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44348B - 作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作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44348B
CN101144348B CN2007101111393A CN200710111139A CN101144348B CN 101144348 B CN101144348 B CN 101144348B CN 2007101111393 A CN2007101111393 A CN 2007101111393A CN 200710111139 A CN200710111139 A CN 200710111139A CN 101144348 B CN101144348 B CN 10114434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tchet
lever
spindle unit
housing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11113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44348A (zh
Inventor
石黑克行
多贺隆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i Kinzoku ACT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i Kinzoku ACT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i Kinzoku ACT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i Kinzoku ACT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1443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443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1443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4434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12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the function or purpose of the powered actua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5/00Doors
    • B60J5/04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sides
    • B60J5/0412Lower door structure
    • B60J5/0418Water or sound barrier, e.g. watershields or seals between dry/wet compartment, sound or vibration damper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24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actuator or the power transmission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3/00Vehicle lock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types of wing or vehicle
    • E05B83/36Locks for passenger or like door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Y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E05D AND E05F, RELATING TO CONSTRUCTION ELEMENTS, ELECTRIC CONTROL, POWER SUPPLY, POWER SIGNAL OR TRANSMISSION, USER INTERFACES, MOUNTING OR COUPLING, DETAILS,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 THEREOF
    • E05Y2201/00Constructional elements; Accessories therefor
    • E05Y2201/60Suspension or transmission memb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E05Y2201/622Suspension or transmission members elements
    • E05Y2201/624Arm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Y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E05D AND E05F, RELATING TO CONSTRUCTION ELEMENTS, ELECTRIC CONTROL, POWER SUPPLY, POWER SIGNAL OR TRANSMISSION, USER INTERFACES, MOUNTING OR COUPLING, DETAILS,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 THEREOF
    • E05Y2201/00Constructional elements; Accessories therefor
    • E05Y2201/60Suspension or transmission memb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E05Y2201/622Suspension or transmission members elements
    • E05Y2201/706Shaft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Y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E05D AND E05F, RELATING TO CONSTRUCTION ELEMENTS, ELECTRIC CONTROL, POWER SUPPLY, POWER SIGNAL OR TRANSMISSION, USER INTERFACES, MOUNTING OR COUPLING, DETAILS,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 THEREOF
    • E05Y2800/00Details, accessories and auxiliary opera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E05Y2800/26Form or shape
    • E05Y2800/33Form or shape having protrus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作动装置,其臂部件的摆动方向不受限定,并且异物难以进入壳体的内部。本发明的作动装置(20)具有收容电动机的壳体(21)、和配置在该壳体内部,且通过电动机的驱动进行转动的轴部件,并且所述作动装置通过轴部件将电动机的驱动输出到壳体的外部。该作动装置在接近轴部件的圆周面的壳体部位设置开口(87),通过轴部件的圆周面堵塞开口,并且通过该开口从轴部件突出设置臂部件(75)、(77)、(83)。

Description

作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作动装置,其将作动器(Actuator)收容在壳体中,并通过轴部件将该作动器的驱动输出到壳体的外部。 
背景技术
作动装置中,有些适用于车辆的门锁装置,其具有电动机、收容其电动机并具有2个开口的壳体、以及配设在壳体内部,通过电动机的驱动而进行转动的轴部件。所述轴部件两端沿轴方向(沿轴心的方向)延伸,从而使两顶端部通过所述开口突出到壳体的外部。即,所述开口沿着轴部件的轴方向形成在壳体上。该轴部件的两顶端部分别安装有臂部件。这些臂部件被连接在门锁装置所具有的杆状部件上。 
该作动装置通过电动机的驱动使轴部件转动,并通过其轴部件的转动而使臂部件摆动,从而可以使门锁装置在闭锁状态和开锁状态之间进行切换(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但是,在所述作动装置中,由于在壳体上沿轴部件的轴方向上形成有开口,因此灰尘或雨水等异物可能会从轴部件的直径外方向的四周进入到壳体的内部,从而产生异物容易进入壳体内部的问题。 
另外,为了使异物难以进入到壳体的内部,可以考虑在所述作动装置的壳体底面的部位形成开口,但是这种情况下,臂部件的摆动方向受限制,不利于门锁装置的设计。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第2948491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所述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臂部件的摆动方向不受限制,且异物难以进入壳体的内部的作动装置。 
为了解决所述课题并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作动装置具有,收容作动器的壳体、配设在其壳体内并通过作动器的驱动而绕轴心进行转动的轴部件,并通过轴部件将作动器的驱动输出到壳体外部,其特征在于,将开口设置在轴部件的下方,且以通过形成为圆柱形的所述轴部件的外圆周面从壳体内侧将开口堵住的方式来配置所述轴部件,并通过其开口突出设置从所述轴部件向直径外方向延伸的臂部件。 
本发明的作动装置,将开口设置在轴部件的下方,且以通过形成为圆柱形的轴部件的外圆周面从壳体内侧堵住开口的方式来配置轴部件,并通过其开口突出设置从轴部件向直径外方向延伸的臂部件,因此,可以不在轴部件的直径外方向的四周,而是在对应轴部件的直径外方向的壳体的一部分形成开口。因此,如果相对于轴部件的轴心以开口处于下方的形态来配置壳体的话,异物将难以进入壳体的内部。并且,可以防止异物从轴部件的直径外方向的四周进入到壳体的内部,进而异物难以进入壳体的内部。如上述,由于异物难以进入壳体的内部,所以开口的配置部位不限制在壳体的底面,臂部件的摆动方向也不受限制。 
附图说明
图1为使用了本发明的作动装置的门锁装置的主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的门锁装置的左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的门锁装置的右视图。
图4为图1所示的门锁装置具有的锁止单元的说明图。 
图5为图1所示的门锁装置的平面图。 
图6为使用图1所示的门锁装置的车辆的侧视图。 
图7为图1所示的作动装置的内部的说明图。 
图8为图7所示的作动装置具有的第1壳体构成部件的说明图。 
图9为图7所示的作动装置具有的第2壳体构成部件的说明图。 
图10为图1所示的作动装置所具有的第1轴部件的说明图。 
图11为图1所示的作动装置所具有的第1轴部件的说明图。 
图12为图1所示的作动装置所具有的第2轴部件的说明图。 
图13为图1所示的作动装置所具有的第2轴部件的说明图。 
图14为在图1所示的作动装置所具有的壳体上安装了第1轴部件以及第2轴部件的状态的截面示意图。 
图15为将图1所示的门锁装置使用于车辆时的说明图。 
图16为图4所示的锁止单元的动作说明图。 
图17为图4所示的锁止单元的动作说明图。 
图18为图4所示的锁止单元的动作说明图。 
图19为图1所示的门锁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20为图1所示的门锁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21为图1所示的门锁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22为图1所示的门锁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23为本发明的作动装置的变形例说明图。 
图24为本发明的作动装置的变形例说明图。 
图25为使用了图23及图24所示作动装置的门锁装置所具有的内把手杠杆的主视图。 
图26为使用了图23及图24所示的作动装置的门锁装置所具有的儿童锁连接杠杆的主视图。 
图27为使用了图23及图24所示的作动装置的门锁装置所具有的儿童锁杠杆的主视图。 
图28为使用了图23及图24所示的作动装置的门锁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29为使用了图23及图24所示的作动装置的门锁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30为使用了图23及图24所示的作动装置的门锁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门锁装置            9锁钮 
10外把手             11锁芯 
20作动装置           20′作动装置 
21壳体               40电动机
41驱动轴               42蜗齿轮 
44蜗轮                 46传感器 
50第1轴部件            60第2轴部件 
70第1臂部件            75第2臂部件 
77第3臂部件            81第4臂部件 
83第5臂部件            87开口 
100锁止单元            108止挡片 
109内把手杠杆轴        110锁杠杆轴 
122棘轮                123棘爪 
125棘轮轴              126棘爪轴 
130开门杠杆            140内把手杠杆 
150锁杠杆              160锁钮连接杠杆 
170连杆                178连结部位 
231棘轮卡止部          B车辆主体 
D侧门                  车门 
IP车门内板             OP车门外板 
S撞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作动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图1-图5是适用了本发明的作动装置的门锁装置示意图。如图6所示,在这里所例示的门锁装置是一种适用于配置在四轮汽车的前座左侧的前方铰链的侧门(方向盘在右侧的车中助手席侧的门)D的装置。例如当锁钮(配设在车辆室内的锁止部件)9被操作时,或者当把钥匙插入到附设在外把手10上的锁芯11,并且转动锁芯11时,该门锁装置1在闭锁状态和开锁状态之间切换。当门锁装置1切换到闭锁状态时,例如内把手的操作以及外把手10的操作被无效,另一方面,当门锁装置1切换到开锁状态时,例如内把手的操作以及外把手10的操作为有效。 
如图2-图5所示,这样的门锁装置1具有作动装置20。作动装置20使所述门锁装置1在闭锁状态和开锁状态进行切换,如图7所示,在壳体21的内部具有电动机40、第1轴部件50、第2轴部件60、蜗轮(Worm wheel)44、第1传感器46以及第2传感器47。 
壳体21由图8所示的第1壳体构成部件22和图9所示的第2壳体构成部件30所构成。第1壳体构成部件22以及第2壳体构成部件30分别以合成树脂为材料而形成。 
如图8所示,第1壳体构成部件22具有第1轴承部23以及第1接合部24。图8中,在壳体21的内部,第1轴承部23处于从第1壳体构成部件22的内表面向垂直纸面向外方向侧突出的形态,形成为在中央具有第1凹部23a的圆筒状。第1接合部24为沿第1壳体构成部 件22的边缘的形态,并形成为在图8中以除去边缘的一部分的方式,从第1壳体构成部件22的内表面朝向垂直纸面向外方向突出。具体地说,图8的右下方的角部,即在对应第1轴承部23的轴心的直径外方向的第1壳体构成部件22的一部分上不设置第1接合部24,在除去了该部位的第1壳体构成部件22的边缘形成第1接合部24。 
进一步,在所述第1壳体构成部件22中,从所述第1轴承部23的轴心到第1接合部24的一侧端部之间的距离L1,与从第1轴承部23的轴心到第1接合部24另一侧的端部之间的距离L2大致是相同的。 
另外,在从第1接合部24的一侧端部到另一侧的端部的部位配设有第1溶敷槽25。图8中,第1溶敷槽25从第1壳体构成部件22的内表面朝向图8中的垂直纸面向里方向形成。另外,第1壳体构成部件22具有第2接合部22y。该第2接合部22y在第1轴承部23的轴心的直径外方向,设置在未设置有第1接合部24的部位的一部分上。具体地说,在图8的右下方的角部设置有第2接合部22y。该第2接合部22y具有第2溶敷槽22z。第2溶敷槽22z从第1壳体构成部件22的内表面朝向图8中的垂直纸面向里方向形成。 
如图9所示,第2壳体构成部件30具有第2轴承部31以及第3接合部32。图9中,第2轴承部31在壳体21的内部,处于从第2壳体构成部件30的内表面朝向垂直纸面向外方向的状态,形成为在中央具有第2凹部31a的圆筒状,并配置为与所述第1轴承部23相对应。 
第3接合部32为沿着第2壳体构成部件30的边缘的形态,形成在图9中以除去边缘的一部分的方式,从第2壳体构成部件30的内表面朝向垂直纸面向外方向突出的形式,并配置为与所述第1接合部24 相对应。具体地说,在图9的左下方的角部,即在对应第2轴承部31的轴心的直径外方向的第2壳体构成部件30的一部分上,不设置第3接合部32,而在除去了该部位的第2壳体构成部件30的边缘形成第3接合部32。 
进一步,在所述第2壳体构成部件30中,从所述第2轴承部31的轴心到第3接合部32的一侧端部之间的距离L3,与从第2轴承部31的轴心到第3接合部32另一侧的端部之间的距离L4大致是相同的。从该第2壳体构成部件30的第2轴承部31轴心到第3接合部32的一侧端部之间的距离L3,以及从第2轴承部31的轴心到第3接合部32另一侧的端部之间的距离L4,与从所述第1壳体构成部件22的第1轴承部23的轴心到第1接合部24的一侧端部之间的距离L1大致相同,并且与从第1轴承部23的轴心到第1接合部24另一侧的端部之间的距离L2大致相同。 
另外,从第3接合部32的一侧端部一直到另一侧的端部的部位配设有第1溶敷壁33。图9中,第1溶敷壁33以从第2壳体构成部件30的内表面朝向图9的垂直纸面向外方向突出的形态形成。另外,第2壳体构成部件30具有第4接合部30y。该第4接合部30y在第2轴承部31的轴心的直径外方向,设置在未设置有第3接合部32的部位的一部分上。具体地说,就是在图9的左下方的角部设置第4接合部30y。并且,该第4接合部30y具有第2溶敷壁30z。图9中,第2溶敷壁30z以从第2壳体构成部件30的内表面朝向垂直纸面向外方向突出的形态而形成。 
如图7所示,电动机40具有驱动轴41和固定在该驱动轴41上的蜗齿轮(Worm Gear)42,并且根据所提供的电流的方向使驱动轴41 向任意方向进行转动驱动。蜗齿轮42是在外圆周面具有多条螺旋槽42a的圆柱形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适用具有2条螺旋槽42a的蜗齿轮42。 
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第1轴部件50为圆柱形部件,其具有以较粗直径而形成的第1基部51;第1台阶部52,以与轴心重合的形态从第1基部51的一端面延伸,并具有比第1基部51细的直径;第1卡合凸部53,以和轴心重合的形态从第1台阶部52的一端面延伸,并具有比第1台阶部52细的直径;第2卡合凸部54,以和轴心重合的形态从第1基部51的另一端面延伸,其直径比第1基部51的直径小,具有和所述第1卡合凸部53相同的直径。 
如图14所示,第1卡合凸部53以嵌入到所述第1轴承部23的第1凹部23a的方式形成。通过将该第1卡合凸部53嵌入到第1壳体构成部件22的第1轴承部23的第1凹部23a中,使第1轴部件50以自由转动的形态被支撑在第1壳体构成部件22上。另外,在该第1轴部件50的轴方向(沿第1轴部件50的轴心的方向)上,相对于第1台阶部52的第1卡合凸部53的突出高度和所述第1轴承部23的第1凹部23a的深度大致相同。进一步,第2卡合凸部54以嵌入到所述第2轴承部31的第2凹部31a方式形成。通过将该第2卡合凸部54嵌入到第2壳体构成部件30的第2轴承部31的第2凹部31a中,使第1轴部件50以自由转动的形态被支撑在第2壳体构成部件30上。另外,所述第1轴部件50具有第1收容壁55,该第1收容壁55从第1基部51的另一端面延伸,并覆盖与第2卡合凸部54相对应的第1轴部件50的轴心的直径外方向的周围。该第1收容壁55的第1轴部件50的轴心的直径外方向的圆周面,与所述第1基部51的第1轴部件50的 轴心的直径外方向的圆周面重合。进一步,在该第1轴部件50的轴方向,相对于第1基部51的第2卡合凸部54的突出高度和所述第2轴承部31的第2凹部31a的深度大致相同。 
从图10以及图11所示的第1轴部件50的轴心到第1基部51的圆周面的距离,以及从第1轴部件50的轴心到第1收容壁55的圆周面的距离设定为,比从第1轴承部23的轴心到第1接合部24的一侧端部的距离L1稍短。因此,从所述第1轴部件50的轴心到第1基部51的圆周面的距离,以及从第1轴部件50的轴心到第1收容壁55的圆周面的距离,比从第1轴承部23的轴心到第1接合部24的另一侧端部的距离L2稍短,并比从第2轴承部31的轴心到第3接合部32的一侧端部的距离L3稍短,也比从第2轴承部31的轴心到第3接合部32的另一侧端部的距离L4稍短。 
如图12以及图13所示,第2轴部件60是圆筒状部件,其具有以较细直径而形成的第2基部61和第2收容部62,该第2收容部62以和轴心重合的形态从第2基部61的一端面延伸,并具有比第1基部51粗的直径。 
如图14所示,第2基部61具有第2贯通孔61a,通过该第2贯通孔61a嵌套在第1壳体构成部件22的第1轴承部23上,使第2轴部件60以自由转动的形态支撑在第1壳体构成部件22上。该第2贯通孔61a沿着第2轴部件60的轴心而形成,大小设定为可以收容所述第1壳体构成部件22的第1轴承部23。 
另外,第2轴部件60的轴方向(沿着第2轴部件60的轴心的方向)的长度大致和下述两个突出高度相加的和相同,即,第1轴部件 50的轴方向上的相对于第1基部51的第1台阶部52的突出高度,以及第1轴部件50的轴方向上的相对于第1台阶部52的第1卡合凸部53的突出高度。 
再有,第2轴部件60的轴方向的第2基部61的长度和相对于第1台阶部52的第1卡合凸部53的突出高度大致相同。 
再有,以沿着第2轴部件60的轴心的形态形成在第2收容部62上的第3凹部62a的大小设定为,可以收容所述第1轴部件50的第1台阶部52的大小。 
另外,第2轴部件60的轴方向的第2收容部62的长度和第1轴部件50的轴方向的第1台阶部52的长度大致相同。 
从所述第2轴部件60的轴心到第2收容部62的圆周面的距离设定为,比从第1轴承部23的轴心到第1接合部24的一侧端部的距离L1稍短。因此,从所述第2轴部件60的轴心到第2收容部62的圆周面的距离,比从第1轴承部23的轴心到第1接合部24的另一侧端部的距离L2稍短,并比从第2轴承部31的轴心到第3接合部32的一侧端部的距离L3稍短,也比从第2轴承部31的轴心到第3接合部32的另一侧端部的距离L4稍短。 
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所述第1轴部件50上以板状配设有从第1收容壁55向第1轴部件50的直径外方向延伸的第1臂部件70,并配设有从第1基部51向第1轴部件50的直径外方向延伸的第2臂部件75,还配设有从第1基部51向第1轴部件50的直径外方向延伸的第3臂部件77。
例如从第1轴部件50的轴方向的垂直纸面向外方向一侧观察的话,第1臂部件70形成为扇状,顶端具有第1杠杆齿片71、第2杠杆齿片72、第3杠杆齿片73、以及第4杠杆齿片74。该第1臂部件70的顶端配设有沿着所述第1轴部件50的轴方向延伸的齿片形成部70a,并且配设有向所述第1轴部件50的直径外方向延伸的传感器按压部70b。 
第1杠杆齿片71以及第4杠杆齿片74沿着第1臂部件70的另一端面而配置。另外,第2杠杆齿片72以及第3杠杆齿片73配置在所述齿片形成部70a的第1轴部件50的直径外方向的圆周面上。 
第1杠杆齿片71、第2杠杆齿片72、第3杠杆齿片73、以及第4杠杆齿片74离第1轴部件50的轴心的距离是相同的。 
另外,相对于所述第1杠杆齿片71以及第4杠杆齿片74,第2杠杆齿片72以及第3杠杆齿片73沿着第1轴部件50的轴方向错开。更具体地说,将第2杠杆齿片72配置为远离第1臂部件70的另一端面,将第3杠杆齿片73配置为比配置第2杠杆齿片的位置更加远离第1臂部件70的另一端面。 
第2臂部件75在与第1臂部件70所延伸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延伸,其顶端具有锁钮连接部76。该锁钮连接部76和例如金属丝(wire)等的第1连接部件的一端进行连接。该第1连接部件的另一端和所述锁钮9连接。 
以第1轴部件50的轴心为中心,将所述第1臂部件70配置在时针的9点的位置,并且将所述第2臂部件75配置在时针的3点的位置时,第3臂部件77被配置在时针的6点的方向上。该第3臂部件77 在其顶端具有第1杆收容部78。该第1杆收容部78具有第1杆收容空间78a。并且,该第1杆收容部78的第1杆收容空间78a中收容有后述的锁止单元100的第2连接杆。 
如图12以及图13所示,所述第2轴部件60上配设有从第2收容部62向第2轴部件60的直径外方向延伸的第4臂部件81,并配设有从第2收容部62向第2轴部件60的直径外方向延伸的第5臂部件83。 
第4臂部件81的顶端设有传感器收容部82。传感器收容部具有收容后述的第1检测元件的检测元件收容空间82a。另外,第5臂部件83在与第4臂部件81所延伸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延伸。 
该第5臂部件的顶端设有第2杆收容部84。该第2杆收容部84具有第2杆收容空间84a。并且,该第2杆收容部84的第2杆收容空间84a收容有后述的锁止单元的第1连接杆。 
下面,说明第1轴部件50以及第2轴部件60对于壳体21的组装。首先,如图14所示,例如在第2壳体构成部件30的第2轴承部31的第2凹部31a中嵌入第1轴部件50的第2卡合凸部54,并且在第1壳体构成部件22的第1轴承部23上嵌套第2轴部件60的第2贯通孔61a。 
接着,在第1壳体构成部件22的第1溶敷槽25嵌入第2壳体构成部件30的第1溶敷壁33,并且在第1壳体构成部件22的第2溶敷槽22z嵌入第2壳体构成部件30的第2溶敷壁30z,以第1壳体构成部件22和第2壳体构成部件30形成壳体。这时,第1壳体构成部件22的第1接合部24和第2壳体构成部件30的第3接合部32接触,并且第1壳体构成部件22的第2接合部22y和第2壳体构成部件30的第4接合部30y接触。另外,第1壳体构成部件22的第1凹部23a嵌 有第1轴部件50的第1卡合部,第2轴部件60的第2收容部62嵌有第1轴部件50的第1台阶部52。 
再有,通过未设置第1壳体构成部件22的第1接合部24的部位、以及未设置第2壳体构成部件30的第3接合部32的部位,在壳体21上形成开口87。 
该开口87形成在对应第1轴部件50的直径外方向的壳体21的一部分上,并且形成在对应第2轴部件60的直径外方向的壳体21的一部分上。而且,该开口87被第1基部51的第1轴部件50的直径外方向的圆周面、第1收容壁55的第1轴部件50的直径外方向的圆周面、第2收容部62的第2轴部件60的直径外方向的圆周面而堵塞。换句话说,在该作动装置20中,在接近轴部件50,60的圆周面的壳体21的部位形成开口87,通过轴部件50,60的圆周面来堵住开口87。另外,经过该开口87从第1轴部件50突出设置臂部件75,77,并且经过开口87从第2轴部件60突出设置第5臂部件83。 
另外,在上述的将第1轴部件50以及第2轴部件60组装在壳体21上的状态下,第1轴部件50的转动范围通过第1臂部件70抵接在图9所示的第2壳体构成部件30所具有的第1止挡部35以及在第2壳体构成部件30的所述第3接合部32的另一端部上,从而受到限制;第2轴部件60的转动范围通过第4臂部件81抵接在图8所示的第1壳体构成部件22所具有的第2止挡部27以及在第1壳体构成部件22所具有的第3止挡部28上而受到限制。 
另外,第1溶敷槽25以及第1溶敷壁33、第2溶敷槽22z以及第2溶敷壁30z进行超声波溶敷而分别进行粘合。
如图7所示,蜗轮44是一种在外圆周面具有斜齿的圆盘状部件,支撑轴部的轴心相对于电动机40的驱动轴41部成90°,并且以使外圆周面的斜齿和蜗齿轮42相啮合的形态可转动地配设在壳体21的内部。该蜗轮44的一侧的端面具有第1轮齿片44a、第2轮齿片44b、第3轮齿片44c、第4轮齿片44d以及第5轮齿片44e。 
这些轮齿片44a、44b、44c、44d、44e沿着相对于蜗轮44的轴心的直径外方向错开,并且沿着蜗轮44的轴方向错开以使得即使在例如操作锁钮9,通过该操作借助第1连接部件以及第2臂部件75使第1轴部件50以及第2轴部件60转动时,蜗轮44不转动。具体地说,这些轮齿片44a、44b、44c、44d、44e的相对于蜗轮44的轴心的直径外方向的位置为,例如当相对于蜗轮44的轴心将第1轮齿片44a配置在时针的3点的位置时,第2轮齿片44b被配置在时针的大约1点的位置,第3轮齿片44c被配置在时针的大约5点的位置,第4轮齿片44d被配置在时针的大约7点的位置,第5轮齿片44e被配置在时针的大约11点的位置。另外,蜗轮44的轴方向的位置为,所述第1轮齿片44a被配置在和蜗轮44的一端面最远的位置,第3轮齿片44c以及第5轮齿片44e被配置在和蜗轮44的一端面次远的位置,第2轮齿片44b以及第4轮齿片44d被配置在和蜗轮44的另一端面接触的位置。 
在壳体21组装了配设有所述第1臂部件70的第1轴部件50和蜗轮44时,在所述第1臂部件70的第1杠杆齿片71和第4杠杆齿片74之间配置蜗轮44的第1轮齿片44a。该作动装置20通过电动机40的驱动,使蜗轮44进行转动,在上述的组装状态下,当使蜗轮44向一侧方向转动时,所述第1臂部件70的第3杠杆齿片73可以和蜗轮44 的第3轮齿片44c抵接,当使蜗轮44向另一方向转动时,所述第1臂部件70的第2杠杆齿片72可以和蜗轮44的第4轮齿片44d抵接。 
在该蜗轮44和壳体22之间插入有复位弹簧,电动机40的驱动停止后,蜗轮44通过该复位弹簧的弹性复原力而被配置在中立位置。该中立位置是,在所述第1臂的第1杠杆齿片71和第2杠杆齿片72之间是配置蜗轮44的第1轮齿片44a的位置,图7中,相对于蜗轮44的轴心,第1轮齿片44a配置在时针的3点的位置。 
第1传感器46具有第1主体部46a和第1检测元件46b,第1检测元件46b以可摆动的形态支撑在第1主体部46a上。所述第1检测元件46b的顶端进入到第4臂部件81的传感器收容部82。该第1传感器46随着后述的锁杠杆的转动,通过第1检测元件46b检测第4臂部件81位于沿着图7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到最后的闭锁位置,并且通过第1检测元件46b检测第4臂部件81位于沿着图7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到最后的开锁位置。 
第2传感器47具有第2主体部47a和第2检测元件47b,第2检测元件47b以可摆动的形态支撑在第2主体部47a上。该第2检测元件47b配置在伴随着第1轴部件50的转动的第1臂部件70的传感器按压部70b的移动区域内。该第2传感器47随着所述锁钮9的操作,通过第2检测元件47b检测第1臂部件70位于沿着图7中逆时针方向转动到最后的非闭锁位置,并且通过第2检测元件47b检测第1臂部件70位于沿着图7中顺时针方向转动到最后的闭锁位置。 
具有该作动装置20的门锁装置1,配置在位于室外侧的车门外板OP和位于室内侧的车门内板IP之间,从而使得开口87相对于第1轴 部件50的轴心处于下方,且使开口87相对于第2轴部件60的轴心处于下方。 
另外,如图1-图5所示,所述门锁装置具有锁止单元100。锁止单元100是用于使设置在车辆主体B中的锁扣啮合并加以保持的部件,其具有底座101、棘轮(latch)收容体102、以及背板103。 
底座101成为锁止单元100的基部,具有主体部101a和弯曲部101b,由金属材料形成。棘轮收容体102为收容棘轮122以及棘爪(ratchet)123的容器,安装在底座101的主体部101a的里面侧。该棘轮收容体102从安装在主体部101a的里面侧的一端面到另一端面的厚度比较薄,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背板103安装在棘轮收容体102上,和主体部101a一起夹持所述棘轮收容体102,并覆盖棘轮收容体102的另一端面。该背板103由金属材料形成。 
在所述棘轮收容体102的对应车辆主体B的锁扣的部位,具体地是在棘轮收容体102的端部形成有收容槽105。收容槽105为从棘轮收容体102的右侧端部向图1中的左方延伸的槽状的切口,其所形成的位置以及大小为,在相对于车辆主体B关闭车门D时可以收容锁扣S。另外,在背板103上也形成第2收容槽106,该第2收容槽106与所述收容槽105重合,在相对于车辆主体B关闭车门D时可以收容锁扣。 
在所述主体部101a以及棘轮收容体102上,在夹持所述收容槽105成为上下的部位配设有棘轮轴125以及棘爪轴126。棘轮轴125相对于主体部101a以及棘轮收容体102可转动地支承棘轮122,并设置在收容槽105的里侧端部附近。棘爪轴126相对于主体部101a以及棘轮收容体102可转动地支承棘爪123,并设置在收容槽105的开口端部附近。
如图1所示,棘爪123从棘爪轴126向收容槽105的里侧端部方向延伸,在棘轮收容体102的内部具有棘轮卡止部231,而如图1以及图4所示,在棘轮收容体102的外部,具有延伸到底座101的主体部101a的表面侧的棘爪连接部232。 
如图1所示,棘轮卡止部231是凸状部,在收容槽105的里侧端部附近,从棘爪123的侧面向收容槽105突出设置。 
棘爪连接部232具有从棘爪轴126向收容槽105的开口端部方向延伸的部分,如图4所示,该棘爪连接部232在成为主体部101a的表面侧的部位,具有棘爪解除杠杆233。棘爪解除杠杆233具有棘爪受压部234。 
如图1所示,棘轮122在棘轮收容体102的内部具有啮合槽221、弯钩(hook)部222以及卡合部223。 
啮合槽221是从棘轮122的外圆周面向接近棘轮轴125方向而形成的切口,具有可以收容锁扣的宽度。如图16所示,该啮合槽221构成为,当以棘轮轴125为中心按顺时针方向转动棘轮122时,从收容槽105的开口端部向里侧端部依次交叉。 
弯钩部222是在啮合槽221与收容槽105交叉时,位于收容槽105的开口端部侧的部分。 
卡合部223,在与棘爪123的棘轮卡止部231抵接时,限制棘轮122沿图1中的逆时针方向的转动。如图17所示,该卡合部223抵接在棘轮卡止部231上时,棘轮122的弯钩部222位于收容槽105的开口端部。当棘轮卡止部231和卡合部223抵接时,对于收容槽105,弯钩部222突出到可以阻止锁扣通过收容槽105锁扣的位置。
所述棘轮122以及棘爪123,当车门D相对于车辆主体B处于打开状态时,如图16所示,棘轮122被配置在开放位置(开放状态)。当从该状态开始关闭车门D时,锁扣S进入收容槽105,棘轮122抵抗棘轮弹簧的弹力而沿图16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这时,棘爪123通过棘爪弹簧的弹力,使卡合部223的突出端面和棘轮122的外表面滑动连接,根据棘轮122的外圆周面形状围绕棘爪轴126的轴心进行相应的转动。 
从所述状态再进一步进行关闭车门D的动作时,锁扣S相对于收容槽105的进入量逐渐增大,因此棘轮122进一步按顺时针方向转动,不久,如图17所示,棘轮卡止部231到达棘轮122的啮合槽221。在该状态下,由于棘轮122的卡合部223和棘爪123的棘轮卡止部231抵接,因此棘轮122的逆时针方向转动被阻止。并且,由于棘轮122的弯钩部222被配置为横穿收容槽105,因此通过弯钩部222使锁扣S向脱离收容槽105的方向移动,也就是车门D相对于车辆主体B的打开动作被阻止(半闭锁状态)。 
从所述半闭锁状态再进一步进行关闭车门D的动作时,通过进入了收容槽105的锁扣S而使棘轮122进一步按逆时针方向转动,锁扣S到达收容槽105的里侧端部(室外侧)。其间,棘爪123通过使棘轮122的弯钩部222抵接在棘轮卡止部231上抵抗棘爪弹簧的弹力,而按逆时针方向转动,而当棘轮122的弯钩部222通过时,通过棘爪弹簧的弹力复原力而立刻按顺时针方向转动。其结果如图17所示,由于棘轮122的弯钩部222和棘爪123的棘轮卡止部231抵接,所以棘轮122的逆时针方向的转动被阻止。即使在该状态下,由于棘轮122的弯钩部222被配置为横穿收容槽105,因此通过弯钩部222可以阻止锁扣S向 脱离收容槽105的方向移动的情况,车门D相对于车辆主体B而被维持在关闭的状态(全闭锁状态)。 
从所述全闭锁状态抵抗棘爪弹簧的弹力,使棘爪123的棘爪连接部232按图18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的话,棘轮122的弯钩部222和棘爪123的棘轮卡止部231的抵接卡合状态被解除,棘轮122通过棘轮弹簧的弹性复原力按图18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其结果如图16所示,收容槽105被开放,锁扣S可以向脱离收容槽105的方向移动,可使车门D相对于车辆主体B打开。 
另外,在所述底座101的主体部101a的表面侧,如图4所示,开门杠杆130转动自如地配设在棘轮轴125上。 
开门杠杆130具有车把手受压部131、第1连杆连接部132和止挡部133。车把手受压部131是向棘轮轴125的直径外方向,并向车辆的室内侧延伸的部分。第1连杆连接部132是向棘轮轴125的直径外方向,车辆的室外侧延伸的部分。止挡部133是向棘轮轴125的直径外方向,上方延伸的部分。 
该开门杠杆130和底座101之间配设有开门杠杆弹簧134。通过该开门杠杆弹簧134的弹力,向图4中的逆时针方向对开门杠杆130施加弹力,通过所述止挡部133与配设在底座101上的止挡片108相贴合,规定开门杠杆130的初始位置。 
另外,如图2、图3以及图5所示,在所述底座101的弯曲部101b上配设有内把手杠杆轴109,如图1以及图4所示,在底座101的主体部101a上配设有锁杠杆轴110。
如图3所示,内把手杠杆140转动自如地配设在内把手杠杆轴109上。该内把手杠杆140具有内把手连接部141和内把手按压部142。 
内把手连接部141是向内把手杠杆轴109的直径外方向延伸的部分。在该内把手连接部141上连接有例如金属丝等的第2连接部件的一端。该第2连接部件的另一端和内把手连接。 
内把手按压部142是向内把手杠杆轴109的直径外方向延伸的部分。该内把手按压部142当操作内把手,内把手杠杆140按图3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时,按压所述开门杠杆130的把手受压部131,抵抗开门杠杆弹簧134的弹力,使开门杠杆130从初始位置位移到操作位置。另外,当解除内把手的操作时,通过开门杠杆弹簧134的弹力,使内把手杠杆140沿图3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 
如图4所示,在锁杠杆轴110上转动自如地配设有锁杠杆150,并且还转动自如地配设有锁钮连接杠杆160。另外,如图1所示,锁杠杆轴110具有锁杠杆轴部150a和锁钮连接杠杆轴部160a。锁杠杆轴部150a和锁钮连接杠杆轴部160a连接所述锁杠杆150和锁钮连接杠杆160,以使锁钮连接杠杆160随着锁杠杆150的转动而进行转动,并且使锁杠杆150不随着锁钮连接杠杆160的转动而进行转动。 
如图4所示,锁杠杆150具有锁连接部151和第5臂连接杆部152。锁连接部151是向锁杠杆轴110的直径外方向且向车辆的室外侧延伸的部分。锁连接部151与例如由杆和金属丝等组成的第3连接部件153的一端相连接。该第3连接部件153的另一端和所述锁芯11连接。第5臂连接杆部152向锁杠杆轴110的直径外方向,且向车辆的室内侧延伸,之后,向远离底座101的主体部101a的表面的方向延伸。该第5 臂连接杆部152的顶端配设有第1连接杆154。该第1连接杆154被收容在所述第5臂部件83的第2杆收容部84的第2杆收容空间84a中。 
锁钮连接杠杆160具有第2连杆连接部161、第3臂连接杆部162和转动范围限制部163。第2连杆连接部161是向锁杠杆轴110的直径外方向,且向车辆的室外侧斜上方延伸的部分。该第2连杆连接部161的顶端配设有第1卡合销161a。第3臂连接杆部162向锁杠杆轴110的直径外方向,且向车辆的室内侧延伸,之后,向远离底座101的主体部101a的表面的方向延伸。该第3臂连接杆部162的顶端配设有第2连接杆164。该第2连接杆164被收容在所述第3臂部件77的第1杆收容部78的第1杆收容空间78a中。转动范围限制部163是向锁杠杆轴110的直径外方向,且向下方延伸的部分。如图1及图4所示,该转动范围限制部163的顶端配设有第2卡合销163a。该第2卡合销163a插入到在底座101的主体部101a上所形成的限制切口112中,所述转动范围限制部163通过限制切口112以及第2卡合销163a来限制锁钮连接杠杆160的转动范围。 
如图4所示,在所述开门杠杆130的第1连杆连接部132和锁钮连接杠杆160的第2连杆连接部161之间配设有连杆170。 
连杆170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具有开门杠杆连接部171、锁钮杠杆连接部172和棘爪按压部173。开门杠杆连接部171是和所述开门杠杆130的第1连杆连接部132相连接的部分。以下把连接该开门杠杆130和连杆170之处简称为“第1连结部位178”。借助第1长孔174b,构成第4连接部件174的外把手杆174a的一端部可滑动地连接在该第1连结部位178处。第1长孔174b沿着外把手杆174a的长度方向形成。另外,该第4连接部件174的另一端与外把手10连接。
锁钮杠杆连接部172的顶端部具有第2长孔172a,将配设在所述第2连杆连接部161的顶端上的第1卡合销161a插入该第2长孔172a中,并和锁钮连接杠杆160连接。棘爪按压部173是从开门杠杆连接部171和锁钮杠杆连接部172之间的中间部位向车辆的室内侧延伸的部分。该棘爪按压部173的顶端弯曲而接近底座101的主体部101a的表面。当如后述那样将连杆170移动到闭锁位置时,该棘爪按压部173与所述棘爪123的棘爪受压部234对置。 
图19-图22是表示所述锁止单元100进行动作时的示意图。下面参照这些图来说明锁止单元100的动作。 
另外,在这里为了方便说明,车门D为关闭状态,且如图19所示,开门杠杆130通过开门杠杆弹簧134的弹力而被配置在初始位置,通过该开门杠杆130连杆170被配置在移动到上方的初始位置,,锁钮连接杠杆160被配置在沿着图19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到最后的初始位置,图19中,锁杠杆150被配置在锁连接部151和第5臂连接杆部152几乎水平的初始位置,通过这样配置各个杠杆130,150,160,170,使锁止单元100处于开锁状态。 
在该状态下,如附图所明示那样,棘爪123的棘爪受压部234和连杆170的棘爪按压部173对置。在该状态下,例如当操作外把手10时,借助第4连接部件174使开门杠杆130沿着图19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并通过其开门杠杆130的转动,使连杆170向下方移动。 
这时,随着连杆170向下方的移动,连杆170的棘爪按压部173推压棘爪123的棘爪受压部234,使棘爪解除杠杆233沿着图19中的顺时针方向进行转动,解除棘轮122的弯钩部222和棘爪123的棘轮 卡止部231的抵接卡合状态。因此,即使车门D为关闭状态时,也可以通过将外把手10向车辆的室外侧拉伸的操作而使车门D开启移动。 
另外,从图19所示的初始状态,操作内把手时,借助第2连接部件使内把手杠杆140沿着图3中的逆时针方向进行转动,随着其内把手杠杆140的转动,内把手杠杆140的内把手按压部142推压开门杠杆130的把手受压部131,使开门杠杆130沿着图19中的顺时针方向进行转动。 
于是,和操作所述的外把手10同样,使连杆170向下方移动,使棘爪解除杠杆233沿着图19中的顺时针方向进行转动,而解除棘轮122的弯钩部222和棘爪123的棘轮卡止部231的抵接卡合状态,即使车门D为关闭状态时,也可以通过将内把手向车辆室外侧按压的操作而使车门D开启移动。 
另外,从图19所示的初始状态,操作锁钮9时,借助第1连接部件使第2臂部件75以第2轴部件60的轴心为中心沿着图7中的逆时针方向进行转动,在该第2臂部件75的转动的同时,第3臂部件77也沿着逆时针方向进行转动。于是,通过其第3臂部件77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如图20所示,使锁钮连接杠杆160沿着逆时针方向进行转动。通过其锁钮连接杠杆160逆时针方向的转动,使连杆170以第1连结部位178为中心,以锁钮杠杆连接部172为转动的顶端而进行顺时针方向转动,从而使连杆移动到闭锁位置。这样,连杆170移动到闭锁位置后,棘爪123的棘爪受压部234不和连杆170的棘爪按压部173对置。
在该状态下,当操作外把手10,或操作内把手时,如图21所示,连杆170向下方的移动不会传递给棘爪123的棘爪受压部234,就是说,连杆170的棘爪按压部173不会和棘爪123的棘爪受压部234抵接,棘轮122的弯钩部222与棘爪123的棘轮卡止部231的抵接卡合状态不会被解除。因此,当车门D为关闭状态时,即使将外把手10向车辆的室外侧拉伸也不能使车门D开启移动,即使将内把手向车辆的室外侧按压也不能使车门D开启移动。从该状态如果逆向操作锁钮9的话,连杆170从闭锁位置移动到开锁位置,使外把手10的操作以及内把手的操作有效。 
另外,通过从图19所示的初始状态操作设置在驾驶座上的开关,或操作设置在锁上的开关来驱动图7所示的电动机40,当通过其电动机40的驱动,使蜗轮44沿着图7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时,随着蜗轮44的顺时针方向的转动,蜗轮44的第1轮齿片44a和第1臂部件70的第1杠杆齿片71抵接,使第1轴部件50沿着图7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和第1臂部件70的转动一起,第3臂部件77也沿着逆时针方向进行转动。于是,和操作所述的锁钮9时的情况一样,锁钮连接杠杆160逆时针方向转动,连杆170以第1连结部位178为中心而进行转动,使得棘爪123的棘爪受压部234不和连杆170的棘爪按压部173对置,而连杆170被配置在闭锁位置。 
在该状态下,即使操作外把手10,或操作内把手,连杆170的移动不传递给棘爪123的棘爪受压部234,棘轮122的弯钩部222与棘爪123的棘轮卡止部231的抵接卡合状态不会被解除。因此,当车门D为关闭状态时,即使将外把手10向车辆的室外侧拉伸也不能使车门D开启移动,即使将内把手向车辆的室外侧按压也不能使车门D开启移动。 从该状态如果逆向驱动电动机40的话,连杆170从闭锁位置移动到开锁位置,使外把手10的操作以及内把手的操作有效。 
另外,从图19所示的初始状态,将钥匙插入锁芯11并操作该锁芯11转动时,如图22所示,借助第3连接部件153使锁杠杆150逆时针方向进行转动。通过其锁杠杆150的逆时针方向转动,使连杆170以第1连接部位178为中心,以锁钮杠杆连接部172为转动的顶端而进行顺时针方向转动,使连杆170移动到闭锁位置。这样,连杆170移动到闭锁位置后,棘爪123的棘爪受压部234不和连杆170的棘爪按压部173对置。 
在该状态下,即使操作外把手10,或操作内把手,连杆170向下方的移动也不会传递给棘爪123的棘爪受压部234,就是说,连杆170的棘爪按压部173不会和棘爪123的棘爪受压部234抵接,棘轮122的弯钩部222与棘爪123的棘轮卡止部231的抵接卡合状态不会被解除。因此,当车门D为关闭状态时,即使将外把手10向车辆的室外侧拉伸也不能使车门D开启移动,即使将内把手向车辆的室外侧按压也不能使车门D开启移动。从该状态如果操作锁芯11逆向转动的话,连杆170从闭锁位置移动到开锁位置,使外把手10的操作以及内把手的操作有效。 
该作动装置20在接近第1轴部件50的圆周面的壳体21的部位,在对应第1轴部件50的直径外方向的壳体21的一部分上形成开口87,并且是接近第2轴部件60的圆周面的壳体21的部位,在对应第2轴部件60的直径外方向的壳体21的一部分形成开口87。并且,相对于第1轴部件50的轴心以开口87处于下方的形态来配置壳体21,并且相对于第2轴部件60的轴心以开口87处于下方的形态来配置壳体21, 因此灰尘、水等异物难以进入壳体21的内部。并且可以防止异物从第1轴部件50的直径外方向的四周进入到壳体21的内部,还可以防止异物从第2轴部件60的直径外方向的四周进入到壳体21的内部,因此异物更加难以进入壳体21的内部。进一步地,通过第1基部51上的第1轴部件50的直径外方向的圆周面、第1收容壁55上的第1轴部件50的直径外方向的圆周面、以及第2收容部62上的第2轴部件60的直径外方向的圆周面来堵塞开口87,因此可以可靠地防止异物进入壳体21的内部。再加上可以如所述那样防止异物进入壳体21的内部,因此开口87的配置部位不仅限定于壳体21的底面,臂部件75,77,83的摆动方向也不受限定。 
另外,在所述的实施方式中,利用适用于配置在四轮汽车前座左侧的前方铰链的侧门D的作动装置20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限于此。例如,也可适用于配置在四轮汽车的后座左侧的前方铰链的侧门D。下面,对适用于该车门的作动装置20′进行说明。另外,对于在该作动装置20′中和所述的作动器20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的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用于该作动装置20′的壳体21和用于所述作动装置20的壳体21相同。以上省略了说明,但是如图2、图3以及图8所示,壳体21的第1壳体构成部件22具有由第1闭锁长孔29a和第2闭锁长孔29b所构成的闭锁卡合孔29。如图2、图3以及图8所示,第1闭锁长孔29a沿上下方向延伸地形成。如图2、图3以及图8所示,第2闭锁长孔29b沿左右方向延伸地形成。 
该作动装置20′不具有所述锁杠杆150,另一方面,如图23及图24所示,具有儿童锁连接杠杆300以及儿童锁杠杆310。另外,该作 动装置20′代替所述内把手杠杆140,具有图25所示的第2内把手杠杆140′。 
第2内把手杠杆140′设置在所述内把手杠杆轴109上。该第2内把手杠杆140′具有内把手连接部141和销按压部144。 
销按压部144向内把手杠杆轴109的直径外方向延伸,之后,在图25中,向右斜上方延伸。 
儿童锁连接杠杆300,如图26所示,形成为板状,具有轴连接孔301,并如图28所示,借助该轴连接孔301可滑动地配设在所述内把手杠杆轴109上。如图26所示,轴连接孔301是向内把手杠杆轴109的直径外方向延伸的切口,沿内把手杠杆轴109的直径外方向的宽度设定为比内把手杠杆轴109的轴径稍大。另外,儿童锁连接杠杆300具有内把手连接部302以及儿童锁杠杆连接部305。 
如图26所示,当内把手杠杆轴109位于轴连接孔301的下部时,内把手连接部302向内把手杠杆轴109的直径外方向,在图26中,向左方延伸。该内把手连接部302的顶端配设有第2内把手按压部303。在图26中,该第2内把手按压部303从儿童锁连接杠杆300的表面侧向前方侧(车辆的室外侧)突出形成。 
儿童锁杠杆连接部305向内把手杠杆轴109的直径外方向,在图26中,向上方延伸。儿童锁杠杆连接部305的顶端配设有第4连接销306以及第5连接销307。 
第4连接销306是大致呈四棱柱状的部件,在图26中,从儿童锁连接杠杆300的表面侧朝向垂直于纸面向外(车辆的室外侧)突出而形成。另外,如图26所示,该第4连接销306设定为当内把手杠杆轴109 位于轴连接孔301的下部时,从其内把手杠杆轴109的轴心到第4连接销306的图26中的下端部之间的距离L5,比从图25所示的内把手杠杆轴109的轴心到销按压部144顶端部之间的距离L6要大。 
第5连接销307是一种圆柱状部件,在图26中,从儿童锁连接杠杆300的背面侧朝向垂直于纸面向里(车辆的室内侧)突出,其突出端部贯通壳体21的闭锁卡合孔29,并进一步贯通如后述的图28所示的儿童锁杠杆310的销作用槽312。 
如图23所示,儿童锁杠杆310可转动地配设在儿童锁杠杆轴310a上。该儿童锁杠杆轴310a配设在内把手杠杆轴109的上方的壳体21的部位。 
儿童锁杠杆310具有销作用部311以及切换操作部315。 
销作用部311从儿童锁杠杆轴310a向和儿童锁连接杠杆300的儿童锁杠杆连接部305相交叉的方向延伸,并具有销作用槽312。销作用槽312沿销作用部311的长度方向延伸。在把儿童锁杠杆310安装在壳体21上的状态下,该销作用槽312与第1闭锁长孔29a交叉,并沿着第2闭锁长孔29b。 
切换操作部315是用于操作儿童锁杠杆310在开锁位置和闭锁位置之间进行切换的部分,以从壳体21的上端边缘突出的形态从儿童锁杠杆轴310a向斜上方延伸而形成。 
接着,说明具有这样构成的儿童锁连接杠杆300以及儿童锁杠杆310的作用。另外,为了方便说明,如图28所示,儿童锁连接杠杆300被配置在闭锁位置,从而内把手杠杆轴109成为轴连接孔301的下部,并使儿童锁杠杆310位于闭锁位置,从而使第5连接销307位于第1 闭锁长孔29a的上部,使第5连接销307位于接近作用槽312的儿童锁闭锁杠杆轴310a的端部。 
在该状态下,儿童锁连接杠杆300的第4连接销306处于内把手杠杆140′的销按压部144的转动移动区域外。在这样的状态下,即使通过操作内把手,使内把手杠杆140′沿着图28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所述销按压部144也不会和第4连接销306抵接,不会借助开门杠杆130以及连杆170将棘轮122的弯钩部222和棘爪123的棘轮卡止部231抵接接合状态解除。因此,当车门D为关闭状态时,即使将内把手向车辆的室外侧按压也不能使车门D进行开启移动。 
如图29所示,通过从所述闭锁状态操作切换操作部315,将儿童锁杠杆310从闭锁位置切换到开锁位置,从而使第5连接销307位于第1闭锁长孔29a的下部。 
在该状态下,儿童锁连接杠杆300的第4连接销306位于内把手杠杆140′的销按压部144的转动移动区域内。在这样的状态下,通过操作内把手,内把手杠杆140′沿着图28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后,如图30所示,所述销按压部144和第4连接销306抵接,第5连接销307从第2闭锁长孔29b的接近内把手杠杆轴109一侧的端部,向第2闭锁长孔29b的远离内把手杠杆轴109的另一侧的端部进行移动,儿童锁连接杠杆300的第2内把手按压部303和开门杠杆130的把手受压部131抵接,并和所述一样,通过开门杠杆130的转动和连杆170的移动去解除棘轮122的弯钩部222和棘爪123的棘爪卡止部之间的抵接状态。因此,即使车门D为关闭状态时,也可以通过将内把手向车辆的室外侧按压来使车门D进行开启移动。
这样,所述壳体21可以用于适用于车辆前座的作动装置20,也可以用于适用于车辆后座的作动器20′。

Claims (1)

1.一种作动装置,具有收容作动器的壳体、和配设在其壳体内并通过所述作动器的驱动而绕轴心转动的轴部件,所述作动装置通过所述轴部件将所述作动器的驱动输出到壳体外部,其特征在于,
将开口设置在所述轴部件的下方,且以通过形成为圆柱形的所述轴部件的外圆周面从壳体内侧将开口堵住的方式来配置所述轴部件,并通过该开口突出设置从所述轴部件向直径外方向延伸的臂部件。
CN2007101111393A 2006-09-11 2007-06-11 作动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4434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246033A JP4856504B2 (ja) 2006-09-11 2006-09-11 アクチュエータユニット
JP2006-246033 2006-09-11
JP2006246033 2006-09-1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44348A CN101144348A (zh) 2008-03-19
CN101144348B true CN101144348B (zh) 2013-01-09

Family

ID=392070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11139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44348B (zh) 2006-09-11 2007-06-11 作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4856504B2 (zh)
KR (1) KR100984064B1 (zh)
CN (1) CN10114434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65574B2 (ja) * 2010-04-22 2013-12-11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KR101244643B1 (ko) 2010-04-30 2013-03-18 주식회사 리한도어 엑추에이터 어셈블리
KR101433156B1 (ko) 2013-04-12 2014-08-22 평화정공 주식회사 개량된 조립구조를 갖는 자동차용 도어래치
JP6535919B2 (ja) * 2014-10-29 2019-07-03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ラッチ装置および車両用ドアラッチ装置の組立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03441A (en) * 1993-09-30 1996-04-02 Stoneridge, Inc. Double locking lock actuator
CN1121550A (zh) * 1994-02-26 1996-05-01 三井金属矿业株式会社 车辆门锁装置用的驱动装置
CN1133933A (zh) * 1994-11-21 1996-10-23 三井金属矿业株式会社 车辆门锁装置用驱动器
EP1473428A1 (en) * 2003-04-24 2004-11-03 ArvinMeritor Light Vehicle Systems (UK) Ltd A lock mechanism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80163A (ja) * 1986-01-31 1987-08-07 Toyota Motor Corp 油圧式自動変速機のオイルポンプの制御方法
KR200230353Y1 (ko) 2001-02-21 2001-07-19 화인정밀공업주식회사 차량용 도어 잠금장치의 액추에이터
JP2004251106A (ja) * 2003-01-30 2004-09-09 Aisin Seiki Co Ltd ドアロック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03441A (en) * 1993-09-30 1996-04-02 Stoneridge, Inc. Double locking lock actuator
CN1121550A (zh) * 1994-02-26 1996-05-01 三井金属矿业株式会社 车辆门锁装置用的驱动装置
CN1133933A (zh) * 1994-11-21 1996-10-23 三井金属矿业株式会社 车辆门锁装置用驱动器
EP1473428A1 (en) * 2003-04-24 2004-11-03 ArvinMeritor Light Vehicle Systems (UK) Ltd A lock mechanis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8063913A (ja) 2008-03-21
CN101144348A (zh) 2008-03-19
KR20080023653A (ko) 2008-03-14
KR100984064B1 (ko) 2010-09-28
JP4856504B2 (ja) 2012-01-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58257B (zh) 门锁装置
JP4794403B2 (ja) ドアロック装置
RU2339781C1 (ru) Замок
CN1550629B (zh) 锁机构
AU2006200582B2 (en) Door lock apparatus for a vehicle
JP3906341B2 (ja) 車両用ゲートロック装置
KR20140057559A (ko) 연료 탱크 캡 록킹 장치
CN101144348B (zh) 作动装置
KR20070051781A (ko) 자동차의 조향축 차단 장치
CN104755683B (zh) 机动车门锁和用于选择性地运行这种机动车门锁的方法
JPWO2006054761A1 (ja)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JP4555871B2 (ja) ドアロック装置
KR20180108767A (ko) 차량 도어록
JP2002250164A (ja)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CN104100155B (zh) 车门锁系统
JP4784942B2 (ja) ドアロック装置
JP2022538316A (ja) 自動車ドア用ロック
JP4564077B2 (ja) 自動車用ドアラッチ装置
JP6022312B2 (ja) ドアロック装置
JP4237089B2 (ja) ドアロック装置
CN103510770A (zh) 门锁装置
JP4095543B2 (ja) ドア開閉装置
JP4282525B2 (ja) ドアロック装置
JP5135642B2 (ja) 自動車用ドアラッチ装置
KR19980019241A (ko) 자동차 전동식 도어래치(electric door latch of automobl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MITSUI KINZOKU ACT CORPORATION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MITSUI MINING + SMELTING CO., LTD.;MITSUI MINING + SMELTING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10610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TOKYO, JAPAN TO: KANAGAWA, JAPA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10610

Address after: Kanagawa, Japan

Applicant after: Mitsui Kinzoku Act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Mitsui Mining & Smelting Co.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109

Termination date: 2021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