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34262A - 构架体的制作方法及构架体 - Google Patents

构架体的制作方法及构架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34262A
CN101134262A CNA2007100067143A CN200710006714A CN101134262A CN 101134262 A CN101134262 A CN 101134262A CN A2007100067143 A CNA2007100067143 A CN A2007100067143A CN 200710006714 A CN200710006714 A CN 200710006714A CN 101134262 A CN101134262 A CN 1011342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luminium alloy
alloy system
friction stir
corrosion resistant
resistant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00671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江角昌邦
户取征二郎
冈田智仙
佐川年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1342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3426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20/00Non-electric welding by applying impact or other pressure, with or without the application of heat, e.g. cladding or plating
    • B23K20/22Non-electric welding by applying impact or other pressure, with or without the application of heat, e.g. cladding or plating taking account of the properties of the materials to be welded
    • B23K20/233Non-electric welding by applying impact or other pressure, with or without the application of heat, e.g. cladding or plating taking account of the properties of the materials to be welded without ferrous layer
    • B23K20/2336Non-electric welding by applying impact or other pressure, with or without the application of heat, e.g. cladding or plating taking account of the properties of the materials to be welded without ferrous layer both layers being aluminiu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20/00Non-electric welding by applying impact or other pressure, with or without the application of heat, e.g. cladding or plating
    • B23K20/12Non-electric welding by applying impact or other pressure, with or without the application of heat, e.g. cladding or plating the heat being generated by friction; Friction welding
    • B23K20/122Non-electric welding by applying impact or other pressure, with or without the application of heat, e.g. cladding or plating the heat being generated by friction; Friction welding using a non-consumable tool, e.g. friction stir welding
    • B23K20/123Controlling or monitoring the welding process
    • B23K20/1235Controlling or monitoring the welding process with temperature control during join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20/00Non-electric welding by applying impact or other pressure, with or without the application of heat, e.g. cladding or plating
    • B23K20/12Non-electric welding by applying impact or other pressure, with or without the application of heat, e.g. cladding or plating the heat being generated by friction; Friction welding
    • B23K20/122Non-electric welding by applying impact or other pressure, with or without the application of heat, e.g. cladding or plating the heat being generated by friction; Friction welding using a non-consumable tool, e.g. friction stir welding
    • B23K20/1245Non-electric welding by applying impact or other pressure, with or without the application of heat, e.g. cladding or plating the heat being generated by friction; Friction welding using a non-consumable tool, e.g. friction stir wel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apparatus
    • B23K20/126Workpiece support, i.e. backing or clamp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DBODY DETAILS OR KINDS OF RAILWAY VEHICLES
    • B61D17/00Construction details of vehicle bodies
    • B61D17/04Construction details of vehicle bodies with bodies of metal; with composite, e.g. metal and wood body structures
    • B61D17/043Construction details of vehicle bodies with bodies of metal; with composite, e.g. metal and wood body structures 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DBODY DETAILS OR KINDS OF RAILWAY VEHICLES
    • B61D17/00Construction details of vehicle bodies
    • B61D17/04Construction details of vehicle bodies with bodies of metal; with composite, e.g. metal and wood body structures
    • B61D17/08Sid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DBODY DETAILS OR KINDS OF RAILWAY VEHICLES
    • B61D17/00Construction details of vehicle bodies
    • B61D17/04Construction details of vehicle bodies with bodies of metal; with composite, e.g. metal and wood body structures
    • B61D17/18Internal lining, e.g. insula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2101/00Articles made by soldering, welding or cutting
    • B23K2101/04Tubular or hollow articles
    • B23K2101/045Hollow pan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2103/00Materials to be soldered, welded or cut
    • B23K2103/18Dissimilar materials
    • B23K2103/20Ferrous alloys and aluminium or alloys thereof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Pressure Welding/Diffusion-Bond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将不锈钢板与铝合金制挤压型材摩擦搅拌接合的方法。车体(1)的侧构架(2)通过从车内侧摩擦搅拌接合铝合金制挤压中空型材(30、40)而构成。在侧构架(2)的车外侧将不锈钢板(10、20)从车内侧与中空型材(30、40)的对接部摩擦搅拌接合。摩擦搅拌接合了中空型材(30、40)彼此的对接部之后,用接合材(51)接合中空型材(30、40)的车内侧面板(31、41)。由此,由于在车外侧具有不锈钢板(10、20),因此能够抑制车体表面产生伤痕。若除去不锈钢板(10、20),则由于是铝合金制的,因此能够轻量、廉价地制作。另外,不锈钢板彼此、中空型材彼此对接、或者、重叠而摩擦搅拌接合。可以在不锈钢板和中空型材之间配置绝热材。

Description

构架体的制作方法及构架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不锈钢板与铝合金制挤压型材摩擦搅拌接合的方法、及由此制作的构架体。
在此,所谓构架体是指车体、或接合了不锈钢板和铝合金制挤压型材而成的构架体。
所谓车体是指铁路车辆用车体或单轨车的轨条车辆用车体。另外,所谓车体也可以只是指其一部分的侧构架。
背景技术
如专利文献1所述,将铝合金制挤压中空型材摩擦搅拌接合制作车体,能够得到轻量、廉价且高刚性的车体,从而广泛地采用。不过,铝合金制挤压型材比较柔软,从而车外侧容易受损,另外,在隧道中容易因漏水而变色,因而需要涂装。
另外,专利文献2公开了焊接不锈钢板制作铁路车辆车体的方法。
另外,专利文献3公开了用不锈钢板以摩擦搅拌接合方式制作铁路车辆的车体的方法。由此,虽能够抑制损伤,但是在轻量化或低价格性上存在问题。另外,不锈钢的摩擦搅拌接合并不像铝合金那样容易。另外,现状是,不锈钢板无法形成为挤压型材尤其是中空型材,因此不锈钢板无法实现轻量、廉价。
在非专利文献的图6的d公开了重叠多个金属板并摩擦搅拌接合该重叠部的方法。
专利文献4公开了用螺栓等紧固件进行侧构架和顶构架的接合、及侧构架和底架的接合的方法。
专利文献1:特许第3014564号(EP00797043)
专利文献2:特开平04-100769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2004-276724号公报
专利文献4:特开昭55-31694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1:Dawes,“An Introduction to Friction Stir Welding and ItsDevelopment”,in Welding & Metal Fabrication(Jan.1995)pp13,14 and 16.
如上所述,铝合金制挤压型材能够轻量、容易地制作,但是存在损伤的问题。
不锈钢不易受到损伤,但是无法轻量廉价地制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将不锈钢板与铝合金制挤压型材摩擦搅拌接合而制作构架体的方法。
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构架体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不锈钢板上重叠1个或多个铝合金制挤压型材,
摩擦搅拌接合所述铝合金制挤压型材彼此的对接部分、或重叠部分,并且摩擦搅拌接合所述对接部分、或重叠部分和所述不锈钢板,该摩擦搅拌接合相对摩擦搅拌接合的长度方向间歇地进行。
由此,能够将不锈钢板像铝合金制挤压型材一样摩擦搅拌接合。由于不锈钢板位于构架体的外面(能够目视的部位),因此不易损伤能够目视的部位。由于采用了挤压型材,因此能够廉价地制作。
本发明第五方面的目的与第一方面的目的相同。
其特征在于,
在不锈钢板上重叠铝合金制挤压型材,
摩擦搅拌接合所述不锈钢板和所述铝合金制挤压型材。
由此,能够得到与第一方面相同的效果。
本发明第十一方面的目的与第一方面的目的相同。
其特征在于,
在不锈钢板上重叠第一铝合金制挤压型材和第二铝合金制挤压型材,
将所述第一铝合金制挤压型材和第二铝合金制挤压型材的对接部分或重叠部分与所述不锈钢板进行摩擦搅拌接合,
将该摩擦搅拌接合后的部分与所述不锈钢板的所述对接部分或重叠部分进行摩擦搅拌接合。
由此,能够得到与第一方面相同的效果。
本发明第十三方面的目的与第一方面的目的相同。
其特征在于,
使第一不锈钢板的宽度方向的端部和第二不锈钢板的宽度方向的端部对接或重叠,并且
在第一不锈钢板上重叠所述第一铝合金制挤压型材,在第二不锈钢板上重叠所述第二铝合金制挤压型材,
使所述第一铝合金制挤压型材的宽度方向的端部和第二铝合金制挤压型材的宽度方向的端部对接或重叠,
使所述铝合金制挤压型材的所述对接部分、或所述重叠部分和所述不锈钢板的对接部分、或所述重叠部分相对所述铝合金制挤压型材的挤压方向的直角方向基本上位于同一部位,
将所述铝合金制挤压型材的所述对接部分或所述重叠部分与所述不锈钢板的所述对接部分或重叠部分摩擦搅拌接合。
由此,能够得到与第一方面相同的效果。
本发明第二十方面的目的与第一方面的目的相同。
其特征在于,
在不锈钢板上至少重叠2个铝合金制挤压型材,
将所述2个铝合金制挤压型材中的第一铝合金制挤压型材的宽度方向的端部和第二铝合金制挤压型材的宽度方向的端部对接或重叠,
将所述第一铝合金制挤压型材和所述第二铝合金制挤压型材这2个作为1组,且并列多组,
所述不锈钢板具有1片或多片,在所述不锈钢板由1片构成时,该1片内具有所述铝合金制挤压型材的所述对接部分或重叠部分,在所述不锈钢板由所述多片构成时,所述不锈钢板的宽度方向的端部彼此对接或重叠,
将所述铝合金制挤压型材的所述对接部分或所述重叠部分沿其摩擦搅拌接合的长度方向连续地进行摩擦搅拌接合,并且,
将所述铝合金制挤压型材与所述不锈钢板的所述对接部分或所述重叠部分沿其摩擦搅拌接合的长度方向间歇地进行摩擦搅拌接合。
由此,能够得到与第一方面相同的效果。
本发明第二十二方面的目的与第一方面的目的相同。
其特征在于,
在不锈钢板上重叠第一铝合金制挤压型材和第二铝合金制挤压型材,
使所述第一铝合金制挤压型材的宽度方向的端部和所述第二铝合金制挤压型材的宽度方向的端部对接或重叠,
将所述第一铝合金制挤压型材和所述第二铝合金制挤压型材摩擦搅拌接合,并且与所述不锈钢板摩擦搅拌接合,
使所述不锈钢板位于所述第一、第二铝合金制挤压型材的外侧,从而制作车体的侧构架。
由此,能够得到与第一方面相同的效果。
本发明第二十七方面的目的与第一方面的目的相同。
其特征在于,
在不锈钢板上重叠第一铝合金制挤压型材和第二铝合金制挤压型材,
将所述第一铝合金制挤压型材和所述第二铝合金制挤压型材的对接部分或重叠部分从作为构架体的内侧的部分进行摩擦搅拌接合,并且将其与所述不锈钢板进行摩擦搅拌接合。
由此,能够得到与第一方面相同的效果。
本发明第三十二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绝热性好的构架体。除此之外,与第一方面的目的相同。
其特征在于,
不锈钢板、铝合金制挤压型材中的至少之一的构件在与另一构件相对的面具有间隙用的空间,
在所述不锈钢板上重叠所述铝合金制挤压型材,摩擦搅拌接合没有所述空间的部位。
由此,在不锈钢板和铝合金制挤压型材之间具有空间,从而能够提供绝热性能好的构架体。另外,能够得到第一方面的效果。
本发明第三十四方面的目的与第三十二方面的目的相同。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不锈钢板上隔着间隙重叠所述铝合金制挤压型材,
将该重叠的部分的没有所述间隙的部位的所述铝合金制挤压型材与所述不锈钢板进行摩擦搅拌接合。
由此,能够得到与第三十二方面相同的效果。
本发明第三十七方面由于在将不锈钢板与铝合金制挤压型材摩擦搅拌接合时,不锈钢板的收缩率小于铝合金制挤压型材的收缩率,因此不锈钢板从铝合金制挤压型材脱离,因而膨胀,外观变差。本发明第三十二方面抑制这样的情况发生。除此之外,与第一方面的目的相同。
其特征在于,
在不锈钢板上重叠铝合金制挤压型材,
将所述铝合金制挤压型材与加热后的所述不锈钢板进行摩擦搅拌接合,
所述摩擦搅拌接合在所述铝合金制挤压型材的宽度方向的两侧进行。
由此,若进行摩擦搅拌接合,则接合部位之间的铝合金制挤压型材收缩,且铝合金制挤压型材的收缩量大于外面的不锈钢板的收缩量,因此不锈钢板膨胀,但是由于不锈钢板在被加热的状态下进行摩擦搅拌接合,因此能够抑制膨胀。除此之外,能够得到与第一方面相同的效果。
本发明第三十八方面的目的与第三十七方面的目的相同。
其特征在于,
在沿长度方向具有朝向构架体的外方突出的圆弧状的珠的不锈钢板上重叠铝合金制挤压型材,
将所述铝合金制挤压型材与所述不锈钢板进行摩擦搅拌接合。
由此,不锈钢板的膨胀集中于珠的部位,从而能够抑制观察到膨胀这一情况。
本发明第七十四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第三十八方面的被加热后的不锈钢板进行摩擦搅拌接合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具备不锈钢板、和在将铝合金制挤压型材载置于其上的台架上加热所述不锈钢板的加热器,
在所述台架的上方具有用于将所述不锈钢板与所述铝合金制挤压型材摩擦搅拌接合的摩擦搅拌接合用的旋转工具。
由此,由于在载置不锈钢板的台架上具有加热器,因此能够加热不锈钢板,能够增大不锈钢板的收缩量,能够防止不锈钢板的膨胀。
本发明第七十五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容易接合侧构架和顶构架的轨条车辆。
其特征在于,
在从侧构架朝向顶构架突出的突片上载置顶构架的宽度方向的端部,且用ハツクボルト将该载置的部分从上方连结在所述突片。
由此,能够容易地接合侧构架和顶构架。
本发明第七十七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容易结合侧构架和底架的轨条车辆。
其特征在于,
在侧构架的下部的侧梁具有朝向底架突出的突片,该突片重叠在底架的中空型材的上面,
用ハツクボルト从上方连结了该重叠部,
在所述突片和所述中空型材之间配置有衬垫,
从所述中空型材朝向下方突出的突片重叠在所述侧梁的垂直面上,用第二ハツクボルト从横向的车内侧连结了该重叠部。
由此,能够容易地接合侧构架和底架。
本发明第八十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接合侧构架和底架的轨条车辆。
其特征在于,
垂直地沿侧构架的第二中空型材的突片从底架的第一中空型材上升,
从车内侧用ハツクボルト连结了该突片和所述第一中空型材,
从所述中空型材朝向下方突出的突片重叠在侧梁的垂直面上,且从横向的车内侧用第二ハツクボルト连结了该重叠部。
由此,能够容易地接合侧构架和底架。
本发明第八十一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廉价地安装装潢板的轨条车辆。
其特征在于,
在侧构架或顶构架的车内侧具有绝热材,该绝热材由装潢板覆盖,
以在车体上设置有装潢板的状态,周方向的端部固定在从所述侧构架或所述顶构架朝向所述车内侧突出的导轨上,
所述导轨沿车体的长度方向延伸,
所述导轨在车内侧的端部具有沿长度方向设置的槽,所述装潢板的端部插入该槽中,
在所述装潢板的端部和所述导轨之间、或邻接的所述装潢板的端部之间插入有压入材。
由此,不需要固定装潢板的螺纹件,能够容易地固定。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外方观察的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车体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II-II的剖面图;
图3是图1的III-III剖面图,是图2的III部的放大图;
图4是图2的IV部放大图;
图5是图2的V部的放大图;
图6是图2的VI部放大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中空型材和不锈钢板的摩擦搅拌接合部位的车体的侧视图;
图8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的与图3相当的图;
图9是图8的中空型材和不锈钢板的摩擦搅拌接合部的放大纵剖面图(与图4、图8相当的图);
图10是图2的上端部的侧构架和顶构架的接合部的放大纵剖面图;
图11是图2的侧构架的要部的纵剖面图,与图10和图12连接;
图12是图2的下端部的侧构架和底架的接合部的放大纵剖面图;
图13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的与图8相当的图;
图14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的与图8相当的图;
图15是图1的IV-IV纵剖面图;
图16是图1的IV-IV纵剖面图;
图17是图11的XVII部的放大图。
图中:1—车体;2—侧构架;3—顶构架;4—底架;5—端构架;10、20—不锈钢板;30、40、35、45—铝合金制挤压型材;31、41—车内侧面板;32、42—车外侧面板;32b、42b、32c、42c—凸部;46、47、57—突片;51—接合材;61、64—连结件;62、63—小螺钉;66、80—绝热材;67—装潢板;67b—压入材;68—底板;90—出入口;100—台架;200—摩擦搅拌接合用的旋转工具;201—大径部;202—小径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图1~图4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还有,图3是图1的III-III剖面图,原本应该纵向较长地图示,不过为了表示制作方法,而横向较长地表示。图4、图5、图7、图9、图13、图14也同样。
实施例1
众所周知,图1的车体由侧构架2、顶构架3、载置有侧构架2的底架4、及将侧构架2、顶构架3、底架4的长度方向的端部的空间封闭的端构架5构成。侧构架2接合了多个铝合金制挤压中空型材30、40。其他的顶构架3、底架4也同样。
在侧构架2的车外侧面有不锈钢板10、20。侧构架2由该不锈钢板10、20和其车内侧的多个铝合金制挤压中空型材30、40构成。
多个中空型材30、40通过摩擦搅拌接合而成为一体。摩擦搅拌接合是公知的技术。不锈钢板10、20将其对接部与中空型材30、40的对接部摩擦搅拌接合。
侧构架2可以由2个中空型材30、40构成,不过这样无法制作大的中空型材,因此组装并列多个中空型材30、40,将其端部的对接部摩擦搅拌接合,另外,组装并列多个不锈钢板10、20,将其端部的对接部摩擦搅拌接合,从而构成了侧构架2。
9是表示中空型材30、40,及不锈钢板10、20的摩擦搅拌接合的部位的线。通常,该接合线9沿横向(水平方向)横切窗W。线9位于车内侧。
在中空型材30、40的对接部摩擦搅拌接合有不锈钢板10、20的对接部。
车体1的侧面(侧构架2侧)有窗W或出入口90。在出入口90有出入口加强用的框55。框55从车内侧到达车外侧。框55的车外侧摩擦搅拌接合有中空型材30、40、不锈钢板10、20。
不锈钢板10、20只附着于车体的侧构架2的车外侧,不设置在不易用手触摸且不易目视的顶构架3、端构架5、载置它们的底架4的下面。
通常,侧构架2通过焊接与顶构架3、端构架5、底架4连结,不过在所述实施例中,在侧构架2的中空型材30、40的外面有不锈钢板10、20,铝合金制挤压型材和不锈钢板与其邻接的顶构架3、端构架5、底架4的铝合金需要焊接,因此难以焊接,侧构架2和顶构架3、端构架5、底架4的接合用铆钉、螺栓或ハツクボルト(Huckbolt商品名)的连结件(未图示)连结。在图10、图11、图12、图17中说明详细情况。
图2表示侧构架2的通常部的纵剖面图。铝合金制挤压中空型材30、40是中空型材,因此中空型材的宽度被挤压铝合金的压力机的能力限制,侧构架2并列接合而构成了7片中空型材30、40。由于不锈钢板10、20没有宽度的限制,因此可以由2片板构成。
在此,所谓铝合金制挤压中空型材30、40是指铝系合金制的挤压中空型材。
以下,说明侧构架2的铝合金制挤压中空型材30、40之间、及它们和不锈钢板10、20的接合顺序。
侧构架2通过沿车体1的长度方向并列地排列7个铝合金制挤压中空型材30、40并摩擦搅拌接合而形成为一体。摩擦搅拌接合是指连续地摩擦搅拌接合中空型材30、40的宽度方向的对接部。由此,中空型材30、40也为车体的外面,防止水的侵入。另外,中空型材30、40也为骨构件。
图3表示中空型材30、40的对接部,对接部位于中空型材30、40的宽度方向的端部。在该中空型材30、40的车外侧有与中空型材30、40基本上平行的不锈钢板10、20,一方的不锈钢板10的宽度方向的端部与另一方的不锈钢板20的宽度方向端部对接。将该对接部与中空型材30、40的对接部摩擦搅拌接合。
将摩擦搅拌接合用的旋转工具200插入中空型材30、40的对接部及不锈钢板10、20的对接部,使旋转工具200旋转,同时使其相对中空型材30、40、及不锈钢板10、20移动,由此进行摩擦搅拌接合。或者,也可以不使旋转工具200移动,而使中空型材30、40、不锈钢板10、20移动。即,使中空型材30、40、不锈钢板10、20相对旋转工具200相对移动即可。
说明中空型材30、40、不锈钢板10、20的接合顺序。首先,将不锈钢板10、20载置于台架100上,使两者10、20的端部对接。然后从上方重叠中空型材30、40,使其宽度方向端部对接。不锈钢板10、20的对接部和中空型材30、40的对接部从上方观察基本上处于同一位置。即,中空型材30、40的对接部与不锈钢板10、20的对接部重叠。
中空型材30、40由车内侧的面板31、41、基本上与其平行的车外侧的面板32、42、将两者桁架状连接的肋33、43构成。中空型材30、40的车外侧的面板32、42的宽度方向的端部比车内侧的面板31、41的端部突出。图3的上侧是车内侧,下侧是车外侧。
接着,从所述对接部的上方(车内侧面板31、41侧)进行摩擦搅拌接合。在一车内侧面板31和邻接的另一车内侧面板41之间有能够插入摩擦搅拌用的旋转工具200的空间。通过该摩擦搅拌接合,车外侧面板32、42的对接部被摩擦搅拌接合。不锈钢板10、20在对接部摩擦搅拌接合。
在图4中,摩擦搅拌接合用的旋转工具200的前端的小径部201插入车外侧面板32、42,贯通了车外侧面板32、42。而且,其在尺寸上前端插入了不锈钢板10、20的对接部,不过其插入量很小(向不锈钢板10、20的对接部插入的插入量约为0.5mm),因此,接合后,小径部201的前端的不锈钢板10、20的对接部的板厚成为稍微变薄的状态,也可以说未被插入。如上所述将其称为在尺寸上插入。
由于在中空型材30、40的车外侧面板32、42插入有旋转工具的小径部201而进行摩擦搅拌接合,因此两者被摩擦搅拌接合。另外,由于小径部201的前端插入到了不锈钢板10、20,因此不锈钢板10、20与车外侧面板32、42摩擦搅拌接合。这是因为,车外侧面板32、42由不锈钢板10、20牢固地压紧而接合。
还有,车外侧面板32、42和不锈钢板10、20的摩擦搅拌接合是重叠摩擦搅拌接合。
就该不锈钢板10、20向车外侧面板32、42上的摩擦搅拌接合而言,使旋转工具200旋转,同时插入车外侧面板32、42,并使其沿摩擦搅拌接合的长度方向移动,接着,将旋转工具200的插入量向上方提升若干(例如,约1.0mm),在该状态下使其移动约50mm,该约50mm的移动中的摩擦搅拌接合只相对车外侧面板32、42进行。不管向不锈钢板10、20的摩擦搅拌接合。若超过约50mm,则插入约1.0mm,使其移动。于是,间歇地进行不锈钢板10、20和车外侧面板32、42的摩擦搅拌接合。该1.0mm是不向不锈钢板10、20插入的大小。
在使旋转工具200进行所述上升的状态下,旋转工具200的小径部201只进行车外侧面板32、42的摩擦搅拌接合。不管与不锈钢板10、20的摩擦搅拌接合。
在车外侧面板32、42的对接部中,在车外侧面板的各自端部有向车内侧突出的凸部32b、42b。将2个凸部32b、42b加起来的宽度比旋转工具200的大径部202的直径大。旋转工具200的所述上升量是旋转工具200的大径部202和其前端侧的小径部201的连接部(称为边界)不从凸部32b、42b的上端离开的尺寸。若从凸部32b、42b的上端离开,则铝合金从该部流出,摩擦搅拌接合与所述不离开时(车外侧面板32、42的摩擦搅拌接合时)不同,因此使条件相同。
例如,在小径部201向不锈钢板10、20插入的插入量是所述0.5mm时,间歇地使其上升0.5mm以上,接着插入0.5mm以上。
不锈钢板10、20的板厚约是1.0mm。
由此,车外侧面板32、42和不锈钢板10、20的摩擦搅拌接合在其外面不表现出摩擦搅拌接合的影响,形成为外观良好的接合部。
车外侧面板32、42的接合,其与不锈钢板10、20的接合是摩擦搅拌接合,因此接合温度低,应变少。
接着,在图3、图4中,所述摩擦搅拌接合的部位的车内侧经由接合材51来接合车内侧面板31和邻接的车内侧面板41。由此,中空型材30、40都沿宽度方向形成为中空型材。外面侧面板32、42比车内侧面板31、41的端部突出。将接合板51重叠于车内侧面板31、41,从上方对从上方重叠的部位(2个部位)进行摩擦搅拌接合F。为了设置重叠部,而在车内侧面板31、41的端部设置有凹部,不过也可以不设置。另外,也可以不使用摩擦搅拌接合,而通过焊接来接合。“F”也表示于图3、4、5、6、8、9、12、13、14中。
该接合板51的摩擦搅拌接合F可以沿长度方向连续或间歇地进行。车外侧面板32、42的摩擦搅拌接合连续地进行,车内侧面板32、42和不锈钢板10、20的摩擦搅拌接合间歇地进行即可。
说明所述“间歇”。车外侧面板32、42的摩擦搅拌接合采用连续的摩擦搅拌接合,车外侧面板32、42和不锈钢板10、20的接合采用间歇的摩擦搅拌接合。该“间歇”的意思是除去点(spot)式的摩擦搅拌接合。所谓点式的摩擦搅拌接合是指如下的摩擦搅拌接合:不在使旋转工具旋转同时将其插入并使其移动的情况下,使旋转工具200上升,从被接合材30、40拔出旋转工具200,若拔出,则使旋转工具200移动,在未接合部,将旋转工具200插入被接合材32、42,进行摩擦搅拌接合。该点式摩擦搅拌接合可以是间歇的摩擦搅拌接合之一,不过在此排除。
即,所谓间歇是指,连续地进行摩擦搅拌接合,接着,连续地进行未接合的摩擦搅拌接合。车外侧面板32、42的对接部及不锈钢板10、20的对接部“连续”地摩擦搅拌接合,在“歇”的区间,使旋转工具200在图4、图5、图6中上升,只进行车外侧面板32、42的对接部的摩擦搅拌接合,将此称为“间歇”。
若为了摩擦搅拌接合车外侧面板32、42,而使旋转工具上升,则旋转工具200的大径部202和其前端的小径部201上升。若使旋转工具200上上升,则小径部201变得不与不锈钢板10、20接触,从而旋转工具200只对车外侧面板32、42进行摩擦搅拌接合。即便使旋转工具200上升,大径部202也位于凸部32b、42b内,大径部202和小径部201的边界(接触部)不从凸部32b、42b的上端向上方脱离。
这是因为,若从凸部32b、42b的上端拔出大径部202和小径部201的边界,所述边界从凸部32b、42b的上端离开,则铝制合金从该部流出,与所述边界位于凸部32b、42b内的情况不同,所述边界位于凸部内的摩擦搅拌接合和所述边界脱离的摩擦搅拌接合无法变得相同。
所述“间歇”的定义在本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中相同。不过,在图6的实施例中,在不锈钢板10(20)上重叠的中空型材40(30)是1个,没有中空型材30、40的对接部。
凸部32b、42b附近的车外侧面板32、42薄,凸部32b、42b的上端形成为与车内侧面板31、41的下方的车外侧面板32、42相同的板厚,不过若需要设置凸部的附近的车外侧面板32、42的板厚厚,则可以不需要凸部32b、42b。
不过,若有凸部32b、42b,则即使在对接部有间隙,也能够通过凸部消除间隙。另外,车外侧面板32、42被旋转工具200的大径部202的下端削减,车外侧面板局部变薄,不过若有凸部32b、42b,则由于车外侧面板不变薄,因此也不产生强度问题。
图5表示在1片不锈钢板10上重叠了多片中空型材30、40的情况。从车内侧面板31、41侧对中空型材30、40的对接部9b进行摩擦搅拌接合,然后重叠接合材51,与车内侧面板31、41摩擦搅拌接合。
(实施例2)
在图6中,在1片不锈钢板10(20)上重叠了1片中空型材30(40)。在与中空型材30、40的对接部相当的位置的期望的位置的不锈钢板10(20)有向车内侧突出的凸部32c(42c),在此与不锈钢板10(20)进行摩擦搅拌接合。即,凸部32c(42c)的宽度与实施例1的2个凸部32b、42b的宽度相同。与所述同样地对凸部32c(42c)进行摩擦搅拌接合。该摩擦搅拌接合连续或间歇地进行。不锈钢板10(20)和中空型材30、40的摩擦搅拌接合是重叠摩擦搅拌接合。
没有凸部32c(42c)的周围的车内侧的面板31(41)。该部分为只有车外侧面板32(42)的单个型材部。凸部32c(42c)的周围的空间的两侧为中空型材部。
若对凸部32c(42c)进行了摩擦搅拌接合,则由接合材51覆盖凸部32c(42c)的周围的空间,通过磨擦搅拌接合或焊接来将接合件51与车内侧面板31、41接合。
图6是图2的VI部的放大图。在不锈钢板10的尺寸大时,由于不锈钢板和中空型材的密接性变差,因此实施例考虑了该点。
摩擦搅拌接合F部位不是凸部32b、42b,而是1个凸部32c(32c)。摩擦搅拌接合F后,重叠、接合接合材51。凸部42c(32c)的宽度与使将所述2个凸部32b、42b加起来的宽度相同。
(实施例3)
在图2中,侧构架2摩擦搅拌接合有7片中空型材30、40,且不锈钢板10、20由2片构成的情况下,将中空型材30、40和不锈钢板10、20摩擦搅拌接合的部位9可以形成为1个。1个中空型材30(40)的宽度可以形成为约40cm至50cm左右。
于是,从接合线9至侧构架2的上下的端部的距离变大,中空型材30、40和不锈钢板10、20的密接性(不锈钢板10、20附着于中空型材30、40上)变差,外观也下降。
另外,图2的V部的曲线部的密接性也差。针对该问题,如图6所示进行摩擦搅拌接合。
(实施例4)
不锈钢板10(20)和凸部32b、42b、32c(42c)的摩擦搅拌间歇地进行。摩擦搅拌接合的线9是多个时,一个线9的摩擦搅拌接合的“歇”的区域与相对长度方向呈直角方向的相邻的线的连续摩擦搅拌接合的区域对应。由此,可以说作为整体连续地接合。
(实施例5)
在所述各实施例中说明了中空型材,不过也可以是只具有车外侧的面板的单型材。
(实施例6)
在所述各实施例中,对接中空型材的端部并摩擦搅拌接合该对接部,不过也可以重叠端部并摩擦搅拌接合该重叠部。另外,凸部也设置在重叠部上。凸部位于重叠部的一方的面板上即可。
(实施例7)
在所述实施例中,在车外侧面板的对接部上重叠了不锈钢板10、20的对接部,不过由于在侧构架2上有曲弧度,因此难以与该曲弧度匹配地对接不锈钢板10、20。以下的实施例考虑了这一点。通过图7~图8说明。
首先,说明曲弧度。图7是设置有曲弧度的车体1的侧视图。车体1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因曲弧度而高出约20mm。就其制作而言,首先在设置有曲弧度的状态下接合中空型材30、40。为了设置曲弧度,将载置在台架100上的多个中空型材30、40从相对于其长度方向呈直角的方向的横向按压,设置了曲弧度后,摩擦搅拌接合对接部。
多个中空型材30、40以其挤出方向(长度方向)朝向车体的长度方向地并列设置。若从与该挤出方向呈直角的方向的水平方向按压而弯曲,则能够设置曲弧度。在设置有曲弧度的状态下沿曲弧度摩擦搅拌接合。曲弧度用于防止车体1的中央部因乘客而下垂。
在不锈钢板10、20上不设置曲弧度。优选预先在形成为车体1时的最上部的不锈钢板的上端部进行切削以形成与曲弧度相同的弧度。图7过大地图示了曲弧度。
在图8中,不锈钢板10、20的端部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由于曲弧度约是20mm,因此该重叠余量是与其相当的量以上的约50mm。若是50mm,则即使考虑位置偏离,也能够沿曲弧度摩擦搅拌接合车体侧面板32、42的对接部。沿曲弧度进行摩擦搅拌接合,不过由于重叠了不锈钢板10、20,因此即使不锈钢板10、20没有曲弧度也能够进行沿曲弧度的摩擦搅拌接合。
若摩擦搅拌接合车外侧面板32、42的对接部、不锈钢板10、20的重叠部分,则在车内侧面板上重叠接合材,将其摩擦搅拌接合,或焊接、接合。
(实施例8)
图9是中空型材30、40和不锈钢板10、20的摩擦搅拌接合的放大剖面图。摩擦搅拌接合用的旋转工具200贯通上面的不锈钢板20,稍微插入下侧的不锈钢板10。例如,该插入量约是0.5mm。不过,该状态是摩擦搅拌接合前的想象状态。接合后小径部201的前端的不锈钢板10的板厚成为稍薄的状态,也可以说未插入不锈钢板10。因而,在不锈钢板10的车外侧未出现摩擦搅拌接合的影响,从而成为外观好的接合部。
上面的不锈钢板20与车外侧面板32、42重叠,进行摩擦搅拌接合。下面的不锈钢板10与其上面的不锈钢板20重叠,进行摩擦搅拌接合。
于是,旋转工具200向不锈钢板10插入的插入量很小(0.5mm),旋转工具200向不锈钢板10插入的插入部位的板厚成为稍薄的状态,也可以说未插入。
该不锈钢板10、20向车外侧面板32、42的摩擦搅拌接合如所述实施例所述,间歇地向上方提升旋转工具的插入量而进行。
(实施例9)
接着,参照图10~图12说明如此形成的轨条车辆的侧构架2和顶构架3、底架4的结合。图11表示图10和图12之间的侧构架2。该结合通常通过焊接或摩擦搅拌接合来进行,不过由于在该接合部位有铝合金和不锈钢板,因此难以进行该接合,在此,采用了铆钉或螺栓螺母或ハツクボルト(Huckbolt商品名)的连结件61。图17是图11的XVII部的放大图。
图10表示侧构架2和顶构架3的结合。侧构架2的外面的不锈钢板10在侧构架2的上端部折回,从横向(车体1的宽度方向的中心侧即车内侧)用小螺钉62与中空型材40的车内侧的垂直面连结。另外,侧构架2的上端的中空型材40具有朝向顶构架3突出的突片46,顶构架3的宽度方向的端部的中空型材54的突片47从上方与该突片46重叠。若相对固定在底架4上的侧构架2从上方使顶构架3下降,则能够进行重叠。用连结件61从上方连结该重叠部。所谓连结件61是指ハツクボルト(Huckbolt商品名)。ハツクボルト61也可以只从其插入侧连结。在侧构架2和顶构架3的接触部涂敷粘接剂。
有连结件61的附近的顶构架3凹陷。凹部32为水的落水管。车辆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位于上方。在车辆的长度方向的端部有将落水管的水向下方引导的连结管(未图示)。连结管在落水管32的下面开口。端构架5覆盖顶构架3及落水管32。顶构架3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朝向上方突出。
连结件61的上端位于与中空型材54的突片57的上面基本上相同的面。下端位于与中空型材40的突片46的下面基本上相同的面。
图12表示侧构架2和底架4的结合。就侧构架2的下部的中空型材35而言,中空型材35的板厚厚且牢固。在其下部的车内侧(此时的车内侧是指车体1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侧,不一定是车内。)的面侧将不锈钢板20的下端部折回,由小螺钉63固定于中空型材45的车内侧的面的垂直面。
中空型材35具有向底架4的中空型材45侧突出的突片46,该突片46与底架4的中空型材45的上面重叠。从上方用连结件64连结该重叠部。
另外,具有中空型材35的底架4侧的垂直面和从底架4的中空型材45向下方突出的突片47,从所述车内侧的横向由连结件65将突片47与中空型材35的垂直面连结。考虑所述曲弧度而将插入连结件65的所述垂直面的孔开在需要的位置。在突片46和中空型材45之间配置有衬垫。
连结件64、65与所述连结件61相同。
在所述实施例中,将沿水平方向突出的突片46一体设置在侧构架2的中空型材35上,不过也可以从中空型材45设置沿侧构架2的中空型材的内面侧的垂直面的突片。由此,可以不需要衬垫。
从上方连结的连结件64的上端比客室的底板68的上面低,不突出到上方。在连结件64的上方覆盖有板68。
不锈钢板10、20在侧构架2的上下端以围住中空型材40、35的方式弯折。也可以在与中空型材40、35接合之前弯折。在中空型材40、35的上下端和不锈钢板10、20的上下端之间分别具有与曲弧度量相当的约50mm的间隙。
侧构架2的上端的中空型材40的上端和不锈钢板10的上端之间的间隙小。间隙因乘客乘车,车体1的曲弧度变小而变大。因此也可以没有上端的间隙。
侧构架2的下端的中空型材35的下端和不锈钢板20的下端之间的间隙大。间隙因车体的曲弧度变小而变小。
因此,不锈钢板10、20具有容许小螺钉62、63移动的长孔(未图示)。
不锈钢板10、20由小螺钉62、63固定于中空型材55、45上,因此两者不脱离。
不锈钢板10、20和中空型材55、45的上下端之间的间隙也可以配置预先折回了不锈钢板而成的不锈钢板10、20,与中空型材30、40摩擦搅拌接合。或者,摩擦搅拌接合后,用辊按压弯曲不锈钢板10、20的上下端部。然后,用小螺钉62、63固定。
由于用连结件63从上方连结侧构架2的中空型材35和底架4的中空型材45的操作通过将连结件64插入底架4的中空型材45的中空部45b而进行,因此不需要专门设置用于连结的空间。
还有,如上所述,在用连结件61、63连结底架4、侧构架2、顶构架3之前,设置底架4的上面的底板的铺设物、坐席、洗手间、底板下的电线、空气配管。另外,在侧构架2上设置绝热材66、装潢材67。另外,在顶构架3的顶面设置照明器械、载物搁板、空调管道、绝热材66、装潢材67。另外,在端构架5上设置控制设备(未图示)。在如此设置了装备后,固定底架4、侧构架2、顶构架3、端构架5,从而形成车体1。
可以不在图10的部位连结侧构架2和顶构架3,而是连结车体1的侧面的侧构架2和顶构架3,不过如此一来,能够在侧构架的侧面看到连结件,需要将其覆盖,从而导致成本增加。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廉价地进行连结。
同样,侧构架2和底架4的连结也可以是底架4和底架4的上方的侧构架2的侧面的连结。但是,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从上方重叠于底架4上并连结,因此能够比侧面更廉价地连结。
在图17中,在侧构架2及顶构架3的车内侧具有绝热材66。绝热材66由粘接剂等固定于30、40、54或装潢材67上。装潢板67固定于在侧构架2或顶构架3的中空型材30、40、54上设置的导轨57、58上。导轨57、58沿车体的长度方向与侧构架2的中空型材30、40一体挤压成型,在该车内侧端面具有凹部(以下称为槽),在该槽内弯折插入有装潢板67的端部。若在插入槽中的2片装潢板67、67之间具有空间,则由于装潢板67脱落,因此在2片装潢板67、67之间插入压入材67b,进行固定。压入材67b例如是橡胶材,不过也可以是其他材质。
由此,不需要作为装潢板的固定机构的螺纹件(小螺钉),能够廉价地形成。
2片装潢板67的端部置于1个槽中,不过在如窗W的下部那样只有1片装潢板67的情况下,1片装潢板67的端部插入于该槽中,压入材67b压入装潢板67和导轨57、58之间。
另外,权利请求的范围(权利要求84)的“周方向”是指车体1的周方向。若只考虑侧构架,则是上下方向,不过若包括顶构架则不能说“上下”,而应称为“周方向”。
(实施例10)
在图13中,车外侧面板32、42的对接部向车内侧凹陷不锈钢板20的板厚(1mm)左右。凹陷的宽度(图13的横向的宽度)比不锈钢板10、20的重叠余量宽。
另外,在图13中,不锈钢板10、20重叠接合时,为了轻量化铝合金制挤压型材30、40,接合部附近以外也凹陷。
(实施例11)
在图14中,在摩擦搅拌接合部以外的车外侧面板32、42和不锈钢板10、20之间,配置有绝热材80。将配置有绝热材80的中空型材在30、40载置于不锈钢板10、20上,并进行摩擦搅拌接合。通过该摩擦搅拌接合,中空型材30、40也与不锈钢板10、20接合。绝热材80可以是任何材质,不过为了较薄地形成,优选真空绝热材,因此其能较薄地形成。绝热材80预先用粘接剂粘接于中空型材30、40上。通过摩擦搅拌接合而上升的温度比通过焊接而上升的温度低,因此对绝热材80的影响少。
另外,也可以不在车外侧面板32、42和不锈钢板10、20之间设置绝热材80,而只形成空气层
(实施例12)
接着,通过图15说明与出入口90的框的接合。该框70将框用的挤压中空型材弯曲为U字条,并将U字状的下端与底架4焊接。
将框70与中空型材30、40的车外侧面板32、42对接,并摩擦搅拌接合与车外侧面板32、42对接的对接部,然后,焊接或摩擦搅拌接合车内侧面板31、42和框70的车内侧。
另外,将框70的出入口90侧的突片79、中空型材30(40)和不锈钢板10(20)从上方摩擦搅拌接合。该摩擦搅拌接合间歇或连续地进行。由于突片79的板厚薄,因此能够容易地摩擦搅拌接合。
于是,在侧构架2、顶构架3、底架4、端构架5上设置了各种设备(装备品)之后,在底架4上设置侧构架2、顶构架3、端构架5。
(实施例13)
在所述实施例中,将侧构架2的中空型材30、40的车外面设置在不锈钢板10、20上,不过即使没有不锈钢板10、20也能够通过连结件61、63构成车体1。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在于构成设置有装备品的后车体。
(实施例14)
还有,图16表示窗W的开口部的周边的接合。摩擦搅拌接合了中空型材30(40)的车外侧面板32(42)的窗W侧端部和不锈钢板10(20)。
(实施例15)
在图2的实施例中,通过将不锈钢板10、20与多个中空型材30、40摩擦搅拌接合而构成了侧构架。与中空型材30、40并列的不锈钢板10、20相对中空型材30、40膨胀。该膨胀因为如下情况而产生:因摩擦搅拌接合的加热而导致的、中空型材30、40的2个部位的摩擦搅拌接合部位的收缩量比不锈钢板的收缩量大。
为了防止该膨胀,而在加热不锈钢板10、20使其成为高温(例如,100℃)从而拉长不锈钢板10、20的状态下进行摩擦搅拌接合。可以将载置在加热后的台架100上的不锈钢板10、20加热,整个面加热,或者,将加热后的不锈钢板10、20载置于台架100上。若考虑室温,则加热温度优选加热到150℃左右。不锈钢板10、20的温度与吸热量和2个部位的摩擦搅拌接合武官的距离相关。
该加热是指,将加热气设置于台架100上,进行不锈钢面板10、20的整个面加热,或只加热要部。
由此,由于不锈钢板10、20以处于高温的状态进行摩擦搅拌接合,因此若被冷却到常温,则能够吸收中空型材30、40的收缩。
另外,在摩擦搅拌接合了中空型材30、4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时也能够吸收膨胀。
(实施例16)
另外,冷却中空型材30、40的整个面或摩擦搅拌接合部,摩擦搅拌接合已收缩的不锈钢板10、20,阻止因摩擦搅拌接合导致的温度上升。摩擦搅拌接合在中空型材30、40的宽度方向的两端侧进行。
(实施例17)
也可以不加热不锈钢板10、20,而加热中空型材30、40(或冷却),同时进摩擦搅拌接合。使用水或制冷剂进行冷却。水、制冷剂在摩擦搅拌接合部的附近流动。或者,使空气在摩擦搅拌接合部流动。可以从插入旋转工具的侧对中空型材30、40的整个面进行冷却,或者,从插入旋转工具200的面的相反侧使冷却用的水、制冷剂、空气在空间中流动,由此进行冷却。
(实施例18)
可以取代不锈钢板的过热、中空型材的冷却,而如下所述进行。在不锈钢板10、20的宽度方向的两端之间,摩擦搅拌接合不锈钢板10、20,该不锈钢板10、20具有沿中空型材的长度方向突出到车外侧的凸的珠(bead)。还有,在将不锈钢板10、20重叠于台架100上时,不必限制所述珠的位置。
所述珠圆弧状突出。圆弧状突出的珠和不锈钢板10、20圆弧状连接。该圆弧位于平坦的不锈钢板和凸的圆弧的连接部。
由此,不产生不锈钢板的收缩,不过不锈钢板的膨胀由珠集中于珠部,从而抑制膨胀的出现。
(实施例19)
所述实施例说明了车体,不过将不锈钢板与铝合金制挤压型材接合这一情况也能够用于其他用途。本发明也可以利用于该情况。例如,可以利用于厨房的壁构件、厨房的橱柜。

Claims (81)

1.一种构架体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不锈钢板上重叠1个或多个铝合金制挤压型材,
摩擦搅拌接合所述铝合金制挤压型材彼此的对接部分、或重叠部分,并且摩擦搅拌接合所述对接部分、或重叠部分和所述不锈钢板,该摩擦搅拌接合相对摩擦搅拌接合的长度方向间歇地进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架体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铝合金制挤压型材和所述不锈钢板进行了所述摩擦搅拌接合而成的线有多条,
间歇地进行所述摩擦搅拌接合,使在所述多条线中的1条摩擦搅拌接合的线中,连续地进行了摩擦搅拌接合的区域与邻接的线的不连续的区域对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架体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铝合金制挤压型材和所述不锈钢板进行所述摩擦搅拌接合的部位的所述铝合金制挤压型材具有向构架体的内侧突出的凸部,
将该凸部与所述铝合金制挤压型材彼此进行摩擦搅拌接合,并且与所述不锈钢板进行摩擦搅拌接合。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架体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铝合金制挤压型材和所述不锈钢板进行所述摩擦搅拌接合的部位具有向构架体的内侧突出的凸部,
将该凸部与所述铝合金制挤压型材彼此进行摩擦搅拌接合,并且与所述不锈钢板间歇地进行所述摩擦搅拌接合,在进行所述2个所述摩擦搅拌接合时,使进行所述摩擦搅拌接合的旋转工具的大径部和其前端的小径部的边界位于所述凸部内,进行所述摩擦搅拌接合。
5.一种构架体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不锈钢板上重叠铝合金制挤压型材,
摩擦搅拌接合所述不锈钢板和所述铝合金制挤压型材,
所述摩擦搅拌接合相对其长度方向间歇地进行摩擦搅拌接合。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构架体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铝合金制挤压型材由没有所述构架体的内面侧的面板的单一型材部、和位于其宽度方向的两侧且具有所述内面侧的面板的中空型材部构成,
将所述单一型材部的所述构架体的外面侧面板与所述不锈钢板进行所述摩擦搅拌接合。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构架体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铝合金制挤压型材由没有所述构架体的内面侧的面板的单一型材部、和位于其宽度方向的两侧且具有所述内面侧的面板的中空型材部构成,
在所述单一型材部的所述构架体的外面侧面板的内侧具有向所述构架体的内侧突出的凸部,
将所述凸部与所述不锈钢板进行所述摩擦搅拌接合。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构架体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铝合金制挤压型材由没有所述构架体的内面侧的面板的单一型材部、和位于其宽度方向的两侧且具有所述内面侧的面板的中空型材部构成,
在所述单一型材部的所述构架体的外面侧面板具有向所述构架体的内侧突出的凸部,
将所述凸部与所述不锈钢板间歇地进行所述摩擦搅拌接合。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构架体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铝合金制挤压型材由没有所述构架体的内面侧的面板的单一型材部、和位于其宽度方向的两侧且具有所述内面侧的面板的中空型材部构成,
在所述单一型材部的所述构架体的外面侧面板的内侧具有向所述构架体的内侧突出的凸部,
所述凸部所述内侧的端面的宽度比用于进行所述摩擦搅拌接合的旋转工具的大径部大,
在该状态下进行所述摩擦搅拌接合。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构架体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铝合金制挤压型材由没有所述构架体的内面侧的面板的单一型材部、和位于其宽度方向的两侧且具有所述内面侧的面板的中空型材部构成,
将所述单一型材部的所述构架体的外面侧面板与所述不锈钢板进行所述摩擦搅拌接合,
然后,用接合材将进行了所述摩擦搅拌接合的部分的周边的所述中空型材部的内侧面板和相邻的中空型材部的内侧面板接合。
11.一种构架体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不锈钢板上重叠第一铝合金制挤压型材和第二铝合金制挤压型材,
将所述第一铝合金制挤压型材和第二铝合金制挤压型材的对接部分或重叠部分与所述不锈钢板进行摩擦搅拌接合。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构架体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对接部分或重叠部分和所述不锈钢板的所述摩擦搅拌接合相对该摩擦搅拌接合的长度方向间歇地进行。
13.一种构架体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使第一不锈钢板的宽度方向的端部和第二不锈钢板的宽度方向的端部对接或重叠,并且,
在第一不锈钢板上重叠所述第一铝合金制挤压型材,在第二不锈钢板上重叠所述第二铝合金制挤压型材,
使所述第一铝合金制挤压型材的宽度方向的端部和第二铝合金制挤压型材的宽度方向的端部对接或重叠,
使所述铝合金制挤压型材的所述对接部分、或所述重叠部分和所述不锈钢板的对接部分、或所述重叠部分相对所述铝合金制挤压型材的挤压方向的直角方向基本上位于同一部位,
将所述铝合金制挤压型材的所述对接部分或所述重叠部分与所述不锈钢板的所述对接部分或重叠部分摩擦搅拌接合。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构架体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铝合金制挤压型材的所述对接部分或所述重叠部分与所述不锈钢板的所述对接部分或所述重叠部分沿摩擦搅拌接合的长度方向间歇地进行摩擦搅拌接合。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构架体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第一、第二铝合金制挤压型材作为1组,且并列多组,将所述第一、第二不锈钢板作为1组,且并列一组或多组,
所述铝合金制挤压型材彼此、或所述铝合金制挤压型材和所述不锈钢板的摩擦搅拌接合的线在与该摩擦搅拌接合的方向呈直角的方向上具有多个,
进行摩擦搅拌接合,使将与所述摩擦搅拌接合的长度方向呈直角方向的所述铝合金制挤压型材彼此连续地进行了摩擦搅拌接合的区域位于在沿与其径直的方向上基本平行的邻接的通过摩擦搅拌接合而成的线的长度方向的线上的未将所述铝合金制型材和所述不锈钢板进行摩擦搅拌接合的区域。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构架体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第二铝合金制挤压型材的所述对接部分具有向构架体的内侧突出的凸部,或所述重叠部分具有向构架体的内侧突出的凸部,
将所述铝合金制挤压型材的所述凸部彼此或所述重叠部分的所述凸部与所述铝合金制挤压型材彼此进行所述摩擦搅拌接合,并且将所述凸部与所述不锈钢板进行所述摩擦搅拌接合。
17.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构架体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第二铝合金制挤压型材的所述对接部分具有向构架体的内侧突出的凸部,或所述重叠部分具有向构架体的内侧突出的凸部,
将所述铝合金制挤压型材的所述凸部彼此或所述重叠部分的所述凸部与所述铝合金制挤压型材彼此相对所述摩擦搅拌接合的长度方向连续地进行所述摩擦搅拌接合,并且将所述凸部与所述不锈钢板相对长度方向间歇地进行所述摩擦搅拌接合。
18.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构架体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第二铝合金制挤压型材的所述对接部分具有向构架体的内侧突出的凸部,或所述重叠部分具有向构架体的内侧突出的凸部,
将所述铝合金制挤压型材的所述凸部彼此或所述重叠部分的所述凸部与所述铝合金制挤压型材彼此相对所述摩擦搅拌接合的长度方向连续地进行所述摩擦搅拌接合,并且将所述凸部与所述不锈钢板相对长度方向间歇地进行所述摩擦搅拌接合,
所述连续的所述摩擦搅拌接合及所述间歇的所述摩擦搅拌接合,使进行所述摩擦搅拌接合的旋转工具的大径部和其前端侧的小径部的边界在该旋转工具的插入方向上位于所述凹部内地进行所述摩擦搅拌接合。
19.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构架体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第一铝合金制挤压型材和所述第二铝合金制挤压型材的所述对接部分或重叠部分进行了所述摩擦搅拌接合后,
经由接合板将所述摩擦搅拌接合后的部分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的所述第一铝合金制挤压型材的内侧面板和所述第二铝合金制挤压型材的内面侧面板接合。
20.一种构架体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不锈钢板上至少重叠2个铝合金制挤压型材,
将所述2个铝合金制挤压型材中的第一铝合金制挤压型材的宽度方向的端部和第二铝合金制挤压型材的宽度方向的端部对接或重叠,
将所述第一铝合金制挤压型材和所述第二铝合金制挤压型材这2个作为1组而并列多组,
所述不锈钢板具有1片或多片,在所述不锈钢板由1片构成时,该1片内具有所述铝合金制挤压型材的所述对接部分或重叠部分,在所述不锈钢板由所述多片构成时,所述不锈钢板的宽度方向的端部彼此对接或重叠,
将所述铝合金制挤压型材的所述对接部分或重叠部分沿其摩擦搅拌接合的长度方向连续地进行摩擦搅拌接合,并且,
将所述铝合金制挤压型材与所述不锈钢板的所述对接部分或所述重叠部分沿该摩擦搅拌接合的长度方向间歇地进行摩擦搅拌接合。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构架体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续地进行了所述摩擦搅拌接合的区域在与该摩擦搅拌接合的长度方向呈直角的方向上并列的邻接的所述摩擦搅拌接合的线的长度方向上,与未摩擦搅拌接合的区域对应。
22.一种构架体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不锈钢板上重叠第一铝合金制挤压型材和第二铝合金制挤压型材,
使所述第一铝合金制挤压型材的宽度方向的端部和所述第二铝合金制挤压型材的宽度方向的端部对接或重叠,
将所述第一铝合金制挤压型材和所述第二铝合金制挤压型材摩擦搅拌接合,并且与所述不锈钢板摩擦搅拌接合,
使所述不锈钢板位于所述第一、第二铝合金制挤压型材的外侧地制作车体的侧构架。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构架体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侧构架的上端或下端配置的所述不锈钢板折回从而包住所述第一铝合金制挤压型材或所述第二铝合金制挤压型材的上端或下端的内侧的垂直面,
将所述折回的不锈钢板配置在所述第一铝合金制挤压型材或所述第二铝合金制挤压型材上,
将所述第一铝合金制挤压型材和所述第二铝合金制挤压型材进行所述摩擦搅拌接合,将所述第一铝合金制挤压型材、所述第二铝合金制挤压型材和所述不锈钢板进行所述摩擦搅拌接合。
24.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构架体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侧构架的上端或下端配置的所述不锈钢板折回从而包住所述第一铝合金制挤压型材或所述第二铝合金制挤压型材的上端或下端的内侧的垂直面,
在将所述折回的不锈钢板与所述第一铝合金制挤压型材或所述第二铝合金制挤压型材进行了摩擦搅拌接合后,
用辊向相反侧弯折在所述侧构架的外面侧设置的所述不锈钢板的上端或下端,使得包住所述第一铝合金制挤压型材或所述第二铝合金制挤压型材的上部或下部。
25.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构架体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侧构架的上端或下端设置的所述不锈钢板折回,从而围住所述第一铝合金制挤压型材或所述第二铝合金制挤压型材的上端部或下端部及与其内侧面对的面,
所述折回的所述不锈钢板用小螺钉固定在所述第一铝合金制挤压型材或所述第二铝合金制挤压型材的所述垂直面上。
26.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构架体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车体的侧面出入口的开口部沿该开口部配置构成出入口的框,
从所述框的所述构架体的内侧将所述框与所述不锈钢板进行所述摩擦搅接合。
27.一种构架体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不锈钢板上重叠第一铝合金制挤压型材和第二铝合金制挤压型材,
将所述第一铝合金制挤压型材和所述第二铝合金制挤压型材的对接部分或重叠部分从作为构架体的内侧的部分进行摩擦搅拌接合,并且将其与所述不锈钢板进行摩擦搅拌接合。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构架体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或所述第二铝合金制挤压型材和所述不锈钢板的所述摩擦搅拌接合相对该摩擦搅拌接合的长度方向间歇地进行。
29.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构架体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不锈钢板由2片不锈钢板构成,一不锈钢板的宽度方向的端部和另一不锈钢板的宽度方向的端部对接或重叠,
将所述不锈钢板的所述对接部分或所述重叠部分、所述第一铝合金制挤压型材和所述第二铝合金制挤压型材进行所述摩擦搅拌接合。
30.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构架体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不锈钢板由2片不锈钢板构成,该2片中的第一不锈钢板的宽度方向的端部和第二不锈钢板的宽度方向的端部对接或重叠,
将所述第一铝合金制挤压型材和所述第二铝合金制挤压型材进行所述摩擦搅拌接合,并且,
所述第一铝合金制挤压型材和所述第二铝合金制挤压型材对接或重叠,
将所述第一铝合金制挤压型材、所述第二铝合金制挤压型材的所述对接部分或所述重叠部分和所述不锈钢板间歇地摩擦搅拌接合。
31.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构架体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构架体是车体的侧构架,在设置于车体外面侧的所述不锈钢板的上端部或下端部配置的不锈钢板朝向与所述第一铝合金制挤压型材或所述第二铝合金制挤压型材的上端部或下端部的内侧面对的面折回,
将该不锈钢板与所述第一铝合金制挤压型材或所述第二铝合金制挤压型材进行所述摩擦搅拌接合。
32.一种构架体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不锈钢板、铝合金制挤压型材中的至少之一的构件在与另一构件相对的面具有间隙用的空间,
在所述不锈钢板上重叠所述铝合金制挤压型材,摩擦搅拌接合没有所述空间的部位。
33.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构架体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空间中配置绝热材,
接着,进行所述摩擦搅拌接合。
34.一种构架体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不锈钢板上隔着间隙重叠铝合金制挤压型材,
将该重叠的部分的没有所述间隙的部位的所述铝合金制挤压型材与所述不锈钢板进行摩擦搅拌接合。
35.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构架体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不锈钢板上隔着绝热材重叠所述铝合金制挤压型材,
将该重叠的部分的没有所述绝热材的部位的所述铝合金制挤压型材与所述不锈钢板进行所述摩擦搅拌接合。
36.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构架体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空间中配置绝热材,
然后,进行所述摩擦搅拌接合。
37.一种构架体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不锈钢板上重叠铝合金制挤压型材,
将所述铝合金制挤压型材与加热后的所述不锈钢板进行摩擦搅拌接合,
所述摩擦搅拌接合在所述铝合金制挤压型材的宽度方向的两侧进行。
38.一种构架体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沿长度方向具有朝向构架体的外方突出的圆弧状的珠的不锈钢板上重叠铝合金制挤压型材,
将所述铝合金制挤压型材与所述不锈钢板进行摩擦搅拌接合。
39.一种构架体,其特征在于,
在不锈钢板上重叠有1个或多个铝合金制挤压型材,
摩擦搅拌接合所述铝合金制挤压型材彼此的对接部分或重叠部分,并且摩擦搅拌接合所述对接部分或重叠部分和所述不锈钢板,该摩擦搅拌接合相对摩擦搅拌接合的长度方向间歇地进行。
40.如权利要求39所述的构架体,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铝合金制挤压型材和所述不锈钢板进行了所述摩擦搅拌接合而成的线有多条,
间歇地进行所述摩擦搅拌接合,使在所述多条线中的1条摩擦搅拌接合的线中,连续地进行了摩擦搅拌接合的区域与邻接的线的不连续的区域对应。
41.如权利要求39所述的构架体,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铝合金制挤压型材和所述不锈钢板进行所述摩擦搅拌接合的部位的所述铝合金制挤压型材,具有向构架体内侧突出的凸部,
该凸部与所述铝合金制挤压型材彼此进行摩擦搅拌接合,并且与所述不锈钢板进行摩擦搅拌接合。
42.一种构架体,其特征在于,
在不锈钢板上重叠有铝合金制挤压型材,
所述不锈钢板和所述铝合金制挤压型材进行了摩擦搅拌接合,
所述摩擦搅拌接合相对其长度方向间歇地进行了摩擦搅拌接合。
43.如权利要求42所述的构架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铝合金制挤压型材由没有所述构架体的内面侧的面板的单一型材部、和位于其宽度方向的两侧且具有所述内侧面的面板的中空型材部构成,
所述单一型材部的所述构架体的外面侧面板与所述不锈钢板进行了所述摩擦搅拌接合。
44.如权利要求42所述的构架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铝合金制挤压型材由没有所述构架体的内面侧的面板的单一型材部、和位于其宽度方向的两侧且具有所述内侧面的面板的中空型材部构成,
在所述单一型材部的所述构架体的外面侧面板的内侧具有向所述构架体的内侧突出的凸部,
所述凸部与所述不锈钢板进行了所述摩擦搅拌接合。
45.如权利要求42所述的构架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铝合金制挤压型材由没有所述构架体的内面侧的面板的单一型材部、和位于其宽度方向的两侧且具有所述内侧面的面板的中空型材部构成,
在所述单一型材部的所述构架体的外面侧面板具有向所述构架体的内侧突出的凸部,
所述凸部与所述不锈钢板间歇地进行所述摩擦搅拌接合。
46.如权利要求42所述的构架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铝合金制挤压型材由没有所述构架体的内面侧的面板的单一型材部、和位于其宽度方向的两侧且具有所述内侧面的面板的中空型材部构成,
所述单一型材部的所述构架体的外面侧面板与所述不锈钢板进行了所述摩擦搅拌接合,
用接合材将进行了所述摩擦搅拌接合的部分的周边的所述中空型材部的内侧面板和相邻的中空型材部的内侧面板接合。
47.一种构架体,其特征在于,
在不锈钢板上重叠第一铝合金制挤压型材和第二铝合金制挤压型材,
所述第一铝合金制挤压型材和第二铝合金制挤压型材的对接部分或重叠部分与所述不锈钢板进行了摩擦搅拌接合。
48.如权利要求47所述的构架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对接部分或重叠部分和所述不锈钢板的所述摩擦搅拌接合相对该摩擦搅拌接合的长度方向间歇地进行。
49.一种构架体,其特征在于,
第一不锈钢板的宽度方向的端部和第二不锈钢板的宽度方向的端部对接或重叠,
在第一不锈钢板上重叠有所述第一铝合金制挤压型材,在第二不锈钢板上重叠有所述第二铝合金制挤压型材,
所述第一铝合金制挤压型材的宽度方向的端部和第二铝合金制挤压型材的宽度方向的端部对接或重叠,
所述铝合金制挤压型材的所述对接部分、或所述重叠部分和所述不锈钢板的对接部分、或所述重叠部分相对所述铝合金制挤压型材的挤压方向的直角方向基本上位于同一部位,
所述铝合金制挤压型材的所述对接部分或所述重叠部分与所述不锈钢板的所述对接部分或重叠部分进行了摩擦搅拌接合。
50.如权利要求49所述的构架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铝合金制挤压型材的所述对接部分或所述重叠部分与所述不锈钢板的所述对接部分或重叠部分沿摩擦搅拌接合的长度方向间歇地进行了摩擦搅拌接合。
51.如权利要求49所述的构架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第二铝合金制挤压型材为1组,且并列多组,所述第一、第二不锈钢板为1组,并列1组或多组,
所述铝合金制挤压型材彼此、或所述铝合金制挤压型材和所述不锈钢板的摩擦搅拌接合的线在与该摩擦搅拌接合的方向呈直角的方向上具有多个,
进行了摩擦搅拌接合,使与所述摩擦搅拌接合的长度方向呈直角方向的所述铝合金制挤压型材彼此连续地进行了摩擦搅拌接合的区域对应于在沿与其径直的方向上基本上平行的邻接的通过摩擦搅拌接合而成的线的长度方向的线的未将所述铝合金制型材和所述不锈钢板进行摩擦搅拌接合的区域。
52.如权利要求49所述的构架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第二铝合金制挤压型材的所述对接部分具有向构架体的内侧突出的凸部,或所述重叠部分具有向构架体的内侧突出的凸部,
所述铝合金制挤压型材的所述凸部彼此或所述重叠部分的所述凸部与所述铝合金制挤压型材彼此进行了所述摩擦搅拌接合,并且所述凸部与所述不锈钢板进行了所述摩擦搅拌接合。
53.如权利要求49所述的构架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第二铝合金制挤压型材的所述对接部分具有向构架体的内侧突出的凸部,或所述重叠部分具有向构架体的内侧突出的凸部,
所述铝合金制挤压型材的所述凸部彼此或所述重叠部分的所述凸部与所述铝合金制挤压型材彼此相对所述摩擦搅拌接合的长度方向连续地进行了所述摩擦搅拌接合,并且所述凸部与所述不锈钢板相对长度方向间歇地进行了所述摩擦搅拌接合。
54.如权利要求49所述的构架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铝合金制挤压型材和所述第二铝合金制挤压型材的所述对接部分或重叠部分进行了所述摩擦搅拌接合,
经由接合板接合了所述摩擦搅拌接合后的部分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的所述第一铝合金制挤压型材的内侧面板和所述第二铝合金制挤压型材的内面侧面板。
55.一种构架体,其特征在于,
在不锈钢板上至少重叠有2个铝合金制挤压型材,
所述2个铝合金制挤压型材中的第一铝合金制挤压型材的宽度方向的端部和第二铝合金制挤压型材的宽度方向的端部对接或重叠,
所述第一铝合金制挤压型材和所述第二铝合金制挤压型材这2个为1组,且并列有多组,
所述不锈钢板具有1片或多片,在所述不锈钢板由1片构成时,该1片内具有所述铝合金制挤压型材的所述对接部分或重叠部分,在所述不锈钢板由所述多片构成时,所述不锈钢板的宽度方向的端部彼此对接或重叠,
所述铝合金制挤压型材的所述对接部分或重叠部分沿其摩擦搅拌接合的长度方向连续地进行了摩擦搅拌接合,并且
所述铝合金制挤压型材与所述不锈钢板的所述对接部分或所述重叠部分沿其摩擦搅拌接合的长度方向间歇地进行了摩擦搅拌接合。
56.如权利要求55所述的构架体,其特征在于,
连续地进行了所述摩擦搅拌接合的区域在与该摩擦搅拌接合的长度方向呈直角的方向上并列的邻接的所述摩擦搅拌接合的线的长度方向上,与未摩擦搅拌接合的区域对应。
57.一种构架体,其特征在于,
在不锈钢板上重叠有第一铝合金制挤压型材和第二铝合金制挤压型材,
所述第一铝合金制挤压型材的宽度方向的端部和所述第二铝合金制挤压型材的宽度方向的端部对接或重叠,
所述第一铝合金制挤压型材和所述第二铝合金制挤压型材进行了摩擦搅拌接合,并且与所述不锈钢板进行了摩擦搅拌接合,
所述不锈钢板位于所述第一、第二铝合金制挤压型材的外侧,从而制作车体的侧构架。
58.如权利要求57所述的构架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侧构架的上端或下端配置的所述不锈钢板折回从而包住所述第一铝合金制挤压型材或所述第二铝合金制挤压型材的上端或下端的内侧的垂直面,
所述折回的不锈钢板配置在所述第一铝合金制挤压型材或所述第二铝合金制挤压型材上,
所述第一铝合金制挤压型材和所述第二铝合金制挤压型材进行了所述摩擦搅拌接合,且所述第一铝合金制挤压型材、所述第二铝合金制挤压型材和所述不锈钢板进行了所述摩擦搅拌接合。
59.如权利要求57所述的构架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侧构架的上端或下端设置的所述不锈钢板折回,从而包住所述第一铝合金制挤压型材或所述第二铝合金制挤压型材的上端部或下端部及与其内侧面对的面,
所述折回的所述不锈钢板用小螺钉固定在所述第一铝合金制挤压型材或所述第二铝合金制挤压型材的所述垂直面上。
60.如权利要求57所述的构架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车体的侧面出入口的开口部沿该开口部配置有构成出入口的框,
从所述框的所述构架体的内侧,所述框与所述不锈钢板进行了所述摩擦搅接合。
61.一种构架体,其特征在于,
在不锈钢板上重叠有第一铝合金制挤压型材和第二铝合金制挤压型材,
所述第一铝合金制挤压型材和所述第二铝合金制挤压型材的对接部分或重叠部分从作为构架体的内侧的部分进行了摩擦搅拌接合,并且与所述不锈钢板进行了摩擦搅拌接合。
62.如权利要求61所述的构架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或所述第二铝合金制挤压型材和所述不锈钢板的所述摩擦搅拌接合相对该摩擦搅拌接合的长度方向间歇地进行。
63.如权利要求61所述的构架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不锈钢板由2片不锈钢板构成,该2片中的第一不锈钢板的宽度方向的端部和第二不锈钢板的宽度方向的端部对接或重叠,
所述不锈钢板的所述对接部分或所述重叠部分、所述第一铝合金制挤压型材和所述第二铝合金制挤压型材进行了所述摩擦搅拌接合。
64.如权利要求61所述的构架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不锈钢板由2片不锈钢板构成,该2片中的第一不锈钢板的宽度方向的端部和第二不锈钢板的宽度方向的端部对接或重叠,
所述第一铝合金制挤压型材和所述第二铝合金制挤压型材进行了所述摩擦搅拌接合,并且,
所述第一铝合金制挤压型材和所述第二铝合金制挤压型材对接或重叠,
所述第一铝合金制挤压型材、所述第二铝合金制挤压型材的所述对接部分或所述重叠部分和所述不锈钢板间歇地进行了摩擦搅拌接合。
65.如权利要求61所述的构架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构架体是车体的侧构架,在设置于车体外面侧的所述不锈钢板的上端部或下端部配置的不锈钢板朝向与所述第一铝合金制挤压型材或所述第二铝合金制挤压型材的上端部或下端部的内侧面对的面折回,
该不锈钢板与所述第一铝合金制挤压型材或所述第二铝合金制挤压型材进行了所述摩擦搅拌接合。
66.一种构架体,其特征在于,
不锈钢板、铝合金制挤压型材中的至少之一的构件在与另一构件相对的面具有间隙用的空间,
在所述不锈钢板上重叠有所述铝合金制挤压型材,并摩擦搅拌接合了没有所述空间的部位。
67.如权利要求66所述的构架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空间中配置有绝热材。
68.一种构架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不锈钢板上隔着间隙重叠有所述铝合金制挤压型材,
该重叠的部分的没有所述间隙的部位的所述铝合金制挤压型材与所述不锈钢板进行了所述摩擦搅拌接合。
69.如权利要求68所述的构架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不锈钢板上隔着绝热材重叠有所述铝合金制挤压型材,
该重叠的部分的没有所述绝热材的部位的所述铝合金制挤压型材与所述不锈钢板进行了所述摩擦搅拌接合。
70.如权利要求68所述的构架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空间中配置有绝热材。
71.一种构架体,其特征在于,
在不锈钢板上重叠有铝合金制挤压型材,
所述铝合金制挤压型材与加热后的所述不锈钢板进行了摩擦搅拌接合,
所述摩擦搅拌接合在所述铝合金制挤压型材的宽度方向的两侧进行。
72.一种构架体,其特征在于,
在沿长度方向具有朝向构架体的外方突出的圆弧状的珠的不锈钢板上重叠有铝合金制挤压型材,
所述铝合金制挤压型材与所述不锈钢板进行了摩擦搅拌接合。
73.一种构架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珠和所述不锈钢板的连接部形成为圆弧状,该圆弧的中心位于所述突出的圆弧侧。
74.一种摩擦搅拌接合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不锈钢板、和在将铝合金制挤压型材载置于其上的台架上加热所述不锈钢板的加热器,
在所述台架的上方具有用于将所述不锈钢板与所述铝合金制挤压型材摩擦搅拌接合的摩擦搅拌接合用的旋转工具。
75.一种轨条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从侧构架朝向顶构架突出的突片上载置顶构架的宽度方向的端部,且用ハックボルト将该载置的部分从上方连结在所述突片。
76.如权利要求75所述的轨条车辆,其特征在于,
具有所述ハックボルト的部位在车体的宽度方向的两端位于低部,该底部沿车体的长度方向连续而形成为落水管,
所述落水管及所述顶构架的长度方向的端部由端构架覆盖。
77.一种轨条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侧构架的下部的侧梁具有朝向底架突出的突片,该突片重叠在底架的中空型材的上面,
用ハックボルト从上方连结该重叠部,
在所述突片和所述中空型材之间配置有衬垫,
从所述中空型材朝向下方突出的突片重叠在所述侧梁的垂直面上,用第二ハックボルト从横向的车内侧连结了该重叠部。
78.如权利要求78所述的轨条车辆,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侧梁的突片和所述底架的中空型材的上面连结的所述ハックボルト的底部位于由所述中空型材的上下面板和连接该上下面板的肋构成的空间。
79.如权利要求78所述的轨条车辆,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突片和所述底架的中空型材的上面连结的所述ハックボルト的头部由所述中空型材的上方的底板覆盖。
80.一种轨条车辆,其特征在于,
垂直地沿侧构架的第二中空型材的突片从底架的第一中空型材上升,用ハックボルト从车内侧将该突片连结在所述第一中空型材,
从所述中空型材朝向下方突出的突片重叠在侧梁的垂直面上,且用第二ハックボルト从横向的车内侧连结了该重叠部。
81.一种轨条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侧构架或顶构架的车内侧具有绝热材,该绝热材由装潢板覆盖,
以在车体上设置有所述装潢板的状态,周方向的端部固定在从所述侧构架或所述顶构架朝向所述车内侧突出的导轨上,
所述导轨沿车体的长度方向延伸,
所述导轨在车内侧的端部具有沿长度方向设置的槽,所述装潢板的端部插入该槽中,
在所述装潢板的端部和所述导轨之间、或邻接的所述装潢板的端部之间插入有压入材。
CNA2007100067143A 2006-08-30 2007-02-02 构架体的制作方法及构架体 Pending CN10113426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232993 2006-08-30
JP2006232993A JP2008055445A (ja) 2006-08-30 2006-08-30 構造体の製作方法及び構造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34262A true CN101134262A (zh) 2008-03-05

Family

ID=387547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7100067143A Pending CN101134262A (zh) 2006-08-30 2007-02-02 构架体的制作方法及构架体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1894661A2 (zh)
JP (1) JP2008055445A (zh)
CN (1) CN101134262A (zh)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37842A (zh) * 2008-03-10 2009-09-23 阿尔斯通运输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隔热板的轨道车辆底盘
CN102958778A (zh) * 2010-07-12 2013-03-06 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铁道车辆结构体的构造
CN103625487A (zh) * 2013-08-28 2014-03-12 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轨道车辆的地板结构
CN104015741A (zh) * 2014-06-27 2014-09-03 成都市新筑路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100%低地板有轨电车的浮车车体及其组装方法
CN104110572A (zh) * 2013-04-18 2014-10-22 马格纳斯泰尔汽车技术两合公司 空心型材连接部-角撑板
CN104308357B (zh) * 2008-12-09 2016-06-29 日本轻金属株式会社 液冷套
CN107856688A (zh) * 2017-11-14 2018-03-30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带有新型牵枕缓结构的轻量化地铁车体
WO2018099349A1 (zh) * 2016-12-01 2018-06-07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轨道车辆车体结构及具有其的轨道车辆
CN108213691A (zh) * 2018-01-29 2018-06-29 宋志安 高铁车厢板双面焊接机床
CN108296662A (zh) * 2018-02-08 2018-07-20 辽宁忠旺铝合金精深加工有限公司 一种轻量化铝合金汽车顶棚焊接工艺
CN109969211A (zh) * 2019-04-04 2019-07-05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车端抗侧滚装置安装组件、轨道车辆的端墙及轨道车辆
CN112770861A (zh) * 2018-09-27 2021-05-0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阻焊装置、中空臂和中空臂的制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20033B2 (ja) * 2006-11-20 2011-01-26 日本車輌製造株式会社 鉄道車両用構体及び枠部材取り付け方法
JP4854715B2 (ja) * 2008-08-19 2012-01-18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鉄道車両の側構体
JP5372861B2 (ja) * 2010-07-27 2013-12-18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鉄道車両の台枠構造
JP5342532B2 (ja) * 2010-10-05 2013-11-13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フレームの製造方法
CN102673583A (zh) * 2011-03-17 2012-09-19 铁道部运输局 高速轨道车辆车体端墙
CN102887152B (zh) * 2011-07-22 2015-04-15 中国北车集团大同电力机车有限责任公司 侧墙与底架的连接装置及车体
GB2565441B (en) * 2012-10-03 2019-08-07 Hitachi Ltd Rail vehicle body structure with camber
WO2014054137A1 (ja) * 2012-10-03 2014-04-10 株式会社 日立製作所 キャンバー付車両構体及びキャンバー付車両構体の製造方法
CN102913520B (zh) * 2012-10-31 2014-06-18 中国北车集团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调整螺栓组件及轨道车辆
CN104228859B (zh) * 2014-09-30 2017-04-12 中车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 一种铁路货车及其侧墙
ES2773782T3 (es) * 2017-04-24 2020-07-14 Ruag Aerospace Structures Gmbh Método para unir dos piezas mediante soldadura por fricción-agitación
CN107350687B (zh) * 2017-08-11 2018-08-03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动车组底架基础大部件与端底架的合成定位装置
CN109094590B (zh) * 2018-08-21 2020-05-05 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 一种大视野悬挂式单轨车体结构
AT521994A1 (de) * 2018-12-19 2020-07-15 Siemens Mobility Austria Gmbh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Schienenfahrzeugwagenkastens
CN111907541A (zh) * 2019-06-04 2020-11-10 中车大同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底架侧墙结构和机车车体

Cited B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150179B2 (en) 2003-04-18 2018-12-11 Magna Steyr Fahrzeugtechnik Ag & Co Kg Hollow profile connection-gusset plate
CN101537842A (zh) * 2008-03-10 2009-09-23 阿尔斯通运输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隔热板的轨道车辆底盘
CN104308357B (zh) * 2008-12-09 2016-06-29 日本轻金属株式会社 液冷套
CN102958778B (zh) * 2010-07-12 2015-05-06 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铁道车辆结构体的构造
CN102958778A (zh) * 2010-07-12 2013-03-06 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铁道车辆结构体的构造
CN104110572A (zh) * 2013-04-18 2014-10-22 马格纳斯泰尔汽车技术两合公司 空心型材连接部-角撑板
CN103625487B (zh) * 2013-08-28 2016-08-10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轨道车辆的地板结构
CN103625487A (zh) * 2013-08-28 2014-03-12 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轨道车辆的地板结构
CN104015741A (zh) * 2014-06-27 2014-09-03 成都市新筑路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100%低地板有轨电车的浮车车体及其组装方法
WO2018099349A1 (zh) * 2016-12-01 2018-06-07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轨道车辆车体结构及具有其的轨道车辆
CN107856688A (zh) * 2017-11-14 2018-03-30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带有新型牵枕缓结构的轻量化地铁车体
CN107856688B (zh) * 2017-11-14 2019-06-11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带有新型牵枕缓结构的轻量化地铁车体
CN108213691A (zh) * 2018-01-29 2018-06-29 宋志安 高铁车厢板双面焊接机床
CN108213691B (zh) * 2018-01-29 2020-06-16 宋志安 高铁车厢板双面焊接机床
CN108296662A (zh) * 2018-02-08 2018-07-20 辽宁忠旺铝合金精深加工有限公司 一种轻量化铝合金汽车顶棚焊接工艺
CN108296662B (zh) * 2018-02-08 2019-09-24 辽宁忠旺铝合金精深加工有限公司 一种轻量化铝合金汽车顶棚焊接工艺
CN112770861A (zh) * 2018-09-27 2021-05-0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阻焊装置、中空臂和中空臂的制造方法
CN109969211A (zh) * 2019-04-04 2019-07-05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车端抗侧滚装置安装组件、轨道车辆的端墙及轨道车辆
CN109969211B (zh) * 2019-04-04 2020-06-02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车端抗侧滚装置安装组件、轨道车辆的端墙及轨道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894661A2 (en) 2008-03-05
JP2008055445A (ja) 2008-03-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34262A (zh) 构架体的制作方法及构架体
JP5222358B2 (ja) 車体用の骨組み構造体のための組立セット
CA2247504C (en) A rail vehicle with a wagon body
US9290188B2 (en) Carriage body for a railroad vehicle with a coupling fix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id carriage body
CN101720292B (zh) 机动车车身承载结构构造方法及其所构造的承载结构
CN201597651U (zh) 一种底板下带副车架的玻璃钢保温整板车厢
CN103796907A (zh) 车辆用顶盖结构
JP2008239076A (ja) 自動車車体における異材パネル構造部材の接合方法
MX2011003224A (es) Metodo para formar tanques colectores para intercambiadores de calor de aluminio.
WO2018099349A1 (zh) 轨道车辆车体结构及具有其的轨道车辆
EP1802932A1 (en) Tube made of a profile rolled metal product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ame
CN101634376A (zh) 一种复合风管及其方法
CN205172315U (zh) 一种高铁车窗断桥隔热铝型材
GB2199401A (en) Duct mounting structure for prefabricated curtain wall for use with a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N102107620B (zh) 一种冷藏车
CN207739515U (zh) 彩钢板屋顶防水结构
CN101328999A (zh) 复合型防火无冷桥风管用法兰及使用该法兰的风管
CN211313859U (zh) 一种组合式断桥隔热型材及门窗
JP2008056211A (ja) 構造体の製作方法及び構造体
JP2008056214A (ja) 軌条車両
CN201254760Y (zh) 折叠式活动房
JP2008056215A (ja) 軌条車両
JP2008056213A (ja) 構造体の製作方法及び構造体
JP2008055504A (ja) 構造体の製作方法及び構造体
CN201588488U (zh) 外门窗副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