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06031A - 开关 - Google Patents

开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06031A
CN101106031A CNA2007101095916A CN200710109591A CN101106031A CN 101106031 A CN101106031 A CN 101106031A CN A2007101095916 A CNA2007101095916 A CN A2007101095916A CN 200710109591 A CN200710109591 A CN 200710109591A CN 101106031 A CN101106031 A CN 1011060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ed contact
disc spring
matrix
switch
slide bl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10959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06031B (zh
Inventor
清野泰弘
鸣尾俊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mr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mr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mron Corp filed Critical Omr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1060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060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1060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0603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12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 H01H1/14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by abutting
    • H01H1/24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by abutting with resilient mounting
    • H01H1/242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by abutting with resilient mounting the contact forming a part of a coil spr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12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 H01H1/36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by sliding
    • H01H1/40Contact mounted so that its contact-making surface is flush with adjoining ins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1/00Switches operated by an operating part in the form of a pivotable member acted upon directly by a solid body, e.g. by a hand
    • H01H21/02Details
    • H01H21/18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21/22Operating parts, e.g. handle
    • H01H21/24Operating parts, e.g. handle biased to return to normal position upon removal of operating for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00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contacts
    • H01H3/32Driving mechanisms, i.e. for transmitting driving force to the contacts
    • H01H3/42Driving mechanisms, i.e. for transmitting driving force to the contacts using cam or eccentric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 Rotary Switch, Piano Key Switch, And Lever Switch (AREA)
  • Conta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容易制造、安装面积小且薄型的开关。本发明的开关包括:基体(10),其由使至少一个切换用固定触点(25)从底面露出且具有相对的至少一对侧壁的凹部构成;操作杆(30),可转动地支承在所述基体(10)的侧壁上;滑块(40),其可滑动地配置在所述基体的底面上,并且被所述操作杆(30)的凸轮部(32)按压而一边被所述基体(10)的相对侧壁引导一边滑动;导电性盘簧(50),其通过所述滑块(40)的按压、按压解除而伸缩地配置在所述基体(10)的底面,将一端侧的臂部(53)可滑动地配置在所述基体(10)的底面上并且可相对于所述切换用固定触点(25)接触、离开。所述盘簧(50)的轴心与所述滑块(40)的移动方向平行配置。

Description

开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开关、尤其是在印刷电路板等上表面安装的开关。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表面安装的开关,具有例如通过按下操作体16而使拱状弹性金属薄板制的可动触点体14翻转并将触点开闭的开关(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外,具有如下的开关:即,通过按下操作杆5并将由盘簧构成的可动触点4扭转而使第二臂4c与切换触点3接触、离开,将触点开闭(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24318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2-216589号公报
但是,若为前者,由于可动触点体14由拱状板簧构成,若要确保所希望的接触压力、触点寿命,则需要将所述可动触点体15整体增大,不能够得到安装面积(床面積)小的小型开关。
另外,若为后者,则由于可动触点4的第二臂4c在上下方向上位移,故开关主体增高,薄型化有限。另外,可动触点4的第二臂4c接触的切换触点3的形状复杂,故需要高的零件精度、组装精度,具有制造上花费工序并且不能够得到便宜的开关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容易制造且安装面积小的薄型开关。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开关包括:基体,其使共同固定触点在内表面露出并使至少一个切换用固定触点从底面露出;操作杆,其可转动地支承在所述基体上;滑块,其可滑动地配置在所述基体的底面上,并且被所述操作杆的凸轮部按压而滑动;导电性盘簧,其通过所述滑块的按压、按压解除而伸缩地配置在所述基体的底面上,使一端侧的臂部接触所述共同固定触点并使另一侧的臂部相对于所述切换用固定触点可接触、离开地配置,所述盘簧的轴心与所述滑块的移动方向平行配置。
根据本发明,通过使操作杆转动而使滑块滑动,导电性盘簧伸缩,其臂部与切换用固定触点接触、离开,由此进行触点切换。因此,即使在确保所希望的触点压力、触点寿命的情况下,也无需如以往例那样将拱状板簧整体增大,能够得到安装面积小的开关。
特别是,即使盘簧在滑动方向上伸缩而改变拉伸力和压缩力,由于臂部相对基体底面的接触力大致一定,故接触可靠性高。
另外,由于导电性盘簧沿轴心方向伸缩,故不会如以往例那样将开关主体增高,容易进行薄型化。另外,共同固定触点以及切换用固定触点只要分别在基体的内面以及底面露出即可。因此,无需如现有例那样高的零件精度和组装精度,可得到容易制造且动作特性稳定的便宜的开关。
另外,根据需要仅选择切换用固定触点的配置即可制造常闭触点型或常开触点型等的开关,另外,仅改变操作杆的形状即可容易地改变操作方向。因此,通过零件的组合而可得到多种多样的开关,随之,零件的通用化变得容易,能够得到更加低廉的开关。
作为本发明的一方面,也可以为盘簧的轴心与滑块的中央部交叉的结构。
根据本方面,盘簧的弹簧力向滑块均匀地传递,能够得到滑块顺畅滑动的开关。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也可以为盘簧的轴心在自滑块的中央部偏离的位置交叉的结构。
根据该方面,即使盘簧的弹簧力偏离滑块而传递,由于滑块被侧壁引导,故也能够确保稳定的动作。另外,能够得到空间利用率改善且安装面积小的更加小型的开关。
本发明的又一方面,也可以为使盘簧的旋盘部接触从基体的底面露出的共同固定触点的结构。
根据本方面,由于共同固定触点与切换用固定触点同样,从基体的底面露出,故能够得到组装作业容易且生产性高的开关。
作为本发明的其他方面,可以为使盘簧的另一端侧的臂部接触从基体的内侧面露出的共同固定触点的结构。
根据该方面,在上述效果的基础上,还可得到以压缩的盘簧的弹簧力使盘簧的另一端部总是压接在共同固定触点上且触点可靠性高的开关。
附图说明
图1(A)~图1(C)是表示本发明的开关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及将罩拆下之后表示动作前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A)是图1(A)所示的开关的分解立体图,图2(B)是仅表示图2(A)所示的基体的端子的立体图。
图3(A)、图3(B)是拆下罩后表示动作前的状态的平面图、及安装上罩后表示动作前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4(A)、图4(B)是拆下罩后表示动作途中状态的平面图、及安装上罩后表示动作途中状态的剖面图。
图5(A)、图5(B)是拆下罩后表示动作后的状态的平面图、及安装上罩后表示动作后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6(A)~图6(C)是表示本发明的开关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及拆下罩后表示动作前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A)是图6(A)所示的开关的分解立体图,图7(B)是仅表示图7(A)所示的基体的端子的立体图。
图8(A)、图8(B)是拆下罩后表示动作前的状态的平面图、及安装上罩后表示动作前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9(A)、图9(B)是拆下罩后表示动作途中状态的平面图、及安装上罩后表示动作途中状态的剖面图。
图10(A)、图10(B)是拆下罩后表示动作后的状态的平面图、及安装上罩后表示动作后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11(A)~图11(C)是表示本发明的开关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及拆下罩后表示动作前后状态的立体图。
图12(A)是图11(A)所示的开关的分解立体图,图12(B)是仅表示图12(A)所示的基体的端子的立体图。
图13(A)、图13(B)是拆下罩后表示动作前的状态的平面图、及安装上罩后表示动作前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14(A)、图14(B)是拆下罩后表示动作途中状态的平面图、及安装上罩后表示动作途中状态的剖面图。
图15(A)、图15(B)是拆下罩后表示动作后的状态的平面图、及安装上罩后表示动作后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16(A)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开关的分解立体图,图16(B)是仅表示图16(A)所示的基体的端子的立体图。
图17(A)、图17(B)是拆下罩后表示动作前的状态的平面图、及安装上罩后表示动作前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18(A)、图18(B)是拆下罩后表示动作途中状态的平面图、及安装上罩后表示动作途中状态的剖面图。
图19(A)、图19(B)是拆下罩后表示动作后的状态的平面图、及安装上罩后表示动作后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20(A)~图20(C)是表示本发明的开关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及拆下罩后表示动作前后状态的立体图。
图21(A)是图20(A)所示的开关的分解立体图,图21(B)是仅表示图21(A)所示的基体的端子的立体图。
图22(A)、图22(B)是拆下罩后表示动作前的状态的平面图、及安装上罩后表示动作前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23(A)、图23(B)是拆下罩后表示动作途中状态的平面图、及安装上罩后表示动作途中状态的剖面图。
图24(A)、图24(B)是拆下罩后表示动作途中状态的平面图、及安装上罩后表示动作途中状态的剖面图。
图25(A)、图25(B)是拆下罩后表示动作后的状态的平面图、及安装上罩后表示动作后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26(A)~图26(C)是表示本发明的开关的第六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及拆下罩后表示动作前后状态的立体图。
图27(A)是图26(A)所示的开关的分解立体图,图27(B)是仅表示图27(A)所示的基体的端子的立体图。
图28(A)、图28(B)是拆下罩后表示动作前的状态的平面图、及安装上罩后表示动作前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29(A)、图29(B)是拆下罩后表示动作途中状态的平面图、及安装上罩后表示动作途中状态的剖面图。
图30(A)、图30(B)是拆下罩后表示动作后的状态的平面图、及安装上罩后表示动作后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31(A)~图31(C)是表示本发明的开关的第七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及拆下罩后表示动作前后状态的立体图。
图32(A)是图31(A)所示的开关的分解立体图,图32(B)是仅表示图32(A)所示的基体的端子的立体图。
图33(A)、图33(B)是拆下罩后表示动作前的状态的平面图、及安装上罩后表示动作前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34(A)、图34(B)是拆下罩后表示动作途中状态的平面图、及安装上罩后表示动作途中状态的剖面图。
图35(A)、图35(B)是拆下罩后表示动作后的状态的平面图、及安装上罩后表示动作后的状态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基体
14:突部
20:共同固定触点端子
21:共同固定触点
22:端子部
23:第二共同固定触点
24、27:切换用固定触点端子
25、28:切换用固定触点
26、29:端子部
30:操作杆
31:轴部
32:凸轮部
33:限位用突部
34:限位用突条
40:滑块
41:受压面
42:限位用凹部
50:盘簧
51:旋盘部
52、53:臂部
52a、53a:触点部
60:罩
具体实施方式
基于图1~图35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如图1~图5所示,第一实施方式适用具有常开触点的开关。
即,所述开关包括:将共同固定触点端子20及切换用固定触点端子24嵌入成型的平面方形的基体10、可转动地支承在所述基体10上的操作杆30、被所述操作杆30按压而滑动的滑块40、通过所述滑块40的按压及按压解除而伸缩的具有导电性的盘簧50、将所述基体10覆盖的罩60。另外,作为实际组装的产品的一例,具有除罩之外的整体高度0.9mm、基体宽度3.0mm、长度3.5mm的外形尺寸。
如图2所示,所述基体10沿其上面周边边缘部连续地突出设置侧壁11、12、13,并且在相对的所述侧壁11及13上分别嵌入成型有共同固定触点端子20及切换用固定触点端子24。另外,所述基体10在侧壁11及侧壁13的底面两侧边缘部设有卡合后述的罩60的卡合爪部61、62及63(未图示)、64的定位用台阶部11a、11a及13a、13a(未图示)。另外,在所述侧壁11、13的相对的内侧面边缘部,将轴承凹部11b、13b形成在同一轴心上。并且,在所述基体10的内底面角部突出设置大致L形的突部14,形成有用于收纳后述的盘簧50的收纳槽15。另外,在所述突部14的一端部设有缺口部14a。
共同固定触点端子20使共同固定触点21从所述基体10的内底面露出,并且使大致直角地卷起的端子部22从侧壁11的外侧面向侧方突出。另外,切换用固定触点端子24使切换用固定触点25从所述基体10的内底面露出,并且使大致直角地卷起的端子部26从侧壁13的外侧面向侧方突出。另外,在所述基体10的内底面上突出设置防止所述固定触点21、25浮起的止浮用突起16,并且形成绝缘部17。
操作杆30自其两侧边缘部在同一轴线上突出设有一对轴部31、31,并且在所述轴部31、31之间设有凸轮部32。另外,在所述凸轮部32的中央部突出设有方形的限位用突部33。另一方面,所述操作杆30在其自由端侧的下面突出设有限位用突条34。
因此,通过将操作杆30的轴部31、31嵌合到所述基体10的轴承凹部11b、13b中,所述操作杆30被可转动地支承,并且利用所述限位用突条34限制转动。
滑片40具有可被所述基体10的侧壁11、13的内侧面引导而滑动的长方体形状。并且,如图2(A)所示,在纸面侧的侧面形成承受来自操作杆30的凸轮部32的按压力的受压面41,并且在其中央部设有限位用凹部42。另一方面,在所述受压面41的相反侧的侧面突出设有防止后述的盘簧50脱离的止脱突起43(图3(A))。
导电性盘簧50具有压缩弹簧及扭转弹簧的功能,将臂部52、53从圆筒状的旋盘部51的两端向相反的方向延伸。并且,所述臂部52、53通过卷曲其自由端部而分别形成触点部52a、53a。
罩60具有可覆盖所述基体10的平面形状,具有从外周角部延伸且垂直弯折而形成的卡合爪部61、62、63(未图示)、64。
组装本实施方式的开关时,如图2~图4所示,在基体10的侧壁11、13的内侧面之间可滑动地配置滑块40。并且,在所述基体10的收纳槽15中收纳盘簧50的旋盘部51,将盘簧50的臂部52卡合到所述基体10的缺口部14a,并且将臂部53定位在绝缘部17。此时,盘簧50的旋盘部51成为从基体10的底面多少浮起的状态。接着,通过将操作杆30的一对轴部31、31嵌合到所述基体10的轴承凹部11b、13b上,操作杆30的凸轮部32压接在所述滑片40的受压面41上。另外,保持着该状态而将罩60从上方安装在所述基体10上,将浮起的盘簧50压下到基体10的底面上。之后,通过将罩60的卡合爪部61、62、63(未图示)、64分别弯折并卡合到所述基体10的定位用台阶部11a、13b上而完成组装。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利用罩60来按压浮起的盘簧50并将其收纳到基体10的收纳部15中,在所述盘簧50上产生扭转及压缩。因此,盘簧50的一端侧的触点部52a以规定的接触力压接共同固定触点21,同时,盘簧50的另一端侧的触点部53a以规定的接触力压接所述基体10的绝缘部17。另外,所述盘簧50经由所述滑块40对操作杆30施加回复力。
接着,如图3所示,若从箭头标记X或Y的方向对所述操作杆30施加外力负载,则操作杆30抵抗所述盘簧50的弹簧力而以轴部31为中心转动。因此,操作杆30的凸轮部32按压滑块40的受压面41并使滑块40在所述基体10中滑动,将盘簧50的旋盘部51压缩。因此,如图4所示,所述盘簧50的触点部53a在所述基体10的绝缘部17上滑动并与切换用固定触点25接触。由此,共同固定触点21、切换用固定触点25经由盘簧50而短路,固定触点端子20、24成为导通的状态。
如图5所示,若压入操作杆30,则臂部53的触点部53a在固定触点25上滑动,固定触点端子20、24继续保持导通状态。另外,若压入操作杆30,则操作杆30的突条34接触安装对象面,操作杆30停止动作。
若解除所述负载,则以盘簧50的弹簧力经由滑块40将操作杆30压回,盘簧50的触点部53a从固定触点25离开并与绝缘部17接触,由此,固定触点端子20、24成为不导通的状态。
如图6~图10所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基本构造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不同点在于盘簧50相对共同固定触点端子20的连接构造。
即,在基体10的内底面中,在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角部突出设置大致L形的突部14并形成有收纳槽15,同时,在其一端部设有缺口部14a。
如图7(B)所示,共同固定触点端子20使共同固定触点21的边缘部延伸并卷起而形成第二共同固定触点23。因此,通过将所述共同固定触点端子20在基体10上嵌入成型,使所述第二共同固定触点23在内侧面露出。
如图7(A)所示,盘簧50从圆筒状的旋盘部51的两端将臂部52、53分别向大致直角方向延伸。并且,所述臂部52、53通过卷曲其自由端部而分别形成有触点部52a、53a。
在基体10的侧壁11、13的内侧面间可滑动地配置滑块40。并且在所述基体10的收纳槽15中压缩收纳盘簧50的旋盘部51,并且将盘簧50的臂部52定位在所述基体10的缺口部14a,同时,将臂部53定位在绝缘部17上。此时,盘簧50的臂部52成为大致垂直立起的状态。然后,通过将操作杆30的一对轴部31嵌合在所述基体10的轴承凹部11b、13b中,操作杆30的凸轮部32压接在所述滑片40的受压面41上。另外,保持着该状态而将罩60从上方安装在所述基体10上,将立起的臂部52压下到缺口部14a中。之后,在所述基体10的定位用台阶部11a、13b上分别弯折卡合罩60的卡合爪部61、62、63(未图示)、64,由此完成组装。
根据本实施方式,利用罩60将立起的臂部52压下并将其卡合在缺口部14a中,由此在所述盘簧50上产生扭转。因此,盘簧50一端侧的触点部53a以规定的接触力压接所述基体10的绝缘部17。另外,由于所述盘簧50被压缩而保持在收纳槽15中,故所述盘簧50的臂部52压接第二共同固定触点,同时,经由所述滑块40对操作杆30施加回复力。
接着,如图8所示,若从箭头标记X或Y方向对所述操作杆30施加外力负载,则操作杆30抵抗所述盘簧50的弹簧力而以轴部31为中心转动。因此,操作杆30的凸轮部32按压滑块40的受压面41使滑块40在所述基体10中滑动,将盘簧50的旋盘部51压缩。因此,如图9所示,所述盘簧50的触点部53a在所述基体10的绝缘部17上滑动并与切换用固定触点25接触。由此,第二共同固定触点23、切换用固定触点25经由盘簧50而短路,固定触点端子20、24成为导通的状态。
另外,如图10所示,若压入操作杆30,则臂部53的触点部53a在固定触点25上滑动,固定触点端子20、24继续保持导通状态。另外,若压入操作杆30,则操作杆30的突条34抵接在安装对象面上,停止操作杆30的动作。
之后,若解除所述负载,则以盘簧50的弹簧力经由滑块40将操作杆30压回,盘簧50的触点部53a从固定触点25离开并与绝缘部17接触,由此固定触点端子20、24成为不导通的状态。
如图11~图1 5所示,第三实施方式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基本结构大致相同,不同点在于盘簧50不配置在基体10的中央而是配置在角部。根据本实施方式,具有空间利用率提高、尤其是可得到横向尺寸比上述实施例小的开关这样的优点。由于其他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大致相同,故对同一部分标注同一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如图16~图19所示,第四实施方式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基本相同,不同点是适用具有常闭触点的开关。
即,如图16所示,切换用固定触点端子24的切换用固定触点25从基体10的内底面露出并且由止浮突起16限制其浮起。在所述切换用固定触点25上邻接设有绝缘部17。因此,通过将盘簧50压缩收纳在所述基体10的收纳槽15中,臂部53的触点部53a以规定的接触力接触所述切换用固定触点25。因此,第二共同固定触点23及切换用固定触点25经由盘簧50而短路,固定触点端子20、24成为导通的状态。
如图17所示,若从箭头标记X或Y方向对所述操作杆30施加外力负载,则操作杆30抵抗所述盘簧50的弹簧力而以轴部31为中心转动。因此,操作杆30的凸轮部32按压滑块40的受压面41并使滑块40在所述基体10中滑动,将盘簧50的旋盘部51压缩。因此,如图18所示,所述盘簧50的触点部53a在所述切换用固定触点25上滑动并与绝缘部17接触。由此,固定触点端子20、24成为不导通的状态。
另外,若压入操作杆30,则臂部53的触点部53a在固定触点25上滑动,固定触点端子20、24继续操持不导通的状态。并且,如图19所示,若压入操作杆30,则操作杆30的突条34抵接在安装对象面上而使操作杆30停止动作。
若将上述的负载解除,则以盘簧50的弹簧力经由滑块40将操作杆30压回,并且盘簧50的触点部53a从绝缘部17离开并与固定触点25接触,由此固定触点端子20、24成为导通的状态。
如图20~图25所示,第五实施方式与上述第四实施方式大致相同,不同点在于适用对两种电路进行切换的开关。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1所示,在基体10上嵌入成型有共同固定触点端子20和一对切换用固定触点24、27。因此,在基体10的内底面使切换用固定触点端子24、27的切换用固定触点25、28隔着绝缘部17而露出。并且,通过将盘簧50压缩收纳在所述基体10的收纳槽15中,臂部53的触点部53a以规定的接触力接触切换用固定触点25,同时,可相对切换用固定触点28接触、离开。另外,附图标记29是切换用固定触点端子27的端子部。
因此,如图22所示,若从箭头标记X或Y方向对所述操作杆30施加外力负载,则操作杆30抵抗所述盘簧50的弹簧力而以轴部31为中心转动。因此,操作杆30的凸轮部32按压滑块40的受压面41并使滑块40在所述基体10中滑动,将盘簧50的旋盘部51压缩。因此,如图23所示,所述盘簧50的触点部53a在所述基体10的切换用固定触点25上滑动,通过绝缘部17之后与切换用固定触点28接触。由此,第二共同固定触点23、切换用固定触点28经由盘簧50而短路,固定触点端子20、27成为导通的状态。
另外,如图24所示,若压入操作杆30,则臂部53的触点部53a在固定触点28上滑动,固定触点端子20、27继续操持导通的状态。如图25所示,若压入操作杆30,则操作杆30的突条34抵接在安装对象面而使操作杆30停止动作。
若将上述的负载解除,则以盘簧50的弹簧力经由滑块40而将操作杆30压回,并且盘簧50的触点部53a从固定触点28离开,通过绝缘部17后与固定触点25接触,由此固定触点端子20、24成为导通的状态。
如图26~图30所示,第六实施方式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基本相同,不同点在于操作杆30的转动方向。
即,本实施方式的操作杆30在被从下方向上方施加外力负载时立起而转动,故在所述操作杆30上不设置上述实施方式那样的限位用突条34。
并且,如图28所示,若从箭头标记Y方向对所述操作杆30施加外力负载,则操作杆30抵抗所述盘簧50的弹簧力而以轴部31为中心转动。因此,操作杆30的凸轮部32按压滑块40的受压面41并使滑块40在所述基体10中滑动,将盘簧50的旋盘部51压缩。因此,如图29所示,所述盘簧50的触点部53a在所述基体10的绝缘部17上滑动并与切换用固定触点25接触。由此,第二共同固定触点23、切换用固定触点25经由盘簧50而短路,固定触点端子20、24成为导通的状态。
另外,如图30所示,若压起操作杆30并停止动作,则臂部53的触点部53a在固定触点25上滑动,固定触点端子20、24继续操持导通的状态。
若将上述的负载解除,则以盘簧50的弹簧力经由滑块40而将操作杆30压回,并且盘簧50的触点部53a从固定触点25离开并与绝缘部17接触,由此固定触点端子20、24成为不导通的状态。
如图31~图35所示,第七实施方式与上述第六实施方式基本相同。与第六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操作杆30为大致L形,在组装完成的状态下(开关的自由位置),操作杆30向开关主体侧倾斜。
因此,如图33所示,若从箭头标记X及Y方向对所述操作杆30施加外力负载,则操作杆30抵抗所述盘簧50的弹簧力而以轴部31为中心转动。因此,操作杆30的凸轮部32按压滑块40的受压面41并使滑块40在所述基体10中滑动,将盘簧50的旋盘部51压缩。因此,如图34所示,所述盘簧50的触点部53a在所述基体10的绝缘部17上滑动并与切换用固定触点25接触。由此,第二共同固定触点23、切换用固定触点25经由盘簧50而短路,固定触点端子20、24成为导通的状态。
另外,如图35所示,若压下操作杆30而停止动作,则臂部53的触点部53a在固定触点25上滑动,固定触点端子20、24继续操持导通的状态。并且,操作杆30抵接在罩60上而停止动作。
若将上述的负载解除,则以盘簧50的弹簧力经由滑块40而将操作杆30压回,并且盘簧50的触点部53a从固定触点25离开而与绝缘部17接触,由此固定触点端子20、24成为不导通的状态。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开关,也可适用其他方式的开关。

Claims (5)

1.一种开关,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体,其由如下的凹部构成,该凹部使至少一个切换用固定触点从底面露出、并且具有相对的至少一对侧壁;
操作杆,其可转动地支承在所述基体的侧壁上;
滑块,其可滑动地配置在所述基体的底面上,并且被所述操作杆的凸轮部按压而一边被所述基体的相对侧壁引导一边滑动;
导电性盘簧,其通过所述滑块的按压、按压解除而伸缩地配置在所述基体的底面,将一端侧的臂部可滑动地配置在所述基体的底面上,并且可相对于所述切换用固定触点接触、离开,
所述盘簧的轴心与所述滑块的移动方向平行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盘簧的轴心与滑块的中央部交叉。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盘簧的轴心在自滑块的中央部偏离的位置交叉。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盘簧的旋盘部与从基体的底面露出的共同固定触点接触。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盘簧的另一端部与从基体的内侧面露出的共同固定触点接触。
CN2007101095916A 2006-06-27 2007-06-27 开关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0603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76550/06 2006-06-27
JP2006176550A JP4692410B2 (ja) 2006-06-27 2006-06-27 スイッチ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06031A true CN101106031A (zh) 2008-01-16
CN101106031B CN101106031B (zh) 2010-12-15

Family

ID=382676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09591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06031B (zh) 2006-06-27 2007-06-27 开关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772508B2 (zh)
EP (1) EP1873799B1 (zh)
JP (1) JP4692410B2 (zh)
CN (1) CN101106031B (zh)
DE (1) DE602007001914D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17433A (zh) * 2014-02-28 2016-08-31 欧姆龙株式会社 开关
CN104576116B (zh) * 2013-10-11 2017-03-01 西门子公司 开关柜的复位组件及其开关柜
TWI683332B (zh) * 2018-08-27 2020-01-21 台芝電氣股份有限公司 電源開關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027005A1 (en) * 2003-04-09 2007-02-01 Randal Hetrick Exercise device grips and accessories for exercise devices
JP5327400B2 (ja) * 2008-04-24 2013-10-30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195304B2 (ja) * 2008-04-24 2013-05-08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1996789B (zh) * 2009-08-28 2013-10-23 西门子公司 弹簧操作装置及其安装方法与开关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61732U (zh) * 1984-09-26 1986-04-25
JPH0542582Y2 (zh) * 1985-10-23 1993-10-27
JP2000243184A (ja) 1999-02-22 2000-09-0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スイッ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893824B2 (ja) * 1999-12-27 2007-03-14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レバースイッチ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検出装置
JP4019601B2 (ja) * 2000-04-14 2007-12-12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レバースイッチ
JP3923732B2 (ja) * 2001-01-15 2007-06-06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装置
JP2003132752A (ja) * 2001-10-22 2003-05-09 Niles Parts Co Ltd スイッチ接点構造
JP4333332B2 (ja) * 2003-11-11 2009-09-1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
TW200611290A (en) * 2004-09-24 2006-04-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Detector switch
CN2775818Y (zh) * 2004-12-31 2006-04-26 林锡埼 侦测开关
JP2006310229A (ja) * 2005-05-02 2006-11-09 Omron Corp スイッチ
JP4502878B2 (ja) * 2005-05-12 2010-07-14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装置
JP4524247B2 (ja) * 2005-12-08 2010-08-11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装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76116B (zh) * 2013-10-11 2017-03-01 西门子公司 开关柜的复位组件及其开关柜
CN105917433A (zh) * 2014-02-28 2016-08-31 欧姆龙株式会社 开关
US9779897B2 (en) 2014-02-28 2017-10-03 Omron Corporation Switch
CN105917433B (zh) * 2014-02-28 2017-12-29 欧姆龙株式会社 开关
TWI683332B (zh) * 2018-08-27 2020-01-21 台芝電氣股份有限公司 電源開關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7772508B2 (en) 2010-08-10
JP2008010175A (ja) 2008-01-17
CN101106031B (zh) 2010-12-15
EP1873799A1 (en) 2008-01-02
EP1873799B1 (en) 2009-08-12
JP4692410B2 (ja) 2011-06-01
DE602007001914D1 (de) 2009-09-24
US20070295586A1 (en) 2007-1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06031B (zh) 开关
JP4484219B2 (ja) コネクタ
US5872353A (en) Chip card reading device
JP3248392B2 (ja) レバースイッチ
CA2636748C (en) Push-button switch
US6576853B2 (en) Switch exhibition non-unidirectional displacement
EP0942446B1 (en) Lever switch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the same
TW200845495A (en) Connector
JPH0445924B2 (zh)
KR101107929B1 (ko) 커넥터용 접속단자 및 그것을 이용한 커넥터
US7318737B2 (en) Connector
US4389549A (en) Side actuated miniature dip switch
US20060270270A1 (en) Connector
US20090305550A1 (en) FPC Connector With Rotating Latch
US6525285B2 (en) Lever switch and detecting device using same
JP3923732B2 (ja) スイッチ装置
JP2008112671A (ja) スイッチ
US20030168324A1 (en) Slide switch
CN104170044A (zh) 开关
CN102867672A (zh) 开关
JP4062319B2 (ja) スイッチ
JP3579827B2 (ja) コネクタ
JP4030735B2 (ja) スイッチ装置
US8143538B2 (en) Multi-directional operating switch assembly
JPH0587777U (ja) 2段アクション・シーソースイッ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1215

Termination date: 2019062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