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49000B - 内燃机的可变气门驱动机构 - Google Patents

内燃机的可变气门驱动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49000B
CN101149000B CN2007101543221A CN200710154322A CN101149000B CN 101149000 B CN101149000 B CN 101149000B CN 2007101543221 A CN2007101543221 A CN 2007101543221A CN 200710154322 A CN200710154322 A CN 200710154322A CN 101149000 B CN101149000 B CN 10114900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rol shaft
flange
variable valve
valve actuation
combustion eng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15432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49000A (zh
Inventor
有马和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ssan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ssan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ssan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ssan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1490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490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1490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4900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3/00Modifications of valve-gear to facilitate reversing, braking, starting, changing compression ratio, or other specific operations
    • F01L13/0015Modifications of valve-gear to facilitate reversing, braking, starting, changing compression ratio, or other specific operations for optimising engine performances by modifying valve lift according to various working parameters, e.g. rotational speed, load, torque
    • F01L13/0021Modifications of valve-gear to facilitate reversing, braking, starting, changing compression ratio, or other specific operations for optimising engine performances by modifying valve lift according to various working parameters, e.g. rotational speed, load, torque by modification of rocker arm ratio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3/00Modifications of valve-gear to facilitate reversing, braking, starting, changing compression ratio, or other specific operations
    • F01L13/0015Modifications of valve-gear to facilitate reversing, braking, starting, changing compression ratio, or other specific operations for optimising engine performances by modifying valve lift according to various working parameters, e.g. rotational speed, load, torque
    • F01L13/0021Modifications of valve-gear to facilitate reversing, braking, starting, changing compression ratio, or other specific operations for optimising engine performances by modifying valve lift according to various working parameters, e.g. rotational speed, load, torque by modification of rocker arm ratio
    • F01L13/0026Modifications of valve-gear to facilitate reversing, braking, starting, changing compression ratio, or other specific operations for optimising engine performances by modifying valve lift according to various working parameters, e.g. rotational speed, load, torque by modification of rocker arm ratio by means of an eccentric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 F01L1/02Valve drive
    • F01L1/04Valve drive by means of cams, camshafts, cam discs, eccentrics or the like
    • F01L1/047Camshafts
    • F01L2001/0476Camshaft bea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2820/00Details on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sing valve gear arrangements
    • F01L2820/03Auxiliary actuators
    • F01L2820/032Electric mo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Valve Device For Special Equip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内燃机的可变气门驱动机构,包括:驱动轴,该驱动轴与曲轴的旋转操作相关联地旋转,以通过摇臂驱动进气门或排气门打开或关闭;以及控制轴,该控制轴通过驱动控制轴驱动器而转动并使所述摇臂的位置发生改变,从而使得所述进气门或排气气门的升程特性可连续改变。所述控制轴包括凸缘部,该凸缘部从所述控制轴的外周面突出,用以调节所述控制轴的轴向运动。可旋转地支撑所述控制轴的气缸盖包括与所述凸缘部接触的凸缘支承部。凸缘部包括止动突起,该止动突起从所述凸缘部突出并接触凸缘支承部,从而调节控制轴的旋转范围。

Description

内燃机的可变气门驱动机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燃机的可变气门驱动机构。
背景技术
通常,可变气门驱动机构与内燃机曲轴的旋转机械操作相关联地打开和关闭进气门或排气门,并结合控制轴的旋转来改变进气门或排气门的升程特性。可变气门驱动机构相对于内燃机气缸列的方向定位控制轴。因此,该机构包括用以保持控制轴相对于内燃机气缸列的位置的轴向定位机构。
日本专利申请公开(JP-A No.2005-226543)公开了一种可变气门驱动机构。该机构包括用以机械调节控制轴旋转范围的止动机构。但是,电子控制控制轴的控制目标值设定为小于止动机构所提供的机械旋转范围的范围。JP-A 2005-226543的止动机构包括两个挡块和用以与之抵靠的挡销。两个挡块分别从固定于气缸盖的驱动板沿着控制轴的轴向延伸,即伸向控制轴一侧,且挡销沿着控制轴的径向延伸。两个挡块彼此间隔预定的距离。
因此,JP-A 2005-226543中公开的结构需要彼此独立设置的止动机构和轴向定位机构。由此,就需要比较大的设置空间,导致可变气门驱动机构的尺寸增大。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内燃机的可变气门驱动机构,包括:驱动轴,该驱动轴与曲轴的旋转操作相关联地旋转,以通过摇臂驱动进气门或排气门打开或关闭;以及控制轴,该控制轴通过驱动控制轴驱动器而转动并使所述摇臂的位置发生改变,从而使得所述进气门或排气气门的升程特性可连续改变。所述控制轴包括凸缘部,该凸缘部从所述控制轴的外周面突出,用以调节所述控制轴的轴向运动。可旋转地支撑所述控制轴的气缸盖包括与所述凸缘部接触的凸缘支承部。凸缘部包括止动突起,该止动突起从所述凸缘部突出并接触凸缘支承部,从而调节控制轴的旋转范围。
根据本发明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内燃机的可变气门驱动机构,该可变气门驱动机构包括:
驱动轴,该驱动轴与曲轴的旋转操作相关联地旋转,以通过摇臂驱动进气门或排气门打开或关闭;
控制轴,该控制轴通过驱动控制轴驱动器而转动并使所述摇臂的位置发生改变,从而使得所述进气门或排气门的升程特性可连续改变;
凸缘部,该凸缘部从所述控制轴的外周面突出,用以调节所述控制轴沿其轴向的运动;
止动突起,该止动突起从所述凸缘部突出;以及
可旋转地支撑所述控制轴的气缸盖,所述气缸盖包括与所述止动突起接触的凸缘支承部,所述凸缘支承部上表面上形成有槽,所述凸缘部接合所述槽,所述凸缘部抵靠所述槽的侧壁表面以调节所述控制轴沿轴向的运动。
优选地,所述止动突起形成于所述凸缘部的外周上。
优选地,所述凸缘支承部包括止动突起承接表面;以及所述止动突起包括用以抵靠所述止动突起承接表面的直立壁。
优选地,所述气缸盖还包括可旋转地支承所述控制轴的轴颈部的支承主体部和与所述支承主体部可旋转地夹持所述轴颈部的盖部,以及所述止动突起承接表面与所述支承主体部和所述盖部的连接表面位于同一平面。
优选地,所述支承主体部和所述凸缘支承部整体形成。
优选地,所述内燃机的可变气门驱动机构包括多个支承主体部,所述多个支承主体部沿所述内燃机气缸列的方向设置,其中所述控制轴驱动器设在所述控制轴的第一端,以及所述凸缘支承部与所述多个支承主体部中的最靠近所述第一端的第一支承主体部整体形成。
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内燃机的可变气门驱动机构,包括:
控制轴,该控制轴可旋转支撑在所述内燃机的气缸盖上方;
装设于所述控制轴的凸缘;以及
从所述凸缘延伸出的旋转止动突起;
其中,所述气缸盖包括与所述旋转止动突起接触的凸缘支承部,所述凸缘支承部上表面上形成有槽,所述凸缘接合所述槽,所述凸缘抵靠所述槽的侧壁表面以调节所述控制轴沿其轴向的运动。
优选地,所述止动突起与所述凸缘部的外周形成一体。
优选地,所述可变气门驱动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凸缘上、用以接合所述槽的侧壁表面的轴向止动表面。
优选地,所述凸缘支承部包括用以接合所述旋转止动突起的第一和第二旋转止挡。
优选地,所述可变气门驱动机构还包括支撑在所述气缸盖的表面与轴颈盖之间的所述控制轴的轴颈部,其中所述凸缘支承部包括用以接合所述旋转止动突起的第一和第二旋转止挡。
优选地,所述槽和所述第一和第二旋转止挡是所述气缸盖上的整体组成部分。
优选地,所述可变气门驱动机构还包括位于所述控制轴端部、用以承接控制轴驱动器的连接部,其中所述凸缘与所述连接部相邻设置。
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调节内燃机的可变气门驱动机构的控制轴的轴向和旋转位置的装置,包括:
装设于所述控制轴的凸缘;以及
从所述凸缘的外周延伸出的旋转挡块;
其中,所述内燃机的气缸盖包括与所述旋转挡块接触的凸缘支承部,所述凸缘支承部上表面上形成有槽,所述凸缘接合所述槽,所述凸缘抵靠所述槽的侧壁表面以调节所述控制轴沿其轴向的运动。
优选地,所述凸缘从所述控制轴径向延伸。
优选地,所述凸缘和所述旋转挡块共面。
优选地,所述凸缘和所述旋转挡块整体形成。
优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旋转挡块上的第一和第二止挡面。
优选地,所述凸缘支承部还包括第一止挡和第二止挡,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止挡用以接合所述旋转挡块。
优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控制轴端部、用以承接控制轴驱动器的连接部,其中所述凸缘与所述连接部相邻设置。
调节控制轴沿其轴向的运动的凸缘部包括调节控制轴旋转范围的止动突出部。因此,可变气门驱动机构的整体紧凑性得以改善。
附图说明
尽管本发明不限于所述实施例,但是通过对其各实例进行探讨得以最好地理解上述系统的不同方面。下面参考附图,详细示出了例示性实施例。尽管上述附图代表了实施例,但是这些附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的,且某些特征可能被夸大,以便于更好的图示解和解释实施例的改进方面。而且,这里所述的实施例不是排他的或另外限制或局限于附图所示的以及下面详细描述所公开的具体形式和结构。下面参考附图来详细叙述本发明的例示性实施例。
图1是透视图,示出了一个例示性实施例的内燃机用可变气门驱动机构(下文简称为“可变气门驱动机构”)的总体结构;
图2是透视图,示出了支撑在气缸盖上方的例示性实施例的可变气门驱动机构的总体结构;
图3是透视图,示出了支撑在气缸盖上方的根据例示性实施例的可变气门驱动机构的一部分;
图4是例示性实施例的可变气门驱动机构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5是例示性实施例的可变气门驱动机构的主要部分的前视图;以及
图6是例示性实施例的可变气门驱动机构的主要部分的顶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来叙述一个例示性实施例。
图1是以简易方式示出了可变气门驱动机构1的透视图。可变气门驱动机构1表示升程操作角可变机构。该机构与曲轴50的旋转机械操作相关联地打开和关闭相应进气门11。为了简洁起见,省略了通常与正时带52和曲轴50相关联的其他发动机部件。而且,该机构连续地改变相应进气门11的包括气门升程量和其操作角的升程特性。由于可变气门驱动机构1是一种已知技术,例如上面提到的JP-A-2005-226543,因此在下文中仅给出概要描述。
可变气门驱动机构1包括驱动轴2、偏心驱动轴部3、控制轴12、偏心控制轴部18、摇臂6和转动凸轮9。驱动轴2由气缸盖20和在气缸盖20下面的盖下部20a(下文将进一步叙述)可旋转地轴颈支撑,且沿着气缸列方向在进气门11上方延伸。偏心驱动轴部3通过压接配合等固定地配装于驱动轴2,以便可与之整体旋转。控制轴12在驱动轴2的上部位置由梯形凸轮架20b(下文将进一步叙述)可旋转地支撑在气缸盖20上方并平行于驱动轴2定位。偏心控制轴部18通过压接配合等固定地配装于控制轴12上,从而可与其整体旋转。摇臂6是由偏心控制轴部18可旋转地支撑的中间件。转动凸轮(气门驱动凸轮)9可枢转地配装于驱动轴2。偏心驱动轴部3和摇臂6的一端通过臂形第一连杆4连接在一起。摇臂6的另一端和枢转凸轮9通过具有环形端的第二连杆8连接在一起。
驱动轴2经由正时链条或正时带52由发动机曲轴50驱动,并与曲轴50的旋转机械操作相关联地绕轴线旋转。偏心驱动轴部3具有圆形外周面,其中该圆形外周面的中心与驱动轴2的轴心偏离开预定量。摇臂6设置成使得基本上中央部分由偏心控制轴部18可转动地支撑。摇臂6的一端经由连接销(未示出)和第一连杆4相连,而另一端经由连接销7和第二连杆8相连。偏心控制轴部18以预定量从控制轴12径向偏离开。因此,摇臂6的枢转中心根据控制轴12的转角位置(或简称为“转角位置”)而变化。
转动凸轮9的前端和第二连杆8经由连接销17连在一起。转动凸轮9的下表面包括与驱动轴2同心的弧形基底和从该弧形基底延伸出的凸轮面,从而形成预定的曲面。基于转动凸轮9的转动位置,该弧形基底和凸轮面选择性地与推杆(即气门挺杆)10的上表面相接触。更具体地说,弧形基底用作升程量设定为零的基圆部。当转动凸轮9转动并和推杆10相接触时,进气门11克服气门弹簧15的反作用力被压下,因而进气门11被逐步提升。
参考图1,控制轴12通过与其一端机械连接的控制轴驱动器13在预定旋转角度范围内旋转。控制轴驱动器13包括作为驱动源的电机13m、与电机13m相连的滚珠丝杠机构32以及用于将滚珠丝杠机构32连接于控制轴12的连杆机构33。因此,控制轴驱动器13经由滚珠丝杠机构32和连杆机构33将电机13m的旋转力传递到控制轴12。
滚珠丝杠机构32包括例如细长柱形滚珠丝杠等滚珠丝杠34和滚珠螺母35。滚珠丝杠34由电机13m旋转并在外周面上具有外螺纹部。滚珠螺母35啮合滚珠丝杠34,从而在不被滚珠丝杠34的旋转转动的情况下沿着滚珠丝杠34的轴向前行/后退或往复移动。连杆机构33包括第一和第二转动连杆36和37。第一转动连杆36与滚珠螺母35操作相联。第二转动连杆37具有基本上L形对置端部,该端部固定于控制轴12,从而将滚珠螺母35的前行/后退或运动(线性运动)转换为旋转控制轴12的旋转运动。
诸如电位计等控制轴传感器14检测控制轴12及其偏心控制轴部18的转角位置。根据传感器14的检测信号,控制装置(控制手段)19向控制轴驱动器13输出相应的控制信号,从而对控制轴12的转角位置进行闭环控制,以达到预期值或目标值。
下面简要叙述可变气门驱动机构1的操作。
在驱动轴2旋转时,转动凸轮9借助于偏心驱动轴部3、第一连杆4、摇臂6和第二连杆8开始转动。如此旋转的转动凸轮9靠压推杆10,从而在气门弹簧15的弹簧力作用下使进气门11交替地打开和关闭。
而且,在通过控制轴驱动器13改变控制轴12的转角位置时,摇臂6的初始位置被改变,从而与转动凸轮9的操作相关联的气门升程特性连续改变。具体而言,升程和操作角两者可以连续且同步地增大和减小。例如,尽管与各个部分的布置相关,但是进气门11的打开和关闭正时关联于升程和操作角量的改变基本上对称地改变。
内燃机结构包括构成气缸列的多个气缸。驱动轴2和控制轴12沿着气缸列延伸,并由多个气缸共用。但是,转动凸轮9、摇臂6、第一连杆4、第二连杆8等部件设在可变气门驱动机构1(升程操作角可变机构)的构成气缸列的各个气缸单元中。
如图2-6所示,可变气门驱动机构1通过固定于内燃机气缸盖20顶部而得以支撑。
气缸盖20以这样一种方式构造而成,使得具有所谓的梯形框架结构、其中多个轴承盖22(或“盖部”)与一框架整体形成的梯形凸轮架20b可拆卸地安装在作为盖主体的盖下部20a的上表面上。作为盖上部的梯形凸轮架20b通过多个盖上部固定螺栓21,被固定到盖下部20a。
驱动轴2和控制轴12彼此平行地分别沿着气缸列延伸。驱动轴2以在沿着轴向的多个部位处由盖下部20a和梯形凸轮架20b夹持的方式可旋转地被支撑。控制轴12设置在梯形凸轮架20b的上表面上,并在沿着轴向的多个部处由梯形凸轮架20b和轴承盖22可旋转地支撑,其中各轴承盖22通过盖紧固螺栓31来固定。换句话说,控制轴12以这样一种方式被可旋转地支撑,使得其相应轴颈部12a由梯形凸轮架20b的控制轴轴承部23和轴承盖22(作为盖部)可旋转地支撑。控制轴轴承部23相应地指可旋转地支撑控制轴12的轴承体部。
轴承盖22设置得跨在控制轴12上。具体而言,轴承盖22通过使用两个盖紧固螺栓31固定于梯形凸轮架20b,从而在垂直于控制轴12轴向的方向上支撑控制轴12。
控制轴12在其与控制轴驱动器13操作连接的端部、于与轴颈部12a相邻的位置上具有环形凸缘部24。凸缘部24从控制轴12的外周面延伸并调节控制轴12沿轴向的运动。凸缘部24在控制轴12的轴向具有预定的厚度,并由从支撑相邻的轴颈部12a的控制轴轴承部23突出的凸缘支承部25可旋转地支撑。凸缘部24接合凸缘支承部25上表面上形成的槽25b。凸缘24抵靠槽25b的侧壁表面,从而调节控制轴12的轴向位置。凸缘支承部25实质上与控制轴轴承部23形成整体。
凸缘部24在其外径上具有沿控制轴12径向向外突出的止动突出部26,止动突出部26大致为圆弧形并调节控制轴12的旋转范围。止动突出部26在控制轴12轴向上的厚度与凸缘部24在控制轴12轴向上的厚度相同。控制轴12的旋转使止动突出部26与止动突出部承接表面25a表面接触,该承接表面与凸缘支承部25的上表面重合。具体而言,止动突出部26包括一对在控制轴12径向延伸的直立壁27和在该对直立壁27之间延伸的外周壁28。直立壁27垂直于凸缘部24的外周面,并构造用来关联于控制轴12的转动而抵靠止动突出部承接表面25a。外周壁28为圆弧形并与凸缘部24同心。
止动突出部承接表面25a与控制轴轴承部23和轴承盖22的连接面连续形成。具体而言,在于梯形凸轮架20b上表面上的安装状态下,止动突出部承接表面25a与沿着控制轴12的轴心延伸的平面重合。换句话说,在上述安装状态下,止动突出部承接表面25a与控制轴轴承部23和轴承盖22的连接表面位于同一平面上。
止动突出部26的直立壁27与止动突出部承接表面25a协同操作,以调节控制轴12的机械旋转范围。但是,如上所述,为了利用闭环控制精确地驱动控制轴12,由实际控制目标值限定的控制轴12的控制旋转范围设定得小于上述的机械旋转范围。
具体而言,控制目标值的最小值设定成,使得在达到由止动突出部26的一个直立壁27与止动突出部承接表面25a的抵靠接合限定的机械旋转范围的最小极限位置之前存在有小的间隙。类似地,控制目标值的最大值设定成,使得在达到由止动突出部26的另一个直立壁27与止动突出部承接表面25a的抵靠接合限定的机械旋转范围的最大极限位置之前存在有小的间隙。
在这种内燃机用可变气门驱动机构1中,调节控制轴12的机械旋转范围的止动突出部26与设置用来调节沿着控制轴12轴向的运动的凸缘部24整体形成。与凸缘部24整体成型止动突出部26简化了控制轴12机械旋转范围的调整,并减小可变气门驱动机构1的整体尺寸。另外,这种结构简化了可变气门驱动机构1的组装。
在上述结构中,止动突出部26和止动突出部承接表面25a可以彼此表面接触。当止动突出部26抵靠止动突出部承接表面25a时,可以容易地保持机械旋转范围的最大极限位置。因此,在上述状态中实施的气门升程量的任何调节均可以简单而又精确地实现。此外,还可以进一步减小缸内气门升程量的变化。
止动突出部承接表面25a、控制轴轴承部23和轴承盖22的连接面均位于同一平面上。因此,这些元件可以同时进行加工,从而可提高生产率。
而且,形成有止动突出部26的凸缘部24设在控制轴12的、操作连接于控制轴驱动器13(连杆机构33)的端部上。这减小了连杆机构33与凸缘部24之间的控制轴12的部分上的扭曲应力,从而使得控制轴12的最小(或最大)极限位置沿控制轴12轴向的预防性错位成为可能。而且,在可变气门驱动机构1的组装过程中,摇臂6可从一个方向插入控制轴12,从而改善可变气门驱动机构1的组装工艺。
下面,下面以总结形式叙述可从实施例获得的本发明的理念和/或特征及其效果。
(1)内燃机的可变气门驱动机构包括:驱动轴,该驱动轴随曲轴的旋转而旋转且通过摇臂驱动进气门或排气气门打开或关闭;以及控制轴,该控制轴通过控制轴驱动器的驱动而转动并使摇臂的位置产生变化,从而使得进气门或排气门的升程特性连续改变。控制轴包括凸缘部,该凸缘部从控制轴外周面突出并调节控制轴沿着控制轴轴向的运动。可旋转地支撑控制轴的气缸盖包括与凸缘部接触的凸缘支承部。凸缘部包括止动突出部,该止动突出部从凸缘部突出并与凸缘支承部相接触,从而调节控制轴的机械旋转范围。由于调节控制轴沿控制轴轴向的运动的该凸缘部包括调节控制轴旋转范围的止动突出部,可变气门驱动机构的整体尺寸得以减小。
(2)如(1)所述,在内燃机用可变气门驱动机构中,止动突出部表面接触凸缘支承部的止动突出部承接表面,其中止动突出部随着控制轴的旋转抵靠接合止动突出部承接表面。当止动突出部抵靠接合止动突出部承接表面时,就可以容易地保持控制轴的机械旋转范围的最大极限位置或最小极限位置。因此,在上述状态下实施的气门升程量的调节均可以简单而又精确地实现。且缸内气门升程量的变化可以进一步减小。
(3)如(2)所述,在内燃机用可变气门驱动机构中,控制轴轴承包括设在内燃机本体上的轴承主体部和与轴承主体部可旋转地夹持轴颈部的盖部。在上述结构中,凸缘支承部的止动突出部承接表面以及轴承主体部和盖部的连接面均设在同一平面上。采用这种结构,止动突出部承接表面以及控制轴轴承和盖部的连接面均可以同时进行加工,从而相对改善了生产率。
(4)具体而言,如(3)所述,在内燃机用可变气门驱动机构中,轴承主体部和凸缘支承部整体成型。因此,可变气门驱动机构的结构就得到简化。
上述叙述仅仅是用于解释本发明的例示性实施例。它不是排他的或将本发明限制于公开的具体形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偏离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作出各种改变以及其中的元素可用等同元素来替换。此外,可以做出许多修改以使特定情形或材料适用于本发明的教导而不偏离实质范围。因此,本发明不限于作为构思出实现本发明的最佳模式所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本发明包括落入本发明范围的所有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本发明能够以具体解释和阐明的方式以外的其它方式实施。

Claims (20)

1.一种内燃机的可变气门驱动机构,该可变气门驱动机构包括:
驱动轴,该驱动轴与曲轴的旋转操作相关联地旋转,以通过摇臂驱动进气门或排气门打开或关闭;
控制轴,该控制轴通过驱动控制轴驱动器而转动并使所述摇臂的位置发生改变,从而使得所述进气门或排气门的升程特性可连续改变;
凸缘部,该凸缘部从所述控制轴的外周面突出,用以调节所述控制轴沿其轴向的运动;
止动突起,该止动突起从所述凸缘部突出;以及
可旋转地支撑所述控制轴的气缸盖,所述气缸盖包括与所述止动突起接触的凸缘支承部,所述凸缘支承部上表面上形成有槽,所述凸缘部接合所述槽,所述凸缘部抵靠所述槽的侧壁表面以调节所述控制轴沿轴向的运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可变气门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动突起形成于所述凸缘部的外周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可变气门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缘支承部包括止动突起承接表面;以及
所述止动突起包括用以抵靠所述止动突起承接表面的直立壁。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燃机的可变气门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缸盖还包括可旋转地支承所述控制轴的轴颈部的支承主体部和与所述支承主体部可旋转地夹持所述轴颈部的盖部,以及
所述止动突起承接表面与所述支承主体部和所述盖部的连接表面位于同一平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燃机的可变气门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主体部和所述凸缘支承部整体形成。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燃机的可变气门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支承主体部,所述多个支承主体部沿所述内燃机气缸列的方向设置,其中
所述控制轴驱动器设在所述控制轴的第一端,以及
所述凸缘支承部与所述多个支承主体部中的最靠近所述第一端的第一支承主体部整体形成。
7.一种内燃机的可变气门驱动机构,包括:
控制轴,该控制轴可旋转支撑在所述内燃机的气缸盖上方;
装设于所述控制轴的凸缘;以及
从所述凸缘延伸出的旋转止动突起;
其中,所述气缸盖包括与所述旋转止动突起接触的凸缘支承部,所述凸缘支承部上表面上形成有槽,所述凸缘接合所述槽,所述凸缘抵靠所述槽的侧壁表面以调节所述控制轴沿其轴向的运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变气门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动突起与所述凸缘部的外周形成一体。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变气门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凸缘上、用以接合所述槽的侧壁表面的轴向止动表面。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变气门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缘支承部包括用以接合所述旋转止动突起的第一和第二旋转止挡。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变气门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在所述气缸盖的表面与轴颈盖之间的所述控制轴的轴颈部,其中所述凸缘支承部包括用以接合所述旋转止动突起的第一和第二旋转止挡。
12.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可变气门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槽和所述第一和第二旋转止挡是所述气缸盖上的整体组成部分。
13.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变气门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所述控制轴端部、用以承接控制轴驱动器的连接部,其中所述凸缘与所述连接部相邻设置。
14.一种用于调节内燃机的可变气门驱动机构的控制轴的轴向和旋转位置的装置,包括:
装设于所述控制轴的凸缘;以及
从所述凸缘的外周延伸出的旋转挡块;
其中,所述内燃机的气缸盖包括与所述旋转挡块接触的凸缘支承部,所述凸缘支承部上表面上形成有槽,所述凸缘接合所述槽,所述凸缘抵靠所述槽的侧壁表面以调节所述控制轴沿其轴向的运动。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缘从所述控制轴径向延伸。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缘和所述旋转挡块共面。
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缘和所述旋转挡块整体形成。
18.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所述旋转挡块上的第一和第二止挡面。
19.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缘支承部还包括第一止挡和第二止挡,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止挡用以接合所述旋转挡块。
20.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所述控制轴端部、用以承接控制轴驱动器的连接部,其中所述凸缘与所述连接部相邻设置。
CN2007101543221A 2006-09-19 2007-09-17 内燃机的可变气门驱动机构 Active CN10114900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252322A JP4270253B2 (ja) 2006-09-19 2006-09-19 内燃機関の可変動弁機構
JP252322/06 2006-09-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49000A CN101149000A (zh) 2008-03-26
CN101149000B true CN101149000B (zh) 2011-06-29

Family

ID=389622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543221A Active CN101149000B (zh) 2006-09-19 2007-09-17 内燃机的可变气门驱动机构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707980B2 (zh)
EP (1) EP1905968B1 (zh)
JP (1) JP4270253B2 (zh)
CN (1) CN10114900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07001A (zh) * 2010-07-23 2010-12-08 高伟 无级可变气门升程机构
CN102733882B (zh) * 2011-04-07 2016-01-20 朱譞晟 支撑杆型全可变气门正时和升程机构
CN103046978B (zh) * 2011-10-14 2016-06-08 朱譞晟 对摆摆杆型全可变气门正时机构
CN103758604B (zh) * 2014-01-23 2017-02-01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发动机的配气机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06545379B (zh) * 2016-10-21 2019-07-30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气门升程连续可变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19076A (en) * 1998-08-05 2000-02-01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Variable valve timing mechanism
CN1667247A (zh) * 2004-03-12 2005-09-14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阀升程量的调节机构和调节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99202A (en) 1976-08-20 1980-04-22 Toyota Jidosh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Bearing structure for a cam shaft i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JP3817716B2 (ja) 2002-01-30 2006-09-06 愛知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カムブラケット
LU90896B1 (en) 2002-02-13 2003-08-14 Delphi Tech Inc Rotary actuator in particular for a variable valve timing and/or variable lift valve actuating mechanism
JP3991998B2 (ja) 2004-02-13 2007-10-17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可変動弁機構の学習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19076A (en) * 1998-08-05 2000-02-01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Variable valve timing mechanism
CN1667247A (zh) * 2004-03-12 2005-09-14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阀升程量的调节机构和调节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2-97971A 2002.04.05
JP特开2005-226543A 2005.08.25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80066702A1 (en) 2008-03-20
CN101149000A (zh) 2008-03-26
JP4270253B2 (ja) 2009-05-27
EP1905968A1 (en) 2008-04-02
EP1905968B1 (en) 2011-07-20
JP2008075454A (ja) 2008-04-03
US7707980B2 (en) 2010-05-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793512B1 (ko) 밸브 기구 리프트 조정 장치 및 방법
CN101149000B (zh) 内燃机的可变气门驱动机构
WO2012063536A1 (ja) 可変動弁装置
US7032551B2 (en) Adjusting mechanism adjusting method of valve-lift amount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EP1703091A2 (e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US7401581B2 (en) Variable valve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KR101391663B1 (ko) 연속 가변 밸브 리프트 장치
WO2010061829A1 (ja) 可変動弁機構
EP1956201B1 (en) An adjustable valve drive device of an engine and mounting method therefore
JP2004353599A (ja) エンジンの動弁装置
JP2761949B2 (ja) 4サイクルエンジンの弁開閉装置
KR20070093596A (ko) 가변밸브 구조
KR20040074921A (ko) 내연기관의 밸브에 있어서 가변 조절 행정을 가진 밸브트레인의 제어 드라이브
US20170342874A1 (en) Variable valve mechanism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5137595B2 (ja)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リフト可変式動弁装置
JP2012251493A (ja) 内燃機関の可変動弁装置
KR101080793B1 (ko) 내연 기관의 밸브 어셈블리의 밸브 개폐 및 밸브 행정 조절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내연 기관
WO2007119562A1 (ja) 内燃機関におけるバルブリフト可変式動弁装置
JP4595763B2 (ja) 内燃機関の可変動弁装置
KR20090102588A (ko) 연소기관의 밸브 어셈블리의 밸브 개폐 및 밸브 행정 조정장치
JP5298875B2 (ja) 内燃機関の可変動弁装置
JP5447211B2 (ja) 内燃機関の可変動弁装置
JP4462618B2 (ja) 内燃機関におけるバルブリフト可変式動弁装置
JP5864203B2 (ja) 可変動弁機構
JP2006132421A (ja) 内燃機関の可変動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