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74115A - 图像形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74115A
CN101174115A CNA2007101672063A CN200710167206A CN101174115A CN 101174115 A CN101174115 A CN 101174115A CN A2007101672063 A CNA2007101672063 A CN A2007101672063A CN 200710167206 A CN200710167206 A CN 200710167206A CN 101174115 A CN101174115 A CN 1011741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hotoconductor
rotary body
image forming
forming apparatus
ro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16720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74115B (zh
Inventor
下岛一浩
藤沼善隆
立山晋
佐久间行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1741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741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1741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7411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75Details relating to xerographic drum, band or plate, e.g. replacing, testing
    • G03G15/757Drive mechanisms for photosensitive medium, e.g. gea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5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 G03G2221/1657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drive pow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Discharging, Photosensitive Material Shape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轴承可拆卸且可旋转地保持光电导体。轴承保持器牢固地保持轴承。旋转杆设置在光电导体和轴承保持器之间的光电导体的旋转轴线上。轴承保持器和旋转杆设置有均匀间隔的多个突起。在轴承保持器和旋转杆的第一相对位置处,轴承保持器上的突起位于旋转杆上的突起之间。在轴承保持器和旋转杆的第二相对位置处,轴承保持器上的突起位于旋转杆上的突起上,由此将光电导体推离轴承,并从轴承上拆卸光电导体。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设备中的旋转体。本发明要求于2006年11月1日递交的2006-298246专利申请的优先权,且该日本优先权文件的全部内容合并于此作为参考。
背景技术
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各种旋转体。光电导体或馈送辊就是这种旋转体的例子。这种旋转体通常为了更换和维护的目的可从图像形成设备上拆卸下来。
在以下给出的解释中,光电导体用作旋转体的例子。
光电导体的旋转轴的两端由设置在图像形成设备上的光电导体支承板支承。在日本已公开专利申请No.H10-254327所公开的一种图像形成设备中,光电导体承装在光电导体单元中,且光电导体支承板形成在光电导体单元的内壁上且在光电导体旋转轴的端部附近。光电导体单元的每个光电导体支承板具有轴承。该轴承——即图像形成设备侧的接合构件——与光电导体的旋转轴接合——即光电导体侧的接合构件。光电导体通过使光电导体的旋转轴与光电导体单元的轴承接合而被布置在图像形成设备中的光电导体单元所支承。
下面参考图6A和6B来解释常规光电导体是如何从光电导体单元上拆卸的。
图6A为常规光电导体单元2000的示意图,处于与图像形成设备的主框架3连接的状态。图6B为常规光电导体单元2000的示意图,处于从图像形成设备的主框架3上拆卸的状态。箭头F代表图像形成设备的前侧,而箭头R代表图像形成设备的后侧。通过将光电导体单元2000向前侧拉动,可将其从最靠近3上拆卸。
当光电导体单元2000处于如图6A所示的与主框架3连接的状态使,前轴承保持器6处于与光电导体单元2000的前板2b连接的状态。前轴承7被保持在前轴承保持器6中,且与前端突出部1e接合,即光电导体1的旋转轴的前侧端部。另一方面,后轴承保持器4处于与光电导体2000的后板2a连接的状态。后承装5保持在后轴承保持器4中,且与后端突出部1d接合,即光电导体1的旋转轴的后侧端部。在该方式下,光电导体1通过使光电导体1的旋转轴的两端与固定在光电导体单元2000上的承装5和7相接合而被光电导体单元2000所支承。
前轴承保持器6从光电导体单元2000的前板2b上拆卸,同时光电导体单元2000处于与主框架3连接的状态。为了拆卸光电导体1,操作器首先拆卸前轴承保持器6,并随后朝向前侧(图6A中箭头F所示的方向)拉出光电导体单元2000。这导致了图6B所示的状态。此后,操作器向前(朝向前侧)滑动光电导体1,使后端突出部1d从后轴承5上脱离。随后,操作器抬起并拆卸光电导体1。
在拆卸光电导体1的过程中,如果在为了进行脱离企图从后轴承5上拉出后端突出部1d而滑动光电导体1时,操作器错误地使光电导体倾斜,则后端突出部1d也会由于倾斜而滑动。如果后端突出部1d相对于光电导体1的旋转轴线滑动,则后端突出部1d会被后轴承5卡住,防止光电导体1的后端突出部1d从后轴承5上拆卸。
这种问题并不限于光电导体,还会发生于其他旋转体。通过使旋转体的一部分与设备上的支承构件相接合、通过设备本身上的支承构件支承旋转体,在任何这样的结构中都会发生同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至少部分地解决传统技术中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包括:旋转体;支承构件,其可拆卸地且可旋转地支承旋转体的一部分,当旋转体沿拆卸方向移动时,旋转体可从支承构件上拆卸;可旋转构件,其绕旋转体的旋转轴线旋转,可旋转构件的旋转独立于旋转体的旋转;和力转换机构,其将由可旋转构件的旋转所产生的旋转力转换为一种力,由此旋转体沿拆卸方向移动,由此从支承构架上拆卸。
结合所附附图,通过阅读本发明的当前优选实施例的以下详细描述,可对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优点和技术及工业意义有更好的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复印机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光电导体单元的示意图;
图3A为图2所示的旋转杠杆和后轴承保持器的俯视图,处于接合状态;
图3B为图3A所示的旋转杠杆和后轴承保持器的侧视图;
图3C为图2所示的旋转杠杆和后轴承保持器的俯视图,处于脱离状态;
图3D为图3C所示的旋转杠杆和后轴承保持器的侧视图;
图4为根据本发明修改例的光电导体的示意图;
图5A为图4所示的旋转杠杆和后轴承保持器的俯视图,处于接合状态;
图5B为图5A所示的旋转杠杆和后轴承保持器的侧视图;
图5C为图2所示的旋转杠杆和后轴承保持器的俯视图,处于脱离状态;
图5D为图5C所示的旋转杠杆和后轴承保持器的侧视图;
图6A为当连接至图像形成设备的主框架时常规光电导体单元的示意图;
图6B为当从主框架脱离时图6B所示的常规光电导体单元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所附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复印机的示意图,其为图像形成设备的一个例子。复印机包括复印设备本身(后文称为“打印单元100”)、送纸台架(后文称为“送纸单元200”)、安装在打印单元100上的扫描器(后文称为“扫描单元300”)和安装在扫描单元300上的自动文件送进器(ADF)(后文称为“文件送进单元400”)。复印机还包括控制单元(未示出),其操作复印机中的每个单元。
在打印单元100的中央,具有用作中间转印构件的中间转印带110。中间转印带110被第一支承辊114、第二支承辊115和第三支承辊116支承,且其表面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四个光电导体1K、1Y、1M和1C布置成面对中间转印带110。每个光电导体1K、1Y、1M和1C用作潜像承载器,其为它表面上的四种颜色——黑色、黄色、洋红色和青色承载潜像。四个显影单元61K、61Y、61M和61C的每一个使潜像显影,以在四个光电导体1K、1Y、1M和1C的每个表面上形成调色图像。四个光电导体清理单元63K、63Y、63M和63C在主要转印执行之后去除光电导体1K、1Y、1M和1C表面上的剩余调色剂。四个光电导体1K、1Y、1M和1C、四个显影单元61K、61Y、61M和61C和四个光电导体清理单元63K、63Y、63M和63C分别形成四个图像形成单元18K、18Y、18M和18C。四个图像形成单元18K、18Y、18M和18C并列布置以形成前后式的图像形成单元20。带清理单元17设置成面对夹在中间转印带110中的第二支承辊115。带清理单元17在调色图像转印到诸如转印纸的记录媒介之后去除中间转印带110上的调色剂。打印单元100还包括位于前后式图像形成单元20上方的曝光单元21。
打印单元100还包括位于旋转中间转印带110内的主转印辊62K、62Y、62M和62C,布置为隔着中间转印带110面对每个光电导体1K、1Y、1M和1C。主转印辊62K、62Y、62M和62C经由中间转印带110压靠在光电导体1K、1Y、1M和1C上,以形成第一转印单元。
第二转印单元设置为邻靠在中间转印带110的下侧上,即与布置了前后式图像形成单元20的上侧相对的一侧。第二转印单元包括第二转印带24,该第二转印带跨过第二转印辊22和第二转印带伸张辊23而伸张。在第二转印单元中,第二转印带24通过第二转印辊22、经由中间转印带110而压靠在第三支承辊116上,形成第二转印带24和中间转印带110之间的第二转印辊隙,作为第二转印单元。
在图1中的第二转印单元的左侧,定影单元25设置为对转印纸上的图像定影。该定影单元25包括压靠在加压辊27上的定影带26,该定影带26为没有端部的带。第二转印单元还起到将带有在第二转印辊隙处转印的图像的转印纸送进到定影单元25的功能。第二转印单元可实施为转印辊或非接触装料器(charger);然而,这种实施可能难以提供送进转印纸的功能。
转印纸反转单元28布置在第二转印单元和定影单元25下方,与前后式图像形成单元20平行。转印纸反转单元28翻转转印纸,用于双向打印。在图像在转印纸的一侧定影时,切换爪将转印纸的行进朝向转印纸反转单元28切换。转印纸反转单元28使转印纸反转,并将反转的转印纸再次送进到第二转印辊隙,以再次转印调色图像,且转印纸被弹送到纸张保持托盘57。
扫描单元300使用读取传感器36读取放置在接触玻璃32上的文件的图像数据,并将读取的图像数据发送到控制单元。
控制单元(未示出)基于从扫描单元300处接收的图像数据来操作诸如激光或光发射二极管(LED)这样的发光单元(未示出),以使用写入激光L照射光电导体1K、1Y、1M和1C,其中所述发光单元布置在打印单元100的曝光单元21中。通过照射,静电潜像形成在每个光电导体1K、1Y、1M和1C上。潜像被显影且在显影过程中形成调色图像。
送纸单元200包括在纸张箱43中多层布置的送纸盒44、送纸辊42、分离辊45和传送辊47。送纸辊42将转印纸P从送纸盒44中送出。分离辊45将转印纸P分开,并将每张转印纸P送到送纸路径46。传送辊47将转印纸P传送到打印单元100中的送纸路径48。
在复印机中,转印纸P不仅可从送纸单元200送出还可从手动送纸单元送出,该手动送纸单元包括手动送纸托盘51、送纸辊50和分离辊52。层叠在手动送纸托盘51上的转印纸通过送纸辊50送进。分离辊52将每张转印纸分开并送到手动送纸路径53。
配准辊(registration roller)49一次仅将从送纸盒44而来的或从手动送纸托盘51而来的一张转印纸P送进,并将其送到第二转印辊隙,该第二转印辊隙位于中间转印带110和第二转印单元之间。
为了使用复印机复印彩色图像,文件放置在文件送进单元400的文件压印盘30上,或放置在通过文件送进单元400打开的扫描单元300的接触玻璃32上,并通过关闭文件送进单元400而压住。
当按下开始按钮(未示出)时,放置在文件送进单元400上的文件承载到接触玻璃32上。如果文件直接放置在接触玻璃32上,则将文件承载到接触玻璃32上的步骤可以省略。此后,在扫描单元300中受到驱动以操作第一承载器33和第二承载器34。第一承载器33中的光源放出光线,接收被文件表面反射的光线并将所接收的光线发送到第二承载器34。在接收光线时,第二承载器34通过镜子、经由图像透镜35将光线反射至读取传感器36。以上述结构,可以扫描文件的图像。
在接收从扫描单元300而来的图像数据时,控制单元驱动四个送纸辊中的一个,以送进具有适于图像数据的尺寸的转印纸,以使得使用激光将光电导体表面上的潜像写到转印纸上,且通过显影过程使调色图像形成在其表面上,随后将在本说明书中进行说明。
驱动马达驱动第一支承辊114、第二支承辊115或第三支承辊116中的一个,以与送纸辊一起旋转。第一支承辊114、第二支承辊115或第三支承辊116中剩余的两个跟随其旋转,并回转中间传送带110。通过同时旋转每个图像形成单元18K、18Y、18M和18C的光电导体1K、1Y、1M和1C,黑色、黄色、洋红色或青色的单色图像形成在每个光电导体1K、1Y、1M和1C上。单色图像连续地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10上并合成为彩色图像。
在送纸单元200中,其中一个送纸辊42被选择并旋转,以将转印纸P从其中一个送纸盒44中取出。转印纸P通过分离辊45彼此分开,并一张接一张地送进到送纸路径46。转印纸P被传送辊47引导进入打印单元100——即复印机本身中的送纸路径48,并被停止在配准辊49。备选地,转印纸P还可以相同的方式通过旋转送纸辊50而从手动送纸托盘51中取出,通过分离辊52彼此分离,一张接一张地送到手动送纸路径53并在配准辊49处停止。
当中间转印带110被旋转为承载在其表面上的合成彩色图像时,配准辊49在适当的时刻旋转,且将转印纸P送到第二转印辊隙中,在该处中间转印带110遇到第二转印辊22。通过产生可转印图像的电场,或辊隙处的接触压力,彩色图像通过第二转印过程记录在转印纸P上。
在第二转印辊隙处转印了彩色图像的转印纸P经由第二转印单元中的第二转印带24送进到定影单元25。定影单元25使用加压管27和定影带26向转印纸P施加压力和热,以将彩色图像定影在转印纸P上。随后,转印纸P被弹出辊56弹出,且转印纸P层叠在纸张保持托盘57上。在彩色图像定影之后,在两面上都需要图像信息的这些转印纸P被切换爪55切换,承载至转印纸反转单元28,在其中被反转,并再次引导至第二转印辊隙。图像记录在转印纸P的背面,并经由弹出辊56弹出至纸张保持托盘57。
在彩色图像在第二转印辊隙处被转印到转印纸P之后,中间转印带110的表面被带清理单元17清理,去除其表面上残留的调色剂并准备用于前后式图像形成单元20的连续图像形成过程。
如图1中所示,复印机中有许多辊这样的旋转体。在一些图像形成设备中,旋转体被图像形成设备所支承,旋转体的一部分与支承构件接合,该支承构件连接至图像形成设备。在这种结构中,当旋转体在试图将其与图像形成设备上的支承构件脱离而被拉出时,旋转体的接合构件可以相对于图像形成设备的接合构件倾斜滑动,且会卡住。
图2为光电导体单元2的示意图。光电导体单元2通过从主框架3上朝向复印机的前侧(沿图2中箭头F所示的方向)拉出而从主框架3上拆卸。光电导体单元2对应图1中的图像形成单元18K、18Y、18M和18C中的任何一个。如光电导体1K、1Y、1M和1C(后文通常称为“光电导体1”)这样的图像形成单元、光电导体清理单元63K、63Y、63M和63C(后文通常称为“光电导体清理单元63”)和显影单元61K、61Y、61M和61C(后文通常称为“显影单元61”)承装在光电导体单元2的框架中。因为光电导体单元2承装在图像形成单元中,所以光电导体1或光电导体清理单元63是可更换的且可以通过从复印机中拉出光电导体单元2而容易地对显影单元实施维护。光电导体单元2可以是可从复印机拆卸的处理卡盒(a processcartridge)。尽管光电导体单元2可从复印机上拆卸,但是光电导体单元2可移动至一位置,即从主框架滑出而没有完全从复印机上拆卸来用于维护——例如更换光电导体1。
如图2所示,光电导体1承装在光电导体单元2中。
光电导体单元2被主框架3支承,例如通过滑动轨道(未示出),且可沿推动方向滑动并朝向前侧从主框架3上拉出。
以下部分用来解释光电导体单元2如何对准光电导体1。
光电导体单元2通过设置在主框架3的后框架3a和前框架3b上的以及光电导体单元2的后板2a或前板2a上的接合销、圆孔和细长孔来与主框架3对准。
每个销和孔可设置在主框架3、后框架3a或前框架3b的任意侧,或设置在光电导体单元2、后板2a或前板2b的任意侧。在该实施例中,销设置在主框架3的前框架3b上,而孔设置在用于前侧的光电导体单元2的前板2b上。孔设置在主框架3的后框架3a上,而销设置在用于后侧的光电导体单元2的后板2a上。以这种方式,光电导体单元2与主框架3对准。
在光电导体单元2的后侧,后轴承保持器4固定在光电导体单元2的后板2a上。作为图像形成设备侧的支承构件,后轴承5装配在后轴承保持器4中,该后轴承保持器4为支承构件侧的接合构件。在光电导体单元2的前侧上,前轴承保持器6设置在光电导体单元2的前板2b上。该前轴承保持器6可从光电导体单元2的前板2b拆卸。前轴承7装配在该前轴承保持器6中。
作为旋转体的光电导体1包括具有光电导体层的辊本体1a。在光电导体1的每一端设置有后板1b和前板1c。辊本体1a的两端沿其轴向方向分别形成后端突出部1d和前端突出部1e。
沿其轴线向外延伸至辊本体1a并位于光电导体1后侧的后端突出部1d支承在后轴承5上。换句话说,通过后端突出部1d、接合至后轴承5的旋转体的接合构件,光电导体单元2的后板2a用作图像形成设备侧的支承构件,以支承光电导体1,即旋转体。相对于光电导体单元2的前侧,前端突出部1e支承在前轴承7上。后端突出部1d与后板1d整体地形成,并且前端突出部1e与前板1c整体地形成。通过支承光电导体1每一端的后轴承5和前轴承7,光电导体1部分地对准光电导体单元2。
鼓轮轴9的后侧支承在设置在后框架3a上的后轴轴承8,并被制动件(未示出)保持为不会沿推力方向移动。锥形阳锯齿连接构件10固定在鼓轮轴9的后侧,且后端突出部1d设置有与连接构件10接合的锥形阴锯齿部分。
通过连接构件10与后端突出部1d的汇合,鼓轮轴9沿推力方向及其径向方向对准光电导体1。鼓轮轴9通过从旋转驱动单元(未示出)而来的力旋转。鼓轮轴9的旋转力传递至光电导体1,由此使光电导体1旋转。
在连接至光电导体单元2的前轴承保持器6中,布置了支承光电导体1的前轴承7、压缩螺旋弹簧11和前轴轴承12。前轴承保持器6还包括一对滑动件,后滑动件13a和前滑动件13b,其使光电导体1通过由压缩螺旋弹簧11产生的力而沿推力方向滑动。
当前轴承保持器6插入光电导体单元2的前板2b中时,后滑动件13a与前端突出部1e汇合。通过紧固设置在鼓轮轴9和凸部14上的螺钉,前轴承保持器6以及光电导体1被移位并被推向后侧,且后端突出部1d安装在连接构件10上。以这种方式,鼓轮轴9和光电导体1对准。此时,压缩螺旋弹簧11沿推力方向推动光电导体1。
当在上述结构中从光电导体单元2上拆卸光电导体1时,光电导体1需要沿旋转轴线滑出,以使后端突出部1d从后轴承5上脱离。此时,如果操作者想要以相同方法在传统结构中从后轴承5上拉出光电导体1的后端突出部1d,则操作者会导致如下所述的问题。即,如果操作者想要将光电导体1拉出且错误地使倾斜的光电导体1滑出,则后端突出部1d也会变得倾斜且在接合区域中卡住,防止后端突出部1d从后轴承5上拆卸。
如果后轴承5和后端突出部1d宽松地接合,以使得光电导体1能容易地滑动,则光电导体1几乎不会倾斜地滑动,由此能防止接合区域卡住。然而,如果光电导体1以后轴承5和后端突出部1d之间的宽松接合方式而安装在图像形成设备中,则光电导体1的轴线在旋转时会摇晃,导致图像有缺陷。因此,后轴承5和后端突出部1d必需紧密配合。然而,如果操作者试图用手沿其轴线方向滑动光电导体1,则光电导体1会被倾斜地滑动。
进而,在旋转体为光电导体的情况下,会产生另一问题。当操作者抓持光电导体1的每个端部板而沿旋转轴线使光电导体1滑出时,操作者可能会错误地接触光电导体的表面。结果,光电导体1会损坏或被指纹等污染。如果光电导体1损坏或被指纹等污染,则图像质量变差。
在以下部分中对该实施例的显著特征进行解释。
如图2所示,光电导体1设置有在后端突出部1d和辊本体1a之间的旋转杆15。旋转杆15为可旋转构件,其能绕光电导体1的旋转轴线旋转。旋转杆15固定至后端突出部1d,以使得如果旋转杆15如图2中箭头F所示地移位至前侧,则旋转杆15安装在后板1b上。因此,如果旋转杆15从图2所示的位置移位至前侧,则光电导体1也与旋转杆15一起移位。
旋转杆15的外表面15f面向与后端突出部1d相同的一侧。后轴承保持器4的内表面4f位于后轴承5之外,面向辊本体1a。内表面4f面向旋转杆15的外表面15f。
旋转杆15的外表面15f和后轴承保持器4的内表面4f如此形成,使得后端突出部1d与后轴承5接合,如图2所示。此外,通过旋转杆15的旋转产生的力转换为将旋转杆15推离后轴承保持器4的力,该后轴承保持器4为设备侧面向构件(an apparatus-side facing member)。
以下解释的结构的例子用于通过以一特定方式形成旋转杆15的外表面15f和后轴承保持器4的内表面4f、通过使旋转杆15旋转而将旋转杆15移位为离开后轴承保持器4。
旋转杆15的外表面15f具有多个突起15a,这些突起是可旋转构件侧上的突起。后轴承保持器4的内表面4f也具有多个突起4a,这些突起为设备侧的突起。保持器侧突起4a布置在后轴承保持器4的内表面4f上,以使得保持器侧突起4a在旋转杆15旋转时遇到杆侧突起15a。进而,杆侧突起15a和保持器侧突起4a如此布置:当至少另一对杆侧突起15a和保持器侧突起4a互相面对并接触时,至少一对杆侧突起15a和保持器侧突起4a互相面对并接触。换句话说,多对杆侧突起15a和保持器侧突起4a同时地互相面对并接触。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非突起区域的杆侧外表面15f和保持器侧内表面4f的区域为平面的。
如图2所示,保持后轴承5的后轴承保持器4的内表面4f具有朝向光电导体1突出的突起4a。连接至光电导体1的旋转杆15的外表面15f具有朝向后轴承保持器4突出的突起15a。
以下部分解释当旋转杆15旋转时保持器侧突起4a和杆侧突起15a的位置是如何变化的。
图3A-3D为用于解释保持器侧突起4a和杆侧突起15a的位置是如何变化的示意图。图3A和3B为解释当后端突出部1d与后轴承5接合时保持器侧突起4a和杆侧突起15a的位置是如何变化的示意图。图3C和3D为解释当后端突出部1d与后轴承5脱离时保持器侧突起4a和杆侧突起15a的位置是如何变化的示意图。
图3A和3C为保持器侧突起4a和杆侧突起15a的俯视图,从光电导体1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的。图3B和3D为侧视图。图3A-3D中的实线代表后轴承保持器4的形状,而虚线代表旋转杆15的形状。
如图3A-3D所示,旋转杆15包括具有外表面15f的环形杆状元件15c和杆状元件15L,当旋转杆15旋转时在该位置处有力的作用。
如图3A所示,当后端突出部1d与后轴承5接合时,后轴承保持器4的内表面4f上的保持器侧突起4a不与旋转杆15的外表面15f上的杆侧突起15a接触。当旋转杆15从如图3A所示的位置沿逆时针方向(如图3C中箭头A所示的方向)旋转时,后轴承保持器4的内表面4f上的保持器侧突起4a安装到旋转杆15的外表面15f上的杆侧突起15a上,如图3C所示。当突起安装于彼此上时,旋转杆15的外表面15f上的杆侧突起15a压靠在后轴承保持器4的内表面4f上的保持器侧突起4a上。然而,因为带有保持器侧突起4a的后轴承保持器4被固定,所以具有杆侧突起15a的旋转杆15被压向前侧(沿图3D中箭头F所示方向)。因为两个保持器侧突起4a同时安装到两个杆侧突起15a上,如图3A-3D所示,所以与设置一个突起4a和一个突起15a的情况相比,力更容易沿基本平行于光电导体1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传递。因为压力沿平行于光电导体1的旋转轴线方向施加且离开后板2a,所以旋转杆15沿用于拆卸光电导体1的正常方向移位,朝向前侧。旋转杆15与光电导体1一起移动。因此,当旋转杆15从如图2所示的位置平行移位至前侧时,光电导体1也朝向前侧平行移位。
以这种方式,具有杆侧突起15a并与光电导体1一起朝向前侧移动的旋转杆15和具有保持器侧突起4a的后轴承保持器4形成一种机构,该机构能将旋转杆15围绕旋转轴线的旋转转换为沿用于拆卸旋转体即光电导体1的正常方向的力。
因为光电导体1可通过旋转杆15旋转而沿用于拆卸光电导体1的正常方向移位,所以后端突出部1d可以用容易的操作与后轴承5脱离而不会卡住。
为了拆卸处于图2所示位置的光电导体1,操作者拆卸旋拧在鼓轮轴9中的凸部14,取出前轴承保持器6并从主框架3中拉出光电导体单元2。操作者随后使连接至光电导体1后侧的旋转杆15旋转。如以上参考图3A-3D所解释的,沿旋转杆15旋转的方向,旋转杆15上的杆侧突起15a安装到后轴承保持器4上的保持器侧突起4a上。通过彼此安装的突起来将旋转杆15推向前侧,旋转杆15推靠在后板1b上,以沿推力方向承载光电导体1并使后端突出部1d与后轴承5脱离。最后,操作者抬起光电导体1并从光电导体单元2中将其取出。
保持器侧突起4a和杆侧突起15a优选地如此布置:其中一个保持器侧突起4a和旋转轴线所在的直线和与保持器侧突起4a重叠的其中一个杆侧突起15a和旋转轴线所在的直线之间的每个角度都相等,且每个突起和旋转轴线之间的距离相等(突起布置在一个周缘上)。换句话说,每个突起位于具有等间隔的同一周缘上。如果当保持器侧突起4a和杆侧突起15a彼此安装以推动光电导体1时,保持器侧突起4a和杆侧突起15a以这种方式布置,则力相等地分布在光电导体1上,以使得光电导体1与其旋转轴线平行地滑动。因此,光电导体1可沿用于拆卸的正常方向移位,可靠地防止后端突出部1 d被卡在后轴承5的接合区域中,
以这种方式,作为旋转体的光电导体1可成功地从光电导体单元2的后板2a上拆卸,该后板2a是图像形成设备上的支承构件。进而,因为操作者可以通过旋转杆15旋转而使后端突出部1d与后轴承5脱离,所以操作者能更好地防止在沿推力方向滑动光电导体1时错误地接触到光电导体1的表面。以这种方式,可以避免诸如在拆卸时光电导体1的表面被接触而造成图像有缺陷这样的问题。
在该实施例中,绕光电导体1的旋转轴线旋转的可旋转构件包括旋转杆15,该旋转杆15具有互相整合的杆状元件15L和环形杆状元件15c。然而,这种可旋转构件可以备选地包括一种杆构件,其能在拆卸光电导体1时连接至可旋转构件,以绕光电导体1的轴线旋转可旋转构件。该可旋转构件不仅可以是杆状元件,也可以具有任何其他结构,从而绕光电导体1的旋转轴线旋转可旋转构件。在该实施例中,可旋转构件包括旋转杆15,该旋转杆15整合有杆状元件15L和环形杆状元件15c。这种结构允许可旋转构件通过简单的杆结构容易地绕旋转轴线旋转。
该实施例中的突起,即保持器侧突起4a和杆侧突起15a为半球形,如图3A-3D所示。因为半球形状没有角,所以甚至在保持器侧突起4a和杆侧突起15a互相安装时,旋转杆15也能在突起不被卡住的情况下旋转。因此,如果旋转杆15进一步旋转时,每个突起的顶点可与相应的突起接触,如图3C和3D所示。然而,突起的形状并不限于如图3A-3D所示的半球形,而是突起可以是任何形状的,如旋转周缘为斜面的斜面形状,只要突起不会在其侧面彼此安装时被卡住且旋转杆15能进一步旋转即可。
而且,保持器侧突起4a和杆侧突起15a的数量均为两个。然而,如果两对突起在每次脱离时都重叠,则可以设置任何数量的突起。
例如,以与图3A-3D相同的方式,旋转杆15还可具有相对于该旋转杆的外表面15f上的旋转轴线对称的两个杆侧突起15a,且后轴承保持器4a还可具有在内表面4f上的四个保持器侧突起4a,布置为使得连接每个突起4a和旋转轴线的线围成彼此呈90°。备选地,旋转杆15和后轴承保持器4可具有相同数量的外表面15f上和内表面4f上的突起,例如三个或更多,且所有突起在每次脱离时与突起中相应的一个重叠。
进而,后轴承保持器4面靠旋转杆15的外表面15f,该旋转杆15为辊本体端部处的旋转构件,其具有作为旋转体侧突起的杆侧突起15a。然而,这种面对构件并不限于轴承保持器构件。这种面对构件可具有任何形状,只要其能固定到光电导体单元2的后板2a上且能容许靠着旋转杆15的外表面15f摩擦即可,其中该旋转杆15具有杆侧突起15a且施加从旋转杆15而来的压力以使光电导体1的后端突出部1d与后轴承5脱离。
而且,作为旋转体的光电导体1与旋转杆15连接,可绕其轴线旋转的构件以形成一机构,该机构平行于光电导体1的旋转轴线能将绕其轴线旋转的旋转构件的旋转转换为将旋转体移位离开设备侧支承构件的分离力。然而,根据本实施例的结构并不意在限制为上述情况。例如,可旋转构件可设置在设备本身之上,如在后板2a上。以这种布置,面对构件设置在光电导体1上,面向光电导体单元2的后板2a上设置的可旋转构件。通过在可旋转构件和面对构件的面对表面上分别设置突起,可旋转构件绕旋转轴线的旋转可平行于旋转体的旋转轴线被转换为将旋转体从设备侧支承构件分离的力。
进而,前轴承保持器6被拆卸之后从主框架3上拆卸光电导体单元2,该前轴承保持器6具有支承光电导体1的前端突出部1e的前轴承7。然而,光电导体单元2从前轴承保持器6上分离地拆卸下来,但根据本发明的结构并不限于上面披露的情况。例如,前轴承保持器6还可与光电导体单元2整合,以一起从主框架3上拆卸。在该例子中,在光电导体单元2从主框架3上拆卸之后,前端突出部1e与前轴承保持器6脱离。
图4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光电导体1000的示意图。该光电导体1000承装在光电导体单元2中。如图4所示,光电导体1000包括把手元件16,替代图2所示的旋转杆15的杆状元件15L。把手元件16基于杆状元件15L形成,延伸至前侧。把手元件16与一接合构件相接合,该接合构件与光电导体1的前板1c和后板1b整合,所述前板和后板为位于光电导体1的辊本体1a两端的板,且用作安装和拆卸光电导体1时的把手。如图4所示,把手元件16具有把手的突起16a,其具有的功能与上述实施例的杆侧突起15a的功能相同。把手元件16不仅用于使后端突出部1d与后轴承5脱离,还用于从光电导体单元2上拆卸光电导体1,防止操作者直接接触光电导体1。结果,降低光电导体1被污染或损坏的危险。
在上述实施例中,杆侧突起15a形成在旋转杆15的外表面15f上,且保持器侧突起4a形成在后轴承保持器4的内表面4f上。旋转杆15的旋转使每个突起互相安装,沿推力方向产生能使旋转杆15离开光电导体单元2的后板2a的压力,将光电导体1的后端突出部1d与后轴承5脱离。
然而,本发明的结构并不限于在旋转杆15的外表面15f和后轴承保持器4的内表面4f上形成的突起。
在下述部分描述的上述实施例的第二修改例中,旋转杆15的外表面15f具有突起,而后轴承保持器40的内表面40f具有凹部。
如图5A-5D为根据第二修改例的具有突起15a的外表面15f和具有凹部40b的内表面40f的示意图。图5A和5B为后端突出部1d和后轴承5处于接合时保持器侧凹部40b和杆侧突起15a的位置的示意图。图5C和5D为显示了当后端突出部1d和后轴承5脱离时保持器侧凹部40b和杆侧突起15a的位置的示意图。
图5A和5C为沿光电导体1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到的保持器侧凹部40b和杆侧突起1 5a的俯视图。图5B和5D为侧视图。如图5A-5D所示,实线代表后轴承保持器40的形状,而虚线代表旋转杆15的形状。
如图5A和5B所示,当光电导体1的后端突出部1d和后轴承5处于接合状态时,旋转杆15的外表面15f上的杆侧突起15a面向并装配到后轴承保持器40的内表面40f上的保持器侧凹部40b中。在该位置中,后轴承保持器40的内表面40f临近旋转杆15的外表面15f,如图5B所示。当旋转杆15沿逆时针方向(图5C中箭头A所示方向)从图5A中的位置旋转时,后轴承保持器40的内表面40f上的保持器侧凹部40b从旋转杆15的外表面15f上的杆侧突起15a上离开,其杆侧突起15a在后轴承保持器40的内表面40f的平面区域上行进,如图5D所示。通过将装配到保持器侧凹部40b中的杆侧突起15a安装到平面区域中,杆侧突起15a被推靠在平面区域上。因为具有内表面40f的后轴承保持器40被固定,所以具有杆侧突起15a的旋转杆15朝向前侧移动(沿图5D中箭头F所示方向)。备选地,突起可形成在后轴承保持器40的内表面40f上,且凹部可形成在旋转杆15的外表面15f上。
在上述实施例中,其第一和第二修改例中,旋转体被解释为光电导体。然而,旋转体可以是任何旋转体,只要该旋转体通过使其一部分与设备本身的支承构件接合而被支承,且通过沿其轴线使旋转体滑动来使该旋转体的所述部分与设备本身的支承构件脱离。
根据上述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具有旋转杆15和一机构,该机构将旋转杆15绕其旋转轴线的旋转转换为有助于沿正常方向拆卸光电导体单元2的力。因此,光电导体1可沿以简单操作拆卸光电导体的正常方向移位。这种结构允许后轴承5从后端突出部1d上脱离而不被卡住。因为,防止后轴承5和后端突出部1d被卡住,所以光电导体1优选地可从设备本身上顺利地拆卸。
而且,因为作为面向旋转杆15的外表面15f的设备侧面对构件的后轴承保持器4被固定在光电导体单元2的后板2a上,其中所述旋转杆15位于正常方向的相反侧用于拆卸光电导体1,且旋转杆15旋转同时旋转杆15的外表面15f的表面结构与后轴承保持器4的内表面的表面结构接触以便使旋转杆15离开后轴承保持器4而移位,所以光电导体1可与旋转杆15一起沿相同方向移位。以这种方式,旋转杆15绕其旋转轴线的旋转可被转换为具有沿正常方向的力,用于拆卸光电导体1。
进而,旋转杆15的外表面15f具有两个杆侧突起15a,且后轴承保持器4的内表面4f在适当位置具有两个保持器侧突起4a,以便在旋转杆15绕其旋转轴线旋转时面对杆侧突起15a。当一对杆侧突起15a和保持器侧突起4a面对且接触时,杆侧突起15a和保持器侧突起4a的其余部分也面对且接触。以这种表面结构,通过使旋转杆15绕其旋转轴线旋转,可产生使旋转杆15离开后轴承保持器4的力。
而且,通过在绕光电导体1的旋转轴线的周缘上均匀地分布杆侧突起15a和保持器侧突起4a,可通过保持器侧突起4a和杆侧突起15a彼此推动而使光电导体1沿平行于其旋转轴线的方向滑动,力均匀地施加在整个光电导体1上。因此,可防止光电导体1的后端突出部1d在脱离时卡在后轴承5中。
进而,光电导体1具有在其辊本体1a和后端突出部1d之间的旋转杆15。当旋转杆15朝向前侧移动,即沿拆卸光电导体1的正常方向从光电导体1的后端突出部1d与后轴承5接合的位置处旋转时,旋转杆15推动光电导体1的后板1b。因此,光电导体1与旋转杆15一起沿相同方向移动。
而且,如果旋转体为光电导体1,则可防止在沿拆卸光电导体1的正常方向移动光电导体1时光电导体1的表面被接触,因为可以通过使旋转杆15旋转而使后端突出部1与后轴承5脱离。以这种方式,可以避免诸如在拆卸时由于光电导体1的表面被接触而导致图像有缺陷的问题。
进而,作为旋转体上的接合构件的后端突出部1d与支承在后轴承保持器4上的、作为设备侧接合构件的后轴承5接合,其中所述后支承保持器4固定在光电导体单元2的后板2a上。因此,光电导体1的旋转轴线的一端设置有轴承保持构件且该轴承保持构件与固定在光电导体单元2的后板2a上的轴承保持构件相接合,与这种结构相比,轴承可更稳定地被轴承保持器所保持。因此,可防止在拆卸时光电导体1的轴线摇摆。
而且,旋转杆15的外表面15f面对周缘地位于后轴承5的外侧的内表面4f上的后轴承4,该后轴承5面对辊本体1a。因为,通常为保持构件的后轴承保持器4保持通常为轴承构件的后轴承5,后轴承保持器4通常由高强材料制造,诸如高强度金属或树脂。因为,后支承保持器4由高强度材料制造,所以后轴承保持器4对由于抵靠带有杆侧突起15a的外表面15的摩擦或在脱离时由外表面15f施加的压力而导致的变形来说很强韧。因此,通过使用后轴承保持器4的内表面4f作为面对表面,没有必要设置另外的具有高强度材料制造的面对表面,以防止由于摩擦或压力导致的变形。结果,可以降低成本。
进而,旋转杆15包括环形杆状元件15c和杆状元件15L,所述环形杆状元件15c形成具有杆侧突起15a的外表面15f,而所述杆状元件15L在使旋转杆15旋转时被施加力。因此,操作者可以通过保持杆状元件15L以及旋转旋转杆15用简单的操作将光电导体1的后端突出部1d从后轴承5脱离。因此,该操作不需要操作者的任何技术,任何人都能容易地执行该操作。
而且,旋转杆15可被替代为把手元件16,杆状元件15L起到用于使光电导体1从光电导体单元2的后板2a上拆卸并进而从光电导体单元2拆卸下来的功能。以该方式,可通过使用用于使可旋转元件绕其旋转轴线旋转的杆状构件作为用于从光电导体1进行拆卸的把手来更容易地拆卸光电导体1。
进而,光电导体1,即旋转体承装在光电导体单元2中,且设备侧支承构件设置在后板2a上,即形成光电导体单元2的框架。因此,本发明可用于具有光电导体单元2的结构。
而且,光电导体单元2可相对于复印机的主框架3沿光电导体1的轴线方向被拉出。因此,当光电导体单元2被拉出时,光电导体1可容易地从光电导体单元2上拆卸。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防止设备侧支承构架和旋转体之间的接合卡住。因此,旋转体更有利地从图像形成设备上顺利地拆卸。
而且,通过绕旋转体的旋转轴线使可旋转构件旋转而沿正常方向移位旋转体。在这种方式下,旋转体可从设备本身上的支承构件上脱离,而不会被支承构件卡住。
尽管已经相对于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完整且清晰的披露,但是所附权利要求并不会受到限制,而是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做出的所有修改例和备选结构,这些修改例和备选结构落入本文所阐述的基本教导中。

Claims (12)

1.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
旋转体;
支承构件,其可拆卸地且可旋转地支承所述旋转体的一部分,当所述旋转体沿拆卸方向移动时,所述旋转体可从所述支承构件上拆卸;
可旋转构件,其绕所述旋转体的旋转轴线旋转,所述旋转构件的旋转独立于所述旋转体的旋转;和
力转换机构,其将由所述可旋转构件的旋转所产生的旋转力转换为一种力,由此所述旋转体沿拆卸方向移动,由此从所述支承构架上拆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还包括沿拆卸方向的相反方向的设备侧构件,该设备侧构件具有与所述可旋转构架的固定的位置关系,所述设备侧构件具有面向所述可旋转构件的第一表面,所述可旋转构件具有面向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其中
当可旋转构件在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接触的状态下旋转时,所述力转换机构将由所述可旋转构件的旋转所产生的旋转力转换为一种力,由此使所述可旋转构件沿拆卸方向移动,由此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分开,由此所述旋转体沿拆卸方向移动,从而与所述支承构架脱离。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
所述第一表面具有多个第一突起,
所述第二表面具有多个第二突起,
在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的第一相对位置处,所述第一突起位于所述第二突起之间,且当所述可旋转构件旋转时,在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的第二相对位置处,所述第一突起位于所述第二突起上,由此可旋转构件沿拆卸方向移动,由此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分离。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所述第一突起以均匀间隔布置在所述第一表面上的第一圆周上,所述第二突起以均匀间隔布置在所述第二表面上的第二圆周上,且所述第一圆周的半径与所述第二圆周的半径相同。
5.如权利要求2-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当所述可旋转构件沿拆卸方向移动时,所述可旋转构件邻靠所述旋转体,由此所述旋转体沿拆卸方向移动,从而从所述支承构件上拆卸。
6.如权利要求2-5中任何一项所述图像形成设备,其中所述支承构件包括
固定构件;和
支承构件,其不可移动地固定到所述固定构架上,其可拆卸地且可旋转地支承所述旋转体的旋转轴线。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
所述旋转体具有在其旋转轴线的设备侧端部的可旋转构件,
所述可旋转构件的第二表面面向所述固定构件,和
面对所述第二表面的所述固定构件的表面为第一表面。
8.如权利要求2-7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所述可旋转构件还包括用于在使所述可旋转构件绕旋转轴线旋转中使用的杆。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所述杆起到把手的作用,当所述旋转体被拉出时所述旋转体保持在该把手处。
10.如权利要求1-9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所述旋转体为光电导体。
11.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还包括壳体单元,其承装所述旋转体,其中所述支承构件连接至所述壳体单元的框架。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所述壳体单元可沿旋转轴线离开所述图像形成设备而移动。
CN2007101672063A 2006-11-01 2007-11-01 图像形成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7411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298246A JP4833029B2 (ja) 2006-11-01 2006-11-01 画像形成装置
JP298246/06 2006-11-0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74115A true CN101174115A (zh) 2008-05-07
CN101174115B CN101174115B (zh) 2010-06-09

Family

ID=393303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67206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74115B (zh) 2006-11-01 2007-11-01 图像形成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616915B2 (zh)
JP (1) JP4833029B2 (zh)
CN (1) CN10117411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99611B2 (ja) * 2007-08-30 2012-08-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146724B2 (ja) * 2007-09-11 2013-02-2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151391B2 (ja) 2007-10-22 2013-02-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0386754B2 (en) 2016-02-19 2019-08-20 Ricoh Company, Ltd. Belt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JP2022042075A (ja) 2020-09-02 2022-03-14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材を搬送する装置、シート材を加熱する装置、液体を吐出する装置、印刷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488481A (en) * 1987-09-30 1989-04-03 Olympus Optical Co Pressure roller device for image forming device
JPH049075A (ja) 1990-04-26 1992-01-13 Konic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H05289588A (ja) * 1992-04-08 1993-11-05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H0822235A (ja) * 1994-07-06 1996-01-23 Mita Ind Co Ltd 感光体ドラムの支持構造
JPH10104996A (ja) 1996-09-26 1998-04-24 Canon Inc 電子写真感光体ドラム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H10186776A (ja) * 1996-12-25 1998-07-14 Konica Corp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3780059B2 (ja) 1997-03-10 2006-05-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066473A (ja) * 1998-08-24 2000-03-03 Konica Corp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3928864B2 (ja) * 2003-03-12 2007-06-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4274541B2 (ja) 2003-10-01 2009-06-10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561108B2 (ja) 2004-01-27 2010-10-13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3840487B2 (ja) * 2005-02-28 2006-11-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US7991324B2 (en) * 2006-04-28 2011-08-02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Photosensitive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039416B2 (ja) 2007-04-03 2012-10-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999611B2 (ja) 2007-08-30 2012-08-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151391B2 (ja) 2007-10-22 2013-02-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80101818A1 (en) 2008-05-01
CN101174115B (zh) 2010-06-09
US7616915B2 (en) 2009-11-10
JP2008116587A (ja) 2008-05-22
JP4833029B2 (ja) 2011-1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713070C1 (ru) Технологический картридж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формирования изображения
EP2455312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1308351B (zh) 显影装置、处理盒和图像形成设备
US8588641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715613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EP2733376A2 (en) Power transmitt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dopting the same
CN101174115B (zh) 图像形成设备
US9541884B1 (en) Intermittent driv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200004180A1 (en) Rotatable cam gear to rotate an alignment member between an alignment position and transport-allowing position
JP201217784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8511674B2 (en) Sheet fee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retard roller
CN111679563A (zh) 图像形成设备
CN100535772C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9586775B2 (en) Sheet fee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903299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a waste toner recovery device thereof
US10955790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488215B2 (en) Driving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EP2950515A2 (en) Scanner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US20100054825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KR20200052726A (ko) 커플러 홀더 기반 토너 로킹 시스템
JP717278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2436159A (zh) 旋转驱动力传递部件、感光鼓、处理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13015660A (ja) 駆動機構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