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26992B - 有机电致发光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有机电致发光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26992B
CN101226992B CN2007103052845A CN200710305284A CN101226992B CN 101226992 B CN101226992 B CN 101226992B CN 2007103052845 A CN2007103052845 A CN 2007103052845A CN 200710305284 A CN200710305284 A CN 200710305284A CN 101226992 B CN101226992 B CN 10122699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organic
containment member
cylindrical portion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30528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26992A (zh
Inventor
梶川不二雄
铃木让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GATA PROMOTIONAL ORGANIZAT
Yamagata Promotional Organization for Ind Tech
Original Assignee
YAMAGATA PROMOTIONAL ORGANIZA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GATA PROMOTIONAL ORGANIZAT filed Critical YAMAGATA PROMOTIONAL ORGANIZAT
Publication of CN1012269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269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269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2699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12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 H05B33/26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 or arrangement of the conductive material used as an electrod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02Details
    • H05B33/04Seal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humidity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10K50/81Anodes
    • H10K50/814Anodes combined with auxiliary electrodes, e.g. ITO layer combined with metal lin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4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H10K50/841Self-supporting sealing arrangements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补偿透明电极上发生的电压下降,并能够防止发光亮度因电压下降而发生不匀的有机EL发光装置。在光透过性基板(1)上依次叠层透明电极(2)、有机发光功能层(5)及背面电极(6),并设有为在与上述基板(1)之间收容上述透明电极、有机发光功能层及背面电极而密封的密封构件(9)。在上述密封构件9上形成导体层(10),在导体层(10)与透明电极(2)之间,在基板(1)的面方向上间断地形成导电性柱状部(4)。由此,分别通过导电性柱状部(4),从导体层(10)对上述透明电极(2)供电。

Description

有机电致发光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有机电致发光(EL)元件作为具有较大面积的面发光源的有机EL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有机EL元件通过直流的低电压驱动而具有高发光效率,可以轻量、且薄型化,因此已用于一部分手提式设备等中的平板显示器(FPD),另外,也提供以同一元件作为面发光源,例如作为液晶显示元件的背光源而使用的方式。
另外,有机EL元件通过选择用于发光功能层的材料,能够得到R(红)、G(绿)、B(蓝)的各发光色,所以,通过将上述各发光色单独地或者组合二种以上的发光色,也可得到白色或与白色相近的发光色。所以,通过将有机EL元件作为具有较大面积的面发光源(发光屏)而构成,除了例如宣传广告用的发光广告画、灯饰及信号用光源之外,也能够作为照明室内及车内等的高效率的光源而使用。
上述的有机EL元件通过在相向的电极之间施加直流电压,使从阴极侧注入的电子与从阳极侧注入的空穴在发光功能层内再结合,其能量就会激发荧光物质而发光。为此,需要在外部取出上述的来自发光功能层的发光,所以,至少一个电极采用透明电极。作为透明电极,通常使用氧化铟锡(ITO)等。
另外,形成的基本结构是使上述ITO构成的透明电极在透明的基板上成膜,其上形成例如由空穴输送层、有机发光层和电子注入层组成的发光功能层,在发光功能层上形成叠层金属电极。在此叠层结构中通常上述透明电极构成阳极,而金属电极构成阴极,在两个电极之间施加直流电压。
然而,构成透明电极的上述ITO的电阻率约1×10-4Ωcm,与普通的金属材料相比,其电阻率高1~2位数。所以,如上所述,在EL元件作为具有大面积的面发光源而构成时,由于透明电极中电压下降的影响,发光亮度发生不匀(亮度梯度)。
也就是说,可以认为有机EL元件中的发光亮度与注入元件的单位面积的电流量大致成正比。所以,产生的问题是:离开对于透明电极的供电点越远,上述ITO产生的电压下降越受影响,从而离开对于透明电极的供电点越远,亮度越暗。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在以ITO为代表的透明电极中,虽然已提出几个降低电阻率的材料的方案,但还不至于达到使其电阻率降低至位数不同的程度。所以,如上所述,在作为例如适用于照明等的大面积的面发光源而构成有机EL元件时,其课题还是发光亮度不匀(亮度梯度)。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提出通过低电阻材料,使形成格状的电极与透明电极重叠的结构(专利文献1)。另外,还提出使形成梯状的导体部材对于透明电极,互相成为平行状态而配列、重叠的结构(专利文献2)等。
专利文献1:特开2002-156633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0-91083号公报
按照上述专利文献1及2所示的结构,形成格状的电极或形成梯状的导体部材能够补偿上述透明电极中产生的电压下降,由此能够期待有效地防止上述的发光亮度出现不匀。
然而,按照上述专利文献1及2所示的发光光源,通过在整个透明电极上配列上述格状电极或者形成梯状的导体部材,从而在上述格状电极及梯状导体部材的配置位置上,它们将遮断来自发光功能层的光,或者形成未发光区域,实质上在整个发光屏中未发光部分的面积比率增大。换句话说,在专利文献1及2所示的发光光源中来自发光功能层的发光引出(取出)效率差,在这一点上留有改良的余地。
另外,按照专利文献1及2所示的发光光源,格状电极或者形成梯状的导体部材会遮断来自发光功能层的光,或者因为形成未发光区域,会使供给发光光源的驱动功率产生损耗,根据发光效率的观点,也留有改良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基于上述的技术观点而提出的,其课题是提供一种减小整个发光屏中未发光部分的面积比率,且提高发光的取出效率的有机EL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而且,其课题是提供一种提高对于驱动功率的发光效率的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提出的本发明的有机EL发光装置中,在基板上依次叠层第1电极、有机发光功能层及第2电极,并在与上述基板之间设有为放置上述第1电极、有机发光功能层及第2电极而密封的密封构件,其特征在于:
至少对于上述第1电极和第2电极中的任何一方电极,形成:
主供电点,对该主供电点供给来自电源部的发光驱动电流;和
副供电点,经由由导电性材料形成的上述密封构件或者在该密封构件上形成的导体层,对该副供电点供给来自所述电源部中同一电极端子的发光驱动电流,
同时,由所述电源部中同一电极端子,分别对于所述主供电点、以及所述密封构件或所述导体层,各自连接有用于供给发光驱动电流的供电线。
另外,本发明的优选方式的有机EL发光装置中,在基板上依次叠层第1电极、有机发光功能层及第2电极,并在与上述基板之间设有为放置上述第1电极、有机发光功能层及第2电极而密封的密封构件,由导电性材料形成上述密封构件,或者在密封构件上由导电性材料形成导体层,在上述密封构件或者其上形成的导体层与上述第1电极或第2电极之间,在上述基板的面方向上间断地形成导电性柱状部,并且使来自电源部的发光驱动电流对于上述第1电极或第2电极供电,同时分别通过上述密封构件或者密封构件上形成的导体层以及上述导电性柱状部,使来自上述电源部中同一电极端子的发光驱动电流对于上述第1电极或第2电极进行供电,并且,由所述电源部中同一电极端子,分别对于所述第1电极或第2电极、以及所述密封构件或所述导体层,各自连接有用于供给发光驱动电流的供电线。
这时最好这样形成,为了分别将上述柱状部的周围围住,使环状隔离体相对于上述第1电极突出而形成,在上述第2电极叠层时,在上述柱状部与第2电极之间形成可阻止由上述第2电极材料形成电气通路的绝缘间隙部。而且,在上述隔离体上,最好设置其上部沿平行于上述基板的方向突出的悬空部。
而且,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在上述柱状部的轴芯部上,具有相对于构成上述柱状部的导电性材料硬度高的间隙保持构件,并且通过上述间隙保持构件,使上述基板与密封构件之间的间隔保持而构成。而在另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除上述柱状部之外,还具有保持上述基板与密封构件之间的间隔的间隙保持构件。
另一方面,本发明的有机EL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是在基板上依次叠层第1电极、有机发光功能层及第2电极,同时在其背面还具备密封构件的有机EL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执行如下工序:在上述基板上形成第1电极;在上述第1电极上,在上述基板的面方向使环状隔离体从上述第1电极沿上述基板的法线方向突出而间断地形成,同时在上述各隔离体的中央部的第1电极上形成导电性柱状部;对于上述第1电极、柱状部及隔离体沉积有机EL介质,形成有机发光功能层;在上述有机发光功能层上形成第2电极;以及为使上述第1电极、有机发光功能层及第2电极放置在与上述基板之间而将密封构件密封,
从采用导电性材料形成的密封构件或密封构件上形成的导体层,分别通过上述导电性柱状部对于上述第1电极形成供电点。
在这种情况下,上述环状隔离体最好形成沿上述基板的法线方向突出,且其上部沿平行于上述基板的方向突出的悬空部。
按照上述结构的有机EL发光装置,对于以有机发光功能层隔开的至少第1电极和第2电极中的任何一方电极,由于形成主供电点和经由密封构件侧的副供电点,因此,能够补偿构成第1电极或第2电极的材料的高电阻率,降低上述亮度梯度的发生。
另外,按照上述结构的有机EL发光装置,在基板的面方向上,通过在作为第1电极的透明电极上间断地形成的导电性柱状部,能够从密封构件侧对透明电极供电,因此能够抑制起因于例如以ITO为代表的透明电极的高电阻率而使发光亮度出现不匀。由此,在构成有机EL元件作为较大面积的面发光源时,能够有效地防止离开透明电极的供电点越远而亮度越暗的亮度梯度发生。
另外,按照上述结构的有机EL发光装置,像上述专利文献1及2所示的发光光源一样,通过在整个透明电极上配置的格状或梯状电极,可显著减少来自发光功能层的光被遮断的程度。所以,可使发光的引出(取出)效率大幅提高。
而且,通过分别使上述柱状部的周围围住,相对于上述透明电极突出而形成环状隔离体,从而在背面电极成膜时,能够阻止在上述柱状部与作为第2电极的背面电极之间形成电气通路。由此,在具有较大面积的有机EL发光装置的制造中,能够防止柱状部与背面电极之间的短路,因此能够使缺陷发生率大幅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有机EL发光装置的制造初期工序中其要部被放大表示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同样的要部从上面看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制造工序的下一工序中其要部被放大表示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同样的要部从上面看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5是图3所示的制造工序的下一工序中其要部被放大表示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同样的要部从上面看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7是图5所示的制造工序的下一工序中其要部被放大表示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由图1~图7所示的制造工序得到的有机EL发光装置的基本结构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对于在基板上成膜的透明电极的供电点的配置例的平面图。
图10是本发明的有机EL发光装置的实施方式2中制造初期工序中的要部放大表示的剖视图。
图11是本发明的有机EL发光装置的实施方式3中制造初期工序中的要部放大表示的剖视图。
图12是本发明的有机EL发光装置的实施方式4中制造初期工序中的要部放大表示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同样的要部从上面看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14是本发明的有机EL发光装置的实施方式5中制造工序的中途状况被放大表示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5中的有机EL发光装置的基本结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按照图中所示的实施方式,说明本发明的有机EL发光装置。首先,图1~图8是对于本发明的有机EL发光装置的实施方式1,按照顺序说明其制造工序。
图1是有机EL发光装置的制造初期工序中其要部放大表示的剖视图,图2表示相同的要部从上面看到的状态。也就是说,从图2所示的A-A线沿箭头方向看到的剖视图相当于图1。
如图1及图2所示,有机EL发光装置,例如在玻璃等透明或半透明的材料或者光透过性树脂材料的基板1上形成。上述基板1使用厚度约0.1~10mm的材料,但考虑机械强度、重量等加以选择,通常适合采用约0.5~5mm的材料。
如图1及图2所示,作为阳极电极而发挥功能的第1电极的透明电极2成膜在上述基板1的一面,即图中所示的上面。如上所述,透明电极2适合使用ITO,但也可使用氧化铟锌、氧化锌等金属氧化物。而且,为了确保透明性及导电性,透明电极2的膜厚设定为80~400nm,更优选为100~200nm。
另外,透明电极2通过溅射法及离子镀法、蒸镀法等通常使用的方法,能够通过在基板1上成膜而形成。
在上述透明电极2上,还在上述基板1的面方向上间断地形成绝缘性隔离体3。再有,在图1和图2中,包含2个隔离体的部分被放大图示。使上述隔离体3沿基板1的法线方向按环状突出,并使其上部形成为沿平行于基板1的方向突出的悬空部3a。也就是说,如图1所示,形成为其断面形状为大致倒等腰梯形的隔离体3。
形成上述方式的隔离体3的一种优选制法如下:即将有意地降低UV光的透过性的负型光致抗蚀剂涂覆在上述透明电极2上,再预焙烧。此时的膜厚设定为约3μm。然后,通过具有光透过槽口的掩膜,对于形成隔离体3的位置,投影UV光,进行曝光。此时,因为上述光致抗蚀剂的UV光的透过率低,所以,在深度方向上会出现相对于显影液的溶解性差别。
所以,通过在上述光致抗蚀剂已被预焙烧的基板1上喷淋碱性显影液而产生的显影渐进性之差别,如图1所示,由此在上述透明电极2上突出而形成具有悬空部3a的隔离体3。这样,通过使隔离体3的断面形状大致为倒等腰梯形,从而在后述的背面电极成膜时,同样地能够形成会阻止在后述的导电性柱状部与背面电极之间形成电气通路的绝缘间隙部。
接着,在上述环状隔离体3的中央部的上述透明电极2上形成导电性柱状部4。柱状部4优选使用银浆料或碳浆料等导电性材料。在这种情况下,可采周例如,通过图像识别装置读取在上述基板1上预先形成的定位标志(未图示),使形成上述柱状部4的导电性材料的排液喷嘴定位等手段。由此,能够分别在环状隔离体3的大致中央部形成柱状部4。
另外,在此实施方式中形成环状的上述隔离体3的外径a优选为约10μm~10mm。而配置在隔离体3的内径b及隔离体3的中央部的柱状部4的直径,按照上述隔离体3的外径a的设定而适当地设置。
如果上述隔离体3的直径a小于10μm,则必然地不得不使柱状部4的直径c也设定得小。因此,不仅需要提高柱状部4对于隔离体3的配置精度,而且也难以获得良好的通过柱状部4供电的效果。另外,如果上述隔离体3的直径a大于10mm,则会使该部分的非发光面积增大,从而按照种观点,有必要抑制上述直径a的尺寸。
下面,图3及图4是说明形成上述导电性柱状部4后的下一工序的剖视图及俯视图,从图4所示的B-B线沿箭头方向看到的剖视图相当于图3。
如图3及图4所示,在上述透明电极2上再成膜有机发光功能层5。上述有机发光功能层5基本上由空穴输送层、有机发光层和电子注入层等各层构成,但有时也包括空穴注入层和电子注入层。各层的形成也能够采用旋涂法、真空蒸镀法等通常使用的成膜手段。另外,考虑各层彼此的适用性及要求的总膜厚,也可以按照适当状况决定上述各层的膜厚,但通常设定为5nm~5μm的范围。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在上述透明电极2上按各微小面积分开涂敷发出R(红)、G(绿)、B(蓝)各色光的有机材料,能够提供得到白色或与白色相近的发光色的有机EL发光装置。通过使用荫罩(未图示),执行使发出上述各色光的有机材料在透明电极2上的不同位置依次蒸镀等操作,也可以实现。
接着,在上述发光功能层5上再成膜作为阴极电极而发挥功能的第2电极的背面电极6。该背面电极6由功函数小的金属、合金、导电性化合物构成。例如,可使用铝、铝锂合金、镁银合金等。并且,上述背面电极6的膜厚设定为约10~500nm,优选50~200nm。另外,在上述背面电极6上也能够采用溅射法及离子镀法、蒸镀法等通常使用方法,进行成膜。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例如采用蒸镀成膜背面电极6,如图3所示,背面电极6不仅成膜在发光功能层5上,而且也在已成膜于上述隔离体3及柱状部4上面的有机材料上成膜。在这里,如已说明那样,由于上述隔离体3的断面形状成为包含悬空部3a的倒等腰梯形,因此,在背面电极6成膜时,可阻止背面电极的材料成膜在隔离体3的根部分上。
其结果是:能够在隔离体3的周围形成绝缘间隙部,由此,能够有效地阻止与上述透明电极2连接的柱状部4和背面电极6之间形成电气通路。
图5及图6是说明使上述背面电极6成膜后的下一工序的剖视图及俯视图,从图6所示的C-C线沿箭头方向看到的剖视图相当于图5。
如图5及图6所示,在上述背面电极6的成膜工序之后,执行后述的用于在发光装置的背面安装密封构件的粘接剂涂敷。另外,为了说明方便,在图5及图6所示的例中表示的是在使包含2个柱状部4的部分围住的基板1的四边涂敷粘接剂8的状态,而正如后面具体说明的那样,也可为在整个发光装置中配置更多个柱状部4的状态。
图7是表示通过在基板1的四边涂敷粘接剂8,将密封构件9与发光装置的背面侧粘接的情况。此实施方式中的密封构件9,例如由玻璃等绝缘性材料构成,在与密封构件9朝向上述基板1的一面上,在整个面上形成导体层10。接着,如图8所示,使上述密封构件9的导体层10侧与竖立设置在上述透明电极2上的各柱状部4相对,进行接合。
由此,在各柱状部4的顶部中形成的发光功能层的材料及背面电极的材料被压碎,使密封构件9的导体层10与各柱状部4的顶部在电气上连接。所以,可形成能够分别经由导电性柱状部4从密封构件9上形成的导体层10对上述的透明电极2供电的供电点。
这样,如图8所示,将上述密封构件9密封,使作为第1电极的透明电极2、有机发光功能层5及作为第2电极的背面电极6放置在上述密封构件9与上述基板1之间。所以,密封构件9能够防止透明电极2上叠层的有机物氧化,并可阻断影响发光功能层与背面电极的界面而形成黑点的水分,能够有助于发光装置的长寿命化。再有,在上述基板1与密封构件9之间形成的密封空间内,最好根据需要封入干燥剂和氩气等惰性气体(未图示)。
在按照以上说明的工序而形成的EL发光装置中,如图8所示,通过供电线对透明电极2(即对透明电极2的主供电点)供给来自作为电源部的直流电源E的阳极端子(+)的发光驱动电流,而对密封构件9的导体层10,通过供电线各自供给来自上述电源部中同一电极端子(+)的发光驱动电流。另外,上述直流电源E的阴极端子(-)通过供电线与背面电极6连接。由此,就经由透明电极2及基板1,从基板1的一面发射来自发光功能层5的光。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通过在基板1的面方向间断地形成的导电性柱状部4,也就是说,通过副供电点,能够从密封构件9侧的导体层10,对于透明电极2供电,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起因于以上述ITO为代表的透明电极的高电阻率而产生的发光亮度不匀。
图9是用平面图表示通过上述导电性柱状部4形成的对于上述透明电极2的供电点(用与柱状部同一的标记4表示)的配置例。在图9所示的例中,基板1的外形形状为300mm四方形。并且,在基板1的面方向上按互相50mm间隔,形成上述柱状部的供电点4。
按照上述结构,由于除了微小面积的供电点4之外,能够在整个基板1上取出发光,因此,可大幅度地提高发光引出(取出)效率。
另外,在对于上述透明电极2的供电点4上,不流过发光功能层5的发光驱动用的电流,因此,能够避免对于发光功能层供给无效电流的问题。由此能够提高电力的利用率。
再有,在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中,在密封构件9上形成导体层10,且构成为从导体层10经由导电性各柱状部4向透明电极2侧供电,但这是通过用导电性金属材料构成上述密封构件9而实现的,因此能够省略上述导体层10。
图10是本发明的有机EL发光装置的实施方式2中将制造初期工序中要部放大表示的剖视图,对应于已说明的图1所示的结构。另外,在图10中是用同一标记表示发挥与图1所示的各部相同功能的部分,其详细说明省略。
在图10所示的结构中,将对于透明电极2上竖立的柱状部4的周围形成的导电性材料,硬度更高的间隙保持构件11收容在轴芯部内。如果使用具备上述间隙保持构件11的柱状部4,则如图8所示,在已将密封构件9密封的状态下,作为保持与前面的基板1之间的间隔(间隙)的增强材料而发挥功能。
图11是本发明的有机EL发光装置的实施方式3中,制造初期工序中的要部放大表示的剖视图,对应于已说明的图1所示的结构。另外,在图11中是周同一标记表示发挥与图1所示的各部同一功能的部分,其详细说明省略。
在图11所示的结构中,除透明电极2上竖立的柱状部4之外,间隙保持构件11也竖立在透明电极2上。通过形成使上述间隙保持构件11竖立在透明电极2上的结构,如图8所示,在密封构件9已密封的情况下,间隙保持构件11作为保持密封构件9与前面的基板1之间的间隔(间隙)的增强材料而发挥功能。
图12是本发明的有机EL发光装置的实施方式4中,制造初期工序中的要部放大表示的剖视图,图13表示将同样的要部从上面看到的状态。也就是说,从图13所示的D-D线沿箭头方向看到的剖视图相当于图12。另外,在图12及图13中用同一标记表示具有与图1及图2所示的各部同一功能的部分,其详细说明省略。
在图12及图13所示的结构中,隔离体3构成为在一个方向伸长的椭圆形状,在隔离体3内形成的柱状部4的结构也沿隔离体3的纵向形成以扁平状突出的结构。按照这种结构,隔离体3和柱状部4都沿一个方向伸长地形成,能够使无助于发光的柱状部4形成的供电部分的宽度减小。所以,不会使非发光部分变得显著,且通过扁平状的柱状部4可确保充分的导电特性。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有机EL发光装置的实施方式5。在图14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在密封构件9的导体层10侧形成有导电性柱状部4。另外,作为第1电极的透明电极2、发光功能层5、作为第2电极的背面电极6依次成膜在基板1上。
也就是说,在图14所示的实施方式中,通过导电性柱状部4向作为第2电极的背面电极6供电。存在即使采用例如金属材料作为背面电极6,也必须形成得薄的技术状况,适合在电极的电阻值增加的场合采用。另外,在使用透明电极(上部发射型)作为第2电极的情况下,由于其电阻率高,因此,图14所示的结构当然是有效的。
如图14所示,在基板1的四边涂敷粘接剂8,如图所示,密封构件9在这种状态下被密封。由此,各柱状部4的前端部与作为第2电极的背面电极6接触而被压碎,形成副供电点。由此,能够构成图15所示的EL发光装置。
如图所示,在图15所示的EL发光装置中,通过供电线在第1电极2上连接作为电源部的直流电源E的阳极端子(+)。另外,上述电源部中的阴极端子(-)通过供电线与第2电极6连接(该连接部是主供电点),同时在密封构件9的导体层10上也各自连接有供电线,由此,各柱状部4,将阴极端子(-)连接在作为第2电极的背面电极6上(该连接部是副供电点)。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在基板1的面方向通过间断地形成的导电性柱状部4,也就是说,能够通过副供电点从密封构件9侧的导体层10对第2电极6供电,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因上述第2电极的高电阻率而造成的发光亮度不匀。

Claims (8)

1.一种有机EL发光装置,在基板上依次叠层第1电极、有机发光功能层及第2电极,并设有为在与所述基板之间收容所述第1电极、有机发光功能层及第2电极而密封的密封构件,其特征在于:
至少对于所述第1电极和第2电极中的任何一方电极,形成:
主供电点,对该主供电点供给来自电源部的发光驱动电流;和
副供电点,经由由导电性材料形成的所述密封构件或者在该密封构件上形成的导体层,对该副供电点供给来自所述电源部中同一电极端子的发光驱动电流,
同时,由所述电源部中同一电极端子,分别对于所述主供电点、以及所述密封构件或所述导体层,各自连接有用于供给发光驱动电流的供电线。
2.一种有机EL发光装置,在基板上依次叠层第1电极、有机发光功能层及第2电极,并设有为在与所述基板之间收容所述第1电极、有机发光功能层及第2电极而密封的密封构件,其特征在于:
由导电性材料形成所述密封构件,或者在密封构件上用导电性材料形成导体层,在所述密封构件或其上形成的导体层与所述第1电极或第2电极之间,在所述基板的面方向上间断地形成导电性柱状部,
使来自电源部的发光驱动电流对所述第1电极或第2电极供电,同时分别通过所述密封构件或者密封构件上形成的导体层以及所述导电性柱状部,使来自所述电源部中同一电极端子的发光驱动电流对所述第1电极或第2电极供电,
并且,由所述电源部中同一电极端子,分别对于所述第1电极或第2电极、以及所述密封构件或所述导体层,各自连接有用于供给发光驱动电流的供电线。
3.如权利要求2记载的有机EL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为了分别将所述柱状部的周围围住,使环状隔离体相对于所述第1电极突出而形成,在所述第2电极叠层时,在所述柱状部与第2电极之间形成可阻止所述第2电极材料形成电气通路的绝缘间隙部。
4.如权利要求3记载的有机EL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离体的上部设有沿平行于所述基板的方向突出的悬空部。
5.如权利要求3或4记载的有机EL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柱状部的轴芯部上设有硬度比构成所述柱状部的导电性材料更高的间隙保持构件,并且通过所述间隙保持构件,使所述基板与密封构件之间的间隔得以保持。
6.如权利要求3或4记载的有机EL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除所述柱状部之外,还设有保持所述基板与密封构件之间的间隔的间隙保持构件。
7.一种有机EL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在该装置的基板上依次叠层第1电极、有机发光功能层及第2电极,还在其背面设有密封构件,其特征在于:
执行如下工序:在所述基板上形成第1电极的工序;
在所述第1电极上,在所述基板的面方向使环状隔离体从所述第1电极沿所述基板的法线方向突出而间断地形成,同时在所述各隔离体的中央部的第1电极上形成导电性柱状部;
对于所述第1电极、柱状部及隔离体堆积有机EL介质,形成有机发光功能层;
在所述有机发光功能层上形成第2电极;以及
为收容设置在所述基板上的所述第1电极、有机发光功能层及第2电极而通过密封构件进行密封,
形成分别通过所述导电性柱状部从导电性材料形成的密封构件或者密封构件上形成的导体层对所述第1电极供电的供电点。
8.如权利要求7记载的有机EL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工序:
在所述环状隔离体中,形成沿所述基板的法线方向突出,且其上部沿平行于所述基板的方向突出的悬空部。
CN2007103052845A 2006-12-28 2007-12-28 有机电致发光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2699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356138 2006-12-28
JP2006356138A JP4338144B2 (ja) 2006-12-28 2006-12-28 有機el発光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6-356138 2006-12-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26992A CN101226992A (zh) 2008-07-23
CN101226992B true CN101226992B (zh) 2011-07-13

Family

ID=391858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305284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26992B (zh) 2006-12-28 2007-12-28 有机电致发光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080157661A1 (zh)
EP (1) EP1939952A3 (zh)
JP (1) JP4338144B2 (zh)
KR (1) KR20080063089A (zh)
CN (1) CN10122699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90784B2 (ja) * 2008-04-11 2014-01-15 ローム株式会社 有機el素子
EP2144290A1 (en) 2008-07-08 2010-01-13 Nederlandse Organisatie voor toegepast- natuurwetenschappelijk onderzoek TNO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2308408B (zh) * 2009-02-05 2016-03-16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封装的电致发光设备
CN102308407B (zh) * 2009-02-05 2015-04-15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WO2010089684A1 (en) * 2009-02-05 2010-08-12 Philips Intellectual Property & Standards Gmbh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CA2751560C (en) * 2009-02-05 2017-08-29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WO2010089679A1 (en) * 2009-02-05 2010-08-12 Philips Intellectual Property & Standards Gmbh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JP5947546B2 (ja) * 2009-02-05 2016-07-06 コーニンクレッカ フィリップス エヌ ヴェKoninklijke Philips N.V. 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装置
KR101588899B1 (ko) * 2009-09-17 2016-01-27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전계발광표시장치
DE102009046755A1 (de) 2009-11-17 2011-05-26 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V. Organisches photoelektrisches Bauelement
EP2333863A1 (en) 2009-12-11 2011-06-15 Nederlandse Organisatie voor toegepast -natuurwetenschappelijk onderzoek TNO Electro-optical device, electrode therefore, and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manufacturing an electrode and the electro-optical device provided therewith
TW201138180A (en) * 2010-01-05 2011-11-01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n OLED device
CN101826601B (zh) * 2010-04-13 2012-12-12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有机电激发光元件封装及其制造方法
WO2011161610A2 (en) * 2010-06-22 2011-12-29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Optoelectronic device with vertical connections
KR101394540B1 (ko) 2010-07-29 2014-05-1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및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KR101332023B1 (ko) * 2011-05-31 2013-11-25 전자부품연구원 유기 발광 다이오드 조명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1860507B1 (ko) 2011-07-21 2018-05-2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US9647229B2 (en) 2011-10-26 2017-05-09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Color filter for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isplay device, an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isplay device
JP5902312B2 (ja) * 2012-05-31 2016-04-13 エルジー・ケム・リミテッド 有機発光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150236292A1 (en) * 2012-10-11 2015-08-20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and illuminating apparatus
CN103325949A (zh) * 2013-05-24 2013-09-25 四川虹视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JP2015153581A (ja) * 2014-02-13 2015-08-24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
CN107565041B (zh) * 2016-06-30 2019-12-31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JP6696853B2 (ja) * 2016-07-29 2020-05-20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力検出装置
JP2018073526A (ja) * 2016-10-26 2018-05-10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
CN109216587B (zh) * 2018-08-22 2020-08-2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其制作方法及显示装置
CN108899356B (zh) * 2018-09-04 2020-12-0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Oled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43269A (zh) * 2003-03-13 2004-11-03 ����Sdi��ʽ���� 在电致发光显示器件中的导电体设计
CN1575058A (zh) * 2003-05-12 2005-02-02 索尼株式会社 沉积掩模、应用它制造显示装置的方法及显示装置
CN1761371A (zh) * 2004-10-12 2006-04-19 Lg.菲利浦Lcd株式会社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79409A (en) * 1973-11-27 1978-03-14 Licentia Patent-Verwaltungs G.M.B.H. Thyristor with pressure contacting
US5923081A (en) * 1997-05-15 1999-07-13 Micron Technology, Inc. Compression layer on the leadframe to reduce stress defects
US6111361A (en) * 1998-09-11 2000-08-29 Motorola, Inc. Light emit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fabrication
US6608449B2 (en) * 2000-05-08 2003-08-19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uminescent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TWI362231B (en) * 2003-11-21 2012-04-1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Display device
KR100621865B1 (ko) * 2003-12-29 2006-09-13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유기 전계 발광 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JP4489472B2 (ja) * 2004-03-19 2010-06-23 株式会社 日立ディスプレイズ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表示装置
KR100652352B1 (ko) * 2004-05-10 2006-12-01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유기전계발광 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JP2005338419A (ja) * 2004-05-26 2005-12-08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面発光装置用封止体及び面発光装置
JP4653455B2 (ja) * 2004-10-28 2011-03-16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用封止部材及び有機電界発光素子
KR100606969B1 (ko) * 2004-12-30 2006-08-01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유기 전계발광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1085130B1 (ko) * 2004-12-30 2011-11-18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전계발광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TWI271120B (en) * 2005-12-20 2007-01-11 Au Optronics Corp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43269A (zh) * 2003-03-13 2004-11-03 ����Sdi��ʽ���� 在电致发光显示器件中的导电体设计
CN1575058A (zh) * 2003-05-12 2005-02-02 索尼株式会社 沉积掩模、应用它制造显示装置的方法及显示装置
CN1761371A (zh) * 2004-10-12 2006-04-19 Lg.菲利浦Lcd株式会社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939952A3 (en) 2010-03-17
US20080157661A1 (en) 2008-07-03
KR20080063089A (ko) 2008-07-03
CN101226992A (zh) 2008-07-23
JP4338144B2 (ja) 2009-10-07
EP1939952A2 (en) 2008-07-02
JP2008166181A (ja) 2008-07-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26992B (zh) 有机电致发光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US20050242712A1 (en) Multicolor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
EP2743909B1 (en) Pixel structure, pixel unit structure,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TWI362128B (en)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4356899B2 (ja) 有機el発光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7845667A (zh)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US20160072069A1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US7321134B2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KR20000023402A (ko) 광학적 소자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03283306B (zh) 蒸镀膜的形成方法和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JP2011066017A (ja) 有機電界発光表示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9244265B (zh) 有机发光二极管和制造其的方法
JP2003092192A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TW200948182A (en) Organic EL panel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US20080246396A1 (en)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JPH06176870A (ja) 有機薄膜発光素子
CN204809228U (zh) 一种oled显示屏
KR100796601B1 (ko) 유기전계발광표시장치
CN103123956B (zh) 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14038886A (zh) 电致发光器件、其制备方法和显示器件
JP2001244069A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KR100528911B1 (ko) 유기 전계 발광 표시 장치
JP2004095251A (ja) El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6580090B2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KR20050024033A (ko) 유기 전계 발광 표시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713

Termination date: 2013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