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44695B - 车辆用前窗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前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44695B
CN101244695B CN2008100055579A CN200810005557A CN101244695B CN 101244695 B CN101244695 B CN 101244695B CN 2008100055579 A CN2008100055579 A CN 2008100055579A CN 200810005557 A CN200810005557 A CN 200810005557A CN 101244695 B CN101244695 B CN 10124469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ont window
vehicle
mark
driver
window shiel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00555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44695A (zh
Inventor
藤本直登志
由本诚二
奥山晴子
田口克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2446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446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446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4469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ttings On The Vehicle Exterior For Carrying Loads, And Device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AREA)
  • Window Of Vehicl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前窗,并提供一种辅助驾驶感觉的、具有简易且廉价结构的车辆。在车辆(100)中,在前窗(1)上设有表示大致水平的一对标记(2、3)。所述标记(2、3)在前窗(1)的左右侧方的同一高度位置形成。驾驶者通过标记(2、3)在前窗(1)感知出假想直线(L),从而能够使视线轨迹(W1)集中到前窗(1)的下端线(在此为仪表板(6)的线)和假想直线(L)之间移动。

Description

车辆用前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辅助驾驶感觉的、具有简易且廉价结构的车辆用前窗。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如下技术:在车辆用前窗(前玻璃)的下部表面设置液晶板,根据行驶状态向液晶板施加电压,降低液晶板的透射率,促使驾驶者的视线位于比液晶板更靠上方的透射率高的区域(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
而且,已知有如下技术:在副驾驶席前端部这样的车辆端部具有角杆,利用隔着前窗能看到的角杆,能够预测从车内不能直接看到的车辆端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而且,已知有如下技术:在车辆端部具有摄像机,利用摄像机拍摄车辆端部,从而在车内的显示器上显示该车辆端部的影像(例如,参照专利文献4)。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4-90415号公报(0006~0009段、图1~5)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0-211355号公报(0014~0015段、图7及图8)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6-127313号公报(0001段、图1及图7)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8-225043号公报(0015~0016段、图1及图7)
但是,在所述专利文献1、2所记载的技术中,高速驾驶时降低液晶板的透射率,促使视线位于透明度高的区域,从而使驾驶者的注意朝向远处的前方。但根据本发明人的实验可知,在透明度高的区域视线会散乱在上下左右。即,观察到在通常驾驶时存在着朝向尤其无意义的上空方向的视线移动。而且,由于需要对液晶板进行控制的控制器,所以造价昂贵。
在所述专利文献3、4所记载的技术中,由于在车辆的前方侧面安装有中柱或摄像机,所以部件数量较多,结构复杂,不能减轻组装操作人员的负担。而且,在所述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技术中,由于在不使用角杆时,进行控制以便利用电动将其收在车辆内部,所以需要布设配线以及控制器,造价昂贵。在所述专利文献4所记载的技术中,将摄像机拍摄的影像显示在车内的显示器上,因此需要布设配线以及显示器,使得造价昂贵。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辅助驾驶感觉的、具有简易且廉价结构的车辆用前窗。
因此,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车辆用前窗,位于车辆前方,确保车内的驾驶者的视野,其中,设有表示大致水平方向的标记。在该结构中,利用标记这样的简易且廉价的结构,驾驶者能够以大致水平的直线为基准来移动视线,从而能够抑制视线的散乱,辅助驾驶感觉。
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在第1技术方案中,所述标记为在左右侧方形成的一对标记。采用该结构,能够使驾驶者感觉到好像有或存在着左右标记连结而成的假想直线,并促使视线以假想直线为基准移动,因此能够抑制视线的散乱,辅助驾驶感觉。
为此,驾驶者能够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感觉到假想直线,所以能够防止视线散乱于假想直线的上侧,能够使视线集中在假想直线的下侧而辅助驾驶感觉。而且,驾驶者仅通过感知假想直线,就能够防止视线上下散乱,使视线沿假想直线移动而辅助驾驶感觉。而且,仅仅在前窗具有标记而使得能够感知假想直线,所以不会在驾驶者确认上方的信号机等时造成妨碍。
而且,该结构中,由于是在车辆用前窗的左右侧方的同一高度位置形成有一对标记的简单结构,所以能够容易地提供辅助车辆驾驶感觉的结构。
本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在第2技术方案中,所述标记呈由沿着前柱的底边和与该底边相对的顶点形成的三角形形状。采用该结构,由于能够将左右的三角形形状的顶点作为箭头的指示方向,所以易于感知出连结左右的顶点而成的大致水平的假想直线。
本发明的第4技术方案,在第1技术方案中,所述标记形成为连接左右端而成的直线。根据该结构,与假想直线同样地,能够促使视线以在前窗形成的直线为基准移动,所以能够抑制视线的散乱,从而辅助驾驶感觉。
本发明的第5技术方案,在第2或第3技术方案中,所述一对标记设置在比所述驾驶者的眼位置的高度更上方的位置。根据该结构,能够使驾驶者的视线移动集中在地平线的下方,因此,不会像以往的前窗那样注意力集中到从地平线起到上空的范围,在驾驶车辆时能够稳定地把注意力集中到路面上。
本发明的第6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车辆用前窗,位于车辆前方,确保车内的驾驶者的视野,其中,所述车辆用前窗,透射率较低的区域形成在上部或下部的中央,透射率较高的区域形成为大致U字形状或大致倒U字形状。
根据该结构,由于透射率高的区域形成为大致U字形状或大致倒U字形状,所以能够引导视线避开透射率低的各个大致四边形的区域,从而能够辅助驾驶感觉。因此,能够控制通过前窗中央的视线的高度,从而能够带来对环境的适当把握。
本发明的第7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车辆用前窗,位于车辆前方,确保车内的驾驶者的视野,其中,所述车辆用前窗,透射率较低的区域形成在上部和下部的中央,透射率较高的区域形成为大致H字形状。
根据该结构,透射率高的区域形成为大致的H字形状,因此能够将视线的移动引导到透射率高的大致H字形状的区域而辅助驾驶感觉。尤其是,在前窗的中央,促使视线通过大致H字形状的大致一字形状部分(横棒)地进行水平移动,因此能够引导视线在车辆最近处之上且在水平线附近高度之下。因此,能够控制通过前窗中央的视线的高度,从而能够带来对环境的适当把握。
本发明的第8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车辆用前窗,位于车辆前方,确保车内的驾驶者的视野,其中,下端缘部为大致水平的直线形状,并且,所述下端缘部具有与两个侧面的水平腰线相同的高度。
采用该结构,由于利用由前窗的下端缘部和腰线形成的边框能够推测出侧方及前方的车宽,所以能够辅助驾驶者的驾驶感觉。因此,该边框可以用作为比较环境与车辆的基准(比较器)。
并且,由于边框形成于驾驶座附近,所以易于在感觉上把握车宽。因此,驾驶者易于把握相对于侧方的建筑物或墙壁等的距离感。而且,驾驶者通过朝向前方想象腰线的延长线,并想象其与水平线交叉,还能推测出前方远处的车宽。从而,驾驶者能够以边框为基准,把握自身车辆与周围环境的位置关系。而且,采用该结构,不必另行安装角杆那样的部件,仅通过改变车辆中已使用的结构的形状,即可构成缘辅助体。
本发明的第9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前窗,位于车辆前方,确保车内的驾驶者的视野,其中,下端缘部形成为大致水平的曲线形状,并且具有缘辅助体,以使下端缘部在从驾驶座观察的视野中被视觉感知成大致水平直线形状。采用该结构,由于利用由前窗的下端缘部的缘辅助体和腰线形成的边框能够推测出侧方及前方的车宽,所以能够辅助驾驶感觉。因此,该边框可以用作为比较环境与车辆的基准(比较器)。
本发明的第10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车辆用前窗,位于车辆前方,确保车内的驾驶者的视野,其中,下端缘部为大致水平的直线形状,并且,该下端缘部的两端与两个侧面的前柱交叉,以便被视觉感知为边缘状。采用该结构,由于利用由前窗的下端缘部的缘辅助体和前柱形成的边框能够使驾驶者把握车宽,所以能够辅助驾驶感觉。因此,该边框可以用作为比较环境与车辆的基准(比较器)。
因此,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辅助驾驶感觉的、具有简易且廉价结构的车辆用前窗。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车辆用前窗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车辆用前窗的右侧的局部示意图,是含有标记的放大图的视图。
图3(a)是表示图1所示的车辆用前窗上的视线移动的示意图,(b)是表示作为比较例的车辆用前窗上的视线移动的示意图。
图4(a)是与眼位置关联地表示实施方式1的车辆用前窗的第1变形例的立体图,是表示从车辆的前斜上方俯视车辆用前窗的样子的视图。(b)是眼位置的说明图,是表示从车辆的左侧面所观察到的样子的侧视图。
图5(a)是与眼位置关联地表示图4(a)的车辆用前窗处的标记的高度的立体图,是表示从车辆的前斜上方俯视车辆用前窗的样子的视图。图5(b)是表示从车辆的左侧面观察图5(a)的车辆用前窗的样子的侧视图。
图6(a)是表示图4(a)所示的车辆用前窗上的视线移动的示意图,(b)是表示作为比较例的车辆用前窗上的视线移动的示意图。
图7(a)和图7(b)是表示作为实施方式1的第2变形例的车辆用前窗的示意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车辆用前窗的示意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车辆用前窗的示意图。
图10是表示图9所示的车辆用前窗中的侧方视觉状态的示意图。
图11是表示在位置偏移试验中,车辆在绕圈路线上行驶的情况的立体图。
图12(a)是表示在具有实施方式3的前窗的车辆多次通过图11的X所包围的区域时,车辆轮廓每圈偏移的情况的局部立体图;(b)是表示在具有作为比较例的前窗的车辆多次通过图11的X所包围的区域时,车辆轮廓每圈偏移的情况的局部立体图。附图标记的说明:
100、200、300、400  车辆
1、150  车辆用前窗
1a、1b  区域
2、3  标记
4  左前柱
5  右前柱
6  仪表板
7、8  门
9  方向盘
10 直线标记
11 驾驶者
12 眼位置
L  假想直线
W1、W3  视线轨迹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首先,参照图1所示的示意图,对实施方式1的车辆用前窗进行说明。即,在此对车辆与水平路面接触时的情形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该车辆100中,在车辆用前窗(以下称“前窗”。)1上设置有示出了大致水平方向的一对标记2、3。该标记2、3形成在前窗1的左右侧方的相同高度位置。由此,驾驶者能够感知出连接一对标记2、3的假想直线。
标记2、3由所谓的黑陶瓷印刷物(以下称为“黑瓷”)形成。因而,在前窗1等的玻璃边缘形成黑瓷时,也可以使其一部分为一对等腰三角形形状而在前窗1上形成标记2、3。而且,在该实施方式1中,尽管用黑瓷形成标记2、3,但只要能够形成那样的形状,不限于黑瓷,可以用任意的染料在前窗1上着色,也可以在前窗1上贴付贴片状物形成标记2、3。
并且,在图1所示的示意图中,主要描绘出了在左右支承前窗1的左前柱4和右前柱5、仪表板6、门7、8、方向盘9。该实施方式1中以右舵车为例。
然后,参照图2所示的示意图,对图1所示的前窗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标记3形成为由沿着支承前窗1的右前柱5的底边、和与该底边相对的顶点形成的三角形形状。特别地,在此标记3形成为等腰三角形形状。该标记3例如为底边4.0mm左右、其他两边2.0mm左右的等腰三角形即可。而且,图1所示的标记2形成为关于铅直线与标记3线对称的等腰三角形状,因此省略其说明。
而且,在该实施方式1中,一对标记2、3形成在相同高度上,但只要能感知出大致水平的假想直线,形成在实质相同的高度上即可。并且,在该实施方式1中,一对标记2、3形成为等腰三角形状,但只要能够感知出假想直线,其形状不限于此。例如,可以是圆形、四边形、其他各种的图形、文字、图案、花纹中的任意一种,也可是它们组合。而且,只要能够感知出假想直线,标记2、3的尺寸也可为任意尺寸。并且,尺寸或形状也可以在左右各不相同。
假想直线可以是未限定欧几里德几何学的宽度的概念线,也可以是包含限定了宽度的带状体的概念。该实施方式1中,也可以感知出宽度与标记2、3的底边的宽度大致相同的带状体。
该实施方式1中,标记2、3形成在前窗1的大致中间高度位置,但也可以在任意高度上形成。并且,在该实施方式1中,为了能够感知出一条假想直线,形成了一对标记2、3,但也可以形成多对标记2、3,而能够感知出多个假想直线。例如,可以感知出2条假想直线,使前窗1上下分成三部分。
下面,参照图3,对图1所示的前窗1上的视线移动状态进行说明。图3(a)中表示了示出在图1所示的前窗上的视线移动的示意图,图3(b)中表示了示出在实施方式1的比较例的前窗上的视线移动的示意图。另外,图3(a)和图3(b)中表示视线移动的视线轨迹W1、W2是使用眼标记记录器(株式会社nac制造,EMR-8)求出的。
如图3(a)所示,在该实施方式1中,由于标记2、3,驾驶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在前窗1上感知到假想直线L,从而能够使视线轨迹W1聚集在前窗1的下端线(在此为仪表板6的线)与假想直线L之间移动。特别地,在左右方向上移动的视线成为大致水平,上下移动减少。也就是,在实施方式1的前窗1中,能够使驾驶者的视线集中在标记2、3的下方。
而且,驾驶者逐渐习惯了标记2、3后,在低速的情况下,如果能有在假想直线L下侧这样的烙印,那么有望在低速时视线无意识地集中在假想直线L的下侧。而且,在观察确认车辆上方的信号机等时,能够有意识地使视线移动到假想直线L的上侧。
与此不同,由于在图3(b)所示的车辆100’中没有标记2、3,所以无论在低速下还是在高速下,驾驶者的视线轨迹W2都不稳定,视线散乱。因此,通过比较图3(a)与图3(b)的视线轨迹W1和视线轨迹W2,可知:在该实施方式1中,视线的散乱被抑制,能够辅助驾驶感觉。因此,除观察标识或信号时以外,能够抑制驾驶者的视线无意义地向上方移动的现象。
第1变形例
下面,对实施方式1的前窗1(参照图1)的第1变形例进行说明。而且,以下参照的图4(a)是与眼位置关联地表示实施方式1的车辆用前窗的第1变形例的立体图,是表示从车辆的前斜上方俯视车辆用前窗的样子的视图。图4(b)是眼位置的说明图,是表示从车辆的左侧面看到的样子的侧视图。图5(a)是与驾驶者眼位置关联地表示图4(a)的车辆用前窗处的标记的高度的立体图,是表示从车辆的前斜上方俯视车辆用前窗的样子的视图。图5(b)是表示从车辆的左侧面观察图5(a)的车辆用前窗的样子的侧视图。在此,对向车辆外侧(前侧)凸出弯曲而成的车辆用前窗进行说明。并且,对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构成部件使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如图4(a)所示,第1变形例的前窗150在与标准体型的驾驶者11的眼睛高度相当的眼位置12、12的高度更上方的位置具有标记2、3。首先,对眼位置12、12进行说明。
眼位置12、12可以通过使用在JIS D 4607“自动车室内尺寸测定用三维座位人体模型(3DM-JM 50)”或者ISO 6549“Road vehicles-Procedure for H-point determination”中规定的成人男子的50百分位的人体模型(以下,有仅称之为“人体模型”的情况)来设定。
该眼位置12、12可以确定为车室内的基准点,具体地,例如,可以通过“制定道路运送车辆的安保基准的明细的告示(日本国土交通省)的附件81”中所示的方法来确定。但是,眼位置12、12的确定方法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用其他方法确定。
即,在该变形例1中,如图4(b)所示,按照ISO6549规定的落座方法使人体模型座在规定位置的驾驶座S,并且眼位置12、12的高度Ht设定为,从人体模型的大腿关节点即H点13a(也称DRP(Driver’s Reference Point))开始在其垂直方向上方的635mm。而且,该变形例1中,预先设定躯干角θ1(也称靠背角)为25度,这样在躯干角θ1为25度时,眼位置12、12的中心点12a(参照图4(a))的后方倾斜角度θ3为8度。而且,该躯干角θ1不限于25度,可以适当设定,在该情况下,根据躯干角θ1的大小,眼位置12、12的位置被修正,而作为所述基准点。
如上所述,第1变形例中的标记2、3(参照图4(a))设置在比眼位置12、12的高度更上方的位置,换句话说,在上述与水平路面接触的车辆100中,如图4(a)所示,标记2、3设置在眼睛水平点P1的上方,该眼睛水平点P1以与眼位置12、12的高度相同的水平高度设置在前窗150的左右中心线14上。左右中心线14被规定在设置有标记2、3的前窗150的表面上。具体地,例如,标记2、3设置在车内侧的表面上时,左右中心线14被规定在车内侧的表面上;标记2、3设置在车外侧的表面上时,左右中心线14被规定在车外侧的表面上。在将标记2、3夹在贴合玻璃之间而设置在前窗150时,左右中心线14被规定在贴合面上。所述标记2、3的优选高度设定成:以左右中心线14上具有与标记2、3相同的水平高度的标记高度点P2为标准时,如图5(a)及(b)所示,使眼位置中心点12a向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心水平移动的点12b(以下,称“中间点12b”)和眼睛水平点P1连结而成的线段、与中间点12b和标记高度点P2连结而成的线段所成角θ2为5度~25度。
标记2、3和标记高度点P2在同一水平面15内。该水平面15与设置有标记2、3的前窗150的所述面相交,从而依照前窗150的弯曲度描绘出向前方凸出的曲线15a。
也可以是,描绘这样假想的曲线15a那样地在前窗150的设置了标记2、3的所述表面上形成的可视线段,代替标记2、3而仅以该线段或者与标记2、3一起,构成权利要求书中所述的“表示大致水平方向的标记”。
在第1变形例的前窗150中,标记2、3形成在同一高度,但在本发明中只要用标记2、3示出了大致水平方向,标记2和标记3的高度也可以不同。
下面,对第1变形例的前窗150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在此参照的图6(a)是表示图4(a)所示的车辆用前窗上的视线移动的示意图,(b)是表示作为比较例的车辆用前窗上的视线移动的示意图。而且,图6(a)及(b)中表示视线移动的视线轨迹W1、W2是通过使用眼标记记录器(株式会社nac制造,EMR-8)求出的。
一般地,当驾驶者11(参照图4(b))以眼睛的高度有意识地决定水平视线时,驾驶者11以与地平线(或水平线)实质相同的高度观察车外的景色。也就是,在能见度良好的水平路面上着地的车辆100(参照图4(a))中,驾驶者11以与在前方远处作为路面尽头观察到的地平线相同的高度决定视线。
具体地,例如,如图6(b)所示,在没有标记2、3的以往的前窗150’(比较例)中,驾驶者11(参照图4(b))以水平的视线透视前窗150’而看到地平线Hr。而且,本发明人确认了在使具有这样的前窗150’的车辆100’行驶时,驾驶者11会感觉到透过前窗150’看到的景色是相对移动的,由此驾驶者11的视线轨迹W2在以地平线Hr为界的前窗150’的上下大幅散乱。
与此不同,如图6(a)所示,通过利用上述眼标记记录器的视线测定可知,在比眼位置12、12(参照图4(a))的高度更上方的位置设置标记2、3的第1变形例的前窗150中,驾驶者11(参照图4(b))的视线轨迹W1主要集中在地平线Hr的下方。特别地,即使在前窗150的左右中央部(中间部),视线轨迹W1也主要集中在地平线Hr的下方,由此驾驶者11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感觉到标记2、3连结而成的假想直线L,使视线的移动集中在地平线Hr的下方。而且,前窗150(参照图6(a))与现有的前窗150’(参照图6(b))相比,能够将驾驶者11的视线引导到地平线Hr附近的路面。
根据上述第1变形例的前窗150,能够使驾驶者11的视线移动集中到地平线Hr的下方,因此,驾驶者11不会像现有的前窗150’那样注意力集中到从地平线Hr起到上空的范围,在驾驶车辆100时能够稳定地把注意力集中到路面上。
该第1变形例中,对向车辆的外侧(前方)弯曲成凸状的前窗150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也可以是平板状的前窗。此时,与第1变形例的前窗150上的曲线15a(参照图4(a))相当标记以直线形成。
第2变形例
下面,参照图7(a)及(b)所示的示意图,对作为实施方式1的第2变形例的前窗进行说明。在图7(a)、(b)中,符号1、4、5、6、7、8、9与图1所示的各部件相同。如图7(a)所示,在车辆200A中,在前窗1上形成直线标记10A。该直线标记10A也可以由黑瓷形成。由于驾驶者能够视觉观察到水平的直线标记10A,所以直线标记10A起到了与标记2、3形成的假想直线L相同的作用。
而且,如图7(b)所示,在车辆200B中,在前窗1的左右形成标记10B、10B。所述标记10B、10B是在标记2、3的形状说明中提到的四边形形状的例子。在此,所述标记10B、10B为水平方向细长的长方形。驾驶者如同通过标记2、3感知出假想直线L一样,也能够通过所述的标记10B、10B感知出假想直线。并且,直线标记10A以及标记10B、10B也可以由黑瓷形成。
在以上说明中,说明了标记2、3,10B、10B或直线标记10A(以下称“标记2等”)相对车辆100、200B或车辆200A(以下称“车辆100等”)在相同高度的规定位置由黑瓷形成,但是标记2等也可以上下移动。例如,由作为相对前窗1可移动的结构体的左右标记2等、和使所述标记2等上下移动的未图示的滑动机构等构成。由此,可以根据驾驶者的坐姿高度以及座席的高度调节标记2等的高度。该情况下,未图示的滑动机构可以安装在前窗1或前柱4、5上。而且,也可以不通过滑动机构在前柱4、5上形成标记2等。
实施方式2
接下来,参照图8所示的示意图,对实施方式2的前窗进行说明。并且,在图8中,符号1、4、5、6、7、8、9与图1所示的各部件相同。在该车辆300中,在前窗1的上部和下部的中央形成透射率比前窗1的高透射率区域低的区域1a、1b。因此,除所述透射率低的区域1a、1b以外的透射率高的区域形成为大致H字形。
而且,高的区域和低的区域的透射率的差异,只要能使两者区分,可以是任意不同比例。并且,也可以是从驾驶座侧(在此为右侧)观看时透射率发生变化地形成区域1a、1b。所述区域1a、1b是通过在前窗1上实施喷砂加工而形成的,但只要是能够使透射率(分辨率)降低的构造,可以不限于此。例如,区域1a、1b可以通过描绘点图案而形成。更进一步,也可以是着色或贴付贴片状物。并且,在此,区域1a以及区域1b的内侧整体具有相同的透射率,但也可以使透射率变化。并且,也可以仅用矩形框来表现区域1a和区域1b。
然后,对图8所示的前窗1上的视线移动状态进行说明。并且,图8中表示视线移动的视线轨迹W3是通过使用眼标记记录器(株式会社nac制造,EMR-8)求出的。该情况下,驾驶者一旦视觉感知到前窗1上的区域1a、1b,在前窗1的中央部分移动视线时,就会避开所述区域1a、1b地描绘视线轨迹W3,因此,视线在前窗1的中央部分呈大致水平,从而视线的高度被控制。与此不同,在前窗1中未形成区域1a、1b时,如图3(b)所示,呈视线轨迹W2,从而视线散乱。
而且,由于区域1a、1b仅仅是透明度低,所以如果意识到的话,就能够无障碍地视觉观察到区域1a、1b的对面侧可见的环境信息,所以安全性没有问题。而且,在该实施方式2的情况下,如果驾驶者逐渐习惯区域1a、1b,则有望在通常驾驶时无意识地使视线移动到透明度高的H字形部分。
在该实施方式2中,说明了上下形成区域1a和区域1b两者的情况,但也可以在前窗1的上部或下部的中央仅形成所述区域1a和区域1b中的一个。该情况下,除所述透射率低的区域1a或区域1b以外的透射率高的区域形成为大致U字形或大致倒U字形。
在只形成有区域1a的情况下,驾驶者为避开区域1a使视线在大致U字形的部分移动。因此,在前窗1的中央部分,能够使视线集中在区域1a的高度的下方,从而能够控制视线高度。
另外,在只形成有区域1b的情况下,驾驶者为避开区域1b使视线在大致倒U字形的部分移动。因此,在前窗1的中央部分,能够使视线集中在区域1b的上方的部分,从而能够控制视线高度。
由此可见,在该实施方式2中,视线的散乱被抑制,能够辅助驾驶感觉。由此,除观察标识或信号时以外,能够抑制驾驶者的视线无意义地向上方移动或无意义地向下方移动的现象,能够将视线引导到车辆最近处的上方和水平线附近高度的下方。因此,能够抑制注意力集中于使辆位于道路标线内而导致视线位于车辆最近处位置的频度变高这样的驾驶初学者易出现危险的状态。
(实施方式3)
接下来,参照图9所示的示意图,对实施方式3的车辆用前窗进行说明。并且,在图9中,符号1、4、5、6、7、8、9与图1所示的各部件相同。在该车辆400中,在从驾驶座观察的状态下,前窗1的下端缘部B为大致水平的直线形状,而且,其下端缘部B的左端与水平腰线A在左前柱4上交叉,其下端缘部B的右端与水平腰线C在右前柱5上交叉。即,下端缘部B与腰线A、C为同一高度。
下端缘部B形成为大致水平的曲线形状,并且,由形成得从驾驶座观察的视野中被视觉观察为大致水平的直线形状的黑瓷(缘辅助体)1c构成。由于前窗1形成为向前方凸出的曲面状,所以该前窗1的下端缘呈曲线。为此,在前窗1的下端缘形成黑瓷1c,使其中央部的宽度窄,向左端以及右端去宽度变宽,从而下端缘部B描绘出直线。由此,驾驶者能够通过腰线A、下端缘部B以及腰线C感知出框。
下面,对使用边框的车外环境视觉感知方法进行说明。图10是表示图9所示的车辆用前窗侧方的视觉状态的示意图。位于方向盘9一侧的驾驶者一旦视觉感知到边框,就能够在离自身1m左右的距离把握在腰线A和腰线C之间的下端缘部B的长度,因此能在感觉上推测出车宽。
而且,驾驶者通过比较左侧建筑物X形成的线X1与腰线A,比较右侧建筑物Y形成的线Y1与腰线C,并考虑下端缘部B的长度(车宽),可以在感觉上容易地把握前方的路宽与车宽的相关距离感以及左右的距离感。因此,驾驶者能够一边使车辆行驶一边总是通过边框(比较器)感知自身车辆与环境的位置关系。从而,在该实施方式3中,能够提高驾驶者的位置推断感知及车宽感知的精度,辅助驾驶感觉。
在该实施方式3中,虽然是由黑瓷1c形成下端缘部B,但也可以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用其他的染料或贴片状物形成。而且,如果仪表板6的形状形成为直线形状,在驾驶者的视野内观察不到前窗1的下端缘地形成,那么同样能够形成下端缘部B。而且,也可以通过并用黑瓷1c和仪表板6来形成下端缘部B。并且,在前窗1为平板形状的情况下,只要将下端缘部B形成为直线形状即可。
前窗1的下端缘部B如前所述为大致水平的直线形状,因此,该下端缘部B的两端与侧面两侧的左前柱4以及右前柱5交叉,以被视觉感知为边缘(edge)状。因此,仅仅这样的结构,即可使驾驶者能够通过由前窗1的下端缘部B、左前柱4和右前柱5形成的边框来把握车宽,从而能够辅助驾驶感觉。
此外,对具有图9所示的实施方式3的前窗1的车辆400进行在圆形的绕圈路线上行驶时车辆400的位置偏移的试验(位置偏移试验)。在此参照的图11是表示在位置偏移试验中车辆在绕圈路线上行驶的情况的立体图。图12(a)是表示在具有实施方式3的前窗的车辆多次通过图11的X所包围的区域时,车辆轮廓每圈偏移的情况的局部立体图;图12(b)是表示在具有作为比较例的前窗的车辆多次通过图11的X所包围的区域时,车辆轮廓每圈偏移的情况的局部立体图。而且,在此作为比较例的前窗是下端缘部与侧面两侧的水平腰线高度不同的以往的前窗。
如图11所示,绕圈路线20设定在半径为8.5m的圆形内侧线20a和距离该内侧线20a的外侧4.5m的同心圆形成的外侧线20b之间。
在所述位置偏移试验中,首先,驾驶者(省略图示)一边确认绕圈路线20的内侧线20a和外侧线20b,一边使具有实施方式3的前窗1的车辆400在两线20a、20b之间行驶7圈。然后,在X所包围的区域中测量去掉第1圈和第7圈的其他5圈的车辆400行驶的轮廓21的偏移。顺便说一下,在绕圈路线20的规定位置设置的光学传感器(省略图示)检测车辆400时,通过对X所包围的区域内的车辆400拍摄来测量轮廓21的偏移。其结果如图12(a)所示。
然后,除了代替车辆400使用具有作为所述比较例的前窗的车辆400’之外,与车辆400同样地进行位置偏移试验。其结果如图12(b)。
从图12(a)与图12(b)的比较可以明确地确认,相比于具有作为比较例的前窗的车辆400’的轮廓21的偏移,具有实施方式3的前窗1的车辆400的轮廓21的偏移非常小。这一事实被认为是因为驾驶者(省略图示)能够一边使车辆400(参照图11)行驶,一边总是通过由图9所示的下端缘部B与腰线A、C形成的边框(比较器)感知车辆400与环境(内侧线20a与外侧线20b)的位置关系。总之,可以确认,通过形成有在驾驶座附近形成的边框(比较器)的实施方式3的前窗1,易于在感觉上把握车宽。

Claims (8)

1.一种车辆用前窗,位于车辆前方,确保车内的驾驶者的视野,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用前窗设有表示大致水平方向的标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前窗,其特征在于,所述标记为在左右侧方形成的一对标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前窗,其特征在于,所述标记呈由沿着前柱的底边和与该底边相对的顶点形成的三角形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前窗,其特征在于,所述标记形成为连接左右端而成的直线。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辆用前窗,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标记设置在比所述驾驶者的眼位置的高度更上方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前窗,其特征在于,
所述标记是下端缘部为大致水平的直线形状,并且,所述下端缘部具有与两个侧面的水平腰线相同的高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前窗,其特征在于,
所述标记是下端缘部形成为大致水平的曲线形状,并且具有缘辅助体,以使下端缘部在从驾驶座观察的视野中被视觉感知成大致水平直线形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前窗,其特征在于,
所述标记是下端缘部为大致水平的直线形状,并且,该下端缘部的两端与两个侧面的前柱交叉,以便被视觉感知为边缘状。
CN2008100055579A 2007-02-15 2008-02-15 车辆用前窗 Active CN10124469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034461 2007-02-15
JP2007-034461 2007-02-15
JP2007034461 2007-02-15
JP2007221965 2007-08-29
JP2007-221965 2007-08-29
JP2007221965A JP5001753B2 (ja) 2007-02-15 2007-08-29 車両用フロントウィンドウ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44695A CN101244695A (zh) 2008-08-20
CN101244695B true CN101244695B (zh) 2011-02-16

Family

ID=398412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0055579A Active CN101244695B (zh) 2007-02-15 2008-02-15 车辆用前窗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001753B2 (zh)
CN (1) CN10124469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20605B2 (ja) 2011-08-08 2014-02-19 株式会社小松製作所 ホイールローダ
JP6311524B2 (ja) * 2014-08-08 2018-04-18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視界調整装置
JP6191573B2 (ja) 2014-09-29 2017-09-06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視界調整装置
JP6047208B1 (ja) * 2015-08-19 2016-12-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フロントウインドシールド
CN106122593A (zh) * 2016-06-24 2016-11-16 芜湖莫森泰克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天窗前横梁的软管卡接结构
US11465503B2 (en) * 2017-08-25 2022-10-11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Vehicle interior structure
JP6477835B1 (ja) * 2017-11-15 2019-03-06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室内構造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11355A (ja) * 1999-01-21 2000-08-02 Isuzu Motors Ltd 車両の視界制限方法及び装置
CN2771014Y (zh) * 2004-11-24 2006-04-12 简奇敏 帽檐式挡风玻璃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85769U (zh) * 1987-05-22 1988-11-29
JPH06127313A (ja) * 1992-10-22 1994-05-10 Stanley Electric Co Ltd 電動式車両部品の制御装置
JPH07246835A (ja) * 1994-03-11 1995-09-26 Takashi Niwa 自動車用前部窓の防眩板
JPH08225043A (ja) * 1995-02-20 1996-09-03 Tokai Rika Co Ltd 車両用視界補助装置
JP2003306035A (ja) * 2002-04-15 2003-10-28 Mitsuhiro Kawazoe 対地面車体前部確認装置
GB0223031D0 (en) * 2002-10-04 2002-11-13 Hannant Charles Vehicle safety device
JP2006008089A (ja) * 2004-06-24 2006-01-12 Giichi Yamazaki 自動車の前面ウインドガラス
US7134707B2 (en) * 2005-02-10 2006-11-14 Motorola, Inc. Selective light attenuation system
DE102005007427A1 (de) * 2005-02-18 2006-08-31 Volkswagen Ag Elektrische Sonnenblend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11355A (ja) * 1999-01-21 2000-08-02 Isuzu Motors Ltd 車両の視界制限方法及び装置
CN2771014Y (zh) * 2004-11-24 2006-04-12 简奇敏 帽檐式挡风玻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8222204A (ja) 2008-09-25
JP5001753B2 (ja) 2012-08-15
CN101244695A (zh) 2008-08-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44695B (zh) 车辆用前窗
US7815313B2 (en) Drive sense adjusting apparatus and drive sense adjusting method
US8558758B2 (en) Information display apparatus
US9625719B2 (en) Projection display device
US20190080496A1 (en) Vehicle display device and display control method
EP3412488A1 (en) A vehicle display system and method
US20080091338A1 (en) Navigation System And Indicator Image Display System
JP2015507712A (ja) 錯視効果路面表示
JP2019119316A (ja) 車載システム
US8007022B2 (en) Front window shield for vehicle
CN104540720A (zh) 停车点显示装置
CN201423980Y (zh) 车辆驾驶的视觉辅助标志组合
US20230007953A1 (en) Device for controlling motion sickness, which is integrated into a motor vehicle
US11465503B2 (en) Vehicle interior structure
CA2906418C (en) Visual positioning with direction orientation navigation system
CN109421535A (zh) 车辆用显示装置和显示控制方法
AU2016296071B2 (en) Operator's cab for vehicles and dashboard
US20220383567A1 (en) Head-up display device
CN110065440A (zh) 汽车导视装置
CN114127614B (zh) 平视显示装置
KR102324280B1 (ko) 차량 주행방향 기반 hud 시스템
CN110392644A (zh) 提供用于在驾驶机动车方面辅助驾驶员的光功能
KR102599168B1 (ko) Hud를 이용한 차선 도색차량용 차선 도색 안내 시스템
CN212861251U (zh) 车辆驾驶的视觉辅助标志组合
WO2024024695A1 (ja) 乗物酔い低減装置、及び乗物酔い低減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