸宽度方向Y断续地构成,以与用纸宽度方向Y的用纸S一部分的前端部(包含前端、前端面、前端的角部和边缘)相接触。
夹持辊81是串刺团子状地断续地配置多个、固定在用纸宽度方向Y的旋转驱动轴81a上的旋转构件。另一方面,带运送手段800的运送带82及带轮83、84与多个夹持辊81对应地配置相同数目。具体地说,如图11~图15及图23所示,在纸运送装置500中,在旋转驱动轴81a上配置三个夹持辊作为夹持运送手段,即第2运送手段7的夹持辊81,并与其相对向地以大致等于各夹持辊81的宽度配设相应的数个运送带82。位于用纸宽度Y最外侧的夹持辊81的最外侧端,其设定安装成比在具有纸运送装置500的复印机1中所使用的最小尺寸(用纸宽度方向Y的用纸尺寸)的用纸S小。
为明确表示纸运送装置500的驱动机构22,图11故意将夹持辊81的配置间隔等向旋转驱动轴81a方向错开而作不整齐地图示,但是,实际上当然是与运送带82、带轮83相对向而作等间隔配置。
如图11及图12所示,驱动机构22主要包括:供纸电动机23,其由单一的作为驱动源/驱动手段的步进电动机构成;固定设在供纸电动机23的输出轴上的电动机齿轮24;空转齿轮25,其与该电动机齿轮24啮合;进给辊驱动齿轮61B,其与该空转齿轮25啮合,并固定 在进给辊61的轴61a一端部;与该进给辊驱动齿轮61B啮合的空转齿轮26;夹持辊驱动齿轮81A,其与该空转齿轮26啮合,并固定设在夹持辊81的旋转驱动轴81a一端部;进给辊齿轮61A固定在轴61a的靠进给辊61的另一端,空转齿轮65与该进给辊齿轮61A啮合;以及拾纸辊齿轮60A,其与该空转齿轮65啮合,固定在轴60a的靠拾纸辊60的另一端。供纸电动机23固定在壳体80上。空转齿轮25、26、65分别旋转自如地支承在壳体80上。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形态中,作为紧凑且省空间的纸运送装置500的结构,即后述实施例1等所示,考虑到由曲率半径较小的曲率部构成第1运送通道PA的关系,供纸电动机23是单一的,兼作第1运送手段6及第2运送手段7的驱动手段,有利于装置的紧凑化。
反向辊62的驱动,是具有用于对进给辊61进行压力解除等的电磁螺线管等的另外系统。图11中,62b表示图1~图4所示的例子中所说明的未图示的转矩限制器。
在图1~图4所示的例子中,简略说明了拾纸辊60及进给辊61的旋转驱动关系,但实际上,如图12的放大图所示,两辊60、61的各轴60a、61a通过拾纸臂构件64连接,拾纸辊60由未图示的电磁螺线管及弹簧的组合驱动,以便以进给辊61侧的轴61a为中心通过拾纸臂构件64而进行拾取摆动、变位。
在实际的驱动机构22中,在供纸电动机23至进给辊61之间,虽然适当配设更多的齿轮及同步带等的驱动力传递构件,但这里,为明示夹持辊81是旋转运送驱动构件,故其一例子在两图中简略表示。
当然,驱动机构22也可适用于图1~图4和图7~图10所示的纸运送装置等。另外,在上述的实施例1的复印机中,附带说明,使用与驱动机构22实质上相同的结构。
如果并不那么期望获得上述那种效果,则也可例如从驱动机构22上除去夹持辊81的驱动系统,将夹持辊81侧做成从动侧,并用未图示的驱动机构对运送带82侧进行驱动。
带运送手段800的运送带82具有如下结构:带轮83因图23所示的赋能构件/弹性构件的弹簧140的施力,通过运送带82被按压在受驱动的夹持辊81上,与有驱动机构22被旋转驱动的夹持辊81直接接触而进行随动回转/从动旋转。因此,与驱动运送带82侧的场合相比, 驱动夹持辊81侧可将运送带82的线速度偏差减小。由此,在第1运送通道PA(用纸运送路径)的转弯的外侧(外廓方向)配置向第2运送手段7的夹持部旋转的运送带82,可提高第1运送通道PA转弯部的厚纸等的刚性较高的用纸运送性,通过对与运送带82相对向并直接接触的夹持辊81进行驱动,使运送带82随动回转,能以稳定的线速度使纸运送到第2运送手段7的后面。
上述优点和效果,只要考察如下的技术内容就可容易理解。即,在对夹持辊81进行驱动场合,夹持辊81的线速度仅取决于夹持辊81自身的外径和转速。对此,现考虑对运送带82侧进行驱动的场合,则在驱动运送带82的场合,一般由设在运送带82内侧的辊状带轮83(带驱动辊、主带轮)驱动运送带82。
在此场合,运送带82的线速度除了受设在运送带82内侧的带轮83的外径和转速影响外,还受到因结构零件的误差所引起的运送带82厚度偏差、因运送带82的磨损所引起的厚度的影响,或受到运送带82与带轮83之间滑动的影响。因此,与驱动运送带82侧相比,驱动夹持辊81侧可减小运送带82的线速度的偏差。
虽然本文前后进行了说明,但如图13(a)及图13(b)所示,与一般的以往的供纸装置相同,供纸装置3的本体侧采用如下结构:将第2运送通道PB分割,作为开闭单元的开闭导向件79以设在装置本体78下部上的铰链支点轴76为摆动支点,相对于具有图7~图10所示的壳体80等的装置本体78而向图13中箭头C、D方向开闭自如。利用这种开闭结构,就可将堵塞用纸(用纸卡住)除去。
下面,参照图14~图27,陈述带运送手段800周围的结构。图14表示从夹持辊81与运送带82抵接的一侧看到的带运送手段800。另外,图15是从与上述抵接的一侧相反侧的背面看到的图14所示的带所示单元800的示图。
如图14所示,带运送手段800主要包括:相当于第1带保持旋转构件的带轮83;相当于第2带保持旋转构件的带轮84;相当于第1支承构件的带轮轴83a;运送带82;相当于第2支承构件的带轮轴84a;以及相当于一体或形成一体的外壳(收纳框体)的保持架1000。
下面,除特别说明外的结构(规格、材质等),包含运送带82等在内,是与参照图1~图4、图7~图10说明的纸运送装置的结构相同的。当然,在本实施形态中,也可获得与上述第2例及实施例1相同的基本效果,这是不言而喻的。
各带轮83、84由例如润滑性能及耐磨损性、耐久性良好的聚缩醛树脂等树脂形成,以获得轻量化。各带轮83被制作成分别可插通带轮轴83a,各带轮84被制作成分别可插通带轮轴84a程度的嵌合尺寸关系,分别旋转自如地组装支承在各带轮轴83a、84a上。
沿用纸宽度方向Y断续地配置多个在带轮83和带轮84上挂绕有运送带82的结构,并将该结构设置在图15所说明的保持架1000上,通过使带轮轴83a、84a贯通,而将各自的运送带82一体化。
图16是在带轮83、84间挂绕运送带82而成、表示临时组装状态的带单元110的图。另外,图17表示从图16所示的带单元110上取下各运送带82、向各带轮83贯通带轮轴83a、向各带轮84贯通带轮轴84a后的状态。
如图16及图17所示,在带轮83上一体地形成作为第1凸部的凸缘112。根据所述作为第1凸部的凸缘112,带轮轴83a所贯通的贯通孔114两端周围向着带轮轴83a的长度方向(用纸宽度方向)突出带轮83外周面111,且向着半径方向突出外周面111。
同样,在带轮84上,也一体地形成有作为第1凸部的凸缘122。根据作为第1凸部的凸缘122,带轮轴84a所贯通的贯通孔124两端周围向着向带轮轴84a的长度方向突出带轮84外周面121,且向半径方向突出外周面121。
另外,从图16及图22等也可明白,各带轮轴83a、84a的凸缘112、122的高度、外径,如图22所示,设定得分别低于、小于绕挂在各外周面111、121上的运送带82的厚度的尺寸h1、h2。由此,通过将运送带82回绕在各带轮83、84的外周面111、121上,可减轻运送带82旋转时该运送带82沿用纸宽度方向的移动。又,通过将凸缘112、122的高度、外径做得小于运送带82的厚度,从而不会使用纸的前端与凸缘112、122的部位冲突,能可靠地与运送带82的运送面82a冲突。
图17所示的111a、121a表示从各带轮83、84的向半径方向稍许突出外周面111、121的带偏离阻止用的带轮状突起部。
图18表示从图14所示的带运送手段的状态将带轮83、84、带轮轴83a、84a、和运送带82取下后的保持架1000的内侧。
在该图中,在保持架1000上一体地形成有:限制部1007及1008,所述限制部设在保持架1000中的如图16所示的带单元110与带单元110之间,对带轮轴83a、84a的长度方向(用纸宽度方向Y)的移动进行限制;辅助轴承部1002、1004,所述辅助轴承部用于在辅助性承受带轮轴83a、84a的轴的同时,防止保持架1000翘起;带导向件1005,所述带导向件设在与带轮83及带轮84一端相对的限制部1007及1008的相对面上,相当于对在图18中未图示的运送带向用纸宽度方向Y的移动进行限制的限制构件;以及隔离部1006,所述隔离部将辅助轴承部1002及1004隔离并防止保持架1000的翘起。
限制部1007具有通过带轮轴83a、84a并以所定的间隔对各带轮83和各带轮84进行固定保持、作为保持构件的功能。限制部1007上形成有贯通带轮轴83a、84a两端的贯通孔1001、1003,以便以所定间隔将带轮轴83a、84a保持、固定。在本实施形态例子中,限制部1007起到以所定间隔将带轮轴83a、84a固定的固定构件的功能。所谓“保持构件”,是指包含固定部及固定构件在内的广义概念,例如,也包含在限制部1007中通过一体形成的轴承和另体的轴承构件而将带轮轴83a、84a可旋转保持的场合等。
带导向件1005是从作为限制部1007及1008的相对面的内壁面1007a、1008a向内侧突出的形态,且具有沿着配置在内侧的带轮83、84外周的形状,并与保持架1000形成一体。
在带轮轴83a、84a插通设定于保持架1000上的带单元110上的带轮83、84的插通孔114、124内的状态下,辅助轴承部1002、1004,在与带轮83、84之间设有稍许间隙,设定成与带轮轴83a、84a非接触状态。
保持架1000也用例如润滑性能及耐磨损性、耐久性良好的聚缩醛树脂等树脂与上述各部及上述各构件形成一体,获得轻量化。在本实施形态例子的保持架1000中,由于与对方 零件进行滑动的有关部分较少,故也可用ABS树脂等形成一体。
保持架1000的表面实施有黑色涂装等的表面处理,并用含有呈黑色的颜料的树脂形成。在与保持架1000的最上面上方相对向的位置,由反射式光电传感器构成的未图示的卡住检测传感器与所供纸的用纸接近设置。由此,通过将保持架1000的表面做成黑色,从而可防止传感器射出的光在保持架1000最上面漫反射,具有容易检测用纸前后端的优点。
这里,带轮83、84与带导向件1005的截面的位置关系如图19所示,以所定的间隔配置有带导向件1005与带轮84的外周。
根据图19,为明白带轮83、84与带导向件1005的位置关系,该图显示取下运送带82状态的示图,而将图19所示的运送带82绕挂后的状态示于图20。如该图所示,挂绕在带轮轴84a上的运送带82的外周取其剖面看时,处于与带导向件1005重合的位置。在该位置的重合有如下理由。
即,如本发明说明书背景技术部分所述,不熟悉装置的用户在处理卡住时等,即使将卡住片材拉住的外力作用于带轮84侧的运送带82上,也不轻易发生带脱开。除此之外,运送带82的旋转方向是图中顺时针方向。这里,在箭头2000侧,通过驱动侧即夹持辊81的旋转,带轮83通过运送带82而跟随回转,在带轮83、84之间张紧运送带82。但是,在箭头2001侧,由于带轮84是从动旋转的,故运送带82未被拉紧,而是发生稍许松弛。在该状态下,当任何外力作用在使运送带82脱开的方向上时,在箭头2001侧旋转的运送带82内周面与带轮83、84外周面的接触状态即被解除。其结果,有可能越过图16所示的凸缘122而脱开。因此,通过使带导向件1005与运送带82在图20所示的位置重合,就有利于由带导向件1005使带轮靠近带。由于箭头2001侧的运送带82的松弛被收敛到带轮84的附近,故将带导向件1005设在带轮84附近是有效的。
又,使图22中用双点划线表示的带导向件1005与带轮84侧的运送带82非常接近,以减小其间隙,并设成锥状,以使其间隙随着朝向带轮83侧而扩大,则更为有效。
在上述说明中,是通过设置带导向件1005来防止带偏移的,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种形 态。例如,也可使在相对于运送带82侧端面正交的方向旋转的辊状的旋转构件抵接于限制部1007的内壁面。
如图21明示,位于带轮83、84与带导向件1005的截面的用纸宽度方向Y的尺寸和位置关系是,带导向件1005的长度(宽度)设定得短于外端凸缘123的长度与凸缘122的长度之和。因此,在图21中,运送带82的两侧端通常不会与带导向件1005干扰地,可稳定地进行旋转。又,运送带82若向图中左右方向移动,也可利用带导向件1005防止其进一步的移动。
根据在本发明说明书背景技术部分中所述的理由,也可除去作为带轮83侧的偏移防止结构的凸缘112。在该场合,该除去的部分可增大带轮84侧的如图16及图22所示的凸缘122的高度,尤其是,即使与从第2运送通道PB运送而来的用纸的前端部接触,也不会损伤用纸。另外,配置运送带83,以使得从第1运送通道PA运送而来的用纸的前端部与带运送面82a的腹部部位接触时不会发生问题。
运送导向构件72与图8所示的那种相比,如图23、图24及图26所示,主要不同点在于:在运送导向构件72上,用适当的树脂分别一体形成有:运送导向肋72B,该导向肋成为从纵向运送导向面72a突出形成于第2运送通道PB的中央侧的实质性的导向面;面对带运送手段8A的运送带82的开口部72c;构成后述第1定位调整手段的滑动导向部72d;弹簧卡止部72e;以及构成后述第2定位调整手段的狭槽72f。
图23、图24及图25所示的轴承滑块130,例如用润滑性能及耐磨损性、耐久性良好的聚缩醛树脂等树脂一体地形成,以获得轻量化。在轴承滑块130上,一体地形成有:沿上下形成、构成后述第1定位调整手段1201的槽130a;将带轮轴83a的一端部嵌合的嵌合孔130b;以及对弹簧140的一端部予以安装、卡止的弹簧卡止部130c。
带运送手段800的组装方法如下:
(1)首先,构成图16那样的带单元110;
(2)其次,将该带单元110插入图18所示的保持架1000上;
(3)使带轮轴83a贯通与各带单元110的带轮83的插通孔内,使带轮轴84a贯通于带轮84 的插通孔124内;
(4)接着,将图23中右侧表示的带运送手段800的带轮轴83a一端侧的前端部,从滑动导向部72d的图中右边里侧插入嵌合在轴承滑块130的嵌合孔130b中,然后,为使滑动导向部72d嵌入轴承滑块130的槽130a,使轴承滑块130在用纸宽度方向Y及与上下方向Z正交的加压方向X滑动。又,带轮轴83a前端部与轴承滑块130的嵌合孔130B被设定成如下的尺寸关系:当它们嵌合时,以便于简单使用不容易脱出轴承滑块130程度的力压入即可使其嵌合;
(5)接着,将形成于带轮轴84a另一端侧的前端部的平切部84c插入运送导向构件72的如图23中形成于左侧臂的狭槽72f内;
(6)最后,在轴承滑块130的弹簧卡止部130c与运送导向构件72侧的弹簧卡止部72e之间,安装弹性构件的弹簧140。
下面,参照图23及图24,对带运送手段800的定位调整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形态中,如二图所示,其特征在于,具有定位调整手段,所述定位调整手段用于,通过弹簧140(压缩弹簧)的施力,将夹持部上的加压方向X始终保持成一定。所述夹持部系通过运送带82,使带轮83压接于夹持辊81而形成。
该定位调整手段具有可将带轮轴83a与带轮轴84a的位置向各自不同的方向进行定位的特有的结构。具体地说,定位调整手段具有:对带轮轴83a的位置进行定位调整的第1定位调整手段1201;对带轮轴84a的位置进行定位调整的第2定位调整手段1200。
第1定位调整手段1201由下述构件构成:轴承滑块130,其如图25所示,在上下形成有沿加压方向X可移动的槽130a,作为将带轮轴83a的一部分嵌合的第1移动构件或滑动构件;以及滑动导向构件72d,其如图23所示,通过轴承滑块130而使带轮轴83a不旋转地向加压方向导向的作为第1导向构件或导向部。
第2定位调整手段1200由下述构件构成:带轮轴84a,其如图23所示,形成为沿与加压方向X正交的上下方向(铅直方向)Z可移动,并具有作为第2移动构件或滑动构件的平切部 84c;狭槽72f,其作为将带轮轴84a不旋转地向上下方向(大致铅直方向)Z导向的第2导向构件或第2导向部。
如上所述,第1定位调整手段1201与第2定位调整手段1200构成了在将带轮轴83a与带轮轴84a的位置保持所定的轴间距离不变、可向互相正交的方向移动、例如各自向不同方向移动的、结构较简单的直线运动变换机构。
根据上述,在图23、图24及图27(a)-图27(c)中,第2定位调整手段1200可表现为,可对位于连接夹持辊81的旋转驱动轴81a轴中心与带轮轴83a中心连接线段的延长线上的、与加压方向X正交的上下方向的位置进行定位调整。
从另一观点看,在图23及图24中,由于带运送手段8S的带运送面82a沿第2运送通道PB配置,并与形成第2运送通道PB的中心运送导向面72a平行配置,故认为狭槽72f与纵向运送导向面72a平行。因此,如图27(a)-图27(c)所示,第2定位调整手段1200可表现为:可对从与纵向运送导向面72a平行方向的位置,即第2运送通道PB运送而来的用纸运送方向SA或上下方向Z的带轮轴84a进行定位调整。
再从另一观点看,在图8、图23、图24及图27(a)-图27(c)中,第1定位调整手段2001也可表现为:能将用纸前端部对带运送面82a的突入角度θ维持锐角并进行定位调整。
再有,即使带轮轴84a移动到第2定位调整手段1200的最上位,如图8所示,其结构是,也不位于高于运送导向构件71的下游端高度的上方,所述运送导向构件71系为形成第1运送通道PA而配置在外廓侧。
下面,参照图27说明上述定位调整手段的作用。
图27(a)表示第2运送手段7中的夹持辊82与带运送手段800的通常状态,将夹持辊81的旋转驱动轴中心设为a1,带运送手段800的运送带82与夹持辊81的夹持部位置设为a2,带轮轴84a的中心设为a3。带运送手段800与夹持辊81的夹持部位置的下游侧的箭头SA表示通过夹持部位置后的用纸(片材)的用纸运送方向。图27(b)~图27(c)表示本发明的定位调整手段的作用,图27(d)表示比较例的定位调整方式的作用。
下面,以图27(a)为基准对图27(b)~图27(d)再作说明,为便以理解定位调整手段的作用,图27(b)~图27(d)所示的夹持辊81的状态表示稍带夸张。通常,驱动侧的EPDM橡胶制夹持辊81的硬度设定得大于运送带81的硬度。
图27(b)表示夹持辊81产生磨损、外径变小后的场合。在此场合,带轮83的带轮轴83a如图中箭头所示,平行移动于与加压方向X同一线上,带轮84的带轮轴84a如图中箭头所示,移动于与上下方向Z平行的a3的上方向。由此,成为与图27(a)时的情况相同的加压方向X,通过夹持部位置的用纸可向与图27(a)所示的用纸运送方向SA平行的方向运送。
图27(c)表示夹持辊81的外径在尺寸误差范围内(尺寸公差内)较大的场合。在该场合,带轮83的带轮轴83a如图中箭头所示,平行移动于从夹持辊81避让的加压方向X;带轮84的带轮轴84a如图中箭头所示,移动于与上下方向Z平行的a3的上方向,由此,成为与图27(a)时的情况相同的加压方向Z,通过夹持部位置的用纸可运送至与图27(A)所示的用纸运送方向SA平行的方向。
这里,在图27(a)~图27(c)中,运送带82的倾斜与图27(a)不同,但较好的是,用纸前端部对带运送面82a的突入角度是锐角。
不采用图27(a)~图27(c)所示的本发明的定位调整方式的结构,而是例如,如图27(d)中作为比较例所示那样,使带轮84的带轮轴84a固定不可移动,即带轮83的带轮轴83a可摆动、移动。在此场合,若因夹持辊81磨损,从而其外径从虚线所示的状态变小至实线所示那样,则夹持辊81以带轮轴84a为中心如图中箭头所示,向左方作逆时针向摆动。该状态与图27(a)时的情况相比,夹持部位置变化到加压方向X的下方,加压方向被改变。因此,由于通过夹持部位置的用纸的用纸运送方向SA变换为倾斜方向,故会给例如用纸对处于下游侧的定位辊对的进入带来不良影响,不能稳定运送用纸。
当然,也可将图11~图27所示的纸运送装置500的主要部分结构应用于图1~图10所示的例子。另外,纸运送装置5A的主要部分结构,当然也适用于不具有开闭导向件79的开闭单元的固定式纸运送装置。图13所示的开闭导向件79对于装置本体78,当然进行了被控制 在所定尺寸公差内的定位。
如上所说明,根据本实施形态,藉由上述结构在进行卡住处理等时,即使因不熟悉装置的用户等的操作而对运送带82施加脱开方向的外力,也能防止带偏移和带脱开,可进行稳定的片材运送。另外,可获得如下的优点和效果:在提高卡住处理等的操作性、保修维护、清扫性的同时,各个运送带82的安装误差及公差可控制在小于图1~图10所示。
又,即使夹持辊81和运送带82等结构零件发生时效变化,也能稳定地对片材进行移动导向和运送。
如上说明那样,图1~图4、图7~图10、图11~图27所示的各纸运送装置5、5A、5B、500的带运送手段8、800,可以说是如下的移动导向手段的一个例子,即,在其对第2运送手段7(夹持运送手段)的相对置一对辊的一方与用纸(片材)的前端或前端部(是包含前端、前端面、前端的角部/边缘在内的广义意思的术语)接触/抵接的状态进行保持的同时,根据用纸的刚性程度将该接触面积逐渐扩大,同时将用纸S移动导向到与夹持辊81之间的夹持部(夹持部)。因此,作为移动导向手段并不限于带运送手段8、8A,只要具有上述结构和功能,获得上述作用效果,可以采用任何构件。
在上述的实施形态、实施例、变形例或各例子等中,如图1所示,说明了将本发明应用于用纸供纸装置的例子,所述用纸供纸装置从复印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片材收纳单元(供纸盘51)向图像形成形成单元本体运送供纸。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适用于如下两种结构的装置:在上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装置本体内,将从定影装置11的上部,其前端向略为上方排出的用纸S,向大致水平方向排出用纸到排纸盘9的纸运送装置(例如参照图28(b));以及将由用户放置在设在装置本体外的大致水平的手动托盘67上的用纸S仍以水平的姿势引入装置本体内、再将该姿势变更为向上而传入至装置本体内的图像形成部的上下方向的运送路径的纸运送装置。
也就是说,在上述的实施形态和变形例等中,作为其互相不同的用纸(片材)运送方向,说明了从大致水平方向变更成与其相对的垂直方向向上(大致铅直向上方)的例子,但并不 限于此,也可从大致水平方向变更成垂直方向向下(大致铅直向下方),或从垂直方向向下、向上的任一方向变更成大致水平方向(例如参照图28(A)),或者是双方都倾斜的方向等。
在上述的各实施形态、实施例、变形例或各例子等中,第1运送手段及第2运送手段都做成夹持运送手段,但根据各自的运送单元单体的运送方向,只要对运送对象的下表面进行支承运送即可,也可做成由相对置的构件形成夹持部的夹持运送手段。
作为第1运送手段和第2运送手段、构成拾纸辊的构件,不限于上述的那种构件,即可是在各自的旋转轴的轴长度方向确保所定长度的大致长圆筒状的辊构件,也可是适当的短圆筒状的滚子构件。另外,也可适当在一个旋转轴上,所定间隔地间断地配置有多个辊构件或滚子构件。
另外,也可做成如下结构:分别将上述各实施形态中外廓方向及内廓方向的几个导向构件所形成的导向面位于未配置辊构件或滚子构件的所述几个间隔中。作为这些导向面,只要相对于运送方向的运送中心线配置成适当的规则的对称,也可形成大致线状的导向面,或适当混合应用。
另外,在上述的各实施形态、实施例、变形例等中,作为供纸分离机构,采用了FRR供纸方式,但并不限于此,只要是利用摩擦将重复运送的用纸所定地分离并仅使单张用纸向运送方向持续前进的分离机构,可根据适当的摩擦分离方式,例如,也可根据使用分离爪来代替上述的反向辊,或将固定构件的摩擦垫与上述进给辊压接结构的摩擦垫方式。即,根据该摩擦垫方式,以适当的分离角度、分离压力将作为摩擦构件的摩擦垫推到进给辊上,就使用纸S通过由此形成的进给辊与摩擦垫之间的夹持部。因此,若根据使用了摩擦垫方式的供纸分离机构,即使用纸以重叠二张的状态被拉出,下侧的用纸、其受摩擦垫阻力的一方比重叠的用纸间摩擦所产生的阻力大,故用纸进一步向运送方向的移动受到阻止。另一方面,上侧的用纸、其受进给辊运送力的一方设定得比重叠的用纸间摩擦所产生的阻力大、且设定得大于来自受摩擦垫的阻力,结果,仅上侧用纸向运送方向持续前进。
本发明并不限于例如单色复印机1,也可将本发明的片材运送装置适用、应用于彩色 复印机、带有打印机的图像形成装置,而该打印机包含单色激光打印机、或使用了喷墨打印机、转印色带的打印机等。
彩色复印机上同样也可适用、应用于:串联式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及串联式图像形成装置,所述串联式彩色图像形成装置是一边运送用纸(片材)一边对用纸用转印体进行依次转印并重合的直接转印方式;所述串联式图像形成装置对作为中间转印体的环状中间转印带进行转印后,一起转印在用纸上。当然,环形带状的感光体同样可适用、实施于单一的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不限于,例如,将用纸排出到图像形成部与扫描机之间的体内排纸式图像形成装置,也可适用于将用纸排出到设置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侧部的排纸盘中的图像形成装置。另外,也可适用于这样的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形成将从供纸装置3送出的用纸朝向图像形成装置本体2的上部、大致垂直方向(大致铅直向上方)的运送通道,不限于此,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也可以是用纸从供纸装置向排纸盘排出为止的运送通道不是大致垂直方向(大致铅直方向)。
本发明也可适用于包括孔版印刷机等的印刷装置中的,从片材收纳单元(供纸盘)、片材叠放手段(供纸台)将片材(用纸)运送供给到印刷部本体的片材运送装置。
另外,作为上述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复印机1,做成了用手动操作来放置所读取的原稿的结构,但在装有对多个原稿(片材)进行自动读取动作用的ADF(原稿自动进给装置)的复印机、印刷装置等中,对该ADF也可应用本发明的片材运送装置。
此外,作为图像形成装置,不限于复印机,也可适用于传真机、打印机、喷墨记录装置、具有从原稿读取图像的扫描机、以图像读取功能为主的图像读取装置等或将它们中的至少二种组合在一起的复合机等。无论何种,在以多种多样的纸种的片材种类为运送对象、为在该片材的运送路径上获得省空间化、而须对该片材运送方向进行变更的设备和装置中,都可做成最佳的片材运送装置。
本发明不限于配设在多个供纸层的片材运送装置,也可适用于例如在图1所示的供纸 装置3中,去除上层的供纸盘51及纸运送装置5’,而仅由单一的供纸盘51及纸运送装置5构成的片材运送装置。
也就是说,本发明即可是其特征在于具有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技术方案1至8中任一项的片材运送装置的图像读取装置,也可是其特征在于具有技术方案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片材运送装置及/或所述图像读取装置。此外,本发明的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也可是复印机、传真机、打印机、印刷机及喷墨记录装置中任一种或将它们中至少二种组合而成的复合机。
如上所述,就特定的实施形态、变形例、各例子等说明了本发明,但本发明揭示的技术范围并不限于上述各实施形态、变形例或各例子等例示的结构,也可以是将它们适当组合的结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明白,在本发明的范围内,根据其必要性及用途等,可以构成各种实施形态、变形例或实施例。

Claims (10)

1.一种片材运送装置,包括:
运送片材的第1运送手段;
形成夹持部的第2运送手段,配置在第1运送手段的沿片材运送方向下游侧,夹持由第1运送手段运送来的片材向与所述第1运送手段的片材运送方向不同的片材运送方向运送;
形成在第1运送手段与第2运送手段之间的第1片材运送路径;
带运送手段,配置在第1片材运送路径的外廓方向,设有向所述夹持部运送片材的带,用于将该带保持成可移动、与所述夹持部对向配置的第1带保持旋转构件,及与第1带保持旋转构件对向配置的第2带保持旋转构件;
保持构件,设在第1带保持旋转构件及第2带保持旋转构件的沿片材宽度方向的一端,以所定间隔对第1带保持旋转构件与第2带保持旋转构件进行保持;
限制构件,设在与第1带保持旋转构件及第2带保持旋转构件的一端对向的所述保持构件的对向面上,对所述带沿片材宽度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运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构件设在所述带的从第1带保持旋转构件至第2带保持旋转构件的移动范围。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片材运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第2带保持旋转构件的沿所述片材宽度方向的一端部外周,具有第1凸部,从所述第2带保持旋转构件的轴端沿轴向看,所述第1凸部的外周面位于所述带的外周面的内侧;
所述带挂绕在第1凸部内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片材运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构件沿所述片材宽度方向的长度短于从所述保持构件的对向面至与所述保持构件的对向面对向的所述带的一侧端的距离。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片材运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形成在所述第1凸部的外侧面上、且与第2带保持旋转构件的旋转轴同轴线的第2凸部,该第2凸部与所述保持构件的对向面接触并可旋转。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片材运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构件沿片材宽度方向的长度比所述第1凸部和所述第2凸部沿所述片材宽度方向的长度之和短。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片材运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构件不与第2带保持旋转构件接触。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片材运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带运送手段沿第1带保持旋转构件的所述片材宽度方向断续地配置多个,且所述多个带运送手段收纳在一体的壳体内。
9.一种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片材运送装置。
10.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片材运送装置及/或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
CN2008100832835A 2007-03-02 2008-03-03 片材运送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5486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053086A JP4801606B2 (ja) 2007-03-02 2007-03-02 シート搬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53086 2007-03-02
JP2007-053086 2007-03-0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54867A CN101254867A (zh) 2008-09-03
CN101254867B true CN101254867B (zh) 2011-07-20

Family

ID=397325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083283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54867B (zh) 2007-03-02 2008-03-03 片材运送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690639B2 (zh)
JP (1) JP4801606B2 (zh)
CN (1) CN10125486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21219B2 (ja) * 2007-02-26 2011-01-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967290B2 (en) * 2007-09-14 2011-06-28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operation method of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00025916A1 (en) * 2008-07-30 2010-02-04 Ricoh Company, Ltd. Feed device, and image read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the same
JP5825549B2 (ja) * 2011-06-08 2015-12-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搬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TWI510873B (zh) * 2011-10-20 2015-12-01 Cal Comp Electronics & Comm Co 碳粉儲存裝置與事務機
TWI476141B (zh) * 2011-12-07 2015-03-11 Cal Comp Electronics & Comm Co 傳送模組及使用此傳送模組的事務機
JP5831321B2 (ja) * 2012-03-23 2015-12-09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媒体収納繰出装置及び媒体取引装置
US9193525B2 (en) * 2014-03-12 2015-11-24 Asm Technology Singapore Pte Ltd Apparatus for handling electronic components
JP6180480B2 (ja) * 2015-09-03 2017-08-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給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487368B1 (en) * 2015-09-17 2016-11-08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rotatable paper conveyance assembly
EP3832997A4 (en) * 2018-07-27 2022-03-02 Pfu Limited IMAGE READER
CN110588142B (zh) * 2019-08-31 2021-08-06 湖北金三峡印务有限公司 一种使用智能印刷机的印刷方法
CN112938558B (zh) * 2021-01-29 2023-04-07 贵阳天海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扫描的图像自动纠正系统
JP7257724B1 (ja) * 2023-01-20 2023-04-14 株式会社ミヤビック 麺線整形丸め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248962A (ja) 1989-03-23 1990-10-04 Ricoh Co Ltd 複写機
JP2670138B2 (ja) * 1989-03-24 1997-10-29 ニコー電子株式会社 紙幣搬送装置
JPH03122033U (zh) * 1990-03-27 1991-12-12
JP2504687Y2 (ja) * 1990-07-12 1996-07-10 ニスカ株式会社 搬送ベルト装置
JPH0468040U (zh) * 1990-10-22 1992-06-16
JP3298985B2 (ja) * 1993-06-21 2002-07-08 デュプロ精工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US5516095A (en) * 1994-08-08 1996-05-14 Quipp Systems, Inc. Eccentric roller assembly for belted infeed
JPH10129883A (ja) * 1996-10-30 1998-05-19 Canon Inc シート給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DE69828088T2 (de) * 1997-04-09 2005-12-01 Seiko Epson Corp. Dokumentenzuführvorrichtung für einen Drucker
JP4152604B2 (ja) * 2001-05-24 2008-09-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給紙装置、シート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338923A (ja) * 2003-05-19 2004-12-02 Ricoh Co Ltd 給紙方法、給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001771A (ja) * 2003-06-09 2005-01-06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089008A (ja) * 2003-09-11 2005-04-07 Ricoh Co Ltd 用紙搬送機構、給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TWI239202B (en) * 2004-02-05 2005-09-01 Benq Corp Scanner, recording media feeding system and method
JP4493476B2 (ja) * 2004-11-22 2010-06-30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ベルト駆動装置
JP4598730B2 (ja) * 2005-09-13 2010-12-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搬送装置
JP4621178B2 (ja) * 2006-08-11 2011-01-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搬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922167B2 (en) * 2006-10-04 2011-04-12 Ricoh Company, Limited Sheet convey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ame
JP4851366B2 (ja) * 2007-03-02 2012-01-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搬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54867A (zh) 2008-09-03
US20080211171A1 (en) 2008-09-04
JP2008214018A (ja) 2008-09-18
US7690639B2 (en) 2010-04-06
JP4801606B2 (ja) 2011-10-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54867B (zh) 片材运送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1058375B (zh) 纸张传送装置,图像扫描设备和图像形成设备
CN101289145B (zh) 纸运送装置与包括该纸运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JP4621219B2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598730B2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
CN101157420B (zh) 纸搬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JP6056258B2 (ja) シート状体搬送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読取装置
JP4621178B2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0108128B2 (en) Automatic document feeder, image reading device incorporating the automatic document feed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the image reading device with the automatic document feeder
US8505906B2 (en) Sheet conveyance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device
US11279581B2 (en) Sheet convey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and sheet conveying method
JP4801604B2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851352B2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H11334922A (ja) シート給送装置及びこの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814113B2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251937B2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036799A (ja) シート供給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621176B2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724090B2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20560A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H09226970A (ja) 自動原稿搬送装置
JP2009051639A (ja) 原稿搬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720

Termination date: 2021030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