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924603U - 蓄热空调系统 - Google Patents
蓄热空调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924603U CN216924603U CN202123443298.8U CN202123443298U CN216924603U CN 216924603 U CN216924603 U CN 216924603U CN 202123443298 U CN202123443298 U CN 202123443298U CN 216924603 U CN216924603 U CN 21692460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 channel
- port
- heat exchange
- heat stora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5338 heat storage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1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6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4
- 230000001172 regene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39000011232 storag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2826 cool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9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9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3
- LYCAIKOWRPUZTN-UHFFFAOYSA-N Ethylene glycol Chemical compound OCCO LYCAIKOWRPUZT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3921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2188 paraffin wax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150000003839 salt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2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2804 graphi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39 graphi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687 lubricating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52 review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Landscapes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公开一种蓄热空调系统,包括:室内换热器、三介质换热器和蓄热部。室内换热器能够与室内环境换热;三介质换热器设置于室外,三介质换热器内部具有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第一换热通道能够与第二换热通道以及室外环境换热,第一换热通道与室内换热器通过第一管路连通;蓄热部内部具有蓄热通道和放热通道,蓄热通道与第二换热通道通过第二管路连通形成循环回路,放热通道的一端连通进水管,放热通道的另一端连通出水管。在本申请中,能够提高冷凝热的回收量,提高热水的供应效率,保障该蓄热空调系统的运行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蓄热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户对空调制冷制热以及生活热水的需求也不断增大,这促进了空调及热水系统的普及,传统的供给方式多采用热泵机组提供空调冷、热水,再单独添加一台机组制取生活热水,然而这种方案需要采用两套系统,既增大了安装复杂度和占地面积,又增加了设备投资费用,并且热泵机组运行制冷模式时会有大量冷凝热产生,而采用两套独立的系统无法对这部分能量进行利用,造成了一定程度上能量的浪费,为简化上述系统、提高能源利用程度,出现了冷凝热回收机组,供冷模式下可以实现对冷凝热的回收利用。
相关技术中存在一种空调全热回收系统,包括空调主机冷凝器及蒸发器、末端风机盘管和储热水箱,空调主机蒸发器输入管道与末端风机盘管输出管道之间设有循环泵,在空调主机冷凝器与储热水箱之间设有闭式热交换回路,在空调制冷时能够利用热交换回路将冷凝热作用于储热水箱中,对储热水箱中的水进行加热。
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利用冷凝热直接对储热水箱中的水进行加热,效率较低,冷凝热的回收量较少,难以保障热水的持续供应,而且在储热水箱中的水温上升到一定水平的情况下,会导致换热效率下降,影响空调的冷凝散热效率,导致空调的制冷效率下降。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蓄热空调系统,以提高冷凝热的回收量,提高热水的供应效率,保障该蓄热空调系统的运行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蓄热空调系统,包括:室内换热器、三介质换热器和蓄热部。室内换热器能够与室内环境换热;三介质换热器设置于室外,三介质换热器内部具有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第一换热通道能够与第二换热通道以及室外环境换热,第一换热通道与室内换热器通过第一管路连通;蓄热部内部具有蓄热通道和放热通道,蓄热通道与第二换热通道通过第二管路连通形成循环回路,放热通道的一端连通进水管,放热通道的另一端连通出水管。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蓄热空调系统,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在该蓄热空调系统运行在制冷模式的情况下,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在三介质换热器中的第一换热通道内冷凝放热,冷凝放热的冷媒与第二换热通道以及室外环境换热,冷凝放热后的冷媒经第一管路流入室内换热器蒸发吸热,对室内环境制冷,第二换热通道吸收冷凝热通过第二管路输送到蓄热部中的蓄热通道中,利用蓄热部吸收冷凝热进行蓄热,提高冷凝热的回收量,通过进水管向放热通道内输入水,利用放热通道吸收蓄热部中储蓄的热量对水加热形成生活热水,通过出水管持续的供应生活热水,而且在该蓄热空调系统停机时,利用蓄热部储蓄的热量也可持续供应生活热水,提高生活热水的供应效率,通过蓄热部持续的吸收冷凝热,还能够保障该蓄热空调系统的制冷效率。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蓄热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蓄热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四通阀的连通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蓄热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蓄热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管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三介质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室内换热器;110、第一换热接口;120、第二换热接口;200、三介质换热器;210、第一换热通道;211、第一接口;212、第二接口;213、翅片;220、第二换热通道;221、过流间隙;300、蓄热部;310、蓄热通道;311、蓄热肋片;320、放热通道;321、进水管;322、出水管;323、放热肋片;330、蓄热腔;400、第一管路;500、第二管路;510、循环泵;600、四通阀;610、第一端口;620、第二端口;630、第三端口;640、第四端口;700、压缩机;710、输出管;720、输入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结合图1-7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蓄热空调系统,包括:室内换热器100、三介质换热器200和蓄热部300。室内换热器100能够与室内环境换热;三介质换热器200设置于室外,三介质换热器200内部具有第一换热通道210和第二换热通道220,第一换热通道210能够与第二换热通道220以及室外环境换热,第一换热通道210与室内换热器100通过第一管路400连通;蓄热部300内部具有蓄热通道310和放热通道320,蓄热通道310与第二换热通道220通过第二管路500连通形成循环回路,放热通道320的一端连通进水管321,放热通道320的另一端连通出水管322。
采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蓄热空调系统,在该蓄热空调系统运行在制冷模式的情况下,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在三介质换热器200中的第一换热通道210内冷凝放热,冷凝放热的冷媒与第二换热通道220以及室外环境换热,冷凝放热后的冷媒经第一管路400流入室内换热器100蒸发吸热,对室内环境制冷,第二换热通道220吸收冷凝热通过第二管路500输送到蓄热部300中的蓄热通道310中,利用蓄热部300吸收冷凝热进行蓄热,提高冷凝热的回收量,通过进水管321向放热通道320内输入水,利用放热通道320吸收蓄热部300中储蓄的热量对水加热形成生活热水,通过出水管322持续地供应生活热水,而且在该蓄热空调系统停机时,利用蓄热部300储蓄的热量也可持续供应生活热水,提高生活热水的供应效率,通过蓄热部300持续的吸收冷凝热,还能够保障该蓄热空调系统的制冷效率。
可选地,蓄热部300设置于室外。这样,由于在该蓄热空调系统运行在制冷模式下,通过蓄热部300储蓄冷凝热用于制备生活热水,因此将蓄热部300设置于室外,避免蓄热部300内的热量散发影响室内环境的温度,保障该蓄热空调系统的制冷效率。
结合图2所示,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三介质换热器200可设置两个,两个三介质换热器200均位于室外,两个三介质换热器200内均设有第一换热通道210和第二换热通道220,两个三介质换热器200中的第一换热通道210均与室内换热器100通过第一管路400连通,两个三介质换热器200中的第二换热通道220均通过第二管路500与蓄热通道310连通。这样,通过设置两个三介质换热器200进行换热,在该蓄热空调系统运行在制冷模式下,通过两个三介质换热器200中的第一换热通道210对冷媒进行冷凝放热,提高冷媒的放热效率,通过两个三介质换热器200中的第二换热通道220吸收与其对应的第一换热通道210释放的冷凝热,提高了冷凝热的回收量,更好地利用蓄热部300对冷凝热进行储蓄。
可以理解地,三介质换热器200还可设置三个甚至更多,多个三介质换热器200之间进行并联设置,在该蓄热空调系统运行在制冷模式下,利用多个三介质换热器200进行冷凝放热,同时吸收多个三介质换热器200释放的冷凝热。
结合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该蓄热空调系统还包括:四通阀600和压缩机700。四通阀600具有第一端口610、第二端口620、第三端口630和第四端口640;压缩机700具有输出管710和输入管720;第一换热通道210具有第一接口211和第二接口212,室内换热器100具有第一换热接口110和第二换热接口120,第二接口212与第二换热接口120之间通过第一管路400连通,第一接口211与第一端口610连通,第一换热接口110与第二端口620连通,输出管710与第三端口630连通,输入管720与第四端口640连通。这样,通过压缩机700、四通阀600、室内换热器100和三介质换热器200形成该蓄热空调系统的制冷循环系统,通过控制四通阀600的第一端口610、第二端口620、第三端口630和第四端口640之间的连通关系,使压缩机700输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流向三介质换热器200或室内换热器100,对室内环境进行制冷或制热,压缩机700输出的冷媒能够通过输出管710流入四通阀600的第三端口630内,然后经第一端口610流入三介质换热器200中的第一换热通道210内,或者经第二端口620流入室内换热器100中进行冷凝放热,使该蓄热空调系统能够稳定运行。
可选地,该蓄热空调系统还包括:油分、气液分离器和电子膨胀阀。油分连通于压缩机700的输出管710上;气液分离器连通于压缩机700的输入管720上;电子膨胀阀连通于第一管路400上。这样,使该蓄热空调系统的制冷系统更加完善,利用油分将压缩机700输出的高压气态冷媒中的润滑油分离,利用气液分离器使气态和液态冷媒分离,避免液态冷媒进入压缩机700内造成损坏,通过电子膨胀阀进行节流降压,保障制冷系统的正常工作。
可以理解地,压缩机700的种类不做具体限定,例如,螺杆式压缩机、双转子变频压缩机、直流变频压缩机或无刷变频的压缩机等,优选的是直流变频压缩机,可以根据具体实际情况选用。
在一些具体地实施例中,蓄热空调系统运行在制冷模式下,四通阀600的第三端口630与第一端口610连通,第二端口620与第四端口640连通;蓄热空调系统运行在制热模式下,四通阀600的第三端口630与第二端口620连通,第一端口610与第四端口640连通。这样,在蓄热空调系统运行在制冷模式下,此时室内换热器100为蒸发器,处于室外的三介质换热器200为冷凝器,控制四通阀600的第三端口630与第一端口610连通,第二端口620与第四端口640连通,由于压缩机700的输出管710与第三端口630连通,而第一端口610与第一换热通道210的第一接口211连通,输入管720与第四端口640连通,而第二端口620与室内换热器100的第一换热接口110连通,压缩机700输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通过四通阀600流入三介质换热器200的第一换热通道210内进行冷凝放热,冷凝放热后的冷媒通过第一管路400流入室内换热器100中蒸发吸热,蒸发吸热后的冷媒通过第一换热接口110流入第二端口620内,然后流入四通阀600,最终经四通阀600的第四端口640流入输入管720进入压缩机700内再次压缩,冷媒在第一换热通道210内冷凝放热时,第二换热通道220能够吸收冷凝热,经第二管路500循环将热量输送至蓄热部300内的蓄热通道310中,蓄热部300吸收热量并储蓄,用于生活热水的制备;在蓄热空调系统运行在制热模式下,此时室内换热器100为冷凝器,处于室外的三介质换热器200为蒸发器,控制四通阀600的第三端口630与第二端口620连通,第一端口610与第四端口640连通,压缩机700输出的高温高压的冷媒通过四通阀600流入室内换热器100中冷凝放热,对室内环境进行制热,冷凝后的冷媒经第一管路400流入三介质换热器200的第一换热通道210内进行蒸发吸热,蒸发后的冷媒通过第一接口211流入第一端口610内,然后通过四通阀600的第四端口640流出至输入管720,最终进入压缩机700中再次压缩。
结合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蓄热部300内部还设有蓄热腔330,蓄热通道310与放热通道320均贯穿蓄热腔330设置。这样,通过第二管路500输送至蓄热通道310中的冷凝热能够与蓄热腔330发生交换,利用蓄热腔330储蓄冷凝热,将蓄热通道310贯穿设置在蓄热腔330内,使蓄热通道310中的冷凝热更好地与蓄热腔330发生热交换,提高蓄热效率,而将放热通道320贯穿设置在蓄热腔330内,能够利用蓄热腔330内储蓄的冷凝热更好地与放热通道320发生热交换,提高放热通道320的放热效率,更高效地对流经放热通道320的水进行加热,更好地制备生活热水。
可选地,蓄热腔330内部填充有相变蓄热材料。这样,通过在蓄热腔330内部填充相变蓄热材料,利用相变蓄热材料能够相变吸热或者放热的特性,吸收蓄热通道310中的热量储蓄在蓄热腔330内,提高蓄热腔330的蓄热量,进而提高冷凝热的回收效率,在利用放热通道320制备生活热水时,流经放热通道320内的水能够吸收蓄热腔330内储蓄的热量,相变蓄热材料的设置能够增大与蓄热通道310和放热通道320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蓄热或者放热效率。
可选地,相变蓄热材料包括以下一种或多种:石蜡、膨胀石墨、结晶水合盐和熔融盐。这样,在蓄热腔330内填充以上相变蓄热材料的一种或多种,能够更好地吸收蓄热通道310中的热量进行相变蓄热,提高蓄热量,在对放热通道320中的水进行加热时,以上相变蓄热材料能够更好地将热量传输到水中进行加热,提高生活热水的加热效率。
可选地,相变蓄热材料为石蜡。这样,石蜡为常用的相变蓄热材料,具有较好地相变蓄热能力,而且在发生相变时体积变化较小,在蓄热腔330内的填充量较大,更好地与蓄热通道310和放热通道320接触,提高蓄热和放热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蓄热通道310外侧壁设有多个蓄热肋片311,放热通道320外侧壁设有多个放热肋片323,多个蓄热肋片311与多个放热肋片323之间交错设置于蓄热腔330内。这样,在蓄热通道310外侧壁设置多个蓄热肋片311,在放热通道320外侧壁设置多个放热肋片323,利用蓄热肋片311能够增大蓄热通道310与蓄热腔330内填充的相变蓄热材料的接触面积,提高蓄热效率,利用放热肋片323能够增大放热通道320与蓄热腔330内填充的相变蓄热材料的接触面积,提高放热效率,而且将多个蓄热肋片311与多个放热肋片323之间交错设置,使多个蓄热肋片311与多个放热肋片323之间的热传导更加均匀,进一步提高放热效率。
可选地,蓄热通道310与放热通道320均为圆形管道结构,蓄热通道310与放热通道320并排设置,蓄热通道310径向上的外周壁设置多个蓄热肋片311,放热通道320径向上的外周壁设置多个放热肋片323,蓄热通道310与放热通道320相对的一侧设置的蓄热肋片311与放热肋片323交错设置。这样,圆形管道结构的蓄热通道310与放热通道320便于流通,在蓄热通道310径向上的外周壁设置多个蓄热肋片311,在放热通道320径向上的外周壁设置多个放热肋片323,进一步增大蓄热通道310和放热通道320与蓄热腔330内的相变蓄热材料的换热面积,而且将蓄热通道310与放热通道320相对的一侧设置的蓄热肋片311与放热肋片323交错设置,使蓄热通道310的蓄热肋片311在与放热肋片323换热的同时,还能与蓄热腔330内其余区域的相变蓄热材料换热,使放热通道320的放热肋片323在吸收蓄热肋片311热量的同时,还能吸收蓄热腔330内其余区域的相变蓄热材料中储蓄的热量,保持蓄热腔330内蓄热区域和放热区域内的热量均匀。
可以理解地,蓄热区域是指蓄热腔330内蓄热通道310以及蓄热肋片311的辐射区域,放热区域是指放热通道320以及放热肋片323的辐射区域;在该蓄热空调系统停止工作,蓄热停止时,蓄热区域内的相变蓄热材料也可与放热通道320换热进行放热;在放热通道320内的水停止流动不再吸收放热区域内热量时,放热区域内的相变蓄热材料也可吸收蓄热通道310的热量进行蓄热。
结合图5所示,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放热通道320为螺旋形管道结构,放热通道320环绕蓄热通道310设置。这样,能够增大放热通道320与蓄热腔330内填充的相变蓄热材料的接触面积,提高放热管道与相变蓄热材料的热交换效率,进而提高放热效率,更高效地对流经放热通道320的水进行加热,加快制备生活热水的效率,而且由于蓄热通道310周围的相变蓄热材料的蓄热量较大,热量较高,因此将螺旋形管道结构的放热通道320环绕蓄热通道310设置,能够更好地吸收相变蓄热材料储蓄的热量。
可选地,蓄热通道310也为螺旋形管道结构。这样,能够增大蓄热通道310与蓄热腔330内填充的相变蓄热材料的接触面积,提高蓄热效率,而且使蓄热通道310的形状能够更好地适配于放热通道320的形状,相变蓄热材料吸收的热量能够稳定地供给放热通道320使用,保障了生活热水的制备效率。
可选地,从俯视方向上放热通道320形成的圆环内径大于蓄热通道310形成的圆环外径。这样,使放热通道320能够更好地环绕蓄热通道310设置,提高蓄热和放热效率。
结合图6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该蓄热空调系统还包括:循环泵510。循环泵510连通于第二管路500中。这样,通过循环泵510能够使第二管路500、第二换热通道220和蓄热通道310组成的循环回路循环流通,在该蓄热空调系统运行在制冷模式下,利用循环回路将第二换热通道220吸收的冷凝热源源不断地输送至蓄热通道310中,利用蓄热腔330中填充的相变蓄热材料吸收蓄热通道310中的热量进行蓄热,提高了蓄热效率,并且在循环泵510的作用下,使得第二换热通道220保持较好的换热能力,持续吸收第一换热通道210的冷凝热,保障第一换热通道210的散热效率,从而保障该蓄热空调系统的制冷效率。
可选地。第二管路500中填充有载冷剂。这样,通过循环泵510使第二管路500中填充的载冷剂在第二管路500、第二换热通道220和蓄热通道310组成的循环回路循环流通,载冷剂流经第二换热通道220时利用载冷剂能够较好地吸收第一换热通道210的冷凝热,吸收了冷凝热的载冷剂在流经蓄热通道310时能够与蓄热腔330内填充的相变蓄热材料较好的换热,相变蓄热材料吸收热量相变,载冷剂降温冷却,冷却的载冷剂再次流经第二换热通道220时再次吸收冷凝热,从而提高冷凝热的蓄热效率。
可选地,第二管路500、第二换热通道220和蓄热通道310中均填充有载冷剂。这样,使第二管路500、第二换热通道220和蓄热通道310组成的循环回路内均填充载冷剂,在循环泵510的作用下使第二换热通道220与蓄热通道310中同时流通有载冷剂,在第二换热通道220中的载冷剂吸收第一换热通道210的冷凝热的同时,蓄热通道310中吸收热量的载冷剂与蓄热腔330中填充的相变蓄热材料进行换热降温,将吸收的冷凝热储蓄在蓄热腔330中,使第二换热通道220的吸热与蓄热通道310的放热同时进行,进一步提高第一换热通道210的散热效率,以及蓄热腔330的蓄热效率。
可选地,载冷剂包括但不局限于:水或乙二醇。这样,水和乙二醇的载冷能力较强,且易于获得,使用水或者乙二醇作为载冷剂,能够提高冷凝热的传导效率,从而提高蓄热效率。
可选地,第二管路500中还连通有电磁阀。这样,通过设置电磁阀能够控制第二管路500的通断,进而控制第二管路500、第二换热通道220和蓄热通道310组成的循环回路的通断,在无需蓄热时,控制第二管路500断路,避免循环的低温载冷剂吸收蓄热腔330中储蓄的热量,造成热量的流失。
在一个具体地实施例中,在该蓄热空调系统运行在制冷模式下,三介质换热器200中的第一换热通道210内的冷媒冷凝放热,第二换热通道220中的载冷剂能够吸收冷凝热,并通过循环回路流入蓄热通道310内进行蓄热,此时控制循环泵510开启,电磁阀打开,第二管路500处于通路状态,持续吸收第一换热通道210的冷凝热储蓄在蓄热腔330内;在该蓄热空调系统运行在制热模式下,三介质换热器200中的第一换热通道210内的冷媒蒸发吸热,此时第二换热通道220无法吸收第一换热通道210的热量进行储蓄,因此控制循环泵510关闭,电磁阀关闭,第二管路500处于断路状态,循环回路中的载冷剂不再流通。
结合图7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换热通道220设置于第一换热通道210内,且第二换热通道220的外壁与第一换热通道210的内壁之间具有过流间隙221。这样,将第二换热通道220设置在第一换热通道210内,第一换热通道210内的冷媒能够在过流间隙221内流动,使第二换热通道220内流通的载冷剂能够更好地与第一换热通道210内流通的冷媒换热,在该蓄热空调系统运行在制冷模式下,高温高压的冷媒在第一换热通道210内冷凝放热时,第二换热通道220内的载冷剂能够高效地吸收第一换热通道210内的冷凝热,提高冷凝热的回收效率,而且还能加快第一换热通道210中的冷媒冷凝放热效率,提高该蓄热空调系统的制冷效率。
可选地,第一换热通道210的内壁与第二换热通道220的外壁之间形成的过流间隙221为环形结构。这样,使在过流间隙221内流通的冷媒能够将第二换热通道220包围,增大第二换热通道220与第一换热通道210内流通的冷媒的换热面积,进一步提高第二换热通道220中流通的载冷剂与冷媒的换热效率,在该蓄热空调系统运行在制冷模式下,更好地通过载冷剂吸收冷媒释放的冷凝热,提高冷凝热的回收效率。
可选地,第一换热通道210与第二换热通道220均为盘管结构,且第二换热通道220的截面外径小于第一换热通道210的截面内径。这样,进一步增大第一换热通道210与第二换热通道220之间的换热面积,延长冷媒与载冷剂之间的换热时间,提高冷凝热的回收效率,而且第二换热通道220的截面外径小于第一换热通道210的截面内径,使第二换热通道220能够更好地设置于第一换热通道210内。
可选地,第一换热通道210的外周壁设有多个翅片213。这样,第一换热通道210中的冷媒不仅能够与第二换热通道220中的载冷剂换热,还能够利用多个翅片213与室外环境中的气流换热,在该蓄热空调系统运行在制热模式下,第二换热通道220中的载冷剂不再流通时,第一换热通道210中的冷媒通过多个翅片213吸收室外环境中的热量,保障该蓄热空调系统的制热效率。
可以理解地,三介质换热器200中第一换热通道210中流通的冷媒为第一介质,第二换热通道220中流通的载冷剂为第二介质,室外环境中的气流为第三介质,在该蓄热空调系统运行在制冷模式下,三介质换热器200中的第一换热通道210中的冷媒同时与第二换热通道220中的载冷剂以及室外环境中的气流换热,在该蓄热空调系统运行在制热模式下,三介质换热器200中的第一换热通道210中的冷媒与第二换热通道220中的载冷剂换热达到饱和状态时,与室外环境中的气流换热。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蓄热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室内换热器(100),能够与室内环境换热;
三介质换热器(200),设置于室外,所述三介质换热器(200)内部具有第一换热通道(210)和第二换热通道(220),所述第一换热通道(210)能够与所述第二换热通道(220)以及室外环境换热,所述第一换热通道(210)与所述室内换热器(100)通过第一管路(400)连通;
蓄热部(300),内部具有蓄热通道(310)和放热通道(320),所述蓄热通道(310)与所述第二换热通道(220)通过第二管路(500)连通形成循环回路,所述放热通道(320)的一端连通进水管(321),所述放热通道(320)的另一端连通出水管(32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热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四通阀(600),具有第一端口(610)、第二端口(620)、第三端口(630)和第四端口(640);
压缩机(700),具有输出管(710)和输入管(720);
所述第一换热通道(210)具有第一接口(211)和第二接口(212),所述室内换热器(100)具有第一换热接口(110)和第二换热接口(120),所述第二接口(212)与所述第二换热接口(120)之间通过所述第一管路(400)连通,所述第一接口(211)与所述第一端口(610)连通,所述第一换热接口(110)与所述第二端口(620)连通,所述输出管(710)与所述第三端口(630)连通,所述输入管(720)与所述第四端口(640)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热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空调系统运行在制冷模式下,所述四通阀(600)的所述第三端口(630)与所述第一端口(610)连通,所述第二端口(620)与所述第四端口(640)连通;所述蓄热空调系统运行在制热模式下,所述四通阀(600)的所述第三端口(630)与所述第二端口(620)连通,所述第一端口(610)与所述第四端口(640)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热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部(300)内部还设有蓄热腔(330),所述蓄热通道(310)与所述放热通道(320)均贯穿所述蓄热腔(330)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蓄热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腔(330)内部填充有相变蓄热材料。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蓄热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通道(310)外侧壁设有多个蓄热肋片(311),所述放热通道(320)外侧壁设有多个放热肋片(323),所述多个蓄热肋片(311)与所述多个放热肋片(323)之间交错设置于所述蓄热腔(330)内。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蓄热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热通道(320)为螺旋形管道结构,所述放热通道(320)环绕所述蓄热通道(310)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蓄热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循环泵(510),连通于所述第二管路(500)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蓄热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路(500)中填充有载冷剂。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蓄热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通道(220)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通道(210)内,且所述第二换热通道(220)的外壁与所述第一换热通道(210)的内壁之间具有过流间隙(221)。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3443298.8U CN216924603U (zh) | 2021-12-31 | 2021-12-31 | 蓄热空调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3443298.8U CN216924603U (zh) | 2021-12-31 | 2021-12-31 | 蓄热空调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924603U true CN216924603U (zh) | 2022-07-08 |
Family
ID=822560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3443298.8U Active CN216924603U (zh) | 2021-12-31 | 2021-12-31 | 蓄热空调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924603U (zh) |
-
2021
- 2021-12-31 CN CN202123443298.8U patent/CN21692460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356949B2 (en) | Server rack heat sink system with combination of liquid cooling device and auxiliary heat sink device | |
KR940003733B1 (ko) | 냉매를 사용한 가열냉각방법 및 장치 | |
CN107421161B (zh) | 热泵式饮水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热泵式饮水装置 | |
US20100038441A1 (en) | Energy system with a heat pump | |
CN102798184B (zh) | 一种热管热泵复合系统 | |
CN102393054B (zh) | 一种空调热水系统 | |
CN203628875U (zh) | 散热器组件、空调器及空调系统 | |
CN109282338A (zh) | 一种数据中心废热回收系统 | |
CN102753916B (zh) | 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 | |
CN104236177B (zh) | 一种相变蓄热、冷媒过冷热交换装置及采用其的空调系统 | |
CN210892235U (zh) | 一种内置重力热管自然冷多联制冷系统 | |
CN209857384U (zh) | 热水器 | |
CN214065269U (zh) | 一种带自然冷却的制冷制热双效换热器 | |
CN216924804U (zh) | 蓄热化霜空调系统 | |
CN104697247A (zh) | 一种壳管式多功能换热器 | |
CN216924603U (zh) | 蓄热空调系统 | |
CN114322353A (zh) | 蓄热化霜空调系统 | |
CN203413886U (zh) | 热管辅助动力节能空调 | |
CN212566000U (zh) | 空调余热回收系统及空调系统 | |
CN115839566A (zh) | 一种多模式四管制空气源热泵机组及其运行控制方法 | |
CN212205134U (zh) | 一种制冷制热一体化换热系统 | |
CN107763779A (zh) | 一种多冷源联合供冷蒸发冷却器 | |
CN109869942B (zh) | 一种扁管套管式热回收型热泵空调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 |
CN101586892B (zh) | 冷热源互补的同步制冷制热机组 | |
CN109724286B (zh) | 空调系统和空调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