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50667A - 摄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摄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50667A
CN101150667A CNA200710153379XA CN200710153379A CN101150667A CN 101150667 A CN101150667 A CN 101150667A CN A200710153379X A CNA200710153379X A CN A200710153379XA CN 200710153379 A CN200710153379 A CN 200710153379A CN 101150667 A CN101150667 A CN 1011506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focusing
estimate
focusing evaluation
camera he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15337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53300C (zh
Inventor
井出昌孝
松本寿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lympu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lympus Imaging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lympus Imaging Corp filed Critical Olympus Imaging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1506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506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53300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53300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00Focusing arrangements of general interest for cameras, projectors or print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3/00Viewfinders; Focusing aids for cameras; Means for focusing for cameras; Autofocus systems for cameras
    • G03B13/32Means for focusing
    • G03B13/34Power focusing
    • G03B13/36Autofocus system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18Signals indicating condition of a camera member or suitability of ligh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 H04N23/631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rolling image capture or setting capture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 H04N23/63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for displaying additional information relating to control or operation of the camera
    • H04N23/635Region indicators; Field of view indicat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H04N23/673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based on contrast or high frequency components of image signals, e.g. hill climbing method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1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by relative axial movement of several lenses, e.g. of varifocal objective lens
    • G02B7/1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by relative axial movement of several lenses, e.g. of varifocal objective lens controlled by a microcomput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Automatic Focus Adjustment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Focusing (AREA)
  • Indication In Cameras, And Counting Of Exposur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显示根据被摄体的对焦状态而动态改变放大率的实时取景图像的摄像装置。本发明的拍摄被摄体的摄像装置包括:使来自上述被摄体的光束成像的摄影光学系统;按照规定周期拍摄上述被摄体来输出动态图像的摄影部;将上述摄影部输出的动态图像作为实时影像显示在显示器上的显示部;根据摄影者的操作来改变上述摄影光学系统的焦点位置的焦点位置调整部;确定上述显示部在上述显示器上显示的实时影像的大小的显示控制部;以及对焦评价值计算部,其按照上述摄像部输出的动态图像的每一帧,计算表示该帧中的规定部分的对焦程度的对焦评价值,其中,上述显示控制部根据上述对焦评价值来确定显示在上述显示器上的实时影像的大小。

Description

摄像装置
相关申请的交叉参考
本申请以在2006年9月22日提出的在先日本专利申请第2006-257621号为基础并请求优先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摄像装置,特别涉及具有在手动对焦(Manual Focus)时放大图像进行显示的功能的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如下的相机,其可以进行显示被摄体的实时影像的所谓实时取景显示(live view display),或在例如液晶显示装置(Liquid CrystalDisplay)等显示部上显示通过摄影所得图像。作为这种相机中易于进行手动对焦(以下称为MF)时的对焦操作的技术,例如已知有如下技术。
在日本特开平11-341331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摄像装置,该摄像装置在MF时,在显示部上进行如下的显示:对相比于自动对焦(Auto Focus,以下称为AF)时为按照规定倍率得到放大的被摄体进行实时取景显示。
在日本特开2004-242009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摄像装置,该摄像装置在显示部对在MF时的实时取景显示中在相应摄影画面内对焦情况最好的区域进行放大显示。
但是在上述日本特开平11-341331号公报和上述日本特开2004-242009号公报中所公开的摄像装置例如在焦点大幅偏离被摄体的严重虚焦的状态下,在MF时,在显示部上仍然会进行被放大的被摄体的实时取景显示。此时,用户难以判别上述被摄体,反而成为不便使用的摄像装置。
而且在放大倍率过大或过小的情况下,上述实时取景显示也成为难以判别是否良好地与上述被摄体对焦的显示。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摄像装置,该摄像装置在进行手动对焦时具有良好的操作性,可易于进行手动对焦下的对焦操作。
本发明的摄像装置用于显示放大率根据被摄体的对焦状态而动态变化的实时取景图像。
本发明的结构的一个例子可如下表现:一种对被摄体进行拍摄的摄像装置,其包括:使来自上述被摄体的光束成像的摄影光学系统;按照规定的周期对上述被摄体进行拍摄而取得动态图像的摄影部;将上述摄影部取得的动态图像显示为实时影像的显示部;焦点位置调整部,其对应于摄影者的操作,改变上述摄影光学系统的焦点位置;确定上述显示部所显示的实时影像中的上述被摄体大小的显示控制部;以及对焦评价值计算部,其针对上述实时取景显示中的每一帧,计算表示相应帧中的规定部分的对焦程度的对焦评价值,其中,上述显示控制部根据上述对焦评价值来确定上述实时影像中的上述被摄体大小。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在进行手动对焦时具有良好的操作性,可易于进行手动对焦下的对焦操作的摄像装置。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装置和方法的这些及其它特征、方面、以及优势,将通过下述的描述、所附的权利要求、以及附图而更加明了。
图1是详细表示安装有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的相机结构的框图。
图2是表示安装有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的相机的背面图的图。
图3A~3C是表示实时取景模式时的液晶监视器的显示画面的图。
图4A是表示安装有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的相机上的实时取景模式下的摄影动作的Bucom的动作控制处理流程的流程图。
图4B是表示结束实时取景模式的动作的情况下的Bucom的处理流程的流程图。
图5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对焦评价值和摄影光学系统的透镜位置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5B是表示图5A所示的各透镜位置处的对焦评价值的显示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5C是表示图5A所示的移动(3)的过程中的对焦评价值的显示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5D是表示图5A所示的各透镜位置处的液晶监视器的显示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6是表示用于在实时取景模式下显示对焦评价值的Bucom的动作控制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图6所示的流程图的一个变形例的流程图。
图8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中的对焦评价值与摄影光学系统的透镜位置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8B是表示图8A所示的各透镜位置处的对焦评价值的显示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8C是表示图8A所示的移动(3)的过程中的对焦评价值的显示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8D是表示图8A所示的各透镜位置处的液晶监视器的显示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9A~9B是表示峰值通过判断的算法的图。
图10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实时取景模式下的动作控制的流程图的第1部分。
图10B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实时取景模式下的动作控制的流程图的第2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详细表示安装有本实施方式的对焦状态显示装置的相机结构的框图。下面参照该图,以在通常的相机中进行的AF为例来详细说明该相机的结构部件。
首先,如图1所示,安装有本实施方式的对焦状态显示装置的相机由镜筒100和相机主体200构成。
此处,通过镜头控制用微型计算机(下面称为Lucom)101来进行上述镜筒100的各部分的控制。另一方面,通过主体控制用微型计算机(下面称为Bucom)201来进行上述相机主体200的各部分的控制。此处,在上述相机主体200安装了镜筒100的情况下,Lucom101与Bucom201经由通信连接器101a被连接为可以通信的状态。此时,作为相机系统,Lucom101从属于Bucom201而进行工作。
在上述镜筒100的内部配置有摄影光学系统102。此处,在图1中,用1个光学透镜来代表构成该摄影光学系统102的多个光学透镜而进行图示。在该摄影光学系统102中包含了用于调整被摄体像的对焦位置的对焦透镜,通过位于镜头驱动机构103内的DC电动机(未图示),该对焦透镜在光轴方向上进行移动。
并且,在上述摄影光学系统102的后方设有光圈104。该光圈104通过位于光圈驱动机构105内的步进电动机(未图示)而被开闭驱动。通过控制上述光圈104的开闭,控制经由上述摄影光学系统102入射到相机主体200内的来自被摄体的光束的光量。
此处,上述镜头驱动机构103内的DC电动机的控制以及上述光圈驱动机构105内的步进电动机的控制都是通过受到Bucom201的指令的Lucom101来进行的。而且,一旦用户旋转作为设在上述镜筒100的外周上的可旋转部件的对焦环106,则上述摄影光学系统102的对焦透镜借助于上述镜头驱动机构103而与该旋转同步地在光轴方向上进行移动。即,上述对焦环106是用于由用户进行手动对焦调整的操作部件。
并且,在相机主体200的内部设置了具有主反射镜202a、五棱镜202c、目镜202d的取景器装置。当相机处于通常状态时,经由上述摄影光学系统102入射的来自被摄体的光束的一部分被主反射镜202a反射。由此,经过五棱镜202c和目镜202d形成观察用的像。
此处,在上述五棱镜202c的附近设有光电传感器(photosensor)204a,通过了五棱镜202c的光束的一部分射入光电传感器204a。在测光电路204b中,根据在上述光电传感器204a中检测到的光束的光量来进行公知的测光处理。而且,在上述测光电路204b中处理得到的测光量被发送给Bucom201。
在Bucom201中,根据从上述测光电路204b输入的测光量来运算摄影时的曝光量。从Bucom201向Lucom101发送该曝光量。在Lucom101中,根据从Bucom201通知来的曝光量进行上述光圈104的驱动控制。
而且,透过上述主反射镜202a而被上述副反射镜203反射的光束被导入用于进行自动焦点调节处理(AF处理)的AF传感器单元205。在该AF传感器单元205的内部设有区域传感器(未图示),射入该区域传感器的光束被转换为电信号。
来自该区域传感器的输出经由AF传感器驱动电路206而发送给Bucom201。然后,在Bucom201中进行测距处理,运算焦点调节所需的摄影光学系统102的焦点状态(散焦量)。然后,从Bucom201向Lucom101发送该散焦量。在Lucom101中,根据从Bucom201通知来的散焦量计算摄影光学系统102的移动量。镜头驱动机构103根据Lucom101输出的移动量来移动摄影光学系统102中的对焦透镜。
但是,当该相机处于摄影动作状态时,上述主反射镜202a移动到从摄影光学系统102的光轴退避的规定的上升位置。这种主反射镜202a的驱动是通过反射镜驱动机构207来进行的。而且,反射镜驱动机构207的控制是通过Bucom201来进行的。此处,当主反射镜202a移动到上升位置时,副反射镜203随之折叠起来。
通过这样将主反射镜202a移动到上升位置,透过了上述摄影光学系统102的来自被摄体的光束向快门部208的方向射入。通过了上述快门部208的光束在此后射入配置在上述快门部208的后方的摄像元件212。而且,上述快门部208是由前幕和后幕构成的焦平面式的快门。此处,用于驱动上述前幕和后幕的弹簧力是通过快门推压机构(shutter chargemechanism)209来推压的。而且,上述前幕和后幕的驱动是通过快门控制电路210来进行的。并且,上述快门推压机构209和上述快门控制电路210受到Bucom201的控制。
然后,在上述摄像元件212中,被摄体的光像转换为电信号(影像信号)。之后该电信号被摄像接口电路217按照每个规定定时读取并数字化。接下来,被该被摄像接口电路217数字化后得到的图像数据经由图像处理控制器218而存储在由SDRAM等构成的缓存219内。这里,该缓存219是用于暂时保管图像数据等数据的存储器,其在对图像数据进行各种处理时的工作区域等中进行利用。
之后,被摄像接口电路217所读取而存储在缓存219中的上述图像数据被图像处理控制器218读取。被该图像处理控制器218读取出的图像数据在经过了白平衡校正、灰度校正、颜色校正等的公知的图像处理之后,存储在上述缓存219中。并且,在图像记录时,通过JPEG方式等的公知的压缩方式来压缩由上述图像处理控制器218处理过的图像数据。通过该JPEG压缩而得到的JPEG数据存储在上述缓存219中之后,作为附加了规定的头信息的JPEG文件而记录在FlashROM220和记录介质221中。
此处,假设上述FlashROM220是内置于相机的存储器,而假设上述记录介质221是可以安装在相机的外部的记录介质。而且,作为上述记录介质221例如可以使用构成为可拆装于相机的存储卡或者硬盘驱动器等。
另外,在根据记录于上述FlashROM220和上述记录介质221的JPEG文件来再现图像时,记录于上述FlashROM220和上述记录介质221的JPEG数据被上述图像处理控制器218读取而解压缩。然后,在将该解压缩数据转换为视频信号之后,将其尺寸调整为显示用的规定尺寸,在上述液晶监视器222上进行输出显示。
而且,在Bucom201上可进行访问地连接有存储相机控制所需的规定的控制参数的非易失性存储器223。该非易失性存储器223例如由可改写的EEPROM构成。进而,在Bucom201上经由电源电路224连接有作为电源的电池225。该电池225的电力通过上述电源电路224而转换为该相机系统的各部分所需的电压,提供给该相机系统的各部分。
而且,在Bucom201上连接着用于通过显示输出该相机的动作状态而将其告知用户的动作显示用LCD226和用于检测该相机的各种操作部件的操作状态的相机操作SW(相机操作开关)227。
另外,当在该相机中进行电子取景器(Electronic Viewfinder,EVF)显示的情况下,上述摄像接口电路217按照每个规定的定时进行重复处理,从摄像元件212读取影像信号并将其转换为数字图像数据,该图像数据通过上述图像处理控制器218而进行了EVF显示用的白平衡校正等的图像处理之后,被转换为视频信号。该视频信号的尺寸被调整为显示用的规定尺寸之后,输出显示在作为显示部的液晶监视器222上。用户通过显示在该液晶监视器222上的图像而可以确认摄影图像。
如果进行上述那样的EVF显示的动作控制,则可以进行一般被称为实时取景显示的显示。而且,为了进行实时取景显示,通常进行如下的动作控制。即,首先将上述主反射镜202a移动到上升位置上,使快门部208打开。由此,上述摄影光束直接射入上述摄像元件212。之后,摄像元件212按照规定的帧速率(1秒内的摄影图像数量)来进行拍摄,通过上述图像处理控制器218来处理由摄像接口电路217读取的图像数据而将其显示在上述液晶监视器222上。用户通过观察该液晶监视器222上的实时取景显示,即使不通过目镜也能观察被摄体像。
下面参照表示安装了本实施方式的对焦状态显示装置的相机的背面图的图2来说明该相机中用户所使用的各种操作部件。
如该图所示,在该相机1的背面设有主旋钮316、AF帧按钮317、AE锁定按钮318、再现模式按钮319、删除按钮320、保护按钮321、信息显示按钮322、菜单按钮323、十字按钮324、OK按钮325和预览按钮326。而且,在该相机1的上方设有模式旋钮303。以下依次说明各部件。
首先,上述主旋钮316是用于通过旋转操作,来对当前用户所操作的操作部件的功能进行设定变更的部件。
上述模式旋钮303是用于设定各种摄影模式的部件。此处,作为该各种摄影模式的一个例子举出场景模式(SCN)来说明上述模式旋钮303。即,在将上述模式旋钮303设定为SCN的状态下,通过用户旋转操作上述主旋钮316,在液晶监视器222上显示关于与期望的场景对应的摄影条件的设定的菜单画面。这里,作为上述期望的场景,例如具有肖像场景、运动场景、留念场景、风景场景、夜景场景等。而且,根据用于从中选择的场景来设定曝光、闪光灯发光、测光模式、AF模式、连拍间隔等摄影时的各种摄影条件。
上述AF帧按钮317是用于选择摄影时的AF方式的按钮。在按下该AF帧按钮317的状态下,通过对上述主旋钮316进行旋钮操作,将AF方式改为例如多点AF(multi AF)或者单点AF(spot AF)。
而且,在上述多点AF中,检测画面内的多个测距点的焦点状态。另一方面,在单点AF中,检测画面内的一点(可从多个候选中选择)的焦点状态。
上述AE锁定按钮318是用于固定曝光条件的按钮。在按下该AE锁定按钮318的期间内固定此时所运算的曝光量。
上述再现模式按钮319是用于将相机1的动作模式切换为可以根据记录在上述FlashROM220和上述记录介质221中的JPEG文件在上述液晶监视器222上再现显示图像的再现模式的按钮。
上述删除按钮320是用于在再现模式中从上述FlashROM220和上述记录介质221中删除图像数据(JPEG文件)的按钮。
上述保护按钮321是用于在再现模式中保护图像数据不被错误删除的按钮。
上述信息显示按钮322是用于在上述液晶监视器222上显示基于图像数据的附加信息(例如Exif信息)的图像信息的按钮。
上述菜单按钮323是用于在上述液晶监视器222显示菜单画面的按钮。该菜单画面通过多层结构的菜单项目构成。用户可以通过上述十字按钮324来选择期望的菜单项目,可以用OK按钮325确定所选择的项目。此处,作为菜单项目例如具有摄影菜单、再现菜单、自定义菜单和设置菜单等。通过上述摄影菜单,可以进行上述FlashROM220和上述记录介质221的设置、图像数据的画质、图像处理、场景模式等的设定。通过上述再现菜单,可以进行图像再现时的再现条件和图像打印时的设定等。通过上述自定义菜单,可以根据摄影者的喜好来进行各种细微的设定。通过上述设置菜单,设定警告音的种类等的相机的动作状态。
上述预览按钮326是用于选择进行上述实时取景显示的模式的按钮。以下,将进行实时取景显示的模式称为实时取景模式。当用户按下上述预览按钮326时,开始在上述液晶监视器222上进行实时取景显示(进入上述实时取景模式)。之后,如果再次按下上述预览按钮326,则结束实时取景模式。并且在上述实时取景模式中,由于上述主反射镜202a位于上述上升位置,所以光束不会射入上述AF传感器单元205。即,此时,无法进行AF动作。因此,一旦进入实时取景模式,则通过上述Bucom201从AF动作状态切换到MF动作状态。
而且,用户通过上述各操作部件的操作来设定的内容保存在上述缓存219或者上述Bucom201内的存储器(未图示)等中。
下面,参照图3A~3C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对焦状态显示装置下的实际对焦状态显示场面。
首先,如上所述,当用户按下上述预览按钮326时,该相机进入实时取景模式。此时,在上述液晶监视器222中开始进行被摄体的实时取景显示。
并且,当该相机进入实时取景模式时,如图3A所示,在上述液晶监视器222的显示画面内显示对放大区域进行指定的上述放大复选框230(在图3A中省略了对被摄体的描绘)。
此处,图3A和3B所示的放大复选框230如图3A所示,可以向上述液晶监视器222上的用户期望的区域移动。因此,用户操作十字按钮使上述放大复选框230移动到包含希望放大显示的图像部分的期望区域上,通过在该状态下按下上述OK按钮325,在上述液晶监视器222上放大显示重叠有上述放大复选框230的区域(参照图3C)。
这样,在上述实时取景模式中,用户可以放大显示任意区域。而且,这种对任意区域的放大显示是为了易于用户在MF时进行对焦动作。本发明中,放大显示中的放大率是根据规定区域中的对焦程度来确定的(后面详细叙述)。即,规定区域中的对焦程度越高,则放大显示中的放大率也越高。下面按照时序说明这种放大显示的一个例子。
如图3B和图3C所示,例如以人物作为主要被摄体,放大显示包含该主要被摄体231的头部的区域的情况下,用户操作上述十字按钮324,使上述放大复选框230与包含该主要被摄体231的头部的区域对齐。之后,一旦用户按下上述OK按钮325,则如图3C所示,在液晶监视器222上放大显示主要被摄体231的头部的区域(转移到放大模式)。下面,将如图3所示地进行放大显示的模式称为放大模式。这样,被用户设定了位置的上述放大复选框230的区域内的图像(参照图3B),如图3C所示,实现使用了上述液晶监视器222的显示画面整体的放大显示。
此处,在上述放大模式中,在液晶监视器222上放大显示上述放大复选框230内的区域的图像(在本例子中为主要被摄体231的头部的图像)。而且,从该液晶监视器222的中心起分别在上下左右方向上、在画面的高度和宽度的50%范围内的区域作为对焦评价值运算区域232,用规定的帧速率来运算该对焦评价值运算区域232中的对焦评价值。
而且,在上述对焦评价值运算区域232中运算出的对焦评价值例如图3C所示,作为显示条241而显示在液晶监视器222上的显示画面右侧的对焦器240内。此处,上述显示条241的长度越长则对焦评价值越大(对焦程度越好),上述显示条241的长度越短则对焦评价值越小(对焦程度越差)。而且,此处仅在放大显示时显示对焦评价值的显示条241,但当然也可以在图3B所示的非放大模式时相同地显示上述对焦器240和上述显示条241。
并且,后面将叙述用于将上述对焦评价值作为上述对焦器240内的上述显示条241来表现的运算以及用于根据上述对焦评价值来确定液晶监视器222上的放大显示的放大率的运算。
下面,参照图4A所示的流程图来说明上述实时取景模式下的摄影动作中的Bucom201的动作控制的处理流程。而且,该相机的构成部件的详细动作控制如参照图1进行的上述说明所示,所以此处主要说明上述处理的流程。
另外,该相机的释放开关(未图示)是一般的2级开关。即,通过用户半按下而使得第1释放开关接通,通过全部按下而使得第2释放开关接通。而且,摄影动作是在上述第2释放开关接通时进行的。
首先,一旦进行了向上述实时取景模式的转移操作(用户按下上述预览按钮326),则该相机进入实时取景模式。此时,参照图3A到3C来通过用户操作进行上述一系列的处理。进行了这种实时取景模式的前一阶段的处理之后,转移到图4A所示的实时取景模式的摄影处理。
首先,当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时,开始在上述液晶监视器222进行被摄体的实时取景显示,直到执行了释放操作或者模式切换操作为止,都持续执行步骤S1的实时取景模式的动作(步骤S1)。此处,关于该步骤S1,后面将参照其他的流程图(图6)来详细叙述。在该步骤S1的实时取景模式动作中,如果用户全部按下释放开关(未图示),则上述第2释放开关接通。由此,结束上述步骤S1中的实时取景模式动作的处理。然后,通过上述反射镜驱动机构207来将上述主反射镜202a从上述上升位置驱动到作为图1所示的上述主反射镜202a的位置的下降位置(初始位置)(步骤S2)。该步骤S2是用于执行测光动作的步骤。
然后,通过上述光电传感器204a和测光电路204b来进行测光,运算上述快门部208的打开时间和上述光圈104的光圈值(步骤S3)。之后,用反射镜驱动机构207将上述主反射镜202a驱动到上述上升位置(步骤S4)。再根据上述步骤S3中计算出的光圈值来驱动上述光圈104(步骤S5)。
之后,开始驱动上述摄像元件212,开始摄像动作(步骤S6)。另外,根据上述步骤S3中计算出的打开时间来使上述快门部208打开而再关闭(步骤S7)。关闭了上述快门部208之后,停止上述摄像元件212的驱动,上述摄像接口电路217从上述摄像元件212读取影像信号来转换为数字图像数据(步骤S8)。此处,通过上述图像处理控制器218来对上述步骤S8中由上述摄像接口电路217输出的图像数据进行图像处理(步骤S9)。
然后,将在上述步骤S9中经过了图像处理的图像数据暂时存储在上述缓存219中(步骤S10)。进而,使上述光圈104回到开放位置(步骤S11)。之后,生成该图像数据的图像文件(步骤S12)。在该步骤S12中,以将在上述步骤S10中暂时存储在上述缓存219中的图像数据写入上述记录介质221的方式,生成该图像数据的图像文件。之后,将在上述步骤S12中生成的图像数据的图像文件记录在记录介质221中(步骤S13)。然后返回上述步骤S1,再次开始实时取景。
下面,参照图4B来说明实时取景模式的结束动作,该图4B是表示结束实时取景模式的动作的情况下的Bucom201的处理流程的流程图。而且,通过用户在上述步骤S1的实时取景模式动作中按下上述预览按钮326,转移到图4B所示的流程图的处理中。
首先,结束上述液晶监视器222中的实时取景显示(步骤S21)。然后,解除实时取景模式中所设定的MF动作状态,重新设定为实时取景模式之前所设定的AF动作状态(步骤S22)。
然后,关闭已打开的上述快门部208(步骤S23)。进而伴随该上述快门部208的关闭,停止上述摄像元件212的驱动(步骤S24)。然后,将上述主反射镜202a驱动到作为初始位置的上述下降位置(步骤S25)。然后处于待机状态。
下面,参照图5A至图5D来说明作为本第1实施方式的对焦状态显示装置的特征部分之一的用于手动对焦的液晶监视器222的显示图像、指标(显示条241)的显示例。此处,图5A是表示本第1实施方式中的对焦评价值和摄影光学系统102的对焦透镜的透镜位置(对焦透镜位置)之间的关系的图。图5B是表示图5A所示的各透镜位置处的对焦评价值的显示的一个例子的图。图5C是表示图5A所示的移动(3)的过程中的对焦评价值的显示的一个例子的图。图5D是表示图5A所示的各透镜位置处的上述液晶监视器222的显示的一个例子的图。
而且,如图5A所示,将切换到上述放大模式的时刻的对焦评价值设定为成为基准的对焦评价值即AFref。而且,设此时的摄影光学系统102的对焦透镜位置为位置L2。作为该例子的状态,设处于位置L2的对焦评价值AFref很低的状态(焦点很虚的状态)。而且,从切换到放大模式时起按照规定的帧速率由Bucom201重复进行对焦评价值运算。此处,当上述摄影光学系统102的对焦透镜位置在位置L2时,在上述液晶监视器222所显示的被摄体像的放大显示例如图5D(2)所示。
并且,该放大显示下的放大率被设定为对应于对焦评价值的规定值(后面详细叙述)。而且,由于当上述摄影光学系统102的对焦透镜位置在位置L2时的对焦评价值必然小于对焦状态下的对焦评价值,所以将此时的放大率设定得比对焦状态下的放大率小。
进而,在对焦器240内,显示与各时刻的对焦评价值对应的长度的条来作为显示条241。而且,将在后面叙述对应于对焦评价值的条显示的显示值和放大显示的放大率的计算方法。因此,在图5A到图5C中,将对焦评价值作为概要性的数值来处理。
首先,对于用户而言,通过旋转操作上述对焦环106,在将上述摄影光学系统102的对焦透镜位置从上述位置L2进行移动之际,不知最初应该把上述对焦环106朝哪个旋转方向旋转才能够接近对焦状态。
因此,用户先向某个方向旋转上述对焦环106,来移动上述摄影光学系统102的透镜位置。例如通过用户操作对焦环106,上述摄影光学系统102的对焦透镜位置成为图5A所示的位置L1的位置的情况下,如该图所示,对焦评价值更低,虚焦现象更为明显(移动(1))。
此时显示于上述液晶监视器222上的被摄体像的放大显示例如为图5D(1)所示。即,当上述摄影光学系统102的对焦透镜位置为位置L1时,相比于上述摄影光学系统102的对焦透镜位置为位置L2时,将放大率设定得更小。这是因为,当上述摄影光学系统102的对焦透镜位置为位置L1时,相比于上述摄影光学系统102的对焦透镜位置为位置L2时,对焦评价值下降所致。
而且,在上述对焦器240内,对应于上述摄影光学系统102的对焦透镜位置为位置L1时的对焦评价值而显示上述显示条241(参照图5B)。在这种对焦评价值下降的情况下,用户只要向与先前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上述对焦环106即可。
这里,如果用户向与先前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上述对焦环106,则上述摄影光学系统102的对焦透镜位置通过位置L2、位置L3和位置L4而成为位置L5的位置,在该位置L5处,对焦评价值为峰值(对焦最好的状态)。
即,当上述摄影光学系统102的对焦透镜位置为位置L2、位置L3和位置L5时,显示在上述液晶监视器222上的被摄体像的放大显示分别为如图5D(2)、图5D(3)、图5D(4)所示。即,随着上述摄影光学系统102的对焦透镜位置从位置L1趋近位置L5,显示在上述液晶监视器222上的被摄体像逐渐放大。
换言之,在上述液晶监视器222上按照与上述摄影光学系统102的各个对焦透镜位置的对焦评价值对应的规定的放大率进行被摄体像的显示。例如,当上述摄影光学系统102的对焦透镜位置为位置L3时,由于此时的对焦评价值大于位于位置L1和位置L2时的对焦评价值,所以将放大率设定得更大。而且,当上述摄影光学系统102的对焦透镜位置为位置L5时,由于此时的对焦评价值大于位于位置L3时的对焦评价值,所以也将放大率设定得更大。
这样,由于随着上述摄影光学系统102的对焦透镜位置从位置L1趋近位置L5,被摄体像的焦点状态也接近对焦状态,所以显示于上述对焦器240内的上述显示条241也如图5B所示,成为与各时刻的对焦评价值对应的显示。而且,当上述摄影光学系统102的对焦透镜位置为位置L5时,是对焦评价值为峰值的时刻。因此,此时为对焦最好的状态。
但是,即使在上述摄影光学系统102的对焦透镜位置为上述位置L5、对焦评价值为峰值时,用户还是不清楚在该时刻、该值是否为峰值。因此,即使在上述摄影光学系统102的对焦透镜位置成为上述位置L5之后,用户仍继续进行上述对焦环106的旋转操作(移动(2))。
而且,例如,当上述摄影光学系统102的对焦透镜位置为位置L6时,相比于位置L5时,显示于上述液晶监视器222上的图像的焦点稍微变虚。即,当上述摄影光学系统102的对焦透镜位置为位置L6时,显示于上述液晶监视器222上的被摄体像的放大显示例如图5D(5)所示。即,按照与上述摄影光学系统102的对焦透镜位置为位置L6时的对焦评价值对应的规定的放大率在上述液晶监视器222进行被摄体像的放大显示。
具体而言,当上述摄影光学系统102的对焦透镜位置为位置L6时,其对焦评价值低于位置L5时的对焦评价值,而且其对焦评价值高于位置L1和位置L2时的对焦评价值。因此,上述摄影光学系统102的对焦透镜位置为位置L6时的放大率被设定为大于位置L2时的放大率,并且小于位置L5时的放大率。
亦即,随着上述摄影光学系统102的对焦透镜位置从位置L5变化到位置L6,显示于上述液晶监视器222的图像的焦点逐渐变虚,伴随与此,放大率的值也被逐渐设定得小。
另外,在上述对焦器240中,随着上述摄影光学系统102的对焦透镜位置从位置L5变化到位置L6,对应于各时刻的对焦评价值而显示上述显示条241。即,如图5C所示,随着上述摄影光学系统102的对焦透镜位置从位置L5变化到位置L6,上述对焦器240的上述显示条241逐渐变短。
确认了这种上述显示条241的显示的用户识别出已经通过了对焦位置的情况,反向旋转上述对焦环106(移动(3))。用户使上述摄影光学系统102的对焦透镜位置返回作为移动(3)的中途的上述位置L5。
即,在本第1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中,按照与对焦评价值对应的规定的放大率在上述液晶监视器222上进行被摄体像的放大显示。即,对焦评价值越大,放大显示的放大率也越大。
下面说明上述显示条241的显示值的计算方法。
在本例中,由图5A至图5C可知,将对焦透镜在位置L2处的对焦评价值设为作为基准的对焦评价值AFref。这是因为如上所述,为了将切换到放大模式的时刻的对焦评价值作为对焦评价值的基准值的缘故。
然后,上述摄影光学系统102的对焦透镜从上述位置L2向上述位置L1移动(移动(1))的过程中,对焦评价值逐渐减少。
此时,上述Bucom201例如进行下面(1)式的运算来计算出显示为上述对焦器240内的显示条241的值(AFlevel)。
当AFnow<AFref时,
显示值AFlevel=10×(AFnow/AFref)-5...(1)
而且,上述AFnow表示该运算时的最新的对焦评价值。另外,当在上述(1)式的运算中,AFlevel<0时,设AFlevel=0。并且,如图5B可知,随着上述摄影光学系统102的对焦透镜位置从位置L2接近位置L1的位置,AFlevel的值逐渐变小。
此处,根据上述(1)式可知,当AFnow<AFref时,计算在上述对焦器240内作为上述显示条241进行显示的值时,将AFnow与AFref之比设为10倍来进行计算。因此,如果用户向与接近对焦状态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对焦环106,如图5B所示,由于上述显示条241的显示急剧变短,所以用户可以清楚地且容易地识别出该旋转操作并非是趋于对焦的操作。
另一方面,在上述摄影光学系统102的对焦透镜位置从上述位置L2向位置L6的位置移动(移动(2))的过程中,在此期间,对焦评价值逐渐增加。此时,上述Bucom201例如进行下面(2)式的运算来计算出显示为上述对焦器240内的显示条241的值。
当AFnow≥AFref时,
显示值AFlevel=log2(AFnow/AFref)+5...(2)
由上述(2)式可知,由于上述摄影光学系统102的对焦透镜位置在位置L2的位置上时,AFlevel=5,所以上述显示条241成为与对焦器240的中央部(AFlevel示出5的线)并列的显示。之后,随着从位置L2起进行的移动,AFlevel的值变大,一旦过了作为对焦程度最好的透镜位置的位置L5的位置,则AFlevel的值反而逐渐减少。
此处说明使用AFref对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特征之一的AFnow进行归一化而进行显示的理由。
对焦评价值的绝对值在其性质上是根据被摄体的对比度、亮度或者抖动等而大幅发生变化。因此,如果采用线性刻度(linear scale)显示对焦评价值的方式,则上述显示条241会由于被摄体和摄影条件等的变化而大幅抖动或小幅抖动。这样虽然可以检测出对焦评价值的峰值,但是对于缺少关于对焦评价值的知识的一般用户而言不易使用。换言之,上述对焦器240难以对容易进行手动对焦作出充分的功能。
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对焦评价值的显示,将其转换为用规定值进行规一化的值来进行显示。而且,作为归一化的基础,考虑到对焦状态明显差的透镜位置上的评价值AFref较为合适。这是由于,将对焦评价值的峰值(上述位置L5处的对焦评价值)作为AFpeak,可以增大AFpeak-AFref的值的范围。因此,即使由于被摄体或者摄影条件而使得对焦评价值的绝对值发生大的偏差,通过如本实施方式这样以AFref为基准进行归一化,也能使AFpeak-AFref之间的范围充分变大而且能收敛在规定范围内。即,能够优化上述对焦器240的显示范围(此处为5~10)。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当AFnow≥AFref时,通过式(2)所示的对数压缩来进行压缩运算,但是当AFnow<AFref时,不进行压缩运算,而进行式(1)所示的非压缩运算。
下面说明上述(2)式中进行对数压缩的压缩运算的理由。
首先,虽然对焦评价值的绝对值根据其运算方法而有所不同,但有时AFpeak和AFref之比还会变为几十倍。因此,如果用线性刻度显示对焦评价值,则无法适当设定对焦器240的显示范围。鉴于这种情况,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2)式所示那样,进行对数压缩。由此,可以用5到10的值来显示AFlevel,所以可以对应到AFpeak和AFref之比为25=32倍的范围。
而且,通过对焦评价值的运算方法,在AFpeak和AFref之比更小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进行对数压缩,压缩方法当然也可以不是对数。
以下,说明上述放大率的设定方法。
显示于上述液晶监视器222的被摄体像的放大显示中的放大率K例如如下设定。
放大率K=k1×AFnow...(3)
而且,k1表示规定系数,AFnow表示对焦评价值。并且放大率K的最大值、最小值例如分别为10倍、1倍。
通过这样设定,可以将显示于上述液晶监视器222的被摄体像的放大显示中的放大率K设定为与对焦评价值的大小成正比的值。
而且,作为放大率K的设定方法,除了上述设定方法之外还有下面所述的设定方法。
[第1设定方法]
在本第1设定方法中,如下设定放大率K。
放大率K=m1×AFlevel...(4)
而且,m1表示规定系数,AFlevel表示上述显示条241的显示值。并且放大率K的最大值、最小值例如分别为10倍、1倍。
根据上述(4)式,可以将放大率K设定为与上述显示条241的显示值的大小成正比的值。即,根据本第1设定方法可以将上述显示条241的显示变化与显示于上述液晶监视器222的被摄体像的放大显示中放大率K的变化对应起来。
[第2设定方法]
本第2设定方法是在上述第1设定方法中,根据上述显示条241的显示值AFlevel的大小来改变与上述显示条241的显示值AFlevel相乘的系数的值。具体而言,在本第2设定方法中,如下设定放大率K。
(i)AFlevel<B时,
放大率K=m1×AFlevel...(5)
(ii)AFlevel≥B时,
放大率K=m2×(AFlevel-B)+m1×B...(6)
并且m1>m2。
即,在本第2设定方法中,当上述显示条241的显示值AFlevel的值小于规定值B的情况下、即虚焦(对焦评价值小)的情况下,设与上述显示条241的显示值AFlevel相乘的系数为大于m2的m1。由此,使放大率K相对于上述显示条241的显示值AFlevel的变化变大。
即,在严重虚焦的状态下,由于显示于上述液晶监视器222的图像的焦点状态相对于上述对焦环106的旋转操作的变化较小(视觉上难以识别),所以通过大幅改变放大率K,易于在视觉上识别焦点状态的变化。
另一方面,当上述显示条241的显示值AFlevel的值大于规定值B的情况下、即对焦评价值大的情况下,通过使与上述显示条241的显示值AFlevel相乘的系数为小于m1的m2,减小放大率K相对于上述显示条241的显示值AFlevel的变化。
即,当对焦评价值大的情况下,通过减小显示于上述液晶监视器222的图像的焦点状态相对于上述对焦环106的旋转操作的变化,易于一边观察焦点状态的变化一边进行MF操作。
如上所述,在一边观察显示于上述液晶监视器222的被摄体像的放大显示的焦点状态的变化一边进行MF操作时,本第2设定方法十分有效。
[第3设定方法]
本第3设定方法与上述第2设定方法相同,是在上述第1设定方法中,根据上述显示条241的显示值AFlevel的大小来改变与上述显示条241的显示值AFlevel相乘的系数的值的设定方法。具体而言,在本第3设定方法中,如下设定放大率K。
(i)AFlevel<B时,
放大率K=m3×AFlevel...(7)
(ii)AFlevel≥B时,
放大率K=m4×(AFlevel-B)+k3×B...(8)
并且m4>m3。
即,在本第3设定方法中,当上述显示条241的显示值AFlevel的值大于规定值B的情况下、即接近对焦状态的情况下,设与上述显示条241的显示值AFlevel相乘的系数为大于m3的m4而增加放大率K的变化。由此,显示于上述液晶监视器222的被摄体像的放大显示的大小相对于上述对焦环106的旋转操作的变化变大,所以易于视觉识别对焦评价值成为峰值(对焦状态)的情况。
如上所述,与显示于上述液晶监视器222的被摄体像的放大显示的焦点状态的变化相比,本第3设定方法在重视被摄体像的大小的变化来进行MF操作时十分有效。
[第4设定方法]
本第4设定方法是在通过上述第1设定方法至上述第3设定方法来设定放大率K时,当对焦评价值通过了峰值(到达了峰值)之后,改变放大率K的设定方法的设定方法。
即,对焦评价值通过了峰值之后,在通过MF而向对焦状态进行焦点的微调时,通过进一步增大放大率K相对于对焦评价值的变化,用户易于视觉识别对焦状态,易于进行焦点的微调。
具体而言,在本第4设定方法中,如下设定放大率K。
对焦评价值通过了峰值之后,
放大率K=Kmax-m5×AFlevel...(9)
并且m5>m1~m4。而且Kmax表示放大率的最大值,例如为10倍。
这样,在本第4设定方法中,对焦评价值通过了峰值之后,以作为放大率K的最大值的Kmax为基准,使用大于到达峰值之前的系数m1~m4的系数m5来设定放大率K。由此可以进一步增大对焦评价值通过了峰值之后的放大率K相对于对焦评价值的变化。即,根据本第4设定方法,可以提高对焦评价值通过了峰值之后,用MF向对焦状态进行焦点微调时的操作性。
以上作为放大率K的设定方法说明了[第1设定方法]至[第4设定方法],但不限于这些放大率K的设定方法。例如当然也可以如下设定,即一并考虑上述对焦环106的旋转操作和显示于上述液晶监视器222的被摄体像的放大显示的视觉效果,使用高次函数等其他函数来作为提高用户操作感的对焦评价值或者上述显示条241的显示值AFlevel的函数,从而设定放大率K。
下面,参照图6所示的流程图说明用于在实时取景模式中实际显示图5A至图5C所示的对焦评价值的上述Bucom201的动作控制。而且图6所示的流程图是详细表示图4A所示的流程图中步骤S1的处理的流程图。而且对在相同流程图中进行相同处理的步骤赋予相同步骤符号而省略其说明。
另外,在实时取景模式中不能使用AF模式。因此,即使在由用于切换到AF模式的AF模式选择开关(未图示)选择了AF模式的情况下,也要先将其强制性地切换到MF模式(步骤S31)。即,为了执行实时取景模式,通过该步骤S31的处理切换到MF模式。
然后,将上述主反射镜202a移动到上述上升位置,打开快门部208(步骤S32)。由此,通过进行该打开操作,向摄像元件212射入光束。之后等待同步信号的输入(步骤S33)。此处,所谓该同步信号是指用于每隔规定间隔驱动上述摄像元件212以输出影像信号的信号。例如在帧速率为30帧/秒的情况下,1秒内得到30次影像信号。即,此时,每33.33ms从摄像接口电路217输入同步信号。
之后,在判断为存在上述同步信号的输入时,通过上述摄像接口电路217来进行上述摄像元件212的电荷蓄积动作(步骤S34)。然后,一旦结束上述摄像元件212的电荷蓄积动作,则通过上述摄像接口电路217读取影像信号并将其转换为数字图像数据(摄像数据)(步骤S35)。然后,对此次的摄像数据进行公知的运算来运算评价曝光的AE评价值,根据该运算结果运算下一次的摄像元件212驱动时的曝光量(步骤S36)。此处,上述摄像元件212安装了公知的电子快门功能,其按照在上述步骤S36中运算并计算出的曝光量来设定电荷蓄积时间。
接着,运算设定区域(此处,该设定区域为图3C所示的上述对焦评价值运算区域232;以下亦同)内的对焦评价值,将其设为作为其后的基准的对焦评价值的AFref(步骤S37)。
而且,所谓对焦评价值是指对摄像元件212的输出进行高通滤波处理而提取高频成分,再进行公知的运算所得到的值。作为公知的运算,以往公知有各种各样的算式。另外,对于该对焦评价值而言,由于焦点对得越准则高频成分越强,所以为较大的值。
另外,在结束了上述步骤S37的处理之后,等待输入下一个上述同步信号(步骤S33A)。此处,一旦检测出上述同步信号,则执行与上述步骤S34至上述步骤S36的处理相同的处理、即步骤S34A至步骤S36A。
而且,一旦结束了上述步骤S36A的处理,则运算上述设定区域内的对焦评价值,将得到的值作为对焦评价值AFnow(步骤S38)。然后,判断AFref的值与AFnow的值的大小关系(步骤S39)。即在该步骤S39中,判断是否为AFnow<AFref
当将上述步骤S39分支为“是”时,按照上述式(1),求出既为上述显示条241的显示值、又为设定上述液晶监视器222的放大显示的放大率K所需的值的AFlevel。即,执行使用AFnow/AFref的非压缩运算(步骤S40)。然后等待下一个上述同步信号。
另一方面,当上述步骤S39分支为“否”时,由于AFnow≥AFref,所以按照上述式(2),求出既为上述显示条241的显示值、又为设定上述液晶监视器222的放大显示的放大率K所需的值的AFlevel。即,执行通过对AFnow/AFref进行对数运算而进行压缩的压缩运算(步骤S41)。
而且,上述液晶监视器222上的图像显示以及上述显示条241的显示可以根据如上计算出的显示值AFlevel和放大率K的值来随时更新显示。然后等待下一个上述同步信号(步骤S33A)。
下面说明中断处理的步骤。
首先,在上述步骤S33至上述步骤S41的处理之中,执行规定的帧速率下的实时取景显示的更新动作。在此期间,如果由用户接通了上述第2释放开关,则在Bucom201的中断处理中提取该流程中的序列,转移到参照图4A所说明的上述步骤S2的处理中(步骤S42)。
而且,在执行上述实时取景显示的更新动作的期间,如果用户按下了上述预览按钮326,则在Bucom201的中断处理中提取该流程中的序列,转移到参照图4B所说明的上述步骤S21的处理中(步骤S43)。
如上所述,根据本第1实施方式,可以提供一种进行手动对焦时的操作性良好,而且易于进行手动对焦下的对焦的摄像装置。
即,在本第1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中,通过根据对焦评价值的大小来改变上述液晶监视器222的被摄体像的放大显示的放大率K,提高了进行MF时的操作性。具体而言,通过对焦评价值越大则越增大放大率K,易于视觉捕捉焦点状态的变化,大幅度提升进行MF时的操作性。
进而,根据本第1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用户通过一并使用表示对焦评价值的大小的上述显示条241的显示和显示于上述液晶监视器222的被摄体像的放大显示,可以进一步提高进行MF时的操作性。
即,本第1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的用户可以通过显示于上述液晶监视器222的被摄体像的焦点状态、被摄体像的显示大小和显示条241的变化来识别对焦程度。因此,根据本第1实施方式,可以提供一种与以往的摄像装置相比,大幅度提升了进行MF时的操作性的摄像装置。
[变形例]
下面说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一个变形例。
本变形例的目的在于,使对已先设定的上述AFref进行重新设定的操作变得简单。根据本变形例,可以避免例如改变了被摄体等情况下对上述AFref进行重新设定的复杂程度(这是指先脱离放大模式之后再次进入放大模式的操作)。
图7所示的流程图是改变了图6所示的流程图的一部分的流程图。因此,对图7所示的流程图中的步骤中的、与图6所示的流程图中的步骤进行相同处理的步骤赋予相同的步骤号码,省略其说明。下面说明作为本变形例的特征部分的步骤S44。
首先,当用户按下显示开始开关(未图示)时,通过Bucom201的中断处理来转移到步骤S44的处理中。此处,在步骤S44中,根据用户按下上述显示开始开关的时刻的摄影图像来如上所述计算出对焦评价值,将该计算出的值重新设定为AFref。之后返回步骤S44的中断处理之前所进行的步骤。
如上所述,根据本变形例,可以得到除了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对焦状态显示装置能获得的效果之外,还能获得如下效果的对焦状态显示装置。即,根据本变形例,可以如上所述通过简便的操作来重新设定AFref,由于该新设定的AFref在此后用于上述步骤S39的处理,所以将完全更新上述对焦器240的显示和液晶监视器222的放大显示。即,根据本变形例,可以提供如下的对焦状态显示装置,其当变更了被摄体时,易于根据最初的设定来设定上述对焦器240的上述显示条241的显示的放大率和液晶监视器222的放大显示的放大率。
而且,作为上述显示开始开关,当然既可以设置专用的开关,也可以设定为与其它开关并用的开关。
[第2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对焦状态显示装置。
图8A至8C是表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对焦状态显示装置的特征部之一的、成为用于手动对焦的指标的对焦评价值的显示的一个例子的图。其中,图8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对焦评价值与摄影光学系统102的对焦透镜位置之间的关系的图。图8B是表示图8A所示的各对焦透镜位置的对焦评价值的显示的一个例子的图。图8C是表示图8A所示的移动(3)的过程中的对焦评价值的显示的一个例子的图。图8D是表示图8A所示的各对焦透镜位置的上述液晶监视器222的显示的一个例子的图。
下面,说明用户对上述对焦环106进行的旋转操作和与该旋转操作对应的上述液晶监视器222上的被摄体像的放大显示以及上述显示条241的显示。
而且,该图8A至8D是分别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图5A至图5D对应的图。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移动(1)和移动(2),进行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图5A所示的移动(1)和移动(2)完全相同的显示。因此,此处主要说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与本第2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之间的不同之处。
图8B是表示上述移动(2)的过程中将摄影光学系统102的对焦透镜位置移动到位置L6时的图。而且,由该图可知,在该移动(2)的过程中对焦评价值的值通过了其最大值AFpeak。在本实施方式中,此时为了使用户识别出通过了对焦评价值的最大值AFpeak的情况,在判断为通过了对焦评价值的最大值AFpeak时,切换对焦评价值的显示方式、即切换上述显示条241的显示方式和上述液晶监视器222的被摄体像的放大显示的显示方式。而且,后面将参照图9详细说明判断通过了上述峰值的情况的算法(峰值检测算法)。
即,在本第2实施方式中,一旦判断为对焦评价值通过了上述峰值,则通过上述峰值检测算法判断通过了峰值的情况,如图8C所示切换上述显示条241的显示方式(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显示色由黑色变为红色)。而且,如图8D(5)所示,对上述液晶监视器222的被摄体像的放大显示切换其显示色。并且,在图8D(5)所示的例子中,对图像处理控制器218上的白平衡进行切换,使得该显示图像的实时取景的显示画面的色彩平衡从自然色向附着了灰色的自然色转变。
在图8B中,当对焦透镜到达位置L6时,判断为上述对焦评价值通过了峰值,如图8C的位置L6处的显示条241那样,显示色从黑变红。
这样,作为上述显示方式的切换,具体而言,可以举出例如显示色的改变。在图8C所示的例子中,当判断为通过了峰值的情况下,将上述显示条241的显示色切换为红色(通常上述显示条241的显示色为黑色)。进而,如图8D(5)所示切换上述液晶监视器222的被摄体像的放大显示的显示色(在图8D所示例子中,将显示色从图像的自然色转变为带有灰色的自然色)。
而且,作为上述显示方式的切换,除了显示色的切换之外,还可以考虑上述显示条241的组织图形的改变(例如改为带状的组织图形)、上述显示条241在上述液晶监视器222上的显示位置的改变、上述液晶监视器222的显示部内的外框颜色的改变等的显示方式的切换。即,只要是用户可以识别通过了对焦位置的情况的显示方式的切换即可。而且,当然也可以不是如图8D(5)所示那样改变上述液晶监视器222的显示部整体的显示色,而是改变上述液晶监视器222的显示部一部分的显示色。
此处,图8A所示的移动(3)和图8C表示通过用户进行的上述对焦环106的反转操作(相对于用于上述峰值检测的对焦环的旋转操作的方向为反转的操作),而使上述摄影光学系统102的对焦透镜位置回到位置L5(对焦状态最好的透镜位置)的透镜位置的移动过程中的上述显示条241的显示。并且,图8C表示摄影光学系统102的对焦透镜位置再次通过位置L5而返回到位置L1的位置时刻的显示。
进而在本第2实施方式中,具有下面所述的上述第1实施方式所不具有的特征。即,在本第2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峰值检测的前后改变上述显示条241的范围和上述液晶监视器222的放大显示时的放大率的状态。由此,用户更易于进行MF动作。
具体而言,对于上述液晶监视器222的放大显示,如果一旦通过上述峰值检测算法判断为通过了峰值,就固定放大率。例如将其固定在作为最大值的10倍的值。
而且关于上述显示条241的范围变更,在到上述移动(2)之间的过程中,已知从初始位置到对焦位置的对焦评价值的范围(AFpeak-AFref)。因此,在判断出通过了峰值的情况之前,进行通过对数压缩显示的上述显示条241的显示,在判断出通过了峰值的情况之后,根据下式改变为非压缩显示,从而可以放大显示AFpeak附近的显示刻度。
峰值检测后:
显示值AFlevel=10×(AFnow/AFpeak)-2...(9)
由此,设AFnow=AFpeak的情况为AFlevel=8,可以通过上述显示条241在0~10的范围内对于对焦评价值进行线性刻度下的显示。
下面参照图9A、9B来说明上述峰值检测算法。
图9A是说明在由用户进行可以正确判断出通过了上述峰值的情况的上述对焦环106的旋转操作的情况下、峰值检测算法的图。即,该例子表示用户向一个方向旋转上述对焦环106直到通过上述峰值为止的情况。此时,在通过了上述峰值之后,在Bucom201判断为上述对焦评价值比其最大值低规定量时(判断为AFpeak-AFnow的值大于规定值时),切换上述显示条241的显示方式。
然后,通过该上述显示条241的显示方式的切换而识别到通过了对焦状态的用户向与上述显示方式切换前的反方向旋转上述对焦环106,移动上述摄影光学系统102的透镜位置,直到达到作为对焦评价值的峰值的AFpeak为止。
另一方面,图9B是说明在达到上述峰值之前,用户反转操作了上述对焦环106时的峰值检测算法的图。此时,Bucom201必须使得上述反转操作之前的对焦评价值不被判断为其最大值AFpeak。为此,只需由Bucom201判断对焦环106连续仅向一个方向进行了旋转、以及判断对焦评价值为递增(并非反转)即可。
即,如果在对焦评价值成为峰值的前后,对焦环106的旋转方向不相同,则Bucom201不会将该对焦评价值的峰值设定为上述AFpeak
此处,为了检测上述旋转方向,例如通过监视位于上述镜头驱动机构103内的对焦透镜位置和对焦环的旋转位置的电路(未图示:例如光断续器输出的脉冲和编码器输出等)的输出,由Bucom201经由Lucom101来检测上述对焦环106的旋转方向即可。这样,通过由Bucom201检测上述对焦环106的旋转方向,可以适当进行上述峰值通过判断。
下面,参照图10A和图10B所示的流程图来说明实时取景模式中用于实际显示图9A、图9B所示的对焦评价值的上述Bucom201下的动作控制。而且,图10A和图10B所示的流程图是详细表示图4所示的流程图中的步骤S1的处理的流程图。另外,对于与图6所示的流程图中的步骤相同地进行处理的步骤赋予相同步骤号码而省略其说明。
首先,在上述步骤S33中判断为具有上述同步信号的输入时,从Lucom101获得对焦透镜位置数据和对焦环106的旋转位置数据(步骤S45)。
并且,在上述步骤S37中运算上述设定区域内的对焦评价值,成为作为其后的基准的对焦评价值AFref之后,将AFpeak的值初始化为对焦评价值的初始值AFref(AFpeak=AFref)(步骤S46)。在后述的步骤S49中使用该AFpeak的值。接着将用于后述的峰值检测的峰值通过标志flag_peak初始化为1(步骤S47)。
并且,在该步骤S47之后,在进行与上述步骤S33相同的处理的步骤S33A中,判断为具有上述同步信号的输入的情况下,与上述步骤S45同样地获得最新的上述对焦透镜位置和对焦环的旋转位置数据(步骤S48)。
之后进行与上述步骤S34至上述步骤S36相同的处理、即进行步骤S34A至步骤S36A的处理。在上述步骤S38中,运算上述设定区域内的对焦评价值,将所得的值作为当前的对焦评价值而将其设定为AFnow之后,比较上述AFnow的值与上述对焦评价值AFpeak(初始值是在步骤S46中设定的,而之后在后述的步骤S50进行更新设定)的值的大小(步骤S49)。
在将上述步骤S49分支为“是”时,是AFpeak<AFnow而且对焦评价值尚未到达峰值的情况。此时,代入AFpeak=AFnow(步骤S50)。之后转移到上述步骤S39。因此,持续通过前往上述步骤S50的路径,直到上述对焦评价值到达峰值为止。
另一方面,当上述步骤S49分支为“否”时,为AFpeak≥AFnow。此时,判断AFpeak-AFnow的值是否达到了规定量(AFpeak-AFnow是否小于规定值)(步骤S51)。
当将该步骤S51分支为“是”时,是AFpeak-AFnow的值没有达到规定量的情况、即虽然经过了对焦评价值的峰值但对焦评价值的值还略微低于峰值的情况。此时转移到上述步骤S39。
另一方面,当上述步骤S51分支为“否”时,是判断为对焦评价值成为峰值之后充分下降的情况。此时判断上述峰值通过标志flag_peak的逻辑(flag_peak是否为0)(步骤S52)。
此处,在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之后最初通过了对焦评价值的峰值之后仍然继续旋转上述对焦环106的情况下,由于在上述步骤S47中设定为flag_peak=1,所以将上述步骤S52分支为“否”,转移到后述的步骤S53。
在将上述步骤S52分支为“否”的情况下,是判断为对焦评价值到达峰值后充分下降的情况。此时,判断在上述峰值前后对焦环106的旋转方向是否相同(步骤S53)。该步骤S53中的判断是参照步骤S48中取得的上述对焦环106的旋转位置数据、即对焦评价值为峰值的前后的上述对焦环106的旋转位置数据来进行的。
而且,在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之后,即使在仅向对焦评价值减少的方向继续旋转上述对焦环106的情况下,也转移到上述步骤S53。此时,AFpeak的值为在上述步骤S46中设定(转移到实时取景模式时的对焦评价值即AFref)的值。因此,此时的AFpeak的值不能说是真正的峰值。而且由于实际情况下将上述步骤S53分支为“否”,所以成为进入后述的步骤S54的适当的处理。
即,在将上述步骤S53分支为“否”的情况下,是判断为对焦评价值到达峰值后充分下降、而且对焦评价值为峰值的前后的对焦环106的旋转方向不相同的情况。此时,上述峰值通过标志flag_peak=0(步骤S54)。
而且,由于将上述步骤S53分支为“否”的情况是图10B所示的状态,所以应将此时的AFpeak的值判断为不是真正的峰值。因此,此时在上述步骤S54中设上述峰值通过标志flag_peak=0,由此下一次的上述步骤S52分支为“是”,转移到上述步骤S55。
另一方面,将上述步骤S53分支为“是”的情况是在步骤S51中判断为对焦评价值到达峰值后充分下降、而且在步骤S53中判断为对焦评价值为峰值的前后上述对焦环106的旋转方向相同的情况。此时为图9A所示的状态,所以如参照图8C和图8D进行说明的那样,切换上述显示条241的显示方式和上述液晶监视器222的显示方式(步骤S58)。即,此处如上所述,进行如下动作,即改变显示条241的显示色、改变上述液晶监视器222的显示色以及将放大率K固定为最大值。
然后,在上述步骤S58进行了显示方式的切换之后,按照上述(9)式来计算显示为上述显示条241的AFlevel的值(步骤S59)。而且,该步骤S59中的运算如上所述是对AFnow/AFpeak进行的非压缩运算。
之后,在与上述步骤S33进行相同处理的步骤S33B中,判断为具有上述同步信号的输入的情况下,进行与上述步骤S48的处理相同的步骤S48A的处理,然后进行与上述步骤S34至上述步骤S37相同的处理、即进行步骤S34B至步骤S37B的处理。
而且,在该步骤S59至步骤S37B的一系列的处理过程中,如果用户按下了显示开始开关(未图示),则通过Bucom201的中断处理把处理转移到步骤S60。该步骤S60是用于为了再次从最初进行实时取景显示而转移到上述步骤S33的步骤(步骤S60)。换言之,步骤S60是在峰值通过判断之后再次从最初开始重新进行实时取景显示的情况下的处理。而且,作为上述步骤S59至步骤S37B的一系列的处理过程中的中断处理,对于上述步骤S42、上述步骤S43和上述步骤S44的中断处理,也当然都可以执行。
另外,在将上述步骤S52分支为“是”的情况下,是对焦评价值成为峰值之前、由用户反转操作了对焦环106的情况。此时,判断对焦环106的旋转方向是否被再次反转(即,摄影光学系统102是否再次向对焦评价值趋近峰值的方向移动)(步骤S55)。这里,将上述步骤S55分支为“否”,直到对焦环106的旋转方向被再次反转。即,这种情况下,总是转移到上述步骤S39。
另一方面,将上述步骤S55分支为“是”的情况是对焦评价值成为峰值之前反转操作了对焦环106,而此后又再次进行了反转操作的情况。此时,将在上述步骤S54中设为0的上述峰值通过标志flag_peak再次设定为1(步骤S56),然后在经过了该步骤S56之后,将AFnow的值作为AFpeak的值而进行AFpeak的更新设定(步骤S57)。
如上所述,根据本第2实施方式,可以提供除了具有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的效果之外,还能获得如下效果的摄像装置。
首先,根据本第2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由于通过用户进行的上述对焦环106的操作而使对焦评价值通过峰值的情况下,切换上述显示条241和上述液晶监视器222的显示方式,所以用户能立即识别出对焦评价值通过峰值的情况。而且在切换之后的显示方式中,由于将上述显示条241的显示从之前的压缩显示切换为非压缩显示,所以上述显示条241相对于对焦评价值的变化的解压幅度增大,用户可以非常容易地在观察上述显示条241的同时进行MF的对焦。并且在对焦评价值通过峰值的情况下,由于将上述液晶监视器222的放大显示的放大率K固定为最大值,所以易于一边观察上述液晶监视器222一边进行微调,提高了MF的操作性。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和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以将各实施方式中的摄像装置安装在可更换镜头的单反相机上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当然也可以将上述各实施方式应用在同时具有登山式AF(hill climbing AF)功能和MF功能的其他种类的相机、即静态相机和摄像机等中。
另外,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和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使用液晶监视器222的显示画面整个区域来放大显示了放大复选框230的区域内的图像(图3A~3C)。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能够以上述放大复选框230的区域内的图像作为1个窗口,在通常的实时取景图像(即可以判断图像布局的实时取景图像)上重叠显示。而且,相反,还可以在液晶监视器222上整面显示放大复选框230的区域内的图像,在其一部分上重叠显示对通常的实时取景图像进行显示的窗口。若这样做,用户可以同时研究整体的布局和对焦状态。
并且,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和/或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摄像元件212按照规定的周期进行上述被摄体的拍摄而获得动态图像,所以将其称为摄影部。液晶监视器222由于将上述摄像元件212所获得的动态图像显示为实时影像,所以将其称为显示部。由于镜头驱动机构103对应于用户对对焦环106的旋转操作而改变摄影光学系统102的焦点位置,所以可将其称为焦点位置调整部。由于Bucom201确定上述被摄体在液晶监视器222所显示的实时影像上的大小,所以可将其称为显示控制部。并且由于Bucom201按照实时取景显示上的每一帧来计算表示相应帧的规定部分的对焦程度的对焦评价值,所以可将其称为对焦评价值计算部。由于十字按钮324和OK按钮325将显示部所显示的上述实时影像的显示画面的一部分指定为第1区域,所以可将其称为区域指定部。由于Bucom201按照摄影光学系统的焦点位置的变化来检测上述对焦评价值通过峰值的情况,所以可将其称为峰值检测部。
以上,示出并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当然可以允许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各种修改和变更。因此,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和实施方式,但涵盖所有落入权利要求范围内的修改。

Claims (9)

1.一种对被摄体进行拍摄的摄像装置,该摄像装置包括:
使来自上述被摄体的光束成像的摄影光学系统;
按照规定的周期对上述被摄体进行拍摄而输出动态图像的摄影部;
将上述摄影部输出的动态图像作为实时影像显示在显示器上的显示部;以及
焦点位置调整部,其对应于摄影者的操作,改变上述摄影光学系统的焦点位置,
上述摄像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摄像装置还包括:
确定上述显示部显示在上述显示器上的实时影像的大小的显示控制部;以及
对焦评价值计算部,其针对上述摄影部输出的每一帧动态图像,计算表示相应帧中的规定部分的对焦程度的对焦评价值,其中,
上述显示控制部根据上述对焦评价值来确定显示于上述显示器上的实时影像的大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该摄像装置还包括将上述显示部显示在上述显示器上的上述实时影像的、显示画面的一部分指定为第1区域的区域指定部,
上述对焦评价值计算部按照上述实时影像的每一帧,针对由上述区域指定部指定为上述第1区域的区域,计算上述对焦评价值。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上述显示控制部具有多个放大率计算函数,根据上述对焦评价值来选择上述放大率计算函数,使用该选择出的放大率计算函数来确定显示于上述显示器上的实时影像的大小,该放大率计算函数表示上述对焦评价值与显示在上述显示器上的上述实时影像的大小之间的关系。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该摄像装置还包括用于根据上述摄影光学系统的焦点位置的变化来检测上述对焦评价值通过了峰值的情况的峰值检测部,
上述显示控制部具有多个放大率计算函数,在由上述峰值检测部检测到上述对焦评价值通过了峰值的情况的时刻,上述显示控制部重新选择上述放大率计算函数,使用该重新选择出的放大率计算函数来确定显示于上述显示器上的实时影像的大小,该放大率计算函数表示上述对焦评价值与显示在上述显示器上的实时影像的大小之间的关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该摄像装置还包括生成由图形表示上述对焦评价值的指示器的指示器生成部,
上述显示控制部确定显示于上述显示器上的实时影像的大小,并且确定指示器生成部根据上述对焦评价值而生成的该图形的形状和显示方式,
上述显示部在上述显示器上显示上述实时影像,并且在上述显示器上显示由上述指示器生成部生成的指示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该摄像装置还包括用于检测上述对焦评价值通过了峰值的情况的峰值检测部,
在由上述峰值检测部检测到上述对焦评价值通过了峰值的情况时,上述显示控制部将上述显示部显示于上述显示器上的上述实时影像的显示方式切换为与进行上述检测之前的显示方式不同的显示方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上述实时影像的显示方式的切换是指对上述显示部显示的上述实时影像中的、显示画面上的至少一部分的色彩平衡进行切换。
8.一种摄像装置,该摄像装置包括:
摄像元件;
摄影光学系统,其使来自被摄体的光束在上述摄像元件上成像,且可以通过手动方式进行对焦操作;
图像处理控制器,其按照规定的周期,对来自上述摄像元件的电信号进行处理,输出动态图像;
计算机,其利用上述动态图像的各帧中的一部分,检测上述摄像光学系统的对焦状态的变化,按照对应于上述对焦状态的变化而依次变化的放大率放大上述动态图像,其中,上述摄像光学系统的对焦状态是对应于通过上述手动方式进行的对焦操作而变化的;以及
显示经过上述放大的动态图像的监视器。
9.一种实时取景显示方法,该实时取景显示方法对在相机中通过镜头成像的被摄体像进行拍摄而将其作为动态图像显示在监视器上,该实时取景显示方法包括执行如下处理的步骤:
使相机转移到实时取景显示状态,在监视器上显示实时取景图像;
使用户指定实时取景图像上的一部分;
根据上述指定的部分图像来计算表示上述镜头的对焦状态的对焦值;以及
按照与通过上述计算得出的对焦值对应的放大率放大上述动态图像,将其显示在上述监视器上,其中,
上述放大率根据上述指定的部分的对焦状态变化而动态变化。
CNB200710153379XA 2006-09-22 2007-09-18 摄像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53300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257621 2006-09-22
JP2006257621A JP4712661B2 (ja) 2006-09-22 2006-09-22 撮像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50667A true CN101150667A (zh) 2008-03-26
CN100553300C CN100553300C (zh) 2009-10-21

Family

ID=392245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710153379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53300C (zh) 2006-09-22 2007-09-18 摄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864240B2 (zh)
JP (1) JP4712661B2 (zh)
CN (1) CN100553300C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88452B (zh) * 2008-04-24 2011-05-25 佳能株式会社 摄像设备、图像处理设备和管理方法
CN101742107B (zh) * 2008-11-25 2012-07-18 索尼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和成像方法
CN103124329A (zh) * 2011-11-18 2013-05-29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图像拾取设备、驱动控制方法及计算机可读记录媒体
CN103227900A (zh) * 2012-01-30 2013-07-31 宾得理光映像有限公司 数字照相机
CN103702032A (zh) * 2013-12-31 2014-04-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图像处理方法、装置和终端设备
CN103733617A (zh) * 2011-08-12 2014-04-16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以捕获立体图像对的系统和方法
CN104301603A (zh) * 2013-07-18 2015-01-21 日立产业控制解决方案有限公司 摄像装置、摄像方法以及摄像系统
CN107465877A (zh) * 2014-11-20 2017-12-12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跟踪对焦方法及装置和相关介质产品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351997A (ja) * 2004-06-09 2005-12-22 Canon Inc レンズ装置
US20060072820A1 (en) * 2004-10-05 2006-04-06 Nokia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checking framing and sharpness of a digital image
US7544919B2 (en) 2006-11-20 2009-06-09 Red.Com, Inc. Focus assist system and method
US9690168B2 (en) 2006-11-20 2017-06-27 Red.Com, Inc. Focus assist system and method
JP4959535B2 (ja) * 2007-12-13 2012-06-2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撮像装置
KR101448308B1 (ko) * 2008-02-04 2014-10-0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썸네일 이미지 생성 방법 및 장치
JP5025532B2 (ja) * 2008-03-12 2012-09-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影装置、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撮像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
JP5120356B2 (ja) * 2009-10-13 2013-01-16 株式会社ニコン 撮像装置
JP5218388B2 (ja) * 2009-12-25 2013-06-26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5457924B2 (ja) * 2010-04-15 2014-04-02 オリンパス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デジタルカメラ
JP2012008307A (ja) * 2010-06-24 2012-01-12 Olympus Imaging Corp 撮影装置および表示方法
US8525923B2 (en) * 2010-08-30 2013-09-0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Focus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recording medium for recording the method
JP5807324B2 (ja) * 2010-09-08 2015-11-10 リコー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合焦画像表示装置および合焦画像表示方法
JP2012173531A (ja) * 2011-02-22 2012-09-10 Sony Corp 撮像装置、およびフォーカス制御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EP2697963B1 (en) * 2011-05-06 2018-02-28 Red.Com, Llc Focus assist system and method
JP2012244346A (ja) * 2011-05-18 2012-12-10 Sony Corp 撮像装置及び撮像方法
JP5722134B2 (ja) * 2011-06-23 2015-05-20 オリンパス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光学機器
JP2013116138A (ja) * 2011-12-01 2013-06-13 Sony Corp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方法
JP5978620B2 (ja) * 2011-12-21 2016-08-24 株式会社リコー 撮像装置
JP2014029357A (ja) * 2012-07-31 2014-02-13 Mega Chips Corp 撮像装置、撮像調整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6102558B2 (ja) * 2013-06-20 2017-03-29 ソニー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および情報表示方法、ならびに情報処理装置
US9066005B2 (en) * 2013-10-15 2015-06-2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hotographing device for displaying a manual focus guide and method thereof
JP6269014B2 (ja) * 2013-12-13 2018-01-31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フォーカス制御装置およびフォーカス制御方法
JP6525688B2 (ja) * 2015-04-03 2019-06-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表示制御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US10491828B2 (en) 2015-04-03 2019-11-2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isplay control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of the same
JP6387125B2 (ja) * 2017-01-23 2018-09-05 株式会社メガチップス 撮像装置、撮像調整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N107172352B (zh) * 2017-06-16 2020-04-2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对焦控制方法、装置、计算机可存储介质和移动终端
KR102475990B1 (ko) * 2018-09-11 2022-12-09 캐논 가부시끼가이샤 전자기기, 그 제어 방법 및 기억매체
CN113873311B (zh) * 2021-09-09 2024-03-12 北京都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直播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59996B2 (ja) * 1992-12-03 2002-02-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メラ
JP3673076B2 (ja) * 1998-03-27 2005-07-20 株式会社ミツトヨ 画像機器のフォーカス調整装置
JP4050385B2 (ja) 1998-05-21 2008-02-20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電子的撮像装置
US6895181B2 (en) * 2002-08-27 2005-05-17 Olympus Corporation Camera and distance measuring method thereof
JP3956861B2 (ja) * 2003-02-05 2007-08-08 コニカミノルタフォト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3956860B2 (ja) 2003-02-05 2007-08-08 コニカミノルタフォト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4624286B2 (ja) * 2006-03-14 2011-02-02 オリンパス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カメラの合焦状態表示装置
JP2008046223A (ja) * 2006-08-11 2008-02-28 Canon Inc 表示装置、撮像装置および表示方法

Cited B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88452B (zh) * 2008-04-24 2011-05-25 佳能株式会社 摄像设备、图像处理设备和管理方法
CN101742107B (zh) * 2008-11-25 2012-07-18 索尼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和成像方法
CN103733617A (zh) * 2011-08-12 2014-04-16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以捕获立体图像对的系统和方法
US9191649B2 (en) 2011-08-12 2015-11-17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to capture a stereoscopic image pair
CN103733617B (zh) * 2011-08-12 2015-11-25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以捕获立体图像对的系统和方法
CN103124329A (zh) * 2011-11-18 2013-05-29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图像拾取设备、驱动控制方法及计算机可读记录媒体
CN103124329B (zh) * 2011-11-18 2018-08-14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图像拾取设备、驱动控制方法
CN103227900B (zh) * 2012-01-30 2017-09-22 宾得理光映像有限公司 数字照相机
CN103227900A (zh) * 2012-01-30 2013-07-31 宾得理光映像有限公司 数字照相机
CN104301603A (zh) * 2013-07-18 2015-01-21 日立产业控制解决方案有限公司 摄像装置、摄像方法以及摄像系统
CN104301603B (zh) * 2013-07-18 2017-07-28 日立产业控制解决方案有限公司 摄像装置、摄像方法以及摄像系统
CN103702032B (zh) * 2013-12-31 2017-04-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图像处理方法、装置和终端设备
CN103702032A (zh) * 2013-12-31 2014-04-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图像处理方法、装置和终端设备
CN107465877A (zh) * 2014-11-20 2017-12-12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跟踪对焦方法及装置和相关介质产品
CN107465877B (zh) * 2014-11-20 2019-07-0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跟踪对焦方法及装置和相关介质产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80074531A1 (en) 2008-03-27
JP4712661B2 (ja) 2011-06-29
US7864240B2 (en) 2011-01-04
CN100553300C (zh) 2009-10-21
JP2008079124A (ja) 2008-04-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53300C (zh) 摄像装置
EP1564988B1 (en) Imaging apparatus, a focus control method and a program for executing such a method
US8274598B2 (en)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KR101063678B1 (ko) 촬상 장치 및 촬상 방법
US8891952B2 (en) Image sensing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and user interface display apparatus
JP4948133B2 (ja) カメラの焦点状態表示装置
US8670064B2 (en)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US9154706B2 (en) Imag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US9146449B2 (en) Imaging lens-exchangeable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JP3543135B2 (ja) カメラ装置
JP4624286B2 (ja) カメラの合焦状態表示装置
CN102752514A (zh) 摄像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JP4565549B2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その合焦制御方法
JP4330669B2 (ja) デジタルカメラおよび記録媒体
JP2006222883A (ja) デジタルカメラ
JP6095727B2 (ja)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07074395A (ja) カメラ
JP2006352925A (ja) デジタルカメラおよび記録媒体
JP2012227658A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1214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Olympus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Olympus Imaging Corp.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1021

Termination date: 2020091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