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20057B - 酞菁化合物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含有该酞菁化合物的着色组合物 - Google Patents

酞菁化合物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含有该酞菁化合物的着色组合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20057B
CN101120057B CN200680005031XA CN200680005031A CN101120057B CN 101120057 B CN101120057 B CN 101120057B CN 200680005031X A CN200680005031X A CN 200680005031XA CN 200680005031 A CN200680005031 A CN 200680005031A CN 101120057 B CN101120057 B CN 10112005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neral formula
compound
phthalocyanine compound
ring
represen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8000503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20057A (zh
Inventor
永田美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ainippon Ink and Chemical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nippon Ink and Chemicals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inippon Ink and Chemical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1200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200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1200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2005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BORGANIC DYES OR CLOSELY-RELATED COMPOUNDS FOR PRODUCING DYES, e.g. PIGMENTS; MORDANTS; LAKES
    • C09B47/00Porphines; Azaporphines
    • C09B47/04Phthalocyanines abbreviation: Pc
    • C09B47/06Preparation from carboxylic acid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anhydrides, amides, mononitriles, phthalimide, o-cyanobenzamide
    • C09B47/067Preparation from carboxylic acid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anhydrides, amides, mononitriles, phthalimide, o-cyanobenzamide from phthalodinitriles naphthalenedinitriles, aromatic dinitriles prepared in situ, hydrogenated phthalodinitrile
    • C09B47/0676Preparation from carboxylic acid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anhydrides, amides, mononitriles, phthalimide, o-cyanobenzamide from phthalodinitriles naphthalenedinitriles, aromatic dinitriles prepared in situ, hydrogenated phthalodinitrile having nitrogen atom(s) linked directly to the skelet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487/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in the condensed system,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C07D451/00 - C07D477/00
    • C07D487/2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in the condensed system,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C07D451/00 - C07D477/00 in which the condensed system contains four or more hetero ring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Optical Filters (AREA)
  • Developing Agents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Nitrogen Condensed Heterocyclic Rings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无卤、具有绿色的色调,且对有机溶剂和酸具有耐受性的用下述通式(1)表示的酞菁化合物。(上述通式(1)中,M表示2~4价的金属原子或两个氢原子,环A1、A2、A3及A4各自独立地表示苯环或上述通式(2)表示的结构。其中,环A1、A2、A3及A4中,至少一个为上述通式(2)表示的结构。另外,上述通式(2)中,R表示氢原子、碳原子数1~4的烷基、苯基、甲苯基或二甲苯基。)

Description

酞菁化合物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含有该酞菁化合物的着色组合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用作绿色颜料的酞菁化合物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含有该酞菁化合物的着色组合物。
背景技术
传统上,作为已知的绿色颜料的代表物质,可以列举出聚卤化铜酞菁。该聚卤化铜酞菁具有优异的坚牢性,但由于分子内大量地含有氯、溴等卤原子,近年来,其安全性、对环境的负荷让人担心。因此,需要一种能用不含卤原子的化合物着色成绿色的颜料。
作为用不含卤原子(以下,称为“无卤”。)的化合物着色成绿色的方法,提出了将作为青色颜料的铜酞菁和黄色的有机颜料混合并调色成绿色而使用的方法(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但是,在这种方法中存在如下问题:由于混合化学结构完全不同的两种颜料,因而产生浮色(flooding);由于因所混合的颜料的种类不同各自耐光性不同,因而在太阳光中暴露等下色调变化大。
另一方面,作为具有单一的绿色色调的无卤化合物,已知例如下述通式(a)所表示的含有咪唑环的酞菁化合物(以下,称为“化合物(a)”。)(例如,参考非专利文献1和2。)。但是,这种化合物(a)虽然解决了上述的浮色等问题,但存在对有机溶剂或酸的耐受性不充分的问题。
Figure GSB00000053019500021
(式中,M表示铜原子或2个氢原子,Ra表示氢原子、甲基、苄基中的任意一个。)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64534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1:Russian Journal of General Chemistry,69(8),1321(1999)
非专利文献2:Journal of Porphyrins and Phthalocyanines,4,505(2000)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卤、具有绿色色调,且对有机溶剂和酸具有耐受性的酞菁化合物。
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发明人为解决上述问题,反复进行深入研究,结果发现在酞菁中导入了咪唑酮环的化合物是无卤、具有绿色的色调,且对有机溶剂和酸具有耐受性的。
即,本发明提供一种下述通式(1)所表示的酞菁化合物。
Figure GSB00000053019500031
(式中,M表示2~4价的金属原子或两个氢原子,环A1、A2、A3及A4各自独立地表示苯环或下述通式(2)所表示的结构。其中,环A1、A2、A3及A4中,至少一个为下述通式(2)所表示的结构。)
Figure GSB00000053019500032
(式中,R表示氢原子、碳原子数1~4的烷基、苯基、甲苯基或二甲苯基。)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酞菁化合物具有绿色的色调,且对有机溶剂和酸具有耐受性,因此,作为绿色颜料是有用的。另外,本发明的酞菁化合物无卤,因此,还具有安全性高、环境负荷低的特征。因而,在要求环境对策的用途中,作为现有的绿色颜料即卤化酞菁系颜料的替代品是非常有用的。
本发明的酞菁化合物具有上述的特征,因此,能够作为印刷油墨、涂料、着色塑料、调色剂、喷墨用油墨、滤色器等广泛用途的着色剂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合成例1中所合成的5,6-二氰基苯并咪唑酮的红外分光光谱图。
图2是合成例2中所合成的四苯并咪唑酮基卟啉铜的红外分光谱图。
图3是合成例2中所合成的四苯并咪唑酮基卟啉铜在DMSO溶液中的光吸收光谱。
图4是合成例3中所合成的四苯并咪唑酮基卟啉锌的红外分光光谱图。
图5是合成例3中所合成的四苯并咪唑酮基卟啉锌在DMSO溶液中的光吸收光谱。
图6是合成例4中得到的苯并咪唑酮基卟啉锌化合物的混合物(1)的红外分光光谱图。
图7是合成例4中得到的苯并咪唑酮基卟啉锌化合物的混合物(1)在浓硫酸溶液中的光吸收光谱。
图8是合成例5中得到的苯并咪唑酮基卟啉锌化合物的混合物(2)的红外分光光谱图。
图9是合成例5中得到的苯并咪唑酮基卟啉锌化合物的混合物(2)在浓硫酸溶液中的光吸收光谱。
图10是烘烤涂料展色试验中得到的烘烤涂膜的光吸收光谱。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记载本发明的下述通式(1)所表示的酞菁化合物(以下,称为“化合物(1)”)的合成例。
Figure GSB00000053019500051
(式中,M表示2~4价的金属原子或两个氢原子,环A1、A2、A3及A4各自独立地表示苯环或下述通式(2)所表示的结构(以下,称为“苯并咪唑酮环(2)”)。其中,环A1、A2、A3及A4中,至少一个为苯并咪唑酮环(2)。)
(式中,R表示氢原子、碳原子数1~4的烷基、苯基、甲苯基或二甲苯基。)
为了合成前述化合物(1),首先,通过下述的合成方法合成作为其中间体的具有咪唑酮环的二腈化合物,即下述通式(3)所表示的二氰基苯并咪唑酮化合物。
Figure GSB00000053019500053
(式中,R表示氢原子、碳原子数1~4的烷基、苯基、甲苯基或二甲苯基。)
[二氰基苯并咪唑酮化合物的合成]
通过使下述通式(4)所表示的化合物(以下,称为“化合物(4)”。)与尿素或1,1-羰基二咪唑酮在乙腈等有机溶剂中,在50~130℃下,反应1~6个小时左右,能够得到前述通式(3)所表示的二氰基苯并咪唑酮化合物(以下,称为“化合物(3)”。)。
Figure GSB00000053019500061
(式中,R表示氢原子、碳原子数1~4的烷基、苯基、甲苯基或二甲苯基。)
另外,作为前述通式(4)中的R为氢原子的化合物(4)的合成方法,可以列举出例如下面的方法:用甲苯磺酰基保护邻苯二胺的氨基之后,溴化4,5位部分,接着脱保护之后,使其与氰化铜反应而将溴基取代为氰基。在Journal of theChemical Society,1170(1962)以及Chemistry-A  EuropeanJournal,9(5),1233(2003)中,记载了该合成方法的详细内容。通过使用该通式(4)中的R为氢原子的化合物(4)来合成前述化合物(3),能够得到通式(3)中的R为氢原子的化合物(3)。
另外,作为在前述通式(4)中R为氢原子以外的基团的化合物(4)的合成方法,可以列举出例如下面的方法:将邻二溴苯的4,5位部分进行硝化,接着,使其与氨反应而将一个硝基还原为氨基。将该氨基单烷基化或单芳基化之后,将溴基取代为氰基,接着用氯化锡等将硝基还原。在ChemicalCommunication,2236(2002)中记载了该合成方法的详细内容。通过使用该通式(4)中的R为氢原子以外的基团的化合物(4)来合成所述化合物(3),能够得到通式(3)中的R为氢原子以外的基团的化合物(3)。
在使用通过上述的合成方法得到的化合物(3)、且前述通式(1)中的环A1、A2、A3及A4的取代基均为苯并咪唑酮环(2)的情况下,通过下述合成方法(1)能够得到前述化合物(1),在环A1、A2、A3及A4中,1~3个为苯并咪唑酮环(2)且其余为苯环的情况下,通过下述合成方法(2)能够得到前述化合物(1)。
合成方法(1)
通过在有机溶剂中,在130~250℃下热缩合前述制得的化合物(3)和与前述通式(1)中的M所表示的2~4价的金属原子对应的金属盐,能够得到前述通式(1)中的环A1、A2、A3及A4均为苯并咪唑酮环(2)的化合物(1)。通过此合成得到的酞菁化合物为下述通式(5)所表示的金属络合物,即酞菁化合物(以下,称为“化合物(5)”。)。另外,通过使用前述通式(3)中的R不同的两种以上的化合物(3),能够得到下述通式(5)中的R1、R2、R3和R4各自不同的酞菁化合物。另外,在该合成方法(1)中,通过不使用与前述的2~4价的金属原子对应的金属盐而进行合成,能够得到下述通式(5)中的M为两个氢原子的无金属酞菁化合物。
Figure GSB00000053019500081
(式中,M表示2~4价的金属原子或2个氢原子,R1~R4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碳原子数1~4的烷基、苯基、甲苯基或二甲苯基。)
作为通式(1)中M所表示的2~4价的金属原子,可以列举出例如镁、铝、钛、钒、铁、钴、镍、铜、锌、铂、钯等。这些之中优选铜或锌,进一步优选锌。而且,前述通式(1)中M所表示的2~4价的金属原子与前述通式(5)中的M所表示的2~4价的金属原子相对应。
与前述2~4价的金属原子相对应的金属盐可以使用卤盐、醋酸盐、硫酸盐、硝酸盐、碳酸盐等各种盐类,优选卤盐、醋酸盐。
作为合成前述化合物(5)时使用的有机溶剂,可以列举出例如,醇类、二醇类、三氯苯、喹啉、α-氯萘、硝基苯、环丁砜、N,N-二甲基甲酰胺等。另外,也可以在无溶剂下进行反应。
另外,在合成前述化合物(5)时,使用碱、二氮杂双环十一碳烯(以下,称为“DBU”。)、环己胺等有机胺作为催化剂时,收率提高,故优选。
合成方法(2)
通过在有机溶剂中,在130~250℃左右,热缩合前述制得的化合物(3)、邻苯二甲腈和与前述通式(1)中的M所表示的2~4价的金属原子对应的金属盐,能够得到前述通式(1)中的环A1、A2、A3及A4中的1~3个为苯并咪唑酮环(2)且其余为苯环的化合物(1)。通过此合成得到的酞菁化合物为下述通式(6)所表示的金属络合物,即酞菁化合物(以下,称为“化合物(6)”。)。另外,通过使用前述通式(3)中的R不同的两种以上的化合物(3),能够得到下述通式(6)中的环B1、B2和B3中的苯并咪唑酮环(2)各自不同的酞菁化合物。并且,在该合成方法(2)中,通过不使用与前述2~4价的金属原子相对应的金属盐而进行合成,能够得到下述通式(6)中的M为两个氢原子的无金属酞菁化合物。
Figure GSB00000053019500091
(式中,M表示2~4价的金属原子或2个氢原子,环B1、B2及B3各自独立的表示苯环或苯并咪唑酮环(2)。其中,环B1、B2及B3中,至少一个为苯并咪唑酮环(2)。)
另外,该合成方法(2)中所使用的与2~4价的金属原子相对应的金属盐、2~4价的金属原子、有机溶剂及催化剂的种类可以使用与前述合成方法(1)中所使用的物质相同的物质。
在上述合成方法(2)中,改变作为原料的前述化合物(3)与邻苯二甲腈的加入比例时,则最后得到的前述化合物(6)的色调发生改变。通过增加邻苯二甲腈的加入比例,所得到的化合物(6)的色调青色变更强,彩度变更高。因此,为了得到期望的色调和彩度,可以适当地选择邻苯二甲腈的加入比例,但邻苯二甲腈的加入比例在前述化合物(3)和邻苯二甲腈的总量中优选在15~75质量%的范围。
通过上述合成方法(1)或合成方法(2),能够得到在酞菁中导入了咪唑酮环的化合物(1)。该化合物(1)与上述具有咪唑环的酞菁化合物的化合物(a)不同,咪唑酮环具有羰基,因而该羰基与键合在其它分子的咪唑酮环中的氮原子上的氢原子之间,可能形成分子间氢键,认为其对有机溶剂和酸的耐受性提高。
另外,当前述通式(1)中,环A1、A2、A3及A4均为苯并咪唑酮环(2)时,前述化合物(1)的色调为绿色。另一方面,当环A1、A2、A3及A4中的1~3个为苯并咪唑酮环(2)且其余为苯环时,前述化合物(1)为青绿色,环A1、A2、A3及A4中苯环越多,则为青色越强的绿色。另外,环A1、A2、A3及A4由苯并咪唑酮环(2)和苯环构成时,彩度变高,因此优选。进一步,在苯并咪唑酮环(2)中,通式(2)中的R为氢原子时,上述的分子间氢键形成的部位的数量增多,因此对有机溶剂和酸的耐受性变得更高,故优选。
如上所述,可以根据前述通式(1)中的环A1、A2、A3及A4的种类,改变本发明的酞菁化合物的色调,因此,从苯并咪唑酮环(2)及苯环中适当的选择环A1、A2、A3及A4,由此能够得到期望的色调。
另外,在前述化合物(1)中,作为进一步优选的化合物,可以列举出下述式(7-a)~(7-e)所表示的酞菁化合物。
Figure GSB00000053019500111
通过上述的合成方法,能够得到作为绿色粗颜料的化合物(1),在作为着色剂使用时,优选进行颜料化处理。作为该颜料化处理的方法,可以列举出例如溶剂盐研磨法、盐磨法、干磨法、溶剂研磨法(solvent milling)、酸溶法等磨碎处理、溶剂加热处理等。通过这些颜料化处理,也能够同时进行颜料粒径的调整。
将本发明的酞菁化合物作为绿色颜料使用时,优选进行如上所述的颜料化处理,将颜料的粒径调整到0.01~1μm的范围使用。
本发明的着色组合物是含有本发明的酞菁化合物作为着色剂的组合物,可以列举出例如,印刷油墨、涂料、着色塑料、调色剂、喷墨用油墨、滤色器用彩色糊剂及彩色抗蚀剂等。
实施例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合成例1]
在100质量份无水乙腈中,加入15质量份1,2-二氨基-4,5-二氰基苯及19.5质量份1,1-羰基二咪唑,在70℃搅拌3小时使其发生反应。然后,将所得到的反应产物冷却到室温后,过滤所析出的固体,水洗、干燥后,得到16.9质量份(收率96.5%)的桃白色固体。
对于合成例1中得到的桃白色的固体,进行在二甲亚砜(下面,称为“DMSO”。)-d6溶液中的1H-NMR分析(使用日本电子株式会社生产的核磁共振装置“JNM-LA300”)及红外分光分析(使用日本分光株式会社生产的傅立叶变换红外分光光度计“FT/IR-550”),结果得到下述的分析结果。另外,通过红外分光分析得到的谱图如图1所示。
<1H-NMR分析>
1H-NMR分析(DMSO-d6):δ=7.61(s),11.67(s,br)
<红外分光分析>
3316cm-1:咪唑酮环的N-H伸缩振动
2240cm-1:氰基的C≡N的伸缩振动
1709、1726cm-1:咪唑酮环的C=O的伸缩振动
由上述的结果确认由合成例1得到的桃白色固体是下述式(8)所表示的二氰基苯并咪唑酮化合物。
Figure GSB00000053019500131
[合成例2]
(在前述通式(5)中,M为铜原子、R1~R4均为氢原子的酞菁化合物的合成)
在32质量份三氯苯中,加入10质量份由合成例1得到的5,6-二氰基苯并咪唑酮、1.4质量份氯化亚铜及10质量份DBU,在180℃搅拌6小时使之反应。接着,将得到的反应产物冷却到室温后,过滤所析出的固体。将所得固体依次用丙酮、甲醇、10质量%的盐酸、8质量%的氨水、水洗涤,干燥,得到7.3质量份(收率67.2%)的绿色固体。
对上述得到的绿色固体,进行FAB/MS分析(使用日本电子株式会社生产的质谱仪“JMS-LX2000”),进行红外分光分析(使用日本分光株式会社生产的傅立叶变换红外分光光度计“FT/IR-550”),以及测定在DMSO溶液中的光吸收光谱(使用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生产的自动分光光度计“U-3500”),得到下述分析结果。另外,通过红外分光分析得到的谱图如图2所示,光吸收光谱如图3所示。
<FAB/MS分析>
m/z=800(M+H)+
<红外分光分析>
3178cm-1:咪唑酮环的N-H伸缩振动
1716cm-1:咪唑酮环的C=O伸缩振动
<光吸收光谱>
吸收波长:306、404、626、691nm(DMSO溶液中)
由上述的结果,确认实施例2中得到的绿色固体是下述式(9)所示的四苯并咪唑酮基卟啉铜。
Figure GSB00000053019500141
[合成例3]
(前述通式(5)中,M为锌原子、R1~R4均为氢原子的酞菁化合物的合成)
在175质量份1-戊醇中,加入15质量份由合成例1得到的5,6-二氰基苯并咪唑酮、5.0质量份尿素、3.5质量份醋酸锌及12.5质量份DBU,在140℃下搅拌6小时,使其反应。接着,将得到的反应产物冷却到室温,然后过滤所析出的固体。将所得的固体依次用丙酮、甲醇、3质量%的硫酸、8质量%的氨水、水洗涤,干燥,得到4.0质量份(收率24.8%)的绿色固体。
对上述得到的绿色固体,进行FAB/MS分析(使用日本电子株式会社生产的质谱仪“JMS-LX2000”)、红外分光分析(使用日本分光株式会社生产的傅立叶变换红外分光光度计“FT/IR-550”)以及测定在DMSO溶液中的吸收光谱(使用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生产的自动分光光度计“U-3500”),得到下述的分析结果。另外,通过红外分光分析得到的谱图如图4所示,光吸收光谱如图5所示。
<FAB/MS分析>
m/z=801(M+H)+
<红外分光分析>
3228cm-1:咪唑酮环的N-H伸缩振动
1708cm-1:咪唑酮环的C=O伸缩振动
<光吸收光谱>
吸收波长:303、361、622、691nm(DMSO溶液中)
由上述结果,确认由合成例3得到的绿色固体是下述式(10)表示的四苯并咪唑酮基卟啉锌。
Figure GSB00000053019500151
[合成例4]
(前述(7-a)~(7-e)所表示的化合物的合成1)
在10质量份1-辛醇中,加入1.6质量份由合成例1得到的5,6-二氰基苯并咪唑酮、0.4质量份邻苯二甲腈、0.7质量份尿素、0.5质量份醋酸锌及0.7质量份DBU,在170℃下搅拌6小时,使之反应。接着,将得到的反应产物冷却到室温,然后过滤所析出的固体。将所得的固体依次用丙酮、甲醇、10质量%的盐酸、水、甲醇洗涤,干燥,得到1.3质量份的略带青色的绿色固体。
对上述得到的略带青色的绿色固体,进行FD/MS分析(使用日本电子株式会社生产的质谱仪“JMS-700”)、红外分光分析(使用日本分光株式会社生产的傅立叶变换红外分光光度计“FT/IR-550”)以及测定在浓硫酸溶液中的光吸收光谱(使用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生产的自动分光光度计“U-3500”),得到下述的分析结果。另外,通过红外分光分析得到的谱图如图6所示,光吸收光谱如图7所示。
<FD/MS分析>
m/z=576、632、688、744、800
<红外分光分析>
3168cm-1:咪唑酮环的N-H伸缩振动
1704cm-1:咪唑酮环的C=O伸缩振动
<光吸收光谱>
吸收波长:311、441、707、798nm(浓硫酸溶液中)
由上述结果,确认由合成例4得到的略带青色的绿色固体是酞菁锌、以及下述式(7-a)~(7-e)所表示的5种苯并咪唑酮基卟啉锌化合物的混合物(以下,称为“苯并咪唑酮基卟啉锌化合物的混合物(1)”)。
[合成例5]
(前述式(7-a)~(7-e)所表示的化合物的合成2)
在10质量份1-辛醇中,加入1.2质量份由合成例1得到的5,6-二氰基苯并咪唑酮、0.8质量份邻苯二甲腈、0.7质量份尿素、0.6质量份醋酸锌及0.7质量份DBU,在170℃下搅拌6小时,使之反应。然后,将得到的反应产物冷却到室温,过滤所析出的固体。将所得的固体依次用丙酮、甲醇、10质量%的盐酸、水、甲醇洗涤,干燥,得到1.4质量份的青绿色固体。
对上述得到青绿色固体,进行FD/MS分析(使用日本电子株式会社生产的质谱仪“JMS-700”)、红外分光分析(使用日本分光株式会社生产的傅立叶变换红外分光光度计“FT/IR-550”)以及测定在浓硫酸溶液中的光吸收光谱(使用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生产的自动分光光度计“U-3500”),得到下述的分析结果。另外,通过红外分光分析得到的谱图如图8所示,光吸收光谱如图9所示。
<FD/MS分析>
m/z=576、632、688、744、800
<红外分光分析>
3182cm-1:咪唑酮环的N-H伸缩振动
1702cm-1:咪唑酮环的C=O伸缩振动
<光吸收光谱>
吸收波长:310、440、705、796nm(浓硫酸溶液中)
由上述结果,确认由合成例5得到的青绿色固体是酞菁锌以及上述式(7-a)~(7-e)所表示的5种苯并咪唑酮基卟啉锌化合物的混合物(以下,称为“苯并咪唑酮基卟啉锌化合物的混合物(2)”。)。
[实施例1]
将2.2质量份由合成例3得到的四苯并咪唑酮基卟啉锌加入到40质量份N,N-二甲基甲酰胺中,在150℃下进行6小时的溶剂加热处理。加热处理之后,将绿色粉末过滤,干燥,得到平均粒径0.5μm的绿色颜料。
使用上述所得的四苯并咪唑酮基卟啉锌绿色颜料进行下述的烘烤涂料展色试验和耐化学药品性试验。
<烘烤涂料展色试验>
用玻璃珠将4质量份绿色颜料、70%烘烤涂料用醇酸树脂(大日本油墨化学工业株式会社生产的“BECKOSOL J-524-IM-60”)与30%的蜜胺树脂(大日本油墨化学工业株式会社生产的“SUPERBECKAMINE G-821-60”)的混合树脂10质量份、7质量份的二甲苯以及3质量份的正丁醇在调漆器中分散2小时。之后再加入50质量份的丙烯酸蜜胺树脂,再用调漆器混合5分钟。用涂布器将得到的绿色涂料组合物涂布到聚酯膜上,在130℃烘焙30分钟。得到的涂膜是有光泽的绿色。
对上述得到的涂膜,使用分光光度计(使用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生产的自动记录分光光度计“U-3500”)测定光吸收光谱图。该膜的吸收波长为357、657、713nm。另外,由此测得的光吸收光谱,如图10所示。
<耐化学药品性试验>
将1质量份绿色颜料及20质量份的下述表1中列举的有机溶剂或酸加入到带盖的容器中,密封振荡混合30秒后,静置15分钟。接着,再振荡混合30秒,静置30分钟后过滤,目视确认滤液的着色,用下述基准进行评价。
○:滤液没有着色
×:滤液有着色
[实施例2]
除使用由合成例4得到的苯并咪唑酮基卟啉锌化合物的混合物(1)代替由合成例3得到的四苯并咪唑酮基卟啉锌绿色颜料作为绿色颜料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烘烤涂料展色试验和耐化学药品性试验。
[实施例3]
除使用由合成例5得到的苯并咪唑酮基卟啉锌化合物的混合物(2)代替由合成例3得到的四苯并咪唑酮基卟啉锌绿色颜料作为绿色颜料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烘烤涂料展色试验和耐化学药品性试验。
[比较例1]
除使用氯化铜酞菁颜料(大日本油墨化学工业株式会社生产的“Fastogen Green S”、C.I.颜料绿7)代替由合成例3得到的四苯并咪唑酮基卟啉锌绿色颜料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烘烤涂料展色试验和耐化学药品性试验。
[比较例2]
除使用溴化铜酞菁颜料(大日本油墨化学工业株式会社生产的“Fastogen Green 2YK-CF”、C.I.颜料绿36)代替由合成例3得到的四苯并咪唑酮基卟啉锌绿色颜料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烘烤涂料展色试验和耐化学药品性试验。
实施例1~3及比较例1、2的绿色颜料的试验结果示于表1。另外,表1中的无卤一项中,将无卤的记为“○”,将不是无卤的记为“×”。
表1
  实施例1   实施例2   实施例3   比较例1   比较例2
化合物   四苯并咪唑酮基卟啉锌   苯并咪唑酮基卟啉锌的混合物(1)   苯并咪唑酮基卟啉锌的混合物(2)   氯化铜酞菁   溴化铜酞菁
  无卤   ○   ○   ○   ×   ×
  色调   绿色   略带青色的绿色   青绿色   青绿色   绿色
  烘烤涂膜的吸收波长(nm)   357657713 355707   346642680 363646 366662
  耐化学药品性试验甲醇丙酮醋酸乙酯二甲苯2质量%盐酸 ○○○○○ ○○○○○ ○○○○○ ○○○○○ ○○○○○
从表1的结果可知,本发明的酞菁化合物能够用作无卤的绿色颜料,具有与作为现有的耐化学药品性高的绿色颜料公知的氯化铜酞菁颜料和溴化铜酞菁颜料同等的对有机溶剂和酸的耐受性。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酞菁化合物具有绿色的色调,且具有对有机溶剂和酸的耐受性,因此,作为绿色颜料是有用的。另外,本发明的酞菁化合物是无卤的,因此还具有安全性高、环境负荷低的特征。因而,在要求环境对策的用途中,作为现有的绿色颜料的卤化酞菁系颜料的替代品是非常有用的。
本发明的酞菁化合物具有上述的特征,因此能够作为印刷油墨、涂料、着色塑料、调色剂、喷墨用油墨、滤色器等广泛的用途的着色剂使用。

Claims (8)

1.一种酞菁化合物,其特征在于,该酞菁化合物由下述通式(1)表示,
Figure FSB00000053019400011
式中,M表示2~4价的金属原子或两个氢原子,环A1、A2、A3及A4各自独立地表示苯环或下述通式(2)表示的结构,其中,环A1、A2、A3及A4中,至少一个为下述通式(2)表示的结构,
Figure FSB00000053019400012
式中,R表示氢原子、碳原子数1~4的烷基、苯基、甲苯基或二甲苯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酞菁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式(1)中,M所表示的2~4价的金属原子是铜或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酞菁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式(2)中,R表示氢原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酞菁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式(1)中,环A1、A2、A3及A4均为所述通式(2)表示的结构。
5.一种二氰基苯并咪唑酮化合物,其特征在于,该二氰基苯并咪唑酮化合物为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式(1)的制造原料,并由下述通式(3)表示,
Figure FSB00000053019400021
式中,R表示氢原子、碳原子数1~4的烷基、苯基、甲苯基或二甲苯基。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酞菁化合物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使下述通式(3)所表示的二氰基苯并咪唑酮化合物、邻苯二甲腈、和与所述通式(1)中的M所表示的2~4价的金属原子对应的金属盐的混合物进行热缩合
Figure FSB00000053019400022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酞菁化合物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使下述通式(3)所表示的二氰基苯并咪唑酮化合物和与所述通式(1)中的M所表示的2~4价的金属原子对应的金属盐的混合物进行热缩合
Figure FSB00000053019400023
8.一种着色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该着色组合物含有权利要求1所述的酞菁化合物。
CN200680005031XA 2005-02-18 2006-02-17 酞菁化合物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含有该酞菁化合物的着色组合物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2005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042135 2005-02-18
JP042135/2005 2005-02-18
JP169353/2005 2005-06-09
JP2005169353 2005-06-09
PCT/JP2006/302842 WO2006088140A1 (ja) 2005-02-18 2006-02-17 フタロシアニン化合物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該フタロシアニン化合物を含有する着色組成物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20057A CN101120057A (zh) 2008-02-06
CN101120057B true CN101120057B (zh) 2010-08-11

Family

ID=369165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05031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20057B (zh) 2005-02-18 2006-02-17 酞菁化合物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含有该酞菁化合物的着色组合物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7799911B2 (zh)
EP (1) EP1870438B8 (zh)
KR (1) KR20070108168A (zh)
CN (1) CN101120057B (zh)
TW (1) TW200641058A (zh)
WO (1) WO200608814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24107B2 (ja) * 2007-03-13 2012-09-12 Jsr株式会社 着色層形成用感放射線性組成物、カラーフィルタおよびカラー液晶表示素子
CN102596966B (zh) * 2009-08-13 2015-04-29 Dic株式会社 酞菁化合物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含有该酞菁化合物的着色组合物
KR101336306B1 (ko) * 2010-08-24 2013-12-02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녹색 안료용 아연-프탈로시아닌 화합물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착색 조성물
JP6098913B1 (ja) 2015-08-17 2017-03-22 Dic株式会社 フタロシアニン化合物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該フタロシアニン化合物を含有するカラーフィルタ、着色組成物
CN107429128A (zh) * 2016-03-09 2017-12-01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粘接膜及其制造方法
CN108558888A (zh) * 2018-05-31 2018-09-21 兰州大学 一种吩嗪并咪唑酮的合成方法
CN110845518B (zh) * 2019-11-19 2022-04-29 先尼科化工(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绿色酞菁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0845519B (zh) * 2019-11-19 2022-06-14 先尼科化工(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绿色酞菁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US20210309427A1 (en) * 2020-04-03 2021-10-07 Hazen Paper Company Anti-microbial packaging assembly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85091A (en) * 1986-10-31 1988-11-15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Process for producing copper phthalocyanine pigment
JP4075286B2 (ja) 1999-06-21 2008-04-16 東洋インキ製造株式会社 ハロゲンを含有しない緑色顔料組成物

Non-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Carmen Pardo et. al.Tetraimidazophthalocyanines.Journal of Porphyrins and Phthalocyanines 4.2000,(4),505-509.
Carmen Pardo et. al.Tetraimidazophthalocyanines.Journal of Porphyrins and Phthalocyanines 4.2000,(4),505-509. *
JP特开2001-106689A 2001.04.17
JP特开2001-64534A 2001.03.13
JP特开2005-41897A 2005.02.17
V. N. Nesterov et. al.Synthesis and crystal structureof5-amino-4,6-dicyano-3-dicyanomethylene-1,8,8-trimethyl-2-azabicyclo[2.2.2]oct-5-ene.Russian Chemical Bulletin45 1.1996,45(1),160-163.
V. N. Nesterov et. al.Synthesis and crystal structureof5-amino-4,6-dicyano-3-dicyanomethylene-1,8,8-trimethyl-2-azabicyclo[2.2.2]oct-5-ene.Russian Chemical Bulletin45 1.1996,45(1),160-163.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870438A4 (en) 2010-06-23
CN101120057A (zh) 2008-02-06
US7799911B2 (en) 2010-09-21
EP1870438B1 (en) 2011-07-06
KR20070108168A (ko) 2007-11-08
US20090018328A1 (en) 2009-01-15
EP1870438B8 (en) 2011-10-05
EP1870438A1 (en) 2007-12-26
WO2006088140A1 (ja) 2006-08-24
TW200641058A (en) 2006-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20057B (zh) 酞菁化合物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含有该酞菁化合物的着色组合物
Lomax Phthalocyanine and quinacridone pigments: their history, properties and use
JP2012515234A (ja) 有機黒色顔料およびその製造
CN102596966B (zh) 酞菁化合物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含有该酞菁化合物的着色组合物
US11059978B2 (en) Chlorinated copper phthalocyanine pigments
JP4385985B2 (ja) フタロシアニン化合物およびそれを含有する着色組成物
JP5439693B2 (ja) 新規な顔料誘導体
JP2007016203A (ja) フタロシアニン化合物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該フタロシアニン化合物を含有する着色組成物
US10711137B2 (en) Pigment compositions containing chlorinated copper phthalocyanine pigments in the gamma crystal form
JPS6248769A (ja) 銅フタロシアニンの製造方法
JP2577219B2 (ja) 銅フタロシアニン顔料の製造方法
JPH06100787A (ja) アルミニウムフタロシアニン顔料
ALIAS 1 I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JPH09328621A (ja) アルミニウムフタロシアニン顔料、顔料組成物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0302993A (ja) 着色剤
JP2002161220A (ja) 顔料組成物
SORESCU et al. ADVANCED MATERIALS WITH STABLE CRYSTALLINE STRUCTURE
JPS63308074A (ja) 銅フタロシアニン顔料の製造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811

Termination date: 2013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