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18452A - 多级变速器 - Google Patents

多级变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18452A
CN101218452A CNA2006800248015A CN200680024801A CN101218452A CN 101218452 A CN101218452 A CN 101218452A CN A2006800248015 A CNA2006800248015 A CN A2006800248015A CN 200680024801 A CN200680024801 A CN 200680024801A CN 101218452 A CN101218452 A CN 10121845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planetary gear
speed
gearshift parts
gear s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8002480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61006C (zh
Inventor
加博尔·迪欧希
约瑟夫·豪普特
格哈德·贡波采伯格
彼得·齐默
梅尔廷·布雷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F Friedrichshafen AG
Original Assignee
ZF Friedrichshafen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F Friedrichshafen AG filed Critical ZF Friedrichshafen AG
Publication of CN1012184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184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61006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61006C/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 F16H3/44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using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3/62Gearings having three or more central gears
    • F16H3/66Gearings having three or more central gears composed of a number of gear trains without drive passing from one train to anoth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 F16H3/44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using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3/62Gearings having three or more central gea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200/00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 F16H2200/003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forward speeds
    • F16H2200/006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forward speeds the gear ratios comprising eight forward spee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200/00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 F16H2200/20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 F16H2200/2002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sets of orbital gears
    • F16H2200/2012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sets of orbital gears with four sets of orbital gea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200/00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 F16H2200/20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 F16H2200/203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aging friction means not of the freewheel type, e.g. friction clutches or brakes
    • F16H2200/2043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aging friction means not of the freewheel type, e.g. friction clutches or brakes with five engaging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e Of Transmissions (AREA)
  • Sorption 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8挡变速器,包括一个主动轴(AN)、一个被动轴(AB)、四个行星齿轮组(RS1、RS2、RS3、RS4)和五个换挡部件(A、B、C、D、E)。第四齿轮组(RS4)的连接片(ST4)和主动轴(AN)连接。第三齿轮组(RS3)的连接片(ST3)和被动轴(AB)连接并可通过第三换挡部件(C)与第三齿轮组(RS3)的太阳轮(SO3)连接。第一和第四齿轮组(RS1、RS4)的太阳轮(SO1、SO4)连接并可通过第一换挡部件(A)固定。第一齿轮组(RS1)的内齿圈(HO1)可通过第二换挡部件(B)固定。第一齿轮组(RS1)的连接片(ST1)和第三齿轮组(RS3)的内齿圈(HO3)连接。第四齿轮组(RS4)的内齿圈(HO4)可通过第五换挡部件(E)与第三齿轮组(RS3)的太阳轮(SO3)连接。第二齿轮组(RS2)的连接片(ST2)或者始终与第三齿轮组(RS3)的连接片(ST3)和被动轴(AB)连接或者始终与第一齿轮组(RS1)的连接片(ST1)和第三齿轮组(RS3)的内齿圈(HO3)连接或者可通过第四换挡部件(D)与第一齿轮组(RS1)的连接片(ST1)和第三齿轮组(RS3)的内齿圈(HO3)连接。第二齿轮组(RS2)的太阳轮(SO2)或者始终与第四齿轮组(RS4)的内齿圈(HO4)或者第三齿轮组(RS3)的太阳轮(SO3)连接或者可通过第四换挡部件(D)与第四齿轮组(RS4)的内齿圈(HO4)或者第三齿轮组(RS3)的太阳轮(SO3)连接。第二齿轮组(RS2)的内齿圈(HO2)或者始终与第三齿轮组(RS3)的太阳轮(SO3)连接或者始终与第三齿轮组(RS3)的连接片(ST3)和被动轴(AB)连接或者始终与第四齿轮组(RS4)的内齿圈(HO4)连接。

Description

多级变速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行星齿轮结构的多级变速器,特别是汽车的自动变速器,包括一个主动轴、一个被动轴、四个行星齿轮组、至少八个可旋转的轴以及五个换挡部件,其选择性结合使主动轴与被动轴之间产生不同的速比,从而可实现八个前进挡和至少一个倒挡。
背景技术
特别是汽车的自动变速器按照现有技术包括行星齿轮组,它们借助例如像离合器和制动器这种摩擦或换挡部件连接并通常与承受滑动作用和选择具有分接离合器的启动部件例如像液力变矩器或者液压离合器连接。
在申请人DE 101 15 983 A1的框架内介绍了一种多级变速器,具有一个与前置齿轮组连接的主动轴、一个与后置齿轮组连接的被动轴以及最多七个换挡部件,通过其选择性的切换可切换至少八个无混合连接的前进挡。前置齿轮组由一个可切换或者不可切换的行星齿轮组或者最多两个不可切换相互连接的行星齿轮组构成。后置齿轮组作为双连接片四轴变速器利用两个可切换的后置行星齿轮组构成并具有四个自由轴。该双连接片四轴变速器第一自由轴与第一换挡部件连接,第二自由轴与第二和第三换挡部件连接,第三自由轴与第四和第五换挡部件连接和第四自由轴与被动轴连接。对一种具有总计六个换挡部件的多级变速器依据该发明提出,后置齿轮组的第三自由轴或者第一自由轴附加与第六换挡部件连接。对一种具有总计七个换挡部件的多级变速器依据该发明提出,第三自由轴附加与第六换挡部件和第一自由轴附加与第七换挡部件连接。
例如申请人的DE 101 15 995 A1也公开了多个其他的多级变速器,其中,具有四个可切换相互连接的行星齿轮组和六个或者七个摩擦连接的换挡部件,通过其选择性闭合可将变速器主动轴的转速这样传递到变速器的被动轴上,使其可以切换九个或者十一个前进挡和至少一个倒挡。根据变速器示意图在每个挡位上闭合两个或者三个换挡部件,其中,在从一个挡位向各自下个更高的或者下个更低的挡位换挡时,为避免混合连接各自仅打开一个闭合的换挡部件和接通一个此前未闭合的换挡部件。
此外,申请人依据分类未提前公开的专利申请DE 102005002337.1提出一种多级变速器,具有一个主动轴、一个被动轴、四个相互连接的单行星齿轮组和五个换挡部件,其中可无分组连接切换八个前进挡,也就是从一个前进挡换入下个更高或者更低前进挡时,各自仅打开一个此前闭合的换挡部件并仅闭合一个此前打开的换挡部件。该多级变速器也具有一个倒挡。在所有前进挡和倒挡中,闭合各自三个换挡部件。在四个行星齿轮组彼此间和与主动轴以及被动轴的运动连接方面,第四行星齿轮组的连接片和主动轴相互连接并形成变速器的第一轴,第三行星齿轮组的连接片和被动轴相互连接并形成变速器的第二轴,第一行星齿轮组的太阳轮和第三行星齿轮组的太阳轮相互连接并形成变速器的第三轴,第一行星齿轮组的内齿圈形成变速器的第四轴,第二行星齿轮组的内齿圈和第三行星齿轮组的内齿圈相互连接并形成变速器的第五轴,第一行星齿轮组的连接片和第三行星齿轮组的内齿圈相互连接并形成变速器的第六轴,第二行星齿轮组的太阳轮和第四行星齿轮组的内齿圈相互连接并形成变速器的第七轴以及第二行星齿轮组的连接片形成变速器的第八轴。在五个换挡部件与四个行星齿轮组和主动轴及被动轴的运动连接方面,第一换挡部件设置在第三轴与变速器外壳之间的力线上,第二换挡部件设置在第四轴与变速器外壳之间,第三换挡部件设置在第一与第五轴之间,第四换挡部件或者设置在第八与第二轴之间或者第八与第七轴之间,以及第五换挡部件或者设置在第七与第八轴之间或者第五与第八轴之间。
总体来说,行星齿轮结构的自动换挡汽车变速器在现有技术中已有大量介绍并得到不断开发和改进。这些变速器因此具有足够数量的前进挡以及一个倒挡,并具有采用很高的总分配和有利的变速器各挡速比间隔非常适用于汽车的速比。此外,这些变速器可以使前进方向上具有很高的启动速比并包括直接挡位,以及既适用于PKW也适用于NKW使用。此外,这些变速器需要较低的制造开支,特别是较少数量的换挡部件,并在顺序切换的情况下避免双重连接,从而在切换到确定挡组上的情况下各自仅变换一个换挡部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开头所述类型的多级变速器,具有至少八个无混合连接可切换的前进挡和至少一个倒挡,其中,在使用总计四个行星齿轮组的情况下需要的换挡部件数量尽可能少。为此变速器在比较协调的变速器挡位分级情况下具有大范围的分配并在主启动挡上具有有利的效率-也就是比较小的牵引和啮合损失。
该目的依据本发明通过一种具有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或权利要求3或权利要求4或权利要求5或权利要求6或权利要求7特征的多级变速器得以实现。其他具有优点的构成和进一步构成来自从属权利要求。
据此提供行星齿轮结构的多级变速器的完整体系,其均从申请人依据分类的专利申请DE 102005002337.1出发。依据本发明的所有多级变速器均具有一个主动轴、一个被动轴、四个相互连接的行星齿轮组、至少八个可旋转的轴以及五个换挡部件(两个制动器和三个离合器),其选择性结合使主动轴与被动轴之间产生不同的速比,从而可以实现八个前进挡和一个倒挡。在每个挡位上闭合五个换挡部件的三个,其中,在从一个前进挡换入下个更高或者更低的前进挡时各自仅打开一个此前闭合的换挡部件并仅闭合一个此前打开的换挡部件。
在该目的依据本发明的第一解决方案中提出,
·第四行星齿轮组的连接片和主动轴相互连接并形成变速器的第一轴,
·第三行星齿轮组的连接片和被动轴相互连接并形成变速器的第二轴,
·第一行星齿轮组的太阳轮和第四行星齿轮组的太阳轮相互连接并形成变速器的第三轴,
·第一行星齿轮组的内齿圈形成变速器的第四轴,
·第三行星齿轮组的太阳轮形成变速器的第五轴,
·第一行星齿轮组的连接片和第二行星齿轮组的连接片以及第三行星齿轮组的内齿圈相互连接并形成变速器的第六轴,
·第二行星齿轮组的太阳轮和第四行星齿轮组的内齿圈相互连接并形成变速器的第七轴,
·第二行星齿轮组的内齿圈形成变速器的第八轴,
·第一换挡部件设置在第三轴与变速器外壳之间的力线上,
·第二换挡部件设置在第四轴与变速器外壳之间的力线上,
·第三换挡部件设置在第一与第五轴之间的力线上,
·第四换挡部件设置在第二与第八轴之间的力线上,
·第五换挡部件设置在第五与第七轴之间的力线上。
在该目的依据本发明的第二解决方案中提出,
·第四行星齿轮组的连接片和主动轴相互连接并形成变速器的第一轴,
·第二行星齿轮组的连接片和第三行星齿轮组的连接片以及被动轴相互连接并形成变速器的第二轴,
·第一行星齿轮组的太阳轮和第四行星齿轮组的太阳轮相互连接并形成变速器的第三轴,
·第一行星齿轮组的内齿圈形成变速器的第四轴,
·第二行星齿轮组的内齿圈和第三行星齿轮组的太阳轮相互连接并形成变速器的第五轴,
·第一行星齿轮组的连接片和第三行星齿轮组的内齿圈相互连接并形成变速器的第六轴,
·第四行星齿轮组的内齿圈形成变速器的第七轴,
·第二行星齿轮组的太阳轮形成变速器的第八轴,
·第一换挡部件设置在第三轴与变速器外壳之间的力线上,
·第二换挡部件设置在第四轴与变速器外壳之间的力线上,
·第三换挡部件设置在第一与第五轴之间的力线上,
·第四换挡部件设置在第七与第八轴之间的力线上,
·第五换挡部件设置在第五与第七轴之间的力线上。
在该目的依据本发明的第三解决方案中提出,
·第四行星齿轮组的连接片和主动轴相互连接并形成变速器的第一轴,
·第二行星齿轮组的内齿圈和第三行星齿轮组的连接片以及被动轴相互连接并形成变速器的第二轴,
·第一行星齿轮组的太阳轮和第四行星齿轮组的太阳轮相互连接并形成变速器的第三轴,
·第一行星齿轮组的内齿圈形成变速器的第四轴,
·第三行星齿轮组的太阳轮形成变速器的第五轴,
·第一行星齿轮组的连接片和第三行星齿轮组的内齿圈相互连接并形成变速器的第六轴,
·第二行星齿轮组的太阳轮和第四行星齿轮组的内齿圈相互连接并形成变速器的第七轴,
·第二行星齿轮组的连接片形成变速器的第八轴,
·第一换挡部件设置在第三轴与变速器外壳之间的力线上,
·第二换挡部件设置在第四轴与变速器外壳之间的力线上,
·第三换挡部件设置在第一与第五轴之间的力线上,
·第四换挡部件设置在第六与第八轴之间的力线上,
·第五换挡部件设置在第五与第七轴之间的力线上。
在该目的依据本发明第四解决方案中提出,
·第四行星齿轮组的连接片和主动轴相互连接并形成变速器的第一轴,
·第二行星齿轮组的内齿圈和第三行星齿轮组的连接片以及被动轴相互连接并形成变速器的第二轴,
·第一行星齿轮组的太阳轮和第四行星齿轮组的太阳轮相互连接并形成变速器的第三轴,
·第一行星齿轮组的内齿圈形成变速器的第四轴,
·第三行星齿轮组的太阳轮形成变速器的第五轴,
·第一行星齿轮组的连接片和第二行星齿轮组的连接片以及第三行星齿轮组的内齿圈相互连接并形成变速器的第六轴,
·第四行星齿轮组的内齿圈形成变速器的第七轴,
·第二行星齿轮组的太阳轮形成变速器的第八轴,
·第一换挡部件设置在第三轴与变速器外壳之间的力线上,
·第二换挡部件设置在第四轴与变速器外壳之间的力线上,
·第三换挡部件设置在第一与第五轴之间的力线上,
·第四换挡部件设置在第七与第八轴之间的力线上,
·第五换挡部件设置在第五与第七轴之间的力线上。
在该目的依据本发明的第五解决方案中提出,
·第四行星齿轮组的连接片和主动轴相互连接并形成变速器的第一轴,
·第三行星齿轮组的连接片和被动轴相互连接并形成变速器的第二轴,
·第一行星齿轮组的太阳轮和第四行星齿轮组的太阳轮相互连接并形成变速器的第三轴,
·第一行星齿轮组的内齿圈形成变速器的第四轴,
·第三行星齿轮组的太阳轮形成变速器的第五轴,
·第一行星齿轮组的连接片和第二行星齿轮组的连接片以及第三行星齿轮组的内齿圈相互连接并形成变速器的第六轴,
·第二行星齿轮组的内齿圈和第四行星齿轮组的内齿圈相互连接并形成变速器的第七轴,
·第二行星齿轮组的太阳轮形成变速器的第八轴,
·第一换挡部件设置在第三轴与变速器外壳之间的力线上,
·第二换挡部件设置在第四轴与变速器外壳之间的力线上,
·第三换挡部件设置在第一与第五轴之间的力线上,
·第四换挡部件设置在第五与第八轴之间的力线上,
·第五换挡部件设置在第五与第七轴之间的力线上。
在该目的依据本发明的第六解决方案中提出,
·第四行星齿轮组的连接片和主动轴相互连接并形成变速器的第一轴,
·第三行星齿轮组的连接片和被动轴相互连接并形成变速器的第二轴,
·第一行星齿轮组的太阳轮和第四行星齿轮组的太阳轮相互连接并形成变速器的第三轴,
·第一行星齿轮组的内齿圈形成变速器的第四轴,
·第二行星齿轮组的内齿圈和第三行星齿轮组的太阳轮内齿圈相互连接并形成变速器的第五轴,
·第一行星齿轮组的连接片和第二行星齿轮组的连接片以及第三行星齿轮组的内齿圈相互连接并形成变速器的第六轴,
·第四行星齿轮组的内齿圈形成变速器的第七轴,
·第二行星齿轮组的太阳轮形成变速器的第八轴,
·第一换挡部件设置在第三轴与变速器外壳之间的力线上,
·第二换挡部件设置在第四轴与变速器外壳之间的力线上,
·第三换挡部件设置在第一与第五轴之间的力线上,
·第四换挡部件设置在第七与第八轴之间的力线上,
·第五换挡部件设置在第五与第七轴之间的力线上。
在该目的依据本发明第七解决方案中提出,
·第四行星齿轮组的连接片和主动轴相互连接并形成变速器的第一轴,
·第三行星齿轮组的连接片和被动轴相互连接并形成变速器的第二轴,
·第一行星齿轮组的太阳轮和第四行星齿轮组的太阳轮抗扭相互连接并形成变速器的第三轴,
·第一行星齿轮组的内齿圈形成变速器的第四轴,
·第二行星齿轮组的太阳轮和第三行星齿轮组的太阳轮相互连接并形成变速器的第五轴,
·第一行星齿轮组的连接片和第三行星齿轮组的内齿圈相互连接并形成变速器的第六轴,
·第二行星齿轮组的内齿圈和第四行星齿轮组的内齿圈相互连接并形成变速器的第七轴,
·第二行星齿轮组的连接片形成变速器的第八轴,
·第一换挡部件设置在第三轴与变速器外壳之间的力线上,
·第二换挡部件设置在第四轴与变速器外壳之间的力线上,
·第三换挡部件设置在第一与第五轴之间的力线上,
·第四换挡部件设置在第六与第八轴之间的力线上,
·第五换挡部件设置在第五与第七轴之间的力线上。
本发明所有七种解决方案的总体设想在于,第一、第三和第四行星齿轮组彼此间和与主动轴以及被动轴的运动连接以及五个换挡部件的换挡方案均采用依据分类的专利申请DE 102005002337.1,但第二行星齿轮组与依据分类的专利申请DE 102005002337.1相比以不同的方式与另外三个行星齿轮组连接。
对该变速器体系依据本发明的所有多级变速器因此适用,第一前进挡通过闭合第一、第二和第三换挡部件、第二前进挡通过闭合第一、第二和第五换挡部件、第三前进挡通过闭合第二、第三和第五换挡部件、第四前进挡通过闭合第二、第四和第五换挡部件、第五前进挡通过闭合第二、第三和第四换挡部件、第六前进挡通过闭合第三、第四和第五换挡部件、第七前进挡通过闭合第一、第三和第四换挡部件、第八前进挡通过闭合第一、第四和第五换挡部件以及倒挡通过闭合第一、第二和第四换挡部件产生。
对该变速器体系依据本发明的所有多级变速器此外适用:
所有四个行星齿轮组最好均作为所谓的负行星齿轮组构成,其各自的行星齿轮与各自行星齿轮组的太阳轮和内齿圈啮合。在四个行星齿轮组在变速器外壳内的空间设置方面,在一种具有优点的构成中提出,所有四个行星齿轮组均按“第一、第四、第二、第三行星齿轮组”的顺序彼此同轴并排设置。对于采用彼此同轴分布的主动轴和被动轴来说,在这种情况下依据目的,第一行星齿轮组为依据本发明的行星齿轮组的靠近变速器主动侧的行星齿轮组。
依据本发明的多级变速器的换挡部件在其变速器外壳内部的空间设置,原则上仅受变速器外壳GG的尺寸和外部造型限制。换挡部件的空间设置和结构构成方面的大量建议例如可以参阅依据分类的专利申请DE 102005002337.1。
通过多级变速器依据本发明的构成,特别是形成适用于轿车在协调变速器挡位分级上大范围总分配的速比,由此取得良好的行驶舒适性并明显降低能耗。
此外,利用依据本发明的多级变速器通过减少换挡部件的数量,即两个制动器和三个离合器,制造费用比较少。利用依据本发明的多级变速器可以具有优点的方式采用液力变矩器、外部启动离合器或者也可以采用其他适用的外部启动离合器进行启动。也可以设想采用与变速器整体构成的启动部件进行启动过程。最好对此适用在第一和第二前进挡和倒挡上操作的两个制动器之一。
此外,在依据本发明的多级变速器中,所有挡位上均形成良好的效率,这是因为一方面在每个挡位上各自仅两个换挡部件不结合而牵引损失小,而另一方面还在于单个行星齿轮组结构简单而啮合损失小。
此外,依据本发明的多级变速器这样设计,使其无论是在力线方向上还是在空间方面均可与不同的传动系结构相配合。例如无需特殊的结构措施将变速器的主动侧与被动侧有选择地彼此同轴地或者轴线平行地设置。
附图说明
下面借助附图举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相同或类似的部件在此方面也具有相同的附图符号。其中:
图1示出依据本发明第一解决方案的多级变速器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a示出图1多级变速器的举例换挡方案;
图2示出依据本发明第二解决方案的多级变速器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a示出图2多级变速器的举例换挡方案;
图3示出依据本发明第三解决方案的多级变速器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a示出图3多级变速器的举例换挡方案;
图4示出依据本发明第四解决方案的多级变速器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4a示出图4多级变速器的举例换挡方案;
图4b示出图4多级变速器举例的详细结构;
图5示出依据本发明第五解决方案的多级变速器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5a示出图5多级变速器的举例换挡方案;
图5b示出图5多级变速器的第一举例部件设置方案;
图5c示出图5多级变速器的第二举例部件设置方案;
图6示出依据本发明第六解决方案的多级变速器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6a示出图6多级变速器的举例换挡方案;
图6b示出图6多级变速器的第一举例部件设置方案;
图6c示出图6多级变速器的第二举例部件设置方案;
图6d示出图6多级变速器的第三举例部件设置方案;
图7示出依据本发明第七解决方案的多级变速器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7a示出图7多级变速器的举例换挡方案;以及
图7b示出图7多级变速器的举例部件设置方案。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以示意图示出多级变速器依据本发明第一解决方案的一个实施例。变速器包括一个主动轴AN和一个被动轴AB,以及四个行星齿轮组RS1、RS2、RS3、RS4和五个换挡部件A、B、C、D、E,它们均设置在变速器的一个外壳GG内。所有四个行星齿轮组RS1、RS2、RS3、RS4均作为单式负行星齿轮组构成并在该实施例中轴向上按“RS1、RS4、RS2、RS3”的顺序同轴依次设置。负行星齿轮组公知具有与该行星齿轮组的太阳轮和内齿圈啮合的行星齿轮。四个行星齿轮组RS1、RS2、RS3、RS4的内齿圈采用HO1、HO2、HO3和HO4标注,太阳轮采用SO1、SO2、SO3和SO4标注,行星齿轮采用PL1、PL2、PL3和PL4标注,以及上面可旋转支承所称行星齿轮的连接片采用ST1、ST2、ST3和ST4标注。换挡部件A和B作为制动器构成,在所示的实施例中二者作为摩擦连接可切换的片式制动器构成,不言而喻,在其他构成中也可以作为摩擦连接可切换的带式制动器或者例如作为造型连接可切换的牙嵌或者锥体制动器构成。换挡部件C、D和E作为离合器构成,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它们均作为摩擦连接可切换的片式离合器构成,不言而喻,在其他构成中例如也可以作为造型连接可切换的牙嵌或者锥体离合器构成。利用这五个换挡部件A-E可以实现八个前进挡和至少一个倒挡的选择性换挡。依据本发明的多级变速器具有总计至少八个旋转轴,采用1-8标注。
在四个行星齿轮组RS1、RS2、RS3、RS4的单个部件彼此间及与主动轴和被动轴AN、AB的运动连接方面,在图1的多级变速器上采用下列方式:第四行星齿轮组RS4的连接片ST4和主动轴AN始终相互连接并形成变速器的第一轴1。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连接片ST3和被动轴AB始终相互连接并形成变速器的第二轴2。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太阳轮SO1和第四行星齿轮组RS4的太阳轮SO4始终相互连接并形成变速器的第三轴3。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内齿圈HO1形成变速器的第四轴4。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太阳轮SO3形成变速器的第五轴5。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连接片ST1和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的连接片ST2以及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内齿圈HO3始终相互连接并形成变速器的第六轴6。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的太阳轮SO2和第四行星齿轮组RS4的内齿圈HO4始终相互连接并形成变速器的第七轴7。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的内齿圈HO2形成变速器的第八轴8。
在五个换挡部件A-E与变速器的所述轴1-8的连接方面,在图1的多级变速器上采用下列方式:作为第一换挡部件的制动器A设置在第三轴3与变速器外壳GG之间的力线上。作为第二换挡部件B的制动器设置在第四轴4与变速器外壳GG之间的力线上。作为第三换挡部件的离合器C设置在第一与第五轴1、5之间的力线上。作为第四换挡部件的离合器D设置在第二与第八轴2、8之间的力线上。作为第五换挡部件的离合器E最后设置在第五与第七轴5、7之间的力线上。
依据分类的专利申请DE 102005002337.1与图1的齿轮组方案之间的区别因此在于第二行星齿轮组RS2与变速器的其他三个行星齿轮组RS1、RS3、RS4的运动连接上。
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行星齿轮组RS1为变速器靠近主动侧的齿轮组和第三行星齿轮组RS3为变速器靠近被动侧的齿轮组,其中,主动轴AN和被动轴AB例如彼此同轴设置。专业人员很容易看出,这种变速器无需特殊的开支可以这样进行改造,使主动轴和被动轴不再彼此同轴设置,例如彼此轴平行或者成角度设置。在这样一种设置中,专业人员需要时也可以将变速器的主动侧靠近第三行星齿轮组RS3设置,也就是设置在第三行星齿轮组RS3远离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面上。
原则上依据本发明的多级变速器图1所示实施例的换挡部件在变速器内部的空间设置可以是任意的并仅受变速器外壳GG的尺寸和外部造型的限制。
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两个制动器A、B在空间上看在此方面轴向并排设置在这里靠近主动侧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区域内,其中,两个制动器A、B与两个行星齿轮组RS4和RS1的运动连接造成制动器B比制动器A更靠近第二行星齿轮组RS2设置,或制动器A比制动器B更靠近变速器的传动侧设置。在空间上看,制动器B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一行星齿轮组RS1径向上方的区域内,且制动器A相应地设置在第一行星齿轮组RS1远离第四行星齿轮组RS4(靠近主动侧)的面上。不言而喻,专业人员需要时可以修改两个制动器A、B的这种示例性的空间设置。例如制动器A也可以至少部分径向设置在第一行星齿轮组RS1上方且制动器B至少部分径向设置在第四行星齿轮组RS4上方。在另一种构成中,两个制动器A、B例如也可以径向重叠地与第一行星齿轮组RS1轴向相邻设置在其远离第四行星齿轮组RS4的面上,其中,制动器B然后依据目的设置在比制动器A更大的直径上。
此外如从图1所看到的那样,三个离合器C、D和E在空间上看设置在轴向处于第二与第三行星齿轮组RS2、RS3之间的区域内。在此方面,离合器E与第二行星齿轮组RS2和离合器D与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相邻设置。离合器C在空间上看例如至少部分径向设置在离合器D的摩擦片组下面。在另一种构成中,离合器C也可以至少部分径向设置在离合器E的摩擦片组下面。但在另一种构成中,离合器C例如还可以轴向设置在两个离合器D、E之间,其中,所有三个离合器D、C、E然后最好设置在相同或者至少相似的直径上。但在另一种构成中,离合器C也可以设置在第三行星齿轮组RS3远离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的面上。此外,离合器C也可以设置在轴向处于第四与第二行星齿轮组RS4、RS2之间的区域内,然后最好与或轴向邻接第四行星齿轮组RS4。
与四个齿轮组轴向上所见结合图1所示五个换挡部件A-E的空间设置以顺序“RS1、RS4、RS2、RS3”的空间设置相应,变速器的第一轴1分段分布在第三轴3内部的中心、分段分布在第七轴7内部的中心和分段分布在第五轴5内部的中心。在此方面,第五轴5从它那方面分段分布在第八轴8内部的中心并在其轴向分布上搭接离合器C。第八轴8又在其轴向分布上搭接离合器E。此外,第六轴6在其轴向分布上搭接第四行星齿轮组RS4、轴7、第二行星齿轮组RS2、轴8和离合器D并因此也完全搭接两个离合器E和C。第一、第四和第二行星齿轮组RS1、RS4、RS2因此仅由轴1或主动轴AN轴向上中心穿过。离合器C至少尽可能设置在一个缸室的内部,其通过轴1作为该离合器C的外摩擦片支架构成的一个段形成。离合器E至少尽可能设置在一个缸室的内部,其通过轴7作为该离合器E的外摩擦片支架构成的一个段形成。离合器D至少部分设置在一个通过轴8形成的缸室内部。另一方面,离合器D、C、E还设置在一个通过轴6形成的缸室内部,离合器E处于一个通过轴8形成的缸室内部和离合器C处于一个通过轴5形成的缸室内部。
图1a示出图1依据本发明多级变速器的换挡方案。在每个挡位上闭合三个换挡部件和打开两个换挡部件。除了换挡逻辑外,从该换挡方案中还可以例如看出单个挡位的各速比i的值和从中确定的挡速比间隔ф的值。所列举的速比i从负1.60、负3.70、负3.70和负1.80的四个行星齿轮组RS1、RS2、RS3、RS4的(典型)固定变速器速比中产生。此外从换挡方案可以看出,在顺序换挡情况下避免双重联接或混合联接,因为两个在换挡逻辑上相邻的挡位共同利用两个换挡部件。第六挡最好作为直接挡构成。
第一前进挡通过闭合制动器A和B以及离合器C,第二前进挡通过闭合制动器A和B以及离合器E,第三前进挡通过闭合制动器B和离合器C和E,第四前进挡通过闭合制动器B和离合器D和E,第五前进挡通过闭合制动器B和离合器C和D,第六前进挡通过闭合离合器C、D和E,第七前进挡通过闭合制动器A和离合器C和D以及第八前进挡通过闭合制动器A和离合器D和E产生。此外如从换挡方案中所看到那样,倒挡通过闭合制动器A和B以及离合器D产生。
依据本发明,汽车的启动可以利用一个与变速器整体构成的换挡部件进行。在这种情况下,特别适用既在第一前进挡上也在倒挡上所需的换挡部件,在这里最好是制动器A或者制动器B。这两个制动器A、B以具有优点的方式也是第二前进挡上所需的。如果将制动器B作为与变速器整体构成的启动部件使用,那么因此甚至可以在前五个前进挡和倒挡上启动。如从换挡方案中所看到的那样,为在前进方向上启动也可以使用离合器C并为在倒挡方向上启动可以使用离合器D作为变速器内部的启动部件。
图2现在也以示意图示出多级变速器依据本发明第二解决方案的一个实施例。与图1相比,变速器具有一个主动轴AN和一个被动轴AB,设置在变速器外壳GG内的四个行星齿轮组RS1、RS2、RS3、RS4和五个换挡部件A、B、C、D、E,以及总计至少八个可旋转的轴1、2、3、4、5、6、7、8。所有四个行星齿轮组RS1、RS2、RS3、RS4均作为单式负行星齿轮组构成并在该实施例中轴向上按“RS1、RS4、RS2、RS3”的顺序同轴依次设置。换挡部件A和B作为制动器构成,例如作为摩擦连接可切换的片式制动器构成。换挡部件C、D和E作为离合器构成,例如作为摩擦连接可切换的片式离合器构成。利用这五个换挡部件A-E可以实现八个前进挡和至少一个倒挡的选择性换挡。
在四个行星齿轮组RS1、RS2、RS3、RS4的单个部件彼此间及与主动轴和被动轴AN、AB的运动连接方面,在图2的多级变速器上采用下列方式:第四行星齿轮组RS4的连接片ST4和主动轴AN始终相互连接并形成变速器的第一轴1。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的连接片ST2和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连接片ST3以及被动轴AB始终相互连接并形成变速器的第二轴2。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太阳轮SO1和第四行星齿轮组RS4的太阳轮SO4始终相互连接并形成变速器的第三轴3。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内齿圈HO1形成变速器的第四轴4。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的内齿圈HO2和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太阳轮SO3始终相互连接并形成变速器的第五轴5。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连接片ST1和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内齿圈HO3始终相互连接并形成变速器的第六轴6。第四行星齿轮组RS4的内齿圈HO4形成变速器的第七轴7。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的太阳轮SO2最后形成变速器的第八轴8。
在五个换挡部件A-E与变速器的所述轴1-8的运动连接方面,在图2的多级变速器上采用下列方式:制动器A设置在第三轴3与变速器外壳GG之间的力线上,制动器B设置在第四轴4与变速器外壳GG之间的力线上,离合器C设置在第一与第五轴1、5之间的力线上,离合器D设置在第七与第八轴7、8之间的力线上和离合器E设置在第五与第七轴5、7之间的力线上。
依据分类的专利申请DE 102005002337.1的齿轮组方案与图1和图2之间的区别因此在于第二行星齿轮组RS2与变速器的其他三个行星齿轮组RS1、RS3、RS4的运动连接上。
依据本发明多级变速器图2所示实施例的换挡部件在变速器内部的空间设置原则上可以是任意的,并仅受变速器外壳GG的尺寸和外部形状限制。因此在图2中,两个制动器A、B例如引用图1的空间设置。图1说明书框架内与此相关的表述依据意义也可以相应转移到图2上。
此外如从图2所看到的那样,离合器C类似于图1中那样,在空间上看设置在轴向处于第二与第三行星齿轮组RS2、RS3之间的区域内,在此方面与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相邻设置。离合器E在空间上看也设置在轴向处于第二与第三行星齿轮组RS2、RS3之间的区域内,在此方面与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相邻设置。不言而喻,离合器C、E所示的结构构成也应视为举例。在另一种构成中,例如两个离合器C、D可以轴向并排设置在相同或者至少相似的直径上,或者离合器C在空间上看至少部分径向设置在离合器E的摩擦片组之下。如图1中那样,离合器C在另一种构成中基本上也设置在第三行星齿轮组RS3与第二行星齿轮组RS2或离合器E相对的面上,或者也可以设置在轴向处于第四与第二行星齿轮组RS4、RS2之间的区域内。
此外如从图2所看到的那样,离合器D在空间上看设置在轴向处于第四与第二行星齿轮组RS4、RS2之间的区域内,在此方面与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相邻设置。不言而喻,在这里离合器D所示的结构构成也应视为举例。在另一种构成中,例如离合器D可以设置在大于所示的直径上,离合器D的摩擦片组例如设置在与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的内齿圈HO2相似的直径上。在另一种构成中,离合器D在空间上看也设置在轴向处于第二与第三行星齿轮组RS2、RS3之间的区域内,然后最好与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直接轴向相邻并基本上轴向设置在RS2与离合器E之间。
与四个齿轮组轴向上所见结合图2所示五个换挡部件A-E的空间设置以顺序“RS1、RS4、RS2、RS3”的空间设置相应,变速器的第一轴1分段分布在第三轴3内部的中心、分段分布在第七轴7内部的中心和分段分布在第五轴5内部的中心。在此方面,第五轴5从它那方面分段分布在第二轴2内部的中心并在其轴向分布上搭接离合器C。轴2所称的段在其轴向分布上也完全搭接离合器E。此外,第六轴6在其轴向分布上搭接第四行星齿轮组RS4、轴7、离合器D、第二行星齿轮组RS2和轴2所称的段并因此也完全搭接轴5和两个离合器E和C。第一和第四行星齿轮组RS1、RS4因此仅由轴1或主动轴AN轴向上中心穿过,而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由两个轴-即轴1或主动轴和轴7-轴向上中心穿过。离合器D至少尽可能设置在一个通过轴8形成的缸室内部。此外,离合器E设置在一个通过轴5形成的缸室内部和离合器C至少尽可能设置在一个通过轴1形成的缸室内部。另一方面,离合器D、C、E还设置在一个通过轴6形成的缸室内部,离合器C、E也处于一个通过轴2形成的缸室内部和离合器C处于一个通过轴5形成的缸室内部。
图2a示出图2依据本发明多级变速器的换挡方案。在每个挡位上闭合三个换挡部件和打开两个换挡部件,其中,换挡逻辑与图1a相同。除了该换挡逻辑外,从该换挡方案中还例如可以看出单个挡位的各速比i的值和从中确定的挡速比间隔ф的值。所列举的速比i从负2.10、负1.60、负3.70和负2.00的四个行星齿轮组RS1、RS2、RS3、RS4的(典型)固定变速器速比中产生。
图3现在也以示意图示出多级变速器依据本发明第三解决方案的一个实施例。与图1相比,变速器具有一个主动轴AN和一个被动轴AB,设置在变速器外壳GG内的四个行星齿轮组RS1、RS2、RS3、RS4和五个换挡部件A、B、C、D、E,以及总计至少八个可旋转的轴1、2、3、4、5、6、7、8。所有四个行星齿轮组RS1、RS2、RS3、RS4均作为单式负行星齿轮组构成并在该实施例中轴向上按“RS1、RS4、RS2、RS3”的顺序同轴依次设置。换挡部件A和B作为制动器构成,例如作为摩擦连接可切换的片式制动器构成。换挡部件C、D和E作为离合器构成,例如作为摩擦连接可切换的片式离合器构成。利用这五个换挡部件A-E可以实现八个前进挡和至少一个倒挡的选择性换挡。
在四个行星齿轮组RS1、RS2、RS3、RS4的单个部件彼此间及与主动轴和被动轴AN、AB的运动连接方面,在图3的多级变速器上采用下列方式:第四行星齿轮组RS4的连接片ST4和主动轴AN始终相互连接并形成变速器的第一轴1。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的内齿圈HO2和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连接片ST3以及被动轴AB始终相互连接并形成变速器的第二轴2。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太阳轮SO1和第四行星齿轮组RS4的太阳轮SO4始终相互连接并形成变速器的第三轴3。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内齿圈HO1形成变速器的第四轴4。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太阳轮SO3形成变速器的第五轴5。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连接片ST1和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内齿圈HO3始终相互连接并形成变速器的第六轴6。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的太阳轮SO2和第四行星齿轮组RS4的内齿圈HO4始终相互连接并形成变速器的第七轴7。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的连接片ST2最后形成变速器的第八轴8。
在五个换挡部件A-E与变速器的所述轴1-8的运动连接方面,在图3的多级变速器上采用下列方式:制动器A设置在第三轴3与变速器外壳GG之间的力线上,制动器B设置在第四轴4与变速器外壳GG之间的力线上,离合器C设置在第一与第五轴1、5之间的力线上,离合器D设置在第六与第八轴6、8之间的力线上和离合器E设置在第五与第七轴5、7之间的力线上。
依据分类的专利申请DE 102005002337.1的齿轮组方案与图1-3之间的区别因此在于第二行星齿轮组RS2与变速器的其他三个行星齿轮组RS1、RS3、RS4的运动连接上。
依据本发明多级变速器图3所示实施例的换挡部件在变速器内部的空间设置原则上可以是任意的,并仅受变速器外壳GG的尺寸和外部形状限制。因此在图3中,两个制动器A、B和两个离合器C、E例如采用图1的空间设置;图1说明框架内与此相关的表述依据意义也可以相应转移到图3上。
此外如从图3所看到的那样,离合器D在空间上看设置在轴向处于第四与第二行星齿轮组RS4、RS2之间的区域内,在此方面与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相邻设置在较大直径上。不言而喻,离合器D所示的结构构成也应视为举例。在另一种构成中,例如离合器D(特别是其摩擦片组)在空间上看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二或者第四行星齿轮组RS2、RS4径向上方的区域内。但在另一种构成中,离合器D在空间上看也可以基本上设置在轴向处于第一与第四行星齿轮组RS1、RS4之间的区域内,然后最好与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直接轴向相邻。在另一种构成中,离合器D例如也可以基本上设置在轴向处于第二与第三行星齿轮组RS2、RS3之间的区域内,然后最好与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直接相邻。
与四个齿轮组轴向上所见结合图3所示五个换挡部件A-E的空间设置以顺序“RS1、RS4、RS2、RS3”的空间设置相应,变速器的第一轴1分段分布在第三轴3内部的中心、分段分布在第七轴7内部的中心和分段分布在第五轴5内部的中心。在此方面,第五轴5从它那方面分段分布在第二轴2内部的中心并在其轴向分布上搭接离合器C。轴2所称的段在其轴向分布上也完全搭接离合器E。此外,第六轴6在其轴向分布上搭接第四行星齿轮组RS4、轴7、离合器D、第二行星齿轮组RS2、轴2所称的段并因此也完全搭接轴5和两个离合器E和C。第一、第四和第二行星齿轮组RS1、RS4、RS2因此仅由轴1或主动轴AN轴向上中心穿过。离合器D设置在一个通过轴6形成的缸室内部。此外,  离合器E至少尽可能设置在一个通过轴7形成的缸室内部和离合器C至少尽可能设置在一个通过轴1形成的缸室内部。,另一方面,离合器C、E还设置在一个通过轴6形成的缸室内部和一个通过轴2形成的缸室内部。此外,离合器C也设置在一个通过轴5形成的缸室内部。
图3a示出图3依据本发明多级变速器的换挡方案。在每个挡位上闭合三个换挡部件和打开两个换挡部件,其中,换挡逻辑与图1a相同。除了该换挡逻辑外,从该换挡方案中还可以看出单个变速器挡位各自速比i和从中确定的变速器各挡速比间隔ф的举例数值。所列举的速比i从负2.10、负3.70、负3.15和负2.20的四个行星齿轮组RS1、RS2、RS3、RS4的(典型)固定变速器速比中产生。
图4现在也以示意图示出多级变速器依据本发明第四解决方案的一个实施例。与图1类似,变速器具有一个主动轴AN和一个被动轴AB,设置在变速器外壳GG内的四个行星齿轮组RS1、RS2、RS3、RS4和五个换挡部件A、B、C、D、E,以及总计至少八个可旋转的轴1、2、3、4、5、6、7、8。所有四个行星齿轮组RS1、RS2、RS3、RS4均作为单式负行星齿轮组构成并在该实施例中轴向上按“RS1、RS4、RS2、RS3”的顺序同轴依次设置。换挡部件A和B作为制动器构成,例如作为摩擦连接可切换的片式制动器构成。换挡部件C、D和E作为离合器构成,例如作为摩擦连接可切换的片式离合器构成。利用这五个换挡部件A-E可以实现八个前进挡和至少一个倒挡的选择性换挡。
在四个行星齿轮组RS1、RS2、RS3、RS4的单个部件彼此间及与主动轴和被动轴AN、AB的运动连接方面,在图4的多级变速器上采用下列方式:第四行星齿轮组RS4的连接片ST4和主动轴AN始终相互连接并形成变速器的第一轴1。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的内齿圈HO2和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连接片ST3以及被动轴AB始终相互连接并形成变速器的第二轴2。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太阳轮SO1和第四行星齿轮组RS4的太阳轮SO4始终相互连接并形成变速器的第三轴3。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内齿圈HO1形成变速器的第四轴4。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太阳轮SO3形成变速器的第五轴5。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连接片ST1和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的连接片ST2以及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内齿圈HO3始终相互连接并形成变速器的第六轴6。第四行星齿轮组RS4的内齿圈HO4形成变速器的第七轴7。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的太阳轮SO2最后形成变速器的第八轴8。
在五个换挡部件A-E与变速器的所述轴1-8的运动连接方面,在图4的多级变速器上采用下列方式:制动器A设置在第三轴3与变速器外壳GG之间的力线上,制动器B设置在第四轴4与变速器外壳GG之间的力线上,离合器C设置在第一与第五轴1、5之间的力线上,离合器D设置在第七与第八轴7、8之间的力线上和离合器E设置在第五与第七轴5、7之间的力线上。
依据分类的专利申请DE 102005002337.1的齿轮组方案与图1-4之间的区别因此在于第二行星齿轮组RS2与变速器的其他三个行星齿轮组RS1、RS3、RS4的运动连接上。
依据本发明多级变速器图4所示实施例的换挡部件在变速器内部的空间设置原则上可以是任意的,并仅受变速器外壳GG的尺寸和外部形状限制。因此在图4中,两个制动器A、B例如也引用图1的空间设置。两个离合器C、E的空间设置也与图1类似,其中,离合器C例如至少部分径向设置在离合器E摩擦片组的下面。图1说明书框架内与这四个换挡部件A、B、C、E空间设置相关的表述依据意义也可以相应转移到图4上。
此外如从图4所看到的那样,离合器D在空间上看设置在轴向处于第四与第二行星齿轮组RS4、RS2之间的区域内,在此方面与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相邻设置。不言而喻,离合器D所示的结构构成在这里也应视为举例。在另一种构成中,例如离合器D设置在比所示更大的直径上,离合器D的摩擦片组例如设置在类似于第二行星齿轮组RS2内齿圈HO2的直径上。在另一种构成中,离合器D在空间上看也可以设置在轴向处于第二与第三行星齿轮组RS2、RS3之间的区域内,然后最好与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直接轴向相邻并基本上轴向处于RS2与离合器E之间。
因为依据图4第四行星齿轮组RS4的内齿圈HO4或轴7现在与另一个齿轮组部件仅可切换连接和不持续连接,所以在一种与图4不同的部件设置中,离合器E在空间上看也可以设置在轴向处于第四与第二行星齿轮组RS4、RS2之间的区域内,然后最好与第四行星齿轮组RS4邻接(或轴向处于第四行星齿轮组RS4与离合器D之间,如果离合器D不变地设置在第二行星齿轮组RS2靠近第四行星齿轮组RS4的面上)。
与四个齿轮组轴向上所见结合图4所示五个换挡部件A-E的空间设置以顺序“RS1、RS4、RS2、RS3”的空间设置相应,变速器的第一轴1分段分布在第三轴3内部的中心并分段分布在第七轴7内部的中心。第一和第四行星齿轮组RS1、RS4因此仅由轴1或主动轴AN轴向上中心穿过。在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的区域内,第七轴7也分段分布在第八轴8内部的中心并在此方面轴向上中心穿过第二行星齿轮组RS2。因此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由两个轴-即轴1或主动轴和轴7-轴向上中心穿过。第五轴5在其轴向分布上搭接离合器C。此外,第六轴6在其轴向分布上搭接第三行星齿轮组RS4、轴7以及离合器D,穿过第二行星齿轮组RS2并也搭接离合器E和轴5并因此也完全搭接离合器C。轴6处于行星齿轮组RS2、RS3之间区域内的段也中心分布在第二轴2-个段的内部。离合器D-方面至少尽可能设置在一个缸室内部,其通过轴7作为该离合器D的外摩擦片支架构成的段形成,另一方面也设置在一个通过轴6形成的缸室内部。离合器E一方面至少尽可能设置在一个缸室内部,其通过轴7作为该离合器E的外摩擦片支架构成的段形成,另一方面也设置在一个通过轴6形成的缸室内部和一个通过轴2的所称段形成的缸室内部。离合器C最后一方面至少尽可能设置在一个缸室内部,其通过轴1作为该离合器C的外摩擦片支架形成,另一方面也设置在一个通过轴5形成的缸室内部并因此也设置在一个通过轴6或轴2形成的缸室内部。
图4a示出图4依据本发明多级变速器的换挡方案。在每个挡位上闭合三个换挡部件和打开两个换挡部件,其中,换挡逻辑与图1a相同。除了该换挡逻辑外,从该换挡方案中还可以看出单个挡位的各速比i的示例数值和从中确定的挡速比间隔ф的示例数值。所列举的速比i从负2.13、负3.70、负3.05和负2.07的四个行星齿轮组RS1、RS2、RS3、RS4的(典型)固定变速器速比中产生。
图4b现在示出图4多级变速器的一种举例详细结构。图4b中所示变速器的特征在于极其紧凑的结构。在此方面,第二行星齿轮组RS2具有现在为“负4.00”与图4a不同的固定变速比。与图4相比附加标注出一个例如作为液力变矩器构成的启动部件ANF,其设置在变速器一个未详细示出的启动马达与变速器的主动轴AN之间的力流上。不言而喻,这种本身公知的变矩器也可以具有扭转减震器和/或分接离合器。
正如在图4b中很容易看出的那样,五个换挡部件A-E的空间设置与图4有所不同。三个行星齿轮组RS1、RS4和RS2现在从变速器的主动侧或从启动部件ANF方面所见,同轴以该顺序直接轴向彼此邻接设置。行星齿轮组RS3如图4中那样设置在变速器与变速器的主动侧相对的面上。如图4中那样,主动轴AN和被动轴AB彼此同轴设置,从而变速器的主动侧和被动侧处于变速器的相对面上。
作为变速器第一换挡部件的制动器A设置在靠近主动侧的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面上,该面靠近启动部件ANF或与第四行星齿轮组RS4相对。制动器A采用A_l标注的摩擦片组与行星齿轮组RS1相邻设置在大致相当于第一行星齿轮组RS1内齿圈HO1内径的直径上。制动器A采用A_i标注的内摩擦片支架用于容纳摩擦片组A_l这里例如作为内衬摩擦片构成的内啮合摩擦片,其与第一和第四行星齿轮组RS1、RS4的太阳轮SO1、SO4抗扭连接并径向支承在主动轴AN上。两个太阳轮SO1、SO4在此方面例如整体构成。制动器A采用A_a标注的外摩擦片支架用于容纳摩擦片组A_l例如作为钢摩擦片构成的外啮合摩擦片,其在这里例如同时承担用于油分配的通道板功能并通过一个外壳壁GW与变速器外壳GG旋接。内摩擦片支架A_i通过一个止推轴承支承在与变速器外壳固定的外摩擦片支架A_a上。所称的外壳壁GW同时形成变速器外壳靠近启动部件ANF的外壁并还容纳一个变速器压力油和润滑油供给所需的油泵PU。制动器A用于操作其摩擦片组A_l的伺服装置A_s设置在摩擦片组A_l的与行星齿轮组RS1相对或靠近启动部件ANF的面上并可轴向移动地支承在外摩擦片支架A_a上,其包括一个压力室、一个作用于摩擦片组A_l的活塞以及一个例如作为盘形弹簧构成的活塞复位件。
作为变速器第二换挡部件的制动器B直接与靠近主动侧的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相邻设置,其中,采用B_l标注的摩擦片组在空间上看径向设置在第一行星齿轮组RS1内齿圈HO1的上面。制动器B用于容纳摩擦片组B_l这里例如作为内衬摩擦片构成的内啮合摩擦片采用B_i标注的内摩擦片支架形成变速器轴4的一个段,与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内齿圈HO1抗扭连接并轴向支承在制动器A的内摩擦片支架A_i与第一行星齿轮组RS1连接片ST1靠近主动侧的连接板之间。制动器B用于容纳摩擦片组B_l在这里例如作为钢摩擦片构成的外啮合摩擦片采用B_a标注的外摩擦片支架与变速器外壳GG整体构成。制动器B用于操作其摩擦片组B_l的伺服装置B_s设置在摩擦片组B_l与行星齿轮组RS4相对或靠近启动部件ANF的面上并可轴向移动支承在制动器A的外摩擦片支架A_a和变速器外壳GG上,包括一个压力室、一个作用于摩擦片组B_l的活塞以及一个例如作为盘形弹簧构成的活塞复位件。
此外如在图4b中所看到的那样,三个离合器D、E和C从变速器的主动侧所见以该顺序轴向并排设置在第二与第三行星齿轮组RS2、RS3之间。在此方面,作为变速器第三换挡部件的离合器C与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相邻设置,作为变速器第四换挡部件的离合器D与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相邻设置,作为变速器第五换挡部件的离合器E轴向设置在离合器D和C之间。三个离合器C、D、E各自的摩擦片组采用C_l、D_l或E_l标注,其中,这些摩擦片组C_l、D_l、E_l以对相同部件方案具有优点的方式设置在相同的直径上。三个离合器C、D、E用于容纳各自摩擦片组C_l、D_l或E_l在这里例如作为钢摩擦片构成的内啮合摩擦片的各自内摩擦片支架采用C_i、D_i或E_i标注。三个离合器C、D、E用于容纳各自摩擦片组C_l、D_l或E_l在这里例如作为内衬摩擦片构成的外啮合摩擦片的各自外摩擦片支架采用C_a、D_a或E_a标注。最后三个离合器C、D、E用于操作其摩擦片组C_l、D_l、E_l的各自伺服装置采用C_s、D_s或E_s标注。每个伺服装置C_s、D_s、E_s具有一个垫圈、一个作用于活塞的压力室、一个例如作为盘形弹簧构成的活塞复位件、一个皮圈以及一个作用于活塞的压力平衡室,用于平衡旋转压力室的旋转压力。
离合器C的内摩擦片支架C_i形成变速器轴1的一个段并与以此为基础的变速器示意图(图4)相应-这里例如通过一个适当的同步件-与主动轴AN抗扭连接,其中,该连接段作为内摩擦片支架C_i的套筒构成。离合器C的伺服装置C_s可轴向移动支承在离合器C的内摩擦片支架C_i上和在空间上看径向设置在内摩擦片支架C_i所称套筒的上面。伺服装置C_s可加注压力油的压力室通过离合器C轴向固定在内摩擦片支架C_i套筒上的垫圈、伺服装置C_s的活塞和内摩擦片支架C_i套筒的一个段形成,其中,所称的活塞与内摩擦片支架C_i的所称垫圈和套筒相对可轴向移动压力油密封。在空间上看,该压力室径向设置在离合器C的摩擦片组C_l下面。伺服装置C_s的活塞轴向和径向上环绕内摩擦片支架C_i的摩擦片同步段,并在伺服装置C_s的压力室加注压力油的情况下将分配给其的摩擦片组C_l轴向在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的方向上逆伺服装置C_s盘形弹簧的复位力操作,其中,所称的盘形弹簧轴向在所称的活塞与伺服装置C_s紧贴在内摩擦片支架C_i套筒上的皮圈之间夹紧。向伺服装置C_s压力室的压力油输送例如由变速器的被动侧进行。伺服装置C_s可无压力加注润滑油的压力平衡室通过伺服装置C_s的皮圈和活塞形成,其中,所称的活塞相对于所称的皮圈可轴向移动润滑油密封。在空间上看,伺服装置C_s的压力平衡室设置在伺服装置C_s的活塞与伺服装置C_s的压力室相对的面上,径向处于离合器C的摩擦片组C_l下面。因此伺服装置C_s的压力平衡室比伺服装置C_s的压力室靠近第二行星齿轮组RS2设置。
离合器C的外摩擦片支架C_a和与离合器C相邻的离合器E的外摩擦片支架E_a作为共用的部件构成,并形成变速器轴5的一个段并与以此为基础的变速器方案(图4)相应与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太阳轮SO3(这里例如通过焊接连接)抗扭连接。该共用的外摩擦片支架C_a/E_a在几何形状上作为一个向行星齿轮组RS2方向上敞开的圆柱形罐构成,离合器C的全部和离合器E的至少大部分设置在该罐的缸室内。
离合器D的内摩擦片支架D_i和离合器E的内摩擦片支架E_i作为共用的部件构成,并形成变速器轴7的一个段并与以此为基础的变速器方案(图4)相应与第四行星齿轮组RS4的内齿圈HO4抗扭连接。为此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共用的内摩擦片支架D_i/E_i具有一个套筒,其通过适当的同步件轮廓与圆柱形板材罐连接,后者也形成轴7的另一段,其中,该板材罐在其外径上与内齿圈HO4抗扭连接并具有一个套筒段,其在轴向上中心穿过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的太阳轮SO2,并在该行星齿轮组RS2与第四行星齿轮组RS4相对的面上与共用内摩擦片支架D_i/E_i的套筒造型合理地连接。
无论是离合器D的伺服装置D_s还是离合器E的伺服装置E_s,均可轴向移动支承在共用的内摩擦片支架D_i/E_i上。为此共用内摩擦片支架D_i/E_i的所称套筒通过一个缸壁中心分成两个大致长度相同的轴向段,其中,伺服装置D_s在空间上看径向设置在共用内摩擦片支架D_i/E_i靠近行星齿轮组RS2的套筒段上面和伺服装置E_s在空间上看径向设置在远离行星齿轮组RS2的套筒段上面。两个伺服装置D_s、E_s结构上与离合器C此前详细介绍的伺服装置C_s类似构成,其中,伺服装置D_s与伺服装置C_s轴向镜面对称构成,从而伺服装置C_s、D_s的操作方向相反和伺服装置C_s、E_s的操作方向相同。相应地伺服装置C_s的详细说明依据意义也可以转移到两个伺服装置D_s、E_s上并在这里不再赘述。还要指出的是,向离合器D、E伺服装置D_s、E_s的压力室(彼此无关的)压力油输送例如从变速器的主动侧进行,与向离合器C伺服装置C_s压力室的压力油输送不同。
图4b附加还示出一个用于确定主动轴AN转速的转速传感器NAN。在所示的实施例中,这种主动轴转速(在这里同时也是变矩器ANF的涡轮轴转速)在第四行星齿轮组RS4的连接片ST4上通过轴6的旋转板材罐测量。相应的发送轮(齿盘)在此方面在空间上看径向设置在第四行星齿轮组RS4的内齿圈HO4和轴6与该内齿圈HO4在轴向上搭接的板材罐之间。为了可以通过轴6旋转的板材罐测量主动轴转速,该板材罐例如由非磁性材料制成或者在转速传感器NAN的区域内圆周分布具有间隙或径向开口。此外,图4b示出一个用于确定被动轴AB转速的转速传感器NAB,例如在空间上看径向设置在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的内齿圈HO2之上,其外径与作为转速传感器NAB的发送轮(齿盘)的几何形状相应构成。不言而喻,转速传感器NAB也可以构成为一个用于确定被动轴AB转速和转向的传感器单元。
图5也以示意图示出多级变速器依据本发明第五解决方案的一个实施例。与图1相比,变速器具有一个主动轴AN和一个被动轴AB,设置在变速器外壳GG内的四个行星齿轮组RS1、RS2、RS3、RS4和五个换挡部件A、B、C、D、E,以及总计至少八个旋转轴1、2、3、4、5、6、7、8。所有四个行星齿轮组RS1、RS2、RS3、RS4均作为单式负行星齿轮组构成并在该实施例中轴向上按“RS1、RS4、RS2、RS3”的顺序同轴依次设置。换挡部件A和B作为制动器构成,例如作为摩擦连接可切换的片式制动器构成。换挡部件C、D和E作为离合器构成,例如作为摩擦连接可切换的片式离合器构成。利用这五个换挡部件A-E可以实现八个前进挡和至少一个倒挡的选择性换挡。
在四个行星齿轮组RS1、RS2、RS3、RS4的单个部件彼此间及与主动轴和被动轴AN、AB的运动连接方面,在图5的多级变速器上采用下列方式:第四行星齿轮组RS4的连接片ST4和主动轴AN始终相互连接并形成变速器的第一轴1。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连接片ST3形成变速器的第二轴2。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太阳轮SO1和第四行星齿轮组RS4的太阳轮SO4始终相互连接并形成变速器的第三轴3。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内齿圈HO1形成变速器的第四轴4。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太阳轮SO3形成变速器的第五轴5。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连接片ST1和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的连接片ST2以及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内齿圈HO3始终相互连接并形成变速器的第六轴6。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的内齿圈HO2和第四行星齿轮组RS4的内齿圈HO4始终相互连接并形成变速器的第七轴7。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的太阳轮SO2最后形成变速器的第八轴8。
在五个换挡部件A-E与变速器的所述轴1-8的运动连接方面,在图5的多级变速器上采用下列方式:制动器A设置在第三轴3与变速器外壳GG之间的力线上,制动器B设置在第四轴4与变速器外壳GG之间的力线上,离合器C设置在第一与第五轴1、5之间的力线上,离合器D设置在第五与第八轴5、8之间的力线上和离合器E设置在第五与第七轴5、7之间的力线上。
依据分类的专利申请DE 102005002337.1的齿轮组方案与图1-5之间的区别因此在于第二行星齿轮组RS2与变速器的其他三个行星齿轮组RS1、RS3、RS4的运动连接上。
依据本发明多级变速器图5所示实施例的换挡部件在变速器内部的空间设置原则上可以是任意的,并仅受变速器外壳GG的尺寸和外部形状限制。因此在图5中,两个制动器A、B例如也采用图1的空间设置,相应地图1说明框架内与此相关的表述依据意义也可以相应转移到图5上。
如从图5所看到的那样,离合器C在空间上看设置在轴向处于第四与第二行星齿轮组RS4、RS2之间的区域内,在此方面与第四行星齿轮组RS4相邻设置。这种可能性已经在图1说明的框架内进行了介绍。相应地在变速器引用图5齿轮组方案的另一种构成中,离合器C在空间上看设置在轴向处于第二与第三行星齿轮组RS2、RS3之间的区域内,或者也可以设置在第三行星齿轮组RS3与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相对的面上。此外如从图5所看到的那样,离合器E在空间上看同样设置在轴向处于第四与第二行星齿轮组RS4、RS2之间的区域内,在此方面与第二行星齿轮组RS2邻接。
专业人员很容易看出,图5所示离合器D在第二行星齿轮组RS2太阳轮SO2区域内的空间位置比对片式离合器更适用于摩擦连接可切换的锥体离合器。相应地,专业人员需要时也可以将离合器D轴向设置在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的旁边。换挡部件的设置结构上的主要变化后面还要详细介绍。
与四个齿轮组轴向上所见结合图5所示五个换挡部件A-E的空间设置以顺序“RS1、RS4、RS2、RS3”的空间设置相应,变速器的第一轴1分段分布在第三轴3内部的中心。第一和第四行星齿轮组RS1、RS4因此仅由轴1或主动轴AN轴向上中心穿过。第五轴5作为变速器唯一的轴在轴向上中心穿过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第七轴7在其轴向分布上完全搭接离合器C并形成一个分段作为外摩擦片支架构成的缸室,在其内部设置离合器E。离合器C至少尽可能设置在一个缸室内,其通过轴1作为该离合器C的外摩擦片支架构成的一个段形成。第六轴6在其轴向分布上完全搭接第四行星齿轮组RS4、轴7、第二行星齿轮组RS2并因此还有离合器C和D。因此离合器C也设置在一个通过轴7形成的缸室内部并也设置在一个通过轴6形成的缸室内部。此外,离合器E也设置在一个通过轴6形成的缸室内部。
图5a示出图5依据本发明多级变速器的换挡方案。在每个挡位上闭合三个换挡部件和打开两个换挡部件,其中,换挡逻辑与图1_a相同。除了该换挡逻辑外,从该换挡方案中还可以看出单个挡位的各速比i的示例数值和从中确定的挡速比间隔ф的示例数值。所列举的速比i从负2.115、负1.550、负3.700和负2.065的四个行星齿轮组RS1、RS2、RS3、RS4的(典型)固定变速器速比中产生。
从图5的变速器示意图出发,下面借助图5b和5c详细介绍这种依据本发明的变速器两种举例的部件设置方案。在此方面,第一和第二换挡部件A、B各自例如作为片式制动器构成和第三、第四和第五换挡部件C、D、E各自例如作为片式离合器构成。换挡部件A、B、C、D、E各自的摩擦片组及内和外摩擦片采用A_l、B_l、C_l、D_l或E_l标注,各自的内摩擦片支架采用A_i、B_i、C_i、D_i或E_i标注,各自的外摩擦片支架采用A_a、B_a、C_a、D_a或E_a标注,以及-在大大简化的示意图中-用于操作换挡部件的各自伺服装置采用A_s、B_s、C_s、D_s或E_s标注。所有伺服装置采用A_s-E_s可以公知的方式具有一个压力室、一个作用于各自摩擦片组A_l-A_l的活塞以及一个作为盘形弹簧或者环形组并联的螺旋弹簧构成的活塞复位件,三个离合器C-E的伺服装置采用C_s-E_s附加还具有一个用于平衡各自旋转压力室旋转压力的动态压力平衡室。图5b和5c中还附加示出一个本身公知的液力变矩器及一体化的分接离合器,其作为变速器的举例启动部件ANF设置在变速器一个未详细示出的启动电机与变速器的主动轴AN之间的力线上。主动轴AN和被动轴AB例如彼此同轴设置,从而变速器的主动侧和被动侧处于变速器的相对面上。第一和第四行星齿轮组RS1、RS4在两种部件设置方案中直接并排设置,其中,第一行星齿轮组RS1靠近启动部件ANF或启动电机。
图5b现在示出图5多级变速器第一举例的部件设置方案。类似于图5中那样,两个制动器A、B设置在变速器靠近主动侧的面上第一靠近主动侧的行星齿轮组RS1的附近。与图5的区别在于,制动器A在空间上看现在至少基本上径向设置在制动器B的下面。在此方面,制动器A设置在第一行星齿轮组RS1靠近启动部件ANF或与第四行星齿轮组RS4相对的面上。制动器A的摩擦片组A_l轴向在行星齿轮组RS1的旁边设置在大致相当于第一行星齿轮组RS1内齿圈内径的直径上。制动器A用于容纳摩擦片组A_l这里例如作为内衬摩擦片构成的内啮合摩擦片采用A_i标注的内摩擦片支架与第一和第四行星齿轮组RS1、RS4的太阳轮抗扭连接并形成变速器第三轴3的一个段并径向支承在变速器外壳固定的GN上。制动器A用于容纳摩擦片组A_l在这里例如作为钢摩擦片构成的外啮合摩擦片采用A_a标注的外摩擦片支架例如与变速器外壳固定的外壳壁GW整体构成。所称的外壳壁GW同时形成变速器外壳GG靠近启动部件ANF的外壁。制动器A用于操作分配给其摩擦片组A_l的伺服装置A_s设置在摩擦片组A_l与行星齿轮组RS1相对或靠近启动部件ANF的面上并可轴向移动支承在外壳壁GW的外摩擦片支架A_a上。
制动器B也直接与靠近主动侧的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相邻设置。在此方面,制动器B的摩擦片组B_l在空间上看至少尽可能径向设置在制动器A的摩擦片组A_l上面,也就是大于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直径上。制动器B用于容纳摩擦片组B_l在这里例如作为内衬摩擦片构成的内啮合摩擦片的内摩擦片支架B_i形成变速器轴4的一个段,并与以此为基础的变速器示意图相应与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内齿圈抗扭连接。制动器B用于容纳摩擦片组B_l在这里例如作为钢摩擦片构成的外啮合摩擦片的外摩擦片支架B_a例如与变速器外壳固定的外壳壁GW整体构成。制动器B用于操作分配给其的摩擦片组B_l的伺服装置B_s设置在摩擦片组B_l与行星齿轮组RS4相对或靠近启动部件ANF的面上并可轴向移动支承在制动器B的外摩擦片支架B_a或外壳臂GW上以及在空间上看基本上径向设置在制动器A的伺服装置A_s上面。专业人员很容易看出,向两个制动器A、B的伺服装置A_s、B_s的压力油输送可以通过外壳壁GW内部的孔或通道结构上比较简单地实现。
此外如在图5b中所看到的那样,三个离合器D、E和C在空间上看轴向设置在第四与第二行星齿轮组RS4、RS2之间。在此方面,两个离合器D和E形成一个可利用轴向并排设置的摩擦片组D_l、E_l预安装的组件,其中,离合器C在空间上看大致径向设置在离合器E的摩擦片组E_l之下,以及其中离合器E、C的摩擦片组E_l、C_l与第四行星齿轮组RS4相邻设置且离合器D的摩擦片组D_l与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相邻设置。
两个离合器D、E具有一个共用的圆柱形外摩擦片支架D_a/E_a,容纳摩擦片组D_l、E_l在这里例如作为钢摩擦片构成的外啮合摩擦片并形成变速器第五轴5的一个段并与以此为基础的变速器示意图相应与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太阳轮抗扭连接。此外,两个离合器D、E的伺服装置D_s、E_s可轴向移动支承在该共用的外摩擦片支架D_a/E_a上并相应地始终随同轴5的转速旋转,其中,两个伺服装置D_s、E_s轴向直接并排设置在两个摩擦片组D_l、E_l之间并仅通过共用外摩擦片支架D_a/E_a的外壳面彼此分开。相应地伺服装置D_s在闭合离合器D时轴向在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的方向上操作分配给其的摩擦片组D_l,而伺服装置E_s则在闭合离合器E时轴向在第四行星齿轮组RS4的方向上操作分配给其的摩擦片组E_l。离合器D用于容纳摩擦片组D_l在这里例如作为内衬摩擦片构成的内啮合摩擦片的内摩擦片支架D_i形成变速器第八轴8的一个段,并与以此为基础的变速器示意图相应与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的太阳轮抗扭连接。离合器E用于容纳摩擦片组E_l在这里例如作为内衬摩擦片构成的内啮合摩擦片的内摩擦片支架E_i形成变速器的第七轴7,并与以此为基础的变速器示意图相应与第二和第四行星齿轮组RS2、RS4的内齿圈抗扭连接。
正如已经介绍的那样,离合器C在空间上看设置在一个通过离合器E的外摩擦片支架E_a-也就是共用外摩擦片支架D_a/E_a分配给离合器E的段-形成的缸室内部。在此方面,离合器C的外摩擦片支架C_a作为一个向行星齿轮组RS4方向上敞开的圆柱形罐构成,其一方面径向设置在离合器E的内摩擦片支架E_i下面和另一方面与离合器E的伺服装置E_s邻接。在该外摩擦片支架C_a的内部,设置离合器C的摩擦片组C_l和分配给该摩擦片组的伺服装置C_s,其中,外摩擦片支架C_a在这里例如容纳该摩擦片组C_l的外啮合的钢摩擦片和可轴向移动支承在外摩擦片支架C_a上的伺服装置C_s在离合器C闭合时轴向在第四行星齿轮组RS4的方向上操作摩擦片组C_l。离合器C的外摩擦片支架C_a分配给变速器的第五轴5,相应地伺服装置C_s始终随同第三行星齿轮组RS3太阳轮的转速旋转。离合器C用于容纳摩擦片组C_l在这里例如作为内衬摩擦片构成的内啮合摩擦片的内摩擦片支架C_i形成变速器第一轴1的一个段并与以此为基础的变速器示意图相应与第四行星齿轮组RS4的连接片和主动轴AN抗扭连接。图5b还示出变速器的外摩擦片支架C_a或轴5与主动轴AN或轴1之间的支承结构。专业人员很容易看出,向所有三个离合器C、D、E的压力油和润滑油输送结构上均可以比较简单地实现,例如通过轴5的相应孔或通道,将压力油或润滑油通过仅两个旋转的压力油或润滑油输送装置加入其中(可选择通过主动轴AN或者被动轴AB)。
图5c最后示出图5多级变速器第二举例的部件设置方案。在此方面,两个制动器A、B的空间设置和结构不变地引用图5b,从而在这里不再对其赘述。与图5类似,在图5c中两个离合器C和E轴向设置在两个行星齿轮组RS4与RS2之间,但离合器D现在轴向设置在行星齿轮组RS2与RS3之间。
如从图5c所看到的那样,两个离合器C和E现在具有一个共用的圆柱形摩擦片支架,其为离合器C作为外摩擦片支架C_a和为离合器E作为内摩擦片支架E_i构成。相应地在该共用摩擦片支架C_a/E_i的圆柱形段内径上具有一个适当的同步件,用于容纳离合器C在这里例如作为摩擦片组C_l的钢摩擦片构成的外摩擦片,并在该共用摩擦片支架C_a/E_i的圆柱形段外径上具有一个适当的同步件,用于容纳离合器E在这里例如作为摩擦片组E_l的钢摩擦片构成的内摩擦片。在此方面,摩擦片组C_l和E_l在空间上看大致-也就是至少部分-径向重叠设置。离合器C用于容纳摩擦片组C_l在这里例如作为内衬摩擦片构成的的内摩擦片的内摩擦片支架C_i形成变速器第一轴1的一个段并与以此为基础的变速器示意图相应与第四行星齿轮组RS4的连接片和主动轴AN抗扭连接。离合器E用于容纳离合器E的摩擦片组E_l在这里例如作为内衬摩擦片构成的的外摩擦片的外摩擦片支架E_a形成变速器第七轴7的一个段并与第二和第四行星齿轮组RS2、RS4的内齿圈扭连接。离合器C的摩擦片组C_l和分配给该摩擦片组C_l的伺服装置C_s设置在一个通过共用摩擦片支架C_a/E_i形成的缸室内部,其中,伺服装置C_s在闭合离合器C时轴向在第四行星齿轮组RS4的方向上操作分配给其的摩擦片组C_l。离合器E分配给摩擦片组E_l的伺服装置E_s基本上设置在共用摩擦片支架C_a/E_i的面上,其与摩擦片组C_l或第四行星齿轮组RS4相对并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可轴向移动支承在垫圈E_is和/或共用的摩擦片支架C_a/E_i上,其中,该垫圈E_is从它那方面与共用的摩擦片支架C_a/E_i相对轴向固定。在闭合离合器E时,伺服装置E_s同样轴向在第四行星齿轮组RS4的方向上操作分配给其的摩擦片组E_s。共用的摩擦片支架C_a/E_i和垫圈E_is运动上分配给变速器的第五轴5并与以此为基础的变速器示意图相应与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太阳轮抗扭连接。因此两个伺服装置C_s、E_s始终随同第三行星齿轮组RS3太阳轮的转速旋转。
此外如从图5c所看到的那样,离合器D的外摩擦片支架D_a作为一个向第二行星齿轮组RS2方向上敞开的圆柱形罐构成,其运动上同样分配给变速器的第五轴5并与以此为基础的变速器方案相应与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太阳轮抗扭连接。离合器D的内摩擦片支架D_i用于容纳摩擦片组D_l在这里例如作为内衬摩擦片构成的内啮合摩擦片,其形成变速器第八轴8的一个段并与以此为基础的变速器方案相应与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的太阳轮抗扭连接。离合器D的摩擦片组D_l和分配给该摩擦片组D_l的伺服装置D_s设置在一个通过外摩擦片支架D_a形成的缸室内部。闭合时,始终以第三行星齿轮组RS3太阳轮的转速旋转的伺服装置D_s轴向在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的方向上操作分配给其的摩擦片组D_l。
专业人员很容易看出,向所有三个离合器C、D、E的压力油和润滑油输送结构上均可以比较简单地实现,例如通过轴5的相应孔或通道,在其中通过旋转的压力油或润滑油输送装置将压力油或润滑油有选择地通过主动轴AN或者被动轴AB引入。
图6也以示意图示出多级变速器依据本发明第六解决方案的一个实施例。与图1相比,变速器具有一个主动轴AN和一个被动轴AB,设置在变速器外壳GG内的四个行星齿轮组RS1、RS2、RS3、RS4和五个换挡部件A、B、C、D、E,以及总计至少八个旋转轴1、2、3、4、5、6、7、8。所有四个行星齿轮组RS1、RS2、RS3、RS4均作为单式负行星齿轮组构成并在该实施例中轴向上按“RS1、RS4、RS2、RS3”的顺序同轴依次设置。换挡部件A和B作为制动器构成,例如作为摩擦连接可切换的片式制动器构成。换挡部件C、D和E作为离合器构成,例如作为摩擦连接可切换的片式离合器构成。利用这五个换挡部件A-E可以实现八个前进挡和至少一个倒挡的选择性换挡。
在四个行星齿轮组RS1、RS2、RS3、RS4的单个部件彼此间及与主动轴和被动轴AN、AB的运动连接方面,在图6的多级变速器上采用下列方式:第四行星齿轮组RS4的连接片ST4和主动轴AN始终相互连接并形成变速器的第一轴1。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连接片ST2形成变速器的第二轴2。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太阳轮SO1和第四行星齿轮组RS4的太阳轮SO4始终相互连接并形成变速器的第三轴3。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内齿圈HO1形成变速器的第四轴4。第二行星齿轮组RS3的内齿圈HO2和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太阳轮SO3始终相互连接并形成变速器的第五轴5。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连接片ST1和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的连接片ST2以及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内齿圈HO3始终相互连接并形成变速器的第六轴6。第四行星齿轮组RS4的内齿圈HO4形成变速器的第七轴7。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的太阳轮SO2最后形成变速器的第八轴8。
在五个换挡部件A-E与变速器的所述轴1-8的运动连接方面,在图6的多级变速器上采用下列方式:制动器A设置在第三轴3与变速器外壳GG之间的力线上,制动器B设置在第四轴4与变速器外壳GG之间的力线上,离合器C设置在第一与第五轴1、5之间的力线上,离合器D设置在第七与第八轴7、8之间的力线上和离合器E设置在第五与第七轴5、7之间的力线上。
依据分类的专利申请DE 102005002337.1的齿轮组方案与图1-6之间的区别因此在于第二行星齿轮组RS2与变速器的其他三个行星齿轮组RS1、RS3、RS4的运动连接上。
依据本发明多级变速器图6所示实施例的换挡部件在变速器内部的空间设置原则上可以是任意的,并仅受变速器外壳GG的尺寸和外部形状限制。因此在图6中,两个制动器A、B例如也引用图1的空间设置;相应地图1说明书框架内与此相关的表述依据意义也可以相应转移到图6上。三个离合器C、D、E的空间设置例如采用图4;相应地图6可以采用关于图4的说明。对换挡部件设置结构上重要的方案后面还要详细介绍。
与四个齿轮组轴向上所见结合图6所示五个换挡部件A-E的空间设置以顺序“RS1、RS4、RS2、RS3”的空间设置相应,变速器的第一轴1分段分布在第三轴3内部的中心并分段分布在第七轴7内部的中心以及也分段分布在第五轴5内部的中心。第一和第四行星齿轮组RS1、RS4因此仅由轴1或主动轴AN轴向上中心穿过。第七轴也分段分布在第八轴8内部的中心并在此方面在轴向上中心穿过第二行星齿轮组RS2。因此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由两个轴-即轴1或主动轴AN和轴7-轴向上中心穿过。离合器D至少部分设置在一个缸室内部,其通过轴7作为该离合器D外摩擦片支架的一个段形成。离合器E至少尽可能设置在一个缸室内,其通过轴7作为该离合器E的外摩擦片支架构成的一个段形成。第五轴5在其轴向分布上也完全搭接离合器E。第六轴6在其轴向分布上完全搭接第四行星齿轮组RS4、轴7、离合器D、第二行星齿轮组RS2和轴5并因此还有离合器E和C。因此离合器E也设置在一个通过轴5形成的缸室内部并也设置在一个通过轴6形成的缸室内部。此外,离合器C也设置在一个通过轴5形成的缸室内部并还设置在一个通过轴6形成的缸室内部。
图6a示出图6依据本发明多级变速器的换挡方案。在每个挡位上闭合三个换挡部件和打开两个换挡部件,其中,换挡逻辑与图1a相同。除了该换挡逻辑外,从该换挡方案中还可以看出单个挡位各速比i的示例数值和从中确定的挡速比间隔ф的示例数值。所列举的速比i从负1.55、负1.55、负3.70和负1.70的四个行星齿轮组RS1、RS2、RS3、RS4的(典型)固定变速器速比中产生。
从图6的变速器示意图出发,下面借助图6b和6c详细介绍这种依据本发明的变速器三种举例的部件设置方案。在此方面,第一和第二换挡部件A、B各自例如作为片式制动器构成和第三、第四和第五换挡部件C、D、E各自例如作为片式离合器构成。换挡部件A、B、C、D、E各自的摩擦片组及内和外摩擦片采用A_l、B_l、C_l、D_l或E_l标注,各自的内摩擦片支架采用A_i、B_i、C_i、D_i或E_i标注,各自的外摩擦片支架采用A_a、B_a、C_a、D_a或E_a标注,以及-在大大简化的示意图中-用于操作换挡部件的各自伺服装置采用A_s、B_s、C_s、D_s或E_s标注。所有伺服装置采用A_s-E_s可以公知的方式具有一个压力室、一个作用于各自摩擦片组A_l-A_l的活塞以及一个作为盘形弹簧或者环形组并联的螺旋弹簧构成的活塞复位件,三个离合器C-E的伺服装置采用C_s-E_s附加还具有一个用于平衡各自旋转压力室旋转压力的动态压力平衡室。图6b、6c和6d中还附加示出一个本身公知的液力变矩器及一体化的分接离合器,其作为变速器的举例启动部件ANF设置在变速器一个未详细示出的启动电机与变速器的主动轴AN之间的力线上。主动轴AN和被动轴AB例如彼此同轴设置,从而变速器的主动侧和被动侧处于变速器的相对面上。第一和第四行星齿轮组RS1、RS4在所有三种部件设置方案中均直接并排设置,其中,第一行星齿轮组RS1靠近启动部件ANF或启动电机。
图6b现在示出图6多级变速器第一举例的部件设置方案。两个制动器A、B的空间设置和结构构成尽可能引用图4b。这两个制动器在变速器靠近启动电机或外部启动部件ANF的面上与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直接相邻设置。在此方面,两个制动器A、B基本同轴并排设置,但制动器B设置在比制动器A更大的直径上。在空间上看,制动器B大致径向设置在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上面,其中,制动器B的内摩擦片支架B_i作为变速器轴4的一个段与该行星齿轮组RS1的内齿圈连接。制动器A在空间上看大致设置在行星齿轮组RS1的内齿圈靠近变速器主动侧面上的直径上并因此比制动器B靠近主动侧。制动器A的内摩擦片支架A_i作为变速器轴3的一个段与行星齿轮组RS1和RS4的太阳轮连接。两个制动器的外摩擦片支架A_a、B_a二者例如与变速器外壳GG靠近主动侧连接的外壳壁GW整体构成。两个制动器A、B的伺服装置A_s、B_s可轴向移动支承在该外壳壁上并在闭合各自的制动器A、B时轴向在行星齿轮组的方向上操作分配给它们的摩擦片组A_l、B_l。
与图6的区别在于,离合器C在图6b中设置在轴向处于行星齿轮组RS4与RS2之间的区域内,在此方面与行星齿轮组RS4轴向直接相邻。离合器C的外摩擦片支架C_a作为一个向行星齿轮组RS2方向上敞开的圆柱形罐构成,其内部设置离合器C的摩擦片组C_l和分配给该摩擦片组C_l的伺服装置C_s。运动上外摩擦片支架C_a分配给变速器的轴1并与行星齿轮组RS4的连接片和变速器的主动轴AN连接。相应地伺服装置C_s始终随同主动轴AN的转速旋转并在闭合离合器C时轴向在行星齿轮组RS2的方向上操作分配给其的摩擦片组C_l。内摩擦片支架C_i运动上分配给变速器的轴5并与行星齿轮组RS3的太阳轮和行星齿轮组RS2的内齿圈连接。专业人员很容易看出,向离合器C的压力油和润滑油输送结构上可以比较简单地实现,例如通过主动轴AN的相应孔或通道和仅一个旋转的压力油或润滑油输送装置。
与图6的区别在于,离合器D和E在图6b中形成一个可预安装的组件,其轴向设置在行星齿轮组RS2与RS3之间。在此方面,两个离合器D、E具有一个共用的外摩擦片支架D_a/E_a,运动上分配给变速器的轴7并与行星齿轮组RS4的内齿圈连接。几何形状上该共用的外摩擦片支架D_a/E_a作为一个两面敞开的圆柱形罐及大致中心设置的罐底构成。离合器D设置在该罐底靠近行星齿轮组RS2的面上和离合器E设置在该罐底靠近行星齿轮组RS4的面上,各自处于一个通过外摩擦片支架D_a/E_a形成的缸室内部。两个离合器D、E的伺服装置D_s、E_s各自与所称的罐底邻接和二者可轴向移动支承在共用的外摩擦片支架D_a/E_a上,从而伺服装置D_s在闭合离合器D时轴向在行星齿轮组RS2的方向上操作分配给其的摩擦片组D_l,以及伺服装置E_s在闭合离合器E时轴向在行星齿轮组RS3的方向上操作分配给其的摩擦片组E_l。两个伺服装置D_s、E_s因此始终随同轴7的转速或行星齿轮组RS4的转速旋转。离合器D的内摩擦片之架D i运动上分配给轴8并与行星齿轮组RS2的太阳轮连接。离合器E的内摩擦片支架E_i运动上分配给轴5并与行星齿轮组RS3的太阳轮和行星齿轮组RS2的内齿圈连接。专业人员很容易看出,向两个离合器D、E的压力油和润滑油输送结构上均可以比较简单地实现,例如通过轴5的相应孔或通道,将压力油或润滑油通过旋转的压力油或润滑油输送装置-可选择通过主动轴AN或者被动轴AB-加入其中。
图6c示出图6多级变速器第二举例的部件设置方案。两个制动器A、B轴向并排在相同直径上的空间设置与其图6的设置相应。作为结构细节具有制动器A的外摩擦片支架A_a,其抗扭从靠近变速器主动侧的面装入变速器外壳GG内,并既容纳制动器A的摩擦片组A_l和分配给其的伺服装置A_s,也容纳制动器B分配给摩擦片组B_l的伺服装置B_s。制动器B的外摩擦片支架B_a与变速器外壳GG整体构成。两个可轴向移动支承在外摩擦片支架A_a上的伺服装置A_s、B_s因此直接轴向并排设置并仅通过该外摩擦片支架A_a的外壳面彼此分开。相应地伺服装置A_s在闭合制动器A时轴向在与行星齿轮组相反的方向上或轴向在靠近变速器主动侧的外壳壁GW方向上操作分配给其的摩擦片组A_l。相应地伺服装置B_s在闭合制动器B时轴向在行星齿轮组的方向上操作分配给其的摩擦片组B_l。
与图6的区别在于,在图6c中仅离合器C轴向设置在行星齿轮组RS2与RS3之间,在此方面与行星齿轮组RS3直接轴向相邻。离合器C的外摩擦片支架C_a构成为一个在行星齿轮组RS2的方向上敞开的圆柱形罐,在其内部设置摩擦片组C_l和离合器C分配给该摩擦片组C_l的伺服装置C_s。在运动上,外摩擦片支架C_a分配给变速器的轴5并相应地与行星齿轮组RS3的太阳轮和行星齿轮组RS2的内齿圈连接。相应地可轴向移动地支承在外摩擦片支架C_a上的伺服装置C_s始终以轴5的转速旋转并在闭合离合器C时轴向在行星齿轮组RS2的方向上操作分配给其的摩擦片组C_l。内摩擦片支架C_I在运动上分配给变速器的轴1并相应地与行星齿轮组RS4的连接片和变速器的主动轴AN连接。向离合器C的压力油和润滑油输送结构上可以比较简单地实现,例如通过主动轴AN的相应孔或通道和仅一个压力油或润滑油输送装置。
此外如从图6c所看到的那样,离合器D和E与图6的区别在于一个轴向设置在行星齿轮组RS4与RS2之间的组件。在空间上看,离合器E在此方面完全设置在一个通过离合器D形成的缸室内部。离合器D、E的摩擦片组D_l、E_l大致径向重叠设置。离合器D、E的外摩擦片支架D_a、E_a二者分配给变速器的轴7并相应地相互并与行星齿轮组RS4的内齿圈连接。实际上两个外摩擦片支架D_a、E_a在其套筒区域内相互连接和径向可扭转支承在变速器的主动轴AN或轴1上。离合器D的内摩擦片支架D_i运动上分配给变速器的轴8并相应地与行星齿轮组RS2的太阳轮连接。离合器E的内摩擦片支架E_i运动上分配给轴5并相应地与行星齿轮组RS3的太阳轮和行星齿轮组RS2的内齿圈连接。实际上内摩擦片支架E_i在其套筒区域内径向可扭转支承在变速器的主动轴AN或轴1上和内摩擦片支架D_i在其套筒区域内可扭转支承在内摩擦片支架E_i的套筒上或径向可扭转支承在变速器的轴8上。组件的径向外部离合器D的外摩擦片支架D_a几何形状上作为一个向行星齿轮组RS2方向上敞开的圆柱形罐构成,在其内部设置离合器D的摩擦片组D_l和分配给该摩擦片组D_l的伺服装置D_s。该始终随同轴7的转速旋转和可轴向移动支承在外摩擦片支架D_a上的伺服装置D_s比分配给其的摩擦片组D_l靠近行星齿轮组RS4设置并在闭合离合器D时轴向在行星齿轮组RS2的方向上操作该摩擦片组。组件的径向内部离合器E的外摩擦片支架E_a几何形状上同样作为一个向行星齿轮组RS2方向上敞开的圆柱形罐构成。离合器E的摩擦片组E_l和分配给该摩擦片组E_l的伺服装置E_s设置在通过该外摩擦片支架E_a形成的缸室内部。该始终随同轴7的转速旋转和可轴向移动支承在外摩擦片支架E_a上的伺服装置E_s比分配给其的摩擦片组E_l靠近行星齿轮组RS4设置并在闭合离合器E时轴向在行星齿轮组RS2的方向上操作该摩擦片组。(径向外部)离合器D的伺服装置D_s和内摩擦片支架D_i因此环绕(径向内部)离合器E的外和内摩擦片支架E_a、E_i。向离合器C的压力油和润滑油输送结构上可以比较简单地实现,例如通过主动轴AN和轴7的相应孔或通道。
图6d最后示出图6多级变速器第三举例的部件设置方案。从图6d很容易看出,换挡部件A、B、D和E的空间设置和结构构成引用图6c,从而在这里对与此相关的内容无需赘述。与图6c的区别仅在于离合器C的空间设置和结构构成。
在空间上看,离合器C根据图6d现在设置在第三行星齿轮组RS3与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相对的面上。与变速器的主动轴和被动轴AN、AB例如同轴设置相应,离合器C因此现在设置在变速器外壳GG靠近变速器被动侧的外壁区域内。在此方面,变速器的轴2径向完全环绕轴向上的离合器C。离合器C的内摩擦片支架C_i现在运动上分配给变速器的轴5和离合器C的外摩擦片支架C_a运动上分配给变速器的轴1。几何形状上,离合器C的外摩擦片支架C_a作为向行星齿轮组RS3方向上敞开的圆柱形罐构成,在其内部设置离合器C的摩擦片组C_l和分配给该摩擦片组C_l的伺服装置C_s。在此方面,摩擦片组C_l与行星齿轮组RS3相邻设置。相应地可轴向移动支承在外摩擦片支架C_a上的伺服装置C_s始终随同主动轴AN或轴1的转速旋转并在闭合离合器C时轴向在行星齿轮组RS3的方向上操作分配给其的摩擦片组C_l。专业人员很容易看出,向离合器C的压力油和润滑油输送结构上可以简单地实现,例如通过主动轴AN相应的孔或通道和仅一个旋转的压力油和润滑油输送装置。
图7最后也以示意图示出依据本发明第七解决方案的多级变速器的一个实施例。与图1相比,变速器具有一个主动轴AN和一个被动轴AB,设置在变速器外壳GG内的四个行星齿轮组RS1、RS2、RS3、RS4和五个换挡部件A、B、C、D、E,以及总计至少八个旋转轴1、2、3、4、5、6、7、8。所有四个行星齿轮组RS1、RS2、RS3、RS4均作为单式负行星齿轮组构成并在该实施例中轴向上按“RS1、RS4、RS2、RS3”的顺序同轴依次设置。换挡部件A和B作为制动器构成,例如作为摩擦连接可切换的片式制动器构成。换挡部件C、D和E作为离合器构成,例如作为摩擦连接可切换的片式离合器构成。利用这五个换挡部件A-E可以实现八个前进挡和至少一个倒挡的选择性换挡。
在四个行星齿轮组RS1、RS2、RS3、RS4的单个部件彼此间及与主动轴和被动轴AN、AB的运动连接方面,在图7的多级变速器上采用下列方式:第四行星齿轮组RS4的连接片ST4和主动轴AN始终相互连接并形成变速器的第一轴1。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连接片ST3形成变速器的第二轴2。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太阳轮SO1和第四行星齿轮组RS4的太阳轮SO4始终相互连接并形成变速器的第三轴3。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内齿圈HO1形成变速器的第四轴4。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的内齿圈HO2和第三行星齿轮组RS3太阳轮SO3始终相互连接并形成变速器的第五轴5。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连接片ST1和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内齿圈HO3始终相互连接并形成变速器的第六轴6。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的内齿圈HO2和第四行星齿轮组RS4的内齿圈HO4始终相互连接并形成变速器的第七轴7。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的连接片ST2最后形成变速器的第八轴8。
在五个换挡部件A-E与变速器的所述轴1-8的运动连接方面,在图7的多级变速器上采用下列方式:制动器A设置在第三轴3与变速器外壳GG之间的力线上,制动器B设置在第四轴4与变速器外壳GG之间的力线上,离合器C设置在第一与第五轴1、5之间的力线上,离合器D设置在第六与第八轴6、8之间的力线上和离合器E设置在第五与第七轴5、7之间的力线上。
依据分类的专利申请DE 102005002337.1的齿轮组方案与图1-7之间的区别因此在于第二行星齿轮组RS2与变速器的其他三个行星齿轮组RS1、RS3、RS4的运动连接上。
依据本发明多级变速器图7所示实施例的换挡部件在变速器内部的空间设置原则上可以是任意的,并仅受变速器外壳GG的尺寸和外部形状限制。因此在图7中,两个制动器A、B例如也引用图1的空间设置;相应地图1说明书框架内与此相关的表述依据意义也可以相应转移到图7上。两个离合器C、E的空间位置例如引用图5,离合器D与图5的区别在于现在轴向设置在两个行星齿轮组RS2与RS3之间。相应地图5和图5c说明书框架内与此相关的表述依据意义也可以相应转移到图7上,当然是在考虑到离合器D与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的不同连接情况下。对换挡部件设置结构上重要的方案后面还要详细介绍。
与四个齿轮组轴向上所见结合图7所示五个换挡部件A-E的空间设置以顺序“RS1、RS4、RS2、RS3”的空间设置相应,变速器的第一轴1分段分布在第三轴3内部的中心。第一和第四行星齿轮组RS1、RS4因此仅由轴1或主动轴AN轴向上中心穿过。第五轴5的一个段形成第二和第三行星齿轮组RS2、RS3的太阳轴,没有变速器的轴在轴向上中心穿过第二和第三行星齿轮组RS2、RS3。第七轴7在其轴向分布上完全搭接离合器C并形成一个分段作为外摩擦片支架构成的缸室,在其内部设置离合器E。离合器C至少尽可能设置在一个缸室的内部,其通过轴1作为该离合器C的外摩擦片支架构成的一个段形成。第六轴6具有一个构成离合器D外摩擦片支架的段并在其轴向分布上完全搭接第四行星齿轮组RS4、轴7、第二行星齿轮组RS2和离合器D并因此还有离合器C。因此离合器C也设置在一个通过轴7形成的缸室的内部并也设置在一个通过轴6形成的缸室的内部。此外,离合器E也设置在一个通过轴6形成的缸室的内部。
图7a示出图7依据本发明多级变速器的换挡方案。在每个挡位上闭合三个换挡部件和打开两个换挡部件,其中,换挡逻辑与图1a相同。除了该换挡逻辑外,从该换挡方案中还可以看出单个挡位的各速比i的示例数值和从中确定的挡速比间隔ф的示例数值。所列举的速比i从负2.12、负1.55、负3.70和负2.07的四个行星齿轮组RS1、RS2、RS3、RS4的(典型)固定变速器速比中产生。
图7b现在示出图7多级变速器结构上重要的举例部件设置方案。两个制动器A、B的空间设置和结构构成尽可能引用图5b,从而在这里对与此相关的内容不再赘述。从图7b很容易看出,与图7的区别仅涉及离合器C、D和E的结构构成。与图7类似的是,离合器C和E在空间上看轴向设置在第四行星齿轮组RS4与第二行星齿轮组RS2之间,离合器D轴向设置在第二行星齿轮组RS2与第三行星齿轮组RS3之间。
作为图7b中的结构细节,两个离合器C和E形成一个可预安装的组件。为此这两个离合器C、E具有一个共用的外摩擦片支架C_a/E_a,运动上分配给变速器的轴5并与以此为基础的变速器示意图相应与第二和第三行星齿轮组RS2、RS3的太阳轮连接。几何形状上该共用的外摩擦片支架C_a/E_a作为一个两面敞开的圆柱形罐及大致中心设置的罐底构成。离合器C设置在该罐底靠近行星齿轮组RS4的面上和离合器E设置在该罐底靠近行星齿轮组RS2的面上,各自处于一个通过外摩擦片支架C_a/E_a形成的缸室内部。两个离合器C、E的伺服装置C_s、E_s各自与所称的罐底邻接和二者可轴向移动支承在共用的外摩擦片支架C_a/E_a上,从而伺服装置C_s在闭合离合器C时轴向在行星齿轮组RS4的方向上操作分配给其的摩擦片组C_l,以及伺服装置E_s在闭合离合器E时轴向在行星齿轮组RS2的方向上操作分配给其的摩擦片组E_l。两个伺服装置C_s、E_s因此始终随同(太阳)轴5的转速旋转。离合器C的内摩擦片支架C_i运动上分配给变速器的轴1并相应地与行星齿轮组RS4的连接片和主动轴AN连接。离合器E的内摩擦片支架E_i运动上分配给变速器的轴8并相应地与行星齿轮组RS2的连接片连接。专业人员很容易看出,向两个离合器C、E的压力油和润滑油结构上可以比较简单地从主动轴AN或者从被动轴AB方面输送。
作为图7b中结构上的其他细节,离合器D的外摩擦片支架D_a运动上分配轴5并与以此为基础的变速器示意图相应与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的连接片连接,以及离合器D的内摩擦片支架D_i运动上分配给变速器的轴6并相应地与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内齿圈和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连接片连接。几何形状上,外摩擦片支架D_a在此方面作为向行星齿轮组RS3方向上敞开的圆柱形罐构成,在其内部设置离合器D的摩擦片组D_l和分配给该摩擦片组D_l的伺服装置D_s。在此方面,摩擦片组D_l与行星齿轮组RS3直接相邻设置。外摩擦片支架D_a和行星齿轮组RS2靠近行星齿轮组RS3的连接板例如可以整体构成并可径向扭转支承在(太阳)轴8上。始终随同轴6的转速旋转和可轴向移动支承在外摩擦片支架D_a上的伺服装置D_s在闭合离合器D时轴向在行星齿轮组RS3的方向上操作分配给其的摩擦片组D_l。专业人员很容易看出,向离合器D的压力油和润滑油输送结构上可以比较简单通过仅两个旋转的压力油或润滑油输送装置实现。
依据本发明此前所示或所述整个变速器体系的所有实施例为此适用下列内容:
依据本发明,在相同的变速器方案中根据各行星齿轮组的固定变速器速比也可以得到不同的跳挡,从而可以形成一种用途专用或汽车专用的方案。
对此可以在多级变速器的任何适当的位置上具有附加的空程,例如连接在一个轴与外壳之间或者需要时围绕两个轴连接。
在主动侧或者被动侧上依据本发明可以设置一个车轴差速器和/或一个分配器差速器。
在一种具有优点的进一步构成的框架内,主动轴AN可以通过启动部件根据需要与发动机分离,其中,作为这种启动部件可以使用液力变矩器、液压离合器、干式起动离合器、湿式启动离合器、磁粉离合器或者离心式离合器。这种启动部件也可以设置在变速器后面的力线方向上,其中,在这种情况下主动轴AN始终与发动机的曲轴连接。
依据本发明的多级变速器此外可以在发动机与变速器之间设置一个扭振减震器。
在本发明未示出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框架内,可以在每个轴上,优选在主动轴AN或者被动轴AB上设置无磨损的制动器,例如像液压的或者电动的减速器或者这类制动器,这一点对在商用车辆上的应用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此外,为传动附加的机组而可以在每个轴上,优选在主动轴AN或者被动轴AB上提供辅助驱动装置。
所使用的换挡部件可以作为负荷控制离合器或者制动器构成。特别是可以使用力量连接的离合器或者制动器,例如片式离合器、带式制动器和/或锥体离合器。此外,作为换挡部件也可以使用造型连接的制动器和/或离合器,例如像同步器或者牙嵌离合器。
这里所介绍的多级变速器的另一个优点在于,每个轴上可以附加安装电机作为发电机和/或作为附加驱动装置。
不言而喻,任何结构上的构成,特别是行星齿轮组和换挡部件任何空间上的设置本身以及彼此和就此而言只要技术上合理的,均处于本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下,而不影响权利要求中所列举的变速器的功能,即使这些构成并未明确在附图中或者说明书中列出。
附图符号
1第一轴
2第二轴
3第三轴
4第四轴
5第五轴
6第六轴
7第七轴
8第八轴
A第一换挡部件,第一制动器
A_a第一换挡部件的外摩擦片支架
A_i第一换挡部件的内摩擦片支架
A_l第一换挡部件的摩擦片组
A_s第一换挡部件的伺服装置
B第二换挡部件,第二制动器
B_a第二换挡部件的外摩擦片支架
B_i第二换挡部件的内摩擦片支架
B_l第二换挡部件的摩擦片组
B_s第二换挡部件的伺服装置
C第三换挡部件,第一离合器
C_a第三换挡部件的外摩擦片支架
C_i第三换挡部件的内摩擦片支架
C_l第三换挡部件的摩擦片组
C_s第三换挡部件的伺服装置
D第四换挡部件,第二离合器
D_a第四换挡部件的外摩擦片支架
D_i第四换挡部件的内摩擦片支架
D_l第四换挡部件的摩擦片组
D_s第四换挡部件的伺服装置
E第五换挡部件,第三离合器
E_a第五换挡部件的外摩擦片支架
E_i第五换挡部件的内摩擦片支架
E_l第五换挡部件的摩擦片组
E_s第五换挡部件的伺服装置
E_is第五换挡部件的垫圈
AB被动轴
AN主动轴
GG外壳
GN外壳固定的套筒
GW外壳壁
PU油泵
ANF启动部件,变矩器
NAB转速传感器
NAN转速传感器
RS1第一行星齿轮组
HO1第一行星齿轮组的内齿圈
SO1第一行星齿轮组的太阳轮
ST1第一行星齿轮组的连接片
PL1第一行星齿轮组的行星齿轮
RS2第二行星齿轮组
HO2第二行星齿轮组的内齿圈
SO2第二行星齿轮组的太阳轮
ST2第二行星齿轮组的连接片
PL2第二行星齿轮组的行星齿轮
RS3第三行星齿轮组
HO3第三行星齿轮组的内齿圈
SO3第三行星齿轮组的太阳轮
ST3第三行星齿轮组的连接片
PL3第三行星齿轮组的行星齿轮
RS4第四行星齿轮组
HO4第四行星齿轮组的内齿圈
SO4第四行星齿轮组的太阳轮
ST4第四行星齿轮组的连接片
PL4第四行星齿轮组的行星齿轮
i速比
ф变速器各挡速比间隔

Claims (47)

1.行星齿轮结构的多级变速器,特别是汽车的自动变速器,包括一个主动轴(AN)、一个被动轴(AB)、四个行星齿轮组(RS1、RS2、RS3、RS4)、至少八个可旋转的轴(1、2、3、4、5、6、7、8)以及五个换挡部件(A、B、C、D、E),其选择性结合使主动轴(AN)与被动轴(AB)之间产生不同的速比,从而可实现八个前进挡和至少一个倒挡,其中,
·第一换挡部件(A)设置在第三轴(3)与变速器外壳(GG)之间的力线上,
·第二换挡部件(B)设置在第四轴(4)与变速器外壳(GG)之间的力线上,
·第三换挡部件(C)设置在第一轴(1)与第五轴(5)之间的力线上,
·第四换挡部件(D)设置在第二轴(2)与第八轴(8)之间的力线上,
·第五换挡部件(E)设置在第五轴(5)与第七轴(7)之间的力线上,
·第四行星齿轮组(RS4)的连接片(ST4)和主动轴(AN)相互连接并形成第一轴(1),
·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连接片(ST3)和被动轴(AB)相互连接并形成第二轴(2),
·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太阳轮(SO1)和第四行星齿轮组(RS4)的太阳轮(SO4)相互连接并形成第三轴(3),
·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内齿圈(HO1)形成第四轴(4),以及
·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的太阳轮(SO2)和第四行星齿轮组(RS4)的内齿圈(HO4)相互连接并形成第七轴(7),
其特征在于,
·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太阳轮(SO3)形成第五轴(5),
·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连接片(ST1)和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的连接片(ST2)以及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内齿圈(HO3)相互连接并形成第六轴(6),以及
·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的内齿圈(HO2)形成第八轴(8)。
2.行星齿轮结构的多级变速器,特别是汽车的自动变速器,包括一个主动轴(AN)、一个被动轴(AB)、四个行星齿轮组(RS1、RS2、RS3、RS4)、至少八个可旋转的轴(1、2、3、4、5、6、7、8)以及五个换挡部件(A、B、C、D、E),其选择性结合使主动轴(AN)与被动轴(AB)之间产生不同的速比,从而可实现八个前进挡和至少一个倒挡,其中,
·第一换挡部件(A)设置在第三轴(3)与变速器外壳(GG)之间的力线上,
·第二换挡部件(B)设置在第四轴(4)与变速器外壳(GG)之间的力线上,
·第三换挡部件(C)设置在第一轴(1)与第五轴(5)之间的力线上,
·第四换挡部件(D)设置在第七轴(7)与第八轴(8)之间的力线上,
·第五换挡部件(E)设置在第五轴(5)与第七轴(7)之间的力线上,
·第四行星齿轮组(RS4)的连接片(ST4)和主动轴(AN)相互连接并形成第一轴(1),
·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太阳轮(SO1)和第四行星齿轮组(RS4)的太阳轮(SO4)相互连接并形成第三轴(3),
·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内齿圈(HO1)形成第四轴(4),
·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的内齿圈(HO2)和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太阳轮(SO3)相互连接并形成第五轴(5),以及
·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连接片(ST1)和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内齿圈(HO3)相互连接并形成第六轴(6),其特征在于,
·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的连接片(ST2)和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连接片(ST3)以及被动轴(AB)相互连接并形成第二轴(2),
·第四行星齿轮组(RS4)的内齿圈(HO4)形成第七轴(7),以及
·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的太阳轮(SO2)形成第八轴(8)。
3.行星齿轮结构的多级变速器,特别是汽车的自动变速器,包括一个主动轴(AN)、一个被动轴(AB)、四个行星齿轮组(RS1、RS2、RS3、RS4)、至少八个可旋转的轴(1、2、3、4、5、6、7、8)以及五个换挡部件(A、B、C、D、E),其选择性结合使主动轴(AN)与被动轴(AB)之间产生不同的速比,从而可实现八个前进挡和至少一个倒挡,其中,
·第一换挡部件(A)设置在第三轴(3)与变速器外壳(GG)之间的力线上,
·第二换挡部件(B)设置在第四轴(4)与变速器外壳(GG)之间的力线上,
·第三换挡部件(C)设置在第一轴(1)与第五轴(5)之间的力线上,
·第四换挡部件(D)设置在第六轴(6)与第八轴(8)之间的力线上,
·第五换挡部件(E)设置在第五轴(5)与第七轴(7)之间的力线上,
·第四行星齿轮组(RS4)的连接片(ST4)和主动轴(AN)相互连接并形成第一轴(1),
·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太阳轮(SO1)和第四行星齿轮组(RS4)的太阳轮(SO4)相互连接并形成第三轴(3),
·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内齿圈(HO1)形成第四轴(4),
·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连接片(ST1)和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内齿圈(HO3)相互连接并形成第六轴(6),
·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的太阳轮(SO2)和第四行星齿轮组(RS4)的内齿圈(HO4)相互连接并形成第七轴(7),以及
·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的连接片(ST2)形成第八轴(8),其特征在于,
·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的内齿圈(HO2)和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连接片(ST3)以及被动轴(AB)相互连接并形成第二轴(2),以及
·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太阳轮(SO3)形成第五轴(5)。
4.行星齿轮结构的多级变速器,特别是汽车的自动变速器,包括一个主动轴(AN)、一个被动轴(AB)、四个行星齿轮组(RS1、RS2、RS3、RS4)、至少八个可旋转的轴(1、2、3、4、5、6、7、8)以及五个换挡部件(A、B、C、D、E),其选择性结合使主动轴(AN)与被动轴(AB)之间产生不同的速比,从而可实现八个前进挡和至少一个倒挡,其中,
·第一换挡部件(A)设置在第三轴(3)与变速器外壳(GG)之间的力线上,
·第二换挡部件(B)设置在第四轴(4)与变速器外壳(GG)之间的力线上,
·第三换挡部件(C)设置在第一轴(1)与第五轴(5)之间的力线上,
·第五换挡部件(E)设置在第五轴(5)与第七轴(7)之间的力线上,
·第四行星齿轮组(RS4)的连接片(ST4)和主动轴(AN)相互连接并形成第一轴(1),
·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太阳轮(SO1)和第四行星齿轮组(RS4)的太阳轮(SO4)相互连接并形成第三轴(3),
·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内齿圈(HO1)形成第四轴(4),其特征在于,
·第四换挡部件(D)设置在第七轴(7)与第八轴(8)之间的力线上,
·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的内齿圈(HO2)和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连接片(ST3)以及被动轴(AB)相互连接并形成第二轴(2),
·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太阳轮(SO3)形成第五轴(5),
·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连接片(ST1)和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的连接片(ST2)以及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内齿圈(HO3)相互连接并形成第六轴(6),
·第四行星齿轮组(RS4)的内齿圈(HO4)形成第七轴(7),以及
·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的太阳轮(SO2)形成第八轴(8)。
5.行星齿轮结构的多级变速器,特别是汽车的自动变速器,包括一个主动轴(AN)、一个被动轴(AB)、四个行星齿轮组(RS1、RS2、RS3、RS4)、至少八个可旋转的轴(1、2、3、4、5、6、7、8)以及五个换挡部件(A、B、C、D、E),其选择性结合使主动轴(AN)与被动轴(AB)之间产生不同的速比,从而可实现八个前进挡和至少一个倒挡,其中,
·第一换挡部件(A)设置在第三轴(3)与变速器外壳(GG)之间的力线上,
·第二换挡部件(B)设置在第四轴(4)与变速器外壳(GG)之间的力线上,
·第三换挡部件(C)设置在第一轴(1)与第五轴(5)之间的力线上,
·第五换挡部件(E)设置在第五轴(5)与第七轴(7)之间的力线上,
·第四行星齿轮组(RS4)的连接片(ST4)和主动轴(AN)相互连接并形成第一轴(1),
·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连接片(ST3)和被动轴(AB)相互连接并形成第二轴(2),
·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太阳轮(SO1)和第四行星齿轮组(RS4)的太阳轮(SO4)相互连接并形成第三轴(3),以及
·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内齿圈(HO1)形成第四轴(4),其特征在于,
·第四换挡部件(D)设置在第五轴(5)与第八轴(8)之间的力线上,
·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太阳轮(SO3)形成第五轴(5),
·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连接片(ST1)和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的连接片(ST2)以及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内齿圈(HO3)相互连接并形成第六轴(6),
·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的内齿圈(HO2)和第四行星齿轮组(RS4)的内齿圈(HO4)相互连接并形成第七轴(7),以及
·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的太阳轮(SO2)形成第八轴(8)。
6.行星齿轮结构的多级变速器,特别是汽车的自动变速器,包括一个主动轴(AN)、一个被动轴(AB)、四个行星齿轮组(RS1、RS2、RS3、RS4)、至少八个可旋转的轴(1、2、3、4、5、6、7、8)以及五个换挡部件(A、B、C、D、E),其选择性结合使主动轴(AN)与被动轴(AB)之间产生不同的速比,从而可实现八个前进挡和至少一个倒挡,其中,
·第一换挡部件(A)设置在第三轴(3)与变速器外壳(GG)之间的力线上,
·第二换挡部件(B)设置在第四轴(4)与变速器外壳(GG)之间的力线上,
·第三换挡部件(C)设置在第一轴(1)与第五轴(5)之间的力线上,
·第五换挡部件(E)设置在第五轴(5)与第七轴(7)之间的力线上,
·第四行星齿轮组(RS4)的连接片(ST4)和主动轴(AN)相互连接并形成第一轴(1),
·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连接片(ST3)和被动轴(AB)相互连接并形成第二轴(2),
·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太阳轮(SO1)和第四行星齿轮组(RS4)的太阳轮(SO4)相互连接并形成第三轴(3),
·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内齿圈(HO1)形成第四轴(4),以及
·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的内齿圈(HO2)和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太阳轮(SO3)相互连接并形成第五轴(5),
其特征在于,
·第四换挡部件(D)设置在第七轴(7)与第八轴(8)之间的力线上,
·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连接片(ST1)和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的连接片(ST2)以及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内齿圈(HO3)相互连接并形成第六轴(6),
·第四行星齿轮组(RS4)的内齿圈(HO4)形成第七轴(7),以及
·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的太阳轮(SO2)形成第八轴(8)。
7.行星齿轮结构的多级变速器,特别是汽车的自动变速器,包括一个主动轴(AN)、一个被动轴(AB)、四个行星齿轮组(RS1、RS2、RS3、RS4)、至少八个可旋转的轴(1、2、3、4、5、6、7、8)以及五个换挡部件(A、B、C、D、E),其选择性结合使主动轴(AN)与被动轴(AB)之间产生不同的速比,从而可实现八个前进挡和至少一个倒挡,其中,
·第一换挡部件(A)设置在第三轴(3)与变速器外壳(GG)之间的力线上,
·第二换挡部件(B)设置在第四轴(4)与变速器外壳(GG)之间的力线上,
·第三换挡部件(C)设置在第一轴(1)与第五轴(5)之间的力线上,
·第四换挡部件(D)设置在第六轴(6)与第八轴(8)之间的力线上,
·第五换挡部件(E)设置在第五轴(5)与第七轴(7)之间的力线上,
·第四行星齿轮组(RS4)的连接片(ST4)和主动轴(AN)相互连接并形成第一轴(1),
·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连接片(ST3)和被动轴(AB)相互连接并形成第二轴(2),
·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太阳轮(SO1)和第四行星齿轮组(RS4)的太阳轮(SO4)抗扭相互连接并形成第三轴(3),
·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内齿圈(HO1)形成第四轴(4),
·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连接片(ST1)和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内齿圈(HO3)相互连接并形成第六轴(6),以及
·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的连接片(ST2)形成第八轴(8),其特征在于,
·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的太阳轮(SO2)和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太阳轮(SO3)相互连接并形成第五轴(5),以及
·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的内齿圈(HO2)和第四行星齿轮组(RS4)的内齿圈(HO4)相互连接并形成第七轴(7)。
8.按权利要求1-7之一所述的多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第一前进挡通过闭合第一、第二和第三换挡部件(A、B、C),
·第二前进挡通过闭合第一、第二和第五换挡部件(A、B、E),
·第三前进挡通过闭合第二、第三和第五换挡部件(B、C、E),
·第四前进挡通过闭合第二、第四和第五换挡部件(B、D、E),
·第五前进挡通过闭合第二、第三和第四换挡部件(B、C、D),
·第六前进挡通过闭合第三、第四和第五换挡部件(C、D、E),
·第七前进挡通过闭合第一、第三和第四换挡部件(A、C、D),以及
·第八前进挡通过闭合第一、第四和第五换挡部件(A、D、E)产生。
9.按权利要求1-8之一所述的多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倒挡通过闭合第一、第二和第四换挡部件(A、B、D)产生。
10.按权利要求1-9之一所述的多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有四个行星齿轮组(RS1、RS2、RS3、RS4)均作为负行星齿轮组构成。
11.按权利要求1-10之一所述的多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行星齿轮组(RS1、RS2、RS3、RS4)彼此同轴并在轴向上按“RS1、RS4、RS2、RS3”的顺序依次设置。
12.按权利要求1-11之一所述的多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有四个行星齿轮组(RS1、RS2、RS3、RS4)各自最多由变速器的一个轴在轴向上中心穿过。
13.按权利要求1-12之一所述的多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第二和/或第三行星齿轮组(RS2、RS3)不被变速器的轴在轴向上中心穿过。
14.按权利要求1-11之一所述的多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第一和第四行星齿轮组(RS1、RS4)仅由主动轴(AN)或变速器的第一轴(1)在轴向上中心穿过,以及第二行星齿轮组(RS2)既由主动轴(AN)或变速器的第一轴(1)也由变速器的第七轴(7)在轴向上中心穿过。
15.按权利要求1-14之一所述的多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第三轴(3)可扭转设置在外壳固定的套筒上。
16.按权利要求1-15之一所述的多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第一和/或第二换挡部件(A、B)在空间上看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一或者第四行星齿轮组(RS1、RS4)径向上方的区域内。
17.按权利要求1-16之一所述的多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第一和第二换挡部件(A、B)在空间上看轴向直接并排设置。
18.按权利要求1-16之一所述的多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第二换挡部件(B)在空间上看至少尽可能径向设置在第一换挡部件(A)上面。
19.按权利要求1-18之一所述的多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第一换挡部件(A)在空间上看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一行星齿轮组(RS1)远离第四行星齿轮组(RS4)的面上。
20.按权利要求1-19之一所述的多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第三换挡部件(C)在空间上看基本上设置在第三行星齿轮组(RS3)与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相对的面上。
21.按权利要求1-19之一所述的多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第三换挡部件(C)在空间上看基本上设置在轴向处于第二与第三行星齿轮组(RS2、RS3)之间的区域内。
22.按权利要求21所述的多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第三换挡部件(C)在空间上看基本上设置在轴向处于第五与第四换挡部件(E、D)之间的区域内。
23.按权利要求21所述的多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第三换挡部件(C)在空间上看至少部分设置在第四或者第五换挡部件(D、E)径向下方的区域内。
24.按权利要求1-19之一所述的多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第三换挡部件(C)在空间上看基本上设置在轴向处于第四与第二行星齿轮组(RS4、RS2)之间的区域内。
25.按权利要求24所述的多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第三换挡部件(C)与第四行星齿轮组(RS4)轴向相邻设置。
26.按权利要求1-25之一所述的多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第四换挡部件(D)在空间上看基本上设置在轴向处于第二与第三行星齿轮组(RS2、RS3)之间的区域内。
27.按权利要求26所述的多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第四换挡部件(D)轴向直接与第三行星齿轮组(RS3)邻接。
28.按权利要求1-25之一所述的多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第四换挡部件(D)在空间上看基本上设置在轴向处于第四与第三行星齿轮组(RS4、RS2)之间的区域内。
29.按权利要求26或28所述的多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第四换挡部件(D)与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相邻设置。
30.按权利要求1-25之一所述的多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第四换挡部件(D)在空间上看基本上设置在轴向处于第一与第四行星齿轮组(RS1、RS4)之间的区域内。
31.按权利要求30所述的多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第四换挡部件(D)与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相邻设置。
32.按权利要求1-25之一所述的多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第四换挡部件(D)在空间上看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二或者第四行星齿轮组(RS2、RS4)径向上方的区域内。
33.按权利要求1-32之一所述的多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第五换挡部件(E)在空间上看基本上设置在轴向处于第二与第三行星齿轮组(RS2、RS3)之间的区域内。
34.按权利要求1-32之一所述的多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第五换挡部件(E)在空间上看基本上设置在轴向处于第二与第四行星齿轮组(RS2、RS4)之间的区域内。
35.按权利要求33或34所述的多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第五换挡部件(E)轴向直接与第二行星齿轮组(RS2)邻接。
36.按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多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在轴(AN、AB、1、2、3、4、5、6、7、8)与变速器的外壳(GG)之间可以使用附加的空程。
37.按权利要求1-36之一所述的多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在外壳(GG)的相对面上具有主动侧和被动侧。
38.按权利要求1-36之一所述的多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在外壳(GG)的相同面上具有主动侧和被动侧。
39.按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多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车轴差速器和/或分配器差速器设置在变速器的主动侧或者被动侧上。
40.按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多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主动轴(AN)可通过启动部件(ANF)与汽车的发动机分离。
41.按权利要求40所述的多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作为启动部件(ANF)具有液力变矩器、液压离合器、干式启动离合器、湿式启动离合器、磁粉离合器或者离心式离合器。
42.按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多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在变速器后面的力线方向上可设置一个特别是按权利要求41所述的外部启动件,其中,主动轴(AN)与发动机的曲轴抗扭或者旋转弹性连接。
43.按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多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汽车的启动借助变速器内部的换挡部件,特别是借助变速器的第一、第二、第三或者第四换挡部件(A、B、C、D)进行,其中,主动轴(AN)始终抗扭或者旋转弹性与发动机的曲轴连接。
44.按权利要求43所述的多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汽车的启动在前进和倒车方向上借助变速器内部相同的换挡部件进行,特别是借助第一或者第二换挡部件(A、B)进行。
45.按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多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在发动机与变速器之间设置一个扭振减震器。
46.按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多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变速器的每个轴(AN、AB、1、2、3、4、5、6、7、8)上均可设置无磨损的制动器或者用于传动附加机组的辅助驱动装置或者作为发电机和/或作为附加传动机械的电机。
47.按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多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作为换挡部件(A、B、C、D、E)具有摩擦连接的离合器或摩擦连接的制动器和/或造型连接的离合器或造型连接的制动器,其中所述摩擦连接的离合器或摩擦连接的制动器特别是片式离合器、带式制动器和/或锥体离合器,所述造型连接的离合器或造型连接的制动器特别是锥体离合器和/或牙嵌离合器。
CNB2006800248015A 2005-07-08 2006-07-04 多级变速器 Active CN100561006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05032001A DE102005032001A1 (de) 2005-07-08 2005-07-08 Mehrstufengetriebe
DE102005032001.5 2005-07-0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18452A true CN101218452A (zh) 2008-07-09
CN100561006C CN100561006C (zh) 2009-11-18

Family

ID=370278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800248015A Active CN100561006C (zh) 2005-07-08 2006-07-04 多级变速器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2) US8016708B2 (zh)
EP (1) EP1902232B1 (zh)
JP (1) JP4950989B2 (zh)
KR (1) KR101257530B1 (zh)
CN (1) CN100561006C (zh)
AT (1) ATE418028T1 (zh)
DE (2) DE102005032001A1 (zh)
WO (1) WO2007006449A1 (zh)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82412A (zh) * 2011-01-12 2012-07-18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机动车混合动力系的双减震器隔离
CN102848908A (zh) * 2012-09-19 2013-01-02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车动力驱动装置及电动汽车
CN103161943A (zh) * 2011-12-09 2013-06-19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控制减振离合器的方法
CN103307226A (zh) * 2012-03-13 2013-09-1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自动变速器
CN103328856A (zh) * 2010-12-21 2013-09-25 腓特烈斯港齿轮工厂股份公司 行星齿轮结构方式的多级变速器
CN103423388A (zh) * 2012-05-25 2013-12-04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多级变速器
CN103758950A (zh) * 2014-02-09 2014-04-30 北京阳铭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动车无级变速器
CN103827545A (zh) * 2011-09-27 2014-05-28 Zf腓德烈斯哈芬股份公司 行星变速器
CN104395641A (zh) * 2012-06-26 2015-03-04 腓特烈斯港齿轮工厂股份公司 多级变速器
CN104514850A (zh) * 2013-09-27 2015-04-15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多级变速器
CN107202125A (zh) * 2016-03-16 2017-09-26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自动变速器的行星齿轮系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5002337A1 (de) * 2005-01-17 2006-08-10 Zf Friedrichshafen Ag Mehrstufengetriebe
DE102006006622A1 (de) * 2006-02-14 2007-09-13 Zf Friedrichshafen Ag Mehrstufengetriebe
DE102006014755B4 (de) * 2006-03-30 2011-08-18 ZF Friedrichshafen AG, 88046 Mehrstufengetriebe
DE102006014754B4 (de) 2006-03-30 2011-08-18 ZF Friedrichshafen AG, 88046 Mehrstufengetriebe
DE102006016192B4 (de) 2006-04-06 2011-08-18 ZF Friedrichshafen AG, 88046 Mehrstufengetriebe
DE102006016189B4 (de) 2006-04-06 2012-03-22 Zf Friedrichshafen Ag Mehrstufengetriebe
DE102006016190B4 (de) * 2006-04-06 2011-08-18 ZF Friedrichshafen AG, 88046 Mehrstufengetriebe
DE102006025554B4 (de) * 2006-06-01 2011-08-18 ZF Friedrichshafen AG, 88046 Mehrstufengetriebe
DE102006028789B4 (de) 2006-06-23 2012-03-29 Zf Friedrichshafen Ag Mehrstufengetriebe
DE102006031308B4 (de) * 2006-07-06 2011-08-25 ZF Friedrichshafen AG, 88046 Mehrstufengetriebe
DE102006031234B4 (de) 2006-07-06 2011-08-25 ZF Friedrichshafen AG, 88046 Mehrstufengetriebe
DE102006031309B4 (de) 2006-07-06 2011-08-25 ZF Friedrichshafen AG, 88046 Mehrstufengetriebe
DE102006033087B4 (de) * 2006-07-14 2022-05-19 Zf Friedrichshafen Ag Hybridantrieb für ein Fahrzeug
US7704180B2 (en) 2007-01-11 2010-04-27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Multi-speed transmission
US7775931B2 (en) * 2007-03-16 2010-08-17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Multi-speed transmission
US7976425B2 (en) 2007-03-29 2011-07-12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Eight speed automatic transmission
US8016712B2 (en) * 2007-03-30 2011-09-13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Eight speed automatic transmission
US7980987B2 (en) * 2007-04-02 2011-07-19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Eight speed automatic transmission
DE102008016506B4 (de) * 2007-04-03 2017-01-26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n. d. Ges. d. Staates Delaware) Automatisch schaltbares Achtganggetriebe
US7811195B2 (en) * 2007-04-06 2010-10-12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8-speed transmission
US7524259B2 (en) * 2007-05-04 2009-04-28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Wide ratio transmission with four planetary gear sets and four brakes
US8033946B2 (en) * 2007-06-08 2011-10-11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Multi-speed transmission
US7749125B2 (en) * 2007-07-09 2010-07-06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8-speed transmission
US7731620B2 (en) * 2007-07-09 2010-06-08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8-speed transmission
US7878941B2 (en) * 2007-07-11 2011-02-01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Multi-speed transmission
US7766786B2 (en) * 2007-07-11 2010-08-03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8-speed transmission
US7905810B2 (en) * 2007-07-13 2011-03-15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Multi-speed transmission
US8002664B2 (en) * 2007-07-31 2011-08-23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Multi-speed transmission
US7815541B2 (en) * 2007-08-01 2010-10-19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Multi-speed transmission
US8234048B2 (en) * 2007-10-19 2012-07-31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Method and system for inhibiting operation in a commanded operating range state for a transmission of a powertrain system
DE102008000207A1 (de) * 2008-02-01 2009-08-06 Zf Friedrichshafen Ag Mehrstufengetriebe
US8177676B2 (en) * 2008-04-16 2012-05-15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Multi-speed transaxle
US8267832B2 (en) * 2008-04-16 2012-09-18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Multi-speed transaxle
US7998015B2 (en) 2008-04-17 2011-08-16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Multi-speed transaxle for a front wheel drive vehicle
US8192320B2 (en) * 2008-04-18 2012-06-05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Multi-speed transaxle
US8167767B2 (en) * 2008-04-18 2012-05-01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Multi-speed transaxle
KR100907075B1 (ko) * 2008-05-06 2009-07-09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자동 변속기의 기어 트레인
US8206252B2 (en) 2008-05-09 2012-06-26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Hybrid powertrain having a multi-speed transmission
US8292767B2 (en) 2008-06-04 2012-10-23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Powertrain having a multi-speed transmission
US8043190B2 (en) * 2009-01-29 2011-10-25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Multi-speed transmission with stacked planetary gear sets
US8096915B2 (en) * 2009-02-24 2012-01-17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Multi-speed transmission
DE102009001253B3 (de) * 2009-03-02 2010-06-24 Zf Friedrichshafen Ag Mehrstufengetriebe
US8465387B2 (en) * 2009-03-04 2013-06-18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Output-split electrically-variable transmission with two planetary gear sets and two motor/generators
US8100801B2 (en) * 2009-03-25 2012-01-24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8-speed hybrid transmission
US8113982B2 (en) * 2009-03-30 2012-02-14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Eight speed planetary kinematic arrangement
US8105196B2 (en) * 2009-05-01 2012-01-31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Automatic transmission gear and clutch arrangement
DE102009028669A1 (de) * 2009-08-20 2011-02-24 Zf Friedrichshafen Ag Mehrstufengetriebe
DE102009045508A1 (de) * 2009-10-09 2011-04-14 Zf Friedrichshafen Ag Getriebe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Getriebevorrichtung
JP5121806B2 (ja) * 2009-11-16 2013-01-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変速機
DE102009047273A1 (de) * 2009-11-30 2011-06-01 Zf Friedrichshafen Ag Mehrstufengetriebe
US8443687B2 (en) * 2009-12-14 2013-05-21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Electro-hydraulic control system for a dual clutch transmission
US8790211B2 (en) * 2010-01-26 2014-07-29 GKN Driveline Newton, LLC Gear assembly for motor vehicle
KR101168894B1 (ko) 2010-11-17 2012-10-30 (주)엠에스정밀 건설장비용 기어박스 구동장치
US8839928B2 (en) 2010-12-02 2014-09-23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Electro-hydraulic control system for a dual clutch transmission
US8904893B2 (en) 2010-12-06 2014-12-09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Method of controlling a dual clutch transmission
US8733521B2 (en) 2010-12-06 2014-05-27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Apparatus for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a dual clutch transmission
US8740748B2 (en) 2010-12-08 2014-06-03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Control system and method for a dual clutch transmission
US8738257B2 (en) 2010-12-08 2014-05-27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Electro-hydraulic control system and method for a dual clutch transmission
US8702564B2 (en) 2010-12-09 2014-04-22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Electro-hydraulic control system and method for a dual clutch transmission
DE102010063632A1 (de) * 2010-12-21 2012-06-21 Zf Friedrichshafen Ag Mehrstufengetriebe in Planetenbauweise
CN102042372B (zh) * 2011-01-07 2012-10-24 广州科立源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多级变速器
KR101220387B1 (ko) * 2011-06-22 2013-01-09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자동변속기의 유성기어트레인
DE102011081006A1 (de) * 2011-08-16 2013-02-21 Zf Friedrichshafen Ag Kühl- und Schmiersystem für ein Automatgetriebe und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s solchen
KR101326982B1 (ko) * 2011-12-29 2013-11-13 현대 파워텍 주식회사 차량용 자동 변속기의 10속 파워 트레인
WO2013146030A1 (ja) * 2012-03-28 2013-10-03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自動変速機装置
DE102012206819A1 (de) * 2012-04-25 2013-10-31 Zf Friedrichshafen Ag Mehrstufengetriebe
US9869372B2 (en) 2012-05-25 2018-01-16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Multi-speed transmission
US9145953B2 (en) 2012-05-25 2015-09-2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Multi-speed transmission
US9157511B2 (en) 2012-05-25 2015-10-1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Multi-speed transmission
US9039564B2 (en) 2012-06-22 2015-05-26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Multi-speed transmission
KR101305640B1 (ko) * 2012-06-27 2013-09-09 현대 파워텍 주식회사 자동변속기의 8속 파워트레인
US9140336B2 (en) 2012-08-03 2015-09-22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Multi-speed transmission
US8574113B1 (en) * 2012-08-03 2013-11-05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Multiple speed transmission
US8617021B1 (en) 2012-08-03 2013-12-3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Multiple speed transmission
US9435404B2 (en) 2012-08-08 2016-09-06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Multiple speed transmission
US9423005B2 (en) 2012-08-08 2016-08-2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Multi-speed transmission
US9435403B2 (en) 2013-02-20 2016-09-06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Multi-speed transmission
AT512915B1 (de) * 2012-11-08 2013-12-15 Avl List Gmbh Mehrstufengetriebe für Kraftfahrzeuge
US9217493B2 (en) 2013-02-15 2015-12-22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Multi-speed transmission
WO2014144429A1 (en) * 2013-03-15 2014-09-18 Allison Transmission, Inc. Three-position dog clutch
DE102013225770A1 (de) 2013-09-20 2015-03-26 Zf Friedrichshafen Ag Mehrstufen-Automatgetriebe
JP6221565B2 (ja) * 2013-09-26 2017-11-01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自動変速機
JP6036629B2 (ja) * 2013-09-30 2016-11-30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変速機
US9157512B2 (en) * 2013-10-01 2015-10-1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Multi-speed transmission
DE102013020986A1 (de) * 2013-12-12 2015-06-18 Daimler Ag Mehrstufengetrieb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S9494217B2 (en) * 2014-03-20 2016-11-15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Multi-speed transmission
DE102014110245B4 (de) * 2014-07-21 2023-07-13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Getriebeanordn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DE102014215852A1 (de) 2014-08-11 2016-02-11 Zf Friedrichshafen Ag Mehrstufen-Automatgetriebe
DE102014215854A1 (de) 2014-08-11 2016-02-11 Zf Friedrichshafen Ag Mehrstufen-Automatgetriebe
US9625007B2 (en) 2014-08-12 2017-04-18 Allison Transmission, Inc. Multi-speed transmission
KR101637283B1 (ko) * 2014-09-23 2016-07-07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차량용 자동변속기의 유성기어트레인
WO2016063857A1 (ja) * 2014-10-23 2016-04-28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変速機
KR101664597B1 (ko) * 2014-11-26 2016-10-11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다단 변속기
US9927009B2 (en) * 2015-04-23 2018-03-27 Allison Transmission, Inc. Multi-speed transmission
US9890835B2 (en) * 2015-04-24 2018-02-13 Allison Transmission, Inc. Multi-speed transmission
WO2016171710A1 (en) * 2015-04-24 2016-10-27 Allison Transmission, Inc. Multi-speed transmission
WO2016171714A1 (en) * 2015-04-24 2016-10-27 Allison Transmission, Inc. Multi-speed transmission
KR101776745B1 (ko) 2015-11-27 2017-09-08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차량용 자동변속기의 유성기어트레인
KR101795397B1 (ko) 2015-12-02 2017-11-09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차량용 자동변속기의 유성기어트레인
KR101836276B1 (ko) * 2016-03-16 2018-03-08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차량용 자동변속기의 유성기어트레인
DE102016217922A1 (de) 2016-09-19 2018-03-22 Zf Friedrichshafen Ag Automatikgetriebe
US11137050B2 (en) 2019-05-28 2021-10-05 Allison Transmission, Inc. Transmission multi-speed adder
US10948052B2 (en) 2019-07-15 2021-03-16 Allison Transmission, Inc. Transmission range adder
DE102021200165B4 (de) 2021-01-11 2023-12-28 Zf Friedrichshafen Ag Betreiben eines mehrgängigen Fahrzeuggetriebes
US11933390B2 (en) 2022-05-17 2024-03-19 Allison Transmission, Inc. Multi-speed adder assembly in a multi-speed transmiss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341217C2 (de) * 1983-11-14 1987-03-05 Siegfried Dipl.-Ing. Eisenmann Automatisches Kraftfahrzeuggetriebe
US4683776A (en) * 1986-02-27 1987-08-04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Transmission gearing arrangement
DE4234572A1 (de) 1992-10-14 1994-04-21 Zahnradfabrik Friedrichshafen Zahnradwechselgetriebe in Gruppenbauweise
DE4334572C2 (de) 1992-10-26 1995-12-07 Schott Glaswerke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Beschichtung der Innenfläche stark gewölbter im wesentlichen kalottenförmiger Substrate mittels CVD
US6176803B1 (en) 1999-09-28 2001-01-23 Caterpillar Inc. Transmission assembly with four planetary gear sets providing nine forward and one reverse gear ratio
DE19949507B4 (de) 1999-10-14 2014-10-23 Zf Friedrichshafen Ag Mehrstufengetriebe
DE10115995A1 (de) * 2001-03-30 2002-10-10 Zahnradfabrik Friedrichshafen Mehrstufengetriebe
DE10115983A1 (de) * 2001-03-30 2002-10-10 Zahnradfabrik Friedrichshafen Mehrstufengetriebe
US7014589B2 (en) * 2003-06-24 2006-03-21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Seven-speed transmission
JP2005054966A (ja) * 2003-08-07 2005-03-03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遊星歯車式多段変速機
JP4272039B2 (ja) * 2003-11-21 2009-06-03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自動変速機用歯車変速装置
DE102005002337A1 (de) * 2005-01-17 2006-08-10 Zf Friedrichshafen Ag Mehrstufengetriebe
DE102006016190B4 (de) * 2006-04-06 2011-08-18 ZF Friedrichshafen AG, 88046 Mehrstufengetriebe
DE102006016189B4 (de) * 2006-04-06 2012-03-22 Zf Friedrichshafen Ag Mehrstufengetriebe
DE102006031234B4 (de) * 2006-07-06 2011-08-25 ZF Friedrichshafen AG, 88046 Mehrstufengetriebe
US7824299B2 (en) * 2007-01-11 2010-11-02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Multi-speed transmission
US7704180B2 (en) * 2007-01-11 2010-04-27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Multi-speed transmission
US7699741B2 (en) * 2007-01-25 2010-04-20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Multi-speed transmission
US8007394B2 (en) * 2008-01-25 2011-08-30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Ten-speed transmission

Cited B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28856B (zh) * 2010-12-21 2016-05-04 腓特烈斯港齿轮工厂股份公司 行星齿轮结构方式的多级变速器
CN103328856A (zh) * 2010-12-21 2013-09-25 腓特烈斯港齿轮工厂股份公司 行星齿轮结构方式的多级变速器
CN102582412A (zh) * 2011-01-12 2012-07-18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机动车混合动力系的双减震器隔离
CN102582412B (zh) * 2011-01-12 2016-06-08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机动车混合动力系的双减震器隔离
CN103827545B (zh) * 2011-09-27 2016-10-05 Zf腓德烈斯哈芬股份公司 行星变速器
CN103827545A (zh) * 2011-09-27 2014-05-28 Zf腓德烈斯哈芬股份公司 行星变速器
CN103161943B (zh) * 2011-12-09 2016-11-23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控制减振离合器的方法
CN103161943A (zh) * 2011-12-09 2013-06-19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控制减振离合器的方法
CN103307226A (zh) * 2012-03-13 2013-09-1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自动变速器
CN103423388A (zh) * 2012-05-25 2013-12-04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多级变速器
CN104395641A (zh) * 2012-06-26 2015-03-04 腓特烈斯港齿轮工厂股份公司 多级变速器
CN104395641B (zh) * 2012-06-26 2016-12-14 腓特烈斯港齿轮工厂股份公司 多级变速器
CN102848908B (zh) * 2012-09-19 2015-05-13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车动力驱动装置及电动汽车
CN102848908A (zh) * 2012-09-19 2013-01-02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车动力驱动装置及电动汽车
CN104514850A (zh) * 2013-09-27 2015-04-15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多级变速器
CN104514850B (zh) * 2013-09-27 2018-05-01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多级变速器
CN103758950B (zh) * 2014-02-09 2016-05-04 北京阳铭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动车无级变速器
CN103758950A (zh) * 2014-02-09 2014-04-30 北京阳铭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动车无级变速器
CN107202125A (zh) * 2016-03-16 2017-09-26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自动变速器的行星齿轮系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TE418028T1 (de) 2009-01-15
JP4950989B2 (ja) 2012-06-13
CN100561006C (zh) 2009-11-18
US20080234093A1 (en) 2008-09-25
KR20080022110A (ko) 2008-03-10
KR101257530B1 (ko) 2013-04-23
DE502006002390D1 (de) 2009-01-29
EP1902232A1 (de) 2008-03-26
DE102005032001A1 (de) 2007-02-01
WO2007006449A1 (de) 2007-01-18
US8016708B2 (en) 2011-09-13
US8251855B2 (en) 2012-08-28
EP1902232B1 (de) 2008-12-17
US20110300987A1 (en) 2011-12-08
JP2009500572A (ja) 2009-01-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61006C (zh) 多级变速器
CN100538113C (zh) 多级变速器
CN102472371B (zh) 多级变速器
CN102498318B (zh) 多级变速器
US10221922B2 (en) Multi-speed automatic transmission
US8088032B2 (en) Multi-speed transmission
CN101021252B (zh) 多挡变速器
US9759291B2 (en) Multi-speed automatic transmission
CN101021251B (zh) 多档变速器
CN101896737B (zh) 十挡自动变速器
CN1828089B (zh) 具有四个行星齿轮组的九速变速器
US7980986B2 (en) Multi-speed transmission
US9377086B2 (en) Multi-stage transmission
CN103328856A (zh) 行星齿轮结构方式的多级变速器
CN101021255B (zh) 多挡变速器
EP2312183B1 (en) Automatic transmission
CN104246294A (zh) 多级变速器
US10352403B2 (en) Multistep automatic transmission
US20080064556A1 (en) Multi-speed transmission
CN104334921A (zh) 多级变速器
CN103270339A (zh) 行星齿轮结构方式的多级变速器
KR20110040770A (ko) 다단 트랜스미션
US9464693B2 (en) Multi-speed gearbox
CN104246298A (zh) 多级变速器
CN104254710A (zh) 多级变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