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20858B - 动力传送带轮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动力传送带轮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20858B
CN101220858B CN200810002610XA CN200810002610A CN101220858B CN 101220858 B CN101220858 B CN 101220858B CN 200810002610X A CN200810002610X A CN 200810002610XA CN 200810002610 A CN200810002610 A CN 200810002610A CN 101220858 B CN101220858 B CN 10122085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vable side
side half
half pulley
spindle unit
pulle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00261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20858A (zh
Inventor
中田毅
木瀬强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C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C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CC Co Ltd filed Critical FC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2208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208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208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208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ulleys (AREA)
  • Transmissions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动力传送带轮及其制造方法,其可在短时间内在不可动侧和可动侧半滑轮及其轴部件之间良好地焊接,由此减少了在制造动力传送带轮时的周期时间并提高其组装精度。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是一种用于车辆中的动力传送的动力传送带轮,其包括:具有不可动侧锥面的不可动侧半滑轮;具有可动侧锥面的可动侧半滑轮;形成在不可动侧和可动侧半滑轮中央处的圆形开口;轴部件,轴部件焊接到不可动侧和可动侧半滑轮各自的开口,并从那里伸出以形成它们的旋转轴,该动力传送带轮的特征在于:轴部件在其一端处形成有径向加厚部,加厚部压配到不可动侧和可动侧半滑轮的开口中,并通过在加厚部和开口之间通电进行环形电阻焊接而将加厚部焊接到开口上。

Description

动力传送带轮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使用环形带的车辆中用于动力传送的动力传送带轮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如图8所示,在小型摩托车中通常采用的离心式离合器包括:被驱动带轮(未示出)经由在驱动带轮与从动带轮(动力传送带轮)101之间延伸的V形带驱动的动力传送带轮(从动带轮)101,该驱动带轮由发动机驱动;与动力传送带轮101相连的驱动板104;离合器部件105,其布置在驱动板104的外周上并在其旋转期间可通过离心力而径向向外运动;输出壳体106,其适于通过径向向外运动的离合器部件105在驱动板104的作用下旋转;以及轴107,其从输出壳体106的中央延伸并适于通过传动装置与摩托车的后轮相连。
如图8所示,动力传送带轮101主要包括:不可动侧半滑轮(固定半滑轮)102,其具有不可动侧锥面102a;以及可动侧半滑轮(滑动半滑轮)103,其具有布置成与不可动侧锥面102a相对的可动侧锥面103a,该可动侧锥面103a可朝向和远离不可动侧锥面102a运动并且可与其一起旋转,并适于在不可动侧半滑轮102和可动侧半滑轮103各自的不可动侧锥面102a与可动侧锥面103a之间支撑环形带。可以通过使可动侧半滑轮103朝向和远离不可动侧半滑轮102移位而实现离合器部件105的变速。
如图9所示,不可动侧半滑轮102通过焊接与筒形轴部件108的一端相连并围绕轴部件108旋转。可动侧半滑轮103也同样如此。轴部件108的所述端部形成有呈环形突起的支顶(barring)部108a,同样不可动侧半滑轮102的相应孔形成有呈环形突起的支顶部102b。支顶部108a和102b的伸出端例如通过等离子焊接或TIG焊接而彼此焊接。
附图标记“α”表示轴部件108和不可动侧半滑轮102各自的支顶部108a和102b之间的焊接部。焊接部“α”在从轴端看时呈环形。通过使焊炬沿支顶部102b和108a的伸出端以环形路径运动而形成环形的焊接部“α”。由于该现有技术并没有在任何文献中公开,因此这里没有提及文献信息。
发明内容
本发明待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现有技术的动力传送带轮中,由于通过对不可动侧半滑轮102和轴部件108的支顶部102b和108a的伸出端进行等离子焊接而使不可动侧半滑轮102和轴部件108成一体,因此需要使焊炬沿支顶部108a和102b的伸出端以环形路径运动的操作。该焊接操作需要较长的时间从而增加了周期时间。长时间的焊接操作导致对不可动侧半滑轮102过度加热,由此使不可动侧锥面102a变形。
另外,由于必须在不可动侧半滑轮102和轴部件108上形成有支顶部102b和108a然后使它们彼此抵靠的情况下对不可动侧半滑轮102和轴部件108进行焊接,所以在该抵靠操作期间,支顶部102b和108a有时会弯曲或断裂,由此不能进行良好的等离子焊接。应理解在对可动侧半滑轮103及其轴部件进行焊接时也会出现这类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动力传送带轮及其制造方法,该制造方法可在短时间内在不可动侧半滑轮和可动侧半滑轮与它们的轴部件之间进行良好的焊接,由此减少了在制造动力传送带轮时的周期时间并提高其组装精度。
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中的动力传送的动力传送带轮,该动力传送带轮包括:具有不可动侧锥面的不可动侧半滑轮(固定半滑轮);具有可动侧锥面的可动侧半滑轮(滑动半滑轮),该可动侧锥面布置成与所述不可动侧半滑轮的不可动侧锥面相对,所述可动侧半滑轮可朝向和远离所述不可动侧半滑轮运动且可与所述不可动侧半滑轮一起旋转,并且适于在所述不可动侧半滑轮和所述可动侧半滑轮各自的所述不可动侧锥面和所述可动侧锥面之间支撑环形带;形成在所述不可动侧半滑轮和所述可动侧半滑轮的中央处的圆形开口;以及轴部件,所述轴部件焊接到所述不可动侧半滑轮和所述可动侧半滑轮各自的开口,并从所述开口伸出以形成所述不可动侧半滑轮和所述可动侧半滑轮的旋转轴,该动力传送带轮的特征在于:所述轴部件在其一端在所述轴部件与所述不可动侧半滑轮和所述可动侧半滑轮的焊接部中的至少一方处形成有从所述轴部件的外周面沿径向鼓出的加厚部,所述轴部件的所述加厚部压配到所述不可动侧半滑轮和所述可动侧半滑轮的开口中,并通过在所述加厚部和所述开口的边缘之间通电进行环形电阻焊接而将所述轴部件焊接到所述不可动侧半滑轮和所述可动侧半滑轮上,并且所述轴部件与所述不可动侧半滑轮和所述可动侧半滑轮的焊接部的焊接面在所述轴部件的压配方向的反方向上向外倾斜。
优选的是,如本发明第二方面所限定的,所述不可动侧半滑轮和所述可动侧半滑轮均在位于所述不可动侧半滑轮和所述可动侧半滑轮与所述轴部件之间的焊接部附近的区域处形成有沿大致平行于其旋转轴线的方向弯曲的台阶部。
还优选的是,如本发明第三方面所限定的,所述轴部件的所述加厚部压配在所述不可动侧半滑轮和所述可动侧半滑轮的所述开口中的方向与从所述环形带向所述不可动侧锥面和所述可动侧锥面施加负载的方向相反。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中的动力传送的动力传送带轮的制造方法,该动力传送带轮包括:具有不可动侧锥面的不可动侧半滑轮;具有可动侧锥面的可动侧半滑轮,该可动侧锥面布置成与所述不可动侧半滑轮的不可动侧锥面相对,所述可动侧半滑轮可朝向和远离所述不可动侧半滑轮运动且可与所述不可动侧半滑轮一起旋转,并且适于在所述不可动侧半滑轮和所述可动侧半滑轮各自的所述不可动侧锥面和所述可动侧锥面之间支撑环形带;形成在所述不可动侧半滑轮和所述可动侧半滑轮的中央处的圆形开口;以及轴部件,所述轴部件焊接到所述不可动侧半滑轮和所述可动侧半滑轮各自的开口,并从所述开口伸出以形成所述不可动侧半滑轮和所述可动侧半滑轮的旋转轴,该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所述轴部件在其一端在所述轴部件与所述不可动侧半滑轮和所述可动侧半滑轮的焊接部中的至少一方处形成有从所述轴部件的外周面沿径向鼓出的加厚部,所述轴部件的所述加厚部压配到所述不可动侧半滑轮和所述可动侧半滑轮的开口中,并通过在所述加厚部和所述开口的边缘之间通电进行环形电阻焊接而将所述轴部件焊接到所述不可动侧半滑轮和所述可动侧半滑轮上,并且所述轴部件与所述不可动侧半滑轮和所述可动侧半滑轮的焊接部的焊接面在所述轴部件的压配方向的反方向上向外倾斜。优选的是,如本发明第五方面所限定的,所述不可动侧半滑轮和所述可动侧半滑轮均在位于所述不可动侧半滑轮和所述可动侧半滑轮与所述轴部件之间的焊接部附近的区域处形成有沿大致平行于其旋转轴线的方向弯曲的台阶部。
优选的是,如本发明第六方面所限定的,所述轴部件的所述加厚部压配在所述不可动侧半滑轮和所述可动侧半滑轮的所述开口中的方向与从所述环形带向所述不可动侧锥面和所述可动侧锥面施加负载的方向相反。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和第四方面,由于所述轴部件的所述加厚部压配到所述不可动侧半滑轮和所述可动侧半滑轮的所述开口中,并通过在所述加厚部和所述开口之间通电进行环形电阻焊接而将所述加厚部在所述开口的环形边缘处焊接到所述开口上,因此可在短时间内在不可动侧半滑轮和可动侧半滑轮与它们的轴部件之间进行良好的焊接,由此减少了在制造动力传送带轮时的周期时间并提高其组装精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和第五方面,由于所述不可动侧半滑轮和所述可动侧半滑轮均在位于所述不可动侧半滑轮和所述可动侧半滑轮与所述轴部件之间的焊接部附近的区域处形成有沿大致平行于其旋转轴线的方向弯曲的台阶部,因此可以由所述台阶部来承受由所述带施加给所述不可动侧半滑轮和所述可动侧半滑轮的轴向负载。因此,可以防止在所述不可动侧半滑轮与所述轴部件之间的焊接部处的应力集中,由此提高所述动力传送带轮的强度和耐用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和第六方面,由于所述轴部件的所述加厚部压配在所述不可动侧半滑轮和所述可动侧半滑轮的开口中的方向与从所述环形带向所述不可动侧锥面和所述可动侧锥面施加负载的方向相反,因此可以增加所述焊接部抵抗由所述带施加的负载的耐用性,由此使动力传送带轮具有高强度。
附图说明
从下面结合附图的说明和所附权利要求将明白本发明的其它优点和特征,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送带轮所应用的离心式离合器的剖视图;
图2是图1的动力传送带轮的不可动侧半滑轮及其轴部件的平面图和正视图;
图3是图1的动力传送带轮的不可动侧半滑轮的剖视图;
图4是图1的动力传送带轮的不可动侧半滑轮的轴部件的剖视图;
图5是用于将轴部件焊接到不可动侧半滑轮上的电阻焊接设备的示意图,在左侧示出了焊接之前的状态,在右侧示出了焊接之后的状态;
图6是示出了将轴部件焊接到不可动侧半滑轮上时的压配方向的示意图;
图7是示出了将轴部件焊接到不可动侧半滑轮上之后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8是现有技术的动力传送带轮所应用的离心式离合器的剖视图;以及
图9是现有技术的不可动侧半滑轮及其轴部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示出了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送带轮作为实施例,其中将其应用于小型摩托车的离心式离合器的从动带轮。该离心式离合器用于传送和切断小型摩托车的发动机的驱动力,并主要包括动力传送带轮(从动带轮)1、驱动板4、离合器部件5、输出壳体6和轴7。
动力传送带轮1通过环形塑料V形带10由摩托车的发动机的驱动带轮(未示出)驱动。动力传送带轮1由金属制成并包括不可动侧半滑轮2和可动侧半滑轮3,它们分别具有不可动侧锥面2a和可动侧锥面3a并在不可动侧锥面2a和可动侧锥面3a之间支撑V形带10。
中空的筒形轴部件8从不可动侧半滑轮2的大致中央伸出,并通过布置在轴部件8的内周表面上的滚针轴承B1和球轴承B2而可旋转地支撑在轴7上。可动侧半滑轮3的轴部件9通过花键而可滑动地装配在不可动侧半滑轮2的轴部件8上。因此,通过V形带10同时驱动半滑轮2和3,并且可动侧半滑轮3可朝向和远离不可动侧半滑轮2运动。
更具体地说,可动侧半滑轮3通常被弹簧SP朝向不可动侧半滑轮2推动,并在V形带10径向向内运动时抵抗弹簧SP的推力而远离不可动侧半滑轮2运动。在此期间,可动侧半滑轮3的轴部件9的内周表面9b在不可动侧半滑轮2的轴部件8的外周表面上滑动。
V形带10在发动机转速增加时径向向内(如图1中的箭头所示)运动,由此可动侧半滑轮3向图1中的左侧运动以使传动装置中的齿轮加速。因此,所示的离心式离合器设备构造成根据摩托车的速度而自动进行齿轮变速。
驱动板4与不可动侧半滑轮2直接相连以与其一起旋转,并在使其外周上设置有重物11以及由摩擦材料制成的可径向运动的离合器部件5。当动力传送带轮1的转速超过预定阈值时,离合器部件5通过离心力而径向向外运动,并与输出壳体6的凸缘的内周表面接触以使其旋转。
输出壳体6具有伞形的截面结构以用于覆盖驱动板4的外周,并具有供轴7的顶端插入穿过的孔6a。筒形部件6b例如通过焊接而固定在输出壳体6的内表面上孔6a的周围。形成在筒形部件6b的内周表面上的花键与形成在轴7上的花键啮合。
轴7通过紧固螺母N与输出壳体6牢固地连接,以通过输出壳体6而旋转。轴7的另一端(未示出)与传动装置(未示出)相连以驱动摩托车的后轮。也就是说,在动力传送带轮1的转速达到预定速度时,离合器部件5通过离心力而与输出壳体6接触,由此动力传送带轮,即驱动板的驱动力通过输出壳体6传送到轴7,以驱动摩托车的后轮。
如图2至图4所示,不可动侧半滑轮2在其大致中央形成有圆形开口A。筒形轴部件8的一端通过焊接而固定到开口A,使其从不可动侧半滑轮2延伸,不可动侧半滑轮2在其组装成动力传送带轮1时可围绕轴部件8旋转。
更具体地说,轴部件8在其一端形成有径向加厚部8a。轴部件8的加厚部8a压配到不可动侧半滑轮2的开口A中,并通过在加厚部8a和开口A之间通电进行环形电阻焊接而将加厚部在开口A的环形边缘(图2中由“β”所示)处焊接到开口上。也就是说,不可动侧半滑轮2的开口A的直径t1(见图3)设置成略小于径向加厚部8a的外径t2(见图4),由此在通过以下将描述的环形电阻焊接设备进行焊接期间将加厚部8a压配到开口A中。
与现有技术的使用焊炬的等离子焊接和TIG焊接相比,该焊接方法可在短时间内在不可动侧半滑轮和可动侧半滑轮与它们的轴部件之间进行良好的焊接,由此减少了在制造动力传送带轮时的周期时间并提高其组装精度。也就是说,根据本发明的使用环形电阻焊接的方法,与等离子焊接相比,可以减少进行焊接操作的时间,并可在抑制所施加的热因而抑制不可动侧半滑轮2的变形的情况下进行对不可动侧半滑轮2和轴部件8的焊接。
另外,由于不可动侧半滑轮2焊接到轴部件8的加厚部8a上,因此可以防止在焊接操作期间轴部件8的内周表面的内径尺寸减少,由此可保持布置轴承B1(见图1)的良好状态。此外,由于本发明的焊接方法可不必在焊接之前形成支顶部,因此可以进行良好的焊接操作并简化动力传送带轮1的制造过程。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不可动侧半滑轮2在半滑轮2与轴部8之间的焊接部“β”附近的位置处形成有沿半滑轮2的轴向(图1中的上/下方向)弯曲的台阶部2b。台阶部2b在动力传送带轮1的操作期间,可承受施加到半滑轮2的不可动侧锥面2a的轴向负载。因此,可以防止应力向焊接部“β”集中,由此提高半滑轮2的强度和耐用性。
尽管对不可动侧半滑轮2及其轴部件8进行了描述,但本发明可同样应用于可动侧半滑轮3及其轴部件9。也就是说,轴部件9在其一端处形成有径向加厚部9a。轴部件9的加厚部9a压配到可动侧半滑轮3的开口(与不可动侧半滑轮2的开口A相同)中,并通过在加厚部9a和该开口之间通电进行环形电阻焊接而将该加厚部在该开口的环形边缘处焊接到该开口上。
接下来将描述将不可动侧半滑轮2焊接到轴部件8上的方法。
通过使用如图5所示的具有环形结构的电阻焊接设备进行焊接操作。该环形电阻焊接设备主要包括:导电材料制成的上电极部件12,其具有环形底端;导电材料制成的可动框架13,其与上电极部件12相连;上焊盘部件16,其适于与不可动侧半滑轮2的不可动侧锥面2a接触并对其进行挤压;导电材料制成的下电极部件14,其上放置有轴部件8;导电材料制成的不可动框架15,其与下电极部件14相连;以及下焊盘部件17,其适于与和不可动侧半滑轮2的不可动侧锥面2a相对的表面接触并对其进行挤压。
上电极部件12、可动框架13、下电极部件14和不可动框架15由良导体(例如铬钢)形成,相反上焊盘部件16和下焊盘部件17由非磁性绝缘体形成。不可动侧半滑轮2可牢固地保持在环形电阻焊接设备内,使得半滑轮2放在下焊盘部件17上并且上焊盘部件16与不可动侧锥面2a接触,如图5的左半侧所示。
而且如图5的左半侧所示,轴部件8放在下电极部件14上,使轴部件8的焊接部指向下,并且上电极部件12的底端定位成与开口A的上侧边缘接触。从该状态,使可动框架13与上电极部件12一起朝向不可动框架15向下运动,并且在可动框架13与不可动框架15之间施加合适的焊接电压。
由此,通过将轴部件8的加厚部8a压配到开口A中并同时在加厚部8a和开口A的边缘之间通电而进行环形电阻焊接,从而将不可动侧半滑轮2焊接到轴部件8上,如图5的右手侧所示。可通过使可动框架13与上电极部件12一起升高然后使上焊盘部件16升高,而从焊接设备取出焊接有轴部件8的不可动侧半滑轮2。
可以使用相同的环形电阻焊接设备对可动侧半滑轮3和轴部件9进行焊接。尽管描述了通过使半滑轮2相对于固定的轴部件8运动而进行焊接,但是应注意,可以通过使轴部件8相对于固定的半滑轮2运动而以相反方式进行焊接。
根据本发明,由于以图6所示的方式进行半滑轮2和3与轴部件8和9之间的压配合,因此可以获得具有高强度的动力传送带轮1。也就是说,如图6所示,当沿着与从带10向半滑轮2的不可动侧锥面2a(在可动侧半滑轮3的情况下为可动侧锥面3a)施加的力的方向“a”相反的方向“b”将加厚部8a(在可动侧半滑轮3的情况下为加厚部9a)压配在不可动侧半滑轮2的开口A中时,焊接部“β”的界面“Y”将如图7所示倾斜。
由于界面“Y”的锥度方向表现出对从带10沿方向“a”向半滑轮(或半滑轮3)施加的力足够的抵抗性,因此可获得具有高强度的动力传送带轮。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可应用于任何其它的具有不同结构或附加功能的动力传送带轮,此时轴部件在其一端处形成有径向加厚部,并将轴部件的加厚部压配到不可动侧(或可动侧)半滑轮的开口中并通过在加厚部和开口之间通电进行环形电阻焊接而将加厚部在开口的环形边缘处焊接到开口上。
已参照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明显的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阅读并理解了前面详细描述之后将明白许多修改和变动。例如,除了布置成与小型摩托车的驱动带轮组合的动力传送带轮之外,本发明可应用于任何其它动力传送带轮。另外,本发明可应用于其中不可动侧半滑轮2并未形成有台阶部2b的动力传送带轮中,或者其中可动侧半滑轮3形成有类似于台阶部2b的台阶部的动力传送带轮中。

Claims (6)

1.一种用于车辆中的动力传送的动力传送带轮(1),该动力传送带轮包括:
具有不可动侧锥面(2a)的不可动侧半滑轮(2);
具有可动侧锥面(3a)的可动侧半滑轮(3),该可动侧锥面(3a)布置成与所述不可动侧半滑轮(2)的不可动侧锥面(2a)相对,所述可动侧半滑轮(3)可朝向和远离所述不可动侧半滑轮(2)运动且可与所述不可动侧半滑轮(2)一起旋转,并且适于在所述不可动侧半滑轮(2)和所述可动侧半滑轮(3)各自的所述不可动侧锥面(2a)和所述可动侧锥面(3a)之间支撑环形带;
形成在所述不可动侧半滑轮(2)和所述可动侧半滑轮(3)的中央处的圆形开口(A);以及
轴部件(8和9),所述轴部件焊接到所述不可动侧半滑轮(2)和所述可动侧半滑轮(3)各自的开口(A),并从所述开口(A)伸出以形成所述不可动侧半滑轮(2)和所述可动侧半滑轮(3)的旋转轴,该动力传送带轮的特征在于:
所述轴部件(8和9)在其一端在所述轴部件(8和9)与所述不可动侧半滑轮(2)和所述可动侧半滑轮(3)的焊接部(β)中的至少一方处形成有从所述轴部件(8和9)的外周面沿径向鼓出的加厚部(8a和9a),所述轴部件(8和9)的所述加厚部(8a和9a)压配到所述不可动侧半滑轮(2)和所述可动侧半滑轮(3)的开口(A)中,并通过在所述加厚部(8a和9a)和所述开口(A)的边缘之间通电进行环形电阻焊接而将所述轴部件(8和9)焊接到所述不可动侧半滑轮(2)和所述可动侧半滑轮(3)上,并且所述轴部件(8和9)与所述不可动侧半滑轮(2)和所述可动侧半滑轮(3)的焊接部(β)的焊接面(Y)在所述轴部件(8和9)的压配方向的反方向上向外倾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中的动力传送的动力传送带轮(1),其中,所述不可动侧半滑轮(2)和所述可动侧半滑轮(3)均在位于所述不可动侧半滑轮(2)和所述可动侧半滑轮(3)与所述轴部件(8和9)之间的焊接部(β)附近的区域处形成有沿大致平行于其旋转轴线的方向弯曲的台阶部(2b)。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车辆中的动力传送的动力传送带轮(1),其中,所述轴部件(8和9)的所述加厚部(8a和9a)压配在所述不可动侧半滑轮(2)和所述可动侧半滑轮(3)的所述开口(A)中的方向与从所述环形带(10)向所述不可动侧锥面(2a)和所述可动侧锥面(3a)施加负载的方向相反。
4.一种用于车辆中的动力传送的动力传送带轮(1)的制造方法,该动力传送带轮包括:具有不可动侧锥面(2a)的不可动侧半滑轮(2);具有可动侧锥面(3a)的可动侧半滑轮(3),该可动侧锥面(3a)布置成与所述不可动侧半滑轮(2)的不可动侧锥面(2a)相对,所述可动侧半滑轮(3)可朝向和远离所述不可动侧半滑轮(2)运动且可与所述不可动侧半滑轮(2)一起旋转,并且适于在所述不可动侧半滑轮(2)和所述可动侧半滑轮(3)各自的所述不可动侧锥面(2a)和所述可动侧锥面(3a)之间支撑环形带;形成在所述不可动侧半滑轮(2)和所述可动侧半滑轮(3)的中央处的圆形开口(A);以及轴部件(8和9),所述轴部件焊接到所述不可动侧半滑轮(2)和所述可动侧半滑轮(3)各自的开口(A),并从所述开口(A)伸出以形成所述不可动侧半滑轮(2)和所述可动侧半滑轮(3)的旋转轴,该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
所述轴部件(8和9)在其一端在所述轴部件(8和9)与所述不可动侧半滑轮(2)和所述可动侧半滑轮(3)的焊接部(β)中的至少一方处形成有从所述轴部件(8和9)的外周面沿径向鼓出的加厚部(8a和9a),所述轴部件(8和9)的所述加厚部(8a和9a)压配到所述不可动侧半滑轮(2)和所述可动侧半滑轮(3)的开口(A)中,并通过在所述加厚部(8a和9a)和所述开口(A)的边缘之间通电进行环形电阻焊接而将所述轴部件(8和9)焊接到所述不可动侧半滑轮(2)和所述可动侧半滑轮(3)上,并且所述轴部件(8和9)与所述不可动侧半滑轮(2)和所述可动侧半滑轮(3)的焊接部(β)的焊接面(Y)在所述轴部件(8和9)的压配方向的反方向上向外倾斜。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车辆中的动力传送的动力传送带轮(1)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不可动侧半滑轮(2)和所述可动侧半滑轮(3)均在位于所述不可动侧半滑轮(2)和所述可动侧半滑轮(3)与所述轴部件(8和9)之间的焊接部(β)附近的区域处形成有沿大致平行于其旋转轴线的方向弯曲的台阶部(2b)。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用于车辆中的动力传送的动力传送带轮(1)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轴部件(8和9)的所述加厚部(8a和9a)压配在所述不可动侧半滑轮(2)和所述可动侧半滑轮(3)的所述开口(A)中的方向与从所述环形带(10)向所述不可动侧锥面(2a)和所述可动侧锥面(3a)施加负载的方向相反。
CN200810002610XA 2007-01-10 2008-01-10 动力传送带轮及其制造方法 Active CN10122085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002331 2007-01-10
JP2007002331 2007-01-10
JP2007-002331 2007-01-10
JP2007127291 2007-05-11
JP2007127291A JP4604059B2 (ja) 2007-01-10 2007-05-11 駆動力伝達用プーリ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7-127291 2007-05-1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20858A CN101220858A (zh) 2008-07-16
CN101220858B true CN101220858B (zh) 2012-10-31

Family

ID=396308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002610XA Active CN101220858B (zh) 2007-01-10 2008-01-10 动力传送带轮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604059B2 (zh)
CN (1) CN10122085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90844B2 (ja) * 2007-10-12 2012-12-05 株式会社エフ・シー・シー 駆動力伝達用プーリの製造方法
JP5268746B2 (ja) * 2009-03-31 2013-08-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Vベルト無段変速機のプーリ構造
JP6069270B2 (ja) * 2014-08-28 2017-02-01 株式会社一戸 クラッチドラムコンプリートの製造方法
JP2019127986A (ja) * 2018-01-24 2019-08-01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プーリー装置、および、プーリー本体の交換方法
DE102018007399A1 (de) * 2018-09-19 2020-03-19 Borgwarner Inc. Verfahren zur Befestigung eines Drehmomentübertragungselements an einer Nabe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99832A (zh) * 1997-05-15 1998-11-2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V形皮带自动变速机
JP3184081B2 (ja) * 1995-12-04 2001-07-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Vベルト用プーリ半体の加工方法
EP1227267A2 (en) * 2001-01-26 2002-07-31 ADLER S.p.A. An expandable pulley, for instance for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s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25963Y2 (zh) * 1984-09-28 1990-07-16
JPS61105368A (ja) * 1984-10-30 1986-05-23 Nissan Motor Co Ltd 巻掛け伝動式無段変速機用プ−リ−の製造方法
JPH08121575A (ja) * 1994-10-24 1996-05-14 Nippon Isueede Kk プーリー板へのボスの取付け方法
JP3270758B2 (ja) * 2000-06-12 2002-04-02 株式会社オーハシテクニカ 軸体と板体との圧入接合構造
JP3822853B2 (ja) * 2002-09-30 2006-09-20 株式会社オーハシテクニカ 圧入接合方法
JP2005000972A (ja) * 2003-06-13 2005-01-06 Mazda Motor Corp 接合方法及び接合構造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84081B2 (ja) * 1995-12-04 2001-07-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Vベルト用プーリ半体の加工方法
CN1199832A (zh) * 1997-05-15 1998-11-2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V形皮带自动变速机
EP1227267A2 (en) * 2001-01-26 2002-07-31 ADLER S.p.A. An expandable pulley, for instance for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s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昭61-61364A 1986.03.29
JP特开2007-40325A 2007.02.15
JP特开平10-103438A 1998.04.21
JP特许第3184081号B2 2001.07.09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604059B2 (ja) 2010-12-22
JP2008190710A (ja) 2008-08-21
CN101220858A (zh) 2008-07-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20858B (zh) 动力传送带轮及其制造方法
US8499864B2 (en) Wheel, and friction drive device and omni-directional vehicle using the same
CN103097753B (zh) 滚动轴承用保持架以及滚动轴承
WO2007071124A8 (fr) Ensemble support planétaire destiné à une éolienne, transmission pour celle-ci et éolienne
CN105579738B (zh) 离心力摆装置
JP2016203681A (ja) 車輪、摩擦式駆動装置および全方向移動装置
US10145455B2 (en) Friction-type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CN105179618A (zh) 张紧装置及装配这种张紧装置的方法
KR20160142877A (ko) 파동기어장치의 파동발생기 및 파동발생기의 제조방법
CN102084147A (zh) 用于扭矩传递尤其用于空调压缩机的装置
CN106471279B (zh) 离心摆
CN102725555B (zh) 离心式离合器设备
CN209743568U (zh) 驻车执行器
CN203727171U (zh) 重型车传动轴中间支承总成
JPH11257337A (ja) 衝撃吸収可能な動力伝達装置
JP5090844B2 (ja) 駆動力伝達用プーリの製造方法
CN101303076B (zh) 动力传输轮
CN205401510U (zh) 一种无极变速摩托车从动轮
CN213088562U (zh) 固定轴总成
CN213705055U (zh) 一种碳纤维轮组
CN220923709U (zh) 一种全地形车用后轮轴
KR102080530B1 (ko) 등속 조인트
CN208020678U (zh) 全电动注塑机的带传动驱动结构
JP5228533B2 (ja) 回転軸部材の支持構造
CN207173189U (zh) 一种减振机构以及驱动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