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43376A - 车辆用盖体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盖体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43376A
CN101143376A CNA2006101518352A CN200610151835A CN101143376A CN 101143376 A CN101143376 A CN 101143376A CN A2006101518352 A CNA2006101518352 A CN A2006101518352A CN 200610151835 A CN200610151835 A CN 200610151835A CN 101143376 A CN101143376 A CN 1011433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nent parts
processed
lid component
mentioned
pr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1015183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江村俊男
木本清士
冈本数行
上田英树
住田忠春
三石智英
隈崎道贞
盐崎信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JIMA TECHNOLOGY KK
Original Assignee
KOJIMA TECHNOLOGY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JIMA TECHNOLOGY KK filed Critical KOJIMA TECHNOLOGY KK
Priority to CNA200610151835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143376A/zh
Publication of CN1011433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4337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obile Manufacture Line, Endless Track Vehicle, Trailer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车辆用盖体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在厚度方向上重叠:将钢板冲压成形而形成的内板的被加工部、和加强部件的被加工部。用点焊装置(21、22)接合这些内板以及加强部件而成为一体,得到中间成形品(S)。通过材料搬运机器人(24),在将中间成形品(S)从点焊装置(22)卸下后,搬运到冲压加工装置(23),安置于冲压加工装置(23)。用冲压加工装置(23)对内板的被加工部以及加强部件的被加工部同时实施冲孔加工,形成螺钉插通孔。

Description

车辆用盖体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造用于开闭形成在车辆上的开口部的盖体的方法以及该盖体的制造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例如在汽车的侧部,配置有开闭形成于该侧部的开口部的作为盖体的车门,该车门如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20845号公报)中公开的那样,具有构成该车门的车室内侧的作为盖体构成部件的钢板制的内板(inner panel)。在该内板的车门袋部侧,重合有加强车门插销机构的安装部位的作为盖体构成部件的钢板制的加强部件。这些加强部件和上述内板成为一体。从而,在内板的被加工部形成插通孔,以插通用于将车门插销机构固定在车门上的螺钉,并且对应于该内板的插通孔,在加强部件的被加工部上也形成有螺钉的插通孔。
另外,如专利文献1所述,在钢板制的车门构成部件形成插通孔的情况下,广泛地使用冲压加工。
但是,在制造专利文献1的车门的情况下,需要在内板以及加强部件的被加工部形成螺钉的插通孔的工序、和使这些内板以及加强部件成为一体的工序。这些工序,由于作业内容完全不同,所以必须在各自的装置上进行。因此,为了制造专利文献1的车门,需要在进行各工序的装置上安置中间成形品的作业、和从该装置卸下中间成形品的作业、以及在装置之间搬运中间成形品的作业。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在需要多个作业的车门的制造现场,要求尽可能地削减组装作业者的作业工时数,并尽可能地实现省力化。
另外,在对专利文献1那样的内板或加强部件进行成形时,产生了很微小的误差,从而有时使得这些内板或加强部件的形状从正规的形状偏离。如果形成这种情况,则在内板上重叠加强部件时,在设计上没有间隙的部分实际会产生间隙。另外,在使内板和加强部件成为一体时,有时这些部件的位置会从正规的位置互相偏离。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内板的插通孔和加强部件的插通孔从正规的位置偏离从而变得不对应,所以需要用于使这些插通孔的形状和位置对应的修正工时数。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各个问题点而提出的发明,其目的在于,在车辆用盖体的制造现场实现省力化,而且,即使在相互接合的盖体构成部件上产生有成形时的误差的情况、或是在两盖体构成部件的接合时产生有错位的情况下,也能够使两盖体构成部件的加工痕迹的形状和位置相对应,使成形模具等的修正工时数减少。
在第一发明中,以一种车辆用盖体的制造方法为对象,所述车辆用盖体开闭形成于车辆上的开口部,其结构是,包括以下工序:接合工序,将金属板成形为规定形状,并且将分别设定了第一被加工部以及第二被加工部的第一盖体构成部件以及第二盖体构成部件,在上述第一被加工部以及第二被加工部在厚度方向上重叠了的状态下,通过接合装置进行接合而成为一体;安置工序,将在上述接合工序成为一体了的第一盖体构成部件以及第二盖体构成部件,利用搬运装置从上述接合装置卸下并搬运到冲压加工装置,并安置于该冲压加工装置;以及冲压工序,利用该冲压加工装置,同时对在上述安置工序被安置于冲压加工装置的第一盖体构成部件以及第二盖体构成部件的第一被加工部以及第二被加工部实施冲压加工。
根据该结构,搬运装置将在接合装置形成一体的第一盖体构成部件以及第二盖体构成部件搬运到冲压加工装置并安置于该冲压加工装置。因此,在车辆用盖体的制造现场,组装作业者也可以不必进行:从接合装置卸下第一构成部件以及第二构成部件的作业、搬运到冲压加工装置的作业、以及安置于冲压加工装置的作业。由此,在盖体的制造现场能够削减组装作业者的作业工时数、实现省力化。
另外,在冲压工序中,冲压加工装置对处于使第一盖体构成部件以及第二构成盖体部件成为一体并相互重叠了的状态下的第一被加工部以及第二被加工部同时实施冲压加工。因此,即使在第一盖体构成部件或第二构成盖体部件产生有成形时的误差的情况、或在两盖体构成部件的接合时产生错位,也可使第一被加工部的加工痕迹的形状以及位置与第二被加工部的加工痕迹的形状以及位置相对应。由此,能够抑制品质不良的产生,能够减少成形模等的修正工时数。
第二发明是,在上述第一发明中,在接合工序之前,对第一被加工部以及第二被加工部实施冲孔加工而分别形成孔,在接合工序中,将上述第一被加工部以及第二被加工部的孔作为对位基准,在互相定位第一盖体构成部件以及第二盖体构成部件之后,通过点焊接合上述第一盖体构成部件以及第二盖体构成部件而成为一体,在冲压工序中,对上述第一被加工部以及第二被加工部实施剔除毛刺加工。
根据该结构,在互相对第一盖体构成部件以及第二盖体构成部件进行定位时,利用了孔,因此,能够可靠且容易地进行定位。
另外,第三发明以一种车辆用盖体的制造装置为对象,所述车辆用盖体开闭形成于车辆上的开口部,其结构是,包括:接合装置,其在厚度方向上重叠了通过对金属板成形为规定形状而构成第一盖体构成部件以及第二盖体构成部件,而进行接合使其成为一体;冲压加工装置,其对分别被设定于上述第一盖体构成部件以及第二盖体构成部件的厚度方向上重叠的部分的第一被加工部以及第二被加工部同时实施冲压加工;以及搬运装置,其从上述接合装置卸下在该接合装置成为一体了的第一盖体构成部件以及第二盖体构成部件,并搬运到上述冲压加工装置。
根据该结构,在盖体的制造现场,组装作业者可以不必进行:从接合装置卸下第一构成部件以及第二构成部件的作业、搬运到冲压加工装置的作业、以及安置于冲压加工装置的作业,由此,在盖体的制造现场能够实现省力化。
另外,能够使第一被加工部的加工痕迹的形状以及位置,与第二被加工部的加工痕迹的形状以及位置相对应。由此,能够抑制品质不良的产生,能够减少成形模等的修正工时数。
第四发明的结构是,在上述第三发明中,搬运装置搬运设定了多个第一被加工部的第一盖体构成部件、和设定了与上述第一被加工部对应的多个第二被加工部的第二盖体构成部件,以使上述多个第一被加工部以及第二被加工部按顺序配置于冲压加工装置的一个加工部。
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利用具有一个加工部的廉价的冲压加工装置,对多个第一被加工部以及第二被加工部实施冲压加工,所以能够抑制在引进制造装置时所需要的初期投资。
在此,在具有多个加工部的冲压加工装置中,由于这些加工部的位置被固定所以没有通用性。但是,如第四发明的冲压加工装置那样,具有一个加工部的冲压加工装置,由于能够按顺序一个个地对多个被加工部进行冲压加工,所以不用准备更换用的加工部,利用一次安置的冲压加工装置,能够冲压加工多种盖体的被加工部,通用性高。因此,不必对每个种类不同的盖体都准备专用的加工部,由此,也可以抑制在引进制造装置时所需要的初期投资。
第五发明以一种车辆用盖体的制造装置为对象,所述车辆用盖体开闭形成于车辆上的开口部,其结构是,包括:夹具,其在厚度方向上重叠了通过对金属板成形为规定形状而构成的第一盖体构成部件以及第二盖体构成部件的状态下,对其进行支撑;接合装置,其接合由上述夹具支撑的第一盖体构成部件以及第二盖体构成部件而使其成为一体;以及冲压加工装置,其被安装于上述夹具,对分别被设定于上述第一盖体构成部件以及第二盖体构成部件的厚度方向上重叠的部分的第一被加工部以及第二被加工部同时实施冲压加工。
根据该结构,利用安装于夹具的冲压加工装置,能够对被夹具支撑而成为一体的第一盖体构成部件与第二盖体构成部件实施冲压加工。由此,组装作业者可以不必进行:从接合装置卸下第一构成部件以及第二构成部件的作业、搬运到冲压加工装置的作业、以及安置于冲压加工装置的作业。由此,在盖体的制造现场能够实现省力化。
另外,与上述第三发明同样地,由于能够使第一被加工部的加工痕迹的形状以及位置,与第二被加工部的加工痕迹的形状以及位置相对应。由此,能够抑制品质不良的产生,能够减少成形模等的修正工时数。
第六发明以一种车辆用盖体的制造装置为对象,所述车辆用盖体开闭形成于车辆上的开口部,其结构是,包括:夹具,其在厚度方向上重叠了通过对金属板成形为规定形状而构成的第一盖体构成部件以及第二盖体构成部件的状态下,对其进行支撑;接合装置,其接合由上述夹具支撑的第一盖体构成部件以及第二盖体构成部件而使其成为一体;可动型的冲压加工装置,其对分别被设定于上述第一盖体构成部件以及第二盖体构成部件的厚度方向上重叠的部分的第一被加工部以及第二被加工部同时实施冲压加工;以及移动装置,其使上述冲压加工装置移动。
根据该结构,对于被夹具支撑而成为一体的第一盖体构成部件与第二盖体构成部件,利用由移动装置移动的冲压加工装置,能够对第一被加工部以及第二被加工部同时实施冲压加工。由此,组装作业者可以不必进行:从接合装置卸下第一构成部件以及第二构成部件的作业、搬运到冲压加工装置的作业、以及安置于冲压加工装置的作业。由此,在盖体的制造现场能够实现省力化。
另外,与上述第三发明同样地,能够抑制品质不良的产生,能够减少成形模等的修正工时数。
第七发明的结构是,在上述第六发明中,移动装置被构成为,使具有一个加工部的冲压加工装置按顺序向设定于第一盖体构成部件以及第二盖体构成部件的多个第一被加工部以及第二被加工部移动。
根据该结构,与第四发明同样地,在冲压加工时能够利用廉价的冲压加工装置,并且不必对每个种类不同的盖体都准备专用的加工部。由此,可以抑制在引进制造装置时所需要的初期投资。
另外,在上述制造方法的发明中,也可以形成如下结构:在第一盖体构成部件以及第二盖体构成部件的至少一方的盖体构成部件上,在接合工序之前,通过冲压加工连续成形:沿着车体的形成了开口部的面延伸的主体面部、和从该主体面部的周缘向与该主体面部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纵面部,在上述纵面部设置有被加工部。
根据该结构,在接合工序之前,在对一方的盖体构成部件实施冲压加工时,可以不对纵面部的被加工部实施加工,在之后的冲压工序中与另一方的被加工部同时地实施加工。由此,可以不必将用于成形纵面部的被加工部的斜楔模(cam die),设置于在接合工序之前对一方的盖体构成部件进行冲压加工的成形模上,可以简化该成形模的结构。其结果是,能够减少在成形模产生的不良情况,并且能够提高该成形模的维护性。
另外,在上述制造方法的发明中,在冲压工序时,也可以对在纵面部设定的被加工部冲压加工,形成从该纵面部在厚度方向上突出的形状。
根据该结构,在接合工序之后,能够将纵面部的被加工部加工成从该纵面部突出的形状。由此,在从放置有接合装置的场所远离的地方,在接合工序之前将一方的盖体构成部件冲压成形为规定形状,之后,搬运到放置有接合装置的场所而与另一方的盖体构成部件接合,在该情况下,在搬运时由于还没有成形从纵面部突出了的形状,所以该突出了的形状不会成为障碍,用货架等有限的空间能够重叠多个一方的盖体构成部件来进行搬运。另外,如此在搬运时由于在一方的盖体构成部件的纵面部没有突出了的形状,所以在重叠该盖体构成部件而纵面部彼此接触了的情况下,不会对纵面部造成打痕等损伤。由此,可以不必在重叠了的盖体构成部件之间放置缓冲材料,由此,也使得在有限的空间重叠多个一方的盖体构成部件来搬运成为可能。因此能够降低物流成本。
另外,以开闭在车辆上形成的开口部的车辆用盖体的制造方法为对象,也可以构成为,包括:一次加工工序,将金属板成形为规定形状,得到分别设定了第一被加工部以及第二被加工部的第一盖体构成部件以及第二盖体构成部件,并且对第一被加工部实施冲压加工;接合工序,将在上述一次加工工序得到的第一盖体构成部件以及第二盖体构成部件,在上述第一被加工部以及第二被加工部在厚度方向上重叠了的状态下,通过接合装置进行接合而成为一体;安置工序,将在上述接合工序成为一体了的第一盖体构成部件以及第二盖体构成部件,利用搬运装置从上述接合装置卸下并搬运到冲压加工装置,并安置于该冲压加工装置;以及冲压工序,对在上述安置工序被安置于冲压加工装置的第一盖体构成部件以及第二盖体构成部件之中的第二盖体构成部件的第二被加工部,实施与上述第一被加工部的加工痕迹相对应的冲压加工。
根据该结构,与上述第一发明同样地,能够实现在盖体的制造现场的省力化。进而,在冲压工序中,冲压加工装置,对因第一盖体构成部件以及第二盖体构成部件被一体化而处于与第一被加工部重叠了的状态的第二被加工部,实施与第一被加工部的加工痕迹相对应的冲压加工。因此,第一被加工部的加工痕迹的形状以及位置、与第二被加工部的加工痕迹的形状以及位置相对应。由此,能够抑制品质不良的产生,能够减少成形模等的修正工时数。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在第二盖体构成部件,在接合工序之前,通过冲压加工连续成形:沿着车体的形成了开口部的面延伸的主体面部、和从该主体面部的周缘向与该主体面部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纵面部,在上述纵面部设置有第二被加工部。
根据该结构,在接合工序之前,在对第二盖体构成部件实施冲压加工时,可以不对纵面部的第二被加工部实施加工,在之后的冲压工序中与第一被加工部同时地实施加工。由此,可以不必将用于成形纵面部的第二被加工部的斜楔模,设置于在接合工序之前对第二盖体构成部件进行冲压加工的成形模上,可以简化该成形模的结构。其结果是,能够减少在成形模产生的不良情况,并且能够提高该成形模的维护性。
另外,在进行冲压工序时,也可以将第二被加工部冲压加工成从纵面部在厚度方向上突出的形状。
根据该结构,使得在有限的空间重叠多个第二盖体构成部件来搬运成为可能。因此能够降低物流成本。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上述搬运装置具有工业用机器人、和安装于该工业用机器人的手腕部的把持工具,上述搬运装置,在用上述把持工具把持了通过使第一盖体构成部件以及第二盖体构成部件成为一体而构成的中间成形品之后,搬运到冲压加工装置,在冲压工序之后从冲压加工装置卸下。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第一盖体构成部件以及第二盖体构成部件容易地定位于冲压加工装置的固定位置。另外,由于能够利用搬运装置使第一构成部件以及第二构成部件从冲压加工装置移动,所以在盖体的制造现场能够实现进一步的省力化。
另外,以开闭在车辆上形成的开口部的车辆用盖体的制造装置为对象,也可以构成为,包括:接合工序,将金属板成形为规定形状,并且使分别设定了第一被加工部以及第二被加工部的第一盖体构成部件以及第二盖体构成部件,在上述第一被加工部以及第二被加工部在厚度方向上重叠了的状态下,由夹具支撑,并且通过接合装置进行接合而成为一体;和冲压工序,使在上述接合工序成为一体的第一盖体构成部件以及第二盖体构成部件被上述夹具支撑,在该状态下,利用被安装于该夹具的冲压加工装置,同时对第一被加工部以及第二被加工部实施冲压加工。
另外,以开闭在车辆上形成的开口部的车辆用盖体的制造装置为对象,也可以构成为,包括:一次加工工序,将金属板成形为规定形状,得到分别设定了第一被加工部以及第二被加工部的第一盖体构成部件以及第二盖体构成部件,并且对第一被加工部实施冲压加工;接合工序,在上述第一被加工部以及第二被加工部在厚度方向上重叠了的状态下,使在上述一次加工工序得到的第一盖体构成部件以及第二盖体构成部件被夹具支撑,并且通过接合装置进行接合而成为一体;以及冲压工序,使在上述接合工序成为一体的第一盖体构成部件以及第二盖体构成部件被上述夹具支撑,在该状态下,利用被安装于该夹具的冲压加工装置,对第二盖体构成部件的第二被加工部实施与上述第一被加工部的加工痕迹相对应的冲压加工。
另外,以开闭在车辆上形成的开口部的车辆用盖体的制造装置为对象,也可以构成为,包括:接合工序,将金属板成形为规定形状,并且使分别设定了第一被加工部以及第二被加工部的第一盖体构成部件以及第二盖体构成部件,在上述第一被加工部以及第二被加工部在厚度方向上重叠了的状态下,由夹具支撑,并且通过接合装置进行接合而成为一体;和冲压工序,使在上述接合工序成为一体的第一盖体构成部件以及第二盖体构成部件被上述夹具支撑,在该状态下,利用由移动装置移动的可动型的冲压加工装置,同时对第一被加工部以及第二被加工部实施冲压加工。
另外,以开闭在车辆上形成的开口部的车辆用盖体的制造装置为对象,也可以构成为,包括:一次加工工序,将金属板成形为规定形状,得到分别设定了第一被加工部以及第二被加工部的第一盖体构成部件以及第二盖体构成部件,并且对第一被加工部实施冲压加工;接合工序,在上述第一被加工部以及第二被加工部在厚度方向上重叠了的状态下,使在上述一次加工工序得到的第一盖体构成部件以及上述第二盖体构成部件被夹具支撑,并且通过接合装置进行接合而成为一体;以及冲压工序,使在上述接合工序成为一体的第一盖体构成部件以及第二盖体构成部件被上述夹具支撑,在该状态下,利用由移动装置移动的可动型的冲压加工装置,对第二盖体构成部件的第二被加工部实施与上述第一被加工部的加工痕迹相对应的冲压加工。
另外,以开闭在车辆上形成的开口部的车辆用盖体的制造装置为对象,也可以构成为,包括:接合装置,其在厚度方向上重叠了将金属板成形为规定形状而形成的第一盖体构成部件以及第二盖体构成部件,在该状态下,进行接合而使其成为一体;冲压加工装置,其对在上述第一盖体构成部件以及第二盖体构成部件的厚度方向上重叠的部分分别设定的第一被加工部以及第二被加工部的一方的被加工部,实施与预先在另一方的被加工部形成的加工痕迹相对应的冲压加工;以及搬运装置,其从上述接合装置卸下在该接合装置成为一体了的第一盖体构成部件以及第二盖体构成部件,并搬运到上述冲压加工装置。
另外,以开闭在车辆上形成的开口部的车辆用盖体的制造装置为对象,也可以构成为,包括:夹具,其对将金属板成形为规定形状而形成的第一盖体构成部件以及第二盖体构成部件,在厚度方向上重叠了的状态下进行支撑;接合装置,其对由上述夹具支撑的第一盖体构成部件以及第二盖体构成部件进行接合而使其成为一体;以及冲压加工装置,其被安装于上述夹具,对分别被设定于上述第一盖体构成部件以及第二盖体构成部件的厚度方向上重叠的部分的第一被加工部以及第二被加工部的一方的被加工部,实施与预先在另一方的被加工部形成的加工痕迹相对应的冲压加工。
另外,以开闭在车辆上形成的开口部的车辆用盖体的制造装置为对象,也可以构成为,包括:夹具,其对将金属板成形为规定形状而形成的第一盖体构成部件以及第二盖体构成部件,在厚度方向上重叠了的状态下进行支撑;接合装置,其对由上述夹具支撑的第一盖体构成部件以及第二盖体构成部件进行接合而使其成为一体;可动型的冲压加工装置,其对分别被设定于上述第一盖体构成部件以及第二盖体构成部件的厚度方向上重叠的部分的第一被加工部以及第二被加工部的一方的被加工部,实施与预先在另一方的被加工部形成的加工痕迹相对应的冲压加工;以及移动装置,其使上述冲压加工装置移动。
根据上述制造装置的发明,由于组装作业者可以不必进行:从接合装置卸下第一构成部件以及第二构成部件的作业、搬运到冲压加工装置的作业、以及安置于冲压加工装置的作业,由此,在盖体的制造现场能够实现省力化。进而,第一被加工部的加工痕迹的形状以及位置,与第二被加工部的加工痕迹的形状以及位置相对应,能够抑制品质不良的产生,能够减少成形模等的修正工时数。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制造装置的俯视图;
图2是车门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从车辆后侧观察车门的车门插销机构安装部的附近的图;
图4是图3的A-A线的剖面图;
图5A表示图3的B-B线的剖面,是接合内板和插销安装部加强部件之前的状态的图。
图5B表示图3的B-B线的剖面,是接合了内板和插销安装部加强部件的状态的图。
图5C表示图3的B-B线的剖面,是在内板和插销安装部加强部件形成了插通孔的状态的图;
图6是冲压加工装置的侧视图;
图7A表示图3的B-B线的剖面,是接合内板和插销安装部加强部件之前的状态的图。
图7B表示图3的B-B线的剖面,是接合了内板和插销安装部加强部件的状态的图。
图8A是加工工具已接近于内板以及插销安装部加强部件的状态的图。
图8B是对内板以及插销安装部加强部件实施了冲孔加工的状态的图。
图8C是对内板以及插销安装部加强部件实施了剔除毛刺加工的状态的图。
图9A是图5B的局部放大图;
图9B是图5C的局部放大图;
图10是实施方式2的相当于图1的图;
图11是实施方式3的相当于图1的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冲压加工装置的概略构成的侧视图;
图13是实施方式4的相当于图1的图;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机器人以及冲压加工装置的简略构成的侧视图;
图15A是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相当于图5A的局部放大图;
图15B是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相当于图5B的局部放大图;
图15C是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相当于图5C的局部放大图;
图16是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相当于图5C的图;
图17是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相当于图11的图;
图18是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的相当于图11的图;
图中:
1—制造装置;2—车门(车辆用盖体);4—内板(第二盖体构成部件);4a—主体面部;4b—纵面部;6—加强部件(第一盖体构成部件);20—组合夹具;21—一次点焊装置(接合装置);22—二次点焊装置(接合装置);23—冲压加工装置;24—材料搬运机器人(搬运装置);29—机器人(移动装置);50—被加工部(第二被加工部);51—被加工部(第二被加工部);53—被加工部(第一被加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此外,以下优选的实施方式的说明本质上只不过是示例,并不意味着限定本发明、其适用物或者其用途。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车辆用盖体的制造装置1的图。该制造装置1被设置在制造车门2的工厂内,所述车门2作为被配置在汽车(没有图示)的侧部的盖体。
在该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在说明制造装置1的结构之前,对车门2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车门2是组合了以下部件而构成的,即:外板(outer panel)3,其在向车辆安装的安装状态下构成该车门2的车室外侧;内板4,其构成车室内侧;窗框5;其安装在该内板4的上端部;以及插销安装部加强部件6等,其安装在上述内板4的车门袋部侧(外板3侧)。这些车门构成部件3~6是将钢板冲压成形成规定形成而形成的。
上述内板4具有:主体面部4a,其沿着形成了车体的开口部的面延伸;和纵面部4b,其从该主体面部4a的周缘朝向车门2的车室外侧延伸。如图3以及图4所示,在位于车门2的车体后侧的纵面部4b和主体面部4a的边界部分,安装有在车门袋部侧配置的车门插销机构8。在内板4的车门插销机构8的安装部,从车门袋部侧重合有插销安装部加强部件6。在该插销安装部加强部件6的上下方向上分开的两个部位通过点焊而被接合在内板4的纵面部4b。由此,内板4和插销安装部加强部件6成为一体。在该内板4和插销安装部加强部件6,分别形成有使上述车门插销机构8的插销部露出的贯通孔10、11。此外,图3中的符号W表示被点焊的部位。
上述内板4的贯通孔10,从主体面部4a贯穿纵面部4b地连续。该贯通孔10之中的、形成于主体面部4a的部分是在冲压成形内板4时同时形成的。上述贯通孔10之中的、形成于纵面部4b的部分是在后述的冲压工序形成的。另一方面,上述插销安装部加强部件6的贯通孔11,其形状与上述内板4的贯通孔10相同,并形成为在将加强部件6重叠于内板4的状态下与该内板4的贯通孔10一致。插销安装部加强部件6的贯通孔11,是在冲压加工该加强部件6时同时形成的。
另外,在上述内板4和插销安装部加强部件6分别形成有插通孔15、16,以插通用于将上述车门插销机构8缔结于这些内板4以及加强部件6的螺钉12(只在图5C中表示)。内板4的插通孔15和加强部件6的插通孔16,形状相同,并在重叠了内板4和加强部件6的状态下位于相互同心的位置上。在上述内板4的插通孔15周缘,实施了从纵面部4b向车门袋部侧突出的形状的剔除毛刺加工。另外,在加强部件6的插通孔16周缘,也实施了同样的剔除毛刺加工。这些插通孔15、16的周缘彼此遍及全周地接触。这些插通孔15、16周缘的由剔除毛刺加工形成的形状,是与上述螺钉12的头部的形状大致吻合的形状。
此外,本发明的第一盖体构成部件是上述插销安装部加强部件6,第二盖体构成部件是内板4。因此,插销安装部加强部件6的插通孔16形成部位是第一被加工部,另外,内板4的纵面部4b的插通孔15形成部位以及贯通孔10形成部位是第二被加工部。
上述制造装置1,如图1所示,具有从生产线的上游朝向下游按顺序配置的多个装置以及机器。该制造装置1被构成为,使上述内板4、窗框5以及插销安装部加强部件6成为一体,并实施了规定的冲压加工之后,将上述外板3接合于内板4而得到车门2。此外,图1中的符号F是栅栏(fence)。
具体地说,上述制造装置1具有:组合夹具20,其支撑上述车门构成部件3~6;一次点焊装置21,其焊接由该组合夹具20支撑的车门构成部件3~6;二次点焊装置22,其对由该一次点焊装置21焊接而得到的中间成形品S的车门构成部件3~6进行进一步焊接;冲压加工装置23,其对中间成形品S实施冲压加工;以及材料搬运(material-handling)机器人24,其支撑并搬运中间成形品S。
在上述组合夹具20的下部设置有旋转装置26。该旋转装置26是构成组合夹具20的部件。旋转装置26具有大致铅直地延伸的旋转轴27、和安装于该旋转轴27的上部的旋转台28。组合夹具20的支撑部件20a、20a,在旋转台28上在各隔着旋转轴27的旋转中心的对称位置上各固定有一个。各支撑部件20a被构成为,在能够接合上述内板4、窗框5以及加强部件6等的状态下对它们进行定位并支撑。
上述一次点焊装置21,在比组合夹具20更靠近生产线的下游侧的位置设置有两个。这两个一次点焊装置21一般来说是在车门等的制造现场进行钢板的点焊时所使用的公知的装置,并且是将点焊机30安装于工业用机器人29而构成的。一方的一次点焊装置21a以及另一方的一次点焊装置21b被构成为,分别对上述车门构成部件3~6的车辆前后方向一方以及另一方进行焊接。
在上述一方的一次点焊装置21a的机器人29上,安装有把持中间成形品S的材料搬运机(没有图示)。该一方的一次点焊装置21a被构成为,将中间成形品S从组合夹具20卸下并搬运到生产线的下游侧。
上述材料搬运机器人24被配置在比一次点焊装置21更靠近生产线的下游侧的位置。该材料搬运机器人24一般来说是汽车等制造现场所使用的公知的机器人,并被构成为在工业用机器人32的手腕部安装有材料搬运机33。
在上述一方的一次点焊装置21和材料搬运机器人24之间,设置有用于暂时放置中间成形品S的第一暂放台34。在该第一暂放台34上放置由上述一方的一次点焊装置21a用材料搬运机把持并搬运的中间成形品S。
在比上述第一暂放台34更靠近生产线的下游侧,在生产线的流动方向上排列设置有两个二次点焊装置22a、22b。这些生产线上游侧以及下游侧的二次点焊装置22a、22b,是将点焊机35固定于基台36上而构成的装置。二次点焊装置22被构成为,对由上述一次点焊装置21焊接了的部位以外的被焊接部进行焊接,进行确保车门加强部件3~6彼此的接合强度的正式焊接。
如上所述,设置有两个二次点焊装置22,是因为:在本制造装置可制造例如配置于车辆前侧的前侧车门以及配置于车辆后侧的后侧车门那样的多种车门。即,例如,在位于生产线的上游侧的二次点焊装置22a焊接前侧车门的中间成形品S,在位于下游侧的二次点焊装置22b焊接后侧车门的中间成形品S。此外,二次点焊装置22可以只设置一个,也可以设置三个以上。另外,利用本制造装置1,也可以制造配置于车辆左侧的左侧车门以及配置于车辆右侧的右侧车门。
在比上述二次点焊装置22更靠近生产线的下游侧,在生产线的流动方向上排列设置有两个冲压加工装置23a、23b。该各冲压加工装置23,如图6所示,具有由上模40和下模41构成的模具42。上模40经由上模支撑机构43而被支撑于柱状部件44的上端部。下模41被支撑于下模支撑机构45。
上模支撑机构43在没有图示的驱动器的驱动下工作,并被构成为对在柱状部件44的上端部支撑上模40的位置、和使该上模40从柱状部件44的上端部脱离的位置进行切换。在柱状部件44的上端部,配置有向下方突出的定位销(没有图示),另一方面,在上模40的上面形成有插入上述定位销的孔部(没有图示)。通过将上述定位销插入上模40的孔部,上模40被定位在规定位置。
另一方面,下模支撑机构45,被安装于在上下方向上伸缩的液压汽缸46的杆47上端部,因此,通过液压汽缸46的工作,下模41相对于上模40接触分离。在杆47的上端部,配置有向上方突出的定位销(没有图示),另一方面,在下模41的下面形成有插入上述定位销的孔部(没有图示)。通过将上述定位销插入下模41的孔部,下模41被定位在规定位置。下模支撑机构45与上述上模支撑机构43同样地,在没有图示的驱动器的驱动下工作,并被构成为对在杆47的上端部支撑下模41的位置、和使该下模41从杆47的上端部脱离的位置进行切换。上述上模支撑机构43、柱状部件44、下模支撑机构45以及液压汽缸46构成冲压加工装置23。
在上述下模41,安装有贯通孔用的加工工具(没有图示),所述贯通孔用的加工工具用于通过作为冲压加工的冲孔加工,在内板4的贯通孔10用的被加工部50(如图7所示)上形成贯通孔10。进而,在下模41上安装有插通孔用的加工工具52,所述插通孔用的加工工具52通过冲孔加工,在内板4的插通孔15用的被加工部51(如图5以及图8所示)上形成插通孔15,并且对该插通孔15周缘实施作为冲压加工的剔除毛刺加工。利用该插通孔用的加工工具52,在加强部件6的被加工部53(如图5以及图8所示)形成插通孔16。
上述插通孔用的加工工具52,如图8所示,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杆状,下端部被固定于下模41。在该加工工具52的上端部设置有冲孔加工用的穿孔加工部52a,在下端侧设置有剔除毛刺加工用的剔除毛刺加工部52b。穿孔加工部52a呈前端尖锐的柱状,另外,剔除毛刺加工部52b是由连续于穿孔加工部52a的下端并向下侧直径扩大而延伸的锥面构成的。
在上述上模40,在使该上模40和下模41接近了的状态下,形成有用于使上述贯通孔用的加工工具退避的第一孔部(没有图示)、和用于使插通孔用的加工工具52退避的第二孔部54。在第二孔部54的周缘,形成有与加工工具52的剔除毛刺加工部52b相对应的锥面54a,通过该锥面54a和上述加工工具52的锥面52b,实施上述形状的剔除毛刺加工。
上述上模40和下模41是通过材料搬运机器人24被更换的。即,例如,在配置于车辆前侧的前侧车门和后侧车门的插通孔15、16的位置和形状不同的情况下,准备前侧车门用的模具、后侧车门用的模具,如图1所示,将没有被冲压加工装置23支撑的一方的模具放置于在材料搬运机器人24的附近设置的模具放置台55上。此外,模具的种类可以是三种以上。
在比上述冲压加工装置23更靠近生产线的下游侧,设置有第二暂放台56,所述第二暂放台56用于暂时放置由冲压加工装置23完成了冲压加工之后的中间成形品S。另外,虽然没有图示,但是如上述那样,在使内板4、窗框5、以及加强部件6成为一体而形成的中间成形品S上,利用别的装置安装外板3而可以得到车门2。
接着,对于利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制造装置1制造车门2的情况进行说明。首先,利用在远离本制造装置1的位置设置的成形装置(没有图示),通过冲压加工成形内板4、窗框5、以及加强部件6。这是本发明的一次加工工序。此时,在内板4的主体面部4a上,与主体面部4a以及纵面部4b的成形同时地形成了贯通孔10的在主体面部4a形成的部分。进而,在该一次加工工序中,在成形内板4的成形装置的成形模上,没有设置用于形成贯通孔10的在纵面部4b形成的部分以及插通孔15的斜楔模。因此,在一次加工工序中,在纵面部4b没有形成贯通孔10以及插通孔15。另外,在成形插销安装部加强部件6的成形模(没有图示)上,没有设置用于形成插通孔16的结构。因此,在一次加工工序中,在插销安装部加强部件6上没有形成插通孔16。
如上述那样成形的内板4、窗框5、以及插销安装部加强部件6,在被载置于货架P的状态下,被搬运到组合夹具20的附近。此时,由于在内板4的纵面部4b上没有形成插通孔15,所以如图5A所示,对该纵面部4b也没有实施剔除毛刺加工,因此,在插通孔用的被加工部51上没有形成在厚度方向上突出了的形状。因此,在搬运内板4时,不会存在突出了的形状成为障碍的情况,能够在货架P所限制的空间重叠多个来搬运。另外,通过如此这样在搬运时没有形成向插通孔用的被加工部51突出了的形状,在重叠内板4、纵面部4b彼此接触了的情况下,不会对纵面部4b造成打痕等损伤。由此,在搬运时,可以不必在内板4之间放置缓冲材料,由此,也使得在受限制的空间重叠多个内板4来搬运成为可能。另外,同样地,由于在插销安装部加强部件6也没有形成插通孔16,所以没有实施剔除毛刺加工,在该加强部件6的被加工部53上没有形成在厚度方向上突出的形状。因此,使得在受限制的空间重叠多个插销安装部加强部件6并进行搬运成为可能。
而且,如图1所示,组装作业者Y,使上述货架P上的内板4、窗框5、以及插销安装部加强部件6,被支撑在位于一次点焊装置21的相反侧的支撑部件20a上。此时,如图5B以及图9A所示,内板4的被加工部51、和插销安装部加强部件6的被加工部53在厚度方向上重叠,并且如图7B所示,内板4的被加工部50、和插销安装部加强部件6的贯通孔11重合。
之后,通过旋转装置26使支撑部件20a旋转180°,使支撑了内板4、窗框5、以及插销安装部加强部件6的支撑部件20a朝向一次点焊装置21侧。一次点焊装置21对在该支撑部件20a上支撑的内板4、窗框5、以及插销安装部加强部件6进行焊接而使它们成为一体,由此得到中间成形品S。
然后,如图1的假想线所示,一方的一次点焊装置21a用材料搬运机把持在上述组合夹具20支撑的中间成形品S,并从组合夹具20卸下,搬运到第一暂放台34,之后,放置于该第一暂放台34。材料搬运机器人24把持被放置于该第一暂放台34上的中间成形品S,从第一暂放台34举起并搬运到二次点焊装置22,将中间成形品S的被焊接部安置于点焊机35。利用点焊机35焊接该被焊接部。如此,利用材料搬运机器人24搬运中间成形品S,利用二次点焊装置22顺次焊接多个被焊接位置,完成车门构成部件3~6彼此的焊接。上述一次点焊装置21以及二次点焊装置22是本发明的接合装置,通过这些点焊装置21、22进行的焊接作业是本发明的接合工序。
如果接合工序完成,则材料搬运机器人24在支撑了中间成形品S的状态下,从二次点焊装置22将其卸下并搬运到冲压加工装置23,将中间成形品S安置于冲压加工装置23。此时,如图8A以及图9B所示,中间成形品S的被加工部50、51、53位于上模40和下模41之间。上述材料搬运机器人24是本发明的搬运装置,通过该材料搬运机器人24将中间成形品S安置于冲压加工装置23的作业是本发明的安置工序。在该安置工序中,通过对材料搬运机33进行定位,将中间成形品S定位于模具42。
如果安置工序完成,则使液压汽缸46工作,使下模41上升。该下模41接近于上模40,如图8B所示,通过插通孔用的加工工具52,在内板4的插通孔用的被加工部51以及插销安装部加强部件6的插通孔用的被加工部53形成插通孔15、16,并且如图8C所示,通过剔除毛刺加工部52b以及锥面54a,对贯通孔15、16的周缘实施剔除毛刺加工。进而,虽然没有图示,但通过贯通孔用的加工工具在内板的被加工部50形成贯通孔10。这是本发明的冲压加工工序。
此时,内板4的插通孔用的被加工部51和插销安装部加强部件6的插通孔用的被加工部53,由于在插通孔用的加工工具52的移动方向上观察是重复的,所以通过该加工工具52的穿孔加工部52a在两被加工部51、53同时成形插通孔15、16。进而,通过插通孔用的加工工具52的剔除毛刺加工部52b,在两被加工部51、53上,在插通孔15、16周缘成形向车门袋部侧突出的翻边(burring)形状。
如此,通过对内板4的被加工部51以及插销安装部加强部件6的被加工部53同时实施相同的冲压加工,由此在内板4或插销安装部加强部件6产生有成形时的误差的情况下,或者在内板4和插销安装部加强部件6的接合位置从希望位置偏离的情况下,内板4的插通孔15的形状以及位置、和插销安装部加强部件6的插通孔16的形状以及位置相对应,能够抑制品质不良的产生。
另外,内板4的贯通孔用的被加工部50和插销安装部加强部件6的贯通孔11,在贯通孔用的加工工具的移动方向上观察是重复的。因此,通过该加工工具对被加工部50实施与贯通孔11的形状相对应的冲压加工。由此,在内板4或插销安装部加强部件6产生有成形时的误差的情况下,或者在内板4和插销安装部加强部件6的接合位置从希望位置偏离的情况下,内板4的贯通孔10的形状以及位置、和插销安装部加强部件6的贯通孔11的形状以及位置相对应,由此也能够抑制品质不良的产生。
在上述冲压工序完成之后,材料搬运机器人24在支撑了中间成形品S的状态下,从冲压加工装置23将其卸下并载置于第二暂放台56上。载置于该第二暂放台56的中间成形品S被搬运到另外的场所,与外板3成为一体而制作成车门2。
因此,根据该实施方式1的制造装置1以及制造方法,由于利用一次点焊装置21以及二次点焊装置22使车门构成部件3~6成为一体而构成中间成形品S,利用材料搬运机器人24将这样构成的中间成形品S自动搬运到冲压加工装置23,所以可以削减在制造现场的组装作业者Y的作业工时数,并可实现省力化。另外,对成为一体了的内板4以及插销安装部加强部件6的两被加工部51、53同时实施冲压加工,并且可以通过贯通孔用的加工工具对插销安装部加强部件6的被加工部50实施与内板4的贯通孔10的形状相对应的冲压加工。由此,能够抑制品质不良的产生,能够减少模具42等的修正工时数。
另外,可以先在一次加工工序中通过冲压加工在内板4成形主体面部4a和纵面部4b,在之后的冲压工序中对纵面部4b的被加工部51实施冲孔加工以及剔除毛刺加工。由此,可以简化在一次加工工序中成形内板4的成形模的结构。其结果是,能够减少在该成形模产生的不良情况,并且能够提高该成形模的维护性。
另外,由于在冲压工序中对内板4的纵面部4b以及插销安装部加强部件6实施了剔除毛刺加工,所以在用货架P进行搬运时,因剔除毛刺加工而使得处于在内板4的纵面部4b以及插销安装部加强部件6没有突出的形状的状态。因此,不会存在该突出了的形状成为障碍的情况,使得在有限的空间可以重叠多个内板4以及插销安装部加强部件6来进行搬运,能够降低物流成本。
另外,由于用材料搬运机器人24搬运中间成形品S,所以能够容易地将该中间成形品S定位于冲压加工装置23的规定位置。另外在冲压工序完成之后,由于材料搬运机器人24将中间成形品S从冲压加工装置23卸下,所以可以实现在制造现场的进一步的省力化。
(实施方式2)
图10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制造装置1。该实施方式2的制造装置1,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制造装置1不同的只是冲压加工装置23的配置,其他的部分相同,因此,以下对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详细说明不同的部分。
即,在该实施方式中,经由旋转装置70设置有两台冲压加工装置23。旋转装置70与上述旋转装置26同样具有旋转轴71和旋转台72。在旋转台72上,上述冲压加工装置23分别被固定在隔着旋转轴71的旋转中心的对称位置上。此时,在一方的冲压加工装置23上,支撑例如前侧车门用的模具,使该冲压成形装置23位于材料搬运机器人24侧,由此,通过该冲压加工装置23能够对中间成形品S实施冲压加工。此时,另一方的冲压加工装置23,由于位于与材料搬运机器人24相反一侧,所以组装作业者Y能够容易地更换另一方的冲压加工装置23的模具。而且,通过使旋转台旋转180°,而使另一方的冲压加工装置23位于材料搬运机器人24侧,由此,利用另一方的冲压加工装置23能够对另外的中间成形品S实施冲压加工。由此,不必停止生产线的流动就能够进行模具的更换。
根据该实施方式2的制造装置1以及制造方法,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也能够实现在制造现场的省力化,并且能够抑制品质不良的产生,能够减少冲压模具42等的修正工时数。
(实施方式3)
图11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制造装置1。该实施方式3的制造装置1,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制造装置1不同的只是冲压加工装置80的配置,其他的部分相同,因此,以下对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详细说明不同的部分。
即,在该实施方式中,两台冲压加工装置80被配置在隔着组合夹具20的旋转轴27的旋转中心的对称位置上,并分别被固定于支撑部件20a上。如图12所示,各冲压加工装置80具有模具81、驱动该模具81的驱动机构82。模具81是由:被固定于支撑部件20a的支撑内板4等的一侧的固定模83、和相对于该固定模83在水平方向上接触分离的可动模84构成的,在该可动模84上安装有冲孔加工以及剔除毛刺加工用的加工工具(没有图示)。
驱动机构82是由:支撑台85、被固定于该支撑台85的第一液压汽缸86、以及引导第一液压汽缸86的杆87的引导部件88构成的。第一液压汽缸86的杆87的伸缩方向,是与固定模83接触分离的方向(图12中箭头X所示的方向),通过该第一液压汽缸86的工作,可动模84与固定模83接触分离。在支撑部件20a支撑了内板4以及插销安装部加强部件6的状态下,被加工部50、51、53与固定模83的成形面重合。
上述支撑台85通过转动机构89被支撑在支撑部件20a上。该转动机构89是由支轴90、将该支轴90固定于支撑部件20a的外周面的固定部件91、以及第二液压汽缸92构成的。第二液压汽缸92被安装于支撑部件20a的固定模83的相反侧。在支撑台85上设置有向第二液压汽缸92侧突出的突出部93。支轴90连结于上述突出部93的长度方向中间部。第二液压汽缸92的杆94的伸缩方向是支撑部件20a的内外方向,该杆94的前端部连结于支撑台85的突出部93前端。因此,通过第二液压汽缸92的工作,支撑台85绕支轴90(如图12中箭头Z所示)转动,第二液压汽缸86、引导部件88以及可动模84移动。
另外,上述第一液压汽缸86以及第二液压汽缸92,是通过没有图示的液压汽缸控制器进行控制的。对该控制器,至少从上述一次点焊装置21的控制器输入焊接完成信号。
在利用该制造装置1制造车门2的情况下,首先,组装作业者Y使在一次加工工序中成形了的内板4、窗框5、以及插销安装部加强部件6支撑于支撑部件20a。之后,利用一次点焊装置21,通过焊接内板4、窗框5、以及插销安装部加强部件6,可以得到中间成形品S。该工序是接合工序。
接着,从一次点焊装置21的控制器输出的焊接完成信号,被输入到液压汽缸86、92的控制器。基于该信号,液压汽缸86、92的控制器,首先,通过使第二液压汽缸92工作、使杆94进出,由此使处于退避位置的可动模84以及驱动机构82位于能够冲压的位置。之后,液压汽缸86、92的控制器使第一液压汽缸86工作而使可动模84移动,在将内板4以及插销安装部加强部件6支撑于组合夹具20的状态下,对被加工部50、51、53实施冲压加工。该工序是冲压工序,在该冲压工序之后,可以通过二次点焊装置22进行焊接。
即,在该实施方式3,在将内板4以及插销安装部加强部件6支撑于组合夹具20的状态下,利用安装于该组合夹具20的冲压加工装置80,可以同时对被加工部50、51、53实施冲压加工。
根据该实施方式3的制造装置1以及制造方法,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也能够实现在制造现场的省力化,并且能够抑制品质不良的产生,能够减少冲压模具81等的修正工时数。
进而,由于冲压加工装置80被安装在组合夹具20上,所以可不需要实施方式1、2那样的安置工序。
此外,在该实施方式3中,在使内板4的开放侧与支撑部件20a相对的状态下,使该内板4支撑于支撑部件20a,从而得到中间成形品S,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在将内板4的开放侧朝向支撑部件20a的相反侧的状态下,将该内板4支撑于支撑部件20a,从而得到中间成形品S。
(实施方式4)
图13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制造装置1。该实施方式4的制造装置1,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制造装置1不同的只是冲压加工装置100的配置,其他的部分相同,因此,以下对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详细说明不同的部分。
即,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作为移动机构的机器人29,使可动型的冲压加工装置100移动,来进行冲压加工。在机器人29的附近设置有用于放置点焊机30的第一载置台101、和用于放置冲压加工装置100的第二载置台102。上述点焊机30和冲压加工装置100,经由ATC103、即所谓的工具自动转换器(auto tool change)在机器人29进行更换。
冲压加工装置100由:与上述实施方式3同样的由固定模104以及可动模105构成的模具106、和驱动可动模105的液压驱动单元107构成。在该可动模105上安装有冲孔加工以及剔除毛刺加工用的加工工具(没有图示)。液压驱动单元107是一直以来作为各种驱动源而使用的一般的驱动源,是将伺服电动机和液压泵等(没有图示)形成一体而紧凑地构成的。利用由该液压驱动单元107的液压泵产生的液压,可动模105移动而与固定模104接触分离。
在利用该制造装置1制造车门2的情况下,首先,组装作业者Y使在一次加工工序成形了的内板4、窗框5、以及插销安装部加强部件6支撑于支撑部件20a。之后,利用安装了点焊机30的机器人29,通过焊接内板4、窗框5、以及插销安装部加强部件6,可以得到中间成形品S。该工序是接合工序。
接着,通过ATC103将安装于机器人29的点焊机30更换为冲压加工装置100。通过利用机器人29使该冲压加工装置100移动,在将内板4以及插销安装部加强部件6支撑于组合夹具20的状态下,对被加工部50、51实施冲压加工。
即,在该实施方式4中,在将内板4以及插销安装部加强部件6支撑于组合夹具20的状态下,利用由机器人29移动的冲压加工装置100,能够对被加工部50、51、53实施冲压加工。该工序是冲压工序,在该冲压工序之后,能够利用二次点焊装置22进行焊接。
根据该实施方式4的制造装置1以及制造方法,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也能够实现在制造现场的省力化,并且能够抑制品质不良的产生,能够减少冲压模具42等的修正工时数。
另外,由于利用机器人29使冲压加工装置100移动,所以可不需要实施方式1、2那样的安置工序。
另外,由于利用机器人29使冲压加工装置100移动,所以利用一个模具106就能够对车门的不同部位实施冲压加工,并且在因车种等使得车门的形状不同的情况下,可不必更换模具106,以单一的冲压加工装置100就能够应对,可降低设备费用。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4中,也可以预先按每个车种准备多个具有专用模具的冲压加工装置,并利用ATC103进行更换。此时,例如在制造多个被加工部接近的车门时,通过使用能够对这些被加工部进行一次加工的模具,就能够削减制造工时数。
此外,也可以在内板4以及插销安装部加强部件6以外的车门构成部件上设定被加工部,在冲压工序中对该被加工部实施加工。进而,在这些车门构成部件上,除了冲孔加工和剔除毛刺加工以外,也可以设定这样的被加工部,即、对于该加工部实施形成凹凸形状的加工(压花加工)或形成缺口的加工(切口加工)等冲压加工,在冲压工序中对该被加工部实施相应的加工。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对内板4的插通孔用的被加工部5 1、和插销安装部加强部件6的插通孔用的被加工部53同时实施冲压加工,但也可以在一次加工工序中,先对一方的被加工部实施规定形状的冲压加工,在之后的冲压工序中,对另一方的被加工部实施与一方的被加工部的加工痕迹相对应的冲压加工。具体地说,如图15以及图16所示的变形例1那样,在插销安装部加强部件6的被加工部53上,在冲压工序之前预先形成插通孔16(如图15A以及图15B所示)。然后,在冲压工序中,在内板4的插通孔用的被加工部51形成比插销安装部加强部件6的插通孔16还小的插通孔15,并且,对于该内板4的插通孔15的周缘实施与插销安装部加强部件6的插通孔16的形状对应的剔除毛刺加工(如图15C以及图16所示)。
如此,在冲压工序对内板4的被加工部51实施与插销安装部加强部件6的被加工部53的加工痕迹对应的冲压加工,在该情况下,冲压加工装置23,对通过使内板4以及插销安装部加强部件6成为一体而与加强部件6的加工痕迹重合的内板4的被加工部51,实施与插销安装部加强部件6的被加工部53的插通孔16对应的冲压加工。由此,插销安装部加强部件6的插通孔16的形状以及位置、与内板4的插通孔15的形状以及位置变得相对应。
另外,如上所述,在冲压工序对内板4的被加工部51实施与插销安装部加强部件6的被加工部53的加工痕迹对应的冲压加工,在该情况下,也可以预先在一次加工工序中通过冲压加工在内板4上成形主体面部4a和纵面部4b,在之后的冲压工序中,对纵面部4b的被加工部51实施冲孔加工以及剔除毛刺加工。由此,能够简化在一次加工工序中成形内板4的成形模的结构。其结果是,能够减少在该成形模发生的不良情况,并且能够提高该成形模的维护性。
另外,在该变形例1中,也在冲压工序中对内板4的纵面部4b实施剔除毛刺加工,因此,在用货架P搬运内板4时,在纵面部4b上因剔除毛刺加工而没有突出的形状。因此,能够在有限的空间重叠多个内板4来进行搬运,能够降低物流成本。
另外,如图17所示的变形例2那样,在一次加工工序中,也可以在内板4的插通孔用的被加工部51形成插通孔15,并且在插销安装部加强部件6的插通孔用的被加工部53形成插通孔16(如图17A所示)。在该变形例2中,在形成了插通孔15、16之后,以这些插通孔15、16作为对位的基准而互相定位内板4与插销安装部加强部件6,之后,接合这些内板4与插销安装部加强部件6而使其成为一体(如图17B所示)。在之后的冲压工序中,对内板4以及加强部件6实施剔除毛刺加工。如此,通过以插通孔15、16作为对位的基准,能够可靠且容易地进行内板4与插销安装部加强部件6的定位。
在该变形例2中,由于在一次加工工序中在内板4以及插销安装部加强部件6上形成有插通孔15、16,所以在将经过接合工序而得到的中间成形品S定位于冲压加工装置23时,能够利用加工工具52进行定位。即,在加工工具52的前端侧(图8的上侧),在加工工具52的同心上设置有向该加工工具52突出的方向延伸的定位销(没有图示)。该定位销的前端呈尖细形状,基端侧的外径被设定成稍小于上述插通孔15、16的内径。因此,在该情况下,首先,在材料搬运机器人24把持了中间成形品S的状态下将其搬运到冲压加工装置23,之后,使插销安装部加强部件6的被加工部53接触于上模40、即固定模的成形面。之后,若使下模41上升,则加工工具52的定位销从前端侧顺次插通插通孔15以及插通孔16。在该定位销已插通于插通孔15以及插通孔16的状态下,相对于模具42对内板4以及插销安装部加强部件6进行定位。由此,通过在加工工具52设置定位销这样的简单的结构就能够可靠地进行中间成形品S的定位。然后,利用加工工具52对已处于被定位状态的中间成形品S实施剔除毛刺加工。
另外,如图18所示的变形例3那样,也可以在一次加工工序中,在内板4的插通孔用的被加工部51上形成插通孔15,并且在插销安装部加强部件6的插通孔用的被加工部53上形成直径比上述插通孔15大的插通孔16(图18A)。在该变形例3中,在形成了插通孔15、16之后,接合内板4和插销安装部加强部件6(如图18B所示),在之后的冲压工序中,只对内板4实施与插通孔16的形状对应的剔除毛刺加工。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在内板4上形成三个插通孔15,并且在插销安装部加强部件6对应于插通孔15也形成三个插通孔16。此时,也可以利用具有一个如图8所示的加工工具52(加工部)的冲压加工装置23,一处一处地按顺序形成上述三个插通孔15、16。即,在用材料搬运机器人24把持内板4和插销安装部加强部件6之后使它们移动,将第一处的被加工部配置在冲压加工装置23的加工工具52的附近进行冲压加工,之后,使内板4和插销安装部加强部件6移动并同样地配置第二处的被加工部来实施冲压加工,进而,同样地对第三处的被加工部实施冲压加工。
另外,在形成三个插通孔15、16时,也可以使材料搬运机器人24把持具有一个加工工具52的冲压加工装置23,不必移动内板4和插销安装部加强部件6,通过使冲压加工装置23移动,一处一处地按顺序形成上述三个插通孔15、16。即,将冲压加工装置23配置于第一处的被加工部进行冲压加工,之后,使冲压加工装置23移动,并同样地配置第二处的被加工部实施冲压加工,进而同样地对第三处的被加工部实施冲压加工。
具有一个上述的加工工具52的冲压加工装置23,由于利用较小的成为动力源的液压汽缸即可,所以与具有多个加工工具的冲压加工装置相比,实现小型轻量化并且廉价。通过利用这样廉价的冲压加工装置23形成三个插通孔15、16,能够抑制在引进本发明的制造装置1时所需要的初期投资。
另外,本发明也可适用于:制造滑动式的车门或掀背式轿车(hatchback)车门的情况;或者除了这些车门以外,例如制造后行李箱盖(trunklid)或发动机罩(bonnet hood)等的情况。另外,本发明也能够适用于制造汽车以外的车辆的盖体的情况。
工业实用性
如以上说明,本发明的车辆用盖体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例如,能够用于制造在汽车的侧部配置的车门的情况。

Claims (7)

1.一种车辆用盖体的制造方法,所述车辆用盖体开闭形成于车辆上的开口部,其特征在于,
包括:
接合工序,将金属板成形为规定形状,并且将分别设定了第一被加工部以及第二被加工部的第一盖体构成部件以及第二盖体构成部件,在上述第一被加工部以及第二被加工部在厚度方向上重叠了的状态下,通过接合装置进行接合而成为一体;
安置工序,将在上述接合工序成为一体了的第一盖体构成部件以及第二盖体构成部件,利用搬运装置从上述接合装置卸下并搬运到冲压加工装置,并安置于该冲压加工装置;以及
冲压工序,利用该冲压加工装置,同时对在上述安置工序被安置于冲压加工装置的第一盖体构成部件以及第二盖体构成部件的第一被加工部以及第二被加工部实施冲压加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盖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接合工序之前,对第一被加工部以及第二被加工部实施冲孔加工而分别形成孔,
在接合工序中,将上述第一被加工部以及第二被加工部的孔作为对位基准,在互相定位第一盖体构成部件以及第二盖体构成部件之后,通过点焊接合上述第一盖体构成部件以及第二盖体构成部件而成为一体,
在冲压工序中,对上述第一被加工部以及第二被加工部实施剔除毛刺加工。
3.一种车辆用盖体的制造装置,所述车辆用盖体开闭形成于车辆上的开口部,其特征在于,
包括:
接合装置,其在厚度方向上重叠了通过对金属板成形为规定形状而构成第一盖体构成部件以及第二盖体构成部件,而进行接合使其成为一体;
冲压加工装置,其对分别被设定于上述第一盖体构成部件以及第二盖体构成部件的厚度方向上重叠的部分的第一被加工部以及第二被加工部同时实施冲压加工;以及
搬运装置,其从上述接合装置卸下在该接合装置成为一体了的第一盖体构成部件以及第二盖体构成部件,并搬运到上述冲压加工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盖体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搬运装置搬运设定了多个第一被加工部的第一盖体构成部件、和设定了与上述第一被加工部对应的多个第二被加工部的第二盖体构成部件,以使上述多个第一被加工部以及第二被加工部按顺序配置于冲压加工装置的一个加工部。
5.一种车辆用盖体的制造装置,所述车辆用盖体开闭形成于车辆上的开口部,其特征在于,
包括:
夹具,其在厚度方向上重叠了通过对金属板成形为规定形状而构成的第一盖体构成部件以及第二盖体构成部件的状态下,对其进行支撑;
接合装置,其接合由上述夹具支撑的第一盖体构成部件以及第二盖体构成部件而使其成为一体;以及
冲压加工装置,其被安装于上述夹具,对分别被设定于上述第一盖体构成部件以及第二盖体构成部件的厚度方向上重叠的部分的第一被加工部以及第二被加工部同时实施冲压加工。
6.一种车辆用盖体的制造装置,所述车辆用盖体开闭形成于车辆上的开口部,其特征在于,
包括:
夹具,其在厚度方向上重叠了通过对金属板成形为规定形状而构成的第一盖体构成部件以及第二盖体构成部件的状态下,对其进行支撑;
接合装置,其接合由上述夹具支撑的第一盖体构成部件以及第二盖体构成部件而使其成为一体;
可动型的冲压加工装置,其对分别被设定于上述第一盖体构成部件以及第二盖体构成部件的厚度方向上重叠的部分的第一被加工部以及第二被加工部同时实施冲压加工;以及
移动装置,其使上述冲压加工装置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用盖体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移动装置被构成为,使具有一个加工部的冲压加工装置按顺序向设定于第一盖体构成部件以及第二盖体构成部件的多个第一被加工部以及第二被加工部移动。
CNA2006101518352A 2006-09-13 2006-09-13 车辆用盖体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 Pending CN10114337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2006101518352A CN101143376A (zh) 2006-09-13 2006-09-13 车辆用盖体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2006101518352A CN101143376A (zh) 2006-09-13 2006-09-13 车辆用盖体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43376A true CN101143376A (zh) 2008-03-19

Family

ID=392062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6101518352A Pending CN101143376A (zh) 2006-09-13 2006-09-13 车辆用盖体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143376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97615A (zh) * 2010-04-07 2010-08-11 张海明 用于汽车冲压件级进模连续生产的成形切断工艺
CN106111789A (zh) * 2016-06-30 2016-11-16 海安苏州大学先进机器人研究院 一种用于电机转子冲片冲压的多机器人工作系统及方法
CN107921515A (zh) * 2015-08-27 2018-04-17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对护板进行冲孔和附接到护板的系统和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97615A (zh) * 2010-04-07 2010-08-11 张海明 用于汽车冲压件级进模连续生产的成形切断工艺
CN107921515A (zh) * 2015-08-27 2018-04-17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对护板进行冲孔和附接到护板的系统和方法
CN106111789A (zh) * 2016-06-30 2016-11-16 海安苏州大学先进机器人研究院 一种用于电机转子冲片冲压的多机器人工作系统及方法
CN106111789B (zh) * 2016-06-30 2018-05-01 海安苏州大学先进机器人研究院 一种用于电机转子冲片冲压的多机器人工作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544161B (zh) 汽车门环定位工装及门环大总成成形工艺
US6418607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abricating a hollow body
EP1874502B1 (en) 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he assembly and welding of automotive door panels
CN109647974B (zh) 汽车零件用多工位连续冲压生产线及其冲压工艺
JP2007090393A (ja) 摩擦点接合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US7138780B2 (en) Proces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position of workpiece and tool with a robot in a production machine
CN101143376A (zh) 车辆用盖体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
Rooks Tailor‐welded blanks bring multiple benefits to car design
KR101992580B1 (ko) 자동차 도어 프레임과 타 제품을 동시에 성형하는 금형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0645586B1 (ko) 차체 패널 헤밍 시스템
CN109647975B (zh) 汽车零件全自动冲压生产线及用该生产线加工零件的方法
KR20160008426A (ko) 셀프 피어싱 리벳장치
CN212190825U (zh) 一种汽车钣金件的冲孔落料装置
CN203485850U (zh) 一种热铆焊冲切设备
US11458526B2 (en) Method of machining an opening in a plurality of blanks
CN101653865A (zh) 适用于新车型试制和小批量生产汽车白车身的方法
KR20210020023A (ko) 레이저 절단 시스템 및 방법
JP4766892B2 (ja) 車両用蓋体の製造装置
JP2018192495A (ja) ヘミング加工装置
KR101812538B1 (ko) 안착 홈을 형성한 홀가공장치
JPH03216220A (ja) 複合加工機
JPH0820369A (ja) 車体の組立方法
CN219274926U (zh) 一种柔性工装
US20080072428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manufacturing vehicle lid body
CN213351181U (zh) 一种轮眉冲孔焊接喷码一体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08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