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06851A - 电子音响设备及电子音响设备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电子音响设备及电子音响设备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06851A
CN101206851A CN 200710187543 CN200710187543A CN101206851A CN 101206851 A CN101206851 A CN 101206851A CN 200710187543 CN200710187543 CN 200710187543 CN 200710187543 A CN200710187543 A CN 200710187543A CN 101206851 A CN101206851 A CN 1012068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support
recess
electronic audio
equip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710187543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06851B (zh
Inventor
百武省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h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Corp filed Critical Yamah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2068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068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068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0685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xiliary Devices For Music (AREA)
  • Electrophonic Musical Instruments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音响设备及电子音响设备系统,在该设备中,支承臂不从设备主体的外缘突出,且将设备主体稳定地支承在支架上。支架(2)的上部具有3根支承臂(4),在设备主体(100)的下壳体(20)的底表面(20a)设有向上方凹的3个支承用凹部(26A~26C)。支承臂(4)的前端部(4a)在被嵌入支承用凹部(26)内的状态下,被向3根支承臂(4)闭合的方向施加力,从而由各端部(4a)向中间位置(P1)方向推压对应的支承用凹部(26)的壁部(26a)。这样,3根支承臂(4)协作,借助对应的支承用凹部(26)支承下壳体(20)。

Description

电子音响设备及电子音响设备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由分别单独构成的支架的多根支承臂支承设备主体的电子音响设备及电子音响设备系统。
背景技术
以往,众所周知,电子打击乐器、混音装置等电子音响设备的设备主体由单独构成的支架来支承。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的电子音响设备中,由设置在支架上的一根臂来支承混音装置主体的底面的中心部。在该结构中,因臂只有一根所以不稳定。
在此,考虑在支架上设置在多个部位抓住设备主体外缘的支承臂来实现支承状态的稳定化。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09544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结构中,因为支承臂抓住设备主体的外缘,支承臂从设备主体的外缘向外侧突出。因此,不仅体积大外观难看,而且有危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所研究出来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使支承臂不从设备主体外缘突出,且在支架上稳定地支承设备主体的电子音响设备及电子音响设备系统。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的电子音响设备是由具有多根支承臂(4)、且另外单独构成的支架(2)来支承的电子音响设备(1),其特征在于,具有设备主体(100)、设置在上述设备主体的底表面(20a)的、与上述支架的上述多根支承臂相对应的多个凹部(26),构成为将上述支架对应的支承臂以嵌入状态卡合在上述的各个凹部,通过上述多个凹部将上述设备主体支承在上述支架上。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的一种电子音响设备,由具有多根支承臂的单独构成的支架来支承,其特征在于,具有设备主体与多个凹部,该多个凹部设置在上述设备主体的底表面,与上述支架的上述多根支承臂相对应,将上述支架的对应的支承臂以嵌入状态卡合在上述的各个凹部,借助上述多个凹部将上述设备主体支承在上述支架上,上述支架构成为总是对上述多个支承臂施加使该多个支承臂向相互接近或离开方向的力。
优选是上述支架构成为可以总是对上述多根支承臂施加使该多根支承臂相互接近的方向的力,由处于嵌入上述各凹部状态下的支承臂将对应的凹部的壁部(26a)分别向上述设备主体的上述底表面的上述多个凹部的中间位置(P1)的方向推压,通过上述多根支承臂的协作借助上述多个凹部支承上述设备主体(技术方案3)。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的电子音响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或2的电子音响设备中,上述设备主体的下壳体的上表面竖立设置形成有肋。
优选是在上述设备主体上竖立设置从上述多个凹部的上述中间位置延伸到上述各凹部的肋(28)(技术方案5)。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6的电子音响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电子音响设备,在上述设备主体的上表面设置有上述多个凹部,在上述各个凹部的外侧竖立设置有上述肋。
优选是上述多个凹部及上述支承臂的个数分别为3个以上(技术方案7)。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8的电子音响设备系统由支架与技术方案1、3、5、7中任何一项所述的电子音响设备构成,该支架具有多根支承臂,且可以总是对上述多根支承臂施加使该多根支承臂相互接近的方向的力。
另外上述括号内的符号为例示。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8,支承臂不会从设备主体的外缘突出,且可以将设备主体稳定地支承在支架上。
根据技术方案3,可以不需要紧固螺钉,就能用支架简单地支承设备主体。
根据技术方案5,将肋设成兼具增强设备主体自身的增强作用、和在凹部向由支承臂所施力的方向增强的增强作用,可以用简单的结构实现适当的刚性提高。
根据技术方案7,可以更加稳定地将设备主体支承在支架上。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从斜下方观察具有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电子打击乐器、即电子音响设备的电子音响设备系统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电子音响设备的俯视图。
图3(a)是表示电子音响设备的主视图,图3(b)是表示电子音响设备的右侧视图。
图4表示电子音响设备的仰视图。
图5是表示从内侧观察上壳体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从上侧观察下壳体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沿图2的A-A线剖切的剖视图。
图8表示图2的F1向视图。
图9(a)是表示在下壳体的底表面的支承用凹部的立体图,图9(b)是表示沿图4的B-B线剖切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电子音响设备的侧视示意图。
图11是表示支承臂与支承用凹部的变形例的支承用凹部的剖面的示意图。
图12(a)是表示支承臂及支承用凹部的另一变形例的电子音响设备的仰视示意图,图12(b)是表示采用该变形例的电子音响设备系统的侧视示意图。
图13是表示支承臂及支承用凹部的另一变形例的电子音响设备的立体图与局部放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从斜下方观察具有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电子打击乐器、即电子音响设备的电子音响设备系统的立体图。该电子音响设备系统是通过由支架2支承的构成为电子鼓的电子音响设备1而成的。在同一图中,省略了对支架2下部的图示,在该下部设有可以稳定地设置在地板面上的三条腿。另外,在图1中,省略了螺纹孔、螺栓的图示。
图2是表示电子音响设备1的俯视图。图3(a)是表示电子音响设备1的主视图,图3(b)是表示电子音响设备1的右侧视图。图4表示电子音响设备1的仰视图。如图2所示,在电子音响设备1中配设有打击演奏用的多个鼓垫部40L、40R、30A~30F。在图2中,具有鼓垫部30E、30F的一侧(图2的下侧)是电子音响设备1的前侧,演奏者位于电子音响设备1的前方进行演奏。以下,以演奏者为基准来确定电子音响设备1的前后左右方向。
如图1所示,电子音响设备1具有设备主体100,设备主体100由上壳体10及下壳体20构成。如图2、图3(a)所示,将多个鼓垫部40L、40R、30A~30F配置在也作为设备主体100上表面的上壳体10的上表面10a上。分别左右对称地构成鼓垫部40L、30A、30C、30E与鼓垫部40R、30B、30D、30F,并将它们配置在左右对称的位置。
鼓垫部40L、40R是由鼓垫体50L、50R与鼓垫体保持部41L、41R构成,分别与上壳体10单独构成,并安装在上壳体10上,详细说明将在后面用图7中进行介绍。另一方面,鼓垫部30A~30D是由鼓垫体50A~50D与鼓垫体保持部31A~31D构成。鼓垫部30E、30F不具有相当于鼓垫体保持部的部分,只由鼓垫体50E、50F构成。鼓垫体50L、50R、50A~50F的表面提供被打击的被打击面51L、51R、51A~51F。
鼓垫体保持部31A~31D与上壳体10一体形成。鼓垫体50A~50D与上壳体10单独构成,并被安装在鼓垫体保持部31A~31D上。鼓垫体50E、50F与上壳体10是单独构成,并被安装在上壳体10上。对这些安装状态,将在后面用图7进行介绍。
被打击面51A~51F、51L、51R都是圆形,虽然只是高出一点点,它们的中心部最高。被打击面51A~51F(严格来说是与它们的中心部连接的假想面)与上壳体10的上表面10a平行。另一方面,被打击面51L、51R(严格来说是与它们的中心部相切的假想面)朝向上方、前方及左右方向内侧,其详细情况将在后面用图7、图8等进行介绍。
以下,对鼓垫部40、30、鼓垫体50、被打击面51、鼓垫体保持部41、31等之间进行区别时,附加“L”、“R”、“A”、“B”......等符号。因鼓垫部40倾倒所以也将其称为“倾倒鼓垫部”,因鼓垫部30没有倾倒所以也将其称为“非倾倒鼓垫部”。
图5是表示从内侧观察上壳体10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从上侧观察下壳体20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沿图2的A-A线剖切的剖视图。
如图4、图6所示,下壳体20的上表面20c侧凹成盘状,在其外缘附近形成有多个下侧凸台23(23A、23B等)。在上表面20c还形成有4个下侧凸台21A~21D。另一方面,如图5所示,在上壳体10的内表面10c侧形成有与下侧凸台23相对应的上侧凸台15(15A、15B等)。在内表面10c还形成有与下侧凸台21A~21D相对应的上侧凸台11A~11D。
另外,如图7的右部所示,在上壳体10的外缘沿整周上形成有呈阶梯状的勾状部10b,在下壳体20的外缘与勾状部10b相对应在整周上形成有呈阶梯状的勾状对应部20b。在上壳体10与下壳体20的组合状态下,将上壳体10的勾状部10b与下壳体20的勾状对应部20b相嵌合,使它们相互啮合,成为双咬合状态。而且,用螺钉24连接各上侧凸台15与对应的下侧凸台23,并用螺钉22连接各上侧凸台11与对应的下侧凸台21(参照图4、图7)。
如图4、图6所示,在下壳体20的底表面20a形成有向上方凹的3个支承用凹部26A~26C。支承用凹部26A~26C在仰视中位于相当于正三角形顶点的位置。如图6所示,在下壳体20的上表面20c与下壳体20一体形成有从支承用凹部26A~26C的中间位置延伸P1到各支承用凹部26的分别为突条状的肋28A~28C(参照图6)。肋28在分别向上方延伸设置,从中间位置P1笔直延伸到各支承用凹部26。在3个部位的任一肋28都分别形成有平行的多条肋(例如3条)。上述中间位置P1相当于由支承用凹部26A~26C形成的正三角形的重心的位置。
另外,如图4、图6、图7所示,在下壳体20的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沿左右方向设有用于收容电池的电池收容部29。而且,在下壳体20的后部设有用于配设各种端子的端子配设部25。
如图5所示,在上壳体10的内表面10c的后部的左右两端部固定配设有扬声器14L、14R。另外,在内表面10c的后半部设有电路板17。即、在内表面10c上形成有多个电路板用凸台12(12A等),用多个螺钉13通过电路板用凸台12将电路板17连接固定在上壳体10上(参照图7)。
如图2所示,在设备主体100的上表面10a的前部配设有乐音参数设定用等的各种操作器群5。打击被打击面51时,通过未图示的检测机构对其进行检测,使电路板17产生与被检测出的打击相对应的乐音信号,由扬声器14产生鼓等的乐音。
因为鼓垫部30A、30B相对于鼓垫部30C、30D只是尺寸不同、而其基本结构相同,所以以鼓垫部30D为代表进行说明其结构。如图7所示,鼓垫部30D的鼓垫体保持部31D一体连接形成在上壳体10的上表面10a,从上表面10a向上方突出(鼓出)。鼓垫体保持部31D具有壁部32,壁部32的水平剖面的外部轮廓形状为越往上方直径越小的圆形。在壁部32的上部内侧一体形成有水平的板状保持部33。在板状保持部33上形成有多个(例如4个)安装孔33a。
鼓垫部30D的鼓垫体50D的上表面是被打击面51D,从其下部突出设置有与安装孔33a相对应的具有弹性的嵌合安装销52D。通过将嵌合安装销52D分别压入嵌合在其对应的安装孔33a,从而将鼓垫体50D固定在板状保持部33上(参照图5)。
因为鼓垫部30E与鼓垫部30F的结构相同,作为代表对鼓垫部30F进行说明。如图7所示,鼓垫部30F没有如鼓垫保持部31的构成。在上壳体10的上表面10a形成有与上述安装孔33a相同的安装孔(图中未示),在鼓垫体50F形成有与上述的嵌合安装销52D相同的嵌合安装销52F。而且,将对应的嵌合安装销52F嵌合在这些安装孔,将鼓垫部30F直接安装在上壳体10的上表面10a上。
图8表示图2的F1向视图。在此,如图2所示,被打击面51R、51D、51F的各中心部CR、CD、CF在俯视中位于一直线L1上,上述F1指的是相对于该一直线L1垂直的方向。如图8所示,相对于鼓垫部30D的被打击面51D垂直的轴线L30(严格来说是通过被打击面51D的中心部CD,并与该中心部CD相连接的假想面相垂直的轴线)与垂直于设备主体100的上表面10a直线L0平行。
另一方面,相对于鼓垫部40R的被打击面51R垂直的轴线40(严格来说是通过被打击面51R的中心部CR,并与该中心部CR相连接的假想面相垂直的轴线)相对于直线L0成夹角θ1。因此,鼓垫部40R向鼓垫保持部31D所处位置方向、即前方且向左方(沿直线L1方向)倾倒。关于鼓垫部40L,其与鼓垫部40R左右对称,向鼓垫保持部31C所处位置方向、即前方且向右方倾倒角度θ1。
因为鼓垫部40L与鼓垫部40R只是倾倒的方向不同,具有相同的基本结构,因此主要对鼓垫部40R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7、图8所示,鼓垫部40R的鼓垫体保持部41R的壁部42除了相对于鼓垫体保持部31D的壁部32增加了倾斜之外,其余采用同样的结构。但是,鼓垫部40R的鼓垫体保持部41R与上壳体10分别单独构成,并安装在上表面10a上。在安装状态下,如图8所示,鼓垫体保持部41R沿轴线L40从上表面10a突出(鼓出)。
鼓垫体保持部41R的壁部42的水平剖面的外部轮廓形状为沿轴线40越向上方直径越小的圆形。壁部42的板状保持部53、安装孔43a及形成在鼓垫体50R上的嵌合安装销52R与鼓垫部30D的板状保持部33、安装孔33a及嵌合安装销52D相同。但是,板状保持部43不是水平的且相对于轴线L40垂直。通过将嵌合安装销52R嵌合在分别对应的安装孔43a,从而将鼓垫体50R固定在板状保持部43上。
如图7所示,从板状保持部43的下表面垂下形成有多个(例如4个)安装凸台44(44A、44B等)。在各安装凸台44上沿轴线L40形成有螺纹连接用的螺纹底孔44a。另一方面,在上壳体10的上表面10a从上表面10a向上方一体突出设置形成有与安装凸台44相对应的对应凸台16(16A、16B等)(参照图5)。
在将鼓垫体保持部41R安装在上壳体10的安装状态下,安装凸台44的下表面44b与对应凸台16的上表面16a都相对于轴线L40垂直,且相互平行地相向抵接。将螺钉53从下方通过对应凸台16螺纹连接在安装凸台44的螺纹底孔44a,从而将鼓垫体保持部41R安装固定在上壳体10上。
另外,虽然安装凸台4 4向下方凸、对应凸台16向上方凸,都是鼓出形状,但是也可以是将任何一方设为平坦,而只将另一方设为凸起的鼓出形状。另外将它们连接在一起的连接机构也不限于螺钉53。
上壳体10、下壳体20是通过模具成形树脂分别一体形成。鼓垫体保持部41是通过模具成形树脂形成。在上壳体10、下壳体20的模具成形时的脱模方向为沿直线L0的方向。另一方面,鼓垫体保持部41的模具成形时脱模方向为沿轴线L40的方向。
假设鼓垫体保持部41也与上壳体10一体形成,若按沿直线L0方向脱下成形用的模具,壁部42的内侧面42b(参照图8)、板状保持部43的安装凸台44的螺纹底孔44a或安装孔43a(参照图7)等成为所谓的妨碍脱膜的下陷部,用简单的模具结构难以成形。即,使鼓垫体保持部41与上壳体10一起一体成形且使之不成为妨碍脱膜的下陷结构是困难的。然而,通过分别单独构成鼓垫体保持部41与上壳体10,将不平行的沿着轴线L40与直线L0的方向作为各自的拔模方向,配设倾倒的鼓垫部40就会变得容易。
如图8所示,倾倒鼓垫部40的结果,鼓垫体保持部41R的壁部42为沿轴线L40越向上方直径越小的形状,且壁部42的鼓垫部30D侧的外表面42a相对于上壳体10的上表面10a在鼓垫部30D侧成锐角θ2。在此,外表面42a与鼓垫部30D的鼓垫部40R侧的外表面32a大致平行。因此,将鼓垫部40R相对于鼓垫部30D接近配置变得容易。
按如下的方式组装电子音响设备1。首先,使上壳体10的安装凸台44的下表面44b与对应凸台16的上表面16a抵接,用螺钉53将它们螺纹连接,将鼓垫体保持部41固定在上壳体10上(参照图7)。接着,将电路板17、扬声器14(14L、14R)等必要构成元件安装在上壳体10的内表面10c上(参照图5),嵌合上壳体10的勾状部10b与下壳体20b的勾状对应部20b(参照图7),使上侧凸台15、11与对应的下侧凸台23、21抵接(参照图4~图7)。然后,用螺钉24(参照图4)连接上侧凸台15与下侧凸台23,且用螺钉22(参照图4)连接上侧凸台11与下侧凸台21。这样,在使上壳体10与下壳体20在双咬合状态下固定上壳体10与下壳体20。
接着,如图7所示,将鼓垫体50的嵌合安装销52贯通嵌合在对应的鼓垫体保持部41、31的安装孔43a、33a(在鼓垫体50E、50F处为上壳体10的上表面10a的未图示的安装孔),相对于鼓垫体保持部41、31(在鼓垫体50E、50F处为上壳体10的上表面10a)固定鼓垫体50。另外,鼓垫体50的固定也可以在组装上壳体10与下壳体20之前进行,也可以在将鼓垫体保持部41L、41R组装在上壳体10上之前安装鼓垫体50L、50R。
接着,说明由支架2支承电子音响设备1的结构。支承用凹部26A、26B、26C(参照图4)只是在朝向上不同,全都具有同样的结构。
图9(a)是表示在下壳体20的底表面20a的支承用凹部26C的立体图。图9(b)是表示沿图4的B-B线剖切的剖视图。将支承用凹部26A~26C形成为在下壳体20向上方鼓出(参照图6)。支承用凹部26A、26B、26C全都在仰视下为矩形,中间位置P1侧的壁部26aA、26aB、26aC相对于连接支承用凹部26A、26B、26C与中间位置P1的各直线大致垂直(参照图4、图9(b))。
作为支承用凹部26的代表对支承用凹部26C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9(a)、图9(b)所示,在壁部26aC一体形成有向内侧突出的卡定爪27。在支承用凹部26C的上部(底部)形成用模具成形卡定爪27时拔模用的孔26bC。
另一方面,如图1所示,支架2在上部具有三根支承臂4(4A、4B、4C)。在支架2设有可沿未图示的内螺纹上下移动的可动部3,使可动部3旋转使其向上方移动时,则成为向3根支承臂4闭合的方向、即相互接近的方向施加力的结构。使可动部3向下方移动时,3根支承臂4向打开的方向、即相互分离的方向移动时。另外,只要如这样通过规定的操作、总是在闭合3根支承臂4的方向上给予施加力的结构,采用什么样的结构都可以。
支承臂4A、4B、4C的前端部4a(4aA、4aB、4aC)向上方弯曲着,若使可动部3向上方移动,其结果,各前端部4a相互朝向内侧。用橡胶等弹性材料包装各前端部4a。如图9(b)所示,支承电子音响设备1时,将弯曲的各前端部4a大致笔直地嵌入支承用凹部26内。在该状态下,通过由可动部3的操作向3根支承臂4闭合的方向上施加力,各前端部4a抵接在对应的支承用凹部26的壁部26a的内侧面,成为由各支承臂4的施加力向中间位置P1(参照图4)方向推压该壁部26a的状态。
这样,3根支承臂4协作,通过对应的支承用凹部26的壁部26A支承下壳体20。而且,因为各前端部4a具有弹性,在壁部26a形成有卡定爪27,所以各前端部4a嵌入卡定爪27。因此,即使假设施加只是举起电子音响设备1的力,前端部4a也不会轻易地从支承用凹部26拔出,从而稳定地维持支承状态。
另外,因为在下壳体20形成有与各支承用凹部26的各壁部26a相连接的朝向中间位置P1的肋28A~28C(参照图6),得到有效的增强来对应对抵抗从支承臂4受到的力,可以抑制组装电子音响设备1时的变形等。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同一设备主体100的上表面10a混合存在倾倒鼓垫部与非倾倒鼓垫部,可以增加用于提高多样性、打击容易性等的自由度。特别是,使在离演奏者最远的位置且在左右方向上相距最远的一对鼓垫部40L、40R向位于中央的1人演奏者方向倾倒,并且使其相互向内向的方向倾倒,因此,可以容易地进行打击操作。
另外,在鼓垫部40R处的鼓垫体保持部41R的鼓垫部30D侧的外表面42a相对于上壳体10的上表面10a成锐角θ2(参照图8),因此,相对于与鼓垫部40R倾倒一侧相邻的非倾倒鼓垫部的鼓垫部30D,可以容易地紧密相接地配置鼓垫部40R。
另外,鼓垫部40与设备主体100的上壳体10为分别单独构成,通过用螺钉53连接安装凸台44与对应凸台16而将鼓垫部40固定在上壳体10上(参照图7),因此,不需采用复杂的模具可以通过组装上壳体10与鼓垫部40来制造,这与将它们一体形成相比,制造容易。
另一方面,由于使鼓垫部30A~30D的鼓垫体保持部31A~31D及对应凸台16与上壳体10一体形成(参照图7),所以结构简单。另外,因为将鼓垫部30E、30F的鼓垫体50E、50F直接安装在上壳体10的上表面10a上,所以不仅结构简单,还可以将多种类型的鼓垫部配设在一个设备主体100的上表面10a上。
根据本实施方式,另外,因为借助设置在底表面20a上的3个凹部26将设备主体100支承在支架2的支承臂4上(参照图1),所以,可以使支承臂4不会从设备主体100的外缘向外侧突出,将设备主体100稳定地支承在支架2上。
特别是通过对支架2的支承臂4总是对该支承臂施加使该支承臂相互接近的方向的力,将对应的凹部26的壁部26a向中间位置P1的方向推压,从而由3根支持臂4的协作来支承机器主体100。这样,在不用紧固螺钉的状态下简单地支承设备主体100,支架2的拆装作业也变得容易。
而且,因为形成有从各支承用凹部26到中间位置P1的肋28(参照图6),肋28兼具增强下壳体20自身的增强作用及在组装时对凹部26向由支承臂4施力的方向增强的增强作用,用简单的结构可以实现适当地提高刚性。特别是从各凹部26延伸的3个部位的肋28不相互平行,因此,抑制打击所产生的电子音响设备1的变形的效果高。另外,3个凹部26成正三角形,因此,设备主体100的支承状态稳定。
另外,从容易进行打击操作的方面考虑,若鼓垫部40的倾倒方向为向左右方向中的含有内侧方向的成分或演奏者侧方向成分的中至少一方成分的方向倾倒,可以得到相应的效果。
另外,倾倒的鼓垫部并非仅限于例示的两个。例如,从使被配置在较远位置的鼓垫部向演奏者侧倾倒,而容易进行打击的方面考虑,与被配置在比该鼓垫部更靠近演奏者一侧的鼓垫部相比较,可以使其向倾倒程度大于含有演奏者侧方向成分的方向倾倒。优选是设定为在离演奏者越远的位置的鼓垫部向演奏者侧的倾倒的程度越大。在左右方向上也可以同样地考虑。可以使左右间距越远的鼓垫部向左右方向内侧的倾倒的程度越大。
另外,增加配设鼓垫部的自由度的结果,如下所示,可以提高鼓垫部的多样性。
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电子音响设备的侧视示意图。如该图所示,在该电子音响设备中的前半部与后半部,上表面的角度不同,前半部成为上表面10aA,后半部成为上表面10aB。该电子音响设备为2人演奏者进行同时演奏的电子鼓,假设1位演奏者位于前侧,1位演奏者位于后侧。另外,与在该电子音响设备演奏时的前后左右的方向无关,例如,也可以将前后方向视为左右方向。
在上表面10aA、上表面10aB上以各打击面分别与上表面10aA、上表面10aB平行的方式配设多个鼓垫部30。而且,在上表面10aA、上表面10aB上配设打击面向演奏者侧倾倒的鼓垫部40。鼓垫部40为左右间隔成对存在时,将其设为分别向左右方向内侧倾倒。
根据该变形例,在实现由2人演奏者进行同时演奏的电子鼓的基础上,可以确保打击操作的容易性。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利用向支架2向3根支承臂4的闭合的方向的施加力,借助支承用凹部26支承下壳体20的结构,但并不局限于此,如下所示,也可以是各支承臂4各自独立地嵌合在对应的支承用凹部26的结构。
图11是表示支承臂4与支承用凹部26的变形例的支承用凹部26的剖面的示意图。如该图所示,在该变形例中,在支承用凹部26的内壁的相对的位置形成有一对卡合孔26c。另外,将支承臂4形成为嵌合在支承用凹部26的形状。在支承臂4设有与卡合孔26c对应可自由突出没入的一对卡合球54。3根支承臂4及3个支承用凹部26全部采用同样的结构。
在这样的结构中,将嵌合各支承臂4插入到碰到对应的支承用凹部26的底部为止,在插入途中,没入的卡合球54突出,嵌入到卡合孔26c中。这样,由支架2的各支承臂4支承下壳体20,可以避免无意中将支承臂4从支承用凹部26拔出。将下壳体20从支架2取下时,可以用适当的力将各支承臂4从支承用凹部26拔出。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臂4及支承用凹部26为3组,从更加稳定地支承电子音响设备1的方面考虑,也可以采用4组以上。在该情况下,使各组的配置位置尽可能的平衡地相间隔开成多边形(凸多边形)。而且,将中间位置P1(参照图4)设为相当于多边形的重心的位置。
另外,如下所示,即使支承臂4及支承用凹部26只有2组,通过加长支承用凹部26的长度,也能成为可以稳定支承的结构。
图12(a)是表示支承臂4及支承用凹部26的另一变形例的电子音响设备的仰视示意图,图12(b)是表示采用该变形例的电子音响设备系统的侧视示意图。
如图12(a)、图12(b)所示,在该变形例中,在下壳体20的底表面20a只设有2个相互分开的支承用凹部26,这些支承用凹部26在相同的方向(例如、前后方向)长且平行。支架2具有两根支承臂4,可以向相互接近的方向施加力。
在通过将支承臂4嵌入对应的支承用凹部26并向闭合的方向施加力,从而以夹持支承用凹部26的状态,借助支承用凹部26支承下壳体20。另外,当然也可以在支承用凹部26内设置卡定爪27(参照图9)。另外,在该变形例中,与图6的结构相同,在一对支承用凹部26之间形成有多条直线形的肋28。
图13(a)是表示支承臂及支承用凹部的另一变形例的电子音响设备的立体图,图13(b)为沿A-A线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在该变形例中,除了将图1中的支承用凹部26(26A、26B、26C)与前端部4a(4aA、4aB、4aC)的结构分别变更为如图13中所示的支承用凹部26’的内周壁26A’、26B’、26C’与前端部4a(4aA’、4aB’、4aC’)的结构之外,其他结构与图1中所示相同。如图13(b)所示,在支承用凹部26’的内周壁26A’凹陷形成有朝向设备主体设备的外周部延伸的卡合槽26d。在支承臂4的前端部4aA’形成有与卡合槽26d对应的可与该卡合槽26d自由卡合脱离的突缘部4aa。3根支承臂4及3个支承用凹部26’全部采用同样的结构。
在这样的结构中,为了用支架2支承设备主体100,将各支承臂4插入支承用凹部26’,并使支承臂4的前端突缘部4aa与对应的卡合槽26d对准,旋转可动部3,使各支承臂4的前端突缘部4aa向相互离开的方向移动,从而使支承臂4的前端突缘部4aa插入对应的卡合槽26d并与之卡合,从而实现由支架2的各支承臂4支承下壳体20。当将下壳体20从支架2取下时,旋转可动部3,使各支承臂4的前端突缘部4aa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移动,将各支承臂4的前端突缘部4aa从支承用凹部26’的卡合槽26d拔出,然后将支承臂4从支承用凹部26’抽出。
另外,如图13(b)所示,在下壳体20的上表面上,在从支承用凹部26’的外侧向设备主体的外周部延伸设置有肋28A’。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肋28设置在下壳体20的上表面20c上(参照图6),也可以设在底表面20a或上表面20c及底表面20a的双方。另外,形状也不受限制,没有必要一定是直线形的,也可以是不连续而是断断续续的。而且,没有必要上下方向平行。另外,也不限数量。
另外,虽然将电子音响设备1设为电子打击乐器,但是由支架2支承的设备并不仅限于此,本发明可以适用于混音装置等处理电子乐音的各种电子音响设备。

Claims (8)

1.一种电子音响设备,由具有多根支承臂的单独构成的支架来支承,其特征在于,
具有设备主体与多个凹部,
该多个凹部设置在上述设备主体的底表面,与上述支架的上述多根支承臂相对应,
将上述支架的对应的支承臂以嵌入状态卡合在上述的各个凹部,借助上述多个凹部将上述设备主体支承在上述支架上。
2.一种电子音响设备,由具有多根支承臂的单独构成的支架来支承,其特征在于,
具有设备主体与多个凹部,
该多个凹部设置在上述设备主体的底表面,与上述支架的上述多根支承臂相对应,
将上述支架的对应的支承臂以嵌入状态卡合在上述的各个凹部,借助上述多个凹部将上述设备主体支承在上述支架上,上述支架构成为总是对上述多个支承臂施加使该多个支承臂向相互接近或离开方向的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音响设备,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架构成为总是对上述多根支承臂施加使该多根支承臂相互接近的方向的力,由处于嵌入上述各凹部状态下的支承臂将对应的凹部的壁部分别向上述设备主体的上述底表面上的上述多个凹部的中间位置的方向推压,从而通过上述多根支承臂的协作借助上述多个凹部支承上述设备主体。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子音响设备,其特征在于,
上述设备主体的下壳体的上表面竖立设置形成有肋。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音响设备,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设备主体上竖立设置有从上述多个凹部的上述中间位置延伸到上述各凹部的肋。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子音响设备,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设备主体的上表面设置有上述多个凹部,在上述各个凹部的外侧竖立设置有上述肋。
7.根据权利要求1、3、5中任何一项所述的电子音响设备,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凹部及上述支承臂的个数分别为3个以上。
8.一种电子音响设备系统,其特征在于,
该电子音响设备系统由支架与权利要求1、3、5、7中任何一项所述的电子音响设备构成,该支架具有多根支承臂,且总是对上述多根支承臂施加使该多根支承臂相互接近的方向的力。
CN200710187543.9A 2006-12-21 2007-11-26 电子音响设备及电子音响设备系统 Active CN10120685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344655A JP4868233B2 (ja) 2006-12-21 2006-12-21 電子音響機器システム
JP2006-344655 2006-12-21
JP2006344655 2006-12-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06851A true CN101206851A (zh) 2008-06-25
CN101206851B CN101206851B (zh) 2014-05-07

Family

ID=395669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87543.9A Active CN101206851B (zh) 2006-12-21 2007-11-26 电子音响设备及电子音响设备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868233B2 (zh)
CN (1) CN101206851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613901A (en) * 1949-03-14 1952-10-14 Joseph S Tatar Portable and collapsible support for musical instruments
US2547924A (en) * 1949-05-02 1951-04-10 Alphonse P Citro Guitar stand
US2854880A (en) * 1954-11-26 1958-10-07 Joseph A Waters Drum carrier for spinner drum
US3173642A (en) * 1963-04-29 1965-03-16 Sidney A Greenspan Musical instrument stand
US3955461A (en) * 1975-03-17 1976-05-11 Ivie Clarence L Musical instrument stabilizer
JPH087529B2 (ja) * 1988-04-25 1996-01-29 富士通株式会社 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H036689A (ja) * 1989-06-03 1991-01-14 Kubota Corp 自動販売機の販売情報確認装置
JPH03102585U (zh) * 1990-02-06 1991-10-24
CN2178928Y (zh) * 1993-12-07 1994-10-05 华星乐器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乐器支撑架的水平角度调整装置
CN2355403Y (zh) * 1998-09-25 1999-12-22 廖村淇 曼波鼓支架稳定调整装置
US6238129B1 (en) * 1999-07-09 2001-05-29 Peter R. Rahn Mounting adapter for instrument holder
JP2003150159A (ja) * 2000-11-29 2003-05-23 Yamaha Corp 電子楽器
JP4016775B2 (ja) * 2002-09-19 2007-12-05 ヤマハ株式会社 電子音響機器
JP2006220838A (ja) * 2005-02-09 2006-08-24 Kawai Musical Instr Mfg Co Ltd 鍵盤楽器のスタンド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06851B (zh) 2014-05-07
JP2008158086A (ja) 2008-07-10
JP4868233B2 (ja) 2012-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06852B (zh) 电子打击乐器
JP3154824U (ja) 跳ねコマ玩具
CN104174167A (zh) 一种陀螺环可两面组装的玩具陀螺
US20100151765A1 (en) Tube connector for assembly toy
US20120184174A1 (en) Tube connector for assembly toy
CN101206851B (zh) 电子音响设备及电子音响设备系统
WO2013153240A1 (es) Guitarra eléctrica con pastillas electromagnéticas intercambiables
CN206845628U (zh) 一种led灯安装膨胀扣
CN207785949U (zh) 一种手持式摇晃玩具
CN205812344U (zh) 一种汽车备胎音箱
CN203218605U (zh) U盘插接固定装置
CN201108734Y (zh) 一种改进麻将牌
CN203404916U (zh) 防鼠机构及设有该防鼠机构的空调器
CN106151510A (zh) 一种位置传感器磁铁总成及拨叉总成
CN107982940B (zh) 一种手持式摇晃玩具及使用方法
CN207429655U (zh) 玩具拼图色块安装件以及墙面玩具板
CN205730393U (zh) 一种弹开式护甲玩具
CN204767430U (zh) 一种带灯桶
CN209330363U (zh) 音响
KR20130004022U (ko) 관절형태의 자석완구
CN203277822U (zh) 一种u盘插接装置
CN108644199A (zh) 一种组合扣
CN102322515B (zh) 汽车换挡手柄中的接头安装结构
CN201492909U (zh) 具有自动复位功能的立体翻转棋棋具
CN209977005U (zh) 一种用于儿童游戏垫的连接卡座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