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79378A - 在电梯井中独立移动的电梯及配重块 - Google Patents

在电梯井中独立移动的电梯及配重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579378A
CN105579378A CN201480052539.XA CN201480052539A CN105579378A CN 105579378 A CN105579378 A CN 105579378A CN 201480052539 A CN201480052539 A CN 201480052539A CN 105579378 A CN105579378 A CN 1055793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ge
elevator
clump weight
cable
pass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5253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J·雅各布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mart Lifts LLC
Original Assignee
Smart Lifts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13/952,528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8925689B2/en
Application filed by Smart Lifts LLC filed Critical Smart Lifts LLC
Publication of CN1055793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7937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065Roping
    • B66B11/008Roping with hoisting rope or cable operated by frictional engagement with a winding drum or sheav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00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in general
    • B66B1/24Control systems with regulation, i.e. with retroactive action, for influencing travelling speed, acceleration, or deceleration
    • B66B1/2408Control systems with regulation, i.e. with retroactive action, for influencing travelling speed, acceleration, or deceleration where the allocation of a call to an elevator car is of importance, i.e. by means of a supervisory or group controller
    • B66B1/2433For elevator systems with a single shaft and multiple c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065Roping
    • B66B11/008Roping with hoisting rope or cable operated by frictional engagement with a winding drum or sheave
    • B66B11/0095Roping with hoisting rope or cable operated by frictional engagement with a winding drum or sheave where multiple cars drive in the same hoist wa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7/00Other common features of elevators
    • B66B7/06Arrangements of ropes or cab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Lift-Guide Devices, And Elevator Ropes And Cables (AREA)
  • Cage And Drive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 Elevator Control (AREA)

Abstract

一种电梯系统,该电梯系统在各电梯井中应用多个独立移动的电梯厢及配重块。各电梯厢在不同的配重块连接点处连接于空间间隔开的一或多个配重块。连接点在不同电梯厢上水平错开以避免电梯厢、缆线、滑轮及配重块之间的干扰。顶部电梯厢可具有一条配重块缆线且可借助在电梯厢顶部的连接点连接于一或多个配重块。电梯厢被安装在两个相对的垂直导轨上,且各导轨安装在电梯井的一侧的中心处。系统包含借助一个或多个升降缆线附接于各电梯厢的马达以促使所有电梯厢的独立移动。现存的建筑物也可被改造以兼容本发明。

Description

在电梯井中独立移动的电梯及配重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体上涉及一种电梯系统,其具有多个电梯厢以及在相同电梯井的不同部分中彼此独立地移动的配重块。
【背景技术】
目前高层建筑具有许多的电梯井,但每个电梯井只有一个电梯厢,在有一个配重块缆线附接于电梯厢的顶部中心的电梯井中运行。因此,在整个电梯井中只有一个电梯厢为各层服务,且一般大众通常必须进入在整个建筑物中每一层和每个电梯厢。这种情况导致低效率,使得建筑物业主、开发商、营运商将倾向建构许多较小的电梯井,并在每个电梯井的不同垂直部分中运作更多的电梯厢。随着土地价值在需求高的城市地区增加,建造越来越高的建筑物的资金压力也随着增加。全世界已有超过15幢大楼建成,其中每个都超过100层,且这些建筑物的至少其中之一超过150层。超过十栋超过100楼的建筑物已经在建设中,且12栋以上正在规划中。如果在这些及其他非常高的建筑物中的电梯井的数量及其所连通的大厅的数量可以最小化,则在这样的电梯井中运作的电梯厢的数量可以被最大化,则这些非常昂贵的高大建筑物的价值、效率、可取性(desirabilities)及耐久性(viability)也可以最大化。
目前的情况也导致了对于在高建筑物中租赁或拥有许多相连楼层的公司或个体户的低效及不满。其中许多都希望自己的员工、住户及客户能够进入他们所有的相邻楼层,而不必搭乘这种楼层之间的公共电梯。在高建筑物中租赁或自有多个相邻楼层的大多数现代公司想拥有供其所有员工及客户使用的一个或多个专用电梯,为了隐私、安全、效率及通用性的原因。同样的,对于其中个人或家庭租赁或拥有几个相邻楼层的住宅高楼也是如此。许多员工目前耗费了大量时间、精力及其公司的金钱在离开公司的场所,进入大厅,等待拥挤的公共电梯厢移动电梯井的整个长度,然后必须重新进入公司在另一楼层的场所,更不用说返回原楼层的员工的办公处。公司的机密在这个过程期间也可能泄露或丢失。但是至今对于每个这样的公司、个人或住户的私人电梯不是不可能建造,就是太不切实际、太不具弹性或太过昂贵。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梯系统,其允许建筑物业主、经营者或开发者能建立许多较小的电梯井并在各电梯井中操作更多电梯厢。这也允许在高楼中租赁或拥有二个或更多相邻楼层的个人或公司能在这样的个人的或公司的所有相邻楼层之间以电梯井的相同垂直部分操作一个或多个私人电梯厢。有了本发明,在高楼中的相同电梯井的不同垂直部分可操作多个电梯厢。在电梯井中的顶电梯厢可以与目前设计有一个配重块缆线连接于电梯厢顶部中心的电梯厢以相同的方式设计,因为以本发明是没有将可能与其中心连接的配重块缆线冲突的其他电梯厢在顶电梯厢之上移动的。然而,所有在顶电梯厢之下的电梯厢的配重块、配重块缆线及其他相关设备是位于公共电梯井通道的外部,从而不会干扰任何其他电梯厢或通过电梯井移动的缆线的动作。因此,各配重块、配重块缆线及其他缆线在从所有其他的缆线水平地和/或垂直地错开的点处连接于所相连的电梯厢。有了本发明,高达二十座以上的电梯厢可在相同电梯井的不同垂直部分中彼此独立地操作。
在较佳实施例中,各电梯厢借助缆线及其相关滑轮连接于四个配重块,它们水平地、垂直地和/或对称地彼此分隔。各电梯厢具有分隔的升降马达及分隔的升降缆线或附接于其的缆线,且各升降马达缆线及其相关滑轮是与所有其他缆线及其他设备水平地及/或垂直地分隔的。连接于各电梯厢及其相关滑轮的所有数据及电源缆线也是与其他缆线及其他设备水平地和/或垂直地分隔的。电梯系统的所有相连配重块及配重块通道同样也与彼此以及与其他所有设备水平地和/或垂直地分离。中央计算机控制系统决定并控制系统中的电梯厢的动作、目的地及功能。
在本说明书中描述的特征及优点并不是全部包含性,特别是,许多额外的特征及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鉴于附图、说明书及发明申请范围将是显而易见的。此外,应当理解的是,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用语主要是为了可读性及指导性目的而选择的,且可能不会被选择为描绘或限制本发明主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电梯系统的概要的电梯井的正面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另一个角度在电梯井内的电梯厢的图示,其中突显了配重块缆线及升降缆线的连接点,以及该导轨元件如何连接到电梯厢。
图3A至图3D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电梯厢1、2、3及4的俯视图的示意图,显示各电梯厢除其他对象外是如何连接至配重块、配重块缆线、垂直导轨、升降缆线、以及数据和电力缆线。
图4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电梯厢2的前视图,其中显示除其他对象外,配重块、配重块通道、配重块缆线、导轨及垂直导轨如何连接和/或相对于电梯厢2定位。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电梯井顶部的示意图,其中显示除其他对象外,安置在通道中的配重块、配重块缆线、配重块滑轮及其升降马达。
图6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导轨的安置及升降马达、升降马达滑轮及升降缆线如何连接到每个电梯厢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具有多个电梯厢在同一电梯井相互独立地移动一段时间的电梯井的操作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电梯井的顶部的前部及底部的前部的示意图,其中示出除其他对象外,在同一电梯井移动的多个可能电梯厢中两个独立移动的电梯厢。
图9A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沿垂直导轨引导电梯厢的引导设备的侧视图的示意图。
图9B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沿垂直导轨引导电梯厢的引导设备的俯视图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包含总共10个电梯厢及其相关元件的电梯井中的顶部电梯厢及其相关元件的俯视图的示意图,其中每个电梯厢可在相同电梯井中不同的垂直部分中独立地移动。
图1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包含总共20个电梯厢及其相关组件的电梯井中的顶部电梯厢及其相关组件的俯视图的示意图,其中每个电梯厢可在相同电梯井中不同的垂直部分中独立地移动。
图12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包含多个电梯厢的120层建筑的侧视图的示意图,其中每个电梯厢能够在四个不同的电梯井的不同垂直部分中独立地移动。
图13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同一电梯井的两个不同私人部分的示意图,其中电梯槽可由两个不同相邻私人电梯厢在一段时间内共享。
图14A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可以由多个电梯厢的配重块共享的一个配重块通道的侧视图的示意图。
图14B、图14C及图14D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示出了沿着图14A的各剖面线所截取的三个配重块的俯视平面图,各配重块共享可被多个电梯厢的配重块所共享的一个配重块通道。
图14E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可以由多个电梯厢的配重块所共享的一个配重块通道从另一个角度看到的示意图。
图14F及图14G是连接到共享一配重块通道的不同电梯厢的配重块缆线的示意图,其示出了配重块缆线如何布线在滑轮上,然后连接到其相关联的电梯厢。
图15A至图15D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分别显示在电梯井中的电梯厢1、2、3及4的俯视图,其中显示各个电梯厢除其他对象外是如何连接到配重块、配重块缆线、及垂直导轨。
图16A至图16D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分别显示在电梯井中的电梯厢1、2、3及4的俯视图,其中显示各个电梯厢除其他对象外是如何连接到配重块、配重块缆线、升降缆线、及垂直导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实施例现将参考附图说明,其中类似的组件符号代表相同或功能类似的组件。另外,在这些附图中,各组件符号最左边的数字对应于其中第一次使用该参考符号时的附图。
说明书中对“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的参考意味着与实施例链接叙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被包含在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各处的用语“在一个实施例中”的出现不一定全部指的是同一实施例。
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语言主要是选择用于可读性及指导性的目的,并且可能没有被选择为描述或限定本发明的主题。因此,本发明的公开意在是说明性的,而不是在限制由申请专利范围中阐述的本发明的范围。
多电梯厢电梯系统的实施例的前侧的视图在图1中示出。电梯井100(下文中也称作电梯竖井(elevatorshaft))示出为包含四个电梯厢110。应当认识到,配重块120、升降马达缆线136及其他元件的配置,使得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电梯井100中的多个电梯厢得以操作。例如,高达二十座以上的电梯厢可在单一电梯井(hoistway)或电梯竖井(elevatorshaft)中操作。这使得通过配重块的定位及形状,以及配重块、其缆线、通道、滑轮、升降马达及其他元件的水平和/或垂直偏移是可能的,如前所述。
在图1中,在电梯井100中运行的电梯厢110是垂直对齐的。从顶部至底部,电梯厢被称为电梯厢1(110A)、电梯厢2(110B)、电梯厢3(110C)、及电梯厢4(110D)。各电梯厢110能够独立于其他电梯厢在整个电梯井100中移动,且不须通过另一座电梯厢,部分的原因在于因为各电梯厢具有独立且相连的升降马达130(未示出)、及水平地独立的配重块缆线210、配重块120、配重块滑轮140、升降缆线136及升降缆线滑轮145。
在较佳实施例中,电梯厢110的移动是由位于电梯井100顶部的独立且专用的升降马达130(未示出)来驱动。在其他实施例中,升降马达130可被放置在不同位置上,例如在电梯井100的底部,或各升降马达130可被放置在不同位置上。各电梯厢110是借助升降缆线136连接于专用的升降马达130(未示出)。各升降缆线136是在电梯厢的两个垂直对齐的升降马达连接点150处附接于电梯厢110,例如是在各电梯厢110的后部或侧部上(未示出)。各电梯厢110也可借助附接于在电梯厢上的一或多个连接点150的一或多个升降缆线136连接于升降马达130,而非如图所示。附接于电梯厢110的两个升降缆线136(未示出)也可附接于相同的升降马达130,如下所述。各电梯厢的升降马达连接点150是彼此水平偏离的,以避免其他电梯厢110的缆线136的干扰(相互作用)。例如,在图1中,升降马达连接点150随着电梯厢110在电梯井100中变得较低时从右向左转移。这使得在本实施例中所示的超过四个电梯厢的多个电梯厢各自借助专用的升降马达130控制,而不会由升降缆线136造成任何阻碍。各升降缆线136的一端连接于电梯厢110上的上升降马达连接点150。各升降缆线136被接着引导环绕(routedaround)所相连的升降马达130(未示出)的圆轴,升降马达130位于靠近电梯井100的顶部。各升降缆线136可接着被引导穿过可被附接于电梯井100的底部的楼层升降滑轮170。最后,各升降缆线136的另一端可被附接于两个升降马达连接点150中的较低的连接点。
在实施例中,顶部电梯厢110A被连接于位在电梯井100后部处的两个配重块120A。在另一实施例中,一个较大的配重块120可被连接于电梯厢110A。在另一实施例中,所有的配重块120位于穿过电梯井100的长度行进的电梯厢110的侧部。各配重块120可借助通过位于电梯井100顶部的配重块滑轮140的其中之一的配重块缆线210(未标号)连接于电梯厢110。配重块滑轮140可以水平地和/或垂直地彼此分隔。不同尺寸的滑轮适用于在电梯厢110及配重块120之间的不同间隔。可替代的,多个滑轮可用于改变在电梯厢110及配重块120之间的间隔。所有的配重块120都被引导穿过单独的配重块通道410以控制配重块120的运动并避免在配重块120之间的干扰或撞击。配重块120及配重块通道410可彼此水平地偏离以为每个其他元件提供无障碍(unencumbered)的进入并避免与其他电梯设备的干扰。
底部电梯厢,电梯厢4110D,在电梯厢110D的底部可具有弹簧180或另外碰撞阻尼(collisiondampening)装置作为安全预防措施。万一电梯井100的底部与电梯厢4110D之间碰撞,弹簧可以减轻撞击的损害。所有的电梯厢110可具有在电梯厢的顶部上的缓冲器160或另外的撞击阻尼安全装置。缓冲器160同样用作安全预防措施以减轻两个电梯厢110之间未预期的碰撞冲击。
图2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示出电梯系统的另一角度。电梯厢110A、110B、110C、110D,沿着在电梯井100的各侧上在电梯井的长度上运行的两个导轨230移动。各电梯厢110与在电梯井100的中心处被垂直放置的两个相对的导轨230接合,通过应用引导件或引导设备220。引导设备220附接于各电梯厢110的相对侧部(一些未示出)。尽管示出为轮子,引导件220也可包含用作制动及稳定器的“U”形叉。也可使用不同类型的引导件或引导设备,一些提供引导而其他提供制动、平衡、引导及稳定。在较佳实施例中,每个示出的电梯厢110均具有四个引导件220,两个引导件在各电梯厢的相对外侧上并在各电梯厢110的各侧的上部中心及下部中心处彼此上下垂直对齐。各电梯厢110也可仅具有两个引导件220,一个在电梯厢的每个外侧。可使用各种数量及种类的引导件及导轨。在电梯井的各侧部的中心有两个相对的垂直导轨,而不是像在一些其他系统中是在电梯井的每个角落具有一个,能提供更平衡的重量分布,并在特定情况下降低维护成本。两个导轨的使用也可造成在引导件及导轨之间的较少摩擦,因此能达成更有效率的电梯系统的运行。
在实施例中,引导件220中的两个基本上沿着各电梯厢110的第一壁的中心轴或平面放置,且两个引导件220基本上沿着各电梯厢110的第二壁的中心轴或平面放置,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各电梯厢110的第一壁及第二壁基本上是平行的。用于电梯厢110A的配重块在配重块连接点240A处连接于电梯厢,配重块连接点240A可位于电梯厢110A的顶部的中心。在另一实施例中,电梯厢110A被连接于不同数量的配重块120,例如,以类似于其他电梯厢110B、110C及110D的方式水平地分隔的四个配重块。在另一实施例中,所有的电梯厢110具有彼此水平间隔的多个配重块连接点240,例如,类似于以下描述的。
在一个实施例中,其余的电梯厢,例如电梯厢110B、电梯厢110C及电梯厢110D,可各自被连接于四个配重块120,有两个配重块位于各电梯厢110的任一侧上(未示出)。在三个下部电梯厢110上的配重块连接点240水平地错开以避免彼此干扰。替代在顶部电梯厢110A的顶部中心的一个配重块连接点240A,可有四个配重块连接点240位于顶部电梯厢110A上,其中四个配重块连接点240可沿着电梯厢110A的上侧对称放置(未示出),类似于三个下部电梯厢110。如图2中所示,位于下部三个电梯厢110的各侧上的两个配重块连接点240可被对称放置在导轨230的各侧上,且可彼此水平地错开,使得将没有连接点240或其所相连的配重块缆线210会彼此干扰。
也在图2中示出的是分别位于各个电梯厢110A、110B、110C及110D的后部的升降马达连接点150A、150B、150C及150D,且各个升降缆线连接点150是与各个电梯厢的各个其他升降缆线连接点150水平地错开。升降缆线136可被附接于各升降缆线连接点150,接着被引导向上到电梯井100的侧部并连接于升降马达130(未示出)以为各电梯厢110提供垂直运动。所有的升降缆线136可彼此水平地错开。
图3A、3B、3C及3D示出了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的各电梯厢110的俯视图。如图3A中所示,用于电梯厢110A的配重块120A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不同于其他三个电梯厢。用于电梯厢110A的配重块连接点240A位于电梯厢110A的顶部中心而非电梯厢的侧部。配重块连接点240A不以此方式在电梯厢110A下的其它电梯厢中实施,因为有电梯厢在上使得其他电梯厢将会被位于中心的配重块连接点240所干扰。在电梯厢110A顶部中心的配重块连接点240A可被两个配重块缆线210A(未示出)在两个配重块连接眼350A处连接于配重块120A,配重块120A位于电梯井100的后部,配重块连接眼350A位于配重块120A的顶部中心。如图所示,其他配重块120B、120C及120D可位于内分隔壁360上,内分隔壁360位于电梯井100内。位于电梯井/电梯井壁及电梯厢壁之间的内分隔壁360,允许配重块及其他设备被设置在分隔壁360的两侧。这能提升能在单一电梯井中运行的配重块及电梯厢的数量。任何分隔壁360可被延伸以横跨电梯井100的宽度。配重块120也可位在电梯井壁800(未示出)上而不是在分隔壁上。然而,分隔壁可允许在配重块的选择及放置方面的显著的灵活性。通过运用分隔壁360,大量的配重块可被放置在能允许更多电梯厢110在电梯井中运行的电梯井中。在某些例子中,配重块可被构造成长且窄的形状,或其他形状,以降低所占据的水平空间。配重块井(未示出)可被建造在电梯井的底部以提供给长形配重块,且因此容许电梯厢能具有垂直运动的完整范围。电梯厢110所使用的配重块不需具有相同尺寸或形状。所有配重块最重要的需求是节省能源并在各电梯厢110移动通过电梯井时保持各电梯厢110均匀地平衡。用于电梯厢110A的升降缆线136A被示出在电梯厢110A的右后方处。其可被连接于附接于电梯厢110A的升降缆线连接点150A。用于电梯厢110A的数据及电源缆线300A,如图3A所示,可位于电梯厢110A的后部的右侧中心。数据及电源缆线300A连接于附接于电梯厢110A的数据及电源连接点330A。如图3A所示,用于所有的电梯厢110的所有的连接点150、240及330在一个实施例中彼此水平地分隔。
图3B、图3C及图3D分别按照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示出了电梯厢110B、110C及110D的俯视图。所有这些电梯厢110具有水平分隔的配重块120位置。在实施例中,四个配重块120在各电梯厢110的上侧被对称地连接于配重块连接点240,使得两个配重块位于各电梯厢110的各相对侧上。换言之,通过将电梯厢的顶部分成四象限,当从俯视平面视图观看时,有一个配重块120及一个配重块缆线连接点240用于各电梯厢110的各象限。本配置,有连接于四个配重块120的四个连接点240,提供了优于传统配置的平衡度。在一个实施例中,为了优化平衡,位于各电梯厢110的各侧部上的两个配重块连接点240对称地设置并且在那一侧距引导件220等距。如上所讨论的,对于每个电梯厢110而言,在配重块连接点240及引导件220之间的水平距离是不同的,以避免各种配重块、缆线及滑轮之间的干扰。例如,如图3B中所示,用于电梯厢110的配重块连接点240B可被放置为,使得形成在相对连接点240之间的轴或平面通过或靠近于电梯厢110顶部的二维中心。换言之,在电梯厢110B的左后侧象限中的配重块连接点240B与在电梯厢110B的右前侧象限中的配重块连接点240B之间的假想轴或平面通过或靠近于电梯厢110B顶部的二维中心(例如,在图3B中的二维视角中靠近缓冲器160B的中心)。类似的,在电梯厢110B的右后侧象限中的配重块连接点240B与在电梯厢110B的左前侧象限中的配重块连接点240B之间的假想轴通过或靠近于电梯厢110B顶部的中心。这有助于平衡及稳定电梯厢110,并降低引导件220上的扭矩。用于电梯厢110B、110C、及110D的配重块连接点的定位及放置类似于电梯厢110B。
类似地,在各电梯厢110的后部上的升降马达连接点150及升降缆线136在电梯井100中在各电梯厢110上彼此水平地错开,以避免在各电梯厢110的升降马达连接点150及升降缆线136之间的干扰。可替换地,这些升降马达连接点150可位于电梯厢的一侧或其他侧,并尽可能的靠近中心引导件220以在电梯厢110垂直通过电梯井100时使电梯厢110平衡。
在实施例中,如图3B中所示,四个配重块连接点240B可对称地定位在等距于且最靠近于在电梯井100的各侧上的导轨230及引导件220B。四个配重块连接点240B可对齐于并连接于四个配重块缆线210B,且每个这样的缆线可被引导上并通过配重块缆线滑轮140B(未示出)并接着被连接于所相连的配重块120B。附接于电梯厢110B后部上的升降连接点150B的升降缆线136B可连接于升降马达130B(未示出)而使电梯厢能够垂直移动。升降马达连接点150B可与其他电梯厢的所有其他升降马达连接点150水平地错开以避免干扰其他缆线。数据及电源缆线300B可附接于在电梯厢110B的后部上的数据及电源连接点330B,并接着能被连接于位于电梯井100中的相连的数据及电源(未示出)。两个引导件220B可附接于电梯厢110B的各侧(用于较低电梯厢110的引导件直接在所示出的那些的下方)且可与相对的垂直导轨230对齐,且它们在电梯厢110B沿着电梯井100的长度垂直移动时引导电梯厢110B。
在实施例中,如图3C中所示,四个配重块连接点240C可对称地在电梯井100的各侧上等距设置于导轨230及引导件220C。四个配重块连接点240C可对齐于并连接于四个配重块缆线210C,且每个这样的缆线可被引导向上并通过配重块缆线滑轮140C(未示出)且接着可被连接于其相连的配重块120C。附接于在电梯厢110C的左后部上的升降连接点150C的升降缆线136C可连接于升降马达130C(未示出)以使电梯厢能垂直移动。升降马达连接点150C可与其他电梯厢的所有其他升降马达连接点150水平地错开以避免干扰其他缆线。数据及电源缆线300C可被附接于在电梯厢110C的后部的左中心处上的数据及电源连接点330C,且其接着能连接于位于电梯井中的其相连的数据及电源(未示出)。两个引导件220C可被附接于电梯厢110C的各侧(用于较低电梯厢110D的引导件直接位于所示出的那些的下方)且可与垂直导轨230对齐,且它们在电梯厢110C沿着电梯井100的长度垂直移动时引导电梯厢110C。
在实施例中,如图3D所示的,四个配重块连接点240D可等距于导轨230及引导件220D对称设置在电梯井100的各侧。四个配重块连接点240D可与四条配重块缆线210D对齐且连接,且每条缆线可被引导向上并通过配重块缆线滑轮140D(未示出)并接着可连接于其相连的配重块120D。升降缆线136D可附接于在电梯厢110D左后部的升降连接点150D且可连接于升降马达130D(未示出)以使电梯厢能垂直移动。升降马达连接点150D可从其他电梯厢110的所有其他升降马达连接点150水平错开,以避免与其他缆线干扰。数据及电源缆线300D可附接于位于电梯厢110D的后部的左侧中心处上的数据及电源连接点330D,且可连接于位于电梯井100中的其相连数据及电源(未示出)。两个引导件220D可附接于电梯厢110D的每一侧且可与垂直导轨230D对齐,且它们可在电梯厢110D在电梯井的长度上垂直移动时引导电梯厢110D。
在电梯厢110B、110C及110D上的缓冲器160同样也在图3B、图3C及图3D中分别示出。如上述,这些缓冲器可减轻两个电梯厢之间所有可能碰撞的冲击。电子及/或光学传感器310及链条基站(chainlandings)320也在所有的电梯厢110顶部上方示出。传感器310可提供关于电梯厢在电梯井100中的位置的信息,且亦能提供关于电梯厢的状态的信息,例如,移动、方向、电源状态等。链条基站320可作用为额外的安全装置。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水平及/或垂直偏移的电源及数据缆线始于每个电梯井100的垂直中心点(未示出)附近,以在任何给定时间将距电梯厢的距离最小化,并避免干扰或收纳这些缆线。数据缆线可向中心控制计算机提供必要的数据及信息,并从其接收必要的数据及信息。各缆线110可具有位于电梯厢的前部内侧的电梯厢控制面板370。每当在本发明的任一个实施例中阐述连接点时,所述的连接点可采取棍、眼(eye)或某些其他连接装置等的形式。
图4示出从电梯厢110B正面观察的立体图。在实施例中,两个引导件220B可附接于电梯厢110B的右侧外壁430,且两个引导件220B可附接于电梯厢110B的左侧外壁430。两个前侧配重块120B如所示在电梯厢110B的任一侧上,且每个配重块120B可借助配重块缆线210B连接于电梯厢的配重块连接点240B。通过配重块缆线210B连接于电梯厢110B的两个额外的配重块可在导轨230的后方,但未在图4中示出。在电梯系统中的每个配重块120可由在电梯井100的长度方向上运行的配重块通道410引导。如图4中所示,两个前方配重块120B可在位于电梯井100的相对两侧上的两个配重块通道410B中被引导。其余两个配重块通道410B可位于所示出者的后方,且在电梯厢110B移动通过电梯井100时引导两个后部配重块120B(未示出)。每个配重块120B可借助配重块缆线210B连接于电梯厢110B,配重块缆线210B可附接于在电梯厢110B上的配重块缆线连接点240B,并连接于配重块缆线连接眼350B或其他某些位于每个配重块120B顶部的连接装置。升降缆线136B可借助两个垂直对齐的升降马达连接点150B附接于电梯厢110B的后部。在实施例中,用于电梯厢110B的控制设备460可位于电梯厢的底部。控制设备460也可位在电梯厢的顶部或侧部。此外,控制设备掌管制动、电梯门的开启及关闭、大楼楼层的电梯厢校平(leveling)及电梯厢110通过电梯井100的移动,确保乘客无意外地抵达目的地。传感器链440可附接于电梯厢110B的底部以辅助检测在电梯井100中邻近电梯厢110的位置。同样地,电子及/或光学传感器310B可位于每个电梯厢的顶部或底部。其能够感应可位于电梯厢110上方或下方的障碍物,并有助于辨识电梯厢110在电梯井100中的位置。如之前所提到的,缓冲器160B可位于电梯厢110的顶部,在电梯厢110B与来自上方的另一电梯厢之间碰撞可能发生处。
图5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配重块120及配重块通道410在电梯井100顶部的配置,以及相连的缆线、滑轮及升降马达。例如,在实施例中用于电梯厢110A的配重块通道410A及配重块120A可沿着电梯井100后部的壁360放置,与在本实施例中其他配重块120及配重块通道410的放置形成对照。如在图5中所示,配重块120A可借助配重块缆线210A连接于电梯厢110A(未示出)。各配重块缆线210A可延伸通过位于配重块通道410A上方的配重块缆线滑轮140A,并通过位于电梯厢110A中心处上方的其他两个配重块缆线滑轮140A(未示出)。用于电梯厢110A的配重块通道410A可与四个升降马达130A、130B、130C、130D水平地和/或垂直地错开以避免任何的干扰,并允许不受阻碍地接近这些组件。这也保留了空间并允许额外的马达能被放置用于额外的电梯厢。在实施例中,升降马达130A可借助升降缆线136A连接于电梯厢110A,升降缆线130A能绕着圆形的升降马达轴610缠绕(未示出)。其他马达130同样地连接于其所相连的电梯厢110。在电梯井的后部的电梯厢110A的配重块的放置仅是由于优选的。在另一实施例中,用于电梯厢110A的配重块120A及配重块通道410A的位置可改变,例如,它们能够类似于以下参考电梯厢110B、110C、110D所描述的来设定方位。这些对于配重块120及配重块通道410的位置的其他实施例也有助于在电梯厢110正面及后面设置电梯门。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5中所示的,用于电梯厢110B的配重块通道410B可在电梯井100的任一侧上设置为最接近于导轨230的两侧且位于导轨230两侧。在其他实施例中,配重块通道410可位于其他位置,假定与每个电梯厢相关联的通道、配重块、滑轮及相关的缆线系为水平和/或垂直地错开,且不会彼此干扰。滑轮140B可位于配重块通道410B上方并引导配重块缆线210B从配重块120B到其相连的位于电梯厢110B上的配重块连接点240B(未示出)。升降马达130B可与其他升降马达130A、130C、130D水平地错开,且可借助升降缆线136B连接于电梯厢110B的后部以使电梯厢110B能移动。
根据实施例,用于电梯厢110C的每个配重块通道410C可设置为邻近配重块通道410B,位于每个内部电梯井分隔壁360的相对侧上。滑轮140C可位于配重块通道410C上方且可引导配重块缆线210C(未标号)从配重块120C到其所相连的在电梯厢110C的侧部上的配重块连接点240C(未示出)。升降马达130C可与其他马达130A、130B、130D水平地错开,且能借助升降缆线136A连接于电梯厢110C的后部(未示出)以使电梯厢110C能移动。
用于电梯厢110D的每个配重块通道410D可设置为邻近在每个内部电梯井分隔壁360的一侧并离电梯井100的正面及后面最近的配重块通道410C。滑轮140D可位于配重块通道410D的上方且可引导配重块缆线210D(未标号)从配重块120D到在电梯厢110D的侧面的所相连配重块连接点240D(未示出)。升降马达130D可与其他升降马达130A、130B、130C水平地错开且可借助升降缆线136D(未示出)连接于电梯厢110D的后部以使电梯厢110D能移动。替代内部电梯井分隔壁,所有的配重块通道可沿着电梯井壁800定位(未示出)。
在实施例中,配重块通道410及用于电梯厢110B、110C及110D的配重块120也可背靠背地或并排地在电梯井100的壁上堆叠。放置配重块120及其相连的通道410的方法可大幅地提升电梯厢的数量,使得电梯系统能在相同的电梯井中运作,如将在图10及图11中所示的。沿着电梯井100的任一侧放置的配重块滑轮140可以类似于配重块的方式水平地和/或垂直地错开以允许更多电梯厢110的运作。在另一实施例中,配重块120及配重块通道410可位于电梯井100的外部(未示出)。
图6示出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可用于每个电梯厢110的升降马达系统的侧视图。在实施例中,在图6中示出的升降马达系统类似于所有电梯厢110,尽管升降缆线连接点150相对于升降缆线136的具体位置可对称地、水平地和/或垂直地改变。在实施例中,垂直导轨230沿着电梯井100的两个相对侧的垂直中心行进,且每个导轨230与位于每个电梯厢110的两个相对外侧430的顶部中心及底部中心的两个引导件220接合。两个引导件220可与两个导轨230垂直地对齐并沿着导轨230通过电梯井100垂直移动。两个升降马达连接点150可位于每个电梯厢110的外壁430上且可彼此垂直对齐。升降缆线136的一端可被附接于顶部升降缆线连接点150。升降缆线136可接着被沿电梯井向上引导并绕过升降马达130的圆形转轴610,其可位于电梯井100顶部附近。升降缆线136可接着沿着电梯井100的长度方向被向下引导并绕过底板滑轮170,底板滑轮170可被牵引弹簧620拉向底板,且牵引弹簧620可被附接于基底层600。牵引弹簧620可提供需要的张力及牵引使得升降马达130在电梯厢由引导设备220引导及稳定时,拉动电梯厢110在导轨230上向上和/或向下。升降缆线136可接着被引导回到电梯井上并附接于位于靠近电梯厢外壁430的底部的底部升降缆线连接点150。可预想的是,一个升降缆线连接点150可用于将升降缆线136的两端连接于各电梯厢110。在升降缆线连接点150之间,升降缆线136可变为略微圆形并且连续。类似于电梯配重块系统,此升降马达系统可消除任何对于缆线储存的需求。根据实施例,在本文中所述的配重块缆线及升降马达缆线可由碳纤维、钢铁或其组合制成。
虽然在某些实施例中应用一个电梯厢是可行的,例如,在深矿井中、在高塔中、或作为连接建筑的楼层之间的私人电梯中,然而两个或以上的电梯井可在其他实施例中应用以提升乘客载运量或便利性。有了多个电梯井,中央电梯控制系统可改变并协调电梯厢在各电梯井中行进的方向,以有效地建立电梯厢的圆形交通模式。较佳地协调电梯厢行进的方向可将乘客所经历的延迟最小化。计算机控制系统可确保用于较佳的服务的足够电梯厢可在各单向方向上行进。有多个电梯厢的两个电梯井可预期能满足有40层以上的多个建筑。在一个实施例中,预估高楼每另外多出40层楼可增加一个额外的电梯井。
在实施例中,图7示出有四个电梯厢1、2、3、4在电梯井中运行时,电梯井随时间变化的一般运作的示意图。在第7图中,包含四个电梯厢的电梯井示出为在9:05A.M.至9:11A.M.中七个不同的时间点,以根据实施例展示多个电梯厢电梯井系统的运行。在9:05时,电梯厢1位在楼层1有乘客进入电梯厢1,而其余电梯厢2、3及4位在基底槽710中。基底槽710可位于用于停放车辆或其他用途的楼层。在9:06,电梯厢1沿着电梯井向上移动将乘客运送至上方楼层,而其他电梯厢向上移动一层以搭载乘客并准备将他们运送至目的地。在9:07,电梯厢2沿着电梯井向上移动,并开始于各楼层装载及卸载乘客。接着电梯厢3移动至楼层1以允许乘客进入电梯厢。在9:08,电梯厢1已经运送完其所有乘客,电梯厢2及3仍在运送乘客,而电梯厢4已经向上移动至楼层1以装载乘客。在9:08,电梯厢1已经移动至顶楼槽720以允许其他电梯厢服务任何在电梯井中的上方楼层。来自在基座楼层710停车的人们应使用电梯厢2、3及4以抵达他们希望的上方目的地。
在9:09,电梯厢1已经移动到顶楼槽A3以腾出空间给在其他顶楼槽中的电梯厢2及电梯厢3。电梯厢2仍然在楼层10卸载乘客且电梯厢3仍然在楼层7至10服务。电梯厢4仍然在楼层3服务乘客。在9:10,下方电梯厢3及4持续向上行进同时运送乘客,且最终电梯厢3及4将会停靠在可能最高的楼层。在9:11,所有电梯厢往上移动并停靠在电梯井中最高的可能沟槽。在此时,类似的过程在反方向上开始进行。所有四个电梯厢逐步地沿着电梯井向下移动,装载及卸载乘客,直到所有最低的电梯井楼层又再次停满了停靠的电梯厢。在此时,上述过程立即地重新开始。
建设顶楼槽720及基底槽710并用于使所有电梯厢能服务在建筑物中所有被占据的楼层(在此情形下,楼层1至10)。若顶楼槽A1至A3未能使用,仅电梯厢1能服务楼层10。电梯厢1将无法移除并使其他电梯厢到达楼层10。若没有基底电梯井槽B1至B3,类似的问题将会发生。电梯井在未包含顶楼槽及基底槽时仍然能运作,但某些电梯厢将无法提供服务至某些层。
本发明的优点为除了未来建筑外,许多现存的建筑可以有效地且廉价地以本发明进行翻新改进。在实施例中,本发明的组件可包含于现有电梯井中。在实施例中,此电梯系统因为缆线、滑轮、配重块及升降马达的配置而不需要储存缆线。在实施例中,一些缆线、滑轮、升降马达及其他设备可位于公共电梯井的外部,包含在电梯井的上方、下方或侧边。在实施例中,通过在单一电梯井中应用多个电梯厢,建筑物可以实现额外的电梯及乘客的容量同时消除一个或多个电梯井及电梯大厅,并且将那些电梯井及大厅转换以在各楼层创收空间。整个建筑物中用于电梯支撑或设备的空间也可通过消除一个或多个电梯井来减少。
本发明可被修改以允许相对的电梯门在电梯厢110的各端被使用。例如,虽然未示出,会阻碍到后侧的电梯厢门进出的所有的配重块、通道、缆线、滑轮及相关的设备可被移动到电梯井后侧及/或正面的边缘,或可被移动到电梯井的侧部,或可位于分隔壁360或电梯井壁800的任一侧(未示出)。虽然适用于未来的建筑,然而本发明也适用于现存的建筑物、现存的电梯井及现存的电梯系统。
阁楼及基底电梯井槽也可用于储存电梯厢及某些电梯厢的暂停运作。这有助于在低用量期间,例如,在办公大楼的夜间、周末及假日时降低运作成本。计算机控制系统也可选择电梯厢来仅服务特定的子楼层,这在部分高楼的高运量期间,在部分楼层的例行事件进行时,或于特定数量的楼层贡献给有非一般的大量员工的一家公司时有所帮助。本发明的电梯厢也适用于车辆(即,垂直车库)或在可移动托盘上的商品或材料(即,垂直仓库),而非用于乘客。
上述文字及附图叙述了对于高楼的各种实施例。可预想的是,本发明的替代性实施例也可应用于深矿井(地下)、高塔、或与水平移动系统一体化。
图8示出了多电梯厢电梯系统的实施例,其具有在相同的电梯井100中彼此独立移动的多个可能电梯厢110。例如,十个电梯厢110(110A、110B、110C、110D、110E、110F、110G、110H、110I、110J)可在相同的电梯井100中彼此独立地移动(见图10)。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中所示,顶电梯厢110A及底电梯厢110J可分别位于电梯井100的顶部分及底部分。在电梯井100中的所有电梯厢110可被垂直地对齐并彼此独立移动,而不经过彼此。
在实施例中,如图8中所示,最上方的电梯厢110A可被连接于四个配重块120A,其可以定位成靠近电梯井100的底部(另外两个配重块120A可位于所示出的两个配重块120A的后方),利用四个配重块缆线210A(另外两个配重块缆线210A可位于示出的两个配重块缆线210A的后方)。四个配重块120A的每个可在分离的配重块通道410A中被引导,一个配重块120A被在一个配重块通道410A中引导。各配重块缆线210A可被附接于沿着电梯厢110A的各外侧430A的顶部定位的配重块连接点240A(另外两个配重块连接点240A可位于示出的两个配重块连接点240A的后方),如图10所示。各配重块缆线210A可被向上引导并通过配重块滑轮140A(另外的配重块滑轮140A可位于示出的配重块滑轮后方),且接着沿各配重块通道410A向下引导。各配重块缆线210A可被接着附接于各相连的配重块120A的顶部(其他配重块120B至120I可垂直地定位在配重块120A及120J之间,且未被示出)。电梯厢110A可具有至少一个专用的升降马达130A,该升降马达130A可位于建筑的顶楼层810。在其他实施例中,升降马达130A可位于基底层600或其他地方。升降缆线136A可被连接于升降马达130A及位于电梯厢110A后侧上的升降缆线连接点150A(连接点150A未示出)之间。电梯厢110A可沿着两个相对的垂直导轨230被引导,导轨230附接于相对的各电梯井壁800的中心。引导设备220A可被附接于电梯厢110A的各外侧壁430A的中心,一个在电梯厢110A的顶部中心,而另一个在电梯厢110A的底部中心,如图8中所示。
在实施例中,如图8中所示,最底部电梯厢110J可被连接于四个配重块120J,其能够定位成靠近电梯井100的顶部(其他两个配重块120J可位于示出的配重块的后方),利用四个配重块缆线210J(另外两个配重块缆线210J可位于示出的配重块缆线210J的后方)。四个配重块120J的每个可在分离的配重块通道410J中被引导,一个配重块120J在一个配重块通道410J中被引导。各配重块缆线210J可被附接于沿着电梯厢110J的各外侧430J的顶部放置的配重块连接点240J(另外两个配重块连接点240J可位于示出的两个配重块连接点240J的后方),如图10所示。各配重块缆线210A可被向上引导并通过配重块滑轮140J(另外的配重块滑轮140J可位于所示出的配重块滑轮的后方),且接着沿各配重块通道410J被向下引导。各配重块缆线210J可接着被附接于各相连的配重块120J的顶部(其他配重块120B至120I可垂直地定位在配重块120A及120J之间,且未被示出)。电梯厢110J可具有至少一个专用的升降马达130J,该升降马达130J可位于建筑的顶楼层810。在另一实施例中,升降马达130J可位于地下室层600,或其他地方。升降缆线136J可被连接于升降马达130J及位于电梯厢110J后侧上的升降连接点150J(连接点150J未示出)之间。电梯厢110J可沿着两个相对的垂直导轨230被引导,导轨230附接于相对的各电梯井壁800的中心。引导设备220J可被附接于电梯厢110J的各外侧430J的中心,一个在电梯厢110J的顶部中心,而另一个在电梯厢110J的底部中心,如图8中所示。
在实施例中,电梯厢110B至110I可垂直地依照字母顺序位于电梯厢110A及电梯厢110J之间,但未在图8中示出。在这样的电梯厢110A至110J中的任何电梯厢之间的主要差异在于其相连的配重块120A至120J的、其相连的配重块通道410A至410J的、其相连的配重块缆线连接点240A至240J的、其相连的配重块缆线210A至210J的、其相连的升降缆线136A至136J的、其相连的升降缆线连接点150A至150J的(未示出)、其相连的数据及电源缆线300A至300J的(未示出)、其相连的数据及电源连接点330A至330J的(未示出)及与电梯厢110A至110J相连的滑轮140的不同的水平位置,如图8中所示。
应当认识到,配重块、通道、连接点、缆线、滑轮及马达系统的配置允许小于十个电梯厢110或大于十个电梯厢110(即,二十个电梯厢,见图11)在相同的电梯井100中独立地移动。
在实施例中,如图9A至图9B中所示的,引导设备220可包含“U”型叉900、轴920、轮910及两个垫圈930。钢叉900可形成像音乐家的调音叉。轴920可位于在叉900上的两个对齐且相对的孔洞内,且每个孔洞可位于叉900的相对臂上。轴920可为了稳定目的而焊接至叉900。在实施例中,轴920可被放置穿过轮910的中心,且两个垫圈930可环绕轴920设置,在轮910的每侧具有一个。所有这样的组件可由钢以外的物质制成,只要具有足够的强度及刚性。沿着电梯井壁800的中心安装的垂直导轨230可被设置在引导设备220的叉900的两臂之间,使得它们能够互相接合。导轨230可与各轮910保持稳固的接触。在实施例中,引导设备220可被设置在各电梯厢110的各外侧430的顶部中心及底部中心(未示出)。当电梯厢110沿电梯井100上下移动时,各引导设备220可引导电梯厢110沿着导轨230,且轮910可绕着轴920转动,保持电梯厢110沿直线路径稳固地抵住导轨230。
图10示出了用于在电梯井100内运作的十个电梯厢110A至110J中的每个电梯厢的配重块120A至120J可如何被对齐、放置并连接于其相连的电梯厢110A至110J,且如何能相对于彼此、相对于各电梯厢相连的配重块通道410A至410J、相对于各电梯厢相连的配重块缆线连接点240A至240J、相对于各电梯厢相连的配重块缆线210A至210J、相对于垂直导轨230、相对于各电梯厢引导设备220(其他引导件220B至220J可位于所示出的引导件后方)、相对于各电梯厢相连的升降缆线连接点150A至150J(某些未编号)、相对于各电梯厢的升降缆线136A至136J、相对于各电梯厢相连的数据及电源连接点330A至330J、以及相对于各电梯厢的数据及电源缆线300A至300J(某些未编号)来设置,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
根据实施例,各电梯厢110A至110J可借助四个相连的配重块缆线210A至210J(某些未编号)被连接于四个相连的配重块120A至120J,分别连接于各电梯厢110的相关象限。各配重块120A至120J可在垂直路径上在其相连的配重块通道410A至410J中移动通过电梯井100,其路径可与各配重块相连的配重块缆线连接点240A至240J对齐。各连接点240可水平地且对称地设置在各电梯厢110的各象限中。各配重块缆线210A至210J的一端可在相连的配重块缆线连接点240A至240J处被附接于各电梯厢110A至110J,配重块缆线连接点240A至240J可沿着各电梯厢110A至110J的各象限的外侧壁430的顶部水平地及对称地设置。各配重块缆线210A至210J的另一端可被引导通过相连的配重块缆线滑轮140A至140J(未示出)且接着被附接于位于各相连的配重块120A至120J的顶部中心处的相连配重块连接眼350A至350J(未示出)。某些配重块缆线210未被单独地辨别。各配重块120A至120J可被引导通过分离的相关联的配重块通道410A至410J,其水平地且对称地邻近于各电梯厢110的各象限设置,以控制各配重块120通过电梯井100的移动,并避免与其他电梯厢、其他配重块及其他缆线的相互作用或干扰。
例如,最上方的电梯厢110A可借助四个配重块缆线210A被连接于四个相关联的配重块120A。用于电梯厢110A的四个配重块120A中的每一个可被对称地放置在电梯厢110A的象限中,且可被放置成最靠近电梯厢110A的各个角落,其有助于在电梯厢110A移动通过电梯井100时平衡电梯厢110A。各配重块120A可在其相关联的配重块通道410A(某些通道410没有被分别编号)被引导且能够借助四个配重块缆线210A(某些缆线210没有被分别编号)在四个相关联的配重块连接点240A处被连接于电梯厢110A。如图10中所示的,各配重块连接点240A可彼此水平地错开,且可与其他的电梯厢(电梯厢110B至110J)的其他连接点240B至240J水平地错开以避免与连接点240发生任何干扰。
举另一例子,最底部的电梯厢110J可借助四个关联的配重块缆线210J被连接于四个配重块120J。用于电梯厢110J的四个配重块120J中的每个可被对称地设置在电梯厢110J的象限内,且可被设置成最靠近电梯井100的各侧上的每个导轨230。这有助于在电梯厢110J移动通过电梯井100时平衡电梯厢110J。各配重块120J可在其相连的配重块通道410J中被引导且可借助四个相关联的配重块缆线210J在四个相关联的配重块连接点240J处被连接于电梯厢110J。如图10中所示,各配重块连接点240J可彼此水平地错开,且可与其他电梯厢(电梯厢110A至110I)的其他连接点240A至240I水平地错开以避免与其他连接点发生任何干扰。
其他八个电梯厢110B至110I的实施例可为基本上与刚描述的电梯厢110A及110J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它们的配重块120B至120I、它们的配重块连接点240B至240I、它们的相关的配重块缆线210B至420I、它们的配重块通道410B至410I、以及它们的相关联的滑轮(未示出)的位置可以位于如下位置:这些位置与所有其它位置水平地和/或垂直地错开,如图10中所示。
用于电梯厢110A至110J的各升降马达130(未示出)可具有至少一个升降缆线136。各升降缆线136A至136J可被附接于相关联的升降缆线连接点150A至150J(某些未编号)。如图10中所示,各升降缆线136可为了平衡及稳定性而被附接于升降缆线连接点150,升降缆线连接点150被定位成尽可能靠近引导设备220。以此方式设置的各升降缆线136可彼此水平地和/或垂直地错开以避免缆线间的任何干扰。
在替代性实施例中,亦如同图10中所示的,各电梯厢110A至110J,可具有沿着各电梯厢110A至110J的后部及前部的外部对称设置的二个或多个升降马达缆线136,而非只有一个升降马达缆线136。例如,两个升降缆线136A可被连接且对称设置在电梯厢110A的相对角部上,并与升降马达130A(未示出)协同作用以同时升起电梯厢110A。同样地,二个或多个升降缆线136J可被连接且对称设置在电梯厢110J的不同相对角部上,并与升降马达130J(未示出)协同作用以同时升起电梯厢110J。两个升降缆线136B至136I的类似设置可应用于电梯厢110B至110I。如图10中所示的,所有的升降缆线136A至136J可彼此水平地错开,且可被附接于相关联的升降缆线连接点150A至150J(某些未编号)。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如图10中所示的,十个数据及电源缆线300A至300J可沿着各电梯厢110的后侧外壁430的中心对称设置。每个这样的缆线300A至300J可被连接于相关联的数据及电源连接点330A至330J(某些连接点330未编号),且各连接点330可与每个其他连接点330水平地错开以避免连接点之间的任何干扰。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数据及电源缆线300及连接点330可被设置在各电梯厢110的其他位置。
可以有二个或多个电子传感器及/或光学传感器310(未示出)被设置在各电梯厢110A至110J的顶部,且也可有二个或多个电子传感器及/或光学传感器被设置在各电梯厢的底部(未示出)。电梯厢控制面板370(未示出)可被设置在各电梯厢110A至110J的前壁的内部上。每当本文中使用术语“眼(eye)”时,其可采取杆或点的形式。每当本文中使用术语“定位(position)”时,其也可表示“位置(location)”,或反的亦然。
图11为平面俯视图,示出了用于可在电梯井100中彼此独立移动的二十个(或更多)电梯厢110A至110T的配重块、配重块通道及连接点的配置。在此实施例中,各电梯厢可具有四个与之相关联的配重块120A至120T、四个与之相关联的配重块缆线通道410A至410T、四个与之相关联的配重块缆线210A至210T、一或二个升降马达缆线136A至136T、一个数据及电源缆线300A至300T及相关联的连接点及滑轮。每个组件可与电梯井100中的其他电梯厢110的所有其他配重块、配重块缆线、通道、连接点、滑轮、升降缆线、数据及电源缆线水平地和/或垂直地错开,以避免它们之间的干扰。图11在概念上系非常类似于图10,并且其示出在电梯井100中的电梯厢110A的顶部,其中电梯井100包含了二十个电梯厢110A至110T,其中的十九个因为直接位于顶电梯厢110A的正下方而未示出。图11也示出了用于电梯井100中的二十个电梯厢中的每一个的四个配重块120A至120T如何借助配重块缆线210A至210T连接于位于相关联的电梯厢110A至110T上的它们的相关联的连接点240A至240T,以及所有的组件如何相对其他的配重块120B至120T、其他的配重块通道410B至410T、其他的配重块缆线210B至210T、相对的垂直导轨230、可直接位于所示出者正下方的其他引导设备220B至220T、其他的升降缆线136B至136T、其他相关联的升降马达连接点150B至150T(其中某些未特定列出)、其他的数据及电源缆线300B至300T、其他相关联的数据/电源连接点330B至330T(其中某些未特定列出)来设置,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
在此实施例中,配重块120A至120T、配重块缆线210A至210T、配重块通道410A至410T、配重块缆线连接点240A至240T的放置和连接以及它们的与电梯井中的二十个电梯厢相关的相关联的滑轮可以类似于如上所述十个电梯厢电梯井的实施例中的这些组件的配置、连接及移动的方式来对称地放置及水平地和/或垂直地错开。因为升降缆线136A至136T及数据及电源缆线300A至300T的设置及操作,以及其相关联的连接点及滑轮的设置与操作也可基本上类似于如上在图10中所述的十个电梯厢的实施例,在此将不再赘述。
在二十个电梯厢电梯系统的实施例中,如图11中所示,与图10中说明的十个电梯厢的实施例相比,具有对于二十个电梯厢必要的两倍多的升降缆线136A至136T、数据及电源缆线300A至300T、相关联的升降马达130A至130T、相关联的升降马达滑轮145A至145T、相关联的升降马达连接点150A至150T、以及两倍多的上述所有其他组件。在图11中,各配重块通道410A至410T及各配重块120A至120T可以与那些在图10中的十个电梯厢电梯系统所示的两倍长及一半宽。配重块120以及其通道410在尺寸及形状上的差异是必要的,以使在图11中的各电梯厢110A至110T旁边物理地容纳两倍多的配重块120及配重块通道410。
在其他实施例中,多于或少于十个或二十个电梯厢110及其相关联的组件可以类似于图10及图11配置,以在多电梯厢电梯井100中独立地运作。
图12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包含四个不同电梯井的120层办公大楼的图示,四个电梯井各包含多个电梯厢,且各电梯厢可独立于彼此在相同的电梯井中的不同垂直部分中移动。在此实施例中,120层办公大楼由六个大公司(公司A、B、C、D、E及F)所占据,且各公司约占据20层垂直毗连的楼层。在此大楼中,有四个不同的电梯井S1、S2、S3、S4供不同楼层使用。图12根据一个实施例示出多个电梯厢如何在不同时间区间中在各电梯井中上下移动。
在电梯井S1的实施例中,有四个电梯厢1、2、3、4可进出大楼中的所有楼层,包含所有三个顶楼(设备及储存)楼层及所有三个地下(停车)楼层。电梯井S1,在图12中,示出用于电梯厢1-4的三个方案,示出了所有四个电梯厢1、2、3、4停靠在最低的四个楼层并等待上升;所有四个电梯厢1、2、3、4停靠在最高的四个楼层并等待下降;以及所有四个电梯厢1、2、3、4在大楼中彼此独立地移动并在其他楼层之间上下行进。在任一方向上(向上或向下)移动的所有这些电梯厢1、2、3、4总是停靠在楼层1(街道楼层)以让乘客进出。(关于此实施例请详见图7。)
在电梯井S2的实施例中,如图12中所示的,可以有彼此独立移动通过电梯井S2的垂直部分的十个电梯厢(编号1至10)。因为在电梯井的末端仅有三个停靠槽,在某些电梯厢中的乘客将必须要转移至在另一电梯井的电梯厢以完成从某些最高楼层到某些最底楼层的路程,且反之亦然。也因为上述限制,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央电梯计算机控制系统仅容许这些电梯厢中的每个电梯厢到达在电梯井S2的各方向上约70%的楼层。
如图12中所示,电梯厢1、2、3、4在电梯井S2中可从大楼的低楼层向大楼的顶层向上移动,且所述四个电梯厢1、2、3、4可停靠在大楼的四个最顶层(楼层A3、A2、A1及120),等待其下一个向下的行程。电梯厢5、6、7、8、9及10可分别在楼层90、80、70、60、50、40结束其向上的行程。在后六个电梯厢中任一个之中想要继续往上到更高楼层的行程的乘客,可由大楼的电梯计算机控制系统建议在特定楼层离开该电梯厢并搭乘在电梯井S1或电梯井S3中的特定电梯厢以继续往想要的更高目的楼层的行程。例如,在电梯井7中的乘客可被建议在70楼离开电梯厢7并搭乘电梯厢12、13、14或15至楼层120。
在电梯井S2中的所有电梯厢(1至10)在此时间点可开始其沿着电梯井S2向下至其所能停靠的指定楼层。电梯厢7、8、9、10可继续行进以服务楼层朝向其所能停靠的最底层的四个楼层B3、B2、B1及1,且等待下一个向上行程。电梯厢1、2、3、4、5、6可向下移动供楼层使用,且可分别在楼层80、70、60、50、40及30结束其向下的行程(类似于在电梯井S3中示出的电梯厢11至16所示)。在后六个电梯厢中的任一电梯厢中的乘客,若想要继续其向下至楼层1、B1、B2或B3或其他较低楼层的行程,可由大楼电梯计算机控制系统建议其在特定楼层离开其所在电梯厢并搭乘在电梯井S1或电梯井S3中的特定电梯厢以继续其更低期望目的楼层的行程。例如,在电梯厢4中的乘客可被建议在楼层50离开电梯厢4并搭乘电梯厢17、18或19至楼层1。在此时间点,上述过程可自主在电梯井S2中开始重复。
同时,在另一实施例中,在电梯井S3中也可有十个电梯厢(编号11至20)可能彼此独立移动通过电梯井S3的垂直部分。因为在此实施例中的此电梯井的每端也仅有三个停靠槽,在某些电梯厢中的乘客也将必须转移至另一电梯井中的电梯厢以完成从某些最高楼层到某些最低楼层的行程,且反的亦然。在实施例中,中央电梯计算机控制系统仅容许这些电梯厢中的每个电梯厢到达在电梯井S3的各方向上约70%的楼层。如图12中所示,电梯厢17、18、19、20在电梯井S3中可向大楼的底部向下移动,且现在可停靠在四个最底层1、B1、B2及B3,等待其下一个向上的行程。电梯厢11、12、13、14、15及16可分别在楼层80、70、60、50、40、30结束其向下的行程。在后六个电梯厢中任一个之中想要继续往下到更低楼层的行程的乘客,可由大楼的中央电梯计算机控制系统建议其在特定楼层离开他们的电梯厢并搭乘在电梯井S1或电梯井S2中的特定电梯厢以继续往其更低期望目的楼层的行程。例如,在电梯厢14中的乘客可被建议在楼层50离开电梯厢14并搭乘电梯厢9、8或7至楼层1。在此时间点,所有在电梯井S3中的电梯厢可开始沿着电梯井S3向上至其能够停靠的指定楼层(如类似于电梯井S2中所示的),且上述过程可自主在电梯井S3中开始重复。在电梯井S2及电梯井S3中的电梯厢可彼此结合运作以在最短的可能时间内尽可能服务多个楼层及乘客。
因为这些实施例是如此有效的并且容纳这么多个电梯厢,只需两个各包含十个电梯厢的电梯井就可以有效地服务大楼的所有120个楼层。同样地,各包含二十个电梯厢并以类似于电梯井S2及电梯井S3的方式运作的两个电梯井可足以服务超过240层的大楼。
在160层大楼中运作的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例如,电梯系统可运用15个或更多的电梯厢以同时在相同电梯井中运作。在200层大楼的实施例中,举例来说,电梯系统可利用20个电梯厢以在电梯井中同时操作。在这些实施例的任一个之中,在图8至图11中描述的电梯系统可被使用。
因为有高达20个或更多的电梯厢可在相同的电梯井中独立运作,仅需两个电梯井来服务任何高楼,不论要服务的大楼有多少层楼。例如,在实施例中,三百层楼的大楼可适当地由包含在大楼的两个电梯井中运作的40个电梯厢的电梯系统来服务。因此,由多个电梯厢共享电梯井可实现大幅节省成本、能量、材料及建造空间,并大幅提升在任何大楼中的任何给定电梯井中的电梯厢的乘客载运量。
电梯井S4,如图12所示,示出在电梯井中的本发明的实施例,其能够专门用于大楼中的六个公司(公司A至公司F)中的每个公司的私人电梯,其中各公司在120层的大楼中租赁或拥有约20层毗连的楼层。用于各公司的毗连楼层与电梯井的各公司的私人部分吻合,且在本文中可被称作电梯井的各公司的私人部分。在实施例中,各公司可选择拥有在电梯井S4的私人部分中运作一个或两个私人电梯厢。若公司A选择仅拥有一个私人电梯厢,其将会服务其私人楼层的所有二十层楼(例如,楼层101至楼层120),那么这样的电梯厢(示出如电梯井S4中的电梯厢A1)可到达A公司在楼层101至楼层120之间的所有楼层。在此实施例中,电梯厢的碰撞不可能发生在电梯井S4的公司A的私人部分中。当仅有一个电梯厢被运用时,也不需要储存槽。然而,对于仅有一个私人电梯厢的等待时间,以及仅由一个电梯厢可服务的受限数量的乘客,可能会变成公司A的问题。
在另一实施例中,公司C可以选择来拥有在电梯井S4的私人部分中运作的两个私人电梯厢,其将服务其毗连的私人楼层的所有20层楼(楼层61至楼层80)。在此实施例中,若公司C在电梯井S4的私人部分中运作皆在相同方向上移动的两个电梯厢,且不要求两个电梯厢在各方向上皆可到达其毗连楼层的所有楼层,则大楼的中央电梯计算机控制系统可以处理这些简单的需求而不会有任何电梯厢的碰撞或储存槽。
但是,若公司C要求两个电梯厢皆能够在各方向上到达其所有的楼层,则根据实施例,用于在私人电梯井部分的各末端处的楼层的电梯厢槽可能会由各相邻公司的电梯厢共享。电梯控制系统可接着被编程,使得仅有一个相邻的电梯厢(亦即在图12中示出的电梯厢B2)能同时进入共享的槽(亦即在楼层80或楼层81),且其他相邻的电梯厢(亦即在图12中示出的电梯厢C1)必须延迟进入那些共享槽中的任何共享槽,直到共享槽再次空出。
在另一实施例中,电梯控制系统可要求在办公时间期间,大楼中的所有私人电梯仅能够在任何时间在相同方向上(即,上或下)持续移动,使得各共享槽在这样的移动方向上将总是能够进入的。接着在非办公时间期间,控制系统可要求仅一个电梯能够在电梯井S4的任何方向上运作,或邻近的楼梯可能很少被乘客所需要以进出特定相邻的楼层。应当理解的是,也有其他对于这些问题的可能的解决方案。
如果在图12中所述的120层楼的大楼甚至有20家或更多公司需要在其毗连的楼层之间有私人电梯在相同的电梯井中运作(而不是6),此需求也可由图8至图12中描述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及电梯系统来满足。
考虑上述所描述的任一个私人电梯的实施例,若公司想要拓展进入空的毗邻楼层,电梯控制系统可立即通过简单地改变计算机程序来满足这些需求,且不需耗费任何成本或时间来物理改变私人电梯厢或私人电梯井。相同地,若任何公司想要卖出或交出任何毗邻的楼层给相邻的公司,也是一样。因此证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及其计算机控制方法具有很好的效率及灵活性。在另一实施例中,当任何上述的私人电梯楼层的所有者想要去大楼内的另一公司的楼层(例如,在楼层1的街道楼层,或任何的顶楼(储存)或地下室(停车)楼层),他们能够使用一般公众能使用的电梯井S1或电梯井S2或电梯井S3中的电梯厢。
图13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相同的电梯井中两个不同的私人部分的图示,其中电梯槽可由两个不同的相邻电梯厢在两个不同的时间共享。如图13中所示,四个公司A、B、C、D占据高楼中的毗邻楼层的场所。在实施例中,公司A及公司B在楼层64及65有共享槽;公司B及公司C在楼层56及57有共享槽;公司C及公司D在楼层48及49有共享槽。
如图13中所示,在9:00AM时,私人电梯厢A2已经在楼层65卸载了其公司A乘客,而现在停放在公司B在楼层64的共享槽。私人电梯厢A1在楼层65装载公司A的员工并准备上升至公司A的毗邻楼层的上方目的地。私人电梯厢B1已经卸载并在楼层57装载其公司B乘客,且现在要上升以服务公司B的楼层60至64。电梯厢B2存放在公司C在楼层56的共享槽中,且开始要往上移动至楼层57以装载公司B的要前往公司B更高的毗连楼层的乘客。私人电梯厢C1上升以服务公司C的楼层54至56,且接着将会在电梯厢B2向上移动至槽58时被存放在公司B在楼层57的共享槽中。私人电梯厢C2已经在49楼装载了公司C的乘客,并上升以服务公司C的其他楼层。私人电梯厢D1刚进入在楼层48的共享槽以卸载公司D的乘客,且将接着停靠在公司C在楼层49的共享槽,该共享槽刚由电梯厢C2空出。
如图13中所示,在9:05A.M.时,私人电梯厢D2刚在48楼装载公司D的乘客,且下降通过电梯井中的公司D的私人部分以服务较低的公司D的毗连楼层。私人电梯厢D1停靠在公司C在49楼的共享槽,且准备要跟着电梯厢D1往下通过公司D的楼层。私人电梯厢C2已经服务完公司C的楼层56至楼层54,且准备要服务公司C的楼层53至楼层50,以及在电梯厢D1离开该共享槽后也服务楼层49。私人电梯C1停靠在公司B在楼层57的共享槽,且准备要跟随电梯厢C2下降通过公司C的毗连楼层。私人电梯厢B2已经服务完公司B的上方楼层,且要下降通过电梯井中的公司B的私人部分以服务公司B的较低楼层,直到在电梯厢C1已经向下移动到楼层55后,其停靠在公司C在楼层56的共享槽。私人电梯厢B1已经空出共享槽65,已经在楼层64装载公司B的乘客,且现在要下降以服务公司B较低的楼层。电梯厢A2刚在楼层65卸载公司A的乘客,且将在电梯厢B1离开公司B在楼层64的共享槽之后停靠在该共享槽中。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所有电梯厢的移动是由大楼的中央电梯控制系统结合位在这些电梯厢上及私人电梯井S4中的电子光学传感器及光学传感器来控制。
图14A至图14G示出了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一个配重块通道410如何能由多个电梯厢的配重块120共享。配重块通道410的这种共享可以减少用于电梯井的必要大小和/或增加在于给定的电梯井中可运作的较大的电梯厢的乘客载运量。在图12中,配重块通道在电梯井S4(未示出)中从楼层120向下延伸到楼层1。根据下列实施例,120层的大楼可使所有配重块连接至在电梯井S4中电梯厢A1、电梯厢B1及电梯厢C1,为了空间经济效益的目的共享相同的配重块通道410,且得以将在相同的电梯井S4中能由各电梯厢运输的乘客的数量最大化。
在实施例中,如图14A、图14B、图14C及图14D中所示,相同的配重块通道有三个垂直部分:410A、410B及410C。在此配置中,配重块120A位于较低的垂直部分410C,配重块120B位于较中间的垂直部分410B,且配重块120C位于较上方的垂直部分410A。连接于配重块120A的配重块缆线210A穿过位于配重块120B的各侧上的垂直配重块缆线通道1400B,其中配重块120B连接于电梯厢B1(未示出),且它们甚至也可穿过甚至更大的垂直配重块缆线通道1400C,其位于连接于电梯厢C1(未示出)的配重块120C的各侧上。因此,配重块120A及其相关联的配重块缆线210A可以独立于配重块120B及120C上下移动通过配重块通道410在毗连楼层80和61之间的部分410C,如图12中所示。若配重块120A附接于仅移动通过电梯井100(与特定所有者的毗连楼层相关联的)的特定部分的个人电梯厢110,则配重块120A可以仅在配重块通道410的部分410A中移动。见图12中的电梯井S4。但若是配重块120A是附接于在一个方向上移动通过整个电梯井100的电梯厢110,则配重块120A也可在一个方向上移动通过整个配重块通道410达到与其相关联的电梯厢110相同的距离。见图12中的电梯井S1。
此外,连接于配重块120B的配重块缆线210B甚至可以穿过更大的垂直配重块缆线通道1400C,其位在附接于电梯厢C1(未示出)的配重块120C的各侧上。因此,配重块120B及其相关联的配重块缆线210B可以独立于配重块120A及120C在配重块通道410在毗连的楼层100及楼层81之间的部分410B中上下移动,如图12中所示。若配重块120B附接于仅移动通过电梯井100(与特定所有者的毗连楼层相关联的)的特定部分的个人电梯厢110,则配重块120B可以仅在配重块通道410的部分410B中移动。见图12中的电梯井S4。但若是配重块120B附接于在一个方向上移动通过整个电梯井100的电梯厢110,则配重块120B也可在一个方向上移动通过整个配重块通道410达到与其相关联的电梯厢110相同的距离。见图12中的电梯井S1。
配重块120C及其相关联的配重块缆线210C自然也可以独立于其他配重块120A及120B在配重块通道410的位于毗连的楼层120及101之间的部分410A中上下移动,如图12中所示,因为在公共配重块通道410的部分410A中,没有可能阻碍配重块120C运动的配重块120或配重块缆线210。若配重块120C附接于仅移动通过电梯井100的(与特定所有者的毗连楼层相关联的)特定部分的个人电梯厢110,则配重块120C可以仅在配重块通道410的部分410A中移动。见图12中的电梯井S4。但若是配重块120C附接于在一个方向上移动通过整个电梯井100的电梯厢110,则配重块120B也可在一个方向上移动通过整个配重块通道410达到与其相关联的电梯厢110相同的距离。见图12中的电梯井S1。
所有配重块120彼此是垂直地分离的,且所有配重块缆线210彼此是水平地分离的。上述配重块缆线210的一端附接于相关联的配重块连接点240,配重块连接点240位于其相关联的电梯厢110上(未示出),而缆线210的另一是附接于相关联的配重块连接眼350,配重块连接眼350位于其相关联的配重块120的顶部上。
在另一实施例中,私人电梯厢D1、E1及F1的配重块120(未示出)如图12中所示也可以如上述相同的方式共享相同的配重块通道410。
电梯井S4的侧视图(图14A)示出了配重块120A(连接于电梯厢A1)位于电梯井S4的公司C的部分,配重块120B(连接于电梯厢B1)位于电梯井S4的公司B的部分,以及配重块120C(连接于电梯厢C1)位于电梯井S4的公司A的部分。所有的配重块120可以独立于其他所有配重块120及其相关联的配重块缆线210移动,因为没有配重块缆线210会接触或干扰任何这样的配重块120或这样的配重块缆线210的移动。所有这样的配重块缆线通道210A通过垂直配重缆线通道1400C及1400B,垂直配重缆线通道1400C及1400B分别位于配重块120C及120B之上。同样地,没有配重块120能够碰撞或干扰任何其他的配重块120,因为每个配重块120仅能在一个方向上以有限的距离移动通过如图12所示的120楼层的大楼的垂直毗连楼层(即是,垂直部分)之间的配重块通道410。
图14B、图14C及图14D示出了各个配重块120的平面俯视图,其中配重块120移动通过位于电梯井S4中的配重块通道410。在实施例中,配重块120A(其连接于电梯井S4中的电梯厢A1)被引导通过配重块通道410的部分410C。两个配重块缆线210A(在图14A中示出)附接于配重块缆线连接眼350A,在配重块120A的每侧上有一个眼。在第二实施例中,配重块120B(其连接于电梯井S4中的电梯厢B1)被引导通过配重块通道410的部分410B。两个配重块缆线210B(在图14A中示出)附接于配重块缆线连接眼350B,在配重块120B的每个中间位置处具有一个眼。在第三实施例中,配重块120C(其连接于电梯井S4中的电梯厢C1)被引导通过配重块通道410的部分410A。一个配重块缆线210C(在图14A中示出)附接于位于配重块120C的中心处的配重块缆线连接眼350C,因为没有其他位于配重块120C上方或在配重块120C上方移动的配重块可能干扰坐落在配重块缆线210C处的中心。
在实施例中,两个配重块缆线210A(连接于电梯厢A1)通过垂直配重块缆线通道1400B,垂直配重块缆线通道1400B位于配重块120B的中间的任一侧,且也甚至通过更大的垂直配重块缆线通道1400C,垂直配重块缆线通道1400C位于配重块120C的中间的任一侧。这些垂直配重块缆线通道使得配重块120A能通过配重块通道410的部分410C上下移动而不会受到阻碍,并且能独立于共享相同配重块通道410的配重块120B及120C的运动。同样地,两个配重块缆线210B(连接于电梯厢B1)也通过位在配重块120C的中间的任一侧上的垂直配重块缆线通道1400C。这些较大的垂直配重块缆线通道1400C使得配重块120B能够上下移动通过配重块通道410的部分410B而不会受到干扰,且能够独立于共享相同的配重块通道410的配重块120A及120C的运动。图14F示出来自三个不同维度的立体图的所有上述组件及实施例。
在实施例中,如图14A中所示,配重块120A示出为特定的尺寸,配重块120B示出为较配重块120A稍大以弥补(accountfor)配重块120B的由其两个垂直配重块缆线通道1400B所造成的重量损失,且配重块120C示出为较配重块120B稍大以弥补配重块120C的由其两个甚至更大的配重块缆线通道1400C所造成的较大重量损失。
图14F及图14G示出了在图14A至图14E中示出的配重块缆线210在实施例中如何被引导并穿过滑轮140,其中滑轮140位于配重块通道410的部分的顶部,且接着配重块缆线210被附接于沿着各电梯厢110A、110B及110C的顶侧设置的各配重块缆线连接点240。在实施例中,附接于配重块120A的右方配重块缆线210A1被向上引导通过右方的配重块缆线通道1400B及右方的配重块缆线通道1400C(如图14A、图14B、图14C及图14D中所示),接着向上并穿过后部滑轮140A1,跨越配重块通道410的部分的顶部到前方滑轮140A1,接着穿过前方滑轮140A1,且沿着电梯井100向下,且接着被附接于位于电梯厢110A的顶侧上的配重块连接点240A,如图14F及图14G中所示。附接于配重块120A的左方配重块缆线210A2被引导通过左方的配重块缆线通道1400B及左方的配重块缆线通道1400C(如图14A至图14D所示),接着向上并穿过后部滑轮140A2,跨越配重块通道410的部分的顶部到前方滑轮140A2,接着穿过前方滑轮140A2,且沿着电梯井100向下,且接着也被附接于配重块连接点240A,如图14F及图14G中所示。
同样地,附接于配重块120B的右方配重块缆线210B1被向上引导并通过右方的配重块缆线通道1400C,接着向上并穿过后部滑轮140A1,跨越配重块通道410的部分的顶部到前方滑轮140B1,接着穿过前方滑轮140B1,且沿着电梯井100向下,且接着被附接于位于电梯厢110B的顶侧上的配重块连接点240B,如图14F及图14G中所示。左方的配重块缆线210B2被向上引导通过左方的配重块缆线通道1400C,接着向上并穿过后部滑轮140B2,跨越配重块通道410的部分的顶部到前方滑轮140B2,接着穿过前方滑轮140B2,且沿着电梯井100向下,且接着被附接于位于电梯厢110B上的配重块连接点240B,上述所有如图14A至图14G中所示。
附接于配重块120C的配重块缆线210C被向上引导并穿过后部滑轮140C,跨越配重块通道410的部分的顶部到前方滑轮140C,接着穿过前方滑轮140C,且沿着电梯井100向下,且接着被附接于位于电梯厢110C上的配重块连接点240C,上述所有如图14A至图14G中所示。所有的配重块缆线210及其相关联的滑轮140为彼此水平及/或垂直独立的,从而不彼此干扰。在所有用于图14F及图14G的描述中,用语“后部”及“正面”滑轮是相对于特定电梯厢而言。
亦能预想的是,在实施例中的多个电梯厢(例如,10或20个电梯厢),使用类似于上述共享配重块通道的方法的系统,可以仅运用四个配重块通道用于在高楼的电梯井中其所有的配重块,以服务多个独立的毗连楼层或其他楼层使用(例如两百或更多楼层)。
图15A、图15B、图15C及图15D示出四个电梯厢110A、110B、110C及110D在电梯井100中彼此上下垂直对齐,每个具有对称设置在各电梯厢110的相对侧的两个配重块120。例如,如图15A中所示,顶部电梯厢110A具有位于配重块通道410A中的配重块120A,配重块通道410A与配重块连接点240A对齐,且所有这些组件相邻于电梯厢110A的右后方象限的后部来设置。配重块缆线210A的一端可被附接于配重块连接点240A,而缆线210A的另一端可被附接于配重块120A的顶部中心。也如图15A中所示,电梯厢110A具有位于另一配重块通道410A中的第二配重块120A,且所有这些组件相邻于电梯厢110A的左前方象限的前侧设置。配重块缆线210A的一端可被附接于另一连接点240A,且缆线210A的另一端可被附接于另一配重块120A的顶部中心。所有这些组件相对彼此对称设置,并一同运作。
如图15B中所示,电梯厢110B(紧邻电梯厢110A下方设置)具有位于配重块通道410B中的配重块120B,其中配重块通道410B与配重块连接点240B对齐,且所有这些组件相邻于电梯厢110B的右后方象限的前侧设置。配重块缆线210B的一端可被附接于配重块连接点240B,且缆线210B的另一端可被附接于配重块120B的顶部中心。也如图15B中所示,电梯厢110B具有第二配重块120B,其位于另一配重块通道410B内,且所有这些组件相邻于电梯厢110B的左前方象限的后侧设置。配重块缆线210B的一端可被附接于另一连接点240B,而缆线210B的另一端可被附接于另一配重块120B的顶部中心。所有这些组件相对彼此对称设置,且一同运作。
如图15C中所示,电梯厢110C(紧邻电梯厢110C下方设置)具有位于配重块通道410C中的配重块120C,其中配重块通道410C与配重块连接点240C对齐,且所有这些组件相邻于电梯厢110C的左后方象限的前侧设置。配重块缆线210C的一端可被附接于配重块连接点240C,且缆线210C的另一端可被附接于另一配重块120C的顶部中心。也如图15C中所示,电梯厢110C具有位于另一配重块通道410C内的第二配重块120C,且所有这些组件相邻于电梯厢110C的右前方象限的后侧设置。配重块缆线210C的一端可被附接于连接点240C,而缆线210C的另一端可被附接于另一配重块120C的顶部中心。所有这些组件相对彼此对称设置,且一同运作。
如图15D中所示,底部电梯厢110D具有位于配重块通道410D中的配重块120D,其中配重块通道410D与配重块连接点240D对齐,且所有这些组件相邻于电梯厢110D的左后方象限的后侧设置。配重块缆线210D的一端可被附接于配重块连接点240D,且缆线210D的另一端可被附接于配重块120D的顶部中心。也如图15D中所示,电梯厢110D具有位于另一配重块通道410D内的第二配重块120D,且所有这些组件相邻于电梯厢110D的右前方象限的前侧设置。另一配重块缆线210D的一端可被附接于另一连接点240D,而缆线210D的另一端可被附接于另一配重块120D的顶部中心。所有这些组件相对彼此对称设置,且一同运作。
所有在图15A至图15D中描述的组件(电梯厢以外的)是相对彼此水平独立的,从而不彼此干扰。各配重块通道410可被附接于电梯井壁800,其位于电梯井100的相对侧。各电梯厢110可以在整个电梯井100中利用对称地连接于各电梯厢110的仅两个配重块120而彼此独立移动,而利用以前述四个配重块。各电梯厢110可沿着两个相对的导轨230由二或多个引导设备220引导,其中引导设备220附接于各电梯厢110的外侧430。
图16A、图16B、图16C及图16D示出四个电梯厢110A、110B、110C及110D在电梯井100中彼此上下垂直对齐,各只有一个配重块120对称设置在各电梯厢110的一侧,且有一个马达升降缆线136对称设置在各电梯厢110的相对侧。例如在图16A中,顶部电梯厢110A具有位于配重块通道410A中的一个配重块120A,配重块通道410A与配重块连接点240A对齐,且所有该些组件相邻于电梯厢110A的右后方象限的后部来设置。配重块缆线210A的一端可被附接于配重块连接点240A,而缆线210A的另一端可被附接于配重块120A的顶部中心。也如图16A中所示的,电梯厢110A具有附接于电梯厢110A的左前方象限的前侧的升降马达连接点150A。升降马达缆线136A的一端可被附接于马达升降连接点150A,且缆线136A的另一端可被缠绕在位于大楼顶楼层810(未示出)中的专用的升降马达130A的轴上。当马达130A将电梯厢110A在电梯井100中上下拉动时,配重块120A在电梯厢110A移动通过电梯井100时稳定并平衡电梯厢110A的一侧,且升降马达缆线136A不仅提供在电梯井100的特定方向上拉动电梯厢110的功能,还提供在电梯厢110A移动通过电梯井100时稳定及平衡电梯厢110A的另一侧的功能。所有这些组件相对彼此对称设置,并一同运作。
如图16B中所示,电梯厢110B(紧邻电梯厢110A下方设置)具有位于配重块通道410B中的一个配重块120B,配重块通道410B与配重块连接点240B对齐,且所有这些组件相邻于电梯厢110B的右后方象限的前侧来设置。配重块缆线210B的一端可被附接于配重块连接点240B,而缆线210B的另一端可被附接于配重块120B的顶部中心。也如图16B中所示,电梯厢110B具有附接于电梯厢110B的左前方象限的后侧的升降马达连接点150B。升降马达缆线136B的一端可被附接于升降马达连接点150B,且缆线136B的另一端可被缠绕在位于大楼顶楼层810(未示出)中的专用的升降马达130B的轴上。当升降马达130B将电梯厢110B在电梯井100中上下拉动时,配重块120B在电梯厢110B移动通过电梯井100时,稳定并平衡电梯厢110B的一侧,且升降马达缆线136B不仅提供在电梯井100的特定方向上拉动电梯厢110的功能,还提供在电梯厢110B移动通过电梯井100时稳定及平衡电梯厢110B的另一侧的功能。所有这些组件相对彼此对称设置,并一同运作。
如图16C中所示,电梯厢110C(紧邻电梯厢110B下方设置)具有位于配重块通道410C中的配重块120C,配重块通道410C与配重块连接点240C对齐,且所有该些组件相邻于电梯厢110C的右前方象限的后侧来设置。配重块缆线210C的一端可被附接于配重块连接点240C,而缆线210C的另一端可被附接于配重块120C的顶部中心。也如图16C中所示的,电梯厢110C具有附接于电梯厢110C的左后方象限的前侧的升降马达连接点150C。升降马达缆线136C的一端可被附接于升降马达连接点150C,且缆线136C的另一端可被缠绕在位在大楼顶楼层810(未示出)中的专用的升降马达130C的轴上。当升降马达130C将电梯厢110C在电梯井100中上下拉动时,配重块120C在电梯厢110C移动通过电梯井100时,稳定并平衡电梯厢110C的一侧,且升降马达缆线136C不仅提供在电梯井100的特定方向上拉动电梯厢110的功能,还提供在电梯厢110C移动通过电梯井100时稳定及平衡电梯厢110C的另一侧的功能。所有这些组件相对彼此对称设置,并一同运作。
如图16D中所示,底部电梯厢110D具有位于配重块通道410D中的配重块120D,配重块通道410D与配重块连接点240D对齐,且所有该些组件相邻于电梯厢110D的右前方象限的前侧来设置。配重块缆线210D的一端可被附接于配重块连接点240D,而缆线210D的另一端可被附接于配重块120D的顶部中心。也如图16D中所示的,电梯厢110D具有附接于电梯厢110D的左后方象限的后侧的升降马达连接点150D。升降马达缆线136D的一端可被附接于升降马达连接点150D,且缆线136D的另一端可被缠绕在位在大楼顶楼层810(未示出)中的专用的升降马达130D的轴上。当升降马达130D将电梯厢110D在电梯井110中上下拉动时,配重块120D在电梯厢110D移动通过电梯井100时,稳定并平衡电梯厢110D的一侧,且升降马达缆线136D不仅提供在电梯井100的特定方向上拉动电梯厢110的功能,还提供在电梯厢110D移动通过电梯井100时稳定及平衡电梯厢110D的另一侧的功能。所有这些组件相对彼此对称设置,并一同运作。
所有在图16A至16D中描述的组件(电梯厢以外的)是相对彼此水平独立的,从而不彼此干扰。各配重块通道410可被附接于电梯井壁800,电梯井壁800位于电梯井100的相对侧。各电梯厢110可以在整个电梯井100中仅利用对称地连接于该电梯厢110的一个配重块120而彼此独立移动,而非利用前述四个或两个配重块。各电梯厢110可沿着两个相对的导轨230由二或多个引导设备220引导,其中引导设备220附接于各电梯厢110的外侧430。
在于2013年5月31日提交的美国临时申请号第61/829,996号中描述的计算机控制系统,控制各电梯井100中的电梯厢110动作、目的地、煞车及其他功能。
尽管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案及应用已经在本文中示出及描述,但是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本文所公开展示的具体结构及组件,且可在不脱离由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定义的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下,对本发明的方法及设备的配置、操作及细节进行各种修改、改变及变化。

Claims (57)

1.一种电梯系统,该电梯系统包含:
一个或多个电梯井;
二个或更多个电梯厢,所述电梯厢位于所述一个或多个电梯井中的每个电梯井内,所述二个或更多个电梯厢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电梯厢,该第一电梯厢能够位于第二电梯厢之上,所述二个或更多个电梯厢中的每个具有彼此基本上平行的至少两个壁;
二个或更多个缆线,所述缆线连接至每个电梯厢,所述缆线中的至少一个位于每个电梯厢的第一基本平行壁上且所述缆线中的至少另一个位于每个电梯厢的第二基本平行壁上;以及
一个或多个配重块,所述配重块连接至每个电梯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系统,其中,所述缆线中的每一个彼此水平地分离。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系统,其中,每个电梯厢进一步包括:连接至所述二个或更多个缆线中的至少一个缆线的一个或多个专用的升降马达以及及一或多个滑轮,所述缆线连接至每个电梯厢,其中连接至相关联的电梯厢的每个升降马达能够响应于相关联的升降马达的启动而在预定方向上移动相关联的电梯厢。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系统,其中,连接至相关联的升降马达的所述缆线被设置成靠近附接于所述电梯厢的所述第一基本平行壁或所述第二基本平行壁的引导件,所述升降马达附接至每个电梯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系统,其中,在每个电梯厢的移动期间,不需储存任何缆线的部分。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系统,其中,第一升降马达缆线位于电梯厢的第三壁的外部上的对称位置,且第二升降马达缆线位于所述电梯厢的第四壁的外部上的对称位置,其中所述电梯厢的所述第三壁和所述第四壁基本平行。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系统,其中,第一缆线及第二缆线各自借助滑轮连接至同一升降马达,且所述升降马达一起拉动所述第一缆线和所述第二缆线。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系统,其中,所有的电梯厢仅在相同方向上移动通过电梯井。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系统,其中,一个或多个电梯厢能够被存放在一个或多个顶部电梯井槽中及存放在一个或多个底部电梯井槽中,使得在大楼中被占据的各楼层能够借助所有的电梯厢到达。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系统,其中,一个或多个电梯厢能够被存放在一个或多个顶部电梯井槽中及存放在一个或多个底部电梯井槽中。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系统,其中每个所述电梯厢进一步包括:
位于所述第一基本平行壁上的一个或多个引导件,用于接合位于第一电梯井的基本上平行的第一井壁上的第一垂直轨道;以及
位于所述第二基本平行壁上的一个或多个引导件,用于接合位于所述第一电梯井的相对基本上平行的第二井壁上的第二垂直轨道。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梯系统,其中,每个引导件进一步包括:
至少一个轮、至少一个轴以及具有第一臂和第二臂的U形叉,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轴被放置成穿过所述至少一个轮的中心,且被附接于所述叉的每个臂,其中所述引导件与所述第一垂直轨道或所述第二垂直轨道中的相应的垂直轨道接合,使得所述至少一个轮沿着所述相应的垂直轨道滚动,同时所述相应的垂直轨道设置在所述叉的每个臂之间,因此引导所述电梯厢沿着相应的垂直轨道通过电梯井。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梯系统,其中,所述引导件进一步包含至少两个垫圈。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梯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垂直轨道基本上沿着所述第一井壁的中心轴设置,且所述第二垂直轨道基本上沿着所述第二井壁的中心轴设置。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系统,其中,每个所述缆线水平地或垂直地彼此分离。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系统,其中,连接至电梯厢的一个或多个所述缆线连接至升降马达,且连接至电梯厢的一个或多个所述缆线借助滑轮连接至配重块。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系统,其中,每个缆线由碳纤维构成。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系统,该电梯系统进一步包含一个或多个滑轮,每个滑轮被设置成接合连接至每个电梯厢的二个或更多个缆线中的一个缆线。
1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系统,其中,二个或更多个缆线各自连接到独立的配重块。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梯系统,其中,每个缆线由碳纤维构成。
2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系统,其中,所述配重块沿电梯厢的相对的两侧对称地设置。
2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系统,该电梯系统进一步包括一组二个或更多个配重块通道,其中各配重块通道引导一个独立配重块通过电梯井,并水平地独立于每个其他的配重块通道,且各配重块及配重块通道设置在每个电梯井中的所述电梯厢的垂直路径的外部。
2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系统,其中,一个或多个配重块通道附接至二个或更多个电梯井壁中的每个电梯井壁,使得一个或多个配重块通道被附接至第一基本平行电梯井壁,并且一个或多个配重块通道被附接至第二基本平行电梯井壁。
2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系统,其中,二个或更多个配重块通道沿着电梯井的至少一侧并排地或背对背地设置,允许二个或更多个电梯厢独立地移动通过相同的电梯井。
2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系统,该电梯系统进一步包含在配重块通道的不同垂直部分中独立移动的多个配重块。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电梯系统,其中,每个配重块通道能够由在同一配重块通道中彼此独立移动的二个或更多个配重块共享,其中上部配重块在下部配重块的上方垂直地对齐。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电梯系统,其中,在配重块通道中附接于下部配重块的缆线穿过上部配重块中的配重块通道,使得二个或更多个配重块彼此独立地在同一配重块通道的不同垂直部分中移动且共享相同的配重块通道。
2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系统,其中,连接到相关联的配重块的一个或多个所述缆线附接至从每个电梯厢的所述第一基本平行壁的外部延伸的连接点,并且
连接至相关联的配重块的一个或多个所述缆线被附接至从每个电梯厢的所述第二基本平行壁的外部延伸的连接点。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电梯系统,其中,每个连接点水平地或垂直地远离每个其它的连接点。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电梯系统,其中,从俯视平面图观察的每个电梯厢被分成象限,且相同数目的所述连接点位于设置在每个电梯厢的每个象限内的每个基本平行壁上。
31.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电梯系统,其中,位于各象限内的每个邻近的连接点以相同的均匀距离分开。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电梯系统,其中,连接到相关联的配重块的每个缆线的一端连接到电梯厢上的与该缆线相关联的连接点上,且每个缆线的另一端被连接到与该缆线相关联的配重块的顶部中心。
33.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电梯系统,其中,每个连接点设置在一组件的端部处,该组件从每个电梯厢的每个基本平行壁的外部延伸并远离电梯厢的所述垂直路径。
34.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电梯系统,其中,所述组件具有从所述电梯厢的外壁向外延伸的杆的形状。
35.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电梯系统,其中,用于每个电梯厢的所述二个或更多个缆线包含一组四个缆线,且每个缆线连接至独立的配重块。
36.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电梯系统,其中,每个配重块的顶部与其相关联的连接点对齐、与其相关联的配重块缆线对齐、与其相关联的配重块滑轮对齐、与其相关联的配重块通道的顶部对齐,并且所述配重块在第二垂直路径上移动,其中该第二垂直路径位于在同一电梯井中移动的各个电梯厢的垂直路径的外部。
37.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电梯系统,其中,所述配重块的一半、通道的一半、缆线的一半及滑轮的一半沿着第一电梯井的基本平行的第一井壁对齐,且剩余的一半沿着所述第一电梯井的相对基本平行的第二井壁对齐。
38.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电梯系统,其中,十个或更多个电梯厢在至少一个第一电梯井中对齐,且每个电梯厢能够彼此独立地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一电梯井的不同部分中移动。
39.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电梯系统,其中,二十个或更多个电梯厢在至少一个第一电梯井中垂直对齐,且每个电梯厢能够彼此独立地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一电梯井的不同部分中移动。
40.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电梯系统,其中,用于每个电梯厢的所述二个或更多个缆线包括:
具有二十个或更多个缆线的第一子组,其中每个缆线连接至相关联的配重块且附接至相关联的连接点,所述连接点从二十个或更多个电梯厢中的每个电梯厢的所述第一基本平行壁的外部延伸,以及
具有二十个或更多个缆线的第二子组,其中每个缆线连接至相关联的配重块且附接至相关联的连接点,所述连接点从二十个或更多个电梯厢中的每个电梯厢的所述第二基本平行壁的外部延伸。
4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系统,其中每个电梯厢进一步包括:
一个或多个数据线、以及一个或多个电源缆线。
42.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电梯系统,其中,所述一组四个缆线中的二个缆线连接至相关联的配重块,该配重块设置在每个电梯厢的所述第一基本平行壁上,且所述一组四个缆线的其中另外两个缆线连接至相关联的配重块,该配重块设置在每个电梯厢的所述第二基本平行壁上。
43.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电梯系统,其中,二个或更多个电梯厢在多个额外的电梯厢的上方垂直对齐,该多个额外的电梯厢中的每一个额外的电梯厢具有连接至该额外的电梯厢的每个平行侧的至少两个缆线,且每个缆线亦连接到相关联的配重块。
44.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电梯系统,其中,四个或更多个配重块及配重块通道并排地或背对背地沿着电梯井的相对二侧设置,允许二个或更多个电梯厢独立地移动通过同一电梯井。
45.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电梯系统,其中,十个或更多个配重块通道并排地或背对背地沿着电梯井的相对二侧设置,允许十个或更多个电梯厢独立地移动通过相同的电梯井,每个所述配重块通道包含至少一个配重块。
46.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电梯系统,其中,二十个或更多个配重块通道并排地或背对背地沿着电梯井的相对二侧设置,允许二十个或更多个电梯厢独立地移动通过同一电梯井,每个所述配重块通道包含至少一个配重块。
47.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电梯系统,其中,所述配重块和配重块通道以不同形状建造,以将能够在该电梯井中运作的电梯厢的数量最大化。
48.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电梯系统,其中,每个电梯厢进一步包括一个或多个滑轮;并且所有缆线、配重块、通道及滑轮对称地设置且彼此水平地或垂直地设置,以实现电梯厢的最佳平衡,且从而不干扰彼此。
4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系统,其中,多个电梯厢以不同的有限距离移动通过电梯井,允许乘客转移至其他电梯井中的其他电梯厢,以在建筑物中从一层行进到另一层。
5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系统,其中,至少一个电梯厢从底部楼层被快运至上方楼层而不在中间楼层停止,以下称为快运电梯厢,由此所述快运电梯厢服务一组局部上方楼层且接着快运回到底部楼层。
5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系统,其中,该电梯井专属于且限于多个私人电梯厢,所述多个私人电梯厢均是由建筑物中一组毗连楼层的占有者专用,使得每个私人电梯厢仅在这一组毗连楼层中独立地移动。
52.如权利要求51所述的电梯系统,该电梯系统进一步包括用于建筑物中的每一组毗连楼层的两个私人电梯厢,其中具有用于每一组毗连楼层的第一可共享电梯槽及第二可共享电梯槽,并且所述第一可共享电梯槽和所述第二可共享电梯槽均由相邻的私人电梯在不同的时间共享。
5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系统,该电梯系统进一步包括连接至所述两个或更多个缆线中的至少一个缆线的一个或多个升降马达,所述缆线连接至每个电梯厢,连接至升降马达的每个缆线不连接至配重块。
54.如权利要求53所述的电梯系统,其中,连接至电梯厢的所述两个或更多个缆线中的至少一个缆线被连接至第一升降马达,并且所述两个或更多个缆线中的至少另外一个缆线被连接至配重块。
5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系统,该电梯系统进一步包括用于每个电梯厢的运动的控制系统。
56.如权利要求55所述的电梯系统,其中,所述控制系统控制所述电梯厢在每个电梯井中的多个操作和运动。
57.如权利要求55所述的电梯系统,其中,每个电梯厢包括防撞装置或制动装置。
CN201480052539.XA 2013-07-26 2014-07-25 在电梯井中独立移动的电梯及配重块 Pending CN10557937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3/952,528 US8925689B2 (en) 2011-01-19 2013-07-26 System having a plurality of elevator cabs and counterweights that move independently in different sections of a hoistway
US13/952,528 2013-07-26
PCT/US2014/048308 WO2015013684A2 (en) 2013-07-26 2014-07-25 System having a plurality of elevator cabs and counterweights that move independently in different sections of a hoistway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79378A true CN105579378A (zh) 2016-05-11

Family

ID=523939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52539.XA Pending CN105579378A (zh) 2013-07-26 2014-07-25 在电梯井中独立移动的电梯及配重块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EP (1) EP3024768A4 (zh)
JP (1) JP6539267B2 (zh)
KR (1) KR102244262B1 (zh)
CN (1) CN105579378A (zh)
CA (1) CA2919274C (zh)
TW (1) TWI568659B (zh)
WO (1) WO2015013684A2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89984A (zh) * 2016-10-04 2019-05-2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的控制装置
CN109775532A (zh) * 2019-03-11 2019-05-21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能够自动分离和挂接的双层电梯轿厢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650226B2 (en) * 2015-09-28 2017-05-16 Smart Lifts,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multiple elevator cabs in an elevator shaft
US10669124B2 (en) 2017-04-07 2020-06-02 Otis Elevator Company Elevator system including a protective hoistway liner assembly
WO2019013472A1 (ko) * 2017-07-13 2019-01-17 정증자 엘리베이터 로핑장치
EP3681835B1 (de) * 2017-08-17 2022-08-31 Inventio AG Aufzugsystem
KR20200046396A (ko) * 2018-10-24 2020-05-07 현대엘리베이터주식회사 상호 연동형 엘리베이터 장치
US11440774B2 (en) 2020-05-09 2022-09-13 Otis Elevator Company Elevator roping sway damper assembly
CN111776898B (zh) * 2020-06-29 2022-08-09 浙江富士美电梯有限公司 一种载重量和运行速率可调节的电梯
TWI734584B (zh) * 2020-08-13 2021-07-21 洪叡理 具有助力裝置之倉儲搬運系統
CN115095106B (zh) * 2022-05-31 2024-01-30 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电梯井道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99879A (en) * 1996-05-06 1997-12-23 Sakita; Masami Elevator system
CN101090856A (zh) * 2004-12-29 2007-12-19 奥蒂斯电梯公司 在单一竖井内具有多个轿厢的电梯系统中的补偿
CN101205036A (zh) * 2006-12-14 2008-06-25 因温特奥股份公司 电梯系统
CN101239685A (zh) * 2006-12-22 2008-08-13 因温特奥股份公司 具有至少一个换乘层的建筑物内的电梯装置
US20120193170A1 (en) * 2011-01-19 2012-08-02 Justin Jacobs System Having Multiple Cabs in an Elevator Shaft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896776A (en) * 1928-02-17 1933-02-07 Westinghouse Electric & Mfg Co Multiple elevator system
JPH07187525A (ja) * 1993-11-18 1995-07-25 Masami Sakita 複数ばこ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JP4311590B2 (ja) * 1999-06-14 2009-08-1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
JP4642200B2 (ja) * 2000-09-07 2011-03-0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ー群管理制御装置
KR20020022320A (ko) * 2000-09-19 2002-03-27 나병학 로프식 멀티 엘리베이터
ES2428374T3 (es) * 2006-12-04 2013-11-07 Inventio Ag Cable de fibras sintéticas
JP5065788B2 (ja) * 2007-07-27 2012-11-0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装置及び方法
US20120006626A1 (en) * 2009-04-29 2012-01-12 Otis Elevator Company Elevator system including multiple cars within a single hoistway
DE102010030436A1 (de) * 2010-06-23 2011-12-29 Thyssenkrupp Elevator Ag Aufzuganlage
US8251186B2 (en) * 2010-07-23 2012-08-28 Inventio Ag Mounting components within an elevator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99879A (en) * 1996-05-06 1997-12-23 Sakita; Masami Elevator system
CN101090856A (zh) * 2004-12-29 2007-12-19 奥蒂斯电梯公司 在单一竖井内具有多个轿厢的电梯系统中的补偿
CN101205036A (zh) * 2006-12-14 2008-06-25 因温特奥股份公司 电梯系统
CN101239685A (zh) * 2006-12-22 2008-08-13 因温特奥股份公司 具有至少一个换乘层的建筑物内的电梯装置
US20120193170A1 (en) * 2011-01-19 2012-08-02 Justin Jacobs System Having Multiple Cabs in an Elevator Shaft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89984A (zh) * 2016-10-04 2019-05-2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的控制装置
CN109789984B (zh) * 2016-10-04 2021-11-3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的控制装置
CN109775532A (zh) * 2019-03-11 2019-05-21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能够自动分离和挂接的双层电梯轿厢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2244262B1 (ko) 2021-04-23
TWI568659B (zh) 2017-02-01
CA2919274C (en) 2018-06-05
CA2919274A1 (en) 2015-01-29
EP3024768A2 (en) 2016-06-01
JP6539267B2 (ja) 2019-07-03
TW201518197A (zh) 2015-05-16
JP2016528123A (ja) 2016-09-15
EP3024768A4 (en) 2017-04-26
KR20160065081A (ko) 2016-06-08
WO2015013684A3 (en) 2015-05-14
WO2015013684A2 (en) 2015-01-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79378A (zh) 在电梯井中独立移动的电梯及配重块
CN105293255B (zh) 具有位于升降梯井中的多个轿厢的系统
RU2283270C2 (ru) Система лифтов
US9522807B2 (en) System of elevator cabs and counterweights that move independently in different sections of a hoistway
TWI343357B (en) Elevator installation with individually movable elevator cars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such an elevator installation
AU2011355671A1 (en) System having multiple cabs in an elevator shaft
CN105246813A (zh) 多轿厢自力推进电梯系统
JP2020518535A (ja) 自律移動リフト関連出願への相互参照 該当なし連邦政府による資金提供を受けた研究 該当なしシーケンスリストまたはプログラム 該当なし
KR20170118876A (ko) 복수의 통로 및 복수의 카를 갖는 엘리베이터 시스템의 작동 방법
CN109665389B (zh) 非接触供电电梯
AU2015201264C1 (en) System having multiple cabs in an elevator shaft
de Groot Elevator Planning for Tall Residential Buildings.
CN112338923A (zh) 机器人配送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