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11719B - 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 - Google Patents

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11719B
CN101111719B CN2006800034853A CN200680003485A CN101111719B CN 101111719 B CN101111719 B CN 101111719B CN 2006800034853 A CN2006800034853 A CN 2006800034853A CN 200680003485 A CN200680003485 A CN 200680003485A CN 101111719 B CN101111719 B CN 10111171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ic component
heat
outdoor
refrigerant
component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8000348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11719A (zh
Inventor
黑石雅史
横沟刚志
石原洋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502723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6214633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502723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6214635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502723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6214632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06/301439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06082779A1/ja
Publication of CN1011117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117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1117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1171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可使变频基板在箱型结构的室外单元中的配置不受限制的变频控制元件的冷却结构。室外单元(2)具有利用隔板(58)将大致长方体箱状的单元箱(51)的内部空间分割为风机室(S1)和机械室(S2)的结构,包括:配置在风机室(S1)内的室外热交换器(26)及室外风扇(32);配置在机械室(S2)内的压缩机(22);配置在机械室(S2)内、可暂时存放高压液体制冷剂的储液器(36);以及第1及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2、83)。作为变频基板的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配置在机械室(S2)内,装设有变频控制元件,且安装在储液器(36)上。

Description

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尤其涉及具有利用沿铅直方向延伸的隔板将大致长方体箱状的箱体的内部空间分割为风机室和机械室的结构、并通过制冷剂连接配管与室内单元连接从而构成蒸汽压缩式的制冷剂回路的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有些具有利用沿铅直方向延伸的隔板将大致长方体箱状的箱体的内部空间分割为风机室和机械室的结构(即箱型结构)。该风机室中主要配置有室外热交换器和室外风扇。另外,机械室中主要配置有压缩机、储存器或储液器等储液容器、阀类和制冷剂配管等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以及电气安装件。在通过变频控制对压缩机进行排量控制时,作为电气安装件,设置有用于对室外单元进行运转控制的控制基板、以及装设有例如功率晶体管或二极晶体管等变频控制元件的变频基板。在具有此类可变频控制的压缩机的箱型结构的室外单元中,由于在装置运行中变频控制元件会发热,因此在变频基板的背面设置用以冷却变频控制元件的散热片,且使该散热片从隔板向风机室侧突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9-236286号公报
发明公开
然而,在上述以往的箱型结构的室外单元中,要求单元整体的紧缩化。因此,在对每个构成室外单元的各种设备的尺寸的缩小进行研究开发的同时,必须有效利用箱体内的空隙。
然而,上述以往的箱型结构的室外单元中,由于采用了使冷却变频控制元件用的散热片从隔板向风机室侧突出的结构,因此使变频基板在机械室内的配置受到限制,成为了无法促进机械室内的空隙的有效利用的原因之一。
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一种可使变频基板在箱型结构的室外单元中的配置不受限制的变频控制元件的冷却结构。
第1发明的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中,具有利用沿铅直方向延伸的隔板将大致长方体箱状的箱体的内部空间分割为风机室和机械室的结构,并通过制冷剂连接配管与室内单元连接,由此构成蒸汽压缩式的制冷剂回路,该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包括:配置在风机室内的室外热交换器及室外风扇;配置在机械室内的压缩机;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以及变频基板。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配置在机械室内,与室外热交换器及压缩机一起构成制冷剂回路。变频基板配置在机械室内、安装有变频控制元件。变频基板安装在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中的下述部件上,即,供在制冷运行时已在室外热交换器中被冷凝但未被减压的高压制冷剂或在加热运行时已在室内热交换器中被冷凝但未被减压的高压制冷剂流动的部件。
该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中,通过将变频基板安装在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中的下述部件上,即,供在制冷运行时已在室外热交换器中被冷凝但未被减压的高压制冷剂或在加热运行时已在室内热交换器中被冷凝但未被减压的高压制冷剂流动的部件,采用使变频控制元件产生的热量发散至在制冷剂回路内流动的制冷剂中的冷却结构,因此可将如以往的室外单元中的从隔板向风机室侧突出的散热片省略。由此,使机械室内的变频基板的配置自由度提高,从而可促进机械室内的空隙的有效利用,有利于室外单元的单元整体的紧缩化。
另外,该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中,可使变频控制元件产生的热量发散至高压制冷剂中。
第2发明的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在第1发明的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的基础上,变频基板安装在作为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之一的储液器上,在该储液器内不论在制冷运行时或加热运行时始终有高压制冷剂流入,且在被膨胀阀减压前维持高压状态。
第3发明的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在第1发明的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的基础上,变频基板安装在供高压液体制冷剂流动的高压盘管上,高压盘管构成制冷剂配管的一部分,在该制冷剂配管内不论在制冷运行时或加热运行时始终有高压制冷剂流入,且在被膨胀阀减压前维持高压状态。
第4发明的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在第3发明的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的基础上,变频基板配置在压缩机与箱体的底板的上下方向之间。
该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中,采用将变频基板安装于低压盘管或高压盘管的结构,且将压缩机配置在变频基板的上侧,因此可促进底板附近的空隙的有效利用。
第5发明的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在第1~第3发明中任一项的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的基础上,在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上、或与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接触的箱体的外板的内面上、或与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接触的隔板的机械室侧面上设置蓄热体。
该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中,在安装有变频基板的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上设有蓄热体时,可利用在制冷剂回路中流动的制冷剂对蓄热体进行冷却,因此可促进变频控制元件产生的热量的发散,而且,由于可将来自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的冷热预先储存在蓄热材料中,因此可在装置停止后使变频控制元件产生的热量有效地发散。另外,在与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接触的箱体的外板的内面或隔板的机械室侧面上设有蓄热材料时,可利用室外空气对蓄热体进行冷却,因此可促进变频控制元件产生的热量的发散。
第6发明的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在第5发明的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的基础上,蓄热体与变频基板接触。
该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中,通过使变频基板与蓄热体接触,可使变频控制元件产生的热量的发散至蓄热体中。
附图说明
图1是采用了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的空调装置的概略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2是室外单元的俯视图(拆除顶板及储液器以外的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后加以图示)。
图3是室外单元的主视图(拆除左右前板及储液器以外的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后加以图示)。
图4是室外单元的右视图(拆除右前板、右侧板及储液器以外的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后加以图示)。
图5是表示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安装于储液器上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变形例1(将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安装于高压盘管时)的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安装于高压盘管上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从图6的A方向观察高压盘管所看见的图(局部剖切加以图示)。
图8是从右斜前方观察变形例1(将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沿单元箱的底面配置时)的室外单元所看见的部分立体图(拆除顶板、前板、侧板、高压盘管以外的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及第1电气安装件单元后加以图示)。
图9是表示将高压盘管及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安装在压缩机与单元箱的底板的上下方向之间的结构的主视图。
图10是变形例2(在储液器上设有蓄热材料时)的室外单元的俯视图(拆除顶板及储液器以外的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后加以图示)。
图11是从图10的B方向观察蓄热体所看见的图(局部剖切加以图示)。
图12是表示变形例2(在高压盘管上安装有蓄热材料时)的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安装于高压盘管上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3是从图12的C方向观察蓄热体所看见的图(局部剖切加以图示)。
图14是表示可卷绕于高压盘管的周围的蓄热体的图。
图15是表示将高压盘管、蓄热材料及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安装在压缩机与单元箱的底板的上下方向之间的结构的主视图。
图16是采用了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的空调装置的概略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17是室外单元的俯视图(拆除顶板及储存器以外的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后加以图示)。
图18是室外单元的主视图(拆除左右前板及储存器以外的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后加以图示)。
图19是室外单元的右视图(拆除右前板、右侧板及储存器以外的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后加以图示)。
图20是表示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安装于储存器上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1是表示变形例1(将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安装于吸入盘管时)的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安装于吸入盘管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2是从图21的A方向观察吸入盘管所看见的图(局部剖切加以图示)。
图23是从右斜前方观察变形例1(将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沿单元箱的底面配置时)的室外单元所看见的部分立体图(拆除顶板、前板、侧板、吸入盘管以外的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及第1电气安装件单元后加以图示)。
图24是表示将吸入盘管及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安装在压缩机与单元箱的底板的上下方向之间的结构的主视图。
图25是表示变形例2(在储存器上安装有蓄热材料时)的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安装于储存器上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6是从图25的B方向观察蓄热体所看见的图(局部剖切加以图示)。
图27是表示变形例2(在吸入盘管上安装有蓄热材料时)的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安装于吸入盘管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8是从图27的C方向观察蓄热体所看见的图(局部剖切加以图示)。
图29是表示可卷绕于吸入盘管的周围的蓄热体的图。
图30是表示将吸入盘管、蓄热材料及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安装在压缩机与单元箱的底板的上下方向之间的结构的主视图。
图31是采用了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的空调装置的概略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32是室外单元的俯视图(拆除顶板及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后加以图示)。
图33是室外单元的主视图(拆除左右前板及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后加以图示)。
图34是从右斜前方观察室外单元所看见的立体图(拆除顶板、前板、侧板、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及第1电气安装件单元后加以图示)。
图35是变形例1(使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与单元箱的侧面的内面接触时)的室外单元的俯视图。
图36是表示将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安装在单元箱的右侧板或右前板上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37是表示将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安装在单元箱的右侧板或右前板上的结构的主视图和侧视图。
图38是变形例1(使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与单元箱的前面的内面接触时)的室外单元的右视图。
图39是从右斜前方观察变形例1(使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与单元箱的底面的内面接触时)的室外单元所看见的局部立体图(拆除顶板、前板、侧板、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及第1电气安装件单元后加以图示)。
图40是表示将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安装在压缩机与单元箱的底板的上下方向之间的结构的主视图。
图41是表示变形例2(使储存器与隔板的机械室侧面接触时)的室外单元的俯视图(拆除顶板及储存器以外的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后加以图示)。
图42是从右斜前方观察变形例2(使储存器与隔板的机械室侧面接触时)的室外单元所看见的立体图(拆除顶板、前板、侧板、储存器以外的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及第1电气安装件单元后加以图示)。
图43是表示变形例2(使吸入盘管与隔板的机械室侧面接触时)的室外单元的俯视图(拆除顶板及吸入盘管以外的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后加以图示)。
图44是从图43的A方向观察吸入盘管所看见的图(局部剖切加以图示)。
图45是变形例2(使储存器与单元箱的右侧面的内面接触时)的室外单元的俯视图(拆除顶板及储存器以外的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后加以图示)。
图46是表示将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安装在压缩机与单元箱的底板的上下方向之间、并在其附近设置储存器的结构的主视图。
图47是采用了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的空调装置的概略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48是室外单元的俯视图(拆除顶板及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后加以图示)。
图49是室外单元的主视图(拆除左右前板及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后加以图示)。
图50是从右斜前方观察室外单元所看见的立体图(拆除顶板、前板、侧板、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及第1电气安装件单元后加以图示)。
图51是从图48、图52及图53的A方向观察蓄热体所看见的图(局部剖切加以图示)。
图52是变形例1(使蓄热体与单元箱的侧面的内面接触时)的室外单元的俯视图。
图53是变形例1(使蓄热体与单元箱的前面的内面接触时)的室外单元的右视图。
图54是从右斜前方观察变形例1(使蓄热体与单元箱的底面的内面接触时)的室外单元所看见的局部立体图(拆除顶板、前板、侧板、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及第1电气安装件单元后加以图示)。
图55是表示将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及蓄热体安装在压缩机与单元箱的底板的上下方向之间的结构的主视图。
图56是表示变形例2(将储存器配置在右侧板的拐角部使蓄热体与储存器接触时)的室外单元的俯视图(拆除顶板及储存器以外的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后加以图示)。
图57是表示变形例2(将储存器配置在右侧板的拐角部使蓄热体与储存器接触时)的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附近的立体图。
图58是表示将吸入盘管、蓄热体及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安装在压缩机与单元箱的底板的上下方向之间的结构的主视图。
图59是从图58的B方向观察吸入盘管所看见的图(局部剖切加以图示)。
图60是从图58的B方向观察蓄热体所看见的图(局部剖切加以图示)。
(符号说明)
2、102、202、302 室外单元
5  液体制冷剂连接配管(制冷剂连接配管)
6  气体制冷剂连接配管(制冷剂连接配管)
10、110 制冷剂回路  21a 吸入盘管
22  压缩机          26  室外热交换器
32  室外风扇        33  储存器
36  储液器          39a 高压盘管
51  单元箱(箱体)    52  底板
58、158 隔板        83  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变频基板)
91、191、291 蓄热体 S1  风机室
S2 机械室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1)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的结构
图1是采用了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的空调装置1的概略的制冷剂回路图。空调装置1是所谓的分体式空调装置,主要包括:室外单元2、室内单元4、连接室外单元2和室内单元4的液体制冷剂连接配管5及气体制冷剂连接配管6,由此构成蒸汽式的制冷剂回路10。
<室内单元的制冷剂回路的结构>
室内单元4设置在室内,包括构成制冷剂回路10的一部分的室内侧制冷剂回路10a。该室内侧制冷剂回路10a主要具有室内热交换器41。
室内热交换器41具有例如由传热管和大量翅片构成的交叉翅片式的鳍管型热交换器,在制冷运转时发挥制冷剂的蒸发器的功能对室内空气进行冷却,在加热运转时发挥制冷剂的冷凝器的功能对室内空气进行加热。室内热交换器41的液体侧与液体制冷剂连接配管5连接,室内热交换器41的气体侧与气体制冷剂连接配管6连接。
<室外单元的制冷剂回路的结构>
室外单元2设置在室外,包括构成制冷剂回路10的一部分的室外侧制冷剂回路10b。该室外侧制冷剂回路10b主要具有:压缩机22、四通切换阀24、室外热交换器26、膨胀回路34、液体侧锁闭阀29、以及气体侧锁闭阀31。压缩机22的吸入口与四通切换阀24利用吸入管21连接。四通切换阀24与室外热交换器26的气体侧利用第1气体制冷剂管25连接。室外热交换器26与液体侧锁闭阀29利用液体制冷剂管27连接。而且,膨胀回路34设置于液体制冷剂管27内。而且,液体侧锁闭阀29与液体制冷剂连接配管5连接。四通切换阀24与气体侧锁闭阀31利用第2气体制冷剂管30连接。而且,气体侧锁闭阀31与气体制冷剂连接配管6连接。
压缩机22是用于将低压的气体制冷剂从吸入管21吸入并压缩,使其成为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后,排出至排出管23的容积式压缩机。
四通切换阀24是用于在制冷运转与加热运转的切换时切换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的阀,可在制冷运转时使排出管23与第1气体制冷剂管25连接,且使吸入管21与第2气体制冷剂管30连接,可在加热运转时使排出管23与第2气体制冷剂管30连接,且使吸入管21与第1气体制冷剂管25连接。
室外热交换器26具有由传热管和大量翅片构成的交叉翅片式的鳍管型热交换器,在制冷运转时作为以室外空气为热源的制冷剂的冷凝器发挥作用,在加热运转时作为以室外空气为热源的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作用。
膨胀回路34由桥路37和与该桥路37连接的连接管39构成。桥路37与液体制冷剂管27连接,可使制冷剂从液体制冷剂管27的液体侧锁闭阀29侧及液体制冷剂管27的室外热交换器26侧的一方通过连接管39流通至液体制冷剂管27的液体侧锁闭阀29侧及液体制冷剂管27的室外热交换器26侧的另一方。具体说来,桥路37在制冷运转时,可使来自液体制冷剂管27的室外热交换器26侧的制冷剂流入连接管39,然后通过连接管39流通至液体制冷剂管27的液体侧锁闭阀29。另外,桥路37在加热运转时,可使来自液体制冷剂管27的液体侧锁闭阀29侧的制冷剂流入连接管39,然后通过连接管39流通至液体制冷剂管27的室外热交换器26侧。
桥路37是主要包括4个止回阀37a、37b、38a、38b的回路。入口止回阀37a只允许制冷剂从液体制冷剂管27的液体侧锁闭阀29侧流通至连接管39。入口止回阀37b只允许制冷剂从液体制冷剂管27的室外热交换器26侧流通至连接管39。入口止回阀37a、37b用于使制冷剂从液体制冷剂管27的液体侧锁闭阀29侧及液体制冷剂管27的室外热交换器26侧的一方流通至连接管39。出口止回阀38a只允许制冷剂从连接管39流通至液体制冷剂管27的液体侧锁闭阀29侧。出口止回阀38b只允许制冷剂从连接管39流通至液体制冷剂管27的室外热交换器26侧。出口止回阀38a、38b用于使制冷剂从连接管39流通至液体制冷剂管27的液体侧锁闭阀29侧及液体制冷剂管27的室外热交换器26侧的另一方。
连接管39中主要设有:用于暂时存放高压液体制冷剂的储液器36、以及与储液器36的出口连接的膨胀阀28。膨胀阀28是可在制冷运转及加热运转时对高压液体制冷剂进行减压的电动膨胀阀。
通过该膨胀回路34,在制冷运行时,在室外热交换器26中被冷凝的高压液体制冷剂从液体制冷剂管27的室外热交换器26侧依次通过入口止回阀37b、连接管39及储液器36被送往膨胀阀28,并利用膨胀阀28减压,然后通过出口止回阀38a、液体制冷剂管27的液体侧锁闭阀29侧、液体侧锁闭阀29及液体制冷剂连接配管5被送往室内热交换器41。另外,在加热运行时,在室内热交换器41中被冷凝的高压液体制冷剂通过液体制冷剂连接配管5及液体侧锁闭阀29被送往液体制冷剂管27,并从液体制冷剂管27的液体侧锁闭阀29侧依次通过入口止回阀37a、连接管39及储液器36被送往膨胀阀28来进行减压,然后通过出口止回阀38b及液体制冷剂管27的室外热交换器26侧被送往室外热交换器26。形成在包含储液器36的连接管39中,无论在制冷运转时或加热运转时,始终有高压制冷剂流入、且在利用膨胀阀28减压前维持高压状态的回路。
(2)室外单元的结构
接下来,利用图2~图5,对具有上述室外侧制冷剂回路10b的室外单元2的结构进行说明。在此,图2是室外单元2的俯视图(拆除顶板53及储液器36以外的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后加以图示)。图3是室外单元2的主视图(拆除左右前板54、56及储液器36以外的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后加以图示)。图4是室外单元2的右视图(拆除右前板56、右侧板57及储液器36以外的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后加以图示)。图5是表示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安装于储液器36的状态的立体图。室外单元2具有利用沿铅直方向延伸的隔板58将大致长方体箱状的单元箱51的内部分割为风机室S1和机械室S2(所谓的箱型结构)的结构,主要包括:大致箱状的单元箱51、室外热交换器26、室外风扇32、压缩机22、与室外热交换器26及压缩机22一起构成室外侧制冷剂回路10b的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参照图1)、以及对室外单元2进行运转控制的电气安装件单元81。
<单元箱>
单元箱51主要包括:底板52、顶板53、左前板54、右前板56、右侧板57、以及隔板58。
底板52是构成单元箱51的底面部分的横向长的大致长方形状的金属制的板状部件。底板52的周缘部向上折弯。底板52的外表面设有固定于实地安装面上的2个固定脚59。固定脚59在单元箱51的主视图中呈大致U字形状,是从单元箱51的前侧向后侧延伸的金属制的板状部件。
顶板53是构成室外单元2的顶面部分的横向长的大致长方形状的金属制的板状部件。
左前板54是主要构成单元箱51的左前面部分及左侧面部分的金属制的板状部件,其下部利用螺钉等固定于底板52。左前板54上形成有被室外风扇32吸入单元箱51内的空气的吸入口55a。另外,左前板54上形成吹出口54a,该吹出口54a用于将被室外风扇32从单元箱51的背面侧及左侧面侧吸入内部的空气吹出至外部。吹出口54a上设有风扇格栅60。
右前板56是主要构成单元箱51的右前面部分及右侧面的前部的金属制的板状部件,其下部利用螺钉等固定于底板52。另外,右前板56的左端部利用螺钉等固定于左前板54的右端部。
右侧板57是主要构成单元箱51的右侧面的后部及右背面部分的金属制的板状部件,其下部利用螺钉等固定于底板52。而且,左前板54的后端部与右侧板57的背面侧端部的左右方向之间,形成有被室外风扇32吸入单元箱51内的空气的吸入口55b。
隔板58是配置在底板52上的铅直延伸的金属制的板状部件,将单元箱51的内部空间分割为左右2个空间。隔板58的下部利用螺钉等固定于底板52。另外,左前板54的右端部利用螺钉等固定于隔板58的前端部。而且,右侧板57的背面侧端部利用螺钉等固定于室外热交换器26的管板26a。
像这样,单元箱51的内部空间被隔板58分割为风机室S1和机械室S2。具体说来,风机室S1是被底板52、顶板53、左前板54、隔板58所包围的空间,配置有室外风扇32及室外热交换器26。机械室S2是被底板52、顶板53、右前板56、右侧板57、隔板58所包围的空间,配置有压缩机22、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及电气安装件单元81。该单元箱51中,通过取下右前板56,可观察到机械室S2的内部。
<室外热交换器>
室外热交换器26配置在风机室S1内,与被室外风扇32吸入单元箱51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室外热交换器26在单元箱51的俯视图中呈大致L字形状,从单元箱51的左侧面沿背面配置。另外,室外热交换器26的右端部设有管板26a。
<室外风扇>
室外风扇32是具有多片叶片的轴流式风扇,配置在风机室S1内的室外热交换器26的前侧。该室外风扇32被室外风扇用电动机32a旋转驱动。驱动室外风扇32后,空气通过单元箱51的背面及左侧面的吸入口55a、55b被吸入内部,在通过室外热交换器26后,从单元箱51的前面的吹出口54a被吹出至单元箱51的外部。
<压缩机>
压缩机22是将压缩机用电动机22a(参照图1)内藏在外壳内的密闭型压缩机,配置在机械室S2内。在此,压缩机用电动机22a是可控制频率的所谓变频式电动机。压缩机22在本实施方式中,呈单元箱51的全高的大致一半高度的纵向型圆筒形状,其下部固定于底板52。另外,压缩机22配置于在单元箱51的俯视图中的单元箱51的前后方向中央附近及单元箱51的左右方向右侧的隔板58附近。
<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
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是构成室外侧制冷剂回路10b(除压缩机22及室外热交换器26外)的部件,该室外侧制冷剂回路10b主要包含:吸入管21、排出管23、四通切换阀24、第1气体制冷剂管25、液体制冷剂管27、膨胀回路34(具体说来,即膨胀阀28、储液器36、桥路37、连接管39)、液体侧锁闭阀29、第2气体制冷剂管30、以及气体侧锁闭阀31。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主要配置在机械室S2内的压缩机22的前侧、上侧、右横侧及后侧。本实施方式中,储液器36是纵向型圆筒形状的容器,配置在机械室S2的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并处于压缩机22的上侧。而且,储液器36的配置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的位置。另外,储液器36上安装有电气安装件单元81,以下对其进行详细描述。
<电气安装件单元>
电气安装件单元81包括控制P板及变频基板等各种电气安装件,控制P板包含用于进行运转控制的微型计算机等。电气安装件单元81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由配置在机械室S2的上部空间中的第1电气安装件单元82及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构成。
第1电气安装件单元82主要具有控制P板,该控制P板安装有如微型计算机等运转中的发热量较小的低发热部件。第1电气安装件单元82与单元箱51的前面即右前板56相对向地配置,具有基板本体82a和设置在基板本体82a的两侧端部的支撑部82b、82c,该基板本体82a上以朝向前方的状态安装有各种低发热部件。支撑部82b利用螺钉或卡爪等固定于隔板58的前端部附近,支撑部82c利用螺钉等固定于右侧板57的前端部。由此,在维护时,通过取下右前板56,可容易地接近第1电气安装件单元82。
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主要具有基板本体83a,该基板本体83a是安装有运转中的发热量较大的高发热部件的变频基板,该高发热部件包含由功率晶体管及二极晶体管等构成的变频控制元件,该基板本体83a上安装有包括变频控制元件在内的各种高发热部件。本实施方式中,基板本体83a上安装有用于压缩机用电动机22a的变频控制的变频控制元件。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在第1电气安装件单元82的内侧与右前板56相对向地配置,并安装于储液器36上。具体说来,本实施方式中,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以基板本体83a的背面或包含变频控制元件在内的高发热部件与储液器36的外周面接触的状态,利用带状部件83b等可装卸地安装于储液器36,从而省略了以往的室外单元中的从隔板58向风机室S1侧突出的散热片。因此,在运转中由变频控制元件等高发热部件产生的热量主要被发散至暂时存放在储液器36内的高压液体制冷剂中。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的室外单元2中,设有使变频控制元件等高发热部件所产生的热量发散至暂时存放在储液器36内的高压液体制冷剂中的冷却结构。而且,基板本体83a的背面或包括变频控制元件在内的各种高发热部件既可与储液器36的外周面直接接触,也可隔着金属制的板状部件来接触。另外,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的配置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中的与右前板56相对向地配置的情况。
(3)室外单元的动作
接下来,对包括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的冷却动作在内的室外单元2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对制冷运转及加热运转时的室外单元2的动作进行说明。
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回路10中,四通切换阀24处于图1的实线所示的状态,即排出管23与第1气体制冷剂管25连接,且吸入管21与第2气体制冷剂管30连接的状态。另外,液体侧锁闭阀29、气体侧锁闭阀31被开启,膨胀阀28被进行开度调节以对制冷剂进行减压。
在制冷剂回路10的该状态下,室外风扇32及压缩机22进行运转。由此,通过室外风扇32的运转,形成将空气从单元箱51的左侧面及背面的吸入口55a、55b吸入单元箱51内,使空气通过室外热交换器26以作为热源使用,然后从单元箱51的前面的吹出口54a吹出这样的室外空气流。另外,通过压缩机22的运转,低压气体制冷剂通过吸入管21被吸入压缩机22内并进行压缩从而变成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然后被排出至排出管23。被排出至排出管23的高压气体制冷剂通过四通切换阀24及第1气体制冷剂管25被送往室外热交换器26,通过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被冷却、冷凝而成为高压液体制冷剂,然后被送往液体制冷剂管27。被送至液体制冷剂管27的高压液体制冷剂从液体制冷剂管27的室外热交换器26侧依次通过入口止回阀37b、连接管39及储液器36被送往膨胀阀28。被送至膨胀阀28的高压液体制冷剂利用膨胀阀28进行减压,从而变为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该制冷剂通过出口止回阀38a、液体制冷剂管27的液侧锁闭阀29侧、液侧锁闭阀29及液体制冷剂连接配管5被送往室内热交换器41。被送进室内热交换器41后的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通过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被加热、蒸发而变成低压气体制冷剂,该制冷剂通过气体制冷剂连接配管6、气体侧锁闭阀31、第2气体制冷剂管30及四通切换阀24被送回吸入管21,再次被压缩机22吸入。
然后,加热运转时的制冷剂回路10中,四通切换阀24处于图1的虚线所示的状态,即排出管23与第2气体制冷剂管30连接,且吸入管21与第1气体制冷剂管25连接的状态。另外,液体侧锁闭阀29、气体侧锁闭阀31被开启,膨胀阀28被进行开度调节以对制冷剂进行减压。
在制冷剂回路10的该状态下,室外风扇32及压缩机22进行运转。由此,通过室外风扇32的运转,形成将空气从单元箱51的左侧面及背面的吸入口55a、55b吸入单元箱51内,使空气通过室外热交换器26以作为热源使用,然后从单元箱51的前面的吹出口54a吹出这样的室外空气流。另外,通过压缩机22的运转,低压气体制冷剂通过吸入管21被吸入压缩机22内并进行压缩从而变成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然后被排出至排出管23。被排出至排出管23的高压气体制冷剂通过四通切换阀24、第2气体制冷剂管30、及气体侧锁闭阀31被送往室内热交换器41,通过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被冷却、冷凝而成为高压液体制冷剂,然后通过液体制冷剂连接配管5及液体侧锁闭阀29被送往液体制冷剂管27。被送至液体制冷剂管27的高压液体制冷剂从液体制冷剂管27的液体侧锁闭阀29侧依次通过入口止回阀37a、连接管39及储液器36被送往膨胀阀28。被送至膨胀阀28的高压液体制冷剂利用膨胀阀28进行减压,从而变为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通过出口止回阀38b、液体制冷剂管27的室外热交换器26侧送往室外热交换器26。被送至室外热交换器26的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通过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被加热、蒸发而变成低压气体制冷剂,通过第1气体制冷剂管25及四通切换阀24被送回吸入管21,再次被压缩机22吸入。
在如上述制冷运转及加热运转中,为了对空调装置1进行运转控制而对室外单元2的电气安装件单元81进行通电,因而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的变频控制元件等高发热部件会发热。然而,本实施方式的室外单元2中,将作为变频基板的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具体说来即基板本体83a的背面)安装在储液器36上,因此安装于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的变频控制元件所产生的热量被发散至存放在储液器36内的高压液体制冷剂中。由此,可防止变频控制元件的异常加热。
(4)室外单元的特征
利用图2~图5说明的上述室外单元2中,通过将作为变频基板的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安装在流动有高压制冷剂的作为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的储液器36上,使变频控制元件所产生的热量被发散至存放在储液器36内的高压液体制冷剂中,因此可省略以往的室外单元中的从隔板向风机室侧突出的散热片。由此,提高了机械室S2内的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的配置自由度,可促进机械室S2内的空隙的有效利用,有利于室外单元2的单元整体的紧缩化。
而且,包含储液器36的连接管39(是利用膨胀阀28完成减压为止的部分)中流动着在室外热交换器26或室内热交换器41中被冷凝的液体制冷剂,该液体制冷剂的温度高于或等于机械室S2内的空气温度,且在室外热交换器26或室内热交换器41中的冷凝温度以下,因此可防止储液器36与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直接接触的部分发生结露,且将电气安装件单元83冷却至低于变频控制元件的使用上限温度的温度,有利于电气安装件单元83的冷却。而且,由于也可以利用其液体制冷剂的蒸发热,因此可得到较高的冷却效果。
另外,通过省略散热片,可实现成本降低及风机室S1侧的通风阻力的减小,且由于室外风扇32的叶片的外周部与隔板58不易产生干涉,因此可扩大机械室S2的左右方向的空隙。
而且,由于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可装卸地安装在储液器36上,因此可确保维护时的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的方便性。
另外,储液器36及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在机械室S2内的配置并不限定于如图2~图4所示的压缩机22的上侧,也可配置在机械室S2内的其它位置。
(5)变形例1
利用图2~图5说明的上述室外单元2中,采用了通过将作为变频基板的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安装在流动有高压制冷剂的作为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的储液器36上,使变频控制元件所产生的热量被发散至存放在储液器36内的高压液体制冷剂中的冷却结构,然而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如图6所示,也可采用通过将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利用带状部件83b等可装卸地安装于构成连接管39的一部分的高压盘管39a上,使变频控制元件所产生的热量被发散至流动于高压盘管39a内的高压液体制冷剂中的冷却结构。在此,高压盘管39a例如如图7所示,在连接管39的入口止回阀37a、37b与储液器36之间的部分(参照图1)通过钎焊等使一对板材贴合从而在内部形成流路。而且,该高压盘管39a形成有沿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的背面成形、且与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的背面或包含变频控制元件的高发热部件接触的面39b。另外,图6是表示变形例1(将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安装于高压盘管39a时)的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安装于高压盘管39a的状态的立体图。图7是从图6的A方向观察高压盘管39a所看见的图(局部剖切加以图示)。
此时,与将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安装于储液器36时相同,可利用高压制冷剂,使变频控制元件所产生的热量发散,因此可得到较高的冷却效果。而且,高压盘管39a形成有沿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的背面成形的面39b,从而可扩大高压盘管39a与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的接触面积,因此可提高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的冷却效率,促进变频控制元件所产生的热量的发散。
高压盘管39a及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在机械室S2内的配置与图2~图4所示的将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安装在储液器36上时相同,既可配置在压缩机22的上侧,也可配置在机械室S2内的其它位置。
例如,可将高压盘管39a及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沿单元箱51的外板即形成机械室S2的底面、顶面、右前面、右侧面或右背面(本实施方式中为底板52、顶板53、右前板56或右侧板57)的内面配置。此时,可有效利用单元箱51的外板附近的空隙。作为其具体例,对将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沿单元箱51的底面配置的情况进行说明。
在对机械室S2内的空间中的单元箱51的底面附近的空隙予以利用时,如图8所示,可将高压盘管39a及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沿单元箱51的底面(本实施方式中为底板52)配置。在此,图8是从右斜前方观察变形例1(将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沿单元箱51的底面配置时)的室外单元2所看见的部分立体图(拆除顶板53、前板54、侧板57、高压盘管39a以外的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及第1电气安装件单元82后加以图示)。
此时,为了避免压缩机22与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产生干涉,最好将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及高压盘管39a配置在压缩机22与底板52的上下方向之间,且考虑到维护时的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的方便性,最好将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可装卸地安装于高压盘管39a。例如,如图9所示,也可在底板52上设有用于设置压缩机22的台座52b,在压缩机22与底板52的上下方向之间形成有用于设置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及高压盘管39a的空隙,然后,在该空隙中设置导轨部件52a,将高压盘管39a沿底板52配置,且将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的基板本体83a的侧端部安装成可沿前后方向在高压盘管39a的面39b上滑动。在此,图9是表示将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及高压盘管39a安装在压缩机22与单元箱51的底板52的上下方向之间的结构的主视图。
(6)变形例2
利用图2~图9说明的上述室外单元2中,通过将作为变频基板的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安装在储液器36或高压盘管39a上,使变频控制元件所产生的热量被发散至流动在储液器36或高压盘管39a内的高压液体制冷剂中,因此,在空调装置1的运转中,通过使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10内循环,可使变频控制元件所产生的热量被充分发散。然而,即使在空调装置1停止后,变频控制元件也会产生过渡的热量。因此,最好在空调装置1停止后的一段时间内,将变频控制元件所产生的过渡的热量除去。因此,在安装有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的储液器36或高压盘管39a上设置蓄热材料。由此,在空调装置1的运转中,可将来自储液器36或高压盘管39a的冷热预先储存在蓄热材料中,从而在空调装置1停止后使变频控制元件产生的过渡的热量有效地发散。在此,最好选择适量的蓄热材料,使其可储存足以吸收空调装置1停止后变频控制元件所产生的热量的冷热量。
以下,对具体例进行说明。
<在储液器上设置蓄热材料时>
例如,在将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安装于储液器36时,如图10所示,可在储液器36上设置封入有蓄热材料193的蓄热体191。本变形例中,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在与储液器36的外周面间夹设有蓄热体191的状态下,利用带状部件83b等安装于储液器36。在此,蓄热体191如图11所示,主要具有内部形成有中空的空间的箱体92和封入在箱体92的内部的蓄热材料193,该箱体92具有沿储液器36的外周面成形的凹面92a、以及与基板本体83a的背面或包含变频控制元件的高发热部件接触的面92b。蓄热材料193在本变形例中,是利用熔解潜热来进行蓄热的潜热蓄热材料,其熔点低于变频控制元件的使用上限温度,且高于在储液器36内流动的高压制冷剂的温度。例如,最好使用熔点在60~80℃左右的石蜡或盐类。另外,图10是表示变形例2(在储液器36上设有蓄热材料193时)的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安装于储液器36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1是从图10的B方向观察蓄热体191所看见的图(局部剖切加以图示)。
<在高压盘管上设置蓄热材料时>
例如,在将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安装于高压盘管39a时,如图12所示,可在高压盘管39a上设置封入有蓄热材料193的蓄热体191。本变形例中,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在与高压盘管39a的外周面间夹设有蓄热体191的一部分的状态下,利用带状部件83b等可装卸地安装于高压盘管39a。在此,蓄热体191如图13所示,主要具有内部形成有中空的筒状空间的箱体192和封入在箱体192的内部的蓄热材料193,该箱体192具有可供高压盘管39a插入的矩形孔192a。在高压盘管39a插入矩形孔192a中的状态下箱体192覆盖高压盘管39a的外周面,并且箱体192具有与基板本体83a的背面或包含变频控制元件的高发热部件接触的面192b。蓄热材料193在本变形例中,是利用熔解潜热来进行蓄热的潜热蓄热材料,其熔点低于变频控制元件的使用上限温度,且高于流动在高压盘管39a内的高压制冷剂的温度。例如,最好使用熔点在60~80℃左右的石蜡或盐类。图12是表示变形例2(在高压盘管39a上安装有蓄热材料193时)的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安装于高压盘管39a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3是从图12的C方向观察蓄热体191所看见的图(局部剖切加以图示)。
另外,作为具有可供高压盘管39a插入的矩形孔192a、且内部形成有中空的筒状空间的箱体192的替代品,如图14所示,也可使用可卷绕于高压盘管39a的周围的袋状体194。此时,可将封入有蓄热材料193的袋状体194卷绕于高压盘管39a的周围来作为一个整体(参照图14的箭头D),并将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安装于其上。在此,图14是表示可卷绕于高压盘管39a的周围的蓄热体191的图。
另外,在将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设置于压缩机22和底板52的上下方向之间时(参照图8及图9),如图15所示,也可在底板52上设有用于设置压缩机22的台座52b,在压缩机22与底板52的上下方向之间形成有用于设置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高压盘管39a、及蓄热体191的空隙,将高压盘管39a插入蓄热体191的矩形孔192a中来构成一个整体,并将其与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上下重叠地设置在该空间内,然后,在该空隙中设置导轨部件52a,将高压盘管39a沿底板52配置,且将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的基板本体83a的侧端部安装成可沿前后方向在蓄热体191的面192b上滑动。在此,图15是表示将高压盘管39a、蓄热材料193及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安装在压缩机22与单元箱51的底板52的上下方向之间的结构的主视图。
<实施方式2>
(1)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的结构
图16是采用了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的空调装置101的概略的制冷剂回路图。空调装置101是所谓的分体式空调装置,主要包括:室外单元102、室内单元4、连接室外单元102和室内单元4的液体制冷剂连接配管5及气体制冷剂连接配管6,由此构成蒸汽式的制冷剂回路110。
<室内单元的制冷剂回路的结构>
室内单元4设置在室内,包括构成制冷剂回路110的一部分的室内侧制冷剂回路10a。该室内侧制冷剂回路10a主要具有室内热交换器41。
另外,室内侧制冷剂回路10a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室内侧制冷剂回路10a的结构相同,故在此省略说明。
<室外单元的制冷剂回路的结构>
室外单元102设置在室外,包括构成制冷剂回路110的一部分的室外侧制冷剂回路110b。该室外侧制冷剂回路110b主要具有:压缩机22、四通切换阀24、室外热交换器26、膨胀阀28、液体侧锁闭阀29、气体侧锁闭阀31、以及储存器33。压缩机22的吸入口与四通切换阀24利用吸入管21连接,其间设置有储存器33。压缩机22的排出口与四通切换阀24利用排出管23连接。四通切换阀24与室外热交换器26的气体侧利用第1气体制冷剂管25连接。室外热交换器26与液体侧锁闭阀29利用液体制冷剂管27连接。而且,膨胀阀28设置于液体制冷剂管27内。而且,液体侧锁闭阀29与液体制冷剂连接配管5连接。四通切换阀24与气体侧锁闭阀31利用第2气体制冷剂管30连接。而且,气体侧锁闭阀31与气体制冷剂连接配管6连接。
储存器33是用于暂时存放在制冷剂回路10中循环的低压制冷剂的储液容器。
压缩机22、四通切换阀24、室外热交换器26及膨胀阀28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压缩机22、四通切换阀24、室外热交换器26及膨胀阀28的结构相同,故在此省略说明。
(2)室外单元的结构
接下来,利用图17~图20,对具有上述室外侧制冷剂回路110b的室外单元102的结构进行说明。在此,图17是室外单元2的俯视图(拆除顶板53及储存器33以外的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后加以图示)。图18是室外单元2的主视图(拆除左右前板54、56及储存器33以外的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后加以图示)。图19是室外单元2的右视图(拆除右前板56、右侧板57及储存器33以外的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后加以图示)。图20是表示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安装于储存器33的状态的立体图。室外单元2具有利用沿铅直方向延伸的隔板58将大致长方体箱状的单元箱51的内部分割为风机室S1和机械室S2(即箱型结构)的结构,主要包括:大致箱状的单元箱51、室外热交换器26、室外风扇32、压缩机22、与室外热交换器26及压缩机22一起构成室外侧制冷剂回路10b的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参照图16)、以及对室外单元2进行运转控制的电气安装件单元81。
另外,单元箱51、室外热交换器26、室外风扇32及压缩机22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单元箱51、室外热交换器26、室外风扇32及压缩机22的结构相同,故在此省略说明。
<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
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是构成室外侧制冷剂回路110b(除压缩机22及室外热交换器26外)的部件,该室外侧制冷剂回路110b主要包含:吸入管21、排出管23、四通切换阀24、第1气体制冷剂管25、液体制冷剂管27、膨胀阀28、液体侧锁闭阀29、第2气体制冷剂管30、气体侧锁闭阀31及储存器33。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主要配置在机械室S2内的压缩机22的前侧、上侧、右横侧及后侧。本实施方式中,储存器33是纵向型圆筒形状的容器,配置在机械室S2的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且在压缩机22的上侧。而且,储存器33的配置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的位置。另外,储存器33上安装有电气安装件单元81,以下对其进行详细描述。
<电气安装件单元>
电气安装件单元81包括控制P板及变频基板等各种电气安装件,控制P板包含用于进行运转控制的微型计算机等。电气安装件单元81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由配置在机械室S2的上部空间中的第1电气安装件单元82及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构成。
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主要具有基板本体83a,该基板本体83a是安装有运转中的发热量较大的高发热部件的变频基板,该高发热部件包含由功率晶体管及二极晶体管构成的变频控制元件,该基板本体83a上安装有包括变频控制元件在内的各种高发热部件。本实施方式中,基板本体83a上安装有用于压缩机用电动机22a的变频控制的变频控制元件。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在第1电气安装件单元82的内侧与右前板56相对向地配置,并安装于储存器33。具体说来,本实施方式中,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以基板本体83a的背面或包含变频控制元件的高发热部件与储存器33的外周面接触的状态,利用带状部件83b等可装卸地安装于储存器33,从而省略了以往的室外单元中的从隔板58向风机室S1侧突出的散热片。因此,在运转中由变频控制元件等高发热部件产生的热量主要被发散至储存器33内通过的低压气体制冷剂及存放在储存器33内的低压液体制冷剂中。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的室外单元2中,设有使变频控制元件等高发热部件所产生的热量发散至储存器33内通过的低压气体制冷剂及存放在储存器33内的低压液体制冷剂中的冷却结构。而且,基板本体83a的背面或包括变频控制元件在内的各种高发热部件既可与储存器33的外周面直接接触,也可隔着金属制的板状部件来接触。另外,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的配置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中的与右前板56相对向地配置的情况。
另外,第1电气安装件单元82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第1电气安装件单元82的结构相同,故在此省略说明。
(3)室外单元的动作
接下来,对包括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的冷却动作在内的室外单元102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对制冷运转及加热运转时的室外单元2的动作进行说明。
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回路110中,四通切换阀24处于图16的实线所示的状态,即排出管23与第1气体制冷剂管25连接,且吸入管21与第2气体制冷剂管30连接的状态。另外,液体侧锁闭阀29、气体侧锁闭阀31被开启,膨胀阀28被进行开度调节以对制冷剂进行减压。
在制冷剂回路110的该状态下,室外风扇32及压缩机22进行运转。由此,通过室外风扇32的运转,形成将空气从单元箱51的左侧面及背面的吸入口55a、55b吸入单元箱51内,使空气流过室外热交换器26以作为热源使用,然后从单元箱51的前面的吹出口54a吹出这样的室外空气流。另外,通过压缩机22的运转,低压气体制冷剂通过吸入管21及储存器33被吸入压缩机22内并进行压缩从而变成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然后被排出至排出管23。被排出至排出管23的高压气体制冷剂通过四通切换阀24及第1气体制冷剂管25被送往室外热交换器26,通过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被冷却、冷凝而成为高压液体制冷剂,然后被送往液体制冷剂管27。被送至液体制冷剂管27的高压液体制冷剂在膨胀阀28中进行减压,从而变为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通过液体制冷剂管27、液侧锁闭阀29及液体制冷剂连接配管5被送往室内热交换器41。被送至室内热交换器41的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通过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被加热、蒸发而变成低压气体制冷剂,通过气体制冷剂连接配管6、气体侧锁闭阀31、第2气体制冷剂管30及四通切换阀24被送回吸入管21,通过储存器33后再次被压缩机22吸入。
然后,加热运转时的制冷剂回路110中,四通切换阀24处于图16的虚线所示的状态,即排出管23与第2气体制冷剂管30连接,且吸入管21与第1气体制冷剂管25连接的状态。另外,液体侧锁闭阀29、气体侧锁闭阀31被开启,膨胀阀28被进行开度调节以对制冷剂进行减压。
在制冷剂回路110的该状态下,室外风扇32及压缩机22进行运转。由此,通过室外风扇32的运转,形成将空气从单元箱51的左侧面及背面的吸入口55a、55b吸入单元箱51内,使空气通过室外热交换器26以作为热源使用,然后从单元箱51的前面的吹出口54a吹出这样的室外空气流。另外,通过压缩机22的运转,低压气体制冷剂通过吸入管21及储存器33被吸入压缩机22内并进行压缩从而变成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然后被排出至排出管23。被排出至排出管23的高压气体制冷剂通过四通切换阀24、第2气体制冷剂管30及气体侧锁闭阀31被送往室内热交换器41,通过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被冷却、冷凝而成为高压液体制冷剂,然后通过液体制冷剂连接配管5、液体侧锁闭阀29及液体制冷剂管27被送往膨胀阀28。被送至膨胀阀28的高压液体制冷剂利用膨胀阀28进行减压,从而变为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通过液体制冷剂管27被送往室外热交换器26。被送至室外热交换器26的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通过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被加热、蒸发而变成低压气体制冷剂,通过第1气体制冷剂管25及四通切换阀24被送回吸入管21,通过储存器33后再次被压缩机22吸入。
在如上述制冷运转及加热运转中,为了对空调装置101进行运转控制而对室外单元2的电气安装件单元81进行通电,因而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的变频控制元件等高发热部件会发热。然而,本实施方式的室外单元102中,将作为变频基板的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具体说来即基板本体83a的背面)安装在储存器33上,因此安装于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的变频控制元件所产生的热量被发散至储存器33内通过的低压气体制冷剂及存放在储存器33内的低压液体制冷剂中。由此,可防止变频控制元件的异常加热。
(4)室外单元的特征
利用图17~图20说明的上述室外单元102中,由于采用了通过将作为变频基板的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安装在储存器33上,使变频控制元件所产生的热量被发散至在储存器33内流动的低压液体制冷剂中的冷却结构,因此可省略以往的室外单元中的从隔板向风机室侧突出的散热片。由此,提高了机械室S2内的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的配置自由度,可促进机械室S2内的空隙的有效利用,有利于室外单元102的单元整体的紧缩化。
而且,由于在吸入管21及储存器33内流动的低压制冷剂是室外单元102内的冷热源中温度最低的制冷剂,因此可得到较高的冷却效果。而且,由于在储存器33内存放有低压液体制冷剂,因此也可利用该低压液体制冷剂的蒸发热。
另外,通过省略散热片,可实现成本降低及风机室S1侧的通风阻力的减小,且由于室外风扇32的叶片的外周部与隔板58不易产生干涉,因此可扩大机械室S2的左右方向的空隙。
而且,由于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可装卸地安装在储存器33上,因此可确保维护时的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的方便性。
另外,储存器33及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在机械室S2内的配置并不限定于如图17~图19所示的压缩机22的上侧,也可配置在机械室S2内的其它位置。
(5)变形例1
利用图17~图20说明的上述室外单元102中,采用了通过将作为变频基板的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安装在储存器33上,使变频控制元件所产生的热量被发散至在储存器33内流动的低压制冷剂中的冷却结构,然而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如图21所示,也可采用通过将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利用带状部件83b等可装卸地安装于构成吸入管21的一部分的吸入盘管21a上,使变频控制元件所产生的热量被发散至在吸入盘管21a内流动的低压制冷剂中的冷却结构。在此,吸入盘管21a例如如图22所示,在吸入管21的四通切换阀24与储存器33之间的部分(参照图16)通过钎焊等使一对板材贴合从而在内部形成流路。而且,该吸入盘管21a形成有沿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的背面成形、且与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的背面接触的面21b。另外,图21是表示变形例1(将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安装于吸入盘管21a时)的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安装于吸入盘管21a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2是从图21的A方向观察吸入盘管21a所看见的图(局部剖切加以图示)。
此时,与将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安装于储存器33时相同,可利用低压制冷剂,使变频控制元件所产生的热量发散,因此可得到较高的冷却效果。而且,吸入盘管21a形成有沿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的背面成形的面21b,从而可扩大吸入盘管21a与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的接触面积,因此可提高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的冷却效率,促进变频控制元件所产生的热量的发散。
而且,吸入盘管21a及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在机械室S2内的配置与图17~图19所示的将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安装在储存器33上时相同,既可配置在压缩机22的上侧,也可配置在机械室S2内的其它位置。
例如,可将吸入盘管21a及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沿单元箱51的外板即形成机械室S2的底面、顶面、右前面、右侧面或右背面(本实施方式中为底板52、顶板53、右前板56或右侧板57)的内面配置。此时,可有效利用单元箱51的外板附近的空隙。作为其具体例,对将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沿单元箱51的底面配置的情况进行说明。
在对机械室S2内的空间中的单元箱51的底面附近的空隙予以利用时,如图23所示,可将吸入盘管21a及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沿单元箱51的底面(本实施方式中为底板52)配置。在此,图23是从右斜前方观察变形例1(将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沿单元箱51的底面配置时)的室外单元2所看见的部分立体图(拆除顶板53、前板54、56、侧板57、吸入盘管21a以外的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及第1电气安装件单元82后加以图示)。
此时,为了避免压缩机22与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产生干涉,最好将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及吸入盘管21a配置在压缩机22与底板52的上下方向之间,且考虑到维护时的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的方便性,最好将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可装卸地安装于吸入盘管21a。例如,如图24所示,也可在底板52上设有用于设置压缩机22的台座52b,在压缩机22与底板52的上下方向之间形成有用于设置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及吸入盘管21a的空隙,然后,在该空隙中设置导轨部件52a,将吸入盘管21a沿底板52配置,且将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的基板本体83a的侧端部安装成可沿前后方向在吸入盘管21a的面21b上滑动。在此,图24是表示将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安装在压缩机22与单元箱51的底板52的上下方向之间的结构的主视图。
(6)变形例2
利用图17~图24说明的上述室外单元102中,由于采用了通过将作为变频基板的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安装在储存器33或吸入盘管21a上,使变频控制元件所产生的热量被发散至在储存器33或吸入盘管21a内流动的低压制冷剂中的冷却结构,因此,在空调装置101的运转中,通过使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10内循环,可使变频控制元件所产生的热量被充分发散。然而,即使在空调装置101停止后,变频控制元件也会产生过渡的热量。因此,最好在空调装置101停止后的一段时间内,将变频控制元件所产生的过渡的热量除去。因此,在安装有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的储存器33或吸入盘管21a上设置蓄热材料。由此,在空调装置101的运转中,可将来自储存器33或吸入盘管21a的冷热预先储存在蓄热材料中,从而在空调装置101停止后使变频控制元件产生的过渡的热量有效地发散。在此,最好选择适量的蓄热材料,使其可储存足以吸收空调装置101停止后变频控制元件所产生的热量的冷热量。
另外,由于在储存器33或吸入盘管21a内流动的低压制冷剂的温度低于机械室S2内的空气温度,因此储存器33或吸入盘管21a与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直接接触后,可能会产生结露,然而通过在储存器33或吸入盘管21a与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具体说来即基板本体83a的背面)间夹设蓄热部件,可有利于防止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上的结露。
以下,对具体例进行说明。
<在储存器上设置蓄热材料时>
例如,在将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安装于储存器33时,如图25所示,可在储存器33上设置封入有蓄热材料93的蓄热体91。本变形例中,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在与储存器33的外周面间夹设有蓄热体91的状态下,利用带状部件83b等安装于储液器36。在此,蓄热体91如图26所示,主要具有内部形成有中空的空间的箱体92和封入在箱体92的内部的蓄热材料93,该箱体92具有沿储存器33的外周面成形的凹面92a、以及与基板本体83a的背面或包含变频控制元件的高发热部件接触的面92b。蓄热材料93在本变形例中,是利用熔解潜热来进行蓄热的潜热蓄热材料,其熔点低于变频控制元件的使用上限温度,且高于在储存器33内流动的低压制冷剂的温度。例如,最好使用熔点在60~80℃左右的石蜡或盐类。另外,图25是表示变形例2(在储存器33上设有蓄热材料93时)的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安装于储存器33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6是从图25的B方向观察蓄热体91所看见的图(局部剖切加以图示)。
<在吸入盘管上设置蓄热材料时>
例如,在将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安装于吸入盘管21a时,如图27所示,可在吸入盘管21a上设置封入有蓄热材料193的蓄热体191。本变形例中,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在与吸入盘管21a的外周面间夹设有蓄热体191的一部分的状态下,利用带状部件83b等可装卸地安装于吸入盘管21a。在此,蓄热体191如图28所示,主要具有内部形成有中空的筒状空间的箱体192和封入在箱体192的内部的蓄热材料193,该箱体192具有可供吸入盘管21a插入的矩形孔192a。在吸入盘管21a插入矩形孔192a中的状态下,箱体192覆盖吸入盘管21a的外周面,箱体192具有与基板本体83a的背面或包含变频控制元件的高发热部件接触的面192b。蓄热材料193在本变形例中,是利用熔解潜热来进行蓄热的潜热蓄热材料,其熔点低于变频控制元件的使用上限温度,且高于在吸入盘管21a内流动的低压制冷剂的温度。例如,最好使用熔点在60~80℃左右的石蜡或盐类。图27是表示变形例2(在吸入盘管21a上安装有蓄热材料193时)的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安装于吸入盘管21a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8是从图27的C方向观察蓄热体191所看见的图(局部剖切加以图示)。
另外,作为具有可供吸入盘管21a插入的矩形孔192a、且内部形成有中空的筒状空间的箱体192的替代品,如图28所示,也可使用可卷绕于吸入盘管21a的周围的袋状体194。此时,可将封入有蓄热材料193的袋状体194卷绕于吸入盘管21a的周围来作为一个整体(参照图29的箭头D),并将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安装于其上。在此,图29是表示可卷绕于吸入盘管21a的周围的蓄热体191的图。
另外,在将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设置于压缩机22和底板52的上下方向之间时(参照图23及图24),如图30所示,也可在底板52上设有用于设置压缩机22的台座52b,在压缩机22与底板52的上下方向之间形成有用于设置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吸入盘管21a、及蓄热体191的空隙,将吸入盘管21a插入蓄热体191的矩形孔192a中来构成一个整体,并将其与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上下重叠地设置在该空间内,然后,在该空隙中设置导轨部件52a,将吸入盘管21a沿底板52配置,且将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的基板本体83a的侧端部安装成可沿前后方向在蓄热体191的面192b上滑动。在此,图30是表示将吸入盘管21a、蓄热材料193及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安装在压缩机22与单元箱51的底板52的上下方向之间的结构的主视图。
<实施方式3>
(1)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的结构
图31是采用了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的空调装置201的概略的制冷剂回路图。空调装置201是所谓的分体式空调装置,主要包括:室外单元202、室内单元4、连接室外单元202和室内单元4的液体制冷剂连接配管5及气体制冷剂连接配管6,由此构成蒸汽式的制冷剂回路110。
<室内单元的制冷剂回路的结构>
室内单元4设置在室内,包括构成制冷剂回路110的一部分的室内侧制冷剂回路10a。该室内侧制冷剂回路10a主要具有室内热交换器41。
另外,室内侧制冷剂回路10a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及实施方式2的室内侧制冷剂回路10a的结构相同,故在此省略说明。
<室外单元的制冷剂回路的结构>
室外单元202设置在室外,包括构成制冷剂回路110的一部分的室外侧制冷剂回路110b。该室外侧制冷剂回路110b主要具有:压缩机22、四通切换阀24、室外热交换器26、膨胀阀28、液体侧锁闭阀29、气体侧锁闭阀31、以及储存器33。
另外,室外侧制冷剂回路110b的结构与实施方式2的室外侧制冷剂回路110b的结构相同,故在此省略说明。
(2)室外单元的结构
接下来,利用图32~图34,对具有上述室外侧制冷剂回路110b的室外单元202的结构进行说明。在此,图32是室外单元202的俯视图(拆除顶板53及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后加以图示)。图33是室外单元202的主视图(拆除左右前板54、56及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后加以图示)。图34是从右斜前方观察室外单元202所看见的立体图(拆除顶板53、前板54、56、侧板57、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及第1电气安装件单元82后加以图示)。室外单元202具有利用沿铅直方向延伸的隔板58将大致长方体箱状的单元箱51的内部分割为风机室S1和机械室S2(即箱型结构)的结构,主要包括:大致箱状的单元箱51、室外热交换器26、室外风扇32、压缩机22、与室外热交换器26及压缩机22一起构成室外侧制冷剂回路110b的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参照图31)、以及对室外单元202进行运转控制的电气安装件单元81。
<单元箱>
单元箱51主要包括:底板52、顶板53、左前板54、右前板56、右侧板57、以及隔板58。
底板52是构成单元箱51的底面部分的横向长的大致长方形状的金属制的板状部件。底板52的周缘部向上折弯。底板52的外面设有固定于实地安装面的2个固定脚59。固定脚59在单元箱51的主视图中呈大致U字形状,是从单元箱51的前侧向后侧延伸的金属制的板状部件。
顶板53是构成室外单元202的顶面部分的横向长的大致长方形状的金属制的板状部件。
左前板54是主要构成单元箱51的左前面部分及左侧面部分的金属制的板状部件,其下部利用螺钉等固定于底板52。左前板54上形成有被室外风扇32吸入单元箱51内的空气的吸入口55a。另外,左前板54上形成吹出口54a,该吹出口54a用于将被室外风扇32从单元箱51的背面侧及左侧面侧吸入内部的空气吹出至外部。该吹出口54a上设有风扇格栅60。
右前板56是主要构成单元箱51的右前面部分及右侧面的前部的金属制的板状部件,其下部利用螺钉等固定于底板52。另外,右前板56的左端部利用螺钉等固定于左前板54的右端部。
右侧板57是主要构成单元箱51的右侧面的后部及右背面部分的金属制的板状部件,其下部利用螺钉等固定于底板52。而且,左前板54的后端部与右侧板57的背面侧端部的左右方向之间,形成有被室外风扇32吸入单元箱51内的空气的吸入口55b。
隔板58是配置在底板52上的铅直延伸的金属制的板状部件,将单元箱51的内部空间分割为左右2个空间。隔板58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有构成隔板58的上部的平坦部58a和构成隔板58的下部的弯曲部58b。平坦部58a是在单元箱51的俯视图中从热交换器26的右侧端部(即热交换器26的管板26a)向左前板54的右侧端部笔直延伸的部分,弯曲部58b是在单元箱51的俯视图中以从平坦部58a向风机室S1侧突出的状态弯曲的部分。隔板58的下部利用螺钉等固定于底板52。另外,左前板54的右端部利用螺钉等固定于隔板58的前端部。而且,右侧板57的背面侧端部利用螺钉等固定于室外热交换器26的管板26a。
像这样,单元箱51的内部空间被隔板58分割为风机室S1和机械室S2。具体说来,风机室S1是被底板52、顶板53、左前板54、隔板58所包围的空间,配置有室外风扇32及室外热交换器26。机械室S2是被底板52、顶板53、右前板56、右侧板57、隔板58所包围的空间,配置有压缩机22、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及电气安装件单元81。该单元箱51中,通过取下右前板56,可观察到机械室S2的内部。
<压缩机>
压缩机22是将压缩机用电动机22a(参照图31)内藏在外壳内的密闭型压缩机,配置在机械室S2内。在此,压缩机用电动机22a是可控制频率的所谓变频式电动机。压缩机22在本实施方式中,呈单元箱51的全高的大致一半高度的纵向型圆筒形状,其下部固定于底板52。另外,压缩机22配置于在单元箱51的俯视图中的单元箱51的前后方向中央附近及单元箱51的左右方向右侧的隔板58附近。具体说来,压缩机22配置在形成于隔板58的下部的弯曲部58b附近。因此,压缩机22配置为在单元箱51的俯视图中与形成于隔板58的上部的平坦部58a重叠。
另外,室外热交换器26及室外风扇32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及实施方式2的室外热交换器26及室外风扇32的结构相同,故在此省略说明。
<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
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是构成室外侧制冷剂回路110b(除压缩机22及室外热交换器26外)的部件,该室外侧制冷剂回路110b主要包含:吸入管21、排出管23、四通切换阀24、第1气体制冷剂管25、液体制冷剂管27、膨胀阀28、液体侧锁闭阀29、第2气体制冷剂管30、气体侧锁闭阀31及储存器33。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主要配置在机械室S2内的压缩机22的前侧、上侧、右横侧及后侧。
<电气安装件单元>
电气安装件单元81包括控制P板及变频基板等各种电气安装件,控制P板包含用于进行运转控制的微型计算机等。电气安装件单元81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由配置在机械室S2的上部空间中的第1电气安装件单元82及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构成。
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主要具有基板本体83a,该基板本体83a是安装有运转中的发热量较大的高发热部件的变频基板,该高发热部件包含由功率晶体管及二极晶体管构成的变频控制元件,该基板本体83a上安装有包括变频控制元件在内的各种高发热部件。本实施方式中,基板本体83a上安装有用于压缩机用电动机22a的变频控制的变频控制元件。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在第1电气安装件单元82的内侧与隔板58接触。具体说来,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固定在形成于隔板58的上部的平坦部58a上,使基板本体83a的背面或包含变频控制元件的高发热部件与平坦部58a的机械室S2侧面接触,从而省略了以往的室外单元中的从隔板58向风机室S1侧突出的散热片。因此,在运转中由变频控制元件等高发热部件产生的热量可通过隔板58来发散。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的室外单元2中,设有使变频控制元件等高发热部件所产生的热量通过隔板58发散的冷却结构。而且,基板本体83a的背面或包括变频控制元件在内的各种高发热部件既可与隔板58的外周面直接接触,也可隔着金属制的板状部件来接触。
另外,第1电气安装件单元82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及实施方式2的第1电气安装件单元82的结构相同,故在此省略说明。
(3)室外单元的动作
接下来,对包括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的冷却动作在内的室外单元202的动作进行说明。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同样进行制冷运转及加热运转,其内容与上述实施方式2中的制冷运转及加热运转相同,故在此省略说明。
而且,在制冷运转及加热运转中,为了对空调装置201进行运转控制而对室外单元202的电气安装件单元81进行通电,因而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的变频控制元件等高发热部件会发热。然而,本实施方式的室外单元202中,采用了使作为变频基板的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具体说来即基板本体83a的背面或包含变频控制元件的高发热部件)与隔板58的机械室S2侧面接触的结构,因此安装于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的变频控制元件所产生的热量可通过隔板58来发散。由此,可防止变频控制元件的异常加热。
(4)室外单元的特征
利用图32~图34说明的上述室外单元202中,由于采用了通过使作为变频基板的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与隔板58的机械室S2侧面接触,使变频控制元件所产生的热量从隔板58发散的冷却结构,因此可省略以往的室外单元中的从隔板向风机室侧突出的散热片。由此,提高了机械室S2内的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的配置自由度,可促进机械室S2内的空隙的有效利用,有利于室外单元202的单元整体的紧缩化。
另外,通过省略散热片,可实现成本降低及风机室S1侧的通风阻力的减小,且由于室外风扇32的叶片的外周部与隔板58不易产生干涉,因此可扩大机械室S2的左右方向的空间。
(5)变形例1
利用图32~图34说明的上述室外单元202中,采用了通过使作为变频基板的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与隔板58的机械室S2侧面接触,使变频控制元件所产生的热量从隔板58发散的冷却结构,然而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采用通过使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与单元箱51的外板即形成机械室S2的底面、顶面、右前面、右侧面或右背面(本实施方式中为底板52、顶板53、右前板56或右侧板57)的内面接触,使变频控制元件所产生的热量从单元箱51的外板发散的冷却结构。此时,由于变频控制元件所产生的热量主要通过室外空气的自然对流热传递来冷却,因此同与隔板58接触的情况相比传热效率略差,但是可进一步提高机械室S2内的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的配置自由度,从而进一步促进机械室S2内的空隙的有效利用。
以下,对具体例进行说明。
<使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与单元箱的侧面接触时>
例如,在机械室S2内的空间中的单元箱51的右侧面附近空出有空隙时,如图35所示,可使作为变频基板的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与单元箱51的右侧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右侧板57)的内面接触。在此,图35是变形例1(使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与单元箱51的侧面的内面接触时)的室外单元2的俯视图。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隔板158不具有与图32~图34所示的隔板58的平坦部58a对应的部分,上下方向的整体具有与隔板58的弯曲部58b相同的形状。
此时,考虑到维护时的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的方便性,最好将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可装卸地安装于右侧板57。例如,如图36及图37所示,在右侧板57的内面上设有向上方延伸的卡扣爪57a,且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的基板本体83a的背面设有安装部件83b,该安装部件83b具有可供卡扣爪57a插入的方孔,从而可得到将基板本体83a可装卸地安装于右侧板57的结构。在此,图36是表示将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安装在单元箱51的右侧板57上的结构的俯视图。图37是表示将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安装在单元箱51的右侧板57上的结构的主视图。另外,在采用这种可装卸的结构时,基板本体83a的背面与右侧板57的内面间会产生间隙,导致变频控制元件所产生的热量的发散能力有下降的趋势,因此最好在其间夹设硅油等热传导性良好的材料,以填埋基板本体83a的背面与右侧板57的内面间的间隙。
<使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与单元箱的前面接触时>
例如,在机械室S2内的空间中的单元箱51的右前面附近空出有空隙时,如图38所示,可使作为变频基板的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与单元箱51的右前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右前板56)的内面接触。在此,图38是变形例1(使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与单元箱51的前面的内面接触时)的室外单元202的右视图。
此时,考虑到维护时的将右前板56取下的作业,最好将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可装卸地安装于右前板56。此时,与上述使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与单元箱51的右侧面接触时相同,如图36及图37所示,在右前板56的内面上设有向上方延伸的卡扣爪56a,且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的基板本体83a的背面设有安装部件83b,该安装部件83b具有可供卡扣爪56a插入的方孔,从而可得到将基板本体83a可装卸地安装于右前板56的结构。另外,在采用这种可装卸的结构时,与上述使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与单元箱51的右侧面接触时相同,最好利用硅油等热传导性良好的材料来填埋基板本体83a的背面与右前板56的内面间的间隙。
<与单元箱的底面接触时>
例如,在机械室S2内的空间中的单元箱51的底面附近配置有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时,如图39所示,可使作为变频基板的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与单元箱51的底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底板52)的内面接触。在此,图39是从右斜前方观察变形例1(使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与单元箱51的底面的内面接触时)的室外单元202所看见的局部立体图(拆除顶板53、前板54、56、侧板57、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及第1电气安装件单元82后加以图示)。
此时,为了避免压缩机22与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产生干涉,最好将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配置在压缩机22与底板52的上下方向之间,且考虑到维护时的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的方便性,最好将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可装卸地安装于底板52。例如,如图40所示,也可在底板52上设有用于设置压缩机22的台座52b,在压缩机22与底板52的上下方向之间形成有用于设置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的空隙,然后,在该空隙中设置导轨部件52a,将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安装成与底板52接触,且可沿底板52的前后方向滑动。在此,图40是表示将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安装在压缩机22与单元箱51的底板52的上下方向之间的结构的主视图。
(6)变形例2
利用图32~图40说明的上述室外单元202中,采用了通过使作为变频基板的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与单元箱51的外板(具体说来即右前板56、右侧板57、底板52等)的内面或隔板58的机械室S2侧面接触,使变频控制元件所产生的热量从单元箱51的外板或隔板58发散的冷却结构,然而也可使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的一部分与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所接触的单元箱51的外板或隔板58接触。此时,利用在制冷剂回路110内循环的制冷剂可对单元箱51的外板或隔板58进行冷却,从而可促进变频控制元件产生的热量的发散。
以下,对具体例进行说明。
<使储存器与隔板接触时>
例如,在使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与隔板58的机械室S2侧面接触(参照图32~图34)时,如图41及图42所示,可使作为储液容器的储存器33与隔板58的机械室S2侧面(具体说来即平坦部58a)接触。在此,储存器33是纵向型圆筒形状的容器,利用带状部件33a等固定在隔板58上。另外,图41是表示变形例2(使储存器33与隔板58的机械室S2侧面接触时)的室外单元202的俯视图(拆除顶板53及储存器33以外的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后加以图示)。图42是从右斜前方观察变形例2(使储存器33与隔板58的机械室S2侧面接触时)的室外单元202所看见的立体图(拆除顶板53、前板54、56、侧板57、储存器33以外的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及第1电气安装件单元82后加以图示)。
此时,可利用通过储存器33内的低压气体制冷剂及存放在储存器33内的低压液体制冷剂对隔板58进行冷却,因此可促进变频控制元件产生的热量的发散。此时,最好使储存器33与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的附近接触,然而,即使在因难以确保机械室S2内的储存器33的设置空隙而不得不将储存器33配置在远离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的场所时,也有利于隔板58的冷却,因此可确保储存器33的配置的自由度。
<使吸入盘管与隔板接触时>
例如,在使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与隔板58的机械室S2侧面接触(参照图32~图34)时,如图43所示,可使构成吸入管21的一部分的吸入盘管21a与隔板58的机械室S2侧面接触。在此,吸入盘管21a例如如图44所示,在吸入管21的四通切换阀24与储存器33之间的部分(参照图41)通过钎焊等使一对板材贴合从而在内部形成流路。而且,该吸入盘管21a形成有沿隔板58的机械室S2侧面成形的接触面21b。另外,图43是表示变形例2(使吸入盘管21a与隔板58的机械室S2侧面接触时)的室外单元202的俯视图(拆除顶板53及吸入盘管21a以外的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后加以图示)。图44是从图43的A方向观察吸入盘管21a所看见的图(局部剖切加以图示)。
此时,可利用通过吸入盘管21a内的低压气体制冷剂对隔板58进行冷却。而且,吸入盘管21a形成有沿隔板58的机械室S2侧面成形的接触面21b,从而可扩大吸入盘管21a与隔板58的接触面积,因此可提高隔板58的冷却效率,促进变频控制元件所产生的热量的发散。
<使储存器与单元箱的侧面接触时>
例如,在使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与单元箱51的右侧面(本实施方式中为右侧板57)的内面接触时(参照图45),如图45所示,可使作为储液容器的储存器33与单元箱51的右侧面(本实施方式中为右侧板57)的内面接触。在此,储存器33是纵向型圆筒形状的容器,利用带状部件33a等固定在右侧板57上。另外,图45是表示变形例2(使储存器33与单元箱51的右侧面的内面接触时)的室外单元2的俯视图(拆除顶板53及储存器33以外的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后加以图示)。
此时,可利用通过储存器33内的低压气体制冷剂及存放在储存器33内的低压液体制冷剂对单元箱51的右侧面进行冷却,因此可促进变频控制元件产生的热量的发散。
另外,虽在此未图示,作为储存器33的替代品,也可使图44所示的吸入盘管21a与单元箱51的右侧面(本实施方式中为右侧板57)的内面接触。另外,使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与单元箱51的右前面(本实施方式中为右前板56)的内面接触(参照图38)时,也可使储存器33或吸入盘管21a与单元箱51的右前面(本实施方式中为右前板56)的内面接触。
<使储存器与单元箱的底面接触时>
例如,在将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设置于压缩机22和底板52的上下方向之间、并且与单元箱51的底面(本实施方式中为底板52)的内面接触(参照图40)时,如图46所示,可使作为储液容器的储存器33与单元箱51的底面的内面接触。在此,储存器33是横向型圆筒形状的容器。另外,图46是表示将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安装在压缩机22与单元箱51的底板52的上下方向之间、并在其附近设置了储存器33的结构的主视图。
此时,可利用通过储存器33内的低压气体制冷剂及存放在储存器33内的低压液体制冷剂对单元箱51的底面进行冷却,因此可促进变频控制元件产生的热量的发散。
另外,虽在此未图示,作为储存器33的替代品,也可使图44所示的吸入盘管21a与单元箱51的底面(本实施方式中为底板52)的内面接触。
<实施方式4>
(1)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的结构
图47是采用了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的空调装置301的概略的制冷剂回路图。空调装置301是所谓的分体式空调装置,主要包括:室外单元302、室内单元4、连接室外单元302和室内单元4的液体制冷剂连接配管5及气体制冷剂连接配管6,由此构成蒸汽式的制冷剂回路110。
<室内单元的制冷剂回路的结构>
室内单元4设置在室内,包括构成制冷剂回路110的一部分的室内侧制冷剂回路10a。该室内侧制冷剂回路10a主要具有室内热交换器41。
另外,室内侧制冷剂回路10a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3的室内侧制冷剂回路10a的结构相同,故在此省略说明。
<室外单元的制冷剂回路的结构>
室外单元302设置在室外,包括构成制冷剂回路110的一部分的室外侧制冷剂回路110b。该室外侧制冷剂回路110b主要具有:压缩机22、四通切换阀24、室外热交换器26、膨胀阀28、液体侧锁闭阀29、气体侧锁闭阀31、以及储存器33。
另外,室外侧制冷剂回路110b的结构与实施方式2的室外侧制冷剂回路110b的结构相同,故在此省略说明。
(2)室外单元的结构
接下来,利用图48~图50,对具有上述室外侧制冷剂回路110b的室外单元302的结构进行说明。在此,图48是室外单元302的俯视图(拆除顶板53及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后加以图示)。图49是室外单元302的主视图(拆除左右前板54、56及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后加以图示)。图50是从右斜前方观察室外单元302所看见的立体图(拆除顶板53、前板54、56、侧板57、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及第1电气安装件单元82后加以图示)。室外单元2具有利用沿铅直方向延伸的隔板58将大致长方体箱状的单元箱51的内部分割为风机室S1和机械室S2(即箱型结构)的结构,主要包括:大致箱状的单元箱51、室外热交换器26、室外风扇32、压缩机22、与室外热交换器26及压缩机22一起构成室外侧制冷剂回路110b的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参照图47)、以及对室外单元302进行运转控制的电气安装件单元81。
另外,单元箱51、室外热交换器26、室外风扇32及压缩机22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单元箱51、室外热交换器26、室外风扇32及压缩机22的结构相同,故在此省略说明。
<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
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是构成室外侧制冷剂回路110b(除压缩机22及室外热交换器26外)的部件,该室外侧制冷剂回路110b主要包含:吸入管21、排出管23、四通切换阀24、第1气体制冷剂管25、液体制冷剂管27、膨胀阀28、液体侧锁闭阀29、第2气体制冷剂管30、气体侧锁闭阀31及储存器33。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主要配置在机械室S2内的压缩机22的前侧、上侧、右横侧及后侧。
<电气安装件单元>
电气安装件单元81包括控制P板及变频基板等各种电气安装件,控制P板包含用于进行运转控制的微型计算机等。电气安装件单元81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由配置在机械室S2的上部空间中的第1电气安装件单元82及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构成。
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主要具有基板本体83a,该基板本体83a是安装有运转中的发热量较大的高发热部件的变频基板,该高发热部件包含由功率晶体管及二极晶体管构成的变频控制元件,该基板本体83a上安装有包括变频控制元件在内的各种高发热部件。本实施方式中,基板本体83a上安装有用于压缩机用电动机22a的变频控制的变频控制元件。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在基板本体83a的背面或包括变频控制元件在内的各种高发热部件与蓄热体91接触的状态下设置在机械室S2内,该蓄热体91与隔板58的机械室S2侧面接触。而且,基板本体83a的背面或包括变频控制元件在内的各种高发热部件既可与蓄热体91直接接触,也可隔着金属制的板状部件来接触。
在此,蓄热体91如图51所示,主要具有内部形成有中空的空间的箱体92和封入在箱体92的内部的蓄热材料93,该箱体92具有沿机械室S2侧面成形的面92a、以及与基板本体83a的背面或包含变频控制元件的高发热部件接触的面92b。蓄热材料93在本变形例中,是利用熔解潜热来进行蓄热的潜热蓄热材料,其熔点低于变频控制元件的使用上限温度,且高于在储液器36内流动的高压制冷剂的温度。例如,最好使用熔点在60~80℃左右的石蜡或盐类。另外,即使在空调装置301停止后,变频控制元件也会产生过渡的热量。因此,最好在空调装置301停止后的一段时间内,将变频控制元件所产生的过渡的热量除去。因此,最好选择适量的蓄热材料93,使其可储存足以吸收空调装置301停止后变频控制元件所产生的热量的冷热量。图51是从图48的A方向观察蓄热体91所看见的图(局部剖切加以图示)。
像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单元302中,采用了通过使作为变频基板的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与设置在机械室S2内的蓄热体91接触,使安装于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的变频控制元件等高发热部件在运转中或刚停止时所产生的热量发散至蓄热体91(具体说来即蓄热材料93)中的冷却结构,因此可省略以往的室外单元中的从隔板58向风机室S1侧突出的散热片。
另外,第1电气安装件单元82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第1电气安装件单元82的结构相同,故在此省略说明。
(3)室外单元的动作
接下来,对包括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的冷却动作在内的室外单元302的动作进行说明。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同样进行制冷运转及加热运转,其内容与上述实施方式2及实施方式3中的制冷运转及加热运转相同,故在此省略说明。
而且,在制冷运转及加热运转中,为了对空调装置301进行运转控制而对室外单元302的电气安装件单元81进行通电,因而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的变频控制元件等高发热部件会发热。然而,本实施方式的室外单元302中,由于采用了使作为变频基板的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具体说来即基板本体83a的背面)与蓄热体91接触的结构,因此安装于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的变频控制元件所产生的热量可主要通过将封入在蓄热体91的箱体92内的蓄热材料93熔解、即利用储存在蓄热材料93中的冷热来发散。而且,本实施方式的室外单元302中,使蓄热体91与单元箱51的隔板58的机械室S2侧面接触,因此可利用室外空气对蓄热体91(具体说来即箱体92的面92a)进行冷却,将冷热储存在蓄热材料93中,从而可促进变频控制元件所产生的热量的发散。
另外,即使在空调装置301停止后,变频控制元件也会产生过渡的热量,该过渡的热量也可利用储存在蓄热材料93中的冷热有效地发散。
由此,本实施方式的室外单元302可防止空调装置301的运转中及刚停止时的变频控制元件的异常加热
(4)室外单元的特征
利用图48~图51说明的上述室外单元302中,由于采用了通过使作为变频基板的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与蓄热体91接触,使变频控制元件所产生的热量发散至蓄热体91中的冷却结构,因此可省略以往的室外单元中的从隔板58向风机室S1侧突出的散热片。由此,提高了机械室S2内的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的配置自由度,促进机械室S2内的空隙的有效利用,有利于室外单元302的单元整体的紧缩化。
另外,通过省略散热片,可实现成本降低及风机室S1侧的通风阻力的减小,且由于室外风扇32的叶片的外周部与隔板58不易产生干涉,因此可扩大机械室S2的左右方向的空隙。
而且,室外单元302中,使蓄热体91与单元箱51的隔板58的机械室S2侧面接触,因此可利用室外空气(利用室外风扇32在风机室S2室内流动的室外空气)对蓄热体91进行冷却。由此,可促进变频控制元件所产生的热量的发散。
(5)变形例1
利用图48~图51说明的上述室外单元2中,使作为变频基板的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所接触的蓄热体91与隔板58的机械室S2侧面接触,然而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使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所接触的蓄热体与单元箱51的外板即形成机械室S2的底面、顶面、右前面、右侧面或右背面(本实施方式中为底板52、顶板53、右前板56或右侧板57)的内面接触。此时,主要通过室外空气的自然对流热传递来对蓄热体进行冷却,因此同与隔板58接触时相比传热效率略差,但是可进一步提高机械室S2内的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的配置自由度,从而进一步促进机械室S2内的空隙的有效利用。
以下,对具体例进行说明。
<使蓄热体与单元箱的侧面接触时>
例如,在机械室S2内的空间中的单元箱51的右侧面附近空出有空隙时,如图52所示,可使作为变频基板的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所接触的蓄热体91与单元箱51的右侧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右侧板57)的内面接触。在此,图52是变形例1(使蓄热体91与单元箱51的侧面的内面接触时)的室外单元302的俯视图。
此时,考虑到维护时的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的方便性,最好将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及蓄热体91可装卸地安装在右侧板57上。
<使蓄热体与单元箱的前面接触时>
例如,在机械室S2内的空间中的单元箱51的右前面附近空出有空隙时,如图53所示,可使作为变频基板的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所接触的蓄热体91与单元箱51的右前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右前板56)的内面接触。在此,图53是变形例1(使蓄热体91与单元箱51的前面的内面接触时)的室外单元302的右视图。
此时,考虑到维护时的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的方便性,最好将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及蓄热体91可装卸地安装在右前板56上。
<使蓄热体与单元箱的底面接触时>
例如,在机械室S2内的空间中的单元箱51的底面附近配置有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时,如图54所示,可使蓄热体91与单元箱51的底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底板52)的内面接触。在此,图54是从右斜前方观察变形例1(使蓄热体91与单元箱51的底面的内面接触时)的室外单元2所看见的局部立体图(拆除顶板53、前板54、56、侧板57、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及第1电气安装件单元82后加以图示)。
此时,为了避免压缩机22与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产生干涉,最好将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配置在压缩机22与底板52的上下方向之间,且考虑到维护时的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的方便性,最好将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可装卸地安装于底板52。例如,如图55所示,也可在底板52上设有用于设置压缩机22的台座52b,在压缩机22与底板52的上下方向之间形成有用于设置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及蓄热体91的空隙,并使蓄热体91与底板52接触,且将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的基板本体83a的侧端部安装成可沿前后方向在蓄热体91的面92b上滑动。在此,图55是表示将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安装在压缩机22与单元箱51的底板52的上下方向之间的结构的主视图。
(6)变形例2
利用图48~图55说明的上述室外单元302中,采用了通过使作为变频基板的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与蓄热体91接触,使变频控制元件所产生的热量发散至蓄热体91中的冷却结构,而且使蓄热体91与隔板58或形成机械室S2的底板52、右前板56或右侧板57的内面接触,然而也可使蓄热体91与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的一部分接触。此时,利用在制冷剂回路110内循环的制冷剂可对单元箱51的外板或隔板58进行冷却,从而可促进变频控制元件产生的热量的发散。
以下,对具体例进行说明。
<使蓄热体与储存器接触时>
例如,可使蓄热体与作为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的储存器33接触。具体说来,如图56及图57所示,可将由纵向型圆筒形状的容器构成的储存器33配置于单元箱51的拐角部(具体说来即右侧板57的右侧面部分与右背面部分的连接部分附近),且将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在单元箱51的俯视图中相对于右侧板57的右侧面部分及右背面部分倾斜配置,且在单元箱51的俯视图中,将蓄热体191设置在储存器33、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及右侧板57所围成的空隙中并使其与基板本体83a的背面、储存器33的外周面及右侧板57的内面接触。在此,蓄热体191具有与右侧板57的右侧面相对向的第1蓄热体194、与第1蓄热体194呈镜像对称形状的与右侧板57的背面相对向的第2蓄热体195。第1蓄热体194具有内部形成有中空的空间的箱体192和封入在箱体192的内部的蓄热材料193,该箱体192具有:与右侧板57的右侧面的内面接触的面192a(第2蓄热体195的面192a与右侧板57的背面的内面接触)、与基板本体83a的背面或包含变频控制元件的高发热部件接触的面192b、以及与储存器33的外周面接触的面192c。另外,蓄热材料193使用与上述蓄热材料93相同的材料。另外,图56是表示变形例2(将储存器33配置在右侧板57的拐角部使蓄热体191与储存器33接触时)的室外单元的俯视图(拆除顶板53及储存器33以外的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后加以图示)。图57是表示变形例2(将储存器33配置在右侧板的拐角部使蓄热体191与储存器33接触时)的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附近的立体图。
<使蓄热体与吸入盘管接触时>
例如,在机械室S2内的空间中的单元箱51的底面附近配置有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且使蓄热体91与单元箱51的底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底板52)的内面接触(参照图54及图55)时,如图58所示,可使蓄热体291与构成吸入管21的一部分的吸入盘管21a接触。在此,吸入盘管21a例如如图59所示,在吸入管21的四通切换阀24与储存器33之间的部分(参照图47)通过钎焊等使一对板材贴合从而在内部形成流路。另外,蓄热体291如图60所示,主要具有内部形成有中空的筒状空间的箱体292和封入在箱体292的内部的蓄热材料293,该箱体292具有可供吸入盘管21a插入的矩形孔292a。在吸入盘管21a插入矩形孔292a中的状态下箱体292覆盖吸入盘管21a的外周面,箱体292具有与基板本体83a的背面或包含变频控制元件的高发热部件接触的面292b和与底板52接触的面292c。另外,蓄热材料293使用与上述蓄热材料93、193相同的材料。也可将吸入盘管21a插入蓄热体291的矩形孔292a中来构成一个整体,并将其与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上下重叠地设置在利用台座52b所形成的空隙中,然后,在该空隙中设置导轨部件52a,将吸入盘管21a沿底板52配置,且将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的基板本体83a的侧端部安装成可沿前后方向在蓄热体291的面292b上滑动。另外,图58是表示将吸入盘管21a、蓄热体291及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83安装在压缩机22与单元箱51的底板52的上下方向之间的结构的主视图。图59是从图58的B方向观察吸入盘管21a所看见的图(局部剖切加以图示)。图60是从图58的B方向观察蓄热体291所看见的图(局部剖切加以图示)。
<其它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3、实施方式4及其变形例中,将本发明应用于内藏有具有作为储液容器的储存器的室外侧制冷剂回路的室外单元,然而并不限定于此,本发明也可应用于如上述实施方式1及其变形例所示的,内藏有在液体制冷剂管中设有作为储液容器的储液器的室外侧制冷剂回路的室外单元。
另外,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与作为变频基板的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所接触的单元箱的外板的内面或与隔板的机械室侧面接触的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也可利用上述实施方式1及其变形例所示的储液器或构成液体制冷剂管的一部分的高压盘管来代替储存器或吸入盘管。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作为蓄热材料使用了通过固相与液间之间的相变化来进行蓄热的潜热蓄热材料,然而也可使用无需相变化、利用显热来进行蓄热的固体蓄热材料。
此时,可省略构成蓄热体的箱体,而使蓄热体本身与作为变频基板的第2电气安装件单元接触。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利用本发明,可提供一种可使变频基板在箱型结构的室外单元中的配置不受限制的变频控制元件的冷却结构。

Claims (6)

1.一种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具有利用沿铅直方向延伸的隔板将大致长方体箱状的箱体(51)的内部空间分割为风机室(S1)和机械室(S2)的结构,并通过制冷剂连接配管(5、6)与室内单元连接,由此构成蒸汽压缩式的制冷剂回路(10),其特征在于,包括:
配置在所述风机室内的室外热交换器(26)及室外风扇(32);
配置在所述机械室内的压缩机(22);
配置在所述机械室内、与所述压缩机及所述室外热交换器一起构成所述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
配置在所述机械室内、安装有变频控制元件的变频基板(83),
所述变频基板安装在所述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中的下述部件上,即,供在制冷运行时已在所述室外热交换器中被冷凝但未被减压的高压制冷剂或在加热运行时已在室内热交换器中被冷凝但未被减压的高压制冷剂流动的部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频基板安装在作为所述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之一的储液器(36)上,在该储液器(36)内不论在制冷运行时或加热运行时始终有高压制冷剂流入,且在被膨胀阀减压前维持高压状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频基板安装在供高压液体制冷剂流动的高压盘管(39a)上,所述高压盘管构成制冷剂配管(39)的一部分,在该制冷剂配管(39)内不论在制冷运行时或加热运行时始终有高压制冷剂流入,且在被膨胀阀减压前维持高压状态。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频基板(83)配置在所述压缩机(22)与所述箱体(51)的底板的上下方向之间。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上、或与所述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接触的所述箱体的外板的内面上、或与所述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接触的所述隔板的机械室侧面上设置蓄热体。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体与所述变频基板(83)接触。
CN2006800034853A 2005-02-03 2006-01-30 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 Active CN10111171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27239/2005 2005-02-03
JP027237/2005 2005-02-03
JP2005027237A JP2006214633A (ja) 2005-02-03 2005-02-03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JP2005027239A JP2006214635A (ja) 2005-02-03 2005-02-03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JP2005027236A JP2006214632A (ja) 2005-02-03 2005-02-03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JP027236/2005 2005-02-03
JP027238/2005 2005-02-03
JP2005027238A JP3821153B2 (ja) 2005-02-03 2005-02-03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PCT/JP2006/301439 WO2006082779A1 (ja) 2005-02-03 2006-01-30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11719A CN101111719A (zh) 2008-01-23
CN101111719B true CN101111719B (zh) 2010-10-06

Family

ID=369780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034853A Active CN101111719B (zh) 2005-02-03 2006-01-30 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3821153B2 (zh)
CN (1) CN10111171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45713B2 (ja) * 2006-10-16 2012-06-06 ホシザキ電機株式会社 冷却装置
JP5097576B2 (ja) * 2008-02-29 2012-12-12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屋内埋込型熱源機及び空気調和機
CN101592363B (zh) * 2008-05-26 2013-09-25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分体式空调室外机
JP4471023B2 (ja) 2008-06-12 2010-06-0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4488093B2 (ja) * 2008-07-24 2010-06-23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5306766B2 (ja) * 2008-10-17 2013-10-02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4973702B2 (ja) * 2009-02-02 2012-07-1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電装品モジュール及び冷却部材の結合方法、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JP5126343B2 (ja) * 2010-11-17 2013-01-23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5873995B2 (ja) * 2011-04-28 2016-03-0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KR20120135771A (ko) * 2011-06-07 2012-12-1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 조화기의 실외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JP5732532B2 (ja) * 2011-07-07 2015-06-10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CN105371391A (zh) * 2014-08-20 2016-03-02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室外机及空调器
CN105423509A (zh) * 2014-09-03 2016-03-23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散热装置及空调系统
WO2018229829A1 (ja) * 2017-06-12 2018-12-2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室外機
CN110486852B (zh) * 2018-05-14 2021-08-3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电控组件、室外机及空调器
CN110486847B (zh) * 2018-05-14 2021-11-23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电控组件、室外机和空调器
CN110486851B (zh) * 2018-05-14 2021-08-3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电控组件、室外机及空调器
CN109323426B (zh) * 2018-11-09 2020-12-25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和空调器
CN111207506B (zh) * 2020-01-09 2022-12-2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控制器的防凝露控制装置、方法及空调
JP7260805B2 (ja) * 2021-03-31 2023-04-1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035441A (ja) * 2001-05-15 2003-02-07 Takasago Thermal Eng Co Ltd 通信機器等を搭載したラックの顕熱負荷処理方法及び通信機器等を搭載するためのラック
EP1500882A2 (en) * 2003-07-22 2005-01-2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Outdoor unit for use in air conditioner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035441A (ja) * 2001-05-15 2003-02-07 Takasago Thermal Eng Co Ltd 通信機器等を搭載したラックの顕熱負荷処理方法及び通信機器等を搭載するためのラック
EP1500882A2 (en) * 2003-07-22 2005-01-2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Outdoor unit for use in air conditioner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 2004163 A,说明书第2页第4栏第23行至第3页第1栏第5行,附图1、2.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11719A (zh) 2008-01-23
JP3821153B2 (ja) 2006-09-13
JP2006214634A (ja) 2006-08-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11719B (zh) 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
US20100038441A1 (en) Energy system with a heat pump
JP2001317894A (ja) 高効率多チャンネル型ループ熱伝達装置
JP6575690B2 (ja) 機器温調装置
EP2629031B1 (en) Gas heat pump system
JP2010223537A (ja) ヒートポンプ給湯システム
KR101274241B1 (ko) 차량용 에어컨 시스템
JP2006214635A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JP2006214633A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JP2007271212A (ja) ヒートポンプ給湯機の室外ユニット
JP2010216784A (ja)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JP3877207B2 (ja) Co2冷凍サイクルの給湯システム
JP2011106718A (ja) ヒートポンプチラー
JPH10300265A (ja) 冷凍装置
CN114963623A (zh) 换热设备及换热系统
CN110455021B (zh) 一种蓄热式热泵融霜系统
CN210688834U (zh) 一种蓄热式热泵融霜系统
CN109737514B (zh) 嵌入式空调器
CN109737516B (zh) 吊顶式空调器
KR200400067Y1 (ko) 히트파이프가 내장된 냉,난방을 겸한 실외기 없는공기조화기
CN216924603U (zh) 蓄热空调系统
JP3502155B2 (ja) 蓄熱式空気調和機
CN111608891B (zh) 压缩机组、换热系统及热水器
CN218957842U (zh) 新能源车顶置式电池热管理机组
CN212157403U (zh) 一种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