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39685A - 具有至少一个换乘层的建筑物内的电梯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具有至少一个换乘层的建筑物内的电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39685A
CN101239685A CNA2007101993524A CN200710199352A CN101239685A CN 101239685 A CN101239685 A CN 101239685A CN A2007101993524 A CNA2007101993524 A CN A2007101993524A CN 200710199352 A CN200710199352 A CN 200710199352A CN 101239685 A CN101239685 A CN 1012396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
lift
lift car
lift appliance
adjac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19935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39685B (zh
Inventor
汉斯·科赫尔
斯蒂芬·杨斯
吉恩-菲利普·埃斯赫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ventio AG
Original Assignee
Inventio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ventio AG filed Critical Inventio AG
Publication of CN1012396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396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396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3968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9/00Kinds or type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Lift-Guide Devices, And Elevator Ropes And Cables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Elevator Control (AREA)
  • Types And Forms Of Lift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Abstract

一种布置在具有至少两个电梯的建筑物内的电梯装置,其中该建筑物分成多个建筑物区,且每一个电梯具有至少一个电梯轿厢,每一个电梯轿厢通过自身的驱动装置能够在相关的轿厢区内独立移动,且每一个轿厢区具有至少一个换乘层和至少一个另外的换乘层。第一电梯具有至少三个电梯轿厢,所述至少三个电梯轿厢一个在另一个之上地垂直布置在竖井内并且包括中间轿厢和两个相邻电梯轿厢,其中所述中间轿厢能够在中间轿厢区内独立移动,且所述两个相邻电梯轿厢能够在两个相邻轿厢区中独立移动。在此情况下,所述中间轿厢区和相邻轿厢区服务至少一个公共层。另外,这些轿厢区中的至少一个被分配到两个建筑物区。

Description

具有至少一个换乘层的建筑物内的电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具有至少一个换乘层的建筑物内的电梯装置。本发明限定在独立权利要求的前序部分中。
背景技术
对于具有30层或更多层的建筑物,现代电梯观念具有由电梯装置服务的换乘层。这种电梯装置包括一组至少两个电梯。第一电梯直接从门厅服务到换乘层,即乘客由高速电梯比较快速地从门厅大致分布到不同的换乘层。第二电梯将乘客从换乘层进一步运输到他们的目的地楼层。
电梯通常包括电梯轿厢,所述电梯轿厢在竖井内可垂直移动并接收乘客以将他们运送到建筑物的希望的楼层。为了能够完成此任务,电梯通常至少具有以下电梯部件:具有发动机和驱动轮的驱动装置,转向轮,拉伸装置,配重以及分别用于引导电梯轿厢和配重的一对导轨。
在此情况下,发动机产生运送电梯轿厢中的乘客所需的动力。电动机通常用于完成此功能。这直接或间接驱动了驱动轮,所述驱动轮与拉伸装置摩擦接触。拉伸装置可以是带或缆索。拉伸装置用于悬挂和运输电梯轿厢以及配重,电梯轿厢和配重被悬吊成它们的重力沿着拉伸装置在相反的方向上作用。重力的合力将由驱动装置克服,并且该合力相应地减少了很多。另外,由于拉伸装置与驱动轮之间的较大接触力,驱动轮将较大的传动力矩传递到拉伸装置。由转向轮引导拉伸装置。
竖井体积的最佳应用在电梯构造中具有日益增加的重要性。特别地,在具有建筑物的高利用程度的高层建筑物中,对于给定的竖井体积,要求尽可能有效的客运管理。首先通过电梯部件的最佳节省空间布置可以实现此目的,所述最佳节省空间布置为电梯轿厢创造了较大的空间,其次由在一个竖井内能够完成几个独立的电梯轿厢的垂直运动的电梯观念实现此目的。
EP1 526 103显示了在一个建筑物中具有至少两个电梯的电梯装置,所述电梯装置被分割成多个区域。在那种情况下,区域包括由电梯服务的规定数量的楼层。区域被分配给每个电梯。设置换乘层以便从一个区域换到另一个区域。至少一个电梯具有两个轿厢,所述两个轿厢在两个轿厢导轨上相互独立地垂直移动并一个位于另一个之上。设置两个应急轿厢(fetch and carry cages)以便帮助避免在换乘层上的不必要的等待时间。
从EP1 489 033中知道具有在同一竖井内设置成一个在另一个上的至少两个电梯轿厢的电梯。每个电梯轿厢都具有自己的驱动装置和自己的配重。所述驱动装置靠近第一和第二竖井壁布置,并且配重也分别悬挂在靠近第一或第二竖井壁的驱动或保持缆索上的相关的(或配属的)驱动装置下面。驱动装置的驱动轮的轴线设置成垂直于第一和第二竖井壁。两个独立可移动的电梯轿厢确保了高运输性能。将驱动装置靠近第一或第二壁布置在竖井内使独立的发动机室很大并且实现了在竖井顶部内驱动部件的空间节约、紧凑布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进一步增加在具有区域划分和至少一个换乘层的建筑物内的给定竖井横截面的电梯装置的运输性能。
根据独立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实现了上述目的。
根据本发明的电梯装置位于具有至少两个电梯的建筑物中,其中所述建筑物被分成多个建筑物区域并且每个电梯具有至少一个电梯轿厢。每个电梯轿厢通过自己的驱动装置在相关的(或配属的)轿厢区域内可独立移动。另外,每个轿厢区域具有至少一个换乘层。
第一电梯具有至少三个电梯轿厢,所述至少三个电梯轿厢在竖井内一个在另一个之上垂直布置并且包括中间和两个相邻电梯轿厢,其中中间电梯轿厢在中间轿厢区域内可以独立移动并且两个相邻电梯轿厢在两个相邻的轿厢区域内可以独立移动。中间轿厢区域和相邻轿厢区域在那种情况下服务至少一个公共层。另外,至少这些轿厢区域中其中之一被分配到两个建筑物区域。
由于电梯具有至少三个一个在另一个之上的、可独立移动的电梯轿厢,所述电梯装置具有很高的运输性能。由此进一步减少了在换乘层处的等待时间并且极大的避免了等待循环(waiting loop)。另外,电梯装置在行程分配上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因为在典型的电梯模式下仅通过换乘层可实现从一个建筑物区域到另一个建筑物区域的变化。这时,通过换乘层可以到达相邻建筑物区域的区域内,且不用通过换乘层换乘。具有如此重叠轿厢区域的电梯装置的另一个优点是乘客能够从中间轿厢区域换乘到处于轿厢区域的重叠区域任何希望的楼层的相邻轿厢区域。由此可以更加灵活地引导乘客。另外,在轿厢区域的重叠区域内的楼层由两个电梯轿厢服务从而由此增加电梯装置的运输性能。
有利地是,第二电梯的至少一个电梯轿厢是多轿厢电梯,所述多轿厢电梯具有垂直布置成一个在另一个之上的至少两个轿厢。这两个轿厢与相同的轿厢区域相关,因为它们被物理连接并且由此仅能够共同移动。
具有双轿厢的电梯装置的优点在于电梯轿厢的可用轿厢体积加倍了。由此,一次行程可以最多运输两倍的乘客。
有利地是,所述多个轿厢服务设置成一个在另一个之上的至少两个换乘层。
所述电梯装置的优点是在换乘层加倍的情况下,在各个换乘层上的等待时间可以进一步减少。所述换乘层具有换乘者所需的换乘或等待空间。在此换乘空间的数量加倍的情况下,所述换乘大体上能够避免冲突并且尽管如果增加运输性能,仍然会出现等待时间,但乘客可以获得等待空间的双倍体积。由此在以下各种情况下,呆在换乘层、或换乘空间、或等待空间,都变得更加舒适。
有利地是,至少三个轿厢区域可以被分配到至少两个相邻的建筑物区域。同等有利地是,所述中间轿厢区域被分配到建筑物区域而两个相邻的轿厢区域分别被分配到相同建筑物区域和相邻的上建筑物区域和下建筑物区域。
电梯装置的优点在于灵活的乘客引导。在实施例的上述形式中,在不可能通过必须考虑的换乘层换乘的情况下,可以从建筑物区域的一个楼层换乘到相邻建筑物区域的楼层。
有利的是,电梯轿厢可以移动通过与电梯轿厢相关的至少三个驱动装置。
所述电梯装置具有驱动装置能够在竖井内以节省空间和灵活的方式布置且不会与电梯轿厢产生冲突的优点。
有利的是,与电梯轿厢相关的至少三个驱动装置(A1)位于第一竖井壁上或与之相对的第二竖井壁上。
所述电梯装置的优点在于在电梯轿厢与第一和第二竖井壁之间的驱动装置的位置。驱动装置通常布置在竖井顶部或竖井底坑内由此可以节省空间。
有利的是,中间电梯轿厢的驱动装置定位在第一竖井壁上而相邻电梯轿厢的两个驱动装置定位在与之相对的第二竖井壁上。
电梯装置的优点在于很多驱动装置和相关的电梯轿厢在相同的竖井内的灵活和简单的定位。相反,在竖井顶部内驱动装置的普通布置中,可以被安装的驱动装置的数量由在竖井顶部内的可用空间所限制。同样地,由于竖井顶部内的驱动装置的上述普通布置,没有冲突的拉伸装置的引导受到严格的限制。
附图说明
以下,通过实施例的示例和附图,进一步详细阐明和描述本发明,其中:
图1显示了具有三个电梯轿厢、三个驱动装置、三个驱动轮、三个拉伸装置和几个转向轮的电梯装置的电梯的布置的侧面示意图;
图2显示了根据图1的电梯装置的布置的平面示意图;
图3显示了根据图1的电梯装置的电梯的任选布置的平面示意图;
图4显示了在横向构件(cross member)上的驱动装置的布置的侧视图;
图5显示了具有两个建筑物区域的建筑物中的根据本发明的电梯装置的侧面示意图;
图6显示了具有四个建筑物区域的建筑物中的根据本发明的电梯装置的侧面示意图;
图7显示了具有三个建筑物区域的建筑物中的、具有交替布置的电梯装置的侧面示意图;和
图8显示了具有七个建筑物区域的建筑物中的、具有交替布置的电梯装置的侧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竖井是由六个边界面限定的空间,一个或更多电梯轿厢在其中沿行进通道移动。通常地,四个竖井壁、天花板、和底板形成上述的六个边界面。竖井的所述定义可以被扩展为几个行进通道也可以彼此相邻地水平布置在竖井内,一个或更多电梯轿厢可以沿着每个行进通道移动。
图1显示了具有至少三个电梯轿厢7a、7b、7c的电梯,所述至少三个电梯轿厢7a、7b、7c每个都具有自己的驱动装置A1、A2、A3并且在垂直方向上可以相互独立移动。在那种情况下,中间电梯轿厢7a布置在两个相邻的电梯轿厢7b、7c之间,所述两个相邻的电梯轿厢7b、7c分别设置在中间电梯轿厢7a的下面和上面。
相关的(或配属的)驱动装置A1、A2、A3在侧面布置在第一和第二竖井壁上。所述第一和第二竖井壁是彼此相对的竖井壁并且没有竖井门。中间电梯轿厢7a的驱动装置A1位于第一竖井壁上而相邻的电梯轿厢7b、7c的两个驱动装置A2、A3位于与之相对的第二竖井壁上。在那种情况下,驱动装置A1、A2、A3交替布置在相对的竖井壁上。另外的电梯轿厢的附加驱动装置(没有示出)按照驱动装置的交替排序交替布置在第一和第二竖井壁上。
在图1中驱动装置A1、A2、A3位于三个不同的竖井高度,其中相邻的电梯轿厢7b、7c的驱动装置A2、A3位于中间电梯轿厢7a的驱动装置A1的下面或上面。通常,中间驱动装置A1和相邻的驱动装置A2、A3之间在垂直方向上的距离至少是一个轿厢高度。
然而,两个驱动装置也可以位于相同的竖井高度上。例如,中间电梯轿厢7a的驱动装置A1可以布置在第一竖井壁上,相邻的上电梯轿厢7c的驱动装置A3以相同的竖井高度布置在相对的第二竖井壁上。这种布置的优点在于两个驱动装置A1、A3的维护简单。尤其是,它们可以在共同的平台得到维护。
驱动装置A1、A2、A3具有各自的发动机M1、M2、M3和各自的驱动轮1a、1b、1c。发动机M1、M2、M3被设置成与驱动轮1a、1b、1c可操作接触并且通过驱动轮1a、1b、1c驱动拉伸装置Z1、Z2、Z3。驱动轮1a、1b、1c被设计成适合容纳一个或更多拉伸装置Z1、Z2、Z3。所述拉伸装置Z1、Z2、Z3优选是带子,例如在一侧具有肋的楔形肋带(wedge-ribbed belts),所述楔形肋带接合在驱动轮侧的一个或更多凹陷内。所述带子的变体,例如光滑的带子和在对应于驱动轮1a、1b、1c在一侧或两侧上有齿的带子也同样可以使用。另外,不同种类的缆索,例如,单缆索、双缆索、或多缆索也可以使用。拉伸装置Z1、Z2、Z3包括钢丝或芳族聚酰胺纤维或Vectran的股线。
至少三个电梯轿厢7a、7b、7c和三个配重12a、12b、12c用滑轮组的方式悬挂在拉伸装置Z1、Z2、Z3上。在那种情况下,电梯轿厢7a、7b、7c至少具有固定在电梯轿厢7a、7b、7c的下区域内的至少一个第一转向轮和至少一个第二转向轮2a、2b、2c、3a、3b、3c。这些转向轮2a、2b、2c、3a、3b、3c在外圆周上具有能够容纳一个或更多拉伸装置Z1、Z2、Z3的一个或更多凹槽。转向轮2a、2b、2c、3a、3b、3c由此适合引导拉伸装置Z1、Z2、Z3并且与后者接触。电梯轿厢7a、7b、7c由此优选地作为下滑轮组的转向轮悬挂。
在实施例的可选形式中,转向轮2a、2b、2c、3a、3b、3c设置在电梯轿厢7a、7b、7c的上部区域内。对应于上述描述,电梯轿厢7a、7b、7c由作为上滑轮组的转向轮悬挂。
第三转向轮4a、4b、4c设置在配重12a、12b、12c的上部区域内,类似于转向轮2a、2b、2c、3a、3b、3c,所述第三转向轮4a、4b、4c同样适于容纳一个或更多拉伸装置Z1、Z2、Z3。相应地,配重12a、12b、12c优选地悬挂在相关的驱动装置A1、A2、A3下面的作为上滑轮组的第三转向轮4a、4b、4c上。
拉伸装置Z1、Z2、Z3经过第一、第二和第三转向轮2a、2b、2c、3a、3b、3c、4a、4b、4c和驱动轮5a、5b、5c从第一固定点5a、5b、5c被引导到第二固定点6a、6b、6c,同时也从第一竖井壁被引导到第二竖井壁。在那种情况下,第一固定点5a、5b、5c在第一或第二竖井壁的附近分别在大约相同的竖井高度相对相关的驱动装置A1、A2、A3设置。所述第二固定点6a、6b、6c在第一或第二竖井壁上设置在相关的驱动装置A1、A2、A3的附近。
拉伸装置Z1、Z2、Z3从第一固定点5a、5b、5c沿第一或第二竖井壁向下延伸到第二转向轮3a、3b、3c,绕第二转向轮3a、3b、3c以大约90度的角从外到内包绕(loop)并通向第一转向轮2a、2b、2c。拉伸装置Z1、Z2、Z3绕此第一转向轮2a、2b、2c再次以大约90度的角从内到外包绕,此后沿电梯轿厢7a、7b、7c向上被引导到驱动轮1a、1b、1c并且绕所述驱动轮1a、1b、1c通过大约150度从内到外包绕。基于任意的设定轮(setting pulley)13c、13b、13c的设定,包角可以设定在90度至180度的范围内。拉伸装置Z1、Z2、Z3此后沿第二或第一竖井壁向下引导到第三转向轮4a、4b、4c,绕第三转向轮4a、4b、4c通过大约180度从外到内包绕,并再次沿第二或第一竖井壁向上引导到第二固定点6a、6b、6c。
如上所述,设定轮13a、13b、13c是驱动装置A1、A2、A3的任选的部件。利用此设定轮13a、13b、13c,拉伸装置Z1、Z2、Z3在驱动轮1a、1b、1c上的包角可以设定(或者增加或者减小)以便将希望的牵引力从驱动轮1a、1b、1c传递到拉伸装置Z1、Z2、Z3。基于设定轮13a、13b、13c与驱动轮1a、1b、1c的各个间隔,拉伸装置Z1、Z2、Z3与驱动装置A1、A2、A3的间隔,与配重12a、12b、12c的间隔或与电梯轿厢7a、7b、7c的间隔可以被另外设置。由此保证了拉伸装置Z1、Z2、Z3在竖井中在驱动轮1a、1b、1c与第一转向轮2a、2b、2c之间没有冲突的引导。
电梯轿厢7a、7b、7c以及各自相关的驱动装置A1、A2、A3,驱动轮1a、1b、1c,转向轮2a、2b、2c、3a、3b、3c、4a、4b、4c,任意的设定轮13a、13b、13c,配重12a、12b、12c,拉伸装置Z1、Z2、Z3和固定点5a、5b、5c、6a、6b、6c形成电梯单元。结果,图1显示了具有三个电梯单元的电梯,这又形成了三厢电梯组(triple group)14。
从具有电梯轿厢7a的中间电梯单元开始,具有电梯轿厢7b的相邻的下电梯单元和具有电梯轿厢7c的相邻的上电梯单元相对于中间电梯单元成镜像布置。电梯单元的驱动装置A1、A2、A3由此位于彼此相对的第一或第二电梯竖井壁上,且相邻的电梯轿厢7a、7b、7c的相关的驱动轮1a、1b、1c,转向轮2a、2b、2c、3a、3b、3c、4a、4b、4c,设定轮13a、13b、13c,配重12a、12b、12c,拉伸装置Z1、Z2、Z3和固定点5a、5b、5c、6a、6b、6c也镜像布置。此中间和相邻电梯单元镜像布置的规则也适用到安装在电梯竖井内的任何希望的数量的电梯单元。
电梯单元的该布置的进一步的特性在于相关的驱动装置A1、A2、A3和固定点5a、5b、5c在大致相同的高度位于相对的第一和第二竖井壁上。由固定点5a、5b、5c和驱动装置A1、A2、A3预先确定的竖井高度也同时是相关的电梯轿厢7a、7b、7c能够到达的最高点,因为在图示的实施例的形式中的拉伸装置不能将电梯轿厢7a、7b、7c的悬挂点提高到驱动轮1a、1b、1c的高度之上。中间和相邻电梯轿厢7a、7b、7c的驱动装置A1、A2、A3和固定点5a、5b、5c的定位通常在不同的竖井高度实施。电梯轿厢7a、7b、7c由此可以仅仅到达不同的最大竖井高度。相应地,中间和相邻电梯轿厢7a、7b、7c分配到电梯轿厢7a、7b、7c可以在其中移动的不同的轿厢区域。
图1中明显示出了分配到电梯轿厢7a、7b、7c的轿厢区域K1、K2、K3。从图1中明显的是,上述构造的驱动装置A1、A2、A3的竖井高度预先确定了这种轿厢区域K1、K2、K3的最大竖井高度。相反,轿厢区域K1、K2、K3的最小竖井高度由设置在其下方的隔一个的电梯单元的驱动装置A1、A2、A3限定。在图示的实施例的示例中,相邻上电梯轿厢7c的配重12c和设置在其下的隔一个的相邻下电梯轿厢7b的驱动装置A2,由于中间和相邻电梯单元的镜像构造,设置在相同的第一或第二竖井壁上。由此,配重12c可以达到的最下的竖井高度由在其下方设置在相同的竖井壁上的驱动装置A2限制。对于同时采用2∶1悬挂的电梯轿厢7c和配重12c,配重12c在驱动装置A2与驱动装置3A之间的行进范围由此确定电梯轿厢7c的轿厢区域K3。
如果对三厢电梯组14使用该教导,产生部分重叠的轿厢区域K1、K2、K3,其中只有中间与相邻轿厢区域K1、K2、K3重叠。在具有一个布置在另一个之上的几个三厢电梯组14的高层建筑物中,布置在中间轿厢区域K1内的所有楼层由此由两个电梯轿厢服务。
根据图2,电梯轿厢7a、7b、7c由两个轿厢导轨10.1、10.2引导。两个轿厢导轨10.1、10.2形成连接平面V,所述连接平面V在每一种情况下延伸大致通过两个电梯轿厢7a、7b、7c的重心S。在图示的实施例的形式中,电梯轿厢7a、7b、7c被偏心悬挂。在此仅仅示出了两个电梯单元一个直接布置在另一个之上的布置。然而,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清楚的是,他们容易相似地想到直接布置成一个在另一个之上的另外的电梯单元对的布置。
拉伸装置Z1、Z2、Z3和相关的导向装置(例如转向轮2a、2b、2c、3a、3b、3c、4a、4b、4c和驱动轮1a、1b、1c)在此悬挂布置中位于连接平面V的一侧上,其中为清楚起见,在图2中没有示出转向轮4a、4b、4c,即所有的与电梯轿厢7a、7b、7c相关的前述构件或者位于第三竖井壁与连接平面V之间或者位于第四竖井壁与连接平面V之间。第三或第四竖井壁表示具有至少一个竖井门9的竖井壁和相对的竖井壁。拉伸装置Z1、Z2、Z3和连接平面V的间隔y有利地大致相同。电梯轿厢7a、7b、7c的拉伸装置Z1、Z2、Z3交替地位于连接平面V的一侧和另一侧上。由此,由电梯轿厢7a、7b、7c的偏心悬挂产生的力矩具有相反的效果。在电梯轿厢7a、7b、7c相同的额定载荷的情况下以及在电梯轿厢7a、7b、7c为偶数的情况下,作用在导轨10.1、10.2上的力矩显著上升。
配重12a、12b、12c由两个配重导轨11a.1、11a.2、11b.1、11b.2引导。配重12a、12b、12c在轿厢导轨10.1、10.2与第一或第二竖井壁之间位于相对的竖井壁上。有利地,配重12a、12b、12c在它们的中心悬挂在拉伸装置Z1、Z2、Z3上。因为电梯轿厢7a、7b、7c被偏心悬挂,配重12a、12b、12c在第三和第四竖井壁附近横向偏离。
驱动轮1a、1b、1c和转向轮2a、2b、2c、3a、3b、3c、4a、4b、4c的旋转轴线平行于第一或第二竖井壁。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上述构件为它们可以接受四个平行延伸的拉伸装置Z1、Z2、Z3的形式,并引导这些拉伸装置Z1、Z2、Z3,或者在驱动轮1a、1b、1c的情况下,也驱动这些拉伸装置Z1、Z2、Z3。为了能够接受拉伸装置Z1、Z2、Z3,转向轮2a、2b、2c、3a、3b、3c、4a、4b、4c和驱动轮1a、1b、1c具有四个专门构造的接触表面,所述接触表面在使用缆索的情况下设计为例如凹槽或者在使用带子的情况下设计为例如凹面或齿(toothing),或者在平坦结构(flatconstruction)的接触表面的情况下设置有引导肩。这四个接触表面可以或者形成在共用的轮的形状的基部体上或者分别形成在具有公共的旋转轴线的四个单独的轮上。
利用该形式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得到根据相应的目的的很多变型。由此,这可以布置一个到四个或更多单独的轮(相对于彼此具有或不具有间隔)在一个旋转轴线上。在此情况下,每一个轮基于相应的设计,可以接受一个至四个或需要时甚至更多的拉伸装置Z1、Z2、Z3。
在电梯的正常操作中,电梯轿厢7a、7b、7c与楼层齐平地放置在楼层站,并且轿厢门8与竖井门9一起打开以允许乘客从该楼层进入电梯轿厢或从电梯轿厢进入该楼层。
图3显示了具有中心悬挂的电梯轿厢7a、7b、7c的可选悬挂布置。在此仅仅示出了直接布置成一个在另一个之上的两个电梯单元的布置。然而,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清楚的是,相似地,直接布置成一个在另一个之上的另外的电梯单元对的布置也是可以的。
在此情况下,拉伸装置Z1、Z2、Z3从在连接平面V两侧的转向轮和驱动轮1a、1b、1c引出。有利地,悬挂布置成相对于连接平面V对称。因为在此情况下重力的悬挂中心大体上与电梯轿厢7a、7b、7c的中心S一致,没有另外的力矩作用在轿厢导轨10.1、10.2上。
在电梯轿厢7a、7b、7c的中心悬挂中,相关的转向轮2a.1、2a.2、2b.1、2b.2、3a.1、3a.2、3b.1、3b.2和驱动轮1a.1、1a.2、1b.1、1b.2由布置在连接平面V的左侧和右侧上的至少两个轮组成。配重12a、12b、12c的转向轮4a、4b、4c相似地由布置在连接平面V的左侧和右侧上的两个轮组成,但是为清楚起见在图3中没有示出。在本示例中,与中间电梯轿厢7a相关的转向轮2a.1、2a.2、3a.1、3a.2和驱动轮1a.1、1a.2位于距离连接平面V的第一间隔x处,而与相邻的下电梯轿厢7b相关的转向轮2b.1、2b.2、3b.1、3b.2和驱动轮1b.1、1b.2位于距离连接平面V的第二间隔X处,其中第一间隔x小于第二间隔X。由此保证了在电梯轿厢7a、7b、7c中心悬挂的情况下拉伸装置Z1、Z2、Z3的没有冲突的引导。
在此,配重12a、12b、12c在轿厢导轨10.1、10.2与第一或第二竖井壁之间有利地在它们的重心S悬挂在拉伸装置Z1、Z2、Z3上。因为电梯轿厢7a、7b、7c现在被中心悬挂,配重12a、12b、12c也位于第一和第二竖井壁的中心区域内。由于配重12a、12b、12c的中心位置,在配重12a、12b、12c的横向端与第三和第四竖井壁之间的自由空间增加。由此获得了配重12a、12b、12c的设计自由度。由此,可以使用例如更窄和更宽的配重12a、12b、12c以便更好地利用空间。对于给定的竖井横截面,电梯轿厢7a、7b、7c增加了宽度,或对于给定的轿厢大小,可以减小竖井横截面。
图2和3中示出的中心和偏心悬挂变型需要时可以与图5和6中的示例结合。
如图4中所示,驱动装置A1具有发动机M1,优选为电动机;驱动轮1a;和任选地,设定轮13a,通过所述设定轮13a拉伸装置Z1围绕驱动轮1a的包角和拉伸装置Z1从驱动装置A1到电梯轿厢7a或配重12a的水平间隔可以得到调整或设定。
发动机M1垂直位于驱动轮1a上方。由于此布置,驱动装置可以位于配重12a在电梯轿厢7a与第一和第二竖井壁之间的光投影内。轿厢7a由此可以移动通过驱动装置A1,且由此可以安装在竖井的否则不需要的空间内。与不具有机房的普通电梯相比,在竖井顶部和/或竖井坑内获得了空间。
根据图4,驱动装置A1固定在横向构件19上,所述横向构件19紧固到轿厢导轨10.1和/或配重导轨11a.1、11a.2上。在图4中进一步看到在电梯轿厢7a的后方的第三转向轮4a(配重12a悬挂在其上)。通过与图2中的布置比较,在此示出的示例相对于连接平面V为镜像。
驱动装置A1也可以任选地直接固定在竖井壁上,且在此情况下横向构件19被省却。
图5显示了用于具有分区划分的建筑物的电梯设备。建筑物区G1、G2由垂直布置成一个在另一个之上的几个楼层组成。在此情况下,建筑物区G1、G2的这些楼层中的至少一个是所谓的换乘层U1、U2。通常通过仅仅停留在换乘层的支线电梯(feeder lift)从一个建筑物区G1到达另一建筑物区G2。在此,该支线电梯被设计为高速电梯。分配到建筑物区G1、G2的剩余楼层的数量由那些由接送电梯(take away lift)14.1、14.2服务的楼层限定。此接送电梯14.1、14.2承担将乘客从换乘层U1、U2进一步分配到乘客的目的地楼层。在图示的示例中,相邻建筑物区G1、G2的由两个接送电梯14.1、14.2服务某个数量的楼层设置在两个相邻建筑物区G1、G2的边缘区域内。建筑物区G1、G2的边界由此边缘区的中心固定。
在此建筑物被分为两个建筑物区G1、G2。三厢电梯组(triple groups)14.1、14.2被分配到这些建筑物区G1、G2中的每一个。电梯设备进一步包括布置在两个竖井15.1、15.2内的两个电梯。两个三厢电梯组14.1、14.2设置在第一竖井15.1内,且具有六个电梯单元和相关的六个轿厢区K1.1、K1.2、K1.3、K2.1、K2.2、K2.3,所述两个三厢电梯组14.1、14.2垂直布置成一个在另一个之上。
专门服务换乘层U1.2、U1.1、U2.1、U2.2的高性能电梯在第二电梯竖井15.2内移动。此高性能电梯在图示的示例中是双层电梯(double-deckerlift),该双层电梯具有垂直布置成一个在另一个之上并且一起在竖井15内移动的两个固定连接的轿厢。这些双层轿厢服务直接布置成一个在另一个之上的两个换乘层U1.2、U1.1、U2.1、U2.2。
两个三厢电梯组14.1、14.2的主要任务是将乘客从换乘层U1.2、U1.1、U2.1、U2.2运送到对应的建筑物区G1、G2并返回。然而,三厢电梯组14.1、14.2也保证在各个建筑物区G1、G2内的运送以及运送到相邻的建筑物区G1、G2的区域。
因此,第一三厢电梯组14.1的第一轿厢3.1和第二三厢电梯组14.1的最下的轿厢区K2.2,两者都位于轿厢区G1、G2的边界处,并且每一个都具有分别位于相邻的建筑物区G1、G2内的楼层区域。现在可以在所述轿厢区K3.1、K2.2之一到达相应的相邻的建筑物区G1、G2的楼层。除了通过换乘层U1.2、U1.1、U2.1、U2.2典型地改变建筑物区G1、G2之外,这提供了通一个建筑物区G1、G2到达另一个建筑物区,以及相邻的建筑物区G1、G2的另外的可能性。由于三厢电梯组14.1、14.2的覆盖整个建筑物区的布置,电梯设备具有能够灵活分配行程的特点。
在每一个建筑物区G1、G2中的每一个轿厢区K1.1、K1.2、K1.3、K2.1、K2.2、K2.3具有至少一个换乘层U1.2、U1.1、U2.1、U2.2。通过示例,下面的布置导致上建筑物区G2:双层电梯的换乘层U2.1、U2.2位于建筑物区G2的中心区域,下换乘层U2.2由双层轿厢的下轿厢和三厢电梯组14.1的中间和下相邻电梯轿厢服务,而上换乘层U2.1对应地由双层轿厢的上轿厢和三厢电梯组14.2的中间和上相邻电梯轿厢服务。由此,目的地楼层位于中间轿厢区K1.2的乘客总是可以乘坐三厢电梯组14.2的两个电梯轿厢以向上行进。
相邻的轿厢区K2.2和K3.2优选地每一个服务建筑物区G2的多个楼层的一半。朝向顶部,上轿厢区K3.2由轿厢区G2的端部限制。相反,下轿厢区K2.2延伸超过建筑物区G2的下端并进入建筑物区G1内,且向下由建筑物区G1的中间轿厢区K1.1或由相关的驱动装置限制。
中间轿厢区K1.2至少具有两层,该两层与换乘层对应。然而,优选地,中间轿厢区K1.2延伸过建筑物区G2的尽可能多的楼层。朝向顶部,中间轿厢区K1.2由上相邻轿厢区K3.2的电梯轿厢限制,因为中间轿厢区K1.2的电梯轿厢由于三厢电梯组14.2的电梯轿厢的垂直叠置,不能移动通过上相邻电梯轿厢。中间轿厢区K1.2的下边界是由与布置在下方的隔一个的电梯轿厢相关的驱动装置的位置确定的。该驱动装置分配给下三厢电梯组14.1的上轿厢区K3.1。在两个楼层的中间轿厢区K1.2尺寸最小的情况下,三厢电梯组14.2的中间电梯轿厢取代建筑物区G2的自动扶梯16的功能,因为所述中间电梯轿厢将乘客从上换乘层U2.1运输到下换乘层U2.2或相反。
下面的三厢电梯组14.1和相关的轿厢区K1.1、K2.1、K3.1以点对称的方式相对于上面的三厢电梯组14.2布置,其中对称点在与建筑物区G1、G2之间的界线相同的竖井高度上位于竖井15.1的中心。对应地,换乘层U1.1、U1.2也位于建筑物区G1的中间区域内。中间轿厢区K1.1服务换乘层U1.1、U1.2以及建筑物区G1的另外的楼层。所述轿厢区K1.1在顶部被相关的驱动装置限制,并在底部被下相邻电梯轿厢限制。上相邻轿厢区域K3.1类似于上建筑物区G2的下轿厢区K2.2布置,以便延伸经过建筑物区。轿厢区K3.1从相关的驱动装置向下延伸到设置在其下并且服务在轿厢区K2.1的楼层的隔一个的电梯轿厢的驱动装置。所述下相邻轿厢区K2.1在顶部邻接于所述上邻接轿厢区K2.1,在底部邻接于建筑物区K1的下端。
下建筑物区G1的两个换乘层U1.1、U1.2通过自动扶梯16相连接。所述自动扶梯经常用于建筑物大厅。所述建筑物大厅是乘客进入和离开建筑物的所在楼层,并且是众多乘客由此频繁进出的地方。如果,例如,下换乘层U1.2是建筑物大厅,在需要的情况下,由于滚轮自动扶梯(rollerescalator)的好运输性能,流入的乘客迅速转到上换乘层U1.1,或当其准备离开时从此迅速返回到建筑物大厅。根据建筑物各自的种类和位置,建筑物大厅可以原则上位于建筑物的任何一层。在那种情况下,建筑物大厅通常由第二竖井15.2的至少一个高速电梯服务。
图5中所示的示例由垂直布置成一个在另一个之上的三个部分组成的组的两个电梯轿厢连续不断地服务。由建筑物的最上层和最下层单独形成例外。这两层仅仅由最上和最下轿厢区K2.1、K3.2服务。与具有专门分配到建筑物区G1、G2的三厢电梯组14.1、14.2的普通电梯装置相比,这是相当大的优点,因为在上述普通电梯装置中,每个建筑物区G1、G2中,在每一种情况下存在两个仅仅由一个电梯轿厢服务的边界层。
图6显示了具有根据图4的示例构造的电梯装置的建筑物。然而,所述建筑物具有两个附加的建筑物区G3、G4,所述两个附加的建筑物区G3、G4具有两个相关的三厢电梯组14.3、14.4。所述三厢电梯组14.3、14.4具有六个可以在六个相关的轿厢区K1.3、K2.3、K3.3、K1.4、K2.4、K3.4内移动的电梯轿厢。另外,两个各自的换乘层U3.1、U3.2、U4.1、U4.2分别与两个附加的建筑物区G3、G4中的每个相关。根据此示例,根据相应的建筑物高度或形成建筑物区G1、G2、G3、G4的楼层数量,任何数量的三厢电梯组14可以一个在另一个之上垂直布置在竖井15.1内。
图7显示了在具有三个建筑物区G1、G2、G3和两个竖井15.1、15.2的建筑物种的电梯装置。五个电梯单元(具有对应的电梯轿厢17.1-5)一个在另一个之上地布置在第一竖井15.1内,所述电梯轿厢17.1-5在五个轿厢区K1.1、K1/2、K1.2、K2/3、K3.1内可独立移动。三个建筑物区G1、G2、G3每一个都具有两个换乘层U1.1、U1.2、U2.1、U2.2、U3.1、U3.2,所述两个换乘层U1.1、U1.2、U2.1、U2.2、U3.1、U3.2每个都设置在相关的建筑物区G1、G2、G3的中间区域内。
最下电梯轿厢17.1、设置在其上的隔一个的电梯轿厢17.3和最上的电梯轿厢17.5每次限定三个相关的轿厢区K1.1、K1.2、K1.3,所述轿厢区K1.1、K1.2、K1.3大体上对应于三个相关的建筑物区G1、G2、G3。另两个电梯轿厢17.2和17.4设置在这三个电梯轿厢17.1、17.3、17.5之间。这两个电梯轿厢17.2和17.4可在两个相关的轿厢区K1/2、K2/3内移动。这两个轿厢区K1/2、K2/3布置成延伸过建筑物区。在最下建筑区区G1中,自动扶梯16在两个换乘层U1.1和U1.2之间运送乘客。
图8显示了如图7中的示例一样具有建筑物区划分和轿厢区划分的电梯装置。建筑物具有四个另外的建筑物区G4、G5、G6、G7,该四个另外的建筑物区G4、G5、G6、G7具有相关的换乘层U4.1、U4.2、U5.1、U5.2、U6.1、U6.2、U7.1、U7.2;和四个轿厢区K1.4、K1.5、K1.6、K1.7,所述四个轿厢区K1.4、K1.5、K1.6、K1.7具有对应的电梯轿厢17.7、17.9、17.11、17.13,所述电梯轿厢17.7、17.9、17.11、17.13专门服务相关的建筑物区G4、G5、G6、G7。附加有具有对应的电梯轿厢17.6、17.8、17.10、17.12的四个轿厢区K3/4、K4/5、K5/6、K6/7,所述四个轿厢区K3/4、K4/5、K5/6、K6/7延伸过建筑物。
本发明不仅限于图示的实施例的形式。利用本发明的知识,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明显可以最优化用于建筑物的具体形式的不同的参数。代替双层轿厢,具有连接在一起的多于两个的轿厢的、几个或多个单独的单个轿厢或多轿厢也可以在第二竖井15.2内移动。另外,可以自由选择分配到建筑物区G的楼层数。建筑物区G也不需要具有相同数量的楼层,数量可以从建筑物区到建筑物区不同。也不是总需要三厢电梯组14被分配到建筑物区G。由此,四厢电梯组、五厢电梯组、或六厢电梯组等也可以分配到建筑物区G。轿厢区不是必须对称地构造,例如在三厢电梯组中。基于驱动装置的位置和换乘层,这些轿厢区K可自由适应具体的建筑物条件。最后,换乘层U根据轿厢区K或多轿厢的轿厢数量,也可以在建筑物区G内在数量和位置上自由布置。
下面简单的计算显示了由于本发明,在运输性能上可以实现大幅增加。对于例如具有12层的建筑物区G2,根据在先技术的状态,两个电梯轿厢每一个都服务11个楼层,即每一个电梯轿厢每层具有由要被服务的楼层数量加权的运输系数1/11,所述系数代表在具体楼层中电梯轿厢的运输性能的测量值。对于每一个仅由一个电梯轿厢服务的两个边界楼层,运输系数为1/11;对于两个电梯轿厢区重叠的八个楼层的中心区域,运输系数为2/11。
根据图6中的示例,下面为中间建筑物区G3的计算结果:在建筑物区G3中移动的每一个电梯轿厢具有包括八个楼层的相关的轿厢区。因为建筑物区G3的每一个楼层由两个电梯轿厢服务,所以连续运输系数为2/8或1/4。运输性能由此显著高于根据在先技术的状态的比较电梯装置的值。
在图8中示出的电梯装置的第二布置中,中间建筑物区G4的多个楼层的运输系数根据如上相同的考虑计算。每一个在建筑物区G4内移动的电梯轿厢具有包括12个楼层的相关的轿厢区。在此情况下,建筑物区G4的每一个楼层也由两个电梯轿厢服务。由此,对于建筑物区G4的每一个楼层,运输系数为2/12。在以大致相同的频率服务中间楼层的情况下,与根据在先技术的状态的电梯装置的情况下相比,在此示例中的边界楼层可以频率显著高得多地得到服务。

Claims (39)

1、一种在具有至少两个电梯的建筑物内的电梯装置,其中该建筑物分成多个建筑物区(G1;G2;G3;G4),且每一个电梯具有至少一个电梯轿厢(7a,7b,7c),每一个电梯轿厢(7a,7b,7c)通过自身的驱动装置(A1,A2,A3)能够在相关的轿厢区(K1,K2,K3;K1.1,K2.1,K3.1,K1.2,K2.2,K3.2)内独立移动,且每一个轿厢区(K1,K2,K3;K1.1,K2.1,K3.1,K1.2,K2.2,K3.2)具有至少一个换乘层(U1.1,U1.2,U2.1,U2.2)和至少一个另外的换乘层,其特征在于:
第一电梯具有至少三个电梯轿厢(7a,7b,7c),所述至少三个电梯轿厢(7a,7b,7c)一个在另一个之上地垂直布置在竖井(15.1)内并且包括中间轿厢和两个相邻电梯轿厢,其中所述中间轿厢(7a)能够在中间轿厢区(K1,K1.1,K1.2)内独立移动,且所述两个相邻电梯轿厢(7b,7c)能够在两个相邻轿厢区(K2,K3;K2.1,K3.1,K2.2,K3.2)中独立移动,且所述中间轿厢区(K1,K1.1,K1.2)和相邻轿厢区(K2,K3;K2.1,K3.1,K2.2,K3.2)服务至少一个公共层,且这些轿厢区(K1,K2,K3;K1.1,K2.1,K3.1,K1.2,K2.2,K3.2)中的至少一个被分配到两个建筑物区(G1,G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第二电梯中的至少一个电梯轿厢是多轿厢,所述多轿厢具有垂直布置成一个在另一个之上并且与相同的轿厢区相关的至少两个轿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轿厢服务一个在另一个之上设置的至少两个换乘层(U1.1,U1.2,U2.1,U2.2)。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任一项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三个轿厢区与至少两个相邻建筑物区相关。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轿厢区与一个建筑物区相关,且所述两个相邻轿厢区每一个与相同的建筑物区和相邻的上或下建筑物区相关。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电梯轿厢(7a,7b,7c)能够移动通过所述与电梯轿厢(7a,7b,7c)相关的至少三个驱动装置(A1,A2,A3)。
7、根据权利要求4或6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与电梯轿厢(7a,7b,7c)相关的至少三个驱动装置(A1,A2,A3)位于第一竖井壁上或相对的第二竖井壁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电梯轿厢(7a)的驱动装置(A1)位于第一竖井壁上,且所述相邻电梯轿厢(7a,7c)的两个驱动装置(A2,A3)位于相对的第二竖井壁上。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三个驱动装置(A1,A2,A3)交替位于相对的第一竖井壁或第二竖井壁上。
10、根据权利要求6-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三个驱动装置(A1,A2,A3)位于不同的竖井高度。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相邻电梯轿厢(7a,7c)的驱动装置(A2,A3)布置在中间电梯轿厢(7a)的驱动装置(A1)的上面或下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中间电梯轿厢的驱动装置(A1)与相邻电梯轿厢的驱动装置(A2,A3)之间在垂直方向上的距离至少为一个轿厢高度。
13、根据权利要求6-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两个驱动装置(A1,A3)位于相同的竖井高度。
1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装置(A1,A2,A3)具有至少一个发动机(M1,M2,M3)和驱动轮(1a,1b,1c)。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动机(M1,M2,M3)垂直布置在相关的驱动轮(1a,1b,1c)上。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轮(1a,1b,1c)的轴线平行于第一和第二竖井壁。
1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配重(12a,12b,12c)与每一个电梯轿厢(7a,7b,7c)相关。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每一个配重(12a,12b,12c)由两个配重导轨(11a.1,11a.2,11b.1,11b.2)引导。
19、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每一个电梯轿厢(7a,7b,7c)能够沿两个轿厢导轨(10.1,10.2)移动。
20、根据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配重(12a,12b,12c)位于轿厢导轨(10.1,10.2)与第一或第二竖井壁之间。
21、根据权利要求17-20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至少一个拉伸装置(Z1,Z2,Z3)与每一个电梯轿厢(7a,7b,7c)相关。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梯轿厢(7a,7b,7c)和相关的配重(12a,12b,12c)悬挂在共同的拉伸装置(Z1,Z2,Z3)上。
23、根据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拉伸装置(Z1,Z2,Z3)设置成与驱动轮(1a,1b,1c)可操作接触。
24、根据权利要求21-2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梯轿厢(7a,7b,7c)以滑轮组的形式悬挂在拉伸装置(Z1,Z2,Z3)上。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梯轿厢(7a,7b,7c)每一个都具有安装在电梯轿厢(7a,7b,7c)的下部区域内的至少一个第一和第二转向轮(2a,2b,2c,3a,3b,3c)。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拉伸装置(Z1,Z2,Z3)由驱动轮(1a,1b,1c)和第一和第二转向轮(2a,2b,2c,3a,3b,3c)引导到第一固定点(5a,5b,5c)。
27、根据权利要求21-2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配重(12a,12b,12c)在相关的驱动装置(A1,A2,A3)的下面以滑轮组的形式悬挂在拉伸装置(Z1,Z2,Z3)上。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配重(12a,12b,12c)具有固定在配重(12a,12b,12c)的上部区域内的第三转向轮(4a,4b,4c)。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拉伸装置(Z1,Z2,Z3)由驱动轮(1a,1b,1c)经由第三转向轮(4a,4b,4c)引导到第二固定点(6a,6b,6c)。
30、根据权利要求21-2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拉伸装置(Z1,Z2,Z3)由至少一根缆索或双缆索组成。
31、根据权利要求21-2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拉伸装置(Z1,Z2,Z3)由至少一根带子组成。
32、根据权利要求30或3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拉伸装置(Z1,Z2,Z3)的支撑结构由芳族聚酰胺纤维形成。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子在一面结构化。
34、根据权利要求31或33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子是楔形齿带或楔形肋带。
35、根据权利要求33或34所述的与权利要求26和29之一结合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子由驱动轮(1a,1b,1c)、和至少第一转向轮(2a,2b,2c)、第二转向轮(3a,3b,3c)和第三转向轮(4a,4b,4c)引导,仅仅带子的一侧设置成与驱动轮(1a,1b,1c)和转向轮(2a,2b,2c,3a,3b,3c)接触,且带子围绕其各自的纵向轴线在驱动轮(1a,1b,1c)与第一转向轮(2a,2b,2c)之间转过180度。
36、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结合权利要求25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轿厢导轨(10.1,10.2)形成连接平面(V),且相关的电梯轿厢(7a,7b,7c)的所述拉伸装置(Z1,Z2,Z3)和驱动轮(1a,1b,1c)以及第一和第二转向轮(2a,2b,2c,3a,3b,3c)布置在所述连接平面(V)的一侧。
37、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结合权利要求25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梯轿厢(7a,7b,7c)由两个轿厢导轨(10.1,10.2)引导,其中这些轿厢导轨(10.1,10.2)形成连接平面(V),且相关的电梯轿厢(7a,7b,7c)的所述拉伸装置(Z1,Z2,Z3)和驱动轮(1a,1b,1c)以及第一和第二转向轮(2a,2b,2c,3a,3b,3c)布置在所述连接平面(V)的两侧。
3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每一个驱动装置(A1,A2,A3)固定在横向构件(19)上。
39、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结合权利要求18或19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横向构件(19)紧固到轿厢导轨(10.1)和/或配重导轨(11a.1,11a.2)上。
CN2007101993524A 2006-12-22 2007-12-17 具有至少一个换乘层的建筑物内的电梯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3968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06127160 2006-12-22
EP06127160.7 2006-12-2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39685A true CN101239685A (zh) 2008-08-13
CN101239685B CN101239685B (zh) 2010-11-03

Family

ID=382365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99352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39685B (zh) 2006-12-22 2007-12-17 具有至少一个换乘层的建筑物内的电梯装置

Country Status (13)

Country Link
JP (1) JP2008156120A (zh)
KR (1) KR20080059101A (zh)
CN (1) CN101239685B (zh)
AU (1) AU2007254647B2 (zh)
BR (1) BRPI0704865A (zh)
CA (1) CA2615383A1 (zh)
MX (1) MX2007016426A (zh)
MY (1) MY149246A (zh)
NZ (1) NZ564076A (zh)
RU (1) RU2493092C2 (zh)
SG (1) SG144107A1 (zh)
TW (1) TWI396658B (zh)
ZA (1) ZA200710593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91766A (zh) * 2013-02-18 2014-08-20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具有停电时继续运行功能的电梯以及电梯控制方法
CN105236244A (zh) * 2015-11-25 2016-01-13 佛山住友富士电梯有限公司 一种多轿厢式电梯
CN105579378A (zh) * 2013-07-26 2016-05-11 智能电梯有限责任公司 在电梯井中独立移动的电梯及配重块
CN111252647A (zh) * 2020-03-11 2020-06-09 长沙宁湖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三厢双层停靠式电梯
CN113003324A (zh) * 2019-07-24 2021-06-22 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 电梯换乘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673616B1 (fr) * 1991-03-07 1993-07-16 Otis Elevator Co Dispositif de controle de moteur, notamment pour l'entrainement de portes d'ascenseur.
JPH07187525A (ja) * 1993-11-18 1995-07-25 Masami Sakita 複数ばこ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US5584364A (en) * 1995-08-28 1996-12-17 Sakita; Masami Elevator system
US5924524A (en) * 1996-07-25 1999-07-20 Otis Elevator Company Integrated, multi-level elevator shuttle
DE29924745U1 (de) * 1998-02-26 2005-06-09 Otis Elevator Co., Farmington Richtungsübereinstimmung von Flachseilen für Aufzüge
JP4357032B2 (ja) * 1999-06-18 2009-11-04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昇降設備の制御装置
US7150342B2 (en) * 2000-02-03 2006-12-19 Otis Elevator Company Elevator structure mounting system having horizontal member for reducing building loads at top of hoistway
DE50102491D1 (de) * 2000-09-27 2004-07-08 Inventio Ag Aufzug mit im aufzugsschacht oben seitlich angeordneter antriebseinheit
JP2002255460A (ja) * 2000-12-28 2002-09-11 Toshiba Corp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の運行制御方法および運行制御装置
ATE512925T1 (de) * 2001-11-23 2011-07-15 Inventio Ag Aufzugssystem
IL180964A (en) * 2002-09-05 2010-11-30 Inventio Ag Drive engine for a lift installation and method of mounting a drive engine
JP2005008414A (ja) * 2003-06-18 2005-01-13 Inventio Ag エレベーター設備、このエレベーター設備を操作する方法、およびエレベーター設備を最新化する方法
US7198136B2 (en) * 2003-09-11 2007-04-03 Otis Elevator Company Elevator device for a multi-sky-lobby system
SG111198A1 (en) * 2003-10-09 2005-05-30 Inventio Ag Lift installation for zonal operation in a building, method for zonal operation of such a lift installation and method for modernisation of a lift installation
EP1526103B1 (de) * 2003-10-09 2012-01-11 Inventio AG Aufzugsanlage mit mehrstöckigen Kabinen für den Zonenbetrieb in einem Gebäude
JP5129428B2 (ja) * 2003-12-01 2013-01-30 インベンテイオ・アクテイエンゲゼルシヤフト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91766A (zh) * 2013-02-18 2014-08-20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具有停电时继续运行功能的电梯以及电梯控制方法
CN103991766B (zh) * 2013-02-18 2016-08-17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具有停电时继续运行功能的电梯以及电梯控制方法
CN105579378A (zh) * 2013-07-26 2016-05-11 智能电梯有限责任公司 在电梯井中独立移动的电梯及配重块
CN105236244A (zh) * 2015-11-25 2016-01-13 佛山住友富士电梯有限公司 一种多轿厢式电梯
CN113003324A (zh) * 2019-07-24 2021-06-22 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 电梯换乘系统
CN113003324B (zh) * 2019-07-24 2023-03-21 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 电梯换乘系统
CN111252647A (zh) * 2020-03-11 2020-06-09 长沙宁湖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三厢双层停靠式电梯
CN111252647B (zh) * 2020-03-11 2021-09-03 天津优视津阳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三厢双层停靠式电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080059101A (ko) 2008-06-26
MY149246A (en) 2013-07-31
SG144107A1 (en) 2008-07-29
AU2007254647B2 (en) 2013-06-20
ZA200710593B (en) 2008-11-26
CA2615383A1 (en) 2008-06-22
TWI396658B (zh) 2013-05-21
AU2007254647A1 (en) 2008-07-10
BRPI0704865A (pt) 2008-08-12
MX2007016426A (es) 2009-02-16
RU2493092C2 (ru) 2013-09-20
RU2007147956A (ru) 2009-06-27
CN101239685B (zh) 2010-11-03
NZ564076A (en) 2009-07-31
JP2008156120A (ja) 2008-07-10
TW200840791A (en) 2008-10-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16194B (zh) 电梯系统
CN100586830C (zh) 电梯系统
US7882934B2 (en) Elevator installation in a building with at least one transfer floor
KR20050038579A (ko) 엘리베이터 시스템
CN101239685B (zh) 具有至少一个换乘层的建筑物内的电梯装置
KR20080058280A (ko) 하나의 승강기 통로에 상하로 배치된 두 승강실을 구비한승강기
CN101801833A (zh) 电梯和电梯布置
CN101219747A (zh) 具有至少一个换乘层的建筑物内的电梯装置
JP4961774B2 (ja)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US10625982B2 (en) Elevator arrangement with multiple cars in the same shaft
US5107962A (en) Vertical transport system in a building
US7913818B2 (en) Elevator installation in a building with at least one transfer floor
FI118125B (fi) Hissijärjestelmä
US20220144591A1 (en) Elevator system having two elevator cars in a common shaft
US20030188930A1 (en) Roping configuration for traction machineroomless elevator
JP2024008388A (ja) 昇降機システム
JPH06191760A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WO2009085039A1 (en) High rise building elevator system with passenger transfer platform between elevator car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1103

Termination date: 2016121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