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06852B - 电子打击乐器 - Google Patents

电子打击乐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06852B
CN101206852B CN200710187544.3A CN200710187544A CN101206852B CN 101206852 B CN101206852 B CN 101206852B CN 200710187544 A CN200710187544 A CN 200710187544A CN 101206852 B CN101206852 B CN 10120685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um mat
mentioned
drum
mat portion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18754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06852A (zh
Inventor
百武省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h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Corp filed Critical Yamah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2068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068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068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0685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phonic Musical Instruments (AREA)
  • Auxiliary Devices For Music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打击乐器,在该乐器中,使倾倒鼓垫部与非倾倒鼓垫部混合设置在同一乐器主体上表面,增加用于提高多样性或打击简单性等的自由度。在该乐器中,在上壳体(10)的上表面(10a)上设置多个分别具有被打击面(51)的鼓垫部(30)、(40)。鼓垫部(40)为倾倒鼓垫部,垂直于被打击面(51)的轴线(L40)相对垂直于上表面(10a)的直线(L0)倾倒。鼓垫部(30)为非倾倒鼓垫部,垂直于被打击面(51)的轴线(L30)垂直于上表面(10a)。

Description

电子打击乐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乐器主体上表面设置多个鼓垫部的电子打击乐器。
背景技术
以往,设置多个分别具有被打击面的鼓垫部的电子打击乐器是众所周知的(下述专利文献1)。在该电子打击乐器中,从乐器主体上表面突出设置多个鼓垫部。为了使打击变得容易,使乐器主体的上表面稍稍向演奏者一侧倾倒,从而,使各鼓垫部的被打击面向演奏者一侧倾倒。即,无论哪个被打击面都与乐器主体的上表面大致平行,为了倾倒鼓垫部的被打击面,要倾倒乐器主体的上表面部分。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2891084号公报
但是,对于上述以往的电子打击乐器,即使在配设鼓垫部数量较多时,以相同角度使所有鼓垫部的被打击面倾倒,则根据配置位置也会产生难以进行打击的情况。例如,具有下述问题:配置在左右方向相距较远的鼓垫部、或者配置在距离演奏者较远位置的鼓垫部与并非配置在这些地方的鼓垫部相比难以进行打击。
但是,假设考虑到多位演奏者从多个方向同时演奏1个电子打击乐器等的特殊用途时,在1个乐器主体上表面配设的鼓垫部具有相同倾倒是不理想的,预想使鼓垫部的配设具有多样性或自由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解决上述以往的技术问题而产生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倾倒鼓垫部与非倾倒鼓垫部混合设置同一乐器主体上表面,可以增加用于提高多样性或打击简单性等的自由度的电子打击乐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为一种在乐器主体(10)上表面(10a)设置多个分别具有被打击面(51)的鼓垫部(30、40)的电子打击乐器(1),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鼓垫部包括:垂直于被打击面的轴线(L40)相对于垂直于上述乐器主体上表面的直线(L0)倾倒的倾倒鼓垫部(40),垂直于被打击面的轴线(L30)相对上述乐器主体上表面垂直的非倾倒鼓垫部(30)。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为一种电子打击乐器,在乐器主体上表面设有多个分别具有被打击面的鼓垫部,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鼓垫部构成为3鼓垫部(40、300)个以上,从演奏者的角度来看,将离演奏者最远的2个鼓垫部(40L、40R)朝向演奏者侧倾倒配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为一种电子打击乐器,其特征在于,技术方案2中的上述多个鼓垫部成(30、40、300)3排配置,将上述离演奏者最远的2个鼓垫部(40L、40R)配置在最后一排。
优选是,对于上述倾倒鼓垫部中的、左右分开配置的一对倾倒鼓垫部(41L、41R),垂直于它们的被打击面的轴线(L40)互相向含有左右方向上的内侧方向成分的方向倾倒(技术方案4)。
优选是,上述倾倒鼓垫部中的至少1个(40L、40R)与比该倾倒鼓垫部更靠近演奏者一侧配置的鼓垫部(30)相比,垂直于其被打击面的轴线(L40)向含有演奏者一侧方向成分的方向较大幅度倾倒(技术方案5)。
优选是,上述非倾倒鼓垫部的至少1个(30A~30D)以及上述倾倒鼓垫部(40L、40R)都具有:从上述乐器主体上表面向上方突出、且具有越向上方直径越小的外轮廓截面形状的鼓垫体保持部(31A~31D、41L、41R),保持在该鼓垫体保持部上的鼓垫体(50A~50D、50L、50R);上述倾倒鼓垫部的鼓垫体保持部外表面中的、垂直于上述倾倒鼓垫部被打击面的轴线所倒向一侧的部分(42a)向该轴线倒向的一侧、与上述乐器主体的上表面成锐角(θ2)(技术方案6)。
优选是,上述倾倒鼓垫部(40L、40R)具有:从上述乐器主体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鼓垫体保持部(41L、41R),保持在该鼓垫体保持部上的鼓垫体(50L、50R),在该鼓垫体下方设置在上述鼓垫体保持部上的被固着部(44);该倾倒鼓垫部(40L、40R)与上述乐器主体分别单独构成,上述乐器主体具有与上述被固着部对应的固着部(16),用连接部件(53)连接上述被固着部和对应的固着部,从而,将上述倾倒鼓垫部安装在上述乐器主体上(技术方案7)。
优选是,上述非倾倒鼓垫部的至少1个(30A~30D)具有:从上述乐器主体上表面向上方突出且与上述乐器主体形成一个整体的鼓垫体保持部(31A~31D)、保持在该鼓垫体保持部上的鼓垫体(50A~50D),上述固着部与上述乐器主体形成一个整体(技术方案8)。
优选是,上述非倾倒鼓垫部的至少1个(30E、30F)由直接安装在上述乐器主体上表面的鼓垫体(50E、50F)构成(技术方案9)。
而且,上述括号内的符号为举例说明。
若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则使倾倒鼓垫部与非倾倒鼓垫部混合设置在同一乐器主体上表面,可以增加用于提高多样性或打击简单性的自由度。
若根据技术方案4,则可以使左右分开配置的倾倒鼓垫部相互朝向内向,容易进行打击。
若根据技术方案5,则可以使配置在较远位置上的鼓垫部向演奏者一侧倾倒,容易进行打击。
若根据技术方案6,则在倾倒鼓垫部倾倒的一侧紧挨、配置具有鼓垫体保持部的非倾倒鼓垫部。
若根据技术方案7,则可以不使用复杂的模具,通过组装乐器主体与倾倒鼓垫部进行制造。
若根据技术方案8,则结构简单。
若根据技术方案9,则可以在1个乐器主体的上表面配设多种类型的鼓垫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从斜下方观察具有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电子打击乐器、即电子音响设备的电子音响设备系统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电子音响设备的俯视图。
图3(a)是表示电子音响设备的主视图,图3(b)是表示电子音响设备的右侧视图。
图4表示电子音响设备的仰视图。
图5是表示从内侧观察上壳体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从上侧观察下壳体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沿图2的A-A线剖切的剖视图。
图8表示图2的F1向视图。
图9(a)是表示在下壳体的底表面的支承用凹部的立体图,图9(b)是表示沿图4的B-B线剖切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电子音响设备的侧视示意图。
图11是表示支承臂与支承用凹部的变形例的支承用凹部的剖面的示意图。
图12(a)是表示支承臂及支承用凹部的另一变形例的电子音响设备的仰视示意图,图12(b)是表示采用该变形例的电子音响设备系统的侧视示意图。
图1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子音响设备的最简单的实施例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从斜下方观察具有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电子打击乐器、即电子音响设备的电子音响设备系统的立体图。该电子音响设备系统是通过由支架2支承的构成为电子鼓的电子音响设备1而成的。在同一图中,省略了对支架2下部的图示,在该下部设有可以稳定地设置在地板面上的三条腿。另外,在图1中,省略了螺纹孔、螺栓的图示。
图2是表示电子音响设备1的俯视图。图3(a)是表示电子音响设备1的主视图,图3(b)是表示电子音响设备1的右侧视图。图4表示电子音响设备1的仰视图。如图2所示,在电子音响设备1中配设有打击演奏用的多个鼓垫部40L、40R、30A~30F。在图2中,具有鼓垫部30E、30F的一侧(图2的下侧)是电子音响设备1的前侧,演奏者位于电子音响设备1的前方进行演奏。以下,以演奏者为基准来确定电子音响设备1的前后左右方向。
如图1所示,电子音响设备1具有设备主体100,设备主体100由上壳体10及下壳体20构成。如图2、图3(a)所示,将多个鼓垫部40L、40R、30A~30F配置在也作为设备主体100上表面的上壳体10的上表面10a上。分别左右对称地构成鼓垫部40L、30A、30C、30E与鼓垫部40R、30B、30D、30F,并将它们配置在左右对称的位置。
鼓垫部40L、40R是由鼓垫体50L、50R与鼓垫体保持部41L、41R构成,分别与上壳体10单独构成,并安装在上壳体10上,详细说明将在后面用图7中进行介绍。另一方面,鼓垫部30A~30D是由鼓垫体50A~50D与鼓垫体保持部31A~31D构成。鼓垫部30E、30F不具有相当于鼓垫体保持部的部分,只由鼓垫体50E、50F构成。鼓垫体50L、50R、50A~50F的表面提供被打击的被打击面51L、51R、51A~51F。
鼓垫体保持部31A~31D与上壳体10一体形成。鼓垫体50A~50D与上壳体10单独构成,并被安装在鼓垫体保持部31A~31D上。鼓垫体50E、50F与上壳体10是单独构成,并被安装在上壳体10上。对这些安装状态,将在后面用图7进行介绍。
被打击面51A~51F、51L、51R都是圆形,虽然只是高出一点点,它们的中心部最高。被打击面51A~51F(严格来说是与它们的中心部连接的假想面)与上壳体10的上表面10a平行。另一方面,被打击面51L、51R(严格来说是与它们的中心部相切的假想面)朝向上方、前方及左右方向内侧,其详细情况将在后面用图7、图8等进行介绍。
以下,对鼓垫部40、30、鼓垫体50、被打击面51、鼓垫体保持部41、31等之间进行区别时,附加“L”、“R”、“A”、“B”......等符号。因鼓垫部40倾倒所以也将其称为“倾倒鼓垫部”,因鼓垫部30没有倾倒所以也将其称为“非倾倒鼓垫部”。
图5是表示从内侧观察上壳体10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从上侧观察下壳体20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沿图2的A-A线剖切的剖视图。
如图4、图6所示,下壳体20的上表面20c侧凹成盘状,在其外缘附近形成有多个下侧凸台23(23A、23B等)。在上表面20c还形成有4个下侧凸台21A~21D。另一方面,如图5所示,在上壳体10的内表面10c侧形成有与下侧凸台23相对应的上侧凸台15(15A、15B等)。在内表面10c还形成有与下侧凸台21A~21D相对应的上侧凸台11A~11D。
另外,如图7的右部所示,在上壳体10的外缘沿整周上形成有呈阶梯状的勾状部10b,在下壳体20的外缘与勾状部10b相对应在整周上形成有呈阶梯状的勾状对应部20b。在上壳体10与下壳体20的组合状态下,将上壳体10的勾状部10b与下壳体20的勾状对应部20b相嵌合,使它们相互啮合,成为双咬合状态。而且,用螺钉24连接各上侧凸台15与对应的下侧凸台23,并用螺钉22连接各上侧凸台11与对应的下侧凸台21(参照图4、图7)。
如图4、图6所示,在下壳体20的底表面20a形成有向上方凹的3个支承用凹部26A~26C。支承用凹部26A~26C在仰视中位于相当于正三角形顶点的位置。如图6所示,在下壳体20的上表面20c与下壳体20一体形成有从支承用凹部26A~26C的中间位置延伸P1到各支承用凹部26的分别为突条状的肋28A~28C(参照图6)。肋28在分别向上方延伸设置,从中间位置P1笔直延伸到各支承用凹部26。在3个部位的任一肋28都分别形成有平行的多条肋(例如3条)。上述中间位置P1相当于由支承用凹部26A~26C形成的正三角形的重心的位置。
另外,如图4、图6、图7所示,在下壳体20的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沿左右方向设有用于收容电池的电池收容部29。而且,在下壳体20的后部设有用于配设各种端子的端子配设部25。
如图5所示,在上壳体10的内表面10c的后部的左右两端部固定配设有扬声器14L、14R。另外,在内表面10c的后半部设有电路板17。即、在内表面10c上形成有多个电路板用凸台12(12A等),用多个螺钉13通过电路板用凸台12将电路板17连接固定在上壳体10上(参照图7)。
如图2所示,在设备主体100的上表面10a的前部配设有乐音参数设定用等的各种操作器群5。打击被打击面51时,通过未图示的检测机构对其进行检测,使电路板17产生与被检测出的打击相对应的乐音信号,由扬声器14产生鼓等的乐音。
因为鼓垫部30A、30B相对于鼓垫部30C、30D只是尺寸不同、而其基本结构相同,所以以鼓垫部30D为代表进行说明其结构。如图7所示,鼓垫部30D的鼓垫体保持部31D一体连接形成在上壳体10的上表面10a,从上表面10a向上方突出(鼓出)。鼓垫体保持部31D具有壁部32,壁部32的水平剖面的外部轮廓形状为越往上方直径越小的圆形。在壁部32的上部内侧一体形成有水平的板状保持部33。在板状保持部33上形成有多个(例如4个)安装孔33a。
鼓垫部30D的鼓垫体50D的上表面是被打击面51D,从其下部突出设置有与安装孔33a相对应的具有弹性的嵌合安装销52D。通过将嵌合安装销52D分别压入嵌合在其对应的安装孔33a,从而将鼓垫体50D固定在板状保持部33上(参照图5)。
因为鼓垫部30E与鼓垫部30F的结构相同,作为代表对鼓垫部30F进行说明。如图7所示,鼓垫部30F没有如鼓垫保持部31的构成。在上壳体10的上表面10a形成有与上述安装孔33a相同的安装孔(图中未示),在鼓垫体50F形成有与上述的嵌合安装销52D相同的嵌合安装销52F。而且,将对应的嵌合安装销52F嵌合在这些安装孔,将鼓垫部30F直接安装在上壳体10的上表面10a上。
图8表示图2的F1向视图。在此,如图2所示,被打击面51R、51D、51F的各中心部CR、CD、CF在俯视中位于一直线L1上,上述F1指的是相对于该一直线L1垂直的方向。如图8所示,相对于鼓垫部30D的被打击面51D垂直的轴线L30(严格来说是通过被打击面51D的中心部CD,并与该中心部CD相连接的假想面相垂直的轴线)与垂直于设备主体100的上表面10a直线L0平行。
另一方面,相对于鼓垫部40R的被打击面51R垂直的轴线40(严格来说是通过被打击面51R的中心部CR,并与该中心部CR相连接的假想面相垂直的轴线)相对于直线L0成夹角θ1。因此,鼓垫部40R向鼓垫保持部31D所处位置方向、即前方且向左方(沿直线L1方向)倾倒。关于鼓垫部40L,其与鼓垫部40R左右对称,向鼓垫保持部31C所处位置方向、即前方且向右方倾倒角度θ1。
因为鼓垫部40L与鼓垫部40R只是倾倒的方向不同,具有相同的基本结构,因此主要对鼓垫部40R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7、图8所示,鼓垫部40R的鼓垫体保持部41R的壁部42除了相对于鼓垫体保持部31D的壁部32增加了倾倒之外,其余采用同样的结构。但是,鼓垫部40R的鼓垫体保持部41R与上壳体10分别单独构成,并安装在上表面10a上。在安装状态下,如图8所示,鼓垫体保持部41R沿轴线L40从上表面10a突出(鼓出)。
鼓垫体保持部41R的壁部42的水平剖面的外部轮廓形状为沿轴线40越向上方直径越小的圆形。壁部42的板状保持部53、安装孔43a及形成在鼓垫体50R上的嵌合安装销52R与鼓垫部30D的板状保持部33、安装孔33a及嵌合安装销52D相同。但是,板状保持部43不是水平的且相对于轴线L40垂直。通过将嵌合安装销52R嵌合在分别对应的安装孔43a,从而将鼓垫体50R固定在板状保持部43上。
如图7所示,从板状保持部43的下表面垂下形成有多个(例如4个)安装凸台44(44A、44B等)。在各安装凸台44上沿轴线L40形成有螺纹连接用的螺纹底孔44a。另一方面,在上壳体10的上表面10a从上表面10a向上方一体突出设置形成有与安装凸台44相对应的对应凸台16(16A、16B等)(参照图5)。
在将鼓垫体保持部41R安装在上壳体10的安装状态下,安装凸台44的下表面44b与对应凸台16的上表面16a都相对于轴线L40垂直,且相互平行地相向抵接。将螺钉53从下方通过对应凸台16螺纹连接在安装凸台44的螺纹底孔44a,从而将鼓垫体保持部41R安装固定在上壳体10上。
另外,虽然安装凸台44向下方凸、对应凸台16向上方凸,都是鼓出形状,但是也可以是将任何一方设为平坦,而只将另一方设为凸起的鼓出形状。另外将它们连接在一起的连接机构也不限于螺钉53。
上壳体10、下壳体20是通过模具成形树脂分别一体形成。鼓垫体保持部41是通过模具成形树脂形成。在上壳体10、下壳体20的模具成形时的脱模方向为沿直线L0的方向。另一方面,鼓垫体保持部41的模具成形时脱模方向为沿轴线L40的方向。
假设鼓垫体保持部41也与上壳体10一体形成,若按沿直线L0方向脱下成形用的模具,壁部42的内侧面42b(参照图8)、板状保持部43的安装凸台44的螺纹底孔44a或安装孔43a(参照图7)等成为所谓的妨碍脱膜的下陷部,用简单的模具结构难以成形。即,使鼓垫体保持部41与上壳体10一起一体成形且使之不成为妨碍脱膜的下陷结构是困难的。然而,通过分别单独构成鼓垫体保持部41与上壳体10,将不平行的沿着轴线L40与直线L0的方向作为各自的拔模方向,配设倾倒的鼓垫部40就会变得容易。
如图8所示,倾倒鼓垫部40的结果,鼓垫体保持部41R的壁部42为沿轴线L40越向上方直径越小的形状,且壁部42的鼓垫部30D侧的外表面42a相对于上壳体10的上表面10a在鼓垫部30D侧成锐角θ2。在此,外表面42a与鼓垫部30D的鼓垫部40R侧的外表面32a大致平行。因此,将鼓垫部40R相对于鼓垫部30D接近配置变得容易。
按如下的方式组装电子音响设备1。首先,使上壳体10的安装凸台44的下表面44b与对应凸台16的上表面16a抵接,用螺钉53将它们螺纹连接,将鼓垫体保持部41固定在上壳体10上(参照图7)。接着,将电路板17、扬声器14(14L、14R)等必要构成元件安装在上壳体10的内表面10c上(参照图5),嵌合上壳体10的勾状部10b与下壳体20b的勾状对应部20b(参照图7),使上侧凸台15、11与对应的下侧凸台23、21抵接(参照图4~图7)。然后,用螺钉24(参照图4)连接上侧凸台15与下侧凸台23,且用螺钉22(参照图4)连接上侧凸台11与下侧凸台21。这样,在使上壳体10与下壳体20在双咬合状态下固定上壳体10与下壳体20。
接着,如图7所示,将鼓垫体50的嵌合安装销52贯通嵌合在对应的鼓垫体保持部41、31的安装孔43a、33a(在鼓垫体50E、50F处为上壳体10的上表面10a的未图示的安装孔),相对于鼓垫体保持部41、31(在鼓垫体50E、50F处为上壳体10的上表面10a)固定鼓垫体50。另外,鼓垫体50的固定也可以在组装上壳体10与下壳体20之前进行,也可以在将鼓垫体保持部41L、41R组装在上壳体10上之前安装鼓垫体50L、50R。
接着,说明由支架2支承电子音响设备1的结构。支承用凹部26A、26B、26C(参照图4)只是在朝向上不同,全都具有同样的结构。
图9(a)是表示在下壳体20的底表面20a的支承用凹部26C的立体图。图9(b)是表示沿图4的B-B线剖切的剖视图。将支承用凹部26A~26C形成为在下壳体20向上方鼓出(参照图6)。支承用凹部26A、26B、26C全都在仰视下为矩形,中间位置P1侧的壁部26aA、26aB、26aC相对于连接支承用凹部26A、26B、26C与中间位置P1的各直线大致垂直(参照图4、图9(b))。
作为支承用凹部26的代表对支承用凹部26C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9(a)、图9(b)所示,在壁部26aC一体形成有向内侧突出的卡定爪27。在支承用凹部26C的上部(底部)形成用模具成形卡定爪27时拔模用的孔26bC。
另一方面,如图1所示,支架2在上部具有三根支承臂4(4A、4B、4C)。在支架2设有可沿未图示的内螺纹上下移动的可动部3,使可动部3旋转使其向上方移动时,则成为向3根支承臂4闭合的方向、即相互接近的方向施加力的结构。使可动部3向下方移动时,3根支承臂4向打开的方向、即相互分离的方向移动时。另外,只要如这样通过规定的操作、总是在闭合3根支承臂4的方向上给予施加力的结构,采用什么样的结构都可以。
支承臂4A、4B、4C的前端部4a(4aA、4aB、4aC)向上方弯曲着,若使可动部3向上方移动,其结果,各前端部4a相互朝向内侧。用橡胶等弹性材料包装各前端部4a。如图9(b)所示,支承电子音响设备1时,将弯曲的各前端部4a大致笔直地嵌入支承用凹部26内。在该状态下,通过由可动部3的操作向3根支承臂4闭合的方向上施加力,各前端部4a抵接在对应的支承用凹部26的壁部26a的内侧面,成为由各支承臂4的施加力向中间位置P1(参照图4)方向推压该壁部26a的状态。
这样,3根支承臂4协作,通过对应的支承用凹部26的壁部26A支承下壳体20。而且,因为各前端部4a具有弹性,在壁部26a形成有卡定爪27,所以各前端部4a嵌入卡定爪27。因此,即使假设施加只是举起电子音响设备1的力,前端部4a也不会轻易地从支承用凹部26拔出,从而稳定地维持支承状态。
另外,因为在下壳体20形成有与各支承用凹部26的各壁部26a相连接的朝向中间位置P1的肋28A~28C(参照图6),得到有效的增强来对应对抵抗从支承臂4受到的力,可以抑制组装电子音响设备1时的变形等。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同一设备主体100的上表面10a混合存在倾倒鼓垫部与非倾倒鼓垫部,可以增加用于提高多样性、打击容易性等的自由度。特别是,使在离演奏者最远的位置且在左右方向上相距最远的一对鼓垫部40L、40R向位于中央的1人演奏者方向倾倒,并且使其相互向内向的方向倾倒,因此,可以容易地进行打击操作。
另外,在鼓垫部40R处的鼓垫体保持部41R的鼓垫部30D侧的外表面42a相对于上壳体10的上表面10a成锐角θ2(参照图8),因此,相对于与鼓垫部40R倾倒一侧相邻的非倾倒鼓垫部的鼓垫部30D,可以容易地紧密相接地配置鼓垫部40R。
另外,鼓垫部40与设备主体100的上壳体10为分别单独构成,通过用螺钉53连接安装凸台44与对应凸台16而将鼓垫部40固定在上壳体10上(参照图7),因此,不需采用复杂的模具可以通过组装上壳体10与鼓垫部40来制造,这与将它们一体形成相比,制造容易。
另一方面,由于使鼓垫部30A~30D的鼓垫体保持部31A~31D及对应凸台16与上壳体10一体形成(参照图7),所以结构简单。另外,因为将鼓垫部30E、30F的鼓垫体50E、50F直接安装在上壳体10的上表面10a上,所以不仅结构简单,还可以将多种类型的鼓垫部配设在一个设备主体100的上表面10a上。
根据本实施方式,另外,因为借助设置在底表面20a上的3个凹部26将设备主体100支承在支架2的支承臂4上(参照图1),所以,可以使支承臂4不会从设备主体100的外缘向外侧突出,将设备主体100稳定地支承在支架2上。
特别是通过对支架2的支承臂4总是施加了使其向相互接近方向的力,将对应的凹部26的壁部26a向中间位置P1的方向推压,从而由3根支持臂4的协作来支承机器主体100。这样,在不用紧固螺钉的状态下简单地支承设备主体100,支架2的拆装作业也变得容易。
而且,因为形成有从各支承用凹部26到中间位置P1的肋28(参照图6),肋28兼具增强下壳体20自身的增强作用及在组装时对凹部26向由支承臂4施力的方向增强的增强作用,用简单的结构可以实现适当地提高刚性。特别是从各凹部26延伸的3个部位的肋28不相互平行,因此,抑制打击所产生的电子音响设备1的变形的效果高。另外,3个凹部26成正三角形,因此,设备主体100的支承状态稳定。
另外,从容易进行打击操作的方面考虑,若鼓垫部40的倾倒方向为向左右方向中的含有内侧方向的成分或演奏者侧方向成分的中至少一方成分的方向倾倒,可以得到相应的效果。
另外,倾倒的鼓垫部并非仅限于例示的两个。例如,从使被配置在较远位置的鼓垫部向演奏者侧倾倒,而容易进行打击的方面考虑,与被配置在比该鼓垫部更靠近演奏者一侧的鼓垫部相比较,可以使其向倾倒程度大于含有演奏者侧方向成分的方向倾倒。优选是设定为在离演奏者越远的位置的鼓垫部向演奏者侧的倾倒的程度越大。在左右方向上也可以同样地考虑。可以使左右间距越远的鼓垫部向左右方向内侧的倾倒的程度越大。
另外,增加配设鼓垫部的自由度的结果,如下所示,可以提高鼓垫部的多样性。
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电子音响设备的侧视示意图。如该图所示,在该电子音响设备中的前半部与后半部,上表面的角度不同,前半部成为上表面10aA,后半部成为上表面10aB。该电子音响设备为2人演奏者进行同时演奏的电子鼓,假设1位演奏者位于前侧,1位演奏者位于后侧。另外,与在该电子音响设备演奏时的前后左右的方向无关,例如,也可以将前后方向视为左右方向。
在上表面10aA、上表面10aB上以各打击面分别与上表面10aA、上表面10aB平行的方式配设多个鼓垫部30。而且,在上表面10aA、上表面10aB上配设打击面向演奏者侧倾倒的鼓垫部40。鼓垫部40为左右间隔成对存在时,将其设为分别向左右方向内侧倾倒。
根据该变形例,在实现由2人演奏者进行同时演奏的电子鼓的基础上,可以确保打击操作的容易性。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利用向支架2向3根支承臂4的闭合的方向的施加力,借助支承用凹部26支承下壳体20的结构,但并不局限于此,如下所示,也可以是各支承臂4各自独立地嵌合在对应的支承用凹部26的结构。
图11是表示支承臂4与支承用凹部26的变形例的支承用凹部26的剖面的示意图。如该图所示,在该变形例中,在支承用凹部26的内壁的相对的位置形成有一对卡合孔26c。另外,将支承臂4形成为嵌合在支承用凹部26的形状。在支承臂4设有与卡合孔26c对应可自由突出没入的一对卡合球54。3根支承臂4及3个支承用凹部26全部采用同样的结构。
在这样的结构中,将嵌合各支承臂4插入到碰到对应的支承用凹部26的底部为止,在插入途中,没入的卡合球54突出,嵌入到卡合孔26c中。这样,由支架2的各支承臂4支承下壳体20,可以避免无意中将支承臂4从支承用凹部26拔出。将下壳体20从支架2取下时,可以用适当的力将各支承臂4从支承用凹部26拔出。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臂4及支承用凹部26为3组,从更加稳定地支承电子音响设备1的方面考虑,也可以采用4组以上。在该情况下,使各组的配置位置尽可能的平衡地相间隔开成多边形(凸多边形)。而且,将中间位置P1(参照图4)设为相当于多边形的重心的位置。
另外,如下所示,即使支承臂4及支承用凹部26只有2组,通过加长支承用凹部26的长度,也能成为可以稳定支承的结构。
图12(a)是表示支承臂4及支承用凹部26的另一变形例的电子音响设备的仰视示意图,图12(b)是表示采用该变形例的电子音响设备系统的侧视示意图。
如图12(a)、图12(b)所示,在该变形例中,在下壳体20的底表面20a只设有2个相互分开的支承用凹部26,这些支承用凹部26在相同的方向(例如、前后方向)长且平行。支架2具有两根支承臂4,可以向相互接近的方向施加力。
在通过将支承臂4嵌入对应的支承用凹部26并向闭合的方向施加力,从而以夹持支承用凹部26的状态,借助支承用凹部26支承下壳体20。另外,当然也可以在支承用凹部26内设置卡定爪27(参照图9)。另外,在该变形例中,与图6的结构相同,在一对支承用凹部26之间形成有多条直线形的肋28。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肋28设置在下壳体20的上表面20c上(参照图6),也可以设在底表面20a或上表面20c及底表面20a的双方。另外,形状也不受限制,没有必要一定是直线形的,也可以是不连续而是断断续续的。而且,没有必要上下方向平行。另外,也不限数量。
另外,虽然将电子音响设备1设为电子打击乐器,但是由支架2支承的设备并不仅限于此,本发明可以适用于混音装置等处理电子乐音的各种电子音响设备。
图1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子音响设备的最简单的实施例的俯视图。在该实施例中,只设置有3个鼓垫部40L、40R与300,其中离演奏者最远的鼓垫部40L、40R与图2、图3、图5、图7、图8中所示的鼓垫部40L、40R相比除了尺寸较大之外,其他结构与它们的结构相同;鼓垫部300被设置在乐器的中央,与图2、图3、图5、图7、图8中所示的鼓垫部30A~30D相比除了尺寸较大之外,其他结构与它们的结构相同。

Claims (8)

1.一种电子打击乐器,在乐器主体上表面设有多个分别具有被打击面的鼓垫部,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鼓垫部包括:垂直于被打击面的轴线相对于垂直于上述乐器主体上表面的直线倾倒的倾倒鼓垫部,垂直于被打击面的轴线相对于上述乐器主体上表面垂直的非倾倒鼓垫部,
在乐器主体的上壳体(10)上一体形成有上述非倾倒鼓垫部(30D),且在上述上壳体(10)的上表面上安装上述倾倒鼓垫部(40R),
上述倾倒鼓垫部具有:从上述乐器主体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鼓垫体保持部,保持在该鼓垫体保持部上的鼓垫体,在该鼓垫体下方设置在上述鼓垫体保持部上的被固着部;该倾倒鼓垫部与上述乐器主体分别单独构成,上述乐器主体的上表面具有与上述被固着部对应的固着部,并且,上述固着部的上表面相对于上述乐器主体的上表面倾斜,通过使被固着部的下表面与固着部的上表面抵接,并用连接部件连接上述被固着部与对应的固着部,从而,将上述倾倒鼓垫部倾斜地安装在上述乐器主体上,
上述倾倒鼓垫部(40R)的被固着部(44)的下表面与上述倾倒鼓垫(40R)的轴线垂直,
与上述被固着部(44)相对地设于上壳体(10)的固着部(16A、16B)相对于上壳体的上表面倾倒,
上述被固着部是安装凸台,上述固着部是对应凸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打击乐器,其特征在于,对于上述倾倒鼓垫部中的、左右分开配置的一对倾倒鼓垫部,垂直于它们的被打击面的轴线互相向含有左右方向上的内侧方向成分的方向倾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打击乐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倾倒鼓垫部中的至少1个与相对于此该倾倒鼓垫部、在更接近演奏者一侧配置的鼓垫部相比,垂直于其被打击面的轴线向含有演奏者一侧方向成分的方向较大幅度倾倒。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打击乐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倾倒鼓垫部中的至少1个与相对于此该倾倒鼓垫部、在更接近演奏者一侧配置的鼓垫部相比,垂直于其被打击面的轴线向含有演奏者一侧方向成分的方向较大幅度倾倒。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子打击乐器,其特征在于,上述非倾倒鼓垫部的至少1个以及上述倾倒鼓垫部都具有:从上述乐器主体上表面向上方突出、且具有越向上方直径越小的外轮廓截面形状的鼓垫体保持部,保持在该鼓垫体保持部上的鼓垫体;上述倾倒鼓垫部的鼓垫体保持部外表面中的、垂直于上述倾倒鼓垫部被打击面的轴线所倒向的一侧的部分在该轴线倒向一侧、与上述乐器主体的上表面成锐角。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打击乐器,其特征在于,上述非倾倒鼓垫部的至少1个具有:从上述乐器主体上表面向上方突出且与上述乐器主体形成一个整体的鼓垫体保持部、保持在该鼓垫体保持部上的鼓垫体,上述固着部与上述乐器主体形成一个整体。
7.根据权利要求1~4、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子打击乐器,其特征在于,上述非倾倒鼓垫部的至少1个由直接安装在上述乐器主体上表面的鼓垫体构成。
8.根据权利要求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子打击乐器,其特征在于,上述非倾倒鼓垫部的至少1个由直接安装在上述乐器主体上表面的鼓垫体构成。
CN200710187544.3A 2006-12-21 2007-11-26 电子打击乐器 Active CN10120685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344654 2006-12-21
JP2006344654A JP4868232B2 (ja) 2006-12-21 2006-12-21 電子打楽器
JP2006-344654 2006-12-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06852A CN101206852A (zh) 2008-06-25
CN101206852B true CN101206852B (zh) 2014-01-15

Family

ID=395669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87544.3A Active CN101206852B (zh) 2006-12-21 2007-11-26 电子打击乐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868232B2 (zh)
CN (1) CN10120685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013092B2 (en) 2013-09-27 2018-07-03 Sensel, Inc. Tactile touch sensor system and method
US11221706B2 (en) 2013-09-27 2022-01-11 Sensel, Inc. Tactile touch sensor system and method
KR102271637B1 (ko) 2013-09-27 2021-07-02 센셀, 인크. 저항성 터치 센서 시스템 및 방법
USD842924S1 (en) * 2014-06-25 2019-03-12 Sensel, Inc. Touch sensor drum keyboard
WO2019087345A1 (ja) * 2017-11-02 2019-05-09 ヤマハ株式会社 打楽器
USD962334S1 (en) * 2021-03-04 2022-08-30 Guangzhou Rantion Technology Co., Ltd. Electric drum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15706A (en) * 1989-03-03 1992-05-26 Aluisi Alan L Ergonomic drum assembly
GB2347264A (en) * 1999-02-27 2000-08-30 Paul Fredrick Attridge A practice drum set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115792A (ja) * 1987-10-29 1989-05-09 Suzuki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JPH01166099A (ja) * 1987-12-22 1989-06-2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電子打楽器
JPH0365195A (ja) * 1989-08-01 1991-03-20 Teijin Ltd 新規生理活性ポリペプチド
JP3228133B2 (ja) * 1996-07-16 2001-11-12 ヤマハ株式会社 テーブル型電子打楽器
US5801320A (en) * 1997-01-07 1998-09-01 M. H. Segan Limited Partnership Foldable percussion synthesizer unit
JP2000317144A (ja) * 2000-01-01 2000-11-21 Konami Co Ltd 音楽ゲームシステム、該システムにおける演出指示連動制御方法及び該システムにおける演出指示連動制御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可読記録媒体
AU2003280460A1 (en) * 2002-06-26 2004-01-19 Fingerstep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mposing and performing music
WO2006018737A1 (en) * 2004-08-20 2006-02-23 Flux Research Pty. Ltd. A sound recording console
JP3858921B2 (ja) * 2004-09-27 2006-12-20 ヤマハ株式会社 電子ドラム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15706A (en) * 1989-03-03 1992-05-26 Aluisi Alan L Ergonomic drum assembly
GB2347264A (en) * 1999-02-27 2000-08-30 Paul Fredrick Attridge A practice drum set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平7-199943A 1995.08.04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868232B2 (ja) 2012-02-01
JP2008158085A (ja) 2008-07-10
CN101206852A (zh) 2008-06-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06852B (zh) 电子打击乐器
CN106297756A (zh) 用于电子键盘乐器的琴槌装置及键盘装置
US8646242B2 (en) Modular floor tile with connector system
CN103065613A (zh) 外架式电子爵士鼓
US20140220854A1 (en) Adaptor brick
CN101206851B (zh) 电子音响设备及电子音响设备系统
CN211002764U (zh) 一种多边形底部可旋转纸盒
CN205169346U (zh) 一种鸡蛋盒
KR20040101093A (ko) 입체 퍼즐 블럭
CN103561366A (zh) 一种音响
CN104103441B (zh) 一种按键开关插接件
CN206461755U (zh) 一种麦克风咪头的支架及麦克风音响一体机
CN211555434U (zh) 一种蜂窝式钢琴铁板
CN201906459U (zh) 不倒翁积木
CN106454177B (zh) 倒相式音箱及电视机
CN206454276U (zh) 一种3d打印的拼接玩具及其应用工具
CN205730393U (zh) 一种弹开式护甲玩具
CN205360460U (zh) 一种蓝牙音箱足球
CN202410137U (zh) 陀螺玩具
CN202590392U (zh) 一种采用插片结构的积木
CN215995595U (zh) 一种通过色彩感应的发声玩具
CN204073394U (zh) 一种能发出声响的哨子悠悠球
CN209273192U (zh) 一种二十四位mt/mpo插芯研磨装置
CN207250104U (zh) 一种社区广告智能终端机
CN203325235U (zh) 可读卡的互动故事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